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口译文化研究
内容摘要:
要:口译是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交流时必须和必然的手段,文化传达是口译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文化传达的基本内容主要是指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异文化交流。口译实践中要进行有效的文化传达,必须注意交际中的共性文化,特别是共性礼仪文化,同时,还要注意每个民族和国家在宗教、饮食、肢体、数字等方面的独特文化。
要:口译是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交流时必须和必然的手段,文化传达是口译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文化传达的基本内容主要是指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异文化交流。口译实践中要进行有效的文化传达,必须注意交际中的共性文化,特别是共性礼仪文化,同时,还要注意每个民族和国家在宗教、饮食、肢体、数字等方面的独特文化。
关键词:口译;文化传达;实践
不同国家和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国与国、人与人之间要达到沟通,就必须有翻译。翻译,作为人类交往的一个必须与必然的手段,作为不同文化传播的媒体,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翻译无论是在书面翻译还是在口译方面,长期以来大多定义为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也就是传统翻译的“转换—替换”模式。这种简单保守的翻译模式,虽然能最大限度地忠实于语言本身的含义,但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忽略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无形造成了新的隔阂和新的文化障碍。最近,对于“ 中国 龙”和“北京奥运吉祥物”翻译问题的争论,就极好地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忽视文化背景而给翻译带来的理解差异,也体现了在翻译过程中文化理解的重要性和各国所存在的文化差异[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特别是口译就是利用所学语言进行文化传播的桥梁。如果译者不能很好地理解交流双方的文化差异,交流的障碍就有可能因译者的原因而产生。本文将在概括阐述口译 历史、异文化交流以及交际功能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外语口译中文化传达的内容。
一、口译中文化传达的内容
口译伴随着人类语言的出现而诞生。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甚至不同民族的人在进行交流和沟通时,除了手势等肢体语言外,大多需要翻译作为交流和沟通的媒介。在社会和民族因素相对单一的时代,翻译只需要表达基本的含义,达到简单的沟通就可以了。但社会的 发展 却使各国呈现出文化发展相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各民族和国家由于出现不同的图腾崇拜,也由于地理位置和 自然 形态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文化;另一方面却是“全球化”使世界各种文化信息同享,文化资源共享,促使民族的、国家的文化融入世界,融入到人类共同的文化信息之中。这两种倾向就要求我们在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活动时,既要遵照国际共同的文化规则行事,又要尊重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这也是对口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异文化交流是文化的相互交流或者跨文化交际的通俗说法,是指文化背景不同的个人之间的交流[2]。在当今社会中,随着异文化接触的增加,因文化背景的不同所产生的问题也同时在增多。在交流体系方面,在不同的文化当中有不同的规则和规定,在与异文化进行接触时,有本国文化圈不能预想的“陷阱”。比如在某种文化圈内被认为是有礼貌的行为,在别的文化圈内则可能被认为是无礼的行为;善意表达的语言,因文化的不同,可能会被理解为侮辱性的语言;同样的耸肩动作,会因国家不同而表达不同的含义。
因此,没有对异文化的理解,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就不能真正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交际。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而单纯以本国文化的思维方式进行交流的话,不仅会很难达到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的目的,还很可能会因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和摩擦。因此,国与国(也可指狭义上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要进行的相互理解的交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文化与文化的交流。而对于在不同文化交流中起桥梁作用的口译工作者,在口译过程中对这种异文化的理解和传达具有重要的作用。
口译中的文化传达
南京 工业 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 版)我国口译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且大多局限于口译的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理论和授课方法的研究,忽视了对文化传达方面的研究。在近年的口译理论研究中,即使意识到了口译中文化传达研究的重要性,也大多因种种原因仅仅是一提而过,很少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近年来一直作为全国高校口译教材的《实用中日口译、即席翻译、同声传译》也只能看成是大量口译实例材料的汇编,而根本没有对口译理论,特别是口译中文化传达理论进行阐述。但在我国各外语专业的教学大纲中,都或多或少地阐述了文化传达在口译中的重要性,在《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中,对口译的教学目标阐述为“口译课要通过大量的汉译日、日译汉的听说实践,训练学生在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口译能力。同时还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政策水平和涉外工作的能力”。对口译的教学要求阐述为“在无预先准备的情况下,能承担生活翻译;经过准备后,能胜任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翻译;忠实原意,语言表达流畅,并能区别各种不同的语感和说话人的心态”[3]。从该大纲的目标和要求可以看出,在口译过程中,对文化传达有明确的要求,也显示了文化传达在口译中的重要性。
二、口译中文化传达的实践
口译工作者接受异文化的普遍形式是通过外国文学和历史来了解外国文化,但是文学和历史所反映的文化一方面范围有限,另一方面和现实的文化和社会有一定的差距,而且仅仅通过一个国家的文学和历史的了解,也不能完全知道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现状。所以,口译工作者在口译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从国际交流中的共性文化(本文主要分析礼仪文化)和所学语言对象国的独特文化两个方面入手,来提高自己的异文化理解力。
1.共同礼仪文化的内涵
