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段会宗传 阅读答案及译文(五篇范例)

时间:2021-01-07 17:00: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汉书·段会宗传 阅读答案及译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汉书·段会宗传 阅读答案及译文》。

第一篇:汉书·段会宗传 阅读答案及译文

汉书·段会宗传 阅读答案及译文

在学习、工作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汉书·段会宗传 阅读答案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段会宗,字子松,天水上邽人也。竟宁中,以杜陵令五府举为西域都护。西域敬其威信。三岁,更尽还。以单于当朝,徒为雁门大守。数年,坐法免。西域诸国上书愿得会宗。阳朔中复为都护。会宗为人好大节,矜功名,与谷永相友善。谷水闵其老复远出,予书戒曰:“若子之材可优游都城而取卿相何必勒功昆山之仄总领百蛮怀柔殊俗愿吾子因循旧贯毋求奇功终更亟还万里之外以身为本”会宗既出,城郭甚亲附。岁余,小昆弥为国民所杀,诸翕侯大乱。征会宗为左曹中郎将、光碌大夫,使安辑乌孙。立小昆弥兄末振将。定其国而还。明年,末振将杀大昆弥,会病死。汉恨诛不加。元延中,遣会宗即诛末振将大子番丘。会宗恐大兵入乌孙。惊番丘,亡逃不可得,即留所发兵垫姿地,选精兵三十弩,径至昆弥所在,召番丘,责以:“末振将骨肉相杀,杀汉公主子孙,未伏诛而死,使者受诏诛番丘。”即手剑击杀番丘。小昆弥乌犁靡者,末振将兄子也,勒兵数千骑围会宗,会宗为言来诛之意:“今围守杀我,如取汉牛一毛耳。宛王郅支头县槁街,乌孙所知也。”昆弥以下服,曰:“末振将负汉。诛其子可也,独不可告我,令饮食之邪?”会宗曰:“豫告昆弥,逃匿之,为大罪。即饮食以付我,伤骨肉恩,故不先告。”昆弥以下号泣罢去。公卿议会宗权得便宜,以轻兵深入乌孙,即诛番丘,宣明国威,宜加重赏。天子赐会宗爵关内侯,黄金百斤。是时,小昆弥季父卑爰疐拥众欲害昆弥,汉复遣会宗使安辑。明年,会宗病死乌孙中,年七十五矣,城邓诸国为发丧立祠焉。

(节选自《汉书·段会宗传》)

阅读题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子之材/可优游都城而取/卿相何必勒功昆山之仄/总领百蛮/怀柔殊俗/愿吾子因循旧贯/毋求奇功/终更亟还万里之外/以身为本/

B、若子之材/可优游都城而取卿相/何必勒功昆山之仄/总领百蛮/怀柔殊俗/愿吾子因循旧贯/毋求奇功/终更亟还万里之外/以身为本/

C、若子之材/可优游都城而取/卿相何必勒功昆山之仄/总领百蛮/怀柔殊俗/愿吾子因循旧贯/毋求奇功/终更亟还/万里之外以身为本/

D、若子之材/可优游都城而取卿相/何必勒功昆山之仄/总领百蛮/怀柔殊俗/愿吾子因循旧贯/毋求奇功/终更亟还/万里之外以身为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在今山西代县、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东西山峦起伏,山脊上为长城。

B、城郭,内城的'墙和外城的墙,内城和外城,此处指有城郭的各国。现在泛指城或城市。

C、昆弥,一译昆莫,古代中国西域匈奴王国的名号。匈奴有大小二昆弥,受汉王朝册封。

D、弩,古代用来射箭的装有臂的一种兵器,比弓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命中率更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会宗治绩突出,受西域人敬重他在杜陵令任上被五府举荐为西域都护,其治理赢得了西域人的爱戴;他离任以后,西域各国上书希望派他来任职。

