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许可行政法控制论文[精选五篇]

时间:2019-12-03 22:06: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 社会许可行政法控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 社会许可行政法控制论文》。

第一篇: 社会许可行政法控制论文

一、社会许可的内涵界定

“社会许可经营”一词最早出现在采掘行业,从法律角度来界定社会许可的基本内涵,我们可将关于社会许可的讨论集中于如何在一个全球化的经济下取得社会眼中的合法性。总而言之,社会许可就是社会大众根据符合自己群体的一般利益而进行的社会评价。

二、社会许可与行政许可的比较分析

(一)实施主体不同

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是指依法享有行政许可职权,对行政相对人申请的行政许可事项,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进行审查,做出许可或不许可的决定,并进行事后监督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据此,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只能是享有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予行政许可权的组织。[1]社会许可的实施主体,行政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规定,根据社会许可的内涵界定,我们可推定社会许可的实施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均有权对涉及一般利益的行为做出认可或不认可的评价。

(二)法律效力不同

行政许可是指行政主体根据相对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认可其资格资质或者使其获得特定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行为。[2]因此,行政许可对行政许可申请人和行政机关均具有法律约束力。社会许可具有指导性与引导性,而无法律强制力。原因在于社会许可并未在行政法律规范中明确规定,尚处于立法空白阶段。企业的商业行为或政治领导人的政治活动可以社会许可的获得与否来判定行为的可行性与实施效果。

(三)救济机制不同

行政许可的救济途径分为行政内救济,立法救济和司法救济。行政内救济主要形式是行政复议。立法救济是以国家权力机关为救济主体的一种行政救济途径。而司法救济是以国家司法机关为救济主体的一种行政救济途径,包括行政许可诉讼救济和行政许可赔偿救济。[3]社会许可救济从性质上看,应该属于社会大众的自我救济,无强制性也无法律约束力。企业的商业行为或者政治领导人的政治活动不遵循社会许可设定的条件,只能是社会大众以舆论谴责或者其他自力救济的方式来维护社会群体的一般利益,并不会因违背社会许可而引发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三、设定社会许可效果之利弊

(一)设定社会许可的积极影响

实行社会许可需要取得多方利益的参与与共识。多方利益者的参与和共识,可以降低公司风险,并保护社区。在商业领域,实行社会许可可保证项目的确定性,通过多方利益者的参与和共识,可以降低公司风险,并保护社区。

(二)设定社会许可的消极影响

社会许可是社会大众自我管理、自我保护的方式,然而,社会大众被赋予许可设定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的冲击。一方面,需获得社会许可才能办理的事项,若社会大众的意见不能取得有效一致,便可能久拖不决,阻碍办事效率。另一方面,社会许可仅作为社会大众自我管理,自我保护的方式存在,而不以立法加以规制,可能会造成许可设定权的滥用。

四、社会许可的行政法控制

(一)立法层面明确规制

借鉴行政许可法立法,社会许可的立法可包括社会许可的原则,社会许可的设定,包括设定事项、设定权限、设定规则,社会许可的程序,社会许可的监督检查与法律救济。从立法层面明确规制社会许可是我们以行政立法控制社会许可设定权首当其冲的一步。

(二)许可主体严格限定

社会许可的实施主体应严格限定于与申请社会许可的事项有密切联系的特定群体。此处的密切联系可包括生存的自然环境安全,自然资源挖掘与开采,当地政治领导人的直选等,而特定群体包括申请社会许可事项所在地区的居民或者与该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民众。

(三)实施程序具体规定

社会许可的实施程序可借鉴行政许可的程序予以具体规定,由社会许可事项的申请人提出申请,社会大众以其一般利益为标准衡量是否受理,而后经审查做出社会许可决定或者不予社会许可决定,对其他具体程序,如社会许可的期限延续以及社会许可的认可与登记程序也应予以具体规定。

(四)救济机制完善设计

社会许可的救济机制可加入社会许可复议、诉讼与赔偿环节,社会许可申请人若不服社会许可决定,可向相关行政机关或做出社会许可决定的社会大众组织申请社会许可复议,也可以社会许可决定违背行政法有关规定为由提起行政诉讼,对自身利益造成损害的,还可请求社会许可决定作出者予以赔偿。

五、结语

社会许可就是社会大众根据符合自己群体的一般利益而进行的社会评价。社会许可不同于行政许可,于社会许可消极方面而言,需以法治的方式予以矫正,也就是通过行政法加以控制。本文以我国行政许可规定为借鉴,对社会许可立法工作做了理论研究与探讨,以期对将来社会许可的行政立法有所助益。

