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驾驶课》有感
读《驾驶课》有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驾驶课》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驾驶课》有感1《驾驶课》这篇文章写了一个16岁的少年经过三年的练习,终于考上了驾照,他的爷爷和爸爸信任他,所以让他自由的开车两个小时,但他并没有疯狂,而是遵守规则,这使他赢得了自由的权利。
这篇短文让我知道了:一个人要有责任心,别辜负了别人对你的期望。
在这个暑假里,就有一天,我妈妈出差了,临走时她从皮包中拿出了200元让我自己安排我的衣食住行,哇!终于自由了。
现在我脑子里呈现出一些疯狂的事:可以一天到晚玩电脑,可以看电视,可以和小朋友玩游戏,而不做寒假作业,还可以买东西……但我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循规蹈矩地把作业做完,有一点空余时间,还得看书。
妈妈回来了,看见我的作业完成了,叫我背的几篇课文也能倒背如流了。看着我现在的样子,妈妈不禁夸奖:“我的儿子长大了,不再让我操心了,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听了这话,我心里美滋滋的。
《驾驶课》中的这个少年做得很好,他没有辜负爸爸和爷爷对他的期望,我也要学他,不能辜负妈妈对我的信任,遵守承诺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的自由和信任!
读《驾驶课》有感2我坐在家中的椅子上,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窗外,虽然夕阳很美,但已经要渐渐地消失在天边,就犹如我黑色的心情。
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我在学业上是一帆风顺,可一进入六年级,作业经常写不完,我在班里的地位和成绩一下就落到了下游。我紧张,我迷茫,我无奈……爸爸妈妈在我考试考得不好时,安慰我,并鼓励我;在我冲刺失败时,也给我信心勇气;在我迷茫时指引我。可我总是辜负了他们的信任。
正当我为之而伤心的时候,一篇小短文《驾驶课》引起了我的注意。读完这篇短文,给了我许多的启迪,在我的心中出现了一个很有责任感的大哥哥:他手中拿着执照和车钥匙,站在车旁,心里冒出了怎样疯狂,怎么飞车的念头……可他心里又想着:爸爸在他学习开车的三年中,总是陪伴在他的身边,还有爷爷对他的爱,想到这,顿时心中有了一种责任感,在独自开车时,他没有违规操作,甚至连一次超车都没有。
他的这种自律的行为在我的脑中不断映现,感动我的心灵。是啊!我们的爸爸妈妈那么信任我们,我们就应该对自己担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看,他驾着车回到了家,爸爸和爷爷的脸上都布满了笑容,责任感使他选择了正确的做法,而不是选择疯狂!受此启发,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在我的心中萌发!
我一定要奋发向上,努力追赶,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让爸爸妈妈为我洋溢着信任和骄傲的笑容!
读《驾驶课》有感3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驾驶课》,文中讲了,一位年轻人,在得到驾照前,一直在练习开车。他的.妈妈每次坐上车,总是少不了一阵尖叫,使他总是心惊胆战。但他的爸爸和爷爷对他则选择了信任。正是依靠这种信任,他获得了驾照。在爸爸和爷爷都不在身边的情况下,他独自开着爸爸的车,没有违反交通规则,或者超车,完成了他人生第一次的独自驾车。
如果没有信任,会使一个人丧失理智。前几天,我在网上购买了一些物品,老板本已经发了货,可他忘了点提醒我,妈妈就急了,并丧失了理智,一直在说:他怎么这样没有责任?现在还未发货?这件物品必须10月31日前到货。当妈妈准备退钱时,我制止了妈妈,人家也许是忘了呢?妈妈半信半疑地说:“但愿如此吧!”结果,第二天,物品到了,妈妈这才放下了心。
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信任感。文中的“我”不也是这样吗?爸爸为了考验他,将钥匙交给了他。年轻人没有辜负爸爸的信任,面对可以使自己疯狂的自由和自主,它可以在独自开着父亲车的两个小时内随意增加速度,可他并没有。这不就是爸爸的信任让他自己有了一种责任感吗?
如果主人公放任自己,他可能会将自己刚获得驾照送出去,或者出车祸——死亡!都有可能。联系想到自己,如果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缺少信任,孩子肯定会少了责任感,不乐观,不自信,以至于对学习失去兴趣。
一个人,缺少信任,便不能自信,少了自信,在前进的途中便会战战兢兢,成功谈何容易。所以,我认为,一个人只有拥有了自信和责任,才能前进!