国际交流中共同文化主要是表现为外交活动中的礼仪文化。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是世界的发展呈现多样化,从而使世界文化也呈现出多样化;另一方面是随着世界各国之间交流的加强,世界又表现出空前的统一化,各种局部的经济联合体以及战略伙伴关系出现,比如欧共体、上海峰会、apec等国际和地域组织也佐证了这种国际发展的趋势。当然,在各种国际交流中都有一定的行动规范,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这些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出现在公众面前时所表现的共同礼仪文化,了解这种文化是外语口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具体来说,共同礼仪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举止。在外交场合,举止是有很多规定的。在国际交流活动中,口译工作者应保持不卑不亢的举止和态度,具有较高的语言水准却因动作滑稽等引起他人注意的不是成功的翻译[6]。口译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听众不太注意到译者的存在。除此之外,译者还应充分注意自己的站姿或坐姿的细节问题。在 现代 国际性会议和会见中,常用的会见礼仪是握手或拥抱,口译工作者,在自己了解该采用哪一种方式的基础上,也有告知自己的服务对象该用哪种礼仪的义务。②着装。在国际交流事务中,不同的场合对着装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在政治会谈或正式商务会谈时,通常是西装;在 旅游 兼商务的会谈中,可以是相对自由的便装;在多国文化交流的联欢活动中,可以穿自己的民族服装。译者应充分考虑自己服务对象的会谈性质和会谈内容,以便采取和与会者相符的着装方式。
第二篇:口译文化研究论文
摘 要:口译是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交流时必须和必然的手段,文化传达是口译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文化传达的基本内容主要是指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异文化交流。口译实践中要进行有效的文化传达,必须注意交际中的共性文化,特别是共性礼仪文化,同时,还要注意每个民族和国家在宗教、饮食、肢体、数字等方面的独特文化。
关键词:口译;文化传达;实践
Abstract:Interpretation is a vital and necessary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mong nations.Cultural exchange,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interpretation,mainly refers to communica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s among nations and peoples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Effective exchanges of cultures necessitate not only much attention to the shared cultures,especially the shared etiquettes,but also a good command of the unique cultural elements of a nation in such fields as religion,food,gestures and numbers.Key words:interpretation;cultural exchange;practice
不同国家和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国与国、人与人之间要达到沟通,就必须有翻译。翻译,作为人类交往的一个必须与必然的手段,作为不同文化传播的媒体,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翻译无论是在书面翻译还是在口译方面,长期以来大多定义为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也就是传统翻译的“转换—替换”模式。这种简单保守的翻译模式,虽然能最大限度地忠实于语言本身的含义,但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忽略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无形造成了新的隔阂和新的文化障碍。最近,对于“中国龙”和“北京奥运吉祥物”翻译问题的争论,就极好地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忽视文化背景而给翻译带来的理解差异,也体现了在翻译过程中文化理解的重要性和各国所存在的文化差异[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特别是口译就是利用所学语言进行文化传播的桥梁。如果译者不能很好地理解交流双方的文化差异,交流的障碍就有可能因译者的原因而产生。本文将在概括阐述口译历史、异文化交流以及交际功能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外语口译中文化传达的内容。
一、口译中文化传达的内容
口译伴随着人类语言的出现而诞生。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甚至不同民族的人在进行交流和沟通时,除了手势等肢体语言外,大多需要翻译作为交流和沟通的媒介。在社会和民族因素相对单一的时代,翻译只需要表达基本的含义,达到简单的沟通就可以了。但社会的发展却使各国呈现出文化发展相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各民族和国家由于出现不同的图腾崇拜,也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形态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文化;另一方面却是“全球化”使世界各种文化信息同享,文化资源共享,促使民族的、国家的文化融入世界,融入到人类共同的文化信息之中。这两种倾向就要求我们在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活动时,既要遵照国际共同的文化规则行事,又要尊重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这也是对口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口译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关注,可以说口译工作的认可是和所谓的地球村、万维网的发展分不开的,也是和口译工作者所具有的双重文化素质分不开的。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更显现出在国际交流中不同文化交流,即异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性。
异文化交流是文化的相互交流或者跨文化交际的通俗说法,是指文化背景不同的个人之间的交流[2]。在当今社会中,随着异文化接触的增加,因文化背景的不同所产生的问题也同时在增多。在交流体系方面,在不同的文化当中有不同的规则和规定,在与异文化进行接触时,有本国文化圈不能预想的“陷阱”。比如在某种文化圈内被认为是有礼貌的行为,在别的文化圈内则可能被认为是无礼的行为;善意表达的语言,因文化的不同,可能会被理解为侮辱性的语言;同样的耸肩动作,会因国家不同而表达不同的含义。
因此,没有对异文化的理解,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就不能真正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交际。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而单纯以本国文化的思维方式进行交流的话,不仅会很难达到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的目的,还很可能会因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和摩擦。因此,国与国(也可指狭义上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要进行的相互理解的交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文化与文化的交流。而对于在不同文化交流中起桥梁作用的口译工作者,在口译过程中对这种异文化的理解和传达具有重要的作用。
