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高效预习浅议
西涧中学 郭海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地理预习,是地理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地理知识,增强对知识的探究动机和兴趣的学习活动。它为课堂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氛围,积极的、活跃的探究心理,能最大限度地发展人的潜能、提高人的智能,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课堂效益的提高。因此,中学地理教学中应大力加强地理预习,以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预习的重要性
1.课前预习强化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课前预习,一般是在讲授新课的前一天进行,也就是说,学完了今天的新知识后就要预习明天所学的内容。但是,有的学生提前一单元进行了预习,甚至少数学生已经把全册教材都阅读了,不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2.课前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应该先有目的地了解一下要学的内容,并找出自己所认为的知识的衔接点、重点、难点、疑点,带到课堂上,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听教师的讲解,答疑解惑。
3.及早掌握了学习信息,教学有的放矢
实践证明,带着问题来上课的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收获也比别人大,这就是成功学习的奥妙之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课前预习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通过预习,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使学生对那些存在疑惑的新知识进行探究、思考,提高听课的效果。
二、预习的分类
课外预习有充足的时间供学生自由支配,充分思考,但没有教师解惑、释疑,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厌倦而中断或放弃,且占用时间太多。课内预习,因有教师的指导,容易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诱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集中其注意力去探究知识的实质及内在逻辑关系,从而使学生学习由机械学习转化为有意义学习,这更加有利于新知识的获取和长期保持,使学生抑制并克服或消除因学习障碍所产生的焦虑、忧郁、怨恨、烦恼甚至厌学等消极的心理反应,而将精力集中在学习活动上。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积极倡导预习,特别是课内利用自习预习,以减少课堂教学内耗,提高40分钟课堂效益。那么,教学实践中,如何操作预习这一教学环节,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首先,预习前,教师应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指导学生明确教材所要求达到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激发情趣,增加学习动力,形成探究心理和探究能力,开发智慧潜能,从而形成合谐的、探究的课堂氛围,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又一重要前提。
其次,预习时指导学生浏览教材,大体了解教材的内容,形成本节课的基本概貌和框架。再者,详读教材。带着问题目标去阅读,找出难点、疑点、重点和关键词,并用不同的符号加以标注出来,分析比较容易的地理概念,从而充分了解教材的特点,并使大脑中的知识储备(旧有知识、其他学科知识、社会实践知识及经验等)与新知识之间构建出一条信息通道和内在的思维通道,形成知识点的逻辑识记,分析内容的性质(图形或文字,描述或论证,现象或推理等),熟知课程标准对每个知识点的要求层次:了解、记忆、理解、综合运用与创造性探究等。
最后,做好总结记录。详读后,学生应对预习到的难点、疑点、重点和关键点等做出必要的读书总结笔记。
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事先对教材内容有了整体把握,在听讲时,能紧紧抓住讲解的过程,从教材章节的关系上掌握教材内容的内在系统、结构,进一步深化理解有关的知识点、关键点,在听讲过程中能够带着问题,根据听课内容执因索果或执果索因,思路变得更加清晰,脉络更加趋向于分明,针对性很强,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把握主次、详略,解决“困惑点”。同时,由于预习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即思维的敏捷性、探究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得到很大程度的训练和培养,也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分析、综合、归纳与演绎,从而更容易构成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降低了理解和记忆的难度,达到了学生知能的迁移。从教师方面而言,成功的预习也使地理教师能够真正地从单调的照本宣科,过量过度的机械训练的困境中解脱出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精讲精练,这样,更加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地理素质的养成。
三、预习的指导方法
最常见的预习方法有以下几种。
1.查阅资料法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包括了自然、人文社会各个方面的内容,要探究有些地理知识,还必须掌握一些背景知识做铺垫。例如,讲环境内容时,翻阅资料找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和原因,世界各国在环境方面的对策,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知识等。
2.实验演示法
地理实验演示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地理事物和现象及其变化过程的演示,引导学生对这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观察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背斜和向斜时,让学生在课前把竹片压弯,他们就会发现向上隆起的背斜顶部(篾黄)出现裂缝,而向下凹下的向斜底部(篾青)没有出现裂缝。用这个实验理解重点内容“背斜成为谷地,向斜成为山地”的原因。
3.翻阅地图法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在学习新课前,根据新课内容,翻阅地图了解关于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更多的内容,为学习新课做准备。例如,学习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时先让学生课前查阅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图、地形图等,对影响其农业的条件有个整体的认识。
4.知识结构框图法
知识结构即知识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以某一主干知识为中心形成相对完整而又十分重要的知识结构体系,以点引线,以点成面。人文知识大多相对容易理解,让学生预习时梳理知识点,再以框图的形式归纳出来,简单明了。
5.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法是从人类学中借用过来的定性研究方法。指为明白一个事物的真相,势态发展流程,而去实地进行直观的,局部进行详细的调查。在学习河流地貌、岩石、城市交通等内容时,提前一两周布置明确的任务,让学生亲眼目睹这些地理事物,根据教师的提示有目的的观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预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灵活处理。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自己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预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获得新知识的活动,是高效地理课堂的基石。
通过预习,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其个性。教师的主导性则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思维的点、拨、诱、导,对品德的发现和激励上,使学生能够积极深入地思考,并运用所确定的目标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充分利用课堂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学习思路(如查漏补缺、补充练习或改进方法等),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养成较强的自我调节、自我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