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课讲稿,,年轻干部成长要从疫情中汲取智慧大全
年轻干部成长要从疫情中汲取智慧
各位,今天在这里给大家上一堂党课,围绕的主题是“年轻干部成长要从疫情中汲取智慧”,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务必要培养善于学习、精通业务、驾驭文字的能力,方能在深化改革的大潮中引领鳌头、扬帆远航,成为新时代党和人民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实事求是说,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只巨大的“黑天鹅”。我相信,经历了这场大战大考,大家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这场疫情带来的影响是深层次的,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深刻的。
毛主席讲:“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小平同志强调:“我们每走一步都要总结经验,哪些事进度要快一点,哪些要慢一点,哪些还要收一收,没有这条是不行的,不能蛮干。”习近平总书记这次来浙江考察调研时也告诫我们:“每一次灾难之后,我们就应该变得更加聪明。”
所以说,虽然疫情还未完全结束,但我们应该及时深入地总结这次抗击疫情的得与失,这样才能更好地前进。应该说,可以总结的东西有很多,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还有体制机制层面的。就年轻干部来说,这场疫情大战大考使我有两点思考:
一是年轻干部是有希望、能担当、靠得住的。曾几何时,社会上对年轻一代特别是 90 后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质疑现在的年轻人、年轻干部能不能接好接力棒,能不能堪当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我镇的年轻干部能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坚守岗位、担当责任,在不同岗位上都发挥了生力军作用,毫不逊色于有经验的老干部,也干出了我们镇年轻干部应有的样子。
二是年轻干部是能够在不同寻常的磨砺中得到不同寻常的成长的。这场疫情蕴含着危和机的辩证法,本身虽然是一场灾难,但对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来说却是危中有机。你们参与其中,千钧重担压身、真刀真枪磨砺,对你们来说,这种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在平时工作中是无法得到的,确实是打开了视野、锤炼了心志、增进了本领。
当代年轻干部的发展成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强调“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件大事,关乎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是百年大计。”2018 年,党中央专门制定下发《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出席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所以,作为年轻干部,如何才能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用足用好这个历史性机遇,更好地在建设“重要窗口”中当
先锋、打主力?这里,我结合自己抗击疫情中的思考和平时工作中的体会,讲 6 点意见:
第一,千条万条忠诚是第一条。年轻干部要锤炼忠诚之心,不断掸去思想灰尘、永葆政治本色。
这次疫情大战大考,是中西方两种社会制度优劣的“照妖镜”,也是最直观、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现实教科书。面对突如其来、世所罕见的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得到了充分彰显。大家都从“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的比较中,切身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在这次抗击疫情中,我镇觉得部分大批党员干部和年轻干部,=逆行出征,不辞辛劳、日夜奋战,有的同志累倒、病倒也不下火线,很好地诠释了初心使命,令我感动。我认为,这是最好的政治教材,是年轻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践源泉。浙江的年轻干部,不管身处任何岗位、从事任何工作,都要用好“三个地”的政治资源,从疫情大战大考中汲取忠诚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始终涵养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把讲忠诚、讲政治刻在心里、融入灵魂,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重点要做到 3 个方面:
一要把忠诚体现在加强理论武装上。政治上的坚定,来自理论上的清醒。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
出:“如果我们不能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我们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在革命斗争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就有迷失方向、背离无产阶级革命立场的危险。”对于年轻干部的成长来讲,理论学习更起着固本培元、凝心聚魂的作用。如果理论基础不扎实,一遇到重大政治考验就缺少了根和魂,好比是在沙滩上建高楼,风一吹就倒。年轻干部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毛主席曾经在中共七大推荐了 5 本马列著作,他说,“我们可以把这五本书装在干粮袋里,打完仗后,就读他一遍或者看他一两句,没有味道就放起来,有味道就多看几句,七看八看就看出味道来了。”所以,对一些经典著作,大家要反复读、多遍读。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使我们所有的理念、思路、举措、政策,都全链条、全要素、全方位、全过程地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要用足用好“三个地”的优势,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深入学习领会“八八战略”,从“八八战略”中找到打开各项工作的“金钥匙”。二要把忠诚体现在坚定的政治定力上。毛主席在谈及儒家“知仁勇”时说,“如果做事不忠实,那‘知’只是言而无信,‘仁’只是假仁,‘勇’只是白勇”。年轻干部容易“不缺干劲缺韧劲,不缺活力缺定力”,容易“这山望着那山高”,从表面上看,这是阅历不深、心态不稳,但究其根源,还是政治不够坚定。特别是年轻干部的成长,前路不只是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顺境,也会有“雪拥蓝关马不前”的逆境;不只是有风平浪静的航行,也会有惊涛骇浪的颠簸,在逆境和考验时更能看出一名年轻干部的政治定力。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尤其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要正确处理公与私、利与义、大道理和小道理的关系,自觉做到党叫去哪就去哪,党叫干啥就干啥。三要把讲政治、讲忠诚、讲维护体现在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上。讲政治、讲忠诚、讲维护不是空洞的口号、高调的表态,而是体现在工作岗位和日常生活之中的。年轻干部要深刻认识到,把过去好的经验坚持延续好,把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好,这是本事,也是政治自觉,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回避矛盾。要善于从政治上研判形势、分析问题,自觉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找定位,对“两个维护”有更深刻的认同、更真诚的拥护,从而以更坚决的态度、更自觉的行动,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本地本部门得到不折不扣贯彻落实。
第二,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年轻干部要提升干事之能,练就拥抱新时代的真本领。
毛主席讲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克服本领恐慌,一靠加强书本知识的学习,二靠加强实践的锻炼。这次疫情防
控是对党员干部的一场严峻考验、一次重要锻炼,也是一次艰难的实践学习。由于年轻干部经历相对比较浅,存在本领和能力上的不足,遇到重大突发事件,容易心中没数、决策犹豫,这在初期是正常现象,只要敢于在疫情防控等斗争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终能把自己锻造成为烈火真金。在当前,年轻干部尤其需要提升以下几个方面的本领:
一是统筹兼顾、通盘谋划的本领。对于年轻干部来讲,平时在一个阶段主抓一项工作,很难看出能力水平的高下。但如果一个阶段里要同时抓两项、三项甚至多项工作时,有的同志表现得不分主次、手忙脚乱、顾此失彼,而有的同志却忙而不乱、有条不紊,这时就能显出水平的高下了。年轻干部不论是驻村还是自身业务,都应该增强统筹意识和全局眼光,学会统筹好各个方面、各项工作的关系,既要精于自己的业务,打好点上的战斗,也要注重善于指挥面上的战役,实现整体推进,做到“十个指头弹钢琴”,有轻有重、有章有法。
二是敏锐见事、见微知著的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什么叫敏锐?面对同一件事情、相同的信息,最早作出准确判断、作出正确决策的领导干部就是敏锐的领导干部。比如,稳定方面的许多事情,都是由小到大,逐步积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的领导干部一开
始就能发现,及时研究、源头化解、举一反三。这就是有敏锐性。再比如,危中有机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代表每个人都能化危为机、抓住机遇,机遇是给看得见、抓得住、准备好的人的。年轻干部要保持活跃、敏捷的思维,对手头资源优势用心了解、对各方面信息保持敏锐直觉,学会用发展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和研究问题,培养自己看海平面“桅杆”的本领,对潜在风险科学预判,对看得清苗头的趋势分析透彻,对到来的机遇及时捕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
三是灵活抉择、精准施策的本领。灵活抉择就是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不同政策;精准施策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准出招解决实际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一刀切最简单、最容易,但也最危险。全省各地各部门情况千差万别,每一个时期的形势瞬息万变,如果不加分析、不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匆匆行事,看似雷厉风行、轰轰烈烈,实则是表面化、简单化、绝对化,所以每一个年轻干部都需要学会创造性落实,坚持从实际问题出发,透彻了解事情发展的时和势,准确把握政策出台的时和机,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做到熟知、全知、深知,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找到问题的难点症结,精准出台方案,精准推动落实。四是收放自如、进退裕如的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调研时强调:“该管起来就能够迅速地管起来,该放开又能够有序地放开,收
放自如,进退裕如,这是一种能力。应该说,这个功夫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下在平时的。年轻干部要增强这方面的意识和锻炼,注重把握一个“度”字,精准拿捏“收”和“放”的关系,从容娴熟切换施策重点,该收的时候收得住、收得迅速,该放的时候放得开、放得有序,做到及时有力、恰到好处,避免矫枉过正、过犹不及,避免进退失据、宽严皆误。
第三,有多大的担当干多大的事业。年轻干部要追求担当之为,始终保持创新的冲劲和攻坚的勇气。
三国时,诸葛亮提出了“识人七法”,其中一个就是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在危急时刻,有没有勇于担当作为,是我们发现和识别干部的重要依据。一线是斗争的一线,年轻干部是否敢担当、善作为,在平时很难看得出来,在危急时刻、关键时刻就很容易显现出来。正所谓“树活风雨土,人活精气神。”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就有什么样的担当作为,就能干出什么样的事业。年轻干部一定要始终保持一股精气神,让敢为人先、敢闯敢拼、敢于担当成为自己身上最鲜明、最独特、最耀眼的标签。要把握好 4 点:
一要忠于职守、履职尽责。在其位谋其政、在其职履其责。年轻干部担当作为,首先就要对自己的岗位负责、为自己的工作担当。我一直认为,现在的年轻干部文化水平、能力素养虽然有差异,但总体都不错。一个年轻干部如果基本面是好的,只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就能够把本职工作干好。如果眼高手低,在自己的岗位上平平庸庸、得过且
过,只想“坐等伯乐”,那伯乐是不可能突然上门的。组织对年轻干部的选拔,不是“伯乐相马”,而是“赛场选马”。你只有在本职岗位上干出色、干出彩,才能在赛场上冒出来。年轻干部要发扬敬业精神、奉献精神,认真对待手头每一项工作,把全部的心思、精力都投入进来,做到为“大我”弃“小我”、为事业而忘我,力争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特别是对自己负责或分管领域工作的具体情况、各项指标,要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对自己负责或分管领域工作的短板在哪里、优势在哪里、潜力在哪里、发力点在哪里,要了如指掌、洞若观火;对自己负责或分管领域工作,要不断干出彩、干出亮点。
