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研究的效度:指结论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内在效度)和结论的普遍性(外在效度)。(p8)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能被有把握地准确解释的程度(即研究本身的真实性)。外在效度:指研究的结果能被推广到更大人群的程度(即研究的推广性)。
教育研究的信度:指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即研究的可靠性。
内在信度: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搜集、分析和解释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即研究的一致性)
外在信度: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背景下重复研究并得到相同或相近的结论。(即研究的重复性)
2、操作性定义:(p26)
操作性定义是一种规定,它是被确定的需要定义的变量和条件的操作或特征具体化。
3、常量:一个研究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特征或条件。(P22)
变量: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价值或条件的特征。
4、准实验研究:指一个实验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的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P84)
5、调查研究:一种使用范围很广的研究,它包括对现状的研究,以及确定和解释社会的或心理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P106)
6、比较研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教育之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P161)
7、参与观察:也称为自然观察,它是指就研究对象在自然的状态下研究者参与某一情境中去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在实地研究中,参与观察是主要方法之一。(P172)
(从某种程度上说来,实地研究就是一种个案研究,因为研究最佳答案可以从个案分析中获得。)
8、访谈:通常是两个人(有时包括更多人)之间有目的的谈话,由其中一个人(研究者)引导,搜集对方(研究对象)的语言资料,以此了解研究对象如何解释他们的世界。是实地研究中一种获得资料的重要方法,在实地研究中,访谈的方式基本上也分为非正式的和较正式的两种取向,而访谈的结果加大地依赖研究者的技能。(P176)
9、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P206)
二、简答题
(一)教育研究的分类(p9—10)?
根据不同的标准,教育研究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
1、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目的来区分的。
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扩展知识;应用研究的基本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
2、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而不是用数字和量度;定量研究是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对象,而不是用语言文字。两者各有自己的特征,但在教育研究的运用中,它们的连续性多于他们的两分性。
3、描述性研究与干预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是对客观事物予以考察,努力反映其客观状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干预性研究着力于对客观事物施加可能引起改变的影响。
(二)、自变量、因变量的关系(P23)?
自变量和因变量是教育研究中广泛采用的变量描述术语,源于数学。因变量是我们可以测量的变量,自变量仅仅是一个分类变量,它对研究的个体进行分类。自变量可影响因变量,在某种意义上,因变量取决于自变量。
(三)、“好设计”实验的标准(P62)
1、充分的实验控制——指对实验条件有足够的控制,以便研究者能解释结果
2、不加人为修饰——实验结果能否推广到非实验设定的情景,这一标准在教育研究中尤为重要。
3、比较的基础——需要通过某种方式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有实验效果。
4、通过数据获得充足的信息——数据必须足以检验实验假设,应有对假设作出判断的足够的精确度。
5、非污染的数据——数据应充分反映实验效应。不应被实验中出现的蹩脚的测量或误差所影响。
6、无相关变量间的干扰——这一准则与充分的实验控制密切相关。可能存在其他正在操作的对因变量有影响的变量,这些影响不应该被错误地解释为实验效应。
7、代表性——研究者常常希望将实验的结果推广到一些个体、条件、方法等中去。
8、省力原则——指如果所有其他特征相同,我们更倾向于采用较简单的设计而非较复杂的。
实验易受技术上和方法上误差的影响,进行并完成一项合理的实验设计,需缜密、仔细的计划,同时需要注意一些细节,计划应先于实验。
(四)、跟踪发送信函的方法(p121)?
