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自己作文(5篇材料)

时间:2020-11-05 12:4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品读自己作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品读自己作文》。

第一篇:品读自己作文

品读自己作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品读自己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若不是那次经历,或许我还不会发现自己灵魂深处的卑微,继续陶醉在个性鲜明、聪明能干的自我欣赏里。

我在城市里长大,过惯了娇生惯养的日子,不懂得艰苦朴素,亦不会以礼待人接物。鉴于此,暑假里,妈妈安排我到乡下的舅舅家住一段时间,体验一下农村生活,以克服身上的“娇、骄”二气。在父母的期待下,我带着心爱的笔记本电脑,乘车直奔舅舅家。

舅舅、舅妈热情接待了我,表妹也十分友好。表妹今年13岁,在乡下一所中学读初一。她常穿一身蓝布衣衫,土头土脑,我是不太愿意和她说话的。一天下午,她溜进舅妈专门为我准备的房间,捧起我心爱的笔记本电脑,满怀好奇地左瞧右看,来回翻转,就差没动手拆开看里面的构造了。看到她土里土气的样子,我气不打一处来,连叫带吼道:“住手!谁允许你动我的东西了!”她似乎被我高亢的声音吓住了,怔怔地看着我,嗫嚅的样子,手里却还拎着我的笔记本。我愈加鄙夷地说:“放下!摔坏了你赔呀?知道值多少钱吗?”在我愤怒鄙视的目光中,她不知所措地退出屋去。

第二天清晨,我的心情糟透了,慢腾腾地起床走出房门,眼前突然一亮,在这种低矮的四周尽是灰黑色调的土房子里,竟有一抹难得的亮丽。那是一盆太阳花!明丽的'油黄色,优雅的鹅黄色,成熟的橙黄色,伴着浅绿的花心,圆圆的花朵如同一张甜甜的笑脸,又像一个友善的问候和一份衷心的祝福。我顿觉有一股暖意流遍全身,仿佛沐浴在五月的阳光中,原先的不快也退去了许多。

我低头细看,花枝间还放着一张纸条:“你能原谅我吗?”我仿佛触到了电流般,手足无措,自感到羞愧难当。理智告诉我,我犯了“不友好”和“歧视他人”的双重罪。她是我的亲人,我不该那样对待她呀。我不是一向自视高雅吗?气急败坏,得理不饶人,这难道也叫高雅?带着复杂的心情,我缓慢地转过身,却发现她坐在门外的石碾子上,略带羞涩地笑着,眼神里却闪现着愧疚与惶恐。我粗鲁地对待她,她对我却依然友善平和,我忽然觉得,她并不像路边的土疙瘩,而是一块陈年美玉,质朴温润,而我却如同玻璃钢一般,虽然强悍却缺少内涵。

从乡下回来,我无法忘怀那天的经历。多年来,我一直欣赏自己的棱角分明和精明干练,但是棱角和干练中却缺失了涵养,少了些敦厚中和之美。老人爱用“猴急”批评年轻人,意思是说年轻人遇到事情,常像猴子那样抓耳挠腮,喜怒于形,凡事睚眦必报,而我正是其中的一员啊!

我读书,读文学,读历史;我读人,读同学,读老师,但是却很少读自己。小表妹,谢谢你,是你帮我读懂了自己。

第二篇:品读课文 感动自己

品读课文 感动自己

——让人性的光辉照亮我们内心

阴差阳错的关系,给职高的学生用了新课标苏教版的语文教材。考虑到学生的基础,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学习电影分镜头稿本《辛德勒名单》时给学生看了原版电影。不想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只关注电影中动作激烈的镜头,而作者和导演想表达的意图基本是视而不见。以后这样的情况又出现过几次,联系社会上对职高生的看法,作为教师也陷入了深思。我们的学生最缺的是什么?或者说,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缺少了什么?应该是因人性的缺失而丢掉的一种悲悯的情怀。

当前,伴随着语文课改和新课标大讨论的浪潮,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被广泛关注和认同。在我们这些小城镇学校,由于师生自身情况和客观条件限制,这方面的实践相对薄弱,正因为相对薄弱,才更需要更多的探讨和尝试。支撑语文课堂的要素有三:作为主导的教师,作为主体的学生和作为载体的文本,三者缺一不可。如果避开教材谈人性化,那么语文教育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终极目标就难以真正实现,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语文课文作为语文教育的工具,也承载着厚重的人文精神。任何抛开教材或者忽视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挖掘而空谈所谓的人文教育的做法,只是一种急于求成、有名无实的“无土栽培”而已。

曾经听过一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品《项链》。可以说这篇自问世以来就以其精妙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的完美统一而倍受推崇的作品在中国流传甚广,当代的中学生几乎都在语文课本中读到过它,是一篇经典教材。为了上出新意,执教老师可谓绞尽脑汁、费尽心思,精心“包装”,十八般武艺齐上阵,演讲、竞赛、讨论、唱歌、辩论、演奏,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结果当然是获得了“一致好评”,不少人认为这堂课立足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当前语文教育的“三个维度”的理念,特别对几个“脱离了课堂内容”的讨论题给予了高度赞赏:认为题目设计新颖,学生反映强烈,不仅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更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示范课。其实不难发现,这些讨论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表面上热热闹闹,但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效果很差。讨论在形式上也显得呆板单一,时间短了,讨论不清楚,时间长了,课堂时间又不够。加上引导不善,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流于肤浅。还有的课堂,片面追求学生的主体性,不定内容,不定规范,由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结果失去控制,使课堂陷入混乱。为什么我们善意的初衷却无法在实际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呢?经过冷静地思索,可以认为,原因在于当前的人性化语文教学理念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一、对什么是语文教学的人性化认识模糊不清

