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镇关于切实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
各村(居)民委员会,镇级各部门(单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帮助困难群众纾困解难,根据《达州市达川区民政局达州市达川区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民发〔2020〕69号)、《四川省民政厅四川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发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全力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川民发〔2020〕86号)、《达州市民政局达州市财政局关于切实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达市民发〔2020〕34号)等文件要求,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适度扩大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
在坚持现有标准、确保低保制度平稳运行、低保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适度扩大低保覆盖范围。将城乡低收入家庭中的重残人员、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人员,经本人申请,可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可将重残人员范围扩大到三级智力、精神残疾人。低收入家庭一般是指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当地低保标准,但低于低保标准1.5倍,且财产符合当地相关规定的低保边缘家庭。加大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务工、经营、就业,导致收入下降、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城乡居民救助帮扶力度,重点关注失业人员、困难企业职工、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未参加失业保险的人员、城市灵活就业人员、低保边缘人口以及因暴雨、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致贫返贫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纳入低保范围,实现应保尽保。积极促进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的低保对象务工就业,对因就业导致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低保家庭,给予不超过6个月的渐退期。
加强社会救助兜底脱贫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机衔接,健全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密切关注未脱贫和致贫返贫风险等级较高人群的基本生活状况,加强走访探视,逐户逐人摸底排查,主动发现困难,及时实施社会救助,防止返贫致贫。落实落细“单人保”、低保渐退、就业成本扣减等兜底性政策措施,推动扶贫政策精准落实,确保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坚持“脱贫不脱政策”,对已脱贫且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低保对象,给予不超过12个月的渐退期。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特困供养或临时救助范围,按时足额发放低保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金、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费,以及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救助补贴资金。
二、适度扩大临时救助范围
全面落实临时救助政策,适度扩大临时救助范围,将遭遇火灾、交通事故、重大疾病等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城乡居民,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对受疫情影响无法返岗复工、连续三个月无收入来源,生活困难且失业保险政策无法覆盖的农民工等未参保失业人员,相关社会救助和保障制度暂时无法覆盖的家庭或个人,经本人申请,及时纳入临时救助范围。对流动人口中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可放宽户籍地申请限制,由务工地或经常居住地发放临时救助金。
适当提高临时救助标准,统筹考虑救助对象家庭人口、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和困难持续时间等因素,分类分档确定。人均救助标准原则上不得低于当地月低保标准的1倍,不超过当地月低保标准的6倍。对遭遇重大生活困难的,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提高救助额度。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对象、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和受疫情影响生活困难的未参保失业等人员,救助标准原则上不得低于当地月低保标准的2倍;
对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新冠肺炎患者,救助金额原则上不得低于当地月低保标准的3倍;
对新冠肺炎患者同时遭受自然灾害影响,且经应急期、过渡期受灾人员救助后基本生活仍面临时暂时重大困难的人员或家庭,救助标准原则上不得低于当地月低保标准的4倍。
有条件的村(社区)直接实施临时“先行救助”,做到及时、高效救助。
三、提升特困人员照料服务
完善特困人员认定条件,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增强特困供养机构兜底功能,加快推进护理型床位的设置和改造,提高收住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的服务能力,优先满足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有条件的特困人员供养机构可向有集中供养意愿的低保对象、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其他社会老人提供低偿的集中托养服务。民政办要加强与各供养机构的衔接,积极帮助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的集中供养手续办理,协助顺利入住。
四、优化社会救助工作流程
优化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和临时救助审核审批流程,科学调整入户调查、民主评议等程序,缩短审批时限,提升救助时效。对没有争议的救助申请可不再进行民主评议。对能通过经济状况核对掌握并出具核对报告的救助申请,可不再进行入户调查。改进公示公开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救助对象长期公示。强化主动发现机制,加大走访排查力度,依托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作体系,发挥网格员、村(居)民代表、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作用,及时发现、及时救助。加强政策宣传,提高群众知晓度,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五、加强社会救助组织保障
各村、社区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各项社会救助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坚决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发生。要建立城乡困难群众调查监测机制,通过深入细致的走访调查和信息核查,真正把困难群众的底数摸清,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建立台账,分类实施救助帮扶,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要强化资金监管,严格按照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使用补助资金,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高效。不得擅自扩大补助资金使用范围,不得用于自然灾害应急期、过渡期受灾人员生活救助支出,不得用于工作经费和机构运转、大型设备购置、基础设施维修改造等支出。要加强监督检查,依法依纪查纠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不会为等问题,坚决查处和曝光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挪用等违法违规问题,确保将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到每一个困难家庭、每一位困难群众。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党员干部、一线工作人员担当作为,对非因主观故意将不符合条件人员纳入救助帮扶范围的,可免予追究相关责任。
第二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绩效评价报告
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绩效评价报告1
根据项目资金全面绩效管理要求,我单位认真组织对泸西县20xx年城乡医疗救助项目资金绩效自评,现形成绩效自评价报告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况
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加快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20xx〕65号)《泸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加快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泸政办发〔20xx〕148号)文件要求,认真开展医疗救助工作,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让每一位因病致贫人员及时得救助。
(二)项目绩效目标
1.项目绩效总目标
建立完善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加强与民政、卫生、残联等有关部门协作配合,共同做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商业保险的有效衔接,确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覆盖所有贫困重特大疾病患者,帮助所有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获得保险补偿和医疗救助,保障贫困人口看得起病,得了大病、重病后基本生活过得去,确保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助力和巩固全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2.项目绩效阶段性目标
