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监测系统中广播接收机的运用论文五篇范文

时间:2019-11-29 11:5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播电视监测系统中广播接收机的运用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播电视监测系统中广播接收机的运用论文》。

第一篇:广播电视监测系统中广播接收机的运用论文

摘要:广播电视监测系统作为数据信息采集传输设备,被广泛的应用于广播电视领域。该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监测电视节目的质量,监听电视内容,存储广电电视数据,上述功能的实现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进而体现出广播接收机的作用,文中对广播接收机在广播电视监测系统中的具体应用,做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广播接收机;具体运用

广播电视监测系统中,运用广播接收机,能够极大程度上提高广播监测系统的性能,提高其监测的效率,但是广播接收机的运用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运用问题,包括:静噪电路故障、录音问题、频率稳定性问题等,需要加强技术研究,充分的利用监测网络技术,构建完善的监测系统体系。

一、广播电视监测系统体系结构

(一)监测数据处理系统

广播电视监测数据处理系统,能够对接收机接收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以及数据存储。同时还能够管控采集端设备。当底层采集端获得授权后,允许在数据采集回传端,安装数据处理系统,但是只有本级别系统才可以。

(二)监测数据采集端

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的采集端,包括广播接收机,是基于节目播出源与地域设置的,其主要发挥的功能是收集广播信号,包括闭路数字信号、闭路模拟信号、开路信号接收机等。监测数据采集端主要是负责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解调转换,将其上传至中心处理系统,在进行数据处理。

(三)数据传输网络

广播电视监测系统中的数据传输网络模块,其主要负责将广播接收机回传的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系统中,进而实现数据分析与处理。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回传网络,是由多个分支组成,市级回传网络依靠省级回传网络,进而实现数据传输,不仅能够降低监测网络系统建设成本,还能够协调管理各个子系统。

二、广播电视监测系统中广播接收机运用的问题

广播接收机运用存在以下问题:其一,信噪问题。广播接收机的运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接收机安装位置与环境不同,以及信号发射机的影响,进而能够影响接收机的信号的质量。中波波段的信噪较小,因此对接收机造成的影响较小。调幅类广播信号较低,则会造成无音频输出,最终造成接收机发出故障报警信息,给广播电视监测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其二,录音过程故障。接收机的运用中,极易出现录音过程故障,主要是当监测系统在录制过程中,出现反相时,则监测系统难以检测出故障信息,进而降低节目的收听效果,接收机出现信号缺失时,会影响广播信号录制效果,影响观众的体验,主要是因为监测系统在进行录音时,只能录制单一声道信号,若在录制的过程中,出现反相,则会引发系列问题,比如噪声、无声等问题。其三,信号稳定性问题。广播电视信号监测系统的功能实现,需要利用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通常是无人坚守的,因此需要确保接收机的稳定性,以及接收机信号频率的稳定性,以此避免发生故障警报,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该种问题在监测系统应用中很少出现,主要是由于其隐蔽性较强,若引发此类故障,则会给监测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广播电视监测系统中广播接收机运用措施

(一)静噪电路故障处理措施

广播接收机运用的静噪电炉故障问题,可以采取切断静噪电路的方法,该种方法较为简单方便。静噪电路在接收机内部,因此可以在其外部加设切断电钮,在音频输出前,采取手动关闭静噪电路的方法,使得无论输出信息强弱,均能够确保音频的输出,使得监测系统能够始终检测音频信息,确保其正常运行。同时切断静噪电路,还能够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将数据资料信息完整的保存下来,为系统研究人员,提供信号强弱判断依据。

(二)录音问题处理措施

广播电视监测系统运行时,尤其是在开展录制工作时,只能处理单一声道,但是接收机接收到的是两个不同声道,进而造成录音问题,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则需要限制接收机工作声道,将其变为单声道,或者将接收机工作声道改为电路,将左右声道放置于同一声道中,避免出现相互干扰问题。采取单一声道工作,若单一声道出现反相,则广播监测系统能够及时收集信息故障信息,以此便于解决与维护系统故障。除此之外对于信号传输过程中,出现的声道缺失问题,可以采取音量识别方式,利用录音监测系统实现故障信息检测。

(三)接收机频率稳定问题处理措施

通常情况下接收机出现频率稳定故障的几率较小,但该问题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将会对广播电视监测系统造成极大的影响,且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在接收机频率稳定性故障的案例,经过研究分析后,发现该种故障问题主要是人为造成或电源波动因素引发的。对于电视遥控接收机来说,难以实现频率重新设置,因此难以处理频率故障。接收机发生频率稳定性故障时,默认的频率值没有出现变化,且接收机存储性能也较为稳定,因此可以利用不同序号对其内存进行标记,激活序号调动默认频率,这种方法需要在现有的线路中,加设新电路,需要预留频率设置时间。该种方法不仅结构简单且施工成本较低,还不会给接收机造成影响。

四、结束语

广播电视监测系统中运用广播接收机,使得监测系统的监测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简化了监测系统工作程序,但是接收机运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加以改进,以此避免给广播电视监测系统造成严重影响,提高广播电视播出的质量,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杨猛.广播接收机在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应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03):89-90.

