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附件2 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提交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的注册申报资料,同时规范该类产品的技术审评要求。
本指导原则是对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的一般性要求,注册申请人应根据申报产品的特性提交注册申报资料,判断指导原则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不适用内容应详述理由。注册申请人也可采用其他满足法规要求的替代方法,但应提供详尽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并参考了国外法规与指南、国际标准与技术报告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认知水平和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修订。
本指导原则是对注册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不包括审评、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一、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测量骨密度的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管理类别为II类,分类编码为06-01-09。
按照测量部位不同,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分为中轴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和外周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中轴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主要用于测量椎骨和股骨,外周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用于四肢和/或跟骨的测定。
二、综述资料 (一)工作原理的描述 应提供X射线骨密度仪的工作原理,描述双能产生的方式,如:脉冲电压方式、双能曝光方式(高低压切换)、恒稳电压方式(K-缘过滤器)、双能探测器方式,可提供工作原理图进行说明。
(二)产品描述 应提供该器械的完整描述,包括:
1.整机完整描述,应包括组件描述、产品图示,图示中应清楚地标识关键组件及必要注释。应注明选配件。应列出预计与X射线骨密度仪配套使用的所有附件,并对每个附件提供完整描述,包括照片、结构、材料。
2.系统功能及参数描述。
系统参数包括但不限于:X射线扫描方式(笔形束扫描、宽角扇形束扫描、锥形束扫描、窄角扇形扫描);
扫描信息采集方式(点采集、线采集、面采集)、高低能KV值、扫描角度、扫描模式、扫描范围、测量部位、准确性、精确性、扫描时间、辐射剂量。
产品的功能描述,包括 基本功能:骨密度测量功能;
附加功能(如适用):如,非典型股骨骨折功能、FRAX评估、腹主动脉钙化评估、椎体骨折评价、髋关节几何结构评估等。
3.部件功能及参数描述,包括但不限于:
高压发生器:型号、电源条件(额定电网电压、相数、频率)、高压模式(连续/脉冲),管电压范围、管电流范围、加载时间范围、电流时间积范围以及准确度要求、逆变方式。
X射线管组件:型号、阳极类型(固定/旋转)、阳极热容量、最大连续热耗散、标称管电压、焦点标称值、靶材、靶角。
如为组合机头,应注明。
限束器:射野尺寸。
过滤器类型(如适用):锡过滤器、铈过滤器、钐过滤器。
探测器:型号、结构(闪烁体材料涂层:如碘化铯、硫氧化钆等);光电转换器件:如薄膜晶体管TFT、电荷耦合器件CCD、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
探测原理示意图并详述关键结构;
探测器分类(如按照像素排列方式分为线阵探测器、面阵探测器;
按能量转换方式的分为直接转换平板探测器、间接转换平板探测器、按数据传输方式分为有线探测器、无线探测器)、探测器尺寸、有效视野尺寸、像素矩阵(水平和垂直)、像素尺寸、量子探测效率DQE。
扫描运动轨迹(直线运动,旋转运动)(如适用)。
4.产品测量值与计算值的描述。应提供测试结果所有页面的副本。测试结果既可展示在显示器上亦可以硬质副本形式打印出来。测量值与计算值应包括:骨密度(BMD)和或骨矿物质含量(BMC)、面积(Area)(如适用);
T-值、Z-值(如适用)。
不限于:如含有(二)2所述的附加功能,则应有相应的输出指标。
设备界面、输出报告应使用中文。报告中输出图像处应备注:骨密度图像不用于诊断。
5.设备校准方法及质量控制要求的描述。
(三)型号规格 应按照附录示例提供型号规格划分表/产品配置表。描述不同配置产品差异(如适用,应提供图示)。
(四)适用范围与禁忌症 1.适用范围 示例1:该产品用于对成人腰椎和股骨近端、和/或前臂部位的骨密度进行测量。测定结果可与其他临床危险因素相结合帮助医生对导致骨密度下降的骨质疏松症和医疗状况做出诊断并最终用于评估骨折风险。该产品也可用于体成分测量。
示例2:该产品用于对前臂部位的骨密度进行测量。
2.预期使用环境:应明确使用地点和使用环境,使用环境应包括温度、湿度、海拔大气压范围以及适合国内辐射防护标准的设备屏蔽条件。若产品为便携式,也应考虑辐射防护的要求。
3.明确适用人群,如成人和/或儿童。儿童应标注适用的儿童年龄范围。
4.禁忌症:如产品具有禁忌症,应予以说明。并应当明确说明该器械不适宜应用的某些疾病、情况或特定的人群(五)参考的同类产品情况 应按照《关于公布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的公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4年第43号)公告执行。若采用新技术,应说明是成熟的技术,还是全新的首创技术,如果本设备采用的新技术、新功能可以在其他已上市的设备上找到类似的功能及应用,可以采用多台参比机器对比说明,应提供区别于同类产品的技术特征说明。
三、研究资料 (一)产品性能研究 1.提供性能指标的确定依据。性能指标建议参照YY/T 0724中相应条款。不适用的条款及试验方法应明确不适用的合理理由。如果采用了标准外的替代指标和试验方法,应提供该方案的合理性依据。
2.各种临床测量参数及计算参数测量原理及临床功能的算法实现应予以说明。提供执行的验证和确认试验的摘要。试验结果应证实设计输出符合设计输入要求。
如:对计算报告值(T-值、Z-值等)所用算法的描述。对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如用于智能摆位的CADfx技术和scancheck技术)及(二)2所述的产品功能中提到的各项功能所用算法的描述。对设备中采用的专利技术的描述。
提供附加功能的内部验证资料:如:临床意义、测量准确性、测量重复性、附加功能对BMD测量的影响等。
3.提供体模及相关信息的研究资料。包括体模制造商、体模用途、结构、技术规格及图示、测试部位、材料说明等。
4.参考数据库 厂家应提供参考数据库,用于辅助骨质疏松症诊断及评估,诊断及评估标准参照有关WHO推荐标准和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
建议采用有代表性的中国人群骨密度测量值参考数据库。制造商应对设备中采用的参考数据库予以说明。
若采用国内外专业杂志公开发表的参考数据,应提供数据出处。
若进行了数据采集,应提交数据采集时的质控内容及结果(包括使用的设备的制造商、型号、设备重复性等)和质控方法及过程(包括对操作者、设备的质控要求等)。
若采用与已上市设备相同的参考数据库,应与使用该参考数据库的设备的测量结果进行校正,应对软件中相应的转换公式、算法予以说明。并提供BMD结果一致的验证及评价资料。
参考数据库的信息应在随机文件中公布,包括不限于:样本数据来源(各参考数据库样本选择应具有产品声称的人群代表性)。抽样方法、样本量、样本人群特征(应包括性别、年龄组、身高、体重、种族/民族和或地域等)、扫描部位及体成分测量结果(如:腰椎、髋部、前臂骨密度和全身骨密度、脂肪及瘦肉成分等)、纳入/排除标准、剔除标准、参考文献。
建议提供不同扫描部位及体成分测量结果与不同部位人群特征的结果。
若上市后参考数据库更新,如扩充数据库样本量,应提供数据库更新历史,并参照上述方法提供参考数据库建立的相应资料。
(二)生物相容性评价研究 与人体接触的部件,如患者支撑装置、定位垫等;
应提供接触部件名称、部件材料、接触性质(接触类型、接触时间),并应根据GB/T 16886系列标准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
(三)清洗和消毒研究 关于接触到患者的设备表面的清洗、消毒说明,以及所有可能需要清洗、消毒的设备表面的清洗、消毒说明,以避免疾病传播。
应提供推荐的清洗和消毒方法,推荐使用的试剂,及其效果的验证报告。说明书应有清洗、消毒方面的说明。
(四)产品有效期和包装研究 注册申请人应提供整机的使用期限、确定依据及验证报告,可以通过分析影响整机有效期的因素确定整机的有效期,也可以使用经验数据。应提供X射线管组件、高压发生器、患者支撑装置、探测器等关键部件的寿命验证资料。
产品包装应符合YY/T 1099的要求,并提供相应的自检报告。
(五)软件资料 软件资料应符合《医疗器械软件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的要求。
若产品具有网络连接功能以进行电子数据交换或远程控制,应符合《医疗器械网络安全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的要求。
四、生产制造信息 生产场地的介绍应与生产者资格证明文件和政府批准文件载明事项保持一致。
五、临床评价资料 按照《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临床评价。
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属于《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第二类医疗器械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中的产品。
1.应提交申报产品相关信息与《目录》所述内容的比对资料,证明两者具有等同性。
2.申报产品与目录中已获准境内注册医疗器械对比表,比对内容不局限于指导原则附录中所列的项目,还应提供附件所述内容的对比情况。
3.若申请的产品适用范围超出了《目录》如,产品带有附加功能,则可通过同品种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或临床使用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并按照《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中相关要求提交临床评价资料。或按照《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提交临床试验资料。
六、产品风险分析资料 应符合YY/T 03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的有关要求,提供注册产品的风险管理报告。
下列为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常见危害示例,至少应关注:
(一)能量危害 1.对患者和使用者的电击危害,如:接触低电压;
2.机械危害,如:扫描架结构故障;
机械部件的尖角、锐边、毛刺刮伤患者;
因在较小力度下非预期激活的动力运动或旋转而导致患者的碾挫伤、夹伤、挤压伤;
3.电离辐射,如:异常辐射散射故障导致被测者/使用者过度暴露;
来自设备所致干扰的意外诊断系统性能或失效;
4.非电离辐射,如:定位激光束使用不当对被测者眼睛造成的非电离辐射;
5.EMC,如:辐射干扰起搏器和其他患者设备;
6.热能,如:与通常情况下可接触到的热表面或部件发生意外接触。
(二)生物学和化学危害 1.支持患者的床台可能造成交叉感染;
2.临床应用期间,患者接触到设备表面的化学残留物。
(三)操作危害 1.因输入的图像质量导致错误诊断/结果;
2.影像质量未达到最佳水平、扫描未完成、扫描过早终止、扫描启动时间不正确或扫描设置不正确(系统按指令执行);
3.操作员有意在预期临床应用之外误用诊断系统;
4.操作员故意在预期临床用途外误用辐射诊断成像系统。