第二篇:行政法论文

论行政权力的监督与管理

摘要:

行政权力是国家对社会事务进行公共管理的权力,是现代国家权力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中之重,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十八大报告再一次明确要求推进依法行政,并明确提出了2020年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标任务。同时,报告中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都与依法行政密切相关,需要依法行政来落实和保障,而有效的行政监督制度,对于我国民主法治社会的建设,以及政府行政执法效率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行政监督制度的理论基础,再从实际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阐述如何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加强和改进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努力建设法治、廉洁、服务、责任和效能政府。

关键词:

监督制度 体制改革 民主意识 法律制度 权力规制 正文:

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提出了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等具体要求。报告再次将建设服务型政府设定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不断采取措施构建行政监督体系,完善行政监督制度,以防止行政主体滥用职权、违法行政。经过多年探索,我国已形成多元行政监督体系,行政监督制度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就,行政监督的作用也日益彰显出来。但是在我国行政监督制度发挥重大作用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还难以完全扼制转型期腐败事件高发的态势,因此有必要对行政监督制度进行系统研究,以找出健全行政监督制度的途径。承接十八大关于行政权力监督的进一步规范化和具体化的规定,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于行政权力监督的

重视不断增强,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社会行政权力在监督和实施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下面本文将从行政权力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入手,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行政权力监督的含义和特征:

(一)行政权力监督的含义

行政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内部进行的一种自我监督行为,主要包括行政监察机关和专业部门的监督;广义的行政监督是指包括行政机关在内的其他国家机关、政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行为。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行政监督是行政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主要是指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包括政党)或者是个人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多进行的约束、检查、督促,其目的是为了使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政务活动合法、合理,增强行政领导的“公仆”意识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从而保证行政机关正常地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效能。简言之,行政监督就是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察和督促活动。(二)行政权力监督的特征

我国的行政权力监督制度是由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监督体系组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内容主要包括行政组织的外部异体监督和行政组织内部自体监督两部分,其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监督主体的多元化。行政监督的主体除了有自身的监督,还有政党、权力机关、司法机关、社会团体、公民和舆论的监督等。

二是监督的范围较广。随着行政改革的不断深入,监督机构的日益完善,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权力的行使都受到广泛监督。

三是监督目的明确性、统一性。共产党作为各种监督主体的领导核心,统一组织各种监督力量共同对行政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

四是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互统一,有机结合。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靠国家法律制度的内在联系和相关制度的规定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构成行政权力监督制度的整体。

(三)行政监督的作用

行政监督能够更好地促进行政主体依法行政,促进政府勤政廉政建设;行政 2

监督还能够提高行政主体的行政效率,促进行政体制和机制完善和进步,提高政府的决策质量和增强其执行政策能力;行政监督能够保证国家政策的正确执行,更好地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使政府能够更好的承担起其经济职能,促进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行政监督能够更好地保证民主政治建设,密切人民群众与政府的关系;科学合理的行政监督能够保障国家集体和公民的个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繁荣。

二、当前行政权力的行使所出现的问题

目前,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来说,我国从建国初期到现在为止我国的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在某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行的行政权力制约还存在着一些非常明显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威力和效能的充分发挥。

(一)行政监督缺乏健全的法制保障

目前我国行政权力监督程序缺乏相应的配套法律规定,即使国家权力机关、检察机关实施监督的具体程序也没有这方面详细具体的规定。这样就直接导致了这些机关根本无法真正实施其权力。其他监督主体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不仅监督权限空泛,而且缺乏应有的程序规定,其监督权更是无法实施。[1]行政权力监督作为制止行政机关滥用和超越职权的一种重要措施,它本身也应有严格的程序。可是,目前我国制约行政权力所需要的法律规范还很不完备,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明确的相关监督标准,因此难以准确地判断和及时纠正行政机关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二是没有具体的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监督部门对行政的监督在立法上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操作程序,尚未能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精确化的监督模式,而且因为公开的程度不够,往往会出现暗箱操作的现象。

(二)各监督系统之间缺乏合理的分工和协调

我国现行的行政权力制约体系主体广泛,可是由于相互之间职责权限不清,彼此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导致我国的行政监督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1)行政监督制度的权力配置方面从整体上说安排不合理,相互之间没有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从而影响了行政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2)各个监督主体在监督力量上对比不合理,未能真正形成监督合力,在监督体制设计上有所欠缺。无论 3

