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景观设计园林化分析论文[5篇模版]

时间:2019-11-18 21:3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居环境景观设计园林化分析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居环境景观设计园林化分析论文》。

第一篇:人居环境景观设计园林化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追求高质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安全舒适、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等特点是人们对良好人居环境的期待,在人居环境规划中,园林化的景观设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本文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分析了人居环境中园林化的景观设计。

关键词:人居环境;景观设计;园林化

对于现代住宅区域的设计,应当更多的从人的角度出发,所谓人居环境,意味着应当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和统一。随着社会的更替发展,城市空间,尤其是城市的居住区域已经成为景观设计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最佳的人居环境便是园林[1]。因此,应当重视人居环境中的园林化设计,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尊重可持续发展思想并结合当地地理人文特色,创造设出天、地、人合一的园林化人居环境。

1以人为本,创造合理的环境空间

1.1保持安全感的空间设计

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安全感是一项很重要的主观感受,人居环境的园林化景观设计,若能从人的心理出发,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设计规划时,应当注重朝向和视野的便利和开阔,使人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隐藏自己,保护隐私,视线上又不受到过分干扰,与外界形成良好互动。设计出能够保证安全感的人居环境,才能让人们感受到放松自由,达到“可望”、“可居”的理想状态。

1.2合理利用边界区域

给停驻的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户外活动环境,是开放式空间功能设计的重要任务之一[2]。在园林化的景观设计中,人居环境设计要重视合理利用边界区域,例如座椅、阶梯、箱体、护栏等,从细节处发挥,相应增加辅助设施,创造舒适合理的、人性化的户外行动空间,以此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2生态化的景观设计

2.1科学的景观植物配置

景观植物的科学配置是园林化人居环境的必要组成部分。在住宅景观设计中,植物扮演着多种角色,除了观赏、调节光照等作用外,植物还起到分割空间、遮挡物体、导向等作用。为了保证舒适良好的人居环境,要结合住宅区地形特点,以生态理论为依据,科学合理地配置景观植物,规划出既能使人居环境更加优美适宜,又具有高效生态功能的绿化环境。例如,种植草木花草时,重视空间切分,既能形成视觉上的美感,又方便通行。又如,创新设计屋顶绿化、室内绿化等新型绿化方式,增加审美和居住乐趣。此外,在配置景观植物时,要格外注意所采用的植物品种,虽然许多外来品种的植物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但很可能在引入地区难以存活,因此,应当科学选取配置植物,可以少量选取适应性强、观赏性高的外来品种,但从长远考虑,景观植物应当首选当地植物[3]。

2.2水景设计

水,是园林化人居环境景观设计中另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不同走向、不同行形状的水景设计带给观者的感觉也不同。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水具有较大的比热容,既有助于调节气温,又能改善干燥的空气状况;从人的主观感受上来说,大多数人是亲水的,依水而居,观水、听水是回归自然的体现。在住区环境中规划出良好的水景,与周围配置的植物或假山等设施相协调一致,做到在视觉和功能上相互衬托和补充。

3园林化人居环境景观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3.1营造园林意境时要结合时代背景

在景观植物的选用和水景设计中,要格外注意营造出优美自然的园林意境,但若是过分追求所谓的“异域风情”,或者严格依照传统园林的规划,则很可能适得其反。华丽亮眼的异域风格设计或许能较快吸引眼球,但与当地文化习俗相去太远,则很难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中,反而会破坏人居环境的整体协调性;过于遵循传统园林意境的搭配也会带来负面效果,例如九曲回廊虽然有曲径通幽之美感,但却不利于人们日常通行。因此,在进行现代人居环境的园林化景观设计时,要注重与当地人文习俗相结合,配合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园林化设计成为更受人们青睐的人居环境景观规划的方向。

3.2生态系统的设计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注重绿化和水景的观赏性是园林设计的重要任务,但园林化人居环境的生态系统设计也要有强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而不是仅仅追求一时的美感。自然生态的设计要充分利用花草树木的气候和湿度调节能力,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视觉享受设计大规模的观赏性草坪等,而降低综合生态效益。注重绿化生态的可持续作用,是人居环境园林化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

4结语

良好的人居环境需要结合社会、文化、人文、生态等多层面综合协调设计,而“以人为本”应是园林化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原则。从人的感受出发,创造合理的空间环境、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才能发挥景观设计园林化的作用,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

第二篇:论新农村人居环境景观设计 )

论新农村人居环境景观设计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目前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如何在建设的过程中做好景观规划,如何将这个理念落到实处?针对于目前的新农村景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现在的设计趋势,我将就如何建设一个生态、舒适的农村人居环境展开了粗略的研究探讨,并对新农村建设的前景提出了美好的瞻望。关键词:现状 趋势 瞻望

