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种子课》有感——曹毅
今年4月底去深圳参加《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由于自己要参加教学比赛,当时有各种疑惑需要解决,有幸的与各位专家一起交流,刚好遇到俞正强老师,也得到他的指导,由于时间问题他不能一一解答,就给我推荐他写的《种子课》。回来之后怀着愉悦的心情把它读完,收获颇多。里面记录了他作为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之前我已经对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理念有所耳闻,本校也有老师对此做过解读,但是那精髓,那庐山真面目我还没能真正见识,因此一直被深深的吸引与翘盼。书中第一张空白页的正中间写着这么一句话: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以上课为乐,并愿将每一节课作为礼物呈现给孩子的老师们!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带着这个疑问和好奇,我静下心来,细细的品阅着里面每一个字。用一句很接地气的话说这本书,就似乎很多话说到心坎里去了;又很有境界的一本书,很多的观点让你对自己的课堂有了一个反思,渴望达到那一个高度,却又觉得还不到那个水平
片段一:莳也若子,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对小学生而言,许多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经验之中。如果知识是一棵树,那么学生于生活中获得的经验便是树赖以生长的土壤。再者,广而言之,我们的学生本身便是一颗来自天地的种子,不论是否愿意,都会生长。那么就不是白纸可以随意涂鸦,他们带着春夏秋冬的记忆,带着生长收藏的使命而来,作为心情的园丁,我们需要去感悟、去尊重、去唤醒。书中就有这么一个例子,说到一个学生对教材中的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题目很不解,存在学习困难,但是俞老师巧妙的换成早饭吃粽子的题目,学生却能用很好的解答,并超越整数,竟然还能解决小数的问题。这是为什么?我想人学习数学,是从生活经验开始的,并在生活中养成了生活型的数学思维,很多时候学生不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或许是还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水平。那么我们就得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并合理科学的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
比如三下《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一节面积知识的起始课,种子课,在平面图形教学中起着开天辟地的影响,也在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起着重要的衔接与思维转变的作用。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之前,笔者先对学生做了一份前侧调查,其中一题便是:“你听说过“面积”吗?如果听说过,面积是什么意思?“根据汇总分析,大部分学生对面积一词陌生,但近一半学生能理解为“面的大小”,也有部分学生认为类似于周长、边长之类的。由此可见三年级的学生对面积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大小”来表述,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已将之前学习过的周长概念混淆,这是前概念所带来的负迁移情况。我们都知道长度与面积是人们刻画图形的两个重要的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两个重要的量度,长度是从一维的角度来刻画图形的量度,面积是从二维的角度来刻画图形的量度。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两个概念联系紧密也极易混淆,因此笔者采用以下设计: 1.比一比,说一说
红笔比绿笔()。
这里的意思是用红笔的()与绿笔的()在比较。
黑板面比电视机屏幕面()。这里的意思是用黑板面的()和电视机屏幕面的()在比较。
通过以上先对两组实物的比较,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初步感知面积就是我们所说的面的大小,以及初步感受面积与长度的区别。如果能从学生的视角找准将学习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数学的联系,并进行有效的比较与提炼,在教学中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联系学生日常事例,可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根”:也就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鲜活的生活经验相联系;通过与原有学校数学知识的比较,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有“魂”:即形成更加完整的认知结构。而两者的有机融合,可以让数学学习既有“根”又有“魂”。
片段二:种子课,就单节课而言,我们这样上,也是所认为的种子课。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
俞老师以《厘米的认识》为例展开了研究,如何在一节课中,使得种子课拥有生长的力量。我从中得到的启示是:我们应当用生长代替重复,课与课之间,不仅是知识的迁移,更需要关注能力的迁移。这使得我特别惊醒,我们很多课都是差不多的,知识也是类似的,我们觉得这样的课最好上,简单的机械的重复着类似的教学环节,总觉得学生对于这些类似的知识肯定会自我迁移,现在想来真是惊恐不安。《三角形的面积》公开课,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正处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之间。我的总体理念是这样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数格子,然后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移等方式转化成长方形,并分析比较图形转化前后底高、长宽之间的关系,最终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那么学生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之后已有了“转化”的思想基础,也经历了图形转化前后比较各部分之间关系的过程,而这恰恰是很重要的,在学习三角形面积时需要学生想到更多的转化方法,这种思想应得到巩固加深,因为这种转化思想还直接作用于下节课《梯形的面积》,所以“转化”的思想在这里成为了重中之重。在这个意义上,《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不仅是面积知识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更肩负着一种“转化”思想的传承和发扬。我觉得在教学设计中要重点突出了转化的思想,让学生不仅仅得到知识的自主迁移,更培养了学生一种数学学习的能力。我认为这样的课便是所谓的种子课,可供知识的生长,更培养能力的迁移,数学教学更需要的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培养,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有走向远方的力量!
《种子课》提出的是种下知识的种子这样一个理念。其实小学数学教学还是一个种下习惯的种子和种下方法种子的过程。拨开云雾看真知,其实完全可以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再简化一些,突出基础知识、基本习惯、基本方法,反复强化这些内容,在学生的脑海里种下种子,等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到位了,潜能也就自然发挥出来了!