跟踪发送信函对于问卷调查,被认为是必要的,而且应事先做好计划,主要有两种方法:
1、紧接着给那些没有回答的人寄一封信或者明信片。这种方法更受欢迎,因为它比较便宜,而且排除了从同一个人那儿收到两张已经做好的问卷的可能。
2、给每个人都发一个空白问卷的信封。只有当不能鉴别出不答卷人时才使用,使用的时候应该告诉答卷人,如果他们回答了第一次问卷,就不要做第二次了。
另外,电话、电报或特殊的邮件也可以用作跟踪发送信函。但,由于它们在时间和花费上都比较贵,因此,使用不是很广泛。
(五)伯格登对定性研究中的伦理问题给予的简单伦理建议(P146—147)
1、非常小心地收放现场记录,确定不要将现场记录留在任何人可能拿到的地方。
2、不要和其他人讨论或谈到研究内容或研究中的任何人。
3、在现场记录和最后的研究报告中,使用研究对象或场所的假名。
4、不要将所发现的任何资料,告诉可能用这些资料使研究对象困窘或受伤害的人们。
5、和研究对象有个清楚的协议,让研究对象知道他们能期望从研究中获得什么,和需要什么义务。
因为在教育研究的情境中,对象受到的伤害通常不会是身体上的,而是属于心理上或社会性的伤害,在这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下,研究者进行研究之初,就需要设想周密,与有关当局或人员有个正式的协议。当然,保护研究对象的最重要的伦理责任应是尽力地搜集资料和仔细地分析资料,避免误解或扭曲研究对象的观点。
(六)文献研究的优缺点(P156)
优点:
1、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孔子进行研究,我们无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亲身考察,这样,通过《论语》这个文献,我们就可以对孔子进行研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简便易行,费用较低。与实地调查法等方法相比,文献研究法相对具有方便、自由、费用低等优点。
3、真实性较强,可靠性较大。文献研究法,一般人们总是从日记、自传、信件、遗书等个人文献中流露出真实的心理和行为动机,因此,文献研究相对比较真实、可靠。
缺点:
1、文献本身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有些文献出于特殊的目的和意图,有意夸大或掩盖某些事实;文献的保存具有很大的选择性,知名人士的文献保存完好等等。
2、收集文献难度较大。在许多情况下,一些事件根本没有文献记录,有些文献档案机关不予公开机密,在进行文献研究时,很难把所需文献找齐找全,容易造成文献不足的遗憾。
3、文献抽样缺乏代表性。因文献资料大多以文字记载的形式保存的,所以能否留下文献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程度的高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写文献的可能性相对较大,故若仅仅依据现存文献来了解和分析人们所处生活状况、生活情形及思想观念,可能只能了解社会中某一阶层的情况,其文献抽样未必具有代表性。
(七)比较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P160)
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比较研究具有重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比较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教育的普遍规律。
第二,比较研究法能使人们更好地认识本国、本地的教育状况。
第四,比较研究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第三,比较研究能帮助人们获得新的发现。
三、论述题
(一)论述教育研究的意义和过程
教育研究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以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活动。
教育研究有它本身的特点,它既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如客观性、系统性和创造性),但同时,教育研究又具有特殊的个性:
第一,伦理性。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因此,所设计的研究必须具有教育意义,每一个环节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研究必须充分考虑伦理性的特点。
第二,复杂性。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而人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周期长,把握的难度也大。因此,教育研究比自然科学研究还要复杂。
第三,全员性。教育研究主要是服务教育教学活动,而育人活动是需要全员参与的活动,因此,要求所有教师参与到教育的行列中来。
教育研究的意义有:
1. 新时期教师角色转化的需要(从技术工人向知识分子)
2.使自己的生命不断丰润增色
3、改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
4.提升职级的需要
5.打破对研究的迷信,恢复教师的主体性
教育研究的过程分为六步:
1、确定问题:这是研究过程的初始活动,也是最难确定的。
2、查阅文献:文献查阅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它一般在研究过程的前期就开始着手进行
3、制定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计划是实现研究目的的前提,一般研究计划大致包括:课题依据(理论和现实依据)、研究目标、课题研究内容、课题研究步骤、主要研究方法、预期成果、课题研究保证措施等。
4、搜集整理材料:收集资料的过程一定要经过适当的组织和控制
5、分析研究资料:要针对问题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不能甩边了。
6、撰写研究报告,得出结论:这个结论的得出,必须是在分析资料的前提下得出的,不能分析归分析,下结论时你自说一套。
(二)、论述行动研究
严格地说,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
行动研究额特征有:
1、为行动而研究(research for action)。研究不是为了理论上的产出,而是为了实践本身的改进。
2、对行动的研究(research of action)。表明行动研究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形式。
3、在行动中研究(research in action)。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教师工作于其中的实际环境,从事研究的人员就是将要应用研究结果的人,研究结果的应用者也是研究结果的产出者。这种双重身份整合在同一主体上。
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
行动研究没有整齐划一的研究模式,但总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计划。
计划阶段主要完成的是: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
明确问题和分析问题: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这个问题的存在会产生什么影响?
对问题进行了界定和分析以后,就要制定一个计划,这个计划主要包括的内容是:
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对解决问题试图改变的因素、具体行动的步骤与时间安排、本研究涉及到的哪些人。
第二:实施
把计划付诸行动是行动研究的核心步骤。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改善实践。因此,把计划付诸行动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
1、教师按计划付诸行动时,要充分考虑到现实的因素,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2、对行动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收集有关资料。经常用到的方法有:观察、访谈和问卷、个人资料收集与记录、教师自己的个人资料
第三: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后,对计划、实施进行反思,大致有七个方面:
1、问题界定是否明确
2、行动的操作定义是否清楚?必须清楚地赋予操作性的定义,把概念的含义用可操作的行为表现出来,减少主观臆断。
3、研究计划是否周详?
