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市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及教育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4 11:03: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营口市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及教育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营口市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及教育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

第一篇:营口市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及教育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

营口市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及教育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市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衍生了特殊儿童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一系列教育生活问题,且日益凸显。为全面掌握营口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为政策出台提供实证依据,2007年11月,营口市教育学会对大石桥市黄土岭镇、汤池镇和盖州市团山镇、西海镇的农村留守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在大石桥市、盖州市教育局及教师进修学校的支持下,采用问卷、访谈的形式及整群抽样方法,调研了9所学校。对学校领导、84位教师、110位家长(或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了深入访谈,完成了对1005名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现将调研结果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策建议综述如下。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一)当地经济水平高低与当地留守儿童的数量成反比。

调查结果显示:经济薄弱的农村地区,劳动力向外流动规模较大,儿童留守率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农村乡镇,一些农民为了改善家庭生活,纷纷到城市去打工,而进城的农民工子女若随父母到城里入学又困难重重,就只好留在家乡入学,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大量出现。以大石桥市黄土岭镇为例,该镇地少人多,农业产值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接受调研的刘家沟小学和黄土岭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留守学生人数分别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4.3%和38.5%;而同样是农村乡镇的汤池镇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因为该镇地处大石桥市城边,经济发展较好,外出务工人员明显少于黄土岭镇,接受调查的汤池中学和镇中心小学的留守儿童率仅是该校学生数的3.2%和1.4%。

(二)父母长年在外,留守儿童亲情关怀缺失。

留守儿童的父母绝大多数在异地打工,调查显示:由于他们大都是高中以下文化,又没有专业技能,除

7.8%的人做小生意外,其余的都在建筑业、服务业、服装厂工作,或开出租车、做零工,生活较艰苦,劳动强度大,空闲时间少,对孩子的生活照料极少,更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感知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从对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联系沟通,很少见面,分离时间较长。其中,父母“半年回一次家的”为52.4%,“只有过年时回家的”为26.3%,与父母电话通话间隔一周的占41.1%,间隔一个月或几个月以上的占17.5%,还有3.2%的孩子一年甚至是几年才和父母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父母的关注只停留在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完成作业的好坏、听没听话、在学校挨没挨批评等方面的情况,对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有效的指导。

(三)隔代监护比例较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低。

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分以下几种类型: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朋监护、同辈监护,还有少数孩子自己单独生活。父母同时外出打工的孩子,绝大多数是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在接受调

研的留守儿童中,隔代监护的占总数的71.2%。调研组重点对隔代抚养人进行了访谈,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老人们感觉力不从心,年龄大,身体差,文化程度低,还要承担家务劳动,没有能力和精力辅导孩子学习;教育观念和方法也相对陈旧落后,和孩子之间存在明显的代沟,沟通比较困难,自认为不会管、不敢管、管不了,只能尽力保证其生活温饱,督促完成作业,只要不犯大错,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甚至是百依百顺、放任自由,缺乏对其及时有效的家庭约束管教。

(四)各方面联动不够,留守儿童社会管理机制空白。

调研发现:农村基层组织社会调控和管理作用弱化,90%以上的乡、镇、村没有将留守儿童问题纳入职责范围内和工作日程中,没有形成完善的留守儿童工作管理机制,有关方面对此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社会公众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责任意识还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如下:

在家庭、学校、社会之间存在管理上的“真空”,例如:农村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严重匮乏,留守学生走出校门,无处可去,免不了要光顾网吧和电子游戏厅,受到社会上不良文化的引诱和侵袭,损害身心健康。地方财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留守儿童工作的开展。如:在留守学生较多的地方,开办寄宿制学校,是一项让留守学生在集体中感受更多关护的有效措施。但新建、改建学生宿舍,改善办学条件,招聘生活教师,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会增加农村学校教育工作的开支,加剧其经费运转困难。

另据了解,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老师大都有较强的责任心,给予留守学生学习上的关心和生活上的照顾,做到定期家访,和其父母、监护人保持联系,沟通情况。但由于部分学校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制约,目前。74%的农村学校还没有针对留守学生教育中缺失的问题,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专题教育活动,进行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辅导等。农村家长学校没真正发挥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作用,留守儿童的家长及监护人对教育知识的掌握,与孩子的沟通方式都有待于科学指导。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缺失父母”使他们置于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面临着生活失管、教育失教、身心失衡,引发了成长中的诸多问题。