[2]游声红,罗静,许扬.广播电视监测监管与指挥调度平台综合系统[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3(02):108-111.

[3]周锡安.泉州市广播电视监测中心监测系统设计[J].电视技术,2011(12):64-67.

[4]邓祖平.数字化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的收录与管理[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3(10):150-153.

[5]黄吉林,陈明芳.广播电视监测台站智能化维护辅助系统[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06):24-25+27.

第二篇:广播电视传输和监测系统

广播电视传输和监测系统

本节主要介绍了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与系统;有线传输技术与系统;卫星传输技术和监测的内容。

1.对于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与系统,应掌握:

广播电视发射台的任务,分类,节目传输途径;

中波,调频的广播发射机的频率范围;

中短波广播发射台的主要设备,节目传送设备的组成,电源设备的构成;

短波的频率范围和传播特点,短波频段的用途,中短波广播发射机测试项目的三大电声指标;

电视发射机的调制特点和调制原理;

数字电视发射机的测试项目

调频广播发射技术的调制方式,工作原理,调频广播的特点;

调频发射天线的应用领域,常用的天线形式,馈线的主要指标和主要参数特征。

冷却系统的冷却方式,假负载的作用,配电系统的作用和装置。2.对于广播电视有线传输技术与系统,应掌握:

有线电视的概念,有线电视的系统构成,有线电视系统的结构图;

数字有线电视的优点,数字有线电视传输模式的种类;

数字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HFC的结构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

信号传输部分的主要信号源。3.对于广播卫星传输技术,应掌握:

广播电视卫星的概念,大容量卫星可转播的数字电视节目数量;

系统对广播卫星的要求,系统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卫星电视信号源的构成;

广播电视中心在系统中的作用;

直播卫星上的有效荷载和直播卫星的服务舱的构成和用途;

地面接收方式和联系方法;

DVB-S直播数字卫星电视系统的结构图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4.对于广播电视监测的内容,应掌握:

广播电视监测的概念,基本任务;

无线广播监测系统的监测范围,主要构成;

广播电视监测数据处理中心,直属监测台,遥测监测站,中波数据采集点的工作内容;

有线广播电视监测网的功能,有线广播电视监测系统涵盖的技术;

工程人员应熟悉的技术;卫星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的工作内容。

第三篇:广播电视监测监管与指挥调度平台综合系统

广播电视监测监管与指挥调度平台综合系统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进入了全新阶段,处于跃升全新阶段,和平与发展成为民族发展的主流趋势。广播电视作为重要媒介,凭借自身灵活性、影响力较广等优势,已然成为我国政治与宣传工具,其重要作用日渐突出,但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环境,如何实现对广播电视监测监管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在构建监管与调度综合平台系统基础之上,深入探讨综合系统的功能、构成等,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广播电视;监测监管;指挥调度平台;综合系统

前言:信息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各地区广播电视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规定,积极构建监测监管与指挥调度平台综合系统,以此来减少外部环境对广播电视节目安全播出的保障,为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媒体服务。因此加强对该课题的研究非常必要,不仅能够让我们明确综合系统构建的重要作用,还能够为尚未构建综合系统的广播电视台提供参考和借鉴。构建综合系统的重要作用

新时期下,社会发展赋予了广播电视全新定义,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舆论工具,加强对广播电视的管理,能够促使其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就本质来说,广播电视从技术至内容,从管理到效率都具有其内在规律。构建综合管理平台,能够从技术层面上规范广播电视经营行为,实现对全波段、全时段的高效监督和管理,促使为国家及人民提供更好地服务。同时构建综合监管平台也是广播电视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够协调各方面因素,构建一支将科学技术为基础的队伍,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整合,从而促进广播电视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可见,构建综合系统不仅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需求,也是广播电视发挥舆论价值的必要手段。综合系统构建

为了提高本文研究针对性,笔者选择某省广播电视作为研究对象。该省顺应当前发展趋势,结合当前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现状构建了集监测、信息发布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调度系统。其中系统是由监测中心、16个市州监测前端系统构成,能够实现对各个地区两套自办广播节目、电视节目的存储,能够满足本省广播电视的统一管理需求,且在实践中,整个调度及管理效果较好。

2.1系统功能

系统立足于广播电视实际发展需求而建立,功能多元,如质量监测,能够对各市州前端采集广播电视信号,对当地播出的重大停播事故等进行监督和控制,及时发现发生的事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分析、汇总和处理,减少事故进一步扩大。同时还能够对广播或者电视节目进行巡回监测,掌握节目内容。更为关键的是通过综合系统能够及时转发国家广电总局安全播出预警信息等,实现信息的上传下达,从而为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保教护航。

