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一复习资料[推荐5篇]

时间:2019-05-13 10:0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当代一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当代一复习资料》。

第一篇:现当代一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五四:胡适: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八事”,1920年

3月中国文学史第一部诗集《尝试集》。

陈独秀:1917年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国民文学、写

实文学、社会文学。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应该重新发现“人”助

成人性的健全发展。周作人从人道主义观念谈论文学变革。、鲁迅:

 1)《野草》散文诗集,写于1924年秋至1926年夏的23篇散文诗。《野草》

是理解鲁迅的最好窗口,是他“荷戟独彷徨”时期对生命和灵魂的深度透视。《希望》《过客》《秋夜》《死后》《影的告别》《这样的战士》《颓败线的颤动》《墓碣文》《求乞者》《好的故事》《复仇》《复仇(其二)》《雪》《风筝》《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淡淡的血痕中》《立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腊叶》《一觉》《我的失恋》

 2)《兔和猫》作于1922年10月。收入《呐喊》集。

 3)《故事新编》于1922年~1935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八篇。1936年

出《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这些作品的语言秉承鲁迅先生的一贯文风,幽默风趣,婉而多讽。故事的内容虽来源于历史,但只是用了一点因由,经作者随意点染,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副绝妙奇趣的画卷

4)、《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

3、叶绍均:又名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4、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5湖畔派诗人:王静之、应修人、潘谟华、冯雪峰。

6、茅盾:短篇(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

中篇(《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7、曹七巧是张爱玲《金锁记》的人物。

8、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

9、《寒夜》的主人公:汪文宣、曾树生。

10、萧红:《生死场》

11、1926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原署名为“舒庆春” 改为“老舍”。

12、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二:主观题:

1、“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

“五四”文学革命标志着中国旧文学的终结、新文学的诞生,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1)首先,文学观念得到全面更新。“五四”时期崛起了“人的文学”观,“为人生”的文学观、“自我表现”的文学观,体现了现代人对文学的要求。

2)其次,创作主体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精神解放。接受“五四”文学革命洗礼的作家们在世界观人生观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自由选材,自由创作。

3)再次,文体形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五四”文学革命,现代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的正宗地位,运用白话,形式自由多样的新诗取代讲究对仗,平

仄的旧诗追求。

4)拉开与世界文学全面对话的序幕。五四文学革命结束了中国文学封闭自锁的状态,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开端。

2、文学研究会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文学团体,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热心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文学表现人生,批评人生的社会职能,提倡血和泪的文学和反映人生的真文学,运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创造了一批颇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在现实主义理论的建设和开展新文学批评以及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推动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五四”运动以后会员逐渐分化,到1931年《小说月报》停刊,该会便无形解散了。

3、创造社

1921年6月由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发起组织了创造社。早期创造社成员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踏实地表现“内心的要求”,形成浪漫主义的主导倾向。1928年后期的创造社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从事并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建设。不过在这一过程中,曾受到国内外“左”倾思潮的影响。1929年2月该社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创造社曾先后出版过《创造》、《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并出版《创造丛书》。

4.语丝社:

语丝社于1924年11月在北京成立,因《语丝》杂志而得名,是“五四”后一个重要的社团。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语丝社提倡散文,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以简短犀利的思想杂感、社会批评随笔、小品散文成就最高。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语丝体”。

“语丝文体” 的特点:“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要竭力加以排击”。(鲁迅语)

5、周作人散文特征:平和冲淡的散文

1)思想内容的特色:以自我为中心,书写归返自然,顺乎天性,享受生活的情趣。周作人倾向于把文艺当作“自己的园地”,艺术的品味人生和人生的艺术品味。饮酒、品茶,使平淡的生活充满了艺术性和风雅。他的散文是其人生况味的表达,而其散文的艺术品味又进入到了作者的人生之中,周作人的散文与其生命具有互为关照的关系。

2).艺术特色:

• 特有的平和冲淡、舒徐自如的叙谈风格。他散文的平淡,首先是感情的淡化。平淡是超然与冷漠逃避的结合。《初恋》

• 丰富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故乡的野菜》《苦雨》 《乌篷船》

• 将口语、文言和欧化语杂糅调和。

• 周作人散文的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淡中蕴涵着无穷的韵味。周作人凭渊博的学识和恬淡的趣味,把文体发展到任心闲话、着手成春的境地。•

6、新格律诗:

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

新月派提出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音节与

韵脚的和谐),绘画美(词藻华丽、视觉形象),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均齐)。

新诗格律化的倡导,纠正了早期诗歌创作过于散漫自由的局面,使新诗趋于精练与中。

7、阿Q的人物形象分析:

阿Q是鲁迅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性格里有许多复杂的因素,其核心便是“精神胜利法”,即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善于忘却,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在幻觉世界里变现实的真实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在帝国主义扩张浪潮不断冲击下,封建统治阶级日趋没落,现实环境使他们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精神胜利法”正是这种病态心理的表现。

8、国民性批评:

《阿Q正传》成功塑造了阿Q这个体现国民性的典型形象,小说以此刻画出了国民的灵魂,集中揭露了封建文化对民众从物质到精神戕害的严重性,使人痛切感受到改造国民性,进行全民族文化启蒙的重要性。

9、吴荪甫人物形象分析:

吴荪甫是茅盾长篇小说《子夜》里的中心人物,一个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作家凸现人物在几重挤压的环境下求生存,赋予人物性格的多重性、思想内涵的丰富性,使具有立体感的吴荪甫成为中国文学史人物画廊中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形象。

10、沈从文:

一、对理想人性和人生的追求:湘西题材小说。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展现了两种人生形式。

1).现实的人生形式。

《柏子》《萧萧》《丈夫》《会明》等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这种生活既是庄严的,又是悲凉的。

2).理想的人生形式。

在《边城》《龙朱》《媚金·豹子·与那羊》《月下小景》等小说中,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呈现出牧歌式的“边城”世界。

11、湘西世界

沈从文小说的主要贡献是他创造了一个特异的“湘西世界”。他以湘西人、乡下人的视角,来赞美湘西的山水美景、人的淳朴和风俗的古雅。并以这样

一个世界来观照、批判、否定他所生活的,他认为是丑恶的都市社会。因此,沈从文的小说同30年代主流文学以阶级、阶层的观念分析考察社会不同,他是取地域的、文化的视角,通过两种文化的对峙来表达自己的文学理想

11、翠翠形象分析:

翠翠是沈从文笔下《边城》的女主人公

1)纯朴、灵秀、至情至性的山城少女

2)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

3)优美的人性与人生的化身与极致,人情美、人性美、自然美的化身。《边城》表现了特殊世界、特殊关系中人性的极致美:自然、淳朴、和谐、宁静。展示理想的人性,以此批判都市人性的失落。

12、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

(1)苍凉的格调,参差对照的写法。对生活、对时代社会理解得透彻。

她说“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人生的斗争),多少有点超人气质,而超人仅限于一个时代(特殊的环境),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

(2)中西合璧,新旧杂糅的风格。小说创作手法丰富多样,既是现代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既是客观写实的又是主观抒情的,风格多样,具有大雅大俗的风格。

(3)作品更具体,善于写故事,营造气氛,有很强的意境。

(4)语言通俗、明快、泼辣、犀利、到位、准确,使人读之痛快,又有文学的味道。比喻聪明、巧妙,意象丰富而深远。

如写《创世纪》中的全少奶奶,年纪不到四十,却已操劳忧苦,像个淡白眼睛的焦忧的小母鸡,“东瞧西瞧,这里啄啄,那里啄啄,顾不周全”。

13、老舍代表作——《骆驼祥子》

一)、《骆驼祥子》的内容

通过洋车夫祥子追求“拉上自己的车”而三起三落的悲剧故事,描绘北京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二)、骆驼祥子悲剧的原因和意义