是政党监督还是审计监督等,由于彼此是分散的监督,因此主体在隶属关系上受到多重领导的制约。权力机关监督很多都是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可以真正发挥作用的配套监督机制,也难以发挥相应的监督作用。人大作为权力机关在实际操作中,更多的只是借助于人大会议期间的审议和质询,对日常的政府行为的监督缺乏全面性和可控性。司法机关主要进行着事后监督,在监督内容上也较为狭窄,属于滞后性监督,在行政诉讼中对抽象的行政行为未作受理。同时,内部监督虽然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像专业监督,即行政监督和审计监督仍然没有建立高效而相对独立的监督。专业监督部门在行政系统内部属于地位相对较低的部门,往往会出现监督无力的现象。社会监督中除了中央纪委查办大案要案的力度加强之外,其它如新闻监督、人民监督并未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2]

(三)监督客体缺乏真正的独立性

各个监督制约机构必须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其地位应当高于监督制约的客体或者至少与监督制约客体平等,这是实施有效制约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但想阶段我国的行政监察、审计和行政复议的机构都是在行政机关内部。第一,在领导体制上,这些机构一般受上级业务部门或者同级机构的双重领导。第二,在干部人员的配备上,相关专门监督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主要由同级行政机关的领导成员兼任或者是由同级党委或行政机关任命。第三,监督机构的人员编制配备、的经费开支等也都掌握在同级行政机关的手里。[3]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监督制约主体因为缺乏监督上基本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所以难以正常发挥其自己的职能,在权力监督上显得软弱无力。

(四)民主监督缺乏保障性有效性

在政务公开方面透明度不高,导致监督主体的信息不灵,严重影响监督制约活动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很多应当让人民知道的情况没有公开,在政务的公开性上把关太严,再加上一些单位和个人以所谓的保密原则为借口限制政务公开,以此来拒绝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这些政务的不透明性和信息公开的滞后性给人民参与政治监督、制约行政权力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影响了人民监督的威力和效能的更好发挥。同时在行政监督意识这一块,普遍存在监督意识淡薄,行政权力制约缺乏基本的思想条件。中国的社会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封建主义的落后思想残余比较严重,再加上人民监督在“文革”期间一度 4

被错误利用而导致的恶劣后果,导致不少人对政治冷漠,缺乏基本的民主意识和监督意识,在民主监督上缺乏主动性和有效性。[4]这些方面的主要表现有:相当多的公民不愿监督和不敢监督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大多人的政治参与意识不强,只有当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才投诉,更是有些人至今还“屈死不告状”;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没有弄清权力的真正来源,缺乏基本的监督意识,在工作中只对上级领导负责,而不愿意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这些政府官员对于群众所讲的问题相互推诿,让很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更有甚者会出现打击和报复监督者的事情。所以说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的监督没有能真正的发挥作用,出现了很多投诉无门,上访无道的怪现象。行政机关政务公开的选择性和封闭性,使得各个监督主体掌握的信息有限,也增加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行政监督的难度。

(五)行政监督的被动性滞后性

科学的行政权力监督制度必须是全过程、多功能的,应当贯穿于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行为的全过程。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监督:对权力获得上的监督;对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具体监督和对权力运行后果的有效监督。当前我国的情况是行政监督的程序化建设严重滞后,在我国目前的行政监督过程中往往偏重于事后追惩,忽略了在违法行政行为发生前的预防工作、行政行为过程中的监督控制工作以及行政监督后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学习工作。

三、行政权力监督的完善

最近几年来,随着监督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在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这方面取得了很好效果。但是,毕竟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新问题,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行政权力进行腐败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如果想要实现对行政权力的有效地监督和制约,则必须从思想、制度、机制和方法上进行不断的创新、不断努力使其加以完善,努力提高行政监督和制约效率。

(一)、健全法制,监督法制化

当前我国实行的正是依法治国,在行政监督这方面更是要制定相关的法律。只有尽快建立健全各种行政监督法规,才能为积极有效的行政监督提供基本的法律保障。因此可以说要想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那么一个健全可靠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实现健全行政监督制度的重要法律基础。

(二)、全面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第一,依法规范现有行政权力。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依据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法律规定,对本部门或单位现有的行政权力进行全面的清理。凡是没有合法依据的,坚决予以废止;凡是职责不清的,依法予以明确;凡是符合规定要求的,依法予以确认。