读《驾驶课》有感4我永远忘不了我拿着葫芦丝10级证书的情景。
记得那时我11岁,我学葫芦丝已经有4年了,每个星期我都要去学一次,每次学完,老师都让我回家练习,可是我都没有。我的成绩一直下滑。最后被爸爸知道了,说了我几句,我感到闷闷不乐。就在这时,我看到了一篇文章——《驾驶课》。
文章讲的是“我”经过断断续续的三年开车时间,并经常练习,终于考上了驾照。爸爸为了奖励“我”,给了“我”两个小时自己一个人开车的时间。在这期间,“我”放弃了疯狂的念头,因为“我”不能辜负家人对“我”的信任和期望。
看完这篇文章,我仿佛看到了作者坚定的信念,以及作者对自己的责任,对家人的责任。同时我也明白父母对我们的信任,和自己身上对家人的责任。
第二天,我又踏上了“成长的道路”,早早地起了床,开始练习起葫芦丝,因为我不能辜负爸爸对我的信任,学习好葫芦丝是我的责任。
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练习,我终于拿到了葫芦丝的10级证书。
《驾驶课》这篇文章和我的亲身经历,我得到了一个启示:作为家长和老师,对孩子都要给予信任和鼓励,而自己作为学生,也不要辜负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信任,学习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今后,我绝对不辜负爸爸妈妈对我的期望以及信任!
第二篇:读种子课有感
读《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
今年暑假,学校布置了教师的读书活动,我是一名数学一线老师,所以我选择阅读了俞正强特级教师的《种子课》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也使我们多年未解的疑惑顿时解开,还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启迪。下面谈一谈我对《种子课》一书的几点读书心得。
一、种子课理论带给了我们课堂改革的新方向。
俞正强老师把课分为“种子课”和“生长课”。对课的这种分法他用“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来描述对“树”的态度。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比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什么是种子课?俞特是通过举例的方法来说明的。通过读这本书,使我明白了那些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即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的课,可以称之为“种子课”。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其特点是需要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以深刻达成简约。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看成种子课,因为它是可供迁移的,如果学生掌握好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并能够充分理透脉络,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就会轻而易举,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与种子课相对应的是生长课,生长课就是“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是让学生充分自主的课。相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认为《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都可以看成生长课。同时,我认为“生长课”更适合使用导学案,适合“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理念的落实。
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的各种零件似的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学生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及合适的生长环境。
有人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等着我们去描绘,可以任意涂鸦的。事实上,学生绝非一张白纸,而是一颗种子,她带有太阳的能量,带有生长收藏的密码,带有春夏秋冬的记忆。因为是颗种子,所以她随时都在生长,随时都准备生长。
俞特认为,数学教学和打仗的道理是一样的;一定要打好关键的几仗,关键的几仗打好了,就形成势了,其他仗就会势如破竹般地获胜。种子课上好了,生长课就会轻而易举。可见,“种子课理论”带给了我们课堂改革的新方向。
二、不要把“孩子”当“成人”。
我们都认为,预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预习中能发现问题,如果带着问题来听课,效果会很好。俞特却认为:这些教育工作者忽视了我们所面对的主体是小学生。对小学生来说,结果是最重要的,知识的预习意义就是看了结果状态的知识的内容,知其然后,对所以然往往缺乏追究能力。因此,有部分小学生对知识内容说懂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自己其实是懂错了,至于带着问题去听课只能是美好的理想。并且,在他们了解数学知识的结果之后,他们在课堂上急于表现对知识结果的了解,从而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失去耐心,更别提好奇心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千万要注意不要把“孩子”当“成人”。
三、请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原先我们解方程都是要求学生根据等量关系来解的,用等量关系来解方程,需要记住一些等量关系式,且到了初中后,方程不再用等量关系式而是用等式性质来解,因此,新课程的小学数学教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用等式性质来解,但这又带来一个问题:学生用等式性质来解方程的难度比等量关系式大,这是为什么呢?
俞特认为:这类似于是孩子的成长过程。比如小孩子会称狗为“汪汪”,因为“汪”的发声比较容易,且狗又十分常见,之后会慢慢地改称“狗”。值得讨论的是:那个称狗为“汪汪”的过程,可否因为将来不称“汪汪”而省略呢?