(四)设备功能的丧失或变坏 1.X射线系统/探测器系统性能降低;
2.骨密度测量数据显示不正确,或输出人体成分及骨质疏松诊断未使用的其他数据;
3.错误显示或输出辐射暴露指示;
4.骨密度测量数据不可用或已丢失;
扫描未完成,且未生成影像或生成了不完整的影像。
(五)信息危害 1.标记不足或不正确;
2.操作说明书有缺失;
3.警告不恰当;
4.服务和维护规范不充分;
对以上各项(不限于以上各项),根据注册产品实际情况判定列出。
七、产品技术要求 产品技术要求应按照《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写指导原则》的规定编制。
1.应在产品型号/规格划分中给出产品型号规格区分列表或配置表(见附件)。
2.应明确软件型号规格、软件发布版本、软件完整版本命名规则,明确软件完整版本的全部字段及字段含义。
3.应符合YY/T 0724《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专用技术条件》的要求,应根据产品实际情况,列出具体参数值。区分不同扫描模式制定技术指标。
4.如有激光定位功能,应给出定位精度要求。
5.应列出全部软件功能纲要。
6.申请人声称的新技术、新功能应制定相关的技术要求。
7.附件应制定技术指标。
8.产品安全要求,至少应包括以下要求 (1)电气安全标准应当符合以下标准要求: GB 9706.1《医用电气设备第一部分:安全通用要求》 GB 9706.3《医用电气设备 第2部分 诊断X射线发生装置的高压发生器安全专用要求》 GB 9706.11《医用电气设备 第二部分 医用诊断X射线源组件和X射线管组件安全专用要求》 GB 9706.12《医用电气设备 第一部分安全通用要求三并列标准 诊断X射线设备辐射防护通用要求》 GB 9706.14《医用电气设备 第2部分 X射线设备附属设备安全专用要求》 GB 9706.15《医用电气设备 第1部分 安全通用要求 1.并列标准医用电气系统安全要求》(2)电磁兼容应当符合YY0505《医用电气设备 第1-2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电磁兼容要求和试验》的要求。
(3)若有激光定位功能,应适用GB7247.1《激光产品的安全第1部分:设备分类、要求》 引用标准应执行最新版本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家/行业标准中不适用条款应在产品性能研究资料中说明合理原因。
9.检测方法应明确符合的标准号及条款号。
10.附录:应包含设备随附的体模信息,至少应包括:制造商、体模用途、结构、技术规格及图示、测试部位、材料说明。
八、产品注册单元划分 注册单元划分应根据产品的技术原理、结构组成、性能指标、适用范围划分。
1.不同工作原理、结构差异较大的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不能划分为同一注册单元。
如,扫描方式不同的设备,如笔形束X射线骨密度仪与扇形束X射线骨密度仪应划分为不同注册单元。
双能产生的方式不同的设备,应划分为不同注册单元。
2.采用不同型号的高压发生器的产品不能划分为同一注册单元。
3.适用范围相同,性能指标相近,但技术结构有较大差异的产品应划分为不同注册单元。
如,中轴骨X射线骨密度仪和外周骨X射线骨密度仪,应划分为不同注册单元。
4.设计和生产过程相同,技术结构基本相同的派生系列产品可以划为同一注册单元。
如硬件结构一致,选配软件不同可以划分为同一注册单元。
5.符合独立软件定义的软件可以与设备划分为不同注册单元。
九、产品检测单元划分 检测样机的选取应考虑产品功能、性能、预期用途、安全指标、主要部件、结构及其组合方式等。
1.不同配置应分别提供检测报告。除非检测产品具有典型性。
2.电磁兼容安全要求须覆盖申报的所有配置。
3.医用电气设备在实施GB 9706.1标准全项检测时,应对电磁兼容性按照电磁兼容标准要求实施检测。安规检测报告和EMC检测报告应具有关联性。
4.EMC运行模式的选择应考虑不同扫描模式,抗扰度试验每项与基本性能相关的功能均应以对患者后果最不利的方式进行,辐射发射试验应使设备在能产生最大骚扰状态下运行。
十、产品说明书与标签 说明书应符合《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6号)和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应特别注意:
1.详细描述设备操作步骤以及测量方法,如:患者摆位的要求、如何对解剖部位扫描。
2.器械技术特性。
3.校准规程。
4.质量控制的要求。
5.使用期限。
6.部件更换要求。
7.注意事项、警告以及提示。
8.参考数据库的信息。
十一、名词解释 T-值:表示相对于同种族同性别正常青年人正常参考数据库的一个计算结果。
T-值= 实测值-同种族同性别正常青年人峰值骨密度 同种族同性别正常青年人峰值骨密度的标准差 Z-值:表示相对于同种族同性别同龄人正常参考数据库的一个计算值。
Z-值= 骨密度测定值-同种族同性别同龄人骨密度均值 同种族同性别同龄人骨密度标准差 十二、参考文献 1.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第三类)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6年修订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6第21号)2.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5第14号)3.医疗器械软件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5第50号)4.《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5号)5.FDA.Evaluation and Reporting of Age ,Race,and Ethnicity Data in Medical Device Clinical Studies.Draft Guidance for Industry and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Staff.2016-06-20 6.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7,9:第10卷第5期413-444.7.GBZ130-2013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 8.FDA.行业和FDA人员指南-II类特殊控制指导性文件:骨密度仪 十二、起草单位 起草单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 附表 型号规格划分表/配置表示例 部件名称 部件型号 规格参数 型号1或 配置1 型号2或 配置2 基本组成 高压发生器 管电压范围和准确性:
管电流范围和准确性:
加载时间范围和准确性:
电流时间积和准确性:
标称输出电功率:
输入电源电压/频率:
非工频/高压逆变频率/工频 高低能量(如适用):
√ √ X射线管组件 X射线管型号A 管套型号A X射线管组件型号A 管组件热容量:
阳极热容量:
标称连续输入功率:
标称管电压:
焦点标称值:
靶角:
固有滤过:@xxkv(在xxkv下等效滤过)靶材:
阳极类型(固定/旋转)√ X射线管型号B 管套型号B X射线管组件型号B 同上 √ 探测器 A 结构:如闪烁体涂层材料+TFT阵列或CCD或CMOS 类型:(面阵/线阵/点阵;直接转换 /间接转换;有线/无线)探测器尺寸 有效视野尺寸(如适用)像素矩阵(水平和垂直)像素尺寸 DQE √ B …… √ 图像处理工作站 / 对工作站的最低要求:CCC要求、CPU、内存、硬盘容量、显卡、操作系统、光驱、网卡 应符合CCC要求,符合 GB4943.1,GB9254,GB17625.1标准 √ √ 显示器 / 对预览显示器的最低性能要求:
应符合CCC要求,符合 GB4943.1,GB9254,GB17625.1标准 屏幕尺寸 类型(CRT/液晶,彩色/黑白)分辨率(像素矩阵)最大亮度 对比度 √ √ 扫描架 运动范围和误差 患者支撑装置 A 倾斜角度范围和误差(如适用)横向运动范围和误差(如适用)纵向运动范围和误差(如适用)焦点到影像接收面的距离:
床板等效率滤过:@xxkv(在xxkv下等效滤过)√ 激光定位器 激光灯个数、波长范围、激光发射级别 √ 附件 定位垫 / 材料 软件 软件名称 软件发布版本 √ 选件 其中……内容根据产品实际情况填写,√表示具有该部件,空白默认不配置该部件.A/B仅为不同型号的示例,应根据产品实际情况填写。部件数量可在备注中说明。
第二篇:关于购置双能X线骨密度仪的可行性报告
关于购置双能X线骨密度仪 的可行性报告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愈发受到重视。目前全球大约2亿骨质疏松患者,其发病率已跃居世界常见病第七委。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到本世纪中叶将步入老龄高峰期,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27%, 达4亿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已列入我国“九五”攻关重点课题。目前,对于骨质疏松的策略是:早期诊断是关键,早期治疗可逆转,这一主动预防施治的观念在我国正为广大的专业人员,医院管理者和民众所接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骨密度检测必将为广大老年患者保健水平的改善发挥重要作用,也将为医疗机构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骨密度检测将和血糖,血脂检测一样,成为医院常规的服务项目,为人们的高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所必需。
目前WHO认定双能X线骨密度仪是骨质疏松诊断的金标准技术。市场上提供双能骨密度仪的厂商主要有美国GE LUNAR(60%),美国HOLOGIC(30%),美国NORLAND(5%)。一般业内认为,直接数字式探测器,窄角线束扫描和多视角影像重建算法以及基于Windows XP图形用户界面的全自动分析系统因其高精确度,高准确度,高速度和低剂量代表着最先进的硬件平台。目前有的厂家已经推出全中文操作界面及中文报告,非常方便国内用户正确开展骨密度检测业务。
在临床应用软件方面除了传统的正位脊柱,髋关节等软件外,有的厂家还能提供正、侧位脊柱双能成像功能,辅以计算机辅助诊断软件,无须侧位脊柱片便可发现压缩骨折。全身扫描功能可以进行骨密度和肌肉脂肪的成分评估,有的厂家还能自动提供体重指数及腹、臀脂肪比等参考信息,是诊断骨质疏松及代谢综合症提供更准确的重要工具。有的厂家还推出了以几何学测量为标志的第三代临床软件,包括股骨颈上1/2的骨密度测量,髋关节中轴长度测量分析,髋关节力学分析和双侧髋关节扫描分析,使骨折风险预测更为精确可靠。另外,辐射剂量的大小也越来越成为医生和病人关心的问题。为了更加准确诊断国人的骨质疏松症,有的厂家还能提供得到国内专业机构认可的中国大陆人参考数据库,避免了采用外国人或外籍华人数据库诊断国人的混乱局面。
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高端双能X线骨密度仪的价格在人民币200万左右。目前在本地区,骨密度检测一次的收费一般为200圆,每天以15人计算,收入3000圆。一年300天,可收入900,000圆,预计不到2.5年可收回投资,很快进入稳步赢利的阶段。我们相信,骨密度仪将为我科的临床和科研提供一个新的服务平台,为我院的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更重要的是,广大的中老年患者将从中受益,免受骨折之苦。
总之,除了前面叙述的要点外,在引进设备时还应考虑到售后服务的保障,工程师的数量和零备件库的规模以及全球装机量。这样才可为引进设备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甘油三酯测定试剂盒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附件5
甘油三酯测定试剂盒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
