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当代诗歌研究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新时期文学主要作者有哪几类?
1.归来作家群,80年代初期。艾青,汪曾祺,郑敏,牛汉,王蒙、张贤亮,昌耀,陆文夫,邓友梅等。2.知青作家群,80年底初期、中期。梁晓声、王安忆,阿城、北岛、舒婷等。
3.新生代作家,出现于80年代中期以降,莫言、刘索拉、马原、苏童、格非、刘震云、余华、翟永明、于坚、柏桦、王家新等。
第二章
三、“今天”诗人群都有哪些诗人?
1.文革刚刚结束,诗歌创作领域出现了一种与当代(十七年、文革)诗歌传统断裂的倾向,他们主要是城市青年。他们的创作很难得到主流文学界的接受和认可,作品不可能在公开的刊物上发表。而这些诗歌却在城市青年和大学生中间拥有广泛的阅读者,并产生强烈反响。
2.于是,一些年轻诗人自办诗刊,印发诗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风行一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北京的青年诗人创办的诗刊《今天》。
3.《今天》创刊于1978年,主编北岛、芒克。共出版9期,曾发表食指、北岛、舒婷、顾城、芒克、江河、杨炼、严力等人的诗歌,1980年停刊。
4.1979年之后,这些诗人及其作品逐渐得到主流文学的承认,《诗刊》《星星》《诗探索》 等先后发表这群诗人的作品。5.北岛等被称为朦胧诗人的一群年青诗人正是通过这本民刊,产生社会影响,并最终被主流文学接受和认可的。
四、结合北岛、顾城等诗人的创作,从当代诗歌发展的角度,阐述朦胧诗的价值和贡献 朦胧诗的贡献和价值
1、诗歌写作对“个体”精神的价值的强调。
---他们的诗歌书写的是个人化的体验,又是时代情绪,诗歌中启蒙精神、理性批判精神 与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相结合,打上了一代人的精神印记
2、颠覆了当代诗歌空洞、虚伪的陈辞滥调和抒情模式,探索新的风格、语言表达方式,代表着“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
----强调表现自我,抒发内心感受,改写了中国诗歌传统写作模式;采用象征、隐喻、反讽等艺术手法,创造新颖、独特的意象,更新了诗歌语言,想象力更加丰富,如“墓志铭”“纪念碑”“黑夜”等意象令人耳目一新,富有审美张力。
3、推动了当代诗歌自由创造、多元并列的艺术创新局面的出现,为后来者提供了前行的动力和经验。
五、何为朦胧诗?
一些年轻诗人自办诗刊,印发诗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风行一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北京的青年诗人创办的诗刊《今天》。《今天》创刊于1978年,主编北岛、芒克。共出版9期,曾发表食指、北岛、舒婷、顾城、芒克、江河、杨炼、严力等人的诗歌,1980年停刊。1979年之后,这些诗人及其作品逐渐得到主流文学的承认,《诗刊》《星星》《诗探索》 等先后发表这群诗人的作品。1980年8月,一位叫章明的发表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批评这些年青人的诗歌晦涩、怪癖,朦胧难懂,“朦胧诗”由此得名。
六、于坚是新生代诗人的代表,请以《尚义街七号》或者其他作品为例,阐述新生代诗歌的特点。新生代诗歌的特点
1.以戏谑的方式消解意象的文化内涵 2.以日常化的口语,消解语言的诗性 3.反精英、反崇高的价值取向
4.“朦胧诗”以象征、多重的意象,表达个体生命的体验,张扬人性,体现一代人的觉醒,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5.“新生代”诗歌则一反常调,把诗歌拉回到当代人的生活现象与实际生存中来。他们主张诗歌与“生命”联系,回到诗歌本身,认为“诗到语言为止”,被评论家称为“存心抹煞现象与本质的界限的倾向”,试图表现生活的原生态。
七、背诵海子的诗歌《亚洲铜》
八、熟读翟永明的诗歌《母亲》
(1)简述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过程 现代文学史上的三次女性文学高潮
1.第一次:五四时期,代表作家陈衡哲、冰心、庐隐、凌叔华、白薇以及稍晚些的丁玲、苏雪林、林徽因等。
----女性积极参与当时的文学创作,以文学写作的方式表达有关“个性解放” “婚姻自由”的诉求和个体情感经验。整体而言,这时期女性文学对于女性自身独特的经验这一点并没有充分凸显出来,只是作为五四启蒙话语的一部分,融入建构民族国家的话语进程。2.第二次写作高潮出现在新时期的80年代初。
----这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又一次社会、文化、思想的重大转型时期,这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借助于思想的再启蒙、人性的复苏、人道主义思潮而产生的。
-----这时期大部分女作家还没来得及形成自己的话语方式,只能加入到社会主流话语的合唱之中,如张洁、谌容、戴厚英、张辛欣、宗璞、刘真、张抗抗、铁凝、残雪、舒婷、陆星儿,以及稍后得王安忆、方方、池莉,蒋子丹、迟子建。
3.第三次女性写作的高潮是90年代末。这一次与前两次明显不同,女性写作不是借助于整个社会文化思潮,而是依靠女性主义理论自己独立而丰厚的思想资源。
---这时期的女作家非常自觉地坚持性别立场,表现和挖掘独特的女性经验,大胆表达女性意识。她们带来的女性经验和表达方式,是现代文学史上从未有过的。
----陈染、林白、海男、徐小斌、徐坤,以及稍晚些卫慧、棉棉,安妮宝贝(1)简单分析沈苇的诗歌《一个地区》 1.这首诗歌发表于1994年。
2.这首诗歌犹如国画中的大写意,意笔草草,而细读,称得上繁复隽永。3. 这首诗歌的意象空灵、跳跃,意笔洒脱,意韵悠长。
---“太阳、玫瑰、火”三个意象扑面而来,凸显新疆充足炙热的阳光、浓郁的玫瑰香,并由此联想到新疆人热烈奔放的个性,以及烈日下炙烤的沙漠„„浪漫热烈的情调和干燥炙热的气氛被描绘出来。4.简洁有力,令人印象深刻。
接下来诗人思绪放飞得很远,想像北冰洋之白色的蓝。
蓝、白,是诗人对于北冰洋的想象,与冷暖色调新疆形成鲜明对比,分别代表着现实与梦境。这是一个颇为动人的诗歌姿态。跳跃空灵,包容了巨大的空间。
诗人进入梦境,仿佛看到鸟儿,一只,两只,三只,飞过炎热、辽阔和空寂又变幻莫测的大地,就像炎热的午后,昏昏欲睡的慵懒、倦怠、寂寥。
(1)90年代文学的总体趋势和特征
1、商业化背景下,文学整体上呈现多元化态势,既有对于大众文化的认同,也存在抵制的力量,对于人文精神的坚守。
2、雅俗文学之间,形成对立、共存与互补态势。
3、现实主义在新的环境下采取开放的姿态,得到发展。后现代主义文学逐渐收敛其反叛、先锋的姿态,而其中的某些艺术形式、观念广泛渗透于90年代的文学创作之中。
第十三章 三十年代的诗歌
一、殷夫的诗歌创作与中国诗歌会
二、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与现代诗派 现代诗歌发展脉络梳理
胡适、郭沫若的诗歌新月派的新格律诗,穆木天、李金发的象征诗。两个传统和倾向:散文化、大众化/纯诗、知识分子趣味
一、殷夫的诗歌与中国诗歌会
殷夫的诗歌与中国诗歌会
殷夫前期的诗歌多是歌颂爱情和自然的,表现青年人的孤寂、激愤,是革命转折时期诗人对革命既向往又隔膜的精神状态的表现。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殷夫的诗作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大无畏的气魄,风格也越来越粗犷激越、语言趋于质朴自然。 他的诗歌代表着红色抒情诗的早期的艺术高峰。殷夫诗歌的艺术特点
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现实性、战斗性,诗歌体现了革命宣传、鼓动的作用。
多采用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具有急迫的旋律和钢铁般的语言,呈现出刚健雄浑的诗风,形成了英雄主义的调子。
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2、中国诗歌会
殷夫牺牲后,代表左翼诗歌发展方向和成就的是左联领导下的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是在左联直接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的革命诗歌社团。1932 年9月成立于上海,由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等人发起,并在1933 年3月正式出版了机关刊物《新诗歌》(1934年12月停刊)。坚持现实主义方向,探索诗歌大众化。1937年4月宣告解体。
2、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的诗歌体现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诗的意识形态化,要求诗人把握和反映现实的时候,站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立场; 二是要求诗和诗人的大众化。
2、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的主张和创作,反映了时代和人民的要求,但是因为过于强调了诗歌语言的通俗,以及对革命现实的表现和把握,所以许多诗作显得苍白浅陋,流于口号和呐喊。
二、戴望舒的诗歌与现代诗派
1、现代诗派
