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研究方法整理
1、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是什么?基本特点各是什么?
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有“实证主义范式”和“自然主义范式”。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一些学者也将这两种范式称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一)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基本特点
1、实证主义范式的出发点:教育研究中实证主义范式的兴起,得益于教育研究向自然科学学习,以实现“科学化”的不懈努力。这种范式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典范,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运用数学工具、推究因果关系,对研究对象加以说明或解释 2.实证主义范式关注的主要方面 研究结果的客观真实性; 研究过程和结论的可检验性; 所获认识的确定性; 研究结论的普遍有效性
3.实证主义范式评价研究质量的主要指标 有代表性的抽样技术;
确立研究变量的规范;(每一个变量是否有清晰的操作性定义,否则在实施研究过程中难以准确地控制和考察这些变量;还要看变量之间及变量内部是否具有逻辑关系:同一变量的不同指标之间是否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不同变量之间是否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标准化的研究工具; 控制干扰变量的手段; 符合线性因果观的论证过程; 检验假设时精确的统计处理
(二)自然主义研究范式的基本特点 1.自然主义范式的出发点
自然主义范式是在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研究中形成的
本体论,它认为教育活动是由人在意识和情感支配下完成的,必然带有参与者的主观价值因素,因而不存在纯粹客观的现实,而只有被人赋予意义的现实
认识论,它认为研究主体和客体不可能分离,也不可能存在精致地等待被人发现的纯粹客观的规律,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实际上是主体通过与客体的接触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有意义的、可沟通的见解。认识的结果不是对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确证,而是理解人的特征、活动和教育情境
方法论,它特别强调研究者深入现场,在尽可能自然的情境中与被研究者一起生活,了解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倾听他们的心声,同时,对自己所用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刻的反省,注意自己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对研究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移情理解被研究者的行为和思想,获得对研究对象的真切认识。
这种范式更多地采用归纳法的研究思路,研究者不是从一定的假设出发,只关注由此演绎出的变量特征,而是首先尽量完整而详细地搜集具体的资料,然后对此进行归纳,找出不同的特征维度,分析其相互关系,从中形成概念、理论、得出研究结论 2.自然主义范式关注的主要方面: 研究资料和结论的真实可靠性;
资料和结论是否与需要研究的问题与内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境、研究对象的看法一致,是否真实地反应了特定条件下研究对象及其所处情境的特征,其中研究者本人的主观因素不是被绝对地排除在外,而是被合理地利用来理解研究对象和自然情境,研究者本人主观因素的合理利用仍要遵循一定的规范 研究过程的一致性;
自然主义范式强调通过研究者个人的理解来搜集资料,而研究者所具有的种种主观因素使得这种理解有可能在不同阶段、不同人那里产生变异。因此,不仅要考察研究全程所获资料内容和性质前后一致的程度,还要考察不同研究者、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就相关资料是否达成共识;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内容领域之间的一致性 研究结果的可理解性
3.自然主义范式评价研究质量的主要指标 深入自然情境的程度;
选取研究对象和场景时采用的目的抽样技术; 获取资料的方法;
研究者个人作为研究工具所发挥的作用; 研究资料的性质——以定性资料为主; 归纳分析的研究思路
2、社会批判范式的基本特点?
(1)对教育的研究,除了要把握教育过程自身的整体性外,同时更注意它与社会关系的整体性;
(2)教育研究的主题,不是表面的教育事实,而是这些事实背后的意义。同时也要承认教育活动中冲突、矛盾和对立的事实,要以社会冲突为基本线索来考察教育现象;(3)教育研究的任务不只是描述和阐释动态的教育过程,而且要促进教育者与学习者的解放意识。就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而言,它倡导的是一种批判理性观,在这种理性观下,实践不是一种技术性行动,而是批判的思想加上自觉的行动;
(4)在研究方法方面,它以辩证法统合“解释”与“理解”、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行动研究)
3、教育研究应遵循哪些伦理规范?(1).尊重被研究者和参与研究者的权利(2).审慎解释研究成果(3).避免给研究对象造成伤害
4、教育研究的操作规范应遵循哪些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操作性原则 (3)公共性原则 (4)检验性原则 (5)系统性原则 (6)解释性原则 思考与练习
1.试比较实证主义与自然主义两种范式的特点、优势和局限性。2.从西方教育研究方法范式的演变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5、什么是访谈法?访谈法的方式和手段是什么?
访谈(interview)是一种研究性谈话,指通过与被访谈者的口头交流来收集所需资料的研究方法。又称访问法或谈话法。
访谈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进行交谈,以口头问答的形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态度和教育现象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
访谈调查法最基本的方式或手段是运用口头语言来收集资料,他的一般程序是由研究者访问或约谈被调查者,向被调查者逐一提问,由被调查者根据要求一一作答; 同时,访谈者把被访谈者的观点、意见及时记录下来,最后对访谈记录进行整理,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6、访谈法的原则?
(1)访谈的目的是了解而不是表达;(2)访谈员不能诱导受访者; 容易诱导受访者的行为主要有:
①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然后询问受访者的看法;
②先陈述一些进行判断的“大前提”,然后让受访者说出“结论”;
③先说出某些著名人物,如正面的人物或反面的人物的观点,然后让受访者说出看法。(3)访谈员不能在访谈时对受访者进行价值判断。
7、访谈法的特点及优缺点?