人文主义发轫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以人为本,尊重人格,颂扬人性,提倡人权,要求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概括地说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这是哲学范畴内的人本主义,它与我们所讲的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并不是一回事,它的核心是“人的发展”。而人性化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学习主体——学生,是语文教育过程中个性独特的“这一个”,关注的是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说人文性是语文基本特点,但并不能扩展为凡是具有人文性的内容都是语文教学的内容。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并不能解决“人的发展”的所有问题,同样,“人的发展”的所有问题也不必全部搬进语文课堂,事实上,语文教育也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正是因为很多人忽略这一点基本常识,所以就出现了一些不像语文课的所谓的公开课、示范课,整堂课热闹非凡,从天文到地理,从音乐到舞蹈,从历史到社会,从数学到爱情,就是惟独不见了语文。失去了“语文味”的课堂还是我们追寻的境界吗?这不是语文,至少不是真正的语文,而是“八宝粥,大杂烩”。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身决定了它必须立足语文,决不能脱离语文、抛开课本去抽象地空谈“以人为本”。

二、对人性化语文教学理念的实践形式大于内容

其实,人性化语文教学并不是什么新名词,它也不是什么泊来品,传统语文教学中早就有深刻的论述。孔子就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在《论语·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针对三人的不同追求和目标,孔子并没有单纯地评判是非对错,而是通过点拨、开导、激发和认同的手段来指导学生修身立志。这不正是人性化教学的典范吗?

语文教学的人性化是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绝非是装点门面的口号。从当前的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说,我们天天都在喊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但一到具体的课堂教学的时候就又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丢了,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讨论,其实不过是老师挖了一个接一个的“陷阱”让学生往下跳;说是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常是雷声大雨点小,或是虎头蛇尾没有下文。教学中人性化的落实,不能只重形式不重实质,人性化只有真正落到实处,我们的课改才有希望。

三、对人性化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不明确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伴随着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冷落应运而生的,当人们发现科学知识并不能解决学生的所有困惑的时候,于是提出了人性化教学的理念。当前在形形色色的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的冲击下,语文教育的目标渐渐地迷失了自我。其实,“语文教育本质在于培养人的听说读写的言语交往活动能力,以适应社会交往和改造自然和社会及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语文教学的人性化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切切实实地进行科

学高效地进行语文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我们倡导人性化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保障我们的发展方向不至于有所偏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贯彻以下三个原则:

1、主体与主导并重(尊重主体的同时谨防教师主导地位的失落)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做老师评分。老师的教是布道式的,学生的学式接受式的,学生永远是虔诚的信徒,忠实的听众,冷漠的看客。这抹杀了学生的互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人性化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学生的主体性应该得到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核心地位应当得到保障,师生之间理应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但当前我们反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时候,常常把老师的作用忽略了:一堂课下来,给人的印象就是,老师形同虚设,可有可无。虽然我们说,教是为了不教,但决不是否定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教师的地位不能夸大,但也决不可抹杀。不承认教师在与文本对话中对学生的启迪作用,不承认教师在课堂对话中具有的组织作用和支撑作用,就会造成语文课堂放任自流以致瘫痪的严重后果。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职责,那就是引导学生感悟、鉴赏、学习、提高。只有教师必要介入,为课堂探讨把好方向,对文本做必要拓展,才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的兴趣,也才能将探讨导入正轨,引向深入。放任学生在课堂上漫无目的、浅尝辄止地学习,就是老师的渎职。有人曾提出教师应该是课堂的主持人,但我们以为,仅仅是主持人是绝对不行的,教师有义务进行深入的点拨,也应该积极地参与探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关心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养。

2、个性与共性兼顾(凸显学生个性也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近年来,语文教学的人文理念得到全面贯彻,不少人一提到以人为本,首先想到的就是以发展个性为主,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张扬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等等。相对于过去我们片面强调了学生的社会公共性,抹杀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言,确实是一大进步。但是我们不能从一个片面走向另一个片面,要知道,真理多跨一步就成了谬误。学生的个性当然要尊重,但讲究个性决不等同于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对教学规范的彻底抛弃。尊重个性,允许并鼓励学生敢于反叛传统,但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靠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来体现与众不同,还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个性。人性化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前提下的循序渐进、和谐发展的过程。

语文教学要落实人性化,应该“不但要构建与解构文本的静态语文能力,更要不断地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层级,促进每个学生的语言交往活动的能力不断发展,使学生的言语活动越来越符合社会规范”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既是独立的个体,也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我们认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同人的感受也有共同的原则。对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我们当然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对

事物发表独到见解的能力。但过分强调个性而忽视共性,只会加重学生的“自我中心”的狭隘自私的心理。人性化语文教学,不仅应该关怀学生个体价值,更应该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未来的公民应具备善于学习、尊重生命、关心社会、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所以,在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发展个性特长的时候,也应该兼顾他人,学会倾听。

