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源医疗器械使用期限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共五篇]

时间:2020-09-29 14:2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源医疗器械使用期限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源医疗器械使用期限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第一篇:有源医疗器械使用期限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附件 有源医疗器械使用期限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有源医疗器械可实现对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和治疗等功能,为了在临床使用中维持上述功能,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注册人需确定产品的使用期限。在该期限内,除了应保证产品安全使用,也应保证产品有效使用。同样,在该期限内,即意味着产品采用的所有风险控制措施仍然有效,已知剩余风险依然在可接受范围内。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研究人员分析产品使用期限,指导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注册人提交有源医疗器械使用期限的注册申报资料,同时指导审评人员对相关文件进行审查。

本指导原则是对有源医疗器械使用期限的一般性要求,注册申请人应根据申报产品的特性提交注册申报资料,判断指导原则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不适用内容应详述理由。注册申请人也可采用其他满足法规要求的替代方法,但应提供详尽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并参考了国外法规、指南和技术报告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认知水平和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修订。

一、适用范围 按照我国相关医疗器械法规关于产品使用期限及有效期的要求,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应在注册资料中明确产品的使用期限并提供相关的验证资料。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有源医疗器械,既包括有源非植入类器械(医疗器械软件除外),也包括有源植入类医疗器械。

二、基本定义 (一)有源医疗器械使用期限是指由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注册人通过风险管理保证产品安全有效使用的期限,在该期限内产品能够维持其适用范围。

失效日期是使用期限的终止,该时间节点之后,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性将不能被保证。有源医疗器械使用期限自器械形成终产品之日起至失效日期止,既要考虑器械投入使用之前的时间段,也要考虑器械投入使用之后的时间段。

(二)有源医疗器械预期使用期限是指由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在上市前通过风险管理保证产品安全有效使用的预期期限,在该期限内产品能够维持其适用范围。

三、适用原则 有源医疗器械的某一安全相关特性或所声称的性能可能随时间推移而退化,则该器械需提供“使用期限”。在分析产品可能退化的特性时,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注册人应考虑风险分析的结果及风险缓解措施。通过采取措施,保证在使用期限内产品的安全有效性能不会降低到不可接受的程度。医疗器械注册人应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通过风险分析动态评价产品的使用期限。当产品上市后在使用期限内未发生不可接受的风险,可维持上市前确定的预期使用期限;

或经重新评估,也可以按法规要求延长上市前确定的预期使用期限;

当产品上市后在使用期限内其安全有效性能降低到风险不可接受的程度时,相关责任方(医疗器械注册人和/或使用机构)应评估该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

如果器械旨在治疗危及生命的疾病且性能易于退化(例如起搏器),则产品必须给出使用期限,且应保证在使用期限内失效率接近零。

四、评价方式 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注册人确定产品使用期限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为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注册人根据评价或经验预先设定使用期限,通过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验证证明预先设定值的合理性;

一种为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注册人不预先设定期限值,通过一种或多种方法最终确定产品的使用期限。

五、评价路径 评价路径1为直接对产品进行验证。可以对该产品进行使用状态列举,完整分析出临床使用的情况,直接进行产品的实时老化试验或者加速老化试验等。试验时需参考临床使用频率和强度、使用环境的要求。

评价路径2为通过将产品(系统)分解为不同子系统/部件的方式进行评价。首先应详细分析分解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的分解方式(如将产品分为关键部件及非关键部件和/或特征部件及非特征部件和/或可更换部件及不可更换部件和/或运动部件及非运动部件和/或电子部件及机械部件等)确定产品的使用期限(详见图1)。

六、影响因素 使用期限不仅与产品相关,也与产品的使用环境、使用产品上市前的预期使用期限的分析及上市后产品的监测、使用等过程中的其他因素相关(详见图2)。为了确定有源医疗器械的使用期限,应综合考虑不同的影响因素。由于存在影响产品使用期限的因素有许多,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注册人可能无法控制所有因素,但如果考虑得当,可以使这些因素对产品性能的影响最小化。另一方面,没有一套详尽的标准适用于所有医疗器械,医疗器械注册人应根据其生产器械的特点,分析影响该器械的因素。

有源医疗器械使用期限的确定可考虑以下方面:如高完善性元器件等关键部件、使用频率和强度、运输储存及使用环境、清洗/消毒/灭菌、部件维护维修情况及商业因素等。注册申请人可通过对上述因素的分析确定产品的预期使用期限。医疗器械注册人应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通过风险分析动态评价产品的使用期限。另外,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对产品的维修、维护和保养可能是必须的。

评价方法 产品(系统)列举在临床应用场景中影响设备使用期限的使用状态 实时老化试验 加速老化试验 … 分析分解关系 不可更换部件 可更换部件 运动部件 非运动部件 电子部件 机械部件 … … 分析方法 加速/实时老化试验;

经验数据;

可靠性分析方法、模拟测试方法或其他理论及仿真计算;

… 特征部件 非特征部件 评价路径1 评价路径2 图1 产品使用期限评价路径 以下列出可能对产品使用期限产生影响的几个因素:

(一)关键部件 有源医疗器械一般由多个部件组成,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与产品预期用途息息相关的部件可作为关键部件。关键部件的使用期限一般影响整机的使用期限。在评估关键部件时,可能需要考虑以下方面内容:关键部件的安全有效性能(例如电介质强度、电阻、机械强度或电池电量等理化特性)是否会随时间退化?关键部件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导致实施预期功能的能力发生退化?不同生产制造过程或生产制造过程的改变是否对关键部件长期使用性能产生影响? 风险分析 产品监测 其他变量 使用状态 高完善性元器件等关键部件 使用频率和强度 运输、储存及使用环境 清洗消毒 部件维护维修情况 商业因素 … 预期使用期限 使用期限 上市前 上市后 确定预期使用期限 维持/延长 评估风险并采取措施 未导致不可避免风险 导致不可避免风险 包装和灭菌 图2 产品使用期限影响因素 图2 产品使用期限影响因素(二)使用频率和强度 在同样的使用环境等条件下,临床使用频繁或者使用强度较高的产品,其使用期限通常要短于使用次数较少且强度较低的产品。

产品或部件的临床参考使用频率既可以包括使用次数,连续工作时长,也可以包括一系列的临床应用场景,或是各种因素的组合。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注册人应按照临床使用情况评估产品的使用频率。

产品或部件使用期限的使用强度可包含产品临床正常使用情况或极限使用情况,例如正常/最大功率运行,正常/最大电压,正常/最大电流等情况,也可通过极限压力测试对产品的使用强度进行验证。

对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如果该医疗器械配有植入式电源,则随机文件应提供有关信息以便估计当医疗器械被调整到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注册人规定的标称设定值和调整到实际临床应用最高消耗电流组合参数时电源的使用期限。

(三)运输、储存及使用环境 某些受环境影响大,容易老化的产品/部件,即使处于储存阶段放置不用也会减少其使用期限。另外,某些受运输过程影响大的产品/部件,使用期限也可能会受影响。因此,评估产品和部件的使用期限时应考虑随机文件中所述的极限运输及储存和使用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空气压力、可见光照、其他辐射、振动、冲击、堆码等环境及机械条件对其带来的腐蚀、老化、机械磨损或材料降解等影响。应保证产品的使用期限可满足运输、储存及使用的要求。若通过风险分析后运输、储存及使用环境条件并不会对产品产生不利影响,则上述条件可不作为使用期限判定的重点内容。

(四)清洗消毒 产品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涉及清洗和消毒。该过程中的升温或干燥程序以及化学物质残留产生累积效应可能会对产品性能产生退化影响,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注册人应评估其对产品使用期限的影响。

(五)包装和灭菌 不同的灭菌方式(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射线灭菌等)和包装方式对产品的使用期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除了评估其对产品的影响,还需要考虑各自的灭菌有效期特性。如在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注册人灭菌环节/终端用户灭菌环节应考虑灭菌工艺(方法和参数)等对产品使用期限的影响。

(六)部件维护维修情况 在考虑产品使用期限时,对产品的维修、维护和保养可能是必须的。应考虑产品的维修、维护及部件的更换等因素对产品使用期限的影响。

(七)商业因素 商业因素包括销售策略、售后服务等,有些有源医疗器械的使用期限会根据该因素而确定。

七、评价方法 对产品的使用期限进行评价时,首先应制定评价方案,在方案中制定产品的采样计划,包括收集产品/部件的目的、选取产品/部件的数量及理由、选择标准和要采样的批次;

结合如第六部分所述的影响因素,明确使用期限评价时所采用的具体评估分析方法,其次应按照评价方案进行测试或通过其他过程得出结果,最终形成分析报告。

产品使用期限的具体评估分析方法包括:

(一)对产品/关键部件使用加速老化试验(详见附1)进行前瞻性研究,和/或用实时老化相关性进行验证;

(二)使用本产品或同类产品的经验进行汇总研究,其可能涉及样本的测试、安装使用情况、维修率或维修记录、投诉历史或公开文献的研究等;

(三)对产品/关键部件的可靠性评估分析方法、模拟测试方法或其他理论及仿真计算方法。

以上方法均可以单独或组合采用。也可以采用其他合理、科学的方法。

(一)不同部件的测试验证 关键电子部件的使用期限分析可以依据可靠性预计或可靠性仿真等分析方法来评估。机械部件的使用期限分析可以采用寿命加速试验或者直接进行临床场景累计试验。例如:预期机械臂在10年内伸缩10万次,那么可以通过10万次机械试验之后观察机械臂的状态得出结论。进行加速试验的部件,需制定加速试验的理论模型,给出加速因子的计算方法。

(二)类比的原则 同类产品或者同类部件应是硬件结构基本一致,材料基本一致,电气性能指标(电压,功率,电流)接近,主要的工艺流程类似,工作环境和临床参考使用强度接近的产品或部件。

1.如果通过对同类产品的类比分析来评价产品的使用期限需给出详细的对比信息。

基本信息应包括:名称,型号,规格或配置,注册人。

技术信息应包括:关键技术指标和工艺特点。这些技术指标应符合实际情况,例如:电压,功率,电流,适用的占空比,部分性能指标,主要的工艺名称等。

基准条件信息包括:使用气候环境(温度,湿度,气压),机械环境(振动耐受特性,碰撞耐受特性),临床参考使用频率和强度等。

2.如果通过部件的类比分析来评价部件的使用期限时除了需要提供上述1中的信息外,还应给出部件的如下信息:

基本信息应包括:名称,型号,规格或配置,生产企业。

技术信息应包括:关键技术指标和工艺特点。这些技术指标应符合实际情况,例如:电压,功率,电流,适用的占空比,部件性能指标,接口规范。

基准条件信息包括:使用气候环境(温度,湿度,气压),机械环境(振动耐受特性,碰撞耐受特性),临床参考使用频率和强度等。

(三)经验数据 可通过国内外上市同类产品的使用经验数据分析推断出申报产品的使用期限。使用已有的经验数据进行使用期限估计时应考虑数据的如下特性:

1.真实性:市场数据应真实可靠;

2.充足性:达到声明的使用期限的市场数据应足够多、覆盖足够长的时间,以便统计分析;

3.无偏性:不能有偏向性或者选择性的提供市场数据;

4.溯源性:数据应可溯源,且数据的追踪链应是可靠的。

应提供具有上述特性数据的分布信息,给出置信区间。

八、使用期限的说明 按照《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6号)和《关于公布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的公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4年第43号),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注册人应在研究资料、说明书及标签等注册文件中明确有源医疗器械的使用期限,同时应在产品的风险分析资料中考虑。若产品发生与使用期限相关的变更时,应重新考虑各因素对使用期限的影响。当医疗器械标签由于大小受限而无法标明使用期限全部内容的,可在标签中明确“其他内容详见说明书”。

使用期限可以用时间段来表示,可以用使用次数来表示,也可以通过临床使用情况将次数换算为时间段。使用期限应与产品的使用环境条件、使用频率等影响因素同时给出。

在考虑产品使用期限时,对产品的维修、维护和保养可能是必须的。同时产品可用度和维修时间率应符合合理的要求。可用度不应太小,维修时间率不应太大。产品的维修、维护信息和可更换部件的更换方法应在随机文件中予以说明。

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注册人应提供产品使用期限的分析报告(分析报告及举例详见附2)。若有关键部件,一般情况下应提供关键部件的使用期限,综合评价产品的使用期限。针对具体产品的使用期限,除了考虑本指导原则的要求,应同时参考具体产品的指导原则提供相应资料。如申报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应同时参考《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九、参考文献 [1]FDA,Shelf life of medical devices,April,1991 [2]IEC 60601-1 Amd.1 Ed.3 Medical electrical equipment Part 1: 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basic safety and essential performance [3]GB 16174.1-2015《手术植入物 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 第1部分:安全、标记和制造商所提供信息的通用要求》 [4]GB/T 34986-2017《产品加速试验方法》 [5]GJB/Z 299C-2006《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手册》 十、起草单位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

附1 方法介绍 以下方法作为参考:

一、加速寿命试验。在进行合理工程、统计假设及不改变产品故障模式和故障机理的基础上,利用与物理失效规律相关的统计模型对在超出正常应力水平的加速环境下获得的可靠性信息进行转换,得到试件在额定应力水平下可靠性特征的可复现的数值估计的一种试验方法。每个加速模型都有其适用范围,在选择相应的加速模型时应考虑其适用于试验应力的类型和试验对象。

进行加速寿命试验必须确定一系列的参数,包括(但不限于):试验持续时间、样本数量、试验目的、要求的置信度、需求的精度、加速因子、实际使用环境、试验环境、加速因子计算、威布尔分布等。

加速因子是加速寿命试验的一个重要参数。它是正常应力下寿命特征值与加速应力下产品寿命特征值比值,也可称为加速系数,是一个无量纲数。加速因子反映加速寿命试验中某加速应力水平的加速效果,即是加速应力的函数。

有源医疗器械的加速模型有多种,可参考GB/T 34986-2017《产品加速试验方法》。

二、对有源植入物而言,大多数产品的设计使用寿命都为几年。因此,在上市前以获取准确的故障时间或使用寿命信息为目的的试验常常是不可行的。公认的办法是改变试验环境(加速试验),以缩短获得信息所需的时间。只要符合下列条件,从这种试验结果中可以得到在更良好环境下的医疗器械的寿命特性:

a)在加速环境下观察到的故障与在使用状态下的观察到的故障其形式相同;

而且b)对从加速环境下的表现推断出使用状态下的表现能够有一定程度的保证。

附2 分析报告格式及举例 有源医疗器械使用期限分析评价报告格式 产品名称:

型号规格:

完成单位及人员签名:

完成时间:

一、目的 应说明本报告遵照的法规、标准依据,涉及的范围(包括产品及型号)和验证的内容。

二、评价方式 验证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注册人预先设定的使用期限/生产企业使用何种方式确定产品的使用期限。

三、评价路径 四、影响因素分析 五、评价方法概述 产品(系统)/子系统/部件名称 影响因素 型号 属性 分解关系类型(如适用)使用期限/ 故障率 评价方法 评价完成单位 使用期限内是否导致不可接受风险 下级子系统/部件名称 自主研发/外购件/...关键部件/非关键部件;

特征部件/非特征部件;

可更换部件/不可更换部件;

运动部件/非运动部件;

电子部件/机械部件/...加速/实时老化试验;

经验数据;

可靠性分析方法、模拟测试方法或其他理论及仿真计算;

… 具体评价过程详见附件 是/否(采取措施详见风险分析报告)六、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通过何种评价方式得出产品的使用期限。在何种随机文件中体现。

附件:相关验证资料。

有源医疗器械使用期限分析评价报告举例 有源医疗器械使用期限分析评价报告 产品名称: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 型号规格:A 完成单位及人员签名:

完成时间:

一、目的 本报告依据XX法规、标准依据制定完成,旨在验证型号为A的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的使用期限。

二、评价方式 预先设定型号为A的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的使用期限为X年,通过试验和分析验证上述内容。

三、评价路径 将产品拆分为可更换部件和不可更换部件,通过评价最终确定产品的使用期限。

四、影响因素分析 使用频率:每天检查患者数为120例,则每年检查患者数为30000例(120例*250工作日=30000例)。

使用环境:扫描室:环境温度范围、相对湿度范围、大气压力范围;

操作室:环境温度范围、相对湿度范围、大气压力范围......五、评价方法概述 参照下表所示方式,结合正文第七部分内容,总述在分析本产品使用期限过程中所用的评价方法。

