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魏洛阳城沿革与北魏都城格局考察研究[范文模版]
境 汉魏洛阳城的自然环境
汉魏洛阳城是中国古代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 6 世纪的重要都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区东约 15 公里伊洛盆地中北部。古代称之为中土、地中、中国。
洛阳盆地北面有天然屏障黄河和太行山,南面可瞻望嵩高之山,西据崤函,东扼虎牢。即所谓“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可谓山川之秀极也。地处古代早期中国的中部,向周围的交通道路四通八达。
其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四季分明的气候,是构成这里成为“天下之中”或“天下名都”的重要条件。盆地内先后留存下来五座古代都城,汉魏洛阳城处于盆地中最优越的位置。
化 汉魏洛阳城历史沿革与城址形制变化
据文献记载,汉魏洛阳城始建于西周。东周(春秋末至战国)、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皆为都城,为都约 540 年。城址自周代始建,一直沿用到唐初,使用了约 1600 年。
该城 1954 年洛阳发掘队阎文儒先生首先进行地面踏查。1961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962 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即派队考察,已近六十年,获得了城址规模、文化内涵、空间格局等重要收获。
西周时期城址
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勘察,早在西周时期(大约公元前 9 世纪)这里就存在一座规模较大的城址,时代不晚于西周中晚期。其位于东汉洛阳城中部,东西长方形,大致合当时的东西六里、南北四里。
尽管目前尚无法确定就是西周初年周公所建,但由于它是洛阳发现确认的唯一西周城址,地望又与记载周公所制的成周城有关,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东周成周城址
西周末年为避犬戎,周平王东迁洛邑,都王城,此即历史上的东周时期。至公元前 6 世纪(公元前 519 年),王子朝在王城作乱,众诸侯在晋侯率领下迁敬王至成周城。因该城狭小,不受王都,故绕狄泉扩其城,以居敬王。之后,十代周王皆以成周城为都。世纪 80 年代初,在汉魏洛阳城汉晋大城北墙垣的考察证实了上述记载,城址北部东周夯土是新筑,城址中段东周夯土包砌在西周夯土外侧。
东周时期城圈东西仍为 6 里,南北已扩为 7 里,为南北长方形。此东周成周城的确认与以往发现的东周王城表明,文献所记“两城说”至少东周时属实。且东周成周城不是新筑,而是在西周城基础上向北的增扩。
秦代洛阳城址
秦灭东周,设三川郡治于此,并封相国吕不韦为文信侯,食洛阳十万户。记载再次“大其城”,且秦时已有南、北宫。根据考察,吕不韦扩大的洛阳城可能是东周成周城的南部。故秦营建的洛阳城达到东西 6 里、南北 9里规模,即俗称的“九六城”,东汉、曹魏、西晋国都洛阳城和北魏洛阳内城均是以此为基础营建。
西汉洛阳城址
西汉初年(公元前 201 年),高祖刘邦居洛阳南宫,本欲定都于此,后因故迁长安,这里为河南郡治。
西汉时期的洛阳城仍然存在着“南北宫”。如《大事记》注《舆地志》云:“秦时已有南、北宫。则自高帝迄于王莽,洛阳南、北宫、武库皆未尝废。”《汉书·高帝纪》:“(六年),帝乃西都雒阳。夏五月,置酒雒阳南宫。”
东汉洛阳城址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 25 年)幸南宫却非殿,建都洛阳。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 38 年),起南宫前殿。明帝永平三年(公元 60 年)起北宫及诸官府。八年(公元 65 年),北宫成。
东汉洛阳都城延续前朝都城制度和精髓,都城十二门;城门开三道;都城布局“多宫制”、“面朝后市”、“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等。配置有祭天的南郊和祭地的北郊建筑。尤其都城正门向南直对祭天的南郊,当是曹魏都城正殿、正门等轴线建筑南对祭天圜丘的发端。
东汉洛阳城的宫室格局仍为南宫与北宫并立,二宫之间有复道相连,相去七里。
曹魏、西晋洛阳城址
公元 220 年,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建都洛阳,以曹操营造的建始殿朝群臣。曹魏营修的都城延续东汉,仍为“九六城”,有 12 座城门,城门开三道。但宫城变化很大,创建太极殿为核心的单一宫城洛阳宫。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 年)初营洛阳宫,造北宫陵云台、嘉福殿、崇华殿。魏明帝青龙三年(235 年)大治洛阳宫,修昭阳、太极诸殿,于芳林园起景阳山。
曹魏祭天的圜丘设在太极殿南 20 公里的委粟山。曹魏将祭天的圜丘,北对都城正门宣阳门、宫前大街铜驼街、宫城正殿太极殿,都城由此出现了建筑轴线。
西晋篡魏,沿用曹魏宫城。宫城正门曰阊阖门,正殿曰太极殿,宫前大街铜驼街南对大城宣阳门,街两侧设置左祖右社,宫北有皇家禁苑芳林园(华林园)。
北魏洛阳城址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 年)孝文帝幸洛阳,周巡故宫基址。太和十九年自平城迁都洛阳,重修洛阳宫与太极殿。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冬十一月,行幸委粟山,议定圆丘,仍定在万安山脚下曹魏圜丘所在的委粟山。太和二十年(496 年),初营方泽于河阴。
宣武帝景明二年(501 年)发畿内夫五万五千人筑京师三百二十三坊,修中轴对称的外郭城。冬十一月改筑圆丘于伊水之阳。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年)太极殿成,主殿东西 102、南北 60 米;东、西堂各长约 48、宽 22 米。考察显示,太极殿与两侧东西堂均始建于曹魏,北魏、北周均有沿修。
局 北魏洛阳都城的空间格局
北魏内城的格局
内城是在汉晋洛阳都城旧基上重修沿用,城圈南北约九里,东西约六里,墙外环绕有护城河。总面积约 9.5平方千米。
北魏内城有城门 13 座,其中西墙承明门为新辟。城门均为排插柱大过梁式城门,“一门有三道,所谓九轨”,城门皆设双阙。内城中主干街道,东西向有 4 条,南北向有 5 条,皆正对各城门缺口。
宫城仍沿修居中的曹魏宫城洛阳宫。宫城正门阊阖门前的中轴线大街称为阊阖南街,即魏晋时铜驼街,其与横二道在宫前呈丁字形相交,显然是后世都城皇宫前与重要城市官衙前丁字街布局的雏形。铜驼街两侧有排列整齐的官署和左祖右社,街东侧分别为左卫府、司徒府、国子学、宗正寺、太庙、护军府等;街西侧分别为右卫府、太尉府、将作曹、九级府、太社、司州等。皇家大寺永宁寺位于太尉府西侧。拟建的东宫位于宫城东北部,即建春门内大街北侧古翟泉与周王冢附近。宫城以东还有导官署、太仓署、籍田署、典农署、句盾署、司农寺,宫城以西则有武库署、乘黄署、太僕寺等官署。
