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复习资料(一)
阅读复习资料
(一)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复习要求〕
能准确领会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复习提示〕
由于词语的多义性和使用上的灵活性(可以临时改变用法和词性),有些词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必须在复习中着重指导学生“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其方法大致有:
1、找出前后文中的有关语句——明确词义。
这是指有些词义已包含在或直接出现在文章里,只要联系前后文加以明确就行了。比如:《马踏飞燕》中的“构思奇妙”这个词,只要引导学生读读后一句“让马的右前腿大步前跨,左后腿向后平伸,以表现它在快速奔跑”,学生就把握住词义了。有时,这种情况还有些变化,比如《将相和》中有“完归赵”这个词语,但课文中只有“把和氏璧送回赵国”,那就“完”没有解释,其实转个弯词语的意思也就有了。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想一想送回的“和氏璧”怎样的?学生就能归纳出完整的词义:把和氏璧完整无缺地归还赵国。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
有些词在实际使用时,词义有了变化。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变化。例如:“他借到一本杂志,贪婪地读起来。”“贪婪”的本义是贪得无厌。放到句子里怎么也说不通。引导学生想一想句子讲了什么,然后再思考“贪婪”的意思,就能领会这里的“贪婪”是不知满足,专心入迷的意思了。
3、借助前后文决定取舍——选准义项。
有些词有多种义项,在文章中究竟取何种解释,就地“借助”前后文,把词义与具体的语言挂上号,要注重让学生有一个根据查字(词)典得到了多种义项,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对照文章,恰当选择的思维过程,并注重培养学生把选择的词义,放到句子中检查是否合适的学习习惯
〔复习训练〕
1.给带点的字选择解释,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闻①听见②听见的事情③名声④用鼻子嗅气味。
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⑵《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幅世界闻名的油画。
⑶一进公园就闻到了荷花发出的清香。
⑷我们小记者正在采访新闻。
单薄①衣服穿得很少②身体瘦弱③不充实
⑴这篇文章的内容太单薄。
⑵天冷了,衣服不要穿得太单薄。
⑶他不高,身体显得太单薄了。
2.说出带点词语的意思。
⑴我看这两个字没有什么区别。()
我看你还是区别一下吧!()
⑵孔繁森甘于吃苦,乐于奉献。()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就回去。()
3.联系课文,解释句子里带点词语的意思。
⑴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负荆请罪
⑵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
⑶我们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自作自受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复习要求〕
领会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复习提示〕
理解句子的含义,主要指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主要方法有:
1.通过注释疏导理解句意。
对造成阅读障碍的词语,教师要加以必要的注释疏导,帮助学生扫除障碍。如《草原》写小丘之绿,“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学生不理解“渲染”与“墨线勾勒”的意思,只要启发画过中国画的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学生就明晓句意了。对难在“物”上的句子,可用这种方法。
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意。
关键词语,显然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关键与否,并不取决于是否属于生字新词,而是看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地位。抓关键词语有“扣词法”、“推敲法”、“删减法”等,如《为人民服务》中有一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只要理解了“固”或“于”这句的含义也就掌握了 3.借助句法知识理解句意。
有的句子比较复杂,可以指导学生先把构句间架勾勒出来,用缩句的方法去理解;有的句子用了修辞手法,要分析修饰成分,找出表达的重点;有的句子是复句,要理清逻辑联系准确体会。如《桂林山水》中有一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受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它的间架简单:“漓江水静,漓江水清,漓江水绿”,针对它的修饰成分加以分析,就能明白这句话描绘了一幅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赞叹不已的思想感情。
4.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一定的语句有其固定的句法意义,但一旦依附于具体的语言活动后,就产生了生动的情境意义,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因此,理解句意应瞻前顾后,综观上下,这既是理解句意较普遍的方法,也应看作理解句意最基本的原则。具体的说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意图,联系人物的品格,事件的意义,景物的特点来理解。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他们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表面看来,这句话没有什么不好懂,但真正的含义需要联系上下文分析事件发生的环境,领悟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方能理解把握。
〔复习训练〕
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并说说用什么方法理解。
⑴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⑵她的心跳得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⑶“怎么会就剩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⑷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打击
阅读复习资料
(二)一、理解段落的方法。〔复习要求〕
掌握读懂(理解)段落的方法。
〔复习提示〕
一篇文章大多数都是若干段落组成的。每一段落都是围绕全文的中心思想,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读懂文章的时候。每读完一段,就了解了一层意思。一段一段地读完全篇,领会了每一段的意思,再把每一段的意思综合起来,就领会了全文的意思。因此,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必须读懂每一段,并理解它的意思。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学会给文章分段,掌握提炼段落大意的方法与技巧。
1.首先谈谈分段。
我们认为复习分段要有成效,必须在三方面着力。
⑴总结规律性的知识,掌握分段依据。
从文章本身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考察,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有助于学生以理性指导分段,举一反三。这些规律性知识包括显隐两个层面。
第一,文章中出现分段的标识。比如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人物的出没等;在横式结构的文章中总结句、小结句、过渡句等。这些标识是文章内部的逻辑结构在文字上的表现,可作为分段的参考。
第二,文章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这是主要的。以小学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可以看出其基本类型有:
①分合(总分)关系。这种段式的特点是由总述和分述构成的,有“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三种。
②并列关系。指各段之间从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加以说明和描述形成的逻辑关系。各段之间无主次之分,但排列的先后往往有其必然性。
③顺承关系。指一般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呈现的逻辑联系。所谓“顺序”可以分为:事情本身发展的顺序,事情中时间推移的顺序,事情发生的空间位置变化的顺序。
④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常见关系外,还有“点面”、“对比”、“主次”、“因果”、“承启”、“动静”等关系。
以上这些段落间的逻辑联系,是段落划分的内在依据。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逐步渗透并让学生把握这方面的规律性知识,应当看作分段教学中的治本之举。在复习中,要在阅读具体文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这方面的规律性知识,使之达到温故知新,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目的。
⑵掌握可行性的方法,学会分段和归纳段意的技巧。
在分段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整体分割法。所谓整体分割,就是在大致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利用文章结构的规律性知识,研究一下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把全文分成几个阶段或几个方面。
此外,分段方法还有“重点突破”和“相邻合并”两种。重点突破就是先看课文重点写什么,找出重点段的起讫点,然后再照顾其前后写什么,可分几段,前面谈到的点面关系、主次关系等可以用这种方法;相邻合并,就是在概括自然段段意的基础上,把描写说明同一方面的邻近的自然段归并成结构段,顺承等关系的文章可以用这种方法分段。
分段复习还应包括概括段意的方法的复习。分段与概括段落大意,前者是由整体到部分的分析,后者则是由部分到整体的归纳,可以看作是一个理解课文的过程。从语言表达的训练看,概括段意的方法有:
①组合法。即先概括结构段所属各自然段或各层的主要内容,然后将它们加以组合,归纳成结构段的段意。②扩展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加以必要的扩展,形成段意。
③摘句法。直接从这段中找出一个句子作为段意,这句子往往是总起句、关键句、警句、结束句等,一般说,从段首摘总起句,从段中摘关键句、警句,从段末摘结束句。
④连串法。划出这段中的重点词语自己加上几个词,把它连起来成为一句话。在此基础上,再练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在复习归纳段意的过程中重要在于思维训练,真正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掌握概括段意的要求和步骤。
概括段意的要求:
①要从内容角度概括,而不要从思想角度概括。即不能写成这一段说明了什么。
②不要写成提纲式。如“原因、经过、结果”。
③应该是完整的陈述句,不能是词组或疑问句。
概括段意的步骤:
①初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②细读各段,对自然段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与中心有关的内容,运用归纳段意的方法归纳段意。
③再读全文,整体思考,进行修改使之准确、通顺。
教给学生的思维方法:
①取舍法。即学生抓住主要的,舍弃次要的归纳段意。
②归并法。指低一级的概念归并成高一级的概念,形成逻辑意义上的归纳。⑶施以灵活性的处理,促进学生阅读的个性发展。
即使如上所说都有所重视,还不等于就能成功地掌握分段、概括段意的方法。复习中要注意因文而异,因人而异,灵活处理,以求实效。具体说来就需要:
①因文而异,调用学生平时的积累。
文章结构各种各样,学生的认识也各不相同。所以在复习中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段、归纳段意,并说出自己的思考,然后交流,从而发现文中出现的显性分段的标识及段意表述,能探索段落之间的联系,灵活运用有关规律性知识和方法。
②因人而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表述方式。我们认为,只要恰如其分、言之有理,就应该肯定,千万不要过分以标准答案来框死学生。例如:学生能抓住课题,运用联想、假设、推理的方法探求文章的思路。只要基本上做到思维过程与文章思路相合拍,就应该肯定,不必苛求“到位”,要允许学生在推测到具体分段中经历一个由误到正,由模糊到清晰的思维过程。
------------------〔复习训练〕
篇1
《给永远比拿愉快》
有一年,俄国作家高尔基在意大利一个小岛上的休养。他十岁的儿子跟着妈妈去看望爸爸,儿子在爸爸住的院子里栽了好些花。不久,就跟着妈妈回俄国去了。
春天,儿子种的花开了,高尔基看着窗子下面怒放的鲜花,心里很高兴,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意思是这样的:
你走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下来。我望着他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留给人们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小朋友,你喜欢这封信吧?我愿意小朋友,都随时随地做好事,给人们留下像鲜花一样美好回忆。
1.用“‖”给文章分段,分段的依据是
段意是
2.用“~~”画出能够表达中心思想的句子。
3.短文第3自然段中的“你”是指
,“我”是指
,“它们”是指。
4.题目的含义是
篇2
《周总理看演出》
1961年6月5日晚上,周总理观看南京儿童文工团演出。当周总理满面笑容地步入演出厅时,掌声经久不息。
“周总理来了!”“你看周总理在向我们招手呢!”正在后台的小演员们都高兴得跳起来了。
周总理愉快地看了每一个节目,有时鼓掌,有时满意地点点头。演出结束时,周总理健步走上舞台,祝贺演出成功。小演员们都围着周总理,争着和周总理握手。
红领巾爱周总理,周总理更爱红领巾。演出结束后,警卫员跟有关同志说:“总理让我告诉你们,演节目的时间长,把孩子搞得太累了。乐器多,声音太大,把孩子们的声音都盖住了。这样不行,孩子们嗓子要搞坏的。”
敬爱的周总理是多么关心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啊!
1.用“‖”给文章分段,分段的依据
2.写出各段段意:
篇3
《登山人》
三个人同去攀登高山,第一个人刚开始攀登几步,感到山陡难登,就退下来啦,他说:“我是知难而退。”
第二个人攀登到半山,气喘吁吁,望着上面险恶高峻的山势,摇摇头说:“还是适可而止吧?”也退下来了。
只有第三个人,在攀登途中,知难而进,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几次跌倒,都爬起来再上,无所畏惧,毫不气馁。最后终于登上了峰顶。
过了几天,三个人又碰面了。
第一个说:“登上峰顶,也不过那么回事。还是我知难而退好,省了许多力气。” 第二个说:“是呀!所以我适可而止,中途退下,还是明智的。”
那个登上峰顶的人笑了笑,说道:“不过,顶峰上无限风光,你们是无法看到的。”
1.用‖把短文分成两大段。段意是:
2.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分别概括出三个登山人是怎样做的?
3.第一、二两个登山人碰面以后他们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请用“——”画出关键词语来。
4.写出用“——”划出句子的意思。篇4
《
》
红军走进草地深处,缺粮的困难越来越重了。为了战胜饥饿。为了胜利走出草地,党组织号召:“尝百草!”
茫茫草地,野草遍地,毒草丛生。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轻者中毒,重者死亡。红军战士张思德尝草的时候,总是抢在前头。见到一种草,总是先尝一尝。
有一回,部队来到一片水草茂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边,忽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看,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种萝卜似的野草。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去,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赶上去,-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嘴里。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头晕脑胀,全身无力,肚子一阵绞痛。他急忙对身边的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他就栽倒了,失去了知觉。半个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睁开眼睛,轻声对蹲在自己身旁的小战士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有人从营部找来了解药给张思德服用。他一边喝着水,一边说:“没什么,不要紧,这不又认识了一种草性了吗?”他的声音很低,说完又闭上了眼睛。
第二天,张思德头脑清醒了,但是身体还很虚弱。首长和同志们都劝他再休息休息。可是,他打起精神又跟同志们一起去“尝百草”了。
1.给短文加一个题目。
2.用‖给短文分段,写出段意。
《朝霞和日出》
天亮了,东方天际露出鱼肚白颜色。渐渐地,鱼肚白变成淡红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的红晕一样。接着,它又由淡红慢慢地变成深红,再有深红变成金黄的颜色。这时候,周围的白云,仿佛涂上了缤纷的色彩。啊,多么艳丽的朝霞!我真希望自己是一个画家,把清晨这一美丽的景色描绘出来。
我爬上山顶凝望那遥远的天际,彩云在不断地变化:一会儿好像金苹果,一会儿又好像紫葡萄,一会儿仿佛又变成蓝宝石、珍珠、彩玉„„瑰丽无比的朝霞,变化莫测。
没有多久,火球般的红日,从东方地平线上缓缓升起来了。霎时,远近的树木,地上的花草,青青的山,绿绿的山,都披上了晨曦,充满了朝气。尤其那草木枝叶上的露珠,像镶了边的金刚钻一般,晶莹闪耀,好看极了。我第一次登山,真没有想到,日出景色,竟是这样的美丽!
原野的清风徐徐地吹拂着,我尽量呼吸的清晨的新鲜空气,尽情地欣赏着清晨的美景,不由喃喃地自语:“大自然啊,你多么美丽!” 1.从第一节中找出描写朝霞色彩变化的词语。
()→()→()→()
2.用“——”划出一组排比句。
3.读第三节后填空。作者用()比喻();又用()比喻()。
4.用“‖”给文章分段,并写出段落大意。
⑴
⑵
⑶
5.本文按
顺序,描绘了
《春笋》
我爱竹山,我爱竹林,我更爱竹山的春色、竹林后代——春笋。
春日,春雨潇潇,绿幽幽的竹山、翠生生的竹林,像一幅烟雾迷蒙的水墨画。雨雾纷扬,洒在竹叶上,沙沙沙沙,像少女轻抚琴弦,像春蚕吞食桑叶。滴嗒——滴嗒——小水珠掉落地上,渗进土里了。地里的笋芽儿如同婴儿吮吸母亲的乳汁,砸呀砸,积聚着力量。
嗬,一夜之间,又有无数春笋拔地而起啦!瞧,漫坡遍地,麻麻密密。一个个像尖锥似的,披着淡绿的嫩衣,在春风中笑抿,在春雨里淋浴。
啊,春笋生得多么顽强呀!春雷一响就破土而出,冲破地皮蹦出来,顶开沙砾冒出来,窜过石缝钻出来„„别看它们嫩生生的,浑身可充满活力,比钢钎更刚强,比风钻更锐利,任何阻碍也压制不住它们向上的生机。啊,春笋长得多么欢畅呀!迎着阳光,吸着雨露,一个劲地拔节,叭叭叭,一节,一节,又一节„„你追我赶,竞争着向上,向上。山泉丁冬为它们伴奏,鸟雀欢鸣为它们鼓掌:长吧,长吧!高高的蓝空多广阔,看谁快快长成材,比谁早日作贡献。
1.联系上文,写出带点词在本文中的意思。
轻抚——
吞食——
乳汁——
2.从第4节中找出描写春笋破土而出的动词。
3.读第二节后填空。
⑴作者用
比喻竹山的美。
⑵作者又用
和
比喻春雨沙沙声。
4.用“‖”给短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编写小标题:------------------------
二、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复习要求〕
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指什么,能运用段意合并法,借助重点段归纳法,题目扩展法等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语言做到通顺简明。
〔复习提示〕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指关于事情和事物叙述的重点。拿叙事的文章来说,就是指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有哪些人参与了这件事,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拿写人的文章来说,就要大致了解这是怎么样的人,它有哪些主要表现。拿状物的文章来说就要大致了解这个事物的外形、颜色、大小、结构是怎样的,有哪些特点等等。
归纳文章主要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有利于培养认识能力。
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段意合并法。就是在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的基础上将各段段意综合起来,这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基本的方法。但必须注意,并不是简单地把几个段意相加,而是应当根据内容作适当的增、删,或对句子作适当的改动,使之更加通顺、简明。
例如《穷人》一课,全文分为三段,第一段段意是:桑娜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焦急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第二段段意是:桑那看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病死,便把她的两个孩子抱回家里。第三段段意是: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过来抚养。将三段段意综合起来就可以归纳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在一个寒风怒吼的夜晚,渔夫的妻子桑娜正焦急地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当她去看望邻居西蒙时,发现西蒙已悲惨地死去,他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中。渔夫归来了解情况后,也主动提出收养两个孤儿。
2、借助重点段归纳法,就是抓住文章主要段落的内容,再作适当补充。
例如《詹天佑》一课,抓住重点段第三段写詹天佑怎样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适当地交待、补充,就能归纳出全文的主要内容:詹天佑在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己施工的京张铁路中,亲自翻山越岭,勘测线路,他根据居庸关和八达岭的不同地势采用不同凿井法开凿隧道,还创造性地设计了“人”字形路。京张铁路终于比原计划提前两年竣工,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已有力的回击。
3、题目扩展法。就是对文章的题目提出问题,并把这些问题的答案串联、归纳起来。例如《草船借箭》,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谁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要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然后归纳整理为主要内容。
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时语言要尽量做到准确、通顺、简明。如果《穷人》一课归纳为“主要写了渔夫的妻子桑娜抱回邻居西蒙两个孤儿的事”就显得过于简单,当然过分罗嗦也不行。如果把“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宁愿自己受苦也要为别人解除困难”也归纳进去,这就与文章中心思想混为一谈了。阅读
(三)〔复习要求〕
知道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指什么,能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部分,通过抓文章中的关键词句,通过分析题目等途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用准确、简洁的语句进行个性化的表述。
〔复习提示〕
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具体说是作者想通过文章的主要内容赞扬什么,批评什么,反对什么,抒发什么感情,说明什么道理等等。如果我们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对文章理解得更深刻。
在复习指导中要注意两点:
1.指点迷津,引导体会。
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相联系是思想感情表现的基本形态。在复习中,要自觉地随机地揭示、总结这方面的写作规律,使学生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与文章体裁、类别、表现形态的联系,显然有助于学生在复习训练中明确方向。
应该让学生了解:写人或记事的文章一般都是人的思想、品质、精神或事的情理;写景状物的文章一般都是表达一种情感;寓言、童话一般都是说明一个道理等等。
应该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表现的基本形态,比如,写景状物的游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纵式,所谓“移步换形”,如《长城》、《草原》,文中的每一部分都包括游踪(观察点)、风貌、观感三个方面,思想感情必然集中包含在观感当中;另一种是横式,所谓“分类摹写”(如《桂林山水》),它总是离不开“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形态,思想感情的语言标志必然在“总”的部分。
2.明确要求,强调深入思考。
在引导学生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中存在着相当普通的“浅尝辄止”、“生搬硬套”的现象。所谓“浅尝辄止”,就是找出“有关词句了事,而不能真正入乎其内。”其实以记叙性文章说,思想和倾向大多渗透和体现在文章的整体中,作者有时点化,甚至直接评说,只是为了加强所描述事实的说服力而已。通常所说的“寓论断于叙事”、“寓观点于事实”、“寓想象于形象”、“寓感情于画面”,正是记叙文表达感情的特点,所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阅读过程中的一环,复习中更应当在感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应该是理解的深刻性与概括的精辟性的综合体现。
所谓“生搬硬套”,就是“公式化”,用几个现成的词语、句子作“筐”去“套”、去“装”。因此,在复习中有必要强调深入思考,使体会归纳真正“到位”。
以《鸟的天堂》为例,学生体会归纳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试想一下,把这里换成桂林或别的什么地方,那些文章的“思想感情”不也就有了?这不仅“空”了,而且阅读的思维过程简单化了,文章的个性、学生的个性也失去了。我们应该让学生对文章最后一节“文眼”——“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留恋”和“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进行深入的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从而领悟到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从而准确地归纳出属于《鸟的天堂》自己的思想感情。
3.总结方法,强调运用。
复习中总结具体方法,对于学生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很有好处。但是在运用中鼓励学生试用多种方法体会,拓宽他们思考的天地,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相互形成补充,在总体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主要有:
⑴、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部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穷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在等待丈夫归来的时候,发现西蒙已悲惨地死去,就立即抱回她的两个孩子,渔夫知道后,也主动提出收养两个孤儿的事。根据这一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想想作者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呢?然后引导学生归纳。
有时只要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分析,就能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文章的重点部分是4—8自然段。主要写邱少云被烈火包住时仍然纹丝不动,当时他只要在地上打几个滚或脱掉棉衣就可以扑灭烈火,但是为了战斗的胜利任凭烈火在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它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直到最后一息,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他都一动不动?”学生就可以体会到邱少云同志即使牺牲也要严守革命纪律的崇高精神。
⑵、抓住重点词句概括中心思想。
在有些文章中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中心句。还有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适当作些补充、修改就能顺利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些重点词句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过渡段中。如《詹天佑》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爱国”、“杰出”正是全文的中心。
还有一些关键词句常常在文章中抒情或议论的部分。例如《林海》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亲切、舒服”,从中可以充分体会到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就是文章的中心。再如《伟大的友谊》、《为人民服务》等。
⑶、通过分析题目概括中心思想。
我们常说文章的题目是“文眼”,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我们分析题目就能把握文章的灵魂——中心。
例如《穷人》一课,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明明是写“桑娜、渔夫、西蒙及西蒙的两个孩子”,为什么以“穷人”为题呢?这是因为他们的悲惨生活是沙俄时代穷人的生活写照。桑娜、渔夫的善良、勤劳是穷人品质的体现。理解了为什么以穷人为题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
在运用以上三种方法概括中心思想时,还要注意作者写文章时的背景,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
当然体会归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不止这些,我们认为进入文章的角度和方法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
阅读
(四)〔复习要求〕 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复习提示〕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写作特点,阅读一篇文章,除理解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外,还要领悟是怎样表达的,这样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根据小学语文教材,复习中可着重引导学生在结构等方面去领会顺序及表达的方法。
1.了解文章的基本表达顺序。
好的文章,表达顺序的安排,有利于表现文章的内容,有利于表达思想感情。常见的表达顺序有:
从记叙文叙述角度看有: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分叙。顺序是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也就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叙述。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草船借箭》、《将相和》等,这种叙述方法容易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利于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倒叙,是把事情的结果或事情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写,然后再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如《月光曲》、《灯光》等。倒叙可以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突出重点,造成强烈的印象。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插入一段有关的事情。例如《凡卡》一课,在叙述凡卡写信的过程中,插入了凡卡对爷爷的回忆,对农村美丽夜景的回忆和与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回忆。补叙,是对叙述的任务、事件、情节等做简短的补充说明,如《小英雄雨来》一课,鬼子走后,人们找雨来的尸首,没有找到,发现雨来没有死。之后对雨来没有死的原因做了补充说明。这一补叙,突出说明了雨来是机智勇敢的孩子。
2.了解几种开头与结尾。好的文章,开头应该是开门见山,使读者立即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是点明题目或中心,使读者印象深刻,了解中心;或者是写出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引起读者的兴趣。
写文章不仅要有好的开头,还要有好的结尾,这样的结构才完整,才能增强文章的感受力。好的文章结尾,要么总结全文,要么点明题目,要么点明中心,要么照应开头,要么写与中心密切相关的事物或议论,吸引读者的兴趣。从结构上分析文章的表达方法,不仅要看开头是否新颖、巧妙、有趣,还要看结尾是否有艺术性。
3.分析过渡和照应。
过渡是文章的层次与层次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表示连接的方式。文章常用过渡句式过渡段来过渡。过渡好,文章各层次之间就衔接自然而紧密。例如《伟大的友谊》中有过渡段,这种段既是对前段的总结,又是对下段主要内容的概括,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照应就是前面写的事,后面有交代;后面写到的,前面有伏笔。文章前后照应,使结构更加严谨,构思更加严密。《桂林山水》、《灯光》都是首尾照应。
在复习中要利用六年级学过的课文,回忆整理以上表述方法,并通过复习阅读训练真正掌握,同时注重读写结合,在读中学组织材料,即谋篇布局,在写中运用读中学到的表现方法。
〔复习训练〕
《无名花》
故乡是个山青水秀、绿树成阴的小村庄。在故乡的山坡上,小溪旁,盛开着一簇簇火一样红、雪-样白的小野花。村里的孩子们都叫它“无名花”。
春天,我来到山坡上,那些无名花在春风中频频点头,好像向我传递春天的信息;夏天,我来到小溪旁,那些无名花舒展腰肢向我招手,仿佛对我倾诉大自然芳香的话语。每当我看到它,就从心底涌出一股无比欢畅的爱意。我喜欢无名花,我尊敬无名花。
清晨,阵阵幽香把我吸引到无名花身旁,只见晶莹发亮的露水像一颗颗珍珠在无名花的花叶上滚动。远远看去,那一片片无名花好像一片片彩云铺在山坡上,把大地打扮得非常美丽。傍晚,我站在村口放眼望去,满山遍野都是无名花,分不清哪儿是晚霞,哪儿是无名花。朴实无华的无名花!色彩缤纷万紫千红的花圃里没有它的身影,它不与各种名贵的花卉争奇斗艳,只愿与茫茫的野草作伴。它不要人们的照料,只要在泥土里、水中吸取一点点养料和水分,来维持自己并不太长的生命。他完完全全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人们:他的花美化环境,他的叶、茎是牲畜的好饲料,当他的生命结束时,又把自己的身躯化作肥料滋养大地„„
无名花是坚强的。人们从它的身上踩过,牲畜在他的身上践踏,它不委屈、不叫苦,仍然昂首挺胸地站在那里,为绿色的山坡添色彩,为人们的生活纺织锦绣„„
啊!朴实无华的无名花,我喜欢你,我尊敬你,因为你是无私、坚强的花。
1.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我”为什么喜欢无名花?
3.这篇文章最主要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难忘的两分》
期中考试,我数学得了九十九分,排列全班第一名。放学后,我拿着试卷兴高采烈地跑回家。一进门,就眉飞色舞地对妈妈说:“妈,我又拿了个冠军!”
妈妈接过试卷看了一眼,高兴得两眼眯成一条缝,赶紧围上围裙,说:“
妈妈给你煮两个大鸡蛋,慰劳慰劳你!”
那顿饭吃得特别香。饭后,我要妈妈在试卷上签字。妈妈有个习惯,凡是她签字的卷子,她都要检查一遍。
妈妈检查完我的试卷,意外地发现了一道小题答错了,老师却没有发现。诚实的妈妈没有隐瞒我的错误,在我的试卷上写了如下一段话:“发现一处差错,应扣两分,请老师验证。”落款是妈妈的名字。
我看了妈妈写给老师的话,沉不住气了,向妈妈提出了“抗议”。妈说:“那好,是对是错咱们再算一遍吧!”算的结果,还是我错了,把7.89写成了78.9。妈妈说:“服气了吧?拿去让老师重新给判分吧!”
重判,重判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减去两分,意味着我的第一名不翼而飞!我觉得还是作为一种“特殊”情况来处理好,反正我自己也知道错了,这次就维持原判分数得了,然而妈妈不同意。妈妈透过这应该解决的两分,似乎看到了更重要的东西。妈妈说,“数学成绩可以用分数来计算。把实情告诉老师,你失去的是不应该得到的两分,而得到的却是无论多少个两分也换不来的诚实呀!孩子,你是要虚假的两分呢,还是要可贵的诚实呢?”
妈妈的一番话,使是我深受教育,我自然要可贵的诚实。透过这难忘的两分,我看到了妈妈的良苦用心,看到了自己思想上的差距„„。
1.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文章的结尾起什么作用?