则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测定试剂盒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审评注册申报资料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甘油三酯测定试剂盒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供申请人和审查人员使用的指导文件,不涉及注册审批等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有能够满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应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标准体系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适用范围
甘油三酯测定试剂盒是指利用酶法对人血清、血浆或其他体液中的甘油三酯含量进行体外定量测定的试剂。本指导原则适用于进行产品注册和相关许可事项变更的产品。
脂肪酶分解血清中甘油三酯为甘油和脂肪酸。在ATP存在下,甘油激酶将甘油磷酸化成3-磷酸甘油。后者被磷酸甘油氧化酶氧化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与过氧化物酶、4-氨基比林进行显色反应,生成有色苯醌亚胺,在500nm(480nm—550nm)处吸光度值与甘油三酯含量成正比。本文不适用于干化学类测定试剂。
依据《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号)、《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印发体外诊断试剂分类子目录的通知》(食药监械管〔2013〕242号),甘油三酯检测试剂属于酯类检测试剂,管理类别为Ⅱ类,分类代号为6840。
二、注册申报资料要求
(一)综述资料
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是3分子长链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脂肪分子。甘油三酯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脂类,大部分组织均可以利用甘油三酯分解产物供给能量,同时肝脏、脂肪等组织还可以进行甘油三酯的合成,在脂肪组织中贮存。人血清中甘油三酯水平呈明显正偏态分布。病理性升高:原发性见于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与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蛋白)血症等。继发性见于糖尿病、糖尿累积病,甲状腺功能衰退、肾病综合征、妊娠、口服避孕药、酗酒等。病理性降低:原发性见于无β-脂蛋白血症和低β-脂蛋白血症。继发性见于继发性脂质代谢异常,如消化道疾病(肝疾患、吸收不良综合征)、内分泌疾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肾上腺皮质不全)及肝素等药物的应用。综述资料主要包括产品预期用途、产品描述、方法学特征、生物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总结以及同类产品上市情况介绍等内容,应符合《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和《关于公布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的公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4年第44号)的相关要求。
(二)主要原材料的研究资料(如需提供)
包括主要反应成分、质控品、校准品等的选择、制备、质量标准确定的方法及研究资料;校准品应提供详细的量值溯源资料,包括定值试验资料和溯源性文件等;质控品应提供详细的定值资料。
(三)主要生产工艺和反应体系的研究资料(如需提供)1.主要生产工艺介绍,可用流程图方式表示,并说明主要生产工艺过程的研究资料、每一步生产工艺的确认资料及试验数据。包括:工作液的配制和分装,显色系统的描述和确定依据等。
2.主要反应体系的研究资料,包括:样本采集及处理、样本要求,确定反应温度、时间、缓冲体系比较等条件的确认资料及试验数据,确定样本和试剂盒组分加样量的确认资料及试验数据,校准方法、质控方法等。
(四)分析性能评估资料
申请人应当提交产品研制或成品验证阶段对试剂盒进行的所有性能验证的研究资料,对于每项分析性能的评价都应包括具体的研究项目、实验设计、研究方法、可接受标准、试验数据、统计方法、研究结论等详细资料。性能评估时应将试剂和所选用的校准品、质控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价,评估整个系统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有关分析性能验证的背景信息也应在申报资料中有所体现,包括实验地点、适用仪器、试剂规格和批号、所选用的校准品和质控品、临床样本来源等。
性能评估应至少包括准确度、精密度、线性范围、最低检测限、分析灵敏度、分析特异性、其他影响检测的因素等。
1.准确度
对测量准确度的评价方法依次包括:相对偏差、回收试验、比对试验等方法,甘油三酯项目目前有国家标准品和国际参考物质,建议申请人优先采用相对偏差的方法,申请人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合理方法进行研究。
1.1相对偏差
使用国家标准品或国际参考物质作为样本进行测试,重复测定3次,计算平均值与标示值的相对偏差。
或用由参考方法定值的高、低2个浓度的人血清对试剂盒进行测试,每个浓度样品重复测定3次,分别取测试结果均值,计算相对偏差。
1.2回收试验
在人血清样品中加入一定体积标准或校准品溶液或纯品,每个浓度重复测定3次,计算回收率。
回收试验注意事项:
1.2.1加入的标准液体积与血清体积比应不大于1:20或其体积比不会产生基质的变化;
1.2.2加入标准或校准品溶液后样品总浓度应在试剂盒测定线性范围内;
1.2.3标准品或校准品应有溯源性; 1.3比对试验
采用参考方法或国内/国际普遍认为质量较好的已上市同类试剂作为参比方法,与拟申报试剂同时检测一批病人样品(至少40例样本),从测定结果间的差异了解拟申报试剂与参比方法间的偏倚。如偏倚很小或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说明两检测系统对病人标本测定结果基本相符,对同一份临床样本的医学解释,拟申报试剂与参比方法相比不会产生差异结果。
在实施方法学比对前,应分别对拟申报试剂和参比试剂进行初步评估,只有在确认两者都分别符合各自相关的质量标准后方可进行比对试验。方法学比对时应注意质量控制、样本类型、浓度分布范围并对结果进行合理的统计学分析。
2.精密度
测量精密度的评估应至少包括两个浓度水平的样本进行,两个浓度都应在试剂盒的测量范围内且有一定的临床意义,通常选用该检测指标的临界值附近样本和异常高值样本。
3.线性范围
建立试剂线性范围所用的样本基质应尽可能与临床实际检测的样本相似,理想的样本为分析物浓度接近预期测定上限的混合人血清,且应充分考虑多倍稀释对样本基质的影响。
超出线性范围的样本如需稀释后测定,应做相关研究,明确稀释液类型及最大可稀释倍数,研究过程应注意基质效应影响,必要时应提供基质效应研究有关的资料。
4.最低检测限
最低检测限的确定常使用同批号试剂对零浓度校准品(或样品稀释液)进行至少20次重复检测,平均值加2倍SD(≥95%臵信区间)即试剂的最低检测限。
5.分析灵敏度
试剂盒测试给定浓度的被测物时,吸光度差值(ΔA)应符合生产企业给定范围。6.分析特异性
应明确已知干扰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可采用回收实验对不同浓度的溶血、黄疸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行评价,干扰物浓度的分布应覆盖人体生理及病理状态下可能出现的物质浓度。待评价的甘油三酯样本浓度至少应为高、中、低三个水平,选取线性范围内有临床代表性意义的浓度。
药物干扰的研究可根据需要由申请人选择是否进行或选择何种药物及其浓度进行。
7.校准品溯源及质控品赋值(如产品中包含)校准品应提供详细的量值溯源资料,包括定值试验资料和溯源性文件等;质控品应提供详细的定值资料。应参照GB/T 21415—2008《体外诊断医疗器械 生物样品中量的测量 校准品和控制物质赋值的计量学溯源性》的要求,提供企业(工作)校准品及试剂盒配套校准品定值及不确定度计算记录,提供质控品赋值及其靶值范围确定的记录。
8.其他需注意问题
不同适用机型、不同包装规格,应分别提交分析性能评估报告。如注册申请中包含不同的包装规格,需要对不同包装规格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或验证。如不同的包装规格产品间存在性能差异,需要提交采用每个包装规格产品进行的上述项目评估的试验资料及总结。如不同包装规格之间不存在性能差异,需要提交包装规格之间不存在性能差异的详细说明,具体说明不同包装规格之间的差别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五)参考区间确定资料
应明确研究采用的样本来源、详细的试验资料、统计方法等,参考区间可参考文献资料,但应当对至少120例的健康个体进行验证。研究结论应与产品说明书【参考区间】的相应描述保持一致。
(六)稳定性研究资料
稳定性研究资料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申报试剂的稳定性和适用样本的稳定性研究。
试剂的稳定性包括实时稳定性、运输稳定性、开瓶(待机)稳定性等,申请人应至少提供3个生产批次的实时稳定性、开瓶稳定性和运输稳定性研究资料,包括研究目的、材料和方法、研究结论等。试剂的稳定性研究应注意选取代表性包装规格进行研究(例如:校准品稳定性应选取最易受影响的最小装量)。
适用样本的稳定性主要包括室温保存、冷藏和冷冻条件下的有效期验证,可以在合理温度范围内选择温度点(温度范围),每间隔一定的时间段即对储存样本进行性能的分析验证,从而确认不同类型样本的效期稳定性。适于冷冻保存的样本还应对冻融次数进行评价。
试剂稳定性和样本稳定性两部分内容的研究结果均应在说明书【储存条件及有效期】和【样本要求】两项中进行详细说明。
(七)临床评价资料
临床试验资料应符合《关于发布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4年第16号)的要求,同时研究资料的形式应符合《关于公布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的公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4年第44号)临床研究资料有关的规定。下面仅对临床实验中的基本问题进行阐述。
1.研究方法
选择境内已批准上市的性能不低于试验用体外诊断试剂的同类产品作为参比试剂,采用试验用体外诊断试剂(以下称待评试剂)与之进行对比试验研究,证明本品与已上市产品等效。
2.临床试验机构的选择
应选择至少两家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资质认可的临床试验机构,临床试验机构实验操作人员应有足够的时间熟悉检测系统的各环节(试剂、质控及操作程序等),熟悉评价方案。在整个实验中,待评试剂和参比试剂都应处于有效的质量控制下,最大限度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
3.临床试验方案
临床试验实施前,研究人员应从流行病学、统计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等多方面考虑,设计科学合理的临床研究方案。建议临床前开展预试验工作,最大限度地控制试验误差。各临床试验机构的方案设臵应保持一致,且保证在整个临床试验过程中遵循预定的方案实施,不可随意改动。整个试验过程应在临床试验机构的实验室内并由本实验室的技术人员操作完成,申报单位的技术人员除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外,不得随意干涉实验进程,尤其是数据收集过程。
试验方案中应确定严格的病例纳入/排除标准,任何已经入选的病例再被排除出临床研究都应记录在案并明确说明原因。在试验操作过程中和判定试验结果时应采用盲法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客观性。各临床试验机构选用的参比试剂应保持一致,以便进行合理的统计学分析。另外,待评试剂的样本类型应不超越参比试剂的样本类型。
