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决策——《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扩大我省农村内需对策研究》_(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9:3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调查与决策——《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扩大我省农村内需对策研究》_》,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调查与决策——《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扩大我省农村内需对策研究》_》。

第一篇:调查与决策——《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扩大我省农村内需对策研究》_

调查与决策——《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扩大我省农村内需对策研究》总第351期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19期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扩大我省农村内需对策研究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导致全球经济低迷,严重影响我省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来抓。从我省的情况看,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农村。进一步扩大农村需求,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扎实推进“两个加快”的必然选择。

一、扩大我省农村内需的有利条件

(一)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我省是人口大省,农业人口达6675万,占全省人口总量的78%,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但我省农村消费水平很低,2008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仅2747元,还不足城镇居民的32%,潜在消费空间巨大;我省作为西部农业大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滞后的矛盾较为突出,客观上存在较大的投资需求。因此,以有效政策促进农村消费需求显著增加,是当前我省经济发展中的当务之急。

(二)农村消费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有关调研表明,在现有条件下,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恩格尔系数下降至50%后,农村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121元,增长16.2%。据此判断,我省农村居民消费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同时,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到2020年,要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目标。届时农民人均纯收入至少应达到8200多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也相应大大提高。若今后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农民购买能力进一步提升、消费倾向进一步增强,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将会更大。

(三)农村消费结构处于转型升级时期。据有关资料,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而用于交通通讯的消费支出在家庭消费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医疗保健支出也逐渐上升。这意味着目前已经到了农村居民从食物、居住等基本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型升级的阶段。近几年家用电器、手机、电脑等中高档消费品正成为我省农民消费热点,预示着农村居民消费正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据测算,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的消费支出,将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任何家电产品的农村普及率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238万台(件)的消费需求。可见,一旦农村消费市场被真正启动,将对我省经济增长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四)农村市场流通环境逐步改善。近年来,我省大力开展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民购物更安全、更方便。随着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以及超市、便利店、示范店等商贸业态逐步从城市走向农村,许多地方的农民告别了“柴米油盐找个体,日用商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进城里”的传统消费方式,农村消费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特别是2008年我省采取财政补贴措施实施的“家电下乡”活动,全省销售家电产品115万台(件),销售额达16.5亿元,受益农户达106.5万户,中央、省政府补贴2.15亿元,带动农村消费35亿元以上。这类措施,不仅有效开拓了农村市场、缓解家电及相关产业的困难,而且有效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了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发展。

(五)中央、省及时出台了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为积极应对经济危机,中央及时果断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我省根据中央的要求,结合实际,作出了用好“两个机遇”,围绕“两个加快”,强化“三个全面推动”,抓紧“八个方面重点工作”的止滑提速、爬坡上行、加快发展的总体部署,制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十一项具体措施。中央和省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无疑将对扩大农村消费起到强有力的“发动机”和“助推剂”的作用。

二、我省农村内需不足的成因

(一)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这是农村消费不足、消费水平偏低的根本制约因素。虽然影响农村消费增长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导致农村人口减少;进城务工人员增多,消费市场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比较效益较低;减免农业税、粮价上涨等利好因素给农民带来的实惠,被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等通胀因素部分化解,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民综合素质较低,增收手段比较单一等等,但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农民购买力水平相对较低。同时,农民增收的基础仍比较薄弱,增收的渠道仍比较缺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受现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此外,农村消费的地区差异也越来越显著,如目前成、德、绵地区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比盆周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要高很多。

(二)农民消费预期不稳定。这是农民消费意愿不强、消费倾向低的关键因素。我省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在一些地方农村上学难、治病难、养老难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现有农村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农民缺乏可靠的社会保障,农民对未来的收入与风险预期具有不确定性,对即期消费的后顾之忧心态比较严重,防病养老、子女教育等储蓄倾向较强,使农村消费发展缓慢。与此同时,农村金融比较滞后,进一步强化了农民的储蓄倾向,影响农民的消费倾向;农村公共品投入不足,增加了农民生产性消费支出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生活消费空间。

(三)农村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相对落后。这是影响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的直接因素。一是流通方式相对落后。目前代销店、农贸市场等仍然是农民购物的主要场所,农村市场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较小,农村日用消费品绝大多数通过对手交易销售。二是流通网点数量不足。三是农村商品配送能力不强,个别地方消费不安全问题仍然存在。四是流通基础设施不足等等。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管理滞后。这是影响农村消费环境和消费信心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适应农村消费转型升级的需要。如仍有一些农村电网网架结构比较薄弱、配电容量比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家电商品在农村地区普及。另一方面,农村市场管理存在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个别农村仍然是假冒伪劣产品的“重灾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消费的扩展。

三、扩大我省农村内需的对策

(一)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1.农村消费和农民增收的关系。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惟有收入增长,消费才有可能增长。扩大农村内需的一个必要前提是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一要加

大民生项目建设力度助农增收。紧紧抓住灾后恢复重建的机遇,着力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农房建设、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项目,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二要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助农增收。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措施,帮助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三要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助农增收。大力开展业务技能培训,特别是返乡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着力增强农民从事种养殖业、商贸业、加工业、运输业等行业的业务技能,从而帮助农民创业就业增收。

2.农村消费和农村投资的关系。农村投资与农村消费密不可分,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农村消费创造出农村投资的动力和新的投资者,农村投资则创造出农村消费的内容、方式和手段。结合当前农村需求和灾后重建实际,处理好农村投资与农村消费的关系,一要调整投资结构。着力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引导各方面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启动消费上。二要突出投资重点。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优势特色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能源建设、农村房屋改造、农村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投资力度,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三要鼓励多元投资。加大财政、信贷资金以及援建项目资金投入的同时,鼓励民间社会资金投入启动和扩大农村消费。

3.农村消费与深化改革的关系。深化改革,为扩大内需创造条件。要将增加投入与深化改革结合起来,通过改革提高投入的效益。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加快制度创新步伐,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使农民和农业经营者能得到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的增值收益。二要加快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当前,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民合作金融组织尚未发展起来,制约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要抓紧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试点的具体办法。三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着力调整利益格局,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建立规范的横向和纵向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财政重心适当下移,显著增强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的财政能力,使其具有为本地区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经济能力。