北魏外郭城的格局
北魏外郭城东西、南北最大距离均达 10 公里,总面积约 80平方千米,规模空前,是中古时期最大都城之一。
记载北魏外郭城有 320 多个里坊。考察的铜驼街南对祭天的圜丘,北直宫城正门阊阖门、正殿太极殿,等距位于东、西外郭墙的中轴线位置,显然北魏外郭城是按照中轴对称的原则规划营建。西郭城中部设置有大市,约占 4 坊之地,周围里坊皆为工商货殖之民,有通商、达货、调音、乐律、延酤、治觞等诸里。东郭城中部有小市,周围有孝义里、殖货里等。南郭城跨洛河建有洛水浮桥,浮桥南有四通市(即永桥市),周围有安置周边四夷经商居住的四夷馆、四夷里以及白象坊、狮子坊等里坊。西郭城西侧还有东西 2 里、南北 15 里的寿丘里,即王公贵戚居住的王子坊。
西外郭城内还发现有西引谷水的人工渠道,称为千金渠,该渠道上水碾磨和水碓等水利机具发达,是都城生活的重要生产设施。该渠道也称“阳渠”,其围绕内城并分流入城,形成整个城市的水系网络。该阳渠在建春门外的东郭城内汇合后宽达百米,形成水运漕渠,附近有停靠天下贡赋之船的码头和储存货物的租场。为了便于通漕,在内城西南还修建有堰洛工程引水济槽,漕渠向东经洛河进入黄河水系,其部分河道也是后世隋唐大运河的前身。
北魏洛阳城创建的三重城圈和坊市制都城格局,是一座新型的国际商贸大都市,对后世隋唐长安和洛阳都城均有很大的影响。
北魏宫城的格局
北魏宫城南北 1398、东西 660 米。是在曹魏始建的洛阳宫基础与格局上重修沿用,总面积约 92.3 万平方米。南部为朝殿区,北部是寝宫区。宫北有禁苑华林园。
宫城南墙上有 2 座宫门,西侧是宫城正门阊阖门,东侧为司马门;宫城西墙有 4 座宫门,分别是西掖门、神虎门、千秋门,北面 1 门门名不详;宫城东墙上有 2 座宫门,南面是东掖门,北面不详。此外,太极殿和显阳殿宫院东墙上还分别有云龙门和万岁门。
宫城以南墙司马门内道路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面以宫城正门阊阖门和正殿太极殿为轴线,南半部设置有三道殿堂式宫门,即阊阖门、止车门、端门,门楼三重;北半部依次是大朝正殿太极殿、皇帝寝殿显阳殿、皇太后与嫔妃居住的后宫西游园等三座宫院。东面以司马门和朝堂为轴线,南半部主要有尚书省、朝堂等外朝区;北半部则是太仓、府库和掖庭等内府官署区。
北魏宫城阊阖门作为宫城正门,门前设置有巨大的双向子母阙,显然是后世隋唐应天门双向三出阙形制的雏形。
语 结语
汉魏洛阳城作为中国古代公元前 6 世纪----公元 6 世纪的重要都城,其都城形制和格局变化轨迹清晰,发展演变具有延续性和开创性,具有重要承前启后作用。
自东周时期都城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到秦汉时期的多宫形制、都城南门直对祭天的南郊;再到曹魏西晋时期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建中立极”形制,即单一宫城居北居中、宫前出现轴线大街、都城正殿、正门直对祭天的委粟山圜丘;最后发展到北魏时期以太极殿、阊阖门、铜驼街、宣阳门为中轴线,并跨越洛河直对伊水之阳的圜丘,诞生了三重城圈的坊市制都城。
该城开创的都城形制,极大地发展了中国古代早期都城的面貌,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居中”、“中轴对称”的文化传统和皇权至高无上的思想意识,对后世隋唐以后都城宫城正殿居中和规整的中轴线与里坊布局具有重要的影响,文化面貌也影响到整个东亚地区。
第二篇:新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格局与对策研究——开题[定稿]
新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格局与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各国家和地区间的经贸往来越来越密切,农产品贸易活动也日益频繁,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各国和地区农业及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
新疆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为16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6,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新疆以农业生产为主,现有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国的2.3倍,加上丰富的光热资源,新疆已成为中国棉花、瓜果、甜菜、畜牧等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尽管如此,新疆的得天独厚的农产品贸易潜力和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从1996年开始,农产品贸易在新疆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开始呈下降趋势。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跃居70%,甚至更高,而以农畜产品为主的初级产品只占30%左右。新疆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充分发挥新疆向西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作用,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面上参与国内外竞争,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疆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中亚国家的交流也必将日益密切,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出口也将不断扩大。但是新疆出口到 这些国家的农产品附加价值低,对新疆的经济拉动能力有限。加上新疆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不高,使得新疆农产品在欧美国家市场上的占有率一直不高,而且在出口时频频遭遇各种技术壁垒。这样一来,就要求新疆农产品必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不断优化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格局,采取正确的策略积极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
一、国内外研究进展
