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实施方案[全文5篇]

时间:2020-10-06 13:2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实施方案》。

第一篇:市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甘政办发〔2016〕185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目标,不断改革创新,努力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切实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健康嘉峪关建设贡献力量。

二、工作目标

到2020年,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总体达到国家标准,体育课时和锻炼时间切实保证,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基本养成,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显著增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到90%,并逐年稳步提升。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体系健全、制度完善、充满活力、注重实效的学校体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三、主要任务

(一)开齐开好体育课

1.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中小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好体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小学1至2年级每周安排4节体育与健康课,3至9年级每周安排3节体育与健康课;

高中阶段(含职业学校)每周安排3节体育与健康课。师资、场地等条件比较充裕的学校可适当增加体育课课时。寄宿制中小学要坚持早操制度。(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2.合理安排体育课教学内容。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注重运动技能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在学生熟练掌握1-2项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运动项目教学,提高专项运动能力。大力普及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广泛开展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优势项目,深入挖掘、整理、推广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充实体育课程内容,丰富校园体育文化。(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3.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立足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不同内容的教学规律与要求,进行教法与学法创新,探索以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为纽带,打破班级、年级界限,有效组织体育课教学和课外锻炼,调动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积极性。研究制定运动项目教学指南,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办学特色。(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二)强化课外阳光体育锻炼

1.将课外阳光体育锻炼纳入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年龄、性别、体质状况和兴趣爱好,进一步细化和深入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大课间(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的阳光体育锻炼方案,不断健全完善课外阳光体育锻炼长效机制。将课外阳光体育活动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纳入教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间安排,做到活动有计划、有内容、有时间、有教师、有场地,确保制度化、常态化。(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2.确保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学校每天上午要安排25-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坚持做好早操、眼保健操和课间操;

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活动。因地制宜,积极鼓励学校创办体育俱乐部或社团,开展冬季长跑、足球、篮球、排球、武术等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各学校根据各自特点开展跳绳、踢毽子、抖空竹、健美操、啦啦操等趣味性、集体性、安全性体育活动,激发广大学生的运动兴趣,切实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运动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三)健全完善训练竞赛体系

1.开展课余训练。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有序开展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积极培养后备人才,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学校要通过组建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等形式,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成才路径。扎实推动教体融合,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进一步优化布局结构,强化考核管理,完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体育局)

2.完善竞赛体系。建设常态化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积极组织参加三年一届的全省中学生运动会,坚持每年举办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小学生球类比赛。各学校每学年在春、秋两季各举办一次以田径或传统项目、趣味项目为主的学校运动会或体育节,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校际之间、班级之间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鼓励学校参加教育、体育等部门举办的各类体育比赛,积极参与各级学生体育协会举办的单项赛事,参与每年举办的省级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推进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和竞争机制不断完善。(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体育局)

(四)做实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

1.完善考试评价办法。体育课考核要突出过程管理,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体质健康、课外锻炼、参与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组织实施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坚持把体育学科纳入中考范围,以满分50分计入中考升学总成绩并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依据。逐步完善残疾学生体育考试评测机制。组织实施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体育与健康课科目的考试工作,细化并做实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对学生身心健康的考察评价工作,为高考招生录取提供客观、准确的参考依据。(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2.加强体育教学质量监测。明确体育课程学业质量要求,按照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组织实施好体育与健康课程质量监测工作,健全完善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情况监测制度,推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以强化体育课程和课外锻炼为基础,继续做好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逐步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认真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数据测试和上报工作,确保测试上报数据及时、完整、真实、有效。(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3.有效运用监测评价结果。建立从小学到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成长档案,引导学生和家长关注体质健康。各学校要制作《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规范记录每一名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及其评定等级。小学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列入学生成长记录或素质报告册,初中以上学校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指标和内容。(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五)切实强化评估督导工作

1.认真开展学校体育工作评估。以《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为依据,对中小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教育教学、条件保障、学生体质、监督检查等逐项评价打分。评定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对体育工作有特色,深化改革有成效,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有创新的学校,可以在评估中获得加分奖励。对不能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未按国家规定开足体育与健康课、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未按要求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如实上报数据、评估中弄虚作假的,学校体育工作等级评定结果为不合格。学校每年组织一次体育工作自评,市教育局对学校自评情况进行复核,形成评估工作报告,并公布复核结果。探索实施第三方评估、督导和检查学校体育工作机制。(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2.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指导学校开展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年度报告内容重点反映学校体育开课率、教学实施总体情况、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教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等关键指标。市教育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汇总,动态发布学校体育工作情况,全面总结学校体育工作,组织编制全市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组织交流学校体育工作经验,展示体育改革成果,共享优质信息资源。通过全面总结和建立健全年度报告制度,动态监测学校体育工作,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3.开展“快乐校园”创建工作。继续组织开展市级“快乐校园”创建工作,每年面向全市中小学评定“快乐校园示范学校”。凡达到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要求且评定为良好等级以上的学校,可积极申报。市教育局、市财政局组织专家组,按照嘉峪关市“快乐校园示范学校”创建工作评估指标,对申报学校进行全面评估。对通过评估的申报学校给予嘉峪关市“快乐校园示范学校”资格认定,授予“嘉峪关市快乐校园示范学校”称号,并给予一次性资金奖补。奖补资金主要用于学校体育艺术教育软硬件建设,带动全市中小学校音体美工作整体上层次、上水平。(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财政局)

