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开设逻辑学课程必要性的探讨论文[五篇范文]

时间:2020-01-17 04:15: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高校开设逻辑学课程必要性的探讨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高校开设逻辑学课程必要性的探讨论文》。

第一篇:对高校开设逻辑学课程必要性的探讨论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谈论到逻辑思维能力对个人成长成才、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性。事实上,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确存在先天差异,但是相比之下,后天的培养对个人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则显得更为重要,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人接受了正规的、科学的、系统的思维训练,他的思维能力必定会得到提高。当前,就高校人才培养而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开设逻辑学课程,让学生在把握人类逻辑思维的规律之后,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一、逻辑学课程的内容及其性质

逻辑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课程?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科学。其中,思维形式主要包括概念、判断、推理。思维规律主要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思维方法包括排除法、反证法等。[1]

逻辑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之所以说它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因为它虽不能像某些实践性课程一样直接教给人们某种技能,也不能像一些原理性课程一样直接传授给人们某方面理论知识,但它能在无形中提升一个人的思维能力,而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人们的一定思维能力的基础上。之所以说它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是因为它只研究思维的形式、规律、方法,并不研究思维的具体内容,它是为人们进行具体研究提供一种思维工具和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等。

二、高校对逻辑学课程重视度不够的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中习惯于将语文、数学、英语看做是基础性课程,诚然,在教育过程中特别是中小学教育阶段这三门课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但是如果说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为了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到更多基础知识,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知识性目标的话,那么,高等教育则是为了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能力性目标。因此,对于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高等教育而言,不仅要重视这三门传统基础课程,也要重视逻辑学课程。

令人遗憾的是,事实上,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并不重视或并未开设逻辑学课程,特别是在一些文科院校或文科专业,大学期间连最基本的数学课程都未开设,更不用提开设逻辑学课程。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很多高校将主要办学精力集中于学生就业方面。高校鼓励学生考证、学习各种技能,以便提高就业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逻辑学课程与很多技能型课程相比自然缺乏所谓的“实用性”,其不被重视也就在情理之中。

其次,很多高校或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存在认识误区。对于文科院校或专业而言,他们认为文科生的能力应体现在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上,文科人才的培养重在感性思维能力方面,文科生只与文字打交道而并不与数字、公式打交道,而数学、逻辑学这一类课程多涉及推理、论证等,侧重于培养理性思维能力,重在数字演算、公式推导等。对于理工科院校或专业而言,他们认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在理论知识学习、技能培养方面,而逻辑学课程是一种哲学课程,与他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无直接关系。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很多高校或专业自然不重视逻辑学课程。

再次,教授逻辑学课程的师资缺乏。从学科划分上讲,逻辑学归属于哲学,作为冷门学科哲学之一的逻辑学专业毕业生较少,加之逻辑学课程本身较为抽象,讲解难度大,即使是学逻辑学专业出身的很多人在进入高校后也不愿教授这门课程。长此以往,教授逻辑学课程的师资缺乏致使逻辑学课程开设难度加大也就成为诸多高校不重视逻辑学课程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很多高校未从根本上认识到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重要性。他们未认识到就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言,学生都是可以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学或在教师的部分帮助下完成,唯有思维能力才是需要着重专门训练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很多高校一味强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殊不知创新首先是思维的创新。[2]一个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人,不仅会在学业上有所收获,在处理事情时也会井井有条,在工作上、生活上也会十分出色。

三、对高校开设逻辑学课程必要性及重要性的探讨

在我看来,大学开设逻辑学课程十分有必要。一方面,大学新生在之前的求学过程中学习的均是基本的学科知识和应试技巧,而未接受过系统的思维训练,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特别是很多文科生,数学功底薄弱,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加之很多文综老师教导学生在考试时答得越多,得分越高,这也使学生的思维缺乏严谨性,将很多与题目关联度不大的信息写入考卷中。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只有具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的人才能不断学习新知识,跟上时代发展的大步伐,也只有具有较强思维能力的人才能具有创新能力,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总之,大学新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的现实与时代呼唤人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之间的矛盾,使得高校开设逻辑学课程十分必要。