1.对国外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格局研究
Mary E.B和Elizabeth A(1998)分析了自由贸易区协议对美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认为强劲的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能够确保美国的区域化贸易安排有利于农产品贸易的发展。Weeks J和Subasat T(1998)对非洲的东部和南部国家之间的农产
品贸易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是,国家间农产品贸易规模和结构的变动明显受到各国农产品消费和生产差异的影响。Philip Mc Michael(2000)对日本农产品贸易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农产品消费的增长是日本农产品进口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Waffles E和Fuller F(2002)的研究认为美国的大米产业在国外市场逐渐失去了竞争力,向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这样的区域贸易安排可以帮助美国促进大米出口。厉为民(1996)和冯海发(1998)较为详细地分析了荷兰农产品贸易的特征和结构,厉为民在介绍荷兰农产品贸易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认为,荷兰农产品进口促进了荷兰农业的发展,进口农产品相当于进口了资源。钟甫宁(2002)、孙林(2003)等分别对中国与欧盟、东盟以及对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流动关系和贸易格局进行过研究。这部分研究显著的特点是主要以部分国家间的农产品双边贸易研究为主,较少涉及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农产品贸易格局的分析和研究。
2.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格局的研究
曾寅初(2002)研究了中日韩农产品贸易的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对中日韩三国农产品贸易的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农产品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认为中、日、韩都属于农产品、特别是谷物的净进口国,在这一点上三方具有相同的立场和利益,在蔬菜与水果、肉类与肉类制品上,己经形成中国向日韩出口的贸易关系,在水产品方面,中、日、韩之间现在互有进口。乔娟(2002)对中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构建和确定了中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的指标体系及其主要决定和影响因素。朱希刚(2003)对中国大豆的生产和贸易作了实证分析,提出了中国大豆业的发展对策。孙笑丹(2003)对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出口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从农产品出口结构的相似性、出口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以及出口多元化三个方面,对中国和东盟三个最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在世界市场上的表现进行比较研究,并在研究结论基础上对改进中国的农产品出口提出了建议。孙林(2003)等研究了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关系。
3.新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格局的研究
专门针对新疆农产品贸易格局的研究比较少,目前对新疆农产品贸易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如何规避贸易壁垒、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而在其中包含一些贸易
格局的简单的介绍。
李周为、李生有(1998)等学者对新疆的传统产业的研究中也涉及到了农产品贸易。这些研究表明:新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水平较低,目前产业结构仍然以采掘业、农产品加工业、矿产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为主体,并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新疆的传统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应遵循的原则。晃群卉、陈彤(2000)分析了新疆主要外贸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比较优势,得出新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纺织品在对外贸易中具有较为稳定的显著优势,应大力发展,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精度和深度,以应对WTO的挑战;新疆红色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对新疆红色产业的发展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该研究确立了新疆红色产业发展应遵循的原则。李辉(2001)在分析了新疆兵团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后指出了兵团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即农产品出口贸易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但出口增长波动大,发展不稳定;出口农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农产品质量低;农产品出口市场过于单一,贸易对象相对集中。并提出了兵团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思路和对策。