3.划出文章中照应的句子。
《巨人葛洲坝》
听说葛洲坝像一个巨人拦腰堵截住长江的急流,为人民造福。我便搭乘“东方号”轮船从重庆顺流而下,去参观这座大坝。
轮船在长江里航行得真快呀!我站在船舷上昂首四望,看不尽沿途美丽的风光。轮船在700里三峡航行,两岸高山峻岭,江口水流湍急。解放前,这里行船很危险,到处都是暗礁险滩,一不小心,就会触礁翻船,被称为“鬼门关”。解放后,河上设置了航海灯,开辟了航道,行船安全多了。现在造了葛洲坝,三峡水位一下子提高了20多米,以往的礁石险滩被深深地淹在水底,行船就更加安全了。
不知不觉,船过三峡,冲出南津关,转向东南,江面突然开阔,水流平稳,只见一道高大的坝横在面前。
工人师傅说:“这便是巨人葛洲坝。它全长2500米,高70米,一半露出水面,一半插入江底。如果全部都露出水面,和上海的国际饭店差不多高。”我不由得啊了一声。细细一看,平稳的江面被拦在坝里。工人师傅接着说:“葛洲坝的建成,减轻了洪水灾害,改善了河道。我们在它身上建起了一个水电站,安装了21台发电机组,每年发电141亿度,相当于解放前全国总发电量的4倍。这些电力主要输送到华中地区,还可以远送到上海。” 我情不自禁地说:“葛洲坝真了不起!”我抬头望去,葛洲坝车来车往,塔式吊车像森林一样密密层层,他们伸出双臂,时起时落。江面上船队穿梭一般来往极为繁忆。听着机器的轰鸣声,我高兴得在船上跳起来。葛洲坝,你是一位力大无比的巨人,你是镶嵌在祖国大地上的一颗光芒四射明珠!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昂首四望
②情不自禁
2.把本文分成三段,在原文的各段开头分别写上1、2、3,并概括大意。3.在文章的第二节中用“——”划出的部分,写作顺序是。
4.用“~~”划出文中的过渡节。
5.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修饰方法,既在篇末点明了全文的(),又()了文章的开头。
第二篇:古代文学复习资料(一)
神话
是古代人民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口头创作的神异故事,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和超现实的形象描述,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它是古代人民运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并使之形象化的艺术结晶。
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楚辞》。
神话的分类:自然神话、创始神话、英雄神话、传奇神话。
《诗经》
是我国第一步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原本名《经》,或“诗三百”,为儒家“六经”之一。汉代崇儒尊经,乃称之为《诗经》。《诗经》产生于漫长的时代和辽阔的地域,反映了宽宏博大的社会生活面。
《诗经》的思想内容:周民族的史诗、颂歌、怨刺诗、婚恋诗、农事诗、征役诗等,内容丰富,博大深厚。
《诗经》的分类:风、雅、颂(按照音乐的特点。)
《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概括总结了《诗经》的艺术技巧,揭示出古代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基本特点。
《诗经》的句式:4言为主,每句2拍——有优美和谐的韵律和联章复沓的章法。《诗经》的流传:
汉代传《诗经》的有鲁、齐、韩、毛;鲁、齐、韩为今文经学,盛行于汉武帝后百余年。《毛诗》为古文经学,东汉以后,《毛诗》代“三家诗”而兴,盛行天下。今所传《诗经》,就是《毛诗》
▲ 《风》
又称《国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风”指音乐曲调,《国风》即诸侯所辖地域乐曲,犹如后世地方乐调。
《君子于役》写一位山村农妇深切怀念久役不归的丈夫,揭露了征役不息给民众带来的无限痛苦,表达了渴望过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它用白描的手法直接写山村黄昏之景,勾画出一幅山村黄昏思妇怀人图。
《溱洧》采用对话形式,别致生动地描述了郑国三月上巳节,青年男女相邀游春的欢乐盛况。全诗气氛热烈,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情。 《伐檀》怨刺诗;以委婉曲折的反语,讽刺了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全诗三章,复沓重唱,唱出人们心中的不平与愤懑。 《硕鼠》堪称《伐檀》的姊妹篇;诗中直呼统治者、剥削者为硕鼠,表达了其不堪忍受剥削、压迫,誓将另觅生路、远寻“乐土”的愿望。尽管“乐土”只是虚幻的空想,但它唱出了被压迫者内心的痛苦、憎恶、反抗和追求。
▲ 《雅》
即:“正”,王畿是政治文化中心,其言称“正言”、“雅言”,即:标准音。是宫廷、贵族所享乐歌。其名是尊王观念的反应。《雅》的分类:《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区别:音乐不同;产生时代不同 《采薇》;“遣戍役之诗”;叙写远征士兵归乡途中对战事的回忆以及百感交集的心里;一方面抒发怨愤,另一方面也有爱国之情流露。
▲ 《颂》
庙堂乐章。表现了对上帝、祖宗神的崇拜,是奴隶社会神权至上的反映。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颂》的特点:
内容上:祭祀祖先、祈祷神明、赞颂王侯功德
形式上:诗、乐、舞合一 《尚书》
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保有商、周、西汉初期的重要史料。它不仅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史、哲的重要文献资料,也是我国古代散文成形的标志。其文结构趋于完整,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文字古朴质实,部分文字有一定文采和形象性。为后世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散文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国语》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料汇编,全书21卷,分别记述西周至春秋时期八国史实;以记言为主;形成年代大约在战国初年或稍后。它保存的史料较丰富,反映的思想也较复杂,但书中“重民”、“尚礼”、“崇德”的思想比较突出,基本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倾向。
其记言精炼、生动、真切,且能于记言中刻画人物形象,富于文学色彩。
《左传》
《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古文》;此书约是战国初年或稍后的人根据各国史料整理润色编纂而成,与《国语》之成书同时或稍后。
它是一部以《春秋》为纲的编年史,相当详细完整地记录了春秋列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事件及有关人物的言论、活动,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面。它表达了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儒家思想倾向。重民意,轻君位,反映了社会大变革时期的进步思潮。书中既表达了进步的哲学观点和政治观点,也有儒家的保守观点和宿命论等消极、落后成分。
《左传》叙事简明生动,富于故事性,有文采,特别擅长于描写战争,刻画人物形象也有一定特色,在文学和史学上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史料的汇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原有《国策》、《国事》等名号,刘向认为此书乃“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故定名为《战国策》。它共33篇。
《战国策》虽为纵横家言,但它记载了战国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的斗争形势、社会面貌和形形色色的众生相,内容驳杂,倾向鲜明。所记人物大多为活跃在各国政治舞台的谋臣策士、说客游士的言行计谋。
其文气势恢宏,铺张扬厉,生动明畅,具有辩丽横肆的风格特征。
《论语》
是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记录。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由孔子的弟子编纂而成。
它共20篇。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礼仪、文化等各个方面,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及儒家学说的重要文献。它不仅是儒家崇奉的经典,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其章节简短,语法精炼、形象,含蓄隽永,富有哲理。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仁”,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老子》
荟萃了老子的有关语言。大约成书于战国前期,由道家后学编辑、整理、加工而成。现存81章,分上下两篇。上篇37章,又称《道经》,下篇44章,又称《得经》,合成道德经。
《老子》之文韵散结合,凝练明畅,寓理于形,启人深思。
老子:
老子即李耳,字耽,又称老聃。春秋时期楚国人。是我国杰出的思想家,也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超越时间、空间、感觉的精神实体。他在政治上主张“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庄子》
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后学所著文章的纂辑。现存33篇。其文善于运用形象说理,文采繁复,仪态万千。
庄子:
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将其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主张:自然而不为。他认为“道”是万物本源,认识到事物的变化发展,但又否认事物的稳定性和差别性。他消极逃避现实政治,追求个人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孟子》
共7篇。全书基本为对话体。行文自然流畅,雄辩犀利;引譬设喻,富于形象;放言无惮,气势逼人。
孟子: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儒家学派代表人。政治主张:“仁政”、“王道”,主要包括:省刑罚、薄税敛、致命之产等具体措施。
韩非子:
《五蠹》
“五蠹”即:五种蛀虫。韩非认为: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工商之民是实行耕战政策以富国强兵的破坏力量,是国家的五种蛀虫。
《离骚》
来历的说法:①“离忧”即“遭忧”“别愁”——用训诂方法作出解释。
②“离骚”如“骚离”,后人认为是“牢骚”——从方言角度解释。
③“离骚”即“劳商”,为古曲之名。
《离骚》是屈原在怀王时代遭谗被疏时作的,全长373句,2490字,开创了个体主人公抒情的先河,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创作、独立完成的长篇抒情诗。
诗歌在形象塑造、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形式、语言等方面都有开拓和创新,其思想艺术成就辉煌。
屈原:
名:平,字:原。出身楚国贵族。曾任“左徒”“三闾大夫”。初得怀王信任,后因怀王听信谗言而疏远,被流放。其作品有《离骚》、《天问》、《九章》、《九歌》、《招魂》等。
《国殇》——选自《九歌》
国殇:指为国战死的将士。本篇礼赞为国捐躯者之神,描写了悲壮激越的战斗场面,歌颂了楚国卫国将士的英雄气概。
《诗经》VS《楚辞》
《诗经》中作品多是发泄或给恋人听,无目的性;传递中原文化;是现实主义诗歌源头。《楚辞》是屈原在内忧外患下有意识地写的,目的性强;传递江南风情。弥补长江中下游信息;为我们开创了一种新诗歌风范;是浪漫主义诗歌源头。《诗经》+《楚辞》=中国诗歌源头。 司马相如:
字:长卿。四川成都人。西汉著名辞赋家。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官。所作《子虚赋》、《上林赋》为武帝所重被任为郎,后又任中郎将,奉武帝之命,先后两次出使巴蜀,晚年任孝文园令。
相如有赋29篇,大都失传。今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哀秦二世赋》等;散文有《喻巴蜀檄》、《难蜀父老》等文。
司马迁:
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其思想兼采各家,著有《论六家要指》。司马迁幼承父训,习古文经传。10岁随父亲来到长安,曾受业于董仲舒、孔安国;青壮年数次出游,对山川地理、人文风俗、社会政治多有了解‘约27岁仕为郎中;38岁作太史令,继父志撰写《史记》。数年后因李凌事件入狱。次年出狱,任中书令,续撰《史记》。
班固:
字:孟坚。幼承父教,博学好文,以著作为郎,数上赋颂。章帝诏诸儒于白虎观讲论五经,班固受命撰集其事,作《白虎通义》。后随窦宪出击匈奴,后窦宪被毕令自杀,班固被免官。后因教诸子、家奴不严,入狱死。当时《汉书》尚未写完,又让其妹班昭及马续完成。班固又有《西都赋》、《咏史》诗,在诗赋发展史上皆有重要地位。
《汉书》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体史。记录西汉历史。分纪、表、志、列传共100卷。其叙事详密严谨,语言整饬赡丽,自有特点。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初载于《文选》。萧统时选入《文选》,泛题为“古诗”。现认为《古诗十九首》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产生于东汉顺帝—献帝间,作者是中下层失意知识分子。
汉代乐府民歌:
汉代民歌大多保存在《乐府诗集》中。
乐府,原意指国家设立的诗、乐、舞相结合的音乐机构。秦设乐府,官署少府,所制之乐供郊庙朝会用。乐府之制,始于秦代。乐府民歌的采集,是从汉代开始的。汉初设乐府令,掌宗庙祭祀之乐,汉武帝时,乐府除由文人制作的雅乐外,兼采各地民歌。六朝时,乐府由音乐机构名称演变为诗歌名称。
汉代乐府诗歌可分为民间诗歌和文人诗歌。
宋朝郭茂倩的《乐府诗集》编辑了从陶唐氏到五代的乐府诗歌,并把它们分为12类,所分概括而不繁琐,较符合乐府诗歌发展实际。
《乐府诗集》最重要的价值在于:①保存了极丰富的乐府诗歌。到目前为止,它仍是收录乐府诗歌最完备的诗歌总集。②把乐府古辞列在每类之前,把文人的拟作依时序列在其后。这样可观反映了文人学习民歌。丰富自己创作的实际情况,也利于后来学者研究古代诗歌发展历史。
汉代乐府诗歌主要保存在《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之中。汉代史传散文和《玉台新咏》中也保留有部分汉代民歌。
第三篇:行政领导学复习资料一
行政领导学复习资料一
一、社会分工对领导学产生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主要在哪些方面?
社会分工是生产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社会分工主要在两个方向上展开:一是按照劳动部门的不同进行横向分工;二是按照劳动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纵向分工,包括决策与执行的分工、决策与咨询的分工以及决策与监督的分工。
横向分工通过推动生产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扩展了领导活动的领域和内容,为领导学的产生构建了更为广阔的实践性平台;纵向分工,特别是决策与执行的分工直接导致了领导与管理的分离,成为领导学产生的客观基础。
二、领导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方法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领导学的研究借鉴了很多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并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得到补充、更新和完善。主要的研究方法有:
1、辩证研究方法;
2、实证研究方法;
3、历史研究方法;
4、比较研究方法;
5、案例研究方法;6系统研究方法。
三、领导学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习与研究领导学,并使之逐步走向科学化与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1、学习与研究领导学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2、学习与研究领导学是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现代化建设和促进民族发展的需要;
3、学习与研究领导学是提升领导者整体素质的必要条件。
四、什么是领导?它包括的要素主要有哪些?
领导是以实践为中心展开的,由具体社会系统中的领导主体根据领导环境和领导客体的实际情况确定本系统的目标和任务,并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竞争和合作等途径,获取和动用各种资源,制动和致变领导客体,实现既定目标,完成共同事业的强效社会工具和行为互动过程。
领导这一定义包括的要素主要有五种,即领导主体、领导客体、领导手段、领导目标与领导环境。这五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就是领导活动,我们只有深刻地认识每个要素的客观特征,并在其相互结合中寻求规律,才能发现领导的本质并提高领导的绩效。
五、什么是领导主体?
领导主体是领导的构成要素之一。领导活动的主体是由组织中担任决策、指挥、`协调和监督等职责的人员,包括领导个体和领导群体。领导主体是领导活动得以展开并取得成功的核心力量,它是领导活动的发动者与组织者。
六、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与联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领导与管理的联系主要体现为:
(1)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出来的。就领导活动自身发展的历史而言,决策与执行的分离、领导权与管理权的分离,是领导科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变革,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同样证明了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而来的;
(2)领导和管理无论是在社会活动的实践方面,还是在社会科学的理论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相容性和交叉性。
2、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主要有:
(1)领导具有战略性。领导侧重于重大方针的决策和对人、事的统御,强调通过与下属的沟通和激励实现组织目标;管理则侧重于政策的执行,强调下属的服从和组织控制实现组织目标。领导追求组织乃至社会的整体效益;管理则着眼于某项具体效益。
(2)领导具有超脱性。领导重在决策,管理重在执行。工作重点的不同,使领导不需要处理具体、琐碎的具体事务,主要从根本上、宏观上把握组织活动。管理则必须投身于人、事、财、物、信息、时间等具体问题的调控与配臵,通过事无巨细的工作实现管理目标。
七、领导的属性表现在哪两个方面?他们的关系如何?
领导活动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领导的属性主要包括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个方面。
1、领导的自然属性产生于社会整体活动的自然需要,是由人们社会集体实践活动中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其一般标志,就是统一的意志和一定的权力,它是任何社会与时代的领导都必须具有的共同的标志。权力是领导的重要标志,权力和服从是领导关系的永恒属性。
2、领导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渗透于领导活动的全部过程之中,并规定着它们的社会性质,即领导的社会属性。
3、领导的双重属性是指同一领导活动的两个方面,世界上不存在只有单一属性的领导。在领导的双重属性中,社会属性占据着主导地位,决定甚至改变自然属性,使其发生某种形式上的变化。
八、认识和理解行政领导双重属性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行政领导的双重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它是指同一领导活动的两个方面,世界上不存在只有单一属性的领导。只要认真分析,才能把握特定社会的领导关系。一方面,如果看不到领导的自然属性,就无法考察领导活动的一般特点与规律,就会否认一切领导关系的共同之处,导致忽视或者拒绝吸收以往社会中积累下来的优秀领导经验。另一方面,如果看不到领导的社会属性,则容易将各种性质不同的领导活动混为一谈,抹杀它们之间的界限和区别,从而很难立足实际来发展自己的特色。
九、领导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领导是人类社会中最早产生和最广泛存在的一种社会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相比,领导具有的特点表现在三方面:
1、系统性和互动性;
2、强制性与权威性;
3、战略性与前瞻性。
十、按照领导的历史发展进程,领导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以领导的历史发展进程为标准划分,可以划分出五种领导类型:
1、自然式领导;
2、专制式领导;
3、民主式领导;
4、专家式领导,也称专家辅佐式领导;
5、专家集团式领导。
十一、按照领导的工作性质和对象为标准,领导可以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以领导工作的性质和对象为标准,可以划分出四种基本类型:
1、政治领导;
2、行政领导;
3、业务领导;
4、学术领导。
十二、以领导关系为标准,领导类型主要分为哪几种?
以领导关系为标准,可以划分为五种主要的领导类型:
1、层次式领导;
2、单线式领导;
3、星式领导;
4、轮式领导;
5、网络式领导。
第四篇:《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的
复习资料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神话的基本特征:
一、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二、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
三、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四、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一、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二、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三、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原则。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二、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如:屈原的楚词、庄子散文、李白诗歌等;明清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第二章 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一、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二、“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一、《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二、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A.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
一、表达下层人民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治国政策的批评,形象生动,情感浓郁。
1、揭露宫闱丑行,如《邶风·新台》
2、对于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人民极度愤慨,予以严厉批评,如《鄘风·相鼠》
二、反映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苦难,抒发愤怨情绪。如《邶风·击鼓》、《王风·君子于役》
三、对剥削现象表示不满。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
B.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如《邶风·北门》
C.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如《王风·黍离》 D.称颂执政者的诗 情爱诗的内容:
A.歌咏美丽的爱情,反映出周人生活的一个侧面。如《郑风·溱洧》写男女自由表达爱情;《邶风·静女》诗风温文典雅。
B.《诗经》中还有许多抒写婚姻生活的诗。如《周南·桃夭》。
C.还有一些诗,在歌唱婚恋爱情的同时,也反映着某些相关的社会问题。如《郑风·将仲子》
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大雅》五篇史诗包括:《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一、叙述了周人之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二、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三、周人史诗还有先祖神话的记述,如《生民》写始祖后稷的出生。
四、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治国思想,也是周人史诗的主要内容。
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首先,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如:《伐檀》、《硕鼠》一类地位不平等和不劳而获现象表示不满的诗;又如情爱诗《氓》。
其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如《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再次,叙事诗的诗作中也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心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式
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 1.重复复沓的结构形式。
A.字词随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
B.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2.语言上,《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天然的音乐美感。词汇丰富、大量的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和叠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
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第三章 先秦散文
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一. 形象化的说理。即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喻说明抽象的道理。二. 语句上的韵散结合。《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
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一.《论语》多为简短语录,词约义丰。
二.有的章节能够通过言谈举止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一. 有小到大,连类比喻,逐层推理。二. 质朴无华,遣词造句口语化。
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一. 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二. 长于比喻而少用寓言的特色。《荀子》中寓言极少,而他为了说理所使用的比喻,却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一.
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揭破世间实情毫不掩饰,能道他人所不敢道,词锋锐利。明切和犀利,造成了作者散文冷峻峭拔的风格。
二. 韩非子最具文学色彩的是他的寓言。《韩非子》中共有寓言300多则。如“买椟还珠”、“狗恶酒酸”等。
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一.
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如,《郑伯克段于鄢》,记叙春秋初期郑国王室内部兄弟、母子之间一场争夺王位的残酷斗争。这一场历时长久的劝争,《左传》作者仅用了500余字,就把时间的起因、发展、结尾叙述的得明白生动。二.
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如,《晋公子重耳之亡》叙述重耳历经19年的流亡生涯,从一个贪图安逸的贵公子,最终成长为一位心胸宽阔、胆识具备的政治家。三. 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左传》擅长写战争著称,它记叙了春秋时期许多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
四. 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一. 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如苏秦说秦惠王连横以争天下的说辞,排比夸饰,气势丰沛。
二.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如《触龙说赵太后》 三. 摹绘人物,形貌毕肖。如,《苏秦始将连横》写苏秦说秦王失败而归的形象,回家后“妻不下紝,嫂不为炊”。当苏秦游说成功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效迎三十里”。四. 引譬设喻,善用寓言。比喻如,“狡兔三窟”、“抱薪救火”,寓言:“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惊弓之鸟”等。
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一. 雄辩色彩
A.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诱导,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关中,使对方心悦诚服。
B. 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逼近,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例《许行》)
二. 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典型事例如,《齐恒晋文之事章》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实。
比喻如,为了说明“不能”与“不为”,以“挾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这折枝”。寓言故事,著名的如《梁惠王》“五十步笑百步”、《公孙丑上》“揠苗助长”等。
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一. 奇幻诡的想象,如《逍遥游》
二. 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如《逍遥游》
三. 细腻逼真的描写。
四. 偕趣和讥刺横生。如《秋水》
第四章 屈原和楚词
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一.
屈原在《九歌》中既写出了神的灵异,更写出了神的“人性”,神性和人性统一在一起。如《湘君》、《湘夫人》,表现湘水之神相互爱慕追求却终于不遇的波折变化的心境。抒写神与神之间、神与人之间的恋爱故事,使祭神歌曲带有侬侬的人间情味。
二. 叙写神灵的活动和神灵的情感,描绘神灵的环境和气氛,是一种清新幽眇的境界。
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一. 结构精密完美。依据方位和事物层层铺叙渲染的表现方式。
二. 长于铺排描摹,例如它写四方的恐怖,罗列众多可怕的事物,还描绘出它们可怕的形象。
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一.
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楚辞即使不能歌唱,也要用“楚声”来诵读。楚辞的许多诗篇都有“乱”辞,它们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更表明楚词与楚乐有亲密关系。
二. 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宗教的歌舞,对楚辞有几个方面的直接影响:
1.《九歌》就是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
2.祭神仪式中,巫师装扮成不同的神祗,载歌载舞,就像戏剧一样。这样神秘浪漫而具有故事性的歌舞,对楚辞的构思和表现都有影响。如《离骚》写恶咸降神。
3.民间祭神巫歌,富有神奇的想象或幻想,孕育着丰富的神话故事,这些都成为楚辞的养料和特征。如《九歌》中的神鬼,《离骚》中的天界。
三. 楚辞中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道地的楚地方言等。
四. 楚辞是在南北文化交流的新的时代环境下,诞生于楚国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新诗体。以上种种,说明楚辞确乎是楚文化的产物,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一.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
二.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有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三.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屈原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具体治国方略。
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贵族大臣群起而攻,迫害屈原,但屈原仁不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苦苦追求,《离骚》写他上天入地,寻求出路,就是他追求理 5
想实现的形象描绘。批判精神在于他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时,也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
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点。
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遇,基本是写实,但那些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的诗句,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火一样的浓烈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
二.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想象,具有象征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三.
比兴手法的拓展。它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还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四.
结构特点。全诗都围绕着,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来谋篇布局的。前半部分回顾历史,实写,后半部分对理想之实现的探索,虚写。
五.
形式和语言特色。既采用了民歌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离骚》后半表现诗人的思想活动,往往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语言丰富多彩、双声叠韵比比皆是。
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一.《九辩》的思想境界不及《离骚》尽管它也有自标高洁的咏叹和批判、揭露政局的黑暗,但是缺少屈原那种激切的情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面对不平际遇,他采取退守保身的态度,甚至感恩阿谀之嫌。
二.表现看,《九辩》不失为楚辞中一篇精品。
A.
长于铺排描摹,并在描绘中创造较为圆融的意境。如开头那段广为传涌的文字,渲染秋气之肃杀肃瑟,草木衰落、山空水瘦,天高气清的空阔凄疏之景等。诗人的际遇悲伤之感,被肃杀凄凉的秋景烘托得更加深切浓重。
B. 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写落木之枝萎叶衰,从叶片到枝干,由形态到色彩,都刻画得细微真切。
C. 《九辩》的造语用词也很可称道。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参差错落,抑扬变化。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一章 秦汉散文
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好玩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结构严密。
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一.
拒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是贾谊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 二. 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
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 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如《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二. 晁错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家风气,辞藻谐偶,句式铺排。如《上书言兵事》论“得地形”。
第二章 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
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一. 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1.司马迁写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表现。“互见法”的使用,即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2.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如《李将军列传》中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的骨架,从不同侧面描述李广的性格和遭际,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
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的率直卤莽,刘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见。
三.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四.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李将军列传》中杀霸陵尉的细节,令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还有负能使气的一面。《史记》中也有以简单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之处它通过人物独白、语言或是由作者直接揭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猾。
第三章 汉代辞赋
名词解释:骚体赋
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严戒《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贾谊骚体赋作,今存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惜赋》残局,前散篇是代表作。
一.抒情述志、情感浓郁,是贾谊骚体赋的重要特色,如《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而发述自己征途受挫、怀才不遇的幽愤,情感极为浓郁。
二.从艺术表现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二作都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旱云赋》描摹云气和大旱的情状,也很有表现力。
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一.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文风。如“曲江观涛”描写江涛的汹涌澎湃。
二.缺乏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三.遣词造句趋向整齐、骈偶、繁难、华丽。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天子游猎赋》采用问难的体式,整齐排偶的句式,已于楚辞不甚相同,而更大的不同表现在:
一.它丧失了真情实感。这是它与楚辞本质的不同。二.空间的极度排比。《天子游猎赋》没有时间的纵向穿插,唯任空间的繁细铺排。三.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繁细的铺叙、夸张的摹绘,是《天子游猎赋》最主要的表现手法。以宫殿苑猎、山水品物为主要描摹对象。
四.遣词用语更加繁难辟涩。
《天子游猎赋》上述特点,表明它的根本特色不在抒情写志,而在于文才和游戏文字。
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一.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
1.写祭祀,如《甘泉》、《河东》;
2.把笔触从京师移到外郡,从田猎发展到描摹都市、郡邑的繁华,如《蜀都赋》。二.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杨雄的大赋几乎无讽谏。如《蜀都赋》同篇铺夸蜀郡山水之雄伟,物产之丰饶。
三.杨雄的大赋在写作上还有一些新的变化,首先是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集中。如《蜀都赋》专写蜀都山水雄伟,物产丰饶,《甘泉》、《河东》专写天子祭祀。其次是“以美为讽刺”的思想表达方式。如《长杨赋》把游猎说成是练兵。
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洞箫赋》以箫自况、抒发情思。《洞箫赋》在写作上有值得重视的贡献:
一.较之以前的咏物小赋,它在艺术表现上有了质的飞跃。作者以箫自况,把自己的遭遇和情感完全融入箫的描述中。
二.全文只描写乐器和音乐,从乐器的制作,到乐声的摹画,到乐用的阐述,完整而集中。作者开创了全文写音乐的先河。
三.《洞箫赋》咏物自况,融入作者浓烈的情感,其精神实质和创作倾向,与大赋有本质区别。
论述班固《两都赋》
《两都赋》以“西都宾”和“东都主人”相互夸耀辩难结构全篇,描摹西都的形胜巨丽,铺叙东都的礼乐制度之美,表达了作者尊崇礼仪制度而排斥形胜奢华的思想。《两都赋》在汉赋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新的内涵。
一.在赋的题材和内容上,不再以田猎、山川、为主,着重写京都,尤其是铺叙京都观念。
二.在谋篇布局上它摆脱了西汉大赋通篇铺叙摹画而“曲终奏雅”的模式,极大加强了讽喻劝导的篇幅。其《东都赋》部分,全篇都是劝讽。《两都赋》避免了西汉大赋“劝一讽百”的弊端,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三.《两都赋》主客辩难、抑客扬主的基本结构,描摹夸饰的基本笔法,以及鸿篇巨制的规模都还有模仿司法相如的显著痕迹。
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东汉赋体文学的创作,呈现为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发展变化。张衡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是承前启后的作家。
一.
张衡的《二京赋》在谋篇立意上虽然基本是模仿班固《两都赋》,但有所发展,除描绘田猎、宫室等,它还把商贾游侠、辩士以及街市、百戏等市井万象写入赋中,展示了一幅都市生活全图。《二京赋》的规模、容量和篇幅也超过了班固。可以说是汉代大赋的绝响。二.其《归田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赋作抒发入世的感慨和厌倦,描写回归山水田园后悠然逍遥的生活,表达作者出世的愿望。
三.《归田赋》全篇只有四十句,形制短小;语句清丽流畅,绝无夸饰堆砌;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情志,个性鲜明。这些特点,都标志着汉赋创作倾向的重大转变。
第四章 汉代诗歌
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的诗,如《东门行》写一个贫民,因生活无着打算挺而险。《妇病行》写丈夫丧妻,单独与两三个孩子艰难度日,他连给孩子买食物的钱,都要向亲友求乞。
二.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诗。如《十五从军征》从一个老士卒的视角,揭露战争的惨无人道。这个老兵,一生征战,年老终于可以回家了,但是已经家破人亡!这首诗,极生动鲜明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三.讥刺达官显贵。如《鸡鸣》描写贵族富人的显贵和奢侈,颇具漫画意味。
四.抒写爱情、婚姻。如《江南》是一首极为优美的小诗,以莲叶之“莲”谐音爱怜之“怜”,在纯洁、秀美的景色中,歌唱着同样纯洁美丽的爱情。《上邪》是爱的誓言。
总之,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人民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
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一.叙事成分相对增多。
1.在叙述和抒情中插入情节,如《东门行》写贫民男子与妻子的争论过程,《妇病行》写鳏夫向亲友求乞。再如《陌上桑》写秦罗敷与太守的一段对话,就是理想化的情节。2.汉乐府民歌写人物作为成功的,当属《陌上桑》。它写秦罗敷的美貌,先是描写其梳妆打扮、接着写路人见到罗敷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写罗敷之美,始终没有直接、正面的描写,而罗敷之美呼之欲出。
二.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述胸臆的作品,如《东门行》;同时也善于以比兴、描写的手法抒情。如《上邪》罗列五种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汉乐府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是从杂言渐趋五言,对五言诗的最后定型,产生了重要作用。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质朴浅白,往往使用口语,虽浅平直白,但富于表现力。
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古诗十九首》最鲜明的特点。如《行行重行行》,从字面看去,这诗没有难懂的字句。意思似乎就是思妇想念远方的游子;但是它的含义和情感却异常丰厚。首先。如果把“游子”理解为游子自称,则此诗可以看成是游子之辞。而游子想念妻子与妻子想念游子,感情内涵是不尽相同,体会也不同。其次,这诗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任何人都有过的情感体验。再次,诗句看似明白实际,但它的每一句,都可以给读者留下自由联想的广阔空间。
言有尽而意无穷形成的原因:
1.抒写的情感具有普遍性,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2.表达情感的方式含蓄摸棱两可。
3.使用比兴手法。
从而造成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色。二.质朴自然,没有雕饰的痕迹。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象都是信手拈来。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思乡思亲的感情,感情极其纯真,没有杂质。
三.描写的景物、情境非常切合,能够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去者日已疏》,写时光蹉跎的悲慨和孤凄的四乡情感。
1.以白描手法,写出门所见的景象:荒凉的坟墓,悲鸣的白杨。2.比兴手法的运用,如《迢迢牵牛星》,整首诗都是写牛郎织女的传说,却把现实生活中游子思妇的离别情感也融会进去。
3.以象征手法创造圆融艺术境界,如《西北有高楼》,这首诗写楼的高美,曲的悲凉,人的孤独,其实正是作者自身及其生存状态的象征。
四.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练准确,如《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写相思令人憔悴。较多使用叠字,如《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
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感内容。
一.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1.游子的思乡情怀,如《涉江采芙蓉》:“还顾望旧乡,长路慢浩浩”。
2.思乡的根底,是思念家乡的亲人。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想念家乡的妻子,要采摘花草寄送相思。
二.思妇的闺思和愁怨,展示她们婉曲复杂的心态。这些作品可能是游子琢磨思妇的心态创作的。《迢迢牵牛星》写白昼到夜晚,思妇无心织布,遥望星河想着牛郎织女,只是悲叹、流泪。可以想见她思念游子的深切。
三.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
1.有宫掖迟滞的失意,如《回车驾言迈》 2.有世态炎凉的感受,如《明月皎夜光》
3.人生的飘忽如寄。
四.还表现了汉末下层士人对人生的某些观念。游宦的挫折,人生的失意,使他们面对现实,审时度势,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他们想要摆脱虚名的困缚。
五.《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并不是玩物丧志。他们背井离乡,本是要求功名,但是经历了挫折和失落后,他们有了新的认识。在种种人生的价值取向中,他们更看中生存的价值。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建安风骨
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成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一.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借古题写新事,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却用悲凉苦恨之调。
二.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大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如《短歌行》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磐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一.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了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如《燕歌行》全诗清词丽句,情思婉转,缠绵动人,准确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
二.曹丕的抒怀之作,写得清俊悲凉,带有拟作性质,然更主要的是借以抒发战乱中的一种苍凉情怀。
三.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如《黎阳作》气势高昂却亚于曹操。
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一.王粲诗歌的艺术特点在于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秀丽,局面阔大,抒情深切不但指情语凄婉动人,而且指诗中景物描写都笼罩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感情色彩。取景开阔宏大,具有豪放之美。
试论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思想内容:
曹操的诗歌创作分前后两个时期:
一.