(二)大力推进“四个并举”

1.城市就业和农村就业并举。通过扩大就业促进增收,构筑农村消费保障。在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发展创业创新型企业,扩大农民工城市就业的同时,积极创造农村地区就业机会,加大对县域经济、农村地区产业建设的支持力度,切实增加就业岗位。

2.加大农村资金投入和扭转农村资金“抽血”并举。农村资金的投入是农村消费的基石。在继续大力增加农村财政投入的同时,政府必须采用干预手段,如从提高保障信贷资金的农村投放比例、降低农村贷款门槛和丰富农村信贷着手,实行利率优惠和财政贴息政策,着力扭转农村资金被“抽血”的状况。

3.强化资金杠杆效应和弱化资金替代效应并举。发挥财政和信贷资金调动民间资金的“杠杆效应”,是提高财政和信贷资金利用效率、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继续采取“家电下乡”、“农机购置补贴”、“沼气池补贴”等政策措施,切实发挥好资金的杠杆效应,进而发挥其促进生产、扩大消费的功效。

4.着力扩大生活消费和扩大生产消费并举。在扩大农民生活消费的同时,更要扩

大农业生产消费。根据有关投入产出表数据分析,一年的农业生产消费达1.6万亿元,如果算上农村乡镇工业、第三产业,生产消费数值会更大。扩大生活消费和扩大生产消费不仅对扩大农村内需意义重大,而且对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农产品供给、活跃农村经济、增强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三)着力抓好“五个必须”

1.必须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拓宽消费渠道。一要构筑网络体系。借助我省民营、个体商业的活跃性,建立起国有、集体、个体多载体、多层次、多渠道的流通网络体系。二要建立新型业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积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把城镇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租赁、直销、代销等流通形式引入农村市场,为农民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三要研究消费特点。积极引导我省企业研究农村消费特点,针对我省农民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商品,生产出价格低廉、实用性强、使用方便、质量可靠的产品,把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延伸到农村。

2.必须创新农村消费方式,建立开拓农村市场的新机制。一要建立采购联盟。支持我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推动质优价廉商品进入农村市场购销平台,切实降低采购成本与价格,使农民真正能够得到实惠。二要推进产品团购。积极推进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日用消费品、农资、建筑装饰材料、电器等产品团购,引导农民开展合作消费。三要建设综合服务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改造建设集日用品、农资、药品、电信产品、邮政产品销售及家政、休闲、娱乐等服务于一体的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着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民安全消费和便利消费。

3.必须加强农村市场监管,保护农民消费权益和消费信心。一要强化监管。要加强市场监督检查,加大查处力度,工商、卫生、质检部门定期对农村市场和其他经营销售点进行依法检查,对售假制假行为依法进行公开的严厉处罚。二要加强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经常传授、讲解有关商品辨别真伪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农民识别商品的能力。三要畅通渠道。要健全市场投诉受理机制,畅通诉求渠道,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切实改善交易和消费环境。

4.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树立农村居民消费信心。一要加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提高补贴标准,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把农民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大保障纳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二要制定切实可行政策,尽快实现养老保障省级统筹,发挥社会保障的互济和调节功能。三要抓紧制定出台社会保险跨地区结转实施办法,切实保护我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5.加强对农民的消费教育,引导农民科学消费。一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采取有效形式提高综合素质,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二要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引导农村居民从思想上接受科学消费、可持续消费观念,摈弃非科学、愚昧的消费行为,促进消费结构的合理化。三要提高农民的权利意识。加强农民维权意识教育,使农民明确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与职责,切实提高农民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

负责人:吕焱飞

成员:李世金(执笔)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9-06-19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二篇:调查与决策——《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扩大我省农村内需对策研究》_

调查与决策——《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扩大我省农村内需对策研究》_.txt单身很痛苦,单身久了更痛苦,前几天我看见一头母猪,都觉得它眉清目秀的什么叫残忍? 是男人,我就打断他三条腿;是公狗,我就打断它五条腿!调查与决策——《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扩大我省农村内需对策研究》总第351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19期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扩大我省农村内需对策研究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导致全球经济低迷,严重影响我省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来抓。从我省的情况看,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农村。进一步扩大农村需求,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扎实推进“两个加快”的必然选择。

一、扩大我省农村内需的有利条件

(一)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我省是人口大省,农业人口达6675万,占全省人口总量的78%,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但我省农村消费水平很低,2008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仅2747元,还不足城镇居民的32%,潜在消费空间巨大;我省作为西部农业大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滞后的矛盾较为突出,客观上存在较大的投资需求。因此,以有效政策促进农村消费需求显著增加,是当前我省经济发展中的当务之急。

(二)农村消费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有关调研表明,在现有条件下,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恩格尔系数下降至50%后,农村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121元,增长16.2%。据此判断,我省农村居民消费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同时,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到2020年,要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目标。届时农民人均纯收入至少应达到8200多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也相应大大提高。若今后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农民购买能力进一步提升、消费倾向进一步增强,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将会更大。

(三)农村消费结构处于转型升级时期。据有关资料,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而用于交通通讯的消费支出在家庭消费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医疗保健支出也逐渐上升。这意味着目前已经到了农村居民从食物、居住等基本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型升级的阶段。近几年家用电器、手机、电脑等中高档消费品正成为我省农民消费热点,预示着农村居民消费正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据测算,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的消费支出,将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任何家电产品的农村普及率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238万台(件)的消费需求。可见,一旦农村消费市场被真正启动,将对我省经济增长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四)农村市场流通环境逐步改善。近年来,我省大力开展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民购物更安全、更方便。随着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以及超市、便利店、示范店等商贸业态逐步从城市走向农村,许多地方的农民告别了“柴米油盐找个体,日用商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进城里”的传统消费方式,农村消费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特别是2008年我省采取财政补贴措施实施的“家电下乡”活动,全省销售家电产品115万台(件),销售额达16.5亿元,受益农户达106.5万户,中央、省政府补贴2.15亿元,带动