一、目前新农村景观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重大历史任务后,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他们也迫切希望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环境。于是大规模的农村建设活动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了。因此农村的景观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通过对一些建设中和建设完工的农村进行了初步调研,发现目前农村建设在景观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总体规划与景观设计脱节 一些农村虽然编制了总体规划,但许多项目并不是由景观设计师一开始就参与其中的,而是由其规划师和建筑师独立完成的,造成景观建设的不完善性和被动性,甚至具有应付性。所以农村建设在景观建设方面还处在无序状态。

(二)建筑无法融入周围环境

农村住宅作为一种传统的居住形式,经过千年的衍变,它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文化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新建住宅越来越多。但大多住宅都是由农民自搭自建的,建筑的色彩、格局、样式一味的相互抄袭,缺乏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甚至还大大的破坏了周边的环境。这些建筑不但没有继承或发展当地民居的传统与特色,更不能体现当地的人文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反而会使之将其慢慢遗忘。

(三)景观建设不够全面

在目前的农村建设中,往往忽略了一些残留的景观滞后,如集市、街道、公共绿地等公共空间的死角及宅前屋后的个人空间,景观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

当前的规划者一味的只是把城市模式搬到农村,可是他们也不想想农村是否适应这种模式。其实假如真要这样的话,可以直接把农村变为城市,没必要做这么复杂的建设。这些完全同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本意相违背。其真正的本意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不是农村城市化。毕竟农村和城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态。

二、现在的农村景观设计趋势 俯瞰整个地产销售市场,“XX花园”、“XX新城”遍地开花,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城市中的住宅都设计成了都市中的田园,而农村中的村落却做成了田园中的都市,广大设计师本着为开发商创造价值的原则,逐渐形成了这股设计之风。但事实上,这样的追求是盲目的,这就好比是中国人抛弃母语学习英文,很容易跟风操作,却很难到位。某景观网站有这样一句留言:“决不要在自然中强调自然,也不要再现代城市环境中去炫耀现代!”看后笔者感触很深,从心底佩服这位网友投机取巧的意识,但是中国的耶路撒冷、美国的故宫只能成为让人们惊讶的怪胎。其实什么设计是经典?自然的,舒适的和适宜人的设计才是经典。

既然是居住环境,那一定是自然舒适的,农村——远离城市的嘈杂喧嚣,远离城市的污染,在这里有轻松的环境,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居住环境,它本来就具备比城市更为优越的条件,但人们为了追求所谓的“气派”,却硬生生的要把它与城市拉回到同一条起跑线,甚至还把它降到更低的位置。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记载:一个渔夫只身舍船进入一山洞,发现一座桃源,在这里的景色怡人,居民们男耕女织,到处洋溢着安乐祥和的气氛,与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绝。世外桃源——几乎承载了所有人的梦想。麦克哈格也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说:大地是有内在价值的,土地是有生命的,它是个活的系统。也许,天然的一片森林,一弯溪流,一丛野花„„在农民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东西,但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就应该善于去发掘普通人视而不见的“潜力股”,而后去规整,去修饰,从而变成所有人都能够看得到的美丽。“麦田守望者”——俞孔坚教授,他的《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是一个用水稻、作物和当地野草的作品。他用最经济的途径,用农业生产来营造景观环境的案例。此案例在中国新景观设计中影响很大,虽然并没有涉及到我们现在讨论的新农村居住环境景观建设的问题,但他的设计思路却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发。纵横交错的田垄,一望无际的稻田,在从前在常人眼里是再也平常不过的东西了。但正是由于他的发掘,我们找到了我们一直渴望的东西。那么农村的居住环境是不是可以不去一味地机械模仿城市的市政建设,而是完全可以结合农村实际特点,让“稻花香”来代替园林的主体绿地呢?

当然,在这里笔者只是阐述了一种观点,并不是去鼓励模仿俞孔坚教授的这种设计理念,再好的创意也抵挡不住克隆的杀伤力,因为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模仿抄袭必将导致生命之水的枯竭,从而忘却设计的原点。何况新农村居住环境形式也是需要多样性的,不能让农村的景观设计模式化,我们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对其具体分析,然后才能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思路。但是,不管是什么理念,都要立足于农民,因为他们才是最终使用者。

尽管每一个开发商都会扯开嗓子向市场叫嚣,重复他们“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但我们却曾不止一次的亲眼看到农村的拆迁住户,会将“花园”里的草坪铲除,种上蔬菜;会在“花园”里的灌木上晾上拖把;会把“花园”围上一圈篱笆,或在里面养殖家禽„„。在这种情况下,有一种习惯的做法就是去谴责农民,因为他们是败坏风貌的肇事者。但是,我却认为广大农民群众是无辜的,他们这么做完全是因为有这个需求,而规划师、设计师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他们无视了这种需要,用牺牲功能来满足自己眼中的所谓的“美观”。

