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泰顺宗祠祭祖的考察与初步研究
本文载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编《舆地、考古与史学新说——李孝聪教授荣休纪念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初出版。
浙江泰顺宗祠祭祖的考察与初步研究
吴松弟、吴庆功
泰顺县位于浙江省的最南部,与福建省交界。全境面积1762平方千米,平均海拔约500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达179座之多。除了分布着一系列面积不大的山间盆地之外,全境被高大的山岭和深深的河谷所覆盖。受高山深谷的影响,一向是浙江交通不方便、经济落后的县。不过,这种地理条件和经济状况也便于保存当地的传统文化,县内不仅有20余座闻名中外的古代廊桥和大片的古民居,因其现存的历史文化的深厚、完整和多样性,也给学者提供了研究地域历史和文化的很好的标本。1994年到2004年间,吴松弟曾连续几年在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平原和中部的金华市辖各县考察,2006年和2007年又在南部的泰顺进行考察。就宗族文化而言,总的感觉是,浙江各地都相当发育,但发育程度浙北似不如浙中和浙南。
宗祠祭祖(简称祠祭)是南方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通常讲的宗族祭祖,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在宗祠中供奉祖先牌位以祭之,二是在固定的时间举族在宗祠进行祭祖活动。本文讲的祭祖指后者。常建华通过对方志资料的调查,发现明代地方志对祭礼的记载南方多于北方,这是祭礼的实行南方较北方为盛的反映,而明代岁时节日中的祠祭活动增多,又是实行祭礼的结果。祠祭流行省区与祭礼流行省区一致,均为南京(相当于今天的苏皖沪二省一市境)、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而且岁时节日的祠祭记载仅见于这些南方地区。祠祭祖先的记载往往与宗族联系在一起,说明祠祭祖先是宗族建设的一部分。明代宗族势力盛于南方,尤以安徽,江西,福建为最。按照他的论述,明代庶民一般在祖先的墓地进行祭祖(墓祭),而士大夫还有宗祠祭祖。①我们有关 ①常建华:《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的发展——以明代地方志资料和徽州地区为中心》,载《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二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泰顺祠祭的调查表明,清代宗祠祭祖普及到各村各家族,已不仅仅是士大夫家族,祠祭的普及或许还可上溯到明代。而且,各地祠祭的时间和形式都有自己特点。
1952年以后经历了长期的政治高压,泰顺的祠祭活动已消失了几十年。最近几年一些村庄已经恢复,且多采用传统的做法。由于祠祭在家族文化和地域社会中的重要性,学者们有关农村地域社会的研究论著常有提及。然而,他们几乎都是依据文献中的零星记载,揣测某些片断的活动,并无具体的实地考察。然而,文献记载与实际状况往往有较大的距离。因此,泰顺农村的祠祭活动,无疑为学术界了解祠祭、研究祠祭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标本。
2006年和2007年,吴松弟联合美国哈佛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台湾华梵大学等单位,在美国EarthWatch Institute 和泰顺县政府的支持下,在泰顺县进行了长时间大范围的地域文化考察,包括宗祠祭祖在内的家族文化是考察的重点之一。①本论文即建立在实地考察和文献记载的基础上②,访谈得到的资料甚多,录相长达六个多小时,照片也达数百张之多。但受论文篇幅限制,本文只能提供一个基本情况。
一、家族组织在农村地域社会的重要性
要了解宗祠祭祖,须先简单谈谈家族组织在农村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我在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中③,以泰顺为例,探讨中国东南山区的地域社会结构。我以为,中国古代,中央政府通过省府州县等各级行政单位层层控制地方,有效控制的最下一级是县。中央派官到县一级,县以下的乡一般不派官员,由地方人士为职事人员,办理各项事务。县以下是地方,有的地方的空间范围与“乡”相同,有的或大于乡,有的或小于乡。地方之下是村庄,村庄由一个或数个家族所组成。家族、村庄、地方、县,构成农村地域社会结构中层 ①此次调查和研究的初步成果,详见吴松弟、刘杰主编:《浙江泰顺历史文化的国际考察与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② 本文所谈到的宗祠祭祖,主要依据吴松弟、吴庆功2007年对雅阳镇塔头底村季氏村民的访谈与吴庆功对季氏宗祠祭祖的现场采访与录相。此外,也采用了台湾华梵大学建筑系萧百兴教授、叶乃齐教授及其学生06年拍摄的三魁乡薛氏宗祠的祭祖照片与录相,以及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刘淑婷教授拍摄的07年仙居徐氏宗祠祭祖照片。谨在此表示感谢。③吴松弟:《中国东南山区的地域社会结构:以明清浙江泰顺县为例》,《历史地理》第2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
层相扣的四个层次,家族是四个层次中最下面的层次,是地域社会结构的基础。
当然,各地的历史状况不甚相同,这种差异会影响家族组织的发育程度。凡是移民迁入较早,并且迁入以后较少经历战乱的地方,家族组织就比较发育,反之则不发育。在浙江,北部由于经历过清朝中期的太平天国战乱,原先的居民大量死于战乱,今天居民的相当部分的祖先是战乱以后才迁入的,因迁入时间晚家族组织便不如浙江中部和南部发达。在泰顺这种交通不便、历来战乱较少,移民迁入以后已定居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山区,家族组织便相当发育。