(六)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1.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增加并落实体育教师补充计划。学校在核定的教职工总编制数内,调整优化教师结构,按照体育与健康课、课余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与竞赛、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工作需要,及时优先补充体育课教师。小学每5—6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

初中每6—7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

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每8—9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农村200名学生以上的中小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要在配齐体育教师的基础上,根据体育特色(传统)项目建设需要,配备1-2名专项体育教师。通过教师招聘、免费师范生分配等途径,招录合格体育教师。按照有关规定,聘用退役优秀运动员从事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

2.加大体育教师培训力度。将体育教师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和专业提升的重要内容,集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教师全员培训工作。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教师培训计划和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等形式,着力培养一批体育骨干教师和体育名师等领军人才。重点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教师培训计划和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等形式,力争用3年时间对全省体育教师进行一轮培训。(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3.探索体育教师走教制度。建立走教制度,化解学校体育教师缺乏等问题。对走教教师在年度考核、评先选优方面给以适当倾斜。(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4.落实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切实保障体育教师合法权益,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确保体育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表彰、业务进修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将体育教师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及比赛、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等常规性工作纳入教学工作量,并将体育教师带队参加国家、省、市教育部门举办的各项赛事成绩纳入教师职称评定条件。学校要定期为体育教师配备工作服装等必备用品。(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

(七)着力推进体育设施建设

1.完善体育场馆建设和器材配备。以保基本、兜底线为原则,建设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配好体育器材。各学校应按照国家制定的各类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等配备标准、安全标准和质量标准,加大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有计划地改善场馆设施条件,并将学校体育器材纳入教学装备采购计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及体育器材配备须达到《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要求。在“全面改薄”项目计划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工作中,加大学校体育教学条件和学生体育锻炼条件的标准化改善力度。(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市体育局)

2.提高体育场馆设施使用效益。相关部门要密切合作,积极推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为学校体育提供服务,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根据《嘉峪关市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推动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后、节假日对师生和公众有序开放。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市体育场、市综合体育馆等资源开展体育活动。学校要健全完善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维护和安全使用制度,并由专人负责管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学校体育场馆和设施器材。(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体育局)

(八)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进一步完善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经费投入机制,不断加大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力度,并随教育经费标准提高而逐步增加。市教育局根据需求将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学校要将体育教学及活动条件改善纳入学校预算,并将体育经费足额用在体育教学及体育锻炼上,发挥经费最大效益,保障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教育局)

(九)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1.加强风险管理。学校要根据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建立体育器材安全台账,定期开展检查和维护。有安全风险的应当设立明显警示标志和安全提示。完善校方责任险,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试点探索建立并推行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办法,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保障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2.健全防范机制。各级各类学校要健全完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利用体育与健康课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等渠道,经常性开展体育运动安全常识普及和运动安全系列主题教育,尤其要加强新生入学体育运动安全教育,制定体育安全守则,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的伤害应急处置和救护能力。加强校长、教师及有关管理人员培训,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学校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调工作,共同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不断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二)强化考核激励。市教育局在年度素质教育目标责任书考核中,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考核办法。对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对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严重下降的单位要通报批评。

(三)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及网络等手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新闻宣传力度,传播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健康观,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学校体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实施方案

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实

施方案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对促进教育现代化,打造xx精神高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省学校体育仍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师资短缺、课时和课外活动时间落实不到位、学生缺乏基本运动技能、经费投入不足、场地设施不健全、评价机制不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等问题仍然突出。为进一步推动我省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八大及历次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目标,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坚持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与运动竞赛相协调,坚持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遵循教育和体育规律,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切实发挥体育育人功能,全面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到2020年,学校基本配齐体育教师,体育场地设施、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体育课时和锻炼时间全面落实,“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学模式初步形成,教学训练与竞赛体系基本建立;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基本养成,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得到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指标明显提升,所有学生基本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政府主导、部门共管、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学校体育与相关学科有机融合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基本形成,努力构建具有xx特色的学校体育发展格局。

二、主要任务

(一)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1.强化体育育人功能。坚持立德树人,切实发挥体育在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把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结合,深入挖掘学校体育在德育、智育、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中的重要功能,将体育与各学段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相互融合,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提高综合素质。以体育课、课外锻炼和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遵规守纪意识和团结协作、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精神。将体育教学与职业技能有机整合,为学生创业就业和快乐工作、健康生活奠定基础。