特点:调查过程灵活深入;获取信息完整真实;适用范围更为广泛。
优点:具有灵活性;成功率高;可观察非言语行为;控制性较强;适用面较广;可得到自发性回答;可获得深层次的信息。
缺点:代价较高;时间长;受访谈员影响较大;缺乏隐秘性;会给被访者带来不便;访谈范围受限;访谈记录困难。
8、访谈法有哪些类型?
(一)按访谈内容的标准化程度分类:
1.结构式访谈;结构式访谈是将访谈的题目设计成一份调查表或访谈问卷没然后严格按拟定的调查表或访谈问卷的内容进行的访谈。这种访谈也称为“标准化访谈”。结构型访谈是一种对访谈过程进行高度控制的访谈形式。2.半结构式访谈;
半结构型访谈是访谈员对访谈程序、访谈方法和测量工具有一定的控制,但同时给受访者留有较大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空间的一种方式。3.无结构式访谈;
无结构式访谈也称为自由式访谈,是一种随意的、自由的、开放式的谈话方式。它与结构式访谈相反,无须事先制定统一的调查表或访谈问卷,而是按照一个粗线条的访谈提纲或某一个主题和问题方向,与被访者交谈。这种访谈又被称为“非标准化访谈”。
(二)按受访者人数分类: 1.个别访谈;
个别访谈是指访谈者与被访者一对一的面谈,整个访谈过程不受第三者的直接影响。访谈者与被访谈者有更多的交流机会,被访者更易受到重视,安全感更强,访谈内容更深入。2.团体访谈;
团体访谈指研究者邀请若干个被调查者,通过集体座谈的方式收集有关资料的方法,就是通常讲的开调查会,开座谈会。
(三)按访谈员接触受访者的方式分类: 1.直接访谈;
直接访谈指访谈双方进行面对面的直接沟通来获取信息资料的访谈方式。2.间接访谈;
间接访谈,它不是访谈双方面对面地进行直接的交流,而是访谈者借助某种工具或媒介向被访者收集有关资料的访谈方式。电话访谈就是一种间接访谈。案例:电话访谈法,QQ访谈法等。
(四)按访谈次数分类: 1.横向访谈;
横向访谈又称为一次性访谈,指在同一时段对某一研究问题进行的一次性收集资料的访谈调查。一般来说,横向访谈的内容比较单一,主要以收集事实性材料为主,更多地用于描述性的研究。2.纵向访谈;
纵向访谈又称多次性访谈或重复性访谈,指随时间的推移多次的收集固定研究对象有关资料的跟踪调查。即对同一样本进行两次以上的访谈以获取资料的调查方式。
9、访谈法的程序是什么?(1)确定内容方式;(2)访谈前的准备;(3)控制访谈过程;(4)整理访谈资料。
10、定量观察法的特点?优缺点?
定量观察是按照事先设计的一套明晰而严密的计量系统实施的观察。它也被称为系统化的、结构性的、标准化的观察。包括:(1)明确的观察对象(2)有严密逻辑性的观察项目系统、确定的观察程序和记录单位,还有物化的观察记录工具
(3)对于有的定量观察来说,还要对某些影响被观察者的因素加以控制,或者在需要观察的事件、时间等方面有严格的抽样技术上的要求 长处:(1)能系统地、高效地获得大量真实的、确定的资料
(2)容易进行观察记录,而且观察结果便于进行系统的定量处理和对比分析 短处:(1)对观察设计人员和观察者的理论和技术要求较高 (2)观察过程比较呆板,缺乏灵活性
11、定量观察的步骤?(1)确定观察内容
合格的观察内容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准确地反映、体现或说明观察目的。二是能够被操作,即观察人员能据此观察到应该观察的行为或事件(2).选择观察方式、观察对象和记录方法
选择观察方式:自然观察或实验观察;直接观察或间接观察;参与观察或非参与观察; 时间取样观察或事件取样观察。
选择观察对象:以进入课堂开展观察为例,选择观察的学生,大致有两种方式(1)将出现的特定行为的人选为观察对象(2)将具有某些特定属性的人选为观察对象 选择记录方式:时间取样记录法;行为核对法;等级评定法。(3).制订观察记录表和记录代码系统(4).训练观察人员(5).实施观察并整理资料
12、实证方法概述
(一)在考察研究对象时,强调教育现象的独立性、客观性
(二)在表述研究结论时,要求以量化资料反映客观属性
(三)在形成研究思路时,要求事先设计和严格控制实施过程
(四)选择与处理资料时,强调观测预定变量并检验假设
(五)在选择研究工具时,重视采用标准的量化检测手段 质性方法概述
(一)在考察研究对象时,强调教育现象的自然性整体性
(二)在表述研究结论时,要求通过描述性资料理解对象
(三)在形成研究思路是,强调保持自然状态和灵活调整
(四)选择与处理资料时,强调全面了解信息和归纳整理
(五)在选在研究工具时,重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 13定性观察法的特点及局限? (1)可以了解到更为真实的信息 (2)可以获得更为完整的资料 (3)可以进行多次观察
局限:(1)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影响(2)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够高 一方面,由于是在自然环境中,干扰因素难控制 选择的观察范围和内容代表性有限
在反映客观事实方面,表面性、片面性和偶然性
14、定性观察法的步骤? (1).确定观察范围 (2)制订观察计划
在确定观察范围之后,为了保证观察研究取得更高质量,需要制订观察计划 主要涉及观察的具体对象、范围、内容、时间、次数等。一个重要方面是选择观察方式
(3)设计观察提纲
观察提纲应遵循可观察原则和相关性原则 涉及六方面的内容:谁。什么。何时。何地。如何。为什么。(4)实施现场观察 (5).整理观察材料 观察笔记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对现场情况的描述
原先忘记而现在又记起的情况 分析意见 个人印象和感觉
关于进一步研究所需的信息的笔记
思考与练习
质的研究方法与实证的研究方法相比,有哪些差异和特点?教育研究中应怎样对待这两类方法?