泰顺家族组织的发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家谱众多,开始修谱的时间早,持续修谱的时间长。各个村庄的各个家族,凡稍具规模和历史者,绝大多数都编有数部家谱,少数迁入较晚的家族至少编有一部家谱。家谱用来记载自己家族的历史、最早迁入的祖先和那些为家族赢得名声或作出贡献的先人的姓名与故事,以及各地的宗亲的分布状况。一般说来,一个家族迁入某个村庄,如果时间达一二百年,繁衍到一定的人口数量,且有数位族人考中功名,这个家族往往就要开始编纂家谱。此后,每过若干年,便在原有家谱的基础上,进行续修、再修或者重修,从而形成完整的时间序列。如果某姓是人口众多的大族,并且在许多地方都有分布的话,此姓在各村同宗家谱的基础上,还会编有反映全体家族情况的总谱或联谱。
第二,各家族普遍建有宗祠。凡稍具规模和历史的家族,或一村或数村,都建有自己家族的宗祠。各村中因漂亮和气派而引人注目的旧式建筑物中,几乎都有宗祠。如果是杂姓村,村中往往有数座宗祠。宗祠中供奉祖先的牌位,不仅有始迁祖,也有其子孙,即各地各家族分支的始迁祖。那些后来去世的人的牌位,也可以放在宗祠中。宗祠是家族议事和某些公共活动的场所,是每年祭祀祖先的场所。
第三,各村凡修有家谱、建有宗祠的家族,1949年以前一般都有自己的族长、族田和族学。族长由本族中有文化、有威信、较富裕、会办事的人来担任。有的地方虽然没有族长,但如遇到族里有事的时候,便推那些有文化并能说会道的人出面处理。各家族的族田数量有多有少,一般雇人耕种,用田租支 3 付办学费用和教师薪资,以及祭祖的费用。族学,有的称私塾,有的称学校,有的称书院,供本家族的子弟免费读书。
总之,泰顺各地在1952年土改以前,族长是家族的领袖,族人团结在族长或有影响的人的周围,形成血缘团体。家谱记载各个血缘团体的历史和大事及内部约法,祭祖用来追念共同的祖先以达到团结家族的目的,族田用来支持家族的公共活动,族学用来培育家族学生,宗祠则是祭祖等家族重大活动的主要场所。这种血缘团体——家族,构成泰顺地域社会的最基本的层面。
1949年以后特别在1952年土地改革中,各地家族组织均被摧毁。族长多因他们的地主、富农、反革命的成份而遭到镇压或管制;族田被收归村中所有;族学不再存在;大部分的宗祠被没收而改为仓库、工厂、小学等用途;公开的家族活动停止,也不再有宗祠祭祖。可以说,旧有的家族组织已被摧毁。
然而,这种深植于地域文化和血缘基础之上的家族组织,只不过在政治高压下暂时消失罢了。最近二十余年来,随着政府控制的松动,各村庄都开始了重建家族组织的过程。编修家谱蔚然成风,各村各姓在文革结束以后的三十余年中,至少新编过一部以上的家谱。各家族始迁祖的坟墓普遍得到重修。八十年代初, 各地宗祠的使用权重新移交村庄,由于泰顺的许多村庄是单姓村,移交村庄意味着移给家族。移交之后,这些村庄的宗祠都得到了修缮。在稍后的时间中,宗祠中的家族祭祖开始有所恢复。大多数村庄的家族活动由老人协会的老人来主持,少数地方的家族已重新选出族长,尽管他们不可能拥有1949年以前的族长的权威和权力,在家族内部的影响力不如老人协会,实际只具有像征意义。
二、泰顺家族宗祠祭祖的历史
明朝弘治(1488-1505年)年间编撰的《温州府志》,是现存温州方志中编撰较早的一部。这部方志对温州府各县的祠祭,有一段简要的记载:“中元:郡人于是日设盂兰盆,请僧人诵经追荐祖考,亦有具酒肴致祭宗祠、不用僧者。”①志中所说的“中元”,指我国各地以前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的传统节日中元节,中元节一般要举行盂兰盆会,因此又称为盂兰盆节。据《中国风俗 ①《弘治温州府志》卷1《风俗·岁时》。
辞典》所引的宗教文献①:中元节原为宗教节日,一说始于道教。道教认为,七月十五日为中元日,地官下降,定人间善恶,是日道观作斋醮荐福。又一说始于佛教,为追荐祖先而举行。因此,中元节请僧人念经、追荐祖先,显然来自佛教。据府志,明代祭祖时已有家族在宗祠中摆放酒菜,以祭祀祖先,不过府志并未明确记载盂兰盆会是否在宗祠中举行。
根据对泰顺家谱的调查,古代泰顺的家族在迁入若干年,在族中有人考取功名之后便开始编纂家谱,在编好首部家谱之后便要创建或试图创建宗祠,有了宗祠便可以在其中进行祭族。相当多的家族在家族形成的初期阶段,先利用庙宇或家族公共活动大厅以及其它合适的建筑物,安放祖先的神位,并进行祭祀活动。②据此,早在宋代泰顺境内已有一些家族进行宗祠祭祖。
泰顺地方志对县内的祠祭多有记载。清雍正七年(1729年)修的《泰顺县志》卷2《风俗志》载:“举族设盂兰盆会,延僧道,追荐祖先,有遵礼者备酒肴,祭家祠。”光绪四年(1878年)出版的另一部泰顺县志《分疆录》卷2《舆地·风俗》记载宗祠祭祖活动:“宗祠岁一祭,俗多于中元设兰盆会。”1998年新修的《泰顺县志》对七月半的宗祠祭祖有着更为详细的记载:“七月半又称中元节,是常年‘四祭’中的主要祀祖日,农村家家炊九重糕或梗米麻糍,备羹饭祭祖先。昔日有的村庄还有做兰盆之举,由头人主持在祖祠设祭,请道士祈祷一日或一霄,祠下各户送束纸烧冥钱。这天晚餐酒食颇丰,进食时间特早,并戒小孩晚上外出。”③
综上所述,对泰顺的宗祠祭祖可归纳出如下几点:
1、历史悠久;
2、时间在农历七月十五日,称 “中元节”;
3、祭祖时除设宴祭奠祖先外, 尚有宗教仪式, 称“盂兰盆会”,或简称 “兰盆会”;
4、宗教仪式请神职人员执行,延请的法师不仅有僧人,也有道士,但后来演变为只请道士。
5、宗祠祭祖在泰顺相当普遍,并不仅仅是士大夫家族。①② 叶大兵、乌丙安主编:《中国风俗辞典》,“中元节”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第17页。
参见吴松弟、刘杰主编:《浙江泰顺历史文化的国际考察与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第七章第二节(吴松弟撰)。③ 施明达主编:《泰顺县志》,第27编《风俗·宗教》,“七月半”,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29页。