口译中的文化传达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我国口译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且大多局限于口译的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理论和授课方法的研究,忽视了对文化传达方面的研究。在近年的口译理论研究中,即使意识到了口译中文化传达研究的重要性,也大多因种种原因仅仅是一提而过,很少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近年来一直作为全国高校口译教材的《实用中日口译、即席翻译、同声传译》也只能看成是大量口译实例材料的汇编,而根本没有对口译理论,特别是口译中文化传达理论进行阐述。但在我国各外语专业的教学大纲中,都或多或少地阐述了文化传达在口译中的重要性,在《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中,对口译的教学目标阐述为“口译课要通过大量的汉译日、日译汉的听说实践,训练学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口译能力。同时还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政策水平和涉外工作的能力”。对口译的教学要求阐述为“在无预先准备的情况下,能承担生活翻译;经过准备后,能胜任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翻译;忠实原意,语言表达流畅,并能区别各种不同的语感和说话人的心态”[3]。从该大纲的目标和要求可以看出,在口译过程中,对文化传达有明确的要求,也显示了文化传达在口译中的重要性。
二、口译中文化传达的实践
口译工作者接受异文化的普遍形式是通过外国文学和历史来了解外国文化,但是文学和历史所反映的文化一方面范围有限,另一方面和现实的文化和社会有一定的差距,而且仅仅通过一个国家的文学和历史的了解,也不能完全知道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现状。所以,口译工作者在口译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从国际交流中的共性文化(本文主要分析礼仪文化)和所学语言对象国的独特文化两个方面入手,来提高自己的异文化理解力。
1.共同礼仪文化的内涵
国际交流中共同文化主要是表现为外交活动中的礼仪文化。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是世界的发展呈现多样化,从而使世界文化也呈现出多样化;另一方面是随着世界各国之间交流的加强,世界又表现出空前的统一化,各种局部的经济联合体以及战略伙伴关系出现,比如欧共体、上海峰会、ApEC等国际和地域组织也佐证了这种国际发展的趋势。当然,在各种国际交流中都有一定的行动规范,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这些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出现在公众面前时所表现的共同礼仪文化,了解这种文化是外语口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具体来说,共同礼仪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举止。在外交场合,举止是有很多规定的。在国际交流活动中,口译工作者应保持不卑不亢的举止和态度,具有较高的语言水准却因动作滑稽等引起他人注意的不是成功的翻译[6]。口译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听众不太注意到译者的存在。除此之外,译者还应充分注意自己的站姿或坐姿的细节问题。在现代国际性会议和会见中,常用的会见礼仪是握手或拥抱,口译工作者,在自己了解该采用哪一种方式的基础上,也有告知自己的服务对象该用哪种礼仪的义务。②着装。在国际交流事务中,不同的场合对着装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在政治会谈或正式商务会谈时,通常是西装;在旅游兼商务的会谈中,可以是相对自由的便装;在多国文化交流的联欢活动中,可以穿自己的民族服装。译者应充分考虑自己服务对象的会谈性质和会谈内容,以便采取和与会者相符的着装方式。
③站位。在口译过程中,除会谈时的坐立翻译外,很多时候还要参加互赠礼品时的翻译,或者共餐时的翻译等。参加这些活动时,口译工作者的站位方式也很有讲究。比如在互赠礼品之后合影时,译者应该主动退后,这些看似小事却极为重要的站位方式直接关系着口译工作的成败。
虽然说国际交流的共同文化还是有分歧的,但是,任何文化规范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共同礼仪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践过程中,外语学习者或口译工作者应保持对它的敏感性,不断地学习和总结新出现的外交礼仪文化。
2.独特文化的基本内涵
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个体文化差别的内容主要包括宗教文化、饮食文化、肢体文化、数字文化等。
①宗教文化。国家和民族不同,所信仰的宗教也有所不同,在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引起各种社会纷争的今天,外语学习者和口译工作者应该详细了解所学语言对象国的宗教信仰和宗教习惯,特别是某些禁忌习惯。比如,对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人不能经常提及猪和猪肉,在信仰佛教的泰国不能摸小孩的头等等。如果不了解这些,不但不能进行很好的交流,甚至会在交流过程中因宗教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冲突。
②饮食文化。由于宗教不同或饮食习惯的差异,饮食文化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也显得非常重要,比如: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人不吃猪肉和无鳞鱼,日本人不吃羊肉,东欧的很多国家不吃动物的内脏,阿拉伯国家做客不能喝酒等。外语学习者既要了解所学语言对象国的饮食习惯又要了解所学语言对象国有无因宗教信仰而忌讳的饮食。
③肢体文化。与人会谈时,我们一般用语言、声音和肢体语言三种方式进行沟通。有研究表明,沟通的55%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的,38%是用声音完成的,只有7%是用语言完成的,由此可以看出肢体语言在交流时的重要性。口译过程中,口译工作者除了注意自己的站位要适当、要保持良好的眼神、双手不要放到口袋里、双臂不要交叉在胸前、不要表现得懒散没有精神等常识性肢体语言外,还要根据所服务的对象来读解交流双方的肢体语言。这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和民族不同,耸肩、树大拇指和微笑等所代表的意思也有所不同。译者只有在充分了解了所学语言国的这些肢体语言和肢体习惯后,才能在实践过程中更加准确地掌握双方所要表达的意思。
④数字文化。国家和民族不同,对数字的喜好也有很大不同,西方人认为“十三”和“星期五”是不吉利的,尤其是逢到十三日又是星期五的时候,最好不要举办任何活动。在日常工作中的编号,如门牌号、旅馆房号、楼层号、宴会桌次等,也尽量避开十三这个数字。其原因主要源于基督教传说,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为了贪图三十个银币,出卖了耶稣,结果使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那天最后的晚餐上的第十三个人就是犹大,这天又是星期五,因此,人们将十三日又逢星期五的日子称为“黑色星期五”,有些人在这天会闭门不出,唯恐会出现不吉利的事情。日本和朝鲜、韩国以及中国人不喜欢“四”这个数字,因为在中文和日文以及韩语中,“四”的发音与“死”相近,因此,这些国家的医院里没有四号病房和病床。在国际交流过程中,大多会有赠送礼品、安排宴会桌次等活动,这时如果不知道对方的数字禁忌,势必会引起一些不愉快,好事办成坏事。
除此之外,在个性文化中,还包括了色彩文化、图案文化等等,对于这种个别国家的独等文化,外语口译工作者除了可以和文学作品相结合进行解释外,还可以通过专题的方式来理解和思考。
三、结语
口译中文化传达的理论和实践才刚刚起步,只有在口译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才能真正实现口译中的文化传达。外语口译工作者不但要有很好的语言功底,还要对本国和所学对象语言国文化有的深刻理解。口译过程中忽视了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文化的传达,就会成为一种不完整的口译。
如今的世界,文化差异还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有可能是未来世界冲突的主要原因。翻译特别是口译就是要越过社会文化差异的障碍,来进行跨文化的无障碍翻译,这是翻译工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更有助于人们的相互理解,构建和谐世界。
参考文献:
[1]陆永昌.翻译:不能再增文化障碍[J].译林,2006(3):211-215.[2]锅仓健悦.异文化间入门[M].东京:丸善文库,1999.[3]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3-5.[4]高见泽孟.初めての日本语教育基本用语事典[M].东京:讲谈社.1997.[5].外国人との[M].东京:岩波新书,1996:194.[6]刘连娣.职业道德与翻译资格[J].上海翻译,2006(1):74-77.