15、当代教育实验研究方法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 (1)日益重视哲学方法论对教育实验的理论指导 (2)重视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3)教育实验类型的多样性、丰富性 (4)教育实验技术手段的变革
16、教育实验研究法的性质和基本特点?
(一)什么是教育实验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研究方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首先,教育实验必须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第二,要主动变革研究对象,即要使研究对象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这就对自变量的操作
第三,实验研究必须控制条件
(二)教育实验法的基本特点
(1).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2).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
17、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基本类型? 1.按实验假设命题“若A则B”的构成,分为:(1)因素型实验。(2)反应型实验。(3)函数型实验。
2.按实验研究对象的质或量,分为:
(1)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定量实验是以定性实验为基础的,只有确定了某些因素的性质以及各个因素是否具有相互联系的特点,才能进一步安排定量实验
(2)对照实验。是通过对比、对照比较来揭示研究对象的某种特性或某种原因的实验 (3)模拟实验。是根据研究对象(原型)的本质特征,创造条件以模拟现实条件下某教育现象发展演变过程。类比推理及相似理论则是模拟实验的逻辑基础
3.按实验研究目的,分为试探性(或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
4.按实验研究范围,分为:单科单项教改实验、多科性教材或教法改革实验、综合实验、整体改革实验、常态与超常实验
5.按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分为单因素实验(也称单一变量实验)和多因素实验(也称组合变量实验,同时操作自变量中的几个因素);按实验的组织形式,分为单组、等组和轮组实验
6.按实验进行的场所,分自然实验(在教育教学情境中进行)和实验室实验(在专门的实验室中进行)
7.按实验控制程度,分为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
18、实验研究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主要功能及局限?
教育实验是发展教育科学理论的源泉和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重要手段 (1)检验现有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并改进教育教学过程与方法 (2)为发现和揭示新的教育特点和规律提供必要基础 (3)对引进教育理论的检验、变通、改造与发展 (4)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实践寻求操作程序
限制(1)实验研究适合于研究自变量数目较少且清晰、可以分解并加以操作的问题 (2)教育研究对象是人,不仅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容易产生交互影响,而且研究者本身的价值观、态度、动机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观察和资料收集的方向
(3)每个实验的设计不能离开现有分析手段所达到的水平,现有的测量工具还不能十分正确恰当地测量教育情境下的复杂行为,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必然受条件限制
19、教育实验研究法的一般步骤? 1.实验的准备阶段
(1)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说。(2)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框架(3)确定实验的自变量。选择被试和形成被试组,决定每组进行什么样的实验处理,并确定操作定义(4)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并决定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从而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5)选择实验设计类型,确定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2.实验的实施阶段
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教育实验,采取一定变革措施(实验处理),观测由此产生的效应,并记录实验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等 3.实验结果的总结评价阶段
要对实验中取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确定误差的范围,从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科学结论。分析实验结果时要区分什么是实验应该消除的误差,什么是实验应有的结果。只有同时给出实验误差范围的估计,才能获得具有科学价值的结果。在实验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写出实验报告 20、什么是教育叙事?特点?
教育叙事是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叙述,并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与分析,揭示出隐含在这些事件与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与观念,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教育叙事的特点 1.“用事实来说话” 2.注重记述事件发生的过程 3.教育叙事需要有细节性的报述
4.作为一种教育研究的形式,教育叙事运用的是归纳的方法
21、教育叙事的内容?
教育叙事的内容主要指教师所记叙的教育事件的内容,即教育叙事反映的是哪些方面的教育事件。
教育叙事所记载的事件必须是有意义的事件
从有意义的教育事件的角度看,教育叙事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方面:
一、展示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
二、记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三、记录难忘的教育教学经历
四、揭示教育中出现的某些问题
22、教育叙事的基本方法?
一、观 察
二、访谈
三、记 录
四、收集、整理资料
五、归纳分析
23、叙事题材的发掘与选择?
一、课堂题材的发掘 1.发掘教学“亮点” 2.教学中的突发事件 3.教师的“教学机智” 4.教学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二、学生题材的发掘 1.学生的“思维火花” 2.学生的心理情感 3.学生的家庭故事 4.学生成长中的故事
三、教师题材的发掘 1.记录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 2.记录心理困惑 3.教学探索活动 4.难以忘怀的事 5.教学中的“遗憾”
四、发掘叙事题材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作为叙事者来说,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要不断增强自己的理论功底,这样才能在发掘叙事题材时独具慧眼,发现出有价值的叙事题材来 2.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位去发掘与选择题材
3.叙事题材的发掘与选择往往不是一步就可以完成的,而需要有一个过程
24、教育叙事的基本要求?
一、客观真实
二、有细节
三、描述中带有分析、解释
四、突出重点,有详有略
五、语言形象生动,带有修饰色彩
25、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
一、确定研究问题
二、选择研究对象,进入研究现场
三、搜集叙事材料,形成现场文本
四、撰写研究报告——从现场文本到研究文本
26、教师如何做叙事研究?