在泰顺的实地调查证实方志关于宗祠祭祖的记载基本可靠,但也有比较多的遗漏。在1950年以前的泰顺农村,可以说无姓无宗祠,无姓不祭祖。有的宗族一年几次,如筱村镇东垟村林姓在1950年以前每年两次祭祖,泗溪镇前坪村的张氏和三魁镇的薛氏则一年四次。①不过,各姓的祭祖活动,仍然以中元节的宗祠内祭祖最为隆重。宗祠祭祖的时间,自中元节开始,至少在一天以上,很多是二三天,甚至长达七天七夜。宗祠祭祖时无不举族参加,也有很多邻近县市之同姓族人,以及嫁出去的本族女儿的夫婿前来参加。宗祠祭祖的供品丰富,活动也多,除了请道士做法事之外,还有的请戏班子前来演戏。因此,每次的宗祠祭祖活动,都是既隆重又热闹。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土改以后,由于家族组织及其物质基础都被摧毁,泰顺全境所有的祠祭活动都停止了。
三、近年的宗祠祭祖:准备工作与道士的情况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 泰顺各地宗祠的使用权重新移交村庄。由于泰顺的许多村庄是单姓村,宗祠移交村庄意味着移交家族。加之经济情况转好, 政治环境相对宽松, 宗祠祭祖在泰顺重新出现。雅阳季氏在1983年率先恢复宗祠祭祖活动,其它家族也陆续恢复。1998年新修《泰顺县志》记载宗祠祭祖活动时,用了“昔日”一词,估计编撰新县志时祠祭之风尚不兴盛, 或尽管个别地方有举行但基于种种原因而采用这种表述方法。到2007年,泰顺的宗祠祭祖之风逐渐兴起。
据不完全统计,在2007年的农历七月半前后,全县至少有罗阳镇南门董氏、仙居乡仙居徐氏、仙居乡上稔吴氏、筱村镇徐岙底吴氏、泗溪镇玉岩村包氏、雅阳镇新联季氏、三魁镇薛宅薛氏,一共7个家族在7个宗祠进行祭祖。其它村庄的家族,正在效法他们,设法恢复祭祖活动。我们调查并观看了06年三魁镇薛宅薛氏、07年雅阳镇季氏的祭祖,并查阅了07年仙居乡仙居村徐氏祭祖的考察照片。
据我们的调查,现在的宗祠祭祖活动,大致情况是: ① 据包弼德(Peter K.Bol)、吴松弟、刘杰主编:《国际泰顺地方历史文化考察资料》,待刊本,筱村镇东垟村、泗溪镇前坪村和三魁镇薛宅村的访谈纪录,其余凡与宗祠祭祖无直接关系者均来自相关村的访谈纪录,不另注。
时间长度:大多是一天一夜或两天一夜,很少超过三天以上。
参加人数:一般是刚恢复活动时人数较多,头几年甚至达到宗祠内挤满人的程度,多达千人,几年后逐渐减少。有的较早恢复祭祖的家族,如雅阳镇的季氏家族,最近几年即使本村族人也多不来参加, 到了深夜参加的族人最少时只有数人。有的家族甚至采取分房轮值祭祖的方式,主要参加者仅为当年负责祭祖的一房内的族人。近几年泰顺人外出经商颇多,因事务缠身难以返回也是重要原因。
祭祖内容:基本限于设宴祭奠和请道士做法事两方面,道士做法事占了全部祭祖时间的绝大部分。除此之外,未见其它方面的活动。
祭祖的首日时间:已不仅仅是农历七月十五日,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或十六都有。
资金筹集:由于没有共同财产或只供宗祠祭祖用的专项基金,每年祭祖的资金都要在全族范围内临时集资。集资方式多为自愿捐款,一般是在祭祖活动之前,自己交给在宗祠里负责收款的族人。这位族人收好款后,将捐款人的名字登记下来。除这种临时捐款外,还有一种是在计划基础上的义务捐款。即负责当年祭族的支房,预先准备好支出计划, 然后根据此预算,将总额平均分配到家族的成年男性头上,再由各房向自己房内各户收款,收后统一上交至当年负责祠祭的支户,以供统筹。尽管有这种按计划征收捐款的办法,但未必严格按计划征收,有的可以拒付(例如信仰基督教的家庭),有的也会多交。每年祭祖的收入与支出,一般在第二年祭祖时公布于宗祠的墙上,以供族人了解。
祭祖负责人:一般由村中有文化、有能力、有威信的老人担任。各村都有老人协会,负责祭祖的老人往往都是老人协会的成员。老人协会的老人们大多特别关心祭祖活动,因有空余时间,也乐意参加祭祖的各项准备工作。从筹款到祭祖前的种种准备工作,如打扫宗祠卫生、写和贴对联与横幅、摆供品等等,都由老人协会的老人来做。有的祭祖活动的负责人,实际不止一个。本村的领导人,从党支部书记到村长,虽然支持并参加本家族的祭祖活动,但大多不担任负责人。
每年的祭祖活动,都要付出较大的开支。这些支出,大体如下: 1,神职人员做法事的报酬;
2,装修、布置宗祠及购置纸钱等物的开支; 3,祭祖时招待族人和来客的伙食费用;
4,用以接待参加祭祖的来自外县不同分支的家族成员,包括他们的交通、住宿与伙食。
以上的各项开支,除神职人员的报酬相对稳定之外,其它花费的多少全由当年募集到的资金而定,一般是收多少用多少,不留剩余。
祠祭规模有大有小,祠祭的时间有长有短, 请道士的人数也有多有少。07年雅阳季氏宗祠祭祖请了5位道士,而仙居乡徐氏的祭祖只请1位道士。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今天泰顺境内以及周边县市的宗祠祭祖,都只请道士而不请僧人。泰顺境内的道士,至少可以分成闾山派和正一派,但主办祠祭的家族对道士派别并无要求,原则上只请住在家族住地及宗祠邻近、且与该家族一直有来往的道士科班,而不论他们属于哪一派别。
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即道士在祭祖时的法事方式,有佛教、道教两种,采取何种,由主办的家族决定。据在雅阳季氏祠祭时做法事的道士所言,两种法事方式的区别,在于:
第一,法师身份的区别。若采用佛教的方式,法师穿佛教的服饰如袈裟、海青, 表明其仪式身份是佛教神职人员。若采用道教的方式,则穿着法师相应道教派别的道服, 表明其仪式身份为道教神职人员。参加雅阳季氏07年祭祖、薛宅薛氏06年祭祖和仙居徐氏07年祭祖的道士所穿的服装便不同,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身份。奇怪的是主持仙居徐氏祭祖的道士前半段穿纯黑色的道士服,后半段换上袈裟,不知是否表明在同一场法事中可以前后转换身份。
第二,念颂经文的区别。采用佛教方式,念佛教之大悲咒、弥陀经、金刚经等。采用道教方式,则念三元忏等道教经文。另外, 在仪式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念颂唱忏的文辞,如劝灵文书,通用于佛教和道教两种方式的祠祭中。