2.2系统构成

综合系统是由网络系统、控制系统及监测系统等多个部分构成。一是网络系统,主要是针对地方播出的广播电视信号进行前端压缩编码处理后,通过宽带专网,传输到监测中心进行审核。网络系统主要建立在中心交换机、防火墙等设备基础之上。

二是中心控制系统作为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的而核心,也是查询的主要入口。在此基础上能够对网络检测前端信号进行控制、监听等操纵,由服务器、工作站及多媒体网关服务器等构成。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趋势下,中心控制系统架构采取B/S、C/S混合式体系架构,以此来满足不断增加的用户数量。一般来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数据量较大,且交互性强,通过C/S方式能够实现对数据的高效处理。

三是监测系统,通过无线天线接受当地的AM(522~1622kHz)、FM(87.5~109MHz)广播节目,实现针对性监测。广播信号经过数字压缩处理后,能够在本地磁盘存储一个月,总调度中心可以随时监听任何一个广播节目内容,对存在问题的节目进行停播等处理,有效提高了对广播信号的管理水平。

四是屏幕显示。综合系统在构建过程中,非常关注系统与人员之间的交互性。因此设计了超大屏幕,实现对各个地区广播、电视节目的同时监督和管理。大屏幕显示系统能够满足多画面、多状态显示需求,能够对视频图像及电视进行合理分割处理,呈现具体地监测数据。

五是调度系统。综合系统与总局预警发布系统连接到一起,能够借助预警信息实现对全省各个单位发布的监测信息进行调整。具体来说,调度系统能够汇总各类信息,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以此来达高效的管理目标。不仅如此,还能够构建IP派发机制,确保政策的下达,实现信息共享目标

2.3系统运行效果

该综合系统在该省广播电视中应用几年后,经过了建设、升级等多个阶段,正式进入到使用阶段,且运行状态较好,无论是平台界面、还是功能划分都符合人性化需求,在提高广播电视监测有效性的同时,还能够显著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实践中,系统运行准确率较高,提供的信息具有可信度。其中广播监测误报率在1%以内,漏报率在5%之内,整体效果很好。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构建内容广泛、技术先进的综合监测系统作为一项长期工作,虽然难度较大,且成本、时间投入较多,但是新形势下,我们只有构建综合监测系统,才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因此广播电视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坚持合理原则,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适当增加资金、人力投入,建立符合自身需求的综合监测调度平台,实现对各广播、电视节目的全面监督和管理,确保节目播出安全性,从而促进广播电视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游声红、罗静、许扬.广播电视监测监管与指挥调度平台综合系统[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3,(02):108-111.[2]谢东晖、杜国柱.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4,(08):45-48.[3]居朝军、钱卫.构建省级广电全媒体综合监测监管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4,(08):145-151.[4]王涵.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平台管理系统[J].中国有线电视,2014,(09):1095-1096.[5]刘晓奇.陕西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调度指挥系统建设方案的初步设想[J].科技资讯,2012,(22):66.作者简介:

富婕(1987.01~),女,籍贯: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职称:无线电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监测。

第四篇:广播电视技术第四章声音广播系统小结 (陈柏年)

《广播电视技术概论》第四章声音广播系统小结

浙江传媒学院

陈柏年

一、无线电广播基础知识

(一)广播电视波段(频段)划分

1、中波(中频):526.5kHz(570m)至1605.5kHz(187m),国内声音广播。

2、短波(高频):2.3MHz(130m)至26.1MHz(11.5m),国外声音广播。、米波(甚高频VHF):48.7MHz(6.16m)至223MHz(1.35m),又分为Ⅰ、Ⅱ、Ⅲ三个波段。

4、分米波(特高频UHF):470MHz(0.64m)至958MHz(0.31m),主要用于地面电视广播,可容纳56个频道,它又分为Ⅳ、Ⅴ两个波段。

(1)Ⅳ波段470MHz —566MHz,DS-13 ~DS-24(2)Ⅴ波段606MHz —798MHz,DS-25 ~DS-48

5、微波:可分为特高频UHF(分米波)、超高频SHF(厘米波)、极高频EHF(毫米波)。卫星广播通常使用波段:(1)C波段(3.9~6.2GHz),(2)Ku波段(11.7~12.2GHz)。

(二)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1、电波的传播途径:

(1)天波传播—经过电离层反射后到达接收点;(2)空间波传播—经过对流层在自由空间传播;(3)地波传播—沿地球表面传播。

2、各波段电波传播的特点:

(1)中波传播特点:白天主要由地波传播。晚间D层消失,天波由E电离层反射可传到较远距离。

(2)短波传播特点:主要由天波传播。有衰落现象。传播的距离很远,可达上万公里。(3)超短波(米波和分米波)传播特点:只能靠空间波视距传播。传播距离一般只有几十公里。发射天线架得越高传播效果越好。