(1)祥子悲剧首先来自于客观社会原因,作品由此揭露和抨击了黑暗社会的罪恶。

(2)祥子悲剧与他小生产者个人奋斗的思想性格有关。作品由此宣告企图用个

人奋斗求解放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3)在祥子悲剧中,虎妞闯入他的生活是一个重要原因,作品由此启发人们去

更深地思考有关家庭、伦理等问题。

三)《骆》的艺术特色

1)、结构方法: 继承我国传统小说的结构方法,以祥子的希望、挣扎、毁灭为主线,交织成一幅相互关连的军阀统治下的社会图景,连结各种不同阶级、不同地位、不同命运的家庭和人物,反映当时的现实。

2)、人物描写——着力在刻画其心理状态

3)、语言特色——用的是道地的北京话,简洁又朴素。

4)创造了一系列丰满的艺术形象

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具有极大的独创性和一定的历史深度。

①老派市民——老舍写得最好、性格最丰富的是老派市民形象系列。他们虽然

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背负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是保守的、闭塞的。其代表人物有《二马》中的老马,《四世同堂》里的祁老人,《离婚》中的张大哥等。老舍以戏剧化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了他对传统文化落后方面的批判。

②新派市民——兰小山(《老张的哲学》)、张天真、小赵(《离婚》)、祁瑞全(《四世同堂

③城市贫民:祥子、老马(《骆驼祥子》)、拳师沙子龙(《断魂枪》)、娼妓(《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月牙儿》中的母女俩等)集中体现了老舍与下层人民深刻的精神联系 ;

④ 理想市民:赵四(《老张的哲学》)、李景纯(《赵子曰》)、李子荣(《二马》)、丁二爷(《离婚》)

14、觉新形象分析:

觉新是巴金《家》中的封建大家族的长子形象。

1)一个封建家族制度重压下灵魂扭曲、病态的形象

2)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

3)双重人格。半新半旧的人物。思想与行动分裂。既是受害者又是帮凶。

4)觉新的悲剧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对人的扭曲、异化,对生命活力、自由爱情的压抑,反映了传统。

15、《家》与《寒夜》比较

1)由《家》到《寒夜》体现出现实主义的深化。

2)风格:情感外露到客观冷静,热情奔放到沉郁忧伤。

3)题材:封建大家族到平凡小家庭,写没有英雄色彩 的凡人小事。

4)人物描写:两极对立到复杂性,刻画的重点由外部事件转向内心世界。

16、繁漪人物形象分析:

繁漪是曹禺话剧《雷雨》的人物。

1)她具有“雷雨”的性格,是矛盾的中心。

2)体现了作者对某种未知力量的恐惧“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3)她的性格有许多矛盾的因素,她表面文弱,哀静,内心却决断,有一种野性的美。她任性,却又脆弱,作者通过她的性格折射出封建势力的强大,反映出那个可怕的环境是怎样把一个要求自由,渴望爱情的女性逼上绝路。

17、曹禺的话剧成就:

建国前曹禺的戏剧创作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从《雷雨》到《日出》、《原野》,是曹禺创作道路的第一阶段,是曹禺戏剧生命的“郁热期”。在这三部戏剧中,反封建和个性解放的思想不断深化和发展。《雷雨》写的是一个资产阶级化的封建家庭的悲剧,《日出》进一步抨击了半封建半殖民地金钱化社会的罪恶,《原野》表现的是一个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遭受双重压迫的农民奋起复仇的故事。曹禺的戏剧艺术风格悲剧艺术才华在这些剧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抗战爆发后,辗转重庆,他的创作道路的第二阶段由此开始。在这一时期的剧作中,曹禺歌颂抗日爱国志士,鞭挞民族败类,并且继续深化了反封建的主题。

第二篇: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作品题与人物考察。1.《红楼梦》研究的小人物:李希凡、蓝翎 2.十七年重要诗歌代表:郭沫若的《新华颂》 3.流沙河代表作:《草木篇》 4.郭小川代表作:《望星空》、《团泊洼的秋天》 5.贺敬之代表作:《桂林山水歌》、《回延安》 6.闻捷代表作:《天山牧歌》(十七年文学唯一写爱情没被批判的作品)7.“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三红:梁斌《红旗谱》(主人公:朱老忠)、杨益言《红岩》、吴强《红日》 一创:柳青《创业史》(主人公:梁生宝)青山:杨沫《青春之歌》(主人公:林道静、余永泽)、周立波《山乡巨变》、保林:杜鹏程《保卫延安》(主人公彭德怀)、曲波《林海雪原》(主人公:杨子龙、邵建波)8.革命短篇小说代表作:路翎《洼地上的“战役”》(主人公:战士王应洪)9.写农业合作化的代表作:李准《不能走那条路》(主人公:宋老定)10.第一部写农业合作化的小说:赵树理《三里湾》 11.写工业建设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12.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主人公:林震)13.爱情受到批判的作品:宗璞《红豆》

14.《创业史》主人公梁生宝是社会主义创业者和建设者,梁三老汉也是创业史中重要人物。15.赵树理受批判的小说《锻炼锻炼》(“小腿疼”、“吃不饱”是其中两个落后的农民形象)16.杨朔《荔枝蜜》(十七年散文代表作)17.十七年话剧:

郭沫若《蔡文姬》 老舍《茶馆》(主人公:王利发、秦钟义)田汉《关汉卿》 18.样板戏:

阿庆嫂出自《沙家浜》 李玉和出自《红灯记》 19.浩然的《金光大道》 20.丰子恺《缘缘堂续笔》 21.穆旦《神的变形》 22.食指的代表作:《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 23.北岛《回答》

24.张扬《第二次握手》 25.刘心武《班主任》(主人公:宋宝琦、谢惠敏)26.卢新华《伤痕》(主人公:王晓华)27.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28.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主人公:老寿)29.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主人公:李铜钟)30.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31.谌容《人到中年》(主人公:陆文婷)32.路遥《人生》(主人公:高家林)33.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34.张洁《沉重的翅膀》 35.贾平凹《鸡窝洼人家》 36.张伟《古船》

37.路遥《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38.高晓声《陈奂生上》“开拓者家族系列” 39.王安忆《小鲍庄》(主人公:捞渣)

阿城《棋王》(主人公:王一生)

韩少功《爸爸爸》(主人公:丙崽)40.贾平凹《废都》(主人公:庄之蝶)41.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42.先锋文学

马原代表作《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格非《褐色鸟群》 余华《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活着》(主人公:福贵)苏童《妻妾成群》 43.莫言:《红高粱》(主人公:戴凤莲、余占鳌)44.新写实小说代表作:

方方:《风景》

刘震云:《一地鸡毛》 池莉:《烦恼人生》(主人公:印家厚)《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45.张平:《抉择》 46.痞子蔡:《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47.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48.李亚伟:《中文系》 49.舒婷:《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童话诗人》(写顾城的)50.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51.韩东:《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 52.于坚:《尚义街六号》 53.巴金:《随想录》 54.余秋雨:《文化苦旅》 55.崔德志《报春花》(主人公:白洁)56.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 57.魏明伦:《潘金莲》 58.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 59.李准《灰色的帆蓬》 60.张贤亮《绿化树》

附: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地点:北平。

1953年9月23至10月6号,第二次文代会。1979年10月,第四次文代会。

二、名词解释 1.三突出原则(重要)

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根据江青的指示,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中指出:“在所有的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在当时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2.革命样板文学 3.现实主义冲击波

9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原始的现实主义手法揭示当下现实境遇的小说,其代表作有关仁山《大雪无乡》《九月还乡》、何申的《信访办主任》、刘醒龙的《分享艰难》、李佩甫《学习微笑》等。4.晚生代作家

基于90年代社会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一个创作群体,又称为“新生代作家”、“60年代出生的作家”,其代表作家为毕飞宇、韩东、朱文、东西、李冯、何顿等,他们偏重于对生活本真状态的表象化和欲望化叙述,改变了以往小说写作的宏大深度主题。