2、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1、现代诗派 1932年施蛰存主编的《现代》创刊,大量刊载戴望舒、卞之琳、冯至、梁宗岱、林庚、废名、施蛰存、何其芳、李广田等诗人的诗歌,他们的创作体现出相对一致的诗歌观念,形成一个成熟的、独立的诗歌群体。现代派诗歌也因这本杂志得名。
后来又出现《现代诗风》《新诗》等杂志,进一步扩大了现代派诗歌的影响,到三十年代中后期其创作和影响达到鼎盛。
1、现代诗派 诗歌观念上体现出两个基本特征和倾向 :
一是要写纯然的诗,也就是说,延续和发展20年代末的纯诗贵族化的诗歌传统。 二是写现代的诗歌,即现代社会中现代人的情绪和体验。
2、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1)融合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表现手法,赋予旧的中国古典意象以新的社会心理内涵和新的象征意味,创造出鲜明单纯、含蕴悠远的意象,既具有古典的兴味,有体现现代的经验。如《我的记忆》《印象》。
2、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2)诗歌中表现的感伤忧郁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情感类型,来自于中国传统文人的失意落魄的体验,同时,也是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情绪和体验。诗歌中的感伤、绝望,迷茫的情绪体验就是戴望舒个人的,又是时代情绪,是身处理想、家园失落,而又无力抗争也无法摆脱的时代的青年人的共有的无奈与感伤。《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个地主家庭的叛逆者献给他的农民母亲一个善良勤劳的普通农村妇女的颂歌。献给农民母亲的颂歌
诗歌有自叙传的性质,普通的农村妇女大堰河用乳汁养育了诗人。作为地主家庭的叛逆者,艾青的这首诗是献给他的农民母亲一个善良不幸的普通农村女性的颂歌。
艾青的诗歌创作在起点上就与我们的民族多灾多难的土地与人民建立起深刻的血肉联系。“大堰河”这一形象的丰富内涵
诗人以饱含深情的诗句赋予大堰河这一普通平凡的妇女形象以丰富内涵.一个平凡善良不幸的普通农村妇女普通农民的化身孕育生命的大地的象征,沉默、善良、宽厚、坚韧。这首诗歌感动读者的,不只是普通妇女大堰河的不幸遭遇,还有作者如江河般奔涌的情感。
作者饱含深情地讲述大堰河不幸的命运,也渗透着诗人自己身世的悲慨,被亲生父母抛弃的辛酸和屈辱,这些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形成不可遏制的力量奔涌而出。艺术特点
口语化的语言,自由体的诗歌形式
综合了象征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方法,继承左翼诗歌现实性、战斗性的特点,又克服了由此带来的简单幼稚的口号、呐喊,通过大堰河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表达对于苦难深重的土地和普通农民的真挚情感。《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土地是这首诗的核心意象,诗人怎样创造这一意象?抒发了对土地怎样的情感?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句诗歌反复出现四次,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苍茫、寒冷、压抑、绝望弥漫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描绘了几个意向性的画面
北方林间的农夫;雪夜的河流上的一盏小油灯,南方乌篷船的蓬发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失去了饲养的家畜、肥沃的田地的耕殖者,生活在绝望的污巷里,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艰辛、苦难、挣扎。通过流离失所、灾难深重的人民和土地的意象,抒发了诗人沉重、忧郁、悲愤的情感,表达了对于大地、劳动者深沉、真挚的爱。艺术特点
充分体现诗人独有的忧郁的诗情。
忧郁的情感体验来自个人的经历,又是战争背景下,诗人基于现实和历史深刻的观察和思考,对时代情绪的的感应。特别强调意象的营造,体现诗人独特的艺术个性。
以画家特有的敏锐感觉,捕捉瞬间的感觉、印象,描绘这些印象、感觉时,又注入强烈的主观感受。将主观思想情感和外在形象相融合,创造出形象明晰,又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手推车
手推车》分析
诗歌的第一节在黄河流过的地域、阴暗的天穹暗示出辽阔、空旷的境界,营造压抑、悲哀的氛围。
独轮车的尖音企图刺破这天穹,天穹扭曲、痉挛。这是一个新奇的比喻,暗示着除了悲哀,还有对立、抗争。通过听觉印象来写手推车,反衬出北国人民的悲哀。
诗歌的第二节主要通过视觉印象来描绘手推车,背景色彩、色调的渲染,车辙的造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感动。
二、艾青诗歌的艺术特点
1、创造了独特的意象:土地和太阳(光明)表达了诗人对苦难深重的祖国、人民的深爱。
2、忧郁的诗情
既来源于诗人的个性阅历,也来源于对苦难中国和农民命运的深沉思索。
3、创造了散文美的自由体的诗歌形式
诗人以画家的艺术感觉,以诗的语言描绘了多灾多难的中国北方的大地,艰辛劳作的独轮车发出的声音、留下的车辙,象征着北方人们的苦难、悲哀和抗争。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怀。
三、艾青诗歌的贡献
1、创造了具有时代精神,又与传统文化相联系的独特意象,表达了对土地、人民深沉的爱。
在传统文化中,土地养育生命、承载万物。在诗人的笔下,土地是沉默、坚韧、苦难深重的,是中国农民性格和命运的象征。例如,大堰河,冰雪寒冷封锁着的土地,独轮车留下的深深的车辙。
三、艾青诗歌的贡献
土地意象中有感应着时代情绪。面对沉默苦难的土地,诗人心中充满了悲哀和忧郁,这种情感既来自个人经历,又与灾难深重的土地、人民联系在一起。当诗人把自己的感伤忧郁融入到宏大的时代场景之中,我们看到的是诗人对苦难深重的祖国、人民的深爱。
三、艾青诗歌的贡献
2、艾青的诗歌在中国新诗艺术上完成了历史综合的任务,将现代诗歌发展中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诗歌艺术有机融合,标志着新诗在融合中西方诗学方面,不再向传统回归,而是走上了一条自我的发展道路。三分法,即把当代文学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949—1966),为建国初的十七年;第二时期(1966—1976),为“文革”十年;第三时期(1976—),为社会主义新时期。
“四分法”:十七年文学、文革时期文学、新时期文学(80年代文学)、世纪之交的文学。
二分法”,如把当代文学的发展分为“前二十七年”(1949—1976)和“社会主义新时期”(1976—)。这一划分的依据是一体化形成与解体作为划分的依据。第九章 新边塞诗
新边塞诗:在上世纪60年代,闻捷、贺敬之等诗人所创造的新疆题材的诗歌,被称为新边塞诗。代表作家闻捷、周涛、杨牧、章德益、李瑜等。
80年代初期,新边塞诗真正成为一个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诗歌流派,这些诗歌以新疆(西北地域)广袤的、奇特的自然风光为背景,风格豪放阔大,抒发了对开拓者的赞美,呼应着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新边塞诗人身份及身份认同的变化
60年代的诗人,如闻捷,身份是过路客、观光客,诗人对于新疆的想象是一种异域化。
80年代的诗人,如杨牧、周涛、章德意等,政治流放者、流寓者,仍然没有超越异域化的抒写。 90年代的诗人,如沈苇、刘亮程、秦安江等,新疆人,抒写这块土地上的生存艰辛和丰富多彩。
闻捷的诗歌创作:《吐鲁番情歌》是闻捷诗集《天山牧歌》中的一组情诗,歌颂了新时代的爱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当时诗坛所瞩目。
闻捷的诗集《吐鲁番情歌》的艺术特点:
1、把爱情生活和劳动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揭示青年男女崭新的精神和爱情观,是这组情诗的主旋律。
2、通过单纯明朗的艺术形象,揭示青年男女在爱情生活中心理、情感变化。
3、有人物、生活场面和情节,具有小叙事诗的基本因素。
4、体现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第二篇:现当代诗歌
所谓“中国现当代诗歌”,广义上讲,是上起五四运动,下至当下时段这百多年来所出现的诗歌作品。下面是关于现当代诗歌大全的内容,欢迎阅读!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我等候你
徐志摩
我等候你。
我望着户外的昏黄
如同望着将来,我的心震盲了我的听。
你怎还不来? 希望
在每一秒钟上允许开花。
我守候着你的步履,你的笑语,你的脸,你的柔软的发丝,守候着你的一切;
希望在每一秒钟上
枯死──你在哪里?
我要你,要得我心里生痛,我要你火焰似的笑,要你灵活的腰身,你的发上眼角的飞星;
我陷落在迷醉的氛围中,像一座岛,在蟒绿的海涛间,不自主的在浮沉……
喔,我迫切的想望
你的来临,想望
那一朵神奇的优昙
开上时间的顶尖!
你为什么不来,忍心的!
