近代汉语研究复习资料

时间:2019-05-13 21:4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近代汉语研究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近代汉语研究复习资料》。

第一篇:近代汉语研究复习资料

“三言”“二拍”反映(C.吴方言)口语色彩

“殿直把那简帖儿和两件物事度与浑家看。”句中“度”的意思是(B.递交)“但自家不务农桑,不忻砍伐”,其中的“但”字属于(C.句首语气词 多谢伊来问当俺,纵来后何济!”句中所含有的词缀是C.当 第二人称代词“你”是由古汉语中的(C.尔)演化来的

《金瓶梅》“没甚肴馔,亵渎大人,且吃个头脑儿罢。”其中的头脑是指D.山西传统补品 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这个引子叫做(D.得胜头回

唐宋时代声调有平、上、去、入四声,当时的学人把这四声分成平、仄两类。其中“仄”是指(D.上声、去声和入声

近代汉语文献语言的一个特点是常常带有明显的方言色彩,反映了口语的地域性。如《醒世姻缘传》反映的是(D.山东方言色彩

音韵学中所说的“五音”是指的(D.按发音部位将声母分为五类

小可许州人氏,姓李,排行第四,人口顺唤做银匠李四。”句中“口顺”这个词的构成方式是(B.主谓式 下列著作中不属于近代汉语研究对象的是(B.后汉书 下列作品中,文白夹杂半文半白的著作是(D.三国演义

唐宋时代声调有平、上、去、入四声,当时的学人把这四声分成舒声、促声两类。其中“促声”是指(C.入声

以下句子中属于祈使句的是(C.五娘,救小人则个 “若更有疑,任相公所问”,其中的“所”字属于(C.词头 “我是高太尉心腹人陆虞侯便是”这个句子属于(B.判断句 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他”在(C.唐代)时期才有所使用。

人称代词复数的后缀“们”最早写成“弭”和“伟”,这个时间大致是(A.唐朝 明代出现的《金瓶梅》属于(D.长篇小说

“七手八脚”“七嘴八舌”“七颠八倒”这种词语现象叫做(A.模式词语 “宋太公卧病在床,不能动止”。其中含有(A.偏义词语近代汉语历史范围的主干部分是(A.南宋至清代前半期

下列作品中,基本上是用文言写作,仅偶尔使用口语词或口语句子的著作是(B.北梦琐言 下列各句中属于祈使句的是(C.左右,与我唤将周德威来者。“知彻澄娘”属于(B.舌音

下列词语中与刻板印刷术有关的是(C.边栏 以下助词中属于时态助词的是(D.了

“向前”和“向后”本来是两个相反的空间概念,引申表时间后也是相反的:“向前”表“从前”,“向后”表“以后”。这属于词语的(C.同步引申)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他”在(C.唐代)时期才有所使用。

按照反映口语的程度可将近代汉语语料分为(B.偶尔反映C.有所反映D.充分反映)几种。传统的汉语言文字学的分支有(A.训诂学B.音韵学C.文字学 “汉语语音三要素”是指(A.声母C.韵母D.声调

下列哪些词语反映了文化娱乐活动在民间的发展对近代汉语词语的影响(B.勾栏C.说话D.话本近代汉语晚期的语料主要有(A.长篇小说 B.笔记小说C.讲唱文学

下列(A.五体投地B.投机C.方便)词语反映了宗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近代汉语音节的韵尾有四种。其中一种是鼻音韵尾,它包括(C.-mD.-nE.-ng.伴随新的典章制度而出现的新词语有(A.和买C.劄子E.警迹人近代汉语早期的语言材料主要有(A.汉译佛经B.魏晋六朝志怪小说C.唐人传奇小说和唐代诗E.敦煌变文F.王梵志、寒山、拾得等白话诗僧的通俗诗

下列哪些词语是古汉语已有但在近代汉语时期产生了新的含义(A.秀才 B.举人C.大夫 科学研究中最鼓励出现三新,所谓“三新”是指(B.新方法C.新材料D.新观点 下列哪些词语反映了戏曲的发展对近代汉语词语的影响(A.书会B.杂剧C.楔子 下列哪些是古汉语中已有的词语但在近代汉语词语时期产生了新的义项(A.博士B.采 科研结果的三个层次包括(A.创新C.刊谬D.补缺

近代汉语主干时期的表现主要是诸方面的特点已经表现得较为(A.成熟B.典型C.充分近代汉语单纯词又可细分为(A.叠音词B.连绵词 C.象声词D.译音词 下列词语中属于合成词的有(A.秀才B.举人D.净手

近代汉语文献语言有三个显著特征,即(B.口语性C.时代性D.地域性 唐宋韵书里对于现在的声母有不同的称谓,当时叫做(B.声纽C.纽 D.字母 下列词语中属于合成词的有(A.阿郎C.辛苦

近代汉语音节的韵尾有四种。其中一种是塞音韵尾,它包括(A.-p B.-t E.-k

“浑家”在唐以前指全家,宋以后指“妻子”

介词“被”和“吃”都可以表示被动又都可以表示 原因,这体现了汉语词汇中的同步引申 现象 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这个引子叫做得胜头回

汉语的第一人称复数原本没有排除式和包括式的区分,产生这种区分的原因是由于 汉语受北方阿尔泰语系的契丹语或女真语影响的结果

中国有两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传入,一是清朝及民国初期西学东渐 一是自汉代开始的长达近千年的古印度的佛教文化的传入

近代汉语文献中常见错字,产生错字的原因主要有形近而讹和音近而讹 从词的结构角度着眼,“老婆”属于加缀式式,“头高”属主谓式

“出场”在清末指艺人上场演出,而在宋代指 结束、结局、结尾,这是因为出场最初与 科举制度有关 “语言三要素”是指 语音、词汇、语法

第一人称代词“奴”体现时代性较明显,它在唐五代时期的用法很有特色,那就是男女尊卑都可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

《襄阳守城录》:“虏守元帅会诸都统登樊城,指襄阳城曰:‘赵(指当时襄阳守将赵淳)大娄罗,摆布得好!’”此句“喽啰”有个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意思,当释为聪明能干

开口呼四呼的一种,没有韵头,主要元音不是[i][u][y]的韵,称为开口呼。

倒序词语组成双音词的两个词素(或组成四音固定词组的两个双音词)的次序可以前后颠倒,颠倒后整个结构的意义并不改变的一组词语,就叫倒序词语

音韵学中的“五音”是指按照发音部位把36个声母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

同步引申一对(一组)同义词的引申义也是同义的;或者一对反义词的引申用法也是相反的,这种现象称为同步引申

模式词语有些词语有一定的字数,其中有不变的字,有固定的组合模式,有固定的意义类型,这种类型还具有能产性,可以造出同样结构的词语。如不前不后,不歪不斜。

倒反词语是指那些不但有较为固定的与其字面意义相反的意义的词语,而且这类词语还往往具有一定的结构形式(即含有“不”“没”“无”等否定词却又不表否定)。这样的词语叫做倒反词语。

在一种著作中任意选取部分篇幅作语言调查,称为抽样调查

连绵词是汉语中固有的双音词。它的特点就是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因此两个音节不能分开,一定要连在一起才能表达一个概念。连绵词的两个音节之间往往具有语音上的联系,如声母相同(叫双声连绵词)或者韵相同(叫叠韵连绵词),当然也有少数既不双声也不叠韵的连绵词。

唐代高适的诗“杀气三时作阵云”,其中“三时”是指春夏秋三个季节。(答案:×。是“一整天”的意思 “在城有个蔡婆婆,我问他借了十两银子”中“问”的意思是“询问”。答案: 不是“询问”,而是“向” 《水浒传 》中有“林冲合当有事,猛可地道:‘将来看!’”其中的“可”是“可以”的意思。(答案: ד可”为后缀

俗语一般是由前后两个部分构成的,前一部分用来对某一事物、或某一行为动作、或某一情况状态加以比喻、形容或描绘,后一部分用来对前一部分所说的意思加以解说和点明。答案: × 歇后语 助词大抵分为三类: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着、过”是结构助词。答案: × 时态助词 “省的他在这里跑兔子一般”其中的“跑兔子”的意思是说“如同兔子那样不安静”。(答案: × 发情 “阎婆只怕宋江走去,便帮在身边坐了”,这里的“帮”是“帮助”的意思。答案: ×。是“紧靠着”或者是“用手紧紧抓住”的意思。

俺、咱、洒家、侬这些人称代词都是南北通用的词语。答:× 俺、咱、洒家是北方方言词,侬是吴方言词 《醒世恒言》“焦氏待婢仆们也十分宽恕,不常赏赐小东西。”中“不常”的意思是“不经常”答案: ×

是“经常”的意思。

近代汉语的主干部分是最重要的,非主干部分是次要的。答案: ×一样重要 发声时声带颤动的声母叫清声母。答案: × 浊声母

近代汉语“热闹”、“闹热”是一对偏义词语。答案: ×。是一对倒序词语。近代汉语中“老”字只能做前缀 × 还可作后缀。

助词大抵分为三类: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着、过”是结构助词。× 时态助词

“同州缓急,看兄弟的面皮相救援则个”。其中的“缓急”是个倒反词语。×偏义复词 《中原音韵》的作者是隋代的陆德明。×元代周德

“鱼尾”“象鼻”属于与科举制度有关的词语。(× 与印刷术有关)

去枣槊巷口一个小小底茶坊,开茶坊人唤做王二”中“去”的意思是“到”。错。“去”的意思是“在”。《二刻拍案惊奇》“小姬叫声:‘惭愧!也有这一掷该我赢的。’”中“惭愧”意思是“因有缺点、错误而感到不安或羞耻。(ד侥幸”、“运气好”之义

《儒林外史》第二回“荀老爹向申祥甫道:‘你亲家自当了门户,时运也算走顺风。’”其中的“门户”为“当家人”的意思。× 是指在衙门当差。

蒋绍愚先生指出:广州话里的“哋”字就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家”。(×。相当于普通话里的“们”。

第二篇:近代汉语概论

近代汉语概论

一、绪论

近代汉语:晚唐古代到清朝前期这一段时间里的,以口语为基本的书面语,它是介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一门语言历史学科。

诸家对于近代汉语三点相同的认识:

1、大家都同意使用“近代汉语”这个称呼。

2、大家都同意近代汉语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独立的阶段。

3、诸家对近代汉语上下限的划分有迟早不一的参差情形。

在认识近代汉语历史范围的问题上,可以确立下面两条原则:

1、认识主干部分的原则;

2、前后阶段可以部分重叠的原则。

主干部分是近代汉语诸方面的特点表现得较成熟、较典型、较充分的时期。非主干部分应该是前后两个阶段的共管地带。

主要抄写于晚唐五代的敦煌变文,有可能早于晚唐的王梵志文,五代时期成书的禅宗著作《祖堂集》,北宋的二程语录等。

近代汉语的下沿可以向后延伸一段时间,清代中叶的《红楼梦》,中叶以后的《儿女英雄传》、《龙图耳录》,清末的《官场现形记》等作品。

这并不意味着主干部分是主要的,而非主干部分是次要的。从汉语史研究的角度着眼,主干部分与非主干部分并无主次之分。在近代汉语研究工作中,非主干部分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近代汉语的主干部分即长达六个世纪左右,如果适当考虑它的上下沿,可能共有十个世纪左右。近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与古代汉语相比,近代汉语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都有自己明显的特点。

1、产生大量的新的词语;

2、古代汉语里的许多词语,在近代汉语里具有了新的意义;

3、双音词、多音词的数量大大增加;

4、涌现出一大批新的成语、谚俗语、歇后语、偏义语、隐语、行业语、术语以及外来语等。

近代汉语语法也很有特点,如前缀、后缀的使用比较频繁,常见的前缀有“阿”(阿谁、阿你),兀(兀谁、兀那),老(老哥、老弟),打(打睡、打探),所(所愿、所烦),有(有负、有失),等等。常见的词尾有“子”、“儿”、“头”、“地”、“当”、“自”、“来”、“生”、“家”、“行”等。在句法方面,近代汉语里出现了许多新的句型,“难道……不成?”“连……也…..”“……著”(表祈使)、“……则个”(表祈使)。

近代汉语语音也发生民显著的变化。声母方面,如从双唇音里分化出唇齿音,北方话里的全浊声母归并入清代声母,等等。韵母方面,如北方话里的韵尾-p、-t、-k消失了,闭口韵母-m并入-n,等等。声调方面,如北方话里的平声分为阴阳两类,原全浊声母的上声字转化为去声,入声字归并入平、上、去三声,等等。纯粹的复数标记“们”产生于近代汉语阶段(唐代写作“弭”、“伟”,宋代写作“们”),一直延用到现代。从汉语史的角度来看,这个时期的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在书面上的延续,并不是近代汉语。例如科举制度的发展使“状元”、“榜眼”、“探花”、“登科记”、“乡试”、“会试”、“殿试”、“八股文”等新名词成为妇孺皆知之语。“说话”、“诸宫调”、“杂剧”、“戏文”、“弹词”、“道情”、“宝卷”、“生”、“旦”、“净”、“末”、“题目正名”、“得胜头回”等词语是唐宋以来说书、戏曲、讲唱艺术的反映。刻版印刷技术推广以后,又产生出“坊刻”、“家刻”、“版口”、“边阑”、“鱼尾”、“象鼻”等术语名称。许多佛教词语进入近代汉语,反映了外国文化和宗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诸如“方便”、“因缘”、“投机”、“叫化”、“信心”、“火坑”、“一尘不染”、“五体投地”、“不可思议”、“借花献佛”等等。“把茅盖头”是一把茅草盖在头上,实际上是指禅僧主持寺院。这种词语意义的形成,与禅家传教方式有关。

第一人称复数,至迟从金元时代起,在《董西厢》等作品中,“俺”表排除式,“咱”表包括式。系词“是”置于句尾的特殊判断句。系词既出现在正常的位置上,又重复地出现在句尾,一个判断句竟然使用两个位置不同的系词。元明时代文学作品中的上述特殊判断句式,是受到佛经典籍、佛教文学作品语言的影响的。造成唐、元两朝官话音系的显著差别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从西安转移到东部大都。敦煌变文、禅宗语录、王梵志、寒山、拾得等僧人的通俗诗,是研究唐代口语的重要文献。宋儒语录是研究宋代口语的重要资料。

近代汉语主干时期最有价值的文献,话本、南戏北曲的剧本、明清小说等,《元代白话碑》、《老乞大》和《朴能事》等文献是民族交往和联系的产物。使用反切的《切韵》、《广韵》等韵书,分解和拼合声、韵、调的《韵镜》、《切韵指掌图》等韵图,这些语音著作的撰制,推其学术之源,可以上溯到佛经传入我国、汉人受到梵文等拼音文字的启发和影响。

二、文献

(标准)近代汉语文献按照反映口语的程度,分三种类型:

1、充分反映,如《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等小说,元代杂剧中的宾白部分,许多禅宗语录等。

2、有所反映,但多半是文白相间,如《三国演义》。

3、略有反映,如宋代孙光宪所作笔记《北梦琐言》。

文言著作中出现口语成分,大抵有两种原因。

1、作者受口语影响,有意无意地将口语词句杂进文言。

2、由于记事的需要,不能不使用口语。

近代汉语文献语言的一个特点:口语和文言相间杂。另一个特点是常常带有明显的方言色彩,反映了口语的地域性。如敦煌俗文学作品多反映西北地区口语,金代诸宫调反映燕京一带口语,元代杂剧多用北方口语写作,宋、元、明时代的南戏用的多是浙江等地的江南口语,《拍案惊奇》也大致反映浙江口语金瓶梅》和《醒世姻缘传》带有山东方言色彩,等等。

近代汉语的时间跨度约有十个世纪,在文献里的口语也随之发展演变,体现了语言的时间性。

使用近代汉语文献应注意的问题:

1、错字。错字原因:形成致讹,音近致讹。

2、夺文,衍文。夺文:漏脱了文字;衍文:误添了文字。

3、错简,字句的次序颠倒紊乱。

4、俗体字,通假字。

5、句读,标点。

三、研究方法

常用调查方式有穷尽调查和抽样调查。

穷尽调查常使用于专书语言研究和语言共时研究。评议学界流传一句很有道理的话:说有易,说无难。穷尽调查让我们全面地了解评议事实,为立论提供充分的依据,并且为深入探索打下扎实的基础。(“度”:递、交。)穷尽调查可以利用有关的文献索引、引得或通检,以减少逐例搜寻之劳。

在一种著作中选择部分篇幅作语言调查,称为抽样调查。使用抽样调查法进行研究,在立论时应该十分谨慎,防止以偏概全的毛病。一般地说,抽样调查可以证明有某种语言现象,而难以说明没有某种语言现象。关于“好不”进行穷尽调查,调查结果:

1、唐代以前的著作没有“好不”;

2、明代中叶以前“好不”只有否定式用法;

3、明代中叶到清代末期,“好不”的否定式和肯定式并存。近代汉语是以其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重要区别而建立起来的学科。

1、与古代汉语比较;

2、与现代汉语比较:汉语中,助词“看”放在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后,有表示尝试的意思。如果拿唐宋时代的助词“看”的用例来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明显区别。现代汉语里,表示尝试的“看”,它前面的动词须重叠或带动量、时量词,如“让我想想看”、“你给我量一下看”、“先做几天看”。然而,变文中的“看”,其前面的动词却不必重叠,也不必带动量、时量词。另一区别是,变文中的“看”可以重叠为“看看”,其表示尝试的作用与单音“看”相同。

3、近代汉语内部不同时间的比较;

4、近代汉语内部不同地域的比较。

敦煌变文中的“阿婆”一词是年老妇人的称呼。《丑女缘起》:夫主入来全不识,却觅前头丑阿婆。公主(即丑女)和王郎(即夫主)系少年夫妻,此例为年轻妻子亦称作“阿婆”的“确证”,这个“阿婆”相当于今天的“老婆”,无论年老、年轻都可以使用。“瞥地”是领悟的意思,“疾瞥地”与词中的“速觉悟”意思相同。作“领悟”解释“瞥地”,源出于禅宗著作。这个词义的产生与禅宗提倡的悟道方式有关。

《游仙窟》有“不忆”一词,是“未曾,没有”的意思。这是一种约定俗成性质的语言心理习惯。用“郑州梨”来比喻新婚夫妇,取其甜蜜之义。于此可见古今民俗之差异。

四、语音

汉语音韵学以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语音作为研究对象。传统的音韵学包括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三个主要学科。其中古音学研究上古时期语音,属于古代汉语。今音学以隋唐、宋代成书的《切韵》、《广韵》等作为研究中心,这是近代汉语上沿或前期的语音系统。等韵学产生于唐宋时代,其研究对象是《切韵》、《广韵》音系和唐宋以来的近代汉语语音。

近代汉语音节里的声母,一般是用“字母”来表示。这三十六个字母代表唐宋时代语音里的三十六个声母。对于声母,古人或分类为唇、舌、齿、牙、喉“五音”。

汉语音韵学又把声母分为清声母和浊声母,清声母发音时声带不颤动(不带音),浊声母发音时声带颤动(带音)。许多音韵学文献又进一步把清声母分成全清和次清,把浊声母分成全浊和次浊,三十六字母分为四类。

全清:帮、非、端、知、精、照、见、影、心、审 次清:滂、敷、透、彻、清、穿、溪、晓

全浊:并、奉、定、澄、从、床、群、匣、邪、禅 次浊:明、微、泥、娘、疑、喻、来、且 现代汉语里有四呼的区别:

开口呼:没有韵头,主要元音不是「i」、「u」、「y」 齐口呼:韵头是「i」,或者主要元音是「i」; 合口呼:韵头是「u」,或者主要元音是「u」; 撮口呼:韵头是「y」,或者主要元音是「y」。

音节具有声调,这是汉语拼音的一个特点。齐梁时代沈约等人明确提出四声说,唐宋时代基本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分类。如:同,徒红切。“同”是被切字,“徒”是反切上字,“红”是反切下字。反切上字的声母,和反切下字的韵母与声调,拼合成一个音节。

浊音清化是造成《中原音韵》(元,周德清)音系中声母数目大大减少的主要原因。

《切韵》音系中入声字有三种塞音韵尾:-p,-t,-k。在入声消失的过程中,这三个塞音韵尾都消失了。鼻音韵味尾共有三个:-m,-n,-η。

隋唐时候的入声字,在《中原音韵》中被归入平声、上声和去声,叫做入派三声。《中原音韵》依据并提倡的是以大都一带的中原之音为准则,以国内各地区、各阶层通用为要求的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