一、教师叙何事 教学叙事 生活叙事 自传叙事
二、教师如何叙事
1.“教学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
2.每个“教学叙事”必须蕴涵一个或几个教学事件,即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发生了某种意外的“教学冲突”
3.每个“教学叙事”所叙述的教学事件必须具有典型性 4.“教学叙事”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
5.在叙述“教学事件”时,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
6.一份完整的教学叙事必须有一个照亮整个文章的“主题
27、教育测量法的特点?
教育测量的基本特点就是根据一定法则,以测验为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从而获得数量化的结果,并通过进一步分析获得相关结论。
它可以把抽象、概括的理论研究成果,如群体发展的平均指标、一般特征、理论学说等,转化为反映个体发展水平、教育发展状况的方便工具,并提供可靠的数据
28、编制测验的步骤? 1.确定测验目的 2.确定测验的内容 3.确定测验形式:
纸笔测验、口头测验或操作测验 团体测验或个别测验 速度测验或难度测验 选择题或问答题
4、筛选题目
5、标准化过程
6、鉴定测验
7、编写测验指导书
29、内容分析法的特点、用途、步骤?
特点:明显的内容;客观的事实;系统的记录;量化的结果
内容分析法的主要用途有:;现状分析;趋势分析;比较分析;意向分析 内容分析法的步骤 1.抽取内容分析的样本 来源抽样;日期抽样;单元抽样 2.确定类目与分析单元 3.具体分析和评判记录
4.对两人以上的研究进行信度分析 5.对内容分析结果进行统计描述 30、教育调研究法的主要功能?
揭露教育发展中现实存在的问题,暴露矛盾,通过不断解决教育内外部的各种矛盾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帮助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发现和总结推广先进教育思想和先进经验,更好地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为实现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教育管理和教育预测服务
31、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1)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目的任务,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地点,选择相应的调查类型和调查方式
(2)拟定调查计划。在确定调查提纲和安排调查工作程序时要考虑三方面的问题:1.调查项目能否有效地反映所要研究的问题,项目的构成是否合理简单;2.对项目如何进行比较科学的分类,大项目如何分成若干具体的小项目并形成较完善的可操作的调查大纲;3.如何制定与分类标准相适应的评价标准,以便对获得的资料能进行统计处理
(3)做好各种技术、事务和组织准备,包括培训调查组成员,资料及有关调查器材的准备
(4)进行试探性调查,得到被调查对象的一般认识,修改调查提纲及工作方案 (5)制定调查表格、问卷访谈提纲等
(6)实施调查。运用各种调查方式了解情况,占有材料 (7)整理调查材料,分析调查结果,并得出调查结论 (8)写出调查报告。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解释,提出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32、问卷调查法的特点、优点及局限? 特点:调查工具标准化 调查过程标准化 调查结果标准化 研究效率高
优点:方便实用,省时,花钱少;可以不署名,在某种情况下结论比较客观;能搜集大样本信息资料,收效大;便于整理归类,能做量的统计处理,是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局限:如果问卷中的问题不明确或题量过大,或被调查者不合作都会影响结论的代表性;应用范围较广,搜集的资料往往是表面的,还不能深入了解深层次的内心世界真是情况;若部分调查对象不作回答,难以知道不回答的原因,也会影响问卷的效度。问卷法的运用,关键在于编制问卷,选择被试和结果分析 思考与练习
结合你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试用一下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然后反思你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研究的过程、效果和经验。
33、问卷的一般结构?
一、标题
二、前言
三、指导语
四、问卷的主体
五、结束语
34、调查问卷中问题编写的准则(基本要求)?(1)问题的设计和研究目的要一致
有人把它称之为“适宜原则”,它强调问卷中所有问题应和研究的主题相符,要切合主题、要针对主题。
除了少数几个要求提供背景或统计信息的题目外,其余题目要与研究的问题、假设直接相关。
(2)语句简洁、通俗易懂。
(3)问题的内容具体、清晰、含义单一
(4)问题设计者应立场中立,避免“暗示效应”
在问题的表述中,设计者不应把个人的认识、观点和评价包含在问题中,问题的表述应客观谨慎、态度中立,以免对被调查者的答案产生暗示作用。
(5)题目必须在回答者所能记忆的范围之内
(6)妥善处理与社会规范一致或冲突的问题,避免“社会认可效应”。
所谓社会认可效应是指被调查者按照社会规范、社会期望的反应进行反映,而不反应自己的真实观点、态度和行为。
(7)当备选项目属于类别项目时,必须列举完整。
(8)当备选项目是属于类别项目(如性别、职业等)时,备选项目彼此之间必须相互排斥,没有重叠现象。
(9)避免用不适当的假设
(10)有特别重要或需要强调的概念,应在这些词下面加重点符号(11)避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填写的题目
35、问卷中的问题答案的设计一般有两种情况:
(1)、一种是设计者只提出问题,不提供被选择的答案,而由被调查者自己任意回答,即开放式问题。
(2)、另一种是提出问题后,提供被选择的答案,即封闭式问题。
36、问卷调查实施步骤? 调查前的探索 设计问卷理论构架 设计问卷初稿 试用和修改问卷 发放和回收问卷
分析调查结果 撰写教育调查报告
第二篇:教育研究方法
谈谈你对教育研究方法的认识。
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了解教育研究方法不同类型。
(一)实证方法
实证方法作为自然科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其基本规范就是“用经验材料证明或证伪理论假说”。这些经验材料既可来自研究者的现实观察或实验活动(直接经验),也可来自记录了前人观察或实验结果的历史文献(间接经验);这些经验材料在形式上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非量化的,但都必须是可检验的。
实证方法包括教育测量法、定量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教育实验法、内容分析法。
(二)质性方法
陈向明先生给质的研究方法下了一个定义:“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性研究包括访谈调查法、定性观察法、叙事研究法。
(三)系统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运用体现在研究主体身上,主要表现为系统思维。它的关键特点体现在运用系统科学原理考察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性质,并据此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性方法——既包括实证方法,也包括质性方法,以达到研究目的。
(四)复杂思维方法