第三,供奉主神的区别。如采用佛教方式,供奉的三位主神是如来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如采用道教方式,供奉的三位主神是道教的三位神仙即三清。此外,一些佛教、道教和地方信仰的神祇,佛、道两种方式都可通用。按清雍正七年修《泰顺县志》卷2《风俗志》载:“举族设盂兰盆会,延僧道,追荐祖先,有遵礼者备酒肴,祭家祠。”可见当时祭祖时请的法师,即有 8 道士,也有僧人。为何后来演变为普遍只请道士而不请僧人,僧人的身份由道士代表,本应由僧人进行的佛教法事也可以由道士操弄,值得探讨。
四、近年的宗祠祭祖:过程与仪式
每逢宗祠祭祖的时候,宗祠都要经过认真的装扮,充满了宗教气氛。我们不仅全过程拍摄了雅阳镇季氏宗祠的祭祖实况,同时对道士和族人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对此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以下所述,来自对季氏07年祠祭的观察。
进入雅阳季氏宗祠,首先看到宗祠公厅内摆四处祭坛, 分别分布于公厅之中央, 后壁和左右两壁前。中央的祭坛分成三级, 最高一级的中间供奉“满堂诸佛菩萨”群神,左侧供奉南无大势至菩萨,右侧供奉南无观世音菩萨。第二级供奉三官大帝。最低级供奉龙虎将、三眼大帝、真武大帝、观音菩萨、普庵祖师。公厅后壁的祭坛供奉祠祭主神, 分别为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公厅左右两壁前祭坛供奉十殿王和左右监坛。各神祭坛前供品类同,为茶叶五杯、素菜五杯(白木耳、豇豆干、金针菇、香菇、腐竹), 果物五件(桂圆、苹果、柚子、梨、葡萄), 圆锥形米制年糕若干, 以及蜡烛和香。
宗祠公厅后面是祖堂,祖堂的后壁和两侧供奉季氏祖先的牌位。祖堂的当中有一处祭坛, 用来供奉献给季氏祖先的供品。供品有果物、糖果、猪头、猪尾、猪肝、鸡鸭及其它菜肴, 也有玩具、装饰品等器物(图1)。
图1 季氏宗祠祭祖时的供品
七月十五日天黑后, 祖堂内加一桌羹饭祭祖, 其上置四副碗筷茶酒, 九样菜肴, 荤素齐备。又于宗祠外加置一个祭坛,用来祭祀无主孤魂, 供品为水、饭、菜肴和年糕。
祭祖的全过程对外开放。来访者以本地季氏族人居多, 亦有本地他族之人, 由本地迁出而特意回雅阳参加祠祭的季氏族人,邻近县市其它支季氏家族的代表, 以及其它参观的人。
据季氏族内老人反映, 过去宗祠祭祖, 族内男亲必须参加,并向祖先磕头祭拜。现在家族对族人参加祭祖并无规定。我们观察到,祭祖时宗祠内人数最多时不超过二百人,远少于雅阳季氏族人的总人数, 虽然整个过程中有人来去, 却大约可知仍有许多族人没有参加祭祖。族内也有多户移居外地, 但这些人回来参加祭祖的人数并不多。到了后半段,即七月十五日的午夜之后, 宗祠内除做法事的道士外只剩几名主办祭祖的季氏主要负责人,以及我们几位观察者。
在祭祖的过程中, 季氏族人的状态,大约有四: 一是在旁边观看,人数很少。二是参与仪式执行, 如帮助敲锣打鼓、上香换烛。三是从事后勤, 如不时整理打扫宗祠、在厨房准备饭食和清理洗濯, 以及制作纸钱,等等。四是闲坐在宗祠里聊天,甚至下棋玩牌。四种人中,以第四种人数最多。
邻近县市其它支季氏家族的来访者, 有的携有礼物, 如上写着“祝贺雅阳季氏兰盆会”这种字的牌匾或横幅。他们在雅阳的食宿交通,均由雅阳季氏免费招待。其它参观者也备受厚待, 不时有季氏族人前来端茶送食,并被招呼加入祭祖过程中的数次宴席。在整个祭祖过程中,神职人员做法事和族人的上述活动都在同时进行着。
祠祭过程中正餐有三次,分别在七月十五的中午、晚上及七月十六的早晨。另外,在七月十五的下午和午夜有两次便餐。正、便餐的区别,不过是正餐的菜肴比较丰富。所有用餐都在宗祠东侧的饭厅内进行,由季氏族人在饭厅一侧的厨房内烹制准备。所有的参加祭祖者,无论是本族族人、道士, 以及外族参观者,都被邀入饭局。人数最多的一餐为七月十五的午餐, 共十一桌, 每桌十到十一人。每桌菜肴相似, 并供应荤素菜及啤酒白酒。神职人员与其它人混坐席内, 相谈无妨, 亦无斋戒。
道士做法事的仪式相当复杂,依时间顺序,过程如下,有关仪式的阐述出自于主事道士:
1、开坛请神: 念大悲咒, 先以杨柳枝洒大悲水(盛于法器大悲瓶中之清水)于公厅各神祭坛前净坛, 意在于请神前洁净祭坛。之后在各祭坛前唱经、进香,做香花, 意在迎请各神到祭坛前。
2、做供: 唱经,并向三主神祭坛依次端上十供养,十供养分别代表衣、宝、茶、果、灯、香、花、水、食、珠。接着,念诵祭祖文书并焚之, 意在借主神之力普渡季氏众灵。
3、午供: 一人念弥陀经一卷。
4、唱忏: 四人唱忏金刚经全本,晚饭前圆唱。
5、点灯: 天黑后,点亮琉璃灯台。琉璃灯铁制共八层, 下面七层,每层七盏油灯代表众生, 最高一层一盏代表菩萨。点灯意在借菩萨之光,照耀四方幽冥。
6、借灯献佛: 道士三人借主神前烛火点燃祖堂牌位前的烛火, 并有季氏家族代表二人跟随参与,意在借主神之佛光普照祖先的灵魂。随后,有一出三名道士及两名季氏族人参与的绕公厅围跑相追的活动, 意在增加仪式的戏剧性, 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图3 季氏宗祠的祭祖
7、劝灵: 祖堂前念咒召集祖先之灵,然后念经, 意在劝季氏祖灵人世为空, 不值留恋, 中元后应即回地府。
8、拜祖: 季氏族人男性数名,代表全族在祖堂内向牌位上香并跪拜,以致意祖先。族人代表并非族内年长者或重要者, 而是自愿报名作代表者。
9、放焰口: 公厅前搭起瑜伽蒙山台, 道士坐于台前念经执法, 并有洒泼果物的过程, 意在施食于饿鬼并劝其回归地府。与此同时,季氏族人将纸钱置于焚纸洞中焚烧。
10、送灵: 蒙山台前念经, 再念文书并焚之,以送众灵回归地府。
11、送神: 道士于公厅各神祭坛前上香做香花,送诸神回归天堂。然后,道士结束仪式。
据上所述,祭祖时的过程相当复杂,但仪式的中心线索归结起来,不外乎请神、沟通、送神三个方面。道士先在祭坛前施仪召请佛道诸神降临祭坛,祭拜之后通过诵文唱经等形式与诸神交流,请求其普渡季氏众灵。天黑以后施仪召唤季氏亡灵降临宗祠内的相应牌位,以饭食相供,一番相劝以后送其回归地府。最后,谢送降临祭坛间的诸神回归佛国仙境。祭祀仪式至此结束。
图4 薛氏宗祠的祭祖