根据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的要求及上级医疗救助政策,制定了泸医保发〔20xx〕45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打造健康扶贫四重保障体系,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财政兜底整合一体,织密织牢了针对城乡低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特困供养人员和其它特殊困难人员的医疗保障网,最大限度减轻困难群众医疗支出负担,防止其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从而增强困难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同时,“一站式”结算方式、分级诊疗和先诊疗后付费等多项健康扶贫举措的推出,极大的方便了困难群众寻医问药,打通了困难群众就医“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二、项目资金使用及管理情况
(一)项目资金到位情况
20xx年收到城乡医疗救助资金1880.04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316.64万元,省级资金563.40万元。
(二)资金使用情况
20xx年支出城乡医疗救助资金1556.225145万元。
(三)项目资金管理情况分析
我县城乡医疗救助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专账核算。我局严格按照项目资金申报、审批程序操作执行,完全符合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没有出现截留、挤占或挪用以及从基金中提取管理费或列支其他费用等非正常现象。切实保证了救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救助资金公开、公平、公正使用,确保城乡困难群众真正享受到医疗救助。
三、项目组织实施情况
1.资助参保参合。按要求做好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的资助参保工作,其中特困供养人员实行全额资助25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定额资助180元;低保及持一二级残疾证人员实行定额资助120元。
2.规范门诊救助。重点对象因患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或者患重特大疾病需要长期门诊治疗,导致自负费用较高的医疗救助对象进行门诊救助,并逐步提高救助标准。
3.完善住院救助。特困供养人员在政策范围内发生的医疗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各类补充保险等报销后,救助比例为100%,不设起付线;城乡低保对象在政策范围内发生的医疗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各类补充保险等报销后,一般疾病救助比例为15%,22种重特大疾病救助比例为30%,不设起付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红河州贯彻落实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实施方案》执行;因病致贫家庭中的重病患者。在政策范围内发生的医疗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各类补充保险等报销后,自付费用在5000元以上(含5000元)的,一般疾病救助比例为15%,22种重特大疾病救助比例为30%。
4.开展重特大疾病救助。根据红河州医疗保障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红河州州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有关问题通知》红医保发〔20xx〕27号文件,开展救助工作,最高年救助封顶线10万元; 要求各乡镇人民政府将符合州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条件的患者,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产生的费用,扣除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大病补充保险、其他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互助赔付及普通疾病医疗救助后满足单次个人自付费用(政策范围内)在0.8万元至5万元(含5万元),或政策范围内累计个人自付费用2万元至6万元(含6万元)的,按50%给予补助;或者是政策范围内单次个人自付费用在5万元以上的,或政策范围内累计个人自付费用超过6万元的,按60%给予补助。
5.加强与相关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加强与民政、卫生、残联等有关部门协作配合,共同做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商业保险的有效衔接,确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覆盖所有贫困重特大疾病患者,帮助所有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获得保险补偿和医疗救助。
6.“一站式”信息平台即时结算。采用红河州统一的一站式信息系统进行医疗救助结算,本县辖区内特困供养人员、低保对象、建档立卡户住院救助经系统结算的占比100%。
四、项目绩效情况
(一)项目成本(预算)控制情况
严格按照《中央财政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云南省社会救助资金整合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使用救助资金。
(二)项目完成质量
项目资金确保了重病患者医疗费用过高得到及时救助,解决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项目的效益性分析
1.项目预期目标完成程度
20xx年,共资助53349人,其中资助已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员 48975人人均180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合计8815500元,资助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员 4374人人均180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合计787320元;住院患者医疗救助14468人次5959431.45元。
2.项目实施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我县加大健全完善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城乡医疗救助工作 20xx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城乡医疗救助覆盖面明显扩大。在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对象基础上,将城乡低保边缘家庭纳入救助范围,惠及全县5万多贫困人口。二是救助标准大幅提高。住院医疗救助比例提高到自付部分的30%,一次救助封顶线从5000元提高到10000元;特困人员实行了全额医疗救助。三是坚持以住院救助为主,同时兼顾门诊救助,取消起付线和病种限制,帮助解决患有常见病、慢性病的救助对象需要长期药物维持治疗的部分医疗费用。四是实行了“一站式”服务,医疗服务机构开展医疗救助金即时结算服务,救助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只需支付自付部分,实现了医疗救助的利民、便民。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保障困难群众能够享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难群众医病看病难的问题,群众对实施城乡医疗救助有效性的认可,通过问卷调查群众满意度达到98%。
(四)综合绩效评价情况
通过我部门组织对医疗救助项目绩效自评,认真对照《泸西县20xx年医疗救助项目绩效评价评分表》绩效自评打分98分,项目资金绩效自评为“优”。
五、主要经验及做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主要经验及做法
城乡居民医疗救助补助资金项目的实施是国家惠民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对改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巩固全县基层执政基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自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制度实施以来,有力地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在减轻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医疗费用负担,保障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身体健康,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同时也对因病致贫家庭中的重病患者家庭减轻了负担避免了因病致贫产生新的建档立卡家庭,预防和减少精神病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二)存在问题
我县的城乡医疗救助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样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资金不足,我县绝对贫困人口涉及面大,但由于受资金的限制,广大贫困群众对医疗救助的愿望还不能完全满足;二是救助水平低,由于救助资金不足的限制造成了封顶线低。三是对救助对象是否准确的核实有一定差距,我局待遇保障科工作人员少,力量不足,对医疗救助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意见建议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整体合力,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加强对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统筹协调,确保有限的救助资金真正用于困难群众身上,真正把城乡医疗救助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2.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一是通过硬件的配置,进一步推进医疗救助工作的信息化进程,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加强工作人员教育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增强法纪意识,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理念,切实改进工作方法和转变工作作风。
3.进一步强化资金管理。建立医保局制定需求计划、财政局审核筹措、财政和医保联合下拨、医保部门管理发放的医疗救助资金管理运行机制,保证救助资金的及时足额发放。加强资金专户、专账管理,建立健全资金发放登记备案制度,严肃各项工作纪律,防止不列、虚列、列而不支、挤占挪用、贪污冒领医疗救助资金等现象的发生。
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绩效评价报告2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总体情况