3、情感与双基共赢(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也不可放弃双基训练)

过去,我们一味地谈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宏扬人文性、个性化学习的今天,这种落后僵化的方式确实该到了被彻底改革的时候了。语文教学责无旁贷地担任起了培养学习个体健全心理和人格的任务,因而关注学生内心需求,以他们的情感为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今天,在人文教育的感召下,全社会都在呼吁给学生减负,学生的负担要不要减?要减!但问题是怎样减?减哪些?是不是将所有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都放弃呢?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搞一刀切,造成的后果将是学生语文素养彻底退化。人性化语文教育决不排斥基础训练,言语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训练。文言文教学中,一些重点的实词、主要的虚词、特殊句式、部分成语以及意境、语言、手法上的主要特色等的确比较枯燥,但这些内容是学生继续学习,自主学习的基础,抛开对作品的人文解读,抛弃对作品语言文字运用特点的充分扎实的处理,而孤立地追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那也只是一种空中楼阁。比如有人上《窦娥冤》,抛开对课文的语言音韵美和悲剧因素挖掘,而把重点放在研讨“窦娥的贞节观念”上,这种跨越“知识和技能”两个基本维度而直奔“

第三篇:品读 作文

品读自然

喜欢聆听自然的声音,喜欢独自一人与自然相拥,喜欢感受自然的美丽,喜欢简简单单的自然,喜欢自然的那份静谧,喜欢品读自然!

品读自然,便是品她那份旷远。

记得有年夏天随姑姑去往天台山避暑。车子沿着弯弯曲曲的公路驶向山顶,透过车窗往外看,真是一幅绝美的景象:绿色的山峦层层叠叠,云朵在山腰上流动,山上长满了奇形怪状的松柏,阳光打在树叶上,金光闪闪。山脚下还流淌着一条小河,河水潺潺,鱼戏河间。

真有人在画中游的感觉。人置身于这样的一种环境中,心胸似乎也比以前开阔了。

品读自然,便是品她那份恬适。

屋后有一大片树林,林中树木葱葱,且都是高大而笔直白杨。站在树林中,根本看不见阳光。夏季,喜欢在树与树间系上一条秋千,独坐其上,欣赏鸟儿的共鸣曲,捕捉每一缕透过树叶缝的阳光。感觉别有一番情趣。品读自然,便是品她那份诗意。

梧桐飘落,给大地铺上了一条金黄色的地毯。好想赤脚踩上去,感受梧桐叶与脚接触的感觉。可是我又不忍心破坏这么美丽的景致,于是走过去拾起一片梧桐叶,把它放在了我的心里。

品读自然,便是品她那份晶莹。

下雪了,雪花纷纷扬扬,好似一个个身着素衣的精灵,在天地之间忘我的舞蹈。雪花一片一片,伸出双手,想承接那份晶莹,却发现,在与我的手接触的那一霎那,他就融化了,才明白,晶莹的雪是不能触摸的,因为她代表了大自然的圣洁。

品读自然,心,便多了一份宽容;品读自然,梦,便多了一份宁静;品读自然,魂,便多了一份晶莹。(抒情性哲理散文)

品读人生

人生如一本厚厚的大书,等待着人们亲手去书写,也等待着人们细细去阅读、去品味。

人生这本书可能不像小说那样情节跌宕起伏,不像散文那样优美深刻,也不像诗歌那样抽象晦涩,它的内容只是些平凡的人和事,甚至平淡得如一杯白开水。但只要你细细品读,这杯“白开水”会变成一杯香醇的美酒,令人回味无穷。

品读人生,要先学会品读他人。人生中的每一位朋友,师长,甚至是每一位过客,都能给我们有益的启迪。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于是,孔子从师于不同的学者,如郯子,苌弘等,甚至从两小儿辩日小事中了解到看问题角度不同所得的答案也不同的道理。曹怀东、朱熹平两位教授从前人的研究中获得启发,最终证明了“世界七大难题”之一的庞加莱猜想。只要善于品读,每个人都能给人启迪,哪怕是广场上卖唱的乞丐,也能让人感受到他对生活的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品读他人,是一种沟通是一种学习。

品读人生,要学会品读失败和痛苦。爱迪生品读那一千多次失败,最终成功地发明电灯;越王勾践品读丧国的失败与苦涩,卧薪尝胆,一举灭吴,一雪前辱;兰斯•阿姆斯特朗品读癌症的痛苦,却变得更加坚强,不仅战胜了病魔,更回到了深爱的自行车赛场。失败与痛苦是一种磨砺,一种考验,让真金在火炼中焕发光彩,让凤凰在浴火中涅槃。品读失败与痛苦,不仅是品读失败的教训,更是一种敢于面对的勇气。品读失败与痛苦,是一种面对是一种感悟。

品读人生,还要学习品读成功与喜悦。人生道路中既有荆棘也有鲜花,品读成功与喜悦,是让人学会珍惜,珍惜来之不易的成功,更要珍惜眼前的幸福,同时,也让人学会进取,不止步,不满足,向更高的高峰发起冲击。现代人生活条件大有改善,幸福感却大幅降低,为什么?因为现代人忘记了品读喜悦,忘记了珍惜幸福。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后,在获得诺贝尔奖嘉奖后,既珍惜这一成就,又不肯停步不前,而是继续探索,发现了更为珍贵的镭,二度获得诺贝尔奖。她品读了成功,并正确认识了成功,才有了更大的成就。品读成功与喜悦,是一种品味,更是一种超越。品读人生,是从他人身上汲取营养。品读人生,是从失败中获取教训。