当然,高校开设逻辑学课程不仅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逻辑学课程的学习对个人的成长成才和国家的发展进步都大有裨益。它有利于个人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它会使人的思维更加清晰,避免混淆概念等;它会使人的思维更加条理,不论说话、做事、行文都更加流畅;它也会人的思维更加严谨,学术研究结果更加科学。当然,它还会使人妥善处理复杂的纠纷、矛盾,在面对多种选择时能够更好地权衡利弊,理性决策。最重要的是,个人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将会促进创新能力的增强,人们能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推理、论证等得出新的研究结论,获取新的知识和技术,开辟出新的领域。[3]当然,个人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将会最终推动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和谐。

总而言之,开设逻辑学课程是提高大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高校应该高度重视逻辑学课程的开设。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如果国人的逻辑思维能力都能上升一个台阶,我们的民族必将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民族的创造力、活力必将尽情迸发!

【参考文献】

[1]白庆祥.逻辑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2]李包庚,何向东.论当前我国逻辑学教育的改造——兼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一种可能路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81-86.[3]黄朝阳.逻辑学教育对素质教育之价值——兼论如何加强逻辑学教育[J].教育研究,2011,06:28-31.

第二篇:逻辑学论文

逻辑学结课论文

专业:英语

班级:英语1102

学号:201107010127

姓名:刘阿娟

2273

浅谈逻辑学

古语有云: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辨,凡有学者,皆成性格。

今年,我有幸接触了一门神奇而睿智学科——逻辑学。因为自己是文科专业的,总感觉自己在逻辑方面思维能力不是很强,但是却很喜欢逻辑性方面的东西,所以对逻辑学比较感兴趣。在这我浅述一下这学期学到的及理解。其实生活处处存在逻辑学,它融入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里,在每一次交谈的语句里,在每一次落笔的措辞里,在每一次思考的环节里。我们与逻辑学接触频繁,只是并未认真察觉。

我们人类都是未经自己的同意而来到人世间,又几乎所有的人 都是违背自己的意愿离世而去。人们活着,一方面是我们自己的情感、欲望、希望和恐惧的奴隶,一方面又处于自然界某种神秘力量的统治之下。人们有时由于爱而恨,由于难过而笑;人们常常为高兴而落泪,随哀乐而起舞;人们常常为明知不可及的东西而去努力„„总之,由于人们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许多不合理性、不合逻辑的东西,因此人们一般认为,逻辑与生活“没有关系”或“毫不相干”。

然而我认为逻辑与生活不仅有关系,而且逻辑对于生活是“必不可少的”。逻辑之于生活,就像是水之于生命,饭菜之于盐,生活中没有逻辑就相当于生命没有活动的规则和定律而一塌糊涂,就像是食之无味的饭菜吊不起胃口。不管我们是否在意,逻辑在生活中都会被经常用到,通过逻辑学习,我们便可以更加准确更加灵活的运用逻辑,让生活更有规律,让言语更加活泼和不至于犯基本的逻辑错误让人耻笑。

逻辑有点像随处可见的水,不显眼,很容易被忽略,但人人都离不开它。我们说话的时候、考试的时候,其实都用到了它,如果我们说话不讲逻辑就会意思表达不清楚造成歧义,我想大家对语文考试中修改病句的题型印象还是很深刻的,要把我们的思想正确地表达出来,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讲逻辑。不讲逻辑也许就会闹笑话,如“中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刚一听这句话觉得没有什么,但仔细辨认一下就会发现问题:“中国有”而“世界没有”,这就是自相矛盾了。