复杂思维直面世界或事物本来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变化的生动丰富性。它考察事物及其运动变化的思维方式,是以非线性思维、关系思维、过程思维、情境思维为特征的。
(五)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依靠教育专家、学者的帮助,在教育实践中展开科学研究,并以研究的成果指导自身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六)文献法
文献检索是科学研究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它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第三篇:教育研究方法
非正式评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选题
现行的物理教育采用的多是终结性评价, 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在一段学习过程结束以后给予评定, 不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而非正式评价正好能弥补这个缺点。非正式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 将非正式评价融合在物理教学中, 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并根据学生的需要,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并把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态度、建议等反馈给学生, 及时帮助学生调节、改进自己的学习。可见,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非正式评价, 可以优化物理课堂的教与学。
第二部分:研究框架及研究问题
近年来,受到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学术界对教育、语言、学习和认知等概念所采取的观点跟以前有所不同。大家不再视教学为传输,而以其为互动,也不再视学习为被动地接受,而以其为主动地建构。传统的正式评价的非人性化、脱离教学情境化等缺陷,日渐受到各界的注意。纵观世界各国近年来在学生评价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不仅强调评价在教学中的甄别、选拔功能,而且更强调它对教学过程的诊断和反馈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新的评价理念。
一、建构主义科学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教学不是传递科学知识的过程,而是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习者知道什么,更可贵的是要让学习者感受到什么;知识的意义不能直接传递,对知识的感情就更不能传递了。教师不只是关注如何呈现、讲解、演示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促进学生自己主动建构在知识的意义,时刻关注、了解、探知学生头脑中对知识意义的真实建构过程,并适时提供适当的鼓励、辅导、提示、点拨、帮助、支持,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建构活动。
二、建构主义评价观对非正式评价的启示
1.评价应重视过程性。建构主义强调先前知识经验对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强调在评价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实施,随时掌握学生的先前知识经验,从
而更有利于新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同时,建构主义强调评价应该侧重学生在一段学习过程中思想的转变与发展,知识水平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程度。因此,建构主义重视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
2.评价应建立在真实的情境中。建构主义强调,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通过简单“去情境”的对抽象概念的考试是无法真正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要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就应该将评价置于真实的场景之中,让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体现出对知识的理解水平与应用能力。论文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
1.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的要求
2.当前中学物理学生评价中的问题
3.非正式评价的兴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的目的2.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文献综述
一、国外有关非正式评价的研究
二、国内有关非正式评价的研究
第三章非正式评价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
一、建构主义科学教学观
二、建构主义评价观对非正式评价的启示
第四章 中学物理教学中非正式评价的现状调查
一、调研工具的编制
1.问卷的编制
2.访谈提纲、观察提纲的编制
二、调查实施
1.调查对象的确定
2.调查的实施过程
三、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第五章非正式评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非正式评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非正式评价的方法
2.中学物理教学中非正式评价的特点
3.学生对非正式评价的看法
二、非正式评价研究对物理教育的启示
第六章研究总结
1.研究的主要成果
2.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问题:
1.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非正式评价的方法有哪些?效果如何?
2.中学物理教学中非正式评价的特点有哪些?
3.非正式评价研究对中学物理教育有什么启示?
第三部分:收集数据方式
一、访谈法
选取嘉峪关市某普通中学中男、女物理教师各五名,选取时另外考虑了他们的年龄、教龄以及所教年级。
访谈提纲:
1.您认为什么是非正式评价?
2.在日常物理教学中,您常用的非正式评价的方法有哪些?能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法方法简单地说一下吗?
3.您觉得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非正式评价有哪些特点呢?
4.这些特点对您有什么启示吗?
5.您觉得非正式评价研究对中学物理教育的作用在哪?
6.基于非正式评价对物理教育的作用,您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注意些什
么?
二、观察法
观察法一是应用于访谈的过程中,二是应用于真实的课堂观察;均做为对访谈的补充。随意从每个年级各选取一节物理课进行观察。
观察提纲一:
1.该学校中教师、学生的精神状态;
2.受访老师的性格、脾气及行为举止。
观察提纲二:
1.所选班级的教室环境及布局;
2.所选班级中学生的整体情况,如学习氛围、总人数、男女生人数;
3.课堂进行中老师采用的非正式评价的方法有哪些?具体在什么时候用、如何使用?学生的反应如何?评价效果如何?