第二,进一步增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坚持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进一步扩大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尤其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和行政措施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公开,同时政府应当定期发布重要信息,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要及时发布并回答群众的提问,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第三,加快推进政府网站建设。利用互联网建立政府的信息查询中心,扩大政府信息的宣传效应和群众的了解渠道。通过政府网站建设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网上服务,及时听取群众和网民的意见,征询广大网民和群众对行政机关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网上对话,从而更好地提高行政机关为民服务的水平。

(三)、监督体系分工明确化体系化

监督主体要想真正有效地行政监督,必须是有明确的责任和权力范围的监督,那么使得监督主体实现权,责,财等关系命脉的自主,是当前首先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同时也是健全我国行政监督制度的物质基础。[5]将政府内部的监督与政党监督、权力机关监督、司法机关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外部监督有机地统一起来,构建一个完整的行政监督体系,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多角度、全方位的监督和制约,从而最大限度地弥补政府内部监督的缺陷,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和腐败。

(四)、监督的预防化和规范化

行政监督主体要加强事前的监督,以尽量减少行政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失。将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合理的结合起来,建立成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互之间密切配合的监督体制,从而达到监督的良好效果。在现实生活中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如果想真正的发挥效用,必须要有可靠的执行者,否者这套监督制度再完美也将形同虚设。因此,必须要加强行政监督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素质。同时,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行政监督主体面对复杂、多变的行政管理事务,要求承担具体行政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深 6

厚的法律素养、熟练的专业知识及对案件审查的能力,只有具备这些素质他们才能更好地胜任这份行政监督者的工作。

综上所述,作为政府的职能之一的行政权力的使用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构建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但是行政权力的行使正如一把双刃剑一样,在发挥你正当作用的同时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规范,那么当政府的行政权力一旦超越了法定的界限,就会对社会和人民的利益构成巨大的危害。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政府的行政权力的行使和利益格局会发生很多变化和调整,人民的法制观念和权力监督意识也需要一步步的培养和加强,所以,当前行政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建立,就是明确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规范政府行政权力的行使,把政府职能限定在适度和必须的范围之内,建立一个职责明晰的政府,公开化的政府,同时不断地增强行政监督主体的监督能力和监督意识,从而更好地进行行政权力的监督,在不断的完善中去实现行政监督的有效实现,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1] 王彩玲•我国行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4 [2] 曾维涛•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几点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05)[3]靳瑞敏•我国行政监督现状及思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01)[4]丁 煌:《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版.[5] 闫建•关于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及其完善途径的探讨[D]•武汉大学,2005

第三篇:行政法论文

关于《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的补偿问题的几点思考

新颁布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三章第十七条规定:“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对被征收人给予的补偿包括:

(一)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

(二)因征收房屋造成的搬迁、临时安置的补偿;

(三)因征收房屋造成的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这条关于房屋征收过程中补偿范围的规定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对此也提出了几点质疑,其中关于对为什么只补房价不补地价的分析十分全面。姜明安教授认为目前土地使用权四种形式:一是向政府买地的,有70年使用权,如果只用了10年就要被征收,那么政府是不是应当补那60年的地钱;二是购买的开发商的房子,买房时价格里面很大一部分就是地价;三是继承的祖宅,这个土地使用权一般都是私人的,那么政府征收房子时就应当对地价部分给予补偿;四是有些房子是在政府划拨的地上盖起来的,可能被当没有地价,如果购房时没有地价成本,那么不补偿 地价也还算合理。

笔者认为姜明安教授对该规定的分析虽然比较全面,但亦有不妥之处。从本条规定看,对房屋的补偿确实仅限于房屋成本价值,但是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对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不得低于房屋征收决定公告之日被征收房屋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从该条表述看,对被拆迁房屋的补偿标准等同于同类型房地产的市场价格,而在实践中这一价格就包括了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价值。姜教授的分析仅仅从第十七条规定出发似乎与立法本意不符。

另从法理的角度分析,笔者认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属于行政法,调整的是政府与被拆迁人不平等主体之间的的法律关系。从这个角度分析,首先,该条例规定重点是对政府行驶行政权力实施征收行为的规范和限制。就政府征收行为本身来说应该是“无偿的”,只要为了“公共利益”,政府征收行为本身就具有强制性,并应产生影响行政相对人民事权利的法律效果。因此在征收行为启动的上,关键点在于对政府为“公共利益”征收的监督。其次,关于补偿范围和补偿标准的规定也带有行政法律关系的特有性质。姜教授对补偿范围的质疑主要是从保 护被征收人个人利益的角度提出的。如果单从保护被征收人利益角度分析,姜教授的质疑是正确的,并且从条例规定看,这方面还有很多漏洞和不足之处。但是从这个角度分析,往往又会让我们陷入过分强调保护被征收人民事权益的陷阱,而忽视了“个人利益”小于“公共利益”这一基本论断。最后,从利益这一法律基本要素看,该条例全文本质上就在处理国有土地房屋征收过程中如何平衡“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这一基本问题。笔者认为,条例无论是对公共利益的限定还是强调对被征收人合法权益的保护,立法者始终还是坚持了让政府行政行为始终在法律框架下运行这一基本立场,只不过通过让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充分监督的制度设计实现让大多数人满意、让大多数人能够承受的政治意义。