“逻辑是生活中寻求满足其愿望的实际工具”。它比我们生活中任何其他要

2273

素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逻辑在学习中处处用到,比如说最现实的,要写一篇文章,你就要好好地组织这篇文章,如果是议论文,那就要更加重视这篇文章的构造和逻辑结构,什么在先什么在后,什么应该先说,什么应该放到,后面说,一篇组织好的文章,也就是有内在逻辑的文章让人一看就懂,一眼就能明白整篇文章到底写了什么,要表达什么意思。而一篇逻辑论乱的文章,则会让人感到很烦躁,甚至读都不想读,就扔在一边了,这就是问什么文章要讲究结构的原因,究竟是总分总还是其他的模式,或者是散文重要的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在里面。这个东西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就更重要了,如果没有逻辑,那就是一篇很差的文章论文,也就不值得去读,就没有价值可言。实行以下这种没有逻辑的情况用到国际上的专级别的论文上去,本来文字就晦涩难懂,再加上没有逻辑那就更难懂了,即使你思想再好在巧妙没人看的懂也是一样没用。

在逻辑学的课堂上,老师给我们看了好几场大专辩论赛,甚是精彩,更是让我感受到了逻辑学的魅力。因为自己比较喜欢辩论赛,也参加了几场系里校里举办的辩论赛,感觉差距还是很大,所以自己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要不断提高,我会努力,在生活中要不断学习,汲取我不断向前的养分。课堂上的老师讲的一些逻辑小故事更是引起我们逻辑思考的积极性。老师风趣又不失严谨的教学使我们获益匪浅。

逻辑是一个很有用的东西,很微妙也很有趣,当我们阅读福尔摩斯的时候我们总是情不自禁的被吸引下去,这就是逻辑的魅力,有了逻辑我们的生活便会减少很多的欺骗和不理智买我们会生活在一个理智的空间内,不至于由于自己的冲动做错事从而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换句话说,有了逻辑生活就井然有序,不再混沌不堪;有了逻辑生活就会显得阳光灿烂,不再一片愁云;有了逻辑生活就会充满一直向前的动力„„

有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女生,在初一的时候和好朋友外出旅行。等车的时候,她的好朋友买零食回来朝她打招呼,但此时一辆卡车从后面飞快地冲过来,转眼间,好朋友就被压在了车轮下,当场死亡。亲眼看到好朋友的死亡过程,她的心灵中种下了阴影。在此之后,她总是想自己也会那样死掉。这种假想的思维逻辑,让她变得非常恐慌,不敢独自外出行动。从此以后,她害怕所有人,害怕自己的父母,甚至害怕在镜子里的自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连听到汽车的声音都会发抖。现在的她已经完全被恐惧所控制,这是她在思维中用逻辑思考死亡的结局,这种困惑,伤害的是她自己,毁灭的是她自己的前途。现在她唯一要做的就是敢于超越逻辑思维,突破幻想,从而战胜自己的恐惧。不然,她的后果可想而知。

我们还看到,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逻辑缺失和混乱现象十分严重。从人们

2273

日常的语言交流,到明星访谈、官员讲话;从广泛的传媒报道,到图书论文、法律条规。几乎时时处处都能看到概念不明确,判断不准确,推理不正确,论证不科学,自相矛盾,前后冲突,甚至整个思维过程混乱不堪,让人不知所云的现象存在。这些逻辑问题妨碍着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有时甚至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学好逻辑学真的很重要,不仅对个人,更是对整个社会。

大千世界虽然纷繁复杂,但只要有心,我们就能挖掘生活中的逻辑问题。作为新一代大学生的我们,懂得运用所学的逻辑知识去看待问题,更应该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逻辑去解决问题,优化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让自己但生活充满阳光,自信的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难题。

2273

第三篇: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国学经典课程的必要性

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国学经典课程的必要性

[内容摘要]国学经典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我们应该懂得借鉴古代培养幼儿的传统蒙学中的精华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本文阐述了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国学经典课程的重要意义。

[关 键 词]国学经典 学前教育 课程 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办好学前教育”,这是继党的十七大提出“重视学前教育”之后,对学前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国家也出台了系列政策为学前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近年来,学前教育加速发展,保教水平大幅提高,均衡发展逐步推进。