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制度,保障医疗救助对象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20xx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xx〕30号)从总体要求、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等五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形成以住院救助、门诊救助、资助参保为主要内容的救助机制。20xx实施,根据财社〔20xx〕1420号、财社〔20xx〕1421号、皖财社〔20xx〕643号、皖财社〔20xx〕644号等中央及省级下达资金文件,20xx年中央、省财政共计下达510万元。宁国市本级一般公共支出预算安排本级配套1350万,包括上年结转结余、利息、追回款项等收入,预算资金总额1883.77万元。
(二)项目绩效目标
1.总体目标:一般公共预算资金与专项彩票公益金统筹使用,通过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医疗救助对象人次规模不低于上年,重点对象自负费用限额内住院救助比例达到70%。
2.具体绩效指标:
1.项目决策(20分)
设置二级指标4个、三级指标7个(均为定性指标)
(1)决策依据(7分)。包含“贯彻中央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有关医疗救助决策部署”、“执行预算绩效管理和资金管理办法”2个三级指标。
(2)决策过程(2分)。包含“决策程序规范”1个三级指标。
(3)绩效目标(6分)。包含“绩效目标设置科学”、“绩效目标分解细化”2个三级指标。
(4)资金分配(5分)。包含“资金分配规范性”、“资金分配合理性”2个三级指标。
2.过程管理(20分)
设置二级指标2个、三级指标5个(其中定量指标1个、定性指标4个)
(1)资金管理(12分)。包含“预算执行率”、“资金使用合规性”、“资金监管有效性”3个三级指标。
(2)组织管理(8分)。包含“管理制度健全有效性”、“绩效评价机制健全性”2个三级指标。
3.项目产出(38分)
设置二级指标2个、三级指标6个(其中定量指标5个、定性指标1个)
(1)数量指标(15分)。包含“医疗救助对象人次规模”、“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人次占直接救助人次比重”、“基金累计结余占筹集基金总额的比重”3个三级指标。
(2)质量指标(13分)。包含“重点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限额内救助比率”、“一站式结算覆盖地区”2个三级指标。
4.项目效益(22分)
设置二级指标3个、三级指标6个(其中定量指标1个、定性指标5个)
(1)社会效益(9分)。包含“医疗救助对象覆盖范围”、“困难群众看病就医方便程度”、“困难群众就医负担减轻程度”3个三级指标。
(2)可持续性(6分),包含“对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的影响”、“对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的作用”2个三级指标。
(3)服务对象满意度(5分)。包含“工作满意度”1个三级指标。
二、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一)评价目的、对象和范围
评价目的: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强化支出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救助补助资金绩效评价管理体系,提高医疗救助补助资金使用效益;
评价对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城乡医疗救助部分);
评价范围:1、绩效目标设定情况,2、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3、实现绩效目标的制度措施,4、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效果。
(二)评价方法和评价等次
采取材料核实、选点抽查、访谈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收集的基础材料进行严格核实分析,并对资金投入量较大的项目进行实地对照勘查,综合运用对比分析、专家评议等方法,进行分析评价。
绩效评价采用百分制,满分100分,按得分的高低依次分为优秀(S≥85)、良好(85>S≥75)、中等(75>S≥60)、差(S<60)四个等级。
(三)指标体系设置
设置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24个(其中定量指标7个、定性指标17个)
(四)评价工作过程
准备阶段:成立绩效评价工作组,确定绩效评价对象,学习评价实施方案,开展培训。
实施阶段:收集与审核资料,综合分析及评价。
总结阶段:撰写绩效评价自评报告,归档绩效评价资料。
三、绩效评价结论
(一)评价得分
100
(二)评价结论
优秀
四、绩效评价指标分析
(一)项目决策
1.决策依据
宁国市医保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作出医疗救助工作决策部署均以此为依归。
执行预算绩效管理和资金管理严格以《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医保办发〔20xx〕25号)、《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财预〔20xx〕10号)、《财政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医保局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医疗救助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社〔20xx〕142号)及《安徽省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财社〔20xx〕150号)为依据。
2.决策过程
决策程序规范合规完整,资金分配按规定履行报批程序,审批文件和手续齐全,财政部门下达预算指标的同时明确绩效目标。
3. 绩效目标
皖财社〔20xx〕643号、皖财社〔20xx〕644号文件下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绩效指标,体现“持续实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重点救助对象自付费用限额内住院救助比例达到70%、救助对象人次规模与上年持平、强化医疗救助规范管理”等总体目标的基本要素,明确产出指标、满意度指标等绩效指标要求。
4.资金分配
资金分配规范:宁国市财政局在收到上级财政医疗救助资金预算指标文件后,于内按序时进度及时拨付至本级医保基金财政专户,
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医疗保障局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安徽省医疗救助补助资金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皖财社[20xx]171号),按需求因素、财力因素、绩效因素等,采取因素法分配,资金分配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
(二)过程管理
1.资金管理
资金按《安徽省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财社〔20xx〕150号)规定使用,拨付至专户、专款专用,无随意扩大受益人员范围现象。
宁国市医保局对本地区医疗救助资金的绩效运行进行监控和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20xx年4月份开展专项的纪检专项督查及审计监督。追回医疗救助10人次,救助款4.84万元。
管理制度健全有效,围绕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功能,修改制定并严格执行《宁国市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试行)》(宁政办〔20xx〕2号),建立健全了相应管理办法和监管措施。建立相关机制,就资金的性质、来源、预算管理、预算调整、资金使用、资金监督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加强了资金的内控管理。全面实现绩效管理,绩效指标细化明确,运行监控有力,评价报告规范完整,评价结果应用及时。
2. 组织管理
(三)项目产出
1.数量指标
《宁国市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试行)》(宁政办〔20xx〕2号)救助对象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以下简称“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建档在册的农村困难户人员(以下简称“困难帮扶对象”);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以下简称“低收入医疗救助对象”);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用人单位已经不存在或者无法确认劳动关系的职业病人(以下简称“职业病人”)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对象。符合救助条件的对象按规定纳入救助范围,20xx医疗救助(包括资助参保和直接救助)的人次数17264人次。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人次占直接救助人次比重51.49%。
2.质量指标
本地区重点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限额内救助比率≥70%,我市医疗救助政策规定:对低保对象、困难帮扶对象在救助限额内,合规住院自负费用救助比例为70%,对特困供养人员救助比例为80%。
目前我市按照专业覆盖、地域覆盖的'要求,广覆盖,密布点。20xx年医保局成立以后,经宁国安宁中医医院申请,经考察、考核,新确定定点医疗机构一家,并实行了委托合作协议管理。20xx我市严格按照省统一定点协议文本,将医疗救助纳入协议内容,将县域内一级及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全部纳入一站式结算覆盖范围。参保人员可在就诊医院一站式结算,出院时直接在医院的结算窗口办理完所有报销手续。
(四)项目效益
1.社会效益
医疗救助对象覆盖范围稳步拓展,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基础上,适度扩大覆盖范围,低收入及因病返贫对象标准明确。其中我市救助政策规定:低收入医疗救助对象是指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标准二倍以内的低保边缘家庭;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原则上指个人负担医疗费用支出超出家庭全年收入的重病患者。
困难群众看病就医方便程度明显提高,医疗救助一站式、定点救助机构等措施提升困难群众看病就医方便程度,困难群众就医负担有效缓解,救助对象参保缴费的压力和政策范围内个人费用负担明显减轻,未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事件。
2.可持续性
我市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十几年以来,已成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品牌,累计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口碑,困难群众的就医方便程序明显提高,医疗费用负担有效缓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医疗救助与其他社会救助制度的衔接,对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救助水平的影响成效明显。