第三篇:口译文化研究论文
口译文化研究论文
摘要:口译是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交流时必须和必然的手段,文化传达是口译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文化传达的基本内容主要是指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异文化交流。口译实践中要进行有效的文化传达,必须注意交际中的共性文化,特别是共性礼仪文化,同时,还要注意每个民族和国家在宗教、饮食、肢体、数字等方面的独特文化。
关键词:口译;文化传达;实践
Abstract
:Interpretationisavitalandnecessarymeansofcommunicationamongnations.culturalexchangeanindispensablepartofinterpretation,mainlyreferstocommunicationofdifferentculturesamongnationsandpeopleswithdifferentculturalbackgrounds.Effectiveexchangesofculturesnecessitatenotonlymuchattentiontothesharedculturesespeciallythesharedetiquettes,butalsoagoodcommandoftheuniqueculturalelementsofanationinsuchfieldsasreligion,food,gesturesandnumbers.keywords:interpretation;culturalexchange;practice
不同国家和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国与国、人与人之间要达到沟通,就必须有翻译。翻译,作为人类交往的一个必须与必然的手段,作为不同文化传播的媒体,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翻译无论是在书面翻译还是在口译方面,长期以来大多定义为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也就是传统翻译的“转换—替换”模式。这种简单保守的翻译模式,虽然能最大限度地忠实于语言本身的含义,但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忽略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无形造成了新的隔阂和新的文化障碍。最近,对于“中国龙”和“北京奥运吉祥物”翻译问题的争论,就极好地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忽视文化背景而给翻译带来的理解差异,也体现了在翻译过程中文化理解的重要性和各国所存在的文化差异[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特别是口译就是利用所学语言进行文化传播的桥梁。如果译者不能很好地理解交流双方的文化差异,交流的障碍就有可能因译者的原因而产生。本文将在概括阐述口译历史、异文化交流以及交际功能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外语口译中文化传达的内容。
一、口译中文化传达的内容
口译伴随着人类语言的出现而诞生。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甚至不同民族的人在进行交流和沟通时,除了手势等肢体语言外,大多需要翻译作为交流和沟通的媒介。在社会和民族因素相对单一的时代,翻译只需要表达基本的含义,达到简单的沟通就可以了。但社会的发展却使各国呈现出文化发展相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各民族和国家由于出现不同的图腾崇拜,也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形态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文化;另一方面却是“全球化”使世界各种文化信息同享,文化资源共享,促使民族的、国家的文化融入世界,融入到人类共同的文化信息之中。这两种倾向就要求我们在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活动时,既要遵照国际共同的文化规则行事,又要尊重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这也是对口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口译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关注,可以说口译工作的认可是和所谓的地球村、万维网的发展分不开的,也是和口译工作者所具有的双重文化素质分不开的。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更显现出在国际交流中不同文化交流,即异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性。
异文化交流是文化的相互交流或者跨文化交际的通俗说法,是指文化背景不同的个人之间的交流[2]。在当今社会中,随着异文化接触的增加,因文化背景的不同所产生的问题也同时在增多。在交流体系方面,在不同的文化当中有不同的规则和规定,在与异文化进行接触时,有本国文化圈不能预想的“陷阱”。比如在某种文化圈内被认为是有礼貌的行为,在别的文化圈内则可能被认为是无礼的行为;善意表达的语言,因文化的不同,可能会被理解为侮辱性的语言;同样的耸肩动作,会因国家不同而表达不同的含义。
因此,没有对异文化的理解,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就不能真正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交际。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而单纯以本国文化的思维方式进行交流的话,不仅会很难达到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的目的,还很可能会因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和摩擦。因此,国与国之间要进行的相互理解的交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文化与文化的交流。而对于在不同文化交流中起桥梁作用的口译工作者,在口译过程中对这种异文化的理解和传达具有重要的作用。
口译中的文化传达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我国口译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且大多局限于口译的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理论和授课方法的研究,忽视了对文化传达方面的研究。在近年的口译理论研究中,即使意识到了口译中文化传达研究的重要性,也大多因种种原因仅仅是一提而过,很少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近年来一直作为全国高校口译教材的《实用中日口译、即席翻译、同声传译》也只能看成是大量口译实例材料的汇编,而根本没有对口译理论,特别是口译中文化传达理论进行阐述。但在我国各外语专业的教学大纲中,都或多或少地阐述了文化传达在口译中的重要性,在《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中,对口译的教学目标阐述为“口译课要通过大量的汉译日、日译汉的听说实践,训练学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口译能力。同时还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政策水平和涉外工作的能力”。对口译的教学要求阐述为“在无预先准备的情况下,能承担生活翻译;经过准备后,能胜任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翻译;忠实原意,语言表达流畅,并能区别各种不同的语感和说话人的心态”[3]。从该大纲的目标和要求可以看出,在口译过程中,对文化传达有明确的要求,也显示了文化传达在口译中的重要性。
二、口译中文化传达的实践
口译工作者接受异文化的普遍形式是通过外国文学和历史来了解外国文化,但是文学和历史所反映的文化一方面范围有限,另一方面和现实的文化和社会有一定的差距,而且仅仅通过一个国家的文学和历史的了解,也不能完全知道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现状。所以,口译工作者在口译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从国际交流中的共性文化和所学语言对象国的独特文化两个方面入手,来提高自己的异文化理解力。
1.共同礼仪文化的内涵
国际交流中共同文化主要是表现为外交活动中的礼仪文化。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是世界的发展呈现多样化,从而使世界文化也呈现出多样化;另一方面是随着世界各国之间交流的加强,世界又表现出空前的统一化,各种局部的经济联合体以及战略伙伴关系出现,比如欧共体、上海峰会、APEc等国际和地域组织也佐证了这种国际发展的趋势。当然,在各种国际交流中都有一定的行动规范,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这些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出现在公众面前时所表现的共同礼仪文化,了解这种文化是外语口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具体来说,共同礼仪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举止。在外交场合,举止是有很多规定的。在国际交流活动中,口译工作者应保持不卑不亢的举止和态度,具有较高的语言水准却因动作滑稽等引起他人注意的不是成功的翻译[6]。口译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听众不太注意到译者的存在。除此之外,译者还应充分注意自己的站姿或坐姿的细节问题。在现代国际性会议和会见中,常用的会见礼仪是握手或拥抱,口译工作者,在自己了解该采用哪一种方式的基础上,也有告知自己的服务对象该用哪种礼仪的义务。