4、研究者是否按计划执行?如有变化或修订,要进行说明
5、资料收集与记录是否详尽无误?
6、研究的信度与效度如何?
7、资料的分析与解释是否慎重恰当?
行动研究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意义
1、存在着问题:
教育目的存在为研究而研究
研究形式上存在脱离实践,成为游离于实践之外的、教师们教书之余的另一项活动内容。
2、意义:
(1)关于合作问题。因为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重,很少有时间阅读教育书籍、报刊,这不但大大地限制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视野,而且在正确对待教育理论、运用理论语言等方面,也有一些欠缺,如果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这个欠缺不至于对研究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
(2)关于研究的“成果”问题。关注行动的改善、强调研究过程中的交流与研讨,不但大大提高教师对研究的兴趣,而且它对教师素质的提高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3)关于资料的收集。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少有教师能够把自己的实践记录下来,作为分析、总结、反思的资料。因此,如果重视对资料的收集,这对事件案例,对以后的研究都会提供很大的方便。
第二篇: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2
《教育研究方法》考点范围与题型
一、填空题
1.任何科学研究都需要满足原则、原则与原则。
2.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指人们以做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探求教育事物的真相、性质和规律,并取得的活动。
3.教育调查法可以分为。
4.教育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有、、、。
5.按照中图参考文献格式规范要求,“论文集”对应的标识为
6.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主要来源于和两大方面。
7.依据研究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可把假设分为和。
8.抽样观察法可以分为三类。
9.教育观察法可以分为和四类。
10.根据其结构化程度,教育调查研究中的访谈法可以分为与
11.一个恰当的因变量指标必须满足以下标准:、和。
12.教育文献资料的分布极为广泛且形式多样,主要有、、和。
13.按照研究的目的,可以将教育科学研究区分为。
14.依据研究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可把假设分为和。
15.问卷调查结果的前后一致性与稳定性称之为问卷的二、判断题
1.基础研究是指在占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思辨的方法,从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分析教育诸因素之间的关系,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应用研究是运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
3.按照中图参考文献格式规范要求,“学位论文”对应的单字母标识为“[C]”()
4.创造性研究是一种简单的研究,它是将教育现象和已有的教育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
5.课题论证一般有开题论证、专题论证、综合论证等几方面的工作。()
6.问卷调查法中涉及到的人口学变量越多越有利于调查的全面性。()
7.效度是对测量工具可靠性的量度,它是鉴定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的概念。()
8.假设的功能主要在于它是理论的先导,起着纲领性作用。()
9.相关研究能够揭示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10.操作性定义在可观测的事件与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
11.时间抽样观察法在特定的时间内专门观察和记录观察对象的现象和过程的一种方法。()。
12.信度是对测量工具的有效性的反映,它是指测量的结果能够真正反映测量目的和意图的程度。()
13.零次文献也称原始文献。()
三、名词解释
1.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也称基本理论研究。是认识各种教育现象,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探索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概括教育的基本原理,形成较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
2.资料寻疑法:资料寻疑法,即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比较不同观点,诘问前人的结论,揭露理论与实践的差异等,从中产生研究课题。
3.小组研究:小组研究也称小样本跟踪调查。实际上是对一个小群体的发展变化过程的研究。
4.演绎性假设:演绎性假设是从教育科学的某一理论或一般性陈述出发推出新结论,是根据不可直接观察的事物现象或属性之间的某种联系的普遍性,通过理论综合和逻辑推演而提出的理论定律和原理的假设。
5.因变量:因变量是因为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因此自变量和因变量是相互依存的,没有自变量就无所谓因变量,没有因变量也无所谓自变量。
6.教育观察法:教育观察法是指教育科学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研究的一种方法。
7.纵向设计:纵向设计特指研究者对所关心问题的时间变化特点或规律感兴趣,因此,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使用相同的调查工具进行多次取样和测量的研究设计。
8.预测性假设:预测性假设是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它是基于对现实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提出的更复杂更困难的一种假设。
9.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对已有的知识、结论等进行重复检验或对已有的实验成果进行再实验,以及移植、模仿和改造。
10.应用研究:应用研究是运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凡是与教育教学的现实需要紧密联系的专题和学科研究都属于应用研究。
11.伦理性原则:教育科学研究者在从事教育研究工作时,必须具有专业的伦理道德。在方法的使用过程中要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原则,尊重被研究者的利益。
12.自变量:在教育实验中,自变量,也称刺激变量。自变量是引起或产生变化的原因,也就是研究者施加于被试的可以操纵的教育影响。
13.实验者效应:实验者效应是指实验者为搜集能够证明所提出的假设的实验结果,而在实验中有意无意通过各种动作、表情和语言将预期的要求暗示给被试,引起实验结果有利于证明实验假设的效应。
四、简答题
1.简述教育观察法的特点。
2.简述教育经验总结的特点。
3.简答科学研究中哪三种假设不具备可检验性。
4.简答教育观察法的局限性。
5.一名4年级的教师做一个有关课外辅导教材对学生阅读成绩影响的实验。他使用了两种课外辅导教材以及传统的课堂教材,2个实验组使用课外辅导教材,控制组使用传统课堂教材,每组各有15名学生组成。8周教学之后,以随堂考试的形式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测试,请简要指出该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分别是什么。
6.简述教育观察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7.请简要列举问卷设计的常见错误。
8.因变量分类的客观指标主要有哪些?