二要勇于创一流、敢于争第一。我们年轻干部必须有志于做弄潮儿。遇事前思后虑、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这可不是年轻干部该有的样子。当前,摆在全镇干部面前的最大考题,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非常之时,我镇年轻干部必须拿出该有的冲劲闯劲,保持必胜的信心决心,全力以赴、锐意进取,拉高标杆、追求卓越,各方面工作都要争当一马当先的奔跑者、一往无前的排头兵,为全省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三要勇于打破坛坛罐罐、固有思维。平时干工作,照抄照搬、按框框办事,最省事但行不通;在非常之时,靠常规套路、普通打法,更是办不好。机遇总是眷顾有准备的头脑,创新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年轻干部要发挥思维更活跃、接受新事物速度快、受束缚相对少的优势,大胆尝试,不怕失败、不怕嘲笑,打破“老把式”思想,破除习惯性思维,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觉走在改革创新的最前沿。
四要敢于亮剑、敢打敢拼。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把年轻干部放到第一线压担子,这个路子对,不能只靠人家扶着。他们受到了锻炼,提上来别人也会服气。”年轻干部有激情、有闯劲、有本事,更要在关键时期冲锋在前、紧要关头担当作为、危急时刻豁得出去,特别是面对重大事件、重大改革、重大项目时,要敢于上一线,了解情况,迅速作出决策。要主动投身到各种斗争、各项重大工作中去,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在解决棘手问题中积累底气、培养胆识,决不能遇到一点挑战就回避、遇到一点问题就推脱、遇到一点挫折就退步。
第四,树高千尺不忘根。年轻干部要强化为民之情,努力做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
这次抗击疫情,我们打的是一场人民战争,无论是让该静的静下去,还是让该动的动起来,都会涉及大量的群众,可以讲疫情大战大考就是做群众工作的试金石。在这当中,有的同志在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的工作中脱颖而出,高质量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点赞;有的同志则举步维艰,干得非常吃力,群众还不认可。做群众工作积极不积极、善于不善于、效果好不好,是衡量领导干部履职能力强不强的重要标尺,更是检验年轻干部成熟不成熟的重要标志。无需回避的是,对于年轻干部而言,与群众打交道的经历和本领是不平衡的,那么,这个本领要从哪里来?我认为,除了学习之外,主要来自 3 个方面:
一要靠心贴心“悟”出来。年轻干部一定要心里装着人民,人民利益至上。我们在基层工作过的同志都有体会,群众是最讲感情、最重感情的,我们把群众看得多重,群众就会把我们看得多重。现在有一些年轻干部还是存在着“群众感情缺失症”,认为自己学历高又有专业背景,发展好又有领导赏识,做事不愿同群众商量,也不屑于听取群众意见,有的甚至在群众面前颐指气使、趾高气扬、自我感觉高人一等,这是要不得的。年轻干部一定要戒掉身上的“骄娇二气”,把用心服务群众作为立身之本、处事之基和为政之要,多到群众中去,多交群众朋友,多向群众学习,在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中感悟群众工作的真谛。这里面关键在“多跑”,要义在“贴心”,就是腿脚要勤快些,每年拿出一定的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绝不能“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多到群众家中揭揭锅盖、多到田间地头拉拉家常、多到生产车间问问情况,听到心里话、发现新问题、处出真感情,让自己的说话办事做决策真正能够从群众角度去考虑。
二要靠面对面“炼”出来。古人讲,“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中央都提出,要让年轻干部多到基层一线“墩墩苗”,就是因为有了基层一线的工作经历,就更清
楚地知道什么是群众,如何尊重群众,知道什么叫实事求是。大家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多干多学、多干多得,成功经验是得,失败教训也是得。年轻干部要多吃点苦,多到矛盾突出、情况复杂的地方,多接触问题,多去“解剖麻雀”,特别是多到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去,听听群众的骂声、怨声,“打着灯笼”去找问题,把群众和企业反映的一个个具体问题处理好、一个个突出矛盾化解掉,从中体会做群众工作的路与桥。要保持信息的畅通和对称,抓住高频问题,进行深入调研,跟踪抓好落实,绝不能“只挂号不销号”“只挂帅不出征”。
三要靠实打实“干”出来。扑下身子为群众办事是最有效的群众工作,年轻干部必须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增长真本领,不能“空对空”。一方面要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真心实意为群众谋福利、办实事、解难题。特别是当前疫情带来了一系列民生问题,年轻干部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按照中央“六稳”“六保”的工作要求,扎实做好群众心理疏导、生产生活秩序恢复、社会矛盾源头化解、困难群众帮扶等工作,帮助群众和企业渡过难关、解决燃眉之急。另一方面要学会教育和引导群众,不当人云亦云的“群众尾巴”,少当单打独斗的“孤胆英雄”,多做振臂一呼的“带头先锋”,带领群众一起干,引导群众向前看。
第五,不干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年轻干部要下好务实之功,始终把实干作为座右铭。
抗击疫情这场大战大考,病毒无疑是我们最大的敌人,但我们还有一个敌人,那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个敌人有时比病毒的危害更大。从一定意义上讲,抗击疫情这场斗争,考验的是作风,考验的是执行力、决策力,是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宣战书。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战役都在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都得实打实、硬碰硬,来不得半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如果高高在上、浮在表面、空喊口号,搞会议落实、文件落实、表格落实,基层的精力没有投入到第一线,防控措施没有真正抓实抓细抓落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难点没有切实打通,我省的疫情防控不可能取得目前这样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害死人,是干工作的大忌,对于年轻干部来讲,实干才是最响亮的语言、最根本的优势、最大的竞争力、也是成长成功唯一的秘诀。我们常讲,年轻是资本、是优势,但如果这个资本、优势和实干脱钩,最终只会本亏利空,优势尽失。年轻干部要坚持实字为先、干字当头,当实干家而不当“清谈客”,把实干的样子立起来、把实干的招牌亮出来。具体来说,要做到 3 点:
一要踏踏实实、老老实实地干事。实干是一种境界、格局,也是一种党性、作风。当干部,想进步是人之常情。年轻干部可以有想法、有愿望,但决不能去刻意设计自己的晋升路线,去搞投机。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曾经提出有“四种人”不能用:一是做官期望值过高的人。做官要求一
直得到满足,唯独一次得不到满足,于是就躺倒不干。二是善于钻营的人,专门去揣摩领导意图,精力不在工作上。三是“天桥把式”的人,光说不做,专摆花架子,不肯办实事,也叫作“客里空”。四是欺上瞒下的人。一个干部干得怎么样,群众和组织的眼睛都是雪亮的,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谁夸夸其谈、光说不练,都是看得清楚的。年轻干部要不怕吃苦、“吃亏”,懂得俯下身、静下心、沉住气,多下一些苦功夫、笨功夫,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踏踏实实、老老实实,兢兢业业、甘于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真正说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二要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去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干部身上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根除,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实干。年轻干部作为单位的中坚力量,在搞调研、抓落实中,要争做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先锋,经常拿镜子照照自己的言行,敢于打破所谓“过来人”的套路和惯例,敢于摒弃迎来送往、前呼后拥、走马观花等不良习气,敢于抵制文山会海、繁文缛节、痕迹主义等现象,真正静下心来谋实事、沉下身来抓落实,决不能深恶痛绝又深陷其中、深受其累又乐此不疲,更不能成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制造者。
三要用实绩来为自己说话。我们评价一个年轻干部水平怎么样,重要的不是看他说什么,而是看他做什么、做得怎么样;检验一个年轻干部能力怎么样,重要的不是看有多大声势,而是看是否能解决问题、真解决问题。如果动不动就
另起炉灶“翻烧饼”,不搞点新的东西,就感觉显示不出自己的“高明”之处,动静很大、干货硬货很少,最终是经不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如果只会“花拳绣脚”、做表面文章,避实就虚、重显轻隐,喜欢“锦上添花”、不肯下实功,就不可能得到群众认可,也不可能把事情做出效果;如果夸夸其谈、只说不做,搞投机、耍小聪明,热衷于搞自我包装、弄虚作假,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年轻干部一定要多琢磨事,少琢磨人,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客观实际,扎扎实实做一些打基础、做铺垫、利长远、增后劲的工作,不干劳民伤财的事,不干急功近利的事,不干违背规律的事。特别是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准确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对于认准的事情“咬定青山不放松”,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第六,干事和干净缺一不可。年轻干部要常照清廉之镜,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在年轻干部的成长中。
诱惑无时不在,特别是一些发展前途比较好的年轻干部、一些手握权力资源的年轻干部,更容易受到“围猎”。如果少年得志、恃权傲物,缺少对纪律和规矩的敬畏之心,廉洁这条底线就会失守。年轻干部一定要吸取教训、引为镜鉴,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在任何时候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绝不能在成长路上摔大跟头、滑进深渊。重点是做到 3 个方面:
一要注重“三个慎”,慎始、慎微、慎独。俗话说,小节失守,大节难保;小洞不补,大洞难堵。从一个土特产、一桌饭、一条烟、一张购物卡开始,就会如温水煮青蛙一样,一步步地让你放松了警惕,等到最后不可自拔。年轻干部随着晋升越顺利、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越应心存敬畏,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决不能无法无天、无所顾忌。要增强自制力,心存敬畏、手握戒尺,从小节防起,从独处时防起,从第一次防起,不该吃的不吃,不该拿的不拿,不该去的地方不去,防微杜渐,把好权力、金钱、美色的最初关口。
二要经常算算三本账,即利益账、法纪账、良心账。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曾经告诫我省党员干部,仔细算好“三笔账”,始终坚持“三原则”。即:算好“利益账”,坚持正确的利益原则;算好“法纪账”,坚持法纪原则;算好“良心账”,坚持良知原则。年轻干部必须学会算大账、算长远账,趁年轻的时候练就一身清正廉洁的“金钟罩”“铁布衫”,这样才能在走上更重要的领导岗位后,能够无欲则刚,挡得住糖衣炮弹。年轻干部要用自己的一生,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人生考卷,学会管理自己的欲望,警钟长鸣,严于自律,在利益面前多想想是否合情合理合法,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万不可做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来。年轻干部在与任何人打交道时,要注意尺度、掌握分寸,既要实干担当、真正为企业排忧解难,不要有顾虑,为了工作该接近的要接近、该帮助的要帮助,同时也要
注意廉洁自律,不该拿的利益就坚决不要拿,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