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在我国加入WTO,东盟、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等一系列变化了的国际大环境的背景下,从新疆的资源和地缘优势出发,研究新疆的农产品贸易格局及市场策略问题。首先,在新的环境下分析国际及中国农产品贸易格局的变化及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改善新疆农产品贸易格局的意义。其次,对新疆农产品贸易格局进行分析,并且同我国农产品贸易格局进行比较,结合实证分析提出影响新疆农产品贸易格局的因素。第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新疆的农产品进行比较优势的分析,提出新疆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市场定位以及出口营销策略。最后,提出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优化新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格局的对策建议。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掌握有关信息,才能了解新疆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为准确地分析新疆农产品贸易格局奠定基础。
2.历史的、动态的分析方法。借鉴国内外的农产品贸易的相关理论,结合新疆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状况,对新疆农产品贸易格局进行分析。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新疆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进行分析。
四、参考文献
[1]阿尔弗雷德·韦伯(德).工业区位论[M](英译本,1923).商务印书馆,1997,47~51
[2]安玉发,焦长丰.世界主要农产品贸易格局分析[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21~30
[3]白人朴,田志宏.我国各地农机化发展水平的一种有序样本分类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6):1~5
[4]鲍宏礼,吴红梅.经济全球背景下的农产品出口策略[J].经济论坛,2003,(23):33~34
[5]常平凡.农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定位与营销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10,(2):9~11
[6]陈芬森.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农业市场竞争策略[M].中国海关出版社,2007,17~23
[7]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79~87
[8]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92,42~47
[9]冯海发.世界农产品贸易与价格的历史趋势[J].经济纵横,2006,(10):46~ 50
[10]葛深渭.浅谈我国农产品营销“持久战”战略[J].商业时代,2010,(11): 5~6
[11]赫克歇尔·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M].商务印书馆,1996,23~31
[12]何方强.论农产品的开拓与市场营销策略[J].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7~9
第三篇: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考察与研究
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考察与研究
本文由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2011级8班学生公寓21幢419寝室全体人员共同编写.引言:感情分为亲情,友情,手足情,爱情……但本文要谈论的是爱情,也
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爱情是什么?相信在很多人心中也有一个轮廓,很多专家也对此作出了一些定义.如,黄希庭认为:男女双方培育爱情的过程,就是恋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一切本能中最基本的内容,爱情不过是性本能的一种表达或升华.但是爱情这东西是无法定义的,希望大家在看了本文之后自己会对爱情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摘要:本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就是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
解同学们对恋爱的认识,对恋爱的了解,以及在恋爱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然后对这些收集来的问卷进行分析,找出同学们在恋爱过程中存在的心理烦恼:另一部分就是对收集来的问卷存在的问题阐述个人的看法与观点,尽量去帮助同学们在恋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走出烦恼,走出困惑
问卷调查:
(1)你觉得大学生问什么谈恋爱?
A.空虚寂寞冷B.遇到了真正的缘分C.不确定
(2)你觉得大学生在平时约会过程中的消费是AA制还是有男方承
担?
A.男方B.AA制C.不确定
(3)你觉得大学生恋爱会影响学习?
A.不会B.会C.既有积极也有消极
(4)你觉得大学生的恋爱会有结果吗?
A.会B.不会C.说不清楚
(5)你觉得大学生在恋爱中可以发生性行为吗?
A.可以B.不可以C.双方自愿就可以
(6)你对恋爱了解多少?
A.了解较多B.了解不多C.没感觉
(7)曾经恋爱过吗?受过伤害吗
A.没有恋爱B.恋爱过,没伤过C.恋爱过,伤过
(8)什么促使你想去恋爱?
A.心理问题B.环境问题C.其他的方面
(9)你觉得两个人分手后还可以成为朋友?
A.可以B.可以,但不是知心朋友 C.不可以
(10)你觉得恋爱情侣在公共场合表现出来的缠绵行为合适吗?
A.合适B.不合适C.不好评价
(11)你觉得大学生的恋爱是不是真爱?
A.是,但很少B.不是C.不好说
经过对同学们的调查,收集问卷综合分析得出:本次问卷调查共计一百人,第一题有60.5%选择了A,29.4%选择了B,10.1%的选择了C,第八题有15.2%选择了A,20.6%选择了B,64.2%选择了C,从而看出学生因为孤独与寂寞而恋爱;第三,四题大约有32.5%选择了A,52.4%选择了