9.简答选择课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0.简答教育科研成果意义的具体表现。
11.简答教育文献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2.简答文献综述撰写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五、论述题
1.以下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制定的课题方案书,他希望以此申报课题。请结合教育科学研
究的规范与要求对其进行评价,指出该方案存在的问题。
2.联系实际谈谈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标准。
3.使用一致百分比法和Cohen’s Kappa法计算两名观察者之间的观察信度,并判断该研究的观察信度是否可以接受。
4.联系实际谈谈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5.假设某小学3年级某班学生参与一个为期一年的数学思维训练营,在入营前开展一次数学测验(前测),平均成绩为75分,通过一个半月的培训,在出营前再实施一次数学测验(后测),平均成绩为92分。数学思维训练营的负责人由此下结论:数学思维训练使得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显著提高(注:假设前后测的平均分经统计检验确属差异显著)。请结合本实验谈一谈影响这个研究内部效应的因素可能有哪些?请逐一举例说明。
答题要点
1.可证伪原则;关联性原则;收敛性证据
原则2.教育理论;科学结论 3.问卷调查;访谈调查 4.综合性;描述性;评价性;浓缩性
5.[C]
6.教育实践;理论文献
7.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预测性假设
8.时间抽样法;场合抽样法;阶段抽样法
9.抽样观察法;隐蔽观察法;追踪观察
法;综合观察法 10.结构性访谈;半结构性访谈 11.反应速度;反应的正确性;反应的难度 12.书籍;报刊;教育档案;非文字资料 13.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14.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预测性假设 15.信度
1.×2.√3.×4.×5.√6.×7.×8.√9.×10.√11.×12.×13.×
2.教材第十二章,第205-206页。注意:重点突出两个方面:教育研究的质量评价(基本过程)与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要求。
3.第五章教育观察法PPT。注意:一定要使用两种计算方法。评分时将按步给分。
4.教材第一章,第4-6页。注意:大标题请牢记。
5.结合教材第7章,第127-128页内容回答。
第三篇: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已设置好版面)
1、以例说明什么是教育研
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教育事物本质和性质,摸索和总结其教育规律,取得科学结论,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活动过程。
教育研究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地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言之,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规律,以发现新情况,总结新经验,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服务。
教育研究的国际通用的内涵是指用科学的方法来评估教育的各个方面[1][2][3],包括但不局限于:学生学习、教学方法、教师培训和课堂动态。教育研究者有个共识,教育研究应该是严格的系统的研究[2][4],但是对于具体尺度存在广泛争议[1][5]。在教育研究中,包含了多个学科不同程度的交叉。这些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哲学[1][3]。这些学科交叉为研究方法提供了很多可能性。教育研究的发现应该在特定的情境中解释,可能不适合其他的时间、空间[3]。教育研究是研究的一个重要内涵,并不是说我从事教育工作才这么说。其实教育研究和各行各业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很多工作都需要师傅带徒弟,需要岗位培训。大的教育研究姑且不说,其实我也说不出来什么。我只从自身的工作环境,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教师说起。之前说了这么多,其实我要表达的一个意思就是研究没什么神秘,教育研究也是如此。研究随时随地都在伴随着我们,有时是有意识的、成系统的;有时是无意识的、随意性的。我所理解的教育研究,说白了就是让学校更像学校,让课堂更像课堂,让课味更浓一些,让学生学习兴趣更高一些,让管理更趋于科学一些,让教师更加乐于工作一些„„ 从学校的领导层来说,教育研究更加倾向于管理。如何使学校更像一个学校,如何使教师更加乐于工作,如何使干群关系更加和谐„„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教育研究应倾向于使课堂更像课堂,使课味越来越浓,使学生的学习力更强,使师生关系更融洽„„
2、根据自己成功的教育教
学和管理实例论如何
3、根学和管理实例,论如
(二)教育研究的特点 1.客观性 :任何教育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研究者必须严格按照客观现实,准确、真实地对事实进行观察和反映。这就是要求研究者尽可能排除主观偏见来收集资料、选择资料、分析资料和解释资料。
2.科学性 :科学性体现为教育研究的过程以及研究结论的获得应具有逻辑性和实证性。从对事实的客观描述到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再到最终结论的获取,需要经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尤其是在获取结论的环节中,必须在充分依据事实的基础上,经过有力的论证,得出科学结论。
3.系统性:系统性是指教育研究的思想和行动时前后联系、左右贯通的整体。教育研究的系统性要求用全面的、整体的和联系的观点去认识教育现象。从总体上把握教育系统或给予系统的结构、功能、作用机制、运行方式及发展规律。
4.综合性:综合性指教育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综合过程。教育研究必须以现有的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所获得的事实材料来检验理论或发展理论。理论是对经验的抽象和概括,它源于经验,又高于经验。新理论的形成虽然具有逻辑上的完备性,但有待在将来的实践中检验其正确性。
5.可验证性 :一般来说,研究必须严格按照研究方法的步骤和程序实施。凡是无法重复验证的研究结论都是无效的,也不能成为科学宝库中的财富。