产品(系统)/子系统/部件名称 影响 因素 型号 属性 分解关系类型 使用期限/ 故障率 评价方法 评价完成单位 使用期限内是否导致不可接受风险 子系统1:扫描架 准直系统 使用频率和强度 X 自主研发 可更换部件 X年 加速老化试验报告,见附件1 生产 企业 否(采取措施详见风险分析报告)滑环 使用频率和强度 Y 外购件 不可更换部件 X年 疲劳测试报告,见附件2 供应商 否(采取措施详见风险分析报告)探测器 使用频率和强度 Z 自主研发 可更换部件 X年/辐射热损伤 仿真计算报告,见附件3 生产企业 否(采取措施详见风险分析报告)高压发生器 维护维修情况 A 外购件 可更换部件 何条件下的故障率X% 可靠性分析报告,见附件4 供应商 否(采取措施详见风险分析报告)球管 曝光条件 B 外购件 可更换部件 何条件下的曝光次数 类比分析报告,见附件5 供应商 否(采取措施详见风险分析报告)...六、结论 综上分析,在考虑了何种影响因素、采用了何种评价方法的情况下,经风险分析,本产品在何种条件下的使用期限可达X年。在何种随机文件中体现。

附件(一)加速老化试验测试报告(二)疲劳测试报告(三)仿真计算报告(四)可靠性分析报告(五)经验数据类比分析报告(六)风险分析报告

第二篇:医疗器械产品受益-风险评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9年)

附件2

医疗器械产品受益-风险评估注册技术审查

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旨在为审评机构在医疗器械上市前申报和审评过程中需要进行受益-风险评估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通过受益-风险评估表,列出统一的申请/审评考虑因素,有利于提高上市前评审过程的可预测性、一致性和透明度。

本指导原则是供审评机构使用的指导文件,不涉及注册审批等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的不断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范围

本指导原则阐释了审评机构在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过程中需要进行受益-风险评估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在受益风险权衡不易时,起工具作用,必要时启用。本指导原则中讨论的概念适用于从设计到销售的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过程。因此,在设计、临床前测试、临床评价、设计变更等阶段,注册申请人可以考虑本指导原则中规定的受益-风险因素。

二、受益-风险评估中考虑的因素

(一)器械受益的评估

可能的受益:通过单独或总体考虑以下因素进行评估:在器械的预期用途范围内,包括目标人群范围内,考虑可能受益的以下各因素。这些评估因素的内容是提示性的,通过这些因素或方法从数据中得出推论,而非提供器械相关数据要求。

1.受益的类型

包括但不限于器械对临床应用、患者健康及目标人群中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如改善患者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功能恢复、提高生存率、预防功能丧失以及改善症状等)。这些指示临床受益的终点通常可以直接测量,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经过验证的替代终点证明。对于诊断器械,可能需要按照器械的公众健康受益评估,因为此类器械能够识别特定的疾病并由此预防疾病的传播,预测将来疾病的发生,提供疾病的早期诊断,或者识别该给定疗法更可能受益的患者。

2.受益的大小

根据特定评价终点或评估是否达到了预定的健康阈值等评估受益,通常使用临床评分量表。通过评分量表测定的改变、终点改善或恶化、参与者健康情况改变等,我们可以评估患者受益的大小。同时考虑不同人群受益大小的变化。

3.受益的概率

根据提供的数据,有可能预测哪些患者将会受益。数据可能表明,在目标人群中只有小部分患者受益,或者在整个目标人群患者中某种受益经常发生。另外也有可能的是,不同的患者亚组获得的受益不同,或同种受益的程度不同。如果可以识别亚组,则指定器械适用于该亚组患者。此外,在权衡受益和风险时应同时考虑受益和风险的大小和概率。与大部分参与者获得小的受益相比,小部分参与者获得大的受益可能导致不同的判定结果。举例来说,对于某种大的受益,即使仅有少数人获益,也可判定其受益大于风险;对于小的受益,除非受益人群众多,否则不可判定受益大于风险。

4.效果的持续时间

有些治疗方法是治愈性的,有些需要长期重复治疗。一般来讲,治疗效果的持续时间可能会直接影响其受益的确定。必须长期重复的治疗可能引入更大的风险,或者受益可能会随着治疗的重复而逐渐减弱。

(二)器械风险的评估

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评估可能的风险/伤害的程度:

1.与器械使用有关的不良事件的严重度、类型、数量和发生率

(1)器械相关的严重伤害-因使用器械引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视为严重伤害:危及生命;导致机体功能的永久性伤害或者机体结构的永久性损伤;必须采取医疗措施才能避免上述永久性伤害或者损伤。

(2)器械相关的非严重伤害-因使用器械引起,且不符合严重伤害的其他伤害。

(3)使用中的并发症-不属于不良事件,且不是因器械使用而直接引起的伤害。举例来说,由于器械植入而引起的麻醉相关的并发症。对于体外诊断器械产品,采集人体样本所带来的风险也应予以考虑。

2.不良事件的概率

预期使用人群中,预计将会遭遇伤害事件的人数比例。在概率计算过程中应考虑该事件是发生一次还是多次。

3.不良事件的持续时间

有些器械可能会导致暂时的、轻微的伤害;有些器械可能会导致重复但可逆的伤害;而有些器械可能会导致永久性的、不可逆的伤害。审评机构将考虑伤害的严重性及其持续时间。

4.假阳性或假阴性诊断结果引起的风险

假阳性和假阴性相关风险可以是多种的。举例来说,如果某种诊断器械给出了假阳性结果,患者可能接受不必要的治疗(并导致伴随该治疗出现的所有风险),或可能被误诊某种严重疾病。如果诊断器械给出了假阴性结果,患者可能无法接受有效治疗(并由此错过治疗带来的受益),或未被得出正确的疾病诊断。

还应考虑使用某种器械可能引起的不同类型伤害事件的数量,以及它们累积产生的影响的严重性。当多个伤害事件同时发生时,将产生更大的累积影响。举例来说,一个伤害事件在单独发生时被视为轻微影响,但当它与其他伤害事件一同发生时,则可能对患者产生重大的累积影响。

(三)在评估器械可能的受益和风险时考虑的其他因素

1.不确定性

器械受益和风险的确定程度是评估受益-风险时应考虑的一个因素。诸如临床试验设计不合理、实施质量不佳,或者数据分析不充分等因素,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确定性降低。此外,对于在试验设计中无法对研究者和参与者设盲的器械类型,有时很难区分真实效果和安慰剂效应;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分析方法的确认、其他类似研究的结果,以及研究是否为同类首次或独立研究等因素都会影响确定性水平;试验结果对预期治疗和使用人群的可推广性非常重要。举例来说,如果该器械使用者需要经过深层次培训或达到专业化水平,则试验结果可能并不适合推广到更广泛的医生群体;如果该器械预期用于诊断亚组人群的某种疾病,则可能无法推广到一般人群。总之,考虑临床试验人群对预期的适用人群的代表性非常重要。

2.以患者为中心的评估和患者报告结局

以患者为中心、经过验证的的衡量标准,例如与健康有关的生活质量指标和其他患者报告结局(如患者疼痛或身体机能的评级或评分),可帮助患者和医务人员讨论和决定治疗方案,并且可以作为产品受益方面的证据。这类型衡量标准可以使医生站在患者角度,更好地量化器械产生的影响,并帮助患者在了解更多信息的情况下做出决定。

3.疾病的表征

疾病的治疗或诊断情况、临床表现、对患者的影响方式、诊断后是否需要治疗、如何治疗、病史及治疗进展(如病情是日渐好转还是恶化,预计其概率分别是多少)等均为审评机构进行疾病表征以及确定受益与风险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4.患者的观点

如果风险是可识别、可确定的,患者的风险接受水平会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将影响患者个体决定,即与可能获得的受益相比,风险是否可接受。在做出批准受益风险决策时,审评机构发现相当一部分患者对受益与风险的观点表现为愿意承受非常高等级的风险以获得可能的受益,尤其是该受益可以改善生活质量的情况下。在风险和受益难以评估的时候,患者的观点有助于审评员做出最终决策。不仅是单方面评估,患者偏好的评估还应考虑患者是否愿意使用器械,是否愿意接受风险以换取可能的受益,以及评估患者如何权衡不同治疗方案的风险与受益。

患者偏好研究可以提供患者如何评价受益与风险的观点。在众多治疗的结果或其他特征中,患者对特定方案或选项的选择意愿和接受程度会有所不同,将患者对不同治疗方案的选择意愿和接受程度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估,即为患者偏好信息。审评机构还可以考虑看护人(例如父母)和医务人员对特定器械的受益风险评估的相关性的偏好。

与患者风险承受能力和其它以患者为中心的评估标准的设定将视情况而定。考虑因素包括疾病的性质、状况、现有可采用的治疗手段,以及其受益风险。

在评估这些数据时,有些患者为实现较低的受益愿意承担非常高的风险,而其它患者则更加排斥风险。因此,在确定器械是否有效时,审评机构将考虑构成患者观点中有意义的受益的因素,因为某些患者可能比其他患者更重视受益。应注意,如果某种器械对所有适用的患者来说,可能的风险均超过可能的受益,则审评机构将判定使用该器械本身是不合理的。

患者偏好信息可以显示大多数患有特定疾病或处于特定病情的患者会考虑接受的受益风险情况。很多因素都可能影响患者对受益风险的看法,包括:

(1)疾病或病情的严重度

患有非常严重疾病的患者(如危及生命的疾病)可以承受更大的风险。对于诊断器械,患者个体可能更排斥与严重疾病假阴性诊断相关的风险。

(2)疾病的长期性

某些慢性疾病的患者,已经适应了所患疾病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因此他们可承受的风险较低,且要求获得更大的治疗受益;而某些患有严重慢性疾病的患者可以承受更高的风险以获得较小的受益。

(3)替代治疗/诊断

如果没有其他治疗/诊断方案可供选择,即使受益较小,患者也可能愿意承受更大的风险。

5.可供选择的替代治疗或诊断

在做出关于受益风险的判定时,审评机构将考虑是否已经批准了用于该适用范围和患者人群的其他治疗方案或诊断方案(包括非器械治疗方法)。

在考虑其他疗法时,审评机构将考虑其治疗效果如何;已知存在的风险;在现行医疗实践中的应用;受益风险情况;以及可用的替代方案如何满足患者和施治者的需求。受益风险对于具有明确受益的高风险器械,如果其治疗对象尚无可用的替代治疗方案,审评机构将考虑患者因无器械获批而无法接受治疗所面临的风险。举例来说,即使一种新器械带来显著受益的可能性较低,但如果没有其他可用的替代治疗方案,且可能的受益超过可能的风险,审评机构仍有可能批准该产品。

6.风险降低和适应症限制

在适当的情况下,使用风险降低措施能够降低伤害事件发生的概率并改善受益风险状况。最常用的风险降低方式是在说明书、标签中包含恰当的信息(例如警告信息和预防措施等),或者限定产品的适用范围。有些伤害可以通过其他形式的风险控制措施降低,包括培训和患者告知信息。对于体外诊断器械,可以采用补充诊断试验以降低风险。

7.上市后数据

器械在真实世界环境中的使用情况可以更好地体现器械的受益风险。在做受益风险的判定时,审评机构可以考虑将收集上市后数据作为证明风险控制措施有效性的方法,也可作为某种器械或特定患者人群的受益风险的附加信息。

这类研究或器械用于真实世界后获得的数据可能改变特定器械的受益风险情况,尤其当其识别出了新风险、确认特定的风险已被降低、识别出最有可能发生不良事件的患者、或者更具体地区分出不同患者亚组对器械的响应。

8.解决临床需求的新技术

在评估受益和风险时,审评机构将考虑器械是否采用了突破性技术,并解决了尚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满足以下条件时视为器械解决了尚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与现有技术相比临床上有显著优势,与现有疗法相比临床有显著受益,与现有疗法相比带来更低风险,或者提供了没有可用替代方案的治疗或诊断方法。

解决临床需求的新器械,往往其受益可能相对较小,即使申请人只能证明相对较小的可能受益,仍可认为该新器械具有合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创新技术的开发将来可以为患者提供额外的受益。随着器械的持续改进,其受益风险状况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受益可能增加或风险可能降低),预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可能发生变化,与初始器械相比,改进后的器械可能更具优势。在这些情况下,为了鼓励创新,与大多数已经确定的技术相比,在对创新器械的受益风险评估中可以接受更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可替代方案有限的情况下。

三、术语和定义

1.严重度(severity)

危险(源)可能后果的度量。

2.患者偏好信息(Patient

preference

information,简称PPI)

在众多治疗的结果或其他特征中,患者对特定方案或选项的选择意愿和接受程度会有所不同,将患者对不同治疗方案的选择意愿和接受程度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估。

3.患者报告结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简称PRO)

通常为患者自身健康状况相关的数据或信息,直接源自患者或受试者本人,而无需经过临床医生或任何其他人员的校正或解读。PRO数据可通过患者自我评估获得,也可通过他人询问来进行评估和记录,但评估者应仅记录患者的直接反应。

四、编写单位

辽宁省药械审评与监测中心

附录:A

受益-风险评估表

B

假设性示例

C

基于受益-风险评估的实例

附录A

受益-风险评估表

以下内容,请结合产品的特性判断,对适用项进行填写。“考虑的问题”是提示性的,不需要逐条解答。

因素

考虑的主要问题

评价记录

器械受益的评估

1.受益的类型

a)

评价了哪些主要终点(替代终点)?

b)

评价了哪些次要终点(替代终点)?

c)

患者如何看待受益价值?

注:从临床试验资料中得出,如显著改善患者自理能力、生活质量、辅助功能恢复,降低死亡率、功能丧失、改善症状等。

2.受益的大小

a)

对于所评价的每个主要终点,次要终点或替代终点:

i.每种治疗效果的程度如何?

b)

用什么方法衡量受益?

i.按照该衡量方法,受益大小如何?

3.受益的概率

a)

这项研究是否能够预测哪些患者将会受益?

b)

预期使用患者获得受益的概率是多少?

c)

不同亚组人群之间的受益有何差别?(如果研究对于亚组人群是充分有效的,需说明特定亚组、差别的特性和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

d)

不同人群的公众健康受益是否有差异?

e)

即使是总人口的小部分受益,这些患者如何看待受益价值?

4.效果的持续时间

a)

如果相关,治疗效果的持续时间(包括主要和次要终点)是否能够确定?如是,请明确。

b)

受益的持续时间对于患者是否有价值?

器械风险的评估

5.不良事件(事件和后果)的严重程度、类型、数量和发生率:

1)

器械相关的严重伤害

该产品有什么器械相关的严重伤害的不良事件?

2)

器械相关的非严重伤害

该产品有什么器械相关的非严重伤害不良事件?

3)

使用中的并发症

患者会面临的其他使用中的并发症?

6.不良事件的概率

a)

在预期使用人群中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是多少?

b)

在研究人群中每个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是多少?

c)

在上述预期中,评估的不确定度是多少?

d)

在不同亚组人群中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是否有差异(如是,请明确)?

e)

考虑到器械带来的可能的受益的同时,患者是否愿意接受可能的不良事件的风险?

7.不良事件的持续时间

a)

不良事件会持续多长时间?

b)

不良事件是否是可逆的?

c)

针对不良事件,应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8.假阳性或假阴性诊断结果引起的风险

a)

假阳性结果的后果是什么?

b)

假阴性结果的后果是什么?

c)

这是相关疾病诊断的唯一方法,还是诊断方法的一部分?

评估器械可能受益和风险时考虑的其他因素

9.不确定性:

1)

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

临床研究数据的可靠性如何?

2)

临床研究实施质量

a)

临床试验是如何设计,实施和分析的?

b)

是否有缺失数据?

3)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的可靠性

a)

研究结果是否可重复?

b)

临床研究是否是同类首次?

c)

是否有取得了类似结果的其他临床研究?

4)

临床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

临床研究结果是否可以应用于一般人群,还是仅适用于个别的、特定的群体?

10.以患者为中心的评估

器械受益和风险是否包括对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与健康相关)?

11.疾病的表征

a)

患病会给患者带来哪些影响?

b)

该病是可治疗的吗?

c)

病情将如何发展?