三要把好“三条线”,即法律底线、纪律红线、思想高线。年轻干部要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成长,必须用国家的法律规定、党的规章制度、社会道德准则约束自己,在做人做事做官上有原则、有底线、有规矩。只有不逾越法律底线、不触碰纪律底线,才能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只有离高线越近,才会离底线越远。年轻干部要带头敬法畏纪、遵规守矩,主动在思想上筑牢防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多翻翻《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特别是要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该请示就要请示,该报告就要报告,决不能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儿戏。
我还特别想跟大家说的是,年轻干部要正确处理做人与做官的关系,做官要先做人,做人要先立德。从怎么样对待父母、对待家庭、对待朋友、对待同事上,很能看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行。一个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的年轻干部,能在大事上过得硬、讲党性、讲原则吗?对妻子不忠、对朋友不诚,能对群众好吗?我看很难。年轻干部尤其需要不断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自觉远离低级趣味,真正做到修身自律、怀德自重、清廉自守。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基层一线的年轻干部是经风雨、见世面、受考验的,不断在艰苦岗位摸爬滚打、提升能力,所以我们坚持“实绩论英雄”,希望你们成为有吸引力、感染力,有实战能力、治理能力的新时代年轻干部。
以下内容供参考:
年轻干部的成长秘诀——多在事上“磨”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干部了解了基层,学会了做群众工作,在实践锻炼中快速成长。”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灾中,基层干部展现出较强的战斗力,许多驻村工作队拉起来就是防疫队、战洪队,这同他们经受了这几年脱贫工作历练是分不开的。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要多在事上“磨”,锤炼出“度得过风和丽日时,也要经得起狂风骤雨天”的意志品质,才能枝繁叶茂,长成参天大树。
年轻干部要多在“小事”上磨。“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只有“细胞”健康,“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其实,不论在何种岗位、干何种工作,说到底都是为人民服务。因而,年轻干部一定要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多为群众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要多“墩墩苗”,打牢基础,自觉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了解群众需要什么,后面的路才能行稳走实。要立足岗位,“吃劲”干事,戒骄戒躁、积极主动地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点滴小事办漂亮,让群众满意,组织放心。
年轻干部要多在“急事”上磨。“玉不琢不成器。”有的年轻干部,心态较为浮躁,“沉不下去定不下心”,遇到急事,往往容易惊慌失措、自乱阵脚。因而,年轻干部要把火热的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多当几次“热锅上蚂蚁”、多接几次“烫手山芋”,多经历几次“风吹浪打”,静亦定,动亦定,方能在风雨中茁壮成长。要宁静致远、知行合一,争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拒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要珍惜机遇、振奋精神,苦干实干。要拿得出金刚钻,揽得下瓷器活,接牢接好事业发展的接力棒,实现从茧到蝶的飞跃。
年轻干部要多在“要事”上磨。“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年轻干部在工作岗位上经历一些重要的事,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国情、社情、民情。然而,一些年轻干部的肩膀稍显稚嫩,面对难事,激情来得快去得也快,容易打退堂鼓、做选择题,心理承受力和抗压能力显得脆弱。因而,年轻干部要精耕细作,加强思想管理,及时给心灵施肥浇水、修枝剪叶、驱虫防病。要拿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激情,克服“骄娇二气”,敢于破旧立新、善于推陈出新,处理好党和人民交办的各类要事。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争做疾风劲草、勇当烈火真金。如此,便能在实践中大有作为。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年轻干部要秉怀理想信仰、笃定党性修养,扬鞭奋蹄、锐意进取,将绚丽的青春之花绽放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谱写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
第二篇:专题党课讲稿:年轻干部成长要从疫情中汲取智慧
专题党课讲稿:年轻干部成长要从疫情中汲取智慧
各位,今天在这里给大家上一堂党课,围绕的主题是“年轻干部成长要从疫情中汲取智慧”,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务必要培养善于学习、精通业务、驾驭文字的能力,方能在深化改革的大潮中引领鳌头、扬帆远航,成为新时代党和人民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实事求是说,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只巨大的“黑天鹅”。我相信,经历了这场大战大考,大家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这场疫情带来的影响是深层次的,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深刻的。
毛主席讲:“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小平同志强调:“我们每走一步都要总结经验,哪些事进度要快一点,哪些要慢一点,哪些还要收一收,没有这条是不行的,不能蛮干。”习近平总书记这次来xx考察调研时也告诫我们:“每一次灾难之后,我们就应该变得更加聪明。”
所以说,虽然疫情还未完全结束,但我们应该及时深入地总结这次抗击疫情的得与失,这样才能更好地前进。应该说,可以总结的东西有很多,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还有体制机制层面的。就年轻干部来说,这场疫情大战大考使我有两点思考:
一是年轻干部是有希望、能担当、靠得住的。曾几何时,社会上对年轻一代特别是90后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质疑现在的年轻人、年轻干部能不能接好接力棒,能不能堪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我镇的年轻干部能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坚守岗位、担当责任,在不同岗位上都发挥了生力军作用,毫不逊色于有经验的老干部,也干出了我们镇年轻干部应有的样子。
二是年轻干部是能够在不同寻常的磨砺中得到不同寻常的成长的。这场疫情蕴含着危和机的辩证法,本身虽然是一场灾难,但对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来说却是危中有机。你们参与其中,千钧重担压身、真刀真枪磨砺,对你们来说,这种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在平时工作中是无法得到的,确实是打开了视野、锤炼了心志、增进了本领。
当代年轻干部的发展成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强调“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件大事,关乎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是百年大计。”2018年,党中央专门制定下发《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出席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所以,作为年轻干部,如何才能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用足用好这个历史性机遇,更好地在建设“重要窗口”中当先锋、打主力?这里,我结合自己抗击疫情中的思考和平时工作中的体会,讲6点意见:
第一,千条万条忠诚是第一条。年轻干部要锤炼忠诚之心,不断掸去思想灰尘、永葆政治本色。
这次疫情大战大考,是中西方两种社会制度优劣的“照妖镜”,也是最直观、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现实教科书。面对突如其来、世所罕见的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得到了充分彰显。大家都从“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的比较中,切身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在这次抗击疫情中,我镇觉得部分大批党员干部和年轻干部,=逆行出征,不辞辛劳、日夜奋战,有的同志累倒、病倒也不下火线,很好地诠释了初心使命,令我感动。我认为,这是最好的政治教材,是年轻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践源泉。xx的年轻干部,不管身处任何岗位、从事任何工作,都要用好“三个地”的政治资源,从疫情大战大考中汲取忠诚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始终涵养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把讲忠诚、讲政治刻在心里、融入灵魂,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重点要做到3个方面:
一要把忠诚体现在加强理论武装上。政治上的坚定,来自理论上的清醒。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如果我们不能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我们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在革命斗争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就有迷失方向、背离无产阶级革命立场的危险。”对于年轻干部的成长来讲,理论学习更起着固本培元、凝心聚魂的作用。如果理论基础不扎实,一遇到重大政治考验就缺少了根和魂,好比是在沙滩上建高楼,风一吹就倒。年轻干部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毛主席曾经在中共七大推荐了5本马列著作,他说,“我们可以把这五本书装在干粮袋里,打完仗后,就读他一遍或者看他一两句,没有味道就放起来,有味道就多看几句,七看八看就看出味道来了。”所以,对一些经典著作,大家要反复读、多遍读。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使我们所有的理念、思路、举措、政策,都全链条、全要素、全方位、全过程地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要用足用好“三个地”的优势,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xx的萌发与实践,深入学习领会“八八战略”,从“八八战略”中找到打开各项工作的“金钥匙”。
二要把忠诚体现在坚定的政治定力上。毛主席在谈及儒家“知仁勇”时说,“如果做事不忠实,那‘知’只是言而无信,‘仁’只是假仁,‘勇’只是白勇”。年轻干部容易“不缺干劲缺韧劲,不缺活力缺定力”,容易“这山望着那山高”,从表面上看,这是阅历不深、心态不稳,但究其根源,还是政治不够坚定。特别是年轻干部的成长,前路不只是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顺境,也会有“雪拥蓝关马不前”的逆境;不只是有风平浪静的航行,也会有惊涛骇浪的颠簸,在逆境和考验时更能看出一名年轻干部的政治定力。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尤其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要正确处理公与私、利与义、大道理和小道理的关系,自觉做到党叫去哪就去哪,党叫干啥就干啥。
三要把讲政治、讲忠诚、讲维护体现在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上。讲政治、讲忠诚、讲维护不是空洞的口号、高调的表态,而是体现在工作岗位和日常生活之中的。年轻干部要深刻认识到,把过去好的经验坚持延续好,把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好,这是本事,也是政治自觉,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回避矛盾。要善于从政治上研判形势、分析问题,自觉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找定位,对“两个维护”有更深刻的认同、更真诚的拥护,从而以更坚决的态度、更自觉的行动,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本地本部门得到不折不扣贯彻落实。
第二,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年轻干部要提升干事之能,练就拥抱新时代的真本领。
毛主席讲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克服本领恐慌,一靠加强书本知识的学习,二靠加强实践的锻炼。这次疫情防控是对党员干部的一场严峻考验、一次重要锻炼,也是一次艰难的实践学习。由于年轻干部经历相对比较浅,存在本领和能力上的不足,遇到重大突发事件,容易心中没数、决策犹豫,这在初期是正常现象,只要敢于在疫情防控等斗争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终能把自己锻造成为烈火真金。在当前,年轻干部尤其需要提升以下几个方面的本领:
一是统筹兼顾、通盘谋划的本领。对于年轻干部来讲,平时在一个阶段主抓一项工作,很难看出能力水平的高下。但如果一个阶段里要同时抓两项、三项甚至多项工作时,有的同志表现得不分主次、手忙脚乱、顾此失彼,而有的同志却忙而不乱、有条不紊,这时就能显出水平的高下了。年轻干部不论是驻村还是自身业务,都应该增强统筹意识和全局眼光,学会统筹好各个方面、各项工作的关系,既要精于自己的业务,打好点上的战斗,也要注重善于指挥面上的战役,实现整体推进,做到“十个指头弹钢琴”,有轻有重、有章有法。
二是敏锐见事、见微知著的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什么叫敏锐?面对同一件事情、相同的信息,最早作出准确判断、作出正确决策的领导干部就是敏锐的领导干部。比如,稳定方面的许多事情,都是由小到大,逐步积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的领导干部一开始就能发现,及时研究、源头化解、举一反三。这就是有敏锐性。再比如,危中有机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代表每个人都能化危为机、抓住机遇,机遇是给看得见、抓得住、准备好的人的。年轻干部要保持活跃、敏捷的思维,对手头资源优势用心了解、对各方面信息保持敏锐直觉,学会用发展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和研究问题,培养自己看海平面“桅杆”的本领,对潜在风险科学预判,对看得清苗头的趋势分析透彻,对到来的机遇及时捕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
三是灵活抉择、精准施策的本领。灵活抉择就是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不同政策;精准施策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准出招解决实际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一刀切最简单、最容易,但也最危险。全省各地各部门情况千差万别,每一个时期的形势瞬息万变,如果不加分析、不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匆匆行事,看似雷厉风行、轰轰烈烈,实则是表面化、简单化、绝对化,所以每一个年轻干部都需要学会创造性落实,坚持从实际问题出发,透彻了解事情发展的时和势,准确把握政策出台的时和机,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做到熟知、全知、深知,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找到问题的难点症结,精准出台方案,精准推动落实。
四是收放自如、进退裕如的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在xx考察调研时强调:“该管起来就能够迅速地管起来,该放开又能够有序地放开,收放自如,进退裕如,这是一种能力。应该说,这个功夫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下在平时的。年轻干部要增强这方面的意识和锻炼,注重把握一个“度”字,精准拿捏“收”和“放”的关系,从容娴熟切换施策重点,该收的时候收得住、收得迅速,该放的时候放得开、放得有序,做到及时有力、恰到好处,避免矫枉过正、过犹不及,避免进退失据、宽严皆误。
第三,有多大的担当干多大的事业。年轻干部要追求担当之为,始终保持创新的冲劲和攻坚的勇气。
三国时,诸葛亮提出了“识人七法”,其中一个就是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在危急时刻,有没有勇于担当作为,是我们发现和识别干部的重要依据。一线是斗争的一线,年轻干部是否敢担当、善作为,在平时很难看得出来,在危急时刻、关键时刻就很容易显现出来。正所谓“树活风雨土,人活精气神。”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就有什么样的担当作为,就能干出什么样的事业。年轻干部一定要始终保持一股精气神,让敢为人先、敢闯敢拼、敢于担当成为自己身上最鲜明、最独特、最耀眼的标签。要把握好4点:
一要忠于职守、履职尽责。在其位谋其政、在其职履其责。年轻干部担当作为,首先就要对自己的岗位负责、为自己的工作担当。我一直认为,现在的年轻干部文化水平、能力素养虽然有差异,但总体都不错。一个年轻干部如果基本面是好的,只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就能够把本职工作干好。如果眼高手低,在自己的岗位上平平庸庸、得过且过,只想“坐等伯乐”,那伯乐是不可能突然上门的。组织对年轻干部的选拔,不是“伯乐相马”,而是“赛场选马”。你只有在本职岗位上干出色、干出彩,才能在赛场上冒出来。年轻干部要发扬敬业精神、奉献精神,认真对待手头每一项工作,把全部的心思、精力都投入进来,做到为“大我”弃“小我”、为事业而忘我,力争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特别是对自己负责或分管领域工作的具体情况、各项指标,要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对自己负责或分管领域工作的短板在哪里、优势在哪里、潜力在哪里、发力点在哪里,要了如指掌、洞若观火;对自己负责或分管领域工作,要不断干出彩、干出亮点。
二要勇于创一流、敢于争第一。我们年轻干部必须有志于做弄潮儿。遇事前思后虑、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这可不是年轻干部该有的样子。当前,摆在全镇干部面前的最大考题,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非常之时,我镇年轻干部必须拿出该有的冲劲闯劲,保持必胜的信心决心,全力以赴、锐意进取,拉高标杆、追求卓越,各方面工作都要争当一马当先的奔跑者、一往无前的排头兵,为全省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三要勇于打破坛坛罐罐、固有思维。平时干工作,照抄照搬、按框框办事,最省事但行不通;在非常之时,靠常规套路、普通打法,更是办不好。机遇总是眷顾有准备的头脑,创新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年轻干部要发挥思维更活跃、接受新事物速度快、受束缚相对少的优势,大胆尝试,不怕失败、不怕嘲笑,打破“老把式”思想,破除习惯性思维,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觉走在改革创新的最前沿。
四要敢于亮剑、敢打敢拼。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把年轻干部放到第一线压担子,这个路子对,不能只靠人家扶着。他们受到了锻炼,提上来别人也会服气。”年轻干部有激情、有闯劲、有本事,更要在关键时期冲锋在前、紧要关头担当作为、危急时刻豁得出去,特别是面对重大事件、重大改革、重大项目时,要敢于上一线,了解情况,迅速作出决策。要主动投身到各种斗争、各项重大工作中去,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在解决棘手问题中积累底气、培养胆识,决不能遇到一点挑战就回避、遇到一点问题就推脱、遇到一点挫折就退步。
第四,树高千尺不忘根。年轻干部要强化为民之情,努力做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
这次抗击疫情,我们打的是一场人民战争,无论是让该静的静下去,还是让该动的动起来,都会涉及大量的群众,可以讲疫情大战大考就是做群众工作的试金石。在这当中,有的同志在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的工作中脱颖而出,高质量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点赞;有的同志则举步维艰,干得非常吃力,群众还不认可。做群众工作积极不积极、善于不善于、效果好不好,是衡量领导干部履职能力强不强的重要标尺,更是检验年轻干部成熟不成熟的重要标志。无需回避的是,对于年轻干部而言,与群众打交道的经历和本领是不平衡的,那么,这个本领要从哪里来?我认为,除了学习之外,主要来自3个方面:
一要靠心贴心“悟”出来。年轻干部一定要心里装着人民,人民利益至上。我们在基层工作过的同志都有体会,群众是最讲感情、最重感情的,我们把群众看得多重,群众就会把我们看得多重。现在有一些年轻干部还是存在着“群众感情缺失症”,认为自己学历高又有专业背景,发展好又有领导赏识,做事不愿同群众商量,也不屑于听取群众意见,有的甚至在群众面前颐指气使、趾高气扬、自我感觉高人一等,这是要不得的。年轻干部一定要戒掉身上的“骄娇二气”,把用心服务群众作为立身之本、处事之基和为政之要,多到群众中去,多交群众朋友,多向群众学习,在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中感悟群众工作的真谛。这里面关键在“多跑”,要义在“贴心”,就是腿脚要勤快些,每年拿出一定的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绝不能“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多到群众家中揭揭锅盖、多到田间地头拉拉家常、多到生产车间问问情况,听到心里话、发现新问题、处出真感情,让自己的说话办事做决策真正能够从群众角度去考虑。
二要靠面对面“炼”出来。古人讲,“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中央都提出,要让年轻干部多到基层一线“墩墩苗”,就是因为有了基层一线的工作经历,就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群众,如何尊重群众,知道什么叫实事求是。大家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多干多学、多干多得,成功经验是得,失败教训也是得。年轻干部要多吃点苦,多到矛盾突出、情况复杂的地方,多接触问题,多去“解剖麻雀”,特别是多到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去,听听群众的骂声、怨声,“打着灯笼”去找问题,把群众和企业反映的一个个具体问题处理好、一个个突出矛盾化解掉,从中体会做群众工作的路与桥。要保持信息的畅通和对称,抓住高频问题,进行深入调研,跟踪抓好落实,绝不能“只挂号不销号”“只挂帅不出征”。
三要靠实打实“干”出来。扑下身子为群众办事是最有效的群众工作,年轻干部必须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增长真本领,不能“空对空”。一方面要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真心实意为群众谋福利、办实事、解难题。特别是当前疫情带来了一系列民生问题,年轻干部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按照中央“六稳”“六保”的工作要求,扎实做好群众心理疏导、生产生活秩序恢复、社会矛盾源头化解、困难群众帮扶等工作,帮助群众和企业渡过难关、解决燃眉之急。另一方面要学会教育和引导群众,不当人云亦云的“群众尾巴”,少当单打独斗的“孤胆英雄”,多做振臂一呼的“带头先锋”,带领群众一起干,引导群众向前看。
第五,不干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年轻干部要下好务实之功,始终把实干作为座右铭。
抗击疫情这场大战大考,病毒无疑是我们最大的敌人,但我们还有一个敌人,那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个敌人有时比病毒的危害更大。从一定意义上讲,抗击疫情这场斗争,考验的是作风,考验的是执行力、决策力,是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宣战书。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战役都在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都得实打实、硬碰硬,来不得半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如果高高在上、浮在表面、空喊口号,搞会议落实、文件落实、表格落实,基层的精力没有投入到第一线,防控措施没有真正抓实抓细抓落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难点没有切实打通,我省的疫情防控不可能取得目前这样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害死人,是干工作的大忌,对于年轻干部来讲,实干才是最响亮的语言、最根本的优势、最大的竞争力、也是成长成功唯一的秘诀。我们常讲,年轻是资本、是优势,但如果这个资本、优势和实干脱钩,最终只会本亏利空,优势尽失。年轻干部要坚持实字为先、干字当头,当实干家而不当“清谈客”,把实干的样子立起来、把实干的招牌亮出来。具体来说,要做到3点:
一要踏踏实实、老老实实地干事。实干是一种境界、格局,也是一种党性、作风。当干部,想进步是人之常情。年轻干部可以有想法、有愿望,但决不能去刻意设计自己的晋升路线,去搞投机。习近平同志在xx工作时,曾经提出有“四种人”不能用:一是做官期望值过高的人。做官要求一直得到满足,唯独一次得不到满足,于是就躺倒不干。二是善于钻营的人,专门去揣摩领导意图,精力不在工作上。三是“天桥把式”的人,光说不做,专摆花架子,不肯办实事,也叫作“客里空”。四是欺上瞒下的人。一个干部干得怎么样,群众和组织的眼睛都是雪亮的,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谁夸夸其谈、光说不练,都是看得清楚的。年轻干部要不怕吃苦、“吃亏”,懂得俯下身、静下心、沉住气,多下一些苦功夫、笨功夫,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踏踏实实、老老实实,兢兢业业、甘于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真正说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二要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去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干部身上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根除,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实干。年轻干部作为单位的中坚力量,在搞调研、抓落实中,要争做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先锋,经常拿镜子照照自己的言行,敢于打破所谓“过来人”的套路和惯例,敢于摒弃迎来送往、前呼后拥、走马观花等不良习气,敢于抵制文山会海、繁文缛节、痕迹主义等现象,真正静下心来谋实事、沉下身来抓落实,决不能深恶痛绝又深陷其中、深受其累又乐此不疲,更不能成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制造者。