②着装。在国际交流事务中,不同的场合对着装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在政治会谈或正式商务会谈时,通常是西装;在旅游兼商务的会谈中,可以是相对自由的便装;在多国文化交流的联欢活动中,可以穿自己的民族服装。译者应充分考虑自己服务对象的会谈性质和会谈内容,以便采取和与会者相符的着装方式。
③站位。在口译过程中,除会谈时的坐立翻译外,很多时候还要参加互赠礼品时的翻译,或者共餐时的翻译等。参加这些活动时,口译工作者的站位方式也很有讲究。比如在互赠礼品之后合影时,译者应该主动退后,这些看似小事却极为重要的站位方式直接关系着口译工作的成败。
虽然说国际交流的共同文化还是有分歧的,但是,任何文化规范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共同礼仪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践过程中,外语学习者或口译工作者应保持对它的敏感性,不断地学习和总结新出现的外交礼仪文化。
2.独特文化的基本内涵
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个体文化差别的内容主要包括宗教文化、饮食文化、肢体文化、数字文化等。
①宗教文化。国家和民族不同,所信仰的宗教也有所不同,在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引起各种社会纷争的今天,外语学习者和口译工作者应该详细了解所学语言对象国的宗教信仰和宗教习惯,特别是某些禁忌习惯。比如,对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人不能经常提及猪和猪肉,在信仰佛教的泰国不能摸小孩的头等等。如果不了解这些,不但不能进行很好的交流,甚至会在交流过程中因宗教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冲突。
②饮食文化。由于宗教不同或饮食习惯的差异,饮食文化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也显得非常重要,比如: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人不吃猪肉和无鳞鱼,日本人不吃羊肉,东欧的很多国家不吃动物的内脏,阿拉伯国家做客不能喝酒等。外语学习者既要了解所学语言对象国的饮食习惯又要了解所学语言对象国有无因宗教信仰而忌讳的饮食。
③肢体文化。与人会谈时,我们一般用语言、声音和肢体语言三种方式进行沟通。有研究表明,沟通的55%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的,38%是用声音完成的,只有7%是用语言完成的,由此可以看出肢体语言在交流时的重要性。口译过程中,口译工作者除了注意自己的站位要适当、要保持良好的眼神、双手不要放到口袋里、双臂不要交叉在胸前、不要表现得懒散没有精神等常识性肢体语言外,还要根据所服务的对象来读解交流双方的肢体语言。这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和民族不同,耸肩、树大拇指和微笑等所代表的意思也有所不同。译者只有在充分了解了所学语言国的这些肢体语言和肢体习惯后,才能在实践过程中更加准确地掌握双方所要表达的意思。
④数字文化。国家和民族不同,对数字的喜好也有很大不同,西方人认为“十三”和“星期五”是不吉利的,尤其是逢到十三日又是星期五的时候,最好不要举办任何活动。在日常工作中的编号,如门牌号、旅馆房号、楼层号、宴会桌次等,也尽量避开十三这个数字。其原因主要源于基督教传说,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为了贪图三十个银币,出卖了耶稣,结果使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那天最后的晚餐上的第十三个人就是犹大,这天又是星期五,因此,人们将十三日又逢星期五的日子称为“黑色星期五”,有些人在这天会闭门不出,唯恐会出现不吉利的事情。日本和朝鲜、韩国以及中国人不喜欢“四”这个数字,因为在中文和日文以及韩语中,“四”的发音与“死”相近,因此,这些国家的医院里没有四号病房和病床。在国际交流过程中,大多会有赠送礼品、安排宴会桌次等活动,这时如果不知道对方的数字禁忌,势必会引起一些不愉快,好事办成坏事。
除此之外,在个性文化中,还包括了色彩文化、图案文化等等,对于这种个别国家的独等文化,外语口译工作者除了可以和文学作品相结合进行解释外,还可以通过专题的方式来理解和思考。
三、结语
口译中文化传达的理论和实践才刚刚起步,只有在口译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才能真正实现口译中的文化传达。外语口译工作者不但要有很好的语言功底,还要对本国和所学对象语言国文化有的深刻理解。口译过程中忽视了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文化的传达,就会成为一种不完整的口译。
如今的世界,文化差异还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有可能是未来世界冲突的主要原因。翻译特别是口译就是要越过社会文化差异的障碍,来进行跨文化的无障碍翻译,这是翻译工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更有助于人们的相互理解,构建和谐世界。
参考文献:
[1]陆永昌.翻译:不能再增文化障碍[j].译林,XX:211-215.[2]锅仓健悦.异文化间入门[m].东京:丸善文库,1999.[3]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3-5.[4]高见泽孟.初めての日本语教育基本用语事典[m].东京:讲谈社.1997.[5].外国人との[m].东京:岩波新书,1996:194.[6]刘连娣.职业道德与翻译资格[j].上海翻译,XX:74-77.
第四篇:文化类口译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
中国有句古话是这么说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中国书法好似山上之仙,水中之龙。中国书法同其它书法形式有很大区别。汉字在其漫长的发展史中演化成许多不同的艺术形式,其中包括甲骨文、青铜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因此书法一直是一门研究艺术;千百年来中国书法家们倾注了大量的时间研究书法艺术的形式、规则及理论。
中国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There is paradise above, and there are Suzhou and Hanghzou below.这句话毫无夸张之意,exeggeration苏杭这两座临近上海的历史名城以其秀丽的景色每年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游客。Home and abroad例如迷人的苏州园林,在有限limited的空间里造就了无数limitless自然景观,是赴苏州观光客的必游之地。Must-go place
Pan Tianshou is China’s well-noted painter and art educator.He is adept at freehand brushwork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of flower-and-bird and landscape paintings.He is also good at finger-painting as well as calligraphy and published many books.He has created his own imposing, vigorous, experienced style after learning from other artists’ strong points.These are called fine brushworks.Zhang Daqian is a modern master painter of freehand work.Qi Baishi breaks new ground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by combing the techniques of freehand work with those of fine brushwork in some paining.Classical Chinese painting flourished during the Sui(581-618)and Tang(618-907)dynasties.Spring Outing by the Sui Dynasty artist Zhan Ziqian is a famous landscape in Chinese painting history.Riverside Scene on Qingming Festival by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painter Zhang Zeduan is still widely acclaimed today.The Yuan Dynasty saw great developments in the ink-and-wash brush painting.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inese painting continued to develop further and many renowned artists and important painting appeared.