12.患者的观点:

1)

患者偏好信息对风险和受益的考虑

a)

申报器械对患者最重要的受益是什么?

b)

申报器械对患者影响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c)

是否有明确的定性或定量的患者偏好信息(PPI)表明患者对于该治疗结果或替代疗法的偏好。

d)

患者偏好信息(PPI)是否表明患者愿意接受申报器械可能造成的风险来换取可能带来的受益?

e)

现有患者偏好信息(PPI)表明的患者对最大可接受风险和最小可接受受益的观点,是否改变原有的产品风险评价?

f)

现有的患者偏好信息(PPI)是否表明:大多数或全部患者在考虑了疾病的严重性、长期性或缺乏替代疗法的因素后,接受风险-受益之间的权衡?

2)

患者偏好信息相关性和可理解性

a)

每项风险是否可识别和可确定?

b)

患者是否理解每种类型的风险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c)

患者是否理解每种受益的类型和受益发生的可能性?

3)

患者偏好信息的可推广性和差异性

a)

患者偏好信息(PPI)是否表明,患者偏好会因疾病的严重性、长期性或其他患者特征而不同?如是,请明确。

b)

患者偏好信息(PPI)是否覆盖全部预期患者?如果没有,请具体说明现有患者偏好信息的研究人群。

13.可供选择的替代治疗或诊断

a)

是否有其他治疗方法?

b)

替代疗法的有效性如何?

i.不同亚组人群间替代疗法的有效性差异如何?

c)

对替代疗法的承受性如何?

i.不同亚组人群对替代疗法的承受性差异如何?

d)

任何已有的替代疗法会带来哪些风险?

风险降低和适应症限制

a)

是否有降低风险的手段(包括将适应症限制在受益大于风险的亚组中)?例如使用产品说明书或标签,组织培训,提供附加疗法等手段。

b)

建议使用哪些降低风险的手段?

15.上市后数据

a)

市场上是否还有其他类似适应症的器械?

这些同类器械的有效性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是否与申报器械的预期发生率相似?

b)

已有的上市后数据是否会改变已上市同类产品的风险受益评估?

c)

根据上述风险受益评价,是否有理由在上市后考虑进一步评价以下方面?

i.医疗器械的长期性能表现

ii.培训项目的有效性或使用者使用器械的偏好

iii.亚组人群(例如儿童、女性)

iv.罕见的不良事件

d)

是否有理由预计申报器械的“真实世界”性能表现和上市前的表现有显著差异?

e)

是否有用以支持此批准的数据可以推迟到上市后收集?

16.解决临床需求的新技术

这个器械解决的医疗需求多大程度能通过现有治疗方法满足?

受益总结

风险总结

其他因素总结

附录B

假设性示例

示例1

申报产品为一种用于治疗严重慢性疾病的植入式器械。目前尚无其他治疗方案可治愈此类疾病。在临床确定性试验中,进行了单臂研究。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受益的程度,例如,该研究器械与现行的标准治疗方法相比较,能够减轻受试者症状的效果。

临床研究结果如下:

受益:基于临床研究结果分析,患者植入该器械可能所获得实质受益的概率为75%。研究已达成其主要临床终点。一般而言,患有该严重慢性疾病的患者,如果身体能够保持良好行动机能,预期寿命往往较长。

然而,受试者的随访期仅为一年,因此无法确定受益的可持续时间。

风险: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植入器械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3%。然而,所有需采用外科手术植入的器械均有其风险。就本案例而言,从文献中可知,该器械的外科植入手术并不是常规手术,死亡率为1%。此外,永久性植入物通常终生留在患者体内,并难以移除,从而可能带来额外的风险。即使是在器械未启动的停用情况下,其仍为植入状态,并且仍然存在断裂、机械故障或不良生理反应的风险(概率低于3%)。

其他因素:

不确定性:受试者症状改善的机理难以识别,外科植入手术是否对改善起到了促进作用也难以判断。受试者的随访期仅为一年,难以确定长期受益。患者植入器械后可能获得受益的概率仅为75%。

患者的观点:申请人提供的数据显示,即使受益率仅有75%,大多数患者在考虑到症状的严重程度,且无有效可替代治疗方案的情况下,愿意承担植入器械的风险。

风险降低:植入和移除(如需要)器械的外科手术是有风险的,但如果要求由专业临床医师进行手术,风险可以被降低。

批准/不批准的综合考量:患者受益率相当高(预期使用人群的受益率约为75%)。在这个案例中,由于不能确定必然受益的患者,所以无法选择将该器械的适用人群限制在必然受益的患者。此外,植入器械具有重大风险,且研究结果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然而,对于可能获益的目标人群来说,为了能够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有些患者已经表达了愿意接受相关风险的意愿。而且,尽管风险确实存在,但如果仅允许专业临床医师操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最后,该器械所治疗的严重慢性疾病的替代治疗方案极其有限。因此,该器械很可能会获得批准。

假设示例1的工作表

因素

考虑的主要问题

评价记录

器械受益的评估

1.受益的类型

a)

评价了哪些主要终点或替代终点?

b)

评价了哪些次要终点或替代终点?

c)

患者如何看待受益价值?

注:从临床试验资料中得出,如显著改善患者自理能力、生活质量、辅助功能恢复,降低死亡率、功能丧失、改善症状等。

减轻症状。

改善行动机能。

延长患者预期寿命。

2.受益的大小

a)

对于所评价的每个主要终点,次要终点或替代终点:

i

每种治疗效果的程度如何?

b)

用什么方法衡量受益?

i

按照该衡量方法,受益大小如何?

有效减轻患者的症状。

3.受益的概率

a)

这项研究是否能够预测哪些患者将会受益?

b)

预期使用患者获得受益的概率是多少?

c)

不同亚组人群之间的受益有何差别?(如果研究对于亚组人群是充分有效的,需说明特定亚组、差别的特性和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

d)

不同人群的公众健康受益是否有差异?

e)

即使是总人口的小部分受益,这些患者如何看待受益价值?

一旦器械上市销售,患者有75%的概率(预测概率)可以受益。

受益的患者对器械非常认可。患者重视获得受益的机会。

4.受益的持续时间

a)

如果相关,治疗效果的持续时间(包括主要和次要终点)是否能够确定?如是,请明确。

b)

受益的持续时间对于患者是否有价值?

仅随访一年。

行动机能改善的患者的预期寿命可能更长。

患者认可受益,即使受益仅维持一年。

器械风险的评估

5.不良事件(事件和后果)的严重程度、类型、数量和发生率:

1)

器械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

该产品有什么器械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

与永久植入性器械有关的已知风险。器械断裂、机械故障或不良生理反应。

如需要,移除器械将比较困难。

2)

器械相关的一般不良事件

该产品有什么器械相关的一般不良事件?

不适用

3)

使用中的并发症

患者会面临的其他使用中的并发症?

器械的外科植入手术并不是常规手术,且具有较高风险。

6.不良事件的概率

a)

在预期使用人群中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是多少?

b)

在研究人群中每个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是多少?

c)

在上述预期中,评估的不确定度是多少?

d)

在不同亚组人群中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是否有差异(如是,请明确)?

e)

考虑到器械带来的可能的受益的同时,患者是否愿意接受可能的不良事件的风险?

低。

外科手术的死亡率为1%。

植入器械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3%。

器械断裂、机械故障或不良生理反应相关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3%。

7.伤害事件的持续时间

a)

不良事件会持续多长时间?

b)

不良事件是否是可逆的?

c)

针对不良事件,应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与器械有关的不良事件将在器械植入期间持续存在,但在器械移除后这些事件是可逆的。

8.假阳性或假阴性诊断结果引起的风险

a)

假阳性结果的后果是什么?

b)

假阴性结果的后果是什么?

c)

这是相关疾病诊断的唯一方法,还是诊断方法的一部分?

不适用

评估器械可能受益和风险时考虑的其他因素

9.不确定性:

1)

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

临床研究数据的可靠性如何?

临床研究设计和执行情况良好,但随访期仅持续了一年。

2)

临床研究实施质量

a)

临床试验是如何设计,实施和分析的?

b)

是否有缺失数据?

可能存在问题:数据缺失。

3)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的可靠性

a)

研究结果是否可重复?

b)

临床研究是否是同类首次?

c)

是否有取得了类似结果的其他临床研究?

存在数据缺失,但执行了敏感度分析,并且结果相对可靠。

4)

临床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

临床研究结果是否可以应用于一般人群,还是仅适用于个别的、特定的群体?

器械应由专业临床医师操作。

10.以患者为中心的评估

器械受益和风险是否包括对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与健康相关)?

患者高度重视该治疗方法,因为没有其他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案,并且该治疗方法有可能改善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

11.疾病的表征

a)

患病会给患者带来哪些影响?

b)

该病是可治疗的吗?

c)

病情将如何发展?

疾病非常严重并且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行动能力。疾病是慢性且不可治愈的。

12.患者的观点:

1)

患者偏好信息对风险和受益的考虑

a)

申报器械对患者最重要的受益是什么?

b)

申报器械对患者影响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c)

是否有明确的定性或定量的患者偏好信息(PPI)表明患者对于该治疗结果或替代疗法的偏好。

d)

患者偏好信息(PPI)是否表明患者愿意接受申报器械可能造成的风险来换取可能带来的受益?

e)

现有患者偏好信息(PPI)表明的患者对最大可接受风险和最小可接受受益的观点,是否改变原有的产品风险评价?

f)

现有的患者偏好信息(PPI)是否表明:大多数或全部患者在考虑了疾病的严重性、长期性或缺乏替代疗法的因素后,接受风险-受益之间的权衡?

为了获得受益,患者愿意承担植入器械的风险,因为其症状很严重,且没有其他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案。

2)

患者偏好信息相关性和可理解性

a)

每项风险是否可识别和可确定?

b)

患者是否理解每种类型的风险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c)

患者是否理解每种受益的类型和受益发生的可能性?

3)

患者偏好信息的可推广性和差异性

a)

患者偏好信息(PPI)是否表明,患者偏好会因疾病的严重性、长期性或其他患者特征而不同?如是,请明确。

b)

患者偏好信息(PPI)是否覆盖全部预期患者?如果没有,请具体说明现有患者偏好信息的研究人群。

13.可供选择的替代治疗或诊断

a)

是否有其他治疗方法?

b)

替代疗法的有效性如何?

i不同亚组人群间替代疗法的有效性差异如何?

c)

对替代疗法的承受性如何?

i不同亚组人群对替代疗法的承受性差异如何?

d)

任何已有的替代疗法会带来哪些风险?

有替代治疗方案,但对接受该器械治疗的患者无效。

风险降低和适应症限制

a)

是否有降低风险的手段(包括将适应症限制在受益大于风险的亚组中)?例如使用产品说明书或标签,组织培训,提供附加疗法等手段。

b)

建议使用哪些降低风险的手段?

仅限专业临床医师使用该器械。

15.上市后数据

a)

市场上是否还有其他类似适应症的器械?

这些同类器械的有效性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是否与申报器械的预期发生率相似?

b)

已有的上市后数据是否会改变已上市同类产品的风险受益评估?

c)

根据上述风险受益评价,是否有理由在上市后考虑进一步评价以下方面?

i.医疗器械的长期性能表现

i.培训项目的有效性或使用者使用器械的偏好

ii.亚组人群(例如儿童、女性)

iii.罕见的不良事件

d)

是否有理由预计申报器械的“真实世界”性能表现和上市前的表现有显著差异?

e)

是否有用以支持此批准的数据可以推迟到上市后收集?

市场上有针对不同适应症的类似器械,得以借此推测其长期不良事件发生率,例如器械断裂。

可以在上市后评价器械的长期表现,例如受益的持续时间和长期(1年以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如果器械是由专业临床医师遵照守说明书、标签的要求进行操作,那么“真实世界”的性能表现应与上市前类似。

获得上市后信息之后,可以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16.解决临床需求的新技术

这个器械解决的医疗需求多大程度能通过现有治疗方法满足?

不适用

受益总结

风险总结

其他因素总结

75%的概率改善患者的移动性和生活质量。

需要外科手术的永久植入式器械。患者有25%的概率不能获得受益。严重的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器械断裂、机械故障或不良生物反应。

患者愿意接受风险,因为能够获得实质性受益的概率较高。通过限制仅由专业临床医师使用器械,可以降低风险。

结论

可能受益是否大于可能风险?

是。适用人群没有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案,且病情严重。患者显著改善生活质量的概率为75%。患者愿意承担风险,即使无法确定是否能够获得受益,因为一旦受益,则必然是重大受益。这些患者已经尝试过替代治疗方案,但均无效,因此,他们不会因为受益不明确而放弃有效治疗的方案。最后,与该器械有关的风险,尽管严重,但并不高于类似治疗方案。

示例2

申报产品为一种新型记忆替代性器械,预期用于治疗痴呆和记忆障碍性疾病。该产品为永久植入式器械,且患者必须接受大脑切除术以使该器械能够正常工作。患者的所有记忆将被下载到计算机芯片上,进而通过该芯片实现该器械的功能。患者一旦植入该器械,其保留的所有剩余记忆均将丢失。

受益:该器械的临床试验表明,痴呆早期的受试者植入该器械后有显著改善,而痴呆晚期的受试者则改善较小。如在大部分记忆仍完好时植入该器械,受试者可体验到最大化的受益,其整体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由于该临床试验涵盖了两个亚组人群,即疾病早期和晚期的受试者,基于该试验结果推测,如器械获准上市,处于疾病早期的患者人群可能获得显著的改善,而处于疾病晚期的患者人群则可能仅获得极小的改善。

风险:植入该器械,患者需接受高风险的外科手术。手术过程通常只有接受过特定培训的神经外科医生方可执行。即使如此,基于既往临床研究和文献数据,此类外科手术本身的严重不良事件的风险概率约为8%。此外,针对该器械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患者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包括:部分肢体麻痹、失明、运动能力丧失、眩晕以及失眠症(预期发生率为1%);非严重不良事件包括一过性人格改变、情绪波动、以及言语不清(预期发生率为5%)。

其他因素:

不确定性:针对该器械开展的临床试验中,纳入的符合入组标准且自愿参加的受试者数量较少,但该试验的设计和执行情况良好,数据结果可靠。试验结果具有可推广性。该试验结果提示,记忆丢失早期的受试者可能获得最好的效果。

患者的观点:由于该产品预期治疗的疾病(痴呆和记忆障碍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严重影响,且考虑到阿兹海默症病程进展的特点,部分患者及其监护人员为了获得症状改善、减轻疾病发展至晚期可能造成的家庭的负担,通常能够承受更高的风险,甚至可以接受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风险。而其他患者,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对类似风险的接受程度偏低。

对于疾病进展至晚期、症状更严重的患者,使用该器械的潜在获益较低。且由于此类患者处于疾病晚期,认知功能障碍更为严重,其风险承受能力往往难以评估。

可供选择的替代治疗或诊断:目前尚无可用的替代治疗方案。

风险降低:与该器械有关的风险较大。通过限定手术操作者必须为接受过特定培训的外科医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与器械植入和移除(如需要)过程相关的风险,但与人格改变相关的风险无法降低或预测。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降低风险:限定该器械预期适用于处于疾病早期、更可能获益的患者,并且在说明书、标签中引用临床试验的数据来说明症状越严重的患者,植入该器械后的获益可能越低。

解决临床需求的新技术:目前尚无其他可用的类似技术。未来对于该器械的进一步改进可能使得其适用于治疗其他更多类型的影响认知功能的疾病。此外,目前尚无其他治疗方法能够为目标人群带来与该器械相似的受益。

批准/不批准的综合考量:该器械可为某个特定且预知的患者亚组带来实质性受益,而为另一个特定且预知的患者亚组带来的受益则极小。虽然针对该器械的临床试验规模较小,但数据质量良好,且结果的置信区间窄。该试验结果的不确定性与通常将试验结果从研究样本推广到真实世界人群而导致的不确定性一致。与器械使用相关的风险较高,但通过对植入/移除(如需要)器械的医生进行培训可降低部分此类风险。此外,尽早植入器械可能为患者带来最大受益;但同时由于植入的时间更早,患者也需承担更长期的风险;因此,那些期待获得最大受益的患者也必须承担最大的风险。申请人提供的数据表明,很多罹患记忆障碍的患者愿意尝试存在较大风险的新疗法,来保持他们的记忆和维持生活质量。此外,另一项值得考虑的重要因素是,目前针对该类疾病尚无可用的替代疗法。尽管器械相关的风险非常高,但由于其为患者带来的可能的受益、以及无治疗情况下该类疾病逐渐恶化的进展特性,某些患者仍然可以接受这些风险。而相关的风险是已知且可量化的。因此,尽管该器械存在重大风险,综合上述诸多方面的考虑因素,审评机构可能仅批准该器械适用人群为痴呆早期的患者。对于某个特定患者,是否植入该器械取决于患者偏好(可能包括法定监护人的偏好)和医学判断。基于对该类疾病进展的可能性和时间范围、以及患者不接受医疗干预可能发生的损伤的充分考虑,审评机构有可能批准该器械,但需要申请人在其说明书、标签中明确提示该类外科手术可能存在8%的严重不良事件率,并且规定只有受过充分培训的医生才能实施该器械的植入手术。

假设示例2的工作表

因素

考虑的主要问题

评价记录

器械受益的评估

1.受益的类型

a)

评价了哪些主要终点或替代终点?

b)

评价了哪些次要终点或替代终点?

c)

患者如何看待受益价值?

