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查与决策——《我省民主党派考察调研问题研究》
调查与决策——《我省民主党派考察调研问题研究》.txt39人生旅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逆境 失意会经常伴随着我们,但人性的光辉往往在不如意中才显示出来,希望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巨大的无形的动力。40奉献是爱心,勇于付出,你一定会收到意外之外的馈赠。调查与决策——《我省民主党派考察调研问题研究》总第280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170期
我省民主党派考察调研问题研究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
考察调研、建言献策,是民主党派发挥参政议政作用的重要形式。近年来,我省各民主党派紧密围绕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积极开展考察调研,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较好地发挥了监督、参谋和推动作用。与此同时,此项工作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我们组织力量对我省民主党派开展考察调研的现状特别是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主要做法
(一)考察调研力求制度化。我省民主党派积极探索考察调研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中共中央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后,各民主党派相应地对考察调研工作进行了制度规定。2005年,中国致公党四川省委制定了《重点调研课题管理办法》、《调研成果奖励办法》、《对外报送重点课题及优秀成果的暂行办法》等规定;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制定了《调研工作规则》。2006年,民进四川省委制定了《参政议政调研课题管理办法(试行)》,分立题程序、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经费管理及附则五个部分,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对调研课题实施过程中应该配套的机制进行了完善;民革四川省委制定下发了《参政议政课题调研经费补助及奖励试行办法》,明确了主委挂帅、课题组长负责、项目经费支撑等原则;农工民主党四川省委制发了《调研课题及奖励办法》,鼓励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积极开展调研活动。
(二)课题选择突出两个特点。两个特点即紧密围绕我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紧密结合自身优势。民盟主要围绕教育问题及农村建设问题,开展了《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于解决农村代课教师问题》、《切实保护失地农民利益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等调查研究。民建主要围绕“三农”问题及经济发展问题,开展了《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势在必行》、《西部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等调查研究。致公党主要围绕外贸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形成了《建立“政、企、校、研、资”多维互动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是我省贫困山区的根本出路》,《关于四川省剩余劳动力转化为市场所需蓝领熟练工的对策与建议》等调研报告。九三学社主要围绕医疗及食品安全问题,形成了《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提高农民自觉参与性》、《社区医疗调研》、《建立科学的食品行业标准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等报告。民进主要围绕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了《建议我省尽快加入生态省建设行列》、《我省养殖业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和对策建议》等调研文章。
(三)考察调研依靠两种资源。民主党派充分挖掘内部资源,积极利用外部资源,为开展考察调研取得实效创造条件。一是充分挖掘内部资源,有效发挥群体力量。民盟资阳市委坚持联系实职盟员制度,凡在政府及政府部门、司法机关担任副科级以上职务的实职盟员,每年向民盟市委提交一份调研报告和工作总结,担任副处级以上职务的实职盟员,每年向民盟省委提交一份调研报告和工作总结。民进省委在基层调查中注意吸收不同学科、不同背景、不同意见的各类专家成员参与,选择有会员担任政府实职的地方,以更方便、更快捷地开展调研工作。民建省委2007年在达州市开展的“思源工程o天使计划”暨“三下乡”活动中开展考察调研,在社会服务工作中获得第一手资料。二是积极利用外部资源,拓宽调研渠道。2003年,民建省委牵头,同致公党省委、省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组成联合调研组进行了《关于做好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的对策和建议》的调研,被选为当年四川省重大调研课题。2003年,乐山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乐山市委主委马增林担纲,带领市政协相关专委会和市级各民主党派负责人,针对乐山中心城区公交现状进行了联合调研,形成了《市级各民主党派关于进一步发展我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建议》,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6年,民进社会工作委员会与省总工会法律部、女工部联合开展了《关于非公有制企业女职工劳动安全卫生现状》的调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四)成果转化重视两个渠道。各民主党派采用多种途径,努力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党委、政府决策的参考依据。一是通过两会“议案”、“提案”渠道。2002年以来,民盟省委向全国政协提交个人提案94件,向省政协提交集体提案113件、大会发言36件、个人提案402件。致公党员向各级“两会”提交议案、提案、意见、建议等1300余件,其中9件个人提案被省政协评为优秀提案。在省九届政协的历次全会上,民进省委共提交集体提案88件,民建省委提出集体提案57件。2007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民盟四川省委主委吴正德代表民盟中央,就所调研的《关于解决农村代课教师问题》与胡锦涛总书记面对面交流,促成教育部就解决农村代课老师问题作出具体规定。2007年我省“两会”上,农工民主党省委的提案《关于允许残疾人报考公务员的建议》被政协大会列为“一号提案”,受到新闻媒体和民众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等媒体作了相关报道。二是通过社情民意信息反映渠道。除“两会”外,民主党派把调研成果转化为社情民意,及时报送给各民主党派中央和省政协。民建省委上报的信息《对失地农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调查及研究》,得到温家宝总理的批示。2002年以来,民促省委共报送信息1256条。其中,有479条被全国政协、民进中央、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协采用,多条信息得到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前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及省委省政府领导蒋巨峰、陈文光等同志的批示。2006年1月到10月,农工民主党共编辑报送《农工党四川信息》104期,被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农工党中央、省政协、省委统战部采用43期(次)。
二、存在的问题
(一)调研人员组织难。民主党派的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考察调研工作难以组织。民主党派是兼职性、松散型的组织,往往被喻为“业余办党”、“兼职办党”。广大成员绝大多数都是兼职人员,大部分成员分别就职于不同的单位,本职工作忙,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党派工作,时间难保证,精力难集中,活动难展开。有时因为成员无法聚齐,课题协调会就难以召集,时常打乱调研计划。同时,党派机关专职人员少,缺乏深度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难以独立承担较大规模的考察调研工作。
(二)调研经费筹集难。经费不足是困扰民主党派开展考察调研工作的关键问题。民主党派机关是财政拨款单位,办公经费普遍比较紧张,开展调研活动更是捉襟见肘。目前,各民主党派的调研经费,既无法律规定,又无明确政策,争取到当地党委政府的调研课题或与党委政府各部门联合开展调研非常困难,往往凭个人关系去争取。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和条件,很多调研课题无法启动,或者半途而废,不能付诸实施。有的调研活动只能一两个地方开个座谈会,走马观花,不能深入基层,调研成果难免以空对空,效果大打折扣。