五、词汇

近代汉语的词语呈现出不同于古代汉语的新貌。大量新的概念多半是用新产生的词语来表达的。如:状元、榜眼、探花、乡试、会试、殿试、平话、话本、戏文、书会、楔子、得胜头回、六阳魁首、渌老、躯老、爪老、白身人、着精彩,着精神、做大;许多词语虽在古汉语中已经出现,但在近代汉语文献里却有着新的意义,如:秀才、举人、进士、大夫、郎中、丈夫、头脑、惭愧。近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

单纯词里只含一个构词单位(词素),多为以下几种情况:

1、叠音词。双音节叠音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而成,不能分解的词。如:兀兀、腾腾、刀刀;

2、联绵词:两个音节联缀成义、不能分解的词。若两个音节专线相同,称为双声联绵词。如:尴尬、踌躇、郎当;

3、象声词。双音节象声词常常是叠词形式(AA),如:呀呀、哇哇、哈哈。

4、译音词,如:阿者、大辣酥、木乃伊。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构词单位(词素)的词称为合成词。结构方式:

1、加缀式:含有词缀的词为加缀式合成词。如:兀谁、阿你、打换、猛可、老婆问当、坐地。

2、联合式: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类、相对或相反的实词素以并列的方式构成的词称为联合式合成词。如:门户、嘴舌。

3、偏正式:第一类称为前偏后正式,即前面的实词素修饰后面的实词素,如:善为;第二类为前正后偏式,如:说开。

4、主谓式:前后实词素之间有主谓结构关系的词称为主谓式合成词。如:口滑、头高。

5、动宾式。前后实词素之间有动宾结构关系的词称为动宾式合成词,如:点胸、净手。词的本来意义称为本义。

引申义是在词的原有意义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意义。比喻常造成词的新义,称为比喻义。如:“将那大海船底下凿碗来大数十个窟笼”、“上面都是窟笼”;第一例“窟笼”指洞,是本义;第二例意为破绽,漏洞,是由比喻而造成的引申义。指代也常能引起词义的引申。如:“吃着下酒没滋味,似泥土”的“下酒”意指下酒的菜肴果品之类。反语也能造成引申义,如“可憎”这个词有时也会有可爱的意思。如:向前搂定可憎娘。

新生的意义不是从原有意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而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才产生的,此类新生义称为影响义。“良久”有沉默、默然有意思。“良久”本来是“很久、颇久”的意思。“缁素”有分辨的意思。“打”有“从”义,因为“打从”经常连用,“打”受“从”的影响,也具有了“从”义。“结裹”一词,有装殓、发送死者的意思,后来写作同音的“结果”。同音假借是书面语言有特有现象。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包括近义)词或反义(包括意义相对)词相互影响,在各自原有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类同方向的引申,产生出相同或相反的引申义,这种现象称为同步引申。“过”和“度”都有通过的意思,是一对同义词。“过”有“递、交”的引申义,“度”也有“递、交”的引申义。又如:“惭”和“愧”为同义词,两词皆有“感谢”的引申义。又如:“支持”和“支吾”是同义词,都有“对付”的意思和“胡说,搪塞”的意思。词语意义的演变:

1、词语意义有所变化,如“浑家”,唐五代时候是“全家”的意思,宋代以后则多指妻子;又如“容易”,唐宋时代多是“轻率,轻慢”的意思,“容易勿言兵”是勿轻率谈论兵事。“不得生容易”是不得生轻慢之心。“容易”作“不困难、不费力”解。又如“胡言乱语”最初指胡人言、汉人语,后有了胡言乱语的意思。

2、词语的意思没有改变,或基本没有改变,但词语的外形却有所改变。如“捞笼”、“罗笼”是“招致、控制”的意思,后扩展变化为“捞龙打凤”、“罗龙打凤”,宋代后写作“打凤捞龙”,又变化为“打凤凰”,也有招致控制某人的意思。“早晚”一词是“什么时候”的意思,元代以来,则多说作“多早(蚤)晚”,大概明代后,写作“多咎(咱)”。

3、相同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词语来表示。如唐五代时赏给歌妓艺人的钱财称为“缠头”,宋代以下则称为“利市”,“利市”一词有赏钱、赏物的意思。地域差异:

1、近代汉语文献里还有许多记载反映了词语的言色彩。如“蛮子”是北方人对南方人的鄙称,清代江汉一带方言中,“毛”、“冒”可作“没有”解。

2、对于同一个概念,不同方言或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如元、明以来,北方称医生为“大夫”,南方则称“郎中”。

模式词语:有些词语有一次的字数,其中有不变的字,有固定的组合模式,有固定的意义类型,这种类型还具有能产性,可以造出同样结构的词语。

1、好A:好去、好住、好在、好与、好看;

2、若A若B:若草若木、若高若低;

3、是A是B;不A不B;七A八B;三A六B;

同一种词语模式中可以有两种或多种结构类型,同一种词语模式中可以有不同的意义类型。倒序词语亦称倒辞,指字序可以颠倒但意义不变的词语。力气——气力;整齐——齐整。倒序词语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1、双音词的组合存在着一个逐渐凝固的过程。在此过程的前期,即词的内部组合还不很牢固的时候,便容易发生字序颠倒的现象。

2、由两个双音词语联合而成的四音词语,一般凝结得不很紧密,所以也可能发生倒序现象。

3、有时倒序词语的形成与方言习惯有关。

4、为了修辞的原因(调平仄、凑韵脚等),也有可能造成倒序词语。

说者口头的意思与心里的意思完全相反,名叫倒反辞。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相反的词语称为倒反词语。,不但有较为固定的、现其字面意义相反的意义,而且这一类词语还往往有一定的词语结构形式,如:不时常(意为时常、经常)、不甫能(意为甫能、刚刚能够)、不尴尬(意同尴尬)、不尴不尬(意同尴尬)、不端不正(意为很端正)、不零不落(意为零零落落)、没颠没倒(意为颠颠倒倒)、无颠无倒(同“没颠没倒”)、无颠倒(同“无颠无倒”)、没乱(同“没撩没乱”)。“不”、“没”、“无”实际上是表示肯定的语气,并且都带有强调的意味。

可耐:意为不可耐,含有可恼、可恨的意思;可憎:意为可爱。这种倒反词语多带或嫌恶、或者亲昵的感***彩。

近代汉语偏义词语包括偏义复词和偏义词组两类,其中一个成分表义,另一个成分不表义,只起辅助作用的词语。有些偏义复词的偏义具有摆动性,即有时偏义于前字,有时偏义于后字。如“这早晚”。偏义词语里的所谓无义词素或语素,虽无实在的词汇意义,可是具有结构和修辞上的作用,如使单音词变成双音合成词,或使双音词语变成四音固定词组。有时可以使文句的节奏更加和谐。有些偏义词语还有强调语气或表达某种感***彩的意味。词语训释法:

1、排列归纳法:把某词语的若干用例排列出来,从中归纳出该词语的意义,这种方法叫排列归纳法。如“扑”:“千回扑镜”、“扑碎骊龙明月珠”、“师曰:‘扑杀’”、“今日却被驴扑”;第一例“扑镜”意为砸镜、摔镜;第二例“扑碎”意为摔碎、砸碎;第三例“扑杀”意为摔杀;第四例“被驴扑”意为被驴摔。把这几例意思归纳起来,便可得出“扑”的意思是“摔、砸”。

2、比较法;

3、因声求义法。

六、语法

动词后缀“地”只跟在“坐”、“立”、“卧”、“住”等几个表示人的活动的不及物动词之后,副词后缀“生”只跟在“好”、“偏”、“甚”几个副词之后,使用范围很窄,但“坐地”、“立地”、“好生”、“偏生”等带缀词却是经常使用的。

大概从宋代起,它们逐渐经常地带上后缀“们”(或写作“门”、“每”、“懑”、“瞒”等);接着又产生了“我们”的合音词“俺”和“你们”的合音词“您”。

同步发展造成了许多整齐的语法现象,例如动词“将”、“把”、“捉”、“拿”都有“握、持”的意思,又都虚化为表示处置意义的介词。又如“休”、“罢”都有“停歇、结束”的意思,又都虚化为句尾助词,表示祈使和酌定的语气。“被”和“吃”是常见的表示被动的介词,又都可以表示原因。

“我们”合音为“俺”,“你们”合音为“您”,这在金元时代已经出现,但同时并没有“他们”的合音形式。古代汉语中较少使用第三人称代词“他”在唐五代时期才有所使用,但使用频率仍明显地低于“我”和“你”,因而“他们”在金元时代难以演化出合音形式。

《水浒传》中的双音介词“自从”和“打从”的使用分工是很明显的。“自从”表示时间(起点),“打从”表示处所(经由)。有时候,使用范围不同甚至对立的语法形式却可以混用。混用的现象大致有三种情况。第一种双向代词,如介词“从”和“向”,前者一般表示起点,后者一般表示趋向,但是“从”有时也可表示趋向,“向”有时也可表示起点。划分词缀和助词,大抵依据下列原则:

1、词缀是词素,是比词小的单位;助词是词。

2、词缀的使用属于词法范围,一般与整个句子没有直接关系;助词的使用则常常会对句子的结构、时态或语气产生影响。近代汉语常见的词缀有“阿”、“兀”、“老”、“打”、“所”、“有”等。

“老”字可作名词前缀,如“老鸦”、“老鼠”、“老婆”、“老师”;“老”字还可以放在数字之前,表示排行,如“老二”。

“打”可作动词前缀,比较常见的格式是“打+单音动词”,如“打睡”、“打看”、“打换”、“打折”意思是睡、看、换、折,作为前缀的“打”字并无实在意义。“打+(单音、双音)动词”简记作“打+V”,近代汉语文献常见“打一V”格式,即在“打”与V之间插入“一”字;如“打一动”、“打一丢”、“打一觉悟”、“打一观看”。“一V”的格式多表示一次性的、突发的或比较短暂的行为动作,“打一V”格式也有这样的表义特点。“打一V”可看作是“一V”加上前缀“打”,或者说,“打V”之间可以插入“一”字。

“所”可作动词前缀。“所卖当身”意为出卖本人。“所发善愿”即发善愿,意谓董永表示了卖身殡葬爷娘的愿望。“所问病者”意即问病者。上述“所卖”“所发”“所问”的“所”具有动词前缀的性质。古代汉语的“所”字经常置于动词之前,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的,其中“所”字有指代作用。但上引“所卖”“所发”和“所问”既不是名词性的,其中“所”字也没有指代作用,因此不能视作所字结构。加上前缀的“所算”是暗算、谋害的意思,前缀“所”字的作用是附在单音动词之前,构成双音动词;这个双音动词的意义与单音动词相同。