支撑等量关系式理解的经验是一种可以概括为“互逆”的经验。而这种互逆的经验在学生的生活中十分普遍。比如从家向东走到学校,那么,从学校向西走回到家;上坡走到学校,那么走下坡回到家;等等,这些关于“互逆”的经验支撑了学生对等量关系式的理解。
而支撑等式性质理解的经验是一种可以概括为“守恒”的经验。比如一支队伍可以因为间隔不同而呈现不同长度,但其人数不变,由此体会到长度变了但数量没变,或者对同一对象虽然形态变了,但重量没变等,但这还不足以支撑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当学习个体的守恒经验从关于一个对象发展到两个或多个对象之间后,意义就不一样了。可是学生对这种“守恒”经验却很少。从而使得学生在某段时间习惯于用等量关系式解方程,而在之后的又一段时间内,习惯于用等式性质来解方程。这需要我们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允许孩子采用不同的解题依据,而不是想当然地省略某个阶段。
总之,读了《种子课》这本书,给了我们对课堂、对学生又有了一次新的认识和启发,我们愿再次细细地读,慢慢地品——《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在名师的指引下,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水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三篇:读《松子评课》有感
读《松子评课》有感
张 阳
作为一名年轻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看清目前社会的教育形式,关注改革的新理念、新方式与发展方向,从而为我们进行宏观教学做好准备、打下基础。作为一名专业工作人员,需以专业理论指导专业实践,因此,读几本专业名著是很有必要的。专业名著中,不会只有空洞生硬的理论,往往还会拥有许多我经历过的真实的案例。《松子评课》提共了许多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许多节不同内容数学课的说课、讲课稿的点评。
拜读了宋老师的《松子评课》一书,让我对评课的意义与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作为一名年轻的小学数学教师,除了重视听课、备课,评课也是一个十分必要的环节,评课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反馈。任何有目的的行动,都必须有反馈的信息才能实现控制,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反馈信息的系统,要实现控制是不可能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好不好,效率高不高,是对老师施教的反馈。但是,这样教学为什么会效果好,效率高,那样教学为什么会效果不好,或不甚好,这就要加以研究和评论,评课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一环。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知道,评课不能是主观臆断,必须用一定的理论为指导,反过来说,通过对具体的教学实践的评论,也可以检验和丰富教学理论。例如,宋老师在对李芹老师讲的《千克的认识》一节进行评论时指出“如果课后让学生找一找重量大约是一千克的物体,并记录下来,下一节课交流”,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学生提高学数
学的兴趣,更可以使学生更从单纯的数据过渡到真正的感觉表象,建议非常合理,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因此作为一名专业的小学数学教师要多付出点时间与耐心,多读专业著作,多听听专家们的见解,以利于我们专业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读完了《松子评课》自然对其作者默然敬仰,宋老师经历丰富,专业资深,然而她评课丝毫没有批评的语气,对于课堂或课稿中的优秀之处会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不足会委婉的予以提示。这也是今后我们在互相评课时应该学习的态度,评课不是争论或吵架。宋淑持老前辈的《松子评课》,堪称实用小学数学教育著作的里程碑。它给了宋老前辈与数学教师进行交流并释疑解惑、指点教学的园地,给了她生命的源泉。
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各界所公认,我们应当谨记“勤”“恒”二字,但愿会有更多的青年教师,能够与我一道认真研究专业知识,为自己快速成长为专业骨干教师铺平道路。
第四篇:读中国文化47堂课有感
读《中国文化四十七堂课》有感
和很多人一样,最初知道余秋雨都是通过他的《文化苦旅》,那时就想他真的到了那么多地方么,其路途艰难可想而知。旅途固然苦涩,而他的文字,读后我内心也常有苦涩的感觉,总觉得那些字迹看似犀利却包含很多有些无奈。这次偶然看了这本《中国文化四十七堂课》,这本书的初版叫《问学余秋雨》,按照作者的话来说就是 “书中的主体内容,就是我在北大开设的课程,这是一部我心中的中华文化史”。我现在只看了前面七课,但也有算有一些感悟,不吐不快,所以在这里就简单谈谈我的一些看法,权当是读书笔记吧。