B、段会宗心系边安。愿意建功立名。他同谷永的交情很好,谷永怜惜他年老又到远方任职,曾当面对他进行劝诫,但他还是出边安定边疆,为朝廷分忧。

C、段会宗便宜从事,完成朝廷使命。元延年中,朝廷派遣他带兵诛杀末振将的儿子番丘,他担心打草惊蛇,只带精兵三十人,亲手杀死番丘并全身而退。

D、段会宗病死任上,享受各国祭祀。卑爰疐率领众人想加害国王,汉朝派遣段会宗前去安抚;第二年,段会宗病死。西域各国为他发丧,建立祠堂祭祀。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明年,末振将杀大昆弥,会病死,汉恨诛不加。

(2)豫告昆弥,逃匿之,为大罪。即饮食以付我,伤骨肉恩,故不先告。

14、段会宗杀死番丘后,赶来报复的人因何而畏服?请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

10、D11、C“古代中国西域匈奴王国的名号。匈奴有大小二昆弥”错误。

12、B“当面对他进行劝诫”错误。

13、(1)第二年,末振将杀害了大乌孙王,恰巧末振将病死了,汉朝遗憾不能亲自杀了他。(“明年”,第二年;“会”,恰巧;“恨”,遗憾。)

(2)如果事先告诉乌孙王,乌孙王让番丘逃走躲藏起来,就要犯下大罪。如果你们供给他饮食后再交给我,那就伤害了骨肉的恩情﹐所以没有事先告知。(“豫”,同“预”,预先,事先;“匿”,使动用法,使(让)……躲藏;“即”,如果,假如;“饮食”,作动词,供给饮食,提供饮食。)

14、①段会宗说他们把自己杀掉,如同取汉牛之一毛,对汉王朝没有什么损伤;②如果汉兵讨伐,他们的下场将像宛王、郅支一样被杀头示众。

参考译文:

段会宗,字子松,是天水上郵人。竟宁年中,在杜陵令任上被五府举荐为西域都护。西城人敬重他的威望和信用。三年后,任期满返回京城。因为单于应当来朝见,就调任他为雁门太守。过了几年,段会宗因犯法被免官。西域各国上书表示希望派任段会宗,段会宗在阳朔年中又被任命为都护。段会宗为人喜好大节,注重功名,同谷永交情不错。谷永怜惜段会宗年老又到远方去任官,就给他写信劝诚他说:“以您的才能,可以轻而易举地在都城取得卿相的职位,何必要去昆山之侧创建功业,统率百蛮,安抚异域的人们呢?希望我的朋友您要按照旧有的惯例,不要追求奇特的功绩,任职期满就回来,在万里之外应以身体为本。”段会宗出任都护后,有城郭的各国都对他很亲近顺从。一年多后,小乌孙王被他国内的人所杀害,各位翕侯就大乱起来。皇上就征召段会宗为左曹中郎将、光禄大夫,让他去安抚乌孙国。他立小乌孙王的哥哥末振将为王,安定了他的国家后就回来了。第二年,末振将杀害了大乌孙王,恰巧末振将病死了,汉朝遗憾不能亲自杀了他。元延年中,派遣段会宗去诛杀末振将的太子番丘。段会宗恐怕大部队进入乌孙国后,惊动了番丘,让他逃走后不能再提到,就把他所派遣的军队留在垫娄,挑选精干的持弩士兵三十人,从小道到达了乌孙王所在的地方,把番丘召来,责备他说:“末振将杀害骨肉至亲,杀了汉朝公主的子孙,没有来得及诛杀他就死了,使者奉皇帝命令来诛杀番丘。”就亲手用剑杀死了番丘。小乌孙王乌犁靡,是末振将哥哥的儿子,带领几千名骑兵包围了段会宗,段会宗就对他们说了来杀番丘的意思:“现在你们包围并杀我,如同取、汉牛之一毛。宛王、郅支的头悬挂在槁街,你们乌孙是知道的。”乌孙王以下的人都畏服了说:“末振将背弃汉朝,杀了他的儿子是可以的,难道就不能先告诉我们,让我们供给他最后一顿饮食吗?”段会宗说道:“如果事先告诉乌孙王,乌孙王让番丘逃走躲藏起来,就要犯下大罪。如果你们供给他饮食后再交给我,那就伤害了骨肉的恩情,所以没有事先告知。”乌孙王和部下哭泣着撒兵而去。公卿议论认为段会宗权衡时宜得以见机行事,率领小部队深入到乌孙国,诛杀番丘,宣扬彰明了国威,应加以重赏。天子就赐段会宗的爵位为关内侯,黄金一百斤。这个时候,小乌孙王父亲的小弟弟卑爰電率领众人想加害乌孙王,汉朝又派遣段会宗前去安抚。第二年,段会宗病死在乌孙国中,享年七十五岁、城郭各国为他发丧、建立祠堂。