学前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学前教育的成功,为幼儿成长打下良好基础。因为学前时期是幼儿心理刻痕最为深刻之时期,对幼儿的认知结构有极大的影响。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里,学龄前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时,有“前概念”和“直觉”两个亚阶段。此时幼儿对事物的判断是基于感性的概念特征内容,接着进入依照概念图式对人与事进行直觉的判断。由此看来,这时幼儿获得的行为与认知,很可能进入深层意识里,形成内在的行为、认知,并外显为幼儿的行为与礼仪举止。以后如不是遇到特别的变故与环境,幼儿的行为与认知结构就只有量的补充,而不是质的变化。反复诵读经典,是一个“思想—行为—习惯—性格—命运良性循环和互动过程。这就提高了他们的人际智能,增加了社会的和谐度,减少了幼儿今后可能遭遇的人际矛盾。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一份国学典籍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中国是一个有着自己伟大“文统”和“道统”的国度,是一个向世界贡献了孔子、孟子、老子、等无数杰出人士的国度。今日,开展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使得我们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也担负重大责任。伟大的民族复兴首先是现代文明人的培养,而借鉴古代培养幼儿的传统蒙学中的精华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显然是可行的。今日之学前教育,学习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把国学典籍纳入课程内容结构里,也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它能够使幼儿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如“孝”的美德、礼仪习惯等。2011年,民政部原副部长李宝库出席园长高峰论坛致辞指出当前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目前,随着“国学热”的加温,人们认识到了国学的重要,有些幼儿园已经把国学启蒙教育引入幼儿保育工作中,但只是停留在教师说说孩子背背,幼儿对国学经典只有背诵的量的积累,没有质的深入和理解上的吸纳,没形成启发式教学:比如游戏、竞赛、表演、亲子阅读等方式,死记硬背的方式会淹没很多本该开发出的宝贵潜能。这种现象的造成,幼儿教师的教育引导不当应该是最大的一个因素。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代表的当代大学生,对国学经典敬畏有余而亲近不足,“经典文学遭遇着庸俗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即便是有机会阅读经典,当代大学生也存在对经典的浅层次阅读问题,其原因在于“对经典阅读深层次要义的放逐,阅读主体的阅读动机、阅读习惯、与阅读方法,倒退到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起点上,甚至退的更远。”如果说幼儿教师“囫囵吐枣”幼儿“囫囵吞枣”的说法有些夸张,但是在给予幼儿一杯水之前,幼儿教师要有一桶水的水平是绝对的。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国学经典课程的开发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一要学习国学经典,二要学习国学蒙篇的教学方法,与他们自身,与幼教事业都是非常有益的。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透露:近700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职业教育,专家指出,这次高教重大调整和改革,课程改革是关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国学经典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研究成果可应于高职课程改革研究,应算当务之急。参考文献:

《浅谈“国学礼仪传承”在幼儿园的探索与实践》 厦门市西林幼儿园 宋远辉

第四篇:高校开设公关礼仪课程的重要性

高校开设公关礼仪课程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民族,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在进入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历史时期,面对冷酷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五彩纷呈的人际交往活动,礼仪这一现代社会的润滑剂,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礼,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在人际交往中,凡是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仪式表达出来就是礼仪。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而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从尊重别人做起,尊重别人就应该对别人有礼貌、讲礼仪,而这些具体的知识就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学习。作为在校大学生,固然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但也应该注意自己的礼仪和形象的建设,这就需要开设《公关礼仪》课程。

中共中央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应该提供更多的精神产品,帮助和指导青少年解决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从学生起,就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我们既要继承先辈们优良的德育传统,又要学好与公共关系和社交礼仪等方面有关的科学,并以它们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进行自身礼仪习惯的培养和个人形象的塑造。中国有很多的古训,其中对礼仪的作用作过重要的论述,如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些精辟的论述,把礼仪在治国安邦、成就事业、个人生存发展中的作用揭示的淋漓尽致,开设好《公关礼仪》课意义重大。