农村消费35亿元以上。这类措施,不仅有效开拓了农村市场、缓解家电及相关产业的困难,而且有效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了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发展。

(五)中央、省及时出台了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为积极应对经济危机,中央及时果断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我省根据中央的要求,结合实际,作出了用好“两个机遇”,围绕“两个加快”,强化“三个全面推动”,抓紧“八个方面重点工作”的止滑提速、爬坡上行、加快发展的总体部署,制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十一项具体措施。中央和省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无疑将对扩大农村消费起到强有力的“发动机”和“助推剂”的作用。

二、我省农村内需不足的成因

(一)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这是农村消费不足、消费水平偏低的根本制约因素。虽然影响农村消费增长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导致农村人口减少;进城务工人员增多,消费市场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比较效益较低;减免农业税、粮价上涨等利好因素给农民带来的实惠,被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等通胀因素部分化解,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民综合素质较低,增收手段比较单一等等,但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农民购买力水平相对较低。同时,农民增收的基础仍比较薄弱,增收的渠道仍比较缺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受现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此外,农村消费的地区差异也越来越显著,如目前成、德、绵地区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比盆周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要高很多。

(二)农民消费预期不稳定。这是农民消费意愿不强、消费倾向低的关键因素。我省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在一些地方农村上学难、治病难、养老难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现有农村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农民缺乏可靠的社会保障,农民对未来的收入与风险预期具有不确定性,对即期消费的后顾之忧心态比较严重,防病养老、子女教育等储蓄倾向较强,使农村消费发展缓慢。与此同时,农村金融比较滞后,进一步强化了农民的储蓄倾向,影响农民的消费倾向;农村公共品投入不足,增加了农民生产性消费支出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生活消费空间。

(三)农村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相对落后。这是影响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的直接因素。一是流通方式相对落后。目前代销店、农贸市场等仍然是农民购物的主要场所,农村市场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较小,农村日用消费品绝大多数通过对手交易销售。二是流通网点数量不足。三是农村商品配送能力不强,个别地方消费不安全问题仍然存在。四是流通基础设施不足等等。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管理滞后。这是影响农村消费环境和消费信心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适应农村消费转型升级的需要。如仍有一些农村电网网架结构比较薄弱、配电容量比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家电商品在农村地区普及。另一方面,农村市场管理存在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个别农村仍然是假冒伪劣产品的“重灾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消费的扩展。

三、扩大我省农村内需的对策

(一)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1.农村消费和农民增收的关系。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惟有收入增长,消费才有可能增长。扩大农村内需的一个必要前提是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一要加大民生项目建设力度助农增收。紧紧抓住灾后恢复重建的机遇,着力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农房建设、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项目,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二要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助农增收。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措施,帮助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三要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助农增收。大力开展业务技能培训,特别是返乡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着力增强农民从事种养殖业、商贸业、加工业、运输业等行业的业务技能,从而帮助农民创业就业增收。

2.农村消费和农村投资的关系。农村投资与农村消费密不可分,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农村消费创造出农村投资的动力和新的投资者,农村投资则创造出农村消费的内容、方式和手段。结合当前农村需求和灾后重建实际,处理好农村投资与农村消费的关系,一要调整投资结构。着力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引导各方面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启动消费上。二要突出投资重点。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优势特色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能源建设、农村房屋改造、农村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投资力度,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三要鼓励多元投资。加大财政、信贷资金以及援建项目资金投入的同时,鼓励民间社会资金投入启动和扩大农村消费。

3.农村消费与深化改革的关系。深化改革,为扩大内需创造条件。要将增加投入与深化改革结合起来,通过改革提高投入的效益。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加快制度创新步伐,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使农民和农业经营者能得到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的增值收益。二要加快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当前,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民合作金融组织尚未发展起来,制约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要抓紧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试点的具体办法。三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着力调整利益格局,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建立规范的横向和纵向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财政重心适当下移,显著增强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的财政能力,使其具有为本地区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经济能力。

(二)大力推进“四个并举”

1.城市就业和农村就业并举。通过扩大就业促进增收,构筑农村消费保障。在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发展创业创新型企业,扩大农民工城市就业的同时,积极创造农村地区就业机会,加大对县域经济、农村地区产业建设的支持力度,切实增加就业岗位。

2.加大农村资金投入和扭转农村资金“抽血”并举。农村资金的投入是农村消费的基石。在继续大力增加农村财政投入的同时,政府必须采用干预手段,如从提高保障信贷资金的农村投放比例、降低农村贷款门槛和丰富农村信贷着手,实行利率优惠和财政贴息政策,着力扭转农村资金被“抽血”的状况。

3.强化资金杠杆效应和弱化资金替代效应并举。发挥财政和信贷资金调动民间资金的“杠杆效应”,是提高财政和信贷资金利用效率、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继续采取“家电下乡”、“农机购置补贴”、“沼气池补贴”等政策措施,切实发挥好资金的杠杆效应,进而发挥其促

进生产、扩大消费的功效。

4.着力扩大生活消费和扩大生产消费并举。在扩大农民生活消费的同时,更要扩大农业生产消费。根据有关投入产出表数据分析,一年的农业生产消费达1.6万亿元,如果算上农村乡镇工业、第三产业,生产消费数值会更大。扩大生活消费和扩大生产消费不仅对扩大农村内需意义重大,而且对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农产品供给、活跃农村经济、增强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三)着力抓好“五个必须”

1.必须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拓宽消费渠道。一要构筑网络体系。借助我省民营、个体商业的活跃性,建立起国有、集体、个体多载体、多层次、多渠道的流通网络体系。二要建立新型业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积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把城镇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租赁、直销、代销等流通形式引入农村市场,为农民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三要研究消费特点。积极引导我省企业研究农村消费特点,针对我省农民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商品,生产出价格低廉、实用性强、使用方便、质量可靠的产品,把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延伸到农村。