教育研究的10个基本特征:1)教育研究试图解决问题 2)收集一手数据或者使用现存的数据 3)建立在经验基础上 4)要求精确的观察和描述 5)使用精心设计的步骤和严格的数据分析 6)强调普遍性、原则和理论的建立,有助于理解、预测和/或控制 7)需要该领域的专业技能:对于领域的熟悉、研究方法的掌握和收集分析数据的技术 8)试图发现一个客观的、没有偏见的解决方案,并且不辞辛劳的验证试验方法的有效性 9)是一个精制的、来不得大干快上的活动,有一个方向,但是会随着研究进展不断优化研究的问题。10)仔细的记录和向同行汇报。这些特征更为具体可操作。
二、教育研究的方法 1.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当今教育研究中运用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实地调查的一种具体方法。它主要通过案例方式考察教育现象,基本目的在于描述与解释,在描述过程中进行解释。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它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融为一体,将教育者和教育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强调在“行动”中研究、在“情境”中研究、在“做”中研究。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大致分为循序渐进的四个环节,即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3.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对现状进行了解,对事实进行考察,对材料进行收集,从而探讨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4.教育叙事: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
5.教育随笔:教育随笔顾名思义,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教学随笔,也可以说“教学心得”,主要是写教学中某一点体会的心得。它的主要特点是题目小,篇幅短,层次和结构比较简单,内容单纯,涉及面比较小,写作材料便于收集、整理和使用。
教育研究的方法: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 教育研究的基本是科学的方法,对教育有关的因素进行分析测试,研究教学的过程[1]。数据有两种类型,定性的和定量的数据[1][5][6]。定性研究使用定性的数据。数据的特征是描述性的。教育研究者地定性数据包括:观察、访谈、文件分析、作品分析(论文、日记、照片或者博客)[1]。定性研究包括:案例分析、人种学、现象学、叙事研究和历史研究。定量研究的数据是数字,常常使用统计学方法来发现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定量研究包括:问卷调查、对照试验、但一受试者研究法(特殊教育中常用)、因果研究、相关研究、元分析(对现存文献的一种综合分析方法)。
三、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1.选择研究课题 2.查阅文献资料 3.制订研究计划 4.收集研究资料 5.分析研究资料 6.撰写研究报告
4、(一)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知道,教育要获得长足发展,其第一推动力显然是教育科学,而不是依赖加重师生负担来发展教育。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对于繁荣教育科学、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具有促进意义。因为,教师是在最普遍的教育实践层面,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并以自己的态度、知识、人格、意志、情感对教育结果产生最大影响的系统因素。该主体对教师概念的认定、对教育科学内化的程度,都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在教育领域,教师从事教育研究,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沟通与衔接,这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也将能够有力地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最终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教师从事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繁荣的需要专家的教育研究与教师的教育研究各有特点,不能以前者代替后者,而且,教师研究所表现出的实践生命力是专家的教育研究所无法比拟的。更何况传统的教育研究由于缺乏教师的参与,对教育教学实践越来越显得不可靠、不真实和不民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的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教育科学繁荣的需要。
(三)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专业地位的提升
虽然,我国建国后,教师就不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在工作,但到目前为止,就整体状态来看,教师队伍中的大多数人,恐怕还未达到“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的水平。而教师的教育研究则会给教师的创造提供机会和可能。通过研究,教师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这本身也是一种创造。通过研究进行创造并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能力的人,将提升教师这一古老职业的价值与尊严,也将最终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实现教师的专业化。
(四)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在重视学生发展的同时,忽视了教师的发展。事实上,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发展,因为,没有教师的发展,也就没有学生的更好的发展。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教师真正体现为有思想、有能力、有智慧、有悟性的教育实践主体。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教师才能不断找到专业发展的新的基点。