5.开拓者家族系列

“开拓者家族”系列:蒋子龙笔下的一群四化建设者形象,以乔光朴、车篷宽、刘思佳等为代表。他们为改革文学注入一种阳刚之气,一种开拓进取的浩然之所,是当代文学中一群光彩照人的新人形象。

三、简答论述

1.三次主要的文艺论争。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2)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2.十七年小说与西方战争题材小说比较。

西方: 反思心理、战争的残暴、非人道、荒诞

我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 原因:1、胜利的自豪感

2、补足文学史 空白的愿望 •

3、以历史斗争激发建设热情 3.如何评价浩然?(重要)

浩然的小说观:“文学为了宣传”:“文学创作既然具有宣传这个功能,这就给作家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宣传什么才能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才能起到推动时代前进的作用呢?回答是:宣传先进的革命思想,宣传先进的革命事物战胜落后和反动的事物。”“反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全过程的„农村史诗‟式的小说”

农民见证“用笔反映真实历史的人不应受到责怪;真实地反映生活的艺术作品就应该有活下去的权利。” 4.寻根文学的文化视点?(重要)

(1)对传统文化个性魅力的发掘与凸现。王安忆《小鲍庄》阿城“三王”系列(《棋王》)(2)对传统文化惰性和古老文化心态的批判。韩少功《爸爸爸》

(3)对某种已消逝或正消逝的传统文化遗风的追忆与留恋。葛川江系列、商洛系列(4)对生命意义的高扬。郑万隆异乡异闻系列、李锐厚土系列 5.新写实小说的四个特点?

(1)情感态度的“零度介入”,客观冷静的呈现人生本相。(2)还原生活本真,展示生活的“原生态”。

(3)消解人物性格。人生活在机械的生活流程中,随波逐流是其生活状态,人物内心的精神力量消解殆尽。

(4)心理化的“真实” 6.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1)诗人抒情主体的回归和抒情主体的个性强化。

从“我们”到“我”,从“战士”到“个人”,回到诗人自身的情感,表现生活在诗人内心情感引起的震动,突显诗人的个性。“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世界之外的丰功伟绩”(孙绍振)。

都带着怀疑的精神与探索精神,诗中都流露出时代带给诗人们的哀怨、痛苦和迷惘。(2)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表现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注,对人的心灵和生命的尊重。

重新呼唤“人”、立人,启蒙的回归。

(3)显示诗歌“向内转”的重大变化,抒情直指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内心感受和体验。(4)运用象征的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现实生活的模式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模式,使诗中的一系列形象获得多种解释的可能性。7.莫言有关的简答或论述题。(不全面)莫言的民间叙事

• 战争文学的新突破——土匪抗日 • 余占鳌形象分析:冲突中的个性人物 • 土匪

• 日本侵略者 • 国民党冷支队 • 共产党胶高大队 • 老百姓

《红高粱家族》种的退化对位

• 爷爷:余占鳌、罗汉大爷 • 父亲:被狗咬掉一个睾丸 • “我”:叙述者 • 《白狗秋千架》

• “离乡——还乡”母题,一厢情愿的怀乡情绪。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必须面临的悖论:记忆、想象的乡土与现实、真实乡土的分离。时间的倒错和空间的位移是乡土文学之故乡神话得以成立的前提,只有制造时间和空间的间距,并借助记忆的加工和情感的美化,才能成就美丽、浪漫的故乡传奇。换言之,只有离开故乡并使故乡沉入回忆中,故乡才有可想的。

《丰乳肥臀》

• 礼赞母亲的情怀

• 反战情绪

• 《檀香刑》 • 杂语式叙述形式 • 刑罚教育

恐惧是专制得以实施的基础(哈维尔)

• 刽子手哲学 :优秀的刽子手眼中所见“屠刀与人,已经融为一体”诗意(以国家名义杀人)

• 看客心态:延缓死亡的快乐

• 《四十一炮》

第三篇:现当代文学 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 复习资料

一、填空

二、选择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

五、论述

*当代文学的起点: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坛三公案: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1950-1951)。以政治权威定夺艺术是非;运动式的批评取代常规艺术共鸣。(2)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评(1954-1955)(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评(1955)

*“三红一创”:吴强《红日》,杨益言《红岩》,梁斌《红旗谱》,柳青《创业史》

*“青山保林”:杨沫《青春之歌》,周立波《山乡巨变》,杜鹏程《保卫延安》,曲波《林海雪原》。

1、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学,学术

2、在“双百”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

(1)干预生活

小说代表: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主人公林震,特别角色刘世吾“就那么回事儿”

(2)人道主义

双百方针开始不久,反右运动中,王蒙被打为右派,于是丧失了创作的权力,直到文革结束王蒙以复出作家的身份再次登上文坛。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幽默„„

3、复出作家

艾青、汪曾祺、王蒙、牛汉、高晓生等

4、十七年文学,当代文坛上作家的组成(当代文坛上的创作情况)

(1)现代成名,当代放弃小说写作的作家:茅盾、沈从文、钱钟书、张恨水等

(2)离开大陆的小说家:张爱玲、徐訏

(3)继续小说创作的小说家:巴金、张天翼、沙汀、艾芜

(4)受批评的小说家:丁玲、萧军、路翎

(5)有解放区背景继续产生影响的小说家:赵树理、孙犁、周立波等

5、十七年文学,小说的主要题材(了解)

历史题材,农村、城市、革命军事、知识分子题材等

6、(农村题材小说,最具典型)柳青《创业史》中梁生宝和梁三老汉的人物形象

梁生宝:农村社会主义新人

梁三老汉(最成功的形象):新旧交替的转变中的农民典型,继承了中国传统小生产者狭隘的观念,但又是性格勤劳、朴实、善良的劳动者。

7、《创业史》

1959年,柳青发表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揭示了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

8、山药蛋派

又称山西作家群,代表作家有赵树理、马烽、西戎等,他们因创作上的共性,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作品多是问题小说;擅写中间人物;作品内容通俗化、大众化而被称为山药蛋派。

9、对赵树理的评价三个时期

(1)四十年代后期,评论家周扬提出“赵树理方向”;(2)新中国成立前后到文革之前,毁誉参半;(3)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评价微妙,对《锻炼锻炼》的讨论,以及六十年代对赵树理评价的提高等

10、赵树理小说特点<艺术特色或创作特点> 一,塑造了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如农村新人形象:小二黑、小芹;背负沉重历史传统的老一代农民:三仙姑、二诸葛;被封建思想毒害的农民干部和积极分子:《邪不压正》里的小昌。二,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浓郁的故事性与其情节的连贯性,通过人物自己的言行来展现其性格。

11、荷花淀派

又称“河北作家群”,是20世纪50年代,以孙犁、刘绍棠、韩映山等为代表的作家,他们的创作风格基本一致,以写白洋淀、冀中平原、冀西山区以及运河两岸的农村生活见长,采用现实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挖掘农村生活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以孙犁的成名作《荷花淀》命名。

12、周立波《山乡巨变》

一,把政治运动放在民间生活舞台上,体现了人情的自然、醇美与和谐;二,回避了人物矛盾冲突的尖锐表达,散淡的写出了几个活灵活现的农民性格。

13、十七年文学面临的文学传统(或诗歌传统)有哪些?