你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你这不来于我是致命的一击,打死我生命中乍放的阳春,教坚实如矿里的铁的黑暗,压迫我的思想与呼吸;
打死可怜的希冀的嫩芽,把我,囚犯似的,交付给
妒与愁苦,生的羞惭
与绝望的惨酷。
这也许是痴。竟许是痴。
我信我确然是痴;
但我不能转拨一支已然定向的舵,万方的风息都不容许我犹豫──
我不能回头,运命驱策着我!
我也知道这多半是走向
毁灭的路,但
为了你,为了你,我什么都甘愿;
这不仅我的热情,我的仅有理性亦如此说。
痴!想磔碎一个生命的纤微
为要感动一个女人的心!
想博得的,能博得的,至多是
她的一滴泪,她的一声漠然的冷笑;
但我也甘愿,即使
我粉身的消息传到
她心里,如同传给
一块顽石,她把我看作
一只地穴里的鼠,一条虫,我还是甘愿!
痴到了真,是无条件的,上帝也无法调回一个
痴定了的心如同一个将军
有时调回已上死线的士兵。
枉然,一切都是枉然,你的不来是不容否认的实在,虽则我心里烧着泼旺的火,饥渴着你的一切,你的发,你的笑,你的手脚;
任何的痴想与祈祷
不能缩短一小寸
你我间的距离!
户外的昏黄已然
凝聚成夜的乌黑,树枝上挂着冰雪,鸟雀们典去了它们的啁啾,沉默是这一致穿孝的宇宙。
钟上的针不断的比着
玄妙的手势,像是指点,像是同情,像的嘲讽,每一次到点的打动,我听来是
我自己的心的活埋的丧钟。
历史博物馆
席慕容
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馆吗?
一
最起初 只有那一轮山月
和极冷极暗记忆里的洞穴
然后你微笑着向我走来
在清凉的早上 浮云散开
既然我该循路前去迎你
请让我们在水草丰美的地方定居
我会学着在甲骨上卜凶吉
并且把爱与信仰 都烧进
有着水纹云纹的彩陶里
那时候 所有的故事
都开始在一条芳香的河边
涉江而过 芙蓉千朵
诗也简单 心也简单
二
雁鸟急飞 季节变易
沿着河流我慢慢向南寻去
曾刻过木质观音浑圆的手
也曾细雕过 一座
隋朝石佛微笑的唇
迸飞的碎粹之后 逐渐呈现
那心中最亲爱与最熟悉的轮廓
在巨大阴冷的石窟里
我是谦卑无怨的工匠
生生世世 反复描摹
三
可是 究竟是哪里有了差错
为什么 在千世的轮回里
我总是与盼望着的时刻擦肩而过
风沙来前 我为你
曾经那样深深埋下的线索
风沙过后 为什么
总会有些重要的细节被你遗漏
归路难求 且在月明的夜里
含泪为你斟上一杯葡萄美酒
然后再急拔琵琶 催你上马
知道再相遇又已是一世
那时候 曾经水草丰美的世界
早已进入神话 只剩下
枯萎的红柳和白杨 万里黄沙
四
去又复返 仿佛
总有潮音在暗夜里呼唤
胸臆间满是不可解的温柔需求
用五色丝线绣不完的春日
越离越远 云层越积越厚
我斑驳的心啊
在传说与传说之间缓缓游走
五
今生重来与你相逢
你在柜外 我已在柜中
隔着一片冰冷的玻璃
我热切地等待着你的来临
在错愕间 你似乎听到一些声音
当然你绝不可能相信
你当然绝不可能相信
这所有的绢 所有的帛
所有的三彩和泥塑
这柜中所有的刻工和雕纹啊
都是我给你的爱 都是
我历经千劫百难不死的灵魂
六
在暮色里你漠然转身渐行渐远
长廊寂寂 诸神静默
我终于成木成石 一如前世
廊外 仍有千朵芙蓉
淡淡地开在水中
浅紫 柔粉
还有那雪样的白
像一幅佚名的宋画
在时光里慢慢点染 慢慢湮开
重量
韩翰
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使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
———重量!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第三篇: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作品题与人物考察。1.《红楼梦》研究的小人物:李希凡、蓝翎 2.十七年重要诗歌代表:郭沫若的《新华颂》 3.流沙河代表作:《草木篇》 4.郭小川代表作:《望星空》、《团泊洼的秋天》 5.贺敬之代表作:《桂林山水歌》、《回延安》 6.闻捷代表作:《天山牧歌》(十七年文学唯一写爱情没被批判的作品)7.“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三红:梁斌《红旗谱》(主人公:朱老忠)、杨益言《红岩》、吴强《红日》 一创:柳青《创业史》(主人公:梁生宝)青山:杨沫《青春之歌》(主人公:林道静、余永泽)、周立波《山乡巨变》、保林:杜鹏程《保卫延安》(主人公彭德怀)、曲波《林海雪原》(主人公:杨子龙、邵建波)8.革命短篇小说代表作:路翎《洼地上的“战役”》(主人公:战士王应洪)9.写农业合作化的代表作:李准《不能走那条路》(主人公:宋老定)10.第一部写农业合作化的小说:赵树理《三里湾》 11.写工业建设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12.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主人公:林震)13.爱情受到批判的作品:宗璞《红豆》
14.《创业史》主人公梁生宝是社会主义创业者和建设者,梁三老汉也是创业史中重要人物。15.赵树理受批判的小说《锻炼锻炼》(“小腿疼”、“吃不饱”是其中两个落后的农民形象)16.杨朔《荔枝蜜》(十七年散文代表作)17.十七年话剧:
郭沫若《蔡文姬》 老舍《茶馆》(主人公:王利发、秦钟义)田汉《关汉卿》 18.样板戏:
阿庆嫂出自《沙家浜》 李玉和出自《红灯记》 19.浩然的《金光大道》 20.丰子恺《缘缘堂续笔》 21.穆旦《神的变形》 22.食指的代表作:《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 23.北岛《回答》
24.张扬《第二次握手》 25.刘心武《班主任》(主人公:宋宝琦、谢惠敏)26.卢新华《伤痕》(主人公:王晓华)27.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28.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主人公:老寿)29.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主人公:李铜钟)30.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31.谌容《人到中年》(主人公:陆文婷)32.路遥《人生》(主人公:高家林)33.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34.张洁《沉重的翅膀》 35.贾平凹《鸡窝洼人家》 36.张伟《古船》
37.路遥《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38.高晓声《陈奂生上》“开拓者家族系列” 39.王安忆《小鲍庄》(主人公:捞渣)
阿城《棋王》(主人公:王一生)
韩少功《爸爸爸》(主人公:丙崽)40.贾平凹《废都》(主人公:庄之蝶)41.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42.先锋文学
马原代表作《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格非《褐色鸟群》 余华《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活着》(主人公:福贵)苏童《妻妾成群》 43.莫言:《红高粱》(主人公:戴凤莲、余占鳌)44.新写实小说代表作:
方方:《风景》
刘震云:《一地鸡毛》 池莉:《烦恼人生》(主人公:印家厚)《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45.张平:《抉择》 46.痞子蔡:《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47.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48.李亚伟:《中文系》 49.舒婷:《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童话诗人》(写顾城的)50.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51.韩东:《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 52.于坚:《尚义街六号》 53.巴金:《随想录》 54.余秋雨:《文化苦旅》 55.崔德志《报春花》(主人公:白洁)56.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 57.魏明伦:《潘金莲》 58.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 59.李准《灰色的帆蓬》 60.张贤亮《绿化树》
附: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地点:北平。
1953年9月23至10月6号,第二次文代会。1979年10月,第四次文代会。
二、名词解释 1.三突出原则(重要)
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根据江青的指示,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中指出:“在所有的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在当时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2.革命样板文学 3.现实主义冲击波
9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原始的现实主义手法揭示当下现实境遇的小说,其代表作有关仁山《大雪无乡》《九月还乡》、何申的《信访办主任》、刘醒龙的《分享艰难》、李佩甫《学习微笑》等。4.晚生代作家