常见的后缀有:子、头、儿、家、行、老、们、地、其、于、取、当、生、自。

们、门、每、瞒、懑,这几个字都是表示同一个后缀,由于时代不同,书写习惯不同或方言不同而被记成不同的字。

名词前单独使用量词,而省去数词“一”,这种“量词+名词”结构说法简练,有表少的意味。如:“你他时异日,有把茅盖头,人或问你,作么生祗对?”“把茅”意即“一把茅”。代词大致可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三大类。

人称代词:我、吾、儿、侬、奴、咱、洒家、俺、某、你、他、伊。

第一人称代词:我、吾;儿(女性,北方方言);侬、奴(唐、五代时,男女尊卑都可使用;宋代后作妇女谦称。)咱、洒家(“咱”的前身是“自家”,“自家”合音写作“咱”)(“咱家”也作“洒家”,北方方言。)俺(“我们”的合音字);某(也有近似第一人称的用法),“某甲”、“某乙”有近似单数第一人称的用法,“某等”表示复数。

第二人称代词:你、您、恁,金、元、明时代的“您”并没有尊称对方的意味。“您”和“恁”既可作单数,也可作复数。用作复数,有时带后缀“每”。

第三人称代词:他、它;南北朝时期的“他”有“别人,他人”的意思,元明时代有些作品里有“他人”一词不是指“其它人,别人”,而就是“他(它)”。这种“他人”出现在不多的作品里,可能带有某种方言色彩。“伊”在唐宋时代常见使用。先秦文献里,“伊”曾经用作指示作用,宋元以后的一般作品里“伊”较少使用,现代吴方言里第三人称代词还有用“伊”的。唐代文献里常见“渠”,由指示代词“其”演变而来,唐宋以后较少使用,现代南方某些地区,如广州称“他”为“佢”等,和“渠”有历史渊源关系。

现代北方话第一俗称复数有排除式和包括式的区别,用“我们”或“俺”表示排除式(不包括谈话的对方),用“咱们”或“咱”表示包括式(包括谈话的对方)。这种区别在此金、元时代的北方汉语中即已出现。大概是北方汉语接受了阿尔泰语系的多种语言都有上述区别。

指示代词大致可分为近指和远指两类。近指:这、者、遮、只,唐宋文献里又有“只么”一词,是“这么、如此”的意思。恁、任、偌、惹、若、日、如,这七个字声调相同(日母),都有“这样、如此”的意思,可归为一类。

疑问代词:谁、什么(甚么)、争、作么(怎)、若、那;唐宋时代的作品,“什么”和“甚么”有时写作“会摩”“甚摩”“甚没”等。“做甚么”经常置于句末表示询问原因,由于读音的简省或差异,也写成“则甚”、“作么”、“子末”等。“啥”大概是“什(甚)么”的合音字,在明清时代写作“蛇”“煞”等。“争”的意思相当于“怎”,宋元时代,文献里“怎”字大量出现,逐渐排挤、替代了“争”字。禅宗作品里常见疑问代词“作摩(么)”,意思大抵同后代的“怎么”。“作摩(么)”可能是由“作什摩”紧缩、演变而成,有些“作摩”可以理解为“作什摩”。

常见介词:从、自、打、向、问、去、在、连、和;另外,表被动的“被”、“吃”,表处置的“将”、“把”。

从:表示起点,较早的用例在汉代文献里即可见到,在近代汉语里表示处所、时间起点,也表示其它起点,还表示经过的地点,还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向”、“往”。自、自从:“自”表起点,多表示时间起点,或作处所起点,“自从”表时间起点。

打、打从:“打”表处所起点(清代),表经过地点(元明);“打从”表示经过地点,多表经过的处所。向:表行为动作的对象和方向,近代汉语里还表起点和由来,相当于“从”;还可以表行为动作发生的处所,相当于“在”。

问:相当于“向”,多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表方向较少,并无询问之意。

去: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或对象,也可以表示起点或由来,相当于“从”;还可以表示时间和地点,相当于“在”。

在:多数表示臭氧还可以表示方向或到达的处所。

介词多数有通用或混用的现象,如表时间的“从”与表方向的“向”可以通用,表处所的“在”可以兼表方向,而表方向的“向”和“去”亦可兼表处所。

连:常和“也”“都”等副词前后呼应,形成“连……也……”、“连……都……”等格式,表示强调语气。有时不和“也”“都”等副词搭配,这种例句多见于明代。

和:强调语气的用法在唐宋时代即查见到,相当于后世的“连”,到明代下半叶后渐趋稀少。另一种用法是表示行为动作对象。“和”字的连词用法是在近代汉语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连词“和”由动词“和”虚化而成,动词“和”有“搅拌、混和”的意思。连词“和”除了主要连接名词和代词外,有时也能连接形容词和动词。

助词大抵可分为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证据助词三类。结构助词:底、地、的、里、得、将、教。

底:多用来连接定语和中心语,有时中心语不出现,这种“底”字结构有指代意义。多见于唐宋时代文献,来源于古代汉语的“之”和“者”,元代以后一般写作“的”。也能连接状语和中心语。有时“底”字附在某些形容词之后,并没有连接作用。这两种通常写作“地”。

地:主要用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有时也可以置于谓语或补语之后,前面往往是叠字(气愤愤地、略略地),指示代词(恁么地)或疑问代词(怎地)。的:联系定语和中心语。有时“的”字后面不出现中心语,这种“的”字结构具有指代作用。和用法相同的“底”都来自古代汉语的“之”“者”。在元、明、清时代,联系状语和中心语。“的”字和“地”字基本上是混用的。“的”还能联系中心语和补语,相当于“得”。

里:连接状语和谓语。用“里”来连接的状语一般都是双音节的,有AB(如“匹头”、“一心”)和AA(如“白白”、“粗粗”)两种形式。

得:置地动词之后,多表示行为动作的可能性。联系谓语和补语,也能联系谓语和宾语。“得”字联系谓补或谓宾,多表示可能、程度或结果。有时联系谓宾的“得”字表示行为动作的实现。

将:联系动词谓语和趋向补语,也可联系谓语和宾语,这种宾语后面常有趋向补语。动词和“将”之间可以插入否定词“不”,但少见。“将”可以跟在形容词后面,不多见;“将”后不跟其他成分的例子多见于唐、五代时期的作品。

教:联系谓语和补语,有时写作“交”。“教(交)”字后的补语大多表示施行动作者的主观意向或某种目的,少数重在表示程度,在近代汉语里经常作“使”义。时态助词:了、着、过、却。“了”有两种用法,第一种表示行为、动作的完成,称为时态助词;第二种表示语气,称为语气助词。时态助词“了”由动词“了”(终了、了结)虚化而成。语气助词“了”大抵表示含有肯定意味的叙说语气,可能由时态助词“了”演化而来。

着:原写作“著”。助词“着”跟在动词之后,表示行为、动作的持续或进行,助词“着”由动词“着”(附着)虚化而来。

过:跟在动词之后,表示行为动作完毕(包括实际完毕和可能完毕),它由动作词“过”(经过、通过)虚化而来。有时出现在动宾结构之后。

却:跟在动词之后,有时相当于“了”或“掉”,有时相当于“着”,有时则须联系上下文理解。大抵表示行为动作的完成、实现或持续、进行。有时“不及物动词+却”也可带宾语,有时“却”可以置于动宾结构之后。

语气助词:但、念、那、波、罢、休、看、煞、杀、死。

但:置于句首,并无实在意义。这种“但”字句一般是第一人称口吻。“但”字后面一般紧跟自称词语(如“弟子”、“贫道”、“贱奴”等)。“但”字句多表示自我说明、自我介绍的意思。从使用特点看,宋元戏文里的“但”和敦煌文献里的“但”完全相同,是一脉相承的历史语言现象。只是敦煌俗文学作品多使用西北方言,而宋元戏文用的是浙江方言。

念:元代口语作品里,有个句首助词“念”,与“但”有相似之处,使用“念”字的句子一般表示自我介绍、自我说明的意思,“念”字后多跟自称词语。助词“念”由动词“念”虚化而成,动词“念”有顾念、怜惜的意思,经常用于句首。

罢:末尾带“罢”的句子,一般表示说话人的愿望,若施加于别人,则多含有祈使语气,若对于自己,则含有酌定语气。句末助词“波”也具有“罢”的用法。“波”与“罢”可能是同一个句尾助词,因为方言读音或作家用字习惯的不同而写成两个字。

休:与“波”、“罢”相似,表示说话人的愿望,对别人是祈使语气,对自己是酌定语气。句尾助词“休”多见于元明时代的作品。按动词“休”和“罢”都有“停止”的意思,它们几乎同时虚化为作用相近的句尾助词,这是一种语言演变的同步现象。

煞(杀、死、晒):助词“煞”有时写成“杀”或“死”,少数作品也写作“晒”,附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程度至极。助词“煞”还有以下两点语法作用:

1、形容词加上“煞”后也能带宾语;

2、动词、形容词加上“煞”后,与宾语之间常常是使动关系。也有非使动关系的情况,这种情况“杀”字后面一般是及物动词。置于形容词、动词之后的“杀”有时配合句中其他词语,表示一种推纵的语气。

判断句多用名词性谓语(也称表语)来说明主语是什么(肯定判断)或不是什么(否定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形式:

1、主语+是+表语;

2、主语+是+表语+也;

3、主语+乃+表语;

4、主语+乃+表语+也;

5、主语+乃是+表语;

6、主语+表语+是(是也、便是)。这种句式是值得注意的,它的特点是“是”字不在主语和表语之间,而置于表语之后。这类句子的意思仍是表示判断。“是”字虽置于句末,但它仍然起着系词的作用。近代汉语的“主语+表语+是”的判断句式正是来源于汉译佛经。大概是魏晋中市以来的汉译佛经里常用这种句式,逐渐影响到其他佛教文献和佛教文艺作品,如禅宗著作、敦煌变文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影响到一般文艺作品,如金、元戏曲剧本等。

7、主语+是+表语+便是;