(1)现代诗歌传统,强调自我意识、情感表达的创作模式;强调诗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诗歌哲思,追求知性、感性和诗性的融合。(2)诗歌道路的选择,“新诗现代化”是诗人的普遍意识,解放区诗歌的影响日益扩大

14、十七年诗歌创作的两种基本体式

政治抒情诗和叙事诗。政治抒情诗,“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强烈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情感上充满自豪和喜悦,形式多为长诗,用排比、阶梯式等修辞手法,代表诗人郭小川、贺敬之等。叙事诗,分两类,一是晋察冀诗人,重视从诗人情感、心理的角度来表现时代的革命。二是生活于陕北、太行山一代的作家,更多地从民间吸取经验,表现战争、农民和地主的关系。

15、革命样板戏

正式命名是发表于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的一篇题为《贯彻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的文章。它首次将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乐《沙家浜》并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养的八个“革命现代样板作品”。

16、地下文学创作

老作家: 廖沫沙《嘲吴晗和自嘲》;丰子恺《缘缘堂续笔》;牛汉《半棵树》;曾卓《悬崖边的树》 年轻一代作家:黄翔《独唱》、《野兽》;食指《相信未来》;多多《青春》;北岛(赵振开)《波动》

17、伤痕文学

文革结束后出现的文学现象(1976-1978),以揭露和控诉文革时期留给人们的精神和肉体上的伤害为特征,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是一种情感宣泄。以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开端,得名于(形成潮流是)卢新华的小说《伤痕》。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第一个文**流,对之后文学产生带来一定影响。

代表作有古华《芙蓉镇》、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等。

18、反思文学

是伴随着1987年5月开始的 “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题材突破“文革”界限,涉及“反右”和“大跃进”。代表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蝴蝶》等。

19、改革文学(与反思几乎同一时期)

兴起于1983-1984期间,反映八十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改革的进程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变化、人的心理和命运变化的文学作品。代表作品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高晓声“陈焕生系列”、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

20、寻根文学

兴起于1984年,在作品中寻找民族文化之根,对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地寻找和落后因素地批评。它还原生活原生态,忠实于小说家价值判断。代表作有前寻根的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王蒙《在伊犁》以及后寻根的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棋王》等。

21、先锋文学(狭义)

专指在八十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形式主义为旗帜、以叙事革命为轴心、彻底颠覆既有文学传统的文学。主要作家有最初的马原、莫言、苏童、洪峰等,和稍后出现的格非、余华、孙甘露、叶兆言等。

22、文学寻根的内涵

一是在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崛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如阿城的《棋王》;二是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如张承志的《北方的河》;三是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这虽然还是启蒙主义的话题,但也渗透了现代意识的某些特征,如韩少功的《爸爸爸》。

23、寻根文学的内容

(1)文化守成,偏执,制约规范,老庄禅宗

如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2)文化反思 讨论个体、人类的生命 如阿城《棋王》与韩少功《爸爸爸》的比较,《红高粱》和《五魁》的比较(生命欲望的变态与张扬)

24、寻根文学的艺术特征

(1)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重视民情风俗的描绘;(2)大量运用象征、寓言,强调生活情调和细节的描绘;(3)大胆运用了一些现代派小说的技法。

25、先锋文学共通点

P295 重视叙述,把叙事本身当做审美对象,“虚构”和“真实”在作品中混淆、拼接。“先锋小说”的叙述,大多是平面化地触及感官印象,而强制性的拆除事件、细节与现实世界的意义关联。它们拓展了小说的表现力,强化了作家对个性化的感觉和体验的发掘,也抑制、平衡了八十年代小说中“自我”膨胀的倾向。同时,“先锋小说”在形式中总是包含了内在意识形态含义。“先锋小说”总体上以形式和叙事方式为主要目标的探索倾向。(八九十年代之交,先锋小说作家写作很快分化,先锋色彩减弱,后继作品也不再是潮流„)

26、苏童《妻妾成群》

主人公,颂莲(四姨太)。男主人,陈佐千。毓如,卓云、梅姗、颂莲、文竹。妻妾争宠,男权掌控,一夫多妻制。

27、王安忆《长恨歌》P311 九十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描述了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孩王琦瑶四十年的命运沉浮。作者采取近似于通俗言情小说的讲述方式,但悲剧性结局和笼罩的命运悲剧氛围,也是执意与言情叙事保持距离的显示。

28、归来者的歌(诗)

1980年艾青将其恢复创作后的第一本诗集命名为《归来的歌》,同时流沙河、梁南也写了题为《归来》和《归来的时刻》的作品,由此,“归来”不仅成为老诗人归来的现象,而且成为了普遍性的诗歌主题,这批复出作家也被称为“归来诗人”。代表有艾青、牛汉、公刘等。

29、朦胧诗含义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1978年《今天》杂志创刊,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文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征的诗歌。章明在《诗刊》发表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以“叫人看不懂”为由来排斥这一艺术变革中的新诗潮,“朦胧诗”因此得名。该诗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要人物。30、朦胧诗美学原则

(1)形式上与传统脱节,显示出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某种相似;(2)以北岛为代表的东方现代主义充满了矛盾和悖论;(3)是个人经验与集体经验的融合。

31、朦胧诗本质特征

是对崇高文化价值的再造。(1)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2)对历史本质的新探索

32、知青文学(或知青小说)

P269 八十年代文学的重要支柱,知青文学的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座屏中的内容主要有关于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同时也包括他们后来的生活道路,如返城后的情况。代表人物有韩少功、张抗抗、王安忆、史铁生、陆星儿、老鬼等。

33、知青文学与复出作家的异同

相同点:都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具有相似的意识,即书写与国家 社会政治相关联的个人经历,有超出表现个人命运的重要价值。

不同点:复出作家在“文革”后“冤情”得以洗清,他们受难的因由及经历,在“新时期”转化为荣耀。而知青作家在文革中的生活意义,却是可疑和含混不明的。另外,知青作家没有深刻的“少共精神”,“知青小说”在小说形态和内在情绪上,并不热衷以个体的活动来联结重大历史事件,也较少那种自以为已洞察历史和人生真谛的圆满和自得,更多的是惶惑、不安与焦虑。

34、女性散文P322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中发现诗意,并在对自我心理、情绪的敏感捕捉中,营造一种细腻的感性情调的女作家散文。代表人物有王瑛琦、唐敏、苏叶等。

35、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P323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学科研究的学者,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了融会学者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的散文形态,称之为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代表人物有金克木、余秋雨等。

36、以《文化苦旅》作为代表对于余秋雨创作的评价

以游记的方式进行文化思考,将文史知识、历史踪迹追寻与现实问题思考,将人、历史、自然交融的构思、格局在作品中完美展现。《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在对某一名胜古迹的观感的同时,叙述相关的历史掌故,并引发对历史文化的思索以及在历史回溯中,让山水和文化总机负载沉重的现代问题,包括时代沉浮,知识分子的命运等。语言追求文雅,直抒胸臆,讲究思绪情感对史实、文化知识的引领、贯穿。《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创作的巅峰,他后期的作品均不如《文化苦旅》,究其原因,一是感情过于夸张、造作,二是文章体式的“模式化”。

食指《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也可能和他所处的黑暗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在他的内心当中始终是相信未来的,《相信未来》中 那一行行从灵魂深处迸发出的琼浆,,如寒夜中的一柄柄烛火,将千千万万灰暗的心灵照亮。诗人多多在《被埋葬中的中国诗人》一文中说:“就郭路生早期抒情诗的纯净程度上来看,至今尚无他人能与之相比。”诗人林莽说:“在我们空旷的精神世界中,是食指的诗歌为我们洒下了一线温暖的阳光。”

使诗开始了回归,他摒弃了把诗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做法,把以阶级的共性为主体的诗歌开始转变为以诗人个性为主体的诗歌,在诗中出现了个体生命的呼唤,对人的尊严的呼唤。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的诗歌世界是非常复杂的,他的诗歌观念是对古代史诗、近代抒情诗、浪漫主义诗歌和现代主义诗歌理念的综合。从思想上,他接近于一个存在主义者;从情感上,他接近于一个浪漫主义者;从精神上,他接近于一个“狂人”式的先知;从认知方式上,他又是一个充满神性体验色彩的理想主义者。在诗学观念上,他深受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影响,相信“酒神体验”的力量,相信“大地”原始伟大的本质力量;在艺术观念上,他又特别认同凡·高、荷尔德林那种疯狂的气质。

不虚伪 不造作。他的诗直来直往,虽然后期作品灌输了很多死亡颓废的气息。诗的意象不多,但是都很精确。对大自然的描写很生动,最大特点就是善于去描绘一些东西,很真实。语言质朴,绝对没有一些什么无病呻吟或者“过度”抒情的现象,更纯粹,更抒情,更自我