第四篇:行政法论文

浅谈中国现代行政法的发展概况

摘要:纵观中国行政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当时已具有雏形,经过封建社会时期的发展和完善,已初具规模,这一时期称之为中国古代行政法。现代意义的行政法在我国产生却比较晚,在我国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行政法,应该说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历了创新、停滞和破坏、重建和发展、繁荣振兴四个阶段。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法已基本形成,并且日益发展、日趋完善,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起着巨大的保障和促进作用,真正体现现代民主、法治精神的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

关键词:行政法;现代行政法;发展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是调整行政机关及行政机关在职权活动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它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①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国家越来越多地运用法律手段来调整社会生活,要求国家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按照法律法规的既定内容活动,尤其是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和公务员严格依法行政,保证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中国现代意义的行政法溯源于人民政权创建之始,是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法治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和逐步形成的。它随着革命政权的建立、发展而产生和发展,它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至今,已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的行政法,贯彻了党的领导和党的方针政策,体现了人民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机关实行了精简等基本原则。

一、中国现代行政法的初始阶段

1949年到1956年为我国现代行政法的初建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种管理制度。首先,根据新中国成立前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了一系列的行政组织法,规定了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政权、工作方式和责任,制定了保护人民的法律、政令。例如在《共同纲领》中第1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人民政府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这个规定在当今仍然是适用的。

随着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国家又制定了许多重要的组织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等,这些组织法对于建立各机关各部门上下级和同级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提高公务员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建国初期,除了制定行政组织法以外,还根据当时国家的工作重点,制定了两方面的行政法律和法规:(1)是为继续完成民主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任务而制定的一些行政性法律和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和《私营企业条例》;(2)建立了新中国行政管理制度方面的法规。据统计,1949年10月至1956年12月,国家共颁布行政管理法规829个,这些法规都有力地保证和促进了当时各项工作的开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主义建设对行政法的客观要求。

总的说来,国家在这一时期是比较重视行政法制建设的,只是限于当时对行政法制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因而这一时期的行政法并不是很完善的,并没有完全解决民主的法律化和制度化的问题,而且缺乏强有力的权力制衡机制,造成权力过度集中,容易产生官僚主义,人民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

二、中国现代行政法的停滞和破坏阶段 ① 胡锦光:《行政法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1957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行政工作人员奖励暂行规定》与1958年发布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等,对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与此同时,1957年发动的对“法律至上”的批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对民主与行政法制的否定。并且,从1957年以后,国家的行政立法工作大大削弱,几乎形成停滞的状态。不仅立法数目大大减少,而且许多正式的法律规范性文件被众多的临时性通知、书法、指示等所代替。其次,在行政法的实施方面,由于当时的法律虚无主义盛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日益严重,因而造成有法可依逐渐向有法不依、无法可依甚至完全不依法而只依政策、依指示办事转化,行政法制逐步被取消。

对中国现代行政法造成最严重破坏的当属是十年“文革”时期。十年**中,林彪、“四人帮”任意践踏社会主义法制,无政府主义思想空前泛滥,宪法被实际废除,“四人帮”说的话就是法。当时许多行政法学者被送往农村劳动,广大人民的权利自由毫无保障,各项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全国一片混乱,如刑法无“法”可言,罪名可以随意设定,刑罚可以任意科加;民法变得毫无作用,企业财产可以无偿调拨,个人的财产可以任意查抄罚没;至于行政法,由于国务院的职权被“革命委员会”攫取,因而也失去了它应用的作用。从而整个国家的法制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50年代初在中国大地上刚刚生长起来的行政法,经过50年代末至70年代的那场狂风暴雨,已经完全凋谢了。从1957年到1976年的20年间,整个说来,是中国行政法被忽视、被破坏的时期。

三、中国现代行政法的重建和发展阶段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从思想上拨乱反正,中国出现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春天,行政法又开始受到应有的重视,展示出行政法在中国大地上重新生长和发展的希望。这一时期,我国对行政法制的建设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