(一)心理问题。一些留守儿童由于过早地接触世事,独立意识较强,懂事,能体谅父母的疾苦和不易。但普遍存在多方面的性格缺陷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成长中的留守儿童,有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内心里也产生了许多烦恼和冲突,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极少关注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问卷调查结果反映;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老师,然后是好朋友,最后才是监护人,还有的孩子对谁也不说),时间长了,留守儿童会产生失落感、无助感、焦虑感,对生活的满意程度降低,很容易形成内向、孤僻、自卑、自闭、悲观消极等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因长期缺少父母关爱,也不懂得关心他人,缺乏情感沟通的基本技能。

(二)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自律性差,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他律,家长对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品德人格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管不着孩子,在回家探亲的短暂时间里,又舍不得管;而监护人尤其是隔代监护人,对孩子偏重于物质生活的满足,少于精神上和道德上管束引导,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缺乏严格的家庭管教,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矫正,无形中助长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性格,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我行我素、不遵守校规,与老师、监护人对立,做事经常反其道而行之,常有迟到、旷课、说脏话等不良行为。

(三)学习较差。除了部分留守儿童学习刻苦,有较强的钻研精神,成绩较优秀外,多数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总体偏低。主要原因是:家长的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没把教育当作最大的投资,反而认为是最大的负担,只把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部分留守儿童父母因无法照顾孩子有负疚感,用物质方式进行补偿,比如多给零花钱,不加限制等,使一些留守儿童形成功利主义的价值观,爱慕虚荣、好吃懒做、游手好闲,导致部分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另外,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隔代抚养人的文化素质偏低,无能力辅导儿童的学习,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的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知识的解答。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单纯是农民家庭的“私事”,也不止是教育问题,实质是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在农民问题上深层次的反映。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教育均衡发展、新《义务教育法》的贯彻实施,也关系到农民素质的普遍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党的十七大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有全局性的任务”。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及教育状况问题,出台政策,采取措施,保证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应成为我市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新问题、新任务。

(一)加快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平等教育权益的落实。

为方便留守儿童随外出父母异地入学,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政府应制订、实施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开辟外来务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例如:为其建立流动学籍;根据具体情况,改善必须回原籍参加中考、高考的制度;免除借读费、建校费和捐资助学费等各种名目的收费,降低留守儿童异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同等的权益,使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能把孩子留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同时当地基层政府,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留住剩余劳动力,让他们在家依然有钱可赚,根治留守儿童问题。

(二)转变观念,指导、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能力。

有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更能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的发展。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妇联、共青团、关工委、教育局等部门要成立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以农村家长学校为依托,加强对农村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力度,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孩子健康成长需要家长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倡导家长要经常、主动地与孩子探讨如何对待金钱、学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并为其提供正确的指导。加强与孩子沟通,增加交流频率,与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联系,除了电话沟通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引导孩子情感良性发展,做到挣钱与教育孩子两不误。

还应该通过农村家长学校,开设留守儿童监护人家教知识培训班,帮助其明确监护职责,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提高监护水平,共同商讨教育的办法和策略。

(三)科学管理,发挥农村学校主阵地、主课堂作用

一要加快留守儿童较多地区的寄宿制学校建设,弥补留守儿童因家庭教育缺失带来的消极影响。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积极改善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让其发挥学校、老师的管理职能和教育功能。二应以人为本,建设教育主课堂。学校要针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将明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安全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专设心理辅导老师,对留守儿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排遣其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帮助留守儿童顺利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保证其身心和谐发展。