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通过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的爱国勇士形象,颂扬了他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也寄托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二.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是《赠白马王 11
彪》,全诗充满了悲苦之辞、愤慨之音。
艺术成就
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一.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充实。举凡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抒情抒志,无不发之于诗。曹植用他的笔描绘了广阔的社会人生,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齐高,辞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就是说他的诗歌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三.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如《盘石篇》生动再现了大海的宏阔气象。曹植在文人有意为诗方面,有一个大跨度质的飞跃。
四.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方面。如《赠丁仪》均是对偶工整、声韵对称和谐的精工之句。《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写时光易逝。他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如《野田黄雀行》开头用惊风险浪的情景和画面预示了环境的险恶,起到强烈的烘托作用。
五.曹植的诗歌对后世影响很大,博得极高的评价,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试论五言《悲愤诗》内容及艺术特点
一.深刻真实地反映了汉末苦难**的年代,艺术再现了诗人惨痛的人生经历。全诗长540字。第一段写董卓之乱,诗人及难民被掳后的非人遭遇。第二段主要写在匈奴时想念父母,被赎归时又不忍割舍孩子的肝肠寸断的巨大痛苦。
二.蔡琰的五言《悲愤诗》在艺术上获得了极大成功。首先,它是一位女诗人在亲身经历基础上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其感情描写心理活动刻画真实细腻复杂微妙,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其次,能够注意细节的描绘,气氛的渲染,对烘托主题起到了良好作用。另外,全诗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有史诗般的效果。
第二章 正始之音
试论正始思潮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玄学思潮对正始士人心态及诗歌创作影响更为重大。
一.正始诗人,往往都是崇尚老庄的士人,他们大畅玄风,建立玄学理论,开始了一个思想史上的新时代。建安诗人在悲歌慷慨的抒情中得到感情满足,而正始士人则在玄思妙想中领悟人生。玄学的基础是老庄思想,因而正始诗人在追求自然,心与道冥的同时,把老庄的人生理想自然而然地带入到诗中来。有的在诗中创作了一个庄子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诗人可以徜徉乎其中。
二.人与自然的亲和感,表现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开拓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把人对自然的态度引向审美的层次,成为后世山水诗的思想滥觞。
三.玄风对正始诗人的另一影响,就是文学创作的哲理化倾向。建安诗人已发现了文学对人生做哲理的思索和哲学的观照,从诗歌的抒情向诗歌的哲理发展,在诗歌中注重表现哲理。
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阮籍诗歌的成就主要在于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它们非一时一地之作,既有统一的文学特征,每首又各具特点。
一.《咏怀》诗有一种意蕴深沉之美。作者把人生的悲哀挖掘得更全面深入,因而也就更 12
沉痛。在圣人有情无情的玄学命题争论中,显然阮籍是持圣人有请之论,从痛哭兵家少女,常作青白眼可看出,所以他认为明君圣人对面人世短促也无可如何。
二.阮籍的诗还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被人称为“玄远”“响逸而调远”。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个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的理想世界。
三.《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
试论嵇康诗的特色
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散文。
一.嵇康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如《赠兄秀才入军》。他追求一种自由自在,与自然相亲,心与道冥的理想人生。嵇康第一个把庄子诗化了,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清远的境界。
二.嵇康的部分诗歌中还有一种峻切之语。对险恶的世道人心发出一种愤激的批判,锋芒犀利。
三.嵇康在四言诗中另辟蹊经。他的四言诗,继曹操之后为四言顶峰,情调高远,语言流畅,表现了作者很强的语言功力。
第三章 两晋诗坛
简述游仙诗的渊源及内容的二种不同倾向。
一.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在《离骚》中,当屈原对现实不满时就幻想神游天界。以“游仙”为诗名,始于曹植的《游仙诗》。
二.游仙诗内容有二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如汉乐府《长歌行》。另一种是愤世嫉俗之言。如曹植《游仙诗》。
试论太康诗歌的内容特点和艺术形式特点。
内容特点: 一.“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诗品》)没有胸怀天下的巨大抱负,没有面对历史的深沉思索,转而在儿女之情中表现绮丽情思。
二.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如陆机,古诗十九首,他拟作十二首;他的《短歌行》简直就是曹操原诗的翻版。
艺术特点:(“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一.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张溥称傅“新温婉丽”。
二.追求新的技巧,注意排偶。典型的是陆机。他的诗中对句占主要篇幅。三.描写更细腻。
太康诗风的代表诗人为陆机与潘岳。
试论左思《咏史》的艺术成就。
一.左思的诗歌有一种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如《咏史》
一、三,没有刻意的调饰有艳丽的辞藻,全部思想感情喷发而出,大气磅礴,所以被成为胸次高旷,笔力雄迈。二.诗歌中充满着一种悲愤不平之气。他的诗歌对门阀制度的批判极其强烈,对贫士失志极为愤慨,一股磊落不平之气喷发而于诗中。如《咏史》其二比兴手法表达了这种感情。
三.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风力”(诗品),就 13
是指他诗歌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刚健有力。他一改班固创为《咏史》时的质木无文,打入自己的身世之感,情感激烈深切,借古人之事,抒个人情怀,使咏史有了新的飞跃。
试论郭璞《游仙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一.郭璞的游仙诗有两类内容。一类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如《游仙诗》其一。另一类内容,则是在承继传统上求仙长生之主题,以高蹈轻举、复食采药为主旨。如《游仙诗》其六。
二.郭璞的游仙诗感情真实,坎壈咏怀。另外,郭璞诗情采斐然,描写生动,色泽丰富。如“风生梁栋间,云出窗户里。”
第四章 杰出诗人陶渊明
简述陶渊明的思想及人生境界
一.少年的陶渊明,好学不拘。一方面“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一方面“学不称师,文取皆达。” 二.陶渊明达到了一种物我一、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没有用语言赞美自然,而自然的美去从心里流露出来。面对人生的苦患,以老庄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去对待,还靠儒家的思想力量。陶渊明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烦恼,在精神上真正到达与自然合一的境界,由此而创造了格高千古的优秀诗篇。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一.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等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读者也可体味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
二.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如《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了诗人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管,而以求自安。”在作者的笔下,劳动是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行为。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如《移居》二首。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一.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味隽永。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最能代表作者冲淡之美的诗,是《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二.形成陶渊明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一在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
三.就诗歌语言而言,陶诗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他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丽的色彩,和的对仗、典故,他的诗句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内在感情力量。如《闲情赋》写得多么绮丽多姿,说明他不是不会用华丽的辞藻,但他的审美趋向不在于此,而在于以自然语创造出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
第五章 南北朝诗歌
名词解释:永明文学
一. 永明文学是指上自刘宋泰始二年,下至梁武帝天监十二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而以齐永明年间为中心。
二.“永明文学”重文学特质的发扬,重个人情怀的抒发,而且逐渐由情怀抒发转向重娱乐。同时创造了一种清新的美的理想。更重要的,是在诗歌形式上的探索。
三.“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度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简述鲍照诗歌的内容。一.由于他“才秀人微”,更能认识到门阀制度的黑暗和不公,对高门世族压抑人才愤慨不平,所以他的许多诗作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不满与抨击。如《拟行路难》其四。
二.边塞题材之作,描写边塞的艰苦及将士卫国的决心,如《代出自蓟北门行》。三.描写妇女题材的诗,如写相思的《拟行路难》其三。
总之,鲍照诗歌内容丰富,能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与抨击。
简述北朝民歌内容与艺术。
内容:
一.北国风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现,如《敕乐川》把辽阔的草原风光生动描绘出来。二.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三.反映战争及其到来的苦难。四.反映爱情婚姻。
艺术:
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代表作《敕乐川》
简述南朝民歌艺术特点。
一.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二.其次是语言上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欢欲见莲(怜,爱也)时。”
三.南朝民歌形制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
简述元嘉诗歌创作新特点。
一.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并且改变了东晋诗歌以山水作为玄思载体的倾向。正式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根基。谢灵运的山水是最突出的代表。
二.诗歌创作由东晋的哲理化改变为重抒情,抒发了强烈的感慨。三.元嘉诗歌出现了对不同创作个性的追求。
四.元嘉诗歌的新变还表现为对诗歌形式的有意探讨。
简述宫体诗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
所谓宫体诗,是指一种讲求声律、对偶与辞采华美的轻艳丽靡之风,这种文风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天监八年以前,可视为宫体诗的先导阶段。此时尚为永明文学时期,永明体在声律、对偶上已经为宫体诗准备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天监八年至中大通三年宵纲为太子以后,徐陵成《玉台新咏》,是宫体诗的高 15
峰期。
第三阶段为宫体诗尾声期,以陈后主及其身边文士为主,波及隋及唐初。
简述宫体诗及其特点。
所谓“宫体诗”是指一种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律、词采丽靡轻艳的文风。特点:
一.表现为题材处理上的娱乐性质。主要是写妇女、男女情怀、咏物、游宴、游戏等。宫体诗人在写这些时带有明显的娱乐目的和消遣性质。
二.对写实技巧的追求。宫体诗的写实技巧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词采美丽,构形惟妙惟肖。
试论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
一.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先叙述登游缘起或路线,接着是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最后议论或感慨。
二.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和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如《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传达出诗人心中一种难以言喻的对生命的惊喜。
三.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他能注意到诗中描写之画面的色彩和谐与明暗对比。
试论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在南朝诗人中可谓最高。
一.他的乐府诗有抒情浓烈、气势流畅之美。他把惯用比兴、善叙他人他事的乐府诗,发展为一种直接抒写自己感情、叙说自己遭遇的诗体,把浓烈的抒情与构辞的美丽融为一体,来表现自己的澎湃情怀。如乐府《白苎舞》。
二.语言也很有特色。被称为“雕藻淫艳,倾炫心魂。”如《拟行路难》其三;注意吸收明间口语;善运用奇特大胆的想象和比喻。
三.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拟行路难》是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以前的杂言是以四言或五言为主,七言为辅。鲍照大胆变革,改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而且创造性地自由换韵。鲍照的大胆革新有积极创作,使七言诗体大大发展,直接影响到唐代七言歌行的创作。杜甫也称赞“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试论谢眺诗歌的艺术成就。
谢眺诗歌的主要特色是:情思明净潇散,意象清新明丽,语言明白流畅,声韵流丽和谐。一.从情思方面言,小谢因为感情单纯,所以因物色感发而或喜或悲时,较为明朗外露。在他的诗中常常可以感受到一种纯净如竹露如风荷如月色如流泉般的情思流动,如《观朝雨》写晨起观雨引发的一份归隐情思,心境在空朦潇洒的朝雨中何等的平静,一切都好象在潇潇雨雾中净化了。
二.小谢诗意象创造也清新明丽,大多落尽华饰,有一种天然韵味。尤其在山水描写方面,大谢在意象创造上颇多着意,较多客观描写。而小谢诗中的意象,则带者更多心象的性质,把景物提纯得与他的心绪一致起来。因之,他创造的意象十分省净明快,如《之宣城出新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三.小谢诗语言流畅明白,去除任何晦涩的文字和赘典。有的甚至完全接近口语。
四.革除了以往山水诗的玄思哲理。
试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异同。一.地域不同
南朝:南朝民歌主要产生于南方都市。
北朝:北朝民歌主要产生于辽阔的北方(草原)二.作者不同 南朝:女性较多 北朝:男女皆有 三.内容、题材不同
南朝:南朝民歌的内容很单一,绝大多数是表现男女之情,反映的情恋内容极其广泛,角度多样。如《西洲曲》写一个女子怀人,情思缠绵。
北朝:北国风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现,如《敕乐川》把辽阔的草原风光生动描绘出来;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反映战争及其带到来的苦难;反映爱情婚姻。
四.风格不同
南朝:A.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
B.其次是语言上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欢欲见莲(怜,爱也)时。”
C.南朝民歌形制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
北朝: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代表作《敕乐川》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赋
简述《三都赋》的特点。
《三都赋》是西晋赋家左思的的主要成就,其特点:
一.内容丰富,详尽细致描写了蜀吴魏三国的山川城邑、鸟兽草木、风谣歌舞、重要人物。
二.精心锤炼语言,辞藻壮丽,下笔琳琅。三.以求实的精神去创作。
简述建安赋作的特点。
一.有一个自觉主动行动辞赋创作的作者群。如三曹、七子等。
二.建安作家由于思想较为自由,其赋作的题材更为广泛。如大自然的寒暑阴晴《秋思赋》、飞禽走兽、瓜果树木等,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三.建安赋作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
四.在艺术上也有新的发展,成为汉赋向南北朝骈赋变化的开端。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文
名词解释:骈文
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但它与散体单行的狭义的散文相对比而有明显区别。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简述《大人先生传》与《与山巨源绝交书》艺术之异同。
正始时期的文章都是“师心以遣论”,或直言指斥,言辞激烈而掷地有声;或反语讥讽。堪为代表的,就是阮籍的《大人先生传》与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但两者在艺术上也有异同:
一.《大人先生传》中,作者对那些虚伪的名教人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针对这种规行矩步以谋私利的“君子”,大人先生予以有力的驳斥。达到一种酣畅淋漓,具有震撼心魂的艺术效果。
二.《与山巨源绝交书》则是另一番风貌。他拒绝山涛的举荐,不肯与司马氏合作,却以幽默嘲讽出之。貌似平易之言,将其高洁不污之志尽显,且将官场之俗恶揭露得淋漓尽致。嵇康、阮籍的散文,既继承建安散文重抒情重文采重个性的特点,又有鲜明独特的现实内容,是散文在重艺术特质方向上发展的重要一环。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试论《搜神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成就最高,可以代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的基本风貌。
它的思想内容有:
一.书中记录有两汉流传的一些故事,魏晋民间传说,也采辑有史传,早出的志怪小说的材料。其中颇有价值的是有些具有积极意义的古神话,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民间传说。如干将莫邪被楚王杀死,儿子赤为了替父报报仇血恨;吴王的小女紫玉与书生寒重的恋爱故事。
艺术风格:
二.此书结构比较完整,描写较为生动,已初具短篇小说的规模。如《李寄》
试论《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是现存志人小说的最高成就。思想内容:反映了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大多篇章是描述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士族文人放荡的言行,名士奇特的举动和玄妙的清淡;反映魏晋时期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和统治集团的残暴与荒淫。
艺术风格:
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善于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而且只有短小的文字,却能将事件的中心突出,以特征性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如《俭啬》以典型事件,典型动作描绘人物的个性。《岔狷》篇描写王蓝田性急之事,以动作来刻画他的性格特征。
二.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既有典雅的辞句,又有生动的口语,善于将语言写得逼似人物身份。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试抒《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
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具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主要内容有: 一.《典论·论文》对自古而来的“文人相轻”之习表示反对,以为作品的长短一是因文体各具特点,一是作家才性不一。他主张以“审己度人”的态度对待文学批评。
二.论文章与事业的关系:曹丕认为文章的社会地位与事业同样重要,因而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如在文章中论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三.论文气即才性:从曹丕开始,把“气”引入文论中。文章中论道:“文以气为主”,“气”当指作家的才性在作品中的反映。
四.论文体的区分:即对文学题材的区分。根据文的体裁和性质的特点,不同的要求,将文体四科相互区别。四科分别具有雅、理、实、丽的特点。“诗赋欲丽”的特点,表明了建安文学逐步向词采华丽发展。
五.论文学批评者的态度:在文章中指出文学批评者“贵远贱近,向身背实”是错误态度,对贵远贱近、尊古卑今观点进行了指斥,在前人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申说。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新时代标志。
试抒《文赋》关于创作构思的论述。
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系统性文学理论作品。此文用赋的形式较为细致地分析阐述了文学创作过程。《文赋》中论文学创作的构思:
一.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个形象思维过程,认为文学创作必须要观察万物,钻研古籍,具有高洁心情。
二.构思中意与物的关系:对文学创作构思中的各种现象作了详细而精彩的描述,如论述构思中意与物的关系就十分细致而生动。创作者因为有感于物而引起创作冲动。三.构思中的灵感:认为创作者灵感的潜意识表现为突发性和不受主观意志和人力支配的自动性。如其“来不可遏,去不可止”。陆机论述了灵感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灵感的心理特征,以及灵感的根源,特别注意并论述了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这也是他对我国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主要贡献。
试论《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齐末梁初刘勰的文论巨著《文心雕龙》,力图用儒家思想观点来指导魏晋以来离开经典本原,追逐浮靡文风的文学思潮主流。
全书着重探讨者有:总论,即全书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文体论,系统而周密地祥论文体的分类;创作论,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与质的关系,以及写作技巧等;批评论,评论前代文风及作家成就,并探讨批评方法。
一.总论:《原道》《征圣》《宗教》《正纬》《辩骚》五篇是“文之枢纽”,也是全书的根本论点,和论文的关键。《宗教》在全书的理论观点中最为重要。二.文体论:刘勰《文心雕龙》的文体论二十篇,分为文、笔两部分,即所谓“无韵者笔比,有韵者文也(《总术》”。他为辨析文体分类:以文笔分类;以性质分体;不可分者别辟一类。
三.创作论:是全书的精华。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是对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和形式;艺术构思;创作过程;文学风格及写作技巧。
四.批评论:他提出建立正确的文学批评方法,论述了批评家的修养,批评家的态度,批评标准。
试论《诗品》的文学批评成就。
钟嵘的《诗品》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论专著。其诗评主要目的是探讨作家与作品的流别,分其优劣,论述文学的进化现象,也论各家源出得失,而且建立起历史法的批评。
一. 在文学理论上,钟嵘阐述了文学家环境与文学的关系。二.钟嵘在书中将诗歌抒情意义的地位提到极高的程度。如《诗品·总论》开篇就论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在前人物感说的基础上,将心物交感的关系,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延伸到社会生活。这就比人与自然论大进了一步,心物交感论,从社会生活领域去展开的论说是钟嵘提出和建立的。
三.钟嵘还提出自然美说。他反对人为的声律,提倡自然声律,保持诗歌的自然美。其 19
“自然英旨”指的是自然精美,也就是真美。
四.钟嵘又提出风力华采说。他要求诗歌当具备写实抒情,自然美,风骨,华美的特点。五.从以上可见,钟嵘对五言诗进行专项研究,并别其来源,开了专体诗研究的先河。作者在《诗品》中对汉魏六朝五言诗所作的总结品评,全面而系统。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 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名词解释 上官体
一.上官,指初唐诗人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上官仪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人称为上官体。
二.特点:细致体察、情思婉转、笔法精细、对偶工整。
唐传奇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小说文体。
馆阁体
馆阁体是唐代一种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诗体。在对于诗律和诗艺的研炼发展上,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
初唐四杰
一.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二.初唐四杰能真正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简述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共同特点。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1.四人的创作个性是不同的,所长也异,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律诗。2.他们自负很高,名高而位卑。
3.他们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
4.都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概述初唐四杰诗歌的创作特点。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他们的创作特点有:
一.重视抒发情怀和不平之气,面向市井,写个人生活情怀,也写沧海桑田的感慨,思索人生的哲理。
二.四杰往往用七言歌行来铺叙抒情,夹以议论,篇幅可长可段,句式参差错落,工丽整练中显示出流宕和气势。
三.当时渐趋于成熟的五言律,对偶的整齐、声律谐调,表现感情具有稳定性,而四杰的五言律也透露出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
四.四杰诗风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他们的一些作品,不免有雕琢繁缛之病。
简述陈子昂《感遇》的思想内容。
初唐诗人,对唐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他的诗歌内容有:
一.他是一个政治色彩很浓的诗人,借《感遇》来恢复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
二.一部分诗歌抒怀言志之作,将匡时济世的人生抱负化为慷慨悲歌的情思,具有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
试论陈子昂诗歌的风骨兴寄及其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初唐诗人,对唐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他的诗歌创作表现有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一. 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兴寄的作品。
二.提出诗美理想。即创造了一种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的采美相结合的健康文学。
三.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唐代,他提倡的风骨兴寄和诗美理想对于躺市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被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盛唐诗歌的繁荣所证实
第二章 盛唐诗歌
名词解释:辋川集 一.《辋川集二十首》,是盛唐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
二.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在明秀的诗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似乎一切情绪的波动和思虑都被净化掉了,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
简述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盛唐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总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 将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作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二.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如《送妍桂洲》中“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简述王昌龄七绝的清刚之美。(即七绝的主要特点)
盛唐诗人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他的七绝有清刚之美。
一.格调多样化,或高昂开朗,或低迷凄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清刚之美。
二.诗歌中的情景交融。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用“冰心在玉壶”自喻高洁,意蕴含蓄而风调清刚。
三.心理描写也非常出色。如《采莲曲二首》“乱如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四.创作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著名的《从军行七首》。
试论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一.盛唐诗人孟浩然山水诗的主要风格特点是自然平淡。
二.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但并非有意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写自己春晓时的感觉,不经意的猜想中透露 21
出明媚宜人的大好春光。
三.诗境明秀,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如《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四.诗多单行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试论王维、孟浩然田园山水诗的不同特点。
王维、孟浩然虽都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诗歌宁静优美而神韵飘渺。
二.净化了的情思,用提纯的景物表现,有种单纯明净的美。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景物描写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诗语自然纯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诗歌呈现出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三.王维的山居歌咏擅长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纯净之美,语言清省。
试论高适《燕歌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盛唐诗人,在他第一次北上归来后,创作了极负盛名的边塞诗作《燕歌行》。诗作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如下:
一.表达的情感极为复杂,如表彰边塞兵将的英雄气概,对百姓饱受战争灾难的痛苦深表同情。
二.描写征战的艰辛,颂扬战士浴血奋战的崇高精神,不满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荒淫,指责当时边塞用兵将非其人。
三.具有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苦难与崇高的对照,反映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四.此诗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岑参两次创作大量边塞诗,素有写边塞诗著称的盛唐诗人,他的边塞诗艺术特色有: 一.岑参乐观开朗,充满了昂扬进取精神。
二.岑参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将大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写得大气盘旋,奇情逸发。
三.艺术表现上,他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的体势十分灵活,有基本上一韵到底。如《白雪歌》、也有两句换韵等,句式长短不齐。
试论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在表现内容及表现手法方面有何不同。
表现内容上的不同: 一.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 22
和内容范围。
艺术上的不同:
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第三章 李白
简述李白绝句佳作《独坐敬亭山》的创作特点。
一.《独坐敬亭山》写独做时寂寞的心情与寂静的山景忽然冥会,人与自然相亲近,刹那间灵性相同,浑然一体。描绘出片刻的超然意趣。
二.诗人信口说出心领神会的感受,在相看两不厌的人与山的冥会中,似有未曾说出的无限情思,韵味无穷。
简述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自然明快:
一.语言简洁明快而情思无尽,随口说出而趣味丛生,自然,含蓄,真实简练,蕴涵丰富。如《独坐敬亭山》“众尿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二.李白的思想感情,洒脱气质,开朗率真的性格,全都通过绝句灵光一闪地反映出来,自然明快。
清新俊逸:
一.李白的绝句境界清新,具有飘逸潇洒的风格,反映了他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就形成清新俊逸的情思韵味。如《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多写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表现自然美和普通的人性、人性,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之美。
试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一.李白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抒情方式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如《宣洲谢眺楼饯别校叔叔云》。
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有异乎寻常的衔接,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气魄宏大,想象力丰富,李白诗中颇多吞云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但也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体现出丰富的艺术风格。《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三.语言风格自然、飘逸,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诗歌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句,显出透明纯净而有绚丽夺目的光彩。
第四章 杜甫
简述杜甫以时事入诗的新题乐府《兵车行》的创作特点。
盛唐著名诗人杜甫,字子美。他的乐府古体诗,将“歌”与“行”在表现职能上分开来。《兵车行》的创作特点:
一.此诗讽刺唐玄宗不顾百姓死活穷兵黩武,标题不用《从军行》一类乐府旧题,而是自创新题,直接针砭时弊。
二.在写法上,一开始记事,叙述送别悲惨情景,继之纪言,为征夫的诉苦,采用客观纪实描写手法。
简述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出自他的《进雕赋表》。主要表示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沉郁顿挫”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沉郁顿挫”可以概括杜甫诗歌艺术的主体风格。
一.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杜甫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由于悲凉的气氛。如《登楼》哀切之极,悲怆沉郁。
二.潜气内转和波澜老成:由于生活的折磨,使原本生气勃勃的诗人变得沉郁了。但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起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时,往往又一口气强咽下去,心中的情感往复,流露不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杰出的代表作《秋兴八首》,一次一次的忆长安、感盛衰和伤沦落,沉郁回环,悲慨深沉,极顿挫之致。以诗人身世飘零,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作为基调,每一乐章从不同的角度共同表现基调的凝重感情。
简述杜甫七律代表作《登高》的艺术特色。这是杜甫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登高》的艺术特色有:
一.此诗八句皆对,一气贯注,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深厚的感情和精严的诗律相融和。
二.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飞动,悲怆而不消沉。
三.风格深雄悲壮,慷慨激昂,此诗是杜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被后人评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试述杜诗写实手法的表现。(即写实手法的特点)杜甫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确实是杜诗很突出的特点,在他创作的新题乐府和古体诗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写实手法的特点有:
一.杜甫的诗歌主要反映社会人生,取材多是当代时事和自己经历。以时事入诗而含热泪深情。他的乐府古体诗,将“歌”与“行”在表现职能上分开来,一“行”诗写时事,自立新题,另外独创格调,如《兵车行》。二.写自己的真实见闻、感受,也就成为人民的代言人。不管自己多苦,也踏踏实实地在忧国忧民,所以才会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正是由于有对乱离生活的切身体会,他才能含血泪写出《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生动描写现实生活画面的杰出诗篇。
三.形象的画面中包含对祖国、人民、亲人深切的感情。如《无家别》言“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民不聊生,则国将不国,他对于国家的命运的真挚关心,对于人民灾难的深切同情,全融入一幅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里,具有感人的力量。
四.家事诗、自传诗和纪行诗里,观察仔细,能融入个人的生死之感,做到国事、家事、人事的融合。杜诗以家庭细事和日常生活为题材“家事诗”,如《月夜》《月夜忆舍弟》里。家愁与国恨互为因果,国恨而使家恨愈重,因家愁而将国恨具体化了。纪行诗,如《旅夜书怀》里,使山水草木都充满着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和迟暮飘零之感。
试述杜甫《秋兴八首》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一.这组诗共八首,是杜甫居夔洲时思念长安之作,以家事的兴衰为主题。八首犹如一首,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内容在第一首的“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已概括了。
二.杜甫有组诗中一次有一次忆长安,其盛衰之慨、沦落之哀回环往复。诗即景抒情,直诉悲愤,皆古喻今,沉郁悲慨,极尽顿挫之致。
三.这组诗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身世飘零和暮年多病,特别上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为基调,从不同角度表现其凝重感情,抑扬顿挫,如多重乐章组成的抒情曲。
试论杜诗的集大成。
一.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所谓“亲风雅”,实际是重兴寄,表现为写时事的写实倾向,把文学从侧重抒发个人情怀引向写民生疾苦,开拓创作视野。
二.在艺术上“转益多师”,广泛学习前辈作家,总结文学艺术经验,对诗的艺术形式,表现力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追求,因而成为诗歌的集大成者。
三.杜诗集大成的体现:
1.不簿今人爱古人,虚心学习前人和时人经验。杜诗的叙事和写实,受到《诗经》的雅诗和汉乐府的影响,其爱国忧民、坚持正义的精神,又是对屈原《离骚》的继承,具体表现为对以屈赋为代表的楚辞诗句词语的直接运用和影响。在五言诗上由受到王粲、曹植、陶渊明等人的影响。
2.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并能推陈出新。
3.功力深厚,能融会贯通,自铸伟辞,是杜甫集大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抒》中“语不惊人死不休”。
第五章 大历诗坛
名词解释:大历十才子
一.“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二.“十才子”齐名的重要原因是,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三.他们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成为基本主题;擅长写送别诗和隐居的诗歌。
四.诗歌艺术: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试论大历十才子作品的艺术特色。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他们的艺术特色有:
一.都擅长五言律诗,风格大致相同,个性表现不强烈不分明,遣词造句都偏重于工整精练。追求清雅闲淡的艺术风格。
二.受特定心境和意绪支配,选择的诗歌词语往往带有凄清萧瑟、暗淡的色彩,因而其诗具有凄凉的整体风格。如用“秋风、落叶、夕照、寒雁”等。
三.喜用白描手法,多用描述性意象。其意象虽为生活中常见事物,但描写细致,刻画逼真。如钱起《湘灵鼓瑟》,追求精确和具体的写实倾向,往往是极细微处感受体认,再逼真地描绘出带有清幽韵味的小境界。
四.诗的意境疏于浅近狭小。往往
一、两句就勾勒出“诗中有画”的优美诗境,但往往构不成通篇浑融一气的意境。
试论顾况和李益的诗风对盛唐诗歌向中唐诗歌演变转换时的影响。
在过度时期的大历诗坛,顾况和李益是有突出特点及贡献的诗人,他们对中晚唐诗的影响很大。
一.顾况诗风既有通俗明快,真率自然的一面,如《苔藓山诗》;又有奇思异想,充满狂放之气的一面,如《悲歌》。他的诗预示了贞元元和间元白、韩孟两大诗派的共同特点,其通俗的一面影响了元白诗派,其纵横不羁的奇异一面为韩孟诗派所继承而变本加厉。
二.李益的诗较突出地表现了大历诗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有中唐的先声。写景抒情时,注重于瞬间感受中捕捉诗意,可已不象盛唐诗人那样着重总体感受的把握,而是偏于较精细深婉的心态描写。他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诗中的感伤情调,带有大历的时代特点。而他的《塞下曲》又继承了盛唐边塞诗的风格,诗中不乏豪情壮志。
第六章 中唐诗歌
名词解释:元和体
一.元和体是唐宪宗的年号。
二.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长篇排律、“小碎篇章”、艳体诗统称为“元和体”
三.世俗化为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浅近文体,呈现出诗歌历史转折时期的写实尚俗特征。
试论白居易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的不同特点。
白居易中唐诗人,字乐天。他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一.讽喻诗的特点:
1.讽喻诗的代表作是《新乐府》《秦中吟》 2.诗歌的内容:
A.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能够“为民请命”。如《轻肥》《卖炭翁》。
B.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3.讽喻诗的艺术特点: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
二.闲适诗的特点: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诗风浅近平淡。如《问刘十九》 三.感伤诗的特点:为受外界事物所感、清理动于内而形诸咏叹者,以《长恨歌》和《琵琵行》最为有名,代表着白诗的最高成就。
试论元稹对新乐府诗创作的推动作用。中唐诗人,字微之、行九,世称元九。
一.元稹注意到李绅的《新题乐府》,并起而和之。
二.他在《乐府古题序》中提出以杜甫为榜样,大胆借用古题或另拟新题来创作新体乐府诗,在诗歌中反映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专门有讽刺执政,代民伸冤。
三.他在当时兴起的新乐府创作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试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在诗歌中的创新。中唐诗人,字退之,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以文为诗:
一.按游记散文的叙述顺序,如《山石》写傍晚上山入寺到第二天清晨下山的所见所闻,记叙详细,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二.以“单行”散句贯穿,写景刻露,为七言诗散文化的典范之作。如《山石》
三.铺排的手法,如《南山诗》写终南山的高峻和景象变幻,连用五十个“或”字的诗句加以铺排描写。
诗歌上的创新: 一.以文为诗
二.构思、想象、意象都很特别,在艺术上蓄意追求恨重、怪奇、险劲的境界。如其《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
三.着意搜罗奇语,但因有真情实感贯穿,所以仍然不失诗的感染力。如《八月十五液赠张功曹》
四.以丑为美,将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写入诗中,如《答柳柳州食虾蟆》。
试比较白居易与元稹在艺术上的异同。
相同:
一.文学主张相同,都主张诗歌要反映社会、政治、民生推动了讽喻诗的创作。如白居易的《轻肥》《卖炭翁》;元稹《上阳白发人》,都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二.部分诗歌的题材、内容相近。如讽喻诗、艳情诗
三.艺术上都写实尚俗。不同:
一.元稹部分新乐府借用古题,不似白居易那样坚决彻底,旗帜鲜明。二.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人物的生动性方面,都不及白居易。
三.白居易最看中讽喻诗,但成就最高的是感伤诗,以《长恨歌》和《琵琵行》最为有名。元稹创作成就表现在艳情诗和写生离死别的悼亡诗,如《物腰》《行宫》《离思》《谴悲怀》
名词解释:
长吉体
一.中唐诗人李贺,字长吉,所以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长吉体”。二.“长吉体”诗在构思、意象、遣词、设色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形成瑰丽、冷艳的浪漫风格,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独树一帜。
简述刘禹锡咏史诗的特点。
中唐诗人,字梦得,有“诗豪”之称。他的咏史诗在他的诗歌中占的分量不大,艺术上却极精湛:
一.他的咏史诗多为登临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借古喻今。二.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
三.含有精辟的议论和卓识。如《西塞山怀古》在寄寓怀古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
简述刘禹锡竹枝词的艺术风格。
中唐诗人,字梦得,有“诗豪”之称。
一.刘禹锡的民歌体竹枝词和杨枝词,是他被贬逐的二十三年间,受民风淳朴的巴山楚水之地民谣俚曲影响而创作的独具特色的作品。
二.这些作品注意吸收民间口语,学习民歌悠扬婉转的情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 27
方特色。如《竹枝词二首》“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请”。以七绝写民歌体诗,前两句保持了七绝声律谐婉的特点,后两句则吸收了民间传唱的竹枝词曲调凄凉怨慕的特点,有采用谐声双关、重叠回环等艺术手法。
简述柳宗元《江雪》、《渔翁》诗的意境与艺术风格。柳宗元再次遭贬后为从悲愤中解脱出来,他幻想象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净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如《江雪》《渔翁》 一.这两首诗是作者山水诗代表作,营造出地老天荒的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如“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
二.艺术上写得精刻孤峭,虽受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平淡风格影响,但没有陶诗那么恬静闲适,而多了一层冷漠空寂。
试论孟郊诗的苦吟风格特征。
孟郊作诗尚奇峭,出自苦吟。在中唐大批寒士困顿失意的广阔社会背景下,孟郊为成为中唐苦吟诗人的代表。
一.诗中颇多患难感、忧郁感,以及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如《叹命》 二.重主观感受,能妙造幽微,变熟为生,化险为夷。惯用白描手法,形象化的比拟和苦吟出来的精警字句,夸张地突出描写对象。如《寒地百姓吟》。
三.突破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光大自屈原以来发愤以抒情的精神,实践了不平之鸣的创作理论。
试论李贺诗歌的艺术特征。
中唐的李贺是一个苦吟诗人,他的诗歌称为“长吉体”,主要艺术特色有:
一.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独创性。如《梦天》诗的前半部分写瑰丽的月宫仙境景色,扑朔迷离,后半部分突然转而俯览人世的苍桑,构思甚为奇特,想象力惊人。
二.诗歌的一向非同寻常,善于运用神话和怪诞、华美的词汇,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强烈的主观色彩常表现为意象复合的“通感”,如《李凭箜篌引》。鲜明瑰丽的意象和丰富的主观色彩,是李贺诗歌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三.“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他的诗歌是冷、艳、奇、险自成一家,喜用“啼”、“泣”、“腥”、“冷”之类的字眼,组成一幅幅冷艳的图画,表现出一种悲哀的美。字词上浓妆重墨,如《雁门太守行》。他的诗歌都在修辞设色上,千锤百炼而成的诗句和奇诡用语,美化了他的苦闷和悲观消极的情绪,使诗歌带有浓重的伤感冷艳风格。
四.唯美倾向。他的诗苦闷的象征,其直观幻想和描写,在艺术修辞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试论柳宗元诗歌的主要内容。中唐著名诗人柳宗元,字子厚。
一.他的诗仅存一百余首,大部分作于贬官永州、柳州时期。其诗歌内容主要是抒写谪贬的抑郁悲伤和思乡之情。如《登柳州城楼》难以排遣的愁思充塞于天地山海间。二.在贬谪期间所写的山水田园诗,主要写自己试图以清静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消除现实的困扰为内容。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渔翁》,营造出地老天荒的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
试论刘禹锡、柳宗元被贬谪后创作的诗有何不同之处。
一.题材不同
1.刘禹锡的大半生是在谪贬中度过的,在贬谪期间创作了咏史诗,分量不大,却艺术精湛思想深刻。他的咏史诗多为登临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借古喻今。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含有精辟的议论和卓识。如《西塞山怀古》在寄寓怀古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
是他被贬逐的二十三年间,受民风淳朴的巴山楚水之地民谣俚曲影响而创作了独具特色的作品:民歌体竹枝词和杨枝词,2.柳宗元在贬谪期间以写山水田园诗见长。作者再次遭贬后为从悲愤中解脱出来,他幻想象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净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如《江雪》《渔翁》
二.艺术特色不同
1.刘禹锡的诗歌总的特色比较明快,民歌体诗新鲜活泼、格调明快,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近体则写得含蓄精练,风格刚健爽朗,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如《竹枝词二首》:“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2.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了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如“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艺术上写得精刻孤峭。
第七章 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名词解释:无题诗
一.李商隐用无题为名的爱情诗,称无题诗。无题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二.无题诗的范围,一般认为是作者抒写不原明言的生活遭遇或思想感情的诗篇。包括以《无题》为题的十五首,和以句首二字为题“准无题”近三十首。主要包括两种,即寄托说和爱情说。
简述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容和特征。晚唐诗人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是他以无题为名的爱情诗,他的无题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关于无题诗的内容和作意,主要说法有两种,即寄托说和爱情说。一.无题诗多数与爱情有关,有的寄托痕迹比较明显,有的则似有似无。抒写的是交织着希望和失望的悲剧性爱情和爱情心理。一些无题诗,在爱情篇章中融入对社会人生的清凉体验、和那种恍惚不定、总是有所失的情感,如《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写青年女子与对方邂逅,渴望相间而不得的心情,可能寄寓了作者落拓不遇的感伤。
二.善于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写爱情生活中的种种感受,十分注意比兴本身形象的鲜明、生动、完
整,力求其既富于生活感受,又具有启发性,创造出交织着希望与失望、令人目眩神迷的带有伤感情调的情诗之美。如《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两心相应一点通,但徒留羡慕不已的回忆而已,非常的失意怅惘。《无题》“相间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伤别复伤春,明知别后会合无望,仍痴心不改、这种执著于苦恋的怨旷之情,已近于爱情绝唱了。
试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是唐诗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以其独具特色的美仑美奂诗歌登上了整个晚唐诗创作的艺术最高峰。
一.他对于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上新风格、新境界。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七绝。如果说杜甫是唐代七言律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那么,李商隐则为第二座里程碑。他继承了杜甫的沉郁顿挫,有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的幻想象征手 29
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1.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
2.爱用冷僻的典故,故诗中的意象特别美丽,而整体意旨往往隐晦。3.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4.“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趣,富于象征暗示色彩,有朦胧之美。
二.他的绝句写得深情绵邈,沉博绝丽,有的比较隐晦,但可以在精工富丽的辞章中体会到他的婉转情思,而且很伤感。如《夜雨寄北》感情细腻,意境婉约,在艺术上的明显特色便是细美幽约、朦胧含蓄,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试论杜牧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一.