第五篇:高尔夫文化研究
高尔夫文化发展研究
张伟光
2009060069 【摘要】: 高尔夫文化是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现代文化的一种高级形式.论文从“起源历史” 与“现代文化”关系入手。对高尔夫现代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也对高尔夫文化三个层次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高尔夫对现代教育、休闲两方面入手,再到奥运带给我们文化上的思考。可见高尔夫不仅带给运动锻炼,也能带来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对高尔夫文化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高尔夫;文化教育;休闲文化;回归奥运文学思考
一、前言
高尔夫运动起源于古时苏格兰牧民,距今这项运动已流传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人们漫步在天然优雅自然的绿地中的一项运动,使人心旷神怡,陶冶情操,自我挑战的运动,在运动中可以去尽情享受阳光、绿地、空气,在运动中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即兴奋又刺激,使人回味无穷,所以被人们称之为绿色鸦片。高尔夫运动在现代社会中又是一项时尚、阳光、快乐的运动,在商业化城市中,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在商业化城市中,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因为在高尔夫球场上竞技过程中八人平等,相互之间又要遵守高尔夫球场规则礼仪,能使人们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了朋友。通过高尔夫运动达到了以球会友,提高球技。高尔夫球运动项目已经列入2016年奥运会比赛项目,随着我国人民生话水平的提高,高尔夫球运动会逐渐在我国普及发展。
二、高尔夫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随着高尔夫运动的不断发展,特有的文化特征不仅被很好的传承下来,且与教育相结合,对球手的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孔子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说的是思想文
化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1 在高尔夫教育体系中,文化提供的是软实力,体现的是知识和思路,是球手形成修养、品德、性格等的重要因素。在球场上,球员的软实力表现为宽容、诚信、态度、情感、责任感等思想素质。教育提供的是硬实力,体现的是素质和能力,是球手运用方法、程序、规格的依据,在球场上表现出技术、能力、智谋等科学素质。高尔夫的文化是根,教育是手段,通过教育将文化内涵融人到专项知识体系中,培养球手具有文化修养的运动技能。通过文化内涵使教育为球手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提供方法和手段,拓展球手科学解决问题的途径。高尔夫文化与教育相结合,培养球手具有较高思想修养和科学素养的竞技能力,从而促进球手在社会活动中将软实力和硬实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储备能量。
三、高尔夫公平竞争文化
在高尔夫教育中要确立“公平竞争、共同参与”的教育思想。高尔夫运动的本质是游戏,只要是游戏就有规则。教师要在这个游戏中明确教育思想,充分利用规则,培养球手以积极的心态、正当的行为来参与公平的竞赛。高尔夫运动规则的制定和赛场的判罚,是让大家在同一条件下进行竞争的过程,超过规则允许的范围,是违背人们意愿不被大家接受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像运动竞赛那样不分国度、民族、肤色、信仰而只凭竞技者的真功夫参赛,竞技场上人人机会均等,充满生机的竞技场,永远给新秀提供机会,鼓励他们奋进,促使他们形成公平竞争的意识,学会不违反规则的平等竞技的办法。在高尔夫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专项特征教育球手遵守竞赛规则,在球场明确个人行动的范围、标准、条件,通过公平竞争取得优异成绩。在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运用规则培养球手无论在球场上还是在生活中,做到知法、懂法、遵法,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好公民。培养球手具有不伟大,但应正义;不能取胜,但应尽力;不能赞同,但要协作。教育球手在学习中,确立积小善,立大德的思想,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修养、高超的专业技术、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专业人才。
3.1 确立“身和”的教育目标
高尔夫球场上需要的是身心统一。“身和”体现的是人体这部大机器,只有各零件都和谐了,才能正常运转,才能表现出高超的运动技能和超强的对抗能力。高尔夫的技巧性很高,技术应用和变化也非常多。所以说,高尔夫运动对“身和”的要求非常高,动作必须非常之精准,这是对人体的一种挑战,促使人体在击打中具有“和谐”的身体活动,以期达到完善的动作效果。球手在高尔夫运动中,每打一次球都会有新的体会,在技术动作上会有新的认识,促使球手去不断地改进身体动作,和谐身体状态,创造人的身体上的超越。
3.2 确立“心和”的教育目标
“心和”。是指运动员面对场上变化的一种和谐的认识与态度。使球员在各种多变的球况下摒除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不良精神状况而始终保持平稳状态和应对能力,以平和的心理状态对待比赛过程和结果。高尔夫运动环境、气象、球的位置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且赛场情况变幻不定,如,风雨天气、沙坑球、果岭球等。除面对种种困境的挑战外,还应熟悉果岭的不同草种,风向和风力对球的影响,以及球场本身的设计特点与难易度,球员要考虑如此多的外在的情况变化,这在其他球类运动中是没有的。这对人的心理是一个严重的考验,也是培养球手“心和”的最好手段和时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不断鼓励球手,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促进球手心理素质健康发展,以此达到球手能在生活中,面对各种复杂情况保持着心理平稳的状态。
3.3 享受技巧应变的成就感
高尔夫运动的技术在所有体育运动中是比较多且难度较大的项目,从其技术本身来说,除要求击球精准外,还要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球况与天气的态势造成的应变难度。单从打技术球来说,只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临场情况。此外,不同的地形,不同的距离,不同的障碍区,都要对应选择不同的球杆、不同的打法和不同的技巧,而且每一种技巧的掌握要经过千锤百炼,球员要考虑这么多外在的技术变数,这对球手的技术应变过程是个考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技术变数,培养球手应变能力,提高技能,使球手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专业应对方法,宽阔的解决问题途径,让球手具有应变后的成就感,树立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思想。
3.4 享受挑战困境的快乐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通过实验发现,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一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成功的力量。在一个长132m的3杆短洞,果岭四面环水,果岭前面各有沙坑障碍,要想成功上果岭,对球手的发球距离、方向和准确度都有讲究,球手圆满击打完这样的球,会获得更多喜悦与激励。感受到战胜失败、获得成功、走出困境的体验,使他们逐渐树立起良好的信念与斗志,获得更好的满足感。2010年美国名人赛中,伍兹和米克尔森的决赛轮堪称今年来最精彩的对决,米克尔森在树林里198m的右曲球绕过树后打到距离旗杆不到一码的位置,伍兹面对250m的距离和大斜坡站位,气贯长虹般的下坡老鹰推杆看得观众热血沸腾,让球手和观众体验到绝境中精彩的对决,充分享受到挑战困境成功的快乐。
四、高尔夫运动与休闲文化