(四)聚合多方力量,健全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共管网络。

首先,要加大对新《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引导和教育更多的人们关爱留守儿童,增强社会关注程度,坚决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营造关爱、关心、关注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其次,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建社会呵护网络,代偿缺失的亲情。各乡、镇、村(居委会)应尽快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特别要关注生活困难、问题突出、单独生活的留守儿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要组织多方力量,如:学校退休老师、班主任、共青团员和其它热心人士做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创办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在双休日、寒暑假期间开展有益集体活动,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现已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问题,他们的生存状态及未来命运被广泛关注,各级政府、各界人士应保持高度的灵敏性和责任心,彻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但是没有能力和条件将子女安置在其所打工的城市入学就读,只能将其留在老家,由单亲、老人或者亲朋好友照顾。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农村少年群体—留守儿童。我县毗邻珠三角,外出务工人员更多,留守儿童现象更普遍。根据容县教育局基教股的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县留守儿童已达18761人。这些留守儿童长期在留守状态下生活和学习,普遍存在着学业失败、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生长,甚至危害到家庭和社会。据搜狐新闻网报道,武汉大学在调查中发现,七成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2009年12月,浙江永嘉市高中,有两名留守女生结伴烧炭自杀。可见,留守儿童的问题的严重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很多专家学者对此也做了大量研究,许多基层教育工作者也在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我校教师韩妙就开展了《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县教育局教研员覃广娟主持开展了《留守儿童德育策略研究》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探索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日常行为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相关的建议。总的来说,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是,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的还很多,特别是留守儿童自我教育方面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这让我们的研究站在更高的起点的同时,又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三、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1、激发留守儿童的潜能,指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成长。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孙炳海认为:青少年要做自己的心理老师,人是有心理弹性的,人可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2、留守儿童完全可以在逆境里健康成长。高尔基说:苦难是一所大学。留守儿童虽然要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是,困难是人生的一大笔财富,只要勇敢的面对困难,不断锻炼,就能健康成长。在逆境中成长的留守儿童,在以后的社会工作中,要比别人更有竞争优势。

(二)创新之处

1、目前,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呼吁社会给留守儿童以关爱,是外部因素起作用的“输血”型的教育模式。本课题是从留守儿童的心理角度出发,诱发留守儿童的潜能,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成长,是内部因素起作用的“造血”型的教育模式。

2、目前,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以一个班级或一个学校的留守儿童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视野狭窄,研究成果有限。本课题成员来自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局教研室和县里的四所中学,研究的视野更宽,研究的对象更广,得出的成果将更具普遍性。

3、利用网络技术搭建研究平台,加强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迅速推广研究成果。

四、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最大意义和价值在于,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培养心智健康的合格人才。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极大关注。11月29日至30日,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明委主任李长春强调,要着力建立健全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着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心理要正常、人格要健全、思想要向上、生活要独立的人才,让留守儿童成长为祖国坚强的一代。

五、研究的理论支持

留守儿童研究是一项及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要有充分的理论支持。我们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我们的研究始终要以人为本,以留守儿童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心育人、以己育己,培养懂得自我健康成长的人。为此,我们把以下理论作为研究课题的主要依据。

1、动机理论

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洛夫斯基认为:动机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的动力。托尔曼通过对动物的实验,提出行为的目的性,即行为的动机是期望得到某些东西或企图避开某些讨厌的东西。

2、中学生心理特点理论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性格发展形成时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旺盛,因而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3、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自我教育涉及学生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自我教育的作用比教育更重要。

五、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总结出一套指导留守儿童自我成长的教育模式,为学校德育工作探索出一条新路。

2、通过研究,研究者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搭建一座桥梁,为创建和谐校园,培养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3、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QQ、公共电子邮箱,在研究者与研究者、研究者与留守儿童、研究者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之间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使本课题的研究走出校园,置身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六、研究内容

1、指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走出心理缺失的阴影。

2、指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

3、指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指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七、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1、本课题的研究,以陈桂森为总负责人;以梁焕春、覃广娟为理论总指导,把握课题研究的大方向;其他课题组成员即分工又合作,负责课题的具体研究工作。

2、以容州一中、县底中学、十里中学、江口中学四所中学的留守儿童为研究的面;以个别案例作为研究的点。点面结合,辐射全县。

3、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建立QQ、公共电子邮箱,在研究者与研究者、研究者与留守儿童、研究者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之间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采用问卷调查、留守儿童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等方式,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

2、个案研究法

每个课题组成员选取2—3个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跟踪调查与研究

3、经验总结研究法

采用经验总结研究法,及时进行个案总结、阶段总结,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八、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4月)

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如:《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现代教育心理学》、《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搜集国内外研究留守儿童的有关资料,为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调查了解阶段(2010年5月—2010年10月)

采用问卷调查、座谈的形式,调查课题组成员所在的四所中学的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并形成调查报告,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依据。

3、探索试验阶段(2010年11月—2012年6月)