晚唐诗人中,他第一个大量用七绝写咏史诗,用史论笔法,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诗味中,极大地发挥了绝句体的妙用,创作了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咏史作品。如《泊秦淮》通过对历史曾有过的繁盛转瞬即逝的伤悼,以及揭露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和见识,其中深寓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立意高绝的议论,表现出横溢的才气。
二.忧国忧民的壮怀与伤悼之情交织成一种俊爽的风格。
三.还写过一些出色的伤别诗,纪行、写景诗也颇多佳作。善于选择清新明朗、能给人以快感的景物来抒写他的情怀,用色彩鲜明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如《山行》“远上寒山石经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富于诗情画意,意境优美,以畅达的语言传达出自然景物的清新气息,明丽而有立体感的画面给人美妙的艺术感受。
名词解释:苦吟诗
1.晚唐时期,苦吟诗的早期代表是孟郊,后来有贾岛、姚合。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苦吟著称所以称苦吟诗。
2.他们的诗风又各有特色特色:
孟郊诗中颇多患难感、忧郁感、以及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贾岛诗多是寄赠酬唱之作,极少反映但是生活,局度也显得比较狭窄。姚合与贾岛是诗风相近的诗友。
试叙贾岛和姚合的“苦吟”与孟郊有何不同。相同:
1.他们都以苦吟著称,因此历来有“郊寒岛瘦”之说 2.孟郊、贾岛都写贫病饥寒、穷困潦倒。不同:
内容:他们都写贫病饥寒、穷困潦倒。
孟郊:写“士不遇”,想用世而最终赉志以殁的悲剧性的一面。
贾岛:彻底放弃雄心、醉心于琢磨词句的循世的一面,他的诗也有激烈奋发的一面,如《剑客》。但更多的如其《送别》。他的诗多是寄赠酬唱之作,极少反映但是生活,局度也显得比较狭窄。反应生活的深广度不如孟郊。
艺术上:
孟郊成就最高
贾岛:不如孟郊,他的五言律写得很精深,能于细小处见精神,造清奇幽微之境,推敲字句。如《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姚合:作诗的才华和“苦吟”工夫都不及贾岛,他的大多数诗都显得平淡无奇,境界与格调也并不很高。
第八章 唐代散文
试叙韩柳古文理论对散文革新运动的推动作用。(即韩柳古文理论有哪些观点)
唐代古文运动之所以至韩、柳始成,主要是因为韩、柳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许多反传统观念的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使“文以载道”说产生了实践意义,并在理论上趋于完善。
一.韩愈第一次提出“文以明道“的观念,在总结前人关于文章作为表现儒家思想体系的“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道”与“文”的关系。
1.从“明道”的要求出发,韩愈特别强调作家思想修养的重要性。2.在具体的实践中,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口号。二.提出“唯陈言之务去”和“词必己出”的主张。
三.提出“文从字顺”要求文字的表达要流利。四.“气盛则言”把文气与文章的语言表现联系起来,认为文章气势就是从语言的短长和声的高下而来。
柳宗元对于文体、文学语言的改革,他的意见也大体与韩愈相似。
试论韩愈古文成就的表现。
“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古文成就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韩愈的古文在各类文体的上都有创新。
1.碑志。他的碑志虽然也有溢美隐恶的“谀墓”之作,但有不少作品巧于摹写,注意剪裁,把精辟的议论,真挚的感情运用于其中,加之善于刻画人物,突出中心,使其成为“一人一样”的生动传记文。如《柳子厚墓志铭》形象鲜明,感慨深长,很有感染力。
2.赠序。融抒情、记事和议论为一体的杂文问题。如《送孟东野序》
3.杂文中的“杂说”,短小精悍而内容丰富,行文尤为不拘一格。如《杂说四》 二.创作了一种简洁精辟,清晰流畅,富于美感的新型散文。
三.可以用各种体裁,在各种题目下,根据现实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思自由地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如《进学解》《祭十二郎文》
四.语言接近口语化,通俗明白,能把口语推敲成新的词语。提炼出一些生动的语言,如一些成语:“不平则鸣”、“落井下石”、“坐井观天”等。句式的结构也灵活多变,文从字顺,也杂以骈俪句法。
韩愈古文总的风格是雄深雅健、猖狂恣睢。
简述柳宗元人物传记的特点。
一.突出的特点:主人公多是社会上地位不高或被压迫的人物,如不愿承担赋税的捕蛇者,种树的老人。
二.大多以真人真事为基础,但有的作品也带有若干虚构、寓言的成分,作了一定的夸张,其重情节、重细节处,明显地受唐代新兴的传奇小说的影响。如《捕蛇者说》
三.着重描写的是人物的奇特之处,并通过人物奇特的举动写鲜明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塑造典型形象。如《种树橐驼传》
简述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最具艺术特色的作品,多写于他流放永洲的十年中。主要艺术特色有:
一. 寓情于景,在景物描写之外单独的发议论和抒情,大量的情况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会在山水之美的艺术境界中。以山川之美来反映自己的见弃,发抒他的愤怒,悲哀抑郁的情绪。如《始得西山宴游记》自然美与他的精神切合,而与痛苦的人生和鄙俗的现实相对立。
二.把自己的感情移入自然之中,描绘出反映着自己审美理想的自然,表现出了一种诗情画意的自然美。如《永洲八记》荒郊野外的平凡山水被写得千娇百媚,经过艺术的升华,显得单纯、宁静、清新呈现出一种幽丽之美。
三.捕捉自然事物最独特最精微的变化情态,予以生动的再现。如《小石潭记》 四.峭拔的骨力和清冷的色调相糅合,构成其山水散文乃至其他众多作品的典型风格。确立了这种体裁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
简述柳宗元寓言散文的特色。
一.强烈的现实性和高度的概括性。如《黔之驴》叙述一个无能无德又无自知之明的驴被老虎吃掉的故事,在当时具有讽刺作用,对后人也有教育意义。
二.善于绘声绘影,因物肖形,创造了比较完整的、个性化的寓言形象。既集中动物本身的特征,形象鲜明生动,有揭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嘴脸,寓意深刻,如《蝜蝂传》集中了许多善执物、好上高的小虫的特点,塑造了一个贪婪,愚顽的蝜蝂小虫形象,嘲讽追求名位、贪得无厌的丑行的意义。
确立了寓言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
第九章 唐传奇与变文、俗讲
名词解释: 唐传奇
一.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
二.在唐代,传奇只是某些单篇作品或小说集的专称,至宋代才开始将传奇用作唐代新体小说的统称,以区别于旧有的志怪小说。
变文 一.“变文”是唐代明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其体裁是有说有唱的,为佛教俗讲所借用。所谓“变文”之“变”,当时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
二.变文的体制是散文与韵文相结合而成。散文为讲述之用,韵文用来歌唱。
三.变文分为三类:一是演说佛经故事的宗教性作品;二是演说历史故事讲史作品;三是演说明间传说题材的作品。
简述唐传奇与志怪小说的区别。
1.唐传奇反映现实生活,志怪小说反映的是超现实的神灵鬼怪。2.唐传奇是作者的虚构,志怪小说收集奇记。
3.唐传奇情节曲折离奇,篇幅加长,志怪小说粗陈梗概。
简述唐传奇的艺术成就。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明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主要艺术成就有:
一.唐传奇的艺术成就相当高,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兼容,情节的虚构、想象与作品的艺术性融合一体,起虚构和想象已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成就。如《柳毅传奇》写充满神话色彩的书生与龙女相恋故事,情节离奇,但人情味很重。
二.体裁丰富。有描写爱情的,如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寓言讽刺题材有沈既济的《枕中记》“黄粱梦”;历史题材陈鸿的《长恨歌传》《东城父老传》;游侠题材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神怪题材裴鉶的《传奇》。
三.所写故事情节化、细节化,注重写人物的生活琐事,尤其注重写他们的情感生活或性情偏嗜之类的细节。
四.叙事模式由故事中心向情节中心、人物中心演进。
五.叙述语言雅俗兼采时庄时谐,用文言描写物态人情以至琐事,简洁、准确、丰富、优美,将古代散文的巨大表现力发挥到很高水平。
第十章 唐五代词
名词解释:花间词派
1.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2.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共十八家词共五百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
3.产生与西蜀,多用华丽的字面和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
简述冯延巳的婉约词风和优美意境。冯延巳是南唐词人中的佼佼者。
一.冯延巳作词不追求人物描述的具体真切,而是重在抒发触景所生之情,情思千回百转,若有寄托,深婉而缠绵悱恻,将晚唐以来的婉约词风又推进了一步。
二.写思念、离愁,把男女之情作为抒写的主要内容,这是冯延巳和“花间”词人共同之点。但较少对女人的容貌和体态进行刻画,他写的是一种感情的境界。如《鹊踏枝》。有的词较多身世的凄怆感慨的抒发,如《采桑子》。冯延巳词中着力表现的,不是情事的直接描述,而是雅致优美的意境,〈如谒金门〉以风吹皱水面起兴,写思春闲情,完全是一种优美意境感发的心绪,开阖荡漾,情调极为雅致。
试论温庭筠《菩萨蛮》二首的艺术风格。
一.温庭筠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向。他的两首有名的〈菩萨蛮〉词,写美女的体态装饰及其闺阁情思。
二.不作明白的叙述,而以物象的错综排比和音声的抑扬长短,增加直觉印象的美感,引人产生一种深美的联想,成功地把形象鲜明的物语、景语与难以琢磨的情语融合在一起,使所要表现的难以言状的心绪,转化成可感的优美物象。“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通过将美女起床、梳洗的懒散的动作,把一种本来难以琢磨的闺阁情思,表现的可感知。三.温庭筠的词常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尤着力于细部的重彩描绘,富有装饰性,而且善于用暗示的手法,造成了含蓄的效果。如“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美人的情思是希望和他心爱的人成双成对,作者用一种含蓄的手法表现出来。
试论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的不同。
李煜是南唐的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
一.他的早期作品以反映沉溺声色、纵情逸乐的宫中生活为主要内容。描写精细、生动、且富有情趣。如专咏美人口的〈一斛珠〉。他的艳情词并未脱“花间”旧格,但写得较为真切率真,如相传写与小周后偷情的〈菩萨蛮〉,用直白浅露的叙说,把热恋女子约会的情态和放纵心理写得淋漓尽致。
二.李煜后期词的主要内容是写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纯以白描的手法直抒内心极度悲痛,词中时空跨度很大,加大了感情容量,抒发的感情以哀伤真实为主,能引起历代读者的共鸣。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用白描的手法抒发了对江山、故国的怀恋,充满了悔恨、悲愤和哀愁等复杂的情感,感慨极深,词境也极为阔大。
试分析温庭筠与韦庄词的异同。相同:
一.都以词名世,所以并称“温韦”。
二.两人词的内容都是以男女情爱离别相思为主要内容。如温庭筠的〈菩萨蛮〉、韦庄的〈思帝乡〉。三.都开辟了一种新的词风。反映了词由仅供歌儿舞女演唱的伶工之词,到抒情写怀的士大夫之词的渐变过程。如温庭筠为了适应舞艳歌席场合的实用要求,他的词中都是精丽字面和绮丽意象的组合,适于花间酒下歌咏的香软词境,具有娱乐价值,这对于词在晚唐五代迅速兴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韦庄相对淡漠词体佐欢酬宾的实用功能,开启了文人词自抒情怀的传统。这不仅是韦庄词的一大特色,也是词的风格内容一大转变。
相异:
一.温庭筠多“伶工之词”。大胆的写侧艳之词,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势。而韦庄多“士大夫之词”。
二.艺术表现手法不同。温庭筠:以排比和音声的抑扬长短,增加直觉印象的美感,引人产生一种深美的联想,成功地把形象鲜明的物语、景语与难以琢磨的情语融合在一起,使所要表现的难以言状的心绪,转化成可感的优美物象。如〈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常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尤着力于细部的重彩描绘,富有装饰性,而且善于用暗示的手法,造成了含蓄的效果,如“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美人的情思是希望和他心爱的人成双成对,作者用一种含蓄的手法表现出来。
注重文辞声律的华美精工,艳丽如晚唐诗风,炫人眼目。少藻饰、多白描的语句写离情别恨,如〈更漏子〉〈梦江南〉。词境缠绵悱恻,凄丽而有情致,颇有民间曲子词的风味。
韦庄:以疏淡之美,写词抒情为主,直述胸臆,风格趋向清丽,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自然清新的风格,江南的景美、人美、生活美,写得疏朗、显直。他是一个大力用白描手法作词的作家,对情事多作直接而且分明之叙述。如〈思帝乡〉写的是常见的情爱题材,但长于勾勒,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感受,笔调疏放秀美。
三.风格不同。
温庭筠:开创词为艳科的传统,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向。注重藻饰以艳丽见长,具有密丽的风格。
韦庄:对民间抒情词给以艺术的加工,以疏淡为美。
第五篇:应用写作复习资料 一
应用写作复习资料
一、填空
1.主旨、材料、结构、语言、是一切文章的构成要素。
2.国务院2000年8月24日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列出的十三类公文为:1.命令(令)2.决定3.公告4.通告5.通知6.通报7.议案8.报告9.请示10.批复11.意见12.函13.会议纪要
3.中共中央办公厅1996年5月3日发布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列出的十四类党的机关常用的公文为:1.决议2.决定3.指示4.意见5.通知6.通报7.公报8.报告9.请示10.批复11.条例12.规定13.函14.会议经要
4.公文主要具有以下特点:法定、政策、实用、时效、规范
5.公文的具体功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颁布法规,传达指令2.反映情况,请示工作3.联系工作,商洽公务。4.宣传教育5.依据凭证。
6.从不同的角度,依照不同的标准,可对公文进行不同的分类,比如,按照行文关系和行文方向的不同,可将公文分为上行文、平行文和下行文三种,按照紧急程度的不同,可将公文分为紧急公文和普通公文两类,紧急公文还分特急和急件两类,按照有无保密要求的不同,可将公文分为无保密要求的普通公文和有保密要求的文件两类,按照机密等级的不同,还要以将有保密要求的文件分为绝密文件、机密文件和秘密文件三种,按其具体职能的不同,可将公文分为法规性公文、指挥性公文、报请性公文、知照性公文、联系性公文、实录性公文。
7.人们一般习惯于把一份公文划分为三大块,即眉首部分、文体部分、版记部分。眉首部分又称文头部分,通常是由公文份数序号、秘密等级、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诸要素构成的。主体部分又称行文部分,通常是由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成文日期、公文生效标识、附注等项目构成的。版记部分又称文尾部分,通常由主题词、抄送机关名称、印发机关和印发时间、反线诸要素构成的。
8.公文的发文字号是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和序号三个要素构成的。
9.发文机关名称、发文事由、公文种类是构成公文标题的三个基本要素。
10.在一份比较复杂的公文中,正文一般包括开关、主体、结尾三部分。
11.公文正文的开头方式有许多种,常见的有1.目的式、2.根据式、3.缘由式。
12.公文正文结尾的写法多种多样,比较常用的有1.归结式、2.说明式、3.申明式、4.祈请式、5.期望式。
13.一份公文的制发过程,一般应经过以下几个程序1.拟稿(草拟)2.审核3.签发4.复核5.缮印 6.用印7.登记、分发。
14.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作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可用决定。
15.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要用公告,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要用通告。
16.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可用通知。
17.按其内容和功用的不同,可将常用的通知分为以下几种:1.批示性通知。2.指示性通知3.告知性通知4.任免性通知。
18.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可用通报。
19按其具体用途和内容的不同,可将通报分为三类:1.表彰性通报、2.批评性通报3.情况性通报。
20.撰写通报,主要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情况要准确;(2)态度要明朗;(3)事实要典型;(4)发布要计及时。
21.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可用报告。
22从不同的角度,可对报告进行不同的分类,比如,按其性质的不同,可将报告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按其行文的直接目的的不同,可将报告分为呈报性报告和呈转性报告
23.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要用请示。
24按照请示内容和请示目的的不同,可将请示分为请求指示的请示和请求批准的请示。
25.报告与请示的区别主要体现为:1.具体功用不同,2.内容含量不同,3.行文时机不同。
26.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要用函。
27.按行文方向的不同划分,可将函分为去函和复函两种,按内容的不同划分,可将常用的函分为商洽性函、询问性函、答复性函和请求性函等几种。
28.记载和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要用会议纪要。
29.按其内容和功用的不同,可将常见的会议纪要分为三类:1.指示性会议纪要。2.通报性会议纪要。3.消息性会议纪要
30.会议纪要所应具备的两大特点是:(1)纪实性;(2)提要性,31.事务文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象比较具体;(2)格式比较固定;(3)写法比较实际;(4)时限比较紧迫
32.调查报告的特点主要体现为:(1)真实性;(2)针对性;(3)典型性。
33.调查报告特点主要体现为:1.真实性2.针对性3.典型性。
34.非普遍调查常用的方法有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三种。
35.计划的种类很多,而且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其进行不同的分类,比如,按其性质的不同,可将计划分为两大类,即综合性计划和专题性计划,按其形式的不同划分、有条文式计划、表格式计划、条文和表格配合使用的计划,大单位的计划或时限较长的计划,往往以文件的形式制订。
36.计划通常是由标题、正文和落款几个部分构成的
37.计划的正文部分一般包括基本情况、目的与要求、步骤与作法、结语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38.从不同的角度,可将总结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比较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按其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将总结分为综合性总结和专题性总结两类。
39.总结一般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即标题、正文和落款。
40.总结的正文一般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几个部分。
41.述职报告通常是由标题、署名和正文几个部分构成的。
42.常见的规章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1.章程2.条例3.规定4.办法
43.章程一般包括标题、签署、正文等几个部分
44.同章程一样,条例通常也是由标题、签署、正文几个部分构成的。
45.比较常见的公关文书主要有函电类和致词类两大类别
46.函电类公关文书主要包括贺电和贺信、唁电和唁函、请帖和聘书、慰问电和慰问信、邀请电和邀请信、感谢信和表扬信以及求职信和推荐信、介绍信和证明信等。
47.致词类公关文书主要包括欢迎词和欢送词、祝酒词和答谢词、开幕词和闭幕词、追悼词等。
48.目的明确,格式规范,用语得体是公关文书所应当具备的几个最为突出的特点。
49.贺电和贺信通常包括标题,称谓,正文,祝颂语,落款几个部分。
50.请柬一般是由封面和内文两个部分组成的。
51.按照使用场合和内容的不同,可将慰问信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示安慰的,一类是表示问候的。
52.经济新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真、新、精几个方面。
53.新闻一般是由和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背景五个部分组成的。
54.新闻的标题主要有单行标题、双行标题、三行标题等三种。
55.新闻的三行标题是由引题、正题、副题 组合而成的标题。
56.新闻的开头部分通常被称作导语。
57.额闻导语的写法有许多种,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叙述式;(2)描写式;(3)设问式;(4)论述式。
58.撰写经济消息,必须依循以下要求:1.事实要准备2.报道要及时3.表述要通俗、简炼。
59产品说明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播知道2.指导消费3.宣传企业。
60.产品说明书的特点主要体现为:1.内容的科学性,2.表述的通俗3.层次的条理性。
61.从总体上看,产品说明书一般是由标题、正文、尾部几个部分构成的。
62.撰写产品说明书,必须注意以下两点:1.要有责任意识2.要有大众意 识。
63.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种类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别,譬如,按其内容广度和分析目的的不同,可将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归入综合分析报告和专题分析报告两大类。
64,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功能主要包括:(1)诊断功能;(2)建议功能;(3)反馈功能;(4)预测功能。
65.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标题常用的有两种:1.报告式标题2.论文式标题
66.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正文通常包括基本情况、评估分析、意见或建议等几个部分的内容。
67.经济活动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等几种。
68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般由标题、正文、附件几个部分构成的69.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特点主要体现为:1.高度的科学性2.严密的论证性3.学科的多样性。
70.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文通常包括前言、主体、结论三个部分。
71.合同的特点主要体现为:1.合法性2.合意性3.平等性4.诚信性5.规范性。
72.从不同的角度,可将合同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比如,按时间划分,有长期合同,中期合同和短期合同,按表达形式划分,有书面形式合同和口头形式合同,按书面格式的不同,书面合同还可再分作条款式合同、表格式合同及条款加表格式合同,而目前用得最多的分类方法是按业务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将合同分为买卖合同、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赠与合同、借款合同、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承揽建设工程合同、运输合同、技术合同、保管合同、仓储合同、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居间合同。
73.合同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标题、2.合同当事人名称3.合同编号与签订地点、时间4.正文5.署名和有效期限。
74.无论哪一类合同,都应写入以下几项基本条款:1.标题2.数量和质量3.价款或者报酬4.包装和验收方法5.履行的期限、地点和方式6.违约责任7.解决争议的方法。
75.民事起诉状通常是由首部、正文和尾部组成的。
76.民事起诉状的首部主要包括标题和当事人的基本情况两个项目。
77.民事起诉状的正文主要包括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证据三个方面的内容。
78.民事答辩状是由首部、正文、和尾部组成的。
79.民事答辩状的首部主要包括标题、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和案由几个项目。
80.民事答辩状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反驳性。
81.刑事自诉状是由首部、正文、尾部组成的。
82.刑事自诉状首部包括标题和当事人的基本情况两项内容。
83.刑事上诉状正文主要包括上诉请求和上诉理由两项内容。
84.刑事答辩状由首部、正文和尾部组成。
85.刑事答辩状的首部包括标题、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和案由几项内容。86.行政起诉状是由首部、正文和尾部三个部分组成的。
87.行政起诉状的正文主要包括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证据等几项内容。
88.行政答辩状由首部、正文和尾部组成。
89行政答辩状的首部包括标题、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和案由几项内容
90.条据是便条和字据韵合称。
91.启事的种类很多,按其用途和内容的不同,可将启事分为三类:一是征召类启事;二是寻觅类启事;三是声明类启事。
92.启事通常是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个部分组成的。
93.按其用途的不同,可以将书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用书信,一类是一般书信。
94.传统的书信是由内文和封套两个部分组成的。
95.书信的内文俗称内瓤,主要包括称谓,问候语,正文,祝颂语,落款等几个部分。
96.检索工具是指各类以提供资料线索为主的检索性工县书,人们常用的检索工具主要有目录、索引和文摘等几种。
97.检索文献资料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追溯法,二是常用法,三是循环法。
98.文献的阅读方式主要有略读、细读、精读等几种,此外、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还应当学会速读。
99.按照记录内容和记录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笔记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常用的笔记有以下几类:(1摘录笔记;(2)摘要笔记;(3)提要笔记;(4)提纲笔记;(5)心得笔记;(6)索引笔记。
二、名词解释
1.公文:也即公务文书,对这个概念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公文是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在公务活动中所用的各类文字材料。而这里所说的公文是指狭义的公文而言的,主要是指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列出的十三类公文。这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2.上行文:是指下级机关向所属上级机关呈送的公文,主要有报告、请示等。
3.平行文:是指向同级机关或不相隶属的机关送交的公文,主要有函等。
4.下行文:是指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发送的公文,主要有命令(令)、决定、通报、通知、批复、意见等。
5.发文字号:简称文号,又称公文编号,是发文机关同一公文排列的顺序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和序号组成。
6.主送机关:是负有公文处理责任的受文机关,是公文的主要受理机关。
7.公文主题词:是标示公文的内容特征和归属类别的关键性词语。
8.签发:是发文机关的领导人经过审核,在同意发出的公文文稿上签字的步骤。
9.调查报告:是对某一个事件或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所写出的真实地反映情况的书面报告。
10.计划:是某一个单位、部门或个人,对预计在一定时期内所要做的工作或所要完成的其他任务加以书面化、条理化和具体化的一种文书。
11.工作计划:是对某一单位或部门某一时期内的工作做出打算和安排的文书。
12.工作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工作或某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以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帮助和借鉴的一种书面材料。
13.讲话稿:这里所说的讲话稿是指用于公务活动的讲话稿,主要是指领导同志在各种会议上或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发表讲话时所用的书面材料。
14.述职报告: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目前主要为领导干部)就一个阶段的任职情况,向有关部门及领导、群众作出全面说明的一种文书。
15.法规与规章:是指国家机关及其业务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机构所编制的,反映在一定的范围内要求有关人员共同遵守的规定的实用文书。
16.章程:是党派或团体等组织,用于规定自身的性质、宗旨、组织机构、活动形式和行动准则等内部事务的一种文书。
17.条例:是对某一方面的工作或某一重大事项的处理方式及某一组织的宗旨、任务及其成员的职责权限等作出规定的指令性文书。
18.规定:是针对某一事项或活动提出要求,并制定相应措施,要求有关人员贯彻执行的一种文书。
19.办法:是有关机关或部门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有关法规、规定,就某一方面的工作或问题提出具体做法和要求的文件。
20.守则:是某一单位、部门或属于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所共同依循的行为准则,是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的文书。
21.公关文书:简单地说,公关文书就是在公关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文书。公关是公共关系的简憨,主要是指一个社会组织或一个人通过与公众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或其他交往活动,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为组织或个人的发展创造最佳社会环境的各种行为方式。
22.求职信:又称自荐信,是求职者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并表达求职意愿,以求获得某个职位的一种专用信件。
23.欢迎词:是指在宾客光临时,主人为表示欢迎,在欢迎仪式或酒会、宴会等公开聚会场合发表的演讲词。
24.欢送词:是指在宾客即将离去时,主人为表示欢送,在欢送仪式或送别酒会、宴会等公开聚会场合发表的演讲词。
25.祝酒词:是在比较正规的酒会、宴会上发表的向人们表示祝愿的演讲词。
26.开幕词:是在比较正式的大型会议或活动的开幕式上,举办单位的主要领导人所作的宣告性或纲领性讲话。
27.闭幕词:是在比较正式的大型会议或活动的闭幕式上,举办单位的主要领导人或其他有关人员所作的总结性讲话。
28.经济新闻:是新闻的一种,是指及时、迅速地对经济领域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或社会影响的事实所作的简要报道。
29.导语:是新闻的开头部分,在此要用一句话或一个段落将新闻最有价值、最重要、最吸引入的内容表述清楚。
30.产品说明书:是一种全面、明确地介绍产品的用途、性能、构造、使用方法等事项的文字材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说明文。
31.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是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常用的一种专业文书,是以科学的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为依据,根据计划指标、会计核算、统计工作的报表和调查研究掌握的情况与资料.