注:从临床试验资料中得出,如显著改善患者自理能力、生活质量、辅助功能恢复,降低死亡率、功能丧失、改善症状等。

维持记忆。

改善生活质量。

患者非常重视这些受益。

2.受益的大小

a)

对于所评价的每个主要终点,次要终点或替代终点:

i

每种治疗效果的程度如何?

b)

用什么方法衡量受益?

i

按照该衡量方法,受益大小如何?

处于疾病早期的患者受益显著;处于疾病晚期的患者受益较小。

3.受益的概率

a)

这项研究是否能够预测哪些患者将会受益?

b)

预期使用患者获得受益的概率是多少?

c)

不同亚组人群之间的受益有何差别?(如果研究对于亚组人群是充分有效的,需说明特定亚组、差别的特性和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

d)

不同人群的公众健康受益是否有差异?

e)

即使是总人口的小部分受益,这些患者如何看待受益价值?

该试验针对两个亚组人群进行了研究,即疾病早期和晚期的受试者。可以推断出疾病早期阶段的患者受益较大,而处于疾病晚期阶段的患者受益较小。

4.受益的持续时间

a)

如果相关,治疗效果的持续时间(包括主要和次要终点)是否能够确定?如是,请明确。

b)

受益的持续时间对于患者是否有价值?

器械植入后受益持续存在。

器械风险的评估

5.不良事件(事件和后果)的严重程度、类型、数量和发生率:

1)器械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

该产品有什么器械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

部分肢体麻痹、失明、运动功能丧失、眩晕和失眠症。

2)器械相关的一般不良事件

该产品有什么器械相关的一般不良事件?

人格改变、情绪波动和言语不清

3)使用中的并发症

患者会面临的其他使用中的并发症?

即使术者是经过充分培训的神经外科医生,手术本身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为8%

6.伤害事件概率

a)

在预期使用人群中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是多少?

b)

在研究人群中每个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是多少?

c)

在上述预期中,评估的不确定度是多少?

d)

在不同亚组人群中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是否有差异(如是,请明确)?

e)

考虑到器械带来的可能的受益的同时,患者是否愿意接受可能的不良事件的风险?

高:手术造成的死亡风险严重不良事件为8%;其中失明等严重不良事件的概率为1%;;非严重不良事件的概率为5%。综合考虑,器械存在高风险。

对于疾病早期阶段的患者,由于接受器械植入后持续的时间更长,其可能面临更高的风险。然而,这些患者也会获得更高的受益。

7.伤害事件的持续时间

a)

不良事件会持续多长时间?

b)

不良事件是否是可逆的?

c)

针对不良事件,应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死亡和严重不良事件是永久的;非严重不良事件可能是可逆的。

8.假阳性或假阴性诊断结果引起的风险

a)

假阳性结果的后果是什么?

b)

假阴性结果的后果是什么?

c)

这是相关疾病诊断的唯一方法,还是诊断方法的一部分?

不适用

评估器械可能受益和风险时考虑的其他因素

9.不确定性:

1)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

临床研究数据的可靠性如何?

良好。尽管研究规模小,但临床终点的置信区间很窄。

2)临床研究实施质量

a)

临床试验是如何设计,实施和分析的?

b)

是否有缺失数据?

非常好。几乎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了随访。

3)临床研究结果分析的可靠性

a)

研究结果是否可重复?

b)

临床研究是否是同类首次?

c)

是否有取得了类似结果的其他临床研究?

非常可靠。可以从结果中识别出器械效果最好的亚组。在试验设计过程中预先规定了亚组分析。

4)临床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

临床研究结果是否可以应用于一般人群,还是仅适用于个别的、特定的群体?

可推广,因为知道处于疾病早期阶段的患者反应更好。

10.以患者为中心的评估

器械受益和风险是否包括对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与健康相关)?

患者高度重视该治疗方法,因为他们没有其他治疗方案,且该治疗方法可以大幅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11.疾病的表征

a)

患病会给患者带来哪些影响?

b)

该病是可治疗的吗?

c)

病情将如何发展?

疾病非常严重并且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记忆力。疾病是慢性且不可治愈的。

12.患者的观点:

1)患者偏好信息对风险和受益的考虑

a)

申报器械对患者最重要的受益是什么?

b)

申报器械对患者影响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c)

是否有明确的定性或定量的患者偏好信息(PPI)表明患者对于该治疗结果或替代疗法的偏好。

d)

患者偏好信息(PPI)是否表明患者愿意接受申报器械可能造成的风险来换取可能带来的受益?

e)

现有患者偏好信息(PPI)表明的患者对最大可接受风险和最小可接受受益的观点,是否改变原有的产品风险评价?

f)

现有的患者偏好信息(PPI)是否表明:大多数或全部患者在考虑了疾病的严重性、长期性或缺乏替代疗法的因素后,接受风险-受益之间的权衡?

患者愿意承担植入器械的风险,因为没有其他治疗方案,并且他们的症状极其严重。

此类疾病的患者通常愿意冒死亡的风险以改善他们的预后。

2)患者偏好信息相关性和可理解性

a)

每项风险是否可识别和可确定?

b)

患者是否理解每种类型的风险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c)

患者是否理解每种受益的类型和受益发生的可能性?

3)患者偏好信息的可推广性和差异性

a)

患者偏好信息(PPI)是否表明,患者偏好会因疾病的严重性、长期性或其他患者特征而不同?如是,请明确。

b)

患者偏好信息(PPI)是否覆盖全部预期患者?如果没有,请具体说明现有患者偏好信息的研究人群。

13.可供选择的替代治疗或诊断

a)

是否有其他治疗方法?

b)

替代疗法的有效性如何?

i

不同亚组人群间替代疗法的有效性差异如何?

c)

对替代疗法的承受性如何?

i

不同亚组人群对替代疗法的承受性差异如何?

d)

任何已有的替代疗法会带来哪些风险?

没有可用的替代治疗方案。

风险降低和适应症限制

a)

是否有降低风险的手段(包括将适应症限制在受益大于风险的亚组中)?例如使用产品说明书或标签,组织培训,提供附加疗法等手段。

b)

建议使用哪些降低风险的手段?

为外科医生提供培训。

在说明书、标签中声明该器械对处于疾病早期阶段的患者效果更好。

15.上市后数据

a)

市场上是否还有其他类似适应症的器械?

这些同类器械的有效性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是否与申报器械的预期发生率相似?

b)

已有的上市后数据是否会改变已上市同类产品的风险受益评估?

c)

根据上述风险受益评价,是否有理由在上市后考虑进一步评价以下方面?

i.医疗器械的长期性能表现

ii.培训项目的有效性或使用者使用器械的偏好

iii.亚组人群(例如儿童、女性)

iv.罕见的不良事件

d)

是否有理由预计申报器械的“真实世界”性能表现和上市前的表现有显著差异?

e)

是否有用以支持此批准的数据可以推迟到上市后收集?

该器械是“同类首创”,市场上没有类似的器械。故没有关于其他器械的先验信息可用于推断本器械的性能。因此,应在上市后评估其长期性能,包括长期有效性、长期不良事件、器械持续时间等。

可能会推荐开展上市后研究。

16.解决临床需求的新技术

这个器械解决的医疗需求多大程度能通过现有治疗方法满足?

申报器械采用了突破性技术。预期未来对于该器械的改进可能降低当前预期的器械相关风险。

受益总结

风险总结

其他因素总结

处于疾病早期阶段的患者获得受益的机会很大。受益包括保护记忆和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及其重视该受益。

长期植入的器械需要外科手术。

手术造成的死亡风险为8%;严重不良事件的概率为1%;非严重不良事件的概率为5%。对于较年轻的患者来说风险较高,因为他们需要在很长的时间内将该器械置于体内。

患者愿意接受该器械的相关风险,因为如果器械起效患者将获得实质性受益,且目前尚无其他替代疗法。可以通过培训外科医生和在说明书、标签中加以限制说明的方式降低风险。

结论

可能受益是否大于可能风险?

是的。对部分患者来说受益大于风险,审评机构倾向于为愿意接受其风险以换取其受益的患者提供接受该治疗的机会。目前没有其他替代治疗方案,该器械预期用于治疗某种严重疾病,且患者可能能够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并维持记忆。因为受益巨大且能够改善生活,患者愿意承担相关风险,甚至包括较高的死亡风险。尽管与该器械相关的风险很高,但可以通过培训外科医生和在说明书、标签中加以限制说明的方式来降低风险。另外,该疗法为创新疗法,市场上没有其他类似的替代疗法。纵使其风险高,但考虑到可能的显著受益且风险可被降低,仍认为其受益高于风险。最后,预期随着日后产品技术和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该器械的不良事件率能够有所下降。

示例3

申报产品为一种新的体外诊断器械(IVD),用于一项血清学检测试验,可以将乳房X线钼靶检查结果为BI-RADS

4级的患者分为两组,即低乳腺癌风险组和其它组。对低乳腺癌风险组,医生将建议等待数月后再进行随访检查,从而避免了因乳腺活组织检查(活检)所引起的可能并发症;而对其它组的BI-RADS

4级患者,则依照现行的诊疗规范建议其接受乳腺活检。对于该体外诊断器械拟申请的预期用途为:

该体外诊断试验可测量10种肽分析物,并产生单一的定性结果。该检测预期用于经乳房X线照相术认定乳腺病灶为BI-RADS

4级的40岁或以上的女性,以便帮助医生决定是否建议进行乳腺活检。

阴性检查结果(低风险):不建议立即进行乳腺活检,等待数月再进行随访检查。

阳性检查结果(高风险):建议立即进行乳腺活检。

对预期适用人群进行的临床研究的结果(包括所有受试者的活检结果)为:

乳腺活检

恶性

良性

血清学检测试验

阳性

172

阴性

225

228

300

400

灵敏度=97%(97/100),95%

双侧置信区间:91.5%至99.0%

特异度=75%

(225/300),95%

双侧置信区间:69.8%至79.6%

患病率=25%

(100/400)

阴性预测值(NPV)=98.7%

(225/228)

阳性预测值(PPV)=56.4%

(97/172)

受益:使用该器械的主要受益为使57%(228/400)的检测结果显示低乳腺癌患病风险的受试者避免了因立即进行乳腺活检所引起的可能并发症。

风险:在血清学检测结果呈阴性的受试者中基于即刻活检诊断的癌症患病率为1.3%(3/228=1-NPV)。使用该器械的主要风险在于对部分本可以通过活检确诊乳腺癌的BI-RADS

4级患者未能及时进行乳腺活检,从而延误了这些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该风险,申办方声称,在未接受活检的BI-RADS

4受试者中,临床上可接受的癌症患病率为≤2%,其原因为:a)通常不建议BI-RADS

3级患者立即进行活检(相反,建议患者等待数月再进行进一步评价);b)BI-RADS

3级患者中,乳腺癌的预期患病率为2%。从临床研究中可测量的受益-风险比为75(225/3),未接受活检的BI-RADS

4级受试者中观察到的风险低于BI-RADS

3级患者的预期风险。

其他因素:

不确定性:根据观察到的研究结果所计算的相关统计学置信区间通常存在不确定性。

与遗漏原本通过活检可确诊的癌症所带来的临床影响相比,避免活检并发症所带来的临床影响并不会左右获益-风险比。也就是说,受益类型并不一定与风险类型相对应。

不能保证乳房X线照相术结果为BI-RADS

4级的患者中漏诊的乳腺癌的临床影响等同于结果为BI-RADS

3级的患者中的乳腺癌的临床影响。因此,对于潜在风险/危害的程度存在不确定性。

检测结果呈阴性且未接受活检的BI-RADS

4级患者将不会接受已有的良性疾病的组织病理学评估。

患者的观点:患者通常对延误乳腺癌诊断和治疗的接受能力较低。这一点需要在患者权衡避免与活检相关的并发症的价值时予以考虑。

可供选择的替代治疗或诊断:尚未有其它体外诊断器械获批用于该项新测试的预期用途。

降低风险:检测结果呈阴性的所有女性患者将接受随访以进行进一步评估和检查。

批准/不批准的综合考量:申请人合理地定义了受益和风险的类别和可能性。提出了与该检测的性能参数相一致的针对可接受风险的临床实践指南。未能提供权衡不同类型获受益与风险的直接比较,需要额外的信息以建立可接受的受益风险比。考虑到受益的不确定性以及潜在的显著风险(对极少数患者),该器械可能暂时不会予以批准,但在作出最终决定前很可能会提交专家委员会讨论。

假设示例3的工作表

因素

考虑的主要问题

评价记录

器械受益的评估

1.受益的类型

a)

评价了哪些主要终点或替代终点?

b)

评价了哪些次要终点或替代终点?

c)

患者如何看待受益价值?

注:从临床试验资料中得出,如显著改善患者自理能力、生活质量、辅助功能恢复,降低死亡率、功能丧失、改善症状等。

避免乳腺活组织检查引起的发病。

2.受益的大小

a)

对于所评价的每个主要终点,次要终点或替代终点:

i

每种治疗效果的程度如何?

b)

用什么方法衡量受益?

i

按照该衡量方法,受益大小如何?

避免与乳腺活组织检查有关的不便、疼痛和并发症。

3.受益的概率

a)

这项研究是否能够预测哪些患者将会受益?

b)

预期使用患者获得受益的概率是多少?

c)

不同亚组人群之间的受益有何差别?(如果研究对于亚组人群是充分有效的,需说明特定亚组、差别的特性和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

d)

不同人群的公众健康受益是否有差异?

e)

即使是总人口的小部分受益,这些患者如何看待受益价值?

在预期使用人群中约57%(228/400)。

4.受益的持续时间

a)

如果相关,治疗效果的持续时间(包括主要和次要终点)是否能够确定?如是,请明确。

b)

受益的持续时间对于患者是否有价值?

可变的。可能是长期的(终身不需要活组织检查),或者可能仅持续到随访检查提示进行活组织检查。

器械风险的评估

5.不良事件(事件和后果)的严重程度、类型、数量和发生率:

1)器械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

该产品有什么器械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

某些通过活组织检查可检测到的乳腺癌患者在随访检查之前可能不会检测/治疗乳腺癌(假设发生随访检查)。

2)器械相关的一般不良事件

该产品有什么器械相关的一般不良事件?

未能对本应在活组织检查中检测到的非恶性疾病进行特征描述。

3)使用中的并发症

患者会面临的其他使用中的并发症?

N/A

6.不良事件的概率

a)

在预期使用人群中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是多少?

b)

在研究人群中每个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是多少?

c)

在上述预期中,评估的不确定度是多少?

d)

在不同亚组人群中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是否有差异(如是,请明确)?

e)

考虑到器械带来的可能的受益的同时,患者是否愿意接受可能的不良事件的风险?

最严重的有害事件发生在约1%(3/400)的预期使用人群中。在检查呈阴性的受试者中的发生率略超过1%(3/228)。

7.不良事件的持续时间

a)

不良事件会持续多长时间?

b)

不良事件是否是可逆的?

c)

针对不良事件,应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如果未检测到可治疗的/可治愈的乳腺癌,时间可能是终身的。

8.假阳性或假阴性诊断结果引起的风险

a)

假阳性结果的后果是什么?

b)

假阴性结果的后果是什么?

c)

这是相关疾病诊断的唯一方法,还是诊断方法的一部分?

见上文。

评估器械可能受益和风险时考虑的其他因素

9.不确定性:

1)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

临床研究数据的可靠性如何?