针对调查研究中总结出的问题,采用个案研究法,对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研究。就研究中出现的偏差,及时进行总结和纠正,形成一整套的教育模式。

4、总结和推广成果阶段(2010年5月—2010年10月)

对课题组的研究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起草并完成研究总报告,申请有关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模版)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钟佳琪 胡红定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杭州310014)

摘要:留守儿童的生存与教育状况,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学者、舆论界与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和问题、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对策

一、我国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他们无法将子女带入城市,由此产生了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凸显。同时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薄弱,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根据全国妇联最新调查统计,2009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其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

二、实地调查

2009年7月,浙江工业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木棉”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经济相对落后、大量民工外出打工的安徽省阜阳市颖东区农村开展支教活动,通过调查问卷与个案访谈等各种形式了解当地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以及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10份,包含了1—6年级的小学生。其中,由(外)祖父母抚养的儿童168名,占总数的80.00%,由亲戚、朋友抚养的儿童36名,占总数的17.14%,自己独立生活的6名,占总数的2.86%。

1、家庭及生活状况

在留守儿童抚养人的受教育情况调查中显示:受教育程度为大学或以上的占

5.71%,受教育程度为高中的占8.57%,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占25.71%,受教育程度为小学的占28.57%,不识字的文盲占31.43%。由此可见,当地农村留守儿童抚养人的受教育程度绝大多数是初中以下,这势必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产生

不利影响。

在被问及和抚养人平时和他们有矛盾时,有80.00%的留守儿童选择了闷声不吭,选择向父母诉苦和采取某种行为发泄的都为8.57%,其余的选择了吵架。如此多的学生选择了闷声不吭这对他们性格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势必会有一些学生变得自闭与不爱讲话。

关于平时和父母的联系频率,43.43%的留守儿童表示平均每周和父母联系一次,31.43%的儿童不定时的和父母联系,平均每月一次和很少联系的分别占

5.14%和18.29%。比较欣喜的是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和父母的联系还是比较频繁与紧密的,虽然不能从中得到很多的关爱,但是至少能减少心中的思念之情,更好鼓励孩子学习生活。

2、学习情况

在与留守儿童班主任的座谈中,老师们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是优的占17.71%,良的占28.00%,中的占29.14%,差的占25.14﹪。由此可见,54.28%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是处于中下等。

事实上,父母外出务工无疑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影响,这其中包括对学习成绩的直接影响和对学习心理的间接影响,而其他抚养人由于无暇顾及或没有能力顾及这些留守儿童,不能填补这一空白,这样就直接影响到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最坏的情况是,有些孩子甚至就是为了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将来就直接跟着父母出去打工。他们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

3、心理状况

在涉及到一些孩子心理的问题上,有40.63%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不是很有安全感,3.13%的感觉自己一点都没安全感。显然,父母不在旁边陪伴使孩子缺失了安全感。

当问到“你认为最难受的事情是什么”时,37.14%的孩子认为是考试成绩不理想,51.43%的孩子选择了父母常年不回家,8.57%选择了和家人相处不好,2.86%认为自我形象不理想。

由此可见,父母不在身边使留守儿童感到孤单,遇到困难时显然少了帮助与开导的人。在物质与情感之中,农村留守儿童更需要来自父母和家庭的亲情。

在“你认为父母外出对自己的成长有利还是有弊”的调查中,选择非常有利

和非常不利的都为31.43%,有37.14%认为弊大于利。可见,在孩子自己的心里,还是非常渴望和父母一起生活,有父母在自己的身边。平时孩子和父母常用的联系方式是打电话,但是电话中往往是提起家人的身体状况以及初略的顾忌孩子的学习,往往没有注意到孩子心理的变化。在家的老人往往又看不到孩子的情感变化。这样长期下去便会造成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1、家庭方面

①家长要加强自身教育,提高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我们建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了解家庭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多关注孩子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所产生的困惑、需要、兴趣等,要注意到孩子的身心方面的变化,及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②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教育,提升他们的家庭教育观。随着父母外出打工,家庭常住人口发生变化,亲子教育逐渐演变成隔代教育。这种隔代教育最大的缺点是管理失效。因此,我们建议,要开展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学习、交流、咨询、娱乐等活动,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培训,督促他们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并教给临时监护人科学教育的观念和方法,让他们意识到恰当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2、学校方面