(三)调研动力激发难。民主党派成员开展调研工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民主党派内部的激励机制效果不显著。民主党派党员的职业身份与党派身份是分离的,他们接受本单位的管理和约束,政治、经济命运掌握在单位党组织手中,参加调研纯属义务,基本没有酬劳,调研的成果不能作为他们参加单位考评、晋升职务的依据。因此,党派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实践中往往不起作用。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对民主党派工作支持不够。一些党员干部对民主党派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把民主党派工作当作负担,在贯彻中央关于多党合作、统一战线的路线方针上,出现了“上热中温下凉”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党派成员拿着民主党派的介绍信前往政府机构或企事业单位调查,往往不被接待,很难得到第一手资料。有关部门对政协会提案回复时,有的是文来文往,随意性很大,基层有关部门走访提案者时,并不知道提案内容,流于走过场。
三、对策建议
(一)建设新队伍。素质高能力强的队伍是民主党派开展考察调研工作的人才保障。要强化民主党派的政党意识,让广大党派成员真正认识到民主党派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重要地位,树立科学的参政议政理念,摒弃“业余闹革命”的思想。把考察调研工作和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增强对民主党派机关特殊性的认识,增设调研室,选择政治素质好、综合文字能力强的驻会专职人员,具体负责调查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方式,发现和培养一批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的骨干队伍,充分发挥专委会和骨干队伍的积极作用。加强对驻会专职人员和骨干人员的培训工作,搭建平台,使他们经常参加党校、社会主义学院的学习培训,参加各种理论研讨会,不断提高调研的能力和水平。
(二)健全新机制。运转协调高效的机制是民主党派开展考察调研工作的制度保障。要创新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党员参与的积极性。一是推行和完善主委负责制度。民主党派主委及班子成员要将考察调研纳入主要工作日程,认真研究,精心安排,逐步实施。每次考察调研,主委尽可能亲自带队,深入到政府各有关部门或各基层单位,扩大参政党的社会影响。二是进一步完善课题制度。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科学确定调研课题。要成立课题组,选择了解熟悉该方面情况的党派调研骨干参加,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参与。对重点课题实行申报征集制度,以专家评议意见、参政议政委员会初审、主委会批准、重要问题集体决定等若干制度为支撑,力争推出精品。对那些预期成果能转化为省政协大会发言、主委在省委省府建言献策会上的发言、政协联组发言等的重要课题,要努力实行全程跟踪管理。三是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机制。要加强与提案议案承办单位、社情民意信息采纳单位的联系、沟通,合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推进优秀成果真正进入决策层。对成果情况,及时向课题组的全体成员通报,及时向调研报告的落实单位反馈。对于重大问题,要多方位、多角度深入研究,持续跟踪,使问题得以逐步解决。四是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建立调研成果的奖励机制,对调研报告获得各种荣誉,获得良好社会效果的,要给予重奖,并列入成员单位的职称评定成果之中。对参加考察调研的人员及其成果,在各类刊物上进行宣传。
(三)增添新方法。务实可操作的方法是民主党派开展考察调研工作的措施保障。一是建立联合调研制度。继续争取与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开展定期的联合调研,拓宽调研活动的领域,切实做到“参”到点子上,“议”到关键处。二是建立各民主党派之间经常沟通、协商和协调的机制。要整合各民主党派调研力量,统筹安排,扬长避短,形成合力。三是建立舆论宣传机制。要利用媒体影响,加大对民主党派调研过程和成果的宣传力度,使他们的调研工作进入公众视野。除了每年“两会”期间的党派议案、提案,要持续不断地宣传党派的调研和参政议政活动。
(四)营造新环境。党政的充分支持是民主党派开展考察调研工作的政治保障。要不断完善“党委出题、统战部协调、党派调研、政府采纳、部门落实”的调研模式。一是落实专项经费机制。建议设立专项调研经费,列入民主党派工作经费预算中,保障民主党派调研工作的延续和调研质量的提高。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有关要求,保证民主党派的调研经费得到落实。二是建立信息获取机制。建立党委、政府同各民主党派的联系制度,各委、办、局的相关资料除有特殊要求的,应对民主党派适当公开,为民主党派创造“知情”条件。三是完善成果反馈制度。党委政府的督察部门在收到民主党派的调研报告、提案、信息后,要认真研究,督促相关部门提出解决办法并认真落实,将解决的结果反馈给民主党派。
组长:李后强
副组长:李季
成员:张涛 朱云(省委统战部)
叶全 刘福敏(执笔)
(提供单位: 发布时间:2008-08-27
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二篇:调查与决策——《我省民主党派考察调研问题研究》
调查与决策——《我省民主党派考察调研问题研究》总第280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170期
我省民主党派考察调研问题研究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
考察调研、建言献策,是民主党派发挥参政议政作用的重要形式。近年来,我省各民主党派紧密围绕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积极开展考察调研,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较好地发挥了监督、参谋和推动作用。与此同时,此项工作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我们组织力量对我省民主党派开展考察调研的现状特别是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主要做法
(一)考察调研力求制度化。我省民主党派积极探索考察调研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中共中央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后,各民主党派相应地对考察调研工作进行了制度规定。2005年,中国致公党四川省委制定了《重点调研课题管理办法》、《调研成果奖励办法》、《对外报送重点课题及优秀成果的暂行办法》等规定;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制定了《调研工作规则》。2006年,民进四川省委制定了《参政议政调研课题管理办法(试行)》,分立题程序、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经费管理及附则五个部分,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对调研课题实施过程中应该配套的机制进行了完善;民革四川省委制定下发了《参政议政课题调研经费补助及奖励试行办法》,明确了主委挂帅、课题组长负责、项目经费支撑等原则;农工民主党四川省委制发了《调研课题及奖励办法》,鼓励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积极开展调研活动。
(二)课题选择突出两个特点。两个特点即紧密围绕我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紧密结合自身优势。民盟主要围绕教育问题及农村建设问题,开展了《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于解决农村代课教师问题》、《切实保护失地农民利益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等调查研究。民建主要围绕“三农”问题及经济发展问题,开展了《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势在必行》、《西部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等调查研究。致公党主要围绕外贸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形成了《建立“政、企、校、研、资”多维互动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是我省贫困山区的根本出路》,《关于四川省剩余劳动力转化为市场所需蓝领熟练工的对策与建议》等调研报告。九三学社主要围绕医疗及食品安全问题,形成了《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提高农民自觉参与性》、《社区医疗调研》、《建立科学的食品行业标准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等报告。民进主要围绕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了《建议我省尽快加入生态省建设行列》、《我省养殖业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和对策建议》等调研文章。