8、主语+乃+表语+是也。

7、8两种句式是相接近的,这两种名式可以看作是1、3句式和6句式的混合句式。6式“主语+表语+是(是也、便是)”产生于唐代以前的汉译佛经文献,影响及于唐、宋、元时代的佛教文艺作品和一般文艺作品;随着时间的推进,元代以后,这种系词“是”置于表语之后的判断句式便逐渐消失;在第6句式使用的晚期,即元、明时代,可能有部分人已经感觉到,使用这种句式应在表语之前加上系词“是”或具有系词作用的“乃”,方可使判断语气表达得更加明确,如此便产生了混合句式。也就是说,混合句式是为了改善第6句式而出现的,实际上表明第6句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表达的需要,它的使用已接近尾声。而混合句式既然在表语之前加上“是(乃)”,那么表语后面的“是”就是不必要的、多余的了。可见,混合句式并不是很合理的句式,因此它使用了不长的时间(元明时代)之后,便和第6句式相继消失了。强调式判断句的句型是:只(则、即)+主语+系词+表语。其中表语可承上文而省略。这种判断句系词“是”前常用副词“便”与句首的“只(则、即)”相呼应,共同表达强调语气。

“还”字有表达疑问语气的作用,可以构成反复问句,也可用在特指问句中,是近代汉语中比较活跃的疑问副词。“远公还在何处”“还听得此法”这类问句除了疑问副词“还”外,还有表特指问的疑问代词“何”“多少”等。“还”字用在特指问句中,加重疑问语气,有时含有进一步追究的意味。上引第一例“还在何处?”可以理解为“究竟在何处?”第二例“还听得何法?”可以理解为“究竟听得此法?”不可理解作:除《涅槃经》外,另还听得何法?这样与上下文义不谐。

单音节反义词连用,可以表示疑问。反义词连用具有明显的疑问语气,因而此类句子里可以不使用其他疑问词。连用的反义词一般置于句末,这是此类疑问句在词序上的一个特点。

“难道……不成?”是表示反诘语气的句式。“难道……不成?”有时说成“莫不……不成?”“没地(的)……不成?”“终不然……不成?”单用“难道”、单用“不成”、单用“莫不”、单用“没地(的)”、或“终不成”表示反诘的问句也常见。

祈使句含有请求、使令、劝诫或禁止等语气。祈使句的语法标志多半位于句尾,也有在句首或句中。

1、……者,着(著),咱,则,着者,则个。

有时“着”和“者”连用,置于句尾,表示较强烈的使令语气。

2、……好。A、……好。B、须……好。C、不如……好。D、不妨……好。E、莫……好。

3、……是,是的,不是。

1、可……(相当于“请”)

2、句末助词“罢”“波”“休”等也可表示祈使语气。

近代汉语被动句里的被动介词多数是“被”。

(什么是“被动句”?)

一般被动句的受动者在“被”字之前充当句子的主语。即使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个主语被省略了,但在意念上它仍然存在,如有必要,可以补出主语来。然而,在金元时代却出现了一种没有上述主语的特殊被字句。如:被一人抱住刘知远。这类被动句的受支者已经出现在宾语或状语的位置上,主语是无法补出来的,若硬要补出,就会出现如下的奇怪的句子:刘知远被一人抱住刘知远。这样的句子无论在书面上还是在口语上都是不可能出现的。我们想象不出什么适当的词语可以在上举特殊被字句的“被”字之前充当主语。也许可以说,这类被字句并没有主语。通常的被字句,其被动语法意义,一般是由“被”字和词序共同表达的。要将主动句转换为被动句,除了使用“被”字外,还须改变词序。可是上举特殊被动句,和主动句的差异,只在于有无一个“被”字,词序却毫无变化:“被一人抱住刘知远”——“一人抱住刘知远”可见,这是一类异乎寻常的被动句。这类被字句具有金元时代燕京(大都)一带口语色彩,同时的南方口语里是没有的。

近代汉语被动句里除了“被”以外,还有其他一些表示被动的介词,其中数“吃”字较为常见。有时写成“乞”。

除了被字句、吃字句外,近代汉语里还有如下几种型式的被动句:

1、用“着”、“做”表示被动;

2、用“把”、“拨”表示被动;

3、用“教”、“叫”表示被动;

4、用“得”表示被动。这是一类应该引起重视的被动句。汉语被动句在二十世纪之前,一般表示不幸遭遇,但此类得字句恰好相反,多表示合人心意的行为。在近代汉语被动句中,这类得字句的使用频率不算高,但是它突破了传统被动句的意义类型,与其他被动句在表意上具有互补的作用,是被动句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用“把”、“将”等介词把为主动词的宾语提前,主要表示处置意义的句子,称为处置句。处置句中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承上省略,如此介词就与谓语动词连在一起了。如:“年年把当常事”,此例“把”字后省去了“粮仓弊情”之类的宾语。

第三篇:近代史纲复习资料

近代史纲主观题复习

第一专题重点

一 正确认识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的影响 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对人民的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发动军事侵略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掠夺财富。政治上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经济上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同时进行文化渗透。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的中国,封建的中国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随着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不仅旧的阶级发生了变化,还有新的阶级产生出来。积极影响,经济上,企业制度和现代银行金融体系,向中国传播了现代工业技术,铁路的建设使中国现代化具备了现行的物资条件。制度上,西方传来的政治经济模式成为中国人追求的目标。精神上,使先进的中国人产生了忧患意识,刺激出了中国人的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和原有城市的现代化,促进了现代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和进步,中国开始西学东渐的进程使得中国人逐渐形成了现代性的观念

第二专题重点

一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维新运动 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及其这四次运动的阶级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根基。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同时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起义是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运动。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洋务运动的意义:具有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早期尝试,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迈向近代的第一步,是具有中国化历史的开端。

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对外国具有依赖性,同时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维新运动的意义: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运动的局限性: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同时给中国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辛亥革命促使会进步、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积极变化。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解放运动的高潮。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群众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其中,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根本。

第三专题的重点 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原因)内在动力,当时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新文化运动打开了思想大门,破除了思想对人们的束缚 先进的中国人对资本主义的逐渐失望,学西方屡遭失败,资本主义的根本缺陷逐渐暴露形式上。严重的贫富分化,经济危机本质上生产社会化与似有间的矛盾,一战的爆发充分体现资本主义的腐朽。

五四运动期间中国的外交失败更加认清了帝国主义的本质 十月革命使中国人民看清了民族的新希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同时中国国情与俄国相似,苏俄政府成立后对中国的有好态度让中国人深受感动,十月革命的方法也让中国人很受启发。

中国工农阶级的成长壮大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党性、开放性、与时俱进

实践的比较和理性的批判,最终使越来越多先进的中国人与其他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倒向马克思主义。

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和特点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坏之后,它所接受的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同时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新型的工人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历史的转变的意义,是中国工人运功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过程,使得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第四专题重点

一 中国革命走新道路的历史背景(四个方面)(原因)

面临一个仅仅依靠暴力维持其统治的全国性政权,——南京国民政府,所以革命的道路必须以武装推翻国民党政权为直接目标

农民和土地问题在1927后成为中国社会的首要问题,这就决定了革命道路必须以此为核心内容来展开(解决动力问题)

民族资产阶级在1927年后显示越来越强的革命性,所以在革命过程中也必须团结这个力量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主义在国民党统治下结成比较稳固的联盟,从而使得中国的反动势力极其强大,这就决定了革命道路的长期性和残酷性。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了中国革命要争取这支力量是比较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决定了革命道路的曲折性)

第五专题重点

一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政治上,日本已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对外侵略和掠夺是帝国主义的本性 经济上,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给日本以重创,日本急需通过对外战争和掠夺摆脱经济危机 自然环境方面,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对外依赖性极大 文化方面,日本人具有强烈的天皇崇拜,武士道精神,缺乏普世价值的道德观念,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想

二 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

1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这个党的主体坚持了抗战,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和牺牲,同时国民党也存在很多问题,政治上,派系林立,内斗不休,专职独裁导致行政效率低下,经济上,官僚资本畸形膨胀经济丧失了活力中国共产党的作用(为什么能过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促成了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在整个抗战时期尽力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挺进敌后,开辟了抗日根据地敌后战场,在抗日中后期成为主战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牵制着日军的主力 坚持了全民抗战路线 取得了多次 中大胜利,歼灭了大量的日伪军

第六专题重点

一 国民党溃败的原因:1 损害了民族利益 2 转正独裁 3 国民党政权的腐朽性 4 派系倾扎,内斗不休 5 发动内战丧失民意 6 根本原因是阶级基础狭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专政

二 在中国实行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依据

1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同时三种在主要的政治力量都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见过方案。但总的来说,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它们的反动统治也根本上被推翻。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人民共和国方案逐步得到了支持,因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中国共产党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同时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大力支持。并且,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用行动表明自己的远见,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革命者从而赢得广大人民的拥护。还有与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第七专题重点

一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工业化的必然要求,因为我国是工业落后的人口大国因而我国的发展是追赶型、独立型、防御型。同时体系的基础是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就能保护自己,因而要有强大的的国防力量,就要发展工业化

在当时具备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条件,首先,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其次,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再次,对个体农业进行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最后,当时的国际环境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二 如何看待1957——1976年党所犯的错误

1957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所犯的错误是中国共产党在独立地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错误,产生这些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归根到底并不是由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本身造成的,而且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完全可以纠正这些错误的

犯错误的原因主要有:没有认识中国的国情 夸大主观能动性 农民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 马列修养较差 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影响 同时这场探索的基本认识的前提有问题

尽管经历过严重的曲折,还是取得了重大的显著的成就。主要表现: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 医疗 科技事业的发展

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环境的改善 在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原则

第八专题重点 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转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的历史进程(选择题)(1978——2006)

第四篇:近代汉语概论

近代汉语:晚唐古代到清朝前期这一段时间里的,以口语为基本的书面语,它是介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一门语言历史学科。

诸家对于近代汉语三点相同的认识:

1、大大量的新的词语;

2、古代汉语里的许多词语,在近代汉语里具有了新的意义;

3、双音词、多音词的数量大大增加;

4、涌现出

一大批新的成语、谚俗语、歇后语、偏义语、隐语、行业语、术语以及外来语等。家都同意使用“近代汉语”这个称呼。

2、大家都同意近代汉语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独立的阶段。

3、诸家对近代汉语上下限的划分有迟早不一的参差情形。

两条原则:

1、认识主干部分的原则;