①建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室,并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这个课程的设置是非常有必要的,直接可以解决部分孩子的心理问题。因此,我们建议上级部门专门给老师进行专业心理培训或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如何很好地引导孩子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②加强学校娱乐、体育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业余兴趣和爱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把一些留守儿童的视线从学校外面的游戏厅、网吧等不良场所转移到学校中来。另外,学校还应该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实学生生活,让留守儿童在欢乐、和睦、关爱、幸福、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3、社会及政府方面

①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消除城乡差距。之所以有大批农民工进入大城市打工,主要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创造更多的岗位,留守儿童数量就会减少。经济的发展势必会使人民素质有所提高,又影响着留守儿童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②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唤起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媒体的宣传,会使这个问题更受关注,全社会同心协力去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与重要性。同时,也使那些家长提高思想觉悟,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③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社会上对未成年人的诱惑是很多的,一不小心,他们就会走上歧途。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类似网吧、歌厅等社会娱乐场所,加强对社会治安的管理,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④继续推进城市教育的发展。目前,农村孩子随父母外出打工任然存在上学难问题,城市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外出农民工子女的需求。城市中,继续扩大民工子弟学校的数量与规模,使进程的孩子不至于找不到学校就读。此外,城市教育的更好发展必然会促使更多外出打工的父母将自己的孩子带到身边。使孩子不缺乏父母的关爱。

总之,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为补充和延续,三者必须相互配合,和谐发展,方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自我教育则是解决留守孩子教育问题的内因和最终目标。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最终还得通过“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参 考 文 献

[1]董晓雅.我国农村教育现状调查[J].记者观察.2008(8):11-13

[2]商江.眺望中国教育——商江教育论文汇集[M].2007.吉林大学出版社

[3]胡双成等.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力量薄落的几点表现[J].中国教师.2007(3):36-39

[4]中国统计年鉴(2008)[C].中国统计出版社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马小颖

(子岸乡中心校***)

摘要:留守儿童的生存与教育状况,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学者、舆论界与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和问题、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对策

一、我国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他们无法将子女带入城市,由此产生了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凸显。同时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薄弱,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全国妇联近日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总体规模扩大。其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据介绍,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二、实地调查

(一)、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

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临时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46.7%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另外,在调研中我发现一个令人心忧的现象,部分留守儿童拜金现象极为严重,帮家里干活之前,要先讲好价钱才会去干活,让人痛心。

(二)、学习压力大

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一些孩子告诉我,由于学习成绩差,就害怕爸爸妈妈会问起,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很多同学看不起等,这就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二、我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情绪。

(二)、临时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临时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29.6%。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就不会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三)、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等;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

(四)、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

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

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五)、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三、对策与建议

1、家庭方面

①家长要加强自身教育,提高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我们建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了解家庭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多关注孩子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所产生的困惑、需要、兴趣等,要注意到孩子的身心方面的变化,及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②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教育,提升他们的家庭教育观。随着父母外出打工,家庭常住人口发生变化,亲子教育逐渐演变成隔代教育。这种隔代教育最大的缺点是管理失效。因此,我们建议,要开展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学习、交流、咨询、娱乐等活动,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培训,督促他们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并教给临时监护人科学教育的观念和方法,让他们意识到恰当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2、学校方面

①建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室,并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这个课程的设置是非常有必要的,直接可以解决部分孩子的心理问题。因此,我们建议上级部门专门给老师进行专业心理培训或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如何很好地引导孩子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②加强学校娱乐、体育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业余兴趣和爱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把一些留守儿童的视线从学校外面的游戏厅、网吧等不良场所转移到学校中来。另外,学校还应该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实学生生活,让留守儿童在欢乐、和睦、关爱、幸福、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3、社会及政府方面

①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消除城乡差距。之所以有大批农民工进入大城市打工,主要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创造更多的岗位,留守儿童数量就会减少。经济的发展势必会使人民素质有所提高,又影响着留守儿童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②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唤起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媒体的宣传,会使这个问题更受关注,全社会同心协力去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与重要性。同时,也使那些家长提高思想觉悟,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③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社会上对未成年人的诱惑是很多的,一不小心,他们就会走上歧途。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类似网吧、歌厅等社会娱乐场所,加强对社会治安的管理,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④继续推进城市教育的发展。目前,农村孩子随父母外出打工任然存在上学难问题,城市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外出农民工子女的需求。城市中,继续扩大民工子弟学校的数量与规模,使进程的孩子不至于找不到学校就读。此外,城市教育的更好发展必然会促使更多外出打工的父母将自己的孩子带到身边。使孩子不缺乏父母的关爱。