2.必须创新农村消费方式,建立开拓农村市场的新机制。一要建立采购联盟。支持我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推动质优价廉商品进入农村市场购销平台,切实降低采购成本与价格,使农民真正能够得到实惠。二要推进产品团购。积极推进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日用消费品、农资、建筑装饰材料、电器等产品团购,引导农民开展合作消费。三要建设综合服务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改造建设集日用品、农资、药品、电信产品、邮政产品销售及家政、休闲、娱乐等服务于一体的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着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民安全消费和便利消费。

3.必须加强农村市场监管,保护农民消费权益和消费信心。一要强化监管。要加强市场监督检查,加大查处力度,工商、卫生、质检部门定期对农村市场和其他经营销售点进行依法检查,对售假制假行为依法进行公开的严厉处罚。二要加强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经常传授、讲解有关商品辨别真伪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农民识别商品的能力。三要畅通渠道。要健全市场投诉受理机制,畅通诉求渠道,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切实改善交易和消费环境。

4.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树立农村居民消费信心。一要加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提高补贴标准,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把农民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大保障纳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二要制定切实可行政策,尽快实现养老保障省级统筹,发挥社会保障的互济和调节功能。三要抓紧制定出台社会保险跨地区结转实施办法,切实保护我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5.加强对农民的消费教育,引导农民科学消费。一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采取有效形式提高综合素质,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二要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引导农村居民从思想上接受科学消费、可持续消费观念,摈弃非科学、愚昧的消费行为,促进消费结构的合理化。三要提高农民的权利意识。加强农民维权意识教育,使农民明确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与职责,切实提高农民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

负责人:吕焱飞

成员:李世金(执笔)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9-06-19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三篇:调查与决策——《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分析与对策

调查与决策——《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分析与对策》总第339期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7期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分析与对策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加深,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的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受到较大冲击,我省农民工返乡人员日益增多。理性审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积极主动谋划承接,帮助返乡农民工就业,是当前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农民工返乡影响分析

据调查,我省2008年外出农民工人数达2023万人,其中省外务工人员近1188万,约占全省总人口14.6%,截至2009年1月底,全省共有212万农民工返乡。如此众多的农民工失去在城镇的工作和主要收入来源,将对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形成很大压力和影响。

一是农民增收面临巨大压力。我省农民工失业返乡数量多、规模大,将直接导致农民收入大量减少。2008年第四季度全省劳务收入减少100亿元左右,农民人均减少劳务收入170元左右。我省农民工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收入减少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

二是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面临巨大压力。农民工失去工作提前返乡,严重影响农民工及其家庭的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影响其对子女教育的投资和现实购买力,这势必阻碍我省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

三是农村公共服务面临巨大压力。大批农民工举家返乡,直接面临子女回乡后上学、农村医保、困难补助等民生需求问题,农村公共服务面临严峻挑战。

四是总体就业形势面临巨大压力。我省城镇职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本来就很大,大量农民工返乡,给我省原本吃紧的劳动力就业市场造成冲击,总体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五是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面临巨大压力。据统计,去年9月至11月,我省农民工77万多人失业返乡,其中有33万多人无地可耕、无业可就,加之不少农民工特别是年轻农民工在心理上已经认同了城市人的身份,返乡后因为缺乏必要的农业生产技能和无法重新适应农村生活环境而产生失落和不满情绪,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六是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面临巨大压力。我省出现大批失业返乡农民工现象,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解决不好更是政治问题。面对如此规模巨大的社会群体,能否妥善地、全面地解决好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是对基层党政执政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的巨大考验。

二、返乡农民工就业的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

影响农民工就业的因素,既有农民工自身素质等主观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这个大背景的影响。在看到不利因素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促进农民工就业的有利条件。

(一)不利因素

1、收入因素。中国外贸出口增长大幅度滑落主要来自收入需求效应。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国家的进口需求迅速下降,中国出口企业的订单减少、推迟或取消。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08年11月份,我国出口额较上年同期下降2.2%,出现自2001年6月份以来首次同比负增长,进口额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17.9%。由于进口中有较大比例用于来料加工,进出口下降自然带来企业开工不足、减产或停产,形成有别于往年的反常局面。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将降至0.5%,比上年下降将近3个百分点。美国、欧盟和日本将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这种衰退将进一步降低发达国家的进口需求,加重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2、价格因素。人民币升值会产生出口产品的价格效应,这种价格效应不容忽视。从2005年7月到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人民币升值21.2%。在最初的两年时间里,人民币升值步伐比较缓慢,为10.9%。但从2007年9月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一年时间上升10.3%。随着人民币加速升值,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受到很大冲击。以服装衣着类纺织品为例,从2005年7月到2008年1月,出口同比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22.0%以上,但此后一路下降,2008年第四季度的同比增长率平均只有2%左右。尽管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相对稳定,但对欧元、英镑和日元等汇率出现大幅升值。这种升值相当于产品的价格效应,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会导致进口需求下降,削弱中国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3、投资因素。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下降诱发的投资减少,减弱了投资拉动就业效应。中国是全球吸收FDI投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跨国企业或投资者由于受到资本市场筹资和融资的约束,无法筹措资金对新兴市场进行投资。而且,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和利润率较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也减少了对投资盈利预期,从而减弱对中国的投资意愿。在外部订单减少和人民币升值效应影响下,不少出口导向的外商企业或国内企业面临亏损和倒闭的威胁,在资金链出现断裂的情况下,不得不削减生产或关门倒闭,从而造成就业问题。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514家,同比下降27.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23.95亿美元,同比增长23.58%。但2008年11月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36.5%。外商投资拉动就业的效应明显减弱。

4、间接因素。金融危机对服务业贸易带来一定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放缓,为货物贸易提供服务的服务业遭受影响,比如外贸服务等部门。同时,出口下降还通过乘数效应放大对投资、消费和总体经济的负面影响,进而对不同行业就业产生程度不同的冲击。

(二)有利条件

1、内需政策。中央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计划到2010年加大投资4万亿元。通过加大投入的政策措施,增加就业岗位,无疑给返乡农民工就业带来了及时雨。

2、减负政策。为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形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出台了“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的“组合拳”,提高外贸企业的出口退税率、降低企业的税率、增加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降低企业社会保障缴费费率等等,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减轻出口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从而为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需求提供