所以,当我们着手投入新农村居住环境景观建设的时候,就必须首先去深入了解这个群体,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了解他们需求,了解他们的审美眼光以及他们的愿望。农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生的社会群体,其中有的也拥有自己的副业,也有的是往城市打工促农的,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他们受教育程度也得到了提高,有着自己的追求的眼光。他们大多热爱自己的家乡,对土地有着较为深厚的感情,他们渴望过简单而富足的生活。但目前我国广大农民同胞虽然温饱有余,却还谈不上富裕,所以在发展新农村环境建设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走节约路线。还有大规模的规划拆迁,促使绝大部分的农民失去了土地,不得不以工代农。一个一辈子都在自己土地上的农民,今后他们靠什么养活自己一家。这些还需当前的规划设计师好好的琢磨琢磨。

农村的乡土树种很多,我们在建设绿化环境时,可以更多的倾向于经济的,符合当地特色的树种进行合理搭配,而不是为了强调所谓的视觉冲击,去修很宏伟的大道,两旁配置名贵的从远方运来的,还可能并不适合在当地生长的树种,这样的树种不仅在一开始栽植的时候投资大,而且在以后的维护费用也会远远超过了其它一般乡土树种。事实上,作为居住环境,我们并不需要“震撼力”、不需要“壮观”,我们需要的是舒适与放松,因为这里是我们的家。另外,在这里笔者还想提的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村因为位于高速公路旁或某国道旁,在短短两周内甚至还要更短的时间内,所有的路边的住宅都被齐刷刷的刷成鹅黄色,美其名曰:整顿美化。可当你折进村子的时候,你会惊奇的发现这些被“美容”了的住宅却是一个阴阳脸(在住宅的另一侧并没有涂料),也许这也是一种特色吧。我们并不赞同这种刻意的统一,我们可以看一看澳洲这个农业大国的农村建设,虽然未曾到过,但从友人在当地所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错落有致的村落毫无规律的延伸到远方,其中,你找不到两所相同的农舍,但所有的住宅都像是风景画的一部分,恰到好处的镶嵌在美丽的大自然之中。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原始的和自然的。

三、新农村人居环境景观建设的前景

“绿色住宅”作为一种新起的生态人居建筑理念已深入人心。注重居住环境的生态循环,节能环保成为了“绿色住宅”的首要条件。其实绿色住宅不单指个体的住宅,而是包括整个体系。在新农村规划中,我们应当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和植物学等的基本原理,处理好住宅建筑与整个周边环境的关系,使住宅和环境等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以本地植物为基体,共同组成一个适合人居住又生态循环的系统。以达到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在具体设计上,注重本地植物的运用和不同植物各方面之间的相互补充融合,不加修饰。目的使整个系统更趋向于原始状态与自然状态,最大限度地回归自然。中国新农村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发展成今天的局面也牵扯着方方面面的因素。上述笔者的观点也许是琐碎的、不成熟的,也许是片面的,但也代表着某个角落一部分人的呼声。笔者衷心的祝愿我国新农村建设能够真正的立足于农民,能够更好更快健康蓬勃的发展。同时,农村的人居环境景观建设也能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立足于当代当地农业的特色,愿广大设计师能够集思广益,符合自然法则,遵循生态学原则,不断开辟出具中国特色的景观之路。

参考文献:

[1]谢振宇、杨光穗.绿色住宅——一种新的建筑景观.热带农业科学.2002(8).[2]唐兰、鲁长亮.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模式初探——以仙桃市郑场镇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为例.现代企业教育.2006(9).[3]强健.村镇景观当风流——北京郊区村镇景观规划建设之我见.城乡建设.2004(6)

第三篇:人居环境论文

广西大学人居环境评价与优化研究

-----朱盼飞 1103300108 摘要:

大学校园环境直接或间接在影响着人才培养,因为大学时全日制教育,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大学的几年中一般都会生活在校园内,校园环境对同学们直接影响了同学的心情,如果没有积极的心情进行学习活动,这将导致为国家输送高素质人才方面无法全面。

关键词:学习环境、校园环境、人才培养、环境评价以及改善

引言:本人通过对广西大学的人居环境的整体调查作出分析并提出整改方案,主要调查方向分为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类。主观评价有对于西大安全、环境、设施、出行、舒适等方面的满意度;客观评价包括安全性、健康性、方便性、便捷性、舒适性等方面。

正文:

广西大学是一所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设有30个学院,97个本科专业,在校学习的全日制本科生,全日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以及各国留学生和成人教育学历生加起来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因此,广西大学占地面积307公顷,校舍总建筑面积133.09万平方米,居全国前列。学校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芳草如茵,湖光潋滟,环境清幽。