品读人生,是在成功中学会珍惜。人生之书,需要我们亲手去书写,更需要我们细细品读。其中的每一句笑容与泪水,每一句成功与失败,都会在反复品读中不断润色,不断美化,成为颗颗璀璨的珍珠,成为我们毕生的宝藏。

半命题作文《品读----》评讲

一、存在问题:

1、题目太大,品读肤浅。(如:谈自然、谈社会、谈人生,泛泛而谈,学生的思考能力有限,要善于化大为

小。)

2、选材狭窄,缺乏新意。

3、记叙太空,描写太少。(多是概述转述,缺少细节描写,无法让人身临其境,缺少感情变化过程,一览无余。)

4、只重形式,不重内涵。(题记、小标题的运用,形式不错,但不注重内容,泛泛而谈)

二、提升要点

(一)、补题切入点应小,抓住细节,写深写透。如:飞蛾、小草、蚂蚁、一个橘子、栀子花、门前的那棵小树、爸爸做的菜、李清照等等。

学生佳作:

品读一个橘子

“快去写作业,看电视能把成绩看上来„„..”爸爸对我一向很严格。

一个夏季的夜晚,气压低的让人喘不过气来,我在燥热的房间内伴着微弱的灯光,在书山题海中跋涉。豆大的汗珠从我的脸颊上滚落下来,真想去尝尝那放入冰箱内已久的橘子,可一想到爸爸那钢刀般锋利的眼神,我又不得伸回原来想脱离房间的双腿„„„.“橘子放在这里,想吃自己拿”,望着爸爸踉踉跄跄的身影,我便知道他是酒喝多了,平时当我不在家时,他喝多了,第一件事就是睡觉,这使我陷入了沉思„„.突然一个抢眼的橘子两字钻入我的眼中,我刻意得看了报纸,原来是一个“让爱重来”节目的铁杆观众的心声:“我喜欢橘子,它蕴涵着我妈妈对我的爱„„..”我若有所思的将这篇文章读完。

此时,我的思绪被窗台上的一盘橘子所震慑住了,仿佛回到从前,爸爸为我剥橘子皮的画面呈现在我脑海中,他生怕橘子汁溅入我的眼睛,不时的背对着我,慢慢的“撕下”橘子上的“丝绸”,回想起那一幕,真叫我忐忑不安。

今天,我亲自动手剥橘子,刚扯掉一块橘子皮,它的乳汁便溅入我的眼睛中,我揉了揉眼睛,一股强制性的力量催促我继续,当我扯完那些皮时,一幅“丝绸”般粗糙的画面映入我的眼帘,我慢慢地将一瓤橘子放入口中,这时,我才真正知道„„„

其实,父亲的爱正如这个为人不屑一顾的橘子,他真正所隐含的汁液流露在这个橘子的橘瓤中,只不过为自己披上了一套像是“丝绸”的皮外衣。

简评:细节刻画、以橘子为依托,既是品橘子实为品读父亲、父爱。衔接自然。

(二)、“千古文章意为高。”它的深刻是作文得分关键。考场高分作文大多是内容丰富,见解深刻的作文,考生或阐述对生活的感悟,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独到的见解;而那些得分较低的考生作文,内容则显得空洞贫乏,缺少实实在在的内涵,仅仅是凑一些字数,敷衍成一篇非常乏味的“政治式论述题”。因此考生在写作文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阅历,运用自己的眼光去深入思考、提炼作文的主题,表达自己的生活感悟,展示自己的思想境界,写出一篇实实在在的文章,切不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更不可架空文章。

品读是了解、是感悟、是超越。启示我们应从品读的过程中得到感悟,而这独到的感悟就是立意。就是中心。就是深刻。

作文的结尾更要注意锤炼语言并再扣主题,如能用画龙点睛式的句子突出中心或升华中心,则效果更好,应尽量避免使用“所以”“因此”一类的字眼作总结,因为这样很容易让人觉得你不是在写作文,而是在回答问答题。

第四篇:品读鲁迅

品读鲁迅

鲁迅,我是敬之甚也!

说起鲁迅先生,声名早已如雷贯耳,他是我心中的伟人,是英雄。他是浙江的名人,甚至早已是家喻户晓了。就连绍兴那样一座古城小镇,也因为鲁迅先生而四处散发着文化的气息。说鲁迅,不得不提“三味书屋”,它从小的时候就进入我的世界,虽然是通过语文课本,但还是那么吸引着我。现在,游览“三味书屋”的游客摩肩接踵而至,与其说是来看屋,不如说是来看人。那么鲁迅先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对于鲁迅先生,我最早的印象莫不过他晓得“珍惜时间”,还有他刻的那个“早”字。鲁迅先生说过:“节约时间,就是使一个人有限的使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于是他就总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去用在工作上。他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号人物,一点都不过分,他有能力。尽管他的自然寿命只有56岁,但若按建功立业而论,按他所为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他不知高寿几何!