(三)考察调研依靠两种资源。民主党派充分挖掘内部资源,积极利用外部资源,为开展考察调研取得实效创造条件。一是充分挖掘内部资源,有效发挥群体力量。民盟资阳市委坚持联系实职盟员制度,凡在政府及政府部门、司法机关担任副科级以上职务的实职盟员,每年向民盟市委提交一份调研报告和工作总结,担任副处级以上职务的实职盟员,每年向民盟省委提交一份调研报告和工作总结。民进省委在基层调查中注意吸收不同学科、不同背景、不同意见的各类专家成员参与,选择有会员担任政府实职的地方,以更方便、更快捷地开展调研工作。民建省委2007年在达州市开展的“思源工程o天使计划”暨“三下乡”活动中开展考察调研,在社会服务工作中获得第一手资料。二是积极利用外部资源,拓宽调研渠道。2003年,民建省委牵头,同致公党省委、省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组成联合调研组进行了《关于做好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的对策和建议》的调研,被选为当年四川省重大调研课题。2003年,乐山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乐山市委主委马增林担纲,带领市政协相关专委会和市级各民主党派负责人,针对乐山中心城区公交现状进行了联合调研,形成了《市级各民主党派关于进一步发展我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建议》,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6年,民进社会工作委员会与省总工会法律部、女工部联合开展了《关于非公有制企业女职工劳动安全卫生现状》的调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四)成果转化重视两个渠道。各民主党派采用多种途径,努力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党委、政府决策的参考依据。一是通过两会“议案”、“提案”渠道。2002年以来,民盟省委向全国政协提交个人提案94件,向省政协提交集体提案113件、大会发言36件、个人提案402件。致公党员向各级“两会”提交议案、提案、意见、建议等1300余件,其中9件个人提案被省政协评为优秀提案。在省九届政协的历次全会上,民进省委共提交集体提案88件,民建省委提出集体提案57件。2007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民盟四川省委主委吴正德代表民盟中央,就所调研的《关于解决农村代课教师问题》与胡锦涛总书记面对面交流,促成教育部就解决农村代课老师问题作出具体规定。2007年我省“两会”上,农工民主党省委的提案《关于允许残疾人报考公务员的建议》被政协大会列为“一号提案”,受到新闻媒体和民众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等媒体作了相关报道。二是通过社情民意信息反映渠道。除“两会”外,民主党派把调研成果转化为社情民意,及时报送给各民主党派中央和省政协。民建省委上报的信息《对失地农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调查及研究》,得到温家宝总理的批示。2002年以来,民促省委共报送信息1256条。其中,有479条被全国政协、民进中央、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协采用,多条信息得到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前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及省委省政府领导蒋巨峰、陈文光等同志的批示。2006年1月到10月,农工民主党共编辑报送《农工党四川信息》104期,被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农工党中央、省政协、省委统战部采用43期(次)。
二、存在的问题
(一)调研人员组织难。民主党派的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考察调研工作难以组织。民主党派是兼职性、松散型的组织,往往被喻为“业余办党”、“兼职办党”。广大成员绝大多数都是兼职人员,大部分成员分别就职于不同的单位,本职工作忙,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党派工作,时间难保证,精力难集中,活动难展开。有时因为成员无法聚齐,课题协调会就难以召集,时常打乱调研计划。同时,党派机关专职人员少,缺乏深度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难以独立承担较大规模的考察调研工作。
(二)调研经费筹集难。经费不足是困扰民主党派开展考察调研工作的关键问题。民主党派机关是财政拨款单位,办公经费普遍比较紧张,开展调研活动更是捉襟见肘。目前,各民主党派的调研经费,既无法律规定,又无明确政策,争取到当地党委政府的调研课题或与党委政府各部门联合开展调研非常困难,往往凭个人关系去争取。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和条件,很多调研课题无法启动,或者半途而废,不能付诸实施。有的调研活动只能一两个地方开个座谈会,走马观花,不能深入基层,调研成果难免以空对空,效果大打折扣。
(三)调研动力激发难。民主党派成员开展调研工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民主党派内部的激励机制效果不显著。民主党派党员的职业身份与党派身份是分离的,他们接受本单位的管理和约束,政治、经济命运掌握在单位党组织手中,参加调研纯属义务,基本没有酬劳,调研的成果不能作为他们参加单位考评、晋升职务的依据。因此,党派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实践中往往不起作用。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对民主党派工作支持不够。一些党员干部对民主党派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把民主党派工作当作负担,在贯彻中央关于多党合作、统一战线的路线方针上,出现了“上热中温下凉”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党派成员拿着民主党派的介绍信前往政府机构或企事业单位调查,往往不被接待,很难得到第一手资料。有关部门对政协会提案回复时,有的是文来文往,随意性很大,基层有关部门走访提案者时,并不知道提案内容,流于走过场。
三、对策建议
(一)建设新队伍。素质高能力强的队伍是民主党派开展考察调研工作的人才保障。要强化民主党派的政党意识,让广大党派成员真正认识到民主党派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重要地位,树立科学的参政议政理念,摒弃“业余闹革命”的思想。把考察调研工作和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增强对民主党派机关特殊性的认识,增设调研室,选择政治素质好、综合文字能力强的驻会专职人员,具体负责调查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方式,发现和培养一批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的骨干队伍,充分发挥专委会和骨干队伍的积极作用。加强对驻会专职人员和骨干人员的培训工作,搭建平台,使他们经常参加党校、社会主义学院的学习培训,参加各种理论研讨会,不断提高调研的能力和水平。
(二)健全新机制。运转协调高效的机制是民主党派开展考察调研工作的制度保障。要创新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党员参与的积极性。一是推行和完善主委负责制度。民主党派主委及班子成员要将考察调研纳入主要工作日程,认真研究,精心安排,逐步实施。每次考察调研,主委尽可能亲自带队,深入到政府各有关部门或各基层单位,扩大参政党的社会影响。二是进一步完善课题制度。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科学确定调研课题。要成立课题组,选择了解熟悉该方面情况的党派调研骨干参加,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参与。对重点课题实行申报征集制度,以专家评议意见、参政议政委员会初审、主委会批准、重要问题集体决定等若干制度为支撑,力争推出精品。对那些预期成果能转化为省政协大会发言、主委在省委省府建言献策会上的发言、政协联组发言等的重要课题,要努力实行全程跟踪管理。三是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机制。要加强与提案议案承办单位、社情民意信息采纳单位的联系、沟通,合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推进优秀成果真正进入决策层。对成果情况,及时向课题组的全体成员通报,及时向调研报告的落实单位反馈。对于重大问题,要多方位、多角度深入研究,持续跟踪,使问题得以逐步解决。四是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建立调研成果的奖励机制,对调研报告获得各种荣誉,获得良好社会效果的,要给予重奖,并列入成员单位的职称评定成果之中。对参加考察调研的人员及其成果,在各类刊物上进行宣传。