2.开齐开足体育课程。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纲要,逐步开足上好体育课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周安排3学时体育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增加体育课时。高中阶段学校每周安排2学时体育课。高等院校为一、二年级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对削减、挤占体育课时的学校校长,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约谈并责令限期整改。

3.培养学生专项运动技能。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师资和设施情况,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运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积极推进田径、体操等体育基础项目,广泛开展球类运动,挖掘适合在学校开展的民族特色和民间体育运动项目。小学阶段要注重通过体育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基本运动技能。中学阶段要围绕让每位学生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和基本的身体锻炼方法、体验运动项目等,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要满足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多元化需求,丰富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体育文化、科学健身、体育与健康等理论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4.强化课外锻炼。健全完善学生体育锻炼制度,学校要将学生在校内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间。幼儿园要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小学校要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将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和每天一小时锻炼作为学校日常体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以“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为重点,以趣味竞赛和活动为载体,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职业学校在顶岗实习期间,要安排学生体育锻炼时间。高等院校要面向全体学生,每周组织不少于3次课外体育锻炼。特殊学校要重视病残、体弱学生的体育锻炼,组织开展适宜的体育保健和康复锻炼。各级各类学校每年都要开展系列阳光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户外体育锻炼,让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坚持整体推进与示范引领相结合,组织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创建活动,发挥示范校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5.提高体育教学水平。体育教学要加强健康知识教育,强化运动技能学习,科学安排运动负荷,重视实践练习。各地要因地制宜,创新体育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途径,全面落实国家运动项目教学指南,帮助学生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学模式。创新体育课教学方式,将教学重点放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与培养运动技能上,在保证体育课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的前提下,增强课程内容的选择性、趣味性,使学生了解体育健康知识,掌握基本运动技能。探索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发高质量的体育教学共享资源,开设校园足球教学资源网,提高体育教学信息化水平。依托省内高等院校建立学生体质监测中心、教学研究中心、竞赛指导中心,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升学校体育科学化水平。

6.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公告制度,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年在校内公布测试结果,并向学生家长反馈。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机构,按照逐级审查、随机抽查、动态分析预测、信息反馈公示、评价结果应用等工作程序认真组织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力争到“十三五”末,全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85%以上,学生耐力、力量、速度、柔韧等主要体能素质明显增强,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发生率明显下降。

(二)完善训练和竞赛体系。

7.加强教体结合,开展课余训练。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围绕“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工作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训练,重点普及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以及我省传统体育特色等项目。每所学校要有不少于一个体育项目运动队或俱乐部,每个年级、班级要有代表队或兴趣小组,并组织开展课余训练活动。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支持体育部门在学校开展的课余体育训练,体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课余训练的业务指导,帮助学校科学选才,对有运动天赋和体育特长的学生,纳入训练体系,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加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业余体校建设,完善优秀体育人才进入各级体育示范学校的入学、转学办法,做到相互衔接,各地和学校要拿出一定比例的专项招生计划招录体育特长生。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健全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机制,规范招生、训练、竞赛等工作,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与省体育局共办省级优秀运动队。

8.构建省、市(州)、县、校四级体育竞赛体系。进一步规范体育竞赛管理,建立健全学生体育竞赛体制,定期举办学生综合性或专项性运动会。全省每4年举办一届综合性学生运动会,市(州)每3年举办一次中小学生运动会,县(市、区)每2年举办一次学生综合运动会或专项运动会,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各级各类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班级、年级、校际竞赛活动,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学校运动会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趣味性,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内容列为运动会项目,在完善常规体育竞赛活动的基础上,不断推广具有学校、区域特色的体育项目。完善竞赛监督制度,确保竞赛公平、安全、文明,使体育运动成为青少年学生体验、适应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培养青少年规则意识,养成遵纪守规习惯,倡导“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

(三)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9.补足配齐师资力量。各地要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对体育教师配备不足且未纳入当年招聘计划的县(市、区)不予审批当年教师招聘计划。鼓励各地通过特岗计划、乡村教师计划等途径重点补充乡镇及偏远学校体育师资。加大体育教师交流轮岗、支教力度,推行学区走教制、顶岗实习制。鼓励聘用退役运动员、在职运动员担任学校兼职体育教师。加强体育教研力量,各地教研室逐步配备专职体育教研员。

