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创意产业发展考察报告
上海创意产业考察报告
创新思维和国际化水平提升培训班第三学习小组
月 28 日至 7 月 8 日,新津县“创新思维和国际化水平提升”专题培训班在上海黄浦区委党校举行,在为期十天的学习期间,上海市委党校的教授给我们讲授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海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科学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涉外礼仪、国际化都市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等知识。此外我们还考察了浙江奉化滕头村新农村建设,上海田子坊文化产业创意园、8 号桥、外滩、宝钢等在城市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及新农村建设中富有特色的教学实践基地,每到一处,大家在认真聆听介绍的同时,还积极主动就自己的工作与先进地区进行比对,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想法进一步深入了解的相关情况,与授课指导专家进行探讨交流,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真正达到了提升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特别深的感受是上海作为全国创意产业发展最早的城市,在创意产业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市场运作等方面有许多优秀之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上海是我国创意产业的首发地。从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自发地形成了四行仓库、田子坊等一批上海最早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始,到 90年代后期八号桥、张江高科技园等一批新型都市产业园兴起,上海创意产业发展不断加快。2004 年 11 月,上海创意产业中心成立,在市委宣传部和市经委的具体指导下,专门从事全市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推
动工作。同年 12 月,首届创意产业论坛举行,标志着上海开始着力发展创意产业。
2005 年,上海首批 18 家创意产业集聚区正式揭牌,之后,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成立,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启动,《上海市创意产业“十一五”规划》正式出台,提出打造“创意上海”,建设亚洲最有影响的创意中心的目标。随后发布的《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中,将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明确定为五大类,即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创意,既体现了扬长避短的原则,又注重了与上海城市转型的需求及其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相适应。
2009 年,上海创意产业总产出 3900 亿元,增加值 1148 亿元,占全市 GDP 比重的 7.7%,从业人员 95 万人。目前,上海已建成并挂牌80 家创意产业集聚区,总建筑面积超过 250 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6000 家,吸引了来自世界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从业人员 12 万人,累计吸收了近百亿元社会资本参与建设。2010 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依琳娜•博科娃女士向上海颁授了“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的铭牌,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上海)推进工作办公室正式成立。
二、考察园区及企业情况 (一)
田子坊文化产业园区
田子坊文化产业集聚区起始于 1998 年,位于黄浦区西部。它是一片保留完整的历史街区,是文化创意者的乐园,其核心区“三巷一街”占地 2 公顷,建筑面积约 3 万平方米。
园区具有五大文化特色。
一是建筑文化。集中了上海从乡村到租界和现代城市发展的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历史建筑,不仅有典型的江南民居、花园洋房、老式石库门和新式石库门建筑,还有 20 世纪70 年代前后的工业厂房建筑,记录了上海开埠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是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特质的空间意向表达。
二是文化艺术。这里既是艺术家的生态社区,也具有海派文化特质的艺术消费区,入驻了众多有较强参与性、体验性、观赏性的文化项目。
三是里坊风貌,至今仍保存着率真的里弄生活,是展现上海海派文化、传承历史文脉的“文化湿地”,上海历史风貌和石库门里弄生活的“活化石”。
四是时尚文化。拥有众多个性化商铺,出售的多是设计师的最新原创作品,基本形成了以旗袍、围巾、高级成衣等为代表的特色产品。
五是休闲文化。在这里云集了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风味美食。
目前田子坊共有各类商户 426 家(工厂区域 209 家,石库门区域217 家),其中文化创意企业有 297 家,占总量的 69.7%,其他相关产业63家,占总量的14.7%,商业配套服务性产业66家,占总量的15.5%。入驻企业包括:美术业(画廊)、出版业(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零售)、影视业(电影后期制作)、会展文化业(展览服务)、创意设计业(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饰设计、形象设计)、文化相关产业(琉璃艺术品制作、老相机制作、摄影作品制作、陶瓷艺术品制作)。代表企业有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陈逸飞工作室(原“逸飞旧址”,现“逸飞环境建筑设计”公司)、陈海汶摄影工作室(上海老相机制作中心)、尔冬强艺术中心、上海守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麟研部建筑设计咨询、家具之美(SQ DECOR)、“妩”围巾、金枝玉叶、金粉世
家服饰等。创意设计类外籍人士、海归派投资企业占较大比例,据统计,外籍和海归派投资者共有 72 户,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 36 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占总商户的 19.6%。
(二)8 号桥创意产业园区。号桥位于建国中路 8~10 号,占地面积 7000 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12000平方米。这里曾是旧属法租界的一片旧厂房,解放后,这里成为上汽集团所属“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所在地。进入新世纪后,由于原企业重组,留下了这七栋旧厂房。
2003 年下半年,在市经委和卢湾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由上海华轻投资有限公司、香港时尚生活策划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和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对“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旧厂房实施开发、改建、招商、管理,历时一年,把凝聚着特有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老厂房变成了吸引创意人才、激发创意灵感、集聚创意产业的新载体。目前,8 号桥已有境内外近百家著名设计公司和著名品牌落户,成为顶级品牌展示和信息发布的平台,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产业创意化、创意产业化,不但保护了老工业建筑、保留了城市发展的历史风貌,还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现在 8 号桥已成为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新地标、上海七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之一、上海三家信息化示范园区之一。