临床试验方案必须获得临床试验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同意。
4.研究对象选择
临床试验应选择具有特定症状/体征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企业在建立病例纳入标准时,应考虑到不同人群的差异,尽量覆盖各类适用人群。在进行结果统计分析时,建议对各类人群分别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总体样本数不少于200例,异常值样本数不少于80例。样本中待测物浓度应覆盖待评试剂线性范围,且尽可能均匀分布。
应明确样本存贮条件、可否冻融等要求及避免使用的样本,血浆应明确抗凝剂的要求。实验中,尽可能使用新鲜样本,避免贮存。如无法避免使用贮存样品时,注明贮存条件及时间,在数据分析时应考虑其影响。
如果声称待评试剂同时适用于血清或血浆样本类型,可完成一个样本类型(血清或血浆)不少于200例的临床研究,同时可选至少100例血清或血浆同源样本进行比对研究,异常值样本不少于40例进行临床研究,其中不同浓度样本分布情况与总例数中分布情况应一致。也可以分别对同时适用的多个样本类型按照《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4年第16号)中试验样本量一般要求规定的200例进行试验,异常值样本数不少于80例。
涉及产品检测条件优化、增加与原样本类型具有可比性的其他样本类型等变更事项,临床试验采用变更后产品与变更前产品或者已上市同类产品进行比对试验,在至少2家(含2家)临床试验机构开展临床试验,总样本数不少于100例,异常值样本数不少于40例。
5.统计学分析
对临床试验结果的统计应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如相关分析、线性回归、绝对偏倚/偏差及相对偏倚/偏差分析等。对于对比实验的等效性研究,最常用是对待评试剂和参比试剂两组检测结果的相关及线性回归分析,应重点观察相关系数(r值)或判定系数(R2)、回归拟合方程(斜率和y轴截距)等指标。结合临床试验数据的正/偏态分布情况,建议统计学负责人选择合理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统计分析应可以证明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临床研究方案中应明确统计检验假设,即评价待评试剂与参比试剂是否等效的标准。
6.临床试验总结报告撰写
根据《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临床试验报告应该对试验的整体设计及各个关键点给予清晰、完整的阐述,应该对整个临床试验实施过程、结果分析、结论等进行条理分明的描述,并应包括必要的基础数据和统计分析方法。建议在临床总结报告中对以下内容进行详述。
6.1临床试验总体设计及方案描述
6.1.1临床试验的整体管理情况、临床试验机构选择、临床主要研究人员简介等基本情况介绍。
6.1.2纳入/排除标准、不同人群的预期选择例数及标准。6.1.3样本类型,样本的收集、处理及保存等。6.1.4统计学方法、统计软件、评价统计结果的标准。6.2具体的临床试验情况
6.2.1待评试剂和参比试剂的名称、批号、有效期及所用机型等信息。
6.2.2对各研究单位的病例数、人群分布情况进行总合,建议以列表或图示方式给出具体例数及百分比。
6.2.3质量控制,试验人员培训、仪器日常维护、仪器校准、质控品运行情况,对检测精密度、质控品回收(或测量值)、抽查结果评估。
6.2.4具体试验过程,样本检测、数据收集、样本长期保存等。
6.3统计学分析
6.3.1数据预处理、对异常值或离群值的处理、研究过程中是否涉及对方案的修改。
6.3.2定量值相关性和一致性分析
用回归分析验证两种试剂结果的相关性,以y=a+bx和R2的形式给出回归分析的拟合方程,其中:y是待评试剂结果,x是参比试剂结果,b是方程斜率,a是y轴截距,R2是判定系数(通常要求R2≥0.95)。
6.4讨论和结论
对总体结果进行总结性描述并简要分析试验结果,对本次临床研究有无特别说明,最后得出临床试验结论。
(八)产品风险分析资料
对体外诊断试剂产品寿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从预期用途、可能的使用错误、与安全性有关的特征、已知和可预见的危害等方面的判定以及对患者风险的估计进行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相应的风险控制基础上,形成风险管理报告。应当符合相关行业标准的要求。
风险分析应包含但不仅限于以下方面的内容:预期用途错误包括:设计开始时未设定预期分析物、未作适用机型验证、未针对特定的样本类型验证。性能特征失效包括:精密度失效、准确度失效、非特异性、稳定性失效、测量范围失效、定性/定量失效、量值溯源失效、校准失效。不正确的结果包括:配方错误、采购的原料未能达到设计要求的性能、原材料储存条件不正确、使用了过期的原材料、反应体系不正确、试剂与包装材料不相容。可能的使用错误包括:生产者未按照生产流程操作,检验者未按照原料、半成品、成品检验标准操作,装配过程组份、标签、说明书等漏装或误装,成品储存或运输不当,客户未参照产品说明书设臵参数或使用。与安全性有关的特征包括:有毒化学试剂的化学污染、样本的潜在生物污染、不可回收包装或塑料的环境污染。
(九)产品技术要求
申请人应当在原材料质量和生产工艺稳定的前提下,根据申请人产品研制、前期临床评价等结果,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有关文献,按照《关于发布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写指导原则的通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4年第9号)的有关要求,编写产品技术要求,内容主要包含产品性能指标和检验方法。
进口产品的产品技术要求应当包括英文版和中文版,英文版应当由申请人签章,中文版由申请人或其代理人签章。
下面就产品技术要求中涉及的产品适用的相关标准和主要性能指标等相关内容作简要叙述。
1.产品适用的相关标准:(1)GB/T 21415—2008体外诊断医疗器械 生物样品中量的测量 校准品和控制物质赋值的计量学溯源性
(2)GB/T 26124—2011临床化学体外诊断试剂(盒)(3)YY/T 1199—2013甘油三酯测定试剂盒(酶法)2.主要性能指标: 2.1外观
应与申请人声称试剂外观一致。这里可以包括试剂盒包装外观、试剂内包装外观、试剂的外观。
2.2装量
试剂装量应不少于标示装量。2.3试剂空白吸光度
用蒸馏水、去离子水或其他指定溶液作为空白加入工作试剂作为样品测试时,试剂空白吸光度A(申请人指定的波长,37℃,1.0 cm)≤0.2。
2.4分析灵敏度
试剂盒测试给定浓度的被测物时,吸光度差值(ΔA)应符合生产企业给定范围。
2.5线性范围
线性范围应至少达到1.13 mmol/L—9.04 mmol/L。2.5.1相关系数(r)
线性相关系数r应不小于0.990(线性范围下限应不低于产品的最低检测线,不高于参考区间下限)。
2.5.2线性偏差
线性偏差应不超过申请人给定值。线性偏差可分段描述或连续描述,若分段描述,应注意分段点的确定。
2.6精密度 2.6.1重复性
用同一样本或质控品重复测试至少10次,所得结果的精密度(变异系数CV)应≤5.0%。
测定样本应至少包含两个浓度点,一般应按医学决定水平取甘油三酯临界值和异常高值浓度点。
2.6.2批间差
试剂(盒)批间相对极差应≤10.0%。样本选取同前。2.7准确度
2.7.1相对偏差 提供参考物质或用参考方法定值的血清测定,实测值与标示值偏差应在±15.0%范围内。
2.7.2回收试验 在临床样本中加入一定体积标准溶液(标准溶液体积与临床样本体积应不会产生基质的变化,加入标准溶液后样品总浓度必须在试剂(盒)测定线性范围内)或纯品,回收试验一般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浓度进行,回收率应在90%—110%之间。
2.7.3比对试验 用待测试剂盒与申请人选定分析系统(已在国内上市)分别检测不少于40个在检测范围内的人源样品,用线性回归方法计算两组结果的相关系数r≥0.990以及每个浓度点的偏差,偏差应不超过申请人给定值。偏差可分段描述或连续描述,若分段描述,应注意分段点的确定。
建议按上述优先顺序,采用上述方法之一测试试剂盒的准确度。
2.8稳定性
检测申请人声称已到期试剂,产品性能应符合试剂空白吸光度、分析灵敏度、线性范围、精密度、准确度要求。冻干品应同时进行复溶稳定性试验,复溶后放臵到有效期末,产品性能应符合试剂空白吸光度、分析灵敏度、线性、测量精密度、准确度要求。
2.9校准品和质控品的性能指标(如产品中包含)应至少包含外观、装量(干粉试剂可不做)、准确性、均一性、稳定性。冻干型校准品和质控品还应检测批内瓶间差和复溶稳定性。
(十)产品注册检验报告
具有相应医疗器械检验资质和承检范围的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出具的注册检验报告和产品技术要求预评价意见。甘油三酯项目目前有国家标准品,应当使用国家标准品进行注册检验,并符合相关要求。
(十一)产品说明书
说明书承载了产品预期用途、检验方法、对检验结果的解释以及注意事项等重要信息,是指导实验室工作人员正确操作、临床医生针对检验结果给出合理医学解释的重要依据,因此,产品说明书是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最重要的文件之一。
结合《关于发布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编写指导原则的通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4年第17号)的要求,下面对甘油三酯测定试剂盒说明书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1.【产品名称】
根据《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中的命名原则,产品名称通常由被测物质的名称、用途、方法或原理三部分组成,方法或原理部分应能体现具体反应原理,建议参考分类目录或行业标准。2.【包装规格】
包装规格应明确单、双或其他多试剂类型;如不同包装规格有与之特定对应的机型,则应同时明确适用机型。如有货号,可增加货号信息。
如:试剂1:1×40 mL,试剂2: 1×20 mL 日立7170生化分析仪
3.【预期用途】应至少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3.1说明试剂盒用于体外定量检测人血清、血浆或其他体液中甘油三酯的含量。
3.2明确与甘油三酯检测相关的临床适应症背景情况。如:病理性升高:原发性见于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与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蛋白)血症等。继发性见于糖尿病、糖尿累积病,甲状腺功能衰退、肾病综合征、妊娠、口服避孕药、酗酒等。病理性降低:原发性见于无β-脂蛋白血症和低β-脂蛋白血症。继发性见于继发性脂质代谢异常,如消化道疾病(肝疾患、吸收不良综合征)、内分泌疾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肾上腺皮质不全)及肝素等药物的应用。
4.【检验原理】应结合产品主要成分简要说明检验的原理、方法,必要时可采取图示方法表示,检验原理的描述应结合产品主要组成成分、被测物和产物的关系进行描述:
如:用脂蛋白酯酶(LPL)使血清中的甘油三酯(TG)水解成甘油与脂肪酸,将生成的甘油用甘油激酶(GK)及三磷酸腺苷(ATP)磷酸化。以磷酸甘油氧化酶(GPO)氧化3-磷酸甘油(G-3-P),然后以过氧化物酶(POD),4-氨基安替比林(4-AAP)与4-氯酚(三者合称PAP)反应显色,在特定波长处监测吸光度值,可计算甘油三酯含量。
反应式如下:
5.【主要组成成分】应明确以下内容:
试剂盒提供的试剂组分的名称、比例或浓度,各组分是否可以互换;如含有校准品或质控品,除明确组成成份及生物学来源外,还应明确其定值及溯源性,溯源性应写明溯源的最高级别,包括标准物质或参考物的发布单位及编号,质控品应明确靶值范围。
例如:
本试剂盒由试剂1、2和校准品组成:
试剂1: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缓冲液100 mmol/L、三磷酸腺苷(ATP)0.20 mmol/L、甘油激酶(GK)1200 U/L、甘油磷酸氧化酶4000 U/L、氯化镁23 mmol/L、过氧化物酶5 KU/L;