10.加强体育教师培养培训。依托省内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体育专业教师培养方式,突出体育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以“重实践、厚基础、多技能、高素质”为原则和目标,培养一批能承担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研、管理及群众体育指导工作的一专多能型骨干体育教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健全体育教师聘任、培训、考核等制度,以提升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为主线,实施体育教师全员职后培训,使体育教师更好的适应体育课程改革新要求。到2020年,实现对全省中小学校(含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的全员培训,体育教师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11.提高体育教师待遇。建立完善符合体育学科特点的体育教师工作考核和职称评聘办法,保障体育教师在职称评聘、福利待遇、评先选优、晋级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有同等待遇。将体育教师组织的早操、大课间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校运动队课余训练和竞赛活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数据上报等工作计入教师工作量,标准由各地或各校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落实体育教师室外职业装备配备,各级各类学校每年要为专职体育教师(包括每周上体育课8节以上的兼职教师)配备必要的服装,体育教师教学装备费用纳入学校经费予以保障。

(四)完善保障机制。

12.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和器材配备达标。按照保基本、兜底线的原则,把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标准,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和器材配备,新建中小学校要按《xx省标准化中小学校办学标准》,建设体育场地和配备体育器材,新建高等学校要按《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建设体育场馆和配备体育器材。各地教育部门和质监、环保等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塑胶跑道、场馆、器材配备建设中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施工过程的监督和验收检测,确保体育设施安全。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的管理和维护,完善体育场地和器材、管理、使用等规章制度,提高使用效益。到2020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和器材配备基本达到《xx省标准化中小学校办学标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

13.统筹社会资源。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青少年对体育锻炼设施的需要,公共体育设施要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统筹考虑、综合利用,促进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共建共享。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要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结合“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改善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条件。支持和鼓励学校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体育资源,创新体育活动内容、方式和载体,创办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联盟等,努力满足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需要。

14.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加大学校体育专项经费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将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教育经费中,加强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教学训练、师资培训和组织竞赛等方面的资金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在体育场地建设、器材配备、教师调配、资金等方面,向体育工作示范校、校园足球特色校、体育传统项目校给予适当倾斜。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经费要纳入学校经费预算,每年安排一定比例专项经费用于开展体育活动和购买体育器材,满足学生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的需求。

15.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各地政府要加强对学校体育安全的指导和监督,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运动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对学校大型体育活动的管理,防止发生群体性安全事件。各级各类学校要贯彻落实教育部《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建立完善体育运动安全管理办法,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维护管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在全面实施校方责任险的基础上,为参加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的学生购买相应商业保险。加强对师生运动安全教育,提高学校体育从业人员运动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伤害应急处置、救护能力。鼓励各地各校试点推行学校体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办法。

(五)健全评价监测体系。

16.强化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报告制度,在学校自评基础上,各地和学校对体育课开课率、“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开展情况、学生体质达标情况、竞赛活动情况、经费投入、教学条件、教师队伍建设等学校体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形成报告逐级上报。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校领导考核内容,按照隶属关系,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富有成效的校领导在评先选优及提任上优先考虑;对不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不落实相关要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数据连续三年在全省排名末尾的学校,对校领导进行约谈并责令限期整改,校领导当年不得评为先进个人,考核不得评为优秀,学校不得评为先进单位。各地各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师考核和管理,制定考核管理办法,对不按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上课,擅自更改教学内容,不按要求着装上课的体育教师要按照教学事故严肃处理。

17.完善学生体育考核评价。健全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小学校要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体育课程考核要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体质健康、课外锻炼、参与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突出过程管理。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行全体学生体质测试制度,学校要规范填写《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记录每一名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及其评定等级。小学要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列入学生成长记录或素质报告书,初中以上学校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生评先选优、毕业考核的重要依据。发挥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实行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升学总分,并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值。到2020年,全省体育中考成绩统一提高至50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进一步加大体育在中考成绩中的分值,评分方法、实施细则等由各市(州)自行制定。

三、组织实施

18.加强组织领导。各地政府要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统筹协调,落实管理责任,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帮助学校解决体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向同级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工作落实情况,提出推进工作和解决问题的建议措施。建立健全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学校体育工作机制,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行政主管职能作用,财政、人社、体育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落实好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各项任务。各级各类学校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教育的薄弱环节,制定工作计划,细化目标任务和不同教育阶段的工作重点,深入推进学校体育资源优化配置和体育教学改革,切实落实好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各项任务。

19.强化考核激励。各地要将学校体育工作列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评价指标,加强学校体育督导检查,建立科学的督导评估体系、公告制度和行政问责制。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在70%以下且持续三年下降的县(市、区),在教育督导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

20.营造学校体育发展良好环境。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大力宣传学校体育工作政策要求,树立先进典型,总结推广经验,广泛传播健康理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健康观,多措并举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大对学校体育活动的宣传报道,引导形成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关注学校体育、关爱青少年健康的良好氛围,努力开创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篇:周口职院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印发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

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院部处室: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河南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省体育局《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豫教体卫艺〔2017〕41号)精神,加快我校体育工作发展,现将《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印发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7年6月2日