第二篇:汉书·韩延寿传 阅读答案

汉书·韩延寿传 阅读答案

延寿字长公,燕人也。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徙颍川。颍川多豪强,难治。先是,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

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①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以为便,可施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百姓遵用其教。数年,徙为东郡太守,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因其迹而大治。

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修治学官②,春秋乡射,陈钟鼓管弦,盛升降揖让,及都试讲武,设斧钺旌旗,习射御之事。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③,因瘖不能言。延寿闻之,对掾吏④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曰:“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取材于《汉书·韩延寿传》)

【注】 ①历召:一一召请。②学官:学校。③不殊:没死。④掾吏:下级官吏的通称。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欺 负:压迫、侮辱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过 法:逾越法规

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 擢:提拔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愿:希望

答案 A

解析 欺负:欺骗,对不起。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问以谣俗、民所疾苦 微子,太守不自知过

A.其后楚日以削,竟为秦所灭 B.微斯人,吾谁与归

设酒具食,亲与相对 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

C.D.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答案 B

解析 A项使后面的“疾苦”一词名词化/与“为”一同构成被动句式。C项他们/你。D项于是/乘机。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

理解:颍川人从此相互告发成风,百姓间多仇恨

B.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

理解:里弄街道出了事,官吏就会接到报告

C.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

理解:骑吏不守时,延寿命功曹拟定处罚并且公布

D.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理解: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该不会吃亏太大了吧

答案 D

解析 亏:对……有损。大化:良好的社会风气;D句应译为: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该不会有损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吧。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韩延寿理政特点的一组是()

①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 ②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③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 ④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 ⑤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 ⑥骑吏父来府门,不敢入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 ③是吏民对韩延寿理政方法的反映,⑤是诸生代门卒的原因,⑥是骑吏父亲的做法,都与韩延寿理政特点无关。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韩延寿不喜欢百姓互相告发的民俗,主张和睦、礼让、宽容。

B.韩延寿严以律己,属下犯了错误,常深刻责己,感动了官吏。

C.黄霸借助韩延寿打下的基础,继续倡导亲爱和睦,颍川大治。

D.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

答案 D

解析 D项“严格约束下属”错。

【参考译文】

韩延寿字长公,是燕地人。霍光提拔韩延寿到颍川担任谏大夫。颍川多豪强大户,难以治理。在这之前,赵广汉做太守,忧虑颍川同类的人为私利相互勾结的风气,所以结合串通官吏百姓,让他们相互揭发,颍川从此把这当作风气,百姓之间产生很多怨怒仇恨。韩延寿想改变这种风气,教育百姓以礼让为先。恐怕老百姓不听从,便召集郡中被乡里人信任的长者老人数十人,摆酒设宴,亲自与人们相互应对,用礼节迎接,询问徭役、风俗及百姓所痛恨、困苦的,给他们陈述和睦相处、亲近友好、消除嫌怨的方法。年长的人认为便利,可以推行,于是和他们商议制定婚丧嫁娶的仪礼规格,要人们大体依照古礼,但不能越过法律,老百姓遵从他的教导。几年后,韩延寿迁官为东郡太守,黄霸代替了他的官职,就沿袭他的做法而把政事治理得很好。