第二篇:读种子课有感
读《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
今年暑假,学校布置了教师的读书活动,我是一名数学一线老师,所以我选择阅读了俞正强特级教师的《种子课》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也使我们多年未解的疑惑顿时解开,还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启迪。下面谈一谈我对《种子课》一书的几点读书心得。
一、种子课理论带给了我们课堂改革的新方向。
俞正强老师把课分为“种子课”和“生长课”。对课的这种分法他用“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来描述对“树”的态度。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比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什么是种子课?俞特是通过举例的方法来说明的。通过读这本书,使我明白了那些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即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的课,可以称之为“种子课”。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其特点是需要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以深刻达成简约。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看成种子课,因为它是可供迁移的,如果学生掌握好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并能够充分理透脉络,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就会轻而易举,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与种子课相对应的是生长课,生长课就是“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是让学生充分自主的课。相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认为《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都可以看成生长课。同时,我认为“生长课”更适合使用导学案,适合“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理念的落实。
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的各种零件似的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学生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及合适的生长环境。
有人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等着我们去描绘,可以任意涂鸦的。事实上,学生绝非一张白纸,而是一颗种子,她带有太阳的能量,带有生长收藏的密码,带有春夏秋冬的记忆。因为是颗种子,所以她随时都在生长,随时都准备生长。
俞特认为,数学教学和打仗的道理是一样的;一定要打好关键的几仗,关键的几仗打好了,就形成势了,其他仗就会势如破竹般地获胜。种子课上好了,生长课就会轻而易举。可见,“种子课理论”带给了我们课堂改革的新方向。
二、不要把“孩子”当“成人”。
我们都认为,预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预习中能发现问题,如果带着问题来听课,效果会很好。俞特却认为:这些教育工作者忽视了我们所面对的主体是小学生。对小学生来说,结果是最重要的,知识的预习意义就是看了结果状态的知识的内容,知其然后,对所以然往往缺乏追究能力。因此,有部分小学生对知识内容说懂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自己其实是懂错了,至于带着问题去听课只能是美好的理想。并且,在他们了解数学知识的结果之后,他们在课堂上急于表现对知识结果的了解,从而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失去耐心,更别提好奇心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千万要注意不要把“孩子”当“成人”。
三、请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原先我们解方程都是要求学生根据等量关系来解的,用等量关系来解方程,需要记住一些等量关系式,且到了初中后,方程不再用等量关系式而是用等式性质来解,因此,新课程的小学数学教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用等式性质来解,但这又带来一个问题:学生用等式性质来解方程的难度比等量关系式大,这是为什么呢?
俞特认为:这类似于是孩子的成长过程。比如小孩子会称狗为“汪汪”,因为“汪”的发声比较容易,且狗又十分常见,之后会慢慢地改称“狗”。值得讨论的是:那个称狗为“汪汪”的过程,可否因为将来不称“汪汪”而省略呢?
支撑等量关系式理解的经验是一种可以概括为“互逆”的经验。而这种互逆的经验在学生的生活中十分普遍。比如从家向东走到学校,那么,从学校向西走回到家;上坡走到学校,那么走下坡回到家;等等,这些关于“互逆”的经验支撑了学生对等量关系式的理解。
而支撑等式性质理解的经验是一种可以概括为“守恒”的经验。比如一支队伍可以因为间隔不同而呈现不同长度,但其人数不变,由此体会到长度变了但数量没变,或者对同一对象虽然形态变了,但重量没变等,但这还不足以支撑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当学习个体的守恒经验从关于一个对象发展到两个或多个对象之间后,意义就不一样了。可是学生对这种“守恒”经验却很少。从而使得学生在某段时间习惯于用等量关系式解方程,而在之后的又一段时间内,习惯于用等式性质来解方程。这需要我们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允许孩子采用不同的解题依据,而不是想当然地省略某个阶段。
总之,读了《种子课》这本书,给了我们对课堂、对学生又有了一次新的认识和启发,我们愿再次细细地读,慢慢地品——《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在名师的指引下,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水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三篇:读《一粒种子》有感
读《一粒种子》有感
翻开叶圣陶先生的《稻草人》一书,浏览着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一粒种子》,思绪翩然。