虽然对三魁薛宅村薛氏和仙居乡下稔村徐氏的祠祭过程只拍了照片或不长的录相,且未能边看边访谈,仍能看出三地的祠祭内容虽然大体相同,也有一些差异。除了第三节讲到的代表身份差异的服饰和供奉主神的差别,以及参加人数的多少之外,在法事内容上也有一些差别。特别是仙居徐氏祠祭,至少有几点明显的差异。一是道士在祭坛前挂出五位神灵的神像,而在雅阳季氏宗祠和薛宅薛氏宗祠是挂出三位神灵的神像。二是以上提到的道士在前半段和后半段换上完全不同的服装,或许表明身份的转换。三是拜祖时采用不分男女分批跪拜,而不是像雅阳季氏和薛宅薛氏那样派代表跪拜。四是祠祭的最后阶段先是众人在道士的率领下在院子里举香绕行,最后才是烧纸钱。
图5 徐氏宗祠的祭祖
四、宗祠祭祖的意义
依据泰顺的调查,我们以为,宗祠祭祖在类似泰顺这样的农村社会中,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在精神上起着凝聚家族、团结宗亲的作用。如上所述,家谱、宗祠、族长、族田、族学等方面,都是家族组织大致具备的几个基本方面。其中,家谱是家族的历史典籍,宗祠是讨论和办理族内各种公共事务的场所,族学供族人读书,族田是家族举办活动的物质基础,族长是领导家族的领袖。然而,仅仅拥有上述方面,还不足以将家族凝聚在一起,还须有一种精神性的活动,以使全家族的人认识到大家都是某一先人的后代,具有共同的血统,必须认宗认族,团结一致。举行定期而且隆重的宗祠祭祖活动,即是基于这一目。宗祠祭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一次次的宗祠祭祖,等于一次次地提醒族人,“大家出于同一个祖先,血浓于水”。
第二,通过祭祖这种过程,加强族人一家的观念。
由于缺少细致描述的文献,我们无法得知古代的祭祖活动中,族长和族人、富人与穷人在祭祖活动中的作用与地位是否相同。在现在的泰顺祭祖活动中,似乎看不出地位、贫富的差别。而捐资的积极踊跃和参与祭祖的普遍热情,使人感到祭祖是人人参与的大事。或许,在自己的老祖宗面前,无论富人穷人,有无地位,都是他们的后代,都是平等的。这种平等和共同参与,自然也是凝聚家族的一种手段。
第三,社会伦理作用。中国自古便以符合礼法的祭祖,表达后代对故去的祖先始终抱着孝顺恭敬的道德要求。《论语》说,下辈对老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祭之以礼”的意思,就是要遵照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来进行祭祀。《礼记·祭统第二十五》说:“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从雅阳季氏宗祠祭祖的情况来看,族人的自发捐款,祭祖对象和仪式的全过程,无不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恭敬。
第四,宗教功能。释道二教及广泛的民间信仰都认为人死后灵魂仍然存在, 而祖先虽逝, 其灵魂仍需后代祭祀供养, 方能得享阴福。泰顺的宗祠祭祖,实际是将佛教的盂兰盆节和祭祀本氏族祖先合二而一的活动。说它是宗教活动,14 似乎又不是,毕竟目的是为了祭祀祖先,祭祖地点在宗祠之内。而且,法事虽然以佛教科仪为标准,但请来执行法事的法师却都是道士,道士在做法事时可以采用佛教或道教的身份,缺乏宗教上的严肃性。就此而言,与其说是一种宗教活动,不如说是一种工作。然而,如果说不是宗教,却似乎又不对,没有这种道士执行的法事,就不被认为是祭祖。
第五,娱乐功能。唐力行、王健发现,在徽州,对于祖先的祭祀实际上也是族人们娱乐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如休宁世忠行祠“程氏所建,奉忠壮公及晋新安太守府君元谭、始迁祖宣议府君……以元夕前二日为忠壮生辰,制花灯娱神,凡五日,族人不下六千”。①我们在泰顺观察到,祠祭首先是分散各地并非经常见面的族人的一次大聚会,亲戚朋友相见带来了愉悦;其次祠祭过程中族人一边看敲锣打鼓,一边看道士的唱做,当中并穿插道士与族人绕公厅围跑相追的活动,带上戏剧性。再次,参加者和道士多次一起吃饭,还可以喝各种饮料。我们还注意到,有的宗祠的供品塑造出唐僧、猪八戒等造型,也增加了娱乐性。此外,大多数的宗祠都建有戏台,以前在祭祖往往还演出木偶戏,更加增加娱乐的色彩。
我国南方因山脉的分割形成多个各具特色的经济—文化区域,各地宗族文化的差异相当明显。笔者曾与王秋桂、康豹、罗士杰、郑振满等多位地域文化研究者交谈,得出的印象是他们都认为,类似泰顺这样在相对固定的时间、由道士主持、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宗祠祭祖,其它地方并不多见,更不易找到做法比较相同的案例。此外,常建华研究表明明代祠祭的流行受到朱熹《家礼》的影响,依礼仪祭祖②。然而,泰顺的祠祭难以看到儒家礼仪,几乎都是道士在表演、杂用佛经。为何泰顺的祠祭会如此与众不同,它是怎样演变过来,受到什么影响,值得研究。毫无疑问,祠祭应成为东南山区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方面。
(吴松弟,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吴庆功,美国密西根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
①②唐力行、王健:《多元与差异:苏州与徽州民间信仰比较》,《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常建华:《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的发展——以明代地方志资料和徽州地区为中心》。
第二篇:李氏宗祠初步修缮方案1010
云南柏联和顺旅游业发展有限公司
李氏宗祠初步修缮方案
一、修复指导思想:
建于1920年。所处地势高峻,视野宽阔,环境清幽,为和顺八大宗祠中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先祖来自于蒙古。元末,祖辈南征,留居四川巴县大石板。明洪武十五年,始祖李赫斯波,随沐英南征腾越,因军功授指挥。爱阳温暾之山水居于此。李氏家族产生了曾任云南护国军蔡锷秘书长的李曰垓、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艾思奇(原名李生萱)等一批文化名人。
经与族人代表商量,由我公司租赁其宗祠,并且根据族中老者回忆,按照修旧复旧的原则,予以修复,恢复李氏宗祠的原有风貌和文化。同时,让海外李氏子孙到此开展认祖归宗、宗祠联谊活动。更好的保护了宗祠。