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对于促进教师发展的作用突出体现在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嵌入式学习的发生。所谓嵌入式学习是指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学习。所谓嵌入是指镶嵌之意,意即学习是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之中发生和存在着的。镶嵌性的特点决定这种方式的学习是和具体的问题情境耦合在一起的,是需要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情形下发生的学习。
对于教师而言,如果“处于研究的状态中”,其嵌入式学习的发生就具备了一个很好的前提。因为一旦处于这种状态之中,他(她)就有可能与知识真正相遇,就可能有思想的火花和灵感闪现,知识就可能成为一种“上手状态”(海德格尔语)。
反之,教师若不处于研究状态中,学习就无法与教师结缘,不结缘就不知自己缺少什么,知识也就不能“上手”,知识、理论之类就都处于无所用状态,这时,教师对知识也就无所欲、无所求。这样知识与教师之间就不发生关系,知识、理论是自在的状态,是分离的存在,不可能和教师照面。研发动学,学在这时是研的衍生物,是镶嵌在研究之中的。嵌入式学习是在教育问题解决的情境脉络中的情境学习,这种在情境脉络中的学习是建构性的。
总之,我们说,教师的教育研究会驱动这种嵌入式学习,而这种学习又是建构性的、实践性的和有意义的学习。这种学习反过来也会推动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
5、写作:用自己熟悉的方法数不少于800字)
进入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进入了变声期,我认为:要科学地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们的发声器得到有利的生长和发育,使中学生们平稳渡过变声期。首先,我们要把握好歌唱的时间。我们可以发现:处于变声期的学生们声带充血,发声比较费力且容易导致发声器疲劳,不适宜长时间唱歌。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把握好发声练习和唱歌的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5分钟。不能连续长时间地唱歌,在唱歌中要有间隙,如:在唱歌教学环节中穿插歌曲欣赏,乐理知识介绍,音乐常识简介等环节,让嗓子得到适当的休息。一鼓作气把整首歌曲学会并不断强化练习的方式不能在变声期使用。其次,要掌握科学的发声练习,良好的气息支持是科学发声的有力支撑。为了防止处于变声期的学生们唱歌时喊叫、挤压喉头,在发声练习前做一些诸如:缓吸缓呼、缓吸急呼、急吸急呼等方式的气息练习。使学生们养成用气息的支持来唱歌的好习惯。在科学使用气息的基础上再做发声练习。发声练习的旋律不宜复杂,音域不宜过宽,以简单的,流畅的旋律为主。发声练习先从容易的自然音区练起,练习以哼鸣为主。做发声练习时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轻声唱,盲目追求音高和音量会损伤学生的发声器,导致变声期结束后声音嘶哑,患咽喉疾病的可能性增大的后果。在气息练习完后可让学生做做开口练习使舌头放松,软腭提起,便于气息通道的形成和声音共鸣的产生。
二.合理处理,唱歌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唱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变声期间,教师要正确、合理地处理唱歌教学,为中学生平稳度过变声期奠定坚实的基础。虽然有了科学发声练习的有力支持,我们还应在歌曲的演唱上下功夫。首先,在演唱歌曲前要求学生用轻声来唱。轻声演唱不仅能保护嗓音,而且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旋律的线条感和歌曲的动人之处。当然这里所谓的轻声并不是要学生夹着喉咙演唱而是利用气息的支撑,用自然的声音状态来演唱,把音量、力度控制到声带舒适的程度。在演唱中当大多数学生对演唱曲目感到吃力时,教师要科学地定调。如:当学生演唱《大海啊,故乡 》这首歌比较费力时,我们可以把 F 调降为 E调。当然,在选择歌曲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多选一些音域在一个八度以内的歌曲,比如:《让世界充满爱》《雪绒花》《摇篮曲》……切忌让学生演唱音域跨度太大的曲目。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初中生都喜欢流行乐,并盲目的模仿,这样不仅对声带的伤害非常大还会养成许多不科学唱歌的坏习惯。教师在平时就可以搜集一些优美、柔和的,适合变声期学生演唱的流行歌曲来引导他们正确地有选择性地演唱流行歌曲。避免他们在演唱时使用过度的音量和力度损伤声带。三.科学使用,保护嗓音音乐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嗓子的保护,要运用正确科学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使处于变声期的学生能顺利的度过变声期并激发学生对歌唱艺术的兴趣。首先教师要向同学们讲清楚嗓子变声期是少年儿童从童声末期向青年成声期过度的正常的生理变化阶段。让学生了解并懂得一些生理现象和过程,从而打消同学们由于声音变化而带来的紧张心理。其次要向同学们介绍有关变声期嗓子保护的常识和方法。人的一生只有一次变声,要注意合理的使用你的嗓子。变声期嗓子多处于充血状态,如果讲话过多或歌唱时间过久、过于用力就会引起嗓子的疲劳是歌唱还是说话,都不要过于用力,更不应大喊大叫。发声器官是身体的一部分,所以身体状况直接应影响到声带,特别是伤风感冒和呼吸道感染,因此,这段时间要注意预防感冒,加强锻炼身体,注意营养全面摄入,少吃辛辣食品及保证充足睡眠。如果你觉得嗓子不舒服,要及早看医生,或者含一点润喉片等。
第四篇:教育研究方法
谈谈你对教育研究方法的认识。
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了解教育研究方法不同类型。
(一)实证方法
实证方法作为自然科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其基本规范就是“用经验材料证明或证伪理论假说”。这些经验材料既可来自研究者的现实观察或实验活动(直接经验),也可来自记录了前人观察或实验结果的历史文献(间接经验);这些经验材料在形式上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非量化的,但都必须是可检验的。
实证方法包括教育测量法、定量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教育实验法、内容分析法。
(二)质性方法
陈向明先生给质的研究方法下了一个定义:“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性研究包括访谈调查法、定性观察法、叙事研究法。