历年来,宁国市医疗救助支出与大病保险支出大致相当,个别年份,甚至大于大病保险支出,医疗救助对健全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作用成效明显。
3.服务对象满意度
经针对社会群众的问卷调查,宁国市医疗救助政策知晓率、政策满意度一直高位运行,两指标高达90%以上。
五、主要经验及做法
坚持把服务群众和保障民生放在首位,通过抓制度完善、抓部门协调、抓组织经办,全面加强医疗救助监督管理,大力推进城乡医疗救助民生工程高质量发展。
一是严格制度,做实内控。针对医疗救助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查缺补漏,制订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市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医疗救助对象、救助范围、救助的申请、审批程序,要求乡镇(街道)在接到申请后的5个工作日内,派人入户调查、审核,加强群众监督机制,组织开展审核、审批公示,每季度在村(居)委会张榜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
二是严密协调,做实合力。市医保、民政部门协同发力,加强事前管理,在民政低保信息系统中开通医保账号,赋予相关权限。为医疗救助重点对象的查询核查、数据导出等提供便利,并联合建立健全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前置机制,医疗救助低收入家庭及因病致贫家庭申请医疗救助时,签订授权书、委托书,在居民家庭经济情况核对系统中先行核查,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市医保、财政部门协同发力,加强事中,事后管理,在财政惠民比对系统设置医疗救助审核比对规则,对触发审核规则的人员自动予以提示。
三是严抓细节,做实过程。加强审批把关力度,在具体审批中结合当事人票据,对照系统查询,做出不同处理,如大病保险尚未报销完结的,及时退回补报大病保险,充分保障救助对象综合医保待遇;针对专业性、业务性极强的疾病病种判断,严格依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20xx年制定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做到不偏不倚,公正客观,把群众利益摆在首位,让群众在健康中感受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医疗救助与基本医保衔接还不够紧密,救助病种未与基本医保的特殊慢性病病种一致,对罕见病病种覆盖还不全面。
2、家计核查还面临经济新业态的挑战,对救助对象的识别还存在标准缺失、诚信缺失风险。
七、有关建议
1、医疗救助政策实施地级统筹,在病种范围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密切衔接,提高救助限额、扩大罕见病救助。
2、加强各主管部门职责职能,突出相关职能部门在救助对象识别的优势和作用。
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绩效评价报告3
,我县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工作在省厅、市局的关心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有效保障了生活无着人员基本权益。现将我县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工作绩效自评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年共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207人次,其中站内救助44人次,站外救助163人次,使用救助资金113.5万元。20县救助管理站站内托养照料继续实施政府购买服务,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考核机制,切实提升站内照料服务质量。全年全县未发生一例冻、饿、热等事件,做到100%应救尽救。
二、绩效自评情况
经对照《绩效评价指标》表格,对我县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民生工程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自评,总评得分为100分。
1、项目投入情况,自评得分18分。根据省、市文件精神,今年我县民政、财政联合出台《霍邱县年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实施办法》(霍民务字〔2021〕22号),落实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制度,做到应救尽救率100%,全年未发生一例冻、饿、热等恶性事故。
年初我县将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列入预算,县财政配套40万元,同时根据《安徽省财政厅民政厅关于提前下达2021年中央财政社会救助补助资金的通知》统筹使用中央社会救助资金,资金到位率达100%。今年为提高滞留人员生活照料服务水平,我局继续实施站内托养照料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切实提高站内照料服务质量。
2、项目过程情况,自评得分32分。
年初根据省、市文件精神,我县民政、财政联合出台了《霍邱县2021年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实施办法》(霍民务字〔2021〕22号),印发各乡镇、开发区,县救助管理站。建立由县政府分管同志任组长,县民政、公安、卫健、城管等相关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的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同时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纳入综治工作考评。民政部门充分发挥牵头作用,主动协调公安、卫健、城市管理等部门做好街面巡查和转介处置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做好主动救助、生活救助、医疗救治、教育矫治、返乡救助、临时安置、源头预防、反家庭暴力庇护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等救助服务。在救助过程中发现疑似精神病人、危重病人和外伤人员,做到第一时间送医,落实“先救治,再救助”原则。对残疾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人员,做到100%护送至救助管理机构或协作护送返乡。救助管理站与所在地卫生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做到医生24小时随叫随到,切实保障了生活无着人员的生命安全。所有救助人员做到一人一档,并且建立站内长期滞留人员100%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在资金使用上严格按照《中央财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贴资金管理办法》(财社[20xx]132号)规定的使用范围进行开支。
3、产出情况,自评得分25分。
日常救助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规定,原则上不为受助对象提供现金救助,需要提供短途交通费的,上限为20元。目前,“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正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做好物资储备、畅通救助热线、多地方设置救助引导牌,加大街面巡查力度,确保了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及因务工不着、寻亲不遇、被偷被骗等原因而陷入困境的生活无着人员及时得到救助服务,自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共救助近百人。按照“先救治、后救助、再结算”原则,对流浪乞讨人员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等全部做到及时救治、救助。对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人员在入站24小时后及时在全国救助寻亲网发布寻亲、并推送今日头条。救助程序严格落实《省民政厅转发民政部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工作规程》的要求,规范化开展各项救助管理工作。县民政局建立了领导干部定点联系救助管理机构制度,及时深入救助管理站、医疗救助机构检查督查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4、效果情况,自评得分25分。
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最弱势群体之一,社会关注度高,此项工作的开展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了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及因务工不着、寻亲不遇、被偷被骗等原因而陷入困境的生活无着人员及时得到救助服务,让困难群众在严寒酷暑季节里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全年未发生一例冻、饿、热等恶性事故,全县无流浪未成年人。此项救助社会公众满意度为100%。
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绩效评价报告4
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预〔20xx〕285号)、《重庆市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渝办发〔20xx〕233号)、重庆市财政局《关于组织区县开展20xx扶贫项目资金重点评价工作的通知》(渝财绩〔20xx〕3号)和忠县财政局、忠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忠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忠县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忠财农〔20xx〕13号)文件精神,忠县财政局于20xx年4月组成绩效
评价工作组,对忠县20xx年市级财政专项扶贫医疗救助资金进行了绩效评价。现将评价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背景
为贯彻国家及全市健康扶贫三年攻坚行动部署,进一步加大农村建卡贫困人员健康扶贫医疗救助力度,切实减轻贫困人口就医看病负担,着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经县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xx年第五次会议同意,忠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以《关于完善农村建卡贫困人口健康扶贫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忠府办发〔20xx〕162号文件),就完善全县农村建卡贫困人口县级健康扶贫医疗救助工作的救助对象、救助范围、救助标准等有关事项作出了相关规定。
(二)项目实施情况及资金到位情况
根据忠县财政局《关于下达20xx年扶贫医疗救助资金的通知》(忠财农〔20xx〕4号),下达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50.00万元,专项用于补充扶贫医疗救助基金。截止20xx年底,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50.00万元已全部拨付到位,忠县20xx年农村建卡贫困人口健康扶贫医疗救助累计救助43684人次。
二、绩效评价工作情况
(一)评价主要目的.