(三)
世博会中国馆+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构思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其气势之恢弘、造型之雄浑自然不必多说,有镇馆之宝之称的动起来的清明上河图更是令每位亲临现场的游客为之
惊叹。而这幅《清明上河图》的动态影像就是由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创意、制作的。
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5 年,目前人员规模达到2200 余人,在北京、上海、香港、伦敦、东京等地设有 10 余家分支机构和办事处。作为全球领先的数字视觉技术及服务企业,水晶石数字科技致力以数字化三维技术为核心,提供与国际同步的全方位数字视觉服务。水晶石公司的核心业务是三维可视化的开发和应用服务。同时,由水晶石策划开发的永不落幕的网上世博会更是本届上海世博会一大亮点。网上世博会是通过互联网、虚拟现实等多种技术的融合,将实体世博会的精彩内容,特别是上海世博会园区和展馆的精彩场景呈现在网上,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营造一个访问者和实体世博会进行互动的网络平台,是信息化时代世博会展览方式的重要创新,实现了实体世博会和网上世博会的联动,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了世博会理念,被国际展览局评价为“世界展览历史上一次革命性的创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三、体会与启示 (一)高度重视,长远考虑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萌芽出现在 2002 年,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节能、低碳、环保等一系列行业特性,对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已经越来越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海市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最初面对产业结构升级、老旧厂区改造等工作时,市政府并没有急功近利地单纯性的用各种经济指标对产业的发展进行衡
量,更没有将闲置厂房拆除,重新规划、开发房地产等“短、平、快”产业项目,而是高瞻远瞩地选择了发展在当时看似属鸡肋地位的文化创意产业。随着几年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逐步的发展壮大,每年的增加值能够占全市 GDP 的 8%左右,稳定的财政贡献已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一个个优秀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成为当地文化的新名片,对文化品位的提升、城市形象的塑造和社会效益的丰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提早谋划,科学推动 2005 年,上海市就出台了《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依托工业设计等方面在国内的固有优势,将“十一五”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确定为五大类: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首先是做好发展方向定位。其次是根据市场和自身特点进行中后期开发利用。在入驻企业的选择上,各园区能够结合自身实际特点,不惜以降低租金的方式,有的放矢的进行招商引资。最后是做好后续宣传服务与管理工作。在市委宣传部和市经委的支持下,上海市相继成立了上海创意产业中心、上海创意产业协会、上海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创意产业研究所等一批社会中介组织、投资机构和研究机构,由这些机构与各创意产业园区管理者相配合,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论坛、会议、沙龙、笔会等各类活动,并利用各类节日,开展庆祝活动,打造一批形象工程以进一步扩大园区影响,提升知名度,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首先,政府在闲置厂房和土地的开发上,大胆采用了 BOT(建设-
运营-移交)投资模式,有的甚至采用了 BO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模式,其定义为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上海通常合约为 15 年),许可其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BOT 投资模式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减少政府直接投资,缓解财政负担,规避政府各种投资风险;另一方面能够刺激私营企业加强管理,控制造价,有效地减低项目建设费用,缩短建造期。
其次,现阶段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要采用完全民间资本投入,整体包装、改造、招商,以企业招引企业、以企业服务企业、以企业管理企业的模式,标志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从传统的政府派出管委会管理运作的“政府主导型”转化过渡到“市场主导型”模式。
(四)依托高端,辐射发展 纵观上海市各个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园区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或者几个核心技术、知识、人才和企业为依托,从而带动整个园区发展,并向周边产生辐射效应,例如田子坊就聚集有有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陈逸飞工作室(原“逸飞旧址”,现“逸飞环境建筑设计”公司)、陈海汶摄影工作室(上海老相机制作中心)、尔冬强艺术中心、上海守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麟研部建筑设计咨询、家具之美(SQ DECOR)等代表企业。这些企业在业界和全世界都有较高的影响力。据统计,田子坊吸引外籍和海归派投资者共有 72 户,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台湾、香
港等 36 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占总商户的 19.6%。此外,在水晶石公司的影响下,在其周边也逐渐开始集聚一些广告公司、数字制作公司、外包服务公司等。由此可见,优秀的人才和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和吸附影响效应是十分巨大的。
四、关于我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考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性、技能及智慧,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包括出版、音乐、表演艺术、电影与录像、电视与广播、软件设计、互动休闲软件、广告、建筑、设计、艺术与古玩、工艺、时尚设计等 13个行业(英国分类法)。目前,这一分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我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山水资源禀赋独特、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较好条件。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各地的重要选择。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已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的潜力巨大,必将成为世界新一轮经济浪潮中的主打产业。我县已处于工业发展的中期,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仅需要,而且必然,目前成都创意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尚无一个郊县真正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列入议事日程,及早谋划将占据先发优势。具体建议如下(一)
