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研究
龙台中学 谭露
古诗文鉴赏是高考语文中的必考内容,其中分值较大的文言文阅读在近两年高考中出题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教师在备考时需要及时调整备考的策略与方法。同时由于文言文距离我们今天的生活时间间隔较长,又涉及到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知识,所以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大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方法性和习惯性,仅仅在老师的训练、讲解、归纳和总结指导下被动学习,学生缺乏一定的积累更缺少备考的方法所以文言文阅读的得分率较低,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很有必要对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复习策略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整理。
一、分析高考,知彼备战。
(一)明确考纲
1.理解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了解考情
1.熟悉近几年来新课标卷的文言文考查
2008《晋书·嵇绍传》
①实词(单音节居多)解释 ②信息筛选 ③文意分析 ④文言翻译
2009《宋史·朱昭传》
2010《明史·花云传》
2011《宋史·何灌传》
2012《宋史·萧燧传》
2013《明史·马文升传》
2014《旧唐书·于休烈传 》
①单音节实词改为双音节实词 ②“信息筛选”改为“断句”
2015《宋史·孙博传 》
①“信息筛选”改为“断句” ②增加古文化知识的考查
2016《明史·陈登云传》
2.从上表的信息分析得知,对课标卷复习备考注意对断句、文化常识、文意理解、翻译等知识点的系统有效复习。分值为19分,3个客观题,每题3分,翻译为主观题两句原文句子共10分。
二、明确方向 掌握方法
首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拉近教师、文本与学生的距离。重视学生的诵读指导,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多读、读好、读出情、读出味。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多种感官进行引导。优化反馈渠道,及时取得成效,鼓励学生质疑解难,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激发学生敢问、引导学生善问、达到学生乐问,这样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从而构建终生受用的学习能力,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就能事半功倍。
其次,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初步提升。在近几年的复习备考中,我们的复习顺序为,课本中的重点课文——课外文言名篇——高考真题精选——高考模拟题精炼。我们补充课外经典篇目主要有《乌有先生历险记》《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其中《乌有先生历险记》是张孝纯先生为高考复习撰写的,这篇两千来字的文言文,不仅是一篇生动引人的故事,而且是一套富有创造性的文言知识的复习和练习题。它囊括中学课本中几乎全部的文言词法、句法知识,读者如果仔细阅读文章,再做做文后的练习,对复习、掌握中学的文言知识,会有很大帮助。(部分篇目另附课件、教学设计,详见课题文件夹)
第三,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重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其中文言文实词的积累尤为关键,注意方法指导。(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点另附课件、教学设计,详见课题文件夹)
三、重点突破 精选精练
(一)文言断句
文言断句,古代称为句读(dòu)。所谓“句”,就是作者已经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到此应该断句,用标点符号来表示,即用“句号”。语意未完而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相当于今人使用的“逗号”。弄清句读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句读之不知”,对原文的意思就会领会错误。古文断句标点与古文阅读理解是相辅相成的。下面介绍一些具体的方法:
1.掌握大意,高屋建瓴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要特别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2.抓住标志,沿波讨源
(1)虚词标志:①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②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③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④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如:(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越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越,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2)实词标志:①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等。②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等,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3.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断句时请记住:一通读,二点断,三标点,四检查。
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其次,遵循一个原则——先断后点。即在上步基础上,先一小段一小段地断开,然后再考虑该用什么样的标点符号。加标点符号时,可按现代汉语加标点符号的方法与要求进行。
除了凭语感外,还要运用有关虚字、词法、句法等基础知识以及人名、官名、地名等文化常识,反复检证,推敲,才不致出错。
4.总结、口诀:“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哉”“为”)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是停顿。或句(。)或逗(,)看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二)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高考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由于这类试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因此,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式。
文言文翻译这一考点已基本稳定,今后应该也不会有大的变化。翻译文言文仅靠做大量的练习并不可取,如果掌握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再辅以适量的强化练习,定会事半功倍。
1.高考文言翻译的两条原则
(1)原则之一:译文的“信”、“达”、“雅”
翻译文言文,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改用现代汉语表述。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即要准确,尽量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达,即要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生搬硬套,没有语病;雅,即要优美,争取做到遣词用语生动传神,富有韵味。这是文言翻译的最高境界,这需要对古今语言有较深的造诣和对文学有较高的修养,作为考生,我们只要向这个目标努力,在翻译时做到“信”和“达”就行了。
(2)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里。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表达方式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取意译的方式作为辅助手段,因此,高考时尽量用直译去翻译文言文。
2.高考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
(1)留
即对文言文中的古代专有名词和古今词义相同的普通名词,可以直接抄录,不必翻译。
①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观巴黎油画记》)
[译文]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四日,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
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
[译文]深远的谋略,行军用兵的本事,不及过去的那些将领。
(2)调
即把古文中的倒装句式调整语序,如使动式、意动式、为动式、特殊动宾关系、互文见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使之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①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译文]我终究应当想办法让你活下去。
②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译文]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为节操而死的臣子。
③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译文]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没有过这样的东西。
④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
[译文]遇到平素没有准备的冷僻字,就随即刻制。
(3)换
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或结构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①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
[译文](怀王)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
②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雁荡山》)
[译文]但从古以来的地图、文书,都没有记载。
用现代汉语单音词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①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译文]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问讯。
②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中山狼传》)
[译文]这时,墨家学派的东郭先生往北到中山国去求官。
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换与今义不同的词语。
①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黄生借书说》)
[译文]祖父、父亲积累而被子孙抛弃的,就不用说了。
用本字换通假字,用今字换古字。
①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译文]要在天下伸大义。
②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
[译文]将军擒曹操,应该在今天。
用适当的词语换古文中的虚数。
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谋攻》)
[译文]知道自己和敌军的实际情况,打多少次仗也不会失败。
(4)补
名词活用为动词,就应补出相应成分。
①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狱中杂记》)
[译文]如果被投入狱,不问是否有罪,都要用刑具拘系手脚。
②道不通,天又大风。(《赤壁之战》)
[译文]道路不通,天又刮起了大风。
补出省略的成分。
①岁恶不入,()请卖爵子。(《论积贮疏》)
[译文]因为年成不好而没有收入,官吏和百姓出卖爵位和子女。
②今汝背恩如是,则并父子()亦无矣。(《中山狼传》)
[译文]因现在你竟这样地背弃恩德,就连父子的情分也没有了。
补出量词。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译文]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
按照现代分数表示法补出未出现的成分。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译文]即使不被斩首,去边地戍守而死的至少有十分之六七。
(5)删
删去偏义复词中做为陪衬的词。
①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译文]你可以告诉婆婆,尽早地把我休回娘家。
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词,少量的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包括发语词、“之”、“是”等)。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译文]山上有一个小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②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
[译文]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三)文化常识与文意理解的突破
文化常识的复习内容较多较杂,教师可以从科举、官职及其任免升降、人的称谓、天文地理、文化礼仪等方面给学生补充一定量的自学知识或印发一些内容;文意理解在做题的基础上归纳常见错误类型,如,时间与事件不对应,人物不对,重点词语翻译错误,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见多识广,熟能生巧。
总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固然重要,但更要指导学生注重平常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把功夫用在平时,才会在高考中取得佳绩。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广大师生认真对待,这道题拿到高分还是很有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