二、修复方案: 由段总主持组织基建部工作人员多次进行现场踏看后,拿出了初步方案,经郝总、李总等领导再次进行现场指导后。针对李氏宗祠的现状,以及古建修缮要求,确定以下修缮方案。1.所有火山石台阶不动。
2.所有水泥面用老洋河石代替(室外用长短石形同刘氏宗祠,室内用方块石)。
3.路边宣传栏处的花台需修缮、左右两边石堆搬走并清理杂地址:云南省腾冲县和顺镇
电话:0875--5158118
云南柏联和顺旅游业发展有限公司
草。
4.所有红砖墙围拦拆出换用石板栏杆。
5.大门台阶下草坪(方案1.种植花圃、2.用老洋河石铺面)。6.大门两边耳墙三砖一瓦重建。墙上现有彩色壁画粉刷覆盖。7.大门内小台阶拆出,重修标准三级台阶(同大门一样宽)。8.院子内土墙保持原样,但需重新粉刷。9.右侧便道大门重新修建仿古样式。如效果图
10.二门重新修建。右边山墙为元宝头欧式窗加小照壁,左边山墙则为普通山尖加普通墙。左边山墙按左山墙修复,样式及造型、如旧程度以左山墙为标准,左右对称,形成一道起伏有致、层次分明的建筑群体立面外形轮廓。如效果图 11.二院左右两围墙下新增两所一层楸木结构房屋,两山马鞍式元龙头。作为休息、喝茶等经营性用房。如效果图 12.进二门花园石台阶改为单数、通道加宽。
13.两厢装围全部改为雕刻花窗。两边厢房为“四出水”,带下附檐,飞角挑梁。两厢楼下,根据原来装围式样进行装修,装修为中间一格为传统古装六扇花窗门,次间按保有原状的装围式样进行复制装围。左右两侧装修一致,中门出入到侧面花园。左右两厢装修风格一致。如效果图 14.所有水电管线入地处理。15.所有墙体按标准规范修复。16.两厢走道原样恢复。
地址:云南省腾冲县和顺镇
电话:0875--5158118
云南柏联和顺旅游业发展有限公司
17.两厢一楼与大殿夹道作排水沟。
18.正殿原样不动、家堂供奉样式与刘氏宗祠为参照、家堂旁所有松木装围拆出。大殿家堂祭台气势恢宏,精雕细琢黑底描金线六滴水暧阁家堂。中堂两边装修为,中式大圆花窗,图案选择寓意为多子多福、和族团圆、子孙昌盛等。下裙板为绦环大并仗板。如效果图 19.后道座地面加一条排水沟。
20.左右两厢现有胶合板顶面折出、玻璃窗户改为雕花窗、屋面拉四带筒瓦。
21.二门内现有小花台加高8-12厘米。22.大门上所有非楸木装围拆出。
23.宗祠内卫生间根据旅游配套需要,在原来位置修建现代化冲水卫生间。拟建位置方案:
一、在现有老式厕所基础上修建6个蹲坑现代冲水卫生间,二、在现有厨房位置修建,24.两边耳房修整后作为值班室与小仓库。25.宗祠内所有瓦屋面,进行全面检漏检修。
26.大门沿游路方向的挡墙延长修筑,右边到年枣果树,左边到香果树。
27.其它未预见已朽坏行条、椽子、山墙粉刷脱落等的更换、修复、调整。
基建部
2011-10-10 地址:云南省腾冲县和顺镇
电话:0875--5158118
第三篇:黄井公大宗祠落成庆典祭祖祭文
黄井公大宗祠落成庆典祭祖祭文
维公元2013年12月15日,岁在癸己,时近冬至,祥光凝瑞,吉气绕梁,蜡梅吐艳,金桔飘香。江西省南丰县黄氏后裔文史研究会、南丰县黄井后裔联谊会,广邀本邑及全国各地宗亲代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共庆黄井公大宗祠修成告竣,谨备鲜花礼乐,肃立于宗祠列祖列宗神主前,铺案焚香,顶礼膜拜,肃穆祭曰: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潢川故地,黄氏立姓;南陆春申,纲常继传。江夏族旺,香烟鼎盛;峭山崔嵬,枝茂叶繁。分谴廿一子信马登程,乃高瞻远瞩之举;题句七言敦敦教诲,赋认祖寻根佳篇。
始祖维杨,少年入赣,定居南丰付坊。开双井,泽宗田。才华横溢见于年少,功名盖世,紫绶缨簪。御赐铁简,赞其忠贯烈日,千秋永记;史载殊勋,彰其德耀青云,万世焕然。
井公祠堂,早年有建。后裔朝拜,不断香烟。然而十年**,祠毁墙圮,踪迹杳然。致使我先祖主牌无安放之位,后裔祭祀无跪拜之间。众心所向,当重修祠宇,再振黄门。
今有我江西省南丰县黄氏后裔文史研究会诸位宗贤,复兴祖业,立志弥坚;组织建祠,重担挑肩。喜得各地黄井后裔孝心涌动,一呼百应,解囊捐款,薪火旺燃。更可嘉江西崇义泽兰父子巨款捐资,独力扛鼎,孝感动天;福建福鼎德美宗贤,尽心竭力,建设施工,厚报祖恩。是黄井后裔群策群力,得以使今日祖祠焕发新颜。看祠堂新立,恢宏轩敞;雕梁画栋,气势辉烜。石狮门前雄踞,护我黄门吉瑞长在;炉鼎祠内排列,永燃后裔祭祖香烟,列祖列宗主牌神坛安坐,佑我后裔福祉绵绵。
值此改革开放盛世,百废俱兴之时,我黄井后裔,当应宏扬祖德,报本思源;遵纪守法,重德笃行;和邻友朋,励精图治;为国尽忠,为祖尽孝,再描锦绣,重赋雄篇。以告慰先祖在天之灵,当可含笑九泉。祭典已成,伏维尚飨。
南丰县黄氏后裔文史研究会
{井公裔孙 黄良俊 拜撰}
第四篇:初步培养、考察记录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情况记录一
**同志经过党组织的考察 光荣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 这充分显示了其在本阶段在思想认识与实践基础上的进步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于翠同志能努力按照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向党组织靠拢 积极表现 认真学习党的先进思想理论与方针政策 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 同时 也应该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找出自身的缺点 多多团结身边的同志 争取共同进步
经过半年时间的考察 **同志在更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学习生活中 能够联系群众 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热心助人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刻苦努力 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同学当中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但是 还应该看到 **同志在自身性格的历练方面应多多加强 待人接物应更加热情开朗 做事也应更加大胆 争取自身的全面突破