附件

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体育局,各高等学校,厅属各学校:

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学校体育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各地、各部门不断出台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学校体育,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总体上看,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对学校体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不能保证、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等问题依然突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亟待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不够,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为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目标,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切实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保证课程时间,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强化课外练习和科学锻炼指导,调动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坚持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遵循教育和体育规律,以兴趣为引导,注重因材施教和快乐参与,重视运动技能培养,逐步提高运动水平,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

坚持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有序开展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积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

坚持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强化政府责任,统一基本标准,因地因校制宜,积极稳妥推进,鼓励依据民族特色和地方传统,大胆探索创新,不断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

(三)工作目标。到2020年,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总体达到国家标准,体育课时和锻炼时间切实保证,教学、训练与竞赛体系基本完备,体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基本养成,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显著增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体系健全、制度完善、充满活力、注重实效的中国特色学校体育发展格局。

二、推进课程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四)完善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构建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各地中小学校要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上好体育课,体育课时标准为: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阶段教育(含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每周2课时;普通高等学校1—2年级每周为2课时。为普通高等学校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以多样化内容吸引学生积极选修体育课。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有条件的地方可为中小学增加体育课时。为保证教学质量,原则上体育课人数为:小学每班不超过45人,中学每班不超过50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每班不超过35人。目前尚不能达到上述要求者,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达到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培养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和体能素质,为高中阶段的专项学习奠定基础;普通高中要按照《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学生运动兴趣选项分班教学原则积极实行,使学生熟练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中等职业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按要求组织实施体育教学,切实提高学生体育素养;高等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帮助学生形成运动专长。大力推动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积极推进田径、游泳、体操等基础项目及其他特色项目,广泛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优势项目。进一步挖掘整理民族民间体育,充实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五)强化课外锻炼。健全学生体育锻炼制度,学校要将学生在校内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间安排,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根据学校实际,采取每天两个大课间体育活动、无体育课当天安排活动课以及每天一次活动课等不同模式,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到实处。组织开展全省中小学“最美大课间”评选展示活动,不断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质量。认真做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与数据上报工作。幼儿园要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制度。高等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成立不少于20个的学生体育社团,建立一年级新生出早操制度,引导其他年级学生积极参加早操。职业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要注意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全民健身运动,中小学校要合理安排家庭“体育作业”,家长要支持学生参加社会体育活动,社区要为学生体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共同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机制。定期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和“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坚持每年开展学生冬季长跑等群体性活动,形成覆盖校内外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体系。

(六)促进质量提升。体育教学要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注重运动技能学习,科学安排运动负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注学生体育能力和体质水平差异,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扎实基础。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加强组织管理,丰富活动内容,增强锻炼效果,探索课内课外相结合的一体化发展路径,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局面。研究推广适合不同类型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资源,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和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质量,保证每个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创新体育教学与课外锻炼资源,不断增强体育活动吸引力。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以兴趣特长为导向,鼓励学生参加团体性、对抗性体育运动项目,注重学生集体荣誉感、团队合作精神、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促进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立学校体育科研机构,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提高学校体育科学化水平。

三、规范体育竞赛,完善训练和竞赛体系

(七)开展课余训练。学校应通过组建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等形式,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成才路径,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奠定基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运动训练规律,科学安排训练计划,妥善处理好文化课学习和训练的关系,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打好专项运动能力基础,不断提高课余运动训练水平。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

(八)完善竞赛体系。建设常态化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在广泛开展班级、年级体育比赛的基础上,学校每年举办春、秋季两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竞赛,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制定学校体育课余训练与竞赛管理办法,完善和规范学生体育竞赛体制,构建校、县、市、省四级竞赛体系。各地要在整合赛事资源的基础上,系统设计并构建相互衔接的学生体育竞赛体系,积极组织开展区域内竞赛活动,定期举办综合性学生运动会。推动开展跨区域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全省每年举办十项左右大学生单项体育竞赛;五项左右中学生单项体育竞赛,每两年举办一届大、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各市、县(区)积极举办区域内中小学生体育竞赛活动。有关部门要为在正式比赛中达到运动员等级标准的学生办理相应的运动员等级证书。完善竞赛选拔机制,畅通学生运动员进入各级专业运动队、代表队的渠道。