2、前后阶段可以部分重叠的原则。

早期著作晚唐五代的敦煌变文,有可能早于晚唐的王梵志文,五代时期成书的禅宗著作《祖堂集》,北宋的二程语录等。晚期著作,清代中叶的《红楼梦》,中叶以后的《儿女英雄传》、《龙图耳录》,清末的《官场现形记》等作品。

近代汉语的主干部分即长达六个世纪左右,如果适当考虑它的上下沿,可能共有十个世纪左右。

与古代汉语相比,近代汉语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都有自己明显的特点。

1、产生

近代汉语语法也很有特点,如前缀、后缀的使用比较频繁,常见的前缀有“阿”(阿谁、阿你),兀(兀谁、兀那),老(老哥、老

弟),打(打睡、打探),所(所愿、所烦),有(有负、有失),等等。常见的词尾有子,头,地,当,自,来,生,家,行等。在句

法方面,近代汉语里出现了许多新的句型,“难道„„不成?”“连„„也„..”“„„著”(表祈使)、“„„则个”近代汉语语音也发生民显著的变化。声母方面,如从双唇音里分化出唇齿音,北方话里的全浊声母归并入清代声母,等等。韵母方面,如北方话里的韵尾-p、-t、-k消失了,闭口韵母-m并入-n,等等。声调方面,如北方话里的平声分为阴阳两类,原全浊声母的上声字转

化为去声,入声字归并入平、上、去三声,等等。科举制度状元、榜眼、探花、登科记、乡试、不同的系词。元明时代文学作品中的上述特会试、殿试、唐宋以来说书、戏曲、讲唱

殊判断句式,是受到佛经典籍、佛教文学作艺术的反映。说话”、“诸宫调”、“杂剧”、品语言的影响的。造成唐、元两朝官话音系“戏文”、“弹词”、“道情”、“宝卷”、的显著差别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全国政治文“生”、“旦”、“净”、“末”、“题目化中心从西安转移到东部大都。

正名”、“得胜头回”等词语是唐宋以来说书、戏曲、讲唱艺术的反映。刻版印刷技术推广以后,又产生出“坊刻”、“家刻”、“版口”、“边阑”、“鱼尾”、“象鼻”等术语名称。许多佛教词语进入近代汉语,反映了外国文化和宗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诸如“方便”、“因缘”、“投机”、“叫化”、“信心”、“火坑”、“一尘不染”、“五体投地”、“不可思议”、“借花献佛”等等。“把茅盖头”是一把茅草盖在头上,实际上是指禅僧主持寺院。这种词语意义的形成,与禅家传教方式有关。

第一人称复数,至迟从金元时代起,在《董西厢》等作品中,“俺”表排除式,“咱”表包括式。系词“是”置于句尾的特殊判断句。系词既出现在正常的位置上,又重复地出现在句尾,一个判断句竟然使用两个位置

敦煌变文、禅宗语录、王梵志、寒山、拾得等僧人的通俗诗,是研究唐代口语的重要文

献。宋儒语录是研究宋代口语的重要资料。近代汉语主干时期最有价值的文献,话本、南戏北曲的剧本、明清小说等,《元代白话碑》、《老乞大》和《朴能事》等文献是民

族交往和联系的产物。使用反切的《切韵》、《广韵》等韵书,分解和拼合声、韵、调的《韵镜》、《切韵指掌图》等韵图,这些语音著作的撰制,推其学术之源,可以上溯到佛经传入我国、汉人受到梵文等拼音文字的启发和影响。

二、文献

(标准)近代汉语文献按照反映口语的程度,分三种类型:

1、充分反映,如《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等小说,元

代杂剧中的宾白部分,许多禅宗语录等。

2、有所反映,但多半是文白相间,如《三国演义》。

3、略有反映,如宋代孙光宪所作笔记《北梦琐言》。

文言著作中出现口语成分,大抵有两种原因。

1、作者受口语影响,有意无意地将口字。

3、错简,字句的次序颠倒紊乱。

4、俗体字,通假字。

5、句读,标点。

三、研究方法

常用调查方式有穷尽调查和抽样调查。穷尽调查常使用于专书语言研究和语言共语词句杂进文言。

2、由于记事的需要,不能不使用口语。

近代汉语文献语言的一个特点:口语和文言相间杂。另一个特点是常常带有明显的方言色彩,反映了口语的地域性。如敦煌俗文学作品多反映西北地区口语,金代诸宫调反映燕京一带口语,元代杂剧多用北方口语写作,宋、元、明时代的南戏用的多是浙江等地的江南口语,《拍案惊奇》也大致反映浙江口语金瓶梅》和《醒世姻缘传》带有山东方言色彩,等等。

近代汉语的时间跨度约有十个世纪,在文献里的口语也随之发展演变,体现了语言的时间性。

使用近代汉语文献应注意的问题:

1、错字。错字原因:形成致讹,音近致讹。

2、夺文,衍文。夺文:漏脱了文字;衍文:误添了文

时研究。评议学界流传一句很有道理的话:说有易,说无难。穷尽调查让我们全面地了解评议事实,为立论提供充分的依据,并且

为深入探索打下扎实的基础。(“度”:递、交。)穷尽调查可以利用有关的文献索引、引得或通检,以减少逐例搜寻之劳。在一种著作中选择部分篇幅作语言调查,称为抽样调查。使用抽样调查法进行研究,在立论时应该十分谨慎,防止以偏概全的毛病。一般地说,抽样调查可以证明有某种语言现象,而难以说明没有某种语言现象。

关于“好不”进行穷尽调查,调查结果:

1、唐代以前的著作没有“好不”;

2、明代中叶以前“好不”只有否定式用法;

3、明代

中叶到清代末期,“好不”的否定式和肯定式并存。近代汉语是以其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重要区别而建立起来的学科。

1、与古代汉语比较;

2、与现代汉语比较:汉语中,助词“看”放在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后,有表示尝试的婆”的“确证”,这个“阿婆”相当于今天的“老婆”,无论年老、年轻都可以使用。“瞥地”是领悟的意思,“疾瞥地”与词中的“速觉悟”意思相同。作“领悟”解释“瞥地”,源出于禅宗著作。这个词义的产生与意思。如果拿唐宋时代的助词“看”的用例来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明显区别。现代汉语里,表示尝试的“看”,它前面的动词须重叠或带动量、时量词,如“让我想想看”、“你给我量一下看”、“先做几天看”。然而,变文中的“看”,其前面的动词却不必重叠,也不必带动量、时量词。另一区别是,变文中的“看”可以重叠为“看看”,其表示尝试的作用与单音“看”相同。

3、近代汉语内部不同时间的比较;

4、近代汉语内部不同地域的比较。敦煌变文中的“阿婆”一词是年老妇人的称呼。《丑女缘起》:夫主入来全不识,却觅前头丑阿婆。公主(即丑女)和王郎(即夫主)系少年夫妻,此例为年轻妻子亦称作“阿

禅宗提倡的悟道方式有关。

《游仙窟》有“不忆”一词,是“未曾,没有”的意思。这是一种约定俗成性质的语言心理习惯。

用“郑州梨”来比喻新婚夫妇,取其甜蜜之义。于此可见古今民俗之差异。

四、语音

汉语音韵学以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语音作为研究对象。传统的音韵学包括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三个主要学科。其中古音学研究上古时期语音,属于古代汉语。今音学以隋唐、宋代成书的《切韵》、《广韵》等作为研究中心,这是近代汉语上沿或前期的语音系统。等韵学产生于唐宋时代,其研究对象是《切韵》、《广韵》音系和唐宋以来的近代汉语语音。近代汉语音节里的声母,一般是用“字母”来表示。这三十六个字母代表唐宋时代语音里的三十六个声母。对于声母,古人或分类为唇、舌、齿、牙、喉“五音”。汉语音韵学又把声母分为清声母和浊声母,音节具有声调,这是汉语拼音的一个特点。齐梁时代沈约等人明确提出四声说,唐宋时

代基本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分类。如:同,徒红切。“同”是被切字,“徒”是反切上字,“红”是反切下字。反切上字的声清声母发音时声带不颤动(不带音),浊声母发音时声带颤动(带音)。许多音韵学文献又进一步把清声母分成全清和次清,把浊声母分成全浊和次浊,三十六字母分为四类。全清:帮、非、端、知、精、照、见、影、心、审

次清:滂、敷、透、彻、清、穿、溪、晓 全浊:并、奉、定、澄、从、床、群、匣、邪、禅

次浊:明、微、泥、娘、疑、喻、来、且 现代汉语里有四呼的区别:

开口呼:没有韵头,主要元音不是「i」、「u」、「y」

齐口呼:韵头是「i」,或者主要元音是「i」; 合口呼:韵头是「u」,或者主要元音是「u」; 撮口呼:韵头是「y」,或者主要元音是「y」。母,和反切下字的韵母与声调,拼合成一个音节。

浊音清化是造成《中原音韵》(元,周德清)

音系中声母数目大大减少的主要原因。《切韵》音系中入声字有三种塞音韵尾:-p,-t,-k。在入声消失的过程中,这三个塞音

韵尾都消失了。鼻音韵味尾共有三个:-m,-n,-η。

隋唐时候的入声字,在《中原音韵》中被归入平声、上声和去声,叫做入派三声。《中原音韵》依据并提倡的是以大都一带的中原之音为准则,以国内各地区、各阶层通用为要求的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

五、词汇

近代汉语的词语呈现出不同于古代汉语的新貌。大量新的概念多半是用新产生的词语

来表达的。如:状元、榜眼、探花、乡试、会试、殿试、平话、话本、戏文、书会、楔子、得胜头回、六阳魁首、渌老、躯老、爪老、白身人、着精彩,着精神、做大;许多词语虽在古汉语中已经出现,但在近代汉语文献里却有着新的意义,如:秀才、举人、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类、相对或相反的实词素以并列的方式构成的词称为联合式合成词。如:门户、嘴舌。

3、偏正式:第一类称为前偏后正式,即前面的实词素修饰后面的实词素,如:善为;第二类为前正进士、大夫、郎中、丈夫、头脑、惭愧。近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

单纯词里只含一个构词单位(词素),多为以下几种情况:

1、叠音词。双音节叠音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而成,不能分解的词。如:兀兀、腾腾、刀刀;

2、联绵词:两个音节联缀成义、不能分解的词。若两个音节专线相同,称为双声联绵词。如:尴尬、踌躇、郎当;

