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校园中的流行文化研究
大学校园中的流行文化研究
班级:中文系广电(2)班
姓名:满丽芳
学号:0902406034
【大学校园中的流行文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校园流行文化,以一种强大的诱发力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传统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意识。使众多醉迷于虚幻的富态生活与贪逸于高雅的小资情节的梦想者,在模仿心理与个性表现的交互影响下,虚伪与奢侈的贪婪的变相心理逐步趋于高峰。大学生由于身处比较封闭的区域环境,接受与处理社会信息的途径相对狭窄,再加上在日常自我交流中缺少利益的调剂与分配,因又受尚未成熟的群体意识的限制,难免在认知社会流行的文化洪流中,会作出较准确的评价,所以往往便易受流行风的错误导引而误入歧途。
大学既作为流行社会的缩影,那么在其中到底流行些什么呢? 就我个人认为,大学校园流行的东西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首先,大学校园毫无疑问地概括了绝大多数的现时代时尚和流行.,最为前沿的东西均能在大学校园里得到最为集中的反映和更进一步地发展.大学校园中盛行这样一种价值观---半享乐主义价值观.之所以称为半享乐主义价值观,一方面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希望享受生活,追求享受自由和刺激,要求自我解放,放飞自我,创造自我,从而完完整整的享受自.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享乐主义的一种表现.但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这种价值观它其中也隐含着当代大学生自己的思想.他们对人生,对自由也有着独特而全新的理解.其次,大学校园里的流行文化,也不仅仅是外来流行的全部,他仍然有着自己的特点和内涵.毕竟,大学在作为现实社会的缩影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特殊环境和内容,身在其中的莘莘学子,有的因内心世界,个性思想得不到释放,而深感压抑;有的有因找不到合适的人,物,消遣,开心而常叹郁闷;
【高校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理论探讨:高校流行文化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双刃剑” 1.积极影响
(1)流行文化拓展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视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吸纳了新时代的元素,其内容蕴含了新的时代特征。
(2)流行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价值主体意识。流行文化崇尚弘扬个性、表现自我,这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赋予了大学生积极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文化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理性精神——“自主、自立、自信、自强”。
(3)流行文化可以促使大学生更加广泛的交往,推进大学生社会化。这在客观上锻炼了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并使他们在接触社会、接触他人的过程中明确自身的社会角色,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促进自身的社会化。2.消极影响
(1)导致大学生价值选择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突出表现在个性自由与传统约束的矛盾、以自我利益为核心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矛盾、强调个人主义与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矛盾、个人发展与祖国需要的矛盾等方面。这种文化冲突与矛盾使大学生思想易产生焦虑和迷茫,而焦虑与迷茫程度越深,他们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就越强,这就容易导致对流行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的怀疑和反对。
(2)流行文化文化的消极面易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偏差。其主要表现是:流行文化在引导大学生张扬个性的同时,也会使有些大学生陷入自我中心主义或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误区;流行文化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同时,其消极面也会使有些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陷入庸俗化、功利化的泥潭。
(3)易造成大学生价值标准的模糊。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习惯于以集体主义标准要求别人,对自己却采取利己主义的价值标准;对支援西部、见义勇为等行为观念上认同,但却不能转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认同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但考试作弊、简历注水、抄袭作业的现象却层出不穷。
【如何克服流行文化中的负面作用】
(一)思考与对策
(1)与时俱进,更新理念,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多元文化和谐相处、相互融合才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动力。尊重和承认流行文化的存在,努力为学生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文化选择,要加强沟通和引导,提高学生文化鉴别力,从而自觉地选择和接受优秀文化。
(2)毫不动摇地坚持流行文化的发展方向,改进流行文化的传播方式
一方面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地位,坚决抵制反流行文化和种种错误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引导大学生理性地进行文化选择和价值选择;另一方面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他们更易于接受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念。
(3)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有关流行文化的教育和引导
首先要正确把握社会期待与大学生主观需求之间的差异,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其次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最后要切实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判断力和鉴赏力,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
(4)挖掘流行文化中的育人因素,为高校价值观教育所用
第二篇: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问题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问题研究
编者按:《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问题研究》调研报告内容祥实,收集提供了许多基础性信息,分析了流动人口的新变化新特征及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外地的经验做法,提出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必须贯彻一个理念、坚持三个原则、采取六项措施。赵正永书记、娄勤俭省长、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安东分别作出重要批示。现将全文予以刊发,供有关市区、部门及领导参阅。
流动人口问题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按照正永书记批示精神,近期我们深入雁塔、莲湖、渭滨三个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召开了公安、计生和街道流动人口座谈会,考察了外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做法和经验。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流动人口的新变化新特征