三、问卷调查法
1.调查对象选取
随机选取该学校中任意两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
2.问卷的编制
问卷的编制主要涉及评价的方法、评价的效果及学生对评价的看法。其中,有关调查评价方法的问题有:
1.日常教学中,物理老师经常和我们有交流和互动;
2.物理老师经常以提问的方式了解我们的学习情况;
3.讨论问题时,我经常进行自我评价并对他人进行点评。
有关调查评价效果的问题有:
1.物理老师对我的看法启发我审视自己;
2.有时候,物理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或一个动作能够对我产生影响;
3.当老师对我的表现进行评价之后,我更加积极的学习。
有关调查学生对评价看法的问题有:
1.我重视物理老师对我的看法;
2.我觉得非正式评价能让我更轻松的学习物理;
3.我希望物理老师给我更多的关注和反馈。
第四部分:反思
看到这个问题,我才意识到这门课程已经即将结束,回想这一学期里自己的表现,确实值得反思,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一开始,这门课程并没有引起我的重视,主要原因是:我一直以为专业硕士是为培养高级的一线教师,我们只需要学习、锻炼如何讲好一节课而已。所以忽视了有关研究方法的学习。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渐渐发现,实践还是需要理论的指导,只有掌握了更深更新的理论,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
我研究的题目是《非正式评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最初的研究设计相比,我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有所进步。现主要介绍一下完善、修改、改进的地方。首先,根据研究题目我查找了更多的文献和书籍,对相关的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并进行了分析、整理。其次,通过认真思考,对自己的研究问题也做了比较大的修改,使自己研究的目的更加明确。接着,我阅读了有关研究方法的书籍,对质性研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对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数据收集方法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最初研究设计的数据收集方法等做了修改。最后,我大概整理、分析,列出了论文大体的研究框架。由于能力和时间有限,论文做的还不是很好,存在很多问题,希望老师能够谅解。
第四篇:教育研究方法(简答题)
一、文献检索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1)全面正确的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
究人员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
文献资料提供科研选题的依据。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搜集现有的与这一特定研究领域的有关信息,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作系统的评判性的分析。内容包括:该课题前人或他人的主要研究成果,达到的研究水平,研究的重点,研究的方法、经验和问题。要了解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修正和补充,在此问题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从而进一步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自己的问题。只有了解了有关研究的动态,才能选定最有价值又最值得研究的前沿课题,才能发现前人研究问题所涉及的范围。
2)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是跟踪和吸收国内外研究学术思想和最新成就,了解科研前沿动向并获得新情报信息的有效途径。进行教育研究,必须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手段和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不仅可以找到获得课题科学回答的线索,使研究范围内的概念、理论具体化,而且为更科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提供有说服力的、丰富的事实和数据资料,使研究结论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础之上。3)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文献资料提供科学研究的有关信息,使研究者充分占有资料,从而避免做前人已解决的问题,重复前人已经提出的正确观点,甚至重犯前人已经犯过的错误。
二、教育研究中的比较研究法 1)明确比较的目的,选定比较主题。这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其基本含义是:第一,根据研究课题确定比较的内容,限定比较的范围,从而使比较目标明确而集中;第二,按比较主题统一比较标准。比较标准既有可比性又有稳定性。这是比较的依据和基础。2)广泛搜集、整理资料通过查阅文献、调查、实验等多种方法,尽可能客观地搜集所要研究的教育现象的有关资料。3)对材料的比较分析这是比较研究的重要环节。从初步分析到深入分析,要对搜集的资料进行解释、分析和评价。分析时要注意事物间的因果性和全面性。4)作出比较结论最后要通过理论和实践论证所得的结论。
三、实验设计的具体步骤 1)陈述研究的问题并提出研究假设;要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研究的问题及研究假设。2)确定实验处理处理即所要操纵的自变量的变化,一个实验最少有两种以上的不同处理:实验组和控制组 3)列举群体、样本、实验单位、抽样方法及样本大小;群体指样本的总体。要研究小学生能力发展,那么目标总体就是在校学习的小学生。接近总体则是指实验进行的具体单位,场所的样本。实验单位,可以使个人、班级、也可以是一个学校、团体,必须独立接受实验处理并作出反应。关于取样相关问题,已在第七章做过阐述,在此不再重复。
4)选择因变量及适当的测量手段;
对因变量的测定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确定所选择的反应变量时是能够提供有关研究问题的信息的;第二是决定怎样进行测定,如何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度量单位及必要的技术手段;第三要考虑测量数值的可能准确度。
5)判定该实验需要控制的无关因素,选择控制方
法,设计控制过程和预测控制的程度;
所谓无关因素是指在实验研究中除所规定的自变量外的一切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包括外部的、介入的,或主试者变量等。由于不可能做到控制所有干扰,因此要集中考虑会影响实验因变量的主要因素,而对影响不大的因素可不予考虑。
6)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并提出伴随这个设计的统计假设。