对本部门或有关单位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作出正确的评估,找出成绩和问题,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改进方法,指导经营管理而写成的书面的报告。
32.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指在确定某一个经济建设项目或科研项目之前,对其政策或规模、技术力量和水平、实施方案或措施及其投入或产出等,进行全面的技术论证和经济分析,从而确定该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书面报告。
33.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34.民事诉讼文书:是指司法机关为处理各类民事诉讼案件以及当事人、律师为解决诉讼纠纷和处理非诉讼问题,依法制作或使用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文书的总称。
35.民事起诉状: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时,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据事实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时制作并使用的法津文书。
36.民事答辩状:是民事诉讼的被告或被上诉人根据民事起诉状或民察上诉状的内容,针对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或上诉人提出的上诉清求作出答复,并依据事实与理由进行辩驳的法律文书。
37.刑事诉讼文书:是指司法机关为处理备类刑事诉讼案件及当事人、律师为解决刑事纠纷,依法制作或使用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文书的总称。
38.刑事自诉状:是指刑事自诉案件的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为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时制作并使用的法律文书。
39.刑事答辩状:是指刑事自诉案件的被告或被上诉人根据刑事自诉状或刑事上诉状的内容,针对原告提出的诉论请求或上诉人提出的上诉请求作出答复,并依据事实与理由进行辩驳的法律文书。
40.行政诉讼文书:是司法机关为处理各类行政案件以及当事人、律师为解决行政纠纷,提起行政诉讼而依法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文书的总称。
41.行政起诉状:是行政诉讼的原告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具体行政行为的侵害j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依法处理的法律文书。
42.行政答辩状:是行政诉讼的被告或被上诉人根据行政起诉状或行政上诉状的内容,针对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或上诉人提出的上诉请求作出答复,并依据事实与理由进行辩驳的法律文书。
43.生活文书:又称个人文书或生活应用文,主要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处理个人事务或解决具体问题所用的各类文书。
44.启事:是指人们为说明有关事项,或者请求他人帮助而公开发布的短文。
45.读书笔记:是在阅读书籍或文章等各种文献时,对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所作的记录,其中有录自读物的资料,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等。
46.摘要笔记:在充分理解文献内容的基础上,按照原文的顺序,把文献中的一些观点依次摘抄下来,就形成了摘要笔记。
47.提要笔记:在读完文献之后,对文献的主要内容加以全面概括,把它写成一个简短的纲要,就形成了提要笔记
48.提纲笔记:在阅读书籍或篇幅较长的论文时,对全文的总观点、每个部分或层次的观点以及说明观点的主要材料,加以高度概括,并把它们依次排列出来,写成一个能够反映读物的基本结构框架的大纲,即为提纲笔记。
49.心得笔记:是一种专门记录自己在阅读中所产生的感想、收获或对读物的批评、质疑意见的笔记。
三、简答题:
2.公文的主要特点
答:公文主要具有以下特点:法定、政策、实用、时效、规范
3.公文的基本功用
答:.公文的具体功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颁布法规,传达指令2.反映情况,请示工作3.联系工作,商洽公务。4.宣传教育5.依据凭证。
4.公文的构成要素
答:完整的公文格式包括下列部分:
(1)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2)紧急程度(3)发文机关标识(4)发文字号(5)签收人(6)标题
5、公文写作的基本要素:1.要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有关法规,规定;2.要了解实际情况;3.要遵循各项行文规则.6、写作命令(令)的注意事项:1.内容要符合有关法律和政策;2.态度要鲜明;3.文字要简炼,结构要严谨,中心要突出,语气要肯定.5.发文机关要合乎要求.7、决定的主要用途:<<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作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策事项.8、写作决定的注意事项:1.要作好调查研究;2.要做到观点鲜明.9.公告的主要用途
答: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10.通告的一般写法
答:1.标题2.正文3.落款
11.写作公告、通告的注意事项
答:公告注意事项:1.公开性的特点决定公告无须写具体的收文机关和人员。2.不要滥用公告。3.制发公告之前,首先要弄清楚本机关是否有权或已被授权发布公告。通告的注意事项:
1.通告与公告一样都是公开登报、广播或张贴的告知性公文,所以没有保密问题,由于没有特定的受文对象,所以不写主送机关。2.通告隐含的实际受文对象是某一范围的群众,人们的文化程序参差不齐,所以写作时要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过于深奥的专业术语不宜采用,不能不用时要加以必要的解释。3.通告经常会被滥用,行文之前,须先考虑告知的事项该用通告,还是通知或非公文的启事、声明等。
12.通知的主要用途。
答: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
13.各类通知的一般写法答:1.批转性通知,应当注意它的行文方向,是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行文,它所批转的,则是下级单位上报的文件。2.转发性通知,来自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而且转发机关也不受级别的制约,这是与批转通知不同之处。3.传达通知,用以传达本机关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执行的事项。4.任免通知,用途单
一、篇幅也简短。需注意的是标题用词要得当,既任命又免去干部职务的,用“任免”,只任命没有免去事项的,用“任命”,只免去职务没任命事项的,用“免职”
14.各类通报的一般写法
答:1.表彰通报。制作表彰先进人物、先进集体和好人好事的通报,目的是表彰一个,带动一片。2.批评通报。与表彰通报相反,它所批评的对象是典型的、性质严重的错误。它常用于纪检、审计、财务、环保、安全等部门。3.传达通报。包括传达上级指示、会议精神和情况等。
15.通报的主要特点
答:1.告晓性和及时性2.真实性和典型性3.政策性和教育性。
16、写作议案的注意事项:1.要依照国家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行文;2.要言之有理.17.报告的主要用途
答: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18.报告的一般写法
答:1.工作报告。是将某项或某一阶段的工作情况向上级机关如实汇报。2.情况报告。它的内容重点在于上报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信息(包括事件、人物、市场、产品、现象、问题、倾向等。)3.答复报告。这类报告为回答上级机关的询问而写,与主动汇报的工作报告、情况报告的差异在于有被动性。
19.请示的主要用途
答: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20.请示的一般写法
答:无论是请求指示还是批准的请示,正文一般都由原由,事项、结语三部分组成。原由是请示事项的理由和根据。要写得合情合理,充分体现请示者本身无法解决而必须求助于上级机关,使上级理解、同意、批准所提出的要求。结束语虽然是祈使语气,但要谦逊有礼,“请”字是少不得的。
21.写作请示的注意事项
答:1.请示的主送机关只写一个。2.要逐级请示,一般不要越级行文。3.注意单一性,要一事一请示,不能一文数事。
22.报告与请示的主要区别
答:区别:1.行文目的不同。请示一定要求上级机关批复,报告则主要是下情上达,不要求答复。2.行文时机不同,请示应在事前,不允许“先斩后奏”,事后才请示是违背组织原则的。报告在事前、事中、事后均可根据实际需要行文。3.行文内容不同,请示主要写请求指示、批准的事项、报告侧重于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或回复询问。
23、批复的主要用途:<<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24、批复同复函的区别:1.行文方向有所不同;2.重要程度有所不同.25、写作批复的注意事项:1.要态度鲜明;2.要全面周详;3.要迅速及时.26.写作意见的注意事项
答:1.作为下行文的意见,是就某个重要问题有感而发,文章内容包含情况、问题分析,以及指示或指导性意见。2.意见作为上行文,提出见解要中肯,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要切实可行。3.意见作为平等文,具有表达商榷意见的功能,提出解决办法带有建议和协商性质。
27.函的主要用途
答: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28.各类函的一般写法
答:无论公函或便函,正文开头部分一般都是说明发函的原因,申述函中有关事项的理由。主体部门写明所要商洽、询问、答复或请求、请求的事项、问题。结语习惯用“特此函告”、“专此函复”“请函复”等,也可以省略结语。
29.写作函的注意事项 答:1.函是用来处理公务的,不能像私人书信那样涉及私事。2.一函一事,不要把几件事写在一份公函中,令人难于处理。3.开门见山,直陈其事。
30.会议纪要的主要用途
答:主要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31.会议纪要的一般写法
答:正文的写法,开头是会议基本情况概述。包括会议背景、宗旨、指导思想、会议时间、地点、会期、主持人或单位、与会单位和人员、出席及列席人数、议程、经过、成果或收获、总体评价等。主体是介绍会议的主要精神,包括重要议题、观点、结论、决议等。主体要求内容充实、条理清楚,要体现政策、法律和理论水平。结尾可以对执行会议决定或落实会议精神提出要求、希望,或发出号召。
32.写作会议纪要的注意事项
答:1.活用记录2.把握要点3.文字准确。
33.事务文书的特点
答:事务性、辅助性、灵活性
34、事务文书的作用:1.贯彻政策,指导工作;2.沟通情况,联系工作;3.积累和提供资料;4.宣传教育,检查督促.35、简报的作用:就在于沟通情况,交流信息.说得具体一些,编发简报,能够迅速,准确地向上级机关反映情况,以便上级机关及时了解下情,作出正确的工作决策;在平级机关之间,简报可以起到加强联系,利于合作的作用;对于下级机关来说,简报则能及时反映上级机关的工作动态,使人们对上级机关的工作意图有所了解.。
36.简报的一般写法
答:1.报头,简报的报头一般设在首页上方,约占页面的1/3。2.主体,是简报的主要部分。在文章前面,可加编者按,提示内容要点或意义,说明编辑意图等。如果有好几篇文章、好几页,可以加设目录。3.报尾,在简报最后一页下部,用一横线与报核隔开,横线下左边标明发送范围。
37.编写简报的要求
答:1.快写快印2.内容实用3.形式灵活4.语言简练
38、调查报告的特点:1.真实性;2.针对性;典型性.40、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1.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充分占有材料;2.要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真分析并合理组织材料;3.要讲究结构形式和语言特色.41.计划的作用
答:1.明确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提高自觉实践意识,有利于掌握工作主动权2.规范群体行为,加强团结,保证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3.便于上级、群众检查、督促和取得相关单位的支持。
42.计划的一般写法
答:
一、标题,常见的标题包括四项内容:1.计划执行者2.计划时限3.计划事项 4.文种名称。
二、正文,分为五个部分:1.前言2.任务与目标3.措施和办法4.步骤与程序5.结语。
三、落款,包括制定者、制定日期、盖章三项。
43.制订计划的要求
答:1.要以国有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为指导2.要坚持实事实是的原则3.措施和办法要制订得具体可行4.表达方式要以说明为主,行文中不要夹杂不必要的议论。44.总结的一般写法
答:
一、标题,包括公文式、主题式、提示式、正副题式。
二、署名,像一般文章一样在标题下署名,可以在文末署名。
三、正文
45.撰写总结的要求
答:1.熟悉业务,了解情况2.辩证分析,实事求是3.寻找规律,提炼观点4.抓住重点,突出特点。
46.撰写讲话稿的要求
答:1.为领导裁衣。2.看对象说话3.材料务求准确。
47.章程的一般写法
答:
一、标题,一般由组织名称加文种构成。
二、发文标识,一般在标题下面注明订立机关和发布日期。
三、正文。复杂的章程能够明显地区分出总则、分则、附则三大部分。
48.条例的一般写法 答:
一、标题。完整的条例标题由制文机关、内容和文种名称组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
二、发文标识。条例主要为权力机关所用,制定它须经严格的法定程序,一般包括草拟、通过、批准和公布几个环节。
三、正文。将条例的内容分为若干章,每章内容相对 集中,列出章的小标题,章下设条,但条序不受章的影响,贯穿全文。
49.规定的一般写法
答:
一、标题:1.由制文机关、内容和文种构成。2.由内容和文种构成,省去制发机关。
二、发文标识,有的规定在标题下括号内签署制发机关和发布日期,有的标注通过规定的会议名称和时间,有的规定则省略发文标识。
三、正文。1.序言+条款式。2.条贯式3.公文式
50.办法的一般写法
答:一般由标题、发文标识和正文三个部分构成。正文的表述形式一般有两种。1.分章式。即将整体分为若干章。第一章为总则,其他各章为分则,最后一章为附则。条的序数按整体布局排,不以章单排。2.分条式。即将有关内容以条的序数排列。
51、述职报告的作用:对于领导干部个人来说,撰写述职报告,可对自己的任职情况加以回顾和反思,有利于自我提高,也也有利于改进工作;对于一个单位或部门来说,要求领导干部提出述职报告,便于考核干部,也便于群众民主监督.52.经济消息的主要特点
答:1.新,及时报道最新的事实2.短,文字简明扼要,篇幅短小3.快,报道及时快速,4.活,表现方法灵活,活泼生动。
53.经济消息的作用
答:文秘人员写作的消息主要用于向新闻传播媒介和本组织的网站、内部报刊供稿,及时向公众传播本组织发生的最新事件和产生的最新信息,实现大众的知情权,扩大本组织的影响。
54.经济消息的结构和内容
答:一篇消息由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结尾和背景材料几部分构成。消息标题是消息内容的形象概括,它既起到提示、评价和组织新闻内容的作用,又能够美化报纸版面,是吸引、引导人们阅读消息的关键。标题有主标题、引题和副题三项构成。主标题又称正题,是消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所用的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地位。消息的标题有单一型和复合型两种。
二、消息头。报纸上刊登的消息,其开关部分常冠以“本报讯”或“新华社北京×月×日电”之类的字样,就是消息头。
三、导语。消息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它紧接在消息头的后面,一般由最新鲜、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四、主体。是紧承导语,对消息的内容具体地展开叙述,印证和回答导语中的提示,解释消息事实的来龙去脉,让事实说话,以叙述为主,层次清楚。
五、结尾。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最末一段。
六、背景。是新闻中有关人物或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客观环境等资料。
七、关于“倒金字塔式结构”是一个形象比喻,其实是倒叙法。
55.经济消息的写作要求
答:1.用第三人称客观报道2.要把标题设计得贴切传神3.要把导语处理成消息的核心精华。
56.产品说明书的作用
答:1.沟通作用2.宣传作用
57、产品说明书和广告的区别:1.目的不同;2.内容有别;3.形式各异;4.操作残途.58.产品说明书的结构和内容
答:
一、标题,大致有三种写法:一是以产品名为题,二是由产品名称和文种名称合成。三是由产品名称及其功能构成。
二、正文,常见的有:1.条款式。2.短文式。
三、落款,写生产企业名称。
四、附项。写便于消费者联系和识别的事项。
59.产品说明书的写作注意事项
答:1.了解产品,了解顾客2.客观介绍,实事求是3.语言通俗,说得明白。
60.广告的作用
答:具有传播信息、宣传鼓动、引导消费、艺术欣赏等功能。
61.广告的一般写法
答:
一、标题,标题是广告的眼睛,在文案中占据重要地位。广告标题要求鲜明、醒目、新奇。
二、正文。广告文章追求艺术效果,所以正文的内容往往别出心裁,生动别致。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各种表达方式可按内容需要选择,结构也可以灵活安排,推陈出新。
三、广告词。可以独立使用,也可出现在广告文章的标题或正文中。一般只是一句话,甚至一个短语。
四、随文(附项)包括广告主名称、地址等。附在正文后面。
62.广告的写作要求
答:1.立意求新。2.内容求实3.手法求变4.文字求精
63、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作用:1.总结经验,提高管理水平;2.了解情况,加强法制,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3.掌握规律,预测未来,有助于正确决策;总之,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有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它是经济工作者特别是计划,统计,会计人员当好参谋的重要工具,也是从事现代经济管理的领导者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有效的凭借.64、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特点:1.科学性;2.及时性;3.指导性.66、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写作要求:1.要充分占有“活”的材料;2.分析要有全局观念;3.提出的建议和改进措施要具体可行;4.要及时完成报告.67、市场预测报告的作用:1.有利于作出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2.有利于搞活市场,满足需求;3.有利于制订合理的生产经营计划;4.有利于改善经营,提高经济效益.68、市场预测报告的特点:1.科学性;2.综合性;3.预见性;4.时效性.69、市场预测报告与市场调查报告的异同:1.相同点.1)都要以事实为基础;2)都要以科学的分析为手段;3)都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为目的.2.不同点.1)目的不同;2)要求不同.70、市场预测的一般程序:1.确定预测目标;2.收集整理资料;3.选择预测方法;4.进行预测分析.72、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作用:1.为领导者提供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2.为保证资金来源提供条件.73、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特点:1.高度的科学性;2.严密的论证性;3.学科的多样性.75、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写作要求:1.要实事求是,做好调查研究;2.要虚心学习,掌握有关专业知识;3.要认真研究,进行科学的分析.76、招标,投标文书的特点:1.竞争性;2.公开性;3.简明性.78、招标书的写作要求:1.要作好调查研究;2.要实事求是地提出要求;3.要有法制观念;4.要做到表述准确,规范.82、投标书的写作要求:1.要实事求是;2.要有针对性;3.要讲究时效性.83.合同的作用
答:合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时会用到的文书品种,文秘工作人员的使用率就更高。合同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证经济工作计划依法执行、提高经济动作效率、促进建设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签订合同对于当事双方或各方都有好处,它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安全。
84.合同的特点
答:1.合法性2.合意性3.平等性4.诚信性5.规范性。
85.合同的结构和内容
答:
一、内容: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但《合同法》规定的一般条款都是基本内容,不应缺漏。这些条款包括:1.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和住所。2.标的。3.数量。4.质量。5.价款或酬金。6.履行的期限、地点和方式。7.违约责任。8.解决争议的方法。
二、结构:1.标题2.合同当事人名称3.正文4.尾部。86.合同的写作要求
答:1.拟写合同写作要有前提条件。2.合同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要对等。3.合同必须符合国家的政策法规4.表达要周密严谨。
87、民事法律事务文书的用途:民事法律文书既是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适用民事法律,法规,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解决民事案件的工具,也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书面材料.88.民事起诉状的功能
答:1.保护诉讼人自己的合法权益。2.为法院公正审判提供依据。3.促进法律不断进步和完善。
89.民事起诉状的结构和内容
答:
一、首部。包括标题和当事人基本情况两个内容。1.标题写“民事诉状”或民事起诉状2.当事人基本情况包括原告的和被告的。
二、正文。要写明原告的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和理由。
三、尾部。写明致送机关法院和具状人姓名及具状日期,一般可按固定的格式行文。
90.民事起诉状的写作注意事项 答:1.真实2.合法3.有所针对
91.民事上诉状的功能
答:1.保护诉讼人自己的合法权益。2.为法院公正审判提供依据。3.促进法律不断进步和完善。
92.民事上诉状的结构和内容
答:
一、首部。依次写明下列各项:1.标题写明“民事上诉状”2.按照上诉人、被上诉人、第三人的顺序在括号内分别注明他们在第一审程序中的诉讼地位,并分别写明他们各自的身份情况。3.写明原审人民法院的名称、判决书或裁定书的编号及案由。4.写明不服原审判决或裁定提出上诉的请求。
二、正文。写明上诉的请求和理由。上诉的请求部分,要写明上诉请求第二审人民法院依法撤销,变更原审裁判或重新审理,以及如何解决以事权益争议的具体要求。
93.民事答辩状的功能 答:1.陈情2.维权
94.民事答辩状的结构和内容
答:民事答辩状包括首部、答辩理由和结尾三部分。
一、首部,依顺序写明“民事答辩状”或“民事被上诉答辩状”。2.答辩人的基本情况。3.答辩事由。
二、答辩理由。即答辩状的内容,它没有统一的格式要求,具体内容要根据原告的诉状或上诉上的上诉状的内容来确定。
三、结尾。写完答辩理由后,另行写“此致”,再另行顶格写“××人民法院”
95.民事答辩状的写作注意事项
答:1.针锋相对2.抓住要点3.证据确凿4.援引法律。
96、刑事法律事务文书的用途:刑事法律文书既是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适用于刑事法律规范,区分合法与违法行为和事实,制裁刑事犯罪,保证无罪的人不受法律追究的工具,也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107、刑事起诉状的写作注意事项:1.要正确确定行政起诉状的被告;2.要明确行政起诉状的适用范围;3.要清楚行政起诉状递交的时间期限.110、行政答辩状的写作注意事项:1.要正确确定答辩人;2.要注意递交期限;3.要明确递交答辩状的途径.111.学术论文的性质和功能
答:功能:1.用于记录,总结、描述和公布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2.用于在学术刊物、学术专著、论文集或在学术会议上发表,进行学术交流。3.用于申请晋升技术职称。
112.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 答:1.含义2.特点
113.选择科学研究课题的原则
115.学术论文的结构程序
答:1.题名2.作者署名3.内容提要4.关键词5.目录6.正文7.致谢8.注释9.参考文献
118.毕业论文的选题注意事项
答:选题得当与否,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关系论文的成败。选题过大,过难或陈旧,都是应该避免的。我们要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范围内选题,扬长避短,突出特色。文秘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选题的方向一是专业知识的理论问题,一是反映管理实务的实践性问题。其实,在与专业关系密切的边缘学科内选题,如计算机、写作等。也很好。要把自己的想法和准备情况如实向老师汇报、取得老师的指导。
120、提要的写作要点:1.是简介,即简明扼要地介绍文献的内容要点;2.是评论,即对原文献提出评论性意见,指明其学术价值或得失.这两项内容在一份提要中可以只写一个,也可以结合起来写.121、综述的主要特点:1.综合性,综述要在归纳与整理的基础上,对描述对象的全貌作出全面,系统的反映;2.是描述性,综述应是对某项研究情况的客观反映,作者不能加以评论或提出建议
122、综述的编写要求:1.要充分占有资料;2.要善于进行分析与归纳;3.要保持写作态度和写作方法的客观公允.123、1.是描述性,述评首先要对研究情况作出比较全面的介绍,要客观地反映研究情况,这是展开评论的基础;2.是评论性,述评的写作不能停留在研究情况的介绍上,要对研究情况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较有深度的评论意见.124、1.要充分占有资料;2.要关于进行分析与归纳;3.要深入研究问题;4.要使“述”与“评”既能有机结合,又能有所区别.行政组织学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是(正式组织);
2.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认为的设计而产生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一种人际关系,此种组织为(非正式组织);
3.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此种类型的组织为(强制性组织);
4.组织一词源自希腊文,1873年哲学家(斯宾塞)用组织来指涉已组合的系统或社会。
5.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要的受惠对象,组织的目的在于维护及促进组织成员所追求的利益,此种类型的组织为(互利性组织);
6.行政组织是追求(公共利益的组织);
7.(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8.1911年,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的革命;
9.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法约尔)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
10.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在《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官僚组织理论;
11.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奥梅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一些观点;
12.阿吉里斯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提出了(成熟与不成熟理论);
13.(锡盟)由于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4.马斯洛在其代表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
15.美国学者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中,系统地提出了(动态平衡组织)理论;
17.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
18.(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19.(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将影响一切组织的一般环境特征划分为文化特征、技术特征、教育特征、政治特征、法制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人口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等几个方面;
20.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诸要素为(组织环境);
21.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内部环境);
22.组织界限之外和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称为组织的(外部环境);
23.组织结构垂直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层级化);
24.行政组织结构横向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分部化);
25.领导机关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称谓(管理幅度);
26.在单位和人数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关系为(反比例关系);
27.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为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处理事务,不受上级机关干涉的组织结构体系为(分权制);
28.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上级机关或单位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下级或派出机关处理时无须完全秉承上级或中枢机关的意志行事的组织结构体系为(集权制);
28.20世纪60年代,钱德勒出版了一本专著,提出了组织结构的设计要跟随战略变化的观点,此书为(战略与组织结构);
29.国务院是由(全国人大)组织产生;
30.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31.秦朝的裙县制奠定了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行政建制;
32.我国地方各级政府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33.省级政府每届任期(5年);
34.中国当前的城市,在行政级别上分为(4)各层次;
35.市级政府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并接受(国务院)的统一领导;
36.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
37.在影响组织的各种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38.个体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的内容。
39.人的行为首先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内在的愿望与冲动,即产生(需要)
40.在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41.赫茨伯格的双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42.期望理论中的激励力量取决于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的综合作用。
43.根据群体的成因分类,可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44.群体凝聚力是一个(中性)的概念。
45.(决策)是领导者最基本的职能。
47.从某种意义上讲权力是一种(影响力)。
48.领导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基础是领导者个人的品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49.领导心理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为(领导素质理论)的研究。
50.管理方格理论有(5种)代表性的领导类型。
51.行政组织决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共同利益)。
52.行政组织决策是以(公共权力)为后盾。
53.风险型决策的决策后果(可以预测,需要冒一定风险)。
54.(发现问题)是行政组织进行决策的起点。
55.(调查研究)是行政组织决策科学化的基础。
56.(中枢系统)是行政组织决策的中心。
57.(选择方案)是决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58.在决策理论研究领域,杜鲁门提出了(团体决策模型)。
59.冲突属于(高对抗)性行为。
60.现代观点认为,冲突(既具有建设性又具有破坏性)。
61.(冲突分析)是管理冲突的基础。
62.组织中最佳的冲突状态是(适度冲突)。
63.解决冲突最基本的策略是(正视策略)。
64.合作意向都很高,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而使对方达到目的的冲突处理模式为(克制型)。65.缓解策略比回避策略更(进一步)。
66.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此种形式的信息沟通为(正式沟通)。
67.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以写实、会谈、讨论的方式进行的交流与信息反馈,直到双方共同了解为止,这种沟通形式为(双向沟通)。
68.组织中的成员、群体通过一定的渠道与决策层进行的信息交流,如下级向上级定期或不定期汇报工作,进行情况或问题的反映等,这种沟通形式为(上行沟通)。
69.组织中自上而下进行的信息传递和沟通,如上级意见、文件、政策的下达等,这种沟通形式我们称之为(下行沟通)。
70.组织系统中处于相同层次的人、群体、职能部门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为(平行沟通)。
71.20世纪90年代(陈国权)开始研究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并提出了组织学习系统理论OLST。
72.行政组织学习的分类是在(阿吉里斯)关于组织学习方式分类的基础上提出的。
73.组织学习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74.行政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源于(人类文化学)和组织文化研究的影响。
76.行政组织文化主要包括行政制度文化和(行政精神文化),但是受行政物质文化的客观影响。
77.根据行政组织文化产生的时间,行政组织文化可以分为传统行政组织文化和(当代行政组织文化)。
78.行政组织文化具有多种功能,它能把组织成员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汇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我们把这种功能称为(凝聚功能)。
79.行政组织文化相比于正式的组织规章制度的控制作用,它具有(软约束性)的特性。
80.经济性指标一般指行政组织投入到管理中的资源,其关心的是行政组织的(投入)。
81.效果通常是指公共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其关心的是(质量)。
82.效率就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其关心的是(手段)问题。
83.1954年,(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
84.哈佛大学教授格雷纳1967年在《组织变革模式》一书中提出(按权力来划分组织变革模式)。
85.组织发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调查反馈方法和实验室培训运动,它的先驱是法国心理学家(烈文)。
86.1957年麦格雷戈应邀到联合碳化公司与公司人事部门联合成立顾问小组,把实验室训练的技术系统地在公司使用。这个小组后被称之为(组织发展小组)。
87.作为一套极有系统的组织方案,格道式发展模式的目的在于使组织达到一种最佳状态。此模式创立者为(布莱克和默顿)。
88.系统变革模式认为,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技术、人员、结构和任务四个因素组成,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牵动和引起系统的变化。系统变革模式的创始人为(利维特)。
89.美国心理学家埃德加在其《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适应性变革循环模式)。
90.罗宾斯特克兹认为,组织变革的方式取决于组织成员的技术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的组合,提出了(情景变革模式)。
二、多单项选择题(注:括号里面的内容即为选项内容)
1、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透视组织,给予不同的定义,目前学界对组织界定的取向,主要有以下几种:(静态的组织观,动态的组织观,生态的组织观,精神的组织观)。
2、管理学家W。理查德。斯格特在其《组织理论》一书中,认为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为(社会结构、参与者、目标、技术、环境)
3、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人们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
4、美国学者艾桑尼以组织中人员对上级的服从程度、上级对下级权力的运用关系,将组织划分为(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
5、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表布劳及史考特,根据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把组织分为(互利组织、服务组织、企业组织、公益组织)。
6、从系统理论的角度看,任何一种社会组织大体都发挥三种功能:(“聚合”功能、“转换”功能、“释放”功能)。
7、组织是一个纵横交错的权责体系,构成组织权责体系的三大要素为(职务、职权、职责)。
8、世界银行在其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以下几项基础性的任务处于每个政府使命的核心地位,这些使命是(建立法律基础、保持非扭曲的政策环境、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
9、古典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泰勒、法约尔、韦伯)。
10、韦伯对行政组织的建构是从权力分析开始的,认为存在着三种纯粹形态的合法权力,它们是(理性—法律的权力、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
11、美国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在其《工作的推力》和《工作与人性》等著作中,提出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激励因素、保健因素)。
12、西蒙把决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找到一个需要工作决策的时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当时的情况及对未来的预测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
13、西蒙指出,决策有(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两种极端类型。
14、里格斯指出,棱柱型社会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异质性、形式主义、重叠性)。
15、里格斯在他创立的“棱柱模式理论”中,将社会形态划分为(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
16、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外部环境)。
17、邓肯从(简单迂夫子)和(动态与静态)两个维度对影响组织的环境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18、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组织的环境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阶段:(环境扫盲、环境监视、环境预测、环境评价)。
19、伯恩斯和斯塔克将组织结构划分为(机械式组织结构、有机式组织结构)。
20、行政组织环境的基本特点为(环境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罕见的白花和环境的被动性、行政组织环境的差异性、行政组织环境的互相作用兴)。
21、组织的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一般环境、工作环境)。
22、依据邓肯的环境模式理论,从简单与复杂、静态与动态两个维度,组织存在以下几种环境状态:(镜头—简单环境、静态—复杂环境、动态—简单环境、动态—复杂环境)。
23、社会组织的结构与其他生物的机械系统的结构都具有如下共同的特点(稳定性、层级性、相对性、开放性与变异型)。
24、组织结构的构成要素可划分为(组织的“显结构”、组织的“潜结构”)。
25、组织结构分化的方式和途径为(平行分化、垂直分化)。
26、组织结构的“潜结构”的构成因素包括(目标认同程度、价值趋同程度、气质协调程度、能力互补程度)。
27、促进组织活动一体化的手段和途径主要有(目标手段、政策手段、组织手段、信息沟通手段)。
28、组织设计中应注意组织设计的程序问题。一般来讲,组织设计的程序可有(演艺设计、归纳设计)。
29、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它(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在国家行政系统中处于最高地位)。
30、我国省级政府包括(省政府、特别行政区政府、自治区政府、直辖市政府)。
31、县级政府包括(自治县、市辖区、旗、自治旗)。
32、乡政府行使的职权有(行政执行权、行政管理权、行政保护权)。
33、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34、我国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辖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独立的地方财政权)。
35、组织管理心理主要由(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
36、人的行为机制主要包括(需要、动机、行为、反馈)。
37、下列因素中属于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有(工作富有成就、工作本身的重要性)。
38、推行目标激励理论的主要困难是(目标难度的签订、目标量化、目标的公平合理)。
39、人经历挫折后在行为方面的消极反应主要有(防卫、替代、攻击)。
40、群体发展大致经历的阶段有(形成阶段、磨合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
41、群体意识主要包括(群体归属意识、群体认同意识、群体促进意识)。
4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有(目标的设置、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工作的性质)。
43、行政组织领导的特点是(时代性、权威性、综合性、执行性)。
44、美国学者西蒙认为构成权力的基础有(信任的权威、认同的权威、制裁的权威、合法的权威)。
45、权力性影响力主要源于(法律、职位)。
46、非权力性影响力主要源于(才能因素、品格因素、情感因素)。
47、勒温将领导者的作风分为(专制、民主、放任)三种类型。
48、费德勒提出的情景因素有(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人物的结构、职位权力)。
49、行政决策的特征主要是(主体的他特殊性、决策内容的特殊性、决策依据的特殊性)。
50、根据决策所具有的条件的可靠程度不同,决策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
51、正确的决策目标应具备的条件是(定量化、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明确责任)。
52、常用的调查研究方法主要由(定量化调查、系统化调查、程序化调查)。
53、西蒙的决策过程包括(情报活动阶段、设计活动阶段、抉择活动阶段、审查活动阶段)。
54、科学决策原则主要包括(预测原则、程序原则、可行性原则、信息原则)。
55、现代行政组织决策体制包括(中枢系统、参谋咨询系统、情报信息系统)。
56、实现决策程序法制化,应该规范的程序由(调查程序、方案设计程序、可行性论证程序、社会交流程序)。
57、冲突的特性有(客观性、主观性、程度性)。
58、符合现代冲突观点的是(插图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冲突有些对组织具有破坏性、有些冲突对组织具有建设性)。
59、根据冲突的内容可把冲突分为(权力冲突、认知冲突、情感冲突)。
60、根据冲突发生的方向可把冲突分为(横向冲突、纵向冲突、直线/职能冲突)。
61、冲突经历的阶段包括(潜代阶段、认知阶段、行为阶段、产生结果阶段)。
62、回避策略中解决冲突的方法包括(忽视、分离、限制)。
63、减少冲突的策略主要由(谈判、设置超级目标、第三方介入、结构调整)。
64、从组织沟通的一般模式和组成要素来看,组织沟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动态性、互动性、不可逆性、环境制约型)。
65、以组织结构及其运行程序为依据和标准,组织信息沟通的形势和类型可划分为以下几种(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平型关图)。
66、根据沟通是否需要第三者介入传递,我们可将沟通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直接沟通、间接沟通)。
67、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会形成和出现不同的沟通结构形式,这便是沟通的网络,一般来讲,组织沟通网络可分为两大类(正式沟通网络、非正式沟通网络)。
68、根据国外组织行为研究者的试验和探究,正是沟通网络有以下几种基本类型(链式、环式、Y式、星式、全通道式)。
69、戴维斯在《管理沟通与小道消息》一文中指出,口头传播方式的非正式信息交流渠道或形式主要有(单线式、流言式、偶然式、集约式)。
70、在组织沟通中,由信息传递的媒介形式引起的障碍主要有(语言障碍、沟通方式不当引起的障碍)。
71、组织沟通中存在的客观性障碍主要有(下行过量引起的障碍、组织机构引起的障碍、空间距离引起的障碍)。
72、组织学习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改变,分别是(行为的改变、组织体系的改变、认知的改变)。
73、行政组织学习的类型可分为(双环学习、单环学习、三环学习)。
74、行政组织学习的途径包括(试验、外部咨询、经验学习)。
75、行政组织学习途径之一的试验,可分为(持续性试验、示范性试验)。
76、完善的信息系统包括(信息收集系统、信息交流系统)。
77、目前在理论界,对行政组织文化的理解主要有(大行政组织文化概念、小行政组织文化概念、辩证综合的行政组织文化概念)观点。
78、我国行政组织文化正在向(防止型文化、开放型文化、参与型文化、服务型文化)方向迈进。
79、行政组织文化构建中最重要的两条原则是(目标原则)和(以人为中心的原则)。
我国行政组织文化构建的途径有(道德建设途径、领导素质途径、行政体制机制途径)。
80、“绩效”的英文performance,从单纯语义学的角度看,表示()。
90、行政组织绩效的外延包括(经济绩效、社会绩效、政治绩效)。
91、一个有效的极小孤立系统必须具备以下构成要件(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绩效、反抗绩效)。
92、绩效指标包括的要素有(考评要素、考评标志、考评标度)。
93、在选择绩效评估指标时应遵循的原则有(目标一致、可测、独立、差异性)。
94、组织变革并非凭空产生,它是有原因的。组织变革的动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把组织变革的动因分为两大类(外部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
95、对组织管理和暴光方式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一部环境因素、特殊工作环境)。
96、美国斯坦福大学管理心理学教授利维特认为,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这些因素有(技术、人员、结构、任务)。
97、哈佛大学教授格雷纳1967年在《组织变革模式》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按权力来划分的组织变革模式,他认为,一般组织的权力分配情况可分为三种(独立、分权、授权)。
98、罗宾斯特。克兹与1972年提出情景变革模式,他认为,组织变革的方式取决于组织成员的技术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的组合。根据这种不同组合,他提出了以下几种不同的变革形态(自然性变革、指导性变革、合作性变革、计划性变革)。
99、组织变革取决于预期的成效,必须遵循科学的、合理的变革步骤或程序,美国学者凯利认为,组织变革需经过以下步骤或程序(诊断、执行、评估)。
100、心理学家列文从人的心理机制的变革角度,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变革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解冻、改革、再冻结、适应)。
101、根据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组织变革阻力产生的原因为:心理上的抵制、组织本身的阻力、经济原因引起的抵制、社会的原因)。
102、以资料为基础的组织发展技术包括(调查反馈法、职位期望技术)。