总之,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为补充和延续,三者必须相互配合,和谐发展,方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自我教育则是解决留守孩子教育问题的内因和最终目标。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最终还得通过“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参 考 文 献

[1]董晓雅.我国农村教育现状调查[J].记者观察.2008(8):11-13

[2]商江.眺望中国教育——商江教育论文汇集[M].2007.吉林大学出版社

[3]胡双成等.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力量薄落的几点表现[J].中国教师.2007(3):36-39

[4]中国统计年鉴(2008)[C].中国统计出版社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农村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挣回不少收入的同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本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剖析了“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存在的根本问题,分析了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现状

策略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化进程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向城镇参加劳务活动。许多务工者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让他们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一起生活,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一系列学习、心理、行为及道德问题,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影响新农村未来状况的主要因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制约了新时期新农村的建设,阻碍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因此深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提出应对对策和建议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由祖辈或其他亲戚监护的,年龄在6—16周岁之间的儿童。“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改革下放以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变得十分普遍。越来越多农村务工人员进入城市,一部分孩子随父母进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并没有足够的条件能跟随父母到城市,只好由父母交给祖你母或其他亲戚,继续留在农村照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为了供子女上学、修房子、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远走他乡,外出务工。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和工件的不稳定性,使得他们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老家,由孩子的爷爷、婆婆、外公、外婆或其他的亲戚代为监护,这样就形成的农村“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情况

不管是由祖辈照顾,其他亲戚监管还是独自生活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弊端,所以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令人堪忧。调研显示:许多留守儿童由于疏于管教,学习成绩直线下滑,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刻苦精神,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明显差距。心理上也由于长期缺乏亲情而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不良消极情绪多于积极情绪,性格上也有不属于这个年纪该有的沉默、暴躁、极端等缺陷。长期远离父母的监管,缺乏道德约束,有的孩子甚至染上了一些恶习,在特定的时期没有家长作为引路人而走上了歧路!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而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和未来社会的重要力量,如果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不到很好地解决,那么将会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因此,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有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掌握自立自护的本领;有助于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家中的监护人或因为年事过高、文化程度不高,或是忙于农活,导致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较少,缺乏对孩子的教育和管教,再加上学校、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够重视,致使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亲情和学校、家庭教育,在情感、学习、心理、德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下面以笔者所调查学校为例,对“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具体的分析。

(一)、笔者所在学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调查。

笔者所调查的学校直属于黔东南州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东邻剑河县巫交村,南接台江县南宫乡距县城26公里。反排村经济落后,交通闭塞。至今,从县城到反排村仍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地一身泥。为了改变这种落后面貌,也为了给家庭以更大的经济支持,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挣回了不少的收入,老百姓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基本的温饱得到解决,生活质量得以提高,电视、电话等通讯工具得到了普及。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却依然十分严峻,不容忽视。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心理健康易出现异常

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与一般儿童相比,他们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产生种种心理困扰,此时父母的关爱与照顾就显得尤为重要。缺少父母的疏导,很大部分留守儿童思想正确性都存在偏差,更谈不上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等思想境界了,甚至一部分儿童还没有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长期放纵使他们养成不遵守课堂纪律、不诚实、顶撞祖辈、我行我素等不良习惯。依赖父母给予的物质享受,极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习气,并有可能形成“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2、学习成绩差

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或亲戚带管,由于监护人年纪较大、文化程度不高,或平时家务繁忙,平时只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孩子在学习、情感、心理方面的教育缺失严重。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开小差,不积极举手发言,也不思考问题,即使被老师点名,也是答非所问,或直接说“不知道”了事,至于作业则是应付了事,错误百出,更有甚者连题都抄错了,更不用说结果了。有时候学校组织召开家长会,这些学生的家长都由爷爷奶奶或亲戚来参加,也就是听听会就行了。甚至有些家长从不参加家长会。

二、因素分析

1、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是每一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分离的时间较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主体变成了祖辈或其他抚养者。

2、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1)、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精力有限