(4)微波传播特点:只能靠视距传播。传播距离只有几十公里,可用中继形成微波链路传输。

(三)覆盖网和传输网

1、覆盖网:扩大节目覆盖范围的网络。由转播台、差转台和同步卫星实现。

2、传输网:台际节目信号传输的网络。通常主用光纤链路,备用微波链路。

(四)调制和解调

1、调制:在发送端,将要传送的信息(调制信号)运载到高频率的交变电流(载波)上的过程。

涉及到三种信号:(1)载波:受调制的高频交变电流信号。(2)调制信号:调制载波的信号。(3)已调波:调制后的载波信号。

2、解调:在接收端,从已调波上将它运载的信息检取出来的过程。

3、模拟调制方式:调幅(AM)、调频(FM)和调相(PM)。

4、数字调制方式:幅度键控(ASK)、频移键控(FSK)和相移键控(PSK)。

(五)调幅技术

1、定义:用调制信号(音频信号或视频信号)去控制改变高频载波信号的振幅,从而使高频载波的振幅随调制信号的变化而变化。调幅过程实质上是将调制信号的频谱进行―搬移‖操作,搬至载频的两边。

2、分类:

(1)普通调幅AM:主要应用于中波调幅广播(MW)。

(2)平衡调幅DSB-AM:―只传两个边带,不传载波‖。主要应用于调频立体声广播副信道差信号(S = L-R)对38kHz副载波的调制。彩色电视中的色度信号对彩色副载波的调制。

(3)单边带调幅SSB-AM:只用一个边带依然保持调制信号的特征,并可节省一半带宽。主要用于短波广播中。

(4)残留边带调幅VSB-AM:主要用于电视广播中对图像信号对图像载波的调制。上边带0~6 MHz全传,下边带0~0.75 MHz全传,0.75 ~1.25 MHz减传,1.25 MHz ~6 MHz不传。发射总带宽为 1.25 + 6.5 + 0.25 = 8 MHz。

3、频谱结构:(1)载波分量fc,(2)上边带fc-Fm~fc,(3)下边带fc~fc+Fm。

4、两个重要参数:

(1)调幅度

m a:反映调幅波振幅变化的相对程度。

(2)通频带

B=2 Fm:反映已调波的有效带宽(最高话音频率的两倍)。

(六)调频技术

1、角度调制:高频载波的相位受到调制信号的控制的调制方式的统称。(1)角度调制分类:调频(FM)和调相(PM)两种;(2)角度调制共性:①高频已调波的振幅U c稳定;②高频已调波的总相角Φ(t)随调制信号变化。

3、调频定义:高频载波的瞬时频率按调制信号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幅度保持不变。

4、调频指数:m f= Δωf /Ω=Δfm/F=最大频偏/调制频率

m f实质是最大的相位偏离值,表示在调频过程中,瞬时相位Φ(t)变化幅度,反应了调制深度,单位是[弧度]。

5、有效带宽:

B = 2(m f + 1)F = 2(△f + F)调频广播标准规定B = 200 kHz;电视广播中伴音标准规定B = 250 kHz。

6、调幅和调频的主要区别

(1)高频载波振幅:调幅的振幅是变化的。调频是等幅波。(2)高频载波频率:调幅高频载波频率不变;调频频率变化。(3)已调波频带宽度:调频比调幅波宽得多。(4)声音质量:调频比调幅好。

(5)传输距离:调幅的传输距离和覆盖范围比调频大。

(七)广播发射台

1、发射台的基本任务:

(1)产生高频振荡激励电能, 由高频振荡器将电源的能量转换为高频振荡的能量,产生高频电流或电压;

(2)控制高频振荡电能, 用传送的节目信号(基带信号)去调制高频振荡,使高频电能按所传送信号的变化而变化;

(3)将受控高频振荡电能转换为空间电磁波,由天线向空间发射。

2、广播发射台的构成:

(1)发射机:用被传送的音频信号对其载波进行调幅,并放大到额定功率电平。(2)馈线和天线:馈线-将发射机输出的已调制的高频电流送到天线上去的装置。天线-将已调制的高频电流的能量转换成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的设备。为了使天线输入阻抗与馈线阻抗相匹配,在天馈线之间一般装有调配装置。

(3)节目传输分配系统:节目传输系统-经电缆、光缆、微波、卫星、短波、调频中继将电台节目信号送到发射台。节目分配系统-将STL送来的信号分配到发射机和监听、监测设备。

(4)附属设备:冷却系统-采用强制冷却使发射机耗散功率产生的热量尽快散发。假负 载-当发射机调整和功率计校正时,为发射机提供一个标准的负载电阻,并能承受发射机送来的全部功率。监控、监测设备(调试检测)-测试发送设备技术指标,供监听、监测发射机工作状态。控制台-切换被传送的信号到发射机的输入端;对发射机进行开、关机等主要操作;对发射机主要工作状态和运行质量进行监测。