通过对项目实施以及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调研和评价,客观反映项目的实施状态、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总结项目成功经验,科学研判项目实施以及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和局限,为进一步提升预算管理水平、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供决策参考,为以后类似项目专项资金安排、政策制度建设、预算绩效的推进提供必要的借鉴。
(二)评价政策依据
1.《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预〔20xx〕285号);
2.《重庆市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渝办发〔20xx〕233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
4.《重庆市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办法》(渝府办发〔20xx〕157号);
5.重庆市财政局《关于组织区县开展20xx扶贫项目资金重点评价工作的通知》(渝财绩〔20xx〕3号);
6.忠县财政局、忠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忠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忠县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忠财农〔20xx〕13号);
7.与项目相关的报表、账簿和会计凭证等文件资料;
8.其他相关依据。
(三)评价重点内容
重点评价该项目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及评价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可持续性。
(四)评价方式方法
本次评价采取现场和非现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具体采用了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判法等评价方法。
1.比较法。是指通过对绩效目标与实施效果、历史与当期情况、不同部门和地区同类支出的比较,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2.因素分析法。通过综合分析影响绩效目标实现、实施效果的内外因素,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3.公众评判法。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等对专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评判。
(五)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项目的目标、实施方案、实施情况等,经与忠县财政局、忠县卫生健康委员会、有关专家等充分讨论,拟定忠县20xx年市级财政专项扶贫医疗救助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整个指标体系分为项目投入阶段的项目立项和资金落实(20分),项目管理阶段的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20分),项目产出阶段的产出数量、产出质量、时效性(30分),项目效果阶段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持续影响、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满意度(30分)。共设置了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详细情况见附件1《忠县20xx年市级财政专项扶贫医疗救助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分表》。
三、绩效评价指标分析情况
按照《忠县20xx年市级财政专项扶贫医疗救助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分表》中22个三级指标逐一展开分析。
(一)项目投入
1.项目立项
项目立项规范性:项目的申请,设立过程基本符合相关要求,根据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民政局、重庆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建立区县扶贫济困医疗基金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渝财社〔20xx〕281号),忠县卫生健康委员会通过摸底调查和根据忠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完善农村建卡贫困人口健康扶贫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忠府办发〔20xx〕162号)起草了《关于完善农村建卡贫困人口健康扶贫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
绩效目标合理性:项目设立的整体绩效目标依据充分,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绩效指标明确性:项目设定的绩效指标清晰、细化、可衡量等,并通过清晰、可衡量的指标值予以体现。
2.资金落实
资金到位率:根据忠县财政局《关于下达20xx年扶贫医疗救助资金的通知》(忠财农〔20xx〕4号),计划救助资金850.00万元,实际拨付救助资金850.00万元,资金到位率100%。
到位及时率:截止20xx年12月31日,计划救助850.00万元,及时到位救助资金850.00万元,资金到位及时率100%。
(二)项目管理
1.业务管理
管理制度健全性:经现场查阅相关资料,忠县卫生健康委员会根据忠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完善农村建卡贫困人口健康扶贫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忠府办发〔20xx〕162号)等文件管理办法执行,未制订其它的相关业务管理制度。
制度执行有效性:项目基本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按相关制度、文件执行,忠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对救助对象、救助标准严格按照文件执行,督促县内各医疗机构落实“一站式”即时结算和开展申报审核救助,组织开展部门会审,健康扶贫医疗救助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及时。
项目质量可控性:忠县20xx年农村建卡贫困人口健康扶贫医疗救助总人次43684人,由忠县卫生健康委员会会同县民政局、医保局、扶贫办等相关部门审核通过,经县财政局确认后,划拨资金给相应医院或通过银行将救助资金兑付给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
2.财务管理
管理制度健全性:经过现场查阅相关资料,忠县卫生健康委员会严格按照《重庆市农村贫困人口健康扶贫医疗基金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资金使用合规性:项目救助资金拨付审批程序和手续完整,由忠县卫生健康委员会会同县民政局、医保局、扶贫办等相关部门审核通过,经县财政确认后,划拨资金到相应医院或通过银行将救助资金兑付给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不存在截留、挤占、挪用、虚列支出等情况。
财务监控有效性:忠县财政局负责筹集资金、拨付救助资金,并按照“专款专用、专户储存、专账管理、流动使用”的原则进行资金使用和监管。
(三)项目产出
1.数量指标
建档立卡大病患者集中救治人数:忠县20xx年建档立卡大病患者集中救助人数计划救助40000人次,实际救助人数43684人次,超计划救助3684人次。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获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人次:忠县20xx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获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人次数计划救助0人次,实际救助19576人次,实际救助占计划救助的97.88%。
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人次占直接救助人次比例:忠县20xx年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人次占直接救助人次比例计划指标值为50%,实际为44%。
资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忠县20xx年资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计划61559人,实际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1559人,参保率100%。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人次:忠县20xx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人次计划救助40000人次,实际救助43684人次,超计划救助109.21%。
2.质量指标
县城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费用“一站式”结算率:忠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费用“一站式”计划结算率为100%,实际结算率为100%。
医疗救助重点救助对象自负费用限额内住院救助比例:忠县医疗救助重点救助对象自负费用限额内住院救助比例实行分段救助,自付1000(含)-1万元(不含)部分,按照70%比例予以救助,自付1万元(含)-5万元(不含)部分,按照85%比例予以救助,自付5万元(含)以上部分,按照95%比例予以救助,医疗报销比例均超过计划比例70%。
3.时效指标
建卡贫困户住院报销及时性:忠县卫生健康委员对当月申报的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当月立即会同民政局、医保局、扶贫办审核通过后报财政局审核,经财政确认后,财政及时划拨资金给相应医院或通过银行将救助资金兑付给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实行一站式结算平台对住院费据实结算,住院报销及时,不存在拖延情况。
(四)项目效益
1.经济效益:实现农村建卡贫困人口住院个人自付比例8.59%,特殊疾病自付比例12.08%,有效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2.社会效益:忠县20xx年农村建卡贫困人口健康扶贫医疗救助总人次43684人,一站式救助平台据实报销贫困户住院医疗费,大病特病患者门诊费,减轻因病致贫患者药费。
3.可持续影响:一战式救助平台住院费据实结算,解决全县建卡贫困户看病难问题,保障按期脱贫。
4.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满意度:根据电话调查,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对项目的实施效果满意度约为97.26%。
四、绩效评价总体结论
绩效评价工作组对忠县20xx年市级财政专项扶贫医疗救助资金项目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综合;经评价组从项目投入、项目管理、项目产出、项目效果四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评议打分为93.00分,项目绩效评价等次为:优。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贫困人口常年在外,无法及时、精确的对其落实相关政策。