韩延寿作为官吏,崇尚礼节仁义,喜好古代教化,所到的地方一定聘用贤士,以礼相待,他广泛征求意见,善于接纳劝谏的良官;修建学校,在春天、秋天举行乡间射戏,陈设钟器,弹奏乐器,倡导官职调动、宾主相见的礼节,等到汇集考试练习比武时,设置刀斧旗帜,练习射箭和驾驭车马的本领。修建城墙,收取赋税,事先宣告它的日期,来期望一起完成这件事,官吏、百姓严肃畏惧而跟从。又设置了正、五长,带头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不准容留坏人。乡里之间有不正常的情况,官吏就会立即知道,坏人不敢进入他管辖的边界。刚开始人们好像觉得麻烦,后来都因觉得便利而安于他的管理。他接待官吏,给以很多的恩惠但纪律严明。有人欺骗或辜负了他,他总是自己责备自己:“难道是我对不起他们吗?他们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呢?”官吏听说后,都自己非常后悔,有的竟然自杀,经抢救,人没有死,但因此成了哑巴说不出话来。延寿听说了,对着掾吏流下了眼泪,派医官诊治,厚待他的家人。

韩延寿有一次出行,临上车,有一个骑马的官吏迟到了,他便下令让功曹把处罚的结果上报给他。等回来到了官府门前,有一个门卒挡住了他的车,希望韩延寿听他说说自己的心里话。韩延寿停下车问他,门卒说:“今天早上您驾车出门,我等了很久您还没出来,我的父亲来到官府门前,不敢进去。我听说后,急忙出去迎接,恰好您登车出门。因为尊敬父亲而被处罚,(这)岂不是有损教化吗?”韩延寿在车上挥了挥手说:“如果没有你,我差点不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回到官舍,他就召见了门卒。门卒本来是个书生,听说延寿贤能,只是因为没有让自己得志,所以临时当了门卒,韩延寿于是接待并任用他。他在东郡三年,有令即行,有禁则止,案件大减,天下名列第一。

第三篇:汉书董仲舒传读后感

《汉书 董仲舒传》有感

董仲舒,《董永变文》叫董仲,《清平山堂话本》收宋元小说《董永遇仙记》说董永与织女婚后,生一子名叫“仲舒”;《槐阴记》也叫董仲舒。明代《董永宝卷》叫董震清。是汉武帝初年的一位大儒,是一位值得我们推崇的中国古代大儒。他在给汉武帝的治国对策中所提出的建议;为中国儒家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早年用功读书,“三年不窥园”,以研读《公羊春秋》出名,与胡母生齐名,景帝时曾任公羊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主张更化善治,“前德而后刑”,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董仲舒的弟子很多,他讲学的方法是“下帷讲诵”,讲课时用幕布围起来,只教高才生,一般学生则由高才生去教,因此很多董派弟子根本没见过董仲舒本人。他的弟子有出色的,褚大为梁相,嬴公为谏大夫,吕步舒为丞相长史。

董仲舒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建议以“弱枝”或“小末”的方式严禁王侯大臣擅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流行于汉代的谶纬都是继承了董仲舒的感应、灾异之说。董仲舒还把《公羊春秋》用于司法上,提出“《公羊》治狱”,即《〈公羊〉董仲舒治狱》,是汉代酷吏产生的基础。从而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汉书-董仲舒传》评:“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佑,殆不及也”。这是东汉史官对于董仲舒所献国策重要意义的充分肯定。