(5)变电配电系统-为了不间断地向各种设备供电,发射台一般都有两路电源,用一备一,并设有配电装置。

二、中、短波广播发射技术

1、板极调幅发射机的组成

(1)激励器:产生发射机的发射频率(载频)。(2)高频放大器:对高频信号进行放大。

(3)被调级(高末级):用音频信号对高频载波进行幅度调制,并进行功率放大。(4)音频处理器:按发射机的要求,对音频信号进行加工处理。音频处理器三个作用:①压缩节目动态范围,提高平均调幅度。②防止过调制。③改善传输系统的信杂比。

(5)音频放大器(调幅器):把微弱的、经过加工处理的音频信号放大到所需的电平。

2、脉宽调制PDM发射机的组成

(1)数字编码器:把音频信号变成一系列用脉冲宽度反映音频信息的脉冲波。(2)开关放大器:经若干级开关放大器放大到所需功率电平。(3)低通滤波器:把音末调制级脉冲波还原为音频电压。(4)射频末级:再用还原后的音频电压对射频末级进行调幅。

3、脉冲阶梯调制PSM发射机

(1)脉冲阶梯调制:将音频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 信号,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将它输出叠加成一种能反映音频信号变化规律的阶梯波形。

(2)过程:音频信号串联电压源的数量阶梯输出电压低通滤波高末级板压板调。

4、数字调幅DAM发射机

(1)数字调幅发射机:将连续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式开关脉冲信号,直接用数字化音频控制信号在射频功率放大器末级实行高电平调幅,产生阶梯形已调波的发射机。

(2)工作原理:①音频信号先经数字处理,变换为12比特数字流,并进行编码,用来控制各射频功率放大器的开关。②通过接通射频功率放大器的数量多少,来控制发射机输出射频电平。③经带通滤波器光滑处理滤除量化台阶和不需要的频谱分量后,就得到幅度调制 的射频已调波输出。④最后经馈线、调配室传送到天线系统发射出去。

三、调频广播发射技术

1、导频制调频立体声广播系统

(1)编码器:将立体声的左、右两路声音信号编码成一个复合信号。(2)调频器:将复合信号调频成高频已调波。(3)鉴频器:将高频已调波解调成复合信号。

(4)解码器:将立体声复合信号解码成左、右两声道音频信号。

2、导频制立体声广播制式:采用―和差传送‖方式和二重调制(AM-FM)方法以实现兼容性的立体声广播制式。

3、导频制调频立体声编码器

(1)由L和R信号形成主信道信号和副信道信号 –主信道信号:M=L+R,频谱范围:0Hz~15kHz –副信道信号:S=L-R,频谱范围:0Hz~15kHz(2)用差信号对38kHz的副载波信号进行平衡调幅,调制后的信号的频谱范围:23kHz~53kHz。

(3)采用平衡调幅方式抑制副载波,降低发射功率(副载波中不携带要传送的信息)。(4)将主信道信号和调制后的副信道信号相加,另外再加上导频信号P(19kHz),就得到了基带复合信号:U=(L+R)+(L-R)M +P

4、调频多工广播:指在正常调频节目播出的同时,利用频谱所附加的副载波来增加声音和其它信息的一种扩大业务范围的广播方式。

(1)辅助通信许可业务 SCA:增加一路不同内容的单声道广播通道,基带信号中心频率:67kHz,基带信号频谱范围:61~73kHz。

(2)广播数据系统RDS:为少数特定用户服务。用户购买专用附加接收设备可收听到附加节目广播。基带信号中心频率:57kHz,基带信号频谱范围:57kHz±2400Hz。

5、调频同步广播:采用多部发射机、具有相衔接的覆盖区域、使用相同的载波频率和广播节目以实现特定区域覆盖的技术手段。

主要技术要求(三同一保):(1)保证多部发射机之间的同频;(2)保证在发射天线馈源端系统同相;(3)保证发射机有相同的调制度;(4)保证交叠区最低可用场强。

四、广播接收技术

(一)调幅广播接收机

1、天线:感应电磁波信号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

2、高频调谐放大器:通过改变回路的谐振频率来进行频道选择,同时对所选频道的高频信号进行放大;

3、本地振荡器:自行产生高频信号,其频率与调谐回路的谐振频率同步改变,且总是比后者高465kHz;

4、混频器:将放大后的高频信号与本地振荡器产生的高频信号进行频率混合,并输出二者的差频信号;

5、中频放大器:对混频器输出的中频信号(载波为465kHz)进行放大;

6、检波器:对调幅信号进行解调,恢复原来的音频信号;

7、低频放大器:对音频信号进行放大;

8、扬声器:完成电-声转换,并以足够的强度辐射声波。

(二)导频制调频解码器

(1)利用低通滤波器得到复合信号中的主信道信号L+R;(2)利用带通滤波器得到已调的副信道信号(L-R)M ;(3)利用选频电路得到导频信号P;