第一,加强行政组织法的制定和修改工作。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之后,在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又通过了《国务院组织法》,将国务院的组织和行动重新纳入法制的轨道。另外,还加强了行政法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和废止工作,确立了国家法律、法规的权威,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第二,加强行政立法工作,创造新的行政法律规范。1982年新宪法的颁布,是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发生伟大转折的标志,它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并且它也是行政法发展新时期的到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体现了法制基础上的人民主权原则,确认和发展了“宪法至上”、“依法行政”的行政法治原则,规定了工作责任制和效率原则。正是宪法对行政法基本原则的确认,使得行政法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顺利进行。

第三,加强行政执法工作,保障依法行政。这是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内容,也是现代行政法的基本准则。在宪法原则指导下,国家一方面加强行政执法机构建设,并且监察部、审计署等执法机构相继成立,行政执法权大大加强;另一方面,国家加强行政执法人员队伍建设,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纷纷配备行政执法人员。

第四,建立行政司法制度,完善行政程序规范。8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了建立行政司法制度的尝试,尤其是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后,有关行政司法制定的法律法规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行政司法制定的建立,对于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权,保证行政管理活动的连续高效,维护人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建立行政诉讼制度。1989年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行政诉讼的程序法,标志着中国现代行政法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行政诉讼法的实施,一方面表明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官贵民贱” 2 观念的结束;另一方面表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得了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武器。

综合上述,从80年代到90年代这一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行政法已基本形成。

四、中国现代行政法的繁荣振兴阶段

从1990年发展至今,是现代行政法的繁荣振兴时期。已经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局面,并且相关方面的法律体系都已建立,新时期所颁布的主要行政法如下:

第一,1996年,我国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首次规定了听证程序,它是引进国外先进法律制度和经验的一次有益尝试,在我国民主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利、规范行政权力,在制度设置上,为防止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所以在行政强制程序中应建立听证制度。这样不但可以更好地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杜绝执行主体混乱、程序混乱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还可以有效地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

第二,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从居民的申领和发放到使用和查验,以及承担的法律责任,都做了明确详细的规定,对于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民,对其进行社会活动提供了便利。

第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并于2004年7月1日起施行。这有利于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

第四,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公务员法是中国第一部属于干部人事管理总章程性质的重要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公务员管理历史上一个划时代阶段的到来。

第五,《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于2007年8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把畅通行政复议渠道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普通群众不知道自己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的时间是否已经超过了维权“时效”,对此,该条例明确规定了复议申请期限的计算方式。

第六,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时间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于2007年,我国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自90年代以后至今,全国相继颁布了十多项关于行政法的法律法规和条例,如《行政复议条例》、《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监察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等,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对于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总之一句话,有理由相信中国行政法的未来发展会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 张晋藩、李铁著:《中国行政法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 [2] 陈安明、沙奇志著:《中国行政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2. [3] 陈立民、王连昌主编:《中国行政法通论》,新疆大学出版社,1991. [4] 胡锦光编:《行政法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 法苑精萃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行政法学精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 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 关保英主编:《行政法史论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第五篇:行政法论文

行政法

姓名:陈雯玲 学号:3090102208 院系:金融0902

电话:***(515655)“中国基因歧视第一案”再问公务员录取制度

内容摘要:公务员这个职务向来就是大学生手中的香饽饽。舒适的工作环境,后顾无忧的福利保障,独特的资源优势,这些都令刚毕业的大学生们趋之若骛。也因此它成了制造不公,甚至是产生权钱交易的场所。2010年历经半年的佛山市“中国基因歧视第一案”再一次将公务员录取不公的事实展露在了人们眼前,公民就业公平问题又一次引发了社会的争议。

关键字:地中海品贫血基因 公务员录取 行政法

每年的11月末、12月初必定有一个话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必定有一批人为此承受着来自家人和同学的压力。有人为此欢喜,有人为此发愁,有人甚至因此绝望,它就是公务员考试。光从各大书店的图书排行榜中就可以窥见公务员考试的热度,行测和申论必定排在前列。大学的图书馆中不时能看到学长学姐们抱着一本行测在书架前穿过。公务员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一份后顾无忧的工作,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充满诱惑的薪酬待遇,甚至他们的后代都因此能享受到特有的资源。正是这些诱惑,使公务员考试成了各方利益博弈的焦点,成了滋生腐败与权钱交易的场所。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不公和纠纷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2009年广东省佛山市三名考生参加公务员招考体检,因查出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被取消录用资格,遂向组织体检的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起诉讼。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驳回三名考生的全部诉讼请求。三名考生不服上诉,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11日二审开庭审理此案,双方就公务员招考体检检查考生基因是否具有合法性展开激烈辩论。