近年来,我省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流动人口规模、流向、结构、需求等出现了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流动人口流量流向发生新变化。流动人口数量庞大,遍及全省各地和社会各个角落。据省统计局人口变动抽样调查,2012年末,全省流动人口为398.49万人。据省公安厅统计,截止2013年5月,全省流动人口为315.50万人。数据之所以出现差异,一是统计口径和时间截点不同,统计部门以常住人口为准,公安部门以户籍人口为准;二是我省经济处于上升通道,许多流动人口返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县域工业化建设;三是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四是前期低生育水平导致目前进入劳动年龄的增量减少;五是相当数量的隐形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难以掌握。从省内流动情况看,跨市流动人口为247.22万人,占流动人口的62%。西安、宝鸡、咸阳三市流动人口占全省的81%。从省际间人口流量看,全省流出到外省人口为151.27万人,主要流向广东、上海、北京、山西、内蒙等省市区。外省流入陕西的为75.38万人,流入较多的五个省是河南、四川、安徽、甘肃和山西。据抽样调查,流动人口平均年龄为25.9岁,男性占52.9%,女性占47.1%,农村居民占91.1%,在流入地连续居住三年以上占41.9%。
二是“80后”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流动人口主体。据省公安厅统计,到2013年5月,1980年以后出生的流动人口为128.4万人,占总数的40.70%,其中1980—1989年出生的“80后”为85.85万人,占流动人口的27.21%。在“80后”流动人群中,出生在农村、生活在城市者80.54万人,占93.81%,出生、生活均在城市者5.31万人,占6.18%。80%的“第二代”农民工基本不会务农,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调研中,“80后”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难一偏低一不便”。“三难”是指,子女上学难,教育部门按照户籍所在地划分学籍招录学生,使流动人口在居住地享受义务教育难,期盼政府能出台政策使他们的子女可以就近享受教育;城市落户难,90%以上的流动人口愿意在目前生活的城市落户,但受进城落户政策限制意愿难以实现;享受公租房、廉租房难,91.30%的流动人口希望享受,但由于数量有限,在实际中很难实现。“一偏低”是指工资福利待遇偏低,88.5%的流动人口反映其目前的工资待遇不高,劳动强度较大,希望提高工资福利待遇。“一不便”是指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医疗保险存在接转不便,81.92%的流动人口希望和城市居民享受同样的医疗保障。
三是流动人口融入社会困难。流动人口因户籍等诸多障碍,在住房、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反差很大,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调查显示,流动人口中,参与社区卫生、教育活动者占34.9%,社会公益活动的占33.1%,计划生育协会活动的占28%,社区文体活动的占21.4%,仅有9.2%的人参加过选举活动,79%的人租住城乡结合部及城中村,80%的人就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社会服务、建筑、制造五大行业,平均每月收入2146元,平均每周工作6.50天,每天工作9.72小时。特殊人群生活困难多,就业难度大,特别是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的“三无人员”,易形成强烈反社会倾向和报复心理。
四是农民工市民化步伐加快。从2010年开始,我省实施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到2012年,全省公安机关共办理进城落户219万人,其中2010年办理23万人,2011年办理92万人,2012年办理104万人。2012年,我省户籍人口为3926.22万人,其中城镇居民1456.17万人、农村居民2470.04万人,户籍登记城镇化率达到37.09%。虽然我省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8个百分点,但户籍登记城镇化率高出全国2.09个百分点。
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工作成效和存在问题
我省高度重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为了引导人口合理流动,促进经济社会繁荣稳定发展,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主要是建全了组织领导机构,制定了一批政策措施,基层的基础建设得到了加强。莲湖区成立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搭建了区、街、社区三级工作网络,推行了“以证管人、以业管人、以房管人、以卡管人”工作机制,探索了房屋出租税收征管机制,成立了政府部门、社区流动人口、出租屋服务工作站。雁塔区全面强化基层单元化管理机制,建立基层人口管理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实有人口和房屋基础信息库,逐步建立“以房找人”、“查人知住”的人房一致、双向互联的动态管控机制,实现了流动人口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渭滨区在8个镇街建立了流动人口管理所,在121个社区、村建立了管理站,招聘专职协管员294人,专业信息员359人,形成了覆盖全区、分布均匀的站点网格化服务管理,搭建了三个信息平台,建立了集居住、治安、计划生育等管理功能于一体的“一家采集,多家使用”的信息采集合作机制,实现了“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服务好”的流动人口综合管理目标。
目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我省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实行一元化户籍制度改革,但与户籍挂钩的社会福利、社保等公共服务方面的37项制度并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剥离,造成流动人口与城市户籍人口之间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差距明显。《陕西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规定,我省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但调研发现,目前除宝鸡、莲湖外,其他市区的居住证均未发放,《办法》规定的持居住证可依法参加居住地社会保险、可与当地居民享受同等计生服务等政策难以落实。《办法》规定流动人口享受政府保障性住房,但实际上连户籍居民都在等待排队,对流动人口来说更是画饼充饥。在免费就业培训上,绝大多数从业者未接受职业培训,接受培训流动人口中,普遍反映培训效果不明显。《陕西省计划生育条例》明确规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实行双向管理,以流入地管理为主,但由于各地服务管理标准不一,往往是“流出地管不着,流入地管不了”,致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成为“盲区”,为部分流动人口超生造成可乘之机。
2、管理体制运行不畅。流动人口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工作,虽然省政府专门成立了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以及与之配套的联席会议制度,但从现实情况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仍侧重于文件的上传下达,基本处于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状态,造成了职能和权限分散,职责界定不清、多头管理,步调不一,有限资源难以发挥整体效应。一些县城、重点镇产业规模不大,吸纳劳动力就地转移能力有限,就业、住房、培训等方面服务得不到保障,导致中小城镇对流动人口缺乏吸引力。
3、共享联动的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尚未建成。长期以来,作为公共资源的人口信息基本上由各职能部门独自管理。目前,除宝鸡外,全省其他市区还没有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公安、民政、劳动、卫生、计划生育等部门均建有各自的流动人口信息库,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权限不同,有相当一部分信息(特别是基础性信息)是相互交叉的,造成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设施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在有限的采集费用和建设成本条件下,各部门信息的丰裕度不能保证,使得人口信息既不充分,也未共享。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协调与合作,各部门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4、社会组织发育滞后。香港、深圳社区用人机制多采用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而我省采用的都是增加机构、增加编制的办法,这样不利于社会组织发展。以莲湖区青年路街道办为例,目前共有13个社区,但取得资质的社会工作者仅有1名。虽然我省已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工作人员,仍难以满足社区工作需求。