一、可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

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优秀人才。目前,许多高校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学生接受的是高层次教育,而其实际行为却连基本道德水平也达不到,其中相当一部分与缺乏必要的礼仪教育有关。礼仪是一种非法律社会规范,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是调整社会成员行为的基本准则。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行为准则,不仅可以丰富礼仪知识,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懂得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表现自己的行为,而且可以做到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养的现代文明人。有这样一个例子,某用人单位要在一所大学里招聘面试,第三十七位女学生面试结束后退出教室时随手把门关上了,这时,招聘人员追上那位女同学并告诉她被录用了,招聘人员说,在你前面的三十六位同学面试后都没有把门关上,只有你把门轻轻地关上了。这一个小小的举动使这位女同学获得了成功。生活中很多看似很小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反映了一个人的教养和素质,一个有教养的人,你可能感觉不到礼仪的存在,但一个不注意礼仪的人,你一定能感受到这个人身上的毛病,所谓的素质体现于细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公关礼仪》课设计的一整套实践教学体系和具体操作方案,通过一系列风貌之礼的实践训练,有助于塑造当代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的表层形象,使人产生热爱感和信赖感。

二、可以使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安定团结、和睦友好的环境中,而这种环境需要礼貌礼节去创造和维持。一句热情的问候,一个亲切的微笑,都可以使你得到一个朋友,得到一份友情,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温馨和谐。一声对不起、请原谅,能够减少摩擦,转怒为喜;而横眉冷对,出言不逊,高傲冷漠,就可能造成气氛紧张,矛盾横生,生活会因此变得索然无味。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长期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养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人交往、相处,甚至有些人还缺乏最起码的礼貌,如:不注意尊重别人。根据心理学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获得社会、他人承认和尊重是人类普遍的心理需求。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生理心理的特点,表现得更明显。如果来自周围环境过多的粗暴、斥责、冷嘲热讽、侮辱漫骂等等无礼行为,久而久之,会摧毁学生的自尊、自信,一个涉世不深、对人生与社会缺少深刻理解和认识的青年学生,一旦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和自信,对他们自己以及社会意味着什么?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心里所清楚的。学习礼仪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公关礼仪》不仅以它的一系列理论规则教育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真诚与尊重的原则,同情与关怀的原则,自信与谦逊的原则等等,还通过一系列具体可感的行为举止体现出来。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随时随地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的人和事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同时我们自己也需要这种联系,需要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肯定自身价值,进而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倘若在社交活动中缺礼、失礼甚至非礼,必然会使自己的人际关系越来越紧张,也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懂得以适当的方式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知识,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倡导文明风气,歌颂高尚行为,使每个公民都能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讲文明,有礼貌,懂礼仪,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第五篇: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摘 要: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中尚属刚起步阶段,因此在通识课程的教育理念、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识课程的具体设置乃至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上都还存在着诸多尚待发展和完善的环节,反思我国高等教育的偏失,借鉴西方通识教育的先进经验,整合我国高校教育的优势资源是推进我国通识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通识教育;现状调查;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的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时间不算太长,1995年,国家教委在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召开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中国内地通识教育的起点。1999年,教育部建立了首批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5年,复旦大学率先成立贯彻通识教育理念的文理学院——复旦学院。2006年,清华大学启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计划。近年来,通识教育的理念已基本在内地高校确立起来。湖北经济学院2011年也针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在我校开始重新制定了培养方案,并把通识课程设置正式写入了2010年新颁布的培养方案中。湖北经济学院的通识课程的构成以通识必修课为核心主体,通识限选课和通识任选课作为延伸通识教育的辅助课程,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通识课程体系。然而处于初创期的我校通识教育在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有待完善和深入的地方。因而,本人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我校通识必修课程设置的调查。问卷采用自编调查问卷,主要由封闭式问题组成。调查实际发放问卷650份,收回623份。此外,本人还对学生进行了访谈,认真听取了他们对我校通识课程的一些想法和意见,以便更深入地了解目前通识课教学的真实情况。

一、调查问卷的分析

(一)学生对通识必修课程的认识

调查显示,52%的学生都“知道”我校开设了哪些通识必修课程,但仍有48%的同学“不知道”我校开设通识必修课的具体科目。

61%的学生对通识课程教学在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方面持正向评价,即认为通识课“重要”。但有35%的学生表示通识必修课“没有专业课重要”。从学生对通识必修课作用的认识上,我们看到67%的学生认为通识必修课是为了“拓宽课本以外的知识面”,55%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人文素养”,42%的学生认为通识课是为了“辅助专业知识学习”,另外16%和12%的学生认为通识必修课的开设可以“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和“获得人生指导”。可见,学生很大程度上还是把通识必修课程看作一种辅助专业学习的知识学习。