(三)系统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运用体现在研究主体身上,主要表现为系统思维。它的关键特点体现在运用系统科学原理考察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性质,并据此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性方法——既包括实证方法,也包括质性方法,以达到研究目的。
(四)复杂思维方法
复杂思维直面世界或事物本来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变化的生动丰富性。它考察事物及其运动变化的思维方式,是以非线性思维、关系思维、过程思维、情境思维为特征的。
(五)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依靠教育专家、学者的帮助,在教育实践中展开科学研究,并以研究的成果指导自身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六)文献法
文献检索是科学研究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它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第五篇:教育研究方法
非正式评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选题
现行的物理教育采用的多是终结性评价, 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在一段学习过程结束以后给予评定, 不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而非正式评价正好能弥补这个缺点。非正式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 将非正式评价融合在物理教学中, 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并根据学生的需要,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并把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态度、建议等反馈给学生, 及时帮助学生调节、改进自己的学习。可见,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非正式评价, 可以优化物理课堂的教与学。
第二部分:研究框架及研究问题
近年来,受到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学术界对教育、语言、学习和认知等概念所采取的观点跟以前有所不同。大家不再视教学为传输,而以其为互动,也不再视学习为被动地接受,而以其为主动地建构。传统的正式评价的非人性化、脱离教学情境化等缺陷,日渐受到各界的注意。纵观世界各国近年来在学生评价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不仅强调评价在教学中的甄别、选拔功能,而且更强调它对教学过程的诊断和反馈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新的评价理念。
一、建构主义科学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教学不是传递科学知识的过程,而是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习者知道什么,更可贵的是要让学习者感受到什么;知识的意义不能直接传递,对知识的感情就更不能传递了。教师不只是关注如何呈现、讲解、演示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促进学生自己主动建构在知识的意义,时刻关注、了解、探知学生头脑中对知识意义的真实建构过程,并适时提供适当的鼓励、辅导、提示、点拨、帮助、支持,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建构活动。
二、建构主义评价观对非正式评价的启示
1.评价应重视过程性。建构主义强调先前知识经验对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强调在评价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实施,随时掌握学生的先前知识经验,从
而更有利于新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同时,建构主义强调评价应该侧重学生在一段学习过程中思想的转变与发展,知识水平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程度。因此,建构主义重视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
2.评价应建立在真实的情境中。建构主义强调,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通过简单“去情境”的对抽象概念的考试是无法真正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要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就应该将评价置于真实的场景之中,让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体现出对知识的理解水平与应用能力。论文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
1.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的要求
2.当前中学物理学生评价中的问题
3.非正式评价的兴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的目的2.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文献综述
一、国外有关非正式评价的研究
二、国内有关非正式评价的研究
第三章非正式评价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
一、建构主义科学教学观
二、建构主义评价观对非正式评价的启示
第四章 中学物理教学中非正式评价的现状调查
一、调研工具的编制
1.问卷的编制
2.访谈提纲、观察提纲的编制
二、调查实施
1.调查对象的确定
2.调查的实施过程
三、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第五章非正式评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非正式评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非正式评价的方法
2.中学物理教学中非正式评价的特点
3.学生对非正式评价的看法
二、非正式评价研究对物理教育的启示
第六章研究总结
1.研究的主要成果
2.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问题:
1.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非正式评价的方法有哪些?效果如何?