103、组织中的工作和绩效,都要通过人的行为来完成,以行为为中心的组织发展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职业事业发展计划辅导、敏感性训练、团队建设、过程咨询)。
104、工作再设计就是通过对工作进行重新调整和再设计,使工作更有趣并富有挑战性,以此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工作再设计的途径和方按为(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
105、由于团队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不同,故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比较常用的团队建设的方式或模式有(目标建立模式、问题分析模式、角色分析模式、人际模式)。
106、团队建设就是依靠群体成员自己来提高群体效能的计划性活动。开展团队建设也必须要经历下列三个过程(解冻、采取行动、再冻结)。
107、组织诊断是组织变革的重要步骤和必要环节。组织诊断应本着眼于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组织结构、组织程序、信息与控制、组织行为)。
三、名词解释
1、组织:组织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的要素构成,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2、行政组织:行政组织是为推行国家政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
3、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意识,并以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11、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的,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
13、团体意识: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团体意识是维系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灵魂。
14、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他们的学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霍桑试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历时8年,经过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群体行为、员工态度、工作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并证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人的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的因素.而且更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15、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创立的。他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对人的行为和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人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这些需要按照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可以划分为5个基本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了人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会舂更高层次莳遣隶。在管理中,应从满足员工不同的需求人手.以激励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16、帕森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帕森斯对社会生活中的组织现象有其独特的研究,他认为,所有社会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系统,每个大的社会系统下面又分有若干小的社会系统.整个社会则是一个最大的社会系统。社会系统在本质上是由组织成员的行为或行为关系所构成,因此,在研究组织时,应重点研究这些行为活动及角色关系。帕森斯认为,各种社会组织都面临适应、目标达成、内部整合和模式维持等四个基本的问题,组织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通过决策阶层、管理阶层和技术阶层去完成。
18、成熟—不成熟理论:阿吉里斯创立的。他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指出,组织中的人性是发展的,它们会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仅仅靠正式的组织是难以完成的,这就需要管理者吸收工人参与,采取以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使工人具有多种工作经历,进行角色体验.强化工人的责任,依靠工人的自我管理。
19、棱柱模式理论:美国当代著名的行政学家里格斯创立的。“棱柱模式理论”是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里格斯说的农业社会相似于传统社会,工业社会相当于现代社会,棱柱社会则为过渡社会。棱柱社会概念的提出,既是里格斯的重要贡献,也是里格斯的理论特色。
20、组织环境:组织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可能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所有因素。
2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指的是组织界限以内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22、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组织界限值外语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23、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就是组织管理者对组织的环境进行研究,感知和了解环境及其变化,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适应环境的变化,乃至最终有效地创造有利于组织发展的环境的过程。
4、强制性组织:强制性组织是指采取物理威逼手段对其成员进行控制的社会组织;如军队,监狱,劳教所等。
5、功利性组织:功利性组织是指主要通过经济手段,诸如增减薪水、调整奖金、办法奖品等手段对其成员进行控制的社会组织;如工商企业,银行等。
6、规范性组织:规范性组织以荣誉的报偿或规范作为管理部属的方式。如教会、学校等。
7、互利组织:互利性组织。这是一种以组织内部成员间互获利益为目标的组织,这类组织追求的是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互惠互利,如政党、工会组织、职业团体(学会、协会、研究会等)、宗教团体。
8、服务组织:服务组织的基本功能是以服务为主。组织的受惠者,是公众中与组织有直接接触者,如学校、医院、社会福利院等均属于这类组织。
9、政治组织:政治组织是一种以追求、运用、分配社会公共权力为基本目标的组织。国家的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军队等均属于政治组织。
10、经济组织:经济组织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它承担着为社会创造和提供物质财富的职能。如银行信贷组织,商业组织、保险公司等均属于之类组织内。
12、文化组织:文化性组织是指以满足人们各种文化需求为目的,以为社会提供和创造精神财富的职能。
17、理性—法律的权力:依据对标准规则模式的“合法性”的信念,或对那些按照标准规则被提升到有权指挥的人的权力的信念。
24、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意味着组织的决策者不能得到关于环境因素及其变化的足够的和充分的信息,因而难以预测到环境的变化,把握环境因素之间以及环境因素对组织影响之间的因果关系。
25、组织结构:行政组织结构就是行政组织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模式。
26、组织结构的分化:就是将组织结构系统分割为若干分支系统,每一分支系统均与外界环境发生特定的关系。通常组织结构分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平行分化,二是垂直分化。
26、行政组织结构:就是行政组织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模式。
27、行政组织结构的层级化:就是将组织系统纵向划分若干个层级,每一层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辖范围和管理权限从高到低逐级减小。
28、行政组织结构的分部化:行政组织结构的分部化就是将行政组织按照不同的功能、活动范围横向划分为若干个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不同,但行政地位,管辖范围和权限是平行和相同的。
29、组织的“显结构”:组织的“显结构”是指构成组织结构的外在因素的集合。
30、组织的“潜结构”:我们把组织当中人的目标价值、观念、态度、气质、情感等方面的相互关系称之为组织的“潜结构”或“潜结构”因素。
31、管理层次:管理层次为组织系统中纵向划分的管理层级的数额。
32、管理幅度:管理幅度为一领导机构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
33、集权式组织结构:集权式组织结构就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机关的事权由本机关自行负责处理,不设置或授权下级或派出机关的组织结构体系;或者上级机关或单位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下级或派出机关处理事务须完全秉承上级或中枢机关的意志的组织结构体系。
34、分权式组织结构:分权式组织结构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之中,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将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处理事务;或者为适应各地区的需要,分别在各地设立有独立法人地位、有处理其事务的全权,并不受上级机关指挥与监督的组织结构体系。
35、直线式组织结构:直线式组织结构是最早被采用,也是最简单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行政组织由最高行政主管至基层工作人员自上而下建立起垂直的领导关系,不设职能机关,形同直线。
36、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是将直线式和职能式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组织结构。其特点是在统一的行政系统之外,按照管理专业化原则,另设一套职能机关,在行政指挥系统的统一领导下负责处理专业行政事务。
37、事业部式组织结构:事业部式组织结构,又称分权式组织结构。它是适应现代社会组织规模日趋庞大、活动内容日益复杂、变化迅速、基层单位自主经营日益重要的趋势而产生的。最大的特征在于分权化。
38、矩阵式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就是由纵横两种管理系列组合而成的方形结构。
39、组织结构设计:组织结构设计,是指组织管理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因素,规划、选择、建立一种适合本组织自身特点、结构优良、功能齐全、运转灵活的组织结构的过程或活动。
40、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日常办公机构,是协助国务院主要领导组织会议决定事项的实施的中央政府机构。
41、总理负责制:总理负责制是指总理对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具有最后决策权,并对这些决定以及其所领导的全部工作负全面责任。
42、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43、民主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批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44、人的需要:需要是指人对改变自身当前存在与发展条件的主观渴望与内在冲动。需要实质上是人因某种心理或生理刺激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不平衡状态。
45、激励:所谓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组织成员的工作动机,使其潜在的工作动机尽可能充分发挥和维持,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46、群体:群体是指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体。
47、群体归属意识:是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个体就会以这个群体规范为准则而活动,自觉地维护这个群体的利益,并与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表现出相同的情感,一致的行为以及所属群体的特点和准则。
48、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程度和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
49、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定的行为标准。群体规范主要有风俗、文化、语言、舆论、公约时尚等行为规范及各种不同的价值标准。
50、领导: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心的过程。
51、行政组织领导:行政组织的领导就是行政组织中的领导者依法运用国家公共权力,通过决策、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方式,引导和影响所属成员达成公共目标的活动过程。
52、领导影响力:领导影响力就是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有效改变和影响他人心理和行为的一各能力或力量。
53、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又叫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
54、非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也称非强力性影响力,它主要来源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魅力,来源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感召和相互依赖。
55、行政组织决策:行政组织决策是指行政组织履行行政组织职能,就面临所要解决的行政问题而制定和选择活动方案,做出各种决定的过程。
56、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必须冒一定风险。
57、不确定型决策:所谓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而且这些自然状态所发生的概率是无法估测的。
58、行政组织决策程序:行政组织决策程序是指行政组织在决策过程中所必须经过和遵循的工作次序和工作步骤。
59、参谋咨询系统:参谋咨询系统是由许多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的,采用官方或者非官方的形式专门从事智力开发,协助中枢系统进行决策的辅助性组织。
60、组织决策科学化:组织决策科学化是指决策者及其参与者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方法特别是行政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进行决策。
61、程序性决策:程序性决策是指那些常见的、定型的和重复性的决策。
62、科学决策:科学决策就是指决策者依据一定的科学方法或技术而进行的决策。
63、行政组织决策体制:行政组织决策体制就是指进行行政组织决策的体系,它是用制度形式固定了的承担行政组织决策任务的机构、人员设置、职权划分以及运行关系的模式。
64、冲突: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之间,由于目标、各自的特点和利益的不同,所产生的对立态度或行为。
65、工作冲突:当人群和部门之间在工作上相互依赖或密切相关而出现指责分歧和工作矛盾时,就可能产生工作冲突。
66、直线/职能冲突:主要发生在任务单位与职能部门间的冲突,焦点常在资源分配上或职能部门干预任务系统的决策方面。
67、仲裁解决法:当冲突发生后,通过协商已经无法解决时,这就需要第三者或较高阶层的专家、领导出面调解,通过仲裁,使冲突得到解决。
68、组织沟通:组织沟通是指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上下级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和通道传递思想、情感、观点和交流情报、信息,以期达到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实现组织和谐有序发展的行为和过程。
69、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是指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70、非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沟通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和传递,它不受组织控制,自由选择沟通渠道。
71、单向沟通:单向沟通是指在沟通时,一方只发送信息,一方只接受信息,双方无论是在语言和情感都不要信息的反馈。
72、双向沟通:双向沟通是指信息的发讯者与协商、会谈、讨论的方式对受训者发出信息之后,及时听取反馈意见,发送和反馈可进行多次,直到双方共同了解为止。73、下行沟通:下行沟通指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和沟通。
74、上行沟通:上行沟通指组织中的成员、群体通过一定的渠道与决策层进行的交流,如下级向上级定期或不定期的汇报工作等。
75、平行沟通:平行沟通,又称横向沟通。指在最终系统中处于相同层次的人、群体、职能部门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76、书面沟通:书面沟通是指以书面文字为媒介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如通知、书信等。
77、口头沟通:口头沟通是指以口头语言为媒介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如演说、谈判、电话联系等。
78、知识:知识是一种流动性质的综合体,其中包括机构化的经验、价值以及经过文字化的资讯;此外也包括专家独特的见解,为新经验的评估、整合与资讯等提供架构。
79、学习:学习是一个使相对持久的变化在经验引起的潜在行为中发生的过程。
80、组织学习:组织学习是指组织成员不断获取知识、改善自身的行为、优化组织体系,以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保持可持续生存和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
:行政组织学习:行政组织学习是以行政组织为主体,是指行政组织为应对环境变化,提高治理能力,进行系统化、持续的集体学习过程,行政组织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获取知识,在组织内传递并创造出新知识,从而带来行为和组织绩效的多方面改善以及组织体系的不断完善。
82、学习型政府:学习型政府永远是一个没有发展终点的概念,是一个永不停顿变化着的概念。
83、单环学习:单环学习是将组织动作的机构与组织的策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为进行修正,以使组织绩效保持在组织规范与目标规定的范围内。单环学习只有单一的反馈环。
84、双环学习:双环学习是重新评价组织本质、价值和基本假设。这种学习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反馈环,双环学习也叫“变革型学习”。
85、三环学习:三环学习是指组织应该学习如何学习,并将之命名为再学习或次级学习。这是最深程度的学习。
86、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包括三个内容:一是组织学习;二是组织的知识;三是组织的记忆。
87、行政组织文化:政谓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行政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对组织及其成员具有持久影响力的行政价值观、行政意识、行政规范和行政思维模式的总合。
88、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行政意识、行政规范和行政思维模式的总合。
89、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体现的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在组织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亚文化通常在大型组织内部发展起来,反映了其中一些成员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情景和经历。
90、行政组织文化的阻抑功能:行政组织文化中也包含着一定的消极、不良的因素,它们也可以被行政组织内的成员所接受,进而在行政行为和行政活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如独裁专断、官僚主义、推托责任等行为和作风。
91、示范法:即通过总结宣传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发挥党员和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表彰先进人物等方法,使组织文化成为组织成员行政行为的导向。
92、激励法:即运用精神与物质的鼓励或者两者相结合的鼓励,通过开展批评、奖励、提口号、提目标、提要求等活动,给先进以荣誉、让先进得实惠,激发全体组织成员的事业进取心,促使他们主动努力工作,并把自身的行政工作成就建立在有利于国家、社会和组织发展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在生活方面关心他们,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93、绩效管理:行政组织绩效管理就是通过对行政组织技校标准的设定、实施和完成情况的评估、反馈来改进和优化管理。
94、目标管理:可以视为较早期的绩效管理模式。其特点是将组织的职能细化为特定时期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以此为核心建立指标体系,借此进行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的方法。
95、标杆管理:标杆管理就是从分析本行业的标杆的行为着手,学习其成功的经验,以提高自身绩效的一种绩效管理方法。标杆管理最早由美国的施乐公司提出,现在已经成为企业和政府部门绩效管理的重要方法。
96、绩效评估:行政绩效评估就是用事先确定好的指标和标准来衡量绩效实践善,以确定绩效实践水平的活动。
97、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是指组织系统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组织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调整,改变旧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组织管理形态,以维系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并借此提高组织效能的一个过程或行为。
98、组织发展:组织发展是指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合理设计组织的结构与体系,妥善地运用、调整组织的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对组织管理的模式和人的行为实施变革,从而增进组织的有效性和活力、实现组织效能的一种过程。
99、以技术为中心的组织变革:主要是引进与采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开发新产品以及技术改造,来进行组织的变革。
100、与系统为中心的组织变革:就是从组织与环境适应和整体系统的立场,对最终的结构系统、技术系统、价值系统、社会心理系统、孤立系统进行改革、以提高组织的整的需求;第三,把个体力量汇合成新的力量。
49、简述群体意识所包含的内容。
答:第一,群体的旧归属意识;第二,群体的认同意识;第三,群体的促进意识。
50、简述群体凝聚力的主要作用。
答:(1)群体凝聚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得到群体凝聚力强化的群体行为如果与组织目标是一致的,那么群体凝聚力可以提高群体的工作绩效;如果得到群体凝聚力强化的群体行为与整个组织目标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那么群体凝聚力不仅不能提高工作绩效.反而会降低群体的工作绩效。
(2)群体凝聚力与员工满意度的关系。一般来说群体凝聚力会提高满意程度,但满意程度高最终对整个群体的工作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满意程度高可以令群体成员对群体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但也可能使群体成员安于现状,维护既得利益,产生惰性,拒绝改革。
(3)群体凝聚力与员工个人成长的关系。群体凝聚力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也是一件利弊参半的事情。从有利于员工成长的一面来说,群体凝聚力强的群体使人产生安全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容易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从不利于员工成长的一面来说,凝聚力强的群体中的员工有时会有较强的依赖性,缺少独立性和创造性。
51、简述行政组织领导的特点。答:行政组织领导的特点:(1)时代性;(2)权威性;(3)综合性;(4)执行性。
52、简述行政组织领导的基本职能。
答:第一,决策职能;第二,组织职能;第三,用人职能;第四,协调职能;第五,监督职能;第六,教育职能。
53、领导影响力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领导影响力是整个领导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第二,领导影响力影响着组织群体的凝聚力与团结;第三,领导影响力可以改变和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
54、简述领导素质的主要内容。答:(1)政治素质;(2)道德素质;(3)能力素质;(4)知识素质;(5)心理素质。
58、简述领导艺术的特点。答:(1)随机性;(2)创造性;(3)多样性;(4)科学性。
59、领导者在用人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主要有哪些? 答:一,扬长避短原则;二,职能相称原则;三,诚信不疑原则;四,明责授权原则;五,用养并用原则。
60、简述行政组织决策的特征。
答:第一,行政组织决策主体的特殊性;第二,行政组织决策内容的特殊性;第三,行政组织决策依据的特殊性;第四,行政组织决策作用方式的特殊性;第五,行政组织决策后果的特殊性。
61、简述常见的行政组织决策的主要类型。
答:(1)根据决策主体决策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2)根据决策目标所涉及的规模和影响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3)根据决策内容的具体情况不同,可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4)根据决策所具有的条件的可靠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62、拟定方案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方案本身要有可行性;(2)方案要有多样性;(3)方案要有完备性;(4)方案要有突破性;(5)方案尽可能定量化。
63、决策方案的选择和优化时,应坚持的原则主要有哪些? 答:(1)方案的选择要以目标为准绳;(2)方案的选择要坚持整体利益的原则;(3)方案的选择要符合客观实际情况;(4)方案的选择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64、组织决策的理论模型的主要创始人是哪几位?
答:一,西蒙;二,古力克;三,巴纳德;四,斯坦恩。
65、简述冲突定义的要点。答:包含三个要点:(1)冲突可能发生于个人之间,也可能发生于群体之间;(2)冲突是目标和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产生的,如果目标和利益完全一致,则不可能发生冲突;(3)冲突是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单方面的态度或行为,即使十分激烈和极端,也构不成冲突。
66、简述冲突的积极功能。
答:(1)积极冲突对组织成员心理的影响是,使坚强者从幻觉中清醒,从陶醉中震惊,从不能战胜对方中看到自己的弱点所在,发愤图强;(2)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是,“不打不成交”,使人加强对对方的注意.一旦发现对方的力量、智慧等令人敬畏的品质,就会增强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团体间的冲突促进各团体内成员一致对外,抑制内部冲突.增强凝聚力;(3)对组织成员工作动机的影响是,使成员发现与对方之间的不平衡,激起竞争、优胜、取得平衡的工作动机,振奋创新精神.发挥创造力;(4)对工作协调的影响是,使人注意到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不协调,发现对方的存在价值和需要,采取有利于各方的政策,加以协调.使有利于组织的各项工作均得以开展;(5)对组织效率的影响是.反映出认识的不正确、方案的不完善,要求人全面地考虑问题,使决策更为周密;(6)对组织生存发展的影响在手,冲突本身是利益分配不平衡的表现,它迫使人通过互相妥协让步和互相制约监督,调节利益关系.使各方面在可能的条件下均得到满足,维持内部的相对平衡,使组织在新的基础上取得发展。
67、简述冲突的消极功能。答:(1)对组织成员的心理影响是,带来紧张、引起紧张、焦虑,使人消沉痛苦;(2)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是,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排斥、对立、威胁、攻击,使组织涣散,削弱凝聚力;(3)对工作动机的影响是,使成员情绪消极,心不在焉,不愿服从与之冲突的领导的指挥,不愿与相冲突的同事配合,破坏团结愉快的心理气氛,减弱工作动机;(4)对工作协调的影响是,导致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互不配合,互相封锁.互相拆台,破坏组织的协调统一和工作效率;(5)对组织效率的影响是.互相扯皮,互相攻击,转移对工作的注意力,政出多门,降低决策和工作效率,相互间争夺人、财、物,造成积压、浪费;(6)对组织生存发展的影响是,冲突达到一定程度后,双方互不关心对方的整体利益,有可能使组织在内乱中濒临解体。
69、简述冲突处理的模式。答:(1)回避型;(2)争斗型;(3)克制型;(4)妥协型;(5)协作型。
70、基本的冲突处理策略主要有哪几种?
答:第一,回避策略;第二,缓解策略;第三,正视策略。
72、简述组织沟通的基本构成要素。
答:第一,发讯者;第二,编码;第三,信息;第四,渠道或媒介;第五,受讯者;第六,译码;第七,受讯者的反应;第八,反馈。
73、简述组织沟通的特性。
答:沟通的动态性;第二,沟通的互动性;第三,沟通的不可逆性;第四,沟通的环境制约性。
74、简述非正式组织沟通及其优缺点?
答: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沟通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和传递,它不受组织监控,自由选择沟通渠道。与正式沟通相比,非正式沟通具有迅速、灵活、程序简便的特点,并且往往能够提供大量的、通过正式渠道难以获得的信息;非正式沟通的信息往往反映了组织中成员较真实的思想、态度、动机。其缺点是难以控制,信息易于失真,意见易被歪曲.各种小道消息及流言蜚语易于传播,容易导致小集团意识.如不加以有效的诱导和控制,则可能影响人际关系,瓦解组织的内聚力。
75、比较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的优缺点。
答: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各有利弊,具体表现在:(1)单向沟通比双向沟通速度快、迅速;双向沟通需要不断听取反馈意见,故信息传递的速度比较缓慢。(2)单向沟通的效果较差,而双向沟通比较准确.沟通效果较好。(3)单向沟通比较严肃、呆板,由于往往采取下命令的方式.因此,在受讯者不愿意接受意见时,易产生抗拒心理,影响沟通效果:双向沟通比较灵活、自由,受讯者有反馈意见的机会,使受讯者有参与感,能增强其自信心,有助于建立和巩固双方的情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79、简述组织沟通的基本原则。
答:第一,明确性原则;第二,准确性原则;第三,需要原则;第四,计划原则;第五,反馈原则;第六,在战略上使用非正式沟通原则。
81、如何理解组织学习的定义?
答:组织学习是指,最终乘员不断获取新知识、改善自身的行为、优化组织的体系,以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保持可持续生存和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这一定义包括三方面的含义:(1)认知的改变、行为的改变、组织体系的改变;(2)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可持续生存、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健康和谐的发展;(3)组织学习体现了系统与持续的精神理念。
82、如何理解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的区别?
答: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是两个意义不同的概念。从理论上说,对组织学习的研究要早于对学习型组织的研究。在概念的使用上,学习型组织与组织学习经常被混为一谈,这与目前有关学习型组织理论研究的尝试直接相关。马魁特认为,当讨论学习型组织时,应将焦点放在“what”,描述如同一个共同体般学习与生产的组织所具有的系统、规则及特征。而组织学习的焦点则是放在“how”,即组织建立并且利用知识的技能与过程。这样,组织学习可以指称组织通过共享信息、知婴和精神模式实现组织的团体学习,以促使组织成员对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更新,从而实现全方位和全过程的学习以获取创造能力和提升组织核心竞争能力的过程。因此,组织学习应该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一个核心理念。
83、简述行政组织学习的特点。
答:(1)行政组织学习是一种集体学习;(2)行政组织学习是一种系统化、持续的过程;(3)行政组织学习是应对环境变化、提高行政组织治理能力的学习过程;(4)行政组织学习可以带来行为和组织绩效多方面改善;(5)行政组织学习有助于促进组织体系的不断完善。
84、简述行政组织学习的功能。
答:(1)提升行政组织成员素质;(2)促进学习型政府建设;(3)顺应全球化、信息化浪潮对行政组织环境的置换;(4)有利于创造面向民众、公务员和世界的“生态政府”;(5)促进行政组织系统开放化和行为的社会整合能力。
88、简述行政组织学习的途径。答:(1)组织培训;(2)试验;(3)系统解决问题与经验学习;(4)外部咨询。
89、行政组织文化的特点和功能有哪些? 答:特点:(1)民族性;(2)无形性和潜在性;(3)稳定性和变革性;(4)软约束性和强制性的统一;(5)观念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功能:第一,目标导向功能;第二,凝聚功能;第三,激励功能;第四,控制功能;第五,阻抑功能。
90、简析我国当代组织文化的走向
答:第一,由封闭型组织文化向开放型组织文化转变;由人治型行政组织文化向法制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第三,由集权型行政组织文化向参与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第四,由全能型行政组织文化向分化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由管制型行政组织文化向服务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
91、简析我国行政组织文化的基本内涵。
答:第一,以“公仆精神”为代表的服务型行政组织文化;第二,以“廉价政府”为代表的效率型行政组织文化;第三,以“公民导向”为代表的民主型行政组织文化;第四,以“依法行政”为代表的法制型行政组织文化。
93构建行政组织文化应该遵循哪些原则,选取怎样的途径?
答:构建行政组织文化应该遵循哪些原则:第一,目标原则;第二,价值原则;第三,创新原则;第四,参与原则;第五,以人为中心的原则。途径:(1)加强行政组织人员的道德建设,强化责任意识;(2)培养具有核心文化素质的领导,发挥领导在组织文化建设中的作用;(3)完善激励机制,形成有压力感的组织文化氛围;(4)开展团队建设,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第五,创造文明的办公环境。
95、绩效管理有哪些主要活动? 答:(1)计划绩效;(2)监控绩效;(3)评价绩效;(4)反馈绩效。
98、绩效评估的一般性指标有哪些? 答:经济;效率;效果;公平。
99、行政组织绩效评估的障碍有哪些? 答:(1)行政组织目标性质的障碍;(2)行政文化的障碍;(3)行政制度共给不足
100、简述组织变革的基本特征。
答:第一,组织变革是有意识的变革;第二,组织变革是一个持续循环与发展的过程;第三,组织变革是一个有计划的变革过程;第四,组织变革是一个克服阻力的过程。
101、简析组织的内部变革的征兆。答:(1)决策的形成过于缓慢,以致于无法把握良好的机会。(2)沟通不良;(3)组织机能效率低下;(4)缺乏创造精神。
102、简述李皮特的“有计划的变革模式”。
答:李皮特、瓦特森、威斯特于1958年提出的一种组织变革模式。此模式将组织变革模式分为七个阶段:(1)变革需要的产生;(2)关系的确定;(3)问题诊断;(4)目标和计划的建立;(5)行动;(6)变革的普及与稳进;(7)终结关系。
104、简述格雷纳的组织变革模式。
答:哈佛大学教授格雷纳1967年在《组织变革模式》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按权力来划分的组织变革模式。他认为,一般组织的权力分配情况可分成三种:独权、分权和授权。这三种权力分配可以有七种不同的变革方式。格雷纳变革模式的侧重点在变革的权力方式方面。他认为,组织变革的成功方式是采用分权式的变革,而不是独权方式或授权方式。
105、简述组织发展的特点。
答:(1)组织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2)组织发展注重行为科学理论的应用;(3)组织发展是通过有计划的再教育手段来实现组织变革的策略;(4)组织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系统;(5)组织发展的目标性与计划性;(6)组织发展必须以事实为根据。
107、简述组织诊断的步骤与方法。
答:组织诊断的步骤:(1)组织结构层面;(2)组织程序层面;(3)信息与控制层面;(4)组织行为层面。
组织诊断的方法有:(1)组织问卷;(2)职位说明;(3)组织图;(4)组织手册;(5)调查研究法。
110、何为斯坎隆制度?斯坎隆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主张是什么?
答:斯坎隆制度是以它的创始人斯坎隆命名的一种管理制度。斯坎隆原是拉帕因梯钢铁厂的工会负责人(后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38年该厂濒于破产。在斯坎隆的创议下,制定出劳资合作的管理办法。推行民主化的组织变革。他所提出的管理制度被许多工厂效仿.成为西方一种“民主化”的管理制度。
斯坎隆制的核心内容是职工参与、集体奖励,这一制度建立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问题;(2)重新研究管理思想;(3)计算奖金比例;(4)教育与邀请;(5)建立委员会。
111、简述敏感性训练的主要目的。答:(1)使受训者能更了解自身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别人的影响;(2)使受训者更能了解和感受到别人行为的含义;(3)使受训者更能了解群体内与群体之间的种种程序;(4)培养受训者对群体内与群体之间种种问题的诊断能力;(5)提高受训者学习转移的能力;(6)使受训者更 有能力来分析本人的人际行为。
113、与传统经济相比,知识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第一,知识是组织根本的生产要素。第二,符号商品增加;第三,生产的去密集化与协作;第四,虚拟工作场地;第五,及时性与变革的加速;第六个性化的产品服务;第七,知识工作者的兴起。
115、简述民主的基本价值。答:(1)民主有助于避免独裁者暴虐、邪恶的统治;(2)民主保证公民享有许多基本的权利,这是非民主制度不会去做也不可能做到的:(3)民主较其他可行的选择,可以保证公民拥有更广泛的自由;(4)民主有助于人们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5)只有民主政府才能够为个人提供最大的机会,使他们能够运用自我决定的自由,也就是在自己选定的规则下生活;(6)只有民主的政府才为履行道德责任提供了最大的机会;(7)民主较之其他可能的选择,能够使人性获得更充分的发展机会;(8)只有民主政治才能造就相对较高程度的政治平等;(9)现代代议制民主国家彼此没有战争;(10)民主的国家,一般会比非民主的国家霉为繁荣。
117、简述新型组织结构的特点。
答:(1)对环境保持更大的开放性,能够接受环境的影响和对付不稳定性;(2)权力结构更加分散化,而非集中化和等级化;(3)权力的来源更依赖于知识,而不仅仅是专门的职位;(4)更加重视横向之间的联系;(5)更加强调信息和知识的共享,而非控制;(6)更加强调知识决策的自主性,政策制定是分权的而且分散于整个组织;(7)虽然重视规则,但更加重视创新与变化,关注规则的适应性;(8)对个人需要和渴望的关注;(9)对内在的激励因素的重视,如信息、参与、承诺的重视等;(10)强调持续的变革和创新。
6、简析行政组织与政治发展的关系。
答:行政组织在社会的政治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2)利益的表达、聚合和转化者;(3)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4)作为政治一体化的工具。
7、简析行政组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行政组织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最低条件的法律和制度;第二,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第三,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第四,宏观经济的调控,保证经济的稳定和效率;第五,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
13、简述动态平衡组织理论的思想观点。
答:第一,组织本质论;第二,组织环境论;第三,组织平衡论;第四,组织要素论;第五组织沟通论;第六,组织责任道德论;第七,领导职能论。
14、简述权变组织理论的理论观点。
答:第一,组织是个系统,它由各分系统构成,组织与外界环境具有相互影响与相互适应的关系;第二,在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以及各分系统之间都应有一致性,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求组织与其环境之间及组织内部各分系统中的最大一致性;第三,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会呈现出不同的变量形态,即不同类型的组织都有其适当的关系模式,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提出最适于具体情况的组织设计和管理系统。
15、简述里格斯的“棱柱型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第一,异质性。即一个社会在同一时间内,会表现出多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行为观念;第二,形式主义。即“应然”和“实然”相背离,法律规定和实际执行不一样,所说和所做不一致;第三,重叠性。即执行特定功能的机构相互重叠。
19、简要分析行政组织环境的构成因素。
答: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舆论环境。(1)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在整个国家政治体系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2)立法机构是政府组织环境的又一重要构成因素。(3)作为政府组织的组织环境,司法机构通过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对政府机关、政府官员是否遵守宪法和法律实行监督。(4)军事力量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是执行国家对内对外职能的重要工具;(5)社会组织也是政府的组织环境之一。
21、简述邓肯的环境模式理论。
答:第一,静态-简单的环境;第二,静态-复杂的环境;第三,动态-简单的环境;第四,动态-复杂的环境。
22、如何进行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
答:组织的环境分析包括环境扫盲、环境监视、环境预测、环境评价四个基本过程。环境扫描是对环境的整体作一般性的观察;环境监视是对组织环境的变化趋势进行追踪;环境预测是对环境变化的方面、范围和所大、强度等做出一些可能的预测;环境评价要解决的问题是明确目前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对组织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而预测环境变化如何影响组织的战略、目标和政策,并解释其原因。
23、简述行政组织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内部策略。
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源储备;第二,平衡策略;第三,预测和计划策略;第四,平抑以及定量配给的策略;第五,结构的调整和改革。
24、简述行政组织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外部策略。
答:这些外部策略主要包括:第一,竞争策略;第二,合作策略;第三,参与管理;第四,公共关系。
26、简述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答: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主要有:(1)组织图;(2)职位;(3)工作说明书;(4)法令规章;(5)权力关系模式;(6)沟通网络;(7)工作流程。
30、简述组织结构分部化的依据与方式。
答:组织结构分部化的依据与方式为:第一,按职能分部化;第二,按行业和产品分部化;第三,按区域分部化;第四,按服务对象分部化。
42、简述群体心理包括的主要内容。
答:群体心理崩溃群体心理的基本理论、群体动力和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等内容。
43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
(1)生理上的需要。(2)安全上的需要。(3)感情上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44、简述双因素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答:双因素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更多考虑人的生活性、感情性、心理性需要,充分重视人的成就欲与事业心在调动工作积极性中的作用。特别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这点将越来越重要。要尽可能防止激励因素向保健因素的转化所导致的激励成本上升和激励手段减少。
46、简述公平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答:(1)可操作性比较差;(2)完全将公平感当作消极因素。
55、简述领导方格理论的主要内容。答:美国学者布莱克和默顿于1946年提出了管理方格理论。管理方格理论仍然沿用了两个维度,一个是对人的关心,一个是对生产的关心。方格中从1到9表示从低到高的9种程度,共形成81种不同的领导类型。管理方格理论并不是简单地用于将领导划分为不同类型,而是用于评价和训练管理人员的一种理论模式。
56、简述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是俄核俄州立大学心理学界卡曼首先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论是反映工作行为、关系行为和成熟程度之间的曲线关系。
57、简述领导者心理素养的主要内容。答:主要包括:(1)乐观的情绪;(2)坚强的意志;(3)广泛的兴趣;(4)开朗的性格。
68、冲突经历的主要阶段有哪些? 答:(1)潜伏阶段;(2)认知阶段;(3)行为意向阶段;(4)行为阶段;(5)产生结果阶段。71、引起冲突的策略主要有哪些? 答:(1)造成一定阶段、一定范围的目标差异;(2)选派开明的领导者;(3)开辟多种信息渠道;(4)结构调整。
76、简析下行沟通的特点及其存在的弊端。答:(1)给下属指明工作的目标,明确其责任和权力;(2)领导以下属协商解决问题,可以增强下属的归属感;(3)可以增进各层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了解。缺点是由于信息是逐级传递的所以在传递过程中会发生信息的搁置、误解、歪曲,从而影响沟通的效果。另外还会形成“权力气氛”和使下级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77、简析上行沟通的优点与合理运用。答:优点:(1)下级将自己的看法、意见向上级反映,能够获得一定的满足感,能够增强下级的参与感;(2)上级可以了解下级的状况、存在的问题等,作出符合实际的决策。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要想真正运用好上行沟通,还有一段路要走。主要是改变目前管理层级过多、沟通渠道不畅、领导作风不民主等。
78、简析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的利弊。
答:书面沟通的优点:信息可以长期保存;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在表达方式上比口头沟通更为详尽。其缺点是受时间限制,适应情况能力较差,容易影响受讯者的情绪等;口头沟通的好处是:简便易行;沟通双方都有向对方反映的机会,可以当场解决问题;在沟通过程中可以运用情感交流,提高沟通效果。其缺点是:受到时空的限制;随机性强;造成心理压力和紧张等。
80、如何理解学习的定义?