后来,我开始阅读鲁迅先生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他的作品总是那种独树一帜的风格。面对于众多底层遭受欺凌的小人物同胞们,鲁迅先生内心交织着多种情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甚至可以认为,激进的抗挣就是作为革命者的鲁迅的号召,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一个伟大作家的基调。无论是从《祝福》,还是《孔已己》,还是《阿Q正传》,悲天悯人的情怀更像是这些小说杰出的理由。家中窃贼固然令人痛恨、使人愤然,但是,当窃贼遭遇众人好不留情的惨痛殴打时,会不会也有心肠一软的时刻?痛恨之外还会不会增添其他情愫呢?而在现在的作品中似乎真的很难发现有这样的矛盾,人物的内心像总是一条笔直的通行道,他们旋风般情节,轰轰烈烈的收尾结局„„这样的差别大概就是鲁迅作品之所以经典的原因了吧,其实有怎么能和鲁迅先生相比?差别太大了,不是文章功底,只是内心世界!

其实,说到鲁迅,不得不说他的婚姻。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可能不曾阅读也曾耳闻,将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形象的概括为是一种“吃人”的文化,并说那些吃人把“妹子”吃掉了,大概是在指中国传统文化压抑、牺牲了广大妇女们的权利。而当鲁迅先生面临自己的婚姻生活,情景又会是如何呢?

自己不喜欢的女子成亲,鲁迅先生终生冷落他的结发妻子,如把她打入了“冷宫”,甚至剥我总在想鲁迅先生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去接受母亲的“礼物”,跟母亲包办的夺了这位名媒正取侍奉婆婆终身的女子做母亲的权利。她是有丈夫的活寡妇。而与鲁迅恋爱而在一起的许广平也是始终没有身份,不妻亦不妾,让人不禁要问,声称“仁义道德”的鲁迅,反对“吃掉了妹子”的鲁迅,自己岂不是不仁不义地“吃掉”了妻子。

为饱受着压迫的地位卑微中国妇女鸣不平、写出了《祝福》这样出色文章的大才子鲁迅,在对待自己的结发妻子的问题上,又有多少平等和仁爱精神可言?难道鲁迅先生妻子真实的命运会比他笔下的祥林嫂更幸运吗?读过许广平写的有关鲁迅家庭回忆录后,看到鲁迅先生在家庭中冷漠和不尽人情的一面后,不难理解,一个多在租界向敌人掏出“匕首”和“投枪”的“民族脊梁”,自己内心大概也难免伤痕累累,动辄郁闷不安,所以我释然了,鲁迅先生做到的是舍小家护大家,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啊。

鲁迅毋庸置疑是中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文学巨匠。我们只能静静的去研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读他的文章总能感受到鲁迅先生的一些情感,透过他的文章,我们感受到一种朴素的情感;拜读他的文章,听到在我们内心能够引起轰然共鸣的声音;研读他的文章,我们会为他昂扬的斗志,深邃地思想,热烈的激情所深深感染;品过他的文章,我们总会陷入无尽的遐思之中。多年来,大家都一直想用准确地言语来诠释这位巨人般的文学巨匠,可是我认为,任何缥缈的言语和浮华的词句都无法表达鲁迅的伟绩——真正的功德不是用来填充书页的,而应是人们心灵真正空虚与无助的时候,有一种依靠与慰藉。

于是,我又不得不说到高中时的一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全文以鲁迅先生的感情作为线索,写的起伏跌宕,让我们时而去感受珍君,时而悲愤激昂,几种复杂的情感连贯起来,悼念、揭露、赞扬、激励,我们彻底愤怒了,她一个“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热血青年,但却竟然就这样去了!鲁迅先生将自己愤慨与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入看似平淡的叙述之中,我们在悲愤之余不得不感叹其构思之精巧,安排之得当,真可谓是匠心独运,无不叹为观止啊。

鲁迅先生的爱国之情,透过这篇文章文章,我们可以体会到隐藏在表面事物下其更加强烈的爱国情感——一种失落却充满希冀的感情。鲁迅先生“不惮用最坏的眼光看待国人”,我们知道督政府的态度已经让这位报国心切的爱国之士的热血失掉了一半,而国人的麻木却让人怎么不心痛?鲁迅先生更加失望与无助,以至怀疑自己不是“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的人”。中国人在那个年代,可谓看在眼里的奴性颓废,残酷专制,革命的曲高和寡,像砂纸般打磨着鲁迅先生的意志,同时也像恶魔般蚕食着所有当时民众的心。一切都禁锢在近乎窒息的密室中,一切希望变得渺茫,一切反抗变得徒劳,一切都被笼罩在苍白的恐怖之中——因而,先生为此而悲哀失落。

时代秒杀世人,但总有清醒的人,踪影不愿屈服的人,于是我们看到在鲁迅先生心中,仍有奔涌的热血,仍有还有蓬勃的激情!通过对刘和珍的赞扬,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对革命的希望,即便它视微末的。鲁迅先生明白,黑暗的天空中即使泛出一丝明意,也会给人们以无限的憧憬与支持;白色恐怖中即便存在一点反抗,也会引起重大的变革。