不能保证乳房X线照相术结果为BI-RADS

4的患者中未检测到的乳腺癌的临床影响等同于结果为BI-RADS

3的患者中的乳腺癌的临床影响。因此,可能风险/危害的程度存在不确定性。

2)临床研究实施质量

a)

临床试验是如何设计,实施和分析的?

b)

是否有缺失数据?

好。

3)临床研究结果分析的可靠性

a)

研究结果是否可重复?

b)

临床研究是否是同类首次?

c)

是否有取得了类似结果的其他临床研究?

合理可靠。

4)临床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

临床研究结果是否可以应用于一般人群,还是仅适用于个别的、特定的群体?

与未检测到一个本可通过活组织检查检测到的癌症的临床影响相比,患者对避免活组织检查发病的重视程度未知。

10.以患者为中心的评估

器械受益和风险是否包括对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与健康相关)?

患者对受益和风险的重视程度各不相同。患者在收到BI-RADS

3的结果后选择不接受活组织检查的相关信息可能有帮助。

11.疾病的表征

a)

患病会给患者带来哪些影响?

b)

该病是可治疗的吗?

c)

病情将如何发展?

疾病非常严重并且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疾病是慢性的,可能是不可治愈的,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致命的。

12.患者的观点:

1)患者偏好信息对风险和受益的考虑

a)

申报器械对患者最重要的受益是什么?

b)

申报器械对患者影响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c)

是否有明确的定性或定量的患者偏好信息(PPI)表明患者对于该治疗结果或替代疗法的偏好。

d)

患者偏好信息(PPI)是否表明患者愿意接受申报器械可能造成的风险来换取可能带来的受益?

e)

现有患者偏好信息(PPI)表明的患者对最大可接受风险和最小可接受受益的观点,是否改变原有的产品风险评价?

f)

现有的患者偏好信息(PPI)是否表明:大多数或全部患者在考虑了疾病的严重性、长期性或缺乏替代疗法的因素后,接受风险-受益之间的权衡?

患者对推迟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的接受能力通常较低。这一点需要与患者对避免活组织检查引起发病的重视程度进行权衡。

2)患者偏好信息相关性和可理解性

a)

每项风险是否可识别和可确定?

b)

患者是否理解每种类型的风险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c)

患者是否理解每种受益的类型和受益发生的可能性?

3)患者偏好信息的可推广性和差异性

a)

患者偏好信息(PPI)是否表明,患者偏好会因疾病的严重性、长期性或其他患者特征而不同?如是,请明确。

b)

患者偏好信息(PPI)是否覆盖全部预期患者?如果没有,请具体说明现有患者偏好信息的研究人群。

13.可供选择的替代治疗或诊断

a)

是否有其他治疗方法?

b)

替代疗法的有效性如何?

i不同亚组人群间替代疗法的有效性差异如何?

c)

对替代疗法的承受性如何?

i不同亚组人群对替代疗法的承受性差异如何?

d)

任何已有的替代疗法会带来哪些风险?

无替代治疗方案或诊断可用于拟定的预期用途。

风险降低和适应症限制

a)

是否有降低风险的手段(包括将适应症限制在受益大于风险的亚组中)?例如使用产品说明书或标签,组织培训,提供附加疗法等手段。

b)

建议使用哪些降低风险的手段?

无替代治疗方案或诊断可用于拟定的预期用途。

15.上市后数据

a)

市场上是否还有其他类似适应症的器械?

这些同类器械的有效性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是否与申报器械的预期发生率相似?

b)

已有的上市后数据是否会改变已上市同类产品的风险受益评估?

c)

根据上述风险受益评价,是否有理由在上市后考虑进一步评价以下方面?

i.医疗器械的长期性能表现

ii.培训项目的有效性或使用者使用器械的偏好

iii.亚组人群(例如儿童、女性)

iv.罕见的不良事件

d)

是否有理由预计申报器械的“真实世界”性能表现和上市前的表现有显著差异?

e)

是否有用以支持此批准的数据可以推迟到上市后收集?

如果确定器械是可批准的,则可能需要补充(上市后)信息,以详细说明对不确定因素的理解以及患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及对受益的观点。

16.解决临床需求的新技术

这个器械解决的医疗需求多大程度能通过现有治疗方法满足?

此技术非最新的。

受益总结

风险总结

其他因素总结

在此案例中的受益是避免绝大部分BIRADS

4患者出现与活组织检查有关的发病。

约有1%的被测患者(略高于1%的测试结果呈阴性的患者)延迟了乳腺癌的检测/治疗。

在当前的实践中,约2%的乳房X线照相术结果异常的患者(即BI-RADS

3),由于活组织检查的推迟,在随访检查之前可能检测不到乳腺癌。

结论

可能受益是否大于可能风险?

合理地定义了受益和风险的种类和可能性。提出了针对可接受风险的临床实践参考,其与检查出的性能特征一致。未直接说明不同类型的受益与风险的权重,需要其他信息以确定二者的权衡是否可接受。考虑到受益的不确定性和(极少数患者)风险的实质性,该器械可能会被决定不予批准。

附录C

基于受益-风险评估的实例

冠状动脉狭窄是否导致冠状动脉下游心肌供血的缺血,即是否具有功能学意义,是临床上是否对狭窄进行血运重建的主要依据。已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比冠状动脉解剖学评估(狭窄程度)提高了患者的临床受益。一种用于成人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血管功能学评价的产品,为临床常规利用冠状动脉造影影像判断冠状动脉狭窄是否具有功能学意义提供了优效的无创评估方法。

(一)受益评估

综合回顾性临床研究和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产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可控,分析结果的一致性非劣效于金标准评估结果,诊断性能优效于临床常规评估结果。

产品简化了现阶段临床中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的方法,提高了评估的安全性。产品采用无创分析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对患者没有额外创伤,在临床操作中不需要使用压力导丝,避免了可能在远端诱发斑块破裂、损伤血管的风险;无需使用微循环扩张药,避免诱发充血给患者带来的副作用。产品解除了无法在哮喘、严重高血压以及二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进行冠状动脉病变血管功能学评价的限制。另外,产品可节省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的时间。

(二)风险评估

1.假阳性和假阴性分析结果导致的风险

部分目标血管的分析结果存在假阳性,患者可能接受不必要的血运重建治疗。由于影响因素较多,冠状动脉病变血管功能学评价的金标准方法的阳性率偏高,导致分析结果可能出现假阳性。如果患者没有明显缺血的临床症状,即使分析结果为阳性,临床医生应综合判断和选择是否进行血运重建或采取强化药物治疗,进一步降低风险。

部分目标血管的分析结果存在假阴性,延迟介入治疗手术可能会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如果患者存在明显缺血的临床症状或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管狭窄,即使分析为阴性,临床医生可以综合判断和选择是否进行血运重建治疗或者进行金标准方法评估,进一步降低风险。

2.冠状动脉造影质量不佳和分析操作不规范导致的风险

冠状动脉造影质量不佳或者分析人员分析不规范均会增加分析结果出现错误的风险。对冠状动脉造影医生进行造影采集规范化培训以及对分析人员进行分析规范化培训,可控制风险。

(三)其他因素

1.不确定性

产品分析结果指导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手术的长期临床效果,需要在产品上市后继续收集相关信息,设计临床终点或者患者终点为观察目标的临床研究来分析

QFR

指导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手术的长期临床效果。

(四)受益-风险的确定

患有哮喘、严重高血压、二级房室传导阻滞或者其他无法采用金标准方法的适应症患者,对风险的容忍度较高,使用无创评估方法会提供冠状动脉功能性评估信息,患者可明显获得受益。

患有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对风险的容忍度较低,可以选择无创评估方法或者金标准方法来获得功能学评估。由于患者病情稳定,评估结果导致即刻血运重建或者延迟血运重建所带来的风险较低,而且患者将受益于无创分析结果,避免了由于微循环扩张药物带来的不适,减少诊断时间和费用,综合考虑患者受益大于风险。

对于急性心梗急性期患者,一般需要在对罪犯病变血管进行血运重建几天后,再次进行非罪犯病变血管的功能学评估。由于无创评估方法避免了再次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手术,使得患者获得受益。然而,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对急性心梗患者急性期非靶病变血管的临床指导价值仍需要临床研究去探索。

考虑到风险控制措施已明确而且无创评估方法不是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的唯一依据,临床中还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症状、其他诊断结果和临床医生的专业判断来综合评价冠状动脉血管,患者可能接受与金标准方法一致性相近、优效于临床常规方法、操作更便捷和快速、费用更低的新方法。

基于上述内容,可做出受益大于风险的决策。

第三篇:一次性使用避光输液器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一次性使用避光输液器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一、前言

本指导原则旨在帮助和指导申请人/生产企业对一次性使用避光输液器产品的注册申报资料进行准备。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某些药物需要在避光条件下进行输注,一次性使用避光输液器即是针对输注过程需避光的药物而设计制造的专用输液器。注册申报一次性使用避光输液器产品,需要提交相关技术资料。

本指导原则是在注册申报资料满足常规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针对一次性使用避光输液器产品特点提出的一些要求。常规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的基本要求,参见《一次性使用输注器具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同时,本指导原则是对一次性使用避光输液器注册申报资料的通用要求,申请人/生产企业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生产企业还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其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

本指导原则是对生产企业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

—15— 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二、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一次性使用避光输液器产品的注册申报。

三、注册申报资料要求

(一)产品的技术资料 1.产品描述

产品描述应全面、详细,至少应包括申报产品名称、预期用途、原材料、工作原理、结构组成(相应图示)、尺寸、技术指标、特殊性能及规格型号划分说明。

2.与已上市产品比较

一次性使用避光输液器的结构形式目前主要有:

2.1可避光的管材多层结构,如内层为常规输液器材料,外层为含色母粒的材料,采用共挤工艺形成双层避光输液器。

2.2以含避光色母粒的高分子材料为原料挤塑成型加工成可避光的均质管材,用此种管材再加工成一次性使用避光输液器。

如果设计了其他结构形式的避光输液器,亦可采用。应详细说明同类产品国内外研究及临床使用情况。对于首创的与已上市产品结构形式不同的产品,需提交产品特性及关键设计点的说明。对于仿制产品,需提交与已上市产品的比较资料,描述本次申报产品与已上市产品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比较的项目包括产品设计、预期用途、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原材料、灭菌方式、性能指标、货架有效期等,建议以列表方式列出。

3.产品名称

产品通用名应以发布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医疗器械产 — —16品分类目录》中的产品名称和产品的技术性能为依据,宜命名为“一次性使用避光输液器”。

4.原材料

提交各组件全部组成材料(包括主材、所有辅材、着色剂)的基本信息,如:化学名称、商品名/材料代号、化学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及分布、密度、单体、起始物质、光学数据、材料热分析图谱、组成比例、供应商、符合的标准等基本信息。

应明确所使用的高分子原材料和添加的着色剂是否已有用于制造与血液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医疗器械的应用史,提供原材料生产厂家的资质证明及外购协议。对外购组件也应当提交供方名录、相关资质证书及外购协议。

5.产品设计验证

对于一次性使用避光输液器,由于产品具有避光性能,设计验证的重点建议放在产品是否具有避光性能、与产品避光性能相关的成分与结构是否给人体带来新的风险上。产品设计验证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验证:

5.1 色母粒中各成分应和管壁的原材料有很好的相容性。申请人需提交试验数据或研究报告来阐明加入着色剂后对高分子材料性能的影响,包括物理机械性能、透明度等。申请人需提交相同材质的避光与非避光产品物理性能评估报告。通过验证确定着色剂最佳用量。

5.2 产品应进行溶出物试验,明确产品的溶出物物质名称及溶出量,必要时需进行生物学评价。对于材料中溶出物的分析应明确前处理条件,建议模拟临床使用条件或临床使用恶劣条件,验证着

—17— 色剂在管壁中的迁移溶出情况。迁移实验的条件建议至少考虑产品的工艺加工条件和临床使用条件。双层结构中外层避光剂向内层的溶出迁移情况也需经过验证。

5.3 应验证所宣称的避光作用,至少应包括可遮蔽的光谱范围和透光率。由于不同的药物输注时需要避光的光谱不同,所以不同避光产品的避光光谱范围和透光率可能不同。产品的有效避光光谱范围应涵盖预期拟输注药品所需的避光光谱范围。详细试验方法可参考6.2节内容。

5.4 企业在提交验证报告中涉及试验部分的同时,应提供方法学验证资料。

6.产品的药物相容性评价

避光输液器与药物的相容性试验应考察输液器与药物之间是否会引起相互的或单方面的迁移和吸附、质量的变化以及避光效果。本试验应在较恶劣的或模拟临床使用条件下进行,以探讨药物与输液器之间的影响。

避光输液器与药物的相容性试验应包括一般相容性试验和避光性能试验。

6.1一般性相容性试验(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6.1.1药物相容性试验是研究药物通过输液器后,药物与输液器之间产生的吸附、迁移和产生其他变化或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包括物理相容性、化学相容性等多方面内容。

6.1.2一般相容性试验应考虑以下方面: a)生产所用材料;

b)添加剂、加工过程的残留物、单体、起始物质;

— —18c)降解产物;

d)其他成分以及它们在输液器上的相互作用; e)输液器的性能和特点; f)药物与输液器的相互作用; g)试验用药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6.1.3一般相容性试验的要求: a)药物试验

本实验考察药物通过避光输液器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和输液器对药物的吸附作用。

(1)建议选择预期拟输注的药物分别进行研究。试验用药物溶液的浓度应采用与临床使用浓度一致或使用更高浓度的药物溶液,并保证药物溶液与输液器有足够的接触时间。按照试验药物的质量标准检测通过避光输液器前后药物溶液理化指标,综合考察药物通过避光输液器前后的质量变化。

(2)药物吸附试验应考察相同体积的药物溶液持续通过输液器或停留在输液器内的药物溶液在不同时间周期被输液器的吸附情况;也可以考虑与其他材料类输液器进行对比。

b)添加剂、降解产物等的溶出和迁移

除使用第a)款中药物进行试验外,还应选用酸、碱以及低极性溶液进行试验,如0.1mol/L盐酸溶液、0.1mol/L氢氧化钠溶液及65%乙醇溶液等。建议通过考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模拟临床实际使用状况,经过一定的时间周期接触后,通过光谱法、色谱法等可行的测定方法测定样品中添加剂、降解产物等的溶出和迁移情况;测定方法需要进行方法学验证。同时考察模拟临床使用的药物溶液

—19— 中的添加剂的溶出和迁移情况。

c)温度

由于物质在高温状态下的迁移速度要高于常温或低温状态,药物试验和迁移试验应考虑考察不同温度情况下药物溶液与输液器接触后的相互变化及输液器添加剂的迁移情况,通常考虑在常温(25℃±1℃)及40℃±1℃温度条件下,采用前面经过方法学验证过的方法进行。

d)样本

应选用不少于三批的输液器进行试验。

6.1.4一般相容性试验应不仅限于上述内容,鼓励研究者开展新的研究。

6.2 避光性能试验

6.2.1避光性能试验是研究避光输液器对有避光输注要求药物的保护作用和影响。

6.2.2避光性能试验应考虑以下方面: a)着色剂的遮光机理; b)光敏药物的光降解特性; c)药物在避光输液器内停留时间; d)避光输液器的容积;

e)避光物质的组成和化学成分; f)避光物质在最终产品中的比例;

g)避光输液器性能的改变:参照产品标准,考察药物经过避光输液器后,输液器性能的改变情况。

6.2.3避光试验的要求:

— —20a)避光范围:可采用适宜的方法(如分光光度法或其他经过方法学验证的方法)测定避光输液器对光线的阻隔范围,从而推断产品的避光范围,避光输液器应能在尽可能宽的波长范围内对光线有阻隔作用;而且要分析被避光的药物是否在本品的避光范围内。

b)避光物质的溶出和脱落:避光物质的溶出和脱落试验可参照6.1.3b、6.1.3c的条件进行。若企业采用其他方法测定避光物质的溶出和脱落,应对方法的科学适用性进行论证。避光/遮光物质溶出试验应选择适当的溶剂进行,通过采用适当的检测方法(如比色或重量法等,应该进行方法学验证)测定溶出物含量;采用适当的测定方法(测定方法需要经过方法学验证)考察不同溶剂中避光物质的脱落情况。

c)光源的选择:照度或辐照量应能量化,光源的波长范围应与日光接近,如有需要可选用日光作为照射光源。

d)试验时间周期:应有足够的试验时间,分别考察试验周期内和单位时间输液器对药物的保护作用、药物在光的作用下的分解曲线。

e)试验方法:按试验药物质量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模拟临床实际使用状况检测药物在光照条件下通过避光输液器前后的理化指标的变化。

f)温度的选择:考察避光输液器对药物的保护作用,通常考虑在室温(25℃±1℃)及40℃±1℃下试验。

g)样本:应选用不少于三批的避光输液器进行试验。

6.2.4 避光性能试验应不仅限于上述内容,鼓励研究者开展新的研究。

6.3 试验结果的评估

—21— 6.3.1生产商应能详细提供使用材料的配方、工艺流程及说明和安全性资料。

6.3.2应选用经过有效性验证的产品对以上结果进行评估。6.3.3避光输液器对于药物的影响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6.3.4添加剂、降解产物等的溶出量是否在可以耐受的暴露限量以下;添加剂、降解产物等迁移是否带给药物不良影响。