B,15.1%选择了C,从而很明显可以看出学生不想恋爱的原因;第五题有10.9%选择了A,10.1%选择了B,79%选择了C,得出了大学生明白有性就有爱,对有性有深刻的理解;第七,九题有15.3%选择了A,35.8选择了B,45.9%选择了C,充分体现了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有过一段伤心地往事,对恋爱的认识不够,无法承受失恋带来的伤痛,不能坦然的面对.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大学生对恋爱与否的原因.恋爱原因:
爱情是一种感觉,用任何的东西来修饰它,用任何的语言来装饰它都不恰当因为它是两个相爱的人之间的一种感应,两个人爱的感觉。爱情是有两颗心灵弹拨出来的和谐乐章,让彼此心情更愉悦…..这事由于爱情给人带来这么多的好处,因此使得同学们敢于去恋爱,下面就对大学生恋爱的问题进行分析:
(1)大学生心理与生理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一般在17到24岁之间,在此年龄段,已跨过青春期进入成年期,其生殖系统趋于成熟,性激素的分泌导致性行为的改变,增长了自己对异性的需要;以及在大学时间比较充裕,难免会感到寂寞与空虚。自己为了摆脱寂寞,弥补空虚,就把目光投在了异性身上。所以就开始耍朋友,谈恋爱。
(2)社会情感的需要
在人的心里面总有那么一些话不愿对他人诉说,甚至是自己的亲朋好友。但是心中有块石头压着并不是那么好受,因此这些人就选择了对自己同年龄的异性诉说,所有的烦恼,寂寞,困惑通过与异性的交流都变得无影无踪。长此以往,彼此对对方就有了了解有了好感,从而一段纯洁的爱情就这样开始了。
(3)大学生恋爱自由,没人管束自己
从初中到高中都有老师,父母干涉内政,所以自己不得不收敛一点,而且那时对爱情这东西认识不够深刻。到了大学,恋爱自由,没人管束,且对爱情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在大学自己老师也不会管,有种自己就是老大的思想,恋爱心理幼苗从此萌发.(4)大学里多彩,丰富的文化环境诱发了学生的恋爱心理
媒体对爱情的渲染,生死不渝,海枯石烂的爱情影视,言情小说…..促使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萌芽。校园里的情侣比比皆是,二人缠绵的画面鳞次栉比,让其他的同学是羡慕又嫉妒,毕竟人都有攀比心理,因此就让这些同学感到很寂寞与空虚。于是产生了一种从众心理,引发了对异性需要的欲望,最终就踏上了恋爱的道路。
不恋爱原因: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图腾,也是人类精神世界不竭的动力之一.正值花样年华的青年大学生,爱情的幼苗正悄悄的萌发着.但大学生的爱情如同夏日里的太阳雨,美丽却有些伤感,爱情有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类安慰与幸福时,也不时给人留下伤痛与心酸.爱情也如同魔术般变化莫测,充满着神秘的气息.也许正是因为这些种种原因,使大学生不敢恋爱.下面我们就对大学生不恋爱的问题进行分析:
(1)首先大多数同学不恋爱的原因是在于,还没有改变中学时的观念,他们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而恋爱史成年人的特权,学
生恋爱是一种不好的表现,恋爱的学生是不好的学生,其中在我的同学与朋友中也很多是这种观念。
(2)其次是同学们缺乏对恋爱的认知,认为爱情神圣不可侵犯,必须经过父母的同意才能选择自己的恋爱对象。而且爱情神秘不可测,他们不知道为何恋爱,不知道怎么样去恋爱,所以导致他们不敢去恋爱,从而对恋爱产生了排斥。
(3)然后是同学认为恋爱的时机不对,现在的我们还是学生,我们应该把所有的时间加注于学习上,不应该浪费不必要的精力在恋爱上,而且恋爱还会浪费我们的金钱,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我们,可能没法承受。
(4)最后是同学们怕受到伤害,同学们很多是经过恋爱而后分手,造成了分后的强烈伤痛,他们害怕再次受到同等的伤害,还有就是同学们通过书籍或周围的人了解到恋爱是可能会受到很大的伤害,因此在他们心中就产生了胆怯,而不愿冒险尝试去恋爱。
对策及看法: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无大。”可见婚姻是人生的头等大事,而新时代的婚姻必将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所以,虽然大学生目前还处在求学的阶段,但作为一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大学生也有恋爱的权利。有人说:“大学生的恋爱会荒废学业。”可是大学生恋爱也可以相互激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大学时代的恋爱是最纯洁的,没有任何功利性质的目的的,我们可以把握时机,体会到爱情的纯洁,爱情的神圣,爱情的美好。当然,并不是说大学生必须恋爱,但如果真的遇见了让自己砰然心动的Ta,还是可以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的爱情,自己的幸福。大学生的学业与爱情之间,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对立关系。“男子汉大丈夫,当先立业再成家”的说法已然过时。“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能同时解决了个人问题又在学业上有所发展,将是最乐为人所见的结果。所以大学生恋爱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不必拒之门外。从前文的数据中也可以看出,认同大学生谈恋爱的人大有所在,同时大学生谈恋爱也是今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加以引导将使大学生生活添上灿烂的一笔。
结尾:恋爱是美好的,因此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这件事,恋爱不是一句话,不是今天或明天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我们大学生的爱情不能像夏日里的太阳雨,美丽却有些伤感,而爱情的琼浆需要理性与智慧,需要等待与心智,有恋爱的双方共同酿造.因而,确立健康的爱情观,是大学生未来生活的金钥匙,而能够掌握这把钥匙的就是恋爱中的人,未来美好的生活掌握在你们们自己的手中,但更加重要的是你对爱情的理解,走出恋爱误区,去寻求属于彼此的温暖,记住这样一句话: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个人共同迸出的火花.希望天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希望恋爱中的幸福人一直搀扶着对方走到最后…..