2.中学物理教学中非正式评价的特点有哪些?
3.非正式评价研究对中学物理教育有什么启示?
第三部分:收集数据方式
一、访谈法
选取嘉峪关市某普通中学中男、女物理教师各五名,选取时另外考虑了他们的年龄、教龄以及所教年级。
访谈提纲:
1.您认为什么是非正式评价?
2.在日常物理教学中,您常用的非正式评价的方法有哪些?能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法方法简单地说一下吗?
3.您觉得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非正式评价有哪些特点呢?
4.这些特点对您有什么启示吗?
5.您觉得非正式评价研究对中学物理教育的作用在哪?
6.基于非正式评价对物理教育的作用,您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注意些什
么?
二、观察法
观察法一是应用于访谈的过程中,二是应用于真实的课堂观察;均做为对访谈的补充。随意从每个年级各选取一节物理课进行观察。
观察提纲一:
1.该学校中教师、学生的精神状态;
2.受访老师的性格、脾气及行为举止。
观察提纲二:
1.所选班级的教室环境及布局;
2.所选班级中学生的整体情况,如学习氛围、总人数、男女生人数;
3.课堂进行中老师采用的非正式评价的方法有哪些?具体在什么时候用、如何使用?学生的反应如何?评价效果如何?
三、问卷调查法
1.调查对象选取
随机选取该学校中任意两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
2.问卷的编制
问卷的编制主要涉及评价的方法、评价的效果及学生对评价的看法。其中,有关调查评价方法的问题有:
1.日常教学中,物理老师经常和我们有交流和互动;
2.物理老师经常以提问的方式了解我们的学习情况;
3.讨论问题时,我经常进行自我评价并对他人进行点评。
有关调查评价效果的问题有:
1.物理老师对我的看法启发我审视自己;
2.有时候,物理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或一个动作能够对我产生影响;
3.当老师对我的表现进行评价之后,我更加积极的学习。
有关调查学生对评价看法的问题有:
1.我重视物理老师对我的看法;
2.我觉得非正式评价能让我更轻松的学习物理;
3.我希望物理老师给我更多的关注和反馈。
第四部分:反思
看到这个问题,我才意识到这门课程已经即将结束,回想这一学期里自己的表现,确实值得反思,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一开始,这门课程并没有引起我的重视,主要原因是:我一直以为专业硕士是为培养高级的一线教师,我们只需要学习、锻炼如何讲好一节课而已。所以忽视了有关研究方法的学习。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渐渐发现,实践还是需要理论的指导,只有掌握了更深更新的理论,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
我研究的题目是《非正式评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最初的研究设计相比,我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有所进步。现主要介绍一下完善、修改、改进的地方。首先,根据研究题目我查找了更多的文献和书籍,对相关的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并进行了分析、整理。其次,通过认真思考,对自己的研究问题也做了比较大的修改,使自己研究的目的更加明确。接着,我阅读了有关研究方法的书籍,对质性研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对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数据收集方法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最初研究设计的数据收集方法等做了修改。最后,我大概整理、分析,列出了论文大体的研究框架。由于能力和时间有限,论文做的还不是很好,存在很多问题,希望老师能够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