6.3.5避光输液器的避光范围是否可以对拟输注的药物起到保护作用。

6.3.6避光物质的溶出和脱落是否会造成临床使用风险。7.生产工艺

详细说明产品生产工艺过程、质量控制标准及其可靠性论证;确认关键工艺点并阐明其对产品物理性能、化学性能、机械性能、生物性能的影响;确认生产工艺的稳定性。例如:对于双层结构的一次性使用避光输液器要详细描述双层结构的制备工艺、质控标准及可靠性论证。详细描述与验证设计输出的参数如何通过工艺过程保证实施和符合要求。

8.一般性能要求

主要包括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生物性能等方面的要求及其制定依据。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8.1 物理性能

避光性、脱色,其余应符合GB 8368要求 8.2化学性能

主要包括酸碱度、还原物质(易氧化物)、金属离子、蒸发残渣、紫外吸光度、环氧乙烷残留量等。

— —228.3生物性能

生物学性能应符合GB/T 16886.1对相关用途、使用部位及接触时间的具体要求。产品接触时间是该产品在人体的最大累积作用时间,生物学评价项目一般应包括:无菌、热原、细胞毒性、致敏、刺激或皮内反应、急性全身毒性、血液相容性等。

9.其他性能要求

对于生产企业采用新材料制造的产品以及具有其他特殊性能的产品,企业应根据产品特点制定相应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能要求。

(二)产品标准

由于不同产品的拟输注药物、着色剂、避光形式可能均不相同,产品的避光范围和避光效果也会不同,建议申请人依据所申报产品制订注册产品标准。技术指标应当不低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对企业宣称的技术参数和功能,应在注册产品标准中予以规定。注册产品标准中应明确规格型号及各规格型号的区别、适用范围、产品结构及其示意图,产品各组件的材料,产品性能指标及试验方法,产品灭菌方法、有效期,产品包装方法、标志、运输和储存要求。

(三)产品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

按照《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0号)的要求提供产品说明书。同时应注意:

1.说明书中应客观描述产品对波长范围的透过率试验数据。2.清楚地标明器械的产品名称、预期用途、禁忌症和目标人群。3.标示药物相容性相关警示信息。

四、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

1.该类产品应依据《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

—23— 实施细则(试行)》(国食药监械„2009‟835号)进行质量体系考核,提交体系考核报告。带针产品考核报告应当包含输液针,有外购输液针的须提交外购协议及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2.质量跟踪报告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产品的销售情况;企业对产品的质量控制措施以及内部审核中对产品质量的审查情况的说明;产品周期检验、日常检验及质量监督抽验情况;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用户对产品质量的反馈情况;产品上市后企业执行不良事件监测制度及不良事件监测情况报告;企业收集的关于产品的相关质量信息。

五、参考文献

1.YBB 00142002 药品包装材料与药物相容性试验指导原则(试行)(国药监注„2002‟239号)

2.一次性使用输注器具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食药监办械函„2011‟116号)

3.Use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 ISO-10993,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Medical Devices Part 1: Evaluation and Testing'(Replaces #G87-1 #8294);May 1,1995 CDRH FDA

— —24

第四篇:一次性使用输注器具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附件8:(食药监局2011年03月24日 发布)一次性使用输注器具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一、前言

本指导原则旨在帮助和指导申请者/生产企业对一次性输注器具产品注册申报资料进行准备,以满足技术审评的基本要求。同时有助于审评机构对该类产品进行科学规范的审评,提高审评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本指导原则是对一次性使用输注器具产品注册申报资料的一般要求,申请者/生产企业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并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

本指导原则是对生产企业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 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 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二、适用范围

临床治疗与诊断时一次性使用,用于将容器内的液体通过插入静脉的针头或导管输入患者血管的器械及用于将液体注入人体和抽取人体体液的器具及其组件统称为一次性使用输注器具。一次性使用输注器具包括: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一次性使用输血器、一次性使用滴定管式输液器、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一次性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一次性使用袋式输液器、一次性使用输液连接管路、一次性使用输注泵、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一次性使用无菌胰岛素注射器、一次性使用固定剂量疫苗注射器、一次性使用高压造影注射器、一次性使用自毁式注射器等产品,也包括基本结构和预期用途与上述产品相似的产品及其组件,如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用活塞、一次性使用肝素帽、无针输注装臵、三通阀、药液过滤器等器具。

三、基本要求

(一)产品的技术资料

产品的技术资料应当从技术层面论述申报产品的用途、设计、技术特征、与已上市产品的比较、原材料控制、生产工艺、产品包装验证、产品灭菌验证、产品有效期验证、产品性能要求及依据。至少应包含如下内容但不局限于此:

1.产品描述

产品描述应全面、详细,至少应包括申报产品名称、预期用途、原材料、工作原理、结构组成(相应图示)、尺寸、技术指标、特殊性能、规格型号划分的依据、以及是否符合相关标准。

2.与已上市产品比较

申请者应详细说明同类产品国内外研究及临床使用情况。描述本次申报器械与已上市器械(包括本企业已上市同类产品或其他企业已上市同类产品)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比较的项目包括产品设计、预期用途、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原材料、生产工艺、灭菌方式、性能指标、有效期等,建议以列表方式列出。

3.产品命名

产品名称的命名应以发布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目录》中的产品名称和产品的技术性能为依据。产品名称不得中英文混用。

4.原材料控制

提交各组件全部组成材料(包括主材及其所有辅材)的化学名称、化学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分布、商品名/材料代号、组成比例、供应商名称、符合的标准等基本信息。

说明原材料的选择依据及其来源。原材料应具有稳定的供货渠道以保证产品质量,需提供原材料生产厂家的资质证明及外购协议。对外购组件也应当提交供方名录、相关资质证书及外购协议。

对原材料应当进行质量控制并符合相关材料标准要求。原材料的生物学性能应符合GB/T 16886.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部分:评价与试验》相关用途及使用部位的具体要求并提交生物学评价报告。对于生产企业自己研制生产的原材料粒料,生产企业应提供详细的配方研制报告,其中包括符合GB 15593《输血(液)器具用软聚氯乙烯塑料》、YY/T 0242《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用聚丙烯专用料》、YY/T 0114《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用聚乙烯专用料》、YY/T 0031《输液、输血用硅橡胶管路及弹性件》等相关标准要求的验证报告。

如果器具生产企业使用的是外购粒料,则应要求供方提交符合GB15593、YY/T 0242、YY/T 0114等相关标准的验证报告。对不同批次进料,供方都应提供符合GB 15593标准4.1和4.2条,YY/T 0242标准4.

1、4.

2、4.3条,YY/T 0114标准3.

1、3.

2、3.3条, YY/T 0031标准4.

1、4.

2、4.3和4.4条要求的出厂检验报告,器具生产企业则应对每批进料按上述条款进行进货检验。

应明确材料中的金属成分,因为金属成分可能会影响器械在核磁环境中的安全性。当材料中含有可能影响器械在核磁环境中的安全性的金属成分时,申报企业应提供器械在核磁环境中的安全性的验证资料。

应明确每种原材料,包括添加剂、润滑剂、粘结剂或其他添加物(如:色料添加剂、标记物、不透射线的物质)的成分、使用量、溶出物。以DEHP增塑的聚氯乙烯(PVC)作为原料的,需说明DEHP的含量,提交产品中DEHP释放量范围的研究报告以及人体可接受的剂量范围和依据。用于检测DEHP释放量的测试液、试验条件、检测方法等应当采用经过科学验证的方法。如采用了可降低DEHP释放的工艺,应当进行相关的验证。

对于预期用于输注药物的器具,企业需提交所输注药物与器具的相容性研究报告,至少应包括所申报的器具对所输注药物的吸附情况的实验研究的数据与结论。同时,提交国内外关于所申报器具对药物吸附情况的综述报告。

对于首次用于医疗器械方面的新材料,应提供该材料适合用于人体的预期使用部位的相关研究资料。

5.生产工艺

详细说明产品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确定的依据、质量控制标准及其可靠性论证;确认关键工艺点并阐明其对产品物理性能、化学性能、机械性能、生物性能的影响;确认生产工艺的稳定性。对生产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所有辅剂、助剂、粘合剂等添加剂均应说明使用剂量、对残留量的控制措施和接受标准以及安全性验证报告。

6.产品包装

产品包装验证可依据有关国内、国际标准进行(如GB/T19633、ISO11607、ASTM D-4169等),提交产品的包装验证报告。包装材料的选择应至少考虑以下因素:包装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包装材料的毒理学特性;包装材料与产品的适应性;包装材料与成型和密封过程的适应性;包装材料与灭菌过程的适应性;包装材料所能提供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屏障保护;包装材料与使用者使用时的要求(如无菌开启)的适应性;包装材料与标签系统的适应性;包装材料与贮存运输过程的适合性。

7.产品灭菌

提交产品灭菌方法的选择依据及验证报告。器械的灭菌应通过GB 18278、GB18279或GB18280确认并进行常规控制,无菌保证水平应保证(SAL)达到1×10-6。灭菌过程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产品与灭菌过程间的适应性;包装材料与灭菌过程的适应性。

8.产品稳定性要求(有效期验证)

包括产品有效期和产品包装有效期。产品稳定性验证可采用加速老化或实时老化的研究,实时老化的研究是唯一能够反映产品在规定储存条件下实际稳定性要求的方法。加速老化研究试验的具体要求可参考ASTM F1980。在进行加速老化试验研究时应注意:产品在选择的环境条件的老化机制应与在实时正常使用环境老化条件下真实发生产品老化的机制一致。对首次注册未提交实时老化研究资料的,企业在重新注册的资料中应提交实时老化研究资料以确定产品的实际稳定性。

9.一般性能要求

主要包括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生物性能等方面的要求及其制定依据。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物理性能

注射器类产品主要包括产品外观、结构、各组件的颜色、尺寸(内径、外径、长度、容量等)、润滑剂(用量/cm2)、标尺、标尺的刻度容量线、标尺的计量数字、标尺的印刷、按手间距、活塞、锥头、滑动性能、器身密合性、容量允差、残留容量、承受压力,注射针针尖构型、刚性、韧性、耐腐蚀性、圆锥接头、针座的颜色、连接牢固性、畅通性、保护套等。

输液器类产品主要包括外观、结构、各组件的颜色、尺寸(内径、外径、长度、容量)、预充容量、滴数/ml、滴定管容量、微粒污染、泄漏、拉伸强度、透明度、穿刺无落屑、管路长度、过滤器孔径、滤除率、输液流速、给液参数、残留液体体积、流量与时间的曲线图(输注泵)、注射件、圆锥接头、输液针流量、润滑剂、输液针构型、穿刺力、色标、保护套等。(2)化学性能

主要包括酸碱度、还原物质(易氧化物)、金属离子、蒸发残渣、紫外吸光度、环氧乙烷残留量、醇溶出物、二氯乙醇、可沥滤物、材料表征等。(3)生物性能

生物学性能应符合GB/T 16886.1对相关用途、使用部位及接触时间的具体要求。产品接触时间是该产品对人体的最大累积作用时间。输注器具类产品的生物学评价项目一般应包括:无菌、热原、细胞毒性、致敏、刺激或皮内反应、急性全身毒性、血液相容性等。

10.特殊性能要求(1)自毁性能

对于设计为自毁性能的注射类产品,申报企业应对其自毁性能予以验证。自毁性能的生效时间可以因设计而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从注射开始时起,自毁特性自动生效并保持有效;②当输送完预定的固定剂量的50%时,自毁特性自动生效并保持有效;③当输送完预定的固定剂量时,自毁特性自动生效。

在所有情况下,自毁特性一旦生效,注射器和针就不能被重复使用。

(2)无针输注系统

无针输注系统可能会增加患者感染微生物的风险,因为产品的设计有可能导致微生物进入无菌的液体通路。企业应对此开展研究,对这类器械进行微生物侵入试验,试验应当模拟临床上重复多次使用的情况。

应当在模拟临床使用的状态下进行试验,如:试验中所使用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应当和临床上所使用器械接入部位可能感染微生物的状态相似。这项试验旨在证明临床使用过程中所用的消毒操作程序是安全有效的。由于各个企业产品的设计、预期用途、留臵期限也不相同,申报企业应根据产品特点来制定适合所申报产品的试验方法,在制定试验方案的过程中,应至少考虑以下内容: ①试验步骤;

②试验用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建议采用2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和2种革兰氏阳性细菌,至少应是1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和1种革兰氏阳性细菌,所选择用于试验的微生物应是临床输液感染常见的微生物,可参考《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发布)进行选择;

③试验用微生物的准备(如:使用2 种革兰氏阴性微生物和2 种革兰氏阳性微生物);

④微生物接种方法; ⑤无针输注系统使用步骤; ⑥时间和微生物培养程序;

⑦试验用微生物作为接种物的合理性解释(如:数量上最低每套器械为103),试验环境,试验过程中使用的阳性(未执行消毒操作程序的器械)和阴性对照(未接种细菌的器械);

⑧试验样本大小;

⑨插入和重新插入无针接口的消毒程序的验证(运用微生物学技术)。

(3)防针刺设计

为了减少注射针/输液针的针刺伤害,越来越多的具有防针刺性能的输注器具应用于临床,防针刺器械产品的一般要求是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区分产品的防针刺性能是否激活,而且一旦激活,其防针刺性能应能一直保持有效直到其被销毁。(4)其他特殊性能

对于生产企业采用新材料制造的产品以及具有其他特殊性能的产品,企业应根据产品特点制定相应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能要求。

(二)产品的风险管理资料

按照YY 0316《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标准的要求,对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实施风险管理。无论是首次注册还是重新注册,都应提交风险管理资料。

产品首次注册时,企业在产品准备注册上市前,应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评审。评审应至少确保:风险管理计划已被适当地实施;综合剩余风险是可接受的;已有适当方法获得相关生产和生产后信息。评审结果应形成风险管理报告。

产品重新注册时,企业应对产品上市后生产和生产后风险管理活动进行评审,并形成总结报告。当原材料、原材料供方、关键工艺、产品标准等方面的变化,如果有先前没有认识的危害或危害处境出现,或已估计的风险,经评价不再是可接受的,应重新提供以下1、2、3、4项风险管理资料并形成风险管理报告。

风险管理资料应至少包括以下信息: 1.可能影响产品安全性的特征问题清单

企业应参考YY 0316附录C的要求判定医疗器械与安全性有关特征的问题。

2.产品有关危害的清单

企业应详细列出与产品有关的已知和可预见危害的清单,以及对每个危害如何造成损害的分析(包括可预见的事件序列、危害处境和可能发生的损害)。对该类产品进行危害判定时,至少应有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

(1)原材料的生物学和化学危害 如材料的生物不相容,材料变更等产生的风险。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如:

①可抽提物的成分与潜在的生物学危险。包括和可能输注药物的相互作用、和血液成分的相互作用、生物学评价(按GB/T16886.1规定进行)等。可抽提物不仅仅是水的抽提物,还应包括植物油、聚乙二醇400和其他提取剂的抽提物。例如:聚氯乙烯(PVC)常用的增塑剂DEHP与脂溶性溶液接触后容易浸出,应对使用DEHP进行风险评估等。

②用于药物输注的器材还应排除由于器具对药物的吸附而导致药物浓度不足对治疗的影响。

(2)生产加工过程可能产生的危害

包括生物学、化学、使用功能、信息等方面的危害。如:微粒污染、热原反应、断针、漏液、功能失效、标识不清等。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如:

①热原反应。热原反应是一次性医用器具(耗材)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应注意两点:a)热原是用灭菌的方法无法消除的;b)除内毒素外化学致热物质亦可引起热原反应。因此,不能以单纯检测内毒素的存在与否来判定有无热原反应的潜在风险,必须从生产工艺及过程控制来保证防止热原物质侵入产品。同时要采用批批检验的方法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热原物质。

②洁净生产环境。③工艺用水。④添加剂。

(3)产品包装可能产生的危害 如包装破损、标识不清等。(4)灭菌过程可能产生危害

如灭菌方式对产品不适宜、产品未完全灭菌、灭菌过程产生的有害物质(如环氧乙烷)等。

(5)产品的不正确使用所产生的可能的危害

如无针接头每次使用前未正确消毒,防针刺产品未正确启动其防针刺装臵等。

3.产品风险评价

估计每一危害处境下的风险,并对照风险可接受准则做出风险评价。

4.风险控制措施及剩余风险评价

描述每一不可接受的风险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的方案及相关文档(如:设计图纸、工艺文件、管理规定等)清单。(许多标准阐述了产品的某些固有安全性、防护措施和安全性信息,对于那些采用了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给出的方法的风险控制措施,可以认为相关的剩余风险是可接受的。)

(三)产品的标准

直接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作为注册产品标准的,企业应提供所申报产品采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即可保证产品安全、有效的声明及承担上市后质量责任的声明,同时提交有关产品型号、规格的说明。

企业也可以根据产品特点制定注册产品标准,技术指标应当不低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对企业宣称的所有技术参数和功能,应在注册产品标准中予以规定。注册产品标准中应明确规格型号及各规格型号的区别、适用范围、产品结构及其示意图、产品各组件的材料,产品性能指标及试验方法,产品灭菌方法、有效期,产品包装方法、标志、运输和储存要求。引用标准应当为现行有效版本。

申报产品型号、规格划分尽量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表示方法,应能涵盖所有产品的组件、材料,一一对应关系明确,不用“系列”、“等”含糊用词。

(四)产品的注册检测

注册检测资料应包括注册检测报告及相关的说明文件。注册检测报告应由认可的检测机构出具,产品在检测机构承检范围内,分包项目优先委托具有受检目录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此外还应注意如下几点:

1.典型样品的选择

所检测型号产品应当是本注册单元内能够代表申报的其他型号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典型产品。其中使用不同原材料的产品均须分别检测;相同原材料但产品结构组成不同,应当检测结构最复杂、能够覆盖其他型号的产品,如果每个规格都不能代替其他规格产品,则需要分别单独检测;一次性使用注射器检测最大、中、最小规格产品,至少一个规格产品为全部性能;对于输注泵产品应检测不同给液参数。

2.生物学评价

根据国家标准GB/T16886.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部分:评价与试验》,建议根据器械不同的接触时间和接触方式来选择合适的生物学试验方法。符合国食药监械„2007‟345号和国食药监械„2008‟409号文件的应提交相关的证明文件。

(五)产品的临床资料

对需要进行临床试验的产品,应按照《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局令第5号)提交临床试验方案、临床试验报告、分中心小结、统计分析总报告及伦理委员会批件,同时,应提交临床试验原始数据光盘(以Excel、ACCESS或SAS格式等)。临床试验时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试验设计类型

如随机对照设计、非随机对照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目标值法的单组设计等。

2.比较的类型

如优效性检验、非劣效检验、等效性检验,并说明选择的依据。3.样本量确定依据

样本量的大小应根据受试产品的具体特性、主要疗效(或安全性)评价指标及其估计值、显著性水平、研究把握度以及临床试验比较的类型来确定。应在临床试验方案中明确给出具体的计算公式及其出处,说明计算过程中所采用的所有参数及其估计值。根据下列五个方面确定所需要的样本含量,即(1)拟采取的试验设计类型(常分为单组设计、配对设计、成组设计、单因素多水平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重复测量设计);(2)拟采取的比较类型[常分为差异性检验(又分为单、双侧检验)、等效性检验、优效性检验和非劣效性检验];(3)允许犯假阳性错误的概率(通常不超过0.05)和犯假阴性错误的概率(通常不超过0.2,1-被称为检验效能);(4)主要评价指标的性质[通常分为定量的、定性的(又分为二值的和多值有序的)]和有关的基础数据及有临床意义的界值;(5)应考虑20%以内的脱落率。对于非劣效和等效性试验,还应给出具有临床意义的非劣效界值和/或等效性界值。对各临床试验中心的入选受试者进行分组时,应尽可能基于重要的非试验因素进行分层随机化。

对于具有防针刺功能的产品和无针输注系统,计算样本量时应主要从安全性角度考虑。可采用单组目标值法的试验设计。通过临床试验证明研究受试产品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临床允许的最高水平。

对于微量给液的输注器具,计算样本量时应主要从有效性角度考虑。可采用随机对照的非劣效试验设计。通过临床试验证明受试产品的有效性,与同类已上市产品实质等同。

4.统计分析方法

应在方案中明确写出将要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所有统计分析均应在ITT(意向性治疗)分析集进行,对于未能观察到安全性或有效性终点的受试者,必须进行灵敏度分析,并按照失败或者无效计算。(1)描述性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第25及第75分位数描述。(2)基线人口统计学分析

对于按照单组目标值法设计的试验,基线统计按照上述描述性分析方法进行;对于按照随机对照设计的试验,基线统计除按上述描述性分析外,对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Wilcoxon Rank Sum)检验。(3)疗效指标分析

单组目标值法设计的试验,其主要终点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需给出发生率及其95%可信区间的估计;其余终点指标将按照描述性分析方法进行。

随机对照设计的试验,其主要终点有效率的组间比较,采用调整中心效应的CMH(Cochran Mantel-Haenszel)卡方检验,需给出试验组与对照组有效率的差值及其95%可信区间,其余终点指标将参照基线分析进行。(4)安全性评价

实验室指标:报告实验室指标治疗前正常、治疗后异常的例数及所占比例,并进行组间比较。

不良事件:报告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及所占比例,并进行组间比较。同时,详细描述各组病例出现的全部不良事件的具体表现、程度及其与所使用的研究产品的关系。

5.试验样品的信息

应具体说明临床试验样品的详细信息:产品规格型号、批号、对照品的详细信息(生产厂家、产品规格型号、批号、医疗器械注册证号等)、使用方法、输注的药物等信息。

6.试验对象的选择

详细说明试验对象的范围、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对照组的设臵情况。

7.试验时间

应说明临床试验持续时间、间隔和次数及其确定的理由。8.评价指标

明确临床性能评价指标,评价的指标应合理并便于临床观察,评价指标应至少包括安全性(包括不良反应和禁忌症)指标和有效性(针对受试产品的特性确定评价标准)指标,对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应有处理和预防措施,以减少患者的风险。

9.其他

明确适用范围、禁忌症、使用方法等。必要时提供新产品临床前研究资料,如材料质量检验、动物实验等内容。

(六)产品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

按照《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局令第10号)的要求提供产品说明书。同时应注意:

1.清楚地标明器械的产品名称、预期用途、禁忌症和目标人群。2.正确书写产品规格型号、性能结构。同时应列出产品的主要技术参数,如产品尺寸(长度、内径、外径、容积等)、滴数/ml、预充容量、过滤器的过滤介质孔径、给液参数、残留液体体积、流量与时间的曲线图(输注泵产品)、能承受的压力值。

3.详细描述产品的使用方法,并包括:

(1)使用器械的步骤,尤其是对产品的特殊使用性能,如自毁、防针刺等性能的激活方法应有详细的说明;

(2)对于无针输注系统,说明书中应给出临床使用中推荐的消毒操作程序,且推荐的消毒操作程序应与微生物侵入试验和临床试验所用的消毒操作程序一致;

(3)特殊情况的指导(如家庭使用时);

(4)推荐的更换静脉输注器具或无针接入器械的频率;(5)用于输注脂肪乳、血液和血制品时的持续使用时间和更换频率;

(6)每次使用时更换无菌保护帽的指南(仅适用无针输注器械),若有保持保护帽无菌的方法则除外;(7)使用过的器械如何丢弃的指导;

(8)对输注的环境或输注药物是否有特殊限制的说明(如环境温度、压力、液体粘度等)。

可以使用注解、图表及其他可视的帮助信息来增强对使用方法的理解。

4.明确产品灭菌方法及有效期。产品无菌、无热原的文字说明或图示。

5.警示和注意事项

(1)说明书中明确标示“产品使用必须符合医疗部门相关操作规范及相关法规的要求,仅限于经培训的医生或护理人员使用”或类似的警示性语言。

(2)针对产品特点的特殊注意事项,如胰岛素注射器应注明仅能注射相应浓度的胰岛素,对含有天然橡胶的产品应注明对天然橡胶过敏者禁用。

(3)对配套使用的产品应写明相关配套产品的警示信息,如写明胰岛素笔、采血笔 “仅供个人专用,须一人一笔,不得多人共用”。(4)明确禁止使用的范围,如标明禁止用于高压输注系统。(5)药物相容性信息应写明以下信息: ①企业已研究药物的相容性信息;

②“企业未作其他药物的相容性试验,用本产品输注其他药物时的相容性信息是未知的”;

③“禁止用于输注与本产品不相容的药物”。6.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与处理方法。

7.以DEHP增塑的聚氯乙烯(PVC)作为原料的产品,产品说明书中应有以下内容:

(1)明确标识该产品含有DEHP;(2)警示信息写明以下内容: ① DEHP的相关毒性;

②“本产品不宜贮存和输注脂肪乳等脂溶性液体和药物”; ③“新生儿、青春期前的男性、怀孕期和哺乳期的妇女不宜使用本产品输注药物”。

四、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企业在递交申报资料前应对申报资料的内容认真复核,所有申报资料内容应当前后一致,如申请表、标准、说明书中产品结构组成、规格型号、适用范围应当一致。申报资料中各项目间使用明显的标志区分,并装订成册。申报的各项内容应完整、清楚,不得涂改。申报资料的复印件应当完整、清晰,并与原件完全一致。申报资料的数据应可靠、用语规范、翻译准确。申报资料中的研究报告必须详细描述研究目的、研究条件、所用设备、对照、试验方法、观察指标、统计方法、数据分析、结论和讨论。生产企业应将所有研究资料妥善保管并归档。对于申报资料中引用的参考文献、相关标准和数据,企业应提交这些资料的原文或复印件。

(二)该类产品应依据现行有效法规(如:《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产品(注、输器具)生产实施细则》、《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试行)》等)进行质量体系考核,提交体系考核报告。如有外购组件,须提交外购协议及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三)质量跟踪报告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产品的销售情况;企业对产品的质量控制措施以及内部审核中对产品质量的审查情况的说明;产品周期检验、日常检验及质量监督抽验情况;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用户对产品质量的反馈情况;产品上市后企业执行不良事件监测制度及不良事件监测情况报告;企业收集的关于产品的相关质量信息。

五、名词解释

1.无针输注系统:无针输注系统是指设计为可以不需针刺而反复向输液管路输送或抽取液体的一类器械,此系统可实现液体的单向或双向流动,液体的双向流动允许使用者加药或回抽液体。

2.防针刺设计:指器械的一个组件或附件具有防止使用人员受到注射针/输液针意外刺伤的一种设计,该功能的激活方式既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

六、参考文献

1.《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76号)2.《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6号)

3.《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5号)4.《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0号)

5.《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6.Intravascular Administration Sets Premarket Notification Submissions[510(k)];July 11, 2008 CDRH FDA 7.Submissions for Piston Syringes[510(K)];April,1993 CDRH FDA 8.Submissions for Hypodermic Single Lumen Needles[510(K)];April,1993 CDRH FDA 9.Medical Devices with Sharps Injury Prevention Features;August 9, 2005 CDRH FDA 10.ASTM F1980-07 Standard Guide for Accelerated Aging of Sterile Medical Device Packages 11.Submissions for External Infusion Pumps[510(K)];March,1993 CDRH FDA 12.Use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 ISO-10993,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Medical Devices Part 1: Evaluation and Testing;May 1,1995 CDRH FDA

第五篇:2016年牙科种植体(系统)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牙科种植体(系统)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2016年修订版)

一、前言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牙科种植体(系统)的产品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审评注册申报资料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牙科种植体(系统)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当依据具体产品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不涉及注册审批等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有能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应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当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本指导原则是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1年发布的《牙科种植体(系统)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的修

订版。本次修订按新法规的要求调整了原指导原则的顺序和条目,没有对技术要求部分进行实质性修改;在临床试验部分增加了临床评价要求路径;增加了产品注册单元划分原则等内容。

二、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经外科手术后保留于口腔内的牙科种植体(系统)(不适用于刃状穿骨植入体)。

三、注册申报资料要求

(一)综述资料 1.概述

(1)申报产品管理类别:Ⅲ类。(2)分类编码:6863(3)产品名称:根据《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命名,并详细说明确定依据。

2.产品描述

注册申报资料应当侧重阐述产品的设计原理、加工工艺、材料的特性、表面处理等关键问题。

产品描述应当包含器械性能参数及要求的完整讨论,并附该器械详细的、带标示的设计图纸。应当对器械性能参数、预期用途、竞争优势(和同类产品比较)进行讨论,应当有器械特性的详细描述。器械特性应当包括形状、几何尺寸及公差、抗旋转性能(如种植体外部/内部六角特性)、种植体

轴向平面特性(如种植体表面凸凹、螺距、螺纹、种植体轴向抗旋转沟槽)等。对这些特征的充分研究和讨论,有助于解决已确认的器械风险及其他附加风险。

3.注册单元及型号规格(1)注册单元划分原则为:

①不同材质的种植体应划分为不同的注册单元。②不同结构的种植体应划分为不同的注册单元。③不同表面处理方式的种植体应划分为不同的注册单元。

④种植体和基台应按不同注册申报单元申报。(2)规格型号的划分

对于存在多种型号规格的产品,应当明确各型号规格的区别。应当采用对比表及带有说明性文字的图片、图表,对于各种型号规格的结构组成、功能、产品特征、性能指标等方面加以描述。同一注册单元检测时应考虑产品之间的差异性,如有必要应进行差异性相关检测。

4.包装说明

综述资料应包括有关产品包装信息,以及与该产品一起销售的配件包装情况;应当说明与灭菌方法相适应的最初包装的信息。

5.适用范围和禁忌症

申报企业可根据申报产品的具体预期用途及研究资料,参考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要求进一步确认申报产品具体的适用范围及禁忌症。

6.与同类产品或前代产品的比较信息

参考的同类产品或前代产品应当提供同类产品(国内外已上市)或前代产品(如有)的信息,阐述申请注册产品的研发背景和目的。对于同类产品,应当说明选择其作为研发参考的原因。应综述同类产品国内外研究及临床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提交申报产品与已批准上市的同类产品等同性的对比资料,同时列表比较说明产品与参考产品(同类产品或前代产品)在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制造材料、性能指标、作用方式以及适用范围等方面的异同。

(二)研究资料 1.原材料控制

应当说明材料的选择依据、材料来源,对所选用的材料应当进行质量控制并符合相关材料标准要求,材料应当具有稳定的供货渠道以保证产品质量。对外购材料应当评估供方资质,提供材料的供方名录。对所有组件,应当提供其组成材料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力学性能和生物学特性(包括生物相容性)评价资料。

材料的化学性质应当包括:化学组成、相对杂质含量及其上限、溶解性及其试验方法、降解性及其试验方法、复合材料的吸水性及试验方法、金属材料的耐腐蚀性、电化学性

能及其测试方法。

材料的物理性能应当包含:辐射不透过性、磁性(铁磁性及非铁磁性)、表面涂层孔隙参数(孔径及分布)、晶体特性。

材料的力学性能应当包含:对金属材料,要考虑其0.2%非比例拉伸极限强度、断裂伸长率、弹性模量;对陶瓷材料,要考虑其弯曲强度及测试方法;对复合材料,要考虑其弯曲强度及弹性模量。应当制定严格控制措施,以保证种植体及配件材料成分、性能的一致性。

2.生产工艺

提交产品的生产工艺管理控制文件,详细说明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步骤,列出工艺图表。对生产工艺的可控性、稳定性应进行确认。对生产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所有助剂(如:溶剂等)均应说明起始浓度、去除措施、残留浓度、对残留量的控制标准、毒性信息以及安全性验证报告。