经过半年时间的考察 **同志较前段有更大的进步 这段时间内 **同志认真参加党支部的各项活动 积极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 应用先进的方法论指导实践 在理论上不断充实完善自己 在学习生活中 用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团结同学 热爱生活 在同学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在今后的学习当中 应注意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多关注时事 政治敏锐性与把握大局的能力有待加强。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情况记录二
XXX同志自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以来,思想上有了较大的转变,积极向组织靠拢,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中认真负责,在各项活动中起良好的带头作用;在学习生活中,学习努力成绩优良,学习态度端正,经常主动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积极表现认真学习党的先进思想理论与方针政策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XXX同志能努力按照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尊敬领导,关心同事,乐于助人,处世得当,具有较好群众基础,同时也应该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找出自身的缺点,多多团结身边的同志,争取共同进步。
经过第一次的培养考察,作为XXX同志的入党培养联系人我们认为:该同志认真学习了《怎么才能成为合格的共产党员》、《中共党史》等书籍,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长发展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历程和所发挥的作用。学习过程中态度谦虚,遇有不懂的问题能及时向培养人请教、沟通。在工作和生活中XXX同志能努力按照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党组织交付的各项工作任务,以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靠拢,工作成绩得到了本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不足之处: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强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争取更大的进步。
经过第二次的培养考察,作为XXX同志的入党培养人我们认为:XXX同志在本季度的培养考察中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和工作主动性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该同志能认真研读《党章》,牢记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深刻领会其内涵,对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在学习过程中该同志能结合所学内容主动找培养人谈体会、谈认识、谈不足,积极开展自我批评。在工作中该同志积极协助部长安排好公司各种会议,做好会议记录,起草会议纪要以及做好公司内部信息传递、信访接待等日常事务性工作。该同志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主动地熟悉、掌握工作全面情况,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在职工群众中起到了骨干带动作用。不足之处:在个人性格的历练方面应加强,待人接物应更加热情开朗,做事也应更加大胆泼辣,争取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经过第三次的培养考察,作为XXX同志的入党培养人我们认为:XXX同志较前一阶段有很大的进步。在这一阶段的时间里XXX同志加
强了党的理论知识学习,用先进的理论知识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并且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工作中该同志能认真参加党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努力完成好党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特别是XXX同志在参加机关党支部开展各项主题实践活动中,该同志能够以身作则,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努力提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机关工作人员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不足之处: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应注意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多关注时事政治,提高把握大局的能力。