世界上有一粒神奇的种子,只有一粒。相传它会长出碧玉一般的芽,会开出最美丽芬芳的花。因此相继得到国王、富翁、商人和士兵的青睐,他们都希望用它来炫耀自己,用它来升官发财。他们种下它,对它百般呵护。可是当他们发现这粒种子一直没有发芽时,就辱骂它是“死种子、又臭又难看”,把它丢掉。
叶圣陶先生的这粒神奇的种子,带我们见识了哪些势利小人的私心和丑态。看看那位国王,他说“现在好了,有这样一粒种子,只有一粒,等它钻出芽来,开出花来,世界上就没有第二颗了,这才显得我最尊贵、最有权力„„”;再看看那位商人,他说“现在呀有这么一粒种子,只有一粒,这要是开出花,不但显得我高雅,并且可以把世界上的其他富翁盖过去。”可见他们欣赏的不是种子本身,他们只是借势炫耀自己的权利和财富而已。这些国王和富商们,让我想起那些附庸风雅的人,他们储藏了满柜的书籍,那些书有精美的包装,但是他们却从来不去翻上一页,这些书只是他们的门面而已。
从这则故事中我看到,这粒种子是非常有骨气的,不会为那些势利小人的欲望而发芽,它只会在认识它真正价值的农民的普普通通的农田里,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让别人欣赏它。你瞧它开出的花多美多香呀!种子这种不肯向权贵低头的骨气和胸怀我赞美,我也要向这粒种子,学习它不向权贵低头、不为金钱所迷惑,始终保持一颗纯真的心,面对世界,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在自己理想的田园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用自己的辛勤给懂得欣赏自己的人带来快乐。我愿做一棵平凡而有骨气的种子。
兴国小学五年级三班
曹若琳
第四篇:读《一粒种子》有感
读《一粒种子》有感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一粒种子》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一粒种子》有感1在书的世界里阳光总是暖暖的,智慧总是闪闪的,在书的世界里我们流连忘返,我们沉醉不知归路,在那些好书中总有一些故事令我们感动,总有一些故事使我们深有感触。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成功是一粒种子》。这本书里有许多让人深有感触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搬开心中的石头”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汤姆家的院子里有一块大石头,一不小心就会被踢到不是跌倒,就是擦伤,汤姆对爸爸说:“为什么不把大石头给搬走,这样就不会让人跌倒了。”爸爸说:“你看大石头那么大,不知道会埋得多深,挖起来肯定费力,干脆不挖,还省力气呢!”于是,那块石头就继续留在那儿了。过了几年,汤姆决定把石头给搬走,因为他不知道被石头绊倒多少次了。所以他拿起锄头,提来一桶水,把水洒在石头周围,用锄头轻松地就把石头给挖出来了。原来它既没有埋得那么深,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人们都被它的外表蒙骗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遇到问题时,我们往往只顾着寻找解决之道,却忽视了最简单不过的“先试一下”,让不可能变可能。其实,创新并非都是高深、神秘、复杂的,关键取决于自己是否搬开了心中的顽石。
同学们,读书吧!书是帮助你走向成功的梯子,是为你遮风挡雨的大树,让你走向成功的道路。读书吧,书是伴随我们一生的朋友。
读《一粒种子》有感2《一粒种子》是我最喜欢的课文。
这篇课文使我了解到种子的生长需要春风的呵护、春雨的浇灌、蚯蚓的帮忙。我觉得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也像一粒种子一样。我们的爷爷奶奶就好似春风,不断地关心我们,提醒我们:我们的老师犹如春雨,不辞辛劳地浇灌着我们,为我们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而我们的父母又好像蚯蚓,给我们提供条件,创造机会。
尽管种子的成长离不开大自然的帮助,就像我们离不开家长老师一样,但是它要想破土而出最后长成大树,还得靠自己努力地把身子挺了又挺。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自己不努力,有再多的呵护和关心也成不了才。只有像种子一样,扎好根,勇敢地努力向上,才不会被困难所压倒。
我多希望自己成为一颗小草的种子,因为它有顽强的生命力,不管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都能生根发芽,活力无限。
读《一粒种子》有感3我读了《一粒种子的信念》这篇文章感受到了一个人不可以一条路走到黑,要换个思路,就像“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样。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女孩没有考上高中,所以当了一个老师,又被同学给推翻了,回到家后,小女孩的母亲没有责备她,还让她继续找工作……最后小女孩回到家,母亲已一把年纪,小女孩问:“母亲,您为什么要这样支持我?”母亲给了她肯定的回答……
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人生就像一块地,种不了豆子,种稻谷,种不了稻谷,种水果……迟早可以种一样东西。
我每天都把作业做得很差,可是我的母亲不但没有责怪我,而且还让我找一个自己喜欢的课辅来锻炼自己,结果我选择了数学,我的母亲说:“可以。”我肯定的说:“一定可以,我不会让你失望。”在我的努力下,我在各个地区都获得了奥数第一、口算第一等多个奖状。
这篇文章给我的感想是:人不可以只走一条不适合自己的路,就比如说一个书法很好的人,结果走上了科研的道路,如果你一直走到黑,那结局有可能是在尽头的地方是一面墙阻挡你的道路,也可能是一个出口。可是这样的话就有可能是墙,所以我们要改变一下思路,让自己免受碰到墙这样的可能。
读《一粒种子》有感4晚上七点,灯光下,我又打开一本书津津有味的读起来,我在看《我是一粒种子》
我是一粒种子,开心的来到一户人家,找到了亲爱的伙伴。我们刚想离开,可是主人却把我们埋藏到土里,让我们生长,成为为人类做贡献的好种子。我们非常了解主人的心思,于是,我们就努力的长啊长,最后终于长出了小苗,见到了光明。啊,我们终于见到光明了,我和朋友激动的喊着。可是,我发觉自己的身体在琢渐长高,还长出了一个绿绿的小东西,于是我惊奇的喊道:啊!我这是怎么回事?我原来不是这样的呀!谁能告诉我,我究竟是怎么了?不光是我一个人,其它伙伴也是这样。伯伯听到了我们一连串的问题,走过来给我们讲解:“你们这是长大了,原先你们是小小的种子,在泥土公公的帮助下,你们破土而出,最后在主人的帮助下,你们就会长成高大的麦子,成为人们最好的食物。”“哎可惜呀,可惜……”他叹了一口气,而我们却期待着自己快快长大,为人们做贡献。后来,主人就像辛勤的园丁,为我们浇水施肥。慢慢地,我们长成了高大的麦子被人们拿去加工成了人们的口中的食物。我们本以为长大以后就会为人们做贡献了,可是人们却不知道珍惜我们,如此浪费岂不让农民伯伯白白辛苦了一场,所以请人们要珍惜我们,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
朋友们,你们看到上面的故事脸红了吗?对呀!现在全国有许多人民不珍惜食物,全部冲进了下水道,一天中,全国从下水道捞出的食物足有上万吨!