3.产品性能研究(1)成品力学性能

有些成品性能从材料中无法完全反映出来, 例如种植体系统耐疲劳强度、抗压强度和抗剪切强度、涂层粘结强度等。应当提供这些成品特性及性能研究、试验资料。

有的种植体并不使用单独的基台组件。但是对有些使用单独基台组件的种植体,应当对种植体/基台组装体进行测

试。

应当建立试验方法,以确保能测试种植体、种植体/基台系统的抗压强度和抗剪切强度。测试条件应当尽量模拟真实的口腔环境,测试方法参考ISO14801 Dentistry-Implants-Dynamic fatigue test for endosseous dental implants。

有涂层的种植体,提供涂层的粘结强度测试结果及检测方法。

若器械设计及试验部分依从相关技术标准,应当声明试验遵从何种技术标准(应当提供相应标准),企业应当按所依从的技术标准完成符合性试验。

(2)种植体对基台的兼容性

如果企业认为已合法上市的某企业生产的基台或种植体与申请上市的基台或种植体兼容(可配合使用),应当进行上述种植体(系统)性能测试以证明其兼容性。

提交种植体申请时,应当提交与不同型号种植体相连(配合使用)各种基台特性的技术文件。提交基台申请时,应当提交所有不同型号基台的特性技术文件。在所有的提交材料中,器械特性应当包括尺寸、形状以及连接类型。

(3)耐腐蚀试验

若种植体(系统)包含不同种类的金属组件,并且以前未见相似的用法,应当进行耐腐蚀试验。耐腐蚀试验在37℃、生理盐水溶液中进行。钝化及未钝化的金属表面均需评估。应当通过试验进行以下评估:

①金属或合金的腐蚀电位;

②异种金属组装种植体的耦合电位;

③异种金属种植体系统的腐蚀率。

(4)表面改性

种植体表面形态对种植体与骨组织间的结合强度有较大的影响。这不但体现在粗糙度大小上,也体现在表面形态。若对种植体表面进行改性,应当提供表面改性方法工艺技术资料并对其表面特征进行表征,包括表面涂层、喷砂、酸蚀及其他表面处理;应当提供表面处理方法、表面形态特征与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关系的研究资料。

① 陶瓷涂层

若种植体表面涂层为陶瓷涂层,应当提供以下信息: 如涂层材料为粉末,需提供用于涂层的粉末颗粒大小及粒度分布、粉末的化学成分及化学性质分析;粉末的X-线衍射图谱。

涂层信息:涂层制备工艺、后处理工艺及其特点;涂层的平均孔径、涂层孔隙率以及涂层孔隙参数的测试方法和采用标准;种植体表面涂层100×扫描电镜照片(表面和截面);涂层厚度和公差及其测试方法和采用标准;涂层的化学性质分析、涂层中所有晶相的百分比;涂层表面形态特征;涂层

X-线衍射图谱;涂层磨损、剥脱和溶解特征及其试验方法;涂层粘结强度及其测定方法和采用标准。

② 金属涂层

若种植体表面涂层为金属涂层,应当提供以下信息:涂层材料的化学成分及涂层自身的化学成分、涂层厚度及含孔度、涂层平均孔体积占涂层体积百分数、涂层表面形态特征、涂层中材料的晶相及非晶相比例及分布、涂层表面化学性能特征、种植体涂层100×扫描电镜照片(表面和截面)、涂层磨损、剥脱和溶解特征及其试验方法。

③喷砂处理

若对种植体表面进行粗糙化喷砂处理,应当提供以下信息:喷砂处理种植体表面特征、所使用喷砂粒子的化学成分、种植体表面处理方法、是否有喷砂粒子残留、用于去除喷砂粒子的物质的理化特性及其工艺过程、种植体表面分析及种植体表面显微照片。

④酸蚀处理

若对种植体表面进行酸蚀处理,应当提供以下信息:种植体表面处理所用酸蚀剂的化学成分,处理工艺,处理后种植体表面酸蚀层的形态特征、表面化学组成分析及分析方法、扫描电镜照片。应当控制酸蚀剂的残留量。

⑤其他处理

若对种植体表面进行其他技术处理,应当根据该处理的特点提供相应的技术资料。

4.生物相容性评价

产品应当按照YY/T 0268和YY/T 0127系列标准进行生物学评价。若申报产品包括组件、配件等,应根据组件或配件与口腔组织的接触类型和时间,充分评价组件或配件的生物相容性。按照国际惯例,使用符合GB/T 13810《外科植入物用钛及钛合金加工材》或符合美国ASTM系列标准的植入钛、钛合金材料,且器械表面未经改性处理或仅进行了喷砂处理的牙科种植体(系统),可申请豁免进行生物相容性检测,但应当提交生物相容性评价报告。

5.灭菌工艺

应提交灭菌验证报告。灭菌过程还应开展以下方面的确认:

(1)产品与灭菌方法的适应性。(2)包装与灭菌工艺适应性。6.有效期

建议进行有效期验证来支持企业确定的产品有效期。稳定性研究应监测产品的主要参数以确保在有效期期间产品可正常使用。

7.包装

产品包装验证可依据有关国内、国际标准进行(如GB/T19633、ISO11607、ASTM D-4169等),提交产品的包装

验证报告。直接接触产品的包装材料的选择应至少考虑以下因素:包装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包装材料的毒理学特性;包装材料与产品的适应性;包装材料与成型和密封过程的适应性;包装材料与灭菌过程的适应性;包装材料所能提供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屏障保护;包装材料与使用者使用时的要求(如无菌开启)的适应性;包装材料与标签系统的适应性;包装材料与贮存运输过程的适合性。

8.动物实验研究

应提供申报产品的动物实验研究。建议根据产品预期用途在适合的动物模型中进行产品的性能评价。动物实验应与产品临床使用部位和使用方法相适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模型选择的依据

②研究中使用的治疗参数与建议用于人体的治疗参数的比较。

③实验方案和方法

若已有同类产品上市,建议选择同类已上市产品作对照。

④结果(包括原始数据样本)⑤结论 9.其他

申请人认为在研究中应提交的证明产品安全有效所必

需的其他材料。

(三)临床试验及临床评价资料

应当按照《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管理规定》提交临床试验方案、临床试验报告、伦理委员会意见等资料。如提供临床评价资料,应根据已经发布的《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5年第14号)要求提供临床评价资料。

考虑到牙科种植体(系统)临床试验的特殊性,可不设置对照组,而采用国际公认的评价标准来判定是否种植成功,即①临床检查种植体无松动;②X线片检查种植体周围无透光区,种植体植入术后第一年垂直骨吸收小于1.0mm,以后每年复查垂直骨吸收小于0.2mm;③种植后无持续性和(或)不可逆的症状及体征,如疼痛、感染、神经过敏、感觉异常及神经管损伤等;④修复后美学效果满意。

对牙科种植体(系统)的临床试验,还应当关注并记录种植体及其基台有无破损及松动、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种植体断裂、感染情况等不良事件,并且对所有不能随访受试者做出详细解释。牙科种植体(系统)的临床试验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的资料:

1.受试者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应当在临床研究方案中规定完善合理的受试者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原则上,对不符合纳入标准及符合排除标准的入选者应当予剔除。临床试验建议选择进行单冠种植修复的病例,并应当根据下列因素对受试者进行描述:预期用途、试验组人数、性别及年龄分布、牙列状况、咬合情况、牙槽突的骨量和骨质、使用辅助材料情况等,并对前述的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取值范围作出明确的规定。

确定样本含量的基本原则:应当给出具体的计算公式和公式的出处,并根据下列五个方面确定所需要的样本含量,即(1)拟采取的试验设计类型;(2)主要评价指标的性质(若采用单组设计,应当根据当前本领域内国内外公认的种植体种植成功评价标准给出主要评价指标的标准值);(3)拟采取的比较类型;(4)应当明确给出允许犯假阳性错误的概率(通常不超过0.05)和犯假阴性错误的概率(通常不超过0.2,1-被称为检验效能或把握度);(5)应当考虑20%以内的脱落率。

各中心参与研究人员应当接受统一的高标准的专业培训;对结果评价有重要影响的试验或指标的检测应当由一个有资质的中心试验单位来完成,以最大限度地减弱和消除中心效应对结果的影响。

2.植入前评估

临床方案中植入前评估应当包含:受试者的全身状况、影响试验结果的任何疾病情况及受试者口腔状况、预植入的部位、特殊条件下种植体的植入(如IV类骨或上颌窦区域的种植等)、各种病理状况(如感染、出血及炎症等)、对颌部位的牙齿、口腔卫生状态、植入部位的骨质骨量。

植入前评估应当包括种植体植入部位的标准化X-光片/CT片,定量分析牙槽嵴的骨高度及宽度,使用X射线机拍片评估种植部位骨状况,研究期间所拍摄的X-光片/CT片应当具有可比性。该步骤还可在植入后评估中应用。适合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包括:全景X-光片/CT片、根尖X-光片/CT片等。

3.植入中观察(1)术前准备

应当记录患者术前牙周治疗情况、抗生素及漱口液使用情况、局麻患者常规心电监护等。

(2)术中观察项目

应当观察并记录手术消毒方式、麻醉方法、切口方式、植入部位牙槽骨解剖状态、种植体类型及基本参数、种植方式、种植体植入后

初期稳定性、是否植骨(植骨的材料和方式)、种植体植入后位置、软组织瓣缝合状态、手术中器械使用的顺应性等。

(3)术后观察项目

应当观察并记录术后的用药情况,术后7天、14天伤口愈合情况及术后1个月、3个月X线片观察种植体愈合情况

等。

4.植入后评估

临床方案中植入后评估应当包含:(1)临床及影像学评估频率

应当说明临床评估及影像学评估的次数、频率。对于以下6类种植体:①与已上市器械有不同材料组成及设计的种植体;②长度小于7mm 和(或)直径小于3.25mm的种植体;③角度大于30°的基台;④采用了新技术的种植体;⑤预期用途有异于同类器械的种植体;⑥表面有涂层的种植体(表面处理方法符合本指导原则的相关要求),临床观察的时间点通常为种植修复完成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及3年;除上述以外的种植体,临床观察的时间点通常为种植修复完成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

(2)植入期各阶段的时间间隔

应当指明在治疗各个阶段之间的时间间隔(例如:种植体植入后到基台植入前;种植体植入后到咬合面受力之前)。随访期是从种植体承受咬合力开始,应当按临床研究方案中的要求描述咬合负重(功能性负重、非功能性负重或渐进性负重)情况。

(3)研究过程的药物治疗

应当记录在临床研究期间任何可影响研究结果的药物治疗及服用/使用剂量,如抗生素、止痛剂、漱口水之类的用药情况均需记录。

(4)影像学资料

应当获取方案中提及的影像学资料。应当依据影像学资料定量分析牙槽嵴吸收情况;还应当记录种植体周围X-线透射的影像学证据。

植入后评估除上述四项外,临床评价指标还包括: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牙齿及植入体活动度、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袋探诊深度及术后并发症。

5.不良事件和并发症

应当对每项不良事件及并发症进行描述并制表,应当包括如下事件:感染、种植体修复前脱落、种植体破损或断裂、种植体修复后脱落、基台螺丝松动或折断、疼痛、感觉异常等与种植体相关不良事件。应当提供失去随访的受试者数目、原因及失访时间。对每例不良事件,应当提供详细完备的事件分析报告。

6.数据制表及统计分析

应当对所有受试者报告表中的数据进行制表,包括未完成调查受试者资料的副本,将临床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记录统计分析的方法及结果。应当根据试验设计类型、比较类型、资料性质和统计分析目的,合理选择统计分析方法,并对所用的统计学方法,必须引用参考目录或列出公式,并对任何变更进行解释。

(四)产品风险分析资料

根据YY/T 0316《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应对产品原材料、生产加工过程、包装、灭菌、运输、贮存、使用等产品寿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实施风险管理。在产品安全风险管理报告中应当说明所使用的安全风险管理方法及结果,包括器械特殊设计带来的风险及安全风险管理结果。指导原则确认了和种植体、基台有关的一般风险因素及所推荐用以降低风险的措施。

已确认的种植体的风险因素包括:种植体功能不全或种植失败(松动、完整性破坏)、损伤其他牙齿、感染(局部或整体感染,包括细菌性心内膜炎)、术中损伤、穿孔(窦道、牙槽板)及术后并发症等。已确认的种植体基台的风险因素包括:基台功能不全(基台与种植体不兼容)、种植失败(松动、完整性破坏)、损伤其他牙齿等。

(五)产品技术要求

1.应当根据产品的质控要求确定产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技术要求,技术要求可直接引用或部分采用相关行业标准,但制定注册产品技术指标应当不低于行业标准适用条款。对于不适用项目及产品特性应当予以说明。

2.产品所使用的材料应当在技术要求中明确;申报产品型号、规格划分的说明,应尽量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表示方法,应当能涵盖产品所有的组件、材料。

3.检测报告应当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可的检测机构出具,产品在检测机构承检范围内。对多型号、涉及非全性能检测的典型性检测报告,应当按材料及组件分类分别出具检测报告。符合豁免生物相容性检测的,应当提交符合相关规定的说明。

(六)产品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

应按照《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6号)编制产品说明书和标签。说明书还应当注意如下事项:

明确产品是否无菌、灭菌方法、有效期。如以非无菌状态提供产品,但最终使用时产品应当为无菌状态,说明书应当提供灭菌方法和灭菌条件。说明书中产品名称、英文名称应当和申报名称、标准名称相符合。原则上说明书中介绍的产品应当和申报产品(包括规格型号)、标准中规定产品具有唯一的对应性,避免使用涵盖未申报产品或规格型号的所谓大产品说明书备案,只有当说明书中所介绍的产品和申报产品一起配合使用,有利于最终用户正确使用申报产品时才可以使用“大”产品说明书备案。

说明书不应当宣示没有依据和夸大了的产品性能指标,应当实事求是地介绍产品的特点。凡宣称产品性能和特点的,应当有产品标准或提交的注册技术资料依据。不使用“系列”“等”“无毒”“对人体无害”等含混和绝对性用词。明确产

品禁忌症、使用注意事项和其他应该说明的问题。

四、名称解释

(一)牙科种植体 dental implant 一类用外科手术植入颌骨内或置于颌骨上,用以固定支持义齿的医疗器械,可以是穿龈的(种植体的一部分暴露在牙龈外作为基桩)或完全埋置于牙龈下(仅用作支撑可拆卸的牙修复体)。根据需要,牙种植体可做成圆柱状、叶片状和螺旋状等多种形态,可以由金属、陶瓷、聚合物或天然物质等不同材料所构成或由前述材料复合而成。

(二)种植体基台 implant abutment 基台是牙科修复术中种植体的辅助器具,在手术植入种植体后,基台也将经由手术长久附着于该种植体。基台伸向牙龈外部,构成穿牙龈组分,用以固定义齿及其他矫正物(修复体)。若种植体自身包含完整的穿牙龈部分,则无须使用基台。

(三)牙科种植体系统 dental implant system 由完整组件组成的器械,也包括临床和技工室对种植体的预备和放置、附属修复体的构建和插入所需的辅助工具和专用设备在内。(种植体系统能够表示一种特定的概念、创造或专利。它包括必须的部件和工具,用以完成种植体部植入和基台的组装。)

(四)涂层 coating

覆盖或部分覆盖种植体表面的材料层。

(五)生物相容性 biocompatibility 1.材料能执行功能并且在特定应用部位宿主能产生适当反应的能力;

2.能被特定生活环境所接受,且无不良或不期望的副作用的性质。

五、参考文献

1.《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50号)

2.《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号)

3.《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5号)

4.《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6号)

5.Guidance for industry and FDA Staff Class Ⅱ Special Controls Guidance Documents: Root-form Endosseous Dental Implant and Endosseous Dental Implant Abutments 6.ISO 10451:2002E Dental Implant Systems-Contents of Technical Files 7.ISO/TS 22911:2005 Dentistry-Preclinical

Evaluation of Dental Implant Systems-Animal Test Methods 8.ISO/TR 11175:1993E Dental Implants-Guidelines for Developing Dental Implants 9.YY0315—2008《钛及钛合金人工牙种植体》 10.GB13810—2007《外科植入物用钛及钛合金加工材》 11.GB3620.1—2007《钛及钛合金牌号和成分》 12.国际公认的种植体种植成功评价标准(1986年Albrektsson标准)

13.ISO 14801:2007 Dentistry-Implants-Dynamic fatigue test for endosseous dental implants

六、起草单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

下载有源医疗器械使用期限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源医疗器械使用期限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