答:学习是一个能够改变世界的系统性、创造性的活动。是一个使相对持久的变化在经验引起的潜在行为中发生的过程。首先,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其次,学习是相对持久的变化,只有形成了新的行为模式才能称为学习。再次,并非每一个学习过程都必然终结于明显的行为,有些学习行为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展示。最后,学习被界定为经验引起的结果。
85、如何理解行政组织学习的障碍之——盲目?
答:盲目指组织无法感知外界变化或机遇。由于外界变化太过缓慢,或组织对变化的抗拒,或由于变化会影响到一些人的既定利益,组织对明显的问题或外界变化视而不见。因此,对于外界变化的盲目,将导致组织学习无法正常开始,使得组织最终的原地徘徊,也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
86、简述“学习型政府”的内涵。答:(1)就政府机构内部而论,政府应在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建立专业化制衡机制,它授予每个公务员的权力是有限的,但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公务员可以充分行使其权力,当然,其权力的行使也受到其它机构的制衡;(2)就政府机构外部而论,政府组织是一个开放型的机构,它同其它社会组织相互交换信息,互相进行学习。学习型政府永远是一个没有发展终点的概念,是一个永不停顿变化着的概念。
87、如何理解“生态政府”的含义?
答:建立“生态型政府”首先要对政府内部的资源进行生态整合,以民主政治为目标,以学习型政府的理念作为理论基础,通过与公务员之间关系的最优化和良好互动,促进组织内部运行机制完善,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竞争力和效率。其次,通过政府职能的发挥来同组织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人员、信息、文化等能量的交换,使其内部系统与外部社会环境进行互动和信息回应,实现政府的自我调节、整合政府形象,并促使政府成为自由、开放、便于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共享学习成果的系统。
92、结合实际简析构建行政组织文化的意义。答:(1)行政组织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行政组织具体的实践活动,不同组织的不同行为方式融入相应的组织当中。(2)不同的行政组织具有不同的文化个性。(3)行政组织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管理方式。(4)建设行政组织文化,一方面要立足于传统,另一方面要面向未来。
94、行政组织绩效的内涵是什么?
答:行政组织绩效指行政组织运用各种组织资源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和表现。理解行政组织绩效,需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行政组织绩效既包括行政组织活动的成果,也包括行政组织活动本身,还包括行政组织实现预期目标的能力状况;第二,行政组织绩效是对行政组织活动及其结果状态的描述;第三,行政组织绩效本身也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包含了行政组织的效率、效能、效果、经济性等;
96、目标管理的步骤及优缺点是什么? 答:步骤:(1)建立每个行政组织所应达到的目标;(2)制定被评估的行政组织达到目标的时间框架;(3)将实际达到的目标与预先设定的目标进行比较;(4)制定新的目标以及为达到新目标而可能采取的新的战略。优点:(1)目标管理中的绩效目标易于度量和修改;(2)考核的公开性的比较好;(3)促进了行政组织内的人际交往。缺点:(1)指导性的行为不够充分;(2)目标的设定可能存在差异议。设定的目标基本上是短期目标。;
97、简述行政组织绩效管理的性质。
答:第一,行政组织绩效既包括行政组织活动的成果,也包括行政组织活动本身,还包括行政组织实现预期目标的能力状况;第二,行政组织绩效是对行政组织活动及其结果状态的描述;第三,行政组织绩效本身也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包含了行政组织的效率、效能、效果、经济性等;
103、简述薜恩的适应性变革循环模式。
答:美国心理学家埃德加。薜恩在《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组织变革的适应性变革循环模式。薜恩认为,组织的适应性变革循环模式是以组织内部或外部环境的某些方面开始的,同时又是以一个更为适应变化的、动态的、处理变化的一系列的过程或活动结束的。
106、简述组织发展的基本信念。
答:第一,关于个人的信念;第二,关于群体成员的信念;第三,有关组织的信念。
108、简述工作再设计的途径与行动方案。答:(1)工作轮换;(2)工作扩大化;(3)工作丰富化。
109、简述目标管理的过程。答:(1)目标制定的准备;(2)由最高管理当局制定出组织的总目标,提出实现总目标的计划、步骤、手段、评价指标及考核办法。(3)各部门根据总目标并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各部门的策略性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4)根据各单位的目标,每个职工拟定自己的目标以及行动的计划。(5)实施目标。(6)对目标完成的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
112、简述敏感性训练的步骤和过程。答:(1)非正式的讨论议程;(2)训练者不加思索地坦率谈出自己的看法;(3)着重增进人际关系,相互学习,促进新的合作行为;(4)根据实际工作中的情景问题,巩固学习成果。
114、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当代经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及变化。
答:第一,经济方面。经济活动通过信息技术的联结,以全球为活动范围;第二,职位变化。经济活动的运作模式决定了就业市场中的职位需求和变化;第三,虚拟文化的发展。多数的社会行为、组织均由实际存在转变为虚拟存在;第四,零时差的时间。即时性和无时性成为网络社会的时间特征;第五,流动的空间。信息技术打破地理空间的限制形成网络化的活动空间。
116、什么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重要内容?
答:知识管理,就是为组织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 变和创新能力。主要内容:(1)知识的有效流通;(2)知识的转换;(3)知识的创新;(4)知识的整合。
五、论述题
1、试论当代行政组织发展的趋势。
答:第一,行政权力不断扩张,行政组织的规模日趋扩大;第二,管理性质日趋复杂,管理功能不断扩充;第三,专业化和职业化倾向;第四,组织间的相互依赖和协调性加强;第五,法律限制和程式化;第六,重视社会的目的;第七,国际影响和国际化的趋势。
2、试论行政组织在社会的政治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答:(1)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2)利益的表达、聚合和转化者;(3)公共政治的制定者和执行者;(4)作为政治一体化的工具。
2、试论行政组织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答:第一,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最低条件的法律和制度;第二,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第三,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第四,宏观经济的调控,保证经济的稳定和效率;第五,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
3、试论学习和研究行政组织学的目的和意义。
答:第一,了解和掌握行政组织管理与运行规律;第二,促进和提高行政组织的效率;第三,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组织体制;第四,改善政府形象和增强政府的国际竞争力;第五,提升政府管理能力。
4、评析古典组织理论的贡献及其局限。
答: 传统的、古典的组织理论比较偏重于对组织静态的研究,即从经济——技术的角度来观察组织。他们的组织理论具有的特点是:(1)组织是一个分工的系统;(2)组织是一个层级节制的系统;(3)组织是一个权责分配的系统;(4)组织是一套法令和规章的体系;(5)组织是有目标的系统。从上述组织观念出发.他们所强调和追求的组织管理原则为:(1)组织结构的体系化;(2)组织212作的计划化;(3)组织运行的规范化;(4)组织管理的效率化。
古典管理理论所提出的这些观点,建构了现代组织管理理论的基石,提供了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揭示了组织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和特征。
传统的组织理论,虽然有上述贡献,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它们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1)传统组织理论过分强调组织的静态方面,忽视了组织的动态面。他们只研究结构,研究如何分工、如何建立层级控制、如何订立法律规则,忽视了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忽视对组织当中人的行为的研究。
(2)传统组织理论过分强调机械的“效率”观念,强调组织的整体需求和利益,把人当成“经济人”来看待,忽视了人性、人的尊严、人的情感、人的需要和个体的利益。(3)传统组织理论过分强调组织法律、制度、规范、规则的作用,强凋对人进行监督和控制,趋向集权式的管理方式,容易压抑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在研究取向上,将组织当作一个封闭系统来看待,未能涉及组织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忽略了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
5、评析行为科学时期组织理论及其思想观点。答: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的要点主要有:(1)组织是一个心理、社会系统;(2)组织是一个平衡系统;(3)组织是一个提供合理决策的机构;(4)组织具有非正式的一面;(5)组织是一个影响力系统;组织是一个沟通系统;(7)组织是一个人格整合系统;(8)组织是一个人-机配合的系统。
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对于组织问题的研究和管理都是一场革命。行为科学的组织理论的贡献还在于它引起管理哲学的变革。在研究取向上,他们面对现实,广泛收集资料,不囿于偏见;从静态的研究转向动态的研究,对组织实行行为的研究;从对组织原则的研究转向对组织本质的探讨;从对正式组织的研究转向注意非正式组织.由此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他们将组织看成是心理系统、影响系统、平衡系统、人格系统、沟通系统等,这些都引起了组织观念的变革。
行为科学的组织理论的贡献还在于它引起了管理哲学的变革。他们促成了组织管理方式由监督制裁走向人性激励,从专断领导走向民主领导,由唯我独尊到意见沟通的转化。
但是,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研究也有其缺失,主要表现在:(1)重视事实真相的研究,只求收集资料,使研究陷于支离破碎;(2)过分偏重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研究,甚至根本否认组织结构与法令的重要性;(3)行为科学家一味追求“客观性”,极力避免“价值判断”,并不符合社会科学的研究精神;(4)行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虽然是人,但未能涉及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5)有轻视正式组织作用的倾向。
6、评析巴纳德的动态平衡组织理论。答:第一,组织本质论。巴纳德认为:(1)组织是人的活动所形成的系统;(2)组织是动态和发展的;第二,组织环境论。巴纳德认为:组织所处的环境对组织施加的压力和限制,组织环境包括自然的、物质的和社会的环境;第三,组织配合论。巴纳德认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保证贡献和满足的平衡;第四,组织要素论。巴纳德认为:组织不论其级别的高低和规模的大小,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联系;第五,组织沟通论。沟通是组织工作中极其重要的要素;第六,组织责任道德论。道德是个人的具有一般性与持久性的个性力量与倾向;第七,领导职能论。组织领导的职能在于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
7、试论系统权变、权变组织理论对组织管理的影响。答:第一,组织是一个外在系统中的开放系统;第二,组织是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的一个大系统;第三,组织是一个反馈系统;第四,组织的生态性;第六,组织管理的权变性。
8、试论行政组织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答:
(一)行政组织的一般环境。组织的一般环境是指影响组织的客观社会环境。第一,政治环境;第二,经济环境;第三,法律环境;第四,科学技术环境;第五,文化环境。
(二)行政组织的具体环境。第一,资源的提供者;第二服务的对象;第三、利益群体第四,政府组织。一般环境与具体环境之间的界线并不是十分清楚,一般环境的力量有时可能成为影响组织的具体环境。除此之外,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国际环境都对公共组织环境的管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9、联系实际,试论组织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内外策略。答:组织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内部策略主要包括:第一,资源储备;第二,平衡策略;第三,预测和计划策略;第四,平抑以及定量配给的策略;第五,结构的调整和改革。
组织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外部策略主要包括:第一,竞争策略;第二,合作策略;第三,参与策略;第四,公共关系。
10、试论集权式组织结构与分权式组织结构的优缺点。答:集权式组织结构就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机关的事权由本机关自行负责处理,不设置或授权下级或派出机关的组织结构体系.或者上级机关或单位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下级或派出机关处理事务须完全秉承上级或中枢机关的意志的组织结构体系。一般来讲,其优点在于:(1)政令统一,不会出现政出多门、分歧互异现象;(2)能统筹兼顾,集中人力、物力资源,实现管理效能;(3)组织上下形成一个层级控制体系,指挥统一,命令易于贯彻执行。
弊病在于:(1)组织目标、规划与决策偏重整体划一,容易忽视下层利益.刻板,缺乏弹性,不能收因地制宜之功效;(2)下级机关没有决策权.一切秉承上级的意志而行事,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例行公事、消极处事之工作作风,容易缺乏积极创新精神;(3)上下控制严密,易形成公文旅行、推诿责任、贻误时机、缺乏效率的流弊;(4)在集权制下,重内轻外.“能密不能疏”,“知控制而不知纵舍”,一方面容易导致个人专断、独裁、滥用权力,压制民主的弊端;一方面则会导致庸愚无能、分崩破碎、分裂割据等问题。
分权式组织结构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之中,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将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处理事务,或者为适应各地区的需要。分别在各地设立有独立法人地位、有处理其事务的全权,并不受上级机关指挥与监督的组织结构体系。
分权式组织结构在精神方面是符合民主要求的,它的好处在于:(1)分工合作、分权制衡,可以防止和避免上层专断和个人独裁;(2)分级治事,分层负责,富于弹性;(3)尊重各层利益,收因地制宜的功效;(4)可调动员工积极性,培养独立、自主、创新的工作作风。从管理上看,分权式组织结构也有其固有的弊病,主要表现在:(1)单纯强调分权,忽视合适的集权,这会损害统一,甚至会导致分裂;(2)过份分权容易导致各自为政,政出多门,不易达成组织目标;(3)过份分权致使各机关彼此独立,无上级的监控,可能引起相互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相互制肘与摩擦。
11、试论行政组织结构设计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答:(1)组织的环境;(2)组织战略;(3)组织的技术;(4)组织规模;(5)组织成员的因素。
12、试论行政组织设计与管理的原则。
答:(1)统一指挥,统一目标;(2)分层管理,分权治事;(3)职掌明确,权责一致;(4)以人为本,人性管理;(5)经济效能,讲求效率;(6)适应环境,保持弹性;(7)顾及平衡,协调发展。
13、试述国务院的法律地位。
答: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它明确界定了国务院在国家机关中的法律地位:即在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上,国务院处于从属和被监督的地位;在与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上,国务院处于国家行政系统的最高地位。
(一)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国务院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是:(1)国务院由全国人大组织产生。(2)国务院接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3)国务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二)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使最高国家行政权力,在国家行政系统中处于最高地位,它表现为:(1)国务院负责统一领导全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行政工作。(2)国务院统一领导各职能机构、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的工作。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下属机构发布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规章。(3)国务院规定中央和省级行政机关的职权划分,统一领导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地方各级行政机关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以保证全国行政工作的统一和畅通。(4)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发布的决定和命令,对全国各级行政机关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必须遵照执行。
总之,国务院负责统一领导全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负责统一领导国务院各部、委、局、行、署、办等组成机关、直属机关和办事机关、负责统一领导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它保证了国家行政权力的统一和政令的畅通。
14、谈谈你对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的理解。
答:需要层次论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需要理解为一个复杂的、等级式的系统,故称为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将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自低向高的需要层次。
正确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应特别注意两点:首先是需要的满足是人类行为最基本的原则;其次是需要层次间的动态关系。
在管理学界。对需要层次论的争论非常多,这些大都以批评为主,但需要层次理论在人类行为规律及其激励研究方面是有着重要贡献的。这主要表现在:(1)它揭示了需要在人类行为中的根本性作用和层次结构;(2)它探讨了各需要层次间的动态关系;(3)简单实用。
同时,需要层次论也对我们有启示:首先要善于运用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激励措施只有“投其所需”才有激励作用。其次是要善于运用多样化的,特别是非物质的激励措施。人的需要本来就是多层次的,满足需要的手段当然也就是多种多样的,高层次的需要尤其如此。
15、论述群体发展阶段的特征及管理手段。
答:2.一般可以将群体发展依次分为形成、磨合、成长和成熟等不同阶段。不同阶段,群体的工作中心不同,管理方法也不同。
(1)形成阶段。群体建立之初,其基本的工作任务应在于确定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使群体成员之间相互熟悉、相互接纳、明确关系,消除陌生感,初步形成相互信任、相互依赖。因此群体形成阶段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是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工作计划;明确群体内部的责权关系,分工设岗;创造群体成员相互熟悉和接近的机会:初步建立基本的规章制度和信息沟通网络。
(2)磨合阶段。随着工作的逐步展开,成员间的接触日益频繁,群体内部会出现大量成员间工作关系、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因此群体磨合阶段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是进一步补充、细化和明确各种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各岗位的责权关系;鼓励合理化建议;完善沟通网络.鼓励和提倡将矛盾摆到桌面上来,反对回避矛盾,反对放任自流:适当调整机构和人员。
(3)成长阶段。经过磨合期后,群体内部的工作关系、人际关系逐步协调,合作意识得到强化,制度基本健全合理,内耗大幅度降低.群体进入成长壮大阶段。在成长阶段,管理工作的重点集中到了工作任务上,要注意充分发挥成员的潜力和群体的整体优势;特别重视效率和决策优化;进一步完善沟通网络,特别注意沟通网络中的反馈系统.加强沟通,特别是上下级的沟通;注意研究成员的需要结构,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4)成熟阶段。经过成长阶段,群体的各项规章制度已经基本完善,每个成员已经找到了合乎自己能力和兴趣的位置,成员的相互配合日益熟练,群体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在成熟阶段,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形成并稳定群体的工作方式与风格;注意成员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和成员个人的成长;强化评估机制;寻求新的兴奋点。
16、试分析领导素养的主要内容。答:领导素养的主要内容
(1)政治素养。政治素养是指人作为一个政治角色对这种特别对自己所承担的这种义务和所享受的这种权利的理解、把握、翻译和见诸行动等情况的总和,是人在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中培养出来或必须具备的个体特质,是高度政治化的结果。
(2)道德素养。道德素养是指一度群体或组织乃至整个生活在一定时期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内化为心灵内容后形成的整个精神内涵,是充满价值内容和主观取向的领导精神素养。主要包括:事业心和使命感、进取心、胸怀宽阔、公正等。(3)能力素养。能力是指人在其心理生理要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培养、教育和努力,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才能、本领和技能。主要包括:真正能力、科学决策能力、选才用人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等。
(4)知识素养。知识是与实践密切联系的概念,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与经验的总和。具体包括:宽广的知识面、熟悉的现代管理意识、一般的科学知识、本职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知识。
(5)心理素养。领导者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养,它主要包括:乐观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广泛的兴趣和开朗的性格。
17、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提高领导者的素养。
答:领导素养的提高,特别依赖于领导实践,又不完全取决于领导实践,也就是说要结合领导实践才能达到提高领导素养的目标。这个过程,既要靠领导者自觉努力,也要靠领导组织和相关机构共同努力,是领导者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交互作用的过程。具体来说,提高领导者素养的基本途径有三条:(1)教育。教育是最普通的领导素养提高途径,领导者的全面发展或者全面提高领导素养都要依靠教育。(2)实践锻炼。领导者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是素养培养和提高的最关键环节。(3)修持。修持是公认的各种德才标准内化、德才水平提高的修炼过程。
18、论述领导艺术的主要内容。答:领导艺术的主要内容
(1)“弹钢琴”艺术。首先,“弹钢琴”艺术要求领导者善于处理好中心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全力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兼顾其他方面的工作,防治工作中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其次,“弹钢琴”艺术要求领导者注意组织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善于做好协调平衡工作,使各要素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良好格局。
(2)善于用人艺术。“知人善任”是领导者的主要职责之一,要履行好这一职责,就必须掌握知人善任的领导艺术。领导者在用人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有:①扬长避短原则。②量才任职,职能相称原则。③诚信不疑原则。④明责授权原则。⑤用养并重原则。
(3)运用时间艺术。首先,领导者要科学地安排好时间。其次,要善于节约时间。
19、论述21世纪做好领导的准则。答:(1)胸有全球化战略;要求领导者既懂科学,又要有远见,善于抓战略和善于学习。要做到这些,必须胸有全球化战略。
(2)在工作中善于保持平衡;这里的“平衡”,主旨是不仅要具有应付变化、适应变化的平衡艺术,而且更要求有求变防变的意识。
(3)建立学习型组织;建立学习型组织,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组织领导能使自身的领导艺术得以发挥的根本保证。(4)以人为本,善待下属。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准则,也是搞好上下级关系的根本原则。
20、试分析如何实现组织决策的科学化。
答:决策科学化是指决策者及其他参与者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方法特别是行政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进行决策。
要实现决策科学化:(1)建立健全组织决策系统;(2)遵循科学决策的原则;(3)提高决策者和参与者的素质。
21、试分析如何实现组织决策的民主化。
答:
2.决策民主化是指必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种社会团体以及决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组织决策的过程,在决策中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并在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中,形成民主的体制、程序及气氛。决策民主化是决策目标民主化和决策过程民主化的统一。
要实现决策民主化:(1)把民主机制引入决策系统,营造良好的决策氛围;(2)重视发挥参谋咨询人员在决策中的作用;(3)提高政治生活透明度.实现决策目标的民主化。
22、试分析如何实现组织决策的法制化。
答:
3.决策法制化是指通过宪法和法律来规定和约束决策主体的行为、决策体制和决策过程,特别是通过法律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组织决策的民主权利,并使组织领导者的决策权力受到法律和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决策法制化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保证。
要实现决策法制化:(1)理顺决策主体关系,完善决策规则;(2)决策程序法制化;(3)充分发挥决策监控子系统的作用。
23、试分析引起群体产生冲突的因素。答:引起群体产生冲突的因素
一、目标因素。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目标追求,是导致冲突最内在的原因。
二、资源因素。群体为实现目标需要利用各种资源,包括资金、设备、人员、原材料、能源、空间场地等等。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对于资源的争夺,势必成为各种冲突的根本原因。只要资源匮乏存在,分配中的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
三、责权因素。责权因素是最典型的造成冲突的主观因素。责权因素引起冲突的可能性有三种情况:(1)责权不清。(2)权力不均。(3)责权逆转。
四、信息沟通因素。有相当数目的冲突是由误解造成的。信息沟通不畅或错误信息的误导,是误解的直接原因。
五、结构因素。群体结构方面的因素与冲突有一定关系。群体规模越大,发生各种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
24、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减少冲突。答:减少冲突的策略
这一策略主要是防止冲突的破坏性功能放大,力争减少或化解冲突。主要策略包括:①谈判。这是最常用、最便当的方式,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总比两败俱伤的斗争更可取;②设置超级目标。当对立双方的目标不可调和是,可以考虑有没有设置双方一致的、更高层次的目标的可能性;③第三方介入。在矛盾陷入僵局时,引入第三方力量有助于缓和紧张态势;④结构调整。一种办法是对个别人员进行调整,另一种办法是作机构调整。
25、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引起冲突。答:引起冲突的策略
如果在一个行政组织中,人们缺乏竞争意识,缺乏新思想,人员流动率低,工作绩效平平,甚至对改革也不抱希望,那么就有必要挑起一些冲突来突破现状。引起冲突的策略主要有:①造成一定阶段、一定范围的目标差异。②选派开明的领导者。③开辟多种信息渠道。④结构调整。
26、试论组织沟通在公共组织管理中的功能与作用。答:第一,组织沟通是实现科学决策和有效计划的前提条件;第二,组织沟通是实施有效组织协调的依据和手段;第三,组织沟通是建立和改善人际关系的必要途径;第四,组织沟通是改变组织成员心理和行为的重要途径;第五,组织沟通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提高组织效率。
27、试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的组织沟通中的互补与优势发挥。答:
(一)上行沟通:上行沟通就是指自下而上的沟通,通过上行沟通,既可以使上司了解下情,也可以让下级和职工得到反映自己意见、表达自己愿望的机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二)下行沟通:下行沟通就是指自上而下的沟通,这种沟通方式的目的和作用体现为:让成员工明确组织的目标;为有关工作下指示;使下属了解工作任务与其他任务的关系;对下属提供关于工作程序和实务的资料;对下属反馈其工作绩效。只有下行沟通畅通,才能使下级和职工了解上级的意图和思路,明确奋斗目标和行动步骤,上司也才能又可能与职工取得共识,从而使职工以积极的态度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但是,由于这种沟通方式较容易形成一种“权力气氛”,而一旦有了这种“权力气氛”,会使下级产生被驱使的感受,极易产生“逐级失真”的现象,信息容易被误解、曲解、搁置、漏失。
(三)平行沟通:平行沟通就是指企业机构中处于同一层级上的群体或个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平行沟通通常具有业务协调性质。它能够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了解,协调工作,互通信息,增强团结,克服本位主义,减少扯皮现象等。
28、试论非正式沟通在组织沟通中的价值与合理运用。答;非正式沟通:是一种通过正式规章制度和正式组织程序以外的其他各种渠道进行的沟通。
非正式沟通的优点有:沟通方便,内容广泛,方式灵活,沟通速度快,可用以传播一些不便正式沟通的信息。而且由于在这种沟通中比较容易把真实的思想、情绪、动机表露出来,因而能提供一些正式沟通中难以获得的信息。管理者要善于利用这种沟通方式。缺点是:这种沟通比较难以控制,传递的信息往往不确切,易于失真、曲解,容易传播流言蜚语而混淆视听。所以应对这种沟通方式予以重视,注意防止和克服其消极的一面。
29、试论组织沟通的障碍及克服。答:
一、组织沟通的主观心理性障碍
第一,从主观心理因素看,个体的性格、气质、情绪等都会成为沟通的障碍;第二,从知识和经验方面看,由于沟通双方在经验、知识水平上差距过大,就会产生沟通障碍;第三,记忆能力不佳所造成的障碍;第四,需要和态度不同造成的障碍;第五,知觉选择性。
二、组织沟通的客观性障碍
第一,空间距离所引起的障碍;第二,组织机构引起的障碍;第三,信息过量引起的障碍。
三、由信息传递的媒介形式引起的障碍
第一,语言障碍;第二,选择沟通方式不当引起的障碍; 总之,影响组织沟通的因素很多,作为管理者来讲,其中一个重要的职责便是消除这些障碍的因素,促使沟通有效进行。
30、试论有效组织沟通的方法与策略。答:
(一)提高组织信息沟通的心理水平;
(二)正确运用语言文字;
(三)学会有效聆听的方法;
(四)学会有效沟通的方法。
31、试论知识管理与行政组织学习的关系。
答: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行政组织需要通过知识管理,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优化组织结构,促进透明、高效、低成本政府的形式以响应社会的需要。知识管理包括三个内容:一是组织学习;二是组织的知识;三是组织的记忆。行政组织知识管理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建立知识库;(2)完善电子政务,强化政府知识管理的技能。
32、试论行政组织学习的障碍及其改进方式。
答:行政组织学习的主要障碍:(1)组织结构缺陷;(2)盲目;(3)舍本逐末;(4)辅助设施不足;(5)缺乏合作;(6)传播失效;(7)反馈失误:(8)组织记忆丧失。
行政组织学习的改进:(1)创新理念,推进行政组织学习,积极构造学习型政府的共同愿景;(2)突破官僚制,创新行政组织结构;(3)促进行政组织学习,建立有利于学习的机制;(4)建立完善的技术系统和有效的信息系统;(5)促进行政组织成员的自主管理;(6)建立学习型的组织文化;(7)领导者的新角色;(8)强调知识管理。
33、行政组织文化是如何作用于行政组织及其成员的? 答:行政组织文化主要是通过以下功能,作用于行政组织及其成员的:第一,目标导向功能。他对行政组织和组织内的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起导向作用,使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的整体目标趋于一致;第二,凝集功能。一个组织的价值观一旦被组织成员认同接受,则会形成一股黏合力量,从各方面把组织成员团结起来,使组织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组织的共同认知;第三,激励功能。以组织文化作为组织的精神目标和支柱,可以激励全体成员自信自强、团结进取;第四,控制功能。行政组织文化形成较为稳定的模式后,就会对行政机构及其成员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
34、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改善行政服务质量,应该构建怎样的组织文化来适应当今转型的中国社会? 答:(1)以“公仆精神”为代表的服务型行政组织文化;(2)以“廉价政府”为代表的效率型行政组织文化;(3)以“公民导向”为代表的民主型行政组织文化;(4)以“依法行政”为代表的法治型行政组织文化。
35、在全球背景下,我国的行政组织文化如何在民族文化和全球文化的冲突中作出选择?