基于90年代社会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一个创作群体,又称为“新生代作家”、“60年代出生的作家”,其代表作家为毕飞宇、韩东、朱文、东西、李冯、何顿等,他们偏重于对生活本真状态的表象化和欲望化叙述,改变了以往小说写作的宏大深度主题。
5.开拓者家族系列
“开拓者家族”系列:蒋子龙笔下的一群四化建设者形象,以乔光朴、车篷宽、刘思佳等为代表。他们为改革文学注入一种阳刚之气,一种开拓进取的浩然之所,是当代文学中一群光彩照人的新人形象。
三、简答论述
1.三次主要的文艺论争。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2)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2.十七年小说与西方战争题材小说比较。
西方: 反思心理、战争的残暴、非人道、荒诞
我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 原因:1、胜利的自豪感
2、补足文学史 空白的愿望 •
3、以历史斗争激发建设热情 3.如何评价浩然?(重要)
浩然的小说观:“文学为了宣传”:“文学创作既然具有宣传这个功能,这就给作家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宣传什么才能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才能起到推动时代前进的作用呢?回答是:宣传先进的革命思想,宣传先进的革命事物战胜落后和反动的事物。”“反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全过程的„农村史诗‟式的小说”
农民见证“用笔反映真实历史的人不应受到责怪;真实地反映生活的艺术作品就应该有活下去的权利。” 4.寻根文学的文化视点?(重要)
(1)对传统文化个性魅力的发掘与凸现。王安忆《小鲍庄》阿城“三王”系列(《棋王》)(2)对传统文化惰性和古老文化心态的批判。韩少功《爸爸爸》
(3)对某种已消逝或正消逝的传统文化遗风的追忆与留恋。葛川江系列、商洛系列(4)对生命意义的高扬。郑万隆异乡异闻系列、李锐厚土系列 5.新写实小说的四个特点?
(1)情感态度的“零度介入”,客观冷静的呈现人生本相。(2)还原生活本真,展示生活的“原生态”。
(3)消解人物性格。人生活在机械的生活流程中,随波逐流是其生活状态,人物内心的精神力量消解殆尽。
(4)心理化的“真实” 6.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1)诗人抒情主体的回归和抒情主体的个性强化。
从“我们”到“我”,从“战士”到“个人”,回到诗人自身的情感,表现生活在诗人内心情感引起的震动,突显诗人的个性。“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世界之外的丰功伟绩”(孙绍振)。
都带着怀疑的精神与探索精神,诗中都流露出时代带给诗人们的哀怨、痛苦和迷惘。(2)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表现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注,对人的心灵和生命的尊重。
重新呼唤“人”、立人,启蒙的回归。
(3)显示诗歌“向内转”的重大变化,抒情直指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内心感受和体验。(4)运用象征的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现实生活的模式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模式,使诗中的一系列形象获得多种解释的可能性。7.莫言有关的简答或论述题。(不全面)莫言的民间叙事
• 战争文学的新突破——土匪抗日 • 余占鳌形象分析:冲突中的个性人物 • 土匪
• 日本侵略者 • 国民党冷支队 • 共产党胶高大队 • 老百姓
《红高粱家族》种的退化对位
• 爷爷:余占鳌、罗汉大爷 • 父亲:被狗咬掉一个睾丸 • “我”:叙述者 • 《白狗秋千架》
• “离乡——还乡”母题,一厢情愿的怀乡情绪。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必须面临的悖论:记忆、想象的乡土与现实、真实乡土的分离。时间的倒错和空间的位移是乡土文学之故乡神话得以成立的前提,只有制造时间和空间的间距,并借助记忆的加工和情感的美化,才能成就美丽、浪漫的故乡传奇。换言之,只有离开故乡并使故乡沉入回忆中,故乡才有可想的。
《丰乳肥臀》
• 礼赞母亲的情怀
• 反战情绪
• 《檀香刑》 • 杂语式叙述形式 • 刑罚教育
恐惧是专制得以实施的基础(哈维尔)
• 刽子手哲学 :优秀的刽子手眼中所见“屠刀与人,已经融为一体”诗意(以国家名义杀人)
• 看客心态:延缓死亡的快乐
• 《四十一炮》
第四篇:现当代文学 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 复习资料
一、填空
二、选择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
五、论述
*当代文学的起点: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坛三公案: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1950-1951)。以政治权威定夺艺术是非;运动式的批评取代常规艺术共鸣。(2)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评(1954-1955)(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评(1955)
*“三红一创”:吴强《红日》,杨益言《红岩》,梁斌《红旗谱》,柳青《创业史》
*“青山保林”:杨沫《青春之歌》,周立波《山乡巨变》,杜鹏程《保卫延安》,曲波《林海雪原》。
1、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学,学术
2、在“双百”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
(1)干预生活
小说代表: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主人公林震,特别角色刘世吾“就那么回事儿”
(2)人道主义
双百方针开始不久,反右运动中,王蒙被打为右派,于是丧失了创作的权力,直到文革结束王蒙以复出作家的身份再次登上文坛。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幽默„„
3、复出作家
艾青、汪曾祺、王蒙、牛汉、高晓生等
4、十七年文学,当代文坛上作家的组成(当代文坛上的创作情况)
(1)现代成名,当代放弃小说写作的作家:茅盾、沈从文、钱钟书、张恨水等
(2)离开大陆的小说家:张爱玲、徐訏
(3)继续小说创作的小说家:巴金、张天翼、沙汀、艾芜
(4)受批评的小说家:丁玲、萧军、路翎
(5)有解放区背景继续产生影响的小说家:赵树理、孙犁、周立波等
5、十七年文学,小说的主要题材(了解)
历史题材,农村、城市、革命军事、知识分子题材等
6、(农村题材小说,最具典型)柳青《创业史》中梁生宝和梁三老汉的人物形象
梁生宝:农村社会主义新人
梁三老汉(最成功的形象):新旧交替的转变中的农民典型,继承了中国传统小生产者狭隘的观念,但又是性格勤劳、朴实、善良的劳动者。
7、《创业史》
1959年,柳青发表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揭示了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
8、山药蛋派
又称山西作家群,代表作家有赵树理、马烽、西戎等,他们因创作上的共性,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作品多是问题小说;擅写中间人物;作品内容通俗化、大众化而被称为山药蛋派。
9、对赵树理的评价三个时期
(1)四十年代后期,评论家周扬提出“赵树理方向”;(2)新中国成立前后到文革之前,毁誉参半;(3)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评价微妙,对《锻炼锻炼》的讨论,以及六十年代对赵树理评价的提高等
10、赵树理小说特点<艺术特色或创作特点> 一,塑造了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如农村新人形象:小二黑、小芹;背负沉重历史传统的老一代农民:三仙姑、二诸葛;被封建思想毒害的农民干部和积极分子:《邪不压正》里的小昌。二,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浓郁的故事性与其情节的连贯性,通过人物自己的言行来展现其性格。
11、荷花淀派
又称“河北作家群”,是20世纪50年代,以孙犁、刘绍棠、韩映山等为代表的作家,他们的创作风格基本一致,以写白洋淀、冀中平原、冀西山区以及运河两岸的农村生活见长,采用现实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挖掘农村生活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以孙犁的成名作《荷花淀》命名。
12、周立波《山乡巨变》
一,把政治运动放在民间生活舞台上,体现了人情的自然、醇美与和谐;二,回避了人物矛盾冲突的尖锐表达,散淡的写出了几个活灵活现的农民性格。