第四篇: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1、政治抒情诗:作为独立形态的诗歌体式,政治抒情诗在50年代初中期已出现,这—概念则大约在五、六十年代之交出现。1963年开始,政治抒情诗成为主导潮流,诗人直接对政治现实进行歌唱。政治抒情诗虽然有一些优秀作品,如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但大多数作品是激昂的情绪、大批判式的诵吟、口号式的语词。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是郭小川和贺敬之。

2、“第四种剧本”:

1956年出现的,是相对于三种主流剧本(表现先进和保守斗争的工厂剧本;入社和不入社斗争的农村剧本;我军和敌军斗争的部队剧本)而言的。这些剧本一方面突破 “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爱情、道德和复杂内心世界;另一方面突破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大胆干预生活,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被称为“第四种剧本”。

3、“干预生活”小说:是50年代中期一度松动的政治气候和文化气候的产物。尤其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则直接催生了“干预生活”的创作潮流。“干预生活”作为一个文学主张和理论口号,最初出现在中国作家关于几部苏联文学作品(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尼古拉耶娃《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奥维奇金的《区里的日常生活》)的讨论中。

4、样板戏:革命样板戏是建国后一体化文学体制下戏曲革命化的极端产物。代表剧目有《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海港》等。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理论集中体现了一元化的毛泽东革命文艺路线、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三突出等基本原则。

革命样板戏虽然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也直接导致了文革文艺千部一曲、千人一面的机械复制现象,从而基本上阉割了艺术创造的生命力,直接阻碍和破坏了新中国文学和文艺的发展。

5、“三突出”:是“文革”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则。这一原则的规范性说法经姚文元修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三突出”创作原则是新中国文艺极左倾向走向极致的产物。

6、“新民歌运动”: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提倡“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

7、新辞赋体:郭小川所创造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诗的句子较长,组织得相当严密而又整齐,行与行、段与段之间也大体对称。抒情方式上常采用铺张渲染、反复咏叹的方法,来达到撼人的艺术效果。人们把郭小川的这种诗体成为“新辞赋体”,认为它是诗人在继承我国古代楚辞、汉赋基础上的一大创造;这种诗体比较适宜于表现郭小川个性及其诗作绚烂奔放、恣肆汪洋的情思。

8、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年4月5日清明节前后,在首都天安门广场爆发的一场气壮山河的群众性诗歌运动,诗歌作者大都是不知名群众,内容大都是表达对周总理的怀念与热爱,对四人帮的愤怒和憎恶。天安门诗歌运动首先是政治运动,然后才是文学运动。

一、童怀周等编的《天安门诗抄》:

1、当代小说的潜在写作,张扬:《第二次握手》

2、61年被称为“散文年”。

3、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瑨,山东蓬莱县人,致力于艺术散文的写作,结集有《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

二、杨朔散文的特征:1选材上,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2立意上,注重诗境的创造。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在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3结构精巧。常常大处着眼,小处落笔,采取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表现方法。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4语言精美,音韵和谐,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模式(局限):

1、颂歌体的艺术格调和生造的意境。

2、刀刻斧凿的痕迹明显,给人雕饰甚至别扭的感觉。

3、物——人——理的三段式结构,总是开头设悬念,再卒章显志。产生模式的主要原因

1、时代的产物

2、作家自身的局限。杨朔散文“诗化”的反思:1这一时期的“诗化” 是一种浅层次的诗化。2散文的诗意与现实严重对立,导致散文自身价值的失落。3杨朔在中国散文领域“文坛盟主”的地位使诗化散文成了排他性的文学观念,导致散文创作呈现千人一面的局面。

三、秦牧(1919——1992):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古战场春晓》《土地》《潮汐和船》《花城》《社稷坛抒情》等散文是他的代表作。“北杨南秦” 秦牧散文特点:1散文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2散文题材广泛、融知识性、思想性、抒情性于一体。谈古论今、旁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如《土地》。十七年间,秦牧提出了散文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主张。3散文真正具有“形散而神不散”,表达方式没有固定格式,潇洒自然,语言流畅讲究,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4语言流丽酣畅、凝练生动,具有“林中漫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风格。

四、刘白羽(1916-2005): 现代著名作家,北京人。在散文、报告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都有所成就。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出版的散文集有《红玛瑙集》《秋窗偶记》《冬日草》《平明小札》《刘白羽散文选》。与杨朔、秦牧共称“当代散文三大家”。散文的特点: 1.散文的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具有深刻的哲理性。2.善于使用对照手法制造波澜,结构错落有致。3.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是刘白羽散文的基本特色。4.雄浑豪放,是刘白羽散文的基本风格。散文的局限:

1、豪言壮语、政治议论太多,削弱了散文的思想与艺术的魅力。

2、疏于修辞,语言比较冗繁,个别性文字表述不够清晰,不够洗练与清通。

五、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

1、从作家的气质和创作态度来看:杨朔——诗人气质——散文——诗;刘白羽——战士——散文——武器;秦牧——学者——散文——无所不谈

2、从艺术手法来看(1)选材:杨朔——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刘白羽——选取壮美的景物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秦牧——丰富多彩,涉笔成趣。(2)构思:杨朔——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诗意.刘白羽——从纵的方面进行联想.秦牧——触类旁通,左右逢源。(3)语言:杨朔——清新委婉 ,刘白羽——刚健绚丽,气势雄浑。秦牧——自然亲切,讲究文采。(4)抒情:杨朔——一座园林,刘白羽——一团烈火,秦牧——一座花城

六、沈从文:《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 七、十七年散文发展概况:

(一)1949-1956年为第一阶段: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发展。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二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柳青《王家斌》、华山《童话的时代》、臧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杨朔《石油城》。缺陷:题材不够广泛,体裁过于单一,存在较多的概念化倾向。以歌颂为主,较少干预生活、沉潜生命人生的作品。

(二)1957-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二阶段: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61年被称为“散文年”。(1)抒情散文异常活跃 :杨朔《海市》秦牧《花城》刘白羽《红玛瑙集》冰心《樱花赞》峻青《秋色赋》等。(2)报告文学的新发展:由偏重记事发展为以写人为主,具有时代感和新闻性。穆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3)尖锐泼辣的杂文: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札记》有感而发,大胆泼辣。

抒情散文的两次高潮:

1、1956年及次年的前一段时间:题材较为开阔;思想文笔相当洒脱;探索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

2、1961延续到1962上半年: 散文文体意识有所增强;艺术水准有明显提高;开始了散文理论建设。

十七年散文的审美特征:

1、选材上以“时代精神”为准则

2、艺术构思上的“诗化现象”

3、审美层次上的日趋简单化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主要为豪言壮语式的歌颂,缺少真情的抒写,整体艺术成就不高。

八、诗歌: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标志着一个颂歌时代的开始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放声歌唱》、胡风《时间开始了》、郭沫若《新华颂》、臧克家《有的人》具有代表性

颂歌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题材的广泛性与约定性的结合 2 热烈明朗的调子与绚丽多彩的着色相统一3 直抒胸怀与触物生情式的艺术方法之定型。由于歌颂光明和描绘生活的需要,基本上采用了直抒胸怀与直摹生活的抒情状物手法。

十七年诗歌的总体特色:十七年的诗歌可以用“战歌”和“颂歌”来概括,诗歌通常被喻为号角、锣鼓、旗帜等。政治抒情诗十分繁荣,诗歌风格豪放、明朗、欢快、激越。1.流派的贫乏和风格的单一。缺乏丰富多彩的诗歌流派,个性化严重衰退。2.诗歌体式的畸形化。极端推崇民歌体,把民歌体作为新诗发展的方向。3.诗美内涵的贫乏单一。竭力推崇所谓崇高美和诗歌的社会功能。

十、郭小川(1919—1976)少数作品收在解放后出版的《平原老人》《投入火热的战斗》等诗集。他成为著名诗人是自他1955年创作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开始的。