(三)增添新方法。务实可操作的方法是民主党派开展考察调研工作的措施保障。一是建立联合调研制度。继续争取与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开展定期的联合调研,拓宽调研活动的领域,切实做到“参”到点子上,“议”到关键处。二是建立各民主党派之间经常沟通、协商和协调的机制。要整合各民主党派调研力量,统筹安排,扬长避短,形成合力。三是建立舆论宣传机制。要利用媒体影响,加大对民主党派调研过程和成果的宣传力度,使他们的调研工作进入公众视野。除了每年“两会”期间的党派议案、提案,要持续不断地宣传党派的调研和参政议政活动。
(四)营造新环境。党政的充分支持是民主党派开展考察调研工作的政治保障。要不断完善“党委出题、统战部协调、党派调研、政府采纳、部门落实”的调研模式。一是落实专项经费机制。建议设立专项调研经费,列入民主党派工作经费预算中,保障民主党派调研工作的延续和调研质量的提高。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有关要求,保证民主党派的调研经费得到落实。二是建立信息获取机制。建立党委、政府同各民主党派的联系制度,各委、办、局的相关资料除有特殊要求的,应对民主党派适当公开,为民主党派创造“知情”条件。三是完善成果反馈制度。党委政府的督察部门在收到民主党派的调研报告、提案、信息后,要认真研究,督促相关部门提出解决办法并认真落实,将解决的结果反馈给民主党派。
组长:李后强
副组长:李季
成员:张涛 朱云(省委统战部)
叶全 刘福敏(执笔)
(提供单位: 发布时间:2008-08-27
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三篇:民主党派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民主党派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摘要】:
民主党派服从中共的政治领导是处理好关系的政治基础,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是处理好关系的决定因素,民主党派在核心价值观上与中共的统一是处理好关系的思想基础,制度和机制建设是处理好关系的动力源泉,营造亲密而轻松的氛围是处理好关系的感情基础。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也是我国政党关系的基本内涵。这一新型政党关系模式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各个组织当中,民主党派要充分认识这一政党关系,处理好与中共各级组织的关系,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参政党的作用。
【关键词】:
民主党派
核心价值观
共产党领导
建设和谐社会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目录……………………………………………………………2 民主党派的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3
一、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4
二、民主党派跟党走的传统还要发扬光大。………………4
三、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提升自身能力的客观需要。…………………………………………………………5
四、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必须科学发展保持本色…6
五、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明确责任做贡献。…… 7 参考文献 …………………………………………………… 8 民主党派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实现祖国统一、民族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民主党派力量的发挥,作用的体现必须与时俱进,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自身建设,才能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服务社会,协调关系等方面有所作为。
民主党派的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
必须以宪法为根本准则,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积极参加国家政权和国家事务的管理,监督国家政策方针的执行,认真履行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职责。
如:中国民主促进会是以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具有政治联盟性质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我会是中国的参政党之一,是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作为参政党的基层民进组织,其核心价值观之一应是“以党为师、立会为公”。以党为师的本质就是要求民进以中国共产党为榜样,以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念为指导,并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会为公”就是要求民进会员坚持以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不谋党派团体和个人的私利;它要求民进会员克己奉公,贡献社会,淡泊名利,促进社会公平。“立会为公”是民进的 优良传统,它与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为公”原则一脉相承。
民主党派都“以党为师”,既然如此,梳理和研究民主党派核心价值观就非常必要。它既是参政党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指事物或事情的最重要的、赖以支持其存在的那一部分。概言之,核心价值观指的是主体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中心部分,它对主体行为的导向、动力和评价起着重要作用。
一、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
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向党学习,从党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里汲取营养,按党的要求去做。为什么说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首先,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巨大贡献。中国共产党不仅带领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而今又带领全国人民进行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她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已经成为包括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二、民主党派跟党走的传统还要发扬光大。在国家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并肩战斗,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以党为师跟党走,已经成为传统。今天,这个传统不能丢,还要发扬光大。我们的国家正经历举世瞩目的大转折和事业的大发展,我们民进作为参政党之一,必然要继续坚持接受执政党的领导,学习借鉴执政党在治党、治军、治国、施政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发挥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握参政规律,加强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了解,增强对执政党的信任,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我国的改革事业中做出更大的贡献,就必须“以党为师”。
三、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提升自身能力的客观需要。
在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民主党派已经承担起现代政党的政治使命和历史使命,成为中国政党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主要角色和重要力量。我会自1945年成立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是以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具有政治联盟性质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参政党。