三要用实绩来为自己说话。我们评价一个年轻干部水平怎么样,重要的不是看他说什么,而是看他做什么、做得怎么样;检验一个年轻干部能力怎么样,重要的不是看有多大声势,而是看是否能解决问题、真解决问题。如果动不动就另起炉灶“翻烧饼”,不搞点新的东西,就感觉显示不出自己的“高明”之处,动静很大、干货硬货很少,最终是经不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如果只会“花拳绣脚”、做表面文章,避实就虚、重显轻隐,喜欢“锦上添花”、不肯下实功,就不可能得到群众认可,也不可能把事情做出效果;如果夸夸其谈、只说不做,搞投机、耍小聪明,热衷于搞自我包装、弄虚作假,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年轻干部一定要多琢磨事,少琢磨人,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客观实际,扎扎实实做一些打基础、做铺垫、利长远、增后劲的工作,不干劳民伤财的事,不干急功近利的事,不干违背规律的事。特别是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准确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对于认准的事情“咬定青山不放松”,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第六,干事和干净缺一不可。年轻干部要常照清廉之镜,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在年轻干部的成长中。
诱惑无时不在,特别是一些发展前途比较好的年轻干部、一些手握权力资源的年轻干部,更容易受到“围猎”。如果少年得志、恃权傲物,缺少对纪律和规矩的敬畏之心,廉洁这条底线就会失守。年轻干部一定要吸取教训、引为镜鉴,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在任何时候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绝不能在成长路上摔大跟头、滑进深渊。重点是做到3个方面:
一要注重“三个慎”,慎始、慎微、慎独。俗话说,小节失守,大节难保;小洞不补,大洞难堵。从一个土特产、一桌饭、一条烟、一张购物卡开始,就会如温水煮青蛙一样,一步步地让你放松了警惕,等到最后不可自拔。年轻干部随着晋升越顺利、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越应心存敬畏,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决不能无法无天、无所顾忌。要增强自制力,心存敬畏、手握戒尺,从小节防起,从独处时防起,从第一次防起,不该吃的不吃,不该拿的不拿,不该去的地方不去,防微杜渐,把好权力、金钱、美色的最初关口。
二要经常算算三本账,即利益账、法纪账、良心账。习近平同志在xx工作期间,曾经告诫我省党员干部,仔细算好“三笔账”,始终坚持“三原则”。即:算好“利益账”,坚持正确的利益原则;算好“法纪账”,坚持法纪原则;算好“良心账”,坚持良知原则。年轻干部必须学会算大账、算长远账,趁年轻的时候练就一身清正廉洁的“金钟罩”“铁布衫”,这样才能在走上更重要的领导岗位后,能够无欲则刚,挡得住糖衣炮弹。年轻干部要用自己的一生,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人生考卷,学会管理自己的欲望,警钟长鸣,严于自律,在利益面前多想想是否合情合理合法,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万不可做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来。年轻干部在与任何人打交道时,要注意尺度、掌握分寸,既要实干担当、真正为企业排忧解难,不要有顾虑,为了工作该接近的要接近、该帮助的要帮助,同时也要注意廉洁自律,不该拿的利益就坚决不要拿,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
三要把好“三条线”,即法律底线、纪律红线、思想高线。年轻干部要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成长,必须用国家的法律规定、党的规章制度、社会道德准则约束自己,在做人做事做官上有原则、有底线、有规矩。只有不逾越法律底线、不触碰纪律底线,才能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只有离高线越近,才会离底线越远。年轻干部要带头敬法畏纪、遵规守矩,主动在思想上筑牢防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多翻翻《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特别是要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该请示就要请示,该报告就要报告,决不能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儿戏。
我还特别想跟大家说的是,年轻干部要正确处理做人与做官的关系,做官要先做人,做人要先立德。从怎么样对待父母、对待家庭、对待朋友、对待同事上,很能看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行。一个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的年轻干部,能在大事上过得硬、讲党性、讲原则吗?对妻子不忠、对朋友不诚,能对群众好吗?我看很难。年轻干部尤其需要不断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自觉远离低级趣味,真正做到修身自律、怀德自重、清廉自守。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基层一线的年轻干部是经风雨、见世面、受考验的,不断在艰苦岗位摸爬滚打、提升能力,所以我们坚持“实绩论英雄”,希望你们成为有吸引力、感染力,有实战能力、治理能力的新时代年轻干部。
第三篇:党员干部要从中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党员干部要从中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08日 11 版)
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进程的真实记录,是中国文明与发展的经验智慧的“百科全书”。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强调要学好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从中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营养,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智力支撑。
吸收灿烂的历史文化有助于提高文化素质与道德修养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丰富完备,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这些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凝聚着智慧的力量,蕴藏着道德的精髓,形成了强大的生命力。
灿烂的历史文化是滋润我们文化素质的营养“母体”。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华,蕴含着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哲学思想和科学人文精神,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背景。它以经典文献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如《论语》、《孟子》、《孙子兵法》、《左传》、《吕氏春秋》、《易经》、《资治通鉴》„„人生之真谛、万物运行之玄妙、事物发展之必然蕴含其中,每读一本就是享受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它又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对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予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的智慧和思想就是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之中。从《毛泽东选集》中可以看到他引用过几十种典籍。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向毛泽东学习,继承祖先留下的极其丰厚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灿烂的历史文化是熏陶我们道德人格的精神家园。中国历史文化中积蓄着道德文明的力量,中华民族道德观融入中国人心灵深处,并成为民族延续的精神支撑。我们倡导遵守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及个人品德等,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构成要素,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所涵盖的内容。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一定的历史文化继承性,是对两千多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悌、忠信、智勇、礼让、和善等,都是历代传承的道德信条。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凸显出了超越时代的道德属性。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历史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汉使苏武饮雪吞毡、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赋《离骚》、司马迁忍辱而作《史记》等等,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刚强坚毅、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党员干部要从中华民族高尚的精神追求中获得启迪与激励,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
借鉴丰富的历史经验有助于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与水平
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历史,包含着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多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这些经验与教训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印证了历史的成功与失败。借鉴历史经验就是要将它化作工作的智慧与动力,落实在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水平上。
丰富的历史经验是把握全局科学决策的“教科书”。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历史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国历史的每一页都记录着立国兴邦、安身立命的经验之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即为经验之谈。邓小平十分重视学习历史和借鉴历史经验,指出“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他把了解和懂得历史看作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借鉴了历史经验,我们就能站在历史高度,开阔胸襟,把握全局,深化对国情、党情、民情的认识,使决策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我们就能用深远的历史眼光观察问题,使思路更具穿透力,更富预见性,使我们的决策避免出现短期行为与急功近利的现象;我们就能辩证地认识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主动而从容地解决矛盾和问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将不利局面整改为有利局面。
丰富的历史经验是开辟坦途避免弯路的“指南针”。我党几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毛泽东当年高度评价郭沫若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要求在解放区重印这篇文章,目的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他还希望大家看看《三国志》中的《郭嘉传》,遇事“要与各方面去商量”而反对少谋武断、优柔寡断。我们一方面要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开拓创新,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从中获得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在危机和失败中不气馁,在成功和胜利时不骄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经受住“四个考验”,防止“四个危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把握科学的历史规律有助于坚定信仰与启迪人生