早期创作(1940—1954)主要的诗作有:《滹沱河上的儿童团员》、《我们歌唱黄河》、《草鞋》、《老雇工》、《毛泽东之歌》等作品。

成熟时期:政治抒情诗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望星空》等(《望星空》是1959年为人民大会堂落成而写的颂歌

郭小川最具价值的诗歌是叙事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一个和八个》、《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将军三部曲》、《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无论是题材和主题思想的探索上,无论是对诗人还是当时整个诗坛,都是一个重大突破。贺敬之与郭小川政治抒情诗的异同:

同:他们都热衷于处理“重大题材”,表现一种宏伟的抒情姿态,和在政治抒情诗上表现方式的某些相似。异:贺敬之专取重大题材,与政治中心贴得很近,郭小川的题材呈多元趋向,政治大事一般置于背景景位置,有含蓄的艺术处理。贺敬之惯抒群体豪情,难以发现不协调的因素,郭小川则试图建立个人视角,尝试在人的复杂心态上建立自己的抒情基点。风格上,贺敬之追求恢弘奔放,郭小川则致力于雄浑、绮丽的统一。

十一、《茶馆》的主题:《茶馆》以一个茶馆的五十年兴衰为线索,揭露了三个时代(戊戌政变后的清末、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后的国统时期)的腐朽与黑暗,描绘了三个时代在茶馆中活动的各种人物的面貌和命运,从而表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人物多,年代长,不易找到个中心故事。我采用了四个办法:1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2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父子都由同一演员扮演。3每个角色都说他自己的事。4无关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茶馆》艺术特色:

一、艺术构思方面

1、《茶馆》使用了“反描法”正面描写三个时代的反动与黑暗,让读者去意会这样的时代是不该存在下去了;或者说“埋葬三个时代”的主题,不正面说,而只在反面大做文章。

2、《茶馆》使用了“侧面透露法”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或者说,他选择了北京一个普普通通的大茶馆,写茶馆里各色人物生活的变迁,侧面透露了“一些政治消息”,透露了时代的罪恶与更迭。

二、结构方面

1、《茶馆》使用了“人像展览式”这是老舍对中外戏剧传统的又一个突破。(众多的人物)第一、传统戏剧一般都采用“一人一事”的方法,老舍抛弃了这种纵向结构的老框框,而采用了“横断面”的方法。第二、这种结构不是用一人一事贯穿全剧,而是用众多的人物与事件反映复杂的社会与人生。

2、“坐标式”结构《茶馆》采用了“坐标式” 的结构。纵线为清末到解放前夕,横线为三个时代(三个横断面),在“史”与“面”的交叉点上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这种艺术结构的特点和好处在于,能够使“史”与“象”结合,“虚”与“实”结合,广度与深度相结合。

三、人物刻画方面《茶馆》刻画的人物众多,而且个性鲜明。出场人物多达70余人,有名有姓的就有50多人。这在话剧史上都罕见。尤其让人刮目相看的是,老舍刻画人物的艺术功力。老舍采用的方法主要是:

1、“单纯个性化语言” 抓住人物身份性格特点,简笔勾勒,“三言五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即让他们“开口就响”。

2、在人物冲突碰撞中刻画人物 第一幕秦仲义与庞太监言语顶撞,让观众看出他们不同的社会地位与性格特点。

3、精心选择最能体现人物思想性格特点的事情来刻画人物,而不作整体介绍。如 秦仲义 王利发

四、语言特色方面

1、浓郁的民族色彩老舍非常熟悉北方劳动人民的口头语言,他的作品中的语言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加工锤炼而成的,没有矫揉造作的知识分子腔,俗白、凝练、生动、纯净,的确是“宛转如珠,流畅似水”,活泼有趣。雅俗共赏。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渗透着北京文化。

2、极具个性化的语言 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出场的人物不论台词多少,都写得活灵活现。

3、悲、喜剧揉合的幽默风格 老舍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把悲剧和喜剧有机地揉合融会起来,以喜剧的形式表现了最为悲切的内容,形成了悲喜结合的幽默风格。人们在大笑一场之后,品尝到黑暗年代人世间的苦涩辛酸,在含泪的笑声中送别那可诅咒的旧社会。

4、善用人物语言展现命运和时代的变化 王利发的台词不但符合其茶馆老板的身份,而且表现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剧的第一幕,王利发正当青年时期,雄心勃勃,精明干练,一心要使祖传的大茶馆发达兴旺起来。他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上下应酬,左右逢源。这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精明带来的风趣圆滑。第二幕是王利发的中年时期,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裕泰茶馆风雨飘摇,王利发苦心改良,惨淡经营,此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苦闷彷徨带来的满腹牢骚。第三幕是王利发的老年时期,大茶馆已经完全衰落并面临被霸占的危险,王利发彻底泄了气。此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绝望而带来愤世嫉俗的嘲讽和反抗。忠实地描绘出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半个世纪间每况愈下的人物命运和时代状况。

五、艺术效果方面《茶馆》是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即一出悲剧,舞台演出却有很强的喜剧效果。老舍使用的手段主要是让人物自嘲,或者运用相声“抖包袱”的技巧。

茶 馆:是一曲含泪带笑的旧时代的哀歌,是一个亦庄亦谐的社会的葬礼

王利发的形象特点: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秦二爷形象分析:年少气盛时以天下为己任,不惜变卖家产亦要办厂救国,且与封建顽固势力针锋相对。搞了四十多年的实业救国,最终却被国家划为逆产,何等荒谬!秦二爷实业破产的结局也明确地显示出在半封建本殖民地的旧中国,民族资本家没有出路。救亡图存不能仅靠社会精英的力量。

《茶馆》的结构特点:

(一)《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以三幕戏写三个时代。

(二)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

(三)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十二、第一次文代会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

十三、文学批判运动:1951年开展的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萧也牧小说创作倾向的批判;1954年开展的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是波及面更广的批判运;胡风文艺思想批判

几场文学论争:

1、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较为集中和激烈的冲突有三次:建国初期胡风有关“写真实”的主张;1957年前后秦兆阳关于“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的见解;60年代初期邵荃麟提出的“现实主义深化”论。

2、关于人性、人道主义的论争:巴人《论人情》 王淑明《论人情与人性》 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3.关于人物塑造的论争:《文汇报》组织了“可不可以写小资产阶级”的专题讨论。秦兆阳:不论是写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要“把这些人当做普通人看待”。邵荃麟 “中间状态人物”

三次重要会议:新侨会议 1961年6月1日至28日 周恩来作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 广州会议 1962年3月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 ; 大连会议 1962年8月,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

十四、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人物形象:

刘世吾: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有一定的革命资历(学生领袖),工作中有智慧,才能,魄力,也有是非感,能够看到生活中的弊病和缺陷。另一方面,他的革命意志严重衰退,缺乏理想,热情,朝气,对周围一切事物抱冷漠、容忍的态度,对生活和事业取冷眼旁观的态度,麻木不仁,无动于衷。

林震: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朝气,富有斗争精神的青年。面对复杂的现实也曾有过迷惘,但仍能继续奋斗。他热情、单纯,有理想,有朝气,有斗争性。林震在作品中还有结构上的作用。作品是以林震到组织部后的所见所闻所经历所遭遇为结构线索的;是以他为视角,通过他的眼光,刻画了一系列官僚主义者,尤其是塑造了颇有深度的刘世吾的形象。李双双:人物刻画:性格泼辣、能干,但又不失女人的温顺、贤良。有着勤劳、质朴、无私和乐于奉献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

颠覆意义:同样是积极要求参与社会劳动,但女人成了男人的引路人,让丈夫在自己无私、无畏精神的感召下发生思想上的蜕变,取得两性关系的良性发展。隐形结构:二人转模式。

十五、《锻炼锻炼》“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典型意义:“小腿疼”和“吃不饱”是我国农村合作化时期落后妇女的典型形象,是以偷懒取巧为性格核心的落后农村妇女的典型,她们有着自私自利,好吃懒做、损公肥私,投机取巧的共同性格特征,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如“小腿疼”的倚老卖老,敢于撒泼;“吃不饱”的工于心计,善于撺掇。