5、经费难以保障。按照流动人口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原则,流入地要实现对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就需要加大财政投入。但由于流动人口底数不清,服务管理经费按照户籍人口基数进行预算,未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支出的范围,加上缺乏制度性规定,各地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投入主要靠挤占户籍人口经费运作,事权和财权很不对等。一些社区租用办公场所,因为租金原因,需要经常更换地方,造成工作不便。有的社区组织由于经费限制,已难以有效开展工作。
三、外省市服务管理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上海、广东、浙江、山东、海南等外来人口数量大的省市,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做了积极的探索,并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健全和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
山东省设立了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领导小组,在乡镇(街道)设立了管理中心,在社区、村设立了管理站(点),形成了分工合作、运转高效的服务管理体系。广东省将特大镇升为“镇级市”,不改变行政级别,赋予这些特大镇市级管理权限和发展条件,建成小型城市,提升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从而提升吸纳流动人口的能力。海南省琼山区通过强化社区工作站建设,把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管理网格,由社区工作人员、社区民警、计生协管员等执行分片包干制度,深入各自网格辖区开展服务管理工作,形成了“社区有网、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的良好局面。上海市按每500名流动人口配备1名协管员的比例,组建了专职的服务管理队伍,制定和完善了工作机制,强化了基层队伍建设。
2、建立信息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广东省通过开发政府外网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与公安内网警综系统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了外网受理、内网制证,一次录入、两网共享;研发了居住证密钥管理系统和居住证相片管理系统,实现了居住证统一管理、制证相片全省共享。江西省通过建立省内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初步实现了省内流动育龄妇女婚育信息的异地查询和实时交换,并通过国家PADIS流动人口子系统交换平台实现了与外省及省内各部门及时收发交换信息,为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提供了信息保障。深圳市通过建立“1+3+N”信息化应用系统,把流动人口的就业登记、居住证申办、居住登记三个信息采集入口合为一体,使流动人口信息与劳动就业和房屋租赁信息挂钩,实现了服务管理工作动态化和精细化。
3、构筑以人为本的服务管理新理念
上海市将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等服务向农民工等外来人员开放,可以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劳动保障服务网免费获取培训信息,自主选择参加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合格后可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流动人口就业创造了良好环境。宁波市推出了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和外来务工人员特点,全覆盖、低费率、可选择、能衔接的“五险合一”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政策,规定用人单位按月缴纳178元,外来务工人员不花钱就可以享受工伤、大病医疗、养老、失业、生育保险等社保政策。浙江省海曙区流动人口子女就读率在2009年就达到了100%,他们同当地孩子一样在公办学校学习,确保了子女就学,享受“同质”教育。青岛市在流动人口聚集的区域设立便民维权服务点,提供免费的人口计生法律法规、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4、积极推行居住证制度
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积极推行居住证制度,把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社会保险、考驾照、办理住房手续等功能纳入其中。浙江省通过出台子女就学借读费减免、享受公共医疗、主动上门免费服务等多项居住证优惠政策,引导流动人口及时办理证件。广东省通过新闻媒体、网络、条幅、宣传栏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同步举办了推行居住证制度主题宣传日活动和居住证首发式,摄制了专题公益广告在电视滚动播出,有效推动了居住证的受理发放。上海市实行居住证积分管理制度,外来人员可申领的居住证分为三类,临时居住证、就业居住证、人才居住证,持有就业居住证和人才居住证的外来人员,可以申办上海市常住户口。
四、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对策措施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必须贯彻一个理念,即“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三个原则,即农村转移人口有序流动和就地转移相结合的原则,流入地和流出地协作配合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原则,服务管理相结合以服务为主的原则,通过采取推行居住证管理制度、创新管理体制、健全参与式管理机制等六项措施,建立以社区为依托,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的新模式,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必要条件和良好环境。
1、加快推行居住证管理制度 彻底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取消非农和农业户口的划分,实行户籍制度一元化,弱化户籍制度,强化居住证管理制度,把户籍与公共服务彻底脱钩。建议今年出台《陕西省居住证管理办法》,大力宣传、统一制作、统一管理,推广使用居住证。拓展居住证的社会应用功能,逐步实现公交服务、社会保障、小额消费、医疗服务、门禁应用等“一证通”,使流动人口尽可能融入所在城市,同等享受市民待遇,增强流动人口的归属感。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存在的政策性、体制性问题,重点解决好在城市出生并生活3年以上农村户籍青少年,在城市务工的进城农民,农村籍退伍军人等群体进城落户,带动更多农民安居乐业。
2、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
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建设,建议统一建立省、市、县区三级政府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公安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街道办设立服务管理中心,社区设立服务站。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构建流动人口社区化服务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其他社会组织和社区公众的作用,形成社区服务管理网络,协助有关部门为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社区居民做好各项服务管理工作。学习香港和深圳经验,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社会组织聘用社工,一个社区至少配备一名社工人员,每500名流动人口至少配备1名专职协管员。整合基层各种协管力量,组建一支专兼职协管人员、社工和义工相结合的社区工作队伍,实施网格化、精细化服务管理,把社区建成流动人口之家。