读《一粒种子》有感5寒假中我认真阅读了《我的祖国》这本书,当我读到《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这篇文章时深受感动。从中我知道了自从盘古开辟了天地,女娲创造了人类,人们就开始了与饥饿的战斗。数千年过去了,人们依然没有从根本解决粮食问题。
如今,已经是21世纪,全世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人口占了世界的22%的第一人口大国,耕地的面积却只有世界耕地的7%!外国人预言中国根本没有办法养活13亿人口。面对严峻的考验,残酷的现实,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绿色革命”。
那是一粒神奇的种子,它改变了现实;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它顺利地将水稻亩产提高了500公斤,是原来的三倍。这次的产量提高解决了1亿多人的粮食问题,为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可是,又是谁,送来了这粒魔法种子?他,就是袁隆平爷爷,是中国的大英雄,世界的大英雄!
袁隆平爷爷从小立下志向,决定为农业发展做一份贡献。
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袁隆平爷爷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袁隆平爷爷创造了历史性的辉煌。可是在这无限光荣的背后,又是怎样的一份辛劳?
在杂交水稻的实验过程中,袁隆平爷爷和助手们天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他都不怕,坚持每天去观察稻谷的生长情况。不仅如此,袁隆平爷爷还为水稻捉虫,拔草,细心地照看它们。为这一粒种子,袁隆平爷爷付出了毕生心血。
一颗颗米粒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呀,正所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想想自己和身边的同学,就不禁有点脸红,平时吃饭不是剩饭倒饭就是把饭洒在地上,不知道珍惜,是多么的浪费呀!今后一定要注意改正。我们要从小做起,为国分忧,绝对不能浪费粮食,好好想想《悯农》这首诗吧。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当我们品尝着可口的米饭时,要想到这是中国人了不起的成就。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无比自豪!
读《一粒种子》有感6当年,美国一家报纸刊登了一则关于园艺所重金征求纯白金盏花的启事,引起当地一时的轰动。可金盏花除了金色就是棕色的,培育出白色的金盏花可不是易事。所以很多人在一阵热血沸腾后就把这则启事抛到了九霄云外。但二十年后,那家园艺所却意外的收到了一封热情的应征信和一粒纯白的金盏花种子,培育出这粒种子的,竟是一位年已古稀的老人。她撒下最普通的金盏花种子,精心侍弄,一年后采下颜色最淡的金盏花的种子,次年又把它种下去……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二十年后她终于得到了一粒银白如雪的金盏花种子。你能做到么?可就是这样一位不懂遗传学的老人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做到
听起来老人培育出这种子是那样简单,可若要坚持下去,试问你,了这一切,这是奇迹么?
固然不是。
种花的过程中,我想老人一定失败过,可她仍充满热情,执着无比。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人人都听过,可仅仅是失败带来的经验就可以让人成功?当然不会。在失败的过程中,还要有一颗执着的心来坚定你的立场,从而使你不被失败带来的种种负面因素所打倒。
大概是三个月前吧,当时我正在家中无所事事地翻一些以前的旧杂志,一通突如其来的电话却将我从这样闲适的气氛中硬拽了出来。
打来这通电话的是一个和我玩得很要好的朋友。她当时火急火燎的大声拜托我帮她一个忙,说是一份重要的资料不见了,问我的还在不在。我想了一会儿,告诉她我的那份资料还在,后天上学的时候就带给她。她很感激的一遍又一遍的道谢,说她找了很久,问了很多人,可就是找不到这份资料,还偷偷哭了一会儿呢。“如果你这里也没有,那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她这话让我的正义感顿时急速飙升,也不想若是找不到的后果,连连保证我一定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的,让她放心。
可天有不测风云,在记忆中本应好好躺在抽屉里的资料竟不翼而飞,我仔细地找了所有我能想到的资料可能会出现的地方,却连资料的影子都没见到。这下完了,我沮丧地想,她一定会生我的`气的。
我失望的躺回床上继续翻着旧杂志,就是这么偶然的一瞥,我看见了这个老人执着培育花种的故事。一瞬间,我茅塞顿开,立刻坐起来想办法。
最后还是我在网上查找了许久,把这份资料翻出来并打印好给她带了过去。我最终还是实现了我的承诺。我觉得失败带来的经验固有帮助,可最重要的仍是一颗执着的心。
我不禁想到了那个故事的结尾:那么一颗普通的种子啊,也许谁的手都曾捧过,只是少了一份对希望之花的坚持与捍卫,少了一份以心为圃,以血为泉的培植与浇灌,才使你的生命错过了一次最美丽的花期。
那么,以失败为养料,以执着为动力,培育出你生命中最美丽的成功之花吧!