读史明智,知古鉴今。学习历史是为了认识和把握事物规律,掌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胡锦涛强调:“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充分了解历史才能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把握规律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在历史荣辱的认知中坚守人生的信仰与价值。翻开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每一页都浸染着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屈辱磨难,承载着中国人民感天动地的奋斗情怀。通过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我们就会明白一个道理:落后就会挨打,国民就受屈辱;富强才能自立,国民才有尊严。通晓了这段历史,我们才能清楚地回答走什么路,用什么思想理论指导,由哪个阶级哪个政党来领导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等重大问题。党员干部不能迷失自我,要透过复杂的社会现象,认识事物发展的本质,从历史规律中把握走势,在各种思想、文化、利益的交锋中增长智慧,自觉按照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坚守自己的政治信仰。要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努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在历史兴替的醒悟中选择人生的道路与事业。历史上朝代的兴衰、政权的更替、文明的砥砺、社会的演变,都融汇在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中。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我们才能从灵魂深处醒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带领人民,书写下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90多年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三件历史性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境遇,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我们要牢牢把握这段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特别要从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中获得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力量。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柳行)
第四篇:党员干部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从政智慧(推荐)
党员干部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从政智慧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哪些思想精华,今天仍然可以发用?诸子百家,各有各的思想。我们中华文化,有儒家的心系家国、忠恕仁爱,有道家的潇洒自然、无为无不为,有佛家的慈悲天下、诸法缘会而生,这三家思想构成的中华文化的主体,蕴涵的思想精华,是中国人立国、为官、作人的基本依据。笔者纵观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对历代执政者的操守要求与为政规则一般不外乎五个方面:即勤于学而明事理的求学思想、重民本而知根本的民本思想、明廉耻而养情操的德政思想、遵循规而成事业的勤政思想、畏法度而能自律的治吏思想。中国古代从政文化的五个思想显得厚重和务实,除却其愚忠、功用的色彩外,放之当代仍有引人深省之处,分享从政文化的五个思想的智慧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愉悦,还有经世致用的哲理和为人处世的智慧、做事的遵循、从政的操守,在修心开智,修行精进,修身养性,大有其用。
一、勤于学而明事理的求学思想
回望千年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凤凰涅盘,文明形态的每一次旧貌换新,都是勤于学而明事理的求学思想的结晶。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内忧外患,也经历过闭关锁国,但始终保持了在学习中生存发展的优秀品质。如,先秦时期苏秦悬梁刺股,西汉匡衡凿壁偷光、孙康“囊萤映雪”、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等等,我国现代文豪郭沫若,数学家华罗庚,国学大师季羡林,毛泽东、周恩来等都是终身学习的光辉典范。学习开启引领了华夏儿女五千年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恢弘历程。
《论语》曰:“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来即须求学”。明代大文学家方孝孺说:“人可不食也,不可不学也。”“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党员干部只有自觉地把学习当做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才能自觉地读理论之书,打牢“基本功”;长期地读经典之书,占领“制高点”;广泛地读百家之书,开阔“大视野”;深入地读哲学之书,掌握“金点子”。古今中外历史证明,凡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如果不善于学习、思考,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则会僵化,能力必会退化。我们既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砥砺道德品质,掌握真才实学,练就过硬本领。”
二、重民本而知根本的民本思想
重民本而知根本的民本思想在古代优秀文化中处于重要地位。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发轫,到宽以养民,慈以爱民的民本实践;从君主“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治国思想,到廉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情怀,无不强调以仁爱治天下,恤民养民,推动社会发展。
民本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忠诚意识、责任意识、为民情怀。民本思想必须通过“爱民”的举措,内化在“重民生”的途径上,从而实现“忠诚爱民为民”的统一。即所谓立君为民、政在养民、以政裕民。也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历代贤良耿忠的官吏总致力于在厚生利民、宽政惠民、济世为民上有所功绩,以实现忠诚爱民为民的清正追求。正是有了以民为本的认识,所以才能有与民生息的政策。百官勤廉为政,百姓方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统治方能长久。
借鉴古代民本思想的合理元素,要求我们坚持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的群众观点;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群众思想;坚持群众路线,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党员干部必须牢记执政为民,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常修为政之德,常怀为民之心,诚心诚意干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三、明廉耻而养情操的德政思想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非常重视道德在治国中的作用,主张为政以德。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就已提出“敬德保民”的德治思想,并以九德作为官吏的基本修养。《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事实上,“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德者,国家之基”;“敬德必胜,失德必败”。历代明君贤相常告诫官吏为政以德,将政德建设作为治国理政、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明廉耻而养情操的德政思想进行了积极探索完善,为后人留下了取用不尽的政治智慧。
廉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孟子最早提出“洁其身”的概念,宋代周敦颐赞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元代王冕提出“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等,都表达出古人对洁身至上、清白做人的推崇。“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清正廉洁是对人的行为及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更是党员干部执政操守的核心,是应有的基本政治品格,是从政道德的原则和底线,需要每一名党员干部持之以恒地加以坚守。
公正,“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政者,正也”,《盐铁论·疾贪》云:“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可以说,一个“正”字,阐述了从政的真谛。古人讲:“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好官必然是行正道,坚持一身正气、清正廉洁,才能达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人只有在内心确立“公正”的品德理念,才能胸中有正气,脚下走正路,做事讲公正,对人讲正派,做到心正、人正、事正。
敬畏,“有所畏者,其家必齐;无所畏者,必怠其睽。”中华文化的最高经典主要是“四书”、“五经”。他们的义理都是一致的,就是“敬”,它是中华文化中具有普世价值的的概念。敬有两个内涵:一个是敬仰、敬重,另一个是敬畏、畏惧。敬畏是一种因内心感到神圣,而自发的敬重和自觉的畏惧。古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人一旦没有了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甚至无法无天。没有敬畏之心的人是可怕的,不知道敬畏什么的人是可悲的。敬畏之心是人生的大智慧,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
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文明的展示,道德的根本。“诚信”,是“诚”与“信”的结合,即诚实守信之意。古人称诚信为“政事之本”、“国之大纲”。《中庸》也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信既是天道的本然,也是道德的根本,故“养心莫善于诚”。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而且认为“民无信不立”。现实中,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稳,世无诚信不宁。诚信不仅是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也是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则,更是社会公共秩序得以维持的基石。党员干部讲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只有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尊重,领率队伍才能有凝集力、号召力和说服力。
务实,“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荀子.修身》:“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汉代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中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在《传习录》中提出:“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真实做人,扎实干事,踏实从政,既是一种敛住纷扰、潜心事业的修养与品行,也是一种韬光养晦、耐住寂寞的积淀与历练,更是一种厚积薄发、扎实踏实的素质与精神。
宽容,“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胸襟宽厚,容人容事,也是古今官德修养的应有之义。《论语.阳货》:“宽则得众。” 明代学者杨继盛在给儿子的书信中写道:“宁可让人,不要使人让我;宁可容人,不可让人容我;宁可我亏,不要别人吃亏。”细细品味这段话,教益非常深。“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涵养、理解;是关怀、体谅;是给予、奉献,是密切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党员干部善于容人、容事、容言,培养出“登泰山一览众山小、临大海海纳百川无”的境界,才能做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宽容一切可以宽容的事,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