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要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重心要由过去的农村转向城镇,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作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加强对流动人口居住地管理,严格控制超生和非法生育行为。
党团组织应当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和管理,倾听民意、解决民难,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促进社会管理。
3、引导健全流动人口参与式管理机制
政府应根据流动人口的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在充分考虑流动人口各项权益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法规,对具体内容、方式、途径都要有明确规定,从而使流动人口参与式管理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轨道。另一方面,引导流动人口组织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有效弥补政府服务管理的不足,更好保障其合法权益。
4、构建流动人口综合信息服务管理系统
按照“数字陕西·智慧城市”建设计划,依托政府信息平台,打造覆盖全省的信息化、智能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平台。建议整合资源,高标准建立具有信息采集、整理传递、分析预测、定期发布等多功能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开发居住证密钥管理系统和相片管理系统,实现居住证统一管理、制证相片全省共享。规范街路巷、门楼牌名称,夯实房屋信息码,建立动态流动人口个人信息档案,“流入一个,登记一个,流出一个,取消一个”。强化流动人口信息网络建设,建成省、市、县区到社区,相关部门联动,互联互通、动态管理、信息共享的流动人口综合信息服务管理系统。
5、增强县城和重点镇吸纳流动人口的能力 全方位、立体式发展县域经济,以重点县城建设为主要抓手,以重点镇建设为主战场,进一步扩大重点示范镇范围,推动农民就近就地转移,推进一批县改市,扩大一批镇级市试点,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实做强工业园区,着力发展二、三产业,提升服务业水平,增强扩大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的功能。加快完善县城、重点镇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吸纳更多流动人口在县城和重点镇创业就业、落户定居。
6、推动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上台阶上水平
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相关法规政策。提高流动人口就业创业能力,大力开展流动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性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大监管力度,依法推进全员劳动合同签定,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进一步规范企业工资支付制度,推广农民工工资银行卡按月支付制度,杜绝工资拖欠。
将流动人口住房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推广流动人口居住公寓化管理模式;鼓励有条件的用工单位建立配套设施完善的流动人口集体宿舍;结合城中村改造,集中建设一批公租房、廉租房供流动人口居住,改善流动人口居住条件。
完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制度。挖掘教育资源,满足流动人口子女流入地义务教育需求,通过义务教育制度和财政拨付的机制改革,推行教育机会均等化,改革高考制度,使高考资格与户籍脱钩,体现教育机会的均等和公平。
继续推进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工作。以建筑、采矿等高风险行业和商贸、住宿、餐饮等服务业为重点,推进流动人口参加工伤、医疗保险。健全创业就业、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生育、困难救助等六大服务体系,使流动人口个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让流动人口平等分享改革发展和现代化的成果。
课题组顾问:钱远刚 孙守平
课题组组长:屈志勇
成 员:张玉民 田民孝 宋元梁
石 冰 李靖宇 杨 霖
第三篇:大学校园廉洁文化心得体会
大学是一个传承文化和赐人道义的重要驿站。能借宿驿站,那也当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大快事。学校又会将什么道义赐予莘莘学子呢?
一阵雷雨后,世界仿佛被洗了一样,湿漉漉,亮晶晶的。树枝上的水珠晶莹剔透。天空放出耀眼的光芒,看到这无限的风景,真易勾起人的无限情思,依如窗前的我。此情此景,唤起了我的无限情思,唤起了我对校园感恩,唤起了我对校园廉洁文化的无限感思。
众所周知,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建设基地。因此,廉洁文化进校园是先进文化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途径。廉洁文化的发展可以有力的促进社会主义先进事业的发展!
自孩提时代我们就知道,不管是一般的老百姓,还是身在朝府的官人,都应该公正不贪,清白无污。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即“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就是“廉洁”。一个人对人对事要廉洁,对己对他更应该如此。古往今来,众多名人名事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陆游的“箫古追随春色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杜牧的“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周恩来的“穿补丁衣服照样可以接待外宾,”……不胜枚举。他们名垂青史,也许是因为他们忠贞报国,也许是因为他们才华出众,也许是因为他们带领全国人民找到了自我。但谁又能否认他们的廉洁呢。对于这些人,对于这样的事,我们难道不应该想想当今的社会吗?对于每一个人都应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随着社会的一步步发展,许多东西都应时代而起,顺潮流而生。廉洁文化走进校园也正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廉洁文化,就是要倡导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的廉洁奉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公道正派的社会文化。在当今社会,能真正的做到“连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多吗?一颗廉洁的种子要发芽,它需要的是主人的精心养育。还需要一块肥沃的土地去滋养他,而校园就是这块良土。
廉洁文化入校园,我们要树立良好的校园风尚。正如一棵树的生长,如果它在自然条件下,它会直立成长,成为参天大树。如果我们左歪右斜的摇动它,甚至撞击它,也许它就会歪曲不堪了。我们的成长也一样。在良好的校园风尚里生活。有了正确的廉洁文化。我相信,每个人的成长都会溢光放彩。
廉洁文化入校园,我们要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在我们学校,每个人想去的就是图书馆了。那高高耸立的建筑就像是我们学校的伟丈夫。在这里给我们提供了知中外,通古今的文化知识。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在这里,给我们提供了书海浩瀚,古色幽香的学习环境。在这健康的学习环境里,我们集苑集枯,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廉洁文化入校园。我们还需搭建丰富的文化载体。所谓廉洁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去付诸行动的。它是一种抽象于一般思维的精髓集结。有了丰富的文化载体,我们的廉洁之馥郁的芬芳气息遍布全校,飘香社会。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缕阳光,一段音乐,一杯香茗,一点绿意,一丝文气都是学生们的空气。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廉洁对于社会的作用越来越有必要。而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会经过学校,因此,学校的廉洁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像一个烟花,在学校里时就像是烟花的一点,步入社会后我们就如烟花迸发出的点点色彩,遍布整个社会!