十六、《创业史》人物形象分析:

梁生宝:梁生宝是作家刻划的。一个理想的农村新人形象。作为共产党员,把党的事业放在首位,心甘情愿吃苦,节省每一分钱,团结每一个可以团结的人共创社会主义大业;作为基层干部,他具有公道能干的可贵品质和为集体事业贡献一切的自我牺牲精神;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勤劳纯朴,老实厚道。在他身上处处体现着农民式的质朴与革命者为理想而献身的热忱。带有明显的英雄化、理想化色彩。

梁三老汉: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和狭隘小生产者观念的旧中国农民的典型。苦大仇深,思想保守,狭隘自私,但又勤劳善良,热爱土地,是中国老一代农民的代表。像梁三老汉这样的曾经动摇于两条道路之间的艺术形象,并不是《创业史》里所独有的,但是《创业史》把农民在告别封建私有制时思想和心灵上逐步转变的艰难历程展示得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确实令人惊叹。可以说,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蛤蟆滩三大能人:

郭世富:中农的代表,顽固维护私有制,对封建主义还存有幻想的落后农民典型。是改造的对象。(外善内奸 贪婪狡黠)

姚士杰:富农的代表。仇恨新社会政权,阴险狡诈,妄图扼杀新生政权的敌对阶级代表。是专政的对象。(阴险狠毒 诡计多端)

郭振山:农民中的两面派,幕后支持农村合作化,落后的农民干部典型。是争取的对象。(阳奉阴违 装腔作势)

十七、当代文学概念的历史特征:

一、政治性:具有政治性的文化形态:文艺为政治服务——“五个一过程”

二、组织化:组织化文化体制的确立: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三、统一性:文学艺术精神高度统一

第五篇: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伤痕文学:指文革结束后产生的揭露文革给人民和国家造成严重损害的文学作品。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而得名,伤痕文学的代表:

1、卢新华的《伤痕》、刘心武的《班主任》、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红高粱》莫言

《百年孤独》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对八十年代小说的影响:美国在七十年代就出现了以“根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很多作家受到他的影响,陆文夫的《美食家》主人公朱自治地地道道的资本家

《棋王》的叙事艺术:

1、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站在边缘讲故事。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叙述,但是小说的主人公准确地说是小说的第一主人公不是“我”而是我所关注的一个人或其他几个人,2、顺序、倒叙和插叙的结合(1)顺序是按照时间的推移、人物的活动,次序或事件的始末进行进行叙述。(2)倒叙是把事情的结局和后面发生的事情的片段提到开头写,然后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一种方法,《棋王》中第九第十三、第二十四自然段就是用这种方法;(3)插叙是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线索、插入有关的情况或解说的一种方法,如文中脚卵的塑造,3、省略与停顿的的运用、省略就是故意省掉一部分不需要仔细描写物体和事件过程使叙事显得紧凑。在小说的开头就用了省略,第一段车站乱的不能再乱……….唱得大家心更慌,这里省略了红布标语内容、作者的立场,小说中大量的省略是体现在描写王一生的棋艺上,王一生的形象分析:王一生是小说的主人公,一个棋呆子,棋痴最后变成一个棋王,王一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个普通人,他整个的生活境遇可以用一个“穷”字来概括,全家生活费每人平均不到十块钱,为省家用,他连上公园、看电影等学校活动也取消了。或者由于生活境遇、或者由于性格特质的投和,王一生爱上了象棋,而他的青春生命也由此焕发出光彩。什么穷、什么外界干扰、什么无资格参赛,即使在“史无前例”的时代,也不能割断王一生和象棋的关系。王一生是一个集道侠于一身的人物,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棋道方面,具有无为之道家风范,既顺应一切,不为人争,不处人先,于吃无争,也具有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大侠风范,精彩片段:

《受戒》与《边城》的区别

《边城》和《受戒》二文有相通之处:都意在表现一种健康,优美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的“爱”作一份恰如其分的理想化的说明。文中那种“爱”的美通过自然美表现的淋漓尽致,当我们阅读小说时,一种自然,和谐,清淡意境飘然而至,如梦如水,轻轻地泻在每一位读者的心田,浮起的是缤纷素淡的颜色。自然美又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边城》中翠翠和傩送感情朦胧的碰撞,同时一个女孩却又为双子星(二兄弟)含蓄的凝视所萦绕,青春的萌动,偶然的伤害,凄美无声又似无尽的结局,在人际和谐,世外桃源般的边城环境下,更令人回味隽永,另一种即《受戒》中明子与小英子之间活泼,健康,自然的美。既像少年稚嫩情感,又像青春心理必然的波澜,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份感情纯洁,真挚,孕育着少年特有的生命力。

《受戒》的语言风格与《边城》有一个明显区别:,《边城》语言洗练,透露出清新气息,运用了文言与方言相结合的手法,是典型的雅俗并茂的特色,将边城古朴,自然,民风淳朴揉入文字之中了。《受戒》对话尤其出色,有独特的个性与情味,其中能体味到作者所说的八十年代感情了。沈先生所写的《边城》是给人一种湿漉漉的感觉;那么《受戒》给人的感觉就是淙淙流淌的小溪。

《边城》与《受戒》相似之处:1,、体裁相同,题材相同,背景相似,2、写作目的相似,对“健美人性”的赞美,3、都塑造了理想化的艺术形象,4、生活化的人物语言相同,5、疏放自然,行云流水的叙事笔调相似,《受戒》的叙事艺术:

1、1 叙事视角:全知与受限制的交替: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只是改成了“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是十三岁来的„„”这种语句而已。因而作者曾明确表示《 受戒》是

讲述一个四十三年前的故事,这样的一个全知视角,可以使作家自由的描绘庵赵庄、荸荠庵的景色,也可以自由的刻画庵赵庄、荸荠庵的人物,更可以自由的谈论庵赵庄、荸荠庵的风俗人情。在汪曾祺充分自由的笔触下;然而,汪曾祺先生并不愿如此快活,他又十分谨慎的给自己划定了一个叙事的限制。在全篇讲故事的框架内,先后以小说中人物明子和小英子的视角来展开自己的叙述,以明子和小英子两个人的交替聚焦完成了对全篇的结构。

叙事方式:介于讲述与显示之间:首先,小说中的种种错位明显的流露出作者的人文倾向。其次,小说中作者对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的叙述和庵赵庄风物的描绘,也时时让人体会到作者的家乡情结和朴实胸怀。3 叙事顺序:顺叙中见穿插;: 揣他的情节完全依据着故事的进展,事件的发展单线往前延伸:庵赵庄的名称及习俗、明子的出家原因、明子去荸荠庵、明子在荸荠庵的生活、明子与小英子的交往、明子受戒等等,完全顺合读者消闲娱乐的阅读习惯。但是,为了丰富小说的内容,增添小说的内涵,增强小说的文化气息,汪曾祺先生又在顺叙故事的总体框架内,使用了穿插的叙事方法。荸荠庵三位师父的介绍、荸荠庵和尚的打牌消遣以及小英子姐姐的出嫁等,又都是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插了进来.4 叙事语言:平淡却又诗化: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只是作者传达自己诗性生活理想的一个或几个意象。明子的活泼、聪明、天真,小英子的大胆、泼辣、细腻,却如盐一般融入到了小说为我们设定的桃花源般的乡间环境中,他们的存在,包括三位师诗叔、小英子的父母和姐姐在内,更增添了乡村生活的美丽,有了他们的存在,我们更对此产生了神往之情。因而这里,人物形象的塑造完全是为了融入到这种诗意中的。小说在对话中,流露一种情感,渲染一种情绪,创造一种人文氛围。并随着对话深入,小说这种情感、这种情绪、这种文化氛围,弥散到整个情节里,于是渗透到最后的景物中,幻化成一片迷茫的、不绝如缕的意象,诗性的意象,散文的意象。就是小英子与姐姐大对话,同样也具有这样的功能。