保障。初步预计,这些政策可以减轻企业负担2000亿元,稳定上千万个岗位。通过减轻负担、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的政策措施,无疑减缓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压力。

3、扶持政策。针对农民工就业困难,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业更好发展,更多吸纳就业。积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完善支持创业的财税、金融、工商、场地等政策体系,改善创业环境,为创业创造更好的条件。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和投身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工提供帮助和扶持。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新创优环境,无疑给返乡农民工就业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三、解决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的基本模式和主要路径

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具有复杂性、艰巨性、紧迫性的特点。各级党政要加强领导,科学统筹,综合协调,多策并举。当前,应对我省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劳务输出大县。

(一)返乡农民工就业的“五种模式”

一是返乡观望型。在外出务工的年青人中,有较好较稳定的收入,因企业精简等原因回乡,如经济形势好转,要继续回原务工地就业。

二是返乡创业型。基本以高学历及多年打拼积累一定资金、经验者为主,有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返乡后要寻找合适的项目进行自主创业。

三是返乡就业型。以年龄偏大技能单一的体力劳动者为主,难于适应在外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失去岗位,返乡后要在当地寻找相对合适和稳定的工作。

四是技能就业型。多数为在外打工多年、有一定专业技能和知识,是当前许多工业园区企业急需的技术岗位人员,“回流”后要在当地企业重新就业。

五是返乡务农型。以年龄偏大,有一定资金积蓄者为主,在当前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吸引下,在沿海企业裁员、关停之机回乡,要从事种养等农业事业。

(二)返乡农民工就业的“六条路径”

一是加强领导。一要组建领导机构。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由劳动保障、农业、教育、财政、司法、工会、统计、农办等部门组成的领导机构,重点加强我省农民工输出大县的相关机构和职能,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统一资金使用、统一工作经费。二要建立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自上而下、横向平行的协调联络机制,明确职责、严格责任。三要建立应急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基础作用,建立各级政府应对返乡农民工的应急预警工作机制。农村基层政府和组织要直接面对返乡农民工问题,时刻关注农民工返乡的情况,加强与返乡农民工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返乡农民工的思想动向,有效处理农民工返乡后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是破除障碍。一要致力破除体制障碍。建立将返乡农民工就业纳入城乡统筹就业目标的长效机制,按照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思路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确立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城乡就业发展格局,切实维护返乡农民工的平等就业权、劳动报酬权、生命健康权,积极稳妥地加快推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继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城乡社保。二要着力破除融资障碍。鼓励金融机构给返乡农民工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满足创业资金需求。三要努力破除环境障碍。简化创业企业的注册登记手续,尽量免费办理各

种手续,对创业企业实行税费减免,协调各方充分履职,全方位为返乡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注重投入。一要争取支持。各相关部门要继续积极主动争取中央的对口资金支持。二要专项投入。我省要尽力增加解决返乡农民工问题的专项资金投入。三要多元投入。鼓励我省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对返乡农民工业务技能培训的投入。四要建立基金。整合全省现有的农业、扶贫、劳动保障、教育、农办等部门下拨的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专项资金,建立农民工就业促进基金,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使用,在今明两年重点保证人口和农民工返乡大县的基本资金投入,人口少、返乡农民工数量少的地区可以采取先调剂、后补齐的方式处理。五要严格监管。制定严格的资金使用监管制度,保证资金统一使用的公正和安全。

四是强化培训。一要安排专项资金。根据农民工的不同情况做好各类培训计划,按2至3个月期限每天给受训农民工适当补助,稳定培训对象。二要整合教学资源。整合我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各类职业教育技术学校等教育科研优势资源。编制符合农民工实际的教材,组织有经验的教学培训人员,筹集必要的培训经费,对农民工进行免费或者低收费的创业培训,并给合格农民工颁发证书。三要提供免费培训。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免费为农民工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四要实行目标管理。把返乡农民工的业务技能培训工作和效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体系。

五是构建平台。一要开展中介服务。全力为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介绍服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方联系用工单位收集岗位,针对返乡农民工的实际,进行就业推荐和进场求职相结合,千方百计寻求就业岗位。二要开展技能鉴定。免费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使返乡农民工具备用工单位所需掌握的技能。三要切实加强协作。充分发挥驻外办事处和联系点的作用,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型企业集团的联系与协作,及时掌握用工需求,签订劳务协议,推进有组织输出。

六是广辟渠道。一要通过在川建设项目吸纳就业。所有在川的重大建设项目必须按计划录用当地或者我省的农民工,把在川建设项目雇用我省返乡农民作为一项工程监管内容来抓。二要通过援建项目吸纳就业。积极协调对口援建省市单位,让援建方积极安排雇用当地农民工参加项目建设。三要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吸纳就业。积极安排返乡农民工参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农田改造、水土保持、水利工程、乡村公路等项目中优先安排农民工就业。四要通过多业并举吸纳就业。在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民产(创)业园,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扶持发展中小企业,鼓励发展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大力发展服务业和社会公益性事业,增加返乡农民工就业岗位。

负责人:王整

成员:吕焱飞(修改)

李世金(执笔)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9-07-01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四篇:调查与决策——《关于扩大我省就业的对策建议》

调查与决策——《关于扩大我省就业的对策建议》总第326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216期

关于扩大我省就业的对策建议

由于实体经济受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经济增长势头放缓,沿海部分企业出现停产、减员、减薪的现象。四川是个劳动力大省,也是劳务输出大省,目前经济发展所遇到的困难对我省就业究竟有多大影响,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一严峻的挑战?下面是我们的分析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在遭受“5o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严重影响下,我省就业再就业人数仍有所增加,但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前三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1.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55万人)的93.7%,比全国低0.3个百分点;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26.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26万人)的100.8%,比全国高18.8个百分点;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8.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8万人)的106.4%,比全国低12.6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全省组织19.59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参加再就业培训,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8%,比去年同期减少3.6万人,减幅为15.6%,培训后14万人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为71.4%。参加创业培训3.9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98.8%,比去年同期减少0.23万人,减幅为5.5%,培训后有8547人成功创办小企业,16123人自谋职业,创业培训成功率为62.4%。培训农民劳动力50.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2%,同比增长4.3万人,增长9.3%,培训后38.2万人实现转移就业,转移就业率达7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达到2000万人以上,省外、境外务工人员超过1100万人,大部分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7-9月,全国20个对口支援省市累计帮助地震灾区实现异地转移就业21.9万人,就地就近就业86.5万人。