第四篇:大学校园规划案例研究
大学校园规划案例研究
摘要:校园环境形象不同于其他文化性、商业性环境,它承载着人文历史的传承,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典雅、庄重、朴素、自然应该是其本质特征。校园景观规划更注重内外部空间的交融,强调空间的交往性。
关键词:大学校园规划设计 校园景观设计 校园园林景观设计
一、沈阳建筑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分析
1.大学概况:
沈阳建筑大学始建于1948年,原名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历经5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它面临着与许多老校相似的问题,如学科设置发生变化,规模扩大,要建新图书馆、体育中心和校舍等。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做出了建设新校区的决定。
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位于沈阳市浑河南岸的沈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内,为沈阳大学城规划用地的一部分,总占地面积1428.6hm²,总建筑面积38万m²。
2.校园规划与设计理念解析:
气候、工业、村落、农耕文化、大学校园的叠加,新校区规划总设计师汤桦的设计初衷来源于此。
作为一个北方城市,沈阳每年有近半年的时间是0ºC以下的气温,寒冷的气候使人不愿在室外停留过多时间。于是一个特别理想主义的想法出现了:用一座平面尺寸超大的房子涵盖以往校园里各种不同类型的房子,使老师和同学可以在一个连续的空间里工作学习,从而减少冬天在室外的行动时间。同时,这样的一个大房子如同一个家,每个空间都有不同的功能,而且处在同一片屋檐下。这个想法不断发展,贯穿整个设计。
新校址南侧是沈阳至抚顺的铁路,不时有火车呼啸而过;新小区周边散布着传统的村落,这些村落功能叠合,形态统一。季节的变化、铁路与村庄、动与静、黑与白,构成了独特的风景;深厚的农业文明与强大的现代工业文化交织也引导了设计的前行。
大学具有教化的功能,因此,大学校园应该向学生传达一种明确的思想,如果一个大学没有了自己的精神和立场,则会带来思想匮乏的悲哀。校园特色与办学理念互相促及,共同成为校园个性化的构成要素。
新校区的建设中保留了一块稻田地,将稻田做成景观。通过将稻田引入校园,用现代景观设计的手法,使大田稻作既有生产功能,又能满足校园学习、美育和文化及农业劳动教育的等功能。这一做法既延续了当地文脉,同时稻田区一年四季的景观很不同,是一种动态的景观,具有趣味性,景观效果也很好。春夏秋冬,稻田不断变换景观,从稚嫩的秧苗到郁郁葱葱的秧秆再到沉甸甸的稻谷,让学子们欣赏如画风景的同时,更能领略到辛苦、收获和成功。稻田校园景观用当地的东北稻和荞麦等农作物为材料,营造出富有独特的现代感和乡土气息的稻田景观,让学生在一个现代城市环境中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能感受自然。
结合以上因素,最初的方案诞生:结合中国自古院落围和设计的特点,主体建筑是重复的九个院落式建筑群,方院极为普通,功能容易安排。同时应用自相似的分形原理,进行九个庭院的设计,使每个庭院成为独具特色的空间,使用者可以通过庭院的平面和内容,感知所在的位置。每个庭院中都有一个用于标识所在教室专业特色的雕塑和小品。这些小品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各个专业的实验室器材、机械及其他相关特征,也是本土文化的深刻发掘。在建立起80m×80m的方形网格建立起基本的庭院结构之后,45º的旋转使方形院落四边房间的日照机会增加了一倍,同时也为场地带来了变化的生动和张力。更为重要的是为方院和堪称巨构的长廊建立了一个简单明确的几何关系。
一座756.31m 长的亚洲第一长廊“建艺长廊”将教学区、生活区、体育运动区等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长廊设置的初衷是功能性的,为了使在校园东侧的学生能够快速到达教学区,在生活区的最西侧和教学区之间建立了一个多功能的步行长廊,宽8m,两层高,底层架空,屋面上人,形成三个层次的交通流线。长廊宽畅明亮,南向通透,一览校院四季风景,沐浴阳光。北向封闭,抵御严冬的寒风。在设计时将长廊内定位成为学生服务的开敞空间,从学生的展览到休息茶座可随意调整改变和增加功能,使其成为一个超越单一交通功能的容器。
此外,通过老校区的局部再利用,建立起新老校园之间的联系,将老校门、红砖、石磙、磨盘结合到新校园的设计中,更是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再生。
3.校园规划与设计中的不足:
选址偏僻,使学生们很难有机会使用城市中心的文化资源;稻田位置过远,同时功能性较弱,很难吸引同学,尤其是大家对其失去新鲜感以后;封闭的庭院占教学区近一半的面积,虽然是基于冬季保温考虑,却使其成为无法进入的景观,造成了空间的浪费;大面积的开窗导致能源的浪费等等。
二、北京建筑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分析
1.大学概况:
北京建筑大学原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是北京市属高校中唯一的建筑类高等学校。北京建筑大学肇始于1936年的北平市市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成立的土木工程科,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清末成立的京师初等工业学堂。学校主校区占地12.3公顷,总建筑面积为20.2万平方米,为解决办学空间不足的问题,学校主动采取利用社会资源合作办学方式,先后建设了西城校区和大兴校区。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位于大兴区芦城,南临清源西路,北至清源北路,西距芦求路250米,东临西永路,东距大兴新城中心仅2公里。总用地面积1000亩,相当于5个原校区。大兴校区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按照整体规划,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二期建筑面积约10万㎡。大兴校区建设突出节约型绿色校园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成后的新校区会成为具有开放化、社会化、国际化特点的大学校园。大兴校区占地50.1万平方米,一期工程16.4万平米已竣工启用,二期工程正在实施当中。2.校园规划与设计理念解析
同作为北方建筑类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的平面设计秉承北京道路横平竖直的特点——两条南北主干道将校园分划为四个区域。在已经建设完成的一期建筑中,基础教学楼东西长达120余米,是北京公共教学建筑跨度最长的单体之一,学术报告厅采取仿鸟巢的设计,将奥运元素引入学校,体现首都特色,也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样本。经管环能学院组团、金工电子实训中心、学生宿舍区等单体或组团也各具特色,丰富多彩。不同风格、不同样式的建筑单体齐聚校园,不仅秉承了“融今古建筑之精华,集中外名师之大成”的理念,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校兼容并举、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的良好校风。
作为学校的一大风景人工湖位于其东南角,湖上有着中国古典园林特色浓厚的水榭,依据湖上走廊南北侧高度差不同形成小型流水,以及南湖中央极具现代化的人工喷泉。在其东侧坐落着北京特色浓厚的四合院办公区,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意蕴。南侧有着现代化的新建图书馆,正对校园南门,成为学校的标志建筑。在四合院的东面坐落着学校的机电学院楼、后勤综合办公楼以及金工电子实训中心。
校园的园林位于学校的西南区,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该区域在征地建设之初,即为一片苗圃,为了更好的营造美好的校园环境,学校在原来苗圃的基础上,本着节约的理念以少量的经费设计建成这片林苑,取名建苑,寓意为建院人林苑,苑育建院人。整个林苑绿茵成行,曲径通幽,闹中取静,是广大师生学习交流,课余休憩的良好场所,同时也为学校风景园林建筑学等专业提供了便利的实践场所。临近其的是学校的经管和环能学院楼以及学校环能报告厅。
西北区主要是学校的基础教学区和学生宿舍区,基础教学楼作为新校区单体建筑占地面积最大;建筑功能最复杂的建筑综合体,是学校一期建设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基础教学楼建筑功能将满足全校一、二年级本科生(3500学生)、研究生公共课程基础课教学需求及相关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办公等工作需求。基础教学楼建筑综合体由:公共教室资源;文法学院;理学院;计算机教学与网络信息部(简称计信部)及公共开放空间五部分功能组成。其中,公共教室资源为面向全校开放管理;文法学院、理学院、计信部三个单位既有面向全校开设的公共课程、实验实习课程,又有各自的教学科研、办公要求,尽可能相对独立布置,设独立出入口,便于管理;公共开放空间为基础教学楼公共教室资源人流集散活动空间,同时兼具交通联系,学术交流,休息活动等功能。基础教学楼各部分用房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宜采用分区间多方向设置出入口,便于使用、管理。根据各类使用功能合理组织大量人流疏散。建筑空间应简洁、高效、安全、节能、环保。其西侧是学校的食堂,可以满足教职工及学生约4500人的日常就餐的需要。紧邻其的是学生宿舍区,经过二期建设,拥有7栋宿舍楼,能完全满足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住宿。大学生活动中心也位于此区域,学校组织的文艺活动均在此处举办,没有活动时,活动中心摇身一变成了一个良好的室内羽毛球场,其地下是学校的学生会办公区以及各个训练室。
学校的体育运动区域主要是在东北区,东西操场隔着中央道路相相呼应,夜间西运动场仍旧开放所以成了广大师生散步运动的好去处。东运动场东侧是学校的主篮球场、排球场和网球场,每天都能看到许多热爱运动的学生在这里运动健身。在其东侧是环能雨水楼,也是学校环能专业最为相关的实验楼。在他们的北测是学校为教师以及研究生单独设计的教职公寓,因其靠近学校北门,交通十分便利。
因学校还有三期工程未完成,其第二食堂、体育馆和游泳馆仍在建设之中,期待竣工时学校的整体规划是更加的完美。
3.校园规划与设计中的不足:
选址较为偏僻,附近交通不便利,但正因如此,学校十分安静也相对安全许多,保障了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图书馆、机电学院楼、后勤综合办公楼和金工电子实训中心距宿舍远,造成学生看病较为困难以及学习不太方便。