13、十七年文学面临的文学传统(或诗歌传统)有哪些?
(1)现代诗歌传统,强调自我意识、情感表达的创作模式;强调诗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诗歌哲思,追求知性、感性和诗性的融合。(2)诗歌道路的选择,“新诗现代化”是诗人的普遍意识,解放区诗歌的影响日益扩大
14、十七年诗歌创作的两种基本体式
政治抒情诗和叙事诗。政治抒情诗,“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强烈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情感上充满自豪和喜悦,形式多为长诗,用排比、阶梯式等修辞手法,代表诗人郭小川、贺敬之等。叙事诗,分两类,一是晋察冀诗人,重视从诗人情感、心理的角度来表现时代的革命。二是生活于陕北、太行山一代的作家,更多地从民间吸取经验,表现战争、农民和地主的关系。
15、革命样板戏
正式命名是发表于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的一篇题为《贯彻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的文章。它首次将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乐《沙家浜》并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养的八个“革命现代样板作品”。
16、地下文学创作
老作家: 廖沫沙《嘲吴晗和自嘲》;丰子恺《缘缘堂续笔》;牛汉《半棵树》;曾卓《悬崖边的树》 年轻一代作家:黄翔《独唱》、《野兽》;食指《相信未来》;多多《青春》;北岛(赵振开)《波动》
17、伤痕文学
文革结束后出现的文学现象(1976-1978),以揭露和控诉文革时期留给人们的精神和肉体上的伤害为特征,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是一种情感宣泄。以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开端,得名于(形成潮流是)卢新华的小说《伤痕》。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第一个文**流,对之后文学产生带来一定影响。
代表作有古华《芙蓉镇》、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等。
18、反思文学
是伴随着1987年5月开始的 “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题材突破“文革”界限,涉及“反右”和“大跃进”。代表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蝴蝶》等。
19、改革文学(与反思几乎同一时期)
兴起于1983-1984期间,反映八十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改革的进程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变化、人的心理和命运变化的文学作品。代表作品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高晓声“陈焕生系列”、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
20、寻根文学
兴起于1984年,在作品中寻找民族文化之根,对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地寻找和落后因素地批评。它还原生活原生态,忠实于小说家价值判断。代表作有前寻根的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王蒙《在伊犁》以及后寻根的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棋王》等。
21、先锋文学(狭义)
专指在八十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形式主义为旗帜、以叙事革命为轴心、彻底颠覆既有文学传统的文学。主要作家有最初的马原、莫言、苏童、洪峰等,和稍后出现的格非、余华、孙甘露、叶兆言等。
22、文学寻根的内涵
一是在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崛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如阿城的《棋王》;二是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如张承志的《北方的河》;三是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这虽然还是启蒙主义的话题,但也渗透了现代意识的某些特征,如韩少功的《爸爸爸》。
23、寻根文学的内容
(1)文化守成,偏执,制约规范,老庄禅宗
如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2)文化反思 讨论个体、人类的生命 如阿城《棋王》与韩少功《爸爸爸》的比较,《红高粱》和《五魁》的比较(生命欲望的变态与张扬)
24、寻根文学的艺术特征
(1)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重视民情风俗的描绘;(2)大量运用象征、寓言,强调生活情调和细节的描绘;(3)大胆运用了一些现代派小说的技法。
25、先锋文学共通点
P295 重视叙述,把叙事本身当做审美对象,“虚构”和“真实”在作品中混淆、拼接。“先锋小说”的叙述,大多是平面化地触及感官印象,而强制性的拆除事件、细节与现实世界的意义关联。它们拓展了小说的表现力,强化了作家对个性化的感觉和体验的发掘,也抑制、平衡了八十年代小说中“自我”膨胀的倾向。同时,“先锋小说”在形式中总是包含了内在意识形态含义。“先锋小说”总体上以形式和叙事方式为主要目标的探索倾向。(八九十年代之交,先锋小说作家写作很快分化,先锋色彩减弱,后继作品也不再是潮流„)
26、苏童《妻妾成群》
主人公,颂莲(四姨太)。男主人,陈佐千。毓如,卓云、梅姗、颂莲、文竹。妻妾争宠,男权掌控,一夫多妻制。
27、王安忆《长恨歌》P311 九十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描述了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孩王琦瑶四十年的命运沉浮。作者采取近似于通俗言情小说的讲述方式,但悲剧性结局和笼罩的命运悲剧氛围,也是执意与言情叙事保持距离的显示。
28、归来者的歌(诗)
1980年艾青将其恢复创作后的第一本诗集命名为《归来的歌》,同时流沙河、梁南也写了题为《归来》和《归来的时刻》的作品,由此,“归来”不仅成为老诗人归来的现象,而且成为了普遍性的诗歌主题,这批复出作家也被称为“归来诗人”。代表有艾青、牛汉、公刘等。
29、朦胧诗含义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1978年《今天》杂志创刊,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文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征的诗歌。章明在《诗刊》发表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以“叫人看不懂”为由来排斥这一艺术变革中的新诗潮,“朦胧诗”因此得名。该诗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要人物。30、朦胧诗美学原则
(1)形式上与传统脱节,显示出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某种相似;(2)以北岛为代表的东方现代主义充满了矛盾和悖论;(3)是个人经验与集体经验的融合。
31、朦胧诗本质特征
是对崇高文化价值的再造。(1)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2)对历史本质的新探索
32、知青文学(或知青小说)
P269 八十年代文学的重要支柱,知青文学的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座屏中的内容主要有关于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同时也包括他们后来的生活道路,如返城后的情况。代表人物有韩少功、张抗抗、王安忆、史铁生、陆星儿、老鬼等。
33、知青文学与复出作家的异同
相同点:都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具有相似的意识,即书写与国家 社会政治相关联的个人经历,有超出表现个人命运的重要价值。
不同点:复出作家在“文革”后“冤情”得以洗清,他们受难的因由及经历,在“新时期”转化为荣耀。而知青作家在文革中的生活意义,却是可疑和含混不明的。另外,知青作家没有深刻的“少共精神”,“知青小说”在小说形态和内在情绪上,并不热衷以个体的活动来联结重大历史事件,也较少那种自以为已洞察历史和人生真谛的圆满和自得,更多的是惶惑、不安与焦虑。
34、女性散文P322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中发现诗意,并在对自我心理、情绪的敏感捕捉中,营造一种细腻的感性情调的女作家散文。代表人物有王瑛琦、唐敏、苏叶等。