然而,作为一个公共型大学,外来人口多,人流量极大,此时整个校园的规划就变得至关重要了,拿道路规划来说,有效的实现人车分流,既有利于校园环境的安静,又能保证学生的安全。宿舍通风采光的好坏也直接的关系到学生身体健康,良好的朝向能调节学生的心情„„

⑴基础设施:

西大正门,由于正在修建地铁,而且设有公交车站。导致交通极为混乱,小贩众多,环境也因此显得不堪入目。从正门往里看,可以看到综合楼,正门到综合楼之间有一条大道,然而却多为校外人员占用,在校学生并为能够充分的利用其资源。大道的两旁有两条小径,小径旁虽有绿树遮阴却没有良好的供人歇息的石凳之类的公共设施。

校园内部,交叉路口较多,却未见红绿灯,因此经常发生小型车祸,严重影响学生的上下课安全。在安全性能方面,不可避免的要提及宿舍偷盗事件,因为大多数在校学生的防盗意识欠缺,以及宿舍楼本身的设施过久,如摄像头之类的监控设备不能配备完全,导致偷盗事件屡屡发生,成为了广大新老学生最为头痛的事。

在校园内,设有校车,路线为正大门——东大门、正大门——行健文理学院以及东大门——行健文理学院,为广大师生的上下课以及出行提供了许多的便利。西大更是拥有医院和广西省内目前最完备的图书馆,和东西两个体育场,让在校学生可以安心的学习并且锻炼生体,生病也能及时的治疗。

综上所述,在基本设施方面,西大整体来说,方便性和便捷性都已经做的很好,但是在安全、舒适方面仍然需要提高。⑵生态环境:

西大内部设有许多的池塘,绿化率也很高。

但是许多池塘因为清理和水质问题,经过其附近时,经常能闻到臭味和看到污浊的水,滋养了许多的细菌和蚊虫,导致本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却成了人们不愿多停留的地方。

绿化率很高,但是却未多设有休憩之处,制约了许多的功能,让绝大多数的人都只是路过,而不能在绿荫之下学习休闲。

因为多数的垃圾箱都设置在宿舍楼的门口不远处,又因为南宁地处赤道附近,夏天极长,导致许多的学生被蚊虫困扰,休息时间严重不足影响上课质量。

综上,西大内部的生态环境大方面上做的不错,然而在管理和小方面上却严重不足,导致许多本来是好的方面也发展成了不足之处。⑶宿舍居住:

宿舍是每个将读大学的学生重点关注的问题,然而西大的西校园住宿条件却严重偏低,宿舍过于陈旧没有及时翻新,更有6A这种已经很少能见到的宿舍楼存在着,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怨言。

除去6A宿舍外,西校园的1、2、3、4、5栋这些男生宿舍,没有热水供应,虽说南宁地处赤道附近,然而到了冬季夜晚气温也会下降到4、5摄氏度,洗冷水明显过于勉强,造成了许多学生偷用热得快,引起许多的安全问题。宿舍的功能也极为的不全面,没有衣柜,床过窄过短,能存放物品的地方不多,使得宿舍多为混乱不整洁的状态。

宿舍的安全问题有很大的漏洞,如西校园三栋可从宿舍楼后面爬上二楼;宿舍的房门也不够安全,如果一个人在宿舍,根本不敢休息、洗澡或者上厕所„„

对于新建的22栋、23栋那一块宿舍,相比旧宿舍要好些,规格为4人住,但是宿舍内部活动空间过小,通风不好,如果遇上南风天,将会潮湿,从而滋生出许多的细菌,并且衣物得不到干燥宿舍会产生异味,让生活在其中的同学不能拥有一个良好健康的环境。

整体来说,西大的住宿条件应该提高,人的生命活动主要有衣食住行,住得不好,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⑷公用地数量以及规模:

虽然西大的占地面积居全国前列,然而能供大家学习利用的公共空间却显得少了。一般的在校学生都会选择离食堂、宿舍和教学楼近的地方进行公共活动,然而原本为公共活动地带的西苑餐厅旁的空地现在被用作新的新闻楼建设,致使西大仅有的较大的公共活动地区被占用,让学生的许多活动变得局限。

学习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要在于大家的交流以及沟通,大学的学习更是如此,虽然学校提供了许多可以学习的地方,例如自习教室和图书馆,但是这些场所都是非常安静的适合个人学习的地方,不能起到大家共同参与的讨论的目的,这也是西大校园建设的一大漏洞。⑸饮食便利:

西大拥有多个食堂,并且都建立在宿舍附近,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空余时间,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去食堂的路上,食堂都配备有电视,能让大家在学习生活之余了解实事。在西五栋前方更是有著名的“狗洞”,让许多因为专业课作业而经常熬夜的学生能够得到“粮食补助”。“狗洞”也有许多卖水果的地方,供学生选购,出门在外也能得到足够的营养供给,支撑起艰苦的学业。⑹上课便利:

西大因为拥有学生较多,校区也分为东西两个,教学楼也不可避免的多了,为了适应学生的上课,有些教学楼离得过远,然后因为排课问题,经常会出现一节课下课匆匆忙忙赶到下一节课的上课地点就已经上课了,这回让许多的学生在上课之初听不进课,影响整体上课的质量,如若有些慢一些的学生更是容易迟到。

因为上课赶得匆忙又会出现飙车现象,使得校园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

综合以上6个方面,①应该加强多外来人口的控制力度以及对西大校门口的摊贩和交通的管理;②加大对池塘的资金投入,改善水质以及专门请人进行定期管理,让西大校内环境得到整体的提高;③对宿舍进行更新和修缮,例如6A此类宿舍应提早更换,过于老旧,存在太多安全隐患,可适当提高住宿费,相信同学们不会有太多怨言;④相对公共用地问题,更好解决,对一些较大的、利用率小的空地进行一点的围合,并进行一定的宣传和修饰,设置多谢休憩的座椅等设施,相信会有很多的同学愿意去到这些地方进行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交流;⑤对于饮食方面,西大做的很好,只要加强对“狗洞”安全卫生的监管,相信同学们会有在家的感觉;⑥上课便利,希望校方能在排课以及宿舍安排方面进行一定的征询和调查,然后再进行排课,相信这样会让同学们拥有充裕的时间,及时抵达课堂调整为最佳状态进行学习。

试想,如果你抬头向窗外望去,看见的是一片垃圾或者一堵肮脏的墙,你的心情如何?要是你抬头向窗外望去,看见的是一片绿绿的树林,树下是一排排凳子,凳子上坐着或看书或交流的同学,那又会是怎样的心情?

结论:虽然西大的人居环境依然有着许多许多的不足,如校门口交通过于混乱,离市区较远,校园内部安全隐患较多,生态环境有待提高;但是不可否认的也拥有着很多的优秀之处,如校内设有校车,食堂方面供应充足,设有校医院、体育场等。当我们在学习时,分不清是室内还是室外,因为空气都是那样的清新„„学习了一天了,去操场跑几圈,在足球场翻几个跟头,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参考文献 ⒈《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吴良镛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⒉《人居环境》范祥清刘少文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⒊《香格里拉·乌托邦·理想城》翟辉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⒋《人居环境绿地系统体系规划》 李晖 李志英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⒌《人居环境学》 安光义 王桂霞 韩建民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⒍《心理学实验与生活》 曾美英 曼宁 毛荣健等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⒎《人与环境和谐原理》 孙平华新 柏益尧 科学出版社,2010

⒏《生活质量的指标构建及其现状评价》 周长城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⒐《生活质量》 叶兆言

文汇出版社,2006

⒑《居住环境和公共场所有害因素及其防治》 刘君卓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针对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户外人居环境

土木学院是西大创建最早的工科类学院,拥有计算理学和结构仿真分析研究所、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岩土研究所、建筑设计研究所、土木工程检测中心。学院拥有一栋80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实验中心占地达60亩,实验室建筑总面积13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000多万元。构建有包括工程结构抗震研究、结构损伤断裂破坏及耐久性研究、岩土工程环境模拟研究、水利水电工程减灾防灾研究等大型、高水平科研平台,水利水电实验研究基地为我国高校中最大的水利水电实验基地之一。

因为大学除了专业课外,其他课程都为流动教室,同学们自主选课,因此一个班的同学可能也就上专业课时能接触到,其他时间接触相对少了许多,所以我觉得除了多个研究所和教学所需的地方外,应该设立一个较大的活动中心,供同学进行娱乐、学习交流、运动。

整改图如下:

第四篇:人居景观设计的未来

人居景观设计的未来

摘要:当前中国人居景观设计方面还存在着诸如建筑强调个性的突出与张扬,规划、建筑、景观设计与公众参与四者间缺乏协调与统一、传统建筑景观保护不够等诸多问题。有关统计显示,未来10年我国城镇将增加住宅需求36.68亿平方米。其中相当部分是用来满足康居需求的改善型消费。这就预示着今后我国的城市化将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因此,警惕“建设性破坏”,避免或减少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平衡和文化遗产的破坏是建设中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人居景观 景观设计

环境景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居环境的景观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居环境的优劣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而且是体现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居住区的房地产开发出现了以“景观”、“环保”、“文化”、“休闲”、“智能”、“绿色健康”等为主题的人居景观设计理念。也就是说,住区的开发设计已经开始向更多地关注景观和文化,倡导住区新的生活方式方面发展。