试剂2: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缓冲液100 mmol/L、4-氨基安替比林1.0 mmol/L、脂蛋白脂酶2500 U/L、三磷酸腺苷0.20 mmol/L、3,5-二氯-2-羟基苯磺酸钠2.0 mmol/L; 校准品:为甘油三酯溶液,校准品具有批特异性,每批定值,定值见瓶签标示,量值可溯源至GBW09148或国际参考物质SRM1595。
6.【储存条件及有效期】应明确未开封的试剂实际储存条件及有效期,开封后在生化分析仪上待机稳定期。干粉校准品(如适用)应明确复溶稳定性。
注:保存条件不应有模糊表述,如“室温”、“常温”。7.【适用仪器】应明确可适用的具体品牌、型号的仪器。8.【样本要求】重点明确以下内容:样本类型、处理、保存期限及保存条件(短期、长期),运输条件等。如有血浆样本,应注明对抗凝剂的要求(如果草酸盐、柠檬酸盐、EDTA钠盐等对甘油三酯浓度造成干扰,应明确避免使用的提示)。冷藏/冷冻样本检测前是否须恢复室温,可冻融次数。特殊体液标本还应详细描述对采集条件、保存液、容器要求等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要求。应对已知的干扰物进行说明,如:存在的干扰因素,明确黄疸、溶血、药物等干扰物对测定的影响,同时列出干扰物的具体浓度。
9.【检验方法】详细说明试验操作的各个步骤,包括: 9.1试剂配制方法、注意事项。
9.2试验条件:温度、时间、测定主/副波长、试剂用量、样本用量、测定方法、反应类型、反应方向、反应时间等以及试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9.3校准:校准品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校准曲线的绘制。
9.4质量控制:质控品的使用方法、对质控结果的必要解释以及推荐的质控周期等;建议在本部分注明以下字样:如果质控结果与预期不符,提示检测结果不可靠,不应出具检测报告。
9.5检验结果的计算:应明确检验结果的计算方法。超出线性范围的样本如进行稀释,应结合可检测范围研究结果明确稀释液类型和最大可稀释比例。
10.【参考区间】应注明常用样本类型的参考区间,并简要说明其确定方法。建议注明“由于地理、人种、性别和年龄等差异,建议各实验室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
11.【检验结果的解释】说明可能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在何种情况下需要进行确认试验。
12.【检验方法的局限性】说明该检验方法的局限性。
13.【产品性能指标】 至少应详述以下性能指标,性能指标应与产品技术要求中相关技术指标保持一致。
13.1试剂空白吸光度; 13.2分析灵敏度; 13.3准确度;
13.4精密度(重复性和批间差); 13.5线性范围; 13.6特异性。
14.【注意事项】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4.1本试剂盒的检测结果仅供临床参考,对患者的临床管理应结合其症状/体征、病史、其他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反应等情况综合考虑。
14.2本试剂盒仅供体外诊断用,试剂中含有的化学成分接触人体后是否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后果。
14.3采用不同方法学的试剂检测所得结果不应直接相互比较,以免造成错误的医学解释;建议实验室在发给临床医生的检测报告注明所用试剂特征。
14.4有关人源组分的警告,如:试剂盒内的质控品、校准品或其他人源组分,虽已经通过了HBs-Ag、HIV1/2-Ab、HCV-Ab等项目的检测,但截至目前,没有任何一项检测可以确保绝对安全,故仍应将这些组份作为潜在传染源对待。
14.5样本:(1)采集时间要求、与用药的先后顺序或用药后时间间隔等;(2)对所有样本和反应废弃物都应视为传染源对待。
14.6其他有关甘油三酯测定的注意事项。
15.【标识的解释】如有图形或符号,请解释其代表的意义。
16.【参考文献】应当注明在编制说明书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
17.【基本信息】 17.1境内体外诊断试剂
17.1.1注册人与生产企业为同一企业的,按以下格式标注基本信息:
注册人/生产企业名称,住所,联系方式,售后服务单位名称,联系方式,生产地址,生产许可证编号
17.1.2委托生产的按照以下格式标注基本信息: 注册人名称,住所,联系方式,售后服务单位名称,联系方式,受托企业的名称,住所,生产地址,生产许可证编号
17.2进口体外诊断试剂 按照以下格式标注基本信息: 注册人/生产企业名称,住所,生产地址,联系方式,售后服务单位名称,联系方式,代理人的名称,住所,联系方式
18.【医疗器械注册证编号/产品技术要求编号】应当写明医疗器械注册证编号/产品技术要求编号。
19.【说明书核准日期及修改日期】应注明该产品说明书的核准日期。如曾进行过说明书的变更申请,还应该同时注明说明书的修改日期。
三、参考文献
(一)《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号)
(二)《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6号)
(三)《关于发布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写指导原则的通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4年第9号)
(四)《关于发布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的那广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4年第16号)
(五)《关于发布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编写指导原则的通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4年第17号)
(六)《关于公布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的公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4年第44号)
(七)《关于含有牛、羊源性材料医疗器械注册有关事宜的公告》(国食药监械〔2006〕407号)
(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的其他规范性文件
(九)GB/T 21415—2008体外诊断医疗器械 生物样品中量的测量 校准品和控制物质赋值的计量学溯源性
(十)GB/T 26124-2011临床化学体外诊断试剂(盒)
(十一)YY/T 0316—2008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
(十二)YY/T 1199—2013甘油三酯测定试剂盒(酶法)
甘油三酯测定试剂盒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
则编写说明
一、指导原则编写目的
编制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和规范注册申请人对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测定试剂盒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工作,同时帮助审查人员理解和掌握该类产品原理、组成、性能、预期用途等内容,把握技术审评工作基本要求和尺度,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作出系统评价。
由于甘油三酯测定试剂盒产品仍在不断发展,审查人员仍需从风险分析的角度认真确定申报产品的预期用途与风险管理是否相当;由于我国医疗器械法规框架仍在构建中,审查人员仍需密切关注相关法规、标准及最新进展,关注审评产品实际组成、原理、预期用途等方面的个性特征,以保证产品审评符合现行法规安全、有效的要求。
二、指导原则部分内容说明
(一)指导原则主要根据体外诊断试剂产品注册申报资料的要求,借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已发布的相关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的体例进行编写,以便于注册技术审评人员理解。
(二)产品应适用相关标准中给出了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包括产品标准、基础标准)。
(三)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中给出了产品需要考虑的各个方面,主要提出共性要求,具体量化指标需要参照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生产商技术能力予以确定。
(四)关于线性偏差以及准确度偏差说明:考虑到,如技术要求中线性偏差以及准确度(比对试验)偏差均采用相对偏差进行表述,当对线性范围中某一极低值样本进行线性范围以及准确度(比对试验)试验时,其试验结果采用绝对偏差符合申请人的规定更为合理。因此,本指导原则建议企业可对产品线性偏差以及准确度(比对试验)偏差进行分段要求,分别采用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进行表述。
(五)关于产品技术要求中分析灵敏度描述的说明:行业标准YY/T 1199—2013中分析灵敏度指的是产品功能灵敏度,而国家标准GB/T 26124—2011中分析灵敏度,指的是产品校准曲线斜率。鉴于甘油三酯测定试剂盒功能灵敏度指标目前并没有实际临床意义,本指导原则中分析灵敏度要求采用国家标准GB/T 26124—2011中校准曲线斜率的描述。
(六)关于参考区间的验证资料中对健康个体至少120例的说明:此例数的规定,结合已发布产品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并参考《WS/T 402—2012临床实验室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的制定》以及《C28-A2 如何确定临床检验的参考区间:批准指南(2000)》。
(七)关于临床试验“总体样本数不少于200例,异常值样本数不少于80例”的说明:参照国家局已发布实施的缺血修饰白蛋白、肌酸激酶、碱性磷酸酶产品注册技术指导原则。
(八)关于综述资料、产品说明书中有关与甘油三酯检测相关的临床适应症背景的说明:临床意义的描述参考自《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
三、指导原则编写单位和人员
本指导原则编写人员由浙江省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人员、行政审批人员、检验和临床专家、产品专业厂家代表等共同组成。
第四篇:一次性医用喉罩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附件13
一次性医用喉罩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和规范一次性医用喉罩产品的技术审评工作,帮助审评人员理解和掌握该类产品原理/机理、结构、性能、预期用途等内容,把握技术审评工作基本要求和尺度,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作出系统评价。
本指导原则所确定的核心内容是在目前的科技认识水平和现有产品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审评人员应注意其适宜性,密切关注适用标准及相关技术的最新进展,考虑产品的更新和变化。
本指导原则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不包括行政审批要求。但是,审评人员需密切关注相关法规的变化,以确认申报产品是否符合法规要求。
一、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的适用范围为按第Ⅱ类医疗器械管理的一次性医用喉罩产品,分类代号为6866。
二、技术审评要点
(一)产品名称的要求
一次性医用喉罩产品以产品结构和应用范围为依据命名。产品名称中可带有表示材质的描述性词语,如“PVC”、“硅胶”等字样。
(二)产品的结构和组成典型的一次性医用喉罩产品按外形结构主要有普通型(见图1)、加强型(见图2)。产品所用材料主要有硅胶、PVC(聚氯乙烯)、PE(聚乙烯)等。