先生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滴的积累足以引爆在沉默中蓄势的爆发。“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因而鲁迅先生心中,永远充斥着对革命胜利的热切的企盼。

毋庸置疑,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而优秀的民族作家,无论那个时代的鲁迅,都是高大、犀利、受人尊敬的形象,而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稳固的地位,也是有基础和理由的。

时势造就英雄。生活在和平而幸福年代的我们,可能无论怎么去感受,也不会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先生那时复杂而又强烈的情感,但是我们可以从鲁迅先生的手中接过那份爱国热情,将鲁迅先生心中的那份赤诚永远的传递下去,将先生坚守的的那种永不屈服的精神传递下去,也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梦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传递下去,并为之努力拼搏„„

第五篇:品读校训

标签: 明德中国校训大连交通大学交大校园

校训与青春同行

倚靠老铁山,俯瞰世界和平公园。青山环绕,绿水排沓。临高山,赏海之俊美;踞山谷,悟松之苍劲。我的大学-大连交通大学(旅顺口校区)就坐落在这片青山,秀水,劲柏之中。

走进正门,校训“明德求索,锲而不舍”八个红色大字熠熠闪光,神采飞扬。与“大连交通大学”六个锍金大字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大连交通大学成立于1956年,原名“大连铁道学院”,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

54年风雨征程,54年光辉岁月。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她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立校,为中国铁路-中国经济的动脉输送了大量人才。思今日,昂首阔步从头跃。她以发展为以轨道交通为特色,软件工程为亮点的新世纪的高等学府。

“明德求索,锲而不舍”的校训是对学校光辉历史的精辟概括和对未来发展的明智指导。它贯穿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交大人。

明德者,高尚士也。欲成才先成人。德治为先是交大的育人原则,并清晰地反映在校训里。我们可以看到交大一批高素质的政治辅导员,在各方面对同学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熏陶与培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有善,勤俭自强,乐于奉献。良好的道德氛围在校园里弥散„一个不明德的人是可怕的,一个不明德的大学生也只是高智商的野蛮人。所以交大校训将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明析道德,而后成才。

求索,上下探求,勤于摸索也。古之先贤屈原曾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道路漫漫而悠长,需要我们有耐心,有勇气上下探求,逢难必究。而校训正是这样要求交大的每一个学子在对待学习以及未来的为国家建设中发扬刻苦求实,敢于探索的精神。科学的发展在于求索。没有求索就没有光辉的发明,没有求索就没有几次改变人类进程的技术革命。求索。人类进步之魂也!

锲而不舍,坚忍不拔之精神也。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再所难免,如何处理,如何应对?未来生活梦想的实现又如何去做?校训给交大学子们指明了方向-锲而不舍。司马迁躬耕《史记》十五年,终成史家之绝唱;马克思倾心雕琢四十年,终成《资本论》„„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学习上,我们就是需要这样一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也需要我们凭借锲而不舍的精神去践行生命的伟岸!

品读校训,感悟青春。我读出了道德的重要性。青春在道德的光环下才会保持其纯真的本色。

品读校训,感悟青春。我读出不懈追求,精于探索的生命感悟。青春只有不断求索,才会是青春的躯体不致空虚,才会让青春的年华绽放绚丽的花朵。

品读校训,感悟青春,我读出了锲而不舍的精神。青春是一个躁动的年龄段。耐下心来,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去追寻生命的梦想,青春才会熠熠闪光!生活交大,品读校训,感悟青春,充实自己,放飞梦想,迎接未来!

品读校训 感悟青春 一等奖

学校:辽宁科技大学

作者:黄继瑾

我的校训,我人生的坐标

曾经年少轻狂,迷失彷徨,在纷乱的年代里,跌跌撞撞;

曾经妄自尊大,不可一世,在广袤的世界里,坐井观天;

曾经心浮气躁,坐立难安,在嘈杂的社会里,浑浑噩噩。

当我离开父母撑起的那片晴空,背起行囊,踏上人生的征程,蓦然感到一种茫然,不再有人那样耐心地倾听我的喜怒哀乐,不再有人那样宠溺的包容我任性的小脾气,不再有人无微不至的照顾我的衣食住行。刹那间,我觉得像初生的婴儿,惊慌的看着陌生的周围,手足无措的穿行于各色各样的人群中。偌大的空间,我似乎无处可藏。于是我怅惘地随波逐流。

十载寒窗,埋首书海,在知识的海里捧起几滴水,却以为洞悉整个海洋。仿若普天之下,论渊博者,舍我其谁。于是开始狂傲。

当我叫嚣着自由,张扬着个性,虚度年华的时候,心底里其实一直不安着,怀疑着,空虚着,更加恐惧着。很多时候,在我放肆地大笑以此来炫耀我的青春的时候,常常在眼角笑出了眼泪,我知道,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我迷失了。年轻的心,在各种不良的风气里,渐渐浸染。

然而,当有一天,“博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展示在校园里,细细品读,我仿若于一片荒芜地中发现一座屹立的丰碑,赫然昭示着这个时代应有的品质。那样耀眼,璀璨的精神之光,照射出我的浅陋与卑微。