经过第四次的培养考察,作为XXX同志的入党培养人我们认为:经过本季度的培养考察XXX同志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在这一阶段时间XXX同志继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经常向培养人汇报学习体会,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对照《党章》找差距,对照不足找原因,并与培养人一起结合个人思想状况,整定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加快成熟步伐。该同志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与超越自我,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在工作中甘于吃苦,不辞辛劳,主动承担任务,认真完成工作。此外,该同志在工作中能解放思想,勇于进取,敢于创新,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不足之处:在工作任务繁重时,有时存在急躁情绪,今后要制定好工作计划,把握好工作节奏。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情况记录三
XX同志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以来,主动接受身边党员的引领,努力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切实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政治立场坚定。
该同志入党动机明确,态度端正,信念坚定,并积极将自己对党的真情落实到自己所从事的体育工作中去。他带领学校体育组全体教师以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有智慧的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探索,努力构建以玩为基本理念,以健康为中心,以培养体育素养为重点,以校本为特色的学校体育新体系,为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和学校体育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该同志思想端正,有良好的大局意识和团队意识,为人正直,襟怀坦白,对党忠诚老实,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决心和信心。
根据该同志的表现,用党章规定的标准全面衡量XX同志,我认为他符合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条件,我愿意介绍XX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五篇:清明祭祖行为的研究
清明祭祖行为的研究
初二建二栾秋实
调查目的:了解目前清明节期间人们的祭祖活动方式
调查对象:本人居住的华侨城小区居民
调查方式:随机寻找小区内居民,开展访问谈话,并做记录,共成功访谈10人
调查问卷:
导语:本人是建桥中学的一名学生,按照学校的要求在清明期间需要完成一份政治调查作业,请您配合完成以下问题,谢谢!
1、您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吗?
2、您知道清明节有哪些习俗吗?
3、您会在清明节拜祭祖先吗?
4、如果您在清明节祭祖,会采取什么方式呢?
5、您认为这些祭祖的方式哪些属于文明的方式?哪些方式需要改进?
6、如果在清明节您不去扫墓,会选择做什么活动呢?
调查结果分析:
对于问题1的回答,由于清明节目前已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有60%被调查的居民能说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是没人知道清明节与寒食之间的关系,也不了解春秋时期介子推的故事和清明节后来的演变。
对于问题2的回答,所调查的居民都知道清明节要扫墓,或者给祖先上坟。80%的居民还知道清明节踏青或者外出游玩的习俗,但是对于清明期间还应该禁火、吃凉的食物的习俗普遍不知情。
对于问题3的回答,所调查的居民有40%选择清明当天回老家上坟,还有50%的居民表示无法回家或者有其他安排,10%的居民表示因年代久远,已经不知道祖坟的具体位置。
对于问题4的回答,所调查居民选取的祭祖方式表现出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给祖先烧纸钱、上香,并携带酒菜等拜祭。
对于问题5的回答,所调查的居民有80%认为上坟扫墓理应烧纸上香,这是
传统习俗,不应该改变,另有20%的居民则认为在山林烧纸容易引发火灾,有一定危险,必须引起警惕,烧纸的时候要注意防火。
选择清明节另作安排的居民对于问题6的回答表现的很丰富:有人计划外出游玩,有人选择在家休息或者做家务,也有人打算在小区前空地放风筝,还有人喜欢逛商店看电影等。因为访谈人数有限,无法判断他们代表的休闲方式有多少共同点。
综合以上对访谈问题的回答分析,我认为清明节虽然是我国传统节日,但是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中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大多数人只记得在清明节要给祖先上坟扫墓,忘记了早期这个节日的本意是要禁火,是纪念被大火烧死在山林里的忠臣介子推。在历史上,清明节还有很多习俗也值得我们现代人效仿:比如植树、荡秋千、踢蹴鞠等,这些活动对于美化生活、强健身体也有很多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