1、我国现代人居景观设计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人们对于人居环境的需求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因此,住区的规划和设计不断地推陈出新,设计理念和创作思维不断地更新,人居景观设计也在不断地发展。

解放初期,住区规划大多采用了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在30年代提出的“邻里单位”的设计理论,居住区范围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城市干道为界,在居住区内设有小学和日常商业点;如上海的曹阳新村等。

五十年代中期受原苏联规划理论影响,采用居住区——街坊的规划方式。街坊内以住宅为主,采用封闭的周边式布置,有的配置少量公共建筑,儿童上学和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

六十年代采用一条街的形式,沿街两旁各种商店、餐馆、旅馆、剧场等商业文化设施齐全。虽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却也带来居住环境恶化。

以上各阶段在住区规划设计中实行低标准,着重解决房荒问题,如几家共用厨房、卫生间等;因此在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方面很少甚至几乎不考虑。

随着人们对生活条件要求的提高,居住区规划中开始初步涉及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但也只是在绿化方面得到了加强七十年代后期住宅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成为当时主要的建设模式。在规划理论上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结构。

198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14届大会发出了《华沙宣言》,指出“要认识人类—建筑—环境这三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建筑师、规划师在形成人类环境过程中的历史责任”.八十年代后期“欧陆风格”影响到住区的景观设计与建设,盛行欧陆风情式的环境景观。如在小

区中心绿地中布置用希腊柱式、罗马拱门、文艺复兴花饰等装点的亭、台、桥、门等,既无使用价值,又缺乏艺术品位。反映出这一阶段的人居景观设计还处在初级的盲目模仿阶段,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人居环境景观的真正内涵。

改革开放使我国在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人居环境设计的国际交流也得到了加强。人们开始注重住区环境的建设,并根据住区的规模和所处的地段,合理配置公共建筑,组织多种空间,以满足居民生活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如北京的塔院小区就是以反对称的手法,用折线形主路将住宅分成四个组团,布置了两种组合形式。一种将左右两排南北向住宅上下错开,避免了“直胡同”似的单调;另一种是采取高层塔式住宅与多层行列式住宅搭配,并适当错开的形式,从而改善了景观效果。???。同时国际上对我国在人居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给予了肯定,如1992年北京菊儿胡同改造项目荣获世界人居奖;自1990年至2002年我国先后有唐山市政府(1990年)、深圳市住宅局(1992年)、杭州市政府(2001年)等十个城市或市长荣获联合国人类居住环境奖;2002年广东省广州市城市发展规划项目荣获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等等。

进入九十年代后开始强调以人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作为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指导原则,突出了“以人为核心”,把居民对居住环境、居住类型和物业管理三方面的需求作为重点。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在小区中心集中设置公园式绿地和休憩娱乐场所。同时住区环境景观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注重与自然相结合;提倡简约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在全国出现了诸如大连的锦绣小区、上海春申城四季苑、北京的恩济里、深圳的金碧苑等许多优秀的住区景观设计。???

另一方面住区环境也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96年6月在联合国第二届人居会议上向大会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提出了1996-2010年中国人类住区发展的“行动计划”,将可持续发展正式列入住区发展的目标。

2、人居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2.1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进一步深入和细化

21世纪进入网络时代,一方面使人的社会分工更趋细化,合作更为广泛,更能左右环境;另一方面,也使人更为独立,一切东西——水、电、新闻、邮件、广告、甚至基于电脑的工作都可以直通家中,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与交往变得更加简单和稀少,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更为分离。但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更渴望回归自然,怀念里弄、胡同那种富有人情味的社区生活。如上海“新天地”的改造,就是在保留传统石库门里弄建筑空间格局、人文景观的基础上对建筑内部重新改建,对外部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唤起了人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同时这也是充分尊重历史、文化而成功开发的典范。

因此,以人为本的“人”其范畴包括社会的人、历史的人、文化的人、生物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和不同地域的人等等。也就是说景观设计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层人的生理和审美需求,才能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内涵。

2.2 强调住区环境景观的共享性

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是设计的首要目的。首先在规划设计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人们都能够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共享住区的环境资源;其次,加强院落空间的领域性,利用各种环境要素丰富空间的层次,为人们提供相认、交流的场所;从而创造安静温馨、优美、祥和安全的居家环境。

2.3 住区环境景观突出文脉的延续性

崇尚历史和文化是近年来住区环境设计的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策划和规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住区环境作为城市人类居住的空间,也是住区文化的凝聚地与承载点;因此在住区环境的规划设计中要认识到文化特征对于住区居民健康、高尚情操培育的重要性。而营造住区环境的文化氛围,在具体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住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及地方建筑景观的特征;挖掘、提炼和发扬住区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在规划中予以体现。同时,还要注意到住区环境文化构成的丰富性、延续性与多元性,使住区环境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与特色。如北京菊儿胡同和苏州桐芳巷的改造都在建筑符号语言、空间形态、色彩等方面继承了传统民居文化的精髓而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好评。