小说呈现出诗意的空间:诗意的自然环境诗意的人文环境,小说的情节也是诗意的,叙述手段也是诗意的:叙述视角独特,叙述旋律独特。

《活着》的叙事哲学:《活着》的生存哲学:以生拒死“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小说中隐含着两个强烈的对比或者说是反差其

一、富贵由阔少爷变为佃农由富到穷的变化,其二:富贵身边的亲人朋友一个个相继死去,而独独它仍然活着,这死亡和活着的对比也是强烈的,前半生与后半生的反差,2以小说中的两个人物为例,一是地主龙二,二是春生,一个为了保存自己的物质财富付出生命,一个为维护自己的尊严失去生命,《许三观卖血记》人物形象分析:二.许三观这个人物形象:

作者用简朴自然的语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淳朴,善良而天真的许三观。综其平凡的一生,简单质朴得就像一眼就能见底得小溪,对于命运中的苦难,他唯一的抗争的方式就是“卖血”。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卖血,他获得了家庭,然后又拯救了家庭,救活了儿子。他老婆第一次得知他去卖血还债时,激动地说:“你怎么能去卖血,就是卖身也不能去卖血,卖身就是卖自己,卖血就是卖祖宗。”但许三观的简单,平凡的一生正是因对“自己”的出卖,而变得深厚而有力。在卖血的过程中,他完成了自我价值的肯定。我们看到了他那顽强,坚韧的生命力,还有他对待生活中的苦难的一种有如孩童般天真的执着的态度。

《游园惊梦.》的叙事艺术:

1、小说的平行技巧,(1)为了经营制造“今既是昔“的幻想,作者使窦夫人宴会里出现一些人物和钱夫人宴会的人物有相同之处,比如今日的天辣椒蒋碧月就是昔日月月红的影像,(2)小说的地点背景或布设亦呈今昔平行或相等的现象,(3)这篇小说十分复杂的情节构造中,作者更是大量地运用平行技巧,2、小说的比喻和象征:小说最终的主题是”人生如梦所以作者处处采纳梦的比喻和意象,使人产生梦幻的境界的联想和印象,(1)梦的意境的运用,小说的主题《游园惊梦》就有一个梦。此戏内容亦是杜丽娘如梦,(2)比喻的运用,作者在小说中比较明显的比喻技巧是去用中国戏曲的典故以《牡丹亭》的杜丽娘来比喻钱夫人,洛神故事即映射钱夫人和郑彦青私通之事。

2、反讽和对比、反讽的运用,就小说的含义来说这篇的讽刺明显方面即针对台北上流社会一些人士以及他们的自我陶醉,比较隐含的则是讽刺人类社会,在如梦一般虚幻无常的人生里却执迷不悟地贪恋荣华富贵和儿女私情,对比的

运用;比如八大锤那样粗俗的武打闹戏与《游园惊梦》这样高雅古典的昆曲巨擘之比,主题——今昔之比

3、于是与双关语的运用

寻根文学:

(一)寻根文学的缘起:寻根文学思潮的发展主要有两个背景与原因,纵向背景:社会环境的变化文学观念的进步造成。横向背景:寻根并不是一个名族孑然孤立的现象,寻根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思潮,从艺术角度方法技巧看80年代在中国盛行的寻根文学具有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二)寻根文学作家的文学主张: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作家很多,阿城、韩少功、郑义、郑万隆,等这些作家在对文革的繁重性形成这样的共识:文化大革命的根源不是一次偶然事件,(三)寻根小说的基本内容和类型:中国当代文学的寻根小说最早的是王蒙的《在伊犁》寻根小说分为两类一是、描绘地域文化形态的作品,如韩少功的《爸爸爸》郑万隆的《老棒子酒馆》;第二类作品,虽然也带地域性氛围,但更多是展示更为广泛的深邃的华夏历史文化心理,例如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莫言的《红高粱》,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直指中国文化的核心表达到家纵身大化同体与自然人生意味与自然精神相通,而又以人为主体,以精神为主题的宇宙观与人生观,超越民风民俗的表现,而浸润者中国人的哲学文化和心理传统,(四)代表作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女女女》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归去来》长篇小说《马桥辞典》散文《心想》《完美的假定》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一种文化意识的彰显和对某种精神病症的深入剖析,先锋小说:先锋小说是指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马原和余华为代表的重在进行小说小说型式试验的新潮小说。先锋小说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

1、以马原、莫言和残雪的创作为代表,同时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三个层面进行创作上的探索。马原是叙事革命的代表。

2、第二阶段以格菲、孙甘露和余华的创作为代表,他们也是从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三个层面进行创作上的探索并且有了新的突破,格菲在马原的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叙事迷宫,孙甘露在莫言的基础上把小语言变成梦与诗的晶体,余华在残雪的基础上。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及特点:余华被看作是先锋小说的代表,是同时代最家中写作字数最多的作家之一

《鲜血梅花》作者余华阮海阔人物形象分析:他是一个“复仇者”的形象,但与之不用的是阮海阔不会半点武功,他像等待戈多一样的寻找杀父仇人,却阴差阳错,几次与仇人失之交臂。

小说的情节结构:第一轮寻人,遇胭脂女和黑针大侠(受二人所托)-遇白雨潇-找到青云道长(完成胭脂女和黑针大侠的托付)第二轮寻人:再遇咽黑二人——再遇白雨潇(询问杀父仇人之事,)两轮寻人有相似之处,《鲜血梅花》是一片讲述复仇的小说,它复仇背后哦深意,1、复仇的茫然性,从小说中可以看到主人公的复仇是茫然的因为复仇者一任务是强加于他身上的。

2、小说具有明暗两条线,实实际的复仇行动是以暗线进行的,一条是以阮海阔的寻找为主的明线,一是以胭脂女黑针大侠等为主的暗线,这种明暗两条线索相交织的手法暗示了武侠的末路和终结,3、复仇的虚无与结果的荒诞。(1)复仇的虚无;:小说写的是一个武侠小说中复仇故事相类似的一个故事,但小说的复仇主题一开始是以虚无的方式出现的,主人公阮海阔的出现就暗示复仇的虚无,(2)结果的荒诞,小说的结果是在阮海阔随意的漫游中,深层意义:人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个体存在的荒诞与虚无。《鲜血梅花》虽然有许多武侠的元素,但他的基本精神和武侠积极向上的基本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下载现当代一复习资料[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当代一复习资料[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文学史复习资料 (注:水平有限,本资料仅供参考) 一.整体把握 (一). 当代文学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9—1966,十七年文学(文学、政治共存) 2、第二阶段:1967—1976,文革文学(政治淹没文学......

    现当代诗歌研究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新时期文学主要作者有哪几类? 1.归来作家群,80年代初期。艾青,汪曾祺,郑敏,牛汉,王蒙、张贤亮,昌耀,陆文夫,邓友梅等。 2.知青作家群,80年底初期、中期。梁晓声、王安忆,阿......

    整理第五年现当代期末复习资料

    一、钱钟书其人: 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生于江苏无锡。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1941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读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读》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第四卷第五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的。 2、《铸剑》1936年收入短篇小......

    现当代文学史第二学期复习资料[5篇范文]

    1、第一次文代会召开的时间、确定的文艺总方针、指出的文艺总方向。 时间:1949年7月2日至19日 总方针: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总方向......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一)

     神话 是古代人民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口头创作的神异故事,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和超现实的形象描述,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它是古代人民......

    现当代 文档

    1.许杰是那时“成绩最多的描写农民生活的作家”,最长的《惨雾》是那时候一篇杰出的作品。 2.《呐喊》、《彷徨》艺术成就 1)在创作方法上,鲁迅开辟了许多创作方法的源头:《孔乙......

    现当代

    伤痕、反思文学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得名于卢新华的小说《伤痕》真正的发轫之作是刘心武1977 年发表的《班主任》;同属“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还有张洁的《从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