35、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P323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学科研究的学者,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了融会学者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的散文形态,称之为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代表人物有金克木、余秋雨等。
36、以《文化苦旅》作为代表对于余秋雨创作的评价
以游记的方式进行文化思考,将文史知识、历史踪迹追寻与现实问题思考,将人、历史、自然交融的构思、格局在作品中完美展现。《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在对某一名胜古迹的观感的同时,叙述相关的历史掌故,并引发对历史文化的思索以及在历史回溯中,让山水和文化总机负载沉重的现代问题,包括时代沉浮,知识分子的命运等。语言追求文雅,直抒胸臆,讲究思绪情感对史实、文化知识的引领、贯穿。《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创作的巅峰,他后期的作品均不如《文化苦旅》,究其原因,一是感情过于夸张、造作,二是文章体式的“模式化”。
食指《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也可能和他所处的黑暗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在他的内心当中始终是相信未来的,《相信未来》中 那一行行从灵魂深处迸发出的琼浆,,如寒夜中的一柄柄烛火,将千千万万灰暗的心灵照亮。诗人多多在《被埋葬中的中国诗人》一文中说:“就郭路生早期抒情诗的纯净程度上来看,至今尚无他人能与之相比。”诗人林莽说:“在我们空旷的精神世界中,是食指的诗歌为我们洒下了一线温暖的阳光。”
使诗开始了回归,他摒弃了把诗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做法,把以阶级的共性为主体的诗歌开始转变为以诗人个性为主体的诗歌,在诗中出现了个体生命的呼唤,对人的尊严的呼唤。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的诗歌世界是非常复杂的,他的诗歌观念是对古代史诗、近代抒情诗、浪漫主义诗歌和现代主义诗歌理念的综合。从思想上,他接近于一个存在主义者;从情感上,他接近于一个浪漫主义者;从精神上,他接近于一个“狂人”式的先知;从认知方式上,他又是一个充满神性体验色彩的理想主义者。在诗学观念上,他深受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影响,相信“酒神体验”的力量,相信“大地”原始伟大的本质力量;在艺术观念上,他又特别认同凡·高、荷尔德林那种疯狂的气质。
不虚伪 不造作。他的诗直来直往,虽然后期作品灌输了很多死亡颓废的气息。诗的意象不多,但是都很精确。对大自然的描写很生动,最大特点就是善于去描绘一些东西,很真实。语言质朴,绝对没有一些什么无病呻吟或者“过度”抒情的现象,更纯粹,更抒情,更自我
第五篇: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1、政治抒情诗:作为独立形态的诗歌体式,政治抒情诗在50年代初中期已出现,这—概念则大约在五、六十年代之交出现。1963年开始,政治抒情诗成为主导潮流,诗人直接对政治现实进行歌唱。政治抒情诗虽然有一些优秀作品,如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但大多数作品是激昂的情绪、大批判式的诵吟、口号式的语词。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是郭小川和贺敬之。
2、“第四种剧本”:
1956年出现的,是相对于三种主流剧本(表现先进和保守斗争的工厂剧本;入社和不入社斗争的农村剧本;我军和敌军斗争的部队剧本)而言的。这些剧本一方面突破 “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爱情、道德和复杂内心世界;另一方面突破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大胆干预生活,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被称为“第四种剧本”。
3、“干预生活”小说:是50年代中期一度松动的政治气候和文化气候的产物。尤其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则直接催生了“干预生活”的创作潮流。“干预生活”作为一个文学主张和理论口号,最初出现在中国作家关于几部苏联文学作品(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尼古拉耶娃《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奥维奇金的《区里的日常生活》)的讨论中。
4、样板戏:革命样板戏是建国后一体化文学体制下戏曲革命化的极端产物。代表剧目有《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海港》等。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理论集中体现了一元化的毛泽东革命文艺路线、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三突出等基本原则。
革命样板戏虽然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也直接导致了文革文艺千部一曲、千人一面的机械复制现象,从而基本上阉割了艺术创造的生命力,直接阻碍和破坏了新中国文学和文艺的发展。
5、“三突出”:是“文革”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则。这一原则的规范性说法经姚文元修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三突出”创作原则是新中国文艺极左倾向走向极致的产物。
6、“新民歌运动”: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提倡“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
7、新辞赋体:郭小川所创造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诗的句子较长,组织得相当严密而又整齐,行与行、段与段之间也大体对称。抒情方式上常采用铺张渲染、反复咏叹的方法,来达到撼人的艺术效果。人们把郭小川的这种诗体成为“新辞赋体”,认为它是诗人在继承我国古代楚辞、汉赋基础上的一大创造;这种诗体比较适宜于表现郭小川个性及其诗作绚烂奔放、恣肆汪洋的情思。
8、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年4月5日清明节前后,在首都天安门广场爆发的一场气壮山河的群众性诗歌运动,诗歌作者大都是不知名群众,内容大都是表达对周总理的怀念与热爱,对四人帮的愤怒和憎恶。天安门诗歌运动首先是政治运动,然后才是文学运动。
一、童怀周等编的《天安门诗抄》:
1、当代小说的潜在写作,张扬:《第二次握手》
2、61年被称为“散文年”。
3、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瑨,山东蓬莱县人,致力于艺术散文的写作,结集有《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
二、杨朔散文的特征:1选材上,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2立意上,注重诗境的创造。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在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3结构精巧。常常大处着眼,小处落笔,采取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表现方法。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4语言精美,音韵和谐,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模式(局限):
1、颂歌体的艺术格调和生造的意境。
2、刀刻斧凿的痕迹明显,给人雕饰甚至别扭的感觉。
3、物——人——理的三段式结构,总是开头设悬念,再卒章显志。产生模式的主要原因
1、时代的产物
2、作家自身的局限。杨朔散文“诗化”的反思:1这一时期的“诗化” 是一种浅层次的诗化。2散文的诗意与现实严重对立,导致散文自身价值的失落。3杨朔在中国散文领域“文坛盟主”的地位使诗化散文成了排他性的文学观念,导致散文创作呈现千人一面的局面。
三、秦牧(1919——1992):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古战场春晓》《土地》《潮汐和船》《花城》《社稷坛抒情》等散文是他的代表作。“北杨南秦” 秦牧散文特点:1散文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2散文题材广泛、融知识性、思想性、抒情性于一体。谈古论今、旁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如《土地》。十七年间,秦牧提出了散文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主张。3散文真正具有“形散而神不散”,表达方式没有固定格式,潇洒自然,语言流畅讲究,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4语言流丽酣畅、凝练生动,具有“林中漫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风格。