读《一粒种子》有感7“如果这块地种不了麦子,说不定可以种豆子。”这书我读了《一粒种子》后颇为感触的一句话。
本文主要讲了一个在生活中处处失利的女孩,在母亲的安慰和鼓励下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女孩虽然在工作上失败过。而且还不止一次。但是母亲却在她失败时安慰她。是女儿在陷入低谷时从迷茫中走出来。又是人生就像一道选择题,你选择了一条路。虽然已经踏上了这条路,但是也可以不一条路走到黑。
在现实中也有许多个选择,如果选择错了,可能就会酿成大祸。我的一个朋友,自幼酷爱乐器,只要手中一有乐器就会摆弄个不停。可是他的妈妈,却执意要他上书法班。并且还威胁他如果不去报书法班就不许他再出去玩了。朋友上了书法班之后,整天没精打采。书法老师怎么讲,他也不听。魂不守舍的。可是,他的妈妈,看到儿子上了书法班。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朋友的脸上失去了笑容,天天摆着张苦瓜脸,不是唉声叹气,就是眼看天空。书法老师看见他总是不听课,觉得他已经不想学书法了。便把他的这个情况告诉了他的妈妈。他的妈妈想起了儿子昔日喜爱乐器。就把他领着上了音乐班。可是朋友却早已对乐器失去了兴趣。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的是谨慎。是对选择的谨慎,千万不能走错一步。
读《一粒种子》有感8“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相信每个人都听过这首诗,这首诗教育我们要珍惜粮食。《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这一篇文章中就是要让我们好好学习,做一个和文中的袁隆平一样有着伟大理想的人。
“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是袁隆平的理想。他在平凡的几十年中用不平凡的科学发现和伟大科技成就让人类不饿肚子。被人们冠以了许多美名,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了培育杂交水稻,他和妻子一起找雄性不育的植株。在14000多个稻穗中只找到了6株。袁隆平这种不畏艰辛,为了让人类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把自己暴露在炎炎烈日中,这种举动让我对袁隆平禁不住产生更加崇高的敬意。
还有一次,袁隆平种在试验田里的秧苗竞全部被人连根拔起!他不甘心自己的心血就这样消失了,就用手扒开试验田中的污泥,寻找活下来的秧苗,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5株奄奄一息的秧苗。他的这种不认输、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让我肃然起敬。
经过多年付出的劳动和汗水后,袁隆平终于培育出了“三系杂交稻”。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应用,为世界粮食短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袁隆平的这种爱国精神让我为我和他一样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我是中国人,我们都是中国人,难道你不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吗?只是小小几株秧苗,却解决了全世界人的粮食问题。我决定小时候要好好学习,长大后要和袁隆平一样为祖国献出我的一份力量!
读《一粒种子》有感9《一粒种子》主要写的是以前有一粒种子,它总是感到自己非常的卑微,它认为自己太小,太微不足道了,不会引起别人注意和关心。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有一天,一个旅行者看到了这粒种子把他带到了一个荒芜的地方,并把它埋在底表下,多年以后,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帮助了人们,顿时,它露出了灿烂、自信的笑容。
我们有些人就和种子一样,总是感觉自己很愚蠢,和别人比起来总觉得自己很渺小。而他却显得十分高大。
尽管种子的成长离不开大自然的帮助就像我们离不开家长和老师一样,但是它要破土而出最后成为大树,还得靠自己努力地把身子挺了又挺。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自己不努力,又再好的呵护和关心也成不了才。只有像种子一样,扎好根,勇敢地努力向上,才不会被困难所压倒。
我多希望自己变成一颗小草的种子,因为它有顽强的生命力,不管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都能生根发芽,活力无限。
你是一棵草,我是一棵草,铺成这快绿荫,不论你的大小。
你市一是花,我是一朵花,镶成这快花园,不论你的美丑。
来吧,站起来!是星星就闪烁,是草就叶绿,是花就尽情开放。勇敢的站起来,用自信去面对别人,让生活充满激情,继续努力吧!你将成为最绿的草,最美的花!