3、象声词。双音节象声词常常是叠词形式(AA),如:呀呀、哇哇、哈哈。

4、译音词,如:阿者、大辣酥、木乃伊。

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构词单位(词素)的词称为合成词。结构方式:

1、加缀式:含有词缀的词为加缀式合成词。如:兀谁、阿你、打换、猛可、老婆问当、坐地。

2、联合式:

后偏式,如:说开。

4、主谓式:前后实词素之间有主谓结构关系的词称为主谓式合成词。如:口滑、头高。

5、动宾式。前后实词素之间有动宾结构关系的词称为动宾式合成词,如:点胸、净手。词的本来意义称为本义。

引申义是在词的原有意义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意义。比喻常造成词的新义,称为比喻

义。如:“将那大海船底下凿碗来大数十个窟笼”、“上面都是窟笼”;第一例“窟笼”指洞,是本义;第二例意为破绽,漏洞,是由比喻而造成的引申义。指代也常能引起词

义的引申。如:“吃着下酒没滋味,似泥土”的“下酒”意指下酒的菜肴果品之类。反语也能造成引申义,如“可憎”这个词有时也

会有可爱的意思。如:向前搂定可憎娘。新生的意义不是从原有意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而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才产生的,此类新生义称为影响义。“良久”有沉默、默然有意思。“良久”本来是“很久、颇久”的意思。“缁素”有分辨的意思。

1、词语意义有所变化,如“浑家”,唐五代时候是“全家”的意思,宋代以后则多指妻子;又如“容易”,唐宋时代多是“轻率,轻慢”的意思,“容易勿言兵”是勿轻率谈论兵事。“不得生容易”是不得生“打”有“从”义,因为“打从”经常连用,“打”受“从”的影响,也具有了“从”义。“结裹”一词,有装殓、发送死者的意思,后来写作同音的“结果”。同音假借是书面语言有特有现象。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包括近义)词或反义(包括意义相对)词相互影响,在各自原有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类同方向的引申,产生出相同或相反的引申义,这种现象称为同步引申。“过”和“度”都有通过的意思,是一对同义词。“过”有“递、交”的引申义,“度”也有“递、交”的引申义。又如:“惭”和“愧”为同义词,两词皆有“感谢”的引申义。又如:“支持”和“支吾”是同义词,都有“对付”的意思和“胡说,搪塞”的意思。

词语意义的演变:

轻慢之心。“容易”作“不困难、不费力”解。又如“胡言乱语”最初指胡人言、汉人语,后有了胡言乱语的意思。

2、词语的意思没有改变,或基本没有改变,但词语的外形却有所改变。如“捞笼”、“罗笼”是“招致、控制”的意思,后扩

展变化为“捞龙打凤”、“罗龙打凤”,宋代后写作“打凤捞龙”,又变化为“打凤凰”,也有招致控制某人的意思。“早晚”一词是“什么时候”的意思,元代以来,则多说作“多早(蚤)晚”,大概明代后,写作“多咎(咱)”。

3、相同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词语来表示。如唐五代时赏给歌妓艺人的钱财

称为“缠头”,宋代以下则称为“利市”,“利市”一词有赏钱、赏物的意思。地域差异:

1、近代汉语文献里还有许多记载反映了词语的言色彩。如“蛮子”是北方人对南方的前期,即词的内部组合还不很牢固的时候,便容易发生字序颠倒的现象。

2、由两人的鄙称,清代江汉一带方言中,“毛”、个双音词语联合而成的四音词语,一般凝结“冒”可作“没有”解。

2、对于同一个概念,不同方言或用不同的得不很紧密,所以也可能发生倒序现象。

3、有时倒序词语的形成与方言习惯有关。

4、词语来表达,如元、明以来,北方称医生为“大夫”,南方则称“郎中”。模式词语:有些词语有一次的字数,其中有不变的字,有固定的组合模式,有固定的意义类型,这种类型还具有能产性,可以造出同样结构的词语。

1、好A:好去、好住、好在、好与、好看;

2、若A若B:若草若木、若高若低;

3、是A是B;不A不B;七A八B;三A六B;

同一种词语模式中可以有两种或多种结构类型,同一种词语模式中可以有不同的意义类型。

倒序词语亦称倒辞,指字序可以颠倒但意义不变的词语。力气——气力;整齐——齐整。倒序词语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1、双音词的组合存在着一个逐渐凝固的过程。在此过程

为了修辞的原因(调平仄、凑韵脚等),也有可能造成倒序词语。

说者口头的意思与心里的意思完全相反,名叫倒反辞。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相反的词语称为倒反词语。,不但有较为固定的、现其字面意义相反的意义,而且这一类词语还往

往有一定的词语结构形式,如:不时常(意为时常、经常)、不甫能(意为甫能、刚刚能够)、不尴尬(意同尴尬)、不尴不尬(意同尴尬)、不端不正(意为很端正)、不零不落(意为零零落落)、没颠没倒(意为颠

颠倒倒)、无颠无倒(同“没颠没倒”)、无颠倒(同“无颠无倒”)、没乱(同“没撩没乱”)。“不”、“没”、“无”实际

上是表示肯定的语气,并且都带有强调的意味。可耐:意为不可耐,含有可恼、可恨的意思;可憎:意为可爱。这种倒反词语多带或嫌恶、或者亲昵的感***彩。

近代汉语偏义词语包括偏义复词和偏义词组两类,其中一个成分表义,另一个成分不“被驴扑”意为被驴摔。把这几例意思归

纳起来,便可得出“扑”的意思是“摔、砸”。

2、比较法;

3、因声求义法。表义,只起辅助作用的词语。有些偏义复词的偏义具有摆动性,即有时偏义于前字,有时偏义于后字。如“这早晚”。偏义词语里的所谓无义词素或语素,虽无实在的词汇意义,可是具有结构和修辞上的作用,如使单音词变成双音合成词,或使双音词语变成四音固定词组。有时可以使文句的节奏更加和谐。有些偏义词语还有强调语气或表达某种感***彩的意味。词语训释法:

1、排列归纳法:把某词语的若干用例排列出来,从中归纳出该词语的意义,这种方法叫排列归纳法。如“扑”:“千回扑镜”、“扑碎骊龙明月珠”、“师曰:‘扑杀’”、“今日却被驴扑”;第一例“扑镜”意为砸镜、摔镜;第二例“扑碎”意为摔碎、砸碎;第三例“扑杀”意为摔杀;第四例

第五篇:大一近代历史 复习资料

1、怎样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两大矛盾交织在一起决定了近代中国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1)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2)两大任务的关系:两者的主题、内容不一样,不能互相替代;但又紧密联系,息息相关,不能分离。

第一,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

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第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延续和追求的目标。

2、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社会制度的腐败

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以前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克扣军饷。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他们大多害怕拥有坚船利炮的外国侵略者,甚至为了自身的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们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以后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所以,他们不仅不敢放手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而且常常压制与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在这样腐败的政府领导和指挥下的战争,失败是必然的。

(2)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封建的中国已被远远抛在后面。表现在第一,武器装备落后,军队素质极差。

第二,指挥艺术缺乏。

这里指出经济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并不意味着经济技术落后的中国就不应当进行反侵略战争或在战争中一定会打败仗。因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古今中外,不乏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而当时的中国,不仅武器装备等很落后,而且反动统治阶级实行错误的方针、政策,并压制人民群众的自发反抗。这样,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一再遭到失败,才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3、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逐步演进和深化的过程,首先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代先驱者,然后经历由物质层面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艰辛探求和艰难跋涉的历程。(1)从“睁眼看世界”到“师夷长技以制夷’’

龚自珍,在鸦片战争前,就感觉到严重的社会危机,发出了改革的强烈呼唤:“自古及今,法无不变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转移。”

林则徐,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广州禁烟时期,敢于面对现实,为了寻找御敌之策,主动去了解西方,认识西方,组织人手,采访夷情,翻译外国报纸和书籍,译有《四洲志》和《华事夷言》等,在抵抗英国的侵略过程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敌”的思想。魏源,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完成了《海国图志》一书,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方向,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2)物质层面的学习

地主阶级中较为开明的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即采用西方先进技术的“用”,来维护已经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中国封建制度的“体”,并由此发起了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

(3)制度层面的学习

首先,太平天国的农民领袖洪秀全明确支持洪仁开在《资政新篇》提出的资本主义的纲领,虽然并未付诸实施,但其影响及开拓性的意义不可小视。

此外,严复翻译了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他指出根据这个规律,中国如果拒绝变革,就将被先进的西方民族所淘汰。《马关条约》签订后,严复发出了“救亡”的呼号,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号召成为中华民族最响亮的旋律,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继之而起的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都积极宣传并力图在中国实现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4)思想文化层面的学习

辛亥革命后的新文化运动明确提倡民主、科学,打击了封建思想文化的权威地位,破除了封建教条对人们思想的严重束缚,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运动。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寻求真理,给后人留下了理性的反思和深刻的思想启迪。

1、怎样认识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反抗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有其合理性和正义性,这是问题的主要方面。

(1)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准备时期的重要事件。太平天国起义反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因此,太平天国的打击目标与日后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是一致的,它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准备时期的重要事件。

(2)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了不同于

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从中国的农民战争史看,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太平天国对日后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启迪和鼓舞。太平天国影响孙中山、中国共产党人等革命人士。所以说,太平天国对日后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有很大的启迪、鼓舞作用。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对其他国家的民族独立和改革运动也有所促进

2、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教训是什么?

洋务运动虽然其目的是为了镇压国内人民起义,抵御西方侵略,巩固封建统治,开展的结果也没能使中国“民富国强”,但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次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近代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1)洋务运动直接促成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尽管中国自明朝中叶以来就有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直至鸦片战争前,封建自然经济结构仍十分牢固。战后,西方廉价商品的涌入逐渐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离资本主义的产生仍有段距离,是洋务运动缩短了这段距离,促成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产生。洋务派办起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其民用工业是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企业,虽然企业内部带有不少封建色彩,但它们是作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对立物而存在的。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动摇了封建统治,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这是洋务运动最大的客观后果。

(2)洋务运动导致中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随着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创办和发展,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也因之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壮大了中国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兴的社会力量,代表着新的社会生产力,它们的诞生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3)洋务运动冲击了传统的封建观念,新式学堂的设立,留学生的派遣和西方书籍的翻译,外国先进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的介绍和传播,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夷夏之防观念和封建教育体制,使中国人得以更多地了解、认识外部世界,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其后的社会改革打下了思想基础。

当然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也不能过高,其破产表明:只有求得国家的独立,才能从容地建设现代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开放必须有制度和政权的有力保证;没有成功的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就很难进行。反之,单纯的军事、经济改革而没有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改革的配

合,也不可能实

现国富兵强;人的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体现在哪里?(辨析 是否激进?)