公元前141年,孝景帝驾崩。景帝是继文帝之后,又一个奉行黄老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之治,从而实现“文景之治”的君王。史称景帝时期,仓禀丰实,府库饶财,移风易俗,黎民淳厚,西汉社会从经济到治安都达到了农业社会美好的极点。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朝廷的无为放任,诸侯骄恣,豪强坐大,商业地主侵渔细民,割据势力业已形成;再加之四夷侵临,匈奴寇边……班固论当时形势曰:“汉兴六十余载,海内义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汉书·公孙弘传赞》)在升平的表面景象下,西汉社会实已潜藏着严重的危机。急需有为之君起而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制祸患于未发,防斯民于土崩;更进而结束无为之治,乘仓实财饶之运,大兴文教,再建武功,在足食足兵基础上,去迎接儒家理想中礼乐教化的盛世太平!可是,景帝只是一个继体守文之君,他实现文景之治的最大奥秘只是“无为之治”,在民力凋弊之时让其自创财富,自食其力。文景之治的到来与其说是文景君臣统治得好,不如说是放松统治的好。怎样在物质丰富的基础上实现大治,文景君臣就无能为力了。这个使命历史地落到了汉武帝的身上,汉武帝的继位,给西汉社会带来了新气象,也给儒学带来了复兴的希望。

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又令郡国举孝廉,策贤良,而董仲舒以贤

良对策。汉武帝连问三策,董仲舒亦连答三章,其中心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史称《天人三策》(或《贤良对策》),后被班固全文收在《汉书·董仲书传》之中。第一策主要是“天命”和“性情”问题。汉武帝问:“三代受命,其符安在” ;“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为何有善恶良莠之分?当务之急,“何修何饬”,才能使“百姓和乐”,祥瑞普降呢? 董仲舒正告说,有天命存在,灾异就是天与人的对话: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惊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天人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国家政治有失,天就出现灾害来谴责他;如不知道自我反省,又出怪异现象来警告他;如果还不知悔改,天才改变成命,使其丧邦失国。这就是“天人感应”,天和人可以互相感应,互相影响。他说王者将王天下,天必出现一种非人力所能引起的征兆,此即“受命之符”。如果“天下之民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对于人性善恶问题,董仲舒说: 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惰者人之欲也。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生,故不齐也。命是上天的指令,性是生命的本质属性,情是人的欲望情感。人的性情有仁与不仁,寿命有长有短,都是造物者(陶冶)和社会环境(治乱)作用的结果。天命无法改变,而社会环境却可以改良。

十年磨一剑,三载不窥园的董仲舒献策正是汉兴七十余年之际。汉初的皇帝,吸取了秦始皇暴政至二世而亡的教训;需要对内施行仁政。正好此时他提出的;尊孔,推行官管学校的治国对策被汉武帝采纳。从此,读书人学习、尊从孔孟之道成为国策。由于读书人遍布于朝廷高层和社会基层之中,他们从习儒家文化,又以此去教化他人。因此,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脉。再经历代大儒(如宋代朱熹等)的研习、传承和深化,儒家文化就成为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之根。

今天,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思想”“主义”都想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流。从而造成人们信仰、思想的混沌,观念的杂乱。在当今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时候,为了加强文化软实力,我们一定要谨记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一条完整的文化传承脉络,一条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文化之根。我今天之所以重提董仲舒,是希望我们能永远记住、纪念、尊敬这些使我国优秀文化、优秀经典得以传承,使儒家文化得以延续光大的中国古代先贤。

第四篇:汉书晁错传原文及翻译

导语:本传叙述爱盎与晁错互相倾轧的事迹。爱盎,敢于直谏,曾劝阻景帝立弟梁王刘武为嗣,竟至被梁王所派遣的刺客所暗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汉书晁错传原文及翻译,欢迎借鉴!