由于教育资源的短缺,现在的绝大多数农村学校,都采用大班额教学,平均每个班都在60人以上。所有班主任都是一个班的语文或数学,再带两个或三个班的政历地生(其中一科)的教学任务,平均每个教师一天三节课。教师们一天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所剩业余时间已寥寥无几。就算一个班主任老师每天用一个小时找一位同学谈心,除开双休日,每个同学一学期才能轮到可怜的一次。对自己联系

一、两个“留守儿童”也许一学期能有几次谈心的机会,而对其他的学生则很少过问。(2)、教师心理因素

由于新的《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一遇开会,校长、局长们反复强调:“体罚与变相体罚一票否决”、“不要为了他人的成才,自己去以身试法”、“有体罚或变相体者,师德考核为零”等等。教师们害怕自己在对某些逆反心理重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学生顶撞自己而一时冲动,引起自己的教育行为触犯法律,给自己带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教师们大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别给自己惹麻烦”的心态,对那些品质恶劣,行为习惯较差的“留守儿童”,只能听之任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自由发展。

3、社会方面的因素(1)、社会功利主义思潮影响当今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深入每个人的骨髓,衡量一个国家发达富裕与否,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是看个人资产的多少。一些外出务工者,回家过年,当他们眉飞色舞地讲起自己的打工经历时,当他们出手阔绰、大把大把地花钱时,或多或少带有一些炫耀的色彩。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形成看谁比谁更有钱的相互攀比的心理。(2)、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经营着各种各样的游乐场所。如舞厅、游戏厅、网吧,这些不但对未成年人开放,而且对学校也已形成包围之势。加之大多数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的能力不强。于是,许多“留守儿童”在缺少监护人或教师的监管的情况 下,时常进入这些游乐场所,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而不能自拔。

3、配置教育资源,解决大班额额问题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适度超前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各级政府应加强资金投入,对城乡中小实行超前规划、超前建设,扩大城乡基础教育规模。根据人口容量和流动人口数量,预测学生人数,为扩建和新建学校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遏制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而导致的“择校风”,从源头上遏制“择校”而带来的“大班额”问题。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教师素质,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教师责任心,以更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爱护中去,以缓解“大班额”压力。学校自身应探索“大班额”环境下的教学新策略和组织方式;组织和开展好课外活动,丰富师生课外生活,缓解师生的心理负担。

4、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政府各职能部门加大净化学校周边环境的力度,坚决禁止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等游乐场所向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开放。充分发挥社区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作用,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个方面努力协调,积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成立如妇女儿童委员会、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等,组织离退休教职工配合村委会构建群众性组织,他们完全有能力胜任中小学的教育和监护工作,给孩子在家庭的学校之间构筑一道健康的桥梁。借助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强村民对“留守儿童”的责任感的爱心的培养,使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能像关心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爱护身边的“留守儿童”,从而建立一种无形的、有效的社区儿童保护体系。

当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综合性的问题,要想解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人之力所能。只有广大农民在国家的系列优惠政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到真正的实惠,有相对稳定的生活、工作环境,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才能得到一定的缓解。要想真正的标本兼治,彻底解决,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人文上整体将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中,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陈丽丽:《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教育导报《省十届政协委员提案关注教育》2008年1月22日

3、四川省三台县百顷初中校《2007年秋德育工作手册》

4、四川省三台县百顷初中校《“留守儿童”情况登记表》

5、四川省三台县百顷初中校2007年期末成绩册

6、圆圆《改革评价机制推进素质教育》

7、李晓亮:《学生减负关键要改变应试教育》

下载营口市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及教育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营口市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及教育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经济学的思维与应用》期末论文 任课教师:王超 课时:周三5—6节 学院班级:管理(2)班 姓名:薛天骄 学号:P092314768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提纲) 一、 分......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基于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和分析摘要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

    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

    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 张怡恒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转型期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十分棘手的社会问题,当前,政府和社会舆论都在关心农民工流动子女在城里就学的问题,但更大......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就是父母长期外出孩子留守在家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的儿童。留守儿童常出现情感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青岛市城阳区上马街道 肖媛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城镇......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一、课题背景 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

    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的生存现状调查

    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的生存现状调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了背井离乡进城打工。目前,我国民工总数已经超过了一亿,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民工潮”,然而......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长期亲情缺失致性格孤僻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流传在江西农村的顺口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