(二)通识必修课程的设置

58%的学生认为我校的通识必修课只能“勉强满足需求”,因为某些想上的课程却没有。35%的学生认为能满足求知的需求,还有10%的同学表示对我校开设的通识必修课程都没有兴趣,这些课程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本次调查中,有68%的学生对我校开设的通识必修课表示“都没兴趣”,由此可见,我们在通识必修课的内容设置上还存在与学生接受心理相脱节的状况,通识必修课的开设并未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就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于什么样的课程内容能引起学生广泛的共识,在此次调查中学生也表达了自己的兴趣方向,如71%的学生表示感兴趣的内容是“文学艺术类”,48%的学生喜欢“历史文化类”,而“哲学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则只有19%和10%的支持率,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我校作为文科院校学生主体大多是文科生的现状。

(三)通识必修课的教学方法

关于通识必修课教学方法的选择,我们看到52%的同学主张以“课堂讲授”为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学应试教育中刚刚走出的大一新生还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但我们也看到还有39%的学生把“课堂讨论”的形式当作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纳入到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中,也有16%的学生赞成“学术讲座”这种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

二、对通识必修课程的反思

从这次的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到我校的通识必修课的设置和教学还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对于课程的设置而言,全校的通识必修课并未凸显出应有的价值。从数量上来看,我校的通识必修课共有16门课程,而专业课程每个院系平均可以达到30门。而从学分设置来看,除了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和高等数学外,我校的通识必修课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学分平均在2分。因此,对于学生而言,通识必修课设置的权重比例,明显给学生的直观感觉就是可有可无的,它的地位远不及专业课程。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承担通识课程任务的基本都是我校原有的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因为学校更加倚重特色专业导致这些公共基础课教师在专业上未形成强烈的归属感,所以也把对公共基础课的惯性思维带到了通识课的教学中,所以在通识必修课的师资力量中我们也鲜有某一学术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总之,通识必修课这个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却在我校遭遇了不尴不尬的“礼遇”,即看上去很重视,但实际上却缺乏强势支撑的基础和环境。

其次,我校的人文素质类课程定位不明确导致课程缺乏科学的设置和系统的体系。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它应该是本科的主要课程和基础学术训练,但在不少学生看来通识类课程就是一种扩大知识面、增强学习兴趣的“调味课”,学校也未明确通识课在大学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和前瞻性地位,这样一来,我校的通识必修课的设置很大程度上照搬以往的公共基础课内容和模式,比如我校16门通识必修课分别为: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语文、应用写作、大学英语、大学体育、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及其应用、管理学原理、法学通论、就业指导,在其中英语课和政治课占相当比例、各种大杂烩式的概论课是普遍的形式,这就导致学生学习也不过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很难真正意义上做深广的推进性认知。显然,这种为通识而通识的方式,是画饼充饥徒有其表,当然是无法实现通识课程的真正意义的。

三、通识必修课课程设置的建设性意见

教育的大众化实现了大学生数量的飞跃,但并不必然带来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大学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意识”而忽视了教育的“教化意识”,过度注重自然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过分强调狭窄的专业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培养的人才不仅实际能力薄弱,而且人文底蕴缺失。于是,我们不得不反省近些年,尽管我们也一再强调把人文素养的提高放在大学教育的重要位置,但为什么教育的结果却仍然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在教学中缺失的到底是什么呢?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精神它将会是速朽的,如果一所大学丧失了内在的人文底蕴也将会是短命的。因此,要整饬日趋功利主义的学风,充实现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需要在大学课堂上形塑一种精神的力量。由此,人文素质类通识课群建设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真正使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经典的思想成为学生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自我的精神导师。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探讨通识课程的建设:

首先,大学之道在于“立人之本”,通识课应该从人类文明的深厚积淀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大学》首章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显然,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告诉我们一个人真正通达学问之道,其根本在于精神品格的锻造与提升,社会责任的熔铸与砥砺。很难相信我们的学生如果没有人格意识上的完善,他能够为这个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财富,他能为社会或者为自己所投身的企事业单位承担责任。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与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区别,往往不在于他获得了多少知识和技能,而在于他由内而外体现出的涵养和素质。因此,我们的通识课首先应该形塑一种人类共通的文化精神和价值信念,它的来源正在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所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包括哲学、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和艺术,从一定程度上讲,它们留给学生的将是受用终身的一种人文精神。

其次,通识课还应帮助学生理解当今世界的状况及其多元化的特质。今天的大学生之所以一踏入社会的大门,很容易迷失方向甚至被现实击倒,就在于他们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往往是脱节的,他们缺乏对社会多角度和更加深入的体察和认知,因此,我们有必要构建与他们所身处的现今世界直接相关的社会知识,从瞬息万变的万象中了解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的知识处境,这样不仅能够让他们更快地心智成熟起来,而且可以用自己独立的思考将所学与社会直接联系起来,增强未来从业的适应性。

再次,在通识课的开设上,我们应该改变以往“概论”和“通史”的内容模式,真正让阅读经典、深度解析经典成为大学生通识教育的主要方式。以往的公共必修课流于表面、效果不明显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开设的课程试图把要传递的信息全景式地展现给学生,然而学生往往却只能如坐过山车般极速浏览,却无深解,这样的学习效果既不能从根本上去建构一种知识体系,也不能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深入钻研。我们现在的教育缺失的恰恰是对经典的细读和深读,知识只求浮光掠影,当然印象不深,因此,我们的通识教育不能一味停留在讲史,讲概论,更应有一种向经典学习的认真精神,这不仅可以让学习摆脱浮躁的学风,而且也真正让学生领会原汁原味的经典魅力,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烙印下人类文明的深层意蕴。

最后,要对通识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通识课程的教学方式不应简单采取其他课程的授课方式进行。应根据通识课程的意义和目的,宜采取讲座、学术报告、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我们的课堂往往形式都极为单一,尽管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研究性学习对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我们今天的大学课堂上依然沿用了教师主讲的传统模式,师生之间互动少,学生自我参与的机会少,都会是阻碍真正通识教育意义实现的问题所在。因此,我们的课堂怎样从磨砺学生的自由思想出发,为他们创造更多思考的机会,是通识教育课程群着力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下载对高校开设逻辑学课程必要性的探讨论文[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高校开设逻辑学课程必要性的探讨论文[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职国贸专业开设创业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一、高职国贸专业开设创业实践课程的必要性First, the necessity of vocational international trade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business practice 1.高职学生成才的需要。......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论文

    “三位一体”体系下的高校军事理论 摘 要: 开设军事理论课是普通高校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强化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文章在分析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国内开设房地产专业高校及其课程设置

    国内开设房地产专业高校及其课程设置上海财经大学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中外合作)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房地产理论功底、熟悉国内与国际房地产法规制度、......

    高校开设公关礼仪课程的重要性(精选5篇)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也是一个非常注重国家仪式的国家,特别是当前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大的变革,历史时期的伟大发展,面临寒冷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多彩的人际关系活动......

    课程开设方案

    金陵中学高一英语课程开设方案(讨论稿) 金陵中学英语组 2005. 6 一. 课程指导思想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开设的要求和建议,从本校学生实际及师资状况出发,高一英语课程......

    课程开设计划

    范营乡国洪学校督导评估档案 课程开设计划 一、指导思想 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培植学生个性特长的一项重要举措。本学期我们以学生社团活动......

    主要开设课程

    主要开设课程 少儿播音主持,少儿表演,少儿舞蹈,少儿音乐,少儿美术培训等课程 三、主要课程内容 少儿播音班:以普通话字词正音、绕口令、诗歌、、寓言故事、演讲?动物模仿?想象力......

    论开设劳动课的必要性5篇

    论开设劳动课的必要性 老舍的《养花》一文曾经说道:“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老舍的这句话不但说明了劳动的重要性,还揭示了为人做事的真理。只有劳动,才能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