四、问卷法的一般步骤 1)明确研究目的,根据研究目的和假设范围收集所需资料,并确定调查对象。2)列出调查问卷所需研究问题的纲要,确定所要搜集的信息和问卷类型。3)围绕主题草拟问题,列出标题和各部分具体项目。4)征求有关人员、专家的意见,修订项目。
5)试测。从总体样本中出去30-50人为试测样本,以检查问卷表述的方式、项目,内容是否被受试者所理解,并求出信度、效度。
五、运用访谈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1)谈话要遵循共同的标准程序,避免只凭主观印象,或谈话者和调查对象之间毫无目的、漫无
边际的交谈。关键是要准备好谈话计划,包括关键问题的准确措辞以及对谈话对象所做回答的分类方法,也就是说事先做好如下准备:谈话进行的方式,提问的措辞及其说明,必要时的必要方案,规定对调查对象所做问题的记录和分类方法。
目前往往出现的问题是,访谈时总想跳过指定谈话计划这一步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事先准备不充分,因而不能收到预期效果。一个不愿思
考的问题,不善于提出问题的人,在研究工作中是很难有成功的希望的。2)访谈前尽可能收集有关被访者的材料,对其经历、个性、地位、职业、专长、兴趣等有所了
解;要分析被访者能否提供有价值的材料;要考虑如何取得被访者的信任和合作,另外,在访谈时要掌握好发问的技术,善于洞察被访者的心理变化,善于随机应变,巧妙使用直接法——开门见山、间接法、迂回法等。3)关于访谈所提问题,要简洁明白、易于回答;
提问的方式、用词的选择、问题的范围要适合被访者的知识水平和习惯;谈话内容要及时记录。
4)研究者要做好访谈过程中的心理调控。如,为
了使被访者留下良好的印象,要善于沟通,消
除误会隔阂,形成互相信任融洽的合作关系。研究者还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其中关键是以诚相待,热情、谦虚、有礼貌,有时访问的失败正是沟通不够所致。
第五篇: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研究的效度:指结论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内在效度)和结论的普遍性(外在效度)。(p8)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能被有把握地准确解释的程度(即研究本身的真实性)。外在效度:指研究的结果能被推广到更大人群的程度(即研究的推广性)。
教育研究的信度:指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即研究的可靠性。
内在信度: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搜集、分析和解释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即研究的一致性)
外在信度: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背景下重复研究并得到相同或相近的结论。(即研究的重复性)
2、操作性定义:(p26)
操作性定义是一种规定,它是被确定的需要定义的变量和条件的操作或特征具体化。
3、常量:一个研究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特征或条件。(P22)
变量: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价值或条件的特征。
4、准实验研究:指一个实验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的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P84)
5、调查研究:一种使用范围很广的研究,它包括对现状的研究,以及确定和解释社会的或心理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P106)
6、比较研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教育之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P161)
7、参与观察:也称为自然观察,它是指就研究对象在自然的状态下研究者参与某一情境中去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在实地研究中,参与观察是主要方法之一。(P172)
(从某种程度上说来,实地研究就是一种个案研究,因为研究最佳答案可以从个案分析中获得。)
8、访谈:通常是两个人(有时包括更多人)之间有目的的谈话,由其中一个人(研究者)引导,搜集对方(研究对象)的语言资料,以此了解研究对象如何解释他们的世界。是实地研究中一种获得资料的重要方法,在实地研究中,访谈的方式基本上也分为非正式的和较正式的两种取向,而访谈的结果加大地依赖研究者的技能。(P176)
9、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P206)
二、简答题
(一)教育研究的分类(p9—10)?
根据不同的标准,教育研究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
1、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目的来区分的。
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扩展知识;应用研究的基本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
2、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而不是用数字和量度;定量研究是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对象,而不是用语言文字。两者各有自己的特征,但在教育研究的运用中,它们的连续性多于他们的两分性。
3、描述性研究与干预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是对客观事物予以考察,努力反映其客观状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干预性研究着力于对客观事物施加可能引起改变的影响。
(二)、自变量、因变量的关系(P23)?
自变量和因变量是教育研究中广泛采用的变量描述术语,源于数学。因变量是我们可以测量的变量,自变量仅仅是一个分类变量,它对研究的个体进行分类。自变量可影响因变量,在某种意义上,因变量取决于自变量。
(三)、“好设计”实验的标准(P62)
1、充分的实验控制——指对实验条件有足够的控制,以便研究者能解释结果
2、不加人为修饰——实验结果能否推广到非实验设定的情景,这一标准在教育研究中尤为重要。
3、比较的基础——需要通过某种方式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有实验效果。
4、通过数据获得充足的信息——数据必须足以检验实验假设,应有对假设作出判断的足够的精确度。
5、非污染的数据——数据应充分反映实验效应。不应被实验中出现的蹩脚的测量或误差所影响。
6、无相关变量间的干扰——这一准则与充分的实验控制密切相关。可能存在其他正在操作的对因变量有影响的变量,这些影响不应该被错误地解释为实验效应。
7、代表性——研究者常常希望将实验的结果推广到一些个体、条件、方法等中去。
8、省力原则——指如果所有其他特征相同,我们更倾向于采用较简单的设计而非较复杂的。
实验易受技术上和方法上误差的影响,进行并完成一项合理的实验设计,需缜密、仔细的计划,同时需要注意一些细节,计划应先于实验。
(四)、跟踪发送信函的方法(p121)?