2.部分贫困人口对政策掌握得不够全面。
3.需进一步加大医疗机构对贫困患者的合规诊疗。
六、主要建议
1.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确保贫困人口政策知晓全覆盖、落实全覆盖。
2.积极引导贫困人口理性就医,相关医疗机构合理诊疗。
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绩效评价报告5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基本性质、用途和主要内容
1.项目基本性质
中央和省级财政城乡居民医疗救助补助资金。
2.项目用途和主要内容
20xx年中央财政下达我省城乡居民医疗救助补助资金27,988万元,我省省级财政下达我省城乡居民医疗救助补助资金2,80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我省户籍的特困供养人员、孤儿、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收入救助对象和因病致贫救助对象在资助参保、住院、门诊治疗等方面进行救助。
20xx年省级财政城乡居民医疗救助补助资金预算为2,800万元,我省省级财政部门于20xx年7月13日下达20xx年省级财政城乡居民医疗救助补助资金2,800万元。预算执行率100%。
(二)项目绩效目标
对我省常住户口的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重点优抚对象、丧失劳动能力的重残人员、特困家庭的重病人员及市县人民政府确定的特殊困难对象在大病住院、门诊治疗、参保参合等方面进行救助,目标如下:
1.医疗救助对象人数规模≥10万人;
2.资助贫困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率≥100%;
3.服务对象满意度≥95%。
二、项目资金使用及管理情况
(一)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分析
20xx年中央及省级财政城乡居民医疗救助补助资金100%足额到位。
(二)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分析
20xx年,医疗救助资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893478人。20xx年城乡医疗救助基金支出3.01亿元。
(三)项目资金管理情况分析
我省认真贯彻《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南省医疗救助实施办法>的通知》(琼府办〔20xx〕299号)文件精神,按照因素法分配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报省财政厅予以核定,以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医疗。各级医保部门将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三、项目管理情况分析
各级医保部门每季度报送医疗救助情况统计表及基金收支情况表至省级医保部门汇总后报送国家医保局,有效地监督管理各市县医疗救助情况。
四、项目绩效情况
(一)项目产出
1.20xx年,医疗救助资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893478人,完成医疗救助对象人数规模≥100000人;
2.20xx年底医疗救助基金滚存结余4.89亿元,基金累计结余占该筹集基金总额的比重为125.90%;
3.重点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限额内救助比率均高于70%;
4.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地区覆盖率100%;
(二)项目效益
1.对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员给予医疗救助,做到应保尽保;
2.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个人费用负担明显减轻;
3.省医保局将“村医通”便民服务工程作为全省医保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出台了《海南省“村医通”管理办法》,打通了医保结算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农村参保人可以像城市居民一样便捷享受到医保待遇,实现了从“群众找医保”到“医保找群众”的转变,从“群众多跑腿”到“数据多跑路”的转变;
4.医疗救助对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的影响成效明显,对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的作用成效明显;
5.医疗救助服务对象对医疗救助工作的各项满意度平均值≥95%。
五、综合评价情况及评价结论
总体而言,海南省20xx年省级财政下达的城乡居民医疗救助补助资金在实施城乡医疗救助、提高保障水平、减轻困难群众看病就医负担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补助资金管理使用规范合理,各项绩效指标完成情况良好。
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问题
当前的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累积结余较多,基金尚未得到充分、有效、均衡、合理的使用。
(二)建议
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政策,在符合国家规定和海南省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适度缓解救助对象参保缴费的压力和政策范围内个人费用负担。
第三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物价稳定工作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物价稳定工作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
2010年12月06日来源: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鄂政发〔2010〕70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今年以来,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关系的精神,省委、省政府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强化监管,着力抑制市场物价上涨,价格调控和监管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但在国内外多种因素叠加影响下,自7月份以来,以蔬菜为主的农副产品价格涨势加快,目前仍在高位运行。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直接推高了价格总水平,加大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成本。为遏制蔬菜等农副产品价格过快上涨势头,切实保障群众生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地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国发 〔2010〕40号)精神,按照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施策、重点治理,保障民生、稳定预期”的原则,坚持把实施短期应急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把理顺价格关系与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结合起来,把维护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与打击价格违法行为结合起来,多管齐下,切实加强对消费价格总水平的综合调控,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各地要切实把稳定价格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从源头抓起,全面贯彻省政府 《关于推进新一轮 “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鄂政发 〔2010〕57号),进一步落实扶持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和增加农副产品供应。切实落实好 “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 “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严格执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加强蔬菜重点生产基地建设,提高本地应季蔬菜的自给能力。进一步增强粮油糖等物资储备,因地制宜建立蔬菜储备制度,把握好储备投放的节奏和力度,提高稳控市场价格的能力。
二、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加强农副产品调运,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鲜活农副产品运输 “绿色通道”政策,在全省范围内,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副产品的车辆一律免收车辆通行费,各相关部门要抓紧研究解决扩大 “绿色通道”政策覆盖的蔬菜品种范围等问题。铁路部门要及时掌握蔬菜等农副产品运输需求,妥善做好运力安排,优化运输组织,支持农副产品运输。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化肥生产用电、用气和铁路运输价格优惠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切实落实化肥淡季储备政策和计划安排,保障化肥生产供应,保持农资价格基本稳定。做好煤电油气运协调工作,搞好运力衔接,确保冬春季能源供应,不得随意拉闸限电,保证城乡居民生活和企业正常生产的电力供应。加大清理整顿农副产品市场收费的工作力度,进一步规范和降低集贸市场摊位费和超市进场费。把握好政府管理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2011年春节之前,除国家统一安排和省政府确定的调价项目外,各地不得出台新的调价项目。
三、完善相关补贴制度。各地、各部门要密切关注、准确测算物价上涨对当地低收入群体的影响,尽快研究完善物价上涨与低收入群众生活补贴联动机制的实施办法。各地要根据物价上涨情况,统筹研究对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的办法,增加对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生食堂的补贴,各大中
专院校要保持学生食堂饭菜价格基本稳定。切实安排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
各地要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和最低工资标准。
依法完善价格调节基金管理,进一步增强价格监管调控能力。已经设立价格调节基金的地方,要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平抑市场物价、补贴低收入群体的作用;没有设立价格调节基金或价格调节基金不足的地方,要安排和落实抑制市场物价、补贴低收入群体的专项资金。