读《一粒种子》有感10《一粒种子》这篇文章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它也曾是我们教科书中的一篇课文。它给我留下了深的印象,到现在我还经常回忆起其中的内容,甚至能背诵许多语句。这篇故事使我了解到种子的生长需要春风的呵护、春雨的浇灌、蚯蚓的帮忙。让我觉得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也像一粒种子一样。我们的爸爸妈妈好似春风,不断地关心我们,提醒我们;我们的老师犹如春雨,不辞辛劳地浇灌着我们,为我们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给我们带来知识的养分;我们的奶奶爷爷也好似勤劳的蚯蚓,默默无闻地给我们帮助,给我们温暖,让我们快快长大,长大成材。尽管种子的成长离不开大自然的帮助,就像我们离不开家长老师一样,但是它要想破土而出最后长成大树,还是得靠自己努力,把身子挺了又挺,种子需要吸收养料,就像我们要接受知识,这样才能长大成为有用的人。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自己不努力,有再多的呵护和关心也成不了才。只要像种子一样,扎好根,勇敢地努力向上,才不会被困难所压倒,有了困难就一定要想办法去把它给克服。一粒种子,因为它有顽强的生命力,不管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都能生根发芽,活力无限。这也正是我最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
神奇的种子
神奇的种子——记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平时,农民伯伯在田里浇水,施肥,播种,插秧苗,非常辛苦。这节课,我就要体验当农民伯伯的感受,去“播种”收获。我心里想:我能当好农民吗?要是播下一颗种子,它能长成大树吗?它还能结果,结出红通通的苹果,或是黄澄澄的梨吗? 这时,老师对大家说她有“种子”。她取出一个白色纸袋,冲着大家摇了摇,我们很好奇,猜测袋里可能是绿豆,红豆,黄豆等等。老师说:“这是一颗神奇的豆子,只要你认真去播种,就能种出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我们都很激动,够着头去看老师袋子里的东西,到底装的是什么呢?接下来,老师把种子发给每一位学生,原来这是一颗用报纸做成的“种子”呀。我用手捏捏它,差点把种子弄烂了。我想这颗种子如果种下来,种出来的肯定是一颗“报纸树”。我去室外找到了一小块土地。我先开始松土,然后把种子小心翼翼放到土坑里,埋起来,再浇浇水。我还默默练了几句咒语呢。我刚种完种子,天空飘起了雨滴,我想雨水能把我的种子滋润,让它很快生长,开花,结果的。我先回到教室里,其他的同学也陆续回到教室,我们一起静静等待了一段时间。不一会儿,老师也走进教室,她宣布说:秋天到了,大家要收获果实了。我们再次跑出教室,跑到各自播种的地方,我看到了一颗糖果躺在那里,这就是我收获的“果实”呀。我开心极了。老师和我们一起品尝丰收的果实,好甜蜜啊!我知道了一份耕耘,就能得到一份收获。
新学期的种子
新学期的种子春天到了,你们知道我种的种子吗?是水果树的种子?是西瓜的种子?是菜的种子?不是,都错了,我种的是一粒努力的种子。开学了,上课我一定要听讲,上课时有人找我说话,我一定不会跟他说话,不管下课有多么好玩,我也要把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看一遍,不懂再问老师,这样,我才去玩,只要上课听了讲,复习一遍,不管你的课外时间怎样玩,考试一定会考到前三名。嘘!小声点,告诉你们一个妙招吧!多读一些好看的书,做一些游戏,讲故事,看电视,看报纸时都可以学语文哦。只要勤练基本功,你也能练就一双去拿高分的“如来神掌”!你也能把生字生词牢牢记住,你也能把句子造得生动精彩,你也能写出漂亮的好文章。学语文的苦恼时光从此一去不复返了!知道了吗?这可是妙招啊,我可只告诉你们了,我上期语文考了第一名的绝招噢!今年我要象上学期一样考前十名。我希望我的成绩越来越好,我一定要努力。平时用辛勤的汗水浇灌这粒种子,让它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简评:希望这粒种子能茁壮成长。
一颗种子
有一天,爸爸给了我一颗种子,我天天放学都看看种子枯了没有.春天来了,我找了一个花盆,装上土,把种子埋进了土里,天天浇水,施肥.我很爱护它.盼着盼着,种子就发芽了.没过多久,小小的叶芽长成了一棵嫩绿的小苗.又过了几个月,它终于开出了第一朵花,花辨白白的,看上去很可爱.又是几天过去了,枝头开满了小花,非常美丽.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白色的花儿凋谢了,结出了一个个绿色的小辣椒,看起来还没有成熟. 辣椒一天天长大了,有绿的,红的,黄的,深红的,紫色的....,难怪爸爸说,它的名字叫做七彩椒!我还发现,对着太阳的一面,辣椒就会由绿变红,由红变紫,颜色很鲜艳;背着光的一面辣椒就只有绿色的或是浅红的,黄色的. 我把成熟的辣椒摘下来,放在瓶子里,五颜六色的,美丽极了.通过自己的劳动,我不仅体会了丰收的不易和喜悦,而且还学到了知识,发现了太阳和植物的小秘密.