四、刘白羽(1916-2005): 现代著名作家,北京人。在散文、报告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都有所成就。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出版的散文集有《红玛瑙集》《秋窗偶记》《冬日草》《平明小札》《刘白羽散文选》。与杨朔、秦牧共称“当代散文三大家”。散文的特点: 1.散文的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具有深刻的哲理性。2.善于使用对照手法制造波澜,结构错落有致。3.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是刘白羽散文的基本特色。4.雄浑豪放,是刘白羽散文的基本风格。散文的局限:
1、豪言壮语、政治议论太多,削弱了散文的思想与艺术的魅力。
2、疏于修辞,语言比较冗繁,个别性文字表述不够清晰,不够洗练与清通。
五、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
1、从作家的气质和创作态度来看:杨朔——诗人气质——散文——诗;刘白羽——战士——散文——武器;秦牧——学者——散文——无所不谈
2、从艺术手法来看(1)选材:杨朔——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刘白羽——选取壮美的景物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秦牧——丰富多彩,涉笔成趣。(2)构思:杨朔——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诗意.刘白羽——从纵的方面进行联想.秦牧——触类旁通,左右逢源。(3)语言:杨朔——清新委婉 ,刘白羽——刚健绚丽,气势雄浑。秦牧——自然亲切,讲究文采。(4)抒情:杨朔——一座园林,刘白羽——一团烈火,秦牧——一座花城
六、沈从文:《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 七、十七年散文发展概况:
(一)1949-1956年为第一阶段: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发展。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二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柳青《王家斌》、华山《童话的时代》、臧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杨朔《石油城》。缺陷:题材不够广泛,体裁过于单一,存在较多的概念化倾向。以歌颂为主,较少干预生活、沉潜生命人生的作品。
(二)1957-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二阶段: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61年被称为“散文年”。(1)抒情散文异常活跃 :杨朔《海市》秦牧《花城》刘白羽《红玛瑙集》冰心《樱花赞》峻青《秋色赋》等。(2)报告文学的新发展:由偏重记事发展为以写人为主,具有时代感和新闻性。穆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3)尖锐泼辣的杂文: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札记》有感而发,大胆泼辣。
抒情散文的两次高潮:
1、1956年及次年的前一段时间:题材较为开阔;思想文笔相当洒脱;探索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
2、1961延续到1962上半年: 散文文体意识有所增强;艺术水准有明显提高;开始了散文理论建设。
十七年散文的审美特征:
1、选材上以“时代精神”为准则
2、艺术构思上的“诗化现象”
3、审美层次上的日趋简单化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主要为豪言壮语式的歌颂,缺少真情的抒写,整体艺术成就不高。
八、诗歌: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标志着一个颂歌时代的开始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放声歌唱》、胡风《时间开始了》、郭沫若《新华颂》、臧克家《有的人》具有代表性
颂歌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题材的广泛性与约定性的结合 2 热烈明朗的调子与绚丽多彩的着色相统一3 直抒胸怀与触物生情式的艺术方法之定型。由于歌颂光明和描绘生活的需要,基本上采用了直抒胸怀与直摹生活的抒情状物手法。
十七年诗歌的总体特色:十七年的诗歌可以用“战歌”和“颂歌”来概括,诗歌通常被喻为号角、锣鼓、旗帜等。政治抒情诗十分繁荣,诗歌风格豪放、明朗、欢快、激越。1.流派的贫乏和风格的单一。缺乏丰富多彩的诗歌流派,个性化严重衰退。2.诗歌体式的畸形化。极端推崇民歌体,把民歌体作为新诗发展的方向。3.诗美内涵的贫乏单一。竭力推崇所谓崇高美和诗歌的社会功能。
十、郭小川(1919—1976)少数作品收在解放后出版的《平原老人》《投入火热的战斗》等诗集。他成为著名诗人是自他1955年创作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开始的。
早期创作(1940—1954)主要的诗作有:《滹沱河上的儿童团员》、《我们歌唱黄河》、《草鞋》、《老雇工》、《毛泽东之歌》等作品。
成熟时期:政治抒情诗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望星空》等(《望星空》是1959年为人民大会堂落成而写的颂歌
郭小川最具价值的诗歌是叙事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一个和八个》、《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将军三部曲》、《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无论是题材和主题思想的探索上,无论是对诗人还是当时整个诗坛,都是一个重大突破。贺敬之与郭小川政治抒情诗的异同:
同:他们都热衷于处理“重大题材”,表现一种宏伟的抒情姿态,和在政治抒情诗上表现方式的某些相似。异:贺敬之专取重大题材,与政治中心贴得很近,郭小川的题材呈多元趋向,政治大事一般置于背景景位置,有含蓄的艺术处理。贺敬之惯抒群体豪情,难以发现不协调的因素,郭小川则试图建立个人视角,尝试在人的复杂心态上建立自己的抒情基点。风格上,贺敬之追求恢弘奔放,郭小川则致力于雄浑、绮丽的统一。
十一、《茶馆》的主题:《茶馆》以一个茶馆的五十年兴衰为线索,揭露了三个时代(戊戌政变后的清末、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后的国统时期)的腐朽与黑暗,描绘了三个时代在茶馆中活动的各种人物的面貌和命运,从而表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人物多,年代长,不易找到个中心故事。我采用了四个办法:1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2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父子都由同一演员扮演。3每个角色都说他自己的事。4无关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茶馆》艺术特色:
一、艺术构思方面
1、《茶馆》使用了“反描法”正面描写三个时代的反动与黑暗,让读者去意会这样的时代是不该存在下去了;或者说“埋葬三个时代”的主题,不正面说,而只在反面大做文章。
2、《茶馆》使用了“侧面透露法”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或者说,他选择了北京一个普普通通的大茶馆,写茶馆里各色人物生活的变迁,侧面透露了“一些政治消息”,透露了时代的罪恶与更迭。
二、结构方面
1、《茶馆》使用了“人像展览式”这是老舍对中外戏剧传统的又一个突破。(众多的人物)第一、传统戏剧一般都采用“一人一事”的方法,老舍抛弃了这种纵向结构的老框框,而采用了“横断面”的方法。第二、这种结构不是用一人一事贯穿全剧,而是用众多的人物与事件反映复杂的社会与人生。
2、“坐标式”结构《茶馆》采用了“坐标式” 的结构。纵线为清末到解放前夕,横线为三个时代(三个横断面),在“史”与“面”的交叉点上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这种艺术结构的特点和好处在于,能够使“史”与“象”结合,“虚”与“实”结合,广度与深度相结合。
三、人物刻画方面《茶馆》刻画的人物众多,而且个性鲜明。出场人物多达70余人,有名有姓的就有50多人。这在话剧史上都罕见。尤其让人刮目相看的是,老舍刻画人物的艺术功力。老舍采用的方法主要是:
1、“单纯个性化语言” 抓住人物身份性格特点,简笔勾勒,“三言五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即让他们“开口就响”。
2、在人物冲突碰撞中刻画人物 第一幕秦仲义与庞太监言语顶撞,让观众看出他们不同的社会地位与性格特点。
3、精心选择最能体现人物思想性格特点的事情来刻画人物,而不作整体介绍。如 秦仲义 王利发
四、语言特色方面
1、浓郁的民族色彩老舍非常熟悉北方劳动人民的口头语言,他的作品中的语言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加工锤炼而成的,没有矫揉造作的知识分子腔,俗白、凝练、生动、纯净,的确是“宛转如珠,流畅似水”,活泼有趣。雅俗共赏。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渗透着北京文化。
2、极具个性化的语言 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出场的人物不论台词多少,都写得活灵活现。
3、悲、喜剧揉合的幽默风格 老舍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把悲剧和喜剧有机地揉合融会起来,以喜剧的形式表现了最为悲切的内容,形成了悲喜结合的幽默风格。人们在大笑一场之后,品尝到黑暗年代人世间的苦涩辛酸,在含泪的笑声中送别那可诅咒的旧社会。
4、善用人物语言展现命运和时代的变化 王利发的台词不但符合其茶馆老板的身份,而且表现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剧的第一幕,王利发正当青年时期,雄心勃勃,精明干练,一心要使祖传的大茶馆发达兴旺起来。他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上下应酬,左右逢源。这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精明带来的风趣圆滑。第二幕是王利发的中年时期,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裕泰茶馆风雨飘摇,王利发苦心改良,惨淡经营,此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苦闷彷徨带来的满腹牢骚。第三幕是王利发的老年时期,大茶馆已经完全衰落并面临被霸占的危险,王利发彻底泄了气。此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绝望而带来愤世嫉俗的嘲讽和反抗。忠实地描绘出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半个世纪间每况愈下的人物命运和时代状况。
五、艺术效果方面《茶馆》是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即一出悲剧,舞台演出却有很强的喜剧效果。老舍使用的手段主要是让人物自嘲,或者运用相声“抖包袱”的技巧。
茶 馆:是一曲含泪带笑的旧时代的哀歌,是一个亦庄亦谐的社会的葬礼
王利发的形象特点: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秦二爷形象分析:年少气盛时以天下为己任,不惜变卖家产亦要办厂救国,且与封建顽固势力针锋相对。搞了四十多年的实业救国,最终却被国家划为逆产,何等荒谬!秦二爷实业破产的结局也明确地显示出在半封建本殖民地的旧中国,民族资本家没有出路。救亡图存不能仅靠社会精英的力量。
《茶馆》的结构特点:
(一)《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以三幕戏写三个时代。
(二)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
(三)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十二、第一次文代会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
十三、文学批判运动:1951年开展的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萧也牧小说创作倾向的批判;1954年开展的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是波及面更广的批判运;胡风文艺思想批判
几场文学论争:
1、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较为集中和激烈的冲突有三次:建国初期胡风有关“写真实”的主张;1957年前后秦兆阳关于“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的见解;60年代初期邵荃麟提出的“现实主义深化”论。
2、关于人性、人道主义的论争:巴人《论人情》 王淑明《论人情与人性》 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3.关于人物塑造的论争:《文汇报》组织了“可不可以写小资产阶级”的专题讨论。秦兆阳:不论是写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要“把这些人当做普通人看待”。邵荃麟 “中间状态人物”
三次重要会议:新侨会议 1961年6月1日至28日 周恩来作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 广州会议 1962年3月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 ; 大连会议 1962年8月,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
十四、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人物形象:
刘世吾: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有一定的革命资历(学生领袖),工作中有智慧,才能,魄力,也有是非感,能够看到生活中的弊病和缺陷。另一方面,他的革命意志严重衰退,缺乏理想,热情,朝气,对周围一切事物抱冷漠、容忍的态度,对生活和事业取冷眼旁观的态度,麻木不仁,无动于衷。
林震: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朝气,富有斗争精神的青年。面对复杂的现实也曾有过迷惘,但仍能继续奋斗。他热情、单纯,有理想,有朝气,有斗争性。林震在作品中还有结构上的作用。作品是以林震到组织部后的所见所闻所经历所遭遇为结构线索的;是以他为视角,通过他的眼光,刻画了一系列官僚主义者,尤其是塑造了颇有深度的刘世吾的形象。李双双:人物刻画:性格泼辣、能干,但又不失女人的温顺、贤良。有着勤劳、质朴、无私和乐于奉献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
颠覆意义:同样是积极要求参与社会劳动,但女人成了男人的引路人,让丈夫在自己无私、无畏精神的感召下发生思想上的蜕变,取得两性关系的良性发展。隐形结构:二人转模式。
十五、《锻炼锻炼》“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典型意义:“小腿疼”和“吃不饱”是我国农村合作化时期落后妇女的典型形象,是以偷懒取巧为性格核心的落后农村妇女的典型,她们有着自私自利,好吃懒做、损公肥私,投机取巧的共同性格特征,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如“小腿疼”的倚老卖老,敢于撒泼;“吃不饱”的工于心计,善于撺掇。
十六、《创业史》人物形象分析:
梁生宝:梁生宝是作家刻划的。一个理想的农村新人形象。作为共产党员,把党的事业放在首位,心甘情愿吃苦,节省每一分钱,团结每一个可以团结的人共创社会主义大业;作为基层干部,他具有公道能干的可贵品质和为集体事业贡献一切的自我牺牲精神;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勤劳纯朴,老实厚道。在他身上处处体现着农民式的质朴与革命者为理想而献身的热忱。带有明显的英雄化、理想化色彩。
梁三老汉: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和狭隘小生产者观念的旧中国农民的典型。苦大仇深,思想保守,狭隘自私,但又勤劳善良,热爱土地,是中国老一代农民的代表。像梁三老汉这样的曾经动摇于两条道路之间的艺术形象,并不是《创业史》里所独有的,但是《创业史》把农民在告别封建私有制时思想和心灵上逐步转变的艰难历程展示得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确实令人惊叹。可以说,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蛤蟆滩三大能人:
郭世富:中农的代表,顽固维护私有制,对封建主义还存有幻想的落后农民典型。是改造的对象。(外善内奸 贪婪狡黠)
姚士杰:富农的代表。仇恨新社会政权,阴险狡诈,妄图扼杀新生政权的敌对阶级代表。是专政的对象。(阴险狠毒 诡计多端)
郭振山:农民中的两面派,幕后支持农村合作化,落后的农民干部典型。是争取的对象。(阳奉阴违 装腔作势)
十七、当代文学概念的历史特征:
一、政治性:具有政治性的文化形态:文艺为政治服务——“五个一过程”
二、组织化:组织化文化体制的确立: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三、统一性:文学艺术精神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