2.4 环境景观的艺术性向多元化发展

随着设计师们的日益成熟,盲目模仿、抄袭现象逐渐趋少;住区环境设计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环境景观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方便、健康与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要为人所用。尽可能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实现人与景观有机融合。如亲地空间可以增加居民接触地面的机会,创造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等等;亲水空间,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场所;硬软景观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亲绿空间环境;而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设施的合理安排,可以培养儿童友好、合作、冒险的精神,创造良好的亲子空间。

2.5住区环境设计向可持续的生态的方向发展

住区环境质量的高低除艺术性的层面外,还要体现生态的一面。就微观的环境景观设计而言就是通过环境设计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阻隔噪音、吸附有害气体的条件,同时对住区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及除人之外物种的尊重与关怀,实现住区地域生物的多样性。如在住区环境中还留出一定比例的“自然空间”,可以有效地调节住区的生态环境。而自然空间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维持大气成份稳定、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改善住区气候、净化空气、吸尘滞尘、消减噪音等方面。因此,对于人居景观生态环境而言,共生与再生原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意和自然环境的结合与协作;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因素,高效地利用地质因素和自然资源;减少人工层次而注意自然环境设计。、结束语

当前中国人居景观设计方面还存在着诸如建筑强调个性的突出与张扬,规划、建筑、景观设计与公众参与四者间缺乏协调与统一、传统建筑景观保护不够等诸多问题。

有关统计显示,未来10年我国城镇将增加住宅需求36.68亿平方米。其中相当部分是用来满足康居需求的改善型消费。这就预示着今后我国的城市化将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因此,警惕“建设性破坏”,避免或减少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平衡和文化遗产的破坏是建设中的重大课题。由于我国景观设计起步较晚,专业人才匮乏,要跟上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建设步伐,设计营造人与土地、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使人们“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之上”任重道远;需要环境设计者本着对历史、社会和人负责的态度把握时代特性,不断探寻人居景观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黄晓鸾。居住区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3、白德懋。城市空间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中国人居环境奖。

第五篇:人居环境

把握科学发展主题推进人居环境建设

太原市晋源区建设管理局局长荣春贵

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的简称,是以“人”为主体来研究生活的,是一个融贯综合的学科,包括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等五大系统,内涵十分丰富。人居环境强调融贯和综合,融贯是指从中国的建设实际出发,以存在问题为中心,主动从相关学科中吸取智慧,有意识的寻找城乡人居环境发展的新模式,不断地推进学科的发展;综合就是把包括自然、人类、社会、居住、支撑系统在内的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生态、文化、社会、技术等各个方面,对人类聚居问题进行系统的综合的研究。融贯综合思想渗透了“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

一、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人居环境的改造和创造,既是一个古代的命题,也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关系着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备受世界各国关注。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幕天席地的居住环境中学会了建造茅草屋,他们选择了相对优越的人居环境,营造了更加舒适的生活。在当代,人们通过建筑布局和构造的变化来改善通风、温度,以及减少噪音等各种不同不利条件的侵入。但是,在快速化城镇发展进程当中,城市问题表现得日益严重,具体表现为:居住拥挤、基础设施匮乏和老化、生态环境破坏、旧城改造与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矛盾激化、城市“美化运动” 1

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从而切断了城市的文化和文脉。一个城市的人居环境优劣,会直接对该城市的面貌、品质以及民生状况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关系着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人们的居住观、生活观、价值观和幸福观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居住环境、生活出行、教育文化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更高的追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转变增长方式。”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将人居环境建设提高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那么,建设和谐的人居环境显得异常重要。

二、人居环境建设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建设一个绿色、健康的人居环境,就要求我们的人居环境具有更好的生态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大力发展生态系统平衡、生态结构健全的绿色建筑、绿色家居、绿色人居;还要具有更好的文化艺术性,重视人居环境的文化创意、艺术创意,特别是符合人性化需求的创意。现就人居环境建设所涉及到的自然生态、人类住区、基础设施、人文历史等方面简述如下:

(一)加强人类住区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居健康问题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是人居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1996年联合国人居大会提出两句话:第一句——人