二、影响分析

1.金融危机影响省外企业效益,我省外出务工失业人数增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省外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外向型企业和民营企业,以及其他经济实体效益明显下滑,导致部分企业减产减员。我省务工人员数量庞大、层次较低、相对集中在东南沿海,受减员影响极大。据我省8个城市的数据统计表明,近期我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人数呈现递增趋势。9月1日以来,因企业倒闭或减员而返乡的农民工占返乡总人数的47.3%。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返乡人数占返乡总人数的53.5%,在深圳务工总人数的20%已经返乡。未还乡者寻找工作十分困难,预计12月以后全省将迎来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高峰。

2.地震灾害影响省内企业,就业压力增大。我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70%以上。震灾造成了灾区,特别是重灾区部分企业减产、停产,导致用工量大幅减少。虽然对口援助工作在解决灾区群众就业方面富有成效,但无法从根本上缓解我省的就业压力。我省吸纳劳动力量大的旅游业是遭受地震重创且难以短期恢复的产业。据统计,5-6月,全省旅游总收入同比分别下降64.9%和63.7%,前三季度,旅游总收入同比下降18.0%。旅游业利润的大幅下降,导致了旅游从业人员失业率上升。这些都给我省稳定扩大就业带来了困难。

3.新增待业人数进入峰值期,就业形势严峻。我省已经进入新增就业人员的高速增长期,城镇登记失业率近年来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目前仍有700万富余劳动力需转移就业。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逐年大幅递增,而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却已连续三年下滑,毕业即失业的人数正在上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因此逐年增大。再加上外出农民工返乡,以及仍有部分下岗待业和“4050”就业困难人员,我省比全国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4.投入、发展不足,新增就业岗位较少。一是受地震影响,5月份全社会投资下降了7.1%,虽然灾后重建等有利因素拉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回升,但这种回升更多的是靠财政对基础设施投入的拉动,对全社会投资的影响还不明显。企业、个人和外商投资明显萎缩,直接影响了新增就业岗位的增加,导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数小于新增待业人数。二是我省二、三产业发展不足,就业比例偏低,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行业企业、民营企业承载就业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三是大部分产业发展不足,产业链条不长。重视生产环节过多,发展产品设计、营销策划、广告宣传、批发销售、物流配送、终端销售不足,不能为高技能和高素质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最后,我省人均耕地少,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农业本身能够产生的效益短期很难提高,很难设想在外打工年挣万余元工资的农民,在用光了积蓄之后能够安心在家种地。对今后几年农业吸纳劳动力的估计不可过高。

三、对策建议

1.抓住国家拉动内需和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在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过程中,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投资小、提供就业岗位多的作用。重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承接,充分发挥其稳定和扩大就业的作用。

2.抓住灾后重建和对口支援的机遇,促进灾区扩大就业。一是应继续争取国家更多的灾后重建资金和对口支援省市的支持,扩大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灾区失业群众参与重建,同时为其他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应对援助灾区的用工企业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按招收灾区失业群众数量,给予相应优惠。三是应继续实施就业对口援助,创新培训方式。对灾区失业群众实行“订单式培训”或“输入地培训”,对接企业用工需求,解决灾区群众技能短缺和结构性“民工荒”的矛盾。

3.把农民工回流的就业压力变为动力,缓解农民工就业供需矛盾。一是要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与加快我省工业化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我省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与灾后重建项目结合起来,为加快建设美好新家园提供大量的熟练工;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素质更高的农业产业工人。二是要准确掌握农民工回流动态,做好调查统计工作,加强动态监控和统计分析,建立农民工返乡回流基础台帐。三是要加强对农民工的信息引导和就业服务。在主要输入地的劳务市场设立四川农民工接待处,加强联系衔接和信息沟通,实现务工和用工信息共享。大力举办各种专项活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四是要加强区域劳动合作,拓展农民工输出新渠道,不断调整改善我省农民工输入地结构。重点争取在环渤海区域建立新的劳务输入地。环渤海地区是受这次金融危机冲击较小的一个地区,也是我省劳务输出相对薄弱的一个地区。应该加强与环渤海地区用工综合管理部门的沟通,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或联办职业技术培训班,重点输出“川建工”、“川技工”、“川妹子”、“川味餐馆”、“川籍旅游商贸服务人员”、“川籍农业工人”等用工量大的工种。五是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熟练

工仍然缺乏,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六是要鼓励支持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在场地、税收、信贷、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

4.加强就业帮扶和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一是要加强就业指导,搭建平台,拓宽就业渠道。二是要坚持就业帮扶,引导和鼓励未就业毕业生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为基层建设增添新生力量。三是要加强就业观念的教育,解决本科生就业率持续下降或难以提高的问题。四是要大力开展创业培训,提供更优惠的信贷、税收和管理服务,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5.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稳定和扩大就业。一是要落实扶持政策,加速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在金融信贷、税收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等方面加大对我省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对国有企业要适当让利,帮他们渡过难关,以稳定和扩大就业。二是大力实施增值税改革,加速企业科技进步和转型,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三是要加强就业指导,鼓励自主创业,鼓励发展个体经营,鼓励支持劳动者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就业。四是要加强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落实就业援助制度和措施,切实帮助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五是要切实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本室社会处:吕焱飞(统稿)殷铁松

唐力(执笔)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8-12-24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五篇:调查与决策——《四川省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调查与决策——《四川省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总第364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32期