“博学”。贤明的先哲说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啊,于千万人之中我不过沧海一粟,圣贤尚且需要更广泛的涉猎典籍,我又何谈止步?回首前程,建校初期,新中国刚刚成立,这个年轻的国家有着太多的未知,国家以及这个时代都那样急切的需要知识。“博学”二字,既表明身为学生的追求,更突显我校对人才培养的殷切心情。新时期以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博学”更表明人们对高层次的追求,我校始终倡导“博学”的理念,贯彻培养知识型人才的办学方针,并且“博学”更是不断鞭策着我们不要自满于所学的一星半点,而要向着更深的领域去不断开拓进取。

“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治学的同时,修身的重要性也同样不可忽视,明晓道德,更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我们不仅要做好学问,更要做好人!在十年**的艰难时期,是“明德”的信条带着我们的国家走回征途,带着青年一代重塑人生方向,带着我们迎来祖国发展华丽的新篇章;当今时代里,当物质带来的欲望不断攀升,“明德”更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即正确的价值观与金钱观。当拜金主义与唯利是图的思想腐蚀国人的思想,“明德”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我校以“明德”为训,始终告诫学子们,立德然后立行。

“经世”,即“经国济世”。要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祖国的建设者,关注国家发展的动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难忘“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时期,满腔报国热情的中华儿女用惊人的意志,克服种种困难,推进新中国的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跃!是“经世”的理念教导我们要兼济天下,不可闭目塞听,不可做“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当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展现我们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经世”的训诫,是我校对国家的热爱,也是希望我校学子能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心愿的深沉表达。

“致用”即“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它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践。不会忘记历史的错误,十年动荡时期,正是由于“浮夸风”的错误指引下,才导致了年轻的国家遭受那样巨大的疼痛,而“致用”的理念,无论在任何时期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只有坚实的基础,才能有直逼云霄的摩天大厦。从另一个层面上说,只有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去做人,做事,做学问才能真正地获得。而校训以此结尾,更加着重表明了我校期望学子们树立朴实的治学做人观念的强烈愿望。

“博学明德,经世致用”阐明治学明训的同时又宣扬务实的作风,相互照应,相互补充,全面的把握了做人做事做学问三者间的关系。既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又突显我校的文化内涵,并且恰如其分的体现时代精神以及办学特色。同时,勤奋向上,求实创新的校风也在校训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寥寥数语,寄寓了校方对我们殷切的期盼,更蕴含了我们可以享用一生的哲理。校训,仿若一缕春风,吹拂过我干涸的心田;像夜里闪烁的群星,照亮心灵的旅程,让我找回自己的轨迹;像人生坐标轴上的原点,静静的控诉着我与理想渐行渐远的罪恶。

当浮躁像传染病一样肆意蔓延,当诱惑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当懒惰像影子一样随行,品读“博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如于盛夏的午后,沏一杯茶,清新淡雅,回味无穷平添一抹宁静与坦然,现在的我,常常吟咏校训,可无论几次第几次品读,都觉得意蕴深刻,且总如山间清泉,荡漾着我年轻躁动的心,一次次让我回归本原,不失本性。“博学明德,经世致用”,我的校训,我人生的坐标,我成长的指引者。

校训伴我成长 三等奖

学校:沈阳师范大学

作者:王惠蓉

初识沈师还是在高考后那个金色的六月,那时的她像一位神秘的女神,让我是多么好奇地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终于有一天,沈阳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迫不及待的打开,学校的介绍,优美环境的图片,让我对她多了更多的憧憬。也正是那一刻,我第一次了解了沈阳师范大学的校训“博学、厚德、尚美、健行”仅仅八个字,给我的感觉却是那般的有力。

终于,报道的那天到了,我踏着和煦的阳光,怀揣着着年轻的梦想来到了沈阳来到了沈阳师范大学。如今的我在沈师已经生活了三个月,在我心里沈师人就要坚守沈师的校训,我要让校训伴我成长。

“博学”篇

博学出自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引申。即在培养良好的学风和获得广博的知识。曾有教育学家说过“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柱,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切斯特菲尔格曾经说过“当我们步入晚年,知识将是我们舒适而必要的隐退去处,如果我们年轻时不栽种知识之树,到老了就没有闲来乘凉的地方了。”一路走来沈师以博学育人,在沈师每一位老师在我看来都是博学的,但总会看到博学的他们仍在在学习,各种大大小小的会议,各种理论知识的专研„„是的,在沈师园丁是学子博学的榜样。沈师人以博学为己任。在沈师我们总会看到,图书馆的座位总会是满的,无论是微露晨曦时还是繁星闪烁时。我们总会看到,在食堂会有探讨问题而忘记吃饭的同学,走在路上会有讲着数学题的同学,广场上会有大声读者英语的同学„„是的,是每一个沈师学子的努力为沈师打造出了一个良好的学风。是每一个沈师学子的孜孜以求完美的诠释了博学最实际的意义。

“厚德”篇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育人先育德,是沈师人才培养的理念。一个人的道德情操的高低是决定他将来能否立足于社会的保障。沈师以厚德为训正是告诉每一个沈师子走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于是在沈师你会看到沈师人的文明,沈师人会把散落在路边的垃圾小心捡起放入垃圾箱内,会对自己犯下的错误报以诚恳的歉意。在沈师你会看见沈师人的热情,他们会彼此微笑,哪怕这只是第一次的擦肩,他们会相互帮助哪怕彼此素未谋面。这是生活中的他们,思想上沈师人积极向上,他们热爱祖国,他们积极入党。这就是厚德的沈师人。