第四篇:古建考察与研究
对古建筑的考察与研究
——杭州、乌镇、上海篇
【摘要】这次写生主要在长江中下游,所见多为江南水乡之景。江南,自古以来就以良好的自然条件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所以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建筑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历史的累积,小桥、流水、人家是人们对江南的印象。这次的切身体会,让我们对江南水乡有了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杭州西湖乌镇上海外滩江南水乡中国古建筑
【正文】建筑是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近代用钢筋砼,型材)等建筑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如住宅,桥梁,体育馆,窑洞,水塔,寺庙等等。广义上来讲,景观,园林也是建筑的一部分。西哲有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部石头史书。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耶的经典名作《建筑十书》提出了建筑的三个标准:坚固,实用,美观一直影响着后世建筑学的发展。
中国传统的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现代的建筑则是以钢筋混凝土为主。
这次的专业考察主要以长江中下游沿线为主,下面简单谈谈途中所见古建筑特点。
1、西湖篇
刚进入西湖景区,就被绿油油的植物包围,似乎走进了一片森林。在一片“森林”里,偶尔会冒出颇具原始味道的饭庄、茶社或是私人别墅。但无论是用于什么的建筑,都不难看出是出自同一种风格。大都是青瓦红墙,古建的韵味十分浓厚。
在行走的车上,透过窗框,处处都是园林,小道,水池,草坪和谐的画面。路灯也很有意思,灯帽像铜制的敲钟,细看竟发现外壳上还有精致的雕纹,耐人寻味。
通向西湖的路上,很多漂亮的小景正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不经意的回头也能发现一座流水假山,身边还簇拥着颜色各异的小太阳花。林子里魔术般的伸出蜿蜒的石铺小道,无论选择踏上哪条路,都会有不同的惊喜,有带你通向西湖边的,有带你走进公园的,有的还能引你走进一片绿油油的草坪。
西湖沿岸停靠着几艘船,船上有漂亮的飞檐,雕花的窗框。处处体现着古建的韵味。
人行道与西湖之间没有任何护栏,让游客零距离的感受西湖。路边有大片草坪,草坪上种植了一些植物。不同品种,颜色,高低,形状的植物通过碎的小石块与人行道相接。
亭子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周围开敞的小型点式建筑,供人停留、观览,也用于典仪,俗称亭子,出现于南北朝的中后期。中国四大亭:醉翁亭、陶然亭、爱晚亭、湖心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就是四大亭之一。
杭州三潭印月的三角亭也是亭的一种。亭的屋顶有攒尖、歇山、锥形及其他形式复合体。大型的亭可筑重檐,或四面加抱厦。陵墓、宗庙中的碑亭、井亭可做得很庄重,如明长陵的碑亭。大型的亭可以做得雄伟壮观,如北京景山的万春亭。小型的亭可以做得轻巧雅致,如。亭的不同形式,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构造作法,亭的结构以木构为最多,也有用砖石砌造的。亭多做攒尖顶和圆 锥形顶。四角攒尖顶在汉代已出现,八角攒尖顶和圆 锥形顶在唐代明器中已有发现。宋《营造法式》中所载“亭榭斗尖”,是类似伞架的结构。这种做法可以从清代南方的园林中见到。明清以后,方亭多用抹角梁,多角攒尖亭多用扒梁,逐层叠
起。矩形亭的构造则基本与房屋建筑相同。
三潭印月岛又名小瀛洲。全岛连水面在内面积约七公顷,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交叉,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埂。如一个特大的“田”字。明万历年取湖中葑泥在岛周围筑堤坝,初成湖中湖,作为放生之所。后人在岛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称为“三潭”,清初岛上又加营建筑曲桥,堂轩,沿内湖环植木芙蓉,复经清光绪间退休将领彭玉麟在此营造别墅,小瀛洲初具风貌。
提到西湖十景之一,苏堤。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他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她命名为苏堤。
在公园里还参观了“观鱼池”,“孔雀林”······不大的公园就这样被蜿蜒的石铺小道,草坪,植物分割成不同的形状,并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公园。
总结杭州西湖,发现此处的景观规划很慎密,建筑风格十分统一,整体带给人静逸、轻松、舒适的感觉。
2、乌镇篇
乌镇位于浙江桐乡市。这里地势平坦,河流众多,土壤肥沃,所以这里很早以前就有人居住。历史上的乌镇曾地跨两省、三府、七县,水陆交通便利,商业繁华,各种文化的影响与积累,形成了这个具有典型江南水乡的小镇。今天的乌镇虽然经过了现代人的修葺,但是还是比较完好的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
明清时期,我国的房屋建造技术已经很完善,《营造法式》等书籍的问世及编著完成加之工具技术的革新,使我国的古建筑风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乌镇现存的建筑就能较好的反映当时中国江南的建筑风貌。
江南,河流众多,河流能解决了居民饮用、灌溉农作物、排水以及运输的问题。人们因为有了水才能生存发展,居民的住房也就沿河、沿溪而建。乌镇也一样,房屋、街道都在河边。乌镇的建筑是砖木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建筑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竹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色。建筑的屋顶多为硬山顶,屋脊挺拔,高低错落,突出了乌镇的水乡特点。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墙主要是为了在火灾发生时防止火势的蔓延,所以被称为火山墙,有的因外形酷似马头又有马头墙之称。乌镇的马头墙是起翘的,所以更能显示乌镇活泼丰富,马头墙在入口、转角处的应用更衬托出乌镇的醇厚。而一些建筑(如矛盾故居)中应用了弧形山墙更为小镇增添更多特色。江南空气湿润,为了防潮,墙底和室内铺地是石块,有些建筑的一部分是伸向河面的,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入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有些像吊脚楼,称之为“水阁”。水阁三面环窗,透过窗可以欣赏沿河风光。乌镇沿河而建,桥自然也就成为乌镇不可缺少的部分。乌镇现存30多座桥,这些桥最早建于宋朝,大多建于明清.桥大多是石桥,为两河居民的交往带来了方便。桥的形状样因地势不同呈纷繁之象,或石拱,或平铺,或雄伟,或纤巧,小船可以在桥下自由穿梭。乌镇小巷是用青石铺成的,路边有可供休息的地方,被称之为“美人靠”,是古代小姐走累了休息的地方。行走在小巷中,看着这古民居、石桥、青石路,感受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景色,别有风味。
随着商业的开发,乌镇也越来越商业华,两岸住的以不在是真正居住在这里人们,而是在这里做生意的,走在这里,随处可见的店面,买的有小镇特产、饮食、纪念品等,虽然符合商业化,促进当地居民收入,但也使这古镇文化显得那
么商业,来旅游的人很多,小镇宁静已不复存在。
3、上海外滩篇