苍耳种子的传播方式
苍耳种子的传播方式“啊!哦,哦,哦……”苍耳种子刚刚醒来,它就发现,眼前的世界是多么美丽。“哦!不!这太美了!……”它喃喃自语道。忽然,苍耳种子似乎想起了什么,立刻打开“窗帘”向外张望。哦,原来苍耳种子想到外面旅行,它要找一辆“长途汽车”呢!“嘟!嘟!嘟!”“野兔汽车”飞奔过来,苍耳种子看到“野兔汽车”上那松软的“床”就忍不住了。它不顾一切,直往车上奔。它乘坐汽车来到一个充满阳光的树林,决定在这里安家,并快乐地生活……
读《一粒种子》有感11我读了《种子的力》感受最深的是一株任人践踏,无人注意的小草,它以顽强的生命力,掀翻压在它身上的石块,顽强地钻出地面,表现了不怕险阻,勇于磨练,永远乐观的可贵精神。我们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也正需要这样的精神。我相信,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不屈不挠地前进,知识的宝库大门定能被我们打开,科学的高峰定能登上。我们决不能做“养育在花房里盆花”,遇到困难就悲观叹气,失去前进的信心,那样只会步步后退。我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经历:我和同学参加作文比赛,由于没发挥好,结果落选了。看着得奖同学的高兴劲,我难过得暗暗掉了几次眼泪,甚至对写作失去了信心,后来几次作文也远远落在同学们的后面。这时,《种子的力》有力地鼓舞了我,于是我振作精神,努力学习,天天写日记,取得进步,赢得了同学和老师的信任。今后,我要继续发扬小草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挫折,永远努力向上。
读《一粒种子》有感12同学们,自从人类诞生以后,摆脱饥饿,奋力生存成了人类历史不朽的主题。粮食是生命的资源,没有粮食等于失去了人的一大部分。我们现在吃的粮食从哪里来呢?我们不是面临着饥饿的威胁吗?这些问题就是袁隆平爷爷给解决的。他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克服了重重的困难和挑战,杂交水稻诞生了。
当面对严峻现实——世界陷入了粮食恐慌,人们连连发问:谁来养活中国,养活世界?就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欢天喜地的“绿色革命”。袁隆平爷爷怀着从楔下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着。每天都认真仔细地研究水稻,这位坚定执著的知识分子,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怕臭,头顶烈日,脚踩烂泥,观察稻谷的生长情况,就算暴风骤雨也不能阻挡他那颗火热的心。利用稻谷的种子,培育出更好的品种,正是这种外人难以理解的痴迷之情,在无形中支持着他;正是这种对梦想的执著信念,在背后推动着他精心进行着每一分钟耕耘;正是这种不断努力的精神,催使他向成功走去;正是这种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最终迎来了盆满钵满的丰收硕果!
虽然袁隆平爷爷儿时的梦想实现了,但这个不知疲倦的追梦人又有了更大的梦想——禾下乘凉梦。让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谷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活儿干累了的农民还可以坐在底下乘凉、谈天、下棋……
现在,杂交水稻的推广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自给的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人们尊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还把天上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这颗小行星在人类的头顶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同学们,尽管袁隆平爷爷的杂交水稻为我们解决了粮食之忧,可我们一定要爱惜每一粒粮食,为国家分忧,为世界人民分忧。袁隆平爷爷如此的辛苦,他这种为了世界和自己的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我爱您,袁隆平爷爷!我爱您,米菩萨!
读《一粒种子》有感13近日,我跟《一粒种子》邂逅了,书中说,这是一颗核桃般的,有着绿色外皮的,非常令人喜爱的种子。要是把它种下,定能钻出碧玉一般的芽来,开出的花更是美丽无比。
国王得到了,便精心培育,三年过去了,种子还没发芽,国王大发雷霆,把种子扔了;富翁得到了,便时时刻刻地看着,三年过去了,种子还是没有发芽,富翁暴跳如雷,把种子给扔了;商人得到了,每天都看一眼,一年过去了,种子还没发芽,商人生气了,把种子扔了;军人得到了,每天一下操便蹲在那里,一年过去了,种子还没有发芽,军人怒气冲天,把种子扔了;农夫得到了,刨了个坑,把它们种下。不久,种子生根发芽,长叶,开花了。
为什么国王、富翁、商人、军人都种不好?因为他们对种子抱了太大的希望,照顾得太好了。农夫有一颗平常心,让种子有了破土萌出的力量。
俗话说,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苍鹰。20xx年暑假,我为了磨练自己的意志,参加了南京夏令营。第一天刚下车,我们就去宿舍放行李和穿统一的服装,且只有短短十分钟,我手忙脚乱,差点连衣服上的扣子都没扣准。当我们来到一片空地时,一位严厉的教练出现了,他大吼一声:“立正!”可把我镇住了,抬头、挺胸、立正,我们一动也不敢动。这一幕,我终生难忘。四天里,一天比一天累,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
通过这次磨练,使我深有感触,只有历经风吹雨打,千锤百炼,每个人才能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读《一粒种子》有感14我最近重读了德国安妮.默勒写的《一粒种子的旅行》这本书。再次读这本书,我又有了不同的感受。
书中讲述了当我们人类想做长途旅行时,可以乘坐火车、汽车甚至飞机;想做短途旅行时,可以骑自行车或者直接步行。
而这一切办法,植物都没有。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在一些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发现它们顽强的身影,比如:石头缝里、广场的角落里,或是高高的房顶上……它们究竟是怎样到达这些地方的呢?难道植物也会旅行,也会翻山越岭?