1-气囊;
2-连接件;
3-通气管;
4-充气管;
5-指示球囊;
6-接头;
7-充气阀
图1
普通型喉罩示例图
1-气囊;
2-连接件;
3-通气管;
4-充气管;
5-指示球囊;6-接头;
7-充气阀
图2
加强型喉罩示例图
(三)产品的工作原理
一次性医用喉罩产品主要用于打开并密封上喉部,在进行自主、辅助或控制通气时,在患者体内提供一个气体通道。使用时,将喉罩插入咽喉部,气囊充气后起到密封和固定作用。一次性医用喉罩既可为患者自主呼吸提供通道,又能施行正压通气。充气阀为单向阀,防止气囊内气体外泄,医生可通过指示球囊瘪下或鼓起的状态来监视气囊是否处在正常工作状态。插、拔喉罩前,先对气囊放气,然后进行插或拔。
(四)产品适用的相关标准
表1
相关产品标准
GB/T
191-2008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1962.1-2001
《注射器、注射针及其他医疗器械用6%(鲁尔)圆锥接头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
2828.1-2012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受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
2829-2002
《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GB/T
14233.1-2008
《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
第1部分:化学分析方法》
GB/T
14233.2-2005
《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
第2部分:生物学试验方法》
GB/T
16886.1-201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
GB/T
16886.3-2008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3部分: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试验》
GB/T
16886.5-200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GB/T
16886.6-199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6部分: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
GB/T
16886.10-2005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0部分:刺激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
GB/T
16886.11-201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1部分:全身毒性试验》
YY/T
0313-1998
《医用高分子制品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
YY
0337.1-2002
《气管插管
第1部分:常用型插管及接头
》
YY/T
0466.1-2009
《医疗器械
用于医疗器械标签、标记和提供信息的符号
第1部分:通用要求》
YY
1040.1-2003
《麻醉和呼吸设备
圆锥接头
第1部分:锥头与锥套》
ISO
14155-1
《用于人体的医疗器械的临床研究
第1部分:一般要求》
ISO
14155-2
《用于人体的医疗器械的临床研究
第2部分:临床研究计划》
上述标准包括了注册产品标准中经常涉及到的标准。有的企业还会根据产品的特点引用一些行业外的标准和一些较为特殊的标准。
产品适用及引用标准的审查可以分两步来进行。首先对引用标准的齐全性和适宜性进行审查,也就是在编写注册产品标准时是否引用了与产品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引用是否准确。可以通过对注册产品标准中“规范性引用文件”是否引用了相关标准,以及所引用的标准是否适宜来进行审查。此时,应注意标准编号、标准名称是否完整规范,年代号是否有效。其次对引用标准的采纳情况进行审查。即,所引用的标准中的条款要求,是否在注册产品标准中进行了实质性的条款引用。这种引用通常采用两种方式,文字表述繁多内容复杂的可以直接引用标准及条文号,比较简单的也可以直接引述具体要求。
注意“规范性引用文件”和“标准编制说明”中编写标准所引用或参照相关标准和资料的区别,通常不宜直接引用或全面引用的标准不纳入规范性引用文件,而仅仅以参考文件在编制说明中出现。
如有新版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发布实施,产品性能指标等要求应执行最新版本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五)产品的预期用途
一次性医用喉罩主要用于打开并密封上喉部,在进行自主、辅助或控制通气时,在患者体内提供一个气体通道。
(六)产品的主要风险
1.风险分析方法
(1)在对风险的判定及分析中,要考虑合理的可预见的情况,它们包括:正常使用条件下和非正常使用条件下。
(2)风险判定及分析应包括:对于患者的危害、对于操作者的危害和对于环境的危害。
(3)产品每项危害产生的伤害和侵害的定量或定性的风险评估。
(4)风险形成的初始原因应包括:人为因素(包括不合理的操作)、产品结构的危害、原材料危害、综合危害和环境条件。
(5)风险判定及分析考虑的问题包括:产品原材料生物学危害;产品质量是否会导致使用中出现不正常结果;操作信息(包括警示性语言、注意事项以及使用方法)的准确性;留置使用可能存在的危害等。
2.风险分析清单
一次性医用喉罩产品的风险管理报告应符合《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YY/T
0316-2008)的有关要求,审查要点包括:
(1)产品定性定量分析是否准确(依据YY/T
0316-2008
附录C)。
(2)危害分析是否全面(依据YY/T
0316-2008附录E)。
(3)风险可接收准则。
(4)产品风险评估。降低风险的措施及采取措施后风险的可接受程度,是否有新的风险产生。
根据YY/T
0316-2008附录E对“一次性医用喉罩”已知或可预见的风险进行判定,产品在进行风险分析时至少应包括以下的主要危害,企业还应根据自身产品特点确定其他危害。针对产品的各项风险,企业应采取应对措施,确保风险降到可接受的程度。
表2
产品主要危害
危害
可预见的事件序列
危害处境
损害
生物学危害(微生物污染)
(1)生产环境控制不达标
(2)灭菌操作不严格
产品带菌
引起患者感染
化学的(不正确的配比)
(1)未按照工艺要求配料
(2)添加剂或助剂使用比例不正确
(1)可能引起小分子物质残留量过大,造成毒性危害
(2)产品易老化
器官损伤
功能性丧失
生物相容性
(1)原材料配方不正确
(2)加工工艺控制不严格
(3)后处理工艺控制不严格
残留物过多,如:PVC:氯乙烷超标、增塑剂量过大
硅胶:硫化剂分解不完全,紫外吸光超标,可能产生刺激
器官损伤
毒性或刺激
致癌
运输和储存
(不适当的环境条件)
储存条件或运输条件偏离预定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
(1)产品非正常老化
(2)无菌有效期缩短,产品带菌
功能性、使用性丧失
引起患者感染
储运、使用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机械性破坏
(1)产品带菌
(2)产品使用性能无法得到保证
引起患者感染
功能性、使用性丧失
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或医疗器械处置的污染,如:使用后的产品没有按照要求集中销毁
造成环境污染或细菌病毒扩散
环境污染
交叉感染
标记
(1)标记不清晰、错误
(2)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标记
(1)错误使用
(2)储存错误
(3)产品辨别错误
(4)导致无法保证使用安全性
引起患者感染
器官损伤
操作失效
操作说明书
(1)与其他医疗器械一起使用的说明不适当
(2)预先检查规范不适当
(3)操作说明不准确
错误使用,导致无法保证使用安全性
器官损伤
操作失效
人为因素(由不熟练/未经培训的人员使用)
(1)插、拔操作不规范
(2)放置位置不对
(3)头部位置不对
(4)打折或移位
(5)密封表面打折或扭曲
(6)体位变化
(7)规格型号选用错误
(1)造成咽部粘膜摩擦性损伤
(2)呼吸道部分或者完全性梗阻
(3)当医用喉罩不能准确占据下咽部,正压通气中气体可进入胃中
(4)通气不畅
(5)密封不足
(6)密封失效或降低
(7)密封过盈
(1)咽喉疼痛、呼吸道阻塞、喉神经损伤与声带麻痹
(2)发生胃胀气
(3)误吸或反流,造成误吸性肺炎
(4)导致无法达到满意的通气效果,操作失效
警告
对副作用的警告不充分
对操作人员警示提示不足
器官损伤
操作失效
对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很可能再次使用的危害警告不适当
重复使用
交叉感染
功能性失效、老化引起的危害
对医疗器械寿命终止缺少适当的规定,没有产品标识或标示不清
超出有效期的产品被使用,产品带菌或老化
引起患者感染或者交叉感染
功能性、使用性丧失
充气管及单向阀故障
(1)密封不足
(2)密封失效或降低
(3)密封过盈
导致无法达到满意的通气效果,操作失效
误吸或反流
内腔容积增加
密封不足
通气管破裂
通气不畅
不适当的包装
没有进行包装确认或确认不准确
造成产品污染,从而导致出现细菌感染
(七)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
本条款给出一次性医用喉罩需要考虑的产品基本技术性能指标,企业应参考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根据企业自身产品的技术特点制定相应的注册产品标准。以下技术指标如有不适用生产企业产品的条款(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应该在注册标准编制说明中说明理由。
1.物理性能:
(1)
产品型号、规格、尺寸、外观
应由生产企业根据实际产品在注册产品标准中具体编写。
喉罩的规格设计一般遵循以下协定:
1)规格范围应从0到6,允许的最小增量是0.5;
2)规格0到6应设计对应产品规格从最小到最大,从儿童到成人过渡的规格是3。
对加强型喉罩外观应包括支撑钢丝不得外露。
(2)通气开口
在喉罩的病人端或病人端附近要有一个允许通气的孔,可以做一个辅助通气开口以降低堵塞的风险。
(3)连接牢固度
接头与通气管、充气管与气囊、通气管与连接件连接应牢固,在承受15N轴向静拉力作用下持续15s,不得脱落或分离、断裂。
(4)接头
1)机器端应为一个15mm的外圆锥接头,尺寸应符合YY
1040.1—2003中的规定。内径的任何变化都应该是渐进的,方便器械穿过和移动。
2)病人端开口应有一个与接头病人端的长轴成90°±5°的平面。
(5)充气系统
1)充气系统应包括一根充气管、一个指示球囊或其他能够指示充气或放气的装置。
2)充气管的自由端应是开口的,用一个密封装置或充气阀封闭。如果需要与外部充气装置有接触面,充气管自由端应能够与装有符合GB/T
1962.1-2001的6%(鲁尔)外圆锥接头相匹配。
3)气囊放气时,充气管、充气阀或其他起单向阀作用的密封装置不应阻碍放气。
(6)密封性
1)在10cmH2O的正压下,最少3s内气囊密封不应产生可听的泄漏。
注:应通过临床研究测试来检验是否符合要求。功能测试器或患者模拟器不应用来验证喉罩的性能。临床研究应记录在保证声明的产品性能的条件下的测试结果。临床研究应符合ISO
14155-1和ISO
14155-2的要求。因此,该项要求可不写入注册产品标准,但应提供临床研究测试资料。
2)喉罩气囊、通气管、充气系统及各连接处应密封良好,应无漏气现象。
(7)气囊不能堵塞通气开口或导致呼吸通路塌陷。
注:应通过对生产企业选择的、基于对风险评估和相应的验证、确认研究中风险降低措施的方法的检查来评价是否符合要求。因此,该项要求可不写入注册产品标准,但应提供评价研究资料。
(8)生产企业应制定通气管内腔抗弯曲能力要求。
(9)生产企业应制定内腔容积的要求。
(10)生产企业应规定能够容易穿过呼吸通路的器械的最大规格(如适用)。
(11)通气管管体标识
1.生产企业的名称或商标;