艺术总是蕴含在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文化价值观中的,建筑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犹如一位裸体模特更换不同的外衣,向我们展示不同时期的社会特点以及人们的价值理念。上海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以前,文物古迹极为丰富,此地保存着相当数量的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古建筑、古园林和文物古迹,如龙华塔、松江方塔、豫园、秋霞圃、唐经幢等,上海还保留了许多近代历史人物在本地活动过的遗迹,如中共一大会址、孙中山故居、宋庆龄故居、鲁迅故居、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等90多处等等。这次对上海古建的研究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上海的外滩建筑群。
外滩建筑群北起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全长约1500米,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在1895年以前,欧洲古典式、文艺复兴式以及中西合壁式的2至3层楼建筑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例如英国领事馆就近似文艺复兴式建筑,楼高二层,楼宇台基较高,底层竖向中段有五扇圆拱形窗,两边房间窗户倒是圆拱形。外立面整齐见变化。整幢建筑外立面用水泥粉刷,层顶用中国蝴蝶瓦铺成。第二阶段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10年,外滩的旧房大多被拆除,改建为3、4层楼的楼房,而且大多数是砖木结构或砖石钢骨混合结构、清水砖墙,但装修比较精美。例如,现在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它是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该建筑结构坚实,装饰精致,以正门为中轴线形成对称结构底层大门有双立柱四根,两旁有洞形窗户。二至三层东立面有爱奥尼克柱子,窗户两边也有古典立柱装饰。外墙用白色釉面砖和花岗石相拼,色调和谐,底楼外墙用苏州花岗石轩石勒脚。楼内扶梯用大理石建成,二楼壁上的人物浮雕,巨大的精美彩色玻璃顶栅和回廊美轮美奂。第三阶段是20世纪初至20、30年代,这段时期外滩开始了大规模的建造时期,基本上形成了今天外滩的建筑群格局。这些建筑有古典式、新古典式、文艺复兴式、现代建筑式、折中主义式、中西糅合式,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
一件衣服,一栋建筑体现了一个设计师对社会与生活的探索。有人说“外滩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这些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并存的建筑,已成为了上海的象征,他们静静的屹立在外滩,展示着属于它们那个时期的风景,也注视着属于我们这个年代的崛起。一件衣服,一栋建筑体现了一个设计师的思想。
【小结】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别较大,导致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不尽相同,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是其中重要的风格之一。杭州、乌镇、上海外滩这几个地方的建筑较好的保存了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建筑,值得我们去了解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东南大学 潘谷西 著
2、《民居住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王其钧 谈一评 著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格局变迁与优化研究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格局变迁与优化研究
乡村景观是一种景观综合体,它包含了自然景观和人类文化,并将两者高度融合在一起,具有生产、社会、生态、文化和美学功能。但是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乡村景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不少乡村景观丧失了原有功能,从而对整个乡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乡村不少特色景观遭到了人为破坏,使原本乡村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这不利于乡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使得乡村景观逐渐消失。因此在城乡一体化的大前提下,做好乡村景观规划的格局变迁和优化就显得十分重要。
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景观现状
1.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是对社会进行的一种人为的划分,这种划分最终会制约国家的发展,因为从根本上来说这种结构性的划分会阻碍城乡之间的关系朝着利益统一的方向发展,这也是阻碍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推行城乡一体化是目前解决这一难题的主要手段,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位置、资源、文化等等条件,对城乡的空间利用、人口分布、交通情况、产业发展、资源开发等等进行统一规划,使城镇和乡村能够协调发展并保留原有的乡村景观。
2.乡村景观的结构
乡村景观的结构主要包括了自然基底、硬质要素和软质要素。自然基底也就是地貌、气候、水文、动植物、土壤等天然要素,而硬质要素则是人类在自然基底的基础上所建设和创造的一些人文景观。而软质要素则是指人类在长期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价值观念,例如乡村环境观、生活观、道德观等等。
3.乡村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1)乡村景观千村一面
很多乡村景观的规划并没有和当地具体的发展情况和人文环境结合起来,对景观的整体格局和规模没有一个明确思路,也没有充分利用乡村已有的资源,拆旧建新的现象频繁,而且一味模仿城市景观,使得乡村景观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使得乡村景观失去特色,千村一面。
(2)规划缺乏综合性
乡村景观的规划涉及到许多学科,这就要求决策者及时地跟相关的理论工作者进行沟通,争取使规划、建设和管理能够面面俱到。但是由于乡村各方面的发展依旧处在自行探索的阶段,因此重复建设现象非常严重,对景观规划的整体格局也会造成负面影响,使乡村景观出现退化现象。
(3)乡土文化缺失
乡村景观最大的特点之一是乡土特色,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度,乡村景观具有独特的风土色彩和文化氛围。有些乡村为了发展将一些西方的景观模式照搬过来,这就使得原本极具特色的本土乡村景观丧失了活力,使乡村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陷入困境。
(4)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差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包括了土地平整、农业机械化建设、农田路网建设、农田林网建设、灌溉渠网建设等等。这些一般是为了农业生产服务的,但是由于受资金条件限制,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水平较低,因此不少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满足乡村的发展需求。