“坚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爱国、民主、团结、求实,坚持立会为公,是本会的优良传统。”建国后,民进各级组织带领全体会员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在恢复国民 经济、巩固人民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变革,人们在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变化也反映到党派成员的思想上。会员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也呈现出思想多样性的特征。比如,与老一代会员相比新会员有政治经验的相对欠缺,对统战知识和民主党派的历史和职能了解不够、对民主党派自身的价值认识不清等等先天不足之处。整体上看,民主党派的参政党的理论建设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参政能力与参政党的历史使命、政治责任、参政地位、履行政治职能的要求不适应的问题愈发突出。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各民主党派的能力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参政党能力虽然也在提高,但从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相匹配、相适应的要求来看,差距却呈扩大之势。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民主党派自身努力克服和解决,更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帮助和支持。
四、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必须科学发展,保持本色。
民主党派是独立联盟、政治实体。在执政党的领导下应该有相对自我发展。过去几十年,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帮助与支持下,在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壮大发展,自身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政党功能得到很大完善,参政能力和自身建设能力空前提高。在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下,只有各民主党派保持各自的本色,参政才有价值,议政才有力度,才有可能形成和谐的政党关系,才更有利于维护和发展当前我国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特别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所以不能放松自身建设,要提高自身素质,创建有别于其它政党的自身建设制度。这样,才能显现和展示自己独具特色的政治优势。
五、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明确责任做贡献。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如今已经形成 “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基本格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中共中央在文件的颁发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政党制度,形成了我国的政治生态环境;十七大通过的报告和党章的修改,决定了民主党派的发展战略格局。民主党派的政党功能得到很大完善,参政能力和自身建设能力空前提高。我们只有充分地利用这个时代机遇,正确理解参政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责任与使命,为祖国的强盛和发展,人民的富裕安康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总之,以当下中国各民主党派总体核心价值观体现出来的特点是: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以中共执政理念为指引、结合自身发展职责等。中国民主党派的总体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有利于社会的繁荣稳定,也有利 于各民主党派的自身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中起领导作用,各民主党派在中共的领导下履行参政党职能,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只有通过中共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参政党能力建设才取得实质性进展。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 吴美华 著 2005
2、风雨同舟七十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史 张忆军 主编 2001
3、当代中国的民主党派 刘延东 主编 1999
4、爱国统一战线概论 梁琴 主编 1987
5、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研究 于刚等 著 1986.1
第四篇:调查与决策——《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扩大我省农村内需对策研究》_
调查与决策——《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扩大我省农村内需对策研究》_.txt单身很痛苦,单身久了更痛苦,前几天我看见一头母猪,都觉得它眉清目秀的什么叫残忍? 是男人,我就打断他三条腿;是公狗,我就打断它五条腿!调查与决策——《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扩大我省农村内需对策研究》总第351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19期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扩大我省农村内需对策研究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导致全球经济低迷,严重影响我省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来抓。从我省的情况看,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农村。进一步扩大农村需求,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扎实推进“两个加快”的必然选择。
一、扩大我省农村内需的有利条件
(一)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我省是人口大省,农业人口达6675万,占全省人口总量的78%,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但我省农村消费水平很低,2008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仅2747元,还不足城镇居民的32%,潜在消费空间巨大;我省作为西部农业大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滞后的矛盾较为突出,客观上存在较大的投资需求。因此,以有效政策促进农村消费需求显著增加,是当前我省经济发展中的当务之急。
(二)农村消费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有关调研表明,在现有条件下,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恩格尔系数下降至50%后,农村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121元,增长16.2%。据此判断,我省农村居民消费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同时,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到2020年,要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目标。届时农民人均纯收入至少应达到8200多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也相应大大提高。若今后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农民购买能力进一步提升、消费倾向进一步增强,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将会更大。
(三)农村消费结构处于转型升级时期。据有关资料,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而用于交通通讯的消费支出在家庭消费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医疗保健支出也逐渐上升。这意味着目前已经到了农村居民从食物、居住等基本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型升级的阶段。近几年家用电器、手机、电脑等中高档消费品正成为我省农民消费热点,预示着农村居民消费正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据测算,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的消费支出,将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任何家电产品的农村普及率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238万台(件)的消费需求。可见,一旦农村消费市场被真正启动,将对我省经济增长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四)农村市场流通环境逐步改善。近年来,我省大力开展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民购物更安全、更方便。随着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以及超市、便利店、示范店等商贸业态逐步从城市走向农村,许多地方的农民告别了“柴米油盐找个体,日用商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进城里”的传统消费方式,农村消费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特别是2008年我省采取财政补贴措施实施的“家电下乡”活动,全省销售家电产品115万台(件),销售额达16.5亿元,受益农户达106.5万户,中央、省政府补贴2.15亿元,带动