总结:
大学校园建设不同于普通的单体建筑设计,不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有其特殊性,第一,它不是单栋的建筑或建筑综合体,而是数栋数十万平方米多种功能非单一用地的大量建筑单体的集合;第二,它不涉及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因素,几千至几万平方公里的城市资源配置,而是功能线索相对单纯,用地规模在几十至几百万公顷的综合设计。校园建设也不是单纯的平面规划,更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设计,而是二者加上景观和外部空间形态,情感空间的综合体。在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把建筑、环境和人结合起来,看做一个整体设计,使大学校园成为一个完整的结合体。我校总体设计遵循了这一基本理念,但是由于校园过大,势必有些建筑会相距较远,学校也只能将这种不方便减到最小,将不常使用的教学区域放置在距宿舍楼较远的区域。与沈阳建筑大学相比较,两所大学各具特色,拥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沈建大采取的封闭式建筑风格来应对北方寒冷的冬季,而北建大采用互相连通但又相互独立的建筑风格,相对开放的风格,极具中西结合特点。总体来说我校的校园规划还是不错的,但由于客观原因产生了一些小问题,我相信在今后的建设当中以及同学们的适应能力,这些将不在是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伯超,张福昌,王严力。现代校园中的历史情结――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文脉传承的实践[J]。建筑学报。2005.5。
[2] 汤桦。十一个半院落和建筑里的城市[J]。时代建筑。2007.6。
[3] 任乃鑫,张磊。沈阳建筑大学校园规划反思[J]。山西建筑。2007.2。
[4] 王笑寒。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规划工程记录[J]。城市环境设计。2004.2。
[5] 百度文库
第五篇:高尔夫文化走进大学校园策划书
前言高尔夫,一个优雅、健康的神物;高校,一个精彩、活力的圣地。两者的相遇、相融肯定可以擦出明亮的火花,掀起高尔夫在高校迅速、蓬勃发展的高浪热潮,并深远地影响着高尔夫整体的发展。它们之间有着相同本质的文化内涵,高尔夫追求的是一个健康、休闲、挑战自我和自然相结合的和谐境地;高校坚持的是一种成长、放松、竞争和全面的发展理念,两样东西互通互息,形动影移。现代大学生是最有触发力的社会群体,知识水平、价值观、品格定位都与高尔夫在中国初生20多年后的发展情况相吻合,对高尔夫保持着强烈的兴趣感、求知欲和感染力。现世界第一高尔夫球手泰格·伍兹就是一个从大学生走向职业成功的典型例子,可见大学生蕴藏着巨大的高球发展力量。综观中国各行业的发展态势,20年左右就是一个新的转折点,中国高尔夫发展到今天马上就会得到生命中的第一个转折点,而且肯定会先在大学生中打响第一炮。在大学生期望着对高尔夫的关注和认知的情况下,高尔夫也踏上了高校这块跷板,使得自己走得更快,跳得更远,飞得更高。资源分析广州大学座落于番禺小谷围岛,现有学生XX0多人,教职工近XX人,毗邻广州美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中山大学,活动辐射人数超过100000人。校内有至今大学城内最大的商业建筑-广州大学商业城.商业城拥有超过两百多个铺位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肯德基、中国移动通信责任有限公司、假日酒店等数十家大型企业。每天都有超过10000人的人流在商业城进行商品采购和旅游观光,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和品牌宣传效果。本次活动也会在此商业城广场如期进行。广州大学旅游学院XX年开设了国内为数不多的高尔夫本科专业,该专业学生具有稳厚的专业知识,充裕的人力资源,给予本次活动大力的支持。作为主办方的学院领导更是多次表示大力支持本次活动,并要求将本次活动做大!广州大学旅游学院正在规划一个校内高尔夫练习场,广州大学高尔夫协会也再今年九月份如期成立!我们拥有了天时,地利,人和――地处珠三角的高校教师队伍和学生、学生家长中打高尔夫的或者正在学习打高尔夫的人数越来越多(该群体有着有力的球服、球具用品购买欲望和购买力),专业人士对品牌宣传的口碑作用,广大高尔夫协会和本网站对赞助品牌持续的宣传效应,高尔夫运动本身的无穷魅力……本次活动的举行,将大大提高赞助品牌的知名度.一、活动名称:高尔夫文化走进大学校园主题:今天你高尔夫了吗?——高尔夫在你身边之高尔夫文化走进大学校园!
二、主办单位:广州大学旅游学院高尔夫专业支持单位: 广东省高尔夫协会承办单位:精英高尔夫网邀请媒体:《高球先生》杂志,海南新高尔夫网,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等嘉宾邀请:省高协领导,赞助商领导,旅游学院(高尔夫专业)领导并拟邀请一位职业球手为嘉宾。
三、活动时间:XX年5月中旬四.地点:广州大学城商业中心广场(附网址)
橙色树状图标为彩旗:商业附近中心100面 校道约100面
氢气球:2个(拉两幅巨幅横幅),在彩虹桥两旁,暂没标注.横幅:6条(氢气球牵引2条),人流集中的校道4条
大幅背景一个:6*4米(即舞台背景)
其他高校宣传以广播,传单,海报大面积轮番宣传!