原文: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节选自《汉书》)

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皇帝看重他,于是任命他做太子家令。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很赏识他。后来命令有关负责官员举荐贤良文学士,晁错在人选之中。由此他升任中大夫。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材。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爰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汉景帝即位,让晁错任内史。许多法令都(按照晁错的意见)更改修定。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属的封地。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一片哗然。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晁错说:“本该如此。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说“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自身”。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皇上问是盎:“如今吴、楚谋反,依你的意见怎么办?”爰盎回答说:“这件事不值得忧虑,现在就可以解决。”皇上问道:“怎样定计呢?”爰盎回答说:“吴、楚送来书信,说高祖皇帝的分封子弟为王各有领地,如今贼臣晁错擅权眨谪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因此才反叛,名义是共同向西来诛讨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也就作罢。如今谋划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出使者赦免吴、楚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不必动用武力就完全可以平息叛乱。”皇上沉默许久没有说话。后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攻打吴、楚叛军担任将领。回到京城见皇上。皇上问他:“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叛乱平息了没有?”邓公说:“吴地谋反几十年了,(这次是)发怒于削夺他们的封地,借诛讨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的是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了!”

第五篇:《宋史段少连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段少连,字希逸,开封人。倜傥有识度。举服勤词学,知崇阳县。崇阳剧邑,自张咏为令有治状,其后惟少连能继其风迹。权杭州观察判官。太后崩,召为殿中侍御史,与孔道辅等伏阁言郭皇后不当废,少连坐赎。复上疏曰:“陛下亲政以来,进用直臣,开辟言路,天下无不欢欣。一旦以谏官、御史伏阁,遽行黜责,中外皆以为非陛下意。且伏阁上疏,岂非故事,今遽绝之,则国家复有大事,谁敢旅进而言者。昔唐阳城、王仲舒伏阁雪陆贽,崔元亮叩殿陛理宋申锡,前史以为美事。”疏入不报。未几,除开封府判官,出为两浙转运副使。旧使者所至郡县,索簿书,不暇殚阅,往往委之吏胥,吏胥持以为货。少连命郡县上簿书悉缄识,遇事间指取一二自阅,摘其非是者按之,余不及阅者,全缄识以还。

由是吏不能为奸,而州县簿书莫敢不治矣。部吏有过,召诘曰:“闻子所为若此,有之乎?有当告我,我容汝自新;苟以为无,吾不使善人被谤,即为汝辨明矣。”吏不敢欺,皆以实对。少连每得其情,谆谆戒饬使去,后有能自改过者。犹保任之。秀州狱死无罪人时少连在杭吏畏恐聚谋伪为死者服罪款未及缀属少连已拏舟入城讯狱吏具服请罪以为神明。是时,郑向守杭,无治才。讼者不服,往往自州出,径趋少连;少连一言处决,莫不尽其理。徙使淮南,兼发运司事,加兵部员外郎。又徙陕西。附马都尉柴宗庆知陕州,纵其下挠民,少连入境,劾奏之。擢工部郎中、天章阁待制、知广州。时元昊反,范仲淹荐少连才堪将帅,迁龙图阁直学士、知泾州,改渭州,命未至而卒。少连通敏有才,遇事无大小,决遣如流,不为权势所屈。既卒,仁宗叹惜之。

(节选自《宋史·段少连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秀州狱死无罪人/时少连在杭/吏畏恐聚/谋伪为死者服罪/款未及缀/属少连已拏舟入城/讯狱吏/具服请罪/以为神明/

B.秀州狱死无罪人/时少连在杭/吏畏恐聚谋/伪为死者服罪款/未及缀/属少连已拏舟入城/讯狱吏/具服请罪/以为神明/

C.秀州狱死无罪人/时少连在杭/吏畏恐聚谋/伪为死者服罪款/未及缀属/少连已拏舟入城/讯狱吏/具服请罪/以为神明/

D.秀州狱死无罪人/时少连在杭/吏畏恐聚/谋伪为死者服罪款/未及缀属/少连已拏舟入城讯/狱吏具服请罪/以为神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后,皇帝的正妻。“后”的意思是有权威的女性长辈,皇后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王。