四、增强基础能力,提升学校体育保障水平

(九)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建设,增强广大体育教师特别是乡村体育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坚定长期致力于体育教育事业的理想与信心。小学根据每周16—18学时教学工作量配备1名体育教师,中学根据每周12—14学时教学工作量配备1名体育教师,普通高等学校根据每周10—12学时教学工作量配备1名体育教师。各地要利用现有政策和渠道,按标准配齐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研人员,省辖市基础教育教研机构要配备专职体育教研员。办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合格体育教师。鼓励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体育特长的志愿人员兼任体育教师。实施体育教师全员培训,规划实施省级体育名师培养工程,着力培养一大批体育骨干教师和体育名师等领军人才。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培训,为乡村小学兼职体育教师编写专用教材,举办专门培训。落实有关政策措施,提高农村教师生活待遇。鼓励城镇学校体育教师到乡村学校轮岗交流。关注特殊教育对象,提升特殊教育体育教师水平。科学合理确定体育教师工作量,把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余训练、比赛等纳入教学工作量。保障体育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晋级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进一步完善符合体育学科特点的体育教师工作考核和职称(职务)评聘办法。

(十)推进体育设施建设。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相应的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配建体育场馆等体育设施。各地各部门要把学校体育设施列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保基本、兜底线为原则,建设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配好体育器材。根据学校体育工作实际需要,为体育教师配备必要的教学装备,修订河南省体育教师运动服装配置标准。进一步完善制度,积极推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为学校体育提供服务,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推动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后和节假日对本校师生和公众有序开放,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户外营地等资源开展体育活动。

(十一)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大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力度,在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时要对学校体育给予倾斜。各级教育部门要根据需求将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预算,学校要保障体育工作的经费需求。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统筹体育彩票公益金等各类财政资金,支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各级各类体校和学校体育设施条件改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发展学校体育,多渠道增加学校体育投入。

(十二)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健全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机制,保障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的伤害应急处置和救护能力。加强校长、教师及有关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学校体育从业人员运动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学校应当根据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定期开展检查,有安全风险的应当设立安全提示。完善校方责任险,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鼓励各地政府试点推行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办法。

(十三)整合各方资源支持学校体育。完善政策措施,采取政府购买体育服务等方式,逐步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技术、人才等资源服务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等活动。鼓励专业运动队、职业体育俱乐部定期组织教练员、运动员深入学校指导开展有关体育活动。支持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业等开展广泛合作,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加深同港澳台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合作。加强学校体育国际交流。

五、加强评价监测,促进学校体育健康发展

(十四)完善考试评价办法。构建课内外相结合、各学段相衔接的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和规范体育运动项目考核和学业水平考试,发挥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体育课程考核要突出过程管理,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体质健康、课外锻炼、参与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中小学要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中考成绩中的分量,把体育科目纳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学校体育测试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特殊情况,体现人文关怀。

(十五)加强体育教学质量监测。明确体育课程学业质量要求,促进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建立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情况监测制度,定期开展体育课程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其实施情况作为构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的重要基础,确保测试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学生《标准》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学生、奖学金评选。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标准》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肄业处理。鼓励各地运用现代化手段对体育课质量进行监测、监控或对开展情况进行公示。

六、组织实施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统筹协调,落实管理责任,并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切实抓紧抓好。建立各级青少年体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省级有关部门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中的责任,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好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各项任务。

(十七)强化考核激励。各地要把学校体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负责人业绩考核评价指标。对成绩突出的单位、部门、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加强学校体育督导检查,建立科学的专项督查、抽查、公告制度和行政问责机制。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教育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开展学校体育专项检查,建立约谈有关主管负责人的机制。

(十八)营造良好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及网络等手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新闻宣传力度,总结交流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传播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健康观,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学校体育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强化养成教育 促进全面发展

由“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说起

--------沙土镇第一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点滴

由“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足以看出,对学生的教育,德育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该是根本。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大家都知道,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特别是小学生,可塑性强,也正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行为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校德育工作就一直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下面,就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感悟归纳如下:

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告诉我,一定要充分了解学校的“底细”。

我校现有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967人,教职工92人,校园环境优美,育人功能完善,图书室、实验室、综合楼、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等配备齐全,基本实现了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办公自动化、备课网络化、教学现代化,是一所较大型的乡镇完全小学。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教学成绩连年居全县同类学校前茅,连续被金沙县人民政府、县教育局评为“先进单位”。2000年被少先队贵州省工作委员会评为“全省红领巾示范学校”;2006被金沙县教育局评为“德育示范校”;2007年被金沙县教育局、环保局评为“绿色学校”;2012年被评为市级语言文字示范校;2013年被评为贵州省“留守儿童之家”示范校、金沙县“三生四爱五心五 好”示范校、金沙县“教育工作目标考核综合评比先进单位”。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被省教育厅列为贵州省100所实验小学之一。

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应该归功于学校一如既往狠抓的德育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基本途径和实施方法

1、编织齐抓共管教育网,上下一心狠抓养成教育。

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不是靠某个人就能办好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上上下下共同努力,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齐抓共管。因此,学校高度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把习惯养成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长效评比机制,促进工作长期开展。建立周例会通报制度,将习惯养成作为重要内容每周一次情况通报,注意横向和纵向之间的联系,各方面要求要协调一致,学校领导重视,德育校长、政教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各班班主任、家长共同形成的常抓养成教育的网。