跟踪发送信函对于问卷调查,被认为是必要的,而且应事先做好计划,主要有两种方法:
1、紧接着给那些没有回答的人寄一封信或者明信片。这种方法更受欢迎,因为它比较便宜,而且排除了从同一个人那儿收到两张已经做好的问卷的可能。
2、给每个人都发一个空白问卷的信封。只有当不能鉴别出不答卷人时才使用,使用的时候应该告诉答卷人,如果他们回答了第一次问卷,就不要做第二次了。
另外,电话、电报或特殊的邮件也可以用作跟踪发送信函。但,由于它们在时间和花费上都比较贵,因此,使用不是很广泛。
(五)伯格登对定性研究中的伦理问题给予的简单伦理建议(P146—147)
1、非常小心地收放现场记录,确定不要将现场记录留在任何人可能拿到的地方。
2、不要和其他人讨论或谈到研究内容或研究中的任何人。
3、在现场记录和最后的研究报告中,使用研究对象或场所的假名。
4、不要将所发现的任何资料,告诉可能用这些资料使研究对象困窘或受伤害的人们。
5、和研究对象有个清楚的协议,让研究对象知道他们能期望从研究中获得什么,和需要什么义务。
因为在教育研究的情境中,对象受到的伤害通常不会是身体上的,而是属于心理上或社会性的伤害,在这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下,研究者进行研究之初,就需要设想周密,与有关当局或人员有个正式的协议。当然,保护研究对象的最重要的伦理责任应是尽力地搜集资料和仔细地分析资料,避免误解或扭曲研究对象的观点。
(六)文献研究的优缺点(P156)
优点:
1、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孔子进行研究,我们无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亲身考察,这样,通过《论语》这个文献,我们就可以对孔子进行研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简便易行,费用较低。与实地调查法等方法相比,文献研究法相对具有方便、自由、费用低等优点。
3、真实性较强,可靠性较大。文献研究法,一般人们总是从日记、自传、信件、遗书等个人文献中流露出真实的心理和行为动机,因此,文献研究相对比较真实、可靠。
缺点:
1、文献本身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有些文献出于特殊的目的和意图,有意夸大或掩盖某些事实;文献的保存具有很大的选择性,知名人士的文献保存完好等等。
2、收集文献难度较大。在许多情况下,一些事件根本没有文献记录,有些文献档案机关不予公开机密,在进行文献研究时,很难把所需文献找齐找全,容易造成文献不足的遗憾。
3、文献抽样缺乏代表性。因文献资料大多以文字记载的形式保存的,所以能否留下文献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程度的高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写文献的可能性相对较大,故若仅仅依据现存文献来了解和分析人们所处生活状况、生活情形及思想观念,可能只能了解社会中某一阶层的情况,其文献抽样未必具有代表性。
(七)比较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P160)
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比较研究具有重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比较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教育的普遍规律。
第二,比较研究法能使人们更好地认识本国、本地的教育状况。
第四,比较研究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第三,比较研究能帮助人们获得新的发现。
三、论述题
(一)论述教育研究的意义和过程
教育研究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以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活动。
教育研究有它本身的特点,它既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如客观性、系统性和创造性),但同时,教育研究又具有特殊的个性:
第一,伦理性。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因此,所设计的研究必须具有教育意义,每一个环节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研究必须充分考虑伦理性的特点。
第二,复杂性。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而人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周期长,把握的难度也大。因此,教育研究比自然科学研究还要复杂。
第三,全员性。教育研究主要是服务教育教学活动,而育人活动是需要全员参与的活动,因此,要求所有教师参与到教育的行列中来。
教育研究的意义有:
1. 新时期教师角色转化的需要(从技术工人向知识分子)
2.使自己的生命不断丰润增色
3、改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
4.提升职级的需要
5.打破对研究的迷信,恢复教师的主体性
教育研究的过程分为六步:
1、确定问题:这是研究过程的初始活动,也是最难确定的。
2、查阅文献:文献查阅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它一般在研究过程的前期就开始着手进行
3、制定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计划是实现研究目的的前提,一般研究计划大致包括:课题依据(理论和现实依据)、研究目标、课题研究内容、课题研究步骤、主要研究方法、预期成果、课题研究保证措施等。
4、搜集整理材料:收集资料的过程一定要经过适当的组织和控制
5、分析研究资料:要针对问题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不能甩边了。
6、撰写研究报告,得出结论:这个结论的得出,必须是在分析资料的前提下得出的,不能分析归分析,下结论时你自说一套。
(二)、论述行动研究
严格地说,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
行动研究额特征有:
1、为行动而研究(research for action)。研究不是为了理论上的产出,而是为了实践本身的改进。
2、对行动的研究(research of action)。表明行动研究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形式。
3、在行动中研究(research in action)。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教师工作于其中的实际环境,从事研究的人员就是将要应用研究结果的人,研究结果的应用者也是研究结果的产出者。这种双重身份整合在同一主体上。
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
行动研究没有整齐划一的研究模式,但总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计划。
计划阶段主要完成的是: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
明确问题和分析问题: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这个问题的存在会产生什么影响?
对问题进行了界定和分析以后,就要制定一个计划,这个计划主要包括的内容是:
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对解决问题试图改变的因素、具体行动的步骤与时间安排、本研究涉及到的哪些人。
第二:实施
把计划付诸行动是行动研究的核心步骤。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改善实践。因此,把计划付诸行动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
1、教师按计划付诸行动时,要充分考虑到现实的因素,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2、对行动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收集有关资料。经常用到的方法有:观察、访谈和问卷、个人资料收集与记录、教师自己的个人资料
第三: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后,对计划、实施进行反思,大致有七个方面:
1、问题界定是否明确
2、行动的操作定义是否清楚?必须清楚地赋予操作性的定义,把概念的含义用可操作的行为表现出来,减少主观臆断。
3、研究计划是否周详?
4、研究者是否按计划执行?如有变化或修订,要进行说明
5、资料收集与记录是否详尽无误?
6、研究的信度与效度如何?
7、资料的分析与解释是否慎重恰当?
行动研究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意义
1、存在着问题:
教育目的存在为研究而研究
研究形式上存在脱离实践,成为游离于实践之外的、教师们教书之余的另一项活动内容。
2、意义:
(1)关于合作问题。因为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重,很少有时间阅读教育书籍、报刊,这不但大大地限制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视野,而且在正确对待教育理论、运用理论语言等方面,也有一些欠缺,如果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这个欠缺不至于对研究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
(2)关于研究的“成果”问题。关注行动的改善、强调研究过程中的交流与研讨,不但大大提高教师对研究的兴趣,而且它对教师素质的提高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3)关于资料的收集。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少有教师能够把自己的实践记录下来,作为分析、总结、反思的资料。因此,如果重视对资料的收集,这对事件案例,对以后的研究都会提供很大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