2009年4月,小周、小谢、小唐参加了佛山市公务员考试,并顺利通过笔试、面试进入体检环节。但体检时小唐等人都被检测出“平均红细胞体积偏小”需要复查。经过一项名为“地中海贫血基因分析”的复查后,小唐等人被认定为“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或“α-地中海贫血1基因缺失”,体检结果不合格,因此失去了公务员考试的录用资格。这一案件

1被法律界人士称为“中国基因歧视第一案”。

在11日9时开始的法庭辩论阶段,上诉方小唐等人的代理律师提出,平均红细胞体积检查不是必要性的检查项目。根据公务员录用体检手册,医院只对固定血常规进行检查。因此,超出的平均红细胞体积检查是违反规定的。而公务员录用体检手册里列举的实验室辅助检查项目,也没有规定地中海基因检测。被上诉方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为,他们在公务员录用的过程中,委托医疗机构进行体检,是依法行政没有过错。对于公务员体检过程中的检验方法,按照项目规定,是由主检医生根据需要决定。接受检查的考生,必须服从医生检查。被上诉人作为公务员录用的主管部门,对照录用规定,不录用上述三位人员符合法律规定。另外,上诉方还认为,公务员录用机构与医院之间属行政委托关系,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应当承担相应责任。但被上诉方辩称,本案并不属于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上诉人只对体检结论以及体检方法不服。根据公务员法相关规定,公务医疗体检结论应当采信,不能随意否定,合格与否都是客观结论,法院应驳回三名考生的上诉。11日的庭审于11时30分结束,小周、小谢、小唐均未出庭,审判长宣布本案将择日宣判。

虽然我们无法获知法院最后审判的结果,但这个案子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争议,它就像一个“潘多拉盒子”,打开了基因歧视这道大门。公务员这一职务之所以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自然有其内在的原因。要想深刻的了解这个原因,首先我们应该全面地来了解一下公务员。中国国家公务员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利、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它是行政人的主要承担者,这就意味着它可以依法代表国家并以行政主体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具有优越的地位,享有行政优益权,比如获得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的权利。义务和权利的不对等促成了公务员成为了时下最炙手可热的工作之一。有着国家权力和财政 1 《3名考生因携带贫血基因被拒录为公务员》,http://news.sina.com.cn/s/2009-12-31/040719371856.shtml 收支来源做后盾的公务员虽然无法和外企高层的收入相比,但是08年的金融海啸再一次证明它的稳定性是任何工作不可比拟的。稳定的薪酬、国家的保障使一波又一波的大学生削尖了脑袋想要成为公务员,由此就构成了劳资双方的供求不平衡。每年报名和录取的比例决定了应聘者毫无讨价还价的能力,劳动力市场的供应远远超过了它的需求。于是公务员考试应运而生,它就像高考一样,成了决定很多人未来的“独木桥”。

本案中的小周、小谢、小唐在即将渡过独木桥的时候,却被查出携带有“地中海贫血基因”。按照《体检标准》的规定,有“血液病”即属“不合格”。因此,携带地贫基因是否属于血液病便成为决定谢正们能否被录用为公务员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此前的一审中,佛山市禅城区法院曾咨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其意见认为携带地贫基因“属于血液病”,该意见也成为一审判决原告败诉的重要依据。那么“地中海贫血基因”到底有什么呢?地中海贫血其实是一种遗传病,多见于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广东本地人口中约有12%携带地贫基因,广西南宁的地贫基因筛查率更高达四分之一。但携带基因并不意味着会发病,倘若不做基因检测,大多数携带者一辈子都不会知道自己的基因缺陷。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系研究员黄尚志的研究,地贫基因在华南地区的富集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那里曾经是疟疾的流行地,而携带地贫基因的人在疟疾流行时的死亡率相当低。那么公务员的录取标准又是什么呢,为什么只是携带该基因就被拒之门外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对于公务员的应该具备的条件其实只有短短7条。包括(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二)年满十八周岁;(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四)具有良好的品行;(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六)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