“尚美”篇

沈师以尚美告诉我们,要崇尚美,要追求美,要构建和谐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他们的人生追求也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乃至将来的发展状况,在沈师,每一个沈师人都怀有梦想。诸葛亮有句名言—志当存高远,是的,在沈师你会看见沈师人的阳光,你会感受的每个沈师人的自信。因为沈师注重加强大学生和谐思想教育,正如校训中的尚美,沈师在把每一位沈师人引向对于人生追求的正确的道路。

“健行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沈师校训强调健行正是强调一种自强不息的行为方式。爱拼才会赢,是沈师人为自己立下的座右铭。我们不是一流的学校但我们可以走出一流的人才,沈师人在拼搏的道路上将永不放弃将永远的坚持。在面对客观必然性的无尽探索中沈师人要自强,在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时沈师人要自强。在沈师,你会看到自强不息的沈师人。

感悟青春篇

一个学校的校训就犹如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大学是人才的摇篮,创造的摇篮和思想的故乡,大学里重要的是精神文化,文化的载体就是学生。一个学校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校训将失去方向像一叶浮萍悠悠荡荡。我很欣赏奥斯托洛夫斯基曾说的一句话“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能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我想,在我即将的四年中,只要有校训的精神在,只要我让校训伴我成长。那么四年的我暮然回首时我敢肯定的是那时的我将无怨无悔。

说文解字话校训

校训,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来表达学校的办学宗旨和人文精神。一则好的校训,是一面高扬的旗帜,给师生指明前进的方向,是阵阵奋进的号角,使师生获得进取的动力。

校训之为校训,首先必须有所依法。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学以致用”出自《二程全集》:“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通俗地讲,就是“学到的东西要用到实践中去。”

深究起来,校训“学以致用”并不简单,甚至可以令人玩味。

“学”可以作名词。凡是学习、研究得来的知识和技术叫做“学”。“学”亦可以指“术”,也就是“方法”。《汉书》中有“不学无术”。这里的“术”指“方法、技能”。“学”也可以指求学问的地方,如历代取士的“国学”、“府学”、“县学”;现代的“小学”、“中学”、“大学”。这里所有的“学”都是指“学习、研究”的地方。

如何“学”? “学”什么?先贤们在《中庸》中早已有了答案。他们告诫学子们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实这是“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

“博学之”意谓“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也就成为不可能之事。尤其重要的是,“博”在这里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学”具有开放的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博学之”是“学”的第一阶段,且必须成为第一阶段。“审问之”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得到的东西都会因不真实、不扎实而落空,而消散。这就是第三阶段“慎思之”了。“学”是越辩越明的,故“明辩之”为第四阶段。不辩,则所谓“博学之”,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笃行之”是“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中国文化事实上充满“实践理性”,她不空开各种思想药铺,炫耀五花八门的思想、思潮,而是认准正确的,然后实行“致用”。而“笃行之”之所以成为“学”的最后环节,乃是因为它是有无所学,或学而有无所得的最后检验和落实。不经此一环节,就无法证实是否真有所得,或所学是否正确。而且“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之”。

因此,“学”为校训“学以致用”之端,进而使“用”为践履所学之的,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这对于劝勉师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仅仅感叹校训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够的。心动不如行动!只有行动了,并在行动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才能真正感悟其中的道理。

下载品读自己作文(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品读自己作文(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品读经典

    品读经典,感悟教育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施 凯 红 假期里,我用一天的时间读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这个天真可爱而又不懂规矩的孩子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为小豆豆能遇到......

    品读张爱玲

    前番整理电脑里的书,发现了不知何年何月保存下来的,埋藏在一堆乱七八糟网络杂评里的,傅雷先生的《论张爱玲女士的小说》。顺手打开,细细的再读了一遍,随着傅雷先生的精彩评点,记......

    《人生》品读

    《人生》品读路遥先生在世的时候,留下的作品不多,一部《平凡的世界》曾享誉文坛多年,至今仍是许多文学爱好者的必读精品。读《平凡的世界》,很多从苦难生活中经历过的年轻人仿佛......

    品读三国演义

    品读《三国演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就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在不同的时期品读这本书,定会......

    品读《爱莲说》

    品读《爱莲说》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菊花喻隐士,以牡丹喻富贵,以莲花喻君子。并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很多,而陶渊明独喜爱菊花,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则独独喜爱莲花—因莲花不......

    品读人生

    品读人生 人生是什么? 有人说它像一本厚厚的书,等着你去书写,也等着人们去阅读; 有人说它像一场易醒的梦,转瞬即逝,其间的一切如镜花水月,亦幻亦空; 我说人生就像一次旅程,等待着你去......

    品读经典

    品味大师,品读经典。 ————三毛 如果生命是一朵云,它的绚丽,它的光灿,它的变幻和飘流,都是很自然的,只因为它是一朵云。三毛就是这样,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

    品读自我

    1、品读自我 小草不因自己弱小而自卑,因为它相信终有一天大地会绿草如茵;寒梅不因自己渺小而孤独,因为它相信只要勇于绽放就会成为山中的一颗耀眼明珠;小鸟不因自己弱小而自卑,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