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革命,都是客观形势使然。当时的客观形势,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遍布全国各地的群众反清斗争。越来越尖锐的阶级斗争,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使清王朝陷人四面楚歌的困境中,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客观的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

(2)清政府的倒行逆施(预备立宪的骗局),日益将主张改良的立宪派推向自己的对立面。(3)清政府内部满汉权贵之间、汉族官僚军阀集团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由上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革命形势在当时已经具备了。革命派起而推翻清政府,是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意愿,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民主共和在中国难以落籍的原因是什么?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制度在中国只作了短暂的逗留,中国没有真正走上资产阶级革命派预设的民主共和轨道,反而倒退到四分五裂和军阀割据的局面中。其原因何在?

一是民族资本主义基础薄弱,无力支撑共和国大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种政治制度的产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民主共和制作为资产阶级的政权,客观上要求资本主义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难以得到正常发展。经济力量的弱小和民族资产阶级成长的特殊环境又决定了资产阶级政治上十分软弱,容易妥协。辛亥革命之后,这种特性反映在民族资产阶级身上,表现为厌倦革命、害怕社会动荡危及其财产妨碍其经济发展,甚至公开反对革命派发动的维护民主共和的正义斗争,革命派失去阶级依托。而在革命派那里样呈现出这种阶级特性,无论是国民党还是中华革命党,对外不敢提出反帝纲领,听任帝国主义支持封建势力对抗和扼杀民主势力。对内不敢提出打倒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制度,此二者恰恰是封建专制制度得以卷土重来的基础。

二是当时的中国还缺乏建立民主政治的有利环境。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封建社会有几千年的历史,封建势力盘根错节,中国素无民主传统,只有专制的承袭。皇权主义、等级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统治着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严重地阻碍了人们对平等自由观念的真正理解和接受,更妨碍了人们将民主自由观念变为自觉行动。

三是近代以来思想启蒙不足。长期以来,民主思想的传播主要在资产阶级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圈中进行的,并没有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对民主共和肤浅、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一方面造成人们对新制度的漠视,不懂得珍惜和维护,另一方面又使封建军阀官僚得以随意假共和之名行专制之实。

四是缺乏广大民众特别是农民的支持。农民利益得不到保护满足。革命派因此失去了农民这支最广大的同盟军,他们发动的反对专制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都未曾得到农民的响应和支持。

总之,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实现民主共和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资产阶级革命派又未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弥补条件的不足,因此,民主共和也就必然成为落在石板上的种子难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1、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有哪些?

答: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革命逐渐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2、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一,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必须运用新的思想武器。

中国封建统治者向外国侵略者的屈服,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已经不能成为中国人民团结御侮的有效精神武器。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不能指导中国人民的斗争走向胜利。因为外国帝国主义不容许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它没有能力带领人民扫除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主要障碍。在当时的先进分子中有的人就已经开始对它有所怀疑和保留了。这是因为: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第二,1914年至1918年的一战,又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这种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怀疑,推动他们去探索挽救危亡的新途径,为他们尔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思想土壤。这些先进分子随后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不是偶然的。

第二,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分子经过比较、探求,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的先进分子走上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是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之后做出的一种选择。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当时,中国工人阶级还很幼稚和弱小,尚不具备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由于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还很不发展,一些先进分子也认为,中国尚不具备传播社会主义的条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进一步成长壮大起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初步具备了。而1917年在

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则直接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了东方,从资本主义转向了社会主义。

总之,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前后主要是五四以后,中国一批最优秀的先进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聚集起来了。

第三,中国先进分子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意义。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是英勇悲壮的,一旦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中国革命的胜利就势不可挡。

历史表明,“那种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一遇见中国人民学会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即科学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就要打败仗。被中国人民学会了的科学的革命的新文化,第一仗打败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北洋军阀,第二仗打败了帝国主义的又一名走狗蒋介石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对于中国红军的拦阻,第三仗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汪精卫,第四仗最后地结束了美国和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及其走狗蒋介石等一切反动派的统治”。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后来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使中国最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如何评价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和苏联对中国革命所起的作用? 党的创立时期,共产国际和苏联对中国革命所起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运动后,共产国际于1920年首次派维经斯基来华,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建立了党的发起组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并进一步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与阶级基础。在此基础上,1921年,共产国际再度派马林来华,具体指导了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从而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二,帮助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对党的二大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决定的因素还在于中国社会的内部条件和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身努力。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帮助,不过是起了—定的促进作用。正如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此外,就是在这一时期,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代表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也是有错误的。他们过分估计国民党的力量和影响,而轻视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与觉悟,甚至幻想拉拢军阀吴佩孚参加民主革命,对于这后一点,陈独秀当时就曾提出过正确的批评。

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和苏联对中国革命所起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帮助中国共产党确定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第二,帮助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实现。《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从而奠定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三,给第一次大革命以各种物质的和军事上的实际援助。建立黄埔军校和成立国民革命军,苏联军官担任军事顾问,他们具体帮助并指导了革命军队的东征和北伐的胜利进军,从而推动了第一次大革命的胜利发展。

总之,在第一次大革命的初期和中期,共产国际和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和作用,其主流是好的、积极的。这一时期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在路线、方针的指导上,主要是关于中国革命性质和任务以及革命前途的分析,其基本方面也是正确的,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但是,在大革命时期,尤其是大革命的后期,共产国际和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也存在着严重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对国民党右派一味妥协退让,只讲联合,不敢斗争。在大革命的后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在党中央占据统治地位,共产国际是负有责任的。

首先,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对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态度,一直是看重国民党和资产阶级力量,轻视中国共产党和无产阶级力量。

其次,共产国际和斯大林毕竟不了解中国国情,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及其相互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412 713失败的其中一个原因。

由上可以看到,从党的创立到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和苏联对中国革命一方面给予了可贵的指导和帮助,这是不应该忘记,不应该忽视的;但另一方面,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又的确存在严重失误。中国革命的历史已经证明,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通过中国共产党人自身的努力,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取得对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后才取得的。1、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第一,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

第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

第三,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

第四,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影响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

2、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国之所以只能够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主要是由以下三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第一,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内部没有起码的民主,外部没有民族的独立,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对付武装的反革命,第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端的不平衡。由于强大的敌人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乡村是敌人反革命

统治的薄弱环节。广大的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地存在。这就为农村根据地的建立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使农村包围城市成为可能。第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因此,共产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组织和武装农民,进行土地革命。

3、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第二,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长征结束后,随着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开始了。第三,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方量。尽管经过长征,红军由30万人减少到3万人左右,但是,这些保存下来的、经历了千锤百炼的骨干,是党和红军极为宝贵的精华。第四,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它向沿途的人民群众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才能翻身得解放。第五,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1、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第一,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

第二,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我国地大物博,能坚持长期抗战。

第三,从战争性质上看,抗战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

第四,从战争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有何地位?

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大量牵制了日军。(2)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不仅遏制了日本的“北进”计划,迟滞了日本的“南进”步伐,而且大大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完成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和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3)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中国军队出国作战,不仅打击了日军,还对盟军给予了实际支援。

3、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是: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保证),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以其精诚团结、坚持抗战、献身民族的实际行动,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代表者,充分发挥出民族先锋队和阶级先锋队的作用,赢得了全中国人民的拥戴。第三,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1、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2)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是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上述建国方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3)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3分)

总之,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第一,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买办,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多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

第二,各民主党派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就与他们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合作关系。在共同繁多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不仅鼓励、支持各民主党派的斗争,而且对他们某些不妥的意见进行批评,诚恳地帮助他们进步,这是的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更加融洽,合作方式不断发展完善。

第三,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人士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特别是1948年1月22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第四,中国共产党也邀请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正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共和国,确认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各民主党派也由在野党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

3、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答:(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统一战线中存在着联盟: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这是基本的、主要的;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这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率领同盟者向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对同工人阶级争夺领导权的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务。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在农村建立革命的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才能逐步地争取革命的胜利。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革命,必须建立一支在工人阶级政党绝对领导下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这支军队必须实行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在工人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密切地联系着党的政治路线进行的,注重在端正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制定和贯彻执行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首先着重党的思想建设,用工人阶级思想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培育和发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在党内斗争中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并创造了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等。

4、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中国革命的胜利,首先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2)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因此,中国共产党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

(3)中国共产党人以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下载近代汉语研究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近代汉语研究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近代材料分析测试方法复习资料

    近代材料分析测试方法复习资料2 1.电子显微分析中,有哪几种电子衍射,说明各自的操作特点和基本应用 答:1)电子显微镜中主要有SAED选区电子衍射、μ-衍射、纳米衍射、CBED会聚束......

    汉语语言学研究 -

    汉语语言学研究 绪论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对汉语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同时也对语言观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语言观,语言不仅仅是交际工具,语言结构只不......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

    说文解字注 古文字学导论 不对称与标记论 古代汉语语法变换研究 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 汉语认知功能语法 系统功能语法导论 汉语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 上古语......

    护理研究复习资料

    12级7班《护理研究》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护理研究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应是( B ) A.科研设计 B.选题和确立问题的过程 C.收集资料 D.撰写论文 2.若研究者在研究中让研究对象过......

    汉语志愿者复习资料2(共5篇)

    语法项目两大类,一类是词语的使用,也包括各种词类的使用,尤其是副词、连词、助词等虚词的使用,也包括各种短语(如介宾短语)、结构等的使用。另一类是句法项目,包括各种句子形式(在对......

    2011年近代传奇剧导演研究

    2011年近代传奇剧导演研究 2010-2012年十大卫视播出市场,近代传奇剧共48部,占近三年播出剧目8%。以2011年近代传奇剧为例,共有17部,其中涉及导演19位: 一、2011年近代传奇剧导演......

    关于近代酒店员工流失问题研究

    关于近代酒店员工流失问题研究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酒店业的竞争越演越烈,人们日益感到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智力之争、创造之争、人才之争。加拿大心理学博......

    近代国学“运动”与研究反思

    近代国学“运动”与研究反思 ——干春松 [摘要]胡适给“国故”下了这样的定义:“中国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学问,就是‘国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