农村消费35亿元以上。这类措施,不仅有效开拓了农村市场、缓解家电及相关产业的困难,而且有效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了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发展。
(五)中央、省及时出台了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为积极应对经济危机,中央及时果断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我省根据中央的要求,结合实际,作出了用好“两个机遇”,围绕“两个加快”,强化“三个全面推动”,抓紧“八个方面重点工作”的止滑提速、爬坡上行、加快发展的总体部署,制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十一项具体措施。中央和省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无疑将对扩大农村消费起到强有力的“发动机”和“助推剂”的作用。
二、我省农村内需不足的成因
(一)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这是农村消费不足、消费水平偏低的根本制约因素。虽然影响农村消费增长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导致农村人口减少;进城务工人员增多,消费市场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比较效益较低;减免农业税、粮价上涨等利好因素给农民带来的实惠,被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等通胀因素部分化解,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民综合素质较低,增收手段比较单一等等,但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农民购买力水平相对较低。同时,农民增收的基础仍比较薄弱,增收的渠道仍比较缺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受现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此外,农村消费的地区差异也越来越显著,如目前成、德、绵地区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比盆周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要高很多。
(二)农民消费预期不稳定。这是农民消费意愿不强、消费倾向低的关键因素。我省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在一些地方农村上学难、治病难、养老难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现有农村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农民缺乏可靠的社会保障,农民对未来的收入与风险预期具有不确定性,对即期消费的后顾之忧心态比较严重,防病养老、子女教育等储蓄倾向较强,使农村消费发展缓慢。与此同时,农村金融比较滞后,进一步强化了农民的储蓄倾向,影响农民的消费倾向;农村公共品投入不足,增加了农民生产性消费支出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生活消费空间。
(三)农村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相对落后。这是影响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的直接因素。一是流通方式相对落后。目前代销店、农贸市场等仍然是农民购物的主要场所,农村市场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较小,农村日用消费品绝大多数通过对手交易销售。二是流通网点数量不足。三是农村商品配送能力不强,个别地方消费不安全问题仍然存在。四是流通基础设施不足等等。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管理滞后。这是影响农村消费环境和消费信心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适应农村消费转型升级的需要。如仍有一些农村电网网架结构比较薄弱、配电容量比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家电商品在农村地区普及。另一方面,农村市场管理存在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个别农村仍然是假冒伪劣产品的“重灾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消费的扩展。
三、扩大我省农村内需的对策
(一)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1.农村消费和农民增收的关系。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惟有收入增长,消费才有可能增长。扩大农村内需的一个必要前提是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一要加大民生项目建设力度助农增收。紧紧抓住灾后恢复重建的机遇,着力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农房建设、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项目,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二要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助农增收。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措施,帮助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三要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助农增收。大力开展业务技能培训,特别是返乡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着力增强农民从事种养殖业、商贸业、加工业、运输业等行业的业务技能,从而帮助农民创业就业增收。
2.农村消费和农村投资的关系。农村投资与农村消费密不可分,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农村消费创造出农村投资的动力和新的投资者,农村投资则创造出农村消费的内容、方式和手段。结合当前农村需求和灾后重建实际,处理好农村投资与农村消费的关系,一要调整投资结构。着力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引导各方面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启动消费上。二要突出投资重点。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优势特色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能源建设、农村房屋改造、农村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投资力度,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三要鼓励多元投资。加大财政、信贷资金以及援建项目资金投入的同时,鼓励民间社会资金投入启动和扩大农村消费。
3.农村消费与深化改革的关系。深化改革,为扩大内需创造条件。要将增加投入与深化改革结合起来,通过改革提高投入的效益。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加快制度创新步伐,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使农民和农业经营者能得到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的增值收益。二要加快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当前,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民合作金融组织尚未发展起来,制约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要抓紧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试点的具体办法。三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着力调整利益格局,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建立规范的横向和纵向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财政重心适当下移,显著增强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的财政能力,使其具有为本地区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经济能力。