2)用粗体标记规格,包含一系列规格的喉罩应标明相应的范围;
3)“一次性使用”字样或等效标识;
4)标称插入深度标记或指示,它围绕在上喉部通气道的管身上,对应于患者的门齿或牙龈,用来指示预期插入深度的典型范围;
注:插入深度范围标记不需要在管身整个圆周上连续标记出来。
5)从通气开口病人端开始,以cm为单位标出深度标识(如提供)。
(12)标记的材料应:
1)能抵抗因麻醉剂引起的老化;
2)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字迹清晰。
2.化学性能:
根据不同材料特性,由企业决定是否对化学性能提出要求,至少应包括pH值。用环氧乙烷灭菌的产品应规定环氧乙烷残留量的要求,应不大于10μg/g。
3.生物性能:
一次性医用喉罩应以无菌形式提供,并进行细胞毒性、口腔粘膜刺激、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生物学评价。
(八)产品的检测要求
产品的检测包括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出厂检验至少包括型号、规格、尺寸、外观、环氧乙烷残留量(若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无菌的检验。
型式检验报告是证实生产过程有效性的文件之一。产品注册申请时提供的型式检验报告,应由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型式检验时,若标准中无特殊规定,按相应的标准要求进行全性能检验,应全部合格。
(九)产品的临床要求
临床试验机构应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家卫生计生部门认定公布的临床试验基地。临床试验应按照《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5号)及《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6号)附件12的要求进行,同时应注意以下要求:
1.确保受试人群具有代表性,充分考虑成人、小儿的差别。
2.明确产品型号、规格、用途。
3.临床试验例数为受试者人数,而不是使用产品的数量。
4.试验持续时间应根据受试者的状况和产品预期用途以及统计学的要求确定,例如:受试者的需要应用一次性医用喉罩的时间、产品允许留置人体的时间等。
5.临床对照一般采取随机对照的方式,即受试者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临床试验,最后将结果进行比较。应明确对照产品注册证号、生产厂家等信息。
6.应明确进行临床研究的科室、临床负责人、参与者等信息。
7.若提交同类产品临床试验资料或临床文献资料的医疗器械,则应满足:
(1)如果提交其他企业已上市的同类产品临床试验报告或临床文献资料,则应提供详细的对比说明,包括产品基本原理、结构组成、材料、主要技术性能指标、适用范围、禁忌症等方面的比对;
(2)如果两种产品的材料不一致,如硅胶、PVC等,则应提供材料安全性等同的证明文件;
(3)临床文献资料是指“两篇省级以上核心医学刊物公开发表的能够充分说明产品预期临床使用效果的学术论文、专著以及文献综述”。
8.对临床试验中如何正确使用产品,生产企业应提供必要的培训。
(十)产品的不良事件历史记录
暂未见相关报道。
(十一)产品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
产品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的编写要求应符合《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0号)、《医疗器械
用于医疗器械标签、标记和提供信息的符号
第1部分:通用要求》(YY
0466.1-2009)和《医用高分子制品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YY/T
0313-1998)等相关标准的要求。同时应注意以下要求:
1.根据注册资料及有关技术文件,明确产品的适用人群(如按体重或按成人、小儿等)。
2.使用说明书,包括喉罩正确的插入和固定方法。
3.对产品允许留置人体的时间进行说明。
4.对使用长时间留置产品的患者如何监护进行说明。
5.与其他器械一起使用时的使用说明,若标示。
6.按规定的测试方法,可适用的其他器械的最大规格。
7.内腔容量,以mL表示。
8.按规定流量测试时的压降,以cmH2O表示。
9.插入时最小齿间间隔,以mm表示。
10.喉罩的示意图,显示其主要部件,包括从接头的机器端到通气开口的内部通路的公称长度,以cm为单位表示,以及显示喉罩内部其他任何工作通道。
11.显示上喉部通气道解剖部位预期位置的一个示意图;在风险评估和相关的验证和确认研究中作为降低风险措施的解剖部位也应标记出来。
12.应提示对产品材料过敏者禁用。
13.喉罩含有天然橡胶(乳胶)的警告(如适用)。
14.应提示饱食、未禁食,具有反流危险者慎用。
15.应提示气管受压和软化的病人麻醉后发生呼吸道梗阻者禁用。
16.应提示咽喉部病变导致呼吸道梗阻、肺顺应性降低或呼吸道阻力高需要正压通气者慎用。
17.应提示喉部水肿、呼吸道急性炎症及咽喉部脓肿患者慎用。
18.如果喉罩不能使气管或者肺避免误吸风险,则应给出警告。
19.当患者的头部或者颈部位置发生变化时宜再次确认喉罩畅通的警示。
20.在N2O、O2或其他医用气体存在的情况下气囊容积或压力会改变的警告(如适用)。
21.在激光和电灼设备存在的情况下喉罩可能易燃的警告。
22.应标明一次性使用,用后销毁,包装如有破损,严禁使用。
23.应标明灭菌方式、灭菌日期、无菌有效期。
24.证明符合标准要求的一系列方法、材料、数据和临床研究结果可供获取的声明(如适用)。
25.关于生物性危害物处理的预防措施相关信息。
26.生产企业应说明其合适的存储条件。
(十二)注册单元划分的原则和实例
《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6号)第二十七条规定: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单元原则上以技术结构、性能指标和预期用途为划分依据。
例如:普通型、加强型基本性能指标和预期用途都基本一样,可以作为一个注册单元。
(十三)同一注册单元中典型产品的确定原则和实例
1.同一注册单元中的典型产品是指能够代表本注册单元内其他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产品。其功能最齐全、结构最复杂、风险最高。
2.典型产品的确定可以通过比较同一注册单元内所有产品的技术结构、性能指标和预期用途等相应资料,说明其能够代表本注册单元内其他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例:普通型和加强型一次性医用喉罩,如果通过申报资料知道两种型号产品预期用途一致,生物、化学指标一致,而加强型的物理等性能指标涵盖普通型的指标,能够代表两种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则由此可以确定加强型一次性医用喉罩为这两种产品的典型产品。
一次性医用喉罩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编制说明
一、指导原则编写的原则
(一)本指导原则编写的目的是用于指导和规范第二类一次性医用喉罩产品注册申报过程中审查人员对注册材料的技术审评。
(二)本指导原则旨在让初次接触该类产品的注册审查人员对产品机理、结构、主要性能、预期用途等各个方面有个基本了解,同时让技术审查人员在产品注册技术审评时把握基本的尺度,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作出系统评价。
二、指导原则编写的依据
(一)《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二)《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6号)
(三)《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5号)
(四)《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0号)
(五)《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31号)
(六)关于印发《境内第一类医疗器械注册审批操作规范(试行)》和《境内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审批操作规范(试行)》的通知(国食药监械〔2005〕73号)
(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的其他规范性文件
(八)相关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三、指导原则中部分具体内容的编写考虑
(一)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根据临床使用要求可能会产生一些附加功能的衍生产品,如:插管型、食道引流型、插管及食道引流的多功能型、免充气型等。
衍生产品的附加功能要求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要求。(二)一次性医用喉罩产品为无菌形式提供。
(三)一次性医用喉罩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风险分析是在编写人员对现有产品技术和风险的认知基础上制定的,供参考使用。
(四)产品的不良事件历史记录主要从河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查找。
四、指导原则编写人员
本指导原则的编写成员由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技术审评人员、行政审批人员、器械检验人员、专业厂家代表、临床专家共同组成,以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信息和资源,综合考虑指导原则中各个方面的内容,尽量保证指导原则正确、全面、实用。
第五篇:一次性使用避光输液器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一次性使用避光输液器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一、前言
本指导原则旨在帮助和指导申请人/生产企业对一次性使用避光输液器产品的注册申报资料进行准备。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某些药物需要在避光条件下进行输注,一次性使用避光输液器即是针对输注过程需避光的药物而设计制造的专用输液器。注册申报一次性使用避光输液器产品,需要提交相关技术资料。
本指导原则是在注册申报资料满足常规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针对一次性使用避光输液器产品特点提出的一些要求。常规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的基本要求,参见《一次性使用输注器具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同时,本指导原则是对一次性使用避光输液器注册申报资料的通用要求,申请人/生产企业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生产企业还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其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
本指导原则是对生产企业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
—15— 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二、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一次性使用避光输液器产品的注册申报。
三、注册申报资料要求
(一)产品的技术资料 1.产品描述
产品描述应全面、详细,至少应包括申报产品名称、预期用途、原材料、工作原理、结构组成(相应图示)、尺寸、技术指标、特殊性能及规格型号划分说明。
2.与已上市产品比较
一次性使用避光输液器的结构形式目前主要有:
2.1可避光的管材多层结构,如内层为常规输液器材料,外层为含色母粒的材料,采用共挤工艺形成双层避光输液器。
2.2以含避光色母粒的高分子材料为原料挤塑成型加工成可避光的均质管材,用此种管材再加工成一次性使用避光输液器。
如果设计了其他结构形式的避光输液器,亦可采用。应详细说明同类产品国内外研究及临床使用情况。对于首创的与已上市产品结构形式不同的产品,需提交产品特性及关键设计点的说明。对于仿制产品,需提交与已上市产品的比较资料,描述本次申报产品与已上市产品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比较的项目包括产品设计、预期用途、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原材料、灭菌方式、性能指标、货架有效期等,建议以列表方式列出。
3.产品名称
产品通用名应以发布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医疗器械产 — —16品分类目录》中的产品名称和产品的技术性能为依据,宜命名为“一次性使用避光输液器”。
4.原材料
提交各组件全部组成材料(包括主材、所有辅材、着色剂)的基本信息,如:化学名称、商品名/材料代号、化学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及分布、密度、单体、起始物质、光学数据、材料热分析图谱、组成比例、供应商、符合的标准等基本信息。
应明确所使用的高分子原材料和添加的着色剂是否已有用于制造与血液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医疗器械的应用史,提供原材料生产厂家的资质证明及外购协议。对外购组件也应当提交供方名录、相关资质证书及外购协议。
5.产品设计验证
对于一次性使用避光输液器,由于产品具有避光性能,设计验证的重点建议放在产品是否具有避光性能、与产品避光性能相关的成分与结构是否给人体带来新的风险上。产品设计验证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验证:
5.1 色母粒中各成分应和管壁的原材料有很好的相容性。申请人需提交试验数据或研究报告来阐明加入着色剂后对高分子材料性能的影响,包括物理机械性能、透明度等。申请人需提交相同材质的避光与非避光产品物理性能评估报告。通过验证确定着色剂最佳用量。
5.2 产品应进行溶出物试验,明确产品的溶出物物质名称及溶出量,必要时需进行生物学评价。对于材料中溶出物的分析应明确前处理条件,建议模拟临床使用条件或临床使用恶劣条件,验证着
—17— 色剂在管壁中的迁移溶出情况。迁移实验的条件建议至少考虑产品的工艺加工条件和临床使用条件。双层结构中外层避光剂向内层的溶出迁移情况也需经过验证。
5.3 应验证所宣称的避光作用,至少应包括可遮蔽的光谱范围和透光率。由于不同的药物输注时需要避光的光谱不同,所以不同避光产品的避光光谱范围和透光率可能不同。产品的有效避光光谱范围应涵盖预期拟输注药品所需的避光光谱范围。详细试验方法可参考6.2节内容。
5.4 企业在提交验证报告中涉及试验部分的同时,应提供方法学验证资料。
6.产品的药物相容性评价
避光输液器与药物的相容性试验应考察输液器与药物之间是否会引起相互的或单方面的迁移和吸附、质量的变化以及避光效果。本试验应在较恶劣的或模拟临床使用条件下进行,以探讨药物与输液器之间的影响。
避光输液器与药物的相容性试验应包括一般相容性试验和避光性能试验。
6.1一般性相容性试验(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6.1.1药物相容性试验是研究药物通过输液器后,药物与输液器之间产生的吸附、迁移和产生其他变化或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包括物理相容性、化学相容性等多方面内容。
6.1.2一般相容性试验应考虑以下方面: a)生产所用材料;
b)添加剂、加工过程的残留物、单体、起始物质;
— —18c)降解产物;
d)其他成分以及它们在输液器上的相互作用; e)输液器的性能和特点; f)药物与输液器的相互作用; g)试验用药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6.1.3一般相容性试验的要求: a)药物试验
本实验考察药物通过避光输液器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和输液器对药物的吸附作用。
(1)建议选择预期拟输注的药物分别进行研究。试验用药物溶液的浓度应采用与临床使用浓度一致或使用更高浓度的药物溶液,并保证药物溶液与输液器有足够的接触时间。按照试验药物的质量标准检测通过避光输液器前后药物溶液理化指标,综合考察药物通过避光输液器前后的质量变化。
(2)药物吸附试验应考察相同体积的药物溶液持续通过输液器或停留在输液器内的药物溶液在不同时间周期被输液器的吸附情况;也可以考虑与其他材料类输液器进行对比。
b)添加剂、降解产物等的溶出和迁移
除使用第a)款中药物进行试验外,还应选用酸、碱以及低极性溶液进行试验,如0.1mol/L盐酸溶液、0.1mol/L氢氧化钠溶液及65%乙醇溶液等。建议通过考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模拟临床实际使用状况,经过一定的时间周期接触后,通过光谱法、色谱法等可行的测定方法测定样品中添加剂、降解产物等的溶出和迁移情况;测定方法需要进行方法学验证。同时考察模拟临床使用的药物溶液
—19— 中的添加剂的溶出和迁移情况。
c)温度
由于物质在高温状态下的迁移速度要高于常温或低温状态,药物试验和迁移试验应考虑考察不同温度情况下药物溶液与输液器接触后的相互变化及输液器添加剂的迁移情况,通常考虑在常温(25℃±1℃)及40℃±1℃温度条件下,采用前面经过方法学验证过的方法进行。
d)样本
应选用不少于三批的输液器进行试验。
6.1.4一般相容性试验应不仅限于上述内容,鼓励研究者开展新的研究。
6.2 避光性能试验
6.2.1避光性能试验是研究避光输液器对有避光输注要求药物的保护作用和影响。
6.2.2避光性能试验应考虑以下方面: a)着色剂的遮光机理; b)光敏药物的光降解特性; c)药物在避光输液器内停留时间; d)避光输液器的容积;
e)避光物质的组成和化学成分; f)避光物质在最终产品中的比例;
g)避光输液器性能的改变:参照产品标准,考察药物经过避光输液器后,输液器性能的改变情况。
6.2.3避光试验的要求:
— —20a)避光范围:可采用适宜的方法(如分光光度法或其他经过方法学验证的方法)测定避光输液器对光线的阻隔范围,从而推断产品的避光范围,避光输液器应能在尽可能宽的波长范围内对光线有阻隔作用;而且要分析被避光的药物是否在本品的避光范围内。
b)避光物质的溶出和脱落:避光物质的溶出和脱落试验可参照6.1.3b、6.1.3c的条件进行。若企业采用其他方法测定避光物质的溶出和脱落,应对方法的科学适用性进行论证。避光/遮光物质溶出试验应选择适当的溶剂进行,通过采用适当的检测方法(如比色或重量法等,应该进行方法学验证)测定溶出物含量;采用适当的测定方法(测定方法需要经过方法学验证)考察不同溶剂中避光物质的脱落情况。
c)光源的选择:照度或辐照量应能量化,光源的波长范围应与日光接近,如有需要可选用日光作为照射光源。
d)试验时间周期:应有足够的试验时间,分别考察试验周期内和单位时间输液器对药物的保护作用、药物在光的作用下的分解曲线。
e)试验方法:按试验药物质量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模拟临床实际使用状况检测药物在光照条件下通过避光输液器前后的理化指标的变化。
f)温度的选择:考察避光输液器对药物的保护作用,通常考虑在室温(25℃±1℃)及40℃±1℃下试验。
g)样本:应选用不少于三批的避光输液器进行试验。
6.2.4 避光性能试验应不仅限于上述内容,鼓励研究者开展新的研究。
6.3 试验结果的评估
—21— 6.3.1生产商应能详细提供使用材料的配方、工艺流程及说明和安全性资料。
6.3.2应选用经过有效性验证的产品对以上结果进行评估。6.3.3避光输液器对于药物的影响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6.3.4添加剂、降解产物等的溶出量是否在可以耐受的暴露限量以下;添加剂、降解产物等迁移是否带给药物不良影响。
6.3.5避光输液器的避光范围是否可以对拟输注的药物起到保护作用。
6.3.6避光物质的溶出和脱落是否会造成临床使用风险。7.生产工艺
详细说明产品生产工艺过程、质量控制标准及其可靠性论证;确认关键工艺点并阐明其对产品物理性能、化学性能、机械性能、生物性能的影响;确认生产工艺的稳定性。例如:对于双层结构的一次性使用避光输液器要详细描述双层结构的制备工艺、质控标准及可靠性论证。详细描述与验证设计输出的参数如何通过工艺过程保证实施和符合要求。
8.一般性能要求
主要包括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生物性能等方面的要求及其制定依据。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8.1 物理性能
避光性、脱色,其余应符合GB 8368要求 8.2化学性能
主要包括酸碱度、还原物质(易氧化物)、金属离子、蒸发残渣、紫外吸光度、环氧乙烷残留量等。
— —228.3生物性能
生物学性能应符合GB/T 16886.1对相关用途、使用部位及接触时间的具体要求。产品接触时间是该产品在人体的最大累积作用时间,生物学评价项目一般应包括:无菌、热原、细胞毒性、致敏、刺激或皮内反应、急性全身毒性、血液相容性等。
9.其他性能要求
对于生产企业采用新材料制造的产品以及具有其他特殊性能的产品,企业应根据产品特点制定相应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能要求。
(二)产品标准
由于不同产品的拟输注药物、着色剂、避光形式可能均不相同,产品的避光范围和避光效果也会不同,建议申请人依据所申报产品制订注册产品标准。技术指标应当不低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对企业宣称的技术参数和功能,应在注册产品标准中予以规定。注册产品标准中应明确规格型号及各规格型号的区别、适用范围、产品结构及其示意图,产品各组件的材料,产品性能指标及试验方法,产品灭菌方法、有效期,产品包装方法、标志、运输和储存要求。
(三)产品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
按照《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0号)的要求提供产品说明书。同时应注意:
1.说明书中应客观描述产品对波长范围的透过率试验数据。2.清楚地标明器械的产品名称、预期用途、禁忌症和目标人群。3.标示药物相容性相关警示信息。
四、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
1.该类产品应依据《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
—23— 实施细则(试行)》(国食药监械„2009‟835号)进行质量体系考核,提交体系考核报告。带针产品考核报告应当包含输液针,有外购输液针的须提交外购协议及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2.质量跟踪报告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产品的销售情况;企业对产品的质量控制措施以及内部审核中对产品质量的审查情况的说明;产品周期检验、日常检验及质量监督抽验情况;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用户对产品质量的反馈情况;产品上市后企业执行不良事件监测制度及不良事件监测情况报告;企业收集的关于产品的相关质量信息。
五、参考文献
1.YBB 00142002 药品包装材料与药物相容性试验指导原则(试行)(国药监注„2002‟239号)
2.一次性使用输注器具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食药监办械函„2011‟116号)
3.Use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 ISO-10993,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Medical Devices Part 1: Evaluation and Testing'(Replaces #G87-1 #8294);May 1,1995 CDRH FDA
—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