高尔夫运动起源于英国,最早源自爱尔兰牧羊人的游戏,成立于1787 年的英国爱丁堡高尔夫球社是世界上第一家高尔夫俱乐部。二战以后9美国逐渐取代英国成为高尔夫休闲发展最兴旺的地区。据粗略统计: 每10 个美国人中就有1 个是高尔夫休闲者。1999 年日本高尔夫休闲者突破1 000 万人,即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高尔夫爱好者。许多国外人士把高尔夫球看作外交场合的一种高雅社交方式。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等。在中国1985年5月中国高尔夫球协会正式成立,高尔夫休闲在国内某些地区蓬勃发展,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国内高尔夫休闲者将近万由此可见高尔夫运动已经成为大众化的休闲活动之一。随着高尔夫运动的发展,它不再仅仅被看作是一项体育竞技运动,同时也是一种高雅的休闲活动。在人们的生活中,没有体育的生活是不健康和不完整的;在人们的一生没有体育运动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自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闲暇时间和收入的增多,高尔夫运动不再是上流社会和白领阶层的专利,而作为一种独特的休闲文化进入大众化的休闲生活。尤其是都市生活的人群,将高尔夫休闲视作个性与品位 身份与地位 健康与休憩 自然与生态的生活象征,从而表现出丰富多彩的休闲文化。由此,可将高尔夫休闲文化界定为以高尔夫运动为载体,以身心愉悦为目的的一种高雅的休闲文化活动。在高尔夫休闲文化活动中体现了人与人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4.1 高尔夫休闲文化内涵
狭义地看,高尔夫休闲文化看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是一种竞技文化,反映着人与自身的关系。体验突破自然力量束缚所带来的自身愉悦感。与世界三大球类运动相比,高尔夫球运动的节奏趋于舒缓,与挑战强队的为目标的比赛相比,高尔夫球手挑战的是不同的球场9即使每个球场都是18 洞72标准杆9但每个球场因融入当地原生植被 起伏地形 变化的水面 沙坑和地方文化就形成风格各异难度不一的球场。每个球场都有一两个经典球洞来挑战高尔夫休闲者的智慧,俗语说 世界上最难战胜的对手就是自己,高尔夫运动体现的正是一种挑战自我的人生态度,表现在打球时要求心平气和9直攻河对面的果岭时要有自信心和细密估算。高尔夫运动文化主要集中体现挑战文化9即在每一次胜利就是一种超越和征服,得到满意的杆数,球技和成绩提高后刺激着高尔夫球手去挑战更高的目标,而存在的问题又成为下一次挑战的动力。
(2)是一种社交文化。高尔夫是一项广泛用于社交活动的运动,它适用于上至高层领导下至一般百姓。正如公共关系专家miller baner 所说 在高尔夫球场4 至5 个小时的时间里,你能了解到你的高尔夫伙伴的性格,类似诚实处理成功和失败问题的能力 冒险精神 有幽默感等,而你要做的是,将这些良好品性转移到建立的业务关系当中去。可见,高尔夫在建立和改善人际关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高雅文明的社交活动。
(3)历史传承下来的精神文明的结晶。14 世纪高尔夫运动最初起源于苏格兰牧羊人的击球运动,最初的100 年里高尔夫文化主要以游戏娱乐为主要特征9特别流行于乡间。15 世纪初不列颠岛贵族和王室成员对高尔夫运动的偏爱9他们由于受绅士文化教育的影响,在任何时候都时刻铭记自己的绅士风度,使得高尔夫运动中渗透了绅士文化的精神。随着工业革命的进步,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逐渐取代不列颠岛成为高尔夫运动的圆心,1998 年美国体育经济产值为2130亿美元9排在各类领域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第6位,体育旅游的产值占体育经济产值的20.92 %居于首位,表明当前在经济导向下高尔夫运动以竞技性和休闲性为主要特征外还有经济性特征。
高尔夫休闲文化横向纵向发展
吴亚初从文化的结构出发定义的高尔夫文化,是指以高尔夫运动为核心,反映高尔夫运动的基本方法行为特征,以及以高尔夫运动为载体的经济活动和相关社会实践的综合。总之,现在娱乐与运动的联系越来越强烈,以至于在一些国家,人们为娱乐而运动的动机超过了为了身体健康而运动的动机,而国内对沿海大中城市群众体育的调查中发现结果与国外相反,即国内休闲者从事运动的观念是 为健康而运动超过了为娱乐而运动。高尔夫文化的成因。文化的产生和形成要经历实践和创造 学习和仿效 概括和抽象 传授和教育的过程。早期的高尔夫休闲者为了更好地公平比赛 规范彼此的球场行为,创造了诸如球场礼仪 服饰文化运动休闲文化等意识形态,而后得到众多休闲者的拥护,积极仿效继而为一个或几个群体和地区的模式,再抽象化向后代传播。高尔夫文化由此而生并继续发展。
五、高尔夫运动回归奥运思考
高尔夫球已是当今世界3大体育运动之一,但其申奥过程却漫长而曲折。2004年8月,国际奥委会将重新确定的33项奥运项目评估标准,发给了28个国际单项运动联合会。为扩大调查范围,奥组委将一些可能提高奥运会比赛质量和知名度的运动项目也列人了调查范围,将标准分发给“国际高尔夫联合会、国际滚轴溜冰联合会、国际橄榄球总会、世界空手道联合会和世界壁球联合会”。然而,在2005年新加坡国际奥委会117次全会上,呼声最高的高尔夫球却由于无法在“职业选手参赛权”等问题上达成共识,在奥运项目增设决议投票中败下阵来。之后,国际高联及相关人士便在奥组委等重要部门之间开始了艰苦的游说。2009年10月9日上午11点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国际奥委会委员们最终投票决定,高尔夫重返奥运大家庭,正式被选为2016年夏季奥运会项目,这给我们带来思想上,文化上的深思.5.1 奥林匹克文化的兴盛促使高尔夫球融入奥运会
(1)各国政府对奥林匹克的认可,有助于优化高尔夫球的全球布局。文化生成过程实际上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意识和心理,力图改变文化的客观性,使之符合自己的目标和利益的观行为,是文化需要者的一种自我满足的实现,这种行为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是文化增值的一个很重要的来源嘲1。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社会文化活动,在百余年的奥林匹克史的发展中,人类赋予了奥林匹克运动浓厚的政治、非政治和经济商业色彩,但它所推崇的和平友谊、公平竞赛的文化价值理念得到了世界大众 的广泛认同。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政府从自身利益和国家共同利益出发,逐渐认识到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性,通过成立国家奥委会,接受国际奥委会的指导,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积极参与到奥运会这一世界最大的社会文化活动中来。如在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投票选举2016年奥运会举办权过程中,各候选城市纷纷邀请本国领导人与会进行助选,可见各国政府对奥林匹克运动重要性的认可。据统计,目前得到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的国家及地区奥委会已达205个,遍及全世界。虽然高尔夫球早就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体育项目之一,但其在全球推广和普及遭到部分国家的抵制,并面临其它体育项目的激烈竞争。因此,世界各国政府重视和融人奥运会,成立与国际奥委会相联系的国家奥委会,理应大力倡导和优先发展奥林匹克运动项目。高尔夫球在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之后,将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权和各国政府相应的支持,并在一定范围内增强高尔夫球在全球推广的竞争力,优化高尔夫球的全球布局,为高尔夫球在全球的有效发展提供了充分条件。世界高尔夫球权威组织之一苏格兰皇家古老高尔夫俱乐部执行主席皮特道森就认为“入奥”是高尔夫球迅速发展的绝好机会。
(2)各国青年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积极参与,有助于扩大高尔夫球的参与群体。群体参与是文化增值的重要力量,群体参与是改变文化价值取向和心理取向的过程,也是文化增值的过程。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以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与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可见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全球青年进行对话与交流的体育文化活动平台,可以吸引全球各国青年积极参与到奥林匹克运动中,接受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价值和精神理念的熏陶。当前,全球各大体育运动项目在市场化、商业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竞争日趋激烈。伴随着经济不景气,在拥有全球一半高尔夫球人口,全球高尔夫球最为发达的美国,从2000年开始,高尔夫球人口总数开始逐渐下滑了,根据美国全国高尔夫基金会和体育用品制造商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高尔夫球总人口从3 000万人下降到2 600万”1。美国高尔夫球人口的下滑和青少年参与高尔夫运动数量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今后高尔夫球运动的发展基础。此次高尔夫球回归奥运会,将高尔夫球纳入奥林匹克青年教育之中,可以促进全球青年更好地认识、参与和了解高尔夫球,为全球高尔夫球的发展提供坚实的青年参与群体。如对高尔夫行业限制颇为严格的中国大陆地区,在获悉高尔夫球回归奥运会后,政府部门、各高尔夫球协会以及各高尔夫球俱乐部均对青少年人才的培养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国家小球运动管理心主任张小宁就明确表示要加大青少年高尔夫球手的支持力度,争取在2016年奥运会赛场上有中国选手的身影,2009年11月28日全国首家省级青少年高尔夫球培训基地——广东省青少年高尔夫球训练基地落户观澜湖高尔夫球俱乐部。可见,高尔夫球融人奥运会,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参与该项目的支持力度,增强高尔夫球与其它体育运动的竞争力,强化高尔夫球在全球的后续力量,并为高尔夫球在世界各国的普及程度和运动水平提高,促使各国体育界对高尔夫球的重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资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竞相追逐,有助于扩展