(二)大力推进“四个并举”
1.城市就业和农村就业并举。通过扩大就业促进增收,构筑农村消费保障。在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发展创业创新型企业,扩大农民工城市就业的同时,积极创造农村地区就业机会,加大对县域经济、农村地区产业建设的支持力度,切实增加就业岗位。
2.加大农村资金投入和扭转农村资金“抽血”并举。农村资金的投入是农村消费的基石。在继续大力增加农村财政投入的同时,政府必须采用干预手段,如从提高保障信贷资金的农村投放比例、降低农村贷款门槛和丰富农村信贷着手,实行利率优惠和财政贴息政策,着力扭转农村资金被“抽血”的状况。
3.强化资金杠杆效应和弱化资金替代效应并举。发挥财政和信贷资金调动民间资金的“杠杆效应”,是提高财政和信贷资金利用效率、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继续采取“家电下乡”、“农机购置补贴”、“沼气池补贴”等政策措施,切实发挥好资金的杠杆效应,进而发挥其促
进生产、扩大消费的功效。
4.着力扩大生活消费和扩大生产消费并举。在扩大农民生活消费的同时,更要扩大农业生产消费。根据有关投入产出表数据分析,一年的农业生产消费达1.6万亿元,如果算上农村乡镇工业、第三产业,生产消费数值会更大。扩大生活消费和扩大生产消费不仅对扩大农村内需意义重大,而且对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农产品供给、活跃农村经济、增强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三)着力抓好“五个必须”
1.必须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拓宽消费渠道。一要构筑网络体系。借助我省民营、个体商业的活跃性,建立起国有、集体、个体多载体、多层次、多渠道的流通网络体系。二要建立新型业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积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把城镇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租赁、直销、代销等流通形式引入农村市场,为农民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三要研究消费特点。积极引导我省企业研究农村消费特点,针对我省农民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商品,生产出价格低廉、实用性强、使用方便、质量可靠的产品,把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延伸到农村。
2.必须创新农村消费方式,建立开拓农村市场的新机制。一要建立采购联盟。支持我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推动质优价廉商品进入农村市场购销平台,切实降低采购成本与价格,使农民真正能够得到实惠。二要推进产品团购。积极推进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日用消费品、农资、建筑装饰材料、电器等产品团购,引导农民开展合作消费。三要建设综合服务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改造建设集日用品、农资、药品、电信产品、邮政产品销售及家政、休闲、娱乐等服务于一体的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着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民安全消费和便利消费。
3.必须加强农村市场监管,保护农民消费权益和消费信心。一要强化监管。要加强市场监督检查,加大查处力度,工商、卫生、质检部门定期对农村市场和其他经营销售点进行依法检查,对售假制假行为依法进行公开的严厉处罚。二要加强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经常传授、讲解有关商品辨别真伪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农民识别商品的能力。三要畅通渠道。要健全市场投诉受理机制,畅通诉求渠道,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切实改善交易和消费环境。
4.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树立农村居民消费信心。一要加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提高补贴标准,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把农民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大保障纳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二要制定切实可行政策,尽快实现养老保障省级统筹,发挥社会保障的互济和调节功能。三要抓紧制定出台社会保险跨地区结转实施办法,切实保护我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5.加强对农民的消费教育,引导农民科学消费。一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采取有效形式提高综合素质,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二要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引导农村居民从思想上接受科学消费、可持续消费观念,摈弃非科学、愚昧的消费行为,促进消费结构的合理化。三要提高农民的权利意识。加强农民维权意识教育,使农民明确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与职责,切实提高农民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
负责人:吕焱飞
成员:李世金(执笔)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9-06-19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五篇:调查与决策——《关于扩大我省就业的对策建议》
调查与决策——《关于扩大我省就业的对策建议》总第326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216期
关于扩大我省就业的对策建议
由于实体经济受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经济增长势头放缓,沿海部分企业出现停产、减员、减薪的现象。四川是个劳动力大省,也是劳务输出大省,目前经济发展所遇到的困难对我省就业究竟有多大影响,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一严峻的挑战?下面是我们的分析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在遭受“5o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严重影响下,我省就业再就业人数仍有所增加,但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前三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1.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55万人)的93.7%,比全国低0.3个百分点;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26.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26万人)的100.8%,比全国高18.8个百分点;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8.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8万人)的106.4%,比全国低12.6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全省组织19.59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参加再就业培训,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8%,比去年同期减少3.6万人,减幅为15.6%,培训后14万人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为71.4%。参加创业培训3.9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98.8%,比去年同期减少0.23万人,减幅为5.5%,培训后有8547人成功创办小企业,16123人自谋职业,创业培训成功率为62.4%。培训农民劳动力50.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2%,同比增长4.3万人,增长9.3%,培训后38.2万人实现转移就业,转移就业率达7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达到2000万人以上,省外、境外务工人员超过1100万人,大部分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7-9月,全国20个对口支援省市累计帮助地震灾区实现异地转移就业21.9万人,就地就近就业86.5万人。