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论断,常被人们引用来表达一种求实创新的精神。《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旨在提醒人们一切事物都不会亘古不变,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始终保持生机。新形势下做好领导工作,应有新思想、新视野、新举措,对事业充满激情,对组织充满感情,对群众充满深情,只有具备这“三情”,工作思路才会宽,革命干劲才会大,创新办法才会多。实践证明,故步自封守摊子,越守问题越多;开拓创新干事业,越干前途越明。
四、遵循规而成事业的勤政思想
在中国传统官德文化中,不仅强调为官要清正廉洁,而且还强调为官要遵循规而成事业的勤政思想。遵循规就是顺应客观规律去做事。“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万事万物都有着自身规律,古人称这些规律为“道”,提倡人们去学道、知道、循道。《道德经》中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世界万物的本体,”一切事物存在的依据,同时又是事物变化的法则和规律,它推动事物的变化。老庄提出的“无为而治”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遵循“道”,顺其自然、顺物而为,用今天的话讲,就是顺应客观规律去做事;“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臣道务勤,勤则职业修而事无壅塞”。党员干部,本事从哪里来?除了从学习实践中遵循规,就是勤奋工作,别无他途。古人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对自己的职业要心怀崇敬、常存热情,雷厉风行,永不懈怠。
五、畏法度而能自律的治吏思想
“小智者治事,大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度则悖。”法规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的特点。“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是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和政治品格。只有自觉把法规作为行使权力的“红绿灯”,把政策作为部署工作的“斑马线”,真正做到执行法规不讲情面,才能确保权力服从法纪,感情服从政策,关系服从原则。让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由自发到自觉、从外表到内心、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
文化是民族的根,无论历史多么遥远、岁月如何蹉跎,无论社会怎么变革、如何转型,都不能刨了根、丢了魂,都必须把根留住,根深才能叶茂。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借鉴古代从政文化的五个思想,促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第五篇:年轻干部成长问题讲稿
年轻干部成长问题讲稿
2007-08-29 17:44:43| 分类: 学而知之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各位同学:
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我感到非常高兴。今天那些深奥的大道理就不讲了,我结合个人多年的体会,和大家探讨交流一下年轻干部的成长问题,希望对大家今后的工作进步、个人成长有所帮助。
一、要认真学习
有句话叫“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多总结一些历史英雄人物的成功经验、避免重蹈一些悲剧人物的覆辙,对于年轻干部的成长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今天我们就总结总结历史上一些大腕级的超重量人物,看看能不能给我们带来启示。先说开国领袖毛主席,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指挥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可以说是攻必克、战必胜。但是他毕业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从头到尾一天军校也没上过,为什么能把读过军校、留过洋的蒋介石一直打到台湾去呢?很多史学家总结过,我也分析过,归根到底就是不断学习--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反过来用学到的知识指挥战争,从而不断走向胜利。我们年轻干部学历高、知识多,这是优势,但是千万不能因此放松了学习。现在,大家已经有了这样一种共识,文凭不能完全等同于水平,学历不能完全等同于能力。如果毛主席当年满足于既有文凭,不学习不进步,恐怕中国只会多一位教书先生,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诞生则无从谈起。只有不断学习才会不断进步。年轻干部的成长进步离不开组织的关心培养,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个人努力程度、学习能力的高低。毛主席讲的“本领恐慌”(我们队伍里面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学习本领,这是我们许多干部所迫切需要的)目前在我们许多年轻干部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比如,有的同志学习不刻苦、不钻研、不扎实,“读书看皮,看报看题,文件报告看大意,看后丢在柜子里”,浅尝辄止,走马观花,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求甚解的“漂学”现象;有的同志认为自己已是专科、本科,知识够用了,甚至用不完了,有一种学不学无所谓的“懒学”现象;有的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单位的中层干部或一个副科级干部了,天天业务工作都忙不过来,学习是虚东西,还是务实点好,不想学、不愿学,还有的一提到学习头就痛、心就烦的“厌学”现象;有的是为了摆摆样子,装装门面,学两句理论或者专业术语,在写文章或讲话时用几句,把学习视为取悦上级、提拔升迁的“敲门砖”,不是把学习作为提高思想政治、业务素质的“假学”现象;有的抓不住学习重点,不注重学习方法,理论和实际脱节,学一套用一套,有的把一些“官场权术”、“庸俗”的顺口溜等低级趣味、乱七八糟的俗笑话当精华百学不厌。有的干部的的确确忙,忙开会、忙应酬、忙吃喝、忙玩乐,唯独没有时间忙学习。在他们看来,做今天的官,能要多大的能耐?不会说真话、实话,还不会说假话、空话、大话、套话、官话、虚话吗?不能以实绩服人,还不能以关系联系人、感情联络人吗?等等不一而足,这必然会影响干部的成长进步。现在随着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逐步深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日趋激烈,优胜劣汰将更为明显体现,我们每一位干部面对残酷的进与退、去与留。在此背景下,我们有许多同志可能真正要“恐慌”起来,到时可能为时已晚。从这个方面来说,学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学习不能死记硬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古训,“木桶理论”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管理学理论,我个人认为,关于学习与思考也有“木桶理论”:学习不论是通过读书、看报纸、看杂志、上网或其它获取知识的方式,都是将知识像水一样,用木桶将其盛起来。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脑袋里已经装满了很多桶“水”,但这些“水”彼此是隔离的,都是盛在各自的桶里。学的作用是不断地将“水”盛到大脑里的空“木桶”中,思的作用是将大脑中每一个“木桶”里的“水”激活,让激活的“水”不断地撞击“木桶”,不断地洗刷“木桶”。如果不断地坚持思考,那么“木桶”就会变薄,每一个“木桶”中的“水”,就会渗漏出来,从而在大脑中形成涓涓细流。对于大学者,不断思考的结果是“木桶”中的“水”不仅仅是渗漏出来,而是完全冲破“木桶”,形成奔腾不息的大河,达到了所谓的融合贯通境界。只学不思,那么所学到的知识就会被局限于“木桶”中,只思不学,那么大脑中那么多空“木桶”将空空于也。
历史上大凡能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善于思考能够打破脑袋里面的木桶的人。比如同样走过一棵苹果树下,“啪”掉下一个红彤彤香喷喷的大红富士苹果,打在了张三的头上,张三疼得又蹦又跳张口骂娘,那他是个直性子、驴脾气;李四走过来,“啪”打到头了,欢天喜地地抱着苹果跑回家去慢慢享用了,一路上还东张西望唯恐看苹果园的发现,那他是个贪吃的家伙;过了一会儿牛顿走过来了,同样“啪”打到头了,这一打不要紧,万有引力定律就此诞生。你看,同样是一个苹果,善于思考和不善于思考差别就这么大。还有我们天天洗澡,就是懒散一点的大热天也得隔几天就洗一次吧,但是同样是洗澡,人和人洗的就不一样,我们是天天洗澡,越洗东西越少--皮屑、脏东西都给洗掉了,有个人洗澡可了不得,身上的东西洗少了,脑袋里的东西却多了起来,人家一洗就洗出了阿基米德定律(浮力定律)。当然,不能怪大家洗澡洗不出阿张阿李阿赵定律,因为时代不同了,大家大都是洗淋浴,缺乏浴盆这个发现定律的平台了。
思考能够不断的提升我们的水平。据个例子来说,你如何看待李鸿章?死背书硬背书的同志可能就“大汉奸、卖国贼、刽子手”的铁帽子往上扣,直接把李鸿章当头一棒,打死了事;但是善于思考的同志,总结李鸿章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国际背景,就能够发现他不仅仅是签署了《马关条约》、镇压了太平天国--这都是他作为人臣不得不做的,侧面也反映了他是一位忠臣,他还办民企、兴洋务,支持变法,是那个时代少数能够高瞻远瞩、具有变革精神的能臣之一。只有考虑全面了,才能给这位历史上饱受争议的人物一个公正的评价。要是考试出了这道题,显然善于思考的回答得要全面客观得多,水平也高得多。(还有“冒烟的轮船”)
要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非常重要,如果思维方式不对头,那么你就会成为学习知识的俘虏,学得越多,困得越深。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最关键的就是要突破思维定势。其实,每个人的思维都有一个心理定势,就如同每个人身上都有难以避免的惰性一样。科学研究结果也表明,人脑最易趋向习惯。因此,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思维世界里存在这个死角,才能逐渐超越旧有思维模式,走出思维惯性,进行创造性思维。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上实验课的时候,教授拿起一个装有排泄物的试管,对学生们说:“大家有没有能够像我这样做的?”只见他把手指在试管里面蘸了蘸,然后放在嘴里吮吸起来。同学们都极为好奇,认为可能不是真的排泄物,争先恐后地蘸了之后放入口中,结果全班同学集体呕吐。教授用遗憾的眼神看着大家,说:“我非常佩服大家的勇气,但是也为大家的观察力感到遗憾--刚才我是用中指蘸的,但是吮吸的却是食指!”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当人们面临问题时,建立在以往经验和知识基础之上的心理定势往往会产生消极影响,全班同学都理所当然地认为教授用中指蘸的就吮吸中指,成为了他们思想行为的障碍。三国时期的司马懿,身经百战,精通兵法,因为深通“兵不厌诈”之道,而不敢带兵进入孔明的空城,从而错过胜机,演绎了一出贻笑大方的“败空城”。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军向冲绳岛日军守敌发起总攻的头两天里,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麦克阿瑟一反战争爆发前无线电联络静默待令的常规,命令所有无线电联络照常进行,结果有效地迷惑了敌人,使日本统帅部对美国的作战意图和行动时间判断完全错误。经验有助于成功,也可能导致失败。过分依赖以往的经验,形成唯经验的思维定势是司马懿和日军失败的主要原因。
要转换思维方式,就要避开就事论事的圈子,在想问题时,除了从问题本身考虑外,还会把问题放在问题之外,即将这个问题转化成另一个问题来观察思考。那些能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就的人,大多是善于转化问题的人。北宋著名宰相文彦博,小时候爱踢皮球。有一次,有人把皮球踢进一棵大树的窟窿里,洞很深,没法取出来。文彦博就用大脸盆往里灌水。水灌满了,皮球也浮上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他在“文革”时曾在农场劳动改造。领导让他去打猪草,但作为知识分子的他,从来没干过这种活儿,他也根本不知道猪都吃什么草,他当时手上也没有有关喂猪方面的书可供参考。实际上,这项工作是在故意为难他。但他略作思考便有了办法。等他打回猪草,别人都不解,这个读书人怎么在没有任何经验的基础上,打来猪爱吃的猪草呢?当领导问他时,他说:“这件事并不难,把猪赶出去,猪吃什么,我就打什么。”思维方式的转换正是杨叔子先生化难为易、举重若轻的奥秘。(还有“李鸿章修铁路”、“中国人盖房子”)
纵观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们往往兴趣广泛,思路开阔。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青霉素的出现,相对论的创立;飞机上天,潜艇如海--无一不是突破思维定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二、要力戒浮躁