人都有适当的住房;第二句话——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第一个问题差不多基本实现了,因为我们已经初步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现在我们应该向“居者优其屋”的方向迈进,解决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现在人们所追求的是健康人居环境,即:人与自然环境的友好性、亲和性;令居住者身体舒适、精神愉快;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那么,如何打造健康的人居环境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住区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城市住区环境长期制约着居民的生理、心理、观念和行为,对人的生活质量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要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对环境合理性、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有一个全面综合的考虑;要强调综合规划先行原则——强调整体概念,根据人文学、生态学、社会学与经济学原则对城市住区人居环境进行区域生态规划和布局;要强调自然生态环境原则——保护和利用原有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使整个城市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要强调绿色建筑技术原则——在居住方面要提高技术,更新材料产品,努力开发出适合资源节约型的住宅建筑体系。

第二,建设健康住区环境,回归舒适、健康、安全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面对各阶层、各个层面的不同住房需求,都拥有各自的健康住区。同时,还需要确保住宅设施

同步建设,采用绿色环保建材,营造绿色家园,保护好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利益。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功能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具有前瞻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科学城建、生态城建、文明城建、高效城建、和谐城建和阳光城建的新理念,努力打造绿色城镇化的里程碑工程,要更加突出保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和谐。

第一,要完善城市供水、供气和供热网络,加大政府对供水、供气、供热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和行业监管,确保供水、供气和供热质量;

第二,要实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实现智能化管理,加大政府对城市公共交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城市公交场站设施建设,增强公交向农村延伸的服务功能,扩大城市公交覆盖率,满足群众出行需要;

第三,要规划建设合理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合理布局机动车停车场建设,大力完善城市交通设施;

第四,要全方位推进建设领域的节能减排,着力推广污水处理、再生水资源利用和节约用水等工作。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也将有所提高,城市发展后劲有所增强。

(三)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找准发展定位,妥善解决好城市绿地、环境卫生、大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噪音控制等生态问题,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第一,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和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的主体,应根据城市的发展规模、产业布局、自然环境,科学规划城市绿地面积和布局,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坚持生态建设与景观建设相结合,大力实施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地、道路交通等造林绿化工程,同时还可以将城市绿地与城市周边的山川、水体、林地、农田等形成一个整体,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绿色体系建设。

第二,遵循生态规律,整治城市水系,保护好水系两岸的自然滩涂和坡岸,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环境。同时大力控制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提高各项指标综合达标水平。

第三,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改善市民生活环境。重点治理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垃圾乱扔、广告乱贴、工地乱象等“五乱”现象,综合整治小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区域的卫生死角,彻底解决城市环境卫生死角和“脏、乱、差”状况,着力改善市民生活环境状况,打造整洁有序的人居环境。

(四)发掘城市人文资源,培养文化特色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当中,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城镇化造成的文脉遗失。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不能光是到历史典籍中去寻找,而要体现在现存的城市形态、名胜古迹、古建筑、风

土人情、自然遗产等方面。每个城市都有大量的文物古迹,这些都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精髓,是宝贵的财富,各城市一定要加强保护、修缮和宣传,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要依托丰富的人文资源,加强人文景观建设,建设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特色街区、文化广场、公园、雕塑等,培养城市的文化特色,构成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展现自已的独特魅力,提升城市的品位和软实力,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和永恒主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如: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住宅的功能配置、工程质量、装修水平和住宅小区的环境质量、综合配套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绿色人居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在快速发展,中国人居环境也面临着新的历史征程,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建设一个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二〇〇八年五月十九日

下载人居环境景观设计园林化分析论文[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居环境景观设计园林化分析论文[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居环境倡议书

    人居环境倡议书1 全县广大妇女姐妹及家庭:美化家园、人人有责,乡村振兴、家家受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农村新任职妇联干部打赢乡村振兴......

    调整人居环境

    调整人居环境提高您的效益 签订合同见效付调整费 为什么众多企业家十分努力,企业效益一直不太理想? 为什么众多企业家日夜操劳,企业的危机还是无法避免? 为什么过去企业的业绩......

    人居环境倡议书

    人居环境倡议书 人居环境倡议书1 广大村民朋友们:自从我村被县政府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来,村委会为切实改变我村“脏、乱、差”状况,做了一定的努力。为了保持“道路畅......

    人居环境参考书

    黄土高原河谷中的聚落陕北地区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模式研究 内容简介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人居环境征文

    积极参与 共筑美好家园 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 高一五班 解鸿林(女) 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共筑生态宜居家园,是所有泰安人的共同心愿,事关每个市民利益,事关幸福泰安建设,事关泰山......

    人居环境复习

    1、 人居环境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作为人聚居地,人居环境经历了从自然环境向人工环境、从次一级人工环境向高一级人工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就人居环境体系的层次结构而言,这个过......

    人居环境2

    推进城市森林建设 改善人居环境 国家林业局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采取多种形式和措......

    潍坊人居环境

    潍坊:坚持生态立市 提升人居环境据潍坊新闻网报道 绿色是潍坊的城市本色。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人居环境改善,把城市绿化作为生态市建设、提升人居环境的重点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