四、加强市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价格秩序。要加强对农副产品收购、流通等环节和价格行为的监管。各级物价部门要建立健全价格监测、发布、预警、应急相衔接的快速反应机制,继续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密切跟踪粮、油、肉、菜等居民生活必需品,柴油、石油液化气、化肥等重要生产资料的市场供应和价格变化,第一时间捕捉价格异常波动的苗头,并妥善应对。在蔬菜等农副产品价格没有明显回落之前,各级物价部门要坚持主要食品价格监测日报制度、重要农资价格监测每周双报制度;要通过组织召开蔬菜等农副产品购销行为与价格政策提醒会、告诫会,发起价格诚信倡议等形式,引导农副产品经营者增强价格行为自律意识。各地可根据当地市场蔬菜供应和价格上涨情况,以市场化的方式方法引导、促进蔬菜价格合理回归。根据各地情况,针对城乡居民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情况制定价格临时干预预案,做好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必要时,要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
工商等部门要进一步整顿主要农副产品收购秩序,严格粮食收购资格审核,加强粮食收购资金监管,取缔无照收购、无证加工棉花的行为;要抑制过度投机行为,取缔非法交易,防止农副产品被炒作的市场风险。物价部门要组织开展农副产品价格专项检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要进一步健全价格监管法规政策,强化价格监管力量,重点打击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变相涨价以及合谋涨价、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恶性炒作行为。物价、商务、工商等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成本监管,加大市场巡查的工作力度,对于垄断货源、阻断流通渠道,捏造散布涨价信息、恶意囤积、哄抬价格,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的典型案件,一经查实,除依法予以严惩外,还要在主要媒体上公开曝光,加大震慑力度。
五、加强舆论引导,稳定社会预期。要完善价格信息发布制度,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发布粮、油、肉、禽、蛋、菜、奶等重要商品价格,让民众了解真实的价格信息。要建立舆情监测制度和新闻发布快速反应机制,加大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价格政策法规和价格形势宣传。有针对性地宣传我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保障供应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及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打击违法行为所做的工作。
六、建立健全稳定农副产品生产和价格的长效机制。各地各部门要深入研究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蔬菜、粮食等农副产品生产、消费、价格变动规律,建立健全稳定农副产品生产和价格的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挥大型骨干企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高、购销网络比较健全、市场影响力较大的积极作用,着力健全和完善政府对大宗农副产品市场调控的体系和机制。
七、建立市场价格调控联席会议制度。省政府市场价格调控联席会议由省物价局牵
头,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粮食局等部门参加。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深入基层,切实摸清市场供应和价格情况,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研究分析,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国务院和省政府确定的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各地、各部门要在11月28日前将贯彻落实本通知的情况报告省政府。省政府将组织检查组赴各地督察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市场物价情况。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第四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特困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81602
【发布文号】豫政办[2001]131号 【发布日期】2001-12-05 【生效日期】2001-12-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切实做好特困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
(豫政办〔2001〕131号二00一年十二月五日)
为进一步做好“两个确保”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切实保障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保障特困群体基本生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目前,我省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产业结构正处于大调整的历史时期,切实保障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是贯彻落实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对于深化全省国有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省政府各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做好特困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重要意义,予以高度重视,不断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有关方针、政策,由主要领导同志直接负责,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把实现“两个确保”、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抓紧抓好,使我省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
二、二、密切配合,认真搞好特困群体基本生活保障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企业在帮扶特困群体方面制定了许多相关政策,采取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了各地社会保障工作的深入开展。但是,企业特困职工生活状况仍不容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没有及时足额发放;“三条保障线”的衔接有待进一步加强;符合条件的特困职工家庭尚未完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有关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部分职工情绪不稳,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将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协调和监督力度,抓好落实。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同心协力,积极搞好工作衔接,确保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切实保障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
(一)继续巩固“两个确保”,加强失业保险工作。“两个确保”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保障工作的首要任务。各地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政策措施,确保按时足额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决不能再发生新的拖欠;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并代他们缴纳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要切实提高社会保险费收缴率,保证应收尽收。特别是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追缴拖欠,并加强对个体、私营企业社会保险费的收缴工作,尽快使社会保险覆盖全体劳动者。今年是下岗职工三年基本生活保障协议期满出中心的第一个高峰,加之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失业人员增多,失业保险压力大、任务重,各地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失业保险工作的组织领导,调整充实工作力量,完善各项制度,夯实基础,加速实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的顺利过渡。
(二)扩大城市低保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抓紧时间,特事特办,在前段全面调查掌握应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人数和所需资金的基础上,积极筹措资金,想方设法扩大城市低保覆盖面,早日实现“应保尽保”。各地要严格按照《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规范操作,按程序审批,落实到人,努力做到不错保、不漏保,通过短期内的努力,在年底前要实现如下目标:严格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将中央直属企业、省属企业,尤其是远离城镇的军工、矿山等企业的职工和家庭成员中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所有特困职工及其家庭成员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所有城镇人口中符合条件的基本纳入保障范围。前两条必须做到,任何地方不得以企业主管部门、行业类型或所有制不同等为理由,将中直、省属企业职工家庭排斥在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之外。要把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特困职工,以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过程中新增加的贫困人员,作为当前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重点,确保这部分生活确有困难的人员及时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三)认真做好“三条保障线”之间的衔接工作。