二、影响分析
1.金融危机影响省外企业效益,我省外出务工失业人数增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省外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外向型企业和民营企业,以及其他经济实体效益明显下滑,导致部分企业减产减员。我省务工人员数量庞大、层次较低、相对集中在东南沿海,受减员影响极大。据我省8个城市的数据统计表明,近期我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人数呈现递增趋势。9月1日以来,因企业倒闭或减员而返乡的农民工占返乡总人数的47.3%。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返乡人数占返乡总人数的53.5%,在深圳务工总人数的20%已经返乡。未还乡者寻找工作十分困难,预计12月以后全省将迎来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高峰。
2.地震灾害影响省内企业,就业压力增大。我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70%以上。震灾造成了灾区,特别是重灾区部分企业减产、停产,导致用工量大幅减少。虽然对口援助工作在解决灾区群众就业方面富有成效,但无法从根本上缓解我省的就业压力。我省吸纳劳动力量大的旅游业是遭受地震重创且难以短期恢复的产业。据统计,5-6月,全省旅游总收入同比分别下降64.9%和63.7%,前三季度,旅游总收入同比下降18.0%。旅游业利润的大幅下降,导致了旅游从业人员失业率上升。这些都给我省稳定扩大就业带来了困难。
3.新增待业人数进入峰值期,就业形势严峻。我省已经进入新增就业人员的高速增长期,城镇登记失业率近年来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目前仍有700万富余劳动力需转移就业。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逐年大幅递增,而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却已连续三年下滑,毕业即失业的人数正在上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因此逐年增大。再加上外出农民工返乡,以及仍有部分下岗待业和“4050”就业困难人员,我省比全国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4.投入、发展不足,新增就业岗位较少。一是受地震影响,5月份全社会投资下降了7.1%,虽然灾后重建等有利因素拉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回升,但这种回升更多的是靠财政对基础设施投入的拉动,对全社会投资的影响还不明显。企业、个人和外商投资明显萎缩,直接影响了新增就业岗位的增加,导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数小于新增待业人数。二是我省二、三产业发展不足,就业比例偏低,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行业企业、民营企业承载就业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三是大部分产业发展不足,产业链条不长。重视生产环节过多,发展产品设计、营销策划、广告宣传、批发销售、物流配送、终端销售不足,不能为高技能和高素质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最后,我省人均耕地少,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农业本身能够产生的效益短期很难提高,很难设想在外打工年挣万余元工资的农民,在用光了积蓄之后能够安心在家种地。对今后几年农业吸纳劳动力的估计不可过高。
三、对策建议
1.抓住国家拉动内需和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在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过程中,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投资小、提供就业岗位多的作用。重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承接,充分发挥其稳定和扩大就业的作用。
2.抓住灾后重建和对口支援的机遇,促进灾区扩大就业。一是应继续争取国家更多的灾后重建资金和对口支援省市的支持,扩大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灾区失业群众参与重建,同时为其他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应对援助灾区的用工企业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按招收灾区失业群众数量,给予相应优惠。三是应继续实施就业对口援助,创新培训方式。对灾区失业群众实行“订单式培训”或“输入地培训”,对接企业用工需求,解决灾区群众技能短缺和结构性“民工荒”的矛盾。
3.把农民工回流的就业压力变为动力,缓解农民工就业供需矛盾。一是要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与加快我省工业化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我省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与灾后重建项目结合起来,为加快建设美好新家园提供大量的熟练工;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素质更高的农业产业工人。二是要准确掌握农民工回流动态,做好调查统计工作,加强动态监控和统计分析,建立农民工返乡回流基础台帐。三是要加强对农民工的信息引导和就业服务。在主要输入地的劳务市场设立四川农民工接待处,加强联系衔接和信息沟通,实现务工和用工信息共享。大力举办各种专项活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四是要加强区域劳动合作,拓展农民工输出新渠道,不断调整改善我省农民工输入地结构。重点争取在环渤海区域建立新的劳务输入地。环渤海地区是受这次金融危机冲击较小的一个地区,也是我省劳务输出相对薄弱的一个地区。应该加强与环渤海地区用工综合管理部门的沟通,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或联办职业技术培训班,重点输出“川建工”、“川技工”、“川妹子”、“川味餐馆”、“川籍旅游商贸服务人员”、“川籍农业工人”等用工量大的工种。五是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熟练
工仍然缺乏,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六是要鼓励支持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在场地、税收、信贷、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
4.加强就业帮扶和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一是要加强就业指导,搭建平台,拓宽就业渠道。二是要坚持就业帮扶,引导和鼓励未就业毕业生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为基层建设增添新生力量。三是要加强就业观念的教育,解决本科生就业率持续下降或难以提高的问题。四是要大力开展创业培训,提供更优惠的信贷、税收和管理服务,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5.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稳定和扩大就业。一是要落实扶持政策,加速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在金融信贷、税收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等方面加大对我省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对国有企业要适当让利,帮他们渡过难关,以稳定和扩大就业。二是大力实施增值税改革,加速企业科技进步和转型,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三是要加强就业指导,鼓励自主创业,鼓励发展个体经营,鼓励支持劳动者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就业。四是要加强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落实就业援助制度和措施,切实帮助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五是要切实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本室社会处:吕焱飞(统稿)殷铁松
唐力(执笔)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8-12-24录入用户:admin-swz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