高尔夫球的发展空间。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产生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商业化的介入,社会对奥运的经济投人,从以非商业性为主转变为以商业性为主的机制,促使奥林匹克运动迎来了新的展和繁荣期”即。伴随全球电视观众不断增长,作为奥运会最重要收人渠道的奥运电视转播权刺激了世界商业资本的竞相追逐。从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以来,奥运会电视转播权的价格已经上涨了15倍,国际单项体育运动联合会获得的发展基金也日益增多,如国际单项体育运动联合会的夏季奥运会电视转播收入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为3 760万美元,到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8 660万美元,再到2000悉尼奥运会的1.9亿美元”1,足见奥运会电视转播权收入的增长为国际单项体育运动联合会提供了不断增加的财政支持。在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下,奥运会应急资金的及时投入,使得伦敦奥委会执行主席科尔信心十足。高尔夫球的发展借助于商业化运作。获得了诸多国际知名企业的赞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其高端化定位和高档化商业运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吸引世界资本的范围,使得高尔夫球赞助资本主要集中于银行业、豪华轿车等奢侈品牌,造成围际高尔夫球的发展缺乏弹性的财政支持。如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由于赞助商无法继续赞助比赛,2009年的LPGA(美国女子职业高尔夫联盟)有3场比赛被取消;PGA 2009年比赛的总奖金比2008年减少了525万美元,欧巡赛宣布印度大师赛将不会出现在20()9年欧巡赛国际赛程中川。在金融机的背景下,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当前国际高尔夫球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弘,因此,高尔夫球回归奥运会,不仅可以获得稳定的财政支持,更可以凭借奥运会这一强势平台,获得更丰富和完善的世界资本竞争体系,确保全球高尔夫球正常推广,提升高尔夫球在全球的经济效应。
5.2 奥林匹克文化全球话语权的提升促使其接纳高尔夫球运动
随着体育的国际化与全球化,国际奥委会与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之间形成了3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一种是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承认,其管辖的体育运动项目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一种是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承认,但其管辖的体育运动项目未列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一种是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得到同际奥委会的I临时承认,并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在这77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中,共有32个国际体育联合会所管辖的体育运动项目尚未列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且这些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对该项目在全球的发展话语权较小,如国际高尔夫球的话语权主要掌握在苏格兰皇家古老高尔夫俱乐部和美国高尔夫球协会两大组织手中,而受国际奥委会管辖的国际高尔夫球理事会对全球高尔夫球的发展缺乏发言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奥林匹克文化在全球的体育话语权。高尔夫球作为全球3大体育运动之一,在国际体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高端化定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参与这一运动的权利,与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人人享有平等参与体育运动的理念相违背,影响了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价值理念的传播和奥林匹克教育的普及。高尔夫球此次回归奥运会,一方面得益于全球高尔夫球发展主导权的两大国际组织的协调一致,同意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赛制要求进行调整,支持职业高尔夫球选手参加;另一方面得益于国际奥委会对高尔夫球全球推广和财政支持的承诺。可见,高尔夫球回归奥运会,将奥林匹克教育贯穿于高尔夫球教育之中,促进了奥林匹克价值理念在高尔夫球发展中的传播,提升了奥林匹克文化在高尔夫球发展中的话语权,更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奥林匹克文化在全球的体育话语权。
高尔夫文化提升
起源
教育 休闲 回归奥运思考
延伸到教育方面,提高人们对礼仪的尊重
单纯的运动锻炼身体项目,文化内涵没有具体表现.认识,借着由一种运动发展为旅游休闲方式,开阔了高尔夫发展.回归奥运后,将奥林匹价值理念灌输到高尔夫发
展中去.更加支持和鼓励球员们以及事业发展.可见高尔夫文化发展,不仅对高尔夫事业发展带来前景,同时也能带来收益以及思想文化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万发达,吴爱芳 高尔夫球回归奥运会的文化学思考 体育周刊第18卷4期 2001年7月
【2】程道品 高尔夫休闲文化探析 广西民族学院报 第27卷6期 2005年11月
【3】杨凯“高尔夫“与“ 捶丸”历史发展的文化比较 浙江体育科学 第30卷6期 2008年11月
【4】杨凯 论高尔夫文化的由来以及社会会发展 科教文汇
【5】吴克祥 文化认同与高尔夫发展历程 特区经济 2004年第11期
【6】陈静 高尔夫运动经营模式与创新研究 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 商业经济第8期 2001年8月
【7】吴茜 论思想文化视角下的高尔夫教育 济州国立大学[M].韩国:济州岛科学出版社2008, 12: 55, 45, 56.【8】张凡 现代高尔夫球文化 中国高尔夫行业报告[M].2010
The golf culture development research
zhang weiguang
2009060069 【Abstract】: The golf culture is the modern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of the high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 is also a kind of modern culture senior form.Paper from “origin history” and “modern culture” relationship of modern culture of golf the concept is defined to also golf culture three levels of compares the features.In modern education and leisure golf two aspects.Again to the Olympic Games bring us cultural thinking.Visible golf is not just to bring exercise, also can bring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for a more indepth research.【key word】: Golf cultural education Leisure Culture Return to the Olympic literary thou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