(5)原生态条件被破坏
在进行乡村景观的规划过程中,生态和环境是经济发展中无法避免的问题,有些乡村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过度开发资源,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一些具有特色的乡村自然景观也因此开始退化,人工的乡村景观无法和自然景观融合起来,使得乡村景观的质量大大降低。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趋势
1.乡村景观规划的一体化趋势
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要顺应其发展的趋势,传统的乡村面貌和现代生活的发展出现严重的脱节,因此进行乡村景观规划一体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充分利用乡村原有的资源,开拓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使其成为乡村景观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乡村自身的产业文化,和乡村的经济一起协调发展,促进乡村景观建设的一体化。
2.乡村景观规划的本土化趋势
乡村景观的本土化是对自身文化的一种认同和尊重,因此进行本土化的乡村景观规划,就是要坚持保护好本土的乡村景观特色,用创新的手法建设乡村的建筑和景观环境,充分发扬本土化的乡村文化。在进行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乡村所处位置的地域特征和民族风俗,并确保具有“乡村性”。
3.乡村景观规划的人性化趋势
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因此对乡村的整体环境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创建一个和谐、环保、绿色、舒适、便利的乡村景观,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可以找到一种归属感。因此乡村景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到景观的序列组织、视觉尺度,并建设人性化的服务设施。
4.乡村景观规划的生态化趋势
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乡村景观的规划也不例外,要实现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生态发展。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本区域的具体生态情况,结合先进的生态工程技术,促进景观规划的生态化。
乡村景观规划的格局变迁
1.乡村景观规划的格局变迁
乡村景观的规划格局具有一定的动态性,一旦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就会产生变迁。一般影响乡村景观规划的因素有自然因素或者人类活动,其中人类的活动对乡村景观规划的影响最为突出。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农村需要进行产业调整,随着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农民就开始大量建房改善居住环境,这就使得乡村景观的规划需要随之不断进行改变。因此要确保乡村的人类活动处于乡村景观容量阈值以内,乡村景观才能保持原有的特色。
2.城乡一体化带来的乡村景观效应
(1)环境景观变迁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加快,乡村景观的独特性吸引着更多的人群前去参观,因此不少乡村开发和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一些特色景观。因此在进行景观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本地的农业特色,并设定合理的环境容量,注意不能过度开发,以免造成破坏。
(2)生活景观变迁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理念和信息不断冲击着乡村原有居民的思想,而乡村景观旅游的开展也使得乡村的经营竞争变得激烈。因此乡村景观规划的另一个格局变化就是坚持好乡村本土的文化核心价值,坚持乡村文脉的延续,避免因为盲目模仿城镇而丧失传统文化。
(3)聚落景观变迁
乡村景观的建设必然会改变一些乡村土地的利用方式,一部分土地会从生产性质转变为服务性质,景观要素也出现了更多的组合方式,使聚落景观发生变化。因此在进行乡村景观格局的规划时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乡村景观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但不能过于追求“洋”化,保持原来的特色。
(4)经济景观变迁
随着城乡一体化,乡村经济的发展也日益进步,产业结构明显升级,而在这种背景下进行景观格局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景观带来的经济收益,充分调动乡村居民的积极性,并且保护乡村居民的基本利益,促进经济景观的飞速发展。
乡村景观规划的优化
1.根据当地特色形成创新式的景观规划
乡村景观规划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保其具有独创性,因此防止过度模仿城市建筑,在乡村原有景观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别出心裁的景观文化,是乡村景观规划的重要思路。
2.加强规划的综合性
进行乡村景观规划时,相关的决策者要及时和其他部门进行沟通,立足于景观规划的整体格局,将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并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结合起来,促进乡村景观的进一步发展。
3.保持原本的乡土文化
乡村景观规划只有保持了原本的乡土文化,才能使乡村原有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不但有利于乡村景观的建设,而且对乡村传统的文化景观还会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使乡村所蕴含的风土色彩和文化氛围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扬。
4.保护当地的原生态条件
保护当地的原生态条件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乡村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开发,保护好原有农田、池塘、果园等等乡村景观,并对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它们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和谐统一的乡村景观。
结束语
乡村景观规划的建设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变得更加艰巨,不只是追求形式上的城市化,而是要结合乡村自身的特点来保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乡土性,并且充分利用景观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建设良好的乡村景观时,要注意景观作为整体生态单元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能够带来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