四川省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四川省环境保护局 杨雪鸿 杜明 叶扬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决定,今年以来,我们深入成都、眉山、资阳、南充、乐山等地就加强四川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调研。我们分析认为,四川农村环境保护形势喜人,也形势逼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优化农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加快农村节能减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充分认识加强我省农村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是全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之一,人口众多、区位特殊,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省委、省政府立足四川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历来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围绕“三江”(长江、岷江、嘉陵江)治理,强力推进农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农村地区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我省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村生态环境形势总体上仍然严峻,既面临自身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也肩负着确保长江中下游环境安全的重任,环境矛盾和问题仍然十分尖锐。

(一)农村环境污染占整个环境污染负荷增大。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四川经济总量翻了数翻,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86.42亿元增加至2008年的12506.30亿元,增加了66倍;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123.3亿元增加至2008年的3903.4亿元,增加了31倍,经济高速发展,而环境质量充满挑战,农村环境质量状况仍日趋恶化。根据我省环境容量分析报告,全省农村污染负荷占整个污染负荷比重已达到30%-40%,部分地区达到70%。我省仍是农业大省,大多数居民还生活在农村,绝大多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也发生在农村,农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相当严重,工业及城市污染逐渐在向农村转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功能退化等状况仍在蔓延,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的群众投诉明显增加,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农村。

(二)农村环境污染已经影响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由于长期以来在环保工作中重城市轻农村的思维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致使农村环保工作滞后于城市环保工作。据统计,目前全省农村每年产生的十多亿吨生活污水基本上任意排放,约1697万吨生活垃圾也是随意倾倒;化肥年施用量达220万吨(有效成分),农药年使用量达5.63万吨,化肥、农药有效利用率仅为30%、70%,农膜年使用量达9万多吨,回收率却很低,造成了农村水体、土壤环境恶化和耕地地力下降。一些地方乱采滥挖、毁林开荒、超载放牧等行为屡禁不止,加速了农村生态破坏。不解决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就会动摇“三农”的基础,会妨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更会使得我省多年来取得的城市环保工作成果难以巩固。

(三)农村环境状况不适应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省城乡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在农业农村经济落后上,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农村社会事业的一部分,更是一个薄弱环节。当前,城镇发展与农村环境状况成反比,2000年至2007年间我省城镇化率年均增幅1.3个百分点,2008年城镇化率达到37.3%。但是,全省有3700多个乡镇没有环保基础设施,绝大部分行政村还处于空白状态。污水直排,垃圾乱倒,许多乡镇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容量。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近7000家,特别是近年来畜牧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除牧区州外,许多市畜牧经济已占整个农业经济总产值的40%-50%,但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剧,分散养殖的畜禽粪便基本没有处理,同时绝大多数的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达不到环保要求,大量养殖废物直排河道,严重污染水体。目前,我省农村生活污染日益加重,土壤污染面也在扩大,面源污染状况令人担忧,“垃圾围村庄,臭水满河塘,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我省一些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如果对农村污染再不加以严格治理,难以有效推进当前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无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的目标,会严重影响我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现代化和灾后美好新家园的建设,严重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乡镇工矿企业粗放型经济加重了农村污染。工矿企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目前,全省乡镇工矿企业140多万个,布局分散,技术层次较低,“三废”排放量居高不下,治污水平较低,个别工矿企业不按法规建设治污设施,污染减排问题愈加严重。

(五)饮水安全形势仍堪忧。部分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对饮水安全认识还不足。目前,我省农村水环境功能区中相当部分饮水未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有效保护,存在农村水源地分散、污染源杂、管理混乱、投入不够、应急能力不足等问题。供水管网基础设施陈旧,水厂供水处理工艺落后。约有2/3的水质达不到水环境功能要求,部分地区的浅层地下水甚至承压水也受到一定污染,水质型缺水威胁增大,全省32条重点小流域中有16条达不到水质标准。水葫芦等外来入侵有害物种仍在蔓延,影响水质安全。全省仍有3000多万农村人口需要改善饮用水卫生及利用条件。主要污染物为粪大肠菌群、氨氮、化学需氧量、油类等。

(六)广大人民群众对清洁空气被污染难以承受。目前,农作物秸秆年还田率不足1/3,秸秆焚烧产生大气环境污染严重。由于乡镇特殊的自然和生产生活环境,机动车尾气、扬尘、煤烟、噪声等治理进展缓慢。全省约1/3乡镇空气质量受颗粒物污染仍较严重,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农村环境形势严峻,环境污染状况恶化导致了四个方面的后果:一是影响农产品安全,危害农民群众健康。二是影响农村污染减排,制约推进生态省建设。三是影响城乡统筹发展,阻碍推进农业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环境是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重要时期,必须痛下决心,下大力气治理农村环境,维护农民环境权益,促进农村地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根据近几年我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实践和经验,分析我省农村建设发展的态势,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各地、各部门要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灾后美好家园,以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方向,以提升农村经济社会综合实力为主线,以建设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基点,以建设生态省为载体,以农村污染减排为重点,以加强保护和加大治理为抓手,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的,奋力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积极推动我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二、强力推进新时期我省农村环境保护的五个重点

(一)强力抓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饮水安全是水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各地要把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作为党委、政府的基本职责,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饮水安全工作的要求,切实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一是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做好乡镇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及评估工作,建设好备用水源,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监督管理,建立上下游水质联动机制,尽快解决“上游排污口”即为“下游取水口”的问题。根据农村不同的供水方式采取不同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措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应建立水源保护区,加强监管,坚决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加强分散供水水源周边环境保护,及时掌握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防止水源污染事故发生。二是要把水源保护区与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结合起来,明确保护目标和管理责任,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三是要依法加强水源水质监测能力建设,配备必要的常规和应急监测设备,加强人员调配和工作经费投入,提高监测质量,确保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水质标准。四是要制订和完善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和应急预案,建立预警机制。

(二)强力综合治理小流域及湖库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小流域及湖库环境污染是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突破口。各级政府要以32条重点小流域为重点,按照《岷江、沱江、嘉陵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32条重点小流域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落实治理规划。要建立32条重点小流域市州及县际交界断面监测网络,分清责任,落实治污主体。要综合治理湖库环境污染和整治小河(沟、渠)污染,努力恢复农村河沟池塘自然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要有效遏制水葫芦等外来入侵有害物种污染环境,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维护农村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鼓励农村林网建设,保护农村生物多样性。