B.陛下,臣子对君主的尊称。臣子向天子进言时,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就敬称皇帝为“陛下”。

C.谏官,指规谏君主过失的官员,要针对君主“谏朝政之得失”。如司马迁曾任太史令,魏征曾任谏议大夫。

D.驸马是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帝婿都要加以驸马都尉之职,掌管皇帝出行时随行的副车,故称“驸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段少连颇有治才。他任崇阳县知县期间政绩突出。当地的历任知县,除了段少连,没有人能和从前政绩杰出的县令张咏相提并论。

B.段少连直言进谏。太后去世后,他与孔道辅等跪伏在阁门陈说郭皇后不当废掉,后来他又上书,列举史实说明伏阁上疏不当受罚。

C.段少连处事精明。针对从前官吏借簿书为奸的情况,他要求缄封,遇事时抽查,部吏犯了错误,他则进行警告,官吏都不敢为奸。

D.段少连不畏权贵。驸马都尉柴宗庆在做陕州知府时,纵使下属抢掠百姓。段少连前往陕西时知道了情况,就上书弹劾,使之被罢官。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伏阁上疏,岂非故事,今遽绝之,则国家复有大事,谁敢旅进而言者.(2)旧使者所至郡县,索簿书,不暇殚阅,往往委之吏胥,吏胥持以为货。

参考答案

4.B【解析】“谋”是吏因为畏恐而聚在一起要做的事,所以它应紧跟在“聚”的后面。“款”是条款,是伪造的死者的犯罪的条款,所以“罪款”应该是一个词,中间不宜断开。“属”有时虽然与“缀”同意,但在这里指的是时间方面的内容,与前面的“未及”相照应,意思是“恰逢”,所以它应与“缀”断开,而与“少连”相连。“入城”和“讯”都是动词,“入城”已经是动宾结构,句意已完整,所以“讯”跟在“入城”后虽然能说得通,但不如把“讯”与“狱吏”连在一起好,因为“狱吏”可作“讯”的宾语,因为“讯狱吏”,狱吏才“具服请罪”。原句是:秀州狱死无罪人,时少连在杭,吏畏恐聚谋,伪为死者服罪款,未及缀,属少连已拏舟入城,讯狱吏,具服请罪,以为神明。

5.C【解析】太史令不属于谏官。

6.D【解析】错在两点,一是“抢劫百姓”,原文只是说挠民,没有具体内容。二是“使之被罢官”,原文没有说他被罢官。

7.(1)而且伏阁上疏,难道不是惯例?现在突然杜绝它,那么国家再有大事,谁还敢一起进言呢?(“故事”“遽”“旅进”各1分。句意2分。)

(2)过去转运使到达郡县,要来簿册文书,没时间看完,往往就委托给手下官吏,这些官吏拿着这些书簿来索取财货。(“不暇殚阅”“委”“持以为货”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段少连,字希逸,开封人。仪表出众,风流倜傥而有见识和气度。考中服勤词学科,担任崇阳县知县。崇阳是政务繁多的县,自张咏任县令有政绩后,只有段少连在后任者中能继续保有这样的政绩。代理杭州观察判官。太后去世,召入朝中担任殿中侍御史,与孔道辅等人跪伏在阁门说郭皇后不当废掉,段少连被罚以财物赎罪。他再次上疏说:“陛下亲政以来,进用正直的大臣,广开言路,天下人无不欢欣鼓舞。一旦因谏官、御史伏阁门议事,立即就贬黜责罚,朝廷内外都会认为这并不是陛下的本意。而且伏阁上疏,难道不是惯例?现在突然杜绝它,那么国家再有大事,谁还敢一起进言呢?过去唐朝和阳城、王仲舒伏阁为陆贽洗清罪名,崔元亮也在殿堂叩头为宋申锡申辩,前代史官都当作美事来记载。”奏疏递上,没有答复。不多久,授任开封府判官,又出朝担任两浙转运副使。过去转运使到达郡县,要来簿册文书,没时间看完,往往就委托给手下官吏,这些官吏拿着这些书簿来索取财货。段少连命令郡县进呈的登记文书都要密封好,遇事拿出一二本翻阅,发现不符之处就予以查究,其他来不及看的,全部封好退还。于是手下官吏不能作弊,而各州县的登记簿册也不敢不认真了。