看书之前先谈谈简介,这简介不知是谁写的,只记得里面有“以点带面”一词,当时看到我就笑了,这实在不是什么高明的词汇,称赞文章精悍和老师教学功力时都常用这一词。我当时一笑也只是觉得俗气,其它并未在意,而书读了一部分后才恍然觉得这“以点带面”一词说的着实恰到好处。细想不难发现,中国文化何其精神博大,哪怕其中一个时代、一个人,甚至一篇文章,出几本也讲不透彻的实在太多,用四十七堂课想讲个大概也实在是很难,而余先生选择突出一点带起整个时代无疑是明智的。另外,该书的一个亮点就是“闪问”“闪答”这种课堂方式,使说书中的论点更多元化,读者的思维也相应跟着发散起来。有人说“好的问题就是答案”,在这本书里我是体会到了,先生的提问有的放矢,每每都说道问题的矛盾所在,轻易便引发了学生和读者的心灵风暴。
这本书可说是以时间为顺序,大概是从商代开始讲起,明显侧重于早期。“理由是,那个时期创建了中华文化的奠基元素,安顿了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相比之下,后来那些漫长的历史走廊,尽管故事多多,则不妨快步走过。”先生从中国文化的童年时代开始讲甲骨文,又到少年时代讲诸子百家,一直往后,像长者给孩子们讲自己的发家史那样如数家珍,千年沧桑,娓娓道来。同时,先生很重视文化的立体感,就像谈轴心时代,把同时期各个人类文明放到一个台面上来谈,如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而在讲甲骨文时提到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情况,又把文化嵌入到它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些处理都使中国文化的剪影更丰满,也方便了大家更好的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理解思考。下面具体来谈我的一些体会。
文明的咒语一讲中提到:“当一种沉睡了很久的巨大文明要重新说话的时候,当一个早就遗失的记忆打着哈欠要重新醒来的时候,他会有一股杀气,他好像有一种力量,会把参与者卷入到一种无名的灾难当中。”不论古埃及金子塔,玛雅文明的水晶头骨,还是甲骨文的发现过程都出现了很多牺牲,不知是巧合还是注定,我只能将这些理解为是对伟大古老文明的献祭。王懿荣、刘鹗、罗振玉、再到王国维,这些为甲骨文的发现、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一个个相继死去,但一个商代活过来了。“这些中国现代学者的生命,成了一种祭坛前的供奉,而中华文化的童年歌声,却被大家听到了。”“文化的责任,文化人的使命,就在这里。文化的力量,文化人的尊严,也在这里。”另外,提到这些文人如刘鹗、王国维,我们想到的就是他们在文学方面的相关事件,至少我从来不知他们和甲骨还有这样的渊源,甚至还可能是为其送命。提及发现甲骨的那个年代,我们每个国人都能说出一堆丧权辱国的条约和荒唐可笑的所谓政治家,大家所熟知的是中华民族在那个时期所经历的苦难与悲哀。我从来没想过,恰在同一时期,我们古老的文明开始了他又一次新生,且注定命途多舛。
我喜欢文中关于美得一个解释,让我感觉很别致精妙。美即“羊”“ 人”,羊和人在一起即为美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初见觉得这想法有些怪异,但细细琢磨,似羊那般温和柔美的人,谁能不喜欢呢?古人的舞蹈经常模仿动物的动作,把模仿动物的人形作为美,大概这也叫“和谐”吧,不得不说这种自然的感觉特别淳朴,又使人为之动心。
在谈诸子百家时,先生提出我们该更多的关注儒家还是其它没落了的学派这个问题。我以为儒家被后世一直引为经典,甚至神圣不可侵犯,这对儒家本身来讲是幸,亦是不幸。说它幸运,是因为儒家学者受后世流传赞颂,弟子遍布天下,学说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不幸,就是它被后世的统治者利用,成了封建帝王统治臣民最好的帮手,帝王们只会让儒家学说变得更“政治”,更多的向对他们有利的方向发展,这从一定角度来讲无疑是限制了儒家的未来。而对于儒家与其他诸子百家孰优孰劣,先生的一段话,我以为说的恰到好处。“历史像一片原野,有很多水脉灌溉着它。后来,逐渐有一些水脉中断了,枯竭了,但我们不能说,最好的水,就是最后的水,更不能说,消失的水就是不存在的水。在精神领域,不能那么势力。”“我们需要的选择,是一种兼容并包、各取其长,而不是你死我活,只求一赢。文化的选择,更是如此。”就像文中说的那样,诸子百家相当于中国文化的少年时代,我们少年时代的玩伴一些成为了“成功人士”,但我们不能说最成功的那个就是最好的伙伴,也不能否认那些现在平凡的朋友。那些成长的点滴我们可能不及记得,但他们早已身入骨髓,成了我们的一部分。
金子(一位同学)提出的现代社会的热闹与百家争鸣时期的热闹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文中用“广场哲学”和“开山立派的原创气魄”作出了答复。在广场上辩论,高嗓门的一定是胜者,而大学者一定是输家,这就是广场哲学的一个简单例子。先生提出言论的质量等级,我虽不是深以为然,但觉得他的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就比如说现在人人都玩的微博、论坛,你一句我一句,述者不负责任的写,看客不负责任的信,然后不服责任的传播,拉长排站队,几波人大战口水互相诋毁实在太常见了。这不是争论,更别提争鸣,充其量就是争吵。关于“开山立派的原创气魄”,也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现代人无不追求个性、独特,深怕走在街上与谁穿了一样的衣服,我感觉正这是因为存在了太多的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所谓物以稀为贵正是如此。由此可见现在流行的特立独行与诸子百家时开山立派的气魄真是相形见绌。