(4)对(L-R)M进行平衡解调,得到副信道信号L-R;

(5)将主信道信号和副信道信号相加、相减,得到立体声的左声道信号L和右声道信号R。

五、数字音频广播

(一)数字声音广播

1、DAB技术要点: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采用先进的音频数字编码、数据压缩、纠错编码及数字调制技术,在接收端可获得与原始发送信息相同质量的节目内容。

2、国际上三种DAB系统:(1)欧洲的尤里卡147-DAB制式;(2)美国的带内同频道(IBOC)DAB制式;(3)日本的单路节目的DAB广播方案。

3、DAB系统工作频段:30MHz~3GHz。

4、DAB 覆盖手段:地面单频同步网、本地电台、卫星和有线网络。

5、DAB系统的发送端(1)音频编码器:利用MUSICAM算法进行音频信源编码,目的是压缩音频数据,降低数码率;(2)复用器:压缩后的信号送入多路复用器与数据业务 一起复用;(3)信道编码:信道编码的作用是对传输信息码流进行纠错编码,使传输码流本身有一定的纠错检错能力,由此来提高传输的可靠性;(4)正交频分复用OFDM调制:OFDM是一种对多径传播不敏感的传输方法。另外,在OFDM调制过程中,还将通过复合器加入快速信息信道FIC(Fast Information Channel)符号、同步信号等。(5)发射机:经OFDM调制后的信号送到发射机进行载波调制和功率放大,然后通过天线发射出去。

6、DAB系统的接收端(1)高频部分(又称调谐器):通过天线选择出所需要的传送声音节目和数据业务的频率块,然后进行频率变换,将高频信号变成中频信号和基带信号;(2)OFDM解调:完成对OFDM信号各个载波的解调,恢复出分配在各个载波上的数据流。在这一过程中,还将通过解复合器把每个传输帧的比特流细分为同步信道(SC)、快速信息信道(FIC)和主业务信道(MSC)。(3)信道解码:对接收到的码流进行纠错解码,实现误码的纠错和检错;(4)解复用部分:将复用在一起的音频和数据分开;(5)MUSICAM信源解码:对音频数据进行去压缩,获得原始的音频数据。

(二)DAB五项关键技术

1、信源编码:采用掩蔽型自适应通用子频带综合编码与复用MUSICAM,声音信号频谱分割为32个子频带,充分利用了人类听觉的心理声学现象和声音信号统计的内在联系。(1)减少冗余:尽量降低声音信号中冗余。(2)丢弃不相关:尽量降低声音信号中不相关(人耳不能感觉到的部分),只对人耳能感觉到的信号进行编码和传输。

2、信道编码:(1)卷积编码:码率兼容删除型卷积码RCPC,(2)循环冗余校验码CRC:对声音辅助信息和比例因子(SCF)加入检测比特错误的校验。,(3)交织技术:时间交织(相邻码元在时间上分开传送)和频率交织(相邻码元在频率上分开传送)。

3、传输方法:编码正交频分复用COFDM,一种对多径传播不敏感的多载波宽带传输方法。(1)编码(C):信道编码采用编码率可变的可删除卷积编码;(2)正交频分(OFD):数据流分配到有相等间隔的、频谱关系彼此正交的大量副载波上传送,调制采用四相差分相移键控DQPSK=4DPSK。(3)复用(M):多套节目数据相互交织地分布在大量副载波上,形成DAB块复合在一起传送。

COFDM基带信号或 “DAB块”:在DAB信号传送时,经信道编码的信息要被分配到频谱成正交关系的许多副载波上传送,所有这些已调副载波叠加在一起形成包含数字信息的信号,―DAB块‖的中心频率通常为2.048MHz,带宽为1.536MHz。

4、插入保护间隔:使彼此相继的符号即使在有反射时也相互独立。(1)阻止前一相邻符号对当前符号的交叉符号。(2)持续期防止反射波干扰。

5、同步网技术:通过同步网实现覆盖。

单频同步网SFN:(1)―单频‖:发射频率相同,网内多台发射机使用中心频率相同、带宽为1.536MHz的DAB频率块;(2)―同步‖:播出节目相同,调制信号在时间上精确同步。

单频网SFN特点。(1)网中所有发射机都必须同步。(2)可实现多套节目的大面积覆盖。(3)传输可靠性提高。(4)发射功率不需要很大。

(三)数字调幅广播(AM)系统

1、工作频段: 30MHz以下。

2、DRM系统标准目标:通过协调保留一个世界有效的并自由提供使用的30MHz以下数字声音广播发射和接收标准。统一全世界数字AM(长、中、短波)广播的规范。

3、两种传输系统:

(1)多载波并行传输系统:利用多载波宽带系统同时传送数据。要点:①采用编码正交频分复用(COFDM)调制技术,利用多载波宽带系统同时传送数据。②每个载波采用低速率的QPSK、16QAM或64QAM。③音频编码采用MPEG-4 AAC(先进音频编码)方法。优点:抗干扰能力强,接收机简单;缺点:发射机的峰值系数较高,对发射机的非线性校正要求较高。