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后,进入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享受基本生活保障;三年期满未实现再就业的,按规定进入失业保险,领取期限最长两年的失业保险金;失业保险期满仍未再就业的,如果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可申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对于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以及未参加失业保险的特困职工,也可按规定申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近年来,中央和省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增加较快,但一些市、县(市、区)财政支出比重还偏低。各级政府一定要进一步克服困难,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加大对社会保障工作的投入。同时,要适当调整市、区最低生活保障金分担比例,避免因区级财政负担保障金过重,难以承受,致使资金得不到落实,造成应保未保。自今年起,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已加大对财政困难地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补助资金的分配既要考虑各地财政困难状况和工作任务,也要考虑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绩和地方财政的安排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年增加最低生活保障支出,不能因为中央和省财政加大支持力度而减少投入或不投入。各级财政要积极支持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确保资金到位,并解决必要的工作经费。
(五)制定优惠政策,狠抓落实,促进再就业。实现再就业是解决企业特困职工基本生活问题的根本途径。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展再就业援助行动,继续坚持政府、企业、社团、街道和个人共同参与,多措并举,共同解决企业特困职工基本生活问题。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再就业援助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发动各方面的力量,努力为下岗、失业人员在就业、享受保险、保障基本生活等方面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再就业工作经费的投入。同时,社区要加强对下岗职工的组织管理,广泛开展社会帮扶困难职工活动,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帮助下岗职工解决实际困难。要大力开展面向街道、居委会、社区工作人员的有关社会保障工作的政策、业务培训,帮助他们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努力增强工作效果。要建立健全城市特困职工档案,针对不同家庭情况采取具体帮扶措施。劳动保障、教育、卫生、建设、工商、国税、地税等有关部门,要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及特困职工在就业、就学、医疗、住房、经营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要做好牵线搭桥工作,继续推动企事业单位和党员干部与职工贫困户结对帮扶,逐步形成全社会扶贫帮困的良好风尚。
当前,企事业单位中凡存在拖欠职工工资、医疗费、集资款,以及应参加而不参加社会保险、有能力缴费而拒缴或欠缴社会保险费的,要制定具体计划,尽快清缴拖欠职工欠款和社会保险费。在清欠完毕之前,有关部门要取消其负责人参加评先资格,并严禁其出国考察、购买小汽车等,欠缴社会保险费严重并一再拒缴的,要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
三、三、明确责任,加强特困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领导
巩固“两个确保”,扩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将“三条保障线”建设好、落实好,不仅是劳动保障、民政、财政、工会等部门的责任,更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特困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将其作为给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切实加强领导,深入调研,狠抓措施落实,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做到领导重视、工作到位、措施得力、投入及时、责任明确。坚持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和目标责任考核追究制,层层抓落实。年底,省政府要对年初与各省辖市政府签订的社会保障工作目标落实情况进行考评,对完不成任务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全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和江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动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保障特困群体基本生活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事关全局的大事,认真抓紧、做好,让特困群体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中央财政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财政部 民政部
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
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进一步加强中央财政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补助资金管理,财政部、民政部制定了《中央财政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财政部 民政部 2015年1月6日
中央财政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中央财政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支持地方做好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和临时救助工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政部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补助资金指中央财政安排用于补助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开展低保、临时救助工作的资金。
第三条 补助资金使用和管理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第四条 按照预算管理规定时限,民政部每年提出补助资金的分配建议送财政部,财政部审核后会同民政部下达补助资金。
—1—
第五条 补助资金按因素法分配,主要参考城乡困难群众数量、地方财政困难程度、地方财政努力程度、绩效评价结果等因素。补助资金重点向贫困程度深、保障任务重、工作绩效好的地区倾斜。
第六条 省级财政部门收到补助资金后,应将其与省本级财政安排的资金统筹使用,商同级民政部门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资金分配方案,30日内下达到市、县级财政部门。
第七条 中央财政按照预算管理规定,于每年9月30日前按当年补助资金实际下达数的一定比例,将下一补助资金预算指标提前下达地方。
各省级财政部门应建立相应的预算指标提前下达制度。在接到中央财政提前下达预算指标后30日内,连同本级安排的下一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资金预算指标提前下达部分一并下达各市、县级财政部门。
第八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民政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有效性。
对于全年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资金支出少于当年中央财政对该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补助资金的省份,中央财政将在下年分配补助资金时适当减少对该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补助。
第九条 财政部、民政部组织开展对补助资金的绩效评价,主要内容包括资金投入与使用、预算执行、资金管理、保障措施、资金使用效益等。
第十条 补助资金原则上实行社会化发放,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通过银行、信用社等代理金融机构,直接支付到救助家庭或个人账户。县级民政、财政部门应当为救助家庭或个人在代理金融机构办理接受补助资金账户,也可依托社会保障卡、惠农资金“一卡通”等发放,代理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救助家庭或个人收取账户管理费用。
第十一条 补助资金要专款专用,各级财政、民政部门和经办机构应严格按规定使用,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挪用、截
—2—
留和滞留,不得向救助对象收取任何管理费用。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贪污浪费等违纪违法的单位和个人,除追回资金外,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补助资金不得用于低保和临时救助工作经费。
第十二条 地方各级财政、民政部门应建立健全资金监管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补助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有关问题。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在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依法对补助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第十三条 地方各级财政、民政部门应自觉接受审计、监察等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第十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民政部门可参照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资金管理具体办法。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会同民政部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5年2月1日开始施行,《财政部 民政部关于印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社〔2012〕171号)同时废止。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