答:
一、我国当代行政组织文化的现状。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在理想上有一定的主导趋向,在道路的选择上也渐趋明朗,但现实状况的复杂性决定了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的行政组织文化的不稳定性有所增加;
二、我国行政组织文化的走向。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推进和行政组织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和规范化,我国的行政组织文化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1)由封闭型行政组织文化向开放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2)由人治型行政组织文化向法治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3)由集权型行政组织文化向参与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4)由全能型行政组织文化向分化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5)由管制型行政组织文化向服务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
三、我国行政组织文化的基本内涵。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行政组织与其他国家一样,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因而行政组织文化最核心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任何类型和层级的行政组织都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根本的价值观。
36、试述行政组织绩效评估的意义。
答:
一、绩效评估对绩效管理具有基础性作用。首先,绩效评估是绩效管理的中心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绩效评估凸显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二,绩效评估是行政组织内部管理的重要机制。(1)绩效评估为行政组织提供了控制机制。(2)绩效评估为行政组织管理提供了监督机制。(3)绩效评估为行政组织管理提供了激励机制。
37、结合实际,试述我国行政组织绩效如何改进。答:(1)加强绩效管理立法工作。(2)明确行政组织绩效管理的定位和价值取向。(3)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估体制。(4)引入公民参与机制。(5)积极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提高行政组织绩效。
38、试论组织环境对组织变革的影响。
答:答:对组织过滤和本国方式有效的外部环境包括一般环境因素和特殊工作环境。影响组织变革的一般环境因素有:(1)文化特征。(2)科学技术特征。(3)教育特征。(4)政治特征。(5)法制特征。(6)自然资源特征。(7)人口特征。(8)社会结构。(9)经济特征。特殊工作环境的变化也会对组织管理和变革产生影响。特殊工作环境主要是指那些与组织具有特定关系,对组织中的成员、结构和运行直接发生影响的外部环境。如消费者、供应者、竞争者等。除了外部环境之外,内部环境也是引起组织变革的另一重要原因。所谓组织的内部环境,是指组织成员的工作态度、士气、期望、价值观念及素质的变化,组织结构、组织目标、组织冲突等方面的变化。
39、试论有效组织变革的程序和步骤。
答:为了使组织变革取得预期的成效,关键的一个环节是遵循科学的、合理的步骤或程序。
(一)组织诊断。组织诊断就是依据和运用科学方法,对组织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界定的过程。组织诊断是组织变革的重要步骤和必要环节。
(二)变革方案的制定。变革方案的制定就是在组织诊断的基础上制定组织变革的行动方案。变革方案确定了组织变革的框架、目标、步骤、途径,是实施组织变革的重要依据。
(三)组织变革的实施。组织变革的实施就是将组织变革的方案或计划付诸行动。
(四)组织变革的评估。组织变革的评估就是对组织变革的绩效和影响进行分析和论证,总结成效与经验,以作为延续或中止变革的依据。
40、试论组织变革的途径和策略。答:(1)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组织变革;(2)以技术为中心的组织变革;(3)以组织成员为中心的组织变革;(4)通过调节和控制外部环境实现组织变革;(5)以系统为中心的组织变革。
41、试论组织变革的阻力和消除。答:组织变革的阻力:(1)心理上的抵制。(2)因经济原因引起的抵制。(3)组织本身的阻力。(4)社会的原因。
组织变革阻力的清除:第一,采取参与变革的策略。第二,加强对变革的认同。第三,利用群体的动力。第四,力场分析。
42、试论目标管理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
答:目标管理是全局性的组织发展措施。目标管理就是通过目标的共同参与和制定,来激发职工的工作动机,从而提高组织效率。目标管理的全过程可分为下面几个阶段:(1)目标制定的准备。(2)由最高管理当局制定出组织的总目标,提出实现总目标的计划、步骤、手段和评价指标及考核办法。(3)各部门根据总目标拟定各自的行动目标。(4)根据部门目标拟定个人行动计划。(5)实施目标。(6)对目标完成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估。目标管理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1)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员的潜能。2)促进团队意识。3)凝结互助友爱,消除本位主义.4)增强人员的自主意识.5)人员愿意接受责任。6)有利于改善组织结构。7)提高人员素质,增强凝聚力.8)提高整体竞争力。
43、试论当代行政组织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答:
一、知识经济;
二、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社会;
三、民主的发展;
四、全球化的发展。
44、试论行政组织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
答:
一、行政组织的环境将更为复杂和动荡;
二、知识管理的兴起与发展;
三、战略性管理的重要;
四、利用信息科技,创新服务型态与治理型态;
五、更为弹性、有机式的组织结构。
2196《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
一.填空题:
1.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首先是(社会的基本要素),另外还有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的(具体对象)。
2.社会调查研究分析和研究人口对社会的影响,主要是看人口的(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调查研究分析和研究社会对人口的影响,则主要是看社会的等诸多方面对(人口的构成和人口过程)的影响。
3.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的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内容。狭义的文化专指后者。社会调查研究所研究的文化主要就是狭义的文化。
4.社会调查研究的最基本对象有个人、初级社会群体(社会组织)、阶级和阶层、民族、社区、社会行为、(社会产品)等。
5.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描述事实)、解释现象和探索本质、(科学预测和对策研究)。6.直到奴隶社会的科学中心转移到(古希腊)之后,才逐渐产生了以(认识社会)为目的的经验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7.近代社会调查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西欧),发展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8.英国哲学家培根的(经验论),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等的社会政治观点,法国社会学家孔德的(实证主义),德国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各个阶级、各个派别的近代社会调查研究提供了系统化、学科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9.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调查研究的(数理化)倾向日趋明显,推动了社会调查研究向(定量化)进步。
10.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类型、基本程序和(基本原则)等。
11.纵贯研究的主要形式:一是趋势研究,二是(同期群研究),三是(追踪研究)。
12.(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是社会调查研究的最佳形式,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准确地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
13.普查一般分为(一次性普查)和(常规性普查)两类。
14.二十世纪初期,抽样方法逐渐发展起来,与(问卷法)和(统计分析)结合在一起,形成抽样调查,成为现代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标志。
15.我国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长期使用着一种通过(个案)说明(总体性质)的调查方式,并赋予它一个特殊称谓,即典型调查。
16.社会调查研究准备阶段包括三方面工作:即(确定课题)、(设计调查方案)与具体准备。
17.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是指社会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有关社会调查研究对象、目的、方法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基本原则和(公式)等。
18.各种具体的资料收集方法是调查方法的核心内容,可分为两大类,即(直接)调查方法和(间接)调查方法。
19.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必须防止(只重现象)或(只重理论)这两种倾向。
20.社会调查研究课题的产生必须根据(理论和实际)的需要以及(现实可行性)而定。
21.社会调查研究的观点具体由概念和(变量)、命题和(假设)等理论要素联系而成。
22.社会调查研究无论是核心概念还是一般概念,都可划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两种。社会调查研究涉及并关注的许多概念都是后者。
23.(自变量)是指能够影响其它变量,而又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自身产生变化的变量。而(因变量)是指不能影响其它变量,而又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变化的变量。24.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相联系的性质,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
25.假设可由(理论演绎)得到,或由(经验观察)得到。
26.社会调查研究中的命题一般就表现为(观点)或(逻辑)上的判断。
27.社会调查研究方案可行性研究的常用方法大致有(逻辑分析)、经验判断和(试调查)三种。
28.在社会调查研究中,需要对概念的变量进行度量,这就要将(抽象)定义转化为(操作)定义。
29.界定概念的方式有两种,即抽象定义和操作定义。后者就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可测量的(指标)对(概念)所作的说明。
30.有效的测量规则必须符合三个条件,即准确性、(完整性)和(互斥性)。
31.信度是指测量的可靠性。它一是指(测量方法)的可靠,二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32.测量的效度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测量方法)的效度,第二,(测量结果)的效度。33.测量的效度又有两层含义,即(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前者是指一项测量的方法、资料和结论对该测量本身的有效性;后者则是指一项测量的结论在普遍应用时的有效性。34.信度和效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35.(可信)且(有效)的测量是优秀的测量,是社会调查研究所追求的境界。
36.在现代社会中,抽样与(问卷方法)、计算机技术、(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形成了社会调查研究的最主要类型,即抽样调查。
37.抽样存在的合理性是由辩证唯物主义个别与一般的理论和建立在概率论基础上的(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律决定的。
38.抽样误差是用(样本统计值)去估计(总体参数值)时所出现的误差。
39.总的来说,各种抽样都可以归为(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两大类。
40.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直接抽样法)、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
41.按照确定分层样本数量的不同方式,分类抽样分为(比例)分类抽样和(非比例)类抽样两种。
42.主观抽样是调查者根据研究的目标和自己主观的分析,来选择和确定样本的方法。它又可分为(印象判断抽样)和(经验判断抽样)两种。
43.统计学中通常以(30)个单位为界,把样本分为大样本和小样本。但社会调查研究中的样本规模至少不能少于(100)单位。
44.按照简明的文献分类方法,(零次文献和一次文献)作原始文献、直接文献或第一手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作间接文献、第二手文献或次级文献。
45.按照资料来源的不同,文献可分为(个人文献)社会组织文献、大众传播媒介文献和(官方文献)
46.文献检索的方法主要有人工文献检索、(计算机文献检索)和(参考文献查找法)。
47.目前,搜集文献的渠道主要有(个人)、构和(互联网)三种。
48.传统的记录信息方法主要是印刷文献的记录方法,主要有:标记、(批注)编制纲要和(撰写札记)等。
49.文献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大致有计词法、(概念组分析法)、(空间分析法)和语义强度分析法几种。
50.文献分析的正确途径和发展方向应当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
51.文献法具有(间接性)和(无反应性)的特点,所以不会因调查对象不配合而对收集资料产生影响。52.根据问卷分发和回收形式的异同,问卷法分为直接发送法(访谈发送法)和间接发送法(报刊发送法、电话发送法、网络发送法和邮政发送法);根据问卷填答者的不同,则分为(自填式)和(代填式)两种。
53.一份调查问卷通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及答案、编码等。
54.问卷指导语分为(卷头)指导语和(卷中)指导语。
55.问题和答案是问卷的主体部分,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开放型问答)、(封闭型问答)和混合型问答。
56.在问卷调查中,人们设计出了一种专门用于(主观性指标)的问卷——量表,作为在经验层次上对社会现象进行主观评价的具有(结构强度顺序)的测量工具。
57.语义差异量表是设计一系列(形容词)和它们的(反义词),作为极端对立的两端,在每一两端之间又设计若干等级(一般约7-11个),分别赋予一定分值,让被调查者选择,以此了解人们对观念、事物或人的态度和看法。
58.设计问卷的问题与答案的传统作法是(卡片法)和(框图法)。
59.问卷设计好以后,一定要进行试调查,具体方法有二:一是(客观检验法),二是(主观评价法)。
60.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可能采取(电话问卷)、(直接送发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以保证问卷的回复率。
61.访谈法按照操作方式和内容可以分为(结构式访谈)和(非结构式访谈);按照访谈对象的人数可以分为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
62.个别访谈的实施一般包括访谈准备、(接触访谈对象)、正式访谈、(结束访谈)四个环节。
63.一定的(提问方法)与一定的(行为方式)是控制访谈的两个重要因素。
64.在访谈中,访谈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一定行为影响被访者,其中主要指要善于运用(表情)自己的和(动作)控制访谈进程。
65.一般的访谈时间不宜过长,以(1~2)小时为宜。访谈者对结束访谈和(告别)一定要有所重视,争取给被访者留下一个关于访谈的整体的美好回忆。
66.集体访谈也叫(会议调查法),实际上是(个别访谈)的一种扩展形式。
67.按照调查的方式不同,集体访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访谈),一类是(间接访谈)。
68.集体访谈的具体实施方式和方法与个别访谈大体相同,只是对访谈过程的(控制)和访谈的(效率)要求更高。这是访谈会成功与否的关键。
69.观察法通常用于在实地调查中收集社会(初级信息)或(原始资料),而且通常结合其他调查方法共同使用。
70.观察的内容及其结论究竟如何,除了取决于观察对象的(客观状况)和观察者感觉器官的感知能力外,也取决于观察者的(认识能力)。
71.根据观察者的角色不同,观察法可分为(非参与观察)和(参与观察)两大类。
72.观察法多数是(非结构式)观察,适用于(定性)类型的调查研究。
73.观察法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制定观察计划)和进行必要的(物质准备)。
74.(当场记录)是观察法最常用的一种记录方式。它需要注意的最关键一点是不能破坏观察现场的(自然状态)。
75.观察误差来自(观察主体)和(观察客体)两 个方面。
76.对于(非参与式)观察来说,关键是不能惊扰观察对象。而在(参与式)观察中,关键是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
77.实验法的主要任务就是明确(实验对象)和(实验激发)之间的因果关系,由此认识实验对象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78.实验法的基本原理是:实验者假定某些(自变量)会导致某些(因变量)的变化,并以验证这种因果关系假设作为实验的主要目标。
79.实验法在验证(假设)时,必须排除那些非实验激发引起的自然变化成分,否则会影响对(因果关系)判断的准确性。
80.在多数实验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匹配问题,81.实验调查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地控制实验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引入自变量)的控制,二是对(无关变量)的控制。
82.提高实验的信度,除了要采用各种方法努力排除非实验因素的干扰之外,还应注意测量工具的(标准化)和(精确度)问题。
83.提高实验的效度,要从实验的(外在)和(内在)两方面着手。
84.多组实验设计,一般是设置(两)个实验组、(两)个对照组,通过对各组检测结果的交叉比较,得出实验结论。
85.资料整理阶段是从调查过渡到研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必经的中间环节。
86.文字资料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实地源),一是(文献源),其整理方法略有不同。
87.对于文字资料的审查,主要解决其真实性、(准确性)和(适用性)问题。
88.对文字资料进行分类的方法有两种,即(前分类)和(后分类)。
89.文字资料汇编首要的目标就是(系统)和(完整),其次,要求汇编后的资料集中、简明。
90.(数据)资料是社会调查中最具价值的重要资料,其整理也叫(定量)资料的整理。
91.数字资料是否正确,主要是看(资料是否符合实际)和(计算是否正确)。
92.资料整理中的计算机汇总的主要方法是(资料编码)和(资料录入)。
93.一般认为资料分析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理论分析)。
94.定量分析是最复杂的资料分析。它按照性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描述性分析);另一类是(推论性分析)。
95.常用的集中量数有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96.常见的离中量数有极差、标准差、(标准差系数)与(四分位差)。
97.目前最流行的专业电脑统计分析软件是(SPSS)软件和SAS软件。另外应用比较普遍还有Office 中的(Excel)等。
98.定性分析的基本内容主要是(识别属性)、(要素分析)和归类。
99.常用的辩证分析方法有(矛盾)分析法、具体和抽象分析法、(现象和本质)分析法。100.(证实)和(证伪)统称证明,是社会调查中相互联系且相互对立的两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和逻辑证明则是证明的两种基本类型。
101.理论分析中的比较法首先需要(指标),另外还需要(比较对象)。
102.抽样推断主要由(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这两部分内容组成。
103.常见的线性回归分析有(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04.综合评价法的具体操作方法较多,其中较(聚类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应用范围较广。
105.社会调查研究总结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总结调查工作)、(评估调查结果)和撰写调查报告。但许多社会调查研究并不专门进行前两项工作,而是与撰写调查报告合并进行,调查报告的完成,就是社会调查研究结束的主要标志。
106.一般认为,调查报告根据其性质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普通调查报告),也叫社会调查报告或事务文书类调查报告;二是(学术调查报告),也叫科研调查报告。
107.调查报告双行标题必须避免内容文字(重复),而且不能将正副标题(颠倒)。108.调查报告主体部分的结构方式由于调研主旨不同而不相一致,但基本结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横式结构)、(纵式结构)和交叉结构。
109.在标题之下要署明调查研究参加者和撰写调查报告撰写者的名称(或个人或集体),以明确调查报告的(责任者)和(知识产权)的归属。
110.结尾也叫结语,是调查报告的结束部分。它没有固定的格式。从内容上看,大致有总结性结尾、(建议性)结尾和(预测性)结尾三种。
111.调查报告提纲的内容通常包括标题、(观点句)和(内容纲要)。
112.从形式上看,调查报告除了文字表达以外,要更多地采用(图表)和(数字)等非纯文字表达形式。
113.修改调查报告须经过检查和修改两个阶段。常用检查法有诵读法、(冷却法)和(请教法)。
二、选择题
1.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特征是(ABCDE)。
A.专门性
B.系统性
C.客观性
D.针对性
E.实证性
2.社会的基本要素是(ABC)。
A.地理环境 B.自然环境
C.人口
3.被认为提出现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起源的分析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的是(C)。
C.古希腊人
4.二十世纪20年代以后,社会调查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A)。
A.美国
5.初级社会群体主要是指(ADE)。
A.家庭 D.村落
E.非正式组织
6.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社会调查研究没有取得很大进展。它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是在(B)。
B.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7.美国最著名的民意测验机构是(C)。
C.盖洛普
8.历时七年之久完成社区研究杰作《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的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是(C)。
C.李景汉
9、目前国外流行的社会调查研究的哲学理论基础主要是(B)。
B实证主义
10.各种具体的资料收集方法之中,属于直接调查方法的是(ABC)。
A.访谈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11.社会调查研究的类型按目的可划分为(AC)。
A.描述性研究
C.解释性研究
12.纵贯调查研究的主要形式有(BCD)。
B.趋势研究
C.同期群研究
D.追踪研究
13.按调查对象的范围,社会调查研究的类型主要有(ABE)。
A.普查
B.抽样调查
E.个案调查
14.个案调查是一种(A)。
A.定性研究方法
15.一般而言,社会调查研究可以分为以下阶段,即(BDEF)。
B.准备阶段 D.调查阶段
E.分析阶段
F.总结阶段
16.社会调查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概括起来主要有(ABDEF)。
A.客观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E.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F.伦理道德原则。
17.在对社会现象进行测量时常用的四种变量概念中,属于定性变量的是(A)。
A.定类变量
18.只反映质的区别,而不反映量的差异的变量是(B)。
B.离散变量
19.当一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动(增加或减少),另一个变量的数值随着发生大致均等的变动时,这种关系称为(C)。
C.直线相关
20.命题是指社会上普遍存在的(ABDF)。
A.公理
B.定理
D.假设
F.经验概括 21.探索性研究的方法主要有(BDF)
B.查阅文献
D.咨询
F.实地考察
22.设计社会调查研究方案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ABCDF)。
A.实用性
B.系统性
C.时效性
D.经济性
F.弹性
23.社会测量的要件有(ABDF)。
A.测量对象
B.测量工具
D.测量规则
F.测量数值
24.社会测量的四个层次之间有兼容性,它们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应当是(B)。
B.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
25.每一个测量对象的属性和特征只能以一个数字或符号来表示,指的是(C)。
C.互斥性
26.目前,人们大都按照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的主张,将概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的过程分为以下阶段(ACEF)。
A.概念的形成C.概念的界定
E.选择测量指标
F.编制综合指标
27.检验测量的信度,通常的方法有(ACE)。
A.再测法
C.分半法
E.复本法
28.一项测量的结论在普遍应用时的有效性是指(B)。
B.外在效度
29.抽样存在的必要性缘于总体本身所具有的(D)。
D.异质性
30.抽样的一般步骤有(ABCDEF)。
A确定总体
B.制定抽样框
C.决定样本容量 D.决定抽样组织形式
E.抽取样本
F.评估样本
31.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叫(C)。
C.抽样单位
32.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叫(A)。
A.统计值
33.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抽样主要解决的是(B)。
B.调查对象的选取问题
34.在总体规模较小、调查所涉及的范围较窄的情况下,既节约又效果好的抽样类型是(B)。
B.主观抽样
35.非随机抽样的方式有(BDEF)。
B.主观抽样 D.定额抽样
E.偶遇抽样 F.滚雪球抽样
36.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ACE)。
A.直接抽样法 C.随机数表法 E.抽签法
1、当今社会的任何文献都必须具备的特性是(BCE)。
B、必须有知识内容的表现
C、必须有一定的客观物质载体
E、必须有人类的记录行为
2、在文献之中,属于对知识的第一次加工,是信息的基础,也叫信息源的是(B)。
B、一次文献 献
3、按照资料来源的不同,文献可分为(ABEF)。
A、个人文献、B、社会组织文献
E、大众传播媒介文献
F、官方文献
4.文献法的基本步骤包括(ADF)。
A.文献搜集 D.摘录信息
F.文献分析
5.查找文献要尽可能主要采用(B)。
B.检索工具查找法
6.摘取信息一般的步骤是(ABCE)。
A.浏览
B.精读
C.筛选 E.记录
1、现代社会最常用的抽样调查使用的主要调查方法就是(C)。
C.问卷法
2.问卷封面信的内容主要包括(ABCD)。
A.调查的主办单位或个人身份
B.调查的内容和范围
C.调查的目的D.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
3.最为简单、同时也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量表是(A)。
A.总加量表
4.问卷法的实施步骤包括(BCDE)。
B设计问卷
C选择调查对象
D.分发问卷
E回收问卷
5.问卷中的问题基本上可分为(ABCE)。
A.背景性问题
B.客观性问题
C.主观性问题 E.检验性问题
6.在设计问卷时,敏感性强、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应该安排在问卷的(D)。
D.后面 7.实践证明,报刊问卷和网上传达问卷的最终回复率一般为(A)。
A.10%~20%
8.问卷法适用于(D)。
D.成分单一的社会群体
1、非结构式访谈因实施方式不同,通常有(ABF)。
A.重点访谈
B.深度访谈
F.客观陈述式访谈
2、便于对访谈结果进行统计和定量分析的访谈类型是(D)。
D.结构式访谈
3.访谈法最基本和最常用的类型是(A)。
A.个别访谈
4.最理想和最便捷的访谈记录方式是(D)。
D.机器记录
5.个别访谈法的优点主要有(ADF)。
A.访谈者与被访者互动,收集资料更为深入。
D.灵活性大,适用性强
F.环境可以控制,资料的质量可以保证。
6.集体访谈的缺点主要是(ADF)。
A.收集意见有时不够充分。D.了解事实往往不够细致。
F.不宜了解个人问题或特殊问题。
1、观察法是指主要通过(c)进行调查的一种方法。
C人们的感觉器官
2、观察法的局限性主要是(BCDEF)。
B.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
C.易受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D.资料整理和分析难度大
E.获得合作有一定难度 F.难以进行定量分析
3、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D)。
D.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4.观察法多数是非结构式观察,主要用于(A)。
A.定性研究
5.和其他的一些调查方法相比,观察法有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就是(C)。
C.法律和道德伦理问题
6.确定观察现场必须要考虑一些条件,其中最为关键、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条件是(C)。
C.当地部门和观察对象不反对
1、在各种调查方法中,最复杂、最高级的是(D)。
D.实验法
2、实验法具有的一些不同于其他调查方法的特点是(BCDEF)。
B.实验主体的实践性
C.实验对象的动态性 D.实验目的的因果性
E.实验过程的可控性 F.实验方法的综合性
3.经典实验设计指的是(B)。
B.两组前后测实验设计
4.对实验过程的干扰最多也最复杂的非实验因素主要来自(C)。
C.实验环境
5.实验法的优点主要有(ADF)。
A.控制性强 D.可重复运用
F.适于对理论、方针、政策的检验
6.检验多个自变量的引入顺序对因变量的影响的设计是(D)。
D.拉丁方格设计
1.文字资料整理通常情况下的基本步骤是(CDE)。
C分类
D汇编
E审查
2.数字资料整理的一般程序包括(CDEF)。
C检验
D分组
E汇总
F.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
3.资料整理最根本的要求是(A)。
A.真实性原则
4.文字资料的真实性审查也称信度审查,一般采用的方法是(ABCF)。
A.外观审查
B内涵审查
C逻辑审查
F.来源判断
5.对数字资料进行分组的一般步骤是(BCE)。
B选择分组标志
C确定分组界限
E编制变量数列
6.正式统计表的组成,一般有(ACDF)。
A.标题
C栏目
D数字
F.表注
1.资料分析中常见的描述性分析有(ACDE)。
A.相关和回归分析
C集中量数和离中量数分析
D因素分析
E动态分析
2.常用的表示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增长量,平均增长量,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等。常用的速度指标有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增长1%的绝对值,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等。对它们的统计分析属于(D)。
D动态分析
3.当前最流行和最受重视的资料分析是(A)。
A.定量分析
4.频数是指分布在各组中的个体数量。用频数表示结果的分析方法属于(D)。
D动态分析
5.用以概括描述数据间差异程度的统计指标是(D)。
D离中量数 6.对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根据其关系的具体形式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并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与具体数学模型相结合,以近似地表现变量间的平均变动关系,这种统计分析是(A)。
A.回归分析
7.以样本的实际资料为依据,计算一定的样本指标,并用以对总体做出数量上的估计和判断的方法是(C)。
C抽样分析
8.运用系统分析法应该着重注意(ABCE)。
A.分析系统的构成要素
B分析系统的内在结构
C分析系统的整体性质和整体功能
E分析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9.从整个社会看,知名度最高的电脑统计分析软件是(C)。
C.Excel
1、按照目的、作用、内容分类,调查报告的种类大致有(ABCDE)。
A、情况(概况)调查报告
B.事件调查报告
C.经验调查报告
D.问题调查报告
E对策(理论)调查报告
2、被称作调查报告灵魂的是(B)。
B针对性
3.目前最常见的调查报告的结构包括(ABCDF)。
A.标题
B.署名
C.前言
D.主体
F.结尾
4.调查报告无论采取何种类型、格式,其撰写都要包括(ACDEF)。
A、确定主题、形成观点
C.精选素材
D.拟订提纲
E.起草报告
F.修改定稿
5.在筛选调查资料时应把握的原则主要有(ABCDF)。
A.选取可靠的资料
B.选取充分、完整而又适量的资料 C.选取有力的资料
D.选取新鲜的资料
F.选取易于理解的资料
6.调查报告作为一种应用性文体,在语言表达方面要掌握的原则主要是(ACDEF)。
A.朴实
C.准确
D.简明
E.庄重
F.修辞
7.修改报告须经过检查和修改两个阶段。检查的范围是(BDEF)。
B.观点
D.格式
E.资料
F.字句
8.从文体性质上看,调查报告是(D)。
D.记叙性、说明性和议论性相结合的文体。
三、简答题
1、什么是社会调查研究?
答:社会调查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的方法。社会调查方法是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或实验等科学方式,对有关社会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借以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探索有关规律的研究方法。
2.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作用
答: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有三:描述事实;解释现象和探索本质;科学预测和对策研究。
社会调查研究的作用:有利于正确认识社会现实;有助于正确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能够提高人们认识、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3.社会调查研究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第一,专门性。首先在研究的方法层次上,社会调查研究是一种专门的科学,有其特有的概念、基本原理、公式、方法。其次在研究的技术层次上,具有独特的方法、工具和技术。
第二,系统性。从开始的选择课题到最后做出调查报告,几个步骤有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系统性过程。
第三,客观性。社会调查研究是从事实出发、以实际调查为主,能够直接从被调查者那里得到第一手资料,即使文献资料也要求真实可靠,由此而得出的结论也就更为客观、科学。
第四,实证性。社会调查研究是建立在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基础之上的,资料来源于社会实践,所归纳出的结论和理论与资料所显示的结果相一致,也经得起实践检验。
第五,针对性。进行社会调查研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为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它所关注的也不是认识对象的所有属性,而主要是其社会属性。4.当代社会调查研究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答:研究的广泛化:从社会调查的主体来看已经不再局限在小范围内;从涉及的领域来看,社会调查广泛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调查范围来看,往往在整个地区、整个部门的范围内进行,有时还会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进行调查。
方法的科学化:现代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日趋程序化、规范化,借助了其他自然和人文学科的研究手段,逐渐形成一门方法性科学。
手段的现代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调查的工具和手段也日趋先进和多样化。此外,社会调查的程序、组织方式、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以及问卷设计、调查方式、统计分析等等,也都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
研究的专业化:人员专业化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营业性调研机构也日益涌现并不断壮大。
5.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答:社会调查研究的最基本对象是现实社会,所要面对的首先是社会的基本要素,另外还有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的具体对象。
社会有三个基本要素: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
自然环境是指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物质条件,它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矿产植被等。社会是人与自然界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统一体。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或者说自然环境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社会调查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人是社会的最基本要素,人口状况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是社会调查研究重点研究内容。人口状况,一般分为人口构成和人口过程两方面。社会调查研究分析和研究人口对社会的影响,主要看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调查研究分析和研究社会对人口的影响,则主要是看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对人口构成和人口过程的影响。在社会中,人总是生活于一定的人群共同体之中。社会调查研究对于人口问题,通常都要结合一定的人群共同体来研究。
社会调查研究所研究的文化主要就是狭义的文化,专指精神文化。注重的是社会的一定文化背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指思想基础、理论基础、行为特征、组织形态、领导形态、控制形态、评价标准、综合特征、综合气氛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社会调查研究具体的、最基本的对象即调查研究单位。它们大致可分为八类。
个人:社会调查研究十分注重研究个人社会化问题,还要分析个人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并基于个人特征来描述、解释和说明由个人行为所构成的各种更大的社会现象。
初级社会群体:指家庭、村落、非正式组织等。这类群体都是通过长期、直接接触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般不是因目标而组合。社会调查研究把它们作为重要调查研究单位之一。
社会组织:高级的社会关系的结构形式和复杂的社会群体,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目
标,通过直接、间接的联系、按照一定原则而结成的社会共同体。社会组织及其现状是社会调查研究的重要对象。
阶级和阶层:阶级和阶层不但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直接相关,而且对社会结构、社会性质、社会变迁等具有决定作用。各阶级和阶层由于利益、欲望、态度、价值观念的差异,对社会进程的影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对社会阶级和阶层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有极大的实践意义。
民族:社会调查研究把民族作为特定的对象,发掘它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的特征,包括掌握包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心理素质,行为方式等的特点,对处理好民族问题作用极大。
社区:是指由居住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农村社区;一类是城市社区。社会调查研究把社区作为对象,通常都是对社区作全面的区域性的调查研究。由社区研究一般可以进一步拓展和上升到对整个社会的研究,以促进全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会行为:即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包括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等。在对社会行为进行调查研究时,具体对象不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而是侧重描述各类行为本身的特征。
社会产品:指物化的人类行为的产物。它们既可以作为独立的个体调查研究单位,也可以作为群体调查研究单位。
6.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答: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是指社会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有关社会调查研究对象、目的、方法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基本原则和公式等。这些基本理论贯穿于任何一个具体的社会调查研究全过程之中。
构建社会调查研究理论的基础有二,即哲学原理和具体科学原理。
哲学原理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对社会调查研究予以指导,决定着社会调查研究的方向。国外17世纪以后发展起来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调查研究,曾先后出现了以人本主义、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两种类型。目前国外流行的社会调查研究主要即以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调查研究在充分吸收人本主义、实证主义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强调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作为哲学理论基础。
具体科学原理是指逻辑学、心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有关科学原理。社会调查研究常用的大量一般概念、一般原理、基本原则和公式等,都来自这些学科,它们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社会调查研究理论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突出地表现在方法和技术层面。
7.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涉及哪些方面?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所谓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是指具体的操作方法,涉及社会调查研究的各个方面:课题确定的方法;明确调查研究具体目的、对象、内容、类型的方法;调查研究方案设计和条件准备的方法;抽样的方法;各种搜集资料的方法,包括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资料整理、分析的方法;撰写调查报告的方法,等等。这些方法适用于所有的调查研究课题。其中各种具体的资料收集方法是调查方法的核心内容,可分为两大类,访谈法、观察法和实验法属于直接调查方法,文献法、问卷法则属于间接调查方法。它们在操作程序上互不相同,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也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调查对象和不同的调查内容,但不同的调查类型对这些方法的使用,通常都是一种为主,兼采它样。
8.请说出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程序及其内容 答:一般而言,社会调查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调查阶段、分析阶段与总结阶段。
准备阶段包括三方面工作:确定课题;设计调查方案;具体准备。
调查阶段是社会调查研究方案的执行阶段,主要是按照调查研究方案中所确立的调查计划、调查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具体贯彻调查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
分析阶段也称研究阶段,这一阶段是指在实地调查完成后,调查者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审核、整理、统计、分析的过程。
总结阶段是社会调查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总结调查工作、评估调查结果和撰写调查报告。
9.社会调查研究有哪些基本原则? 答:社会调查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概括起来主要有:
客观性原则,是指在社会调查中,资料的收集、分析以及结论的得出都应排除研究者的主观因素的干扰。
科学性原则,是指研究及其结论的实证性和逻辑性。
系统性原则,是指把调查对象放在一个系统、一个整体中去分析了解其内在规律和本质。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是指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对实践的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抽象过程。
伦理道德规则,是指使被调查者的人格尊严得到尊重,使调查更加人性化,达到更好的调查效果。
10、什么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二者关系如何? 答:(1)定性研究:以现有的文献资料或调查材料为依据,对某一社会现象运用演绎、归纳、比较、分类、矛盾分析等方法,以判断事物性质为目的的的社会调查研究。定性研究在调查方式上多通过大量个案调查获得资料,得出结论,所得出的结论多具有概括性或概貌性,只能向人们展示被调查事物的基本性质,若想了解具体事物的状况还需进行更为细化的调查。此外定性研究由于缺乏精确数据的支持,势必造成可比性较差。它一般用于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研究、历史问题的研究、探索性研究或者是对难以定量的问题的研究。
(2)定量研究:运用概率、统计原理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变化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在收集资料方面,定量研究强调如果不能进行普查,则应当运用抽样技术选择样本;在对样本进行调查研究时,定量研究必须有一定结构,能对调查过程、调查方法和调查技术实施严格控制,对调查结果能够进行量化。定量研究具有科学性、客观性的特点,调查结果更为细化。
在实际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时,经常是两种形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也就是说,同一课题既包含有定量的文献研究,也包含有定性的文献研究。同时,也要同其他方法结合起来,因为实践证明如果把文献研究作为该项课题的唯一研究方法,出纰漏的概率就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妨多采用一些方法。另外,不论进行定量研究还是定性分析,均应考虑文献本身的适用性,否则把适于定性研究的文献硬性进行定量的分析,其结果就会引出不必要的偏差。
11.概念与变量的含义是什么?变量有哪些类型? 答:概念是对现象的抽象,是类似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类似事物或现象中概括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对这种共同属性的表述就是概念。
变量是概念的一种类型,是指本身可变动的概念。
社会调查研究经常涉及的变量类型有:离散变量,是按一定标准把事物分为两类或多类的变量;连续变量,是指用一组数值直接表示出同一类事物的量的变化的变量;自变量,是指能够影响其它变量,而又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自身产生变化的变量;因变量,是指不能影响其它变量,而又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变化的变量;中间变量,是介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中间的变量;定类变量,即只有类别属性之分,而没有大小、优劣之别的变量;定序变量,是除了有类别属性之分外,还有等级或次序的区别的变量;定距变量,是除了具有类别、次序区别之外,还有同标准化的距离的区别变量;定比变量,是除具有定类、定序、定距等特征外,在变量取值中还有一个以零为最终参照系的变量。
12.调查研究方案包括哪些内容?方案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社会调查研究总体方案通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调查研究课题、目的和基本观点
调查研究对象、内容和范围
调查研究方式和方法
调查研究时间与步骤安排
组织领导与人员安排
经费预算和物质保证
方案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实用性;系统性;时效性;经济性;弹性等。
13.命题和假设的含义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类型? 答:命题是关于事物的一个或多个概念及其关系的表述,社会调查研究中的命题一般就表现为观点或逻辑上的判断。命题可分为单变量命题、双变量命题,多变量命题三种类型。单变量命题是对一个概念的表述,双变量命题是对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述,多变量命题是对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述。
假设是未经调查研究资料证实的命题,通常是陈述两个社会现象和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一般来说,假设的陈述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函数式,即y是x的函数,若x发生变化,则y也随之发生变化,反之亦然。自然科学中经常使用这种形式。第二种是条件式,即“如果A,则B”,说明A和B是相关关系或者是因果关系。第三种是差异式,即“A和B有(无)差异”。社会调查研究中多使用后面两种陈述方式
14.如何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答:可行性研究的常用方法大致有三种:
第一种,逻辑分析,即用理论的逻辑方法检验研究设计的可行性,主要适用于对命题和假设、变量和指标进行检验,对其他方面作用则有限。
第二种,经验判断,即用以往人们的实践经验来判断研究设计的可行性,适用于所有方面。但是由于社会生活不断变化,而人们往往只能通过以往的经验判断自己比较熟悉的事物和现象,每个人的阅历又总是有限的,所以这种方法有一定局限性。
第三种,试调查,即通过小规模的实地调查来检验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并根据试调查的结果修正和完善原方案。这是对方案设计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尤其在大型的调查实施之前,试调查必不可少。
15、什么是探索性研究?如何进行探索性研究。答:探索性研究是一种先期的试探性的初步研究。进行探索性研究是为了确定社会调查研究的课题;明确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明确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明确社会调查研究的内容和范围;确定社会调查研究的观点;确定社会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探索性研究的一般方法有查阅文献、咨询和实地考察。探索性研究是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保证社会调查研究的质量。
16.什么是社会测量?它有哪些要件?
答:前一问见名词简释。社会测量有四个要件:测量工具,主要是调查问卷(量表)和卡片等;测量规则,即测量所依据的标准和规定;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