2、深华教育制度文化,拓展养成教育内涵发展。

(1)落实学生管理制度常态化,强化学生遵纪守规意识,为德育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我校以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沙土一小学生行为规范六要求》为重点,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以树立良好的学生形象。首先,我们将守则内容发悬挂在每个教室,班主任经常性组织学生学习,要求做到熟记于心。结合规则的制定,通过学校大小例会,推选平时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和平时表现较差的学生,在全校师 生面前做表态发言,让大家监督他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是否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每月坚持开展“三星评比活动”,根据学生的表现,每月评出各班级的“文明之星”“学习之星”“劳动之星”张榜表扬,宣传向榜样学习。为更好的彰显学生管理制度的可行性,今年三月,学校少先大队组织三至六年级学生,进行了“学习新守则,遵守新守则” 争做合格小学生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比赛,激励更多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学生知道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个细微动作做起。然后,要求我们的教师勤于走近学生,用心观察,从学生的每一处细微变化,如衣着打扮、语言、对待人的言行等表现来捕捉他们的内心变化,从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慢慢从小处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举止。

(2)学生评比活动常态化,促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对教师的以身示范方面的要求的写照。作为老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教师自己首先做到。教师无小节,处处做楷模。开学初,首先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五条禁令”,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五条禁令”约束自己,设身处地为孩子们树立榜样。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小榜样激励学生,让“学习之星”“文明之星”“劳动之星”在各班进行引领和示范,争取将他们的“星级表现”的模范引领作用最大化。还要求各班级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多树立新榜样、新模范,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根据学校“写字教育工程”要求,我们在每学期都开展优秀作业(语文、数学、英语、美术、手工)展览,每个班级评出10份优秀作业进行表彰。每次活动结束,学生的作业书写,都大有改观,“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浓厚。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求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还要求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给他们多讲一些名人持之以恒、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等方面的故事,引导他们多读一些课外书籍,从中感受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成材的重要影响,从而自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抓细节训练,从“小”处入手,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统统一下子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从细微处入手,每月针对不同习惯养成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比如,小学一年级“学会倾听习惯”养成目标要求:a、上课不做小动作,不玩玩具及学习用品,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b、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看他们发言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C、要倾听老师讲解,并按要求认真练习。(4)言行规范也建章立制,争取多渠道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学校高度重视“守则规范”的贯彻落实,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师生深入学习贯彻“守则”、“规范”。加强对贯彻落实“守则”、“规范”的检查、指导、评价,总结。制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细则》以 及学生常规管理工作制度如《学生一日规范六要求》(即一声问候、二个轻声、三个安静、四个整洁、五个自觉、六个不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积极开展“日查、周结、月评”常规教育活动,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道德认识,为学会做人做事打好基础。日查:在校每天由值日生根据养成教育内容,进行细致检查,对各班进行量化评比,而各班级内部则由值日班长进行检查并认真做好值日手记;在家每天由家长与孩子一起实事求是填写《学生成长手册》。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周结:班级内由值周班长总结一周工作,三年级以上班级制作手抄报,表扬进步大的学生,批评不良现象。而学校则通过校园公示栏,公布每周量化评比成绩,督促各班进行反思,找出养成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班级工作。

3、特殊人群特别对待,真抓实干要成效。

学生行为习惯的问题,要从行为着眼。各班主任、科任教师,如果发现了学生有什么不好的苗头,就要及时制止,及时教育。例如近期,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比如:合唱节、体育周、“六.一”活动等,一些学生借活动间隙,在校园游逛,疯打,不进教室学习,影响极坏,特别是六年级的李兴智、张飞、魏醇灿、帅贵阳等同学最为典型。学校接到班主任反映的解情况后,决定采用“一对一”的重点突破帮扶的方法,各室领导进行选派对象——“一对一”跟踪帮扶。通过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找各自的帮扶对象谈话,“动之于情,晓之于理”,让学生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从内心帮助学生,丢弃不良行为,再塑好习惯。六年级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有时就 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所以要持之以恒,要通过反复抓,抓反复,真正实现学生错误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再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良好习惯转化。

4、以丰富的活动搭建平台,全力以赴巩固养成教育新成果。养成教育贵在主动、持续发展。学校德育工作,按照德育计划,每月制定一个大主题,如开展“争当合格小公民”、“创先争优争当四星少年”、“捡起一片废纸,留下一种美德”、“小手牵大手,共创美丽校园”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道德、选择行为,进行自我批评与合作竞争,从而自觉遵守规范。同时,还结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争做四好少年”号召,学校制定出了“四星”评比制度,即“文明之星”、“好学之星”、“健康之星”、“团结之星”评比。每周结合班级情况评出其中一星,每月评出“班级四星”,从“班级四星”中评出“校园四星”进行表彰。以星级评比为抓手,狠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在评比活动中,增强了学生的班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激发学生争当校园“四小明星”的热情。自2014年4月份起,学校要求各班认真开展好“道德讲堂”活动,重点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感恩教育等,通过以上形式的教育,学生逐渐形成自我约束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