(2)单载波串行传输系统:使用单个载波,进行多状态的调制。要点:①使用单个载波,进行多状态数字调相(MPSK)或多个状态调幅调相(32/64-APSK)的调制方法,② 9或10kHz带宽,在与模拟调幅广播同播时(各自占用相邻的独立频道),有用(净)数据率可达10~24kb/s。③音频编码采用MPEG-4 AAC(先进音频编码)方法。优点:数字AM发射时,仍然可以保持模拟发射时的高效率;缺点:主要是接收机较复杂。

4、数字AM系统

(1)发射:①音频信号编码+数据流②复用③信道编码④交织⑤成帧⑥数字调制⑦调幅发射

(2)接收:①射频接收②数字解调③帧解调④解交织⑤信道解码⑥解复用⑦数据流+编码音频信号音频信号

(四)其它的数字声音广播系统

1、卫星数字音频广播

(1)组成: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广播上行站、数字接收机及地面控制运营网。(2)优势:音质纯净、覆盖面积大、费用低、最经济选择带宽和移动接收。

2、数字多媒体广播DMB(1)定义:从数字音频广播(DAB)技术优势(能在高速移动环境下可靠接收信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无线高速信息传输技术。

(2)功能:传输音频信息、数据、文字、图形与视频等多种信息。

3、网络广播

(1)定义:数字化的音频视频信息以因特网为传播介质提供的音频服务的广播形态。(2)特点:

①以―异步性‖代替了以往的―同步性‖,用户可以在自己合适的时间进行收听收看; ②以―窄播‖代替了以往的―广播‖,内容可以更加细化和专门化,完全针对特定的用户群; ③以―互动‖改变了受众以往的―被动‖,向用户提供了信息的选择权以及用户与传播者之间更密切更快捷的沟通。

第五篇:2014年全国广播电视(监测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技术能手竞赛复习提纲

附件1:

2014年全国广播电视(监测系统、有线电视系统)

技术能手竞赛复习提纲

一、监测系统

1.基础理论

电工基础知识

2.专业知识

2.1广播电视技术概述

2.1.1无线电波传输基本概念

2.1.2发射与接收天线原理

2.1.3广播电视模拟信号传输与调制技术

2.1.4模拟信号数字化的基本原理及编码技术

2.1.5数字信号传输、复接及调制技术

2.2广播电视接收

2.2.1中短波调幅广播接收

2.2.2调频广播接收

2.2.3无线电视接收

2.2.4卫星广播电视接收

2.2.5有线电视广播接收

2.3广播电视发射技术

2.3.1中短波广播发射技术

2.3.2调幅广播发射技术

2.3.3地面电视发射系统

2.3.4卫星电视发射系统

2.3.5有线电视网络系统

2.4广播电视传输网概念

2.4.1 SDH传输网概念

2.4.2中央、省、地市广播电视信号传输

2.5广播电视监测技术有关规程

2.6计算机技术基础

2.6.1计算机系统组成2.6.2计算机网络基础

2.6.3计算机网络常用协议

3.专业技能

3.1广播电视监测的基本任务

3.2射频信号测量

3.2.1频率测量

3.2.2电场强度测量

3.2.3调制度测量

3.2.4频带宽度测量

3.2.5无线电频谱占用测量

3.3中短波广播监测

3.4调频、电视测量

3.5卫星广播电视监测技术

3.6有线电视监测网技术

3.7遥控监测技术

中短波遥控监测系统、有线和无线电视监测系统

3.8通用电子测量技术

信号分析类测量仪器(示波器、频谱仪、场强仪、测频仪等)