(三)强力整治农村面源污染。一是强力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一要认真治理农业生产污染。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实施“金土地工程”、“沃土工程”等,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三要建立适合省情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管体系,综合采取技术、工程措施,加强主要农产品产地、污灌区、工矿废弃地等区域的土壤污染监测和修复示范,开展土壤污染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农膜回收再利用。加快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强力治理农村生活污染。各地要切实加快生活污染整治步伐,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分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等不同类型制定乡镇和村庄环境保护规划,综合整治以场镇为重点的农村居民聚居点环境,积极引导农村居民改变生活陋习。在经济发达以及人口稠密地区,实行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周边村镇的生活污水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推进农村垃圾的分类收集,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具备条件的小城镇和规模较大村庄应建设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条件较差的村镇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就地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加大农家乐等农村休闲娱乐场所的污水治理力度。按照国家农村户

厕卫生标准,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实现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加快推进农村改厨、改厕、改圈工作。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把农村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积极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推广“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等能源生态模式。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推行秸秆机械化还田、气化、发电等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当前,我省正在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要按照“四化”(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标准,重点推进城镇“七好”(垃圾收集好、污水处理好、广告设置好、车辆停放好、摊点摆设好、环境绿化好、文明习惯培养好)和农村“四好”(垃圾、污水、杂物、污泥清理好),有序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社、进景区、进家庭)活动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强力治理养殖污染。要积极推进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这个提质扩面,也应当包含畜牧业环境污染治理,要同时抓。要本着“多还旧账,不欠新账”的原则,以县为单位,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大力推进健康养殖,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处置畜禽排放的污染物,重点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对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实行限期治理等措施。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污染防治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重视畜禽散养污染治理,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要根据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方式,科学规划水库、湖泊、河流水产养殖的规模,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监管,确保湖库河流的水质安全。

(四)强力控制农村地区工矿污染。一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优化农村工矿业发展布局,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二要加大农村企业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格执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三要加强园区内和园区间工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加快工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四是要加强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老矿区要进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对矿山损毁土地进行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对矿渣、废石、尾矿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对矿区污水、废水进行综合治理,对矿山开发造成滑坡、塌陷等次生地质灾害及水土流失进行治理。新建矿区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落实尾矿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及土地植被恢复措施,防止发生水土流失。

(五)强力推进农村生态保护示范创建活动。一要以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创建活动为抓手,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染,重点治理农村“脏、乱、差”的问题。引导和推动一批具有较好社会基础、较强经济实力、良好生态环境的乡镇、村庄率先达到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要求,不断巩固生态示范创建成果。二要加快发展农村生态庭院经济。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发展多种农村生态庭院经济,推广眉山市洪雅县“四加四”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即:一乡一示范、一村一产业、一组一风貌、一户一循环)。推广眉山市丹棱县“两池六改一集中”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模式(即:每户修建一个沼气池和一个污水处理池,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路、改庭院,垃圾集中处理)。推广广元市苍溪县“六个一+三配套”农村庭院建设模式(即:一口沼气池、一口防旱池、一口卫生井、一条硬化路、一套生态农居、一个生态经济园,园、圈、气生态循环建设配套,退、改、调生态环境建设配套,庭院经济与庭院文化配套)。推广成都市双流县环境优美乡镇高起点、多样化的创建模式。

在全面推进我省农村环保工作中,必须做到“五个严禁”:严禁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严禁直接向江河湖库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严禁在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进行污水灌溉;严禁在禁烧区内露天焚烧秸杆;严禁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建设。

三、认真落实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保障措施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目前,不少地方对城市环境保护日益重视,而对农村环境保护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农村环境保护压力大、任务重。做好新形势下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要统筹兼顾,联动推进。

(一)积极推行“一岗双责”和“一票否决”制度。各级政府是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各地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环保监管、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落实目标责任,务求取得成效。要实行农村环境安全“一岗双责”和“一票否决”制度。各级政府和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和部门的农村环境安全负总责,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第二责任人,分管领导一手抓分管业务,一手抓环境安全。要根据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所确定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不断提高农村环境保护的实际成效。本区域内出现重大环境安全事故或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要依法依规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对为农村环境保护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各级政府应予以表彰和奖励。

(二)健全基层环境保护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县(市、区)和乡(镇)环保机构及能力建设,积极探索设立县(市、区)环境保护派出乡(镇)或片区环保机构监督体制,有条件的可单独设立乡(镇)或片区环保机构,并配备专兼职环保人员,加强行政领导和农村环保人员培训教育,建立健全基层环保执法监督体系。

(三)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各级政府应设立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建立农村环境保护专项预算常态制,在本级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并逐年增加。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及有关涉农部门的专项资金应安排一定比例资金集中用于农村环境保护。省、市、县三级在当年所征收的排污费中应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并逐年增加。要建立项目资金推进制度,制订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措施;针对那些严重危害农村居民健康、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污染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集中进行整治,对经过整治污染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的村镇,实行“以奖促治”;在推进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等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作中,对经过建设,生态环境达到标准的村镇,实行“以奖代补”。重点投入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生态示范工程、食品基地污染治理和环境监测监管等农村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

(四)强化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各级环保部门,尤其是县级环保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以及农村面源污染、农村集中工矿区的污染的环境监测。建立农村环境健康危害监测网络,开展污染物与健康危害风险评价工作,提高污染事故鉴定和处置能力。要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五)重视发挥科技支撑和宣传教育作用。充分整合科技资源,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加强农村环保技术科技攻关,从政策和资金上特别扶持和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并对科技创新带头人给予物质奖励。要建立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发布制度。积极推广

环保实用技术。要把环境管理作为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挂图、板墙报、环保知识下乡等形式,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农民环境意识,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动员和组织群众投工投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好家园。凡是对环境有影响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都要依法征求村民意见,确保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9-11-19录入用户:admin-swzys)

下载调查与决策——《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扩大我省农村内需对策研究》_(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调查与决策——《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扩大我省农村内需对策研究》_(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