5、学校教育奠基,家庭教育夯实,合力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家庭是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摇篮,父母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 启蒙老师”。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所以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每学期在开学和期中考试后,都要召开全校性学生家长会。家长会不单纯是开开会,坐着听,而是制定活动安排,有课件,使活动有序进行。还充分利用课堂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听课,看看我校的师资配备,还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参观学校各办公室,看看学校的硬件设施,还有就是学校领导、教师与家长座谈,了解家长的意愿,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从中让家长感受到学校的科学化管理,学校也在活动中找到不足。通过参加家长会,督促家长从自身做起,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对孩子的教育,形成家校合力的美好愿景。

俗话说:“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良好习惯一旦形成,孩子们将受益终身。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有人曾这样比喻学校教育:学校就像一个工厂,培育出思想好,习惯好,成绩好的学生是正品;成绩好,思想不好的是次品;成绩不好,思想不好的是伪劣产品。我们相信,在我们沙土一小这片沃土上,培育出的都是正能量,都是合格的小学生。

三、问题与反思

1、部分教师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操作实施过程中执行不力不够。

2、学校管理、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

3、由于农村学校家长的文化程度及认知水平局限,家长的支持配合不得力,学生在校受到的教育回到家就被原化了。

4、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了一定训练及改观,但效果离预期的达成目标还有一定差距,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存在严重的问题。

有一句话说得好:好习惯可以终身让人享用它的利息,坏习惯让人一生偿还不了它的债务。能有一个好习惯真的让人终身受益。因此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不断学习,更多地吸收他人的经验,把我校的养成教育工作做扎实、做得更好。

谢谢大家!

2014.06.13

第五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举措

消水完小

一、常规教育持续改进 “五个一活动”持续优化,“主题班会”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丰富,“成长记录袋”进一步规范,其评价、激励、导向作用进一步彰显。各年级学生会组织、“学生校长助理”的自主管理职能到位,形成了学生自主管理的体系。继续实行了日常无分数评价机制,阶段综合素质评价的体系得到完善与落实。

二、专项活动统筹落实 严格执行减负规定,制定了《学生体育锻炼实施方案》并严格落实,让“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四大活动合理的贯穿到一学年的德育工作中。组织了“牵手阅读,在书香中成长”读书节、“和谐校园•快乐成长”文化艺术节、“为全运喝彩”阳光体育节和“实践•创新•成长”首届校园科技节等活动。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徐文耀研究员、山东发明协会理事陈明泉来校作了专题科普报告。

积极探索情感与道德教育的新途径,与Ta16青年志愿团共同建立开放的“体验式工作坊”,举办了的“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大型公益活动。广泛开展了“班级文化氛围”建设活动。

三、系统工程稳步推进我校扎实组织实施了“2+1+1工程”,学校制订了《“2+1+1工程”暨学生特长星级达标实施方案》,对该项工程的总体目标、实施原则、项目内容、认定标准与办法、组织保障等做出了规划与要求。已经成功组织了两批“2+1+1工程”学生特长认定。

四、实践公益活动拓展“星级义工实施方案”全面启动,鼓励学生做社区义工,各班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班、组为单位的学雷锋活动小队活跃在各个社区。近日,我校学生到王府井广场等繁华地段进行报纸义卖活动,用所得义款购买爱心礼物,在重阳节来临之际赴王舍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淄博晚报记者对此次活动进行了跟踪。

下载市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实施方案[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实施方案[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强化体卫艺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强化体卫艺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乌苏市体卫艺教育工作纪实 画面:乌苏城区全貌 乌苏市新区中学教育城全貌 乌苏市中小学校园画面、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画面近年来,我市全......

    强化学校管理更新观念促进教育全面发展

    强化学校管理 不断更新观念 全面实施教育 加强学校管理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为此,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这是在经济社会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推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将有......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 兰村寄宿制小学 边远山区农村人口比较分散,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留守儿童较多,农村小学寄宿制就是应对这种形势而采取的学校布局......

    努力打造学校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努力打造学校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库山乡庄科小学在中心小学正确领导下,在库山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秉承“以人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的办学思想,以“办有......

    加强学校社团建设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会北小发〔2018〕23号签发人:李立峰 会宁县北关小学 关于德育工作典型经验的报告 县教育局: 现将《会宁县北关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汇报材料》随文上报,请予以审核。 会宁县北......

    创新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典型材料

    第二回民小学督导评估档案封面 第一卷办学方向 关键词:典型材料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典型材料 整理时间:2014年10月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典型材料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