手下官吏有了过错,就召来责问:“听说你这样,有这回事吗?有就应当告诉我,我允许你以后改正;如果认为没有,我也不会让好人受诽、谤,马上就为你辩明。” 手下官吏都不敢欺瞒,以实相告。段少连每次知道情况后,都诚恳地劝诫他们后再让他们离开,以后有了自行改过的,段少连还会保举他们。秀州狱中屈死了无罪的人,当时段少连在杭州,狱吏们心中畏惧,聚在一起商量,伪造死者认罪的材料,还没完成,段少连已经乘船入城。审讯狱吏,都服罪请罪,把段少连看作神明。此时,郑向为杭州太守,没有治理才能。打官司的人不信服他,往往从州中出来,直接去找段少连;段少连一语裁决,无不合情合理。调任到淮南,加任兵部员外郎。又调到陕西。驸马都尉柴宗庆做陕州知州,纵容部下搅扰百姓,段少连入境后,向朝廷举报弹劾了他。提升为工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做了广州知州。当时赵元昊反叛,范仲淹推荐段少连,说他有才干可任将帅,升任龙图阁直学士,做了泾州知州,又改任渭州,任命还没送到就去世了。段少连才思敏捷,遇事不论大小,都能顺利迅速地处理好,不屈服于权势。死后,仁宗深为惋惜。

下载汉书·段会宗传 阅读答案及译文(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汉书·段会宗传 阅读答案及译文(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汉书张骞传文言文翻译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汉书张骞传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汉书·张骞传原文: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

    《明史吴良传》原文答案及译文(最终定稿)

    吴良,定远人。初名国兴,赐名良。与弟祯俱以勇略闻。从太祖起濠梁,并为帐前先锋。良能没水侦探,祯每易服为间谍。张士诚兵据秦望山,良攻夺之,遂克江阴。即命为指挥使守之。时士诚全......

    《三国志·魏·王昶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王昶字文舒,太原晋阳人也。少与同郡王凌俱知名。文帝在东宫,昶为太子文学,迁中庶子。文帝践阼,徙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时都畿树木成林,昶斫开荒莱,勤劝百姓,垦田特多。迁兖州刺史。......

    《三国志·宗预传》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共14分)宗预字德艳,南阳安众人也。建安中,随张飞入蜀。建兴初,丞相亮以为主簿,迁参军右中郎将。及亮卒,吴虑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万人,一欲以为救援......

    《宋史·种放传》阅读练习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也。沉默好学,七岁能属文,不与群儿戏。父尝令举进士,放辞以业未成,不可妄动。每往来嵩、华间,慨然有山林意。未几父卒,数兄皆干进......

    《项忠传》原文及译文

    项忠,字荩臣,嘉兴人。[臣,嘉兴人。]正统七年进士。[考中进士。]授刑部主事,进授予刑部主事职,跟随明英宗北征瓦剌,兵败被俘。员外郎。[晋升为员外郎。]从英宗陷于瓦剌,令饲马,乘间挟......

    《晋书·陶潜传》原文及译文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

    《宋史·贾逵传》原文及译文

    原文:贾逵,真定藁城人。隶拱圣为卒,至殿前班副都知。从狄青征侬智高,战于归仁驿。既陈,青誓众曰:“不待令而举者斩!”时左将孙节战死,逵为右将军先锋将,私念所部兵数困易衄,兵法先据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