2力;(七)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如果有一条不符合那么必然不可能成为公务员,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算不算是没有达到条件呢?公务员作为行政人需要执行一定的行政职权,但很多公务员在平日工作中并不需要很多体力的付出,也不需要过人的身体素质,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并不会影响工作能力,他们完全可以胜任这份工作,如果有疾病基因携带的人都被禁止做公务员,那么糖尿病、冠心病、癌症、高血压等基因携带者呢?那么几乎无人可做公务员了。

我认为,在这个案件中,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已经违反了宪法所确立的基本精神,我们个人身体健康状况本来就存在差异,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以及他人健康的情况下,基于疾病、缺陷的区别对待违背了宪法的公平和平等原则。而行政法作为宪法统领之下的部门法,更不能违背宪法所确立的精神。任何人都可能存在某种基因缺陷,如果仅仅因为基因的关系而使一个健康的雾任何临床症状的人认定为体检不合格,这不仅仅是对这一类考生极大的不公,也会对任何一个普通公民的权利构成威胁。我国国家人事部于2005年、2007年相继颁布了《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和《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规范了体检项目。关于血液的基因检测是这两部法规中所没有的,不过,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为,同样是这份《体检表》,又规定“体检医师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必要的相应检查、检验项目。”而《体检手册》也规定“必要时可增加实验室辅助检查项目”。故而,法院一审判决认为,血液基因检测并非擅自增加。但问题在于人人都携带各种各样的基因,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哪一种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如果容忍基因检测技术的滥用,那么人人都将成为基因歧视的受害者。在一些欧美国家,已经有立法出台对基因检测做出规范。现在,这些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对基因歧视现象进行整治,严格限制拒录携带某种基因缺陷的人群。本案中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做法属于明显的行政恣意,他们对相关标准进行了任意理解和执行,不仅违背了宪法精神,更是剥夺了小周、小谢、小唐三人公平参与就业竞争的权利,这样的行政行为既不合法也不合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http://file.scpta.gov.cn/200584/200584161806_r_127.html 这个案件仅仅只是反映了在公务员录取过程中不公平的一角,还有各种歧视存在于公务员的招考中,“身高歧视”、“乙肝歧视”等等,这些都阻挡着优秀的应届大学生加入到公务员的队伍中。因此,为受到歧视的群体完善相应的救济制度是当务之急。如果仅依靠个别人起诉、主张权利,对违法用人单位的惩罚有限,是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歧视的,需要建立救济制度让遭遇健康歧视、身体歧视的人得到相应补偿,这样才能真正保障他们的权益。作为国内基因歧视第一案,它对中国的行政法体制建设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希望以后越来越多的小周、小谢、小唐能得到公平竞争的机会,找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胡建淼著:《行政法学》,法律出版社第二版 2.http://baike.baidu.com/view/6609.htm

下载 社会许可行政法控制论文[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 社会许可行政法控制论文[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行政法论文

    写一篇与行政法密切相关的论文,题目自定,最好能结合实践 . 行政法基本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 行政法基本原则具有普遍性、基础性、自身的特殊性,它应能反应出行政法律规范区别......

    社会行政法(模版)

    1、听证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决定之前,举行有———参加的会议,听取其意见,接受其提供的证据材料,并可与之辩论、对质,然后根据核实的材料作出行政决定的......

    行政法小论文

    关于随手拍的法理思考 1. 随手拍能否作为证据的材料? 答:一般而言,只有同时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才能被认定为是证据。首先,随手拍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具有客观性。其次,随......

    行政法论文 海上皇宫

    海上皇宫案例的法律分析“海上皇宫”是座坐落于深圳市南澳东山湾海域、漂浮在海面上的别墅,耗资接近亿元,整个建筑约有7000平方米,这个地方不对外开放,只在节假日进行一些私人聚......

    行政法论文(5篇范例)

    我国高校公共安全事故案例总揽 【摘 要】 高校校园的安全与稳定作为公共安全的重要部分之一,在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社会生活秩序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伴随着高等教育扩......

    行政法案例分析论文

    食品工程学院 孟双双学号:20102926677 行政法案例分析论文 某村农民多年以种植粮棉为主,但收益不大。该乡人民政府为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解放思想,动脑筋。经多次到外地考察,乡政......

    社会损害有效控制金融手段论文

    内容摘要:企业的产品及生产活动可能会给社会带来重大损害。由于有限责任制,这些损害可能因企业破产等原因无法得到赔偿。本文重点分析了保障社会损害得到赔偿的金融手段,认为保......

    行政法相关论文(五篇范文)

    一是注重强化宣传,全面营造一个良好的用地氛围。要大力加强土地基本国策的宣传,利用“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等重大节日进行宣传,突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