其实呀,植物本身并不会旅行,但是,它们都会把自己的种子送上旅途。一些种子乘着风飞向四方;一些则附在小动物身上搭乘免费的动物公交车旅行;还有一些植物可以靠自身力量把种子投射到远方。
当我看完这本书后,不仅对这些植物为了生存下去“想”出来的办法而叹服,更佩服作者的观察能力,连这些细节都能很清楚地描写出来,真的很不容易啊!当然,作者只告诉我们部分植物种子的旅行方法,剩下的还要我们自己去探究。我想,只要留心观察事物,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读《一粒种子》有感15今天我要讲的是叶圣陶爷爷写的《稻草人》中的《一粒种子》。
大家一定都读过吧!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世界上有一粒特别稀奇的种子,他开的花特别漂亮,花的香味特别浓厚。这粒种子到了国王的手里,国王就把它种在了白玉盆里,土是御花园里的,筛了又筛。水是用金缸盛的。国王每天都盼着种子快快发芽,开出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可等了又等,一晃就是两年,可那粒种子却一直不发芽。国王生气了,把种子往池子里一扔。就这样,种子到了渔夫的手里。渔夫觉得种子很稀奇,就高声叫卖。
富翁听见了,就过来买走了它。把种子种进了白金缸里。上最好的土,施最好的肥。还特意请了四个有名的花匠。转眼间,又过了两年。种子依然没有动静,还是跟从前一样。富翁生气了,就使劲往墙外一扔。就这样,种子又到了商人的手里,商人把种子种进了自己的花盆里。眨眼间,一年又过去了,种子依然安然无恙。商人生气了,就把种子往街上一扔。种子就被清道夫扫进了秽土车里,倒在了军营旁边。一个士兵捡了起来,就把种子种在了军营旁边,每天都去看它,很快,一年又过去了。
种子依然没有发芽。士兵生气了,他使尽力气,往很远的地方一扔。种子就飞到了一片麦田中。农夫看见种子掉下来,就把种子埋在了田野里。农夫照常工作,没几天,种子就发芽了,长出了西瓜那么大的花,一种浓厚而新奇的香味瞬间释放了出来。乡村的人都来看这珠稀奇的花。回去的时候,总是带着满脸的微笑和满身的香味。这个故事中有六个人物,分别是国王、渔夫、富翁、商人、士兵和农民,还有一颗稀奇的种子。由于国王、富翁、商人、士兵的过分呵护,种子没有发芽。最后,只有农民种出了那既漂亮又有着新奇香味的花。这篇文章告诉我:做任何事都要抱着良好的心态,不管有没有成功,都要努力,即使失败了,也会学到知识。
第五篇:读《西游记》有感 庄晨毅
读《西游记》有感五(11)庄晨毅说到《西游记》有人已经看了很多遍,还把里面的许多经典台词、精彩片段背得滚瓜烂熟了,我也非常喜欢,而且看了两回了玩每次看完事感受都不同。第一次,是一年级的时候看的,看到孙悟空打妖怪的片段,就觉得他非常非常能打,会七十二变,炼成火眼金睛、金刚铁骨,很厉害;看到八戒好吃懒做的样子时,就觉得他懒到极点了,还好色,着实可恨;看到沙悟净(沙僧)时,就觉得他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他不挑担子(在没有他的情况下),让八戒挑,可以让他锻炼身体,正好减减肥,又做出了一份贡献;师傅唐僧,太唠叨,还不分青红皂白赶走悟空两次;白龙马,可以和沙僧一样,可有可无,但书中说:“此马脚力好,那东土来的凡马定驮你不到西天。”我当时就奇怪了,马死了再买,用不着出现小白龙这个角色。第二次是在三升四之间的暑假期间读的,这次的看法可非比上次,觉得大师兄本领大、机灵、臭美,有贪点小便宜;八戒虽不如大师兄本领大,但也不失可爱,还是大师兄的第一得力助手!也可三十六变呐!沙僧,也功不可没,挑担子到西天也不容易,路上还要帮忙
打妖怪;师傅唐僧一心向佛,面对种种诱惑,都不怦然心动;白龙马虽不怎么厉害,但托唐僧到西天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在宝象国时,为了救师傅,受了伤,所以,这匹白龙马啊,是不可缺的。在吴承恩爷爷的描绘下,悟空显得十分厉害,八戒显得十分可爱,沙僧老实又诚实,唐僧慈祥和蔼,白龙马一路无怨,驮着唐僧上西天。
这部小说除了写四人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外,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才能达成我们美好的理想。难道不是如此吗?四人去西天的路程,孙悟空只要一个跟头就到了,可他还是选择和师傅一起走,一路上斩妖除魔,历尽千辛万苦才到西天,取得真经,他们靠的就是这种精神!再想想我们平时半途而废、三心二意之时,就没想到他们师徒四人,我真是自愧不如。
读了《西游记》后,觉得它不仅好看,而且让我受益匪浅,不愧为四大名著之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