3.9广播电视播出异态分析、数据处理及应急处置

二、有线电视系统

1.基础理论

1.1分贝比与电平,电平单位的换算

1.2载噪比的计算

1.3非线性失真指标C/CSO和C/CTB的计算

1.4数字调制技术

1.4.1 QPSK调制的原理、符号率、带宽计算

1.4.2 QAM调制的原理、符号率、带宽计算

1.4.3 OFDM调制的原理、符号率、带宽计算

1.4.4 星座图分析

1.5数字编码技术

1.5.1 MPEG-2编码器的编码速率

1.5.2 TS码流的形成1.5.3 TS流的结构和分析

1.5.4 MPEG-

4、H.264、AVS编码器的编码速率

1.5.5 差错控制编码、线性分组码、循环码、RS码、交

织码、卷积码等信道编码原理

1.6多路复用技术:MPEG-2中的PSI信息

1.7加扰技术

1.7.1基础原理

1.7.2同密加扰和多密加扰

1.8有线数字电视的性能指标

1.8.1数字电视频道功率

1.8.2误码率、MER和载噪比

2.专业知识

2.1有线电视模拟前端系统

2.1.1组成结构

2.1.2设计计算:载噪比、输出电平、非线性失真

2.2有线数字电视前端

2.2.1数字电视前端的组成和主要设备

2.2.2卫星接收系统的功能和应用

2.2.3 QAM调制器的功能和应用

2.2.4 MPEG-2编码器的功能和应用

2.2.5复用器的功能和应用

2.2.6加扰器的功能和应用

2.2.7 IPQAM的功能和应用

2.2.8视频服务器的功能和应用

2.2.9核心路由器的功能和应用

2.2.10波分设备的功能和应用

2.2.11网管系统的功能和应用

2.2.12业务与运营支撑系统(BOSS)的功能和应用

2.2.13监控系统的功能和应用

2.2.14条件接收系统的功能和应用

2.2.15电子节目指南系统的功能和应用

2.2.16数据广播系统的功能和应用

2.2.17中间件的功能和应用

2.2.18准视频点播系统的功能和应用

2.3有线电视网络

2.3.1 WDM技术:基础概念、光波长区的分配、WDM系统在传送网中的应用

2.3.2宽带城域网的关键技术

2.3.3 FTTH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2.3.4 DOCSIS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2.3.5 EoC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2.3.6同轴电缆传输网络:基础结构、干线放大器的工作电平、传输系统的设计和计算

2.3.7用户分配网:树形结构、集中分配结构;无源分配网的设计和计算

2.4相关知识

2.4.1三网融合、NGB、IPTV的基本概念及相关技术

2.4.2相关传输协议:RTSP实时流协议、SCTP流控制传 输协议、RTP实时传输协议、RTCP实时传输控制协议、IGMP协议等

2.4.3 OSPF、ISIS、BGP、MPLS等路由协议

3.专业技能

3.1测量仪器的使用

频谱分析仪、有线电视分析仪、网络分析仪、数字场强

仪、光功率计、光时域反射仪、光缆熔接机、码流分析仪、视音频分析仪等

3.2有线电视前端系统指标的测量

3.2.1 C/N、CTB、CSO、图像载波电平、伴音电平、V/A比

3.2.2 MER、误码率、数字信号电平

3.2.3光功率、光波长、光反射损耗

3.2.4码率、TS流包头、PAT结构、PMT结构、PCR抖动

3.2.5 ASI信号的输出幅度、上升时间、下降时间、抖动

3.3有线电视网络指标的测量

3.3.1反射损耗、插入损耗、相互隔离、特性阻抗、带内平坦度、噪声系统、信号交流声比、群时延、电缆衰减常数、屏蔽衰减等

3.3.2机顶盒的视频输出幅度、视频同步幅度、视频幅频特性、色度/亮度增益不等、视音频同步时间差、工作功耗等

3.3.3光缆的模场直径、截止波长等

下载广播电视监测系统中广播接收机的运用论文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播电视监测系统中广播接收机的运用论文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概论 第五章数字声音广播系统小结

    一、声音广播的数字化 技术特征:(1)从模拟向数字转变,(2)从单机制作到数字音频制播网络转变,(3)从较单调的声音广播向包含数据广播、多媒体广播、交互式服务等的综合形态过渡。 二、......

    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运用(精选多篇)

    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运用 摘要:广播电视作为当前的主流媒体,无论是经营模式,还是栏目策划、技术应用、盈利模式等等,都有充分的自主权利。而在广播电视中,如何更好的使用网络......

    外科学临床教学中腹腔镜系统的运用★

    外科学临床教学中腹腔镜系统的运用 摘 要:当前医学技术向着微创手术方向发展,腹腔镜系统正是切合这一发展机遇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微创系统。本文结合腹腔镜系统的运用对外科学的......

    英语教学中的情感运用论文

    目前,正在进行的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把情感教育渗透到高中英语教学中,重视和加强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赋予高中英语教师的新的使命。高中......

    监测监控系统在煤矿中的重要性

    监测监控系统在煤矿中的重要性 学院: 姓名: 学号: 摘要:瓦斯是以甲烷为主的有毒有害气体的总称,在煤矿采掘生产过程中,会不断涌向采掘空间,对井下生产活动造成严重的安全威胁,是煤......

    多媒体在矿山监测监控系统中应用

    多媒体在矿山监测监控系统中应用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罗雪 【摘要】本文章主要介绍多媒体在矿山监测监控系统中应用。 主题词 多媒体矿山监测监控 The use of multime......

    简论实践实践教学系统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生论文讲解

    简论实践实践教学系统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生论文 内容导读:活动过程,构成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即教师、学生、课程和条件构成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都属于教......

    光纤通信技术系统组成、运用与发展论文

    光纤通信技术系统组成、运用与发展 光纤通信技术系统组成、运用与发展李伟涛 (单位:江苏正欣和通信发展有限公司邮编:210008) [论文摘要]:光纤通信作为现代通信的主要通信方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