五、活动内容:
1、高尔夫发展历史展:发源、礼仪规则、巡回赛介绍等等;(文字结合图片展示)
a、发源:(文字、图片)
b、高尔夫规则礼仪;(现场小品错误讲解)
c、巡回赛:几大赛事介绍;(文字、图片)
d、著名选手介绍(文字、图片、最受欢迎球手投票抽奖)
2、高尔夫用品展示;(实物、图片、catwalk表演)
a、球杆:(实物)
b、配套装备:如手套、高尔夫球车等等(实物、图片)
c、著名高尔夫球场的介绍:如:发球台、球道,障碍区,果岭等等(图片、现场人员解说)
d.、国内高尔夫产业(介绍赞助商)
e、catwalk(开幕式后)
3、高尔夫5分钟快速小培训;(现场由高尔夫专业教练培训)
a、介绍、现场示范
b、学生台上接受指导
4、亲身体验高尔夫;(紧接快速小培训)
a、介绍注意事项
b、每人只能击打5球
5、高尔夫趣味弹球比赛。(规则、奖品、开始时间等)
a、规则:①用7号球杆弹高尔夫球;(现场演示)
②每人只有5次机会,最终结果为5次弹击次数相加
③以所弹次数多者为胜,知道决出冠军,若累计次数相同,就直接加赛一轮,以加赛弹次数多者为胜。
b、奖品(设想)冠军:高尔夫球杆一支+高尔夫手套一个+高尔夫球1个;亚军:高尔夫球杆一支+高尔夫球1个;季军高尔夫练习场卷2张+高尔夫球1个(待定);优胜奖16个,各送高尔夫球一个
6、伍兹巡回赛电脑游戏试玩
由学生提供液晶电脑3台供学生试玩伍兹巡回赛游戏,每人一洞。
7、最受欢迎球手投票抽奖
奖品(mp3,练习场试打卷,赞助商产品)
补充:将会增加部分活动环节,方案在策划中.活动过程将制作成vcd存档。
六、操作流程:
序号事情具体项目时间(分钟)开始时刻1筹备会半天前一天3开幕式开幕简介109:00介绍嘉宾59:10嘉宾开幕159:20介绍活动项目109:354现场历史介绍活动过程实物展示礼仪介绍5简短培训亲身体验弹高尔夫球比赛6闭幕宣布闭幕518:007整理场地、商谈后续事宜效果分析
1、影响力巨大,新闻效应好.一直蒙着贵族气息的高尔夫第一次与大学学子的亲密接触,而且是市场潜力巨大的广州大学城.一定会引起众多媒体争相报道!
2、宣传定位好,高校人口密度大,大学生接近产品市场,是未来高尔夫最大的潜在消费者, 通过这次活动达到的对赞助商品牌的深入认知,将使该品牌深入人心。
3、宣传效果好,活动前期,会进行一个跨校性传单宣传和本校的设点咨询,为赞助品牌对外宣传,活动期间,特约学校和兄弟院校记者进行采访报导并将赞助商品牌发布到学校强大的宣传网和bbs论坛,活动后,会进行一个活动效果问卷调查,为赞助企业提供相关的活动效果数据。
4、宣传效果持久,活动期间除了受到精英高尔夫网等相关媒体专题跟踪报道之外。在活动结束后,我们还会将相关析数据资料和活动图片编著成广州大学高尔夫协会刊物和高尔夫经营管理班刊物,供广大学生翻阅。
5、形象关系好,经过这次满意的宣传活动,取得良好的产品品牌宣传效果和建立良好的形象关系,精品高尔夫网站和广州大学高尔球协会凭借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和市场信息资源,更优质、更优惠地承接赞助企业以后的品牌宣传。
七、经费预算:
项目具体项目单价(元)数量总价(元)宣传/布展费用横幅805400平面宣传单张/彩印海报0.1/603000/201500 活动舞台背景11800 音响设备11000 图片展架300奖品礼物费用 高尔夫球杆2赞助 高尔夫专用手套
钻石赞助商1.赞助费4800元 非高尔夫品牌名额1个(已确定)主赞助商冠名权,活动背景大幕大字体显示为主赞助商并显示赞助商大logo,活动海报、横幅均显示主赞助商名字。并在www.xiexiebang.com主页上免费广告三个月 金卡赞助商1.赞助费2800元2.球杆等奖品3.练习打网(借用)4.高尔夫文化图片展览资料 国内高尔夫品牌名额1个 赞助商冠名权,活动背景显示赞助商logo,活动海报显示赞助商名字,活动现场球具用品摊位展览.并在www.xiexiebang.com主页上免费广告二个月 银卡赞助商1.赞助费1000元2.其他 不限行业名额2个活动背景大幕小字体显示为赞助商并显示赞助商小logo,活动海报显示赞助商名字 备注:
1、钻石于金卡赞助商的免费广告由设计;
2、广告未尽事宜,一切解析权归 所有。其它事宜:
1、主办单位提供足够的高尔夫专业学生人手和邀请专业教练负责现场事务。
2、赞助单位必须派遣负责人全面负责球具展览区的事宜,学生从旁协助,可以在活动当天提前给协助学生进行简单培训或相关注意事项。
3、赞助单位提前一天提供展览用品,包括实物、图片和相关品牌资料,展览用品活动前后清点确认。
4、活动游戏环节,主办单位可以提供所需球杆(旧杆)和高尔夫球。希望与贵司是一次愉快双赢的合作,并祝贵司业务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