现实生活中,浮躁有多种表现。具体到年轻干部,我看应注意两点:一是追求进步的愿望特别强烈。追求进步是好事,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愿望迫切的过了头,对自己的能力水平没有清醒的认识,这样不仅不会进步,还会跌跟头、吃苦头。二是缺乏到艰苦岗位磨练的吃苦精神,贪图安逸享受,动不动就找组织提要求、讲条件。其实这两点归纳到一起,本质上就是对自己定位不准,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
年轻干部要正确地评价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才能量力而行,才根据自己的能力定位比较合理的期望值。举重是壮汉们的运动,能拿个好名次,没有力气不行。但是,经常看举重比赛你会发现,那些大力士们不但力气过人,智慧同样不同凡响。比如,到比赛最后阶段,假如对手之间成绩相差不大,而且都剩最后一举,这就是考验智慧的时候了:看你究竟要求加多少重量。要多了,可能举不起来,前功尽弃;要少了,赶不上人家,还是要位居人后。这个时候,最大的智慧就表现在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和估计上了,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重量,赢了当然好,输了也没有什么好后悔的,因为自己就这么大的本事。所以,别看那些拿了金牌的人五大三粗的,其实这些人往往是绝顶聪明的人。
正确评价自己就是对自己有个基本的估计,到底自己有多大本事,多大能量。说得通俗点儿,就是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我们要量钱吃面啊!但我们发现,好多人,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事业耽误了,自己的身体也垮了,有时败得一塌糊涂,得不偿失啊。如果本领不大,本身就是个泥菩萨,非得过河不行,肯定自身难保。要是下定决心要过河,也未尝不可,条件是先得把自己在火里面练练,练成个瓷菩萨,再去过河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假如练不成,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相信此岸的风光同样秀丽,也能让自己安身立命,也能有美好的感觉,即便一生下来就是个泥菩萨,也可以幸福一生。怕就怕有的人永远练不成瓷菩萨,却永远也放不下对彼岸模糊风光的艳羡,昼思夜想,难以释怀,肯定要烦恼五金、痛苦无边了。如果通过搭关系、走门路,靠非法手段铺路搭桥,一定要过河,即便过得去,也得回来,何苦阿!古训云:“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上世纪90年代,有的地方开发区“遍地开花”,连乡村都在搞开发区,牌子挂得都很醒目,叫什么高新技术开发区。你一个小乡村,能引来什么高新技术啊,你到底对高新技术了解多少啊。你有那么大的本事吗 还有,根本不懂大棚技术,号召建大棚,几千块钱建一个,建起来了,还不知种什么,听说人家种芹菜发了财,于是就种了芹菜,结果因不懂技术,菜没长好,第一年连本钱都砸进去了,第二年倒是注意了栽培技术,可菜长出来了,又没有市场,往哪里卖啊!不从实际出发,凭想当然,想法很美好,但不切实际,相对于自身那单薄的体格,未免太沉重了点。
有些人自视甚高,是因为根本没有弄清楚人家创业有多难。“干个科长有什么难的,谁不会啊 ”“他那个一把手我也干得了,当一把手没有什么干不了的。”科长你能干,局长也能驾轻就熟,可你想没想啊,自己肚子里到底装了多少货啊!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恰好说明你是个眼高手低的人。光看人家干得好,没看到人家的付出,光看到人家的不足,没看到人家的能力。这怎么能行呢 比如,你不熟悉农业,没管过工业,没接触过金融,甚至对社会管理知识一窍不通,还想当乡长、县长 当然,给你一段时间,适应适应,悟性高,善于学习,也许能胜任这个职务。但必须认真去实践所担负的每一项工作。古人说得好:“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这是实在话。
大家都想进步,但,在具体奋斗的过程中,必须依据客观条件、主观能力来确立一个具体的“方案”和“步骤”,这个“方案”、“步骤”既与远大目标联系着,又是对远大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首先需要切记的是,凡事一过头,就得吃苦头、栽跟头。一开始,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太高近乎痴心妄想;目标不妨近一点,努力跳跳还能够得着,这样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年轻干部要有吃苦精神。人的成长进步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有些年轻干部就不明白“吃得苦中苦,方的甜中甜”的道理,工作稍微辛苦点儿、职位安排稍微不理想点儿,就闹情绪、使性子,这就是不成熟的典型表现。越王勾践作为一国之君,为能击败吴国尚能卧薪尝胆;比他还惨的还有曹雪芹,他能诗能画,才华出众,还是贵族出身,要是现在考个公务员应该没有问题,但在那个时代对这个才子安排得可谓极不合理,生活极度清贫,全家喝稀饭,即便是要喝壶酒还得按揭贷款,但这并不妨碍他写出传诵千古的《红楼梦》;桃园结义的刘关张,一个卖草鞋,一个卖杂粮,还有一个杀猪的,就是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地斗争,最后终于农转非,当上了干部,还封王拜将,三分天下有其一。
甘于吃苦,这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讲修养的人都知道,有种境界叫“宠辱不惊”,说的是顺境也好,逆境也罢,都要保持平静如水的态度。很多人都以此铭志,但真要做到,并不容易。清朝有个笑话,说有一个老童生,人到中年,屡试不中,混到与儿子同科应考的份上。放榜那天,儿子得讯跑回家,大叫:爸爸,我中了!老童生当时正在屋里洗澡,大声呵斥:不就是考了个秀才吗,这么沉不住气!儿子吓得不敢吭声,小声说:爸爸,你也中了。老童生一听,撞开房门,光着身子冲了出来,大声呵斥:为什么不早说 惊喜之下,裸体示人,大呼小叫,“父道” 之威仪荡然无存,哪还有什么“不惊”可言 所谓“得意忘形”,这应该是一个典型了。还有一种,叫“失意忘形”。有的人,当他什么都顺利的时候,事情都处理得很有分寸,待人处事,都能彬彬有礼,进退适当。但碰到困难,就不一样了。比如,人家提拔了,自己还原地不动,怀才不遇的苦楚便有了;人家住上了好房子,开上了私家车,自己却住陋室骑着自行车,“不平不公”的心思也有了……事事不顺,喝水都呛嗓子眼,失意颓唐,种种烦恼都来了。古人说,要“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做起来真难。不论哪种忘形,都源于对逆境的态度。那位老童生之所以忘形狂奔,正是因为坎坷日久,一旦得志,自然难以把持。其实,人生逆境往往多于顺境。人生一世,大大小小都有个目标,不论目标高远低近,都要付出努力才能实现。这像登山,要到达山顶,总体上肯定是一路上坡,都是逆境,偶尔有段下坡路,那也是上坡路的一部分,可以说,你选定了目标,就是选择了逆境。当然你也可以说,我不要什么人生目标,去欲弃志,找个地方蹲下来,养养花草,看看自然风光,足矣,管他什么人生顺逆!想法固然好,但是回顾历史,真能做到的有几人呢 一个人敢这样说而且也能这样做,至少得有几亩薄田,得有人替你耕耘劳作,否则潇洒自任便无从谈起。
三、要搞好团结
团结身边的同志一起工作是大本事。汉高祖刘邦在整个举兵灭秦和楚汉相争的过程中,没有一个计谋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没有一座城池是他自己攻下来的,也没有一场战争是他亲自指挥的。他唯一的本事,就是问张良、韩信、陈平他们,“为之奈何”?翻译成土话就是“这个事儿咋办阿?”连刘邦自己都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但就是因为他有团结身边的同志一起工作的本事,成就了汉王朝422年的霸业。而“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其个人本事很大,却不会团结人,结果众叛亲离,演出了一幕霸王别姬的悲剧。由此不难看出,团结出战斗力、出凝聚力、出生产力,还能出干部。团结就象左右手,左手发痒了,右手主动去抓一抓;左手提东西累得不行,右手马上帮助左手。
年轻干部讲团结必须有雅量。讲团结就必须心胸宽广,有容人雅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胸有多宽,水平就有多高,事业也就有多大。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有所作为的人,除自身才智卓越和执着追求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秉性,就是心胸宽广。他们能以自己开阔的胸襟去对待世间万物,用那颗博大的心去容忍世间的冷嘲热讽。《史记·魏公子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信陵君颇喜结交才俊,他听说大梁城东门的守门人侯赢很有才能,于是去请他,侯赢毫不客气,上车后坐在上座,让信陵君驾车。车到闹市,侯赢故意与好友朱亥长时间交谈,将信陵君冷落在一旁。回到公子府后,信陵君大宴宾客,推侯赢坐在上席,并亲自给他敬酒。这则故事描写的虽是日常请人喝酒的小事,但反映了信陵君那种博大心胸。以信陵君堂堂魏国公子的身份给侯赢这个守门人驾驭马车、耐心等待、主动敬酒,这很难做到;如果没有开阔的胸襟、容人的气度,是绝对不可能的。正因为信陵君礼贤下士,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最后侯赢为他献上奇计尽心效力,使窃符救赵取得成功,同时侯赢的好朋友朱亥在窃符救赵中也立下汗马功劳。试想当初信陵君如果顾及公子身份,举止傲慢,那些能人贤士就不可能为之折服,更不会聚之门下建立奇功,那赵国很有可能早就为秦国所吞。唐太宗可谓功高盖世,如果没有开阔的胸襟,善待直谏者魏征,那会是另一副模样。魏征的《十思》、《十渐》等谏书,尖锐批评唐太宗的缺点,皆人所不敢言,而唐太宗却欣然接受。后魏征因病请求辞职,唐太宗说:“金必锻炼而成器,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岂可去乎 ”气量狭小之辈,无论如何也说不出这样的话来。唐太宗终成为历史上广纳谏言、勇于改过的治国明君。
与此相反,心胸狭窄,无容人之量者,往往导致身败名裂、国破家亡的噩运。西楚霸王项羽,就是因为心胸狭隘,中了刘邦的离间计,失去了范增这位高参。其实刘邦的离间计非常小儿科,仅仅是在项羽的使者到汉营后,摆上了丰厚的宴席,然后故意再问使者身份,一说是项羽的使者,赶紧说到:“我们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呢。”随即撤下宴席,换上了简单的饭菜。不要说是让项羽这样的军事家看,就是让我们看,这个戏演得都很幼稚。但是项羽的使者回去学舌之后,项羽对范增疑忌之心越来越重,言不听、计不从,范增一气之下回了老家,病死在途中,西楚霸王最终自刎乌江。还有袁绍,不能团结好身边的高参,结果许攸、张颌跑到了曹操阵营中去,直接奠定了袁绍官渡之战的败局。所以说,要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位有容人雅量、能够团结协作的人。
要善于团结反对者。团结志同道合的同志不算很难,难就难在如何团结反对者。在这里得表扬表扬曹操这位同志,这方面曹操做的确实可圈可点。张绣在197年曾经向曹操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就获得了南征的胜利,不免有些飘飘然,行为也不检点,举措也不推敲。他强纳张绣的婶子为妾,让张绣感到屈辱;拉拢张绣的贴身部将胡车儿,让张绣感到威胁。于是张绣听从谋士贾诩的建议,突然反叛,在曹操猝不及防的情况下把他打得落花流水。长子曹昂(曹操最中意的接班人)、侄子曹安民,还有猛将典韦(曹操最贴心的亲兵队长)都在战斗中身亡,曹操也被冷箭所伤。曹操和张绣可谓苦大仇深,但是到了公元199年,张绣迫于形势再次向曹操投降时,曹操并未和这位冤家对头血战到底,而是亲亲热热地拉着他的手,为他设宴洗尘,并立即任命张绣为扬武将军,封列侯。为了进一步表示团结的诚意,曹操还为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为妻,两人成了儿女亲家。从此,张绣成了曹操麾下一员勇猛的战将,而贾诩则成为曹操身边重要的谋臣。类似事例还有很多,陈琳曾帮助袁氏集团起草檄文,对曹操恶毒攻击,但曹操因爱其才,毫不计较,坦然开释;毕湛曾“背信弃义”,只因嘉奖其孝道,既往不咎,信任如故;还有魏种,原本是曹操最信任的人,张邈反叛时许多人倒戈跟随了张邈,曹操自信地说,只有魏种是绝对不会背叛我的。谁知魏种也跟着张邈跑了,气的曹操咬牙切齿:好你个魏种,就是跑到天涯海角,我也饶不了你!但当魏种果然被俘时,曹操叹了口气说:魏种是个人才阿!又任命他去当河内太守,凡此种种。这些曾和曹操作对的人,后来都成了曹氏集团的重要成员,为魏国的建立和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团结不等于“拉山头”。有些同志喜欢走极端,上级一提醒要讲团结,他马上就去拉山头、搞派性,倒腾自己的小圈子去了,这是万万要不得的。搞好团结绝对不是“拉山头”,讲团结是要五湖四海,而“拉山头”则是用个人的小圈子代替五湖四海的大圈子。搞小圈子是极具危害性的,东汉时有两次党固之祸,唐朝有牛李党争,南宋有伪学逆党,到了万历时代出现了浙党、昆党、宣党、齐党、楚党、秦党之类,虽然出现的时代不同,但是对当时的整个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各个方面巨大的破坏作用是相同的。其实搞小圈子这个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一个人整天在圈内圈外权衡,既费事又劳神,怎么能全副身心地投入工作。划小圈子拉山头的最终结果无非是自己被小圈子圈住。因为被划在圈外的,自然不会心甘情愿地被边缘化,如果小圈子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会削尖了脑袋往里面钻。一旦进入到圈内,他也许会竭尽全力满足你的目的,但那他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绝对不会是为了满足公家的目的。假如他钻不到圈内来,他也不会无声无息地闲置一边,沾不上光,他就会加入到拆你的台的行列里来,慢慢地走到你的对立面来。一般而言,划的圈子越小,那么对立面就越多,人为地造成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和紧张化。所以要团结,但不要划圈子、拉山头,即便有划圈子的嗜好,那么你就尽可能地划地大一些,别人划小圈圈,我们划大圈圈,把大家都划进去,就是一个团结的集体,我们都是大圈里的人。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共同学习到这里,说的有不妥的地方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