轴心时代为什么会存在呢?“为什么在那个时代不同地区的一流思想家几乎同时出现,这意味着什么?”书中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很激烈,我认为如果从一个单纯的角度来想,也许问题就简单化了。人类文明逐渐发展的过程就像一个孩子的成长一样,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差不多的年龄经历青春期,不管你是中国人、印度人、欧洲人、美国人„„同理,在轴心时代期间,人类文明恰好成长到了大师级人物会出现的阶段,所以不管是中国的文明、印度的、希腊的都是如此。而对于它们的不同表现形式,就好像青春期有人长痘痘,有人爱吃东西,有人想谈恋爱,有人想打架„„总会有所不同,实在再正常不过了。
初看书的名字有“四十七堂课”字样,我就想起了《一千零一夜》,每天晚上一个故事,一千零一夜之后国王爱上了那个聪慧善良的女子。四十七堂课之后,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喜欢上这位有点高傲的却妙语连珠余先生,而每一位读者都会爱上那熠熠生辉的中国文化。
第五篇:读《哈弗沟通课》有感
读《哈佛沟通课》有感
---------建立友好的沟通,创建和谐的社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需要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沟通是一门艺术,能否有效地沟通会影响着身边许多事和人的状况。沟通不仅可以改善人际关系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活跃周围气氛,提高生活质量。
家庭中,一家人生活在一起,避免不了意见不合以及一些不满意的情况出现,此时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呢。一般会出现两种情,一是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各自都认为自己是对的有自己的理由。一个问题必然有正反两面,不可能说它是有绝对的对与错,不然就不会发生分歧。一味的僵持下去只会感到很累。一家人在一起没有了基本的沟通怎么能够快乐的生活在一起呢,现在离婚率持续上升,其中我想有一条重要的因素就是缺少沟通,现在人都有一颗好强的心,过于爱面子,不愿意冷静的思考问的的本质,只浮于表面现象。这要不仅不利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也不利于家庭,特别对孩子的影响非常之大。还有一种情况与此相反,他们双方会冷静下来,仔细想想问题的根本出现在哪儿,能够及时与对方交换意见和想法,问题就轻而易举的解决了,不会伤感情也解决了根本的问题,这样家庭会很幸福,孩子也能快乐的成长。人与人之间应相互理解和尊重,积极的交流沟通,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在社会中,各种压力都会跟大,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人们都在为自己的事而努力奋斗着,大家互不相识互不了解,更需要大家主动地正确的他人沟通,和与上司的沟通方式与和同事的沟通方式肯定有所不同。但是我们说话一定要分清场合和地点,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该说什么养的话这都是有讲究的,不是你想说什么就能说什么的。我们在工作中,和上司和同时处理好关系对工作有一定的帮助。我们在工作中有什么好的想法可以及时的选择合适的时间向上司表达自己的观点,用谦虚的态度询问上司有什么意见那些地方需要改正,当上司在公众场合说错话应该以一种不失他面子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们和同事应该相互关心与帮助,在小组的合作中,应该集体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该如何处理,不要一味的否认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要有集体归属感,这样大家齐心协力一定会将问题解决的很好。大家都获得成就感,发现自己的优缺点。
沟通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应该分清场合说话及时的沟通,学会沟通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中都会有好处,好的沟通方式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人际范围也可以使自己在工作中共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