实现文化创意与现有产业的融合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必须着眼于现有产业基础,以利于推动现有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通过设计、研发、管理经营等营运方式,不仅卖产品和设备,更卖理念、卖创意、卖设计、卖增值服务。以国际名校赛艇赛为例,作为新津在西部乃至全国
知名的活动,一年一届中仅两三天热闹一下,非常可惜。如果以赛艇赛为基础,依托水上运动项目的规划建设,注入水文化创意元素,建设水上运动乐园、特色水产园、河鲜美食城、水文化博物馆,举办国际赛艇小姐大赛、国际赛艇摄影大赛、国际钓鱼大赛等水文化创意会展系列活动等,可以大大提升水上运动产业的附加值,构建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形成新的产业态。
(二)
因势利导和因地制宜进行产业规划。
在旧城改造和场镇改造中,全县要注意对具有一定规模、具备一定特色的居民区、老场镇等建筑或建筑群,通过“功能”置换等方法,因势利导,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减少建筑物破坏度,降低建设成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速度。如针对新津历史人文资源丰富、遗存多等特点,因地制宜,借助林盘古镇民风古朴、历史厚重和环境优美等特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创意、自然环境与人文精神以及文化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完美融合。
(三)
突出重点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突破
按照“集中资源、选择重点、优先发展、实现突破”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新津优先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类别是:
一是文化休闲娱乐业。新津作为成都的南大门,独具特色的山水资源、文化底蕴、区位优势,为新津优先发展文化休闲娱乐产业提供了天然条件和环境,特别是已建成的花舞人间、在建的亚特兰蒂斯、即将开建的宝资山文旅、在谈的新平古镇宽窄水巷、规划中的宝墩遗址保护利用开发等文旅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和闻名全国的河鲜美食,为新津优先发展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 是生态文明与幸福文化创意产业。新津在成都乃至西部率先提出了建设幸福新津的目标,获得全国绿化县,已通过全国生态县的技术核查,在城乡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统筹城乡建设新农村中注重生态文明与幸福文化建设,涌现了诸如袁山社区、月花社区、水乡兴义等在有一定影响新农村示范社区(镇),在生态文明与幸福文化方面,新津应该做出独具特色的创意文章来。
二是会展服务产业。近年来,新津已先后举办国际新材料论坛、国际有机峰会等高层次会议,近几年一批星级酒店和大型文旅项目将建成,如果我们能利用新津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的影响力,争取一些国际国内的大型高层次会议和会展在新津举行,将极大地推进我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冯仲祥、杨黎、陈弘、宿应其、宋永利、蒲富平、简世明、徐萍、胡涛云、刘丽萍)
第二篇:上海创意产业发展考察报告
上海创意产业考察报告
创新思维和国际化水平提升培训班第三学习小组
6月28日至7月8日,新津县“创新思维和国际化水平提升”专题培训班在上海黄浦区委党校举行,在为期十天的学习期间,上海市委党校的教授给我们讲授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海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科学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涉外礼仪、国际化都市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等知识。此外我们还考察了浙江奉化滕头村新农村建设,上海田子坊文化产业创意园、8号桥、外滩、宝钢等在城市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及新农村建设中富有特色的教学实践基地,每到一处,大家在认真聆听介绍的同时,还积极主动就自己的工作与先进地区进行比对,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想法进一步深入了解的相关情况,与授课指导专家进行探讨交流,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真正达到了提升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特别深的感受是上海作为全国创意产业发展最早的城市,在创意产业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市场运作等方面有许多优秀之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上海是我国创意产业的首发地。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自发地形成了四行仓库、田子坊等一批上海最早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始,到90年代后期八号桥、张江高科技园等一批新型都市产业园兴起,上海创意产业发展不断加快。2004年11月,上海创意产业中心成立,在市委宣传部和市经委的具体指导下,专门从事全市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推
动工作。同年12月,首届创意产业论坛举行,标志着上海开始着力发展创意产业。
2005年,上海首批18家创意产业集聚区正式揭牌,之后,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成立,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启动,《上海市创意产业“十一五”规划》正式出台,提出打造“创意上海”,建设亚洲最有影响的创意中心的目标。随后发布的《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中,将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明确定为五大类,即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创意,既体现了扬长避短的原则,又注重了与上海城市转型的需求及其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相适应。
2009年,上海创意产业总产出3900亿元,增加值1148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的7.7%,从业人员95万人。目前,上海已建成并挂牌80家创意产业集聚区,总建筑面积超过25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6000家,吸引了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从业人员12万人,累计吸收了近百亿元社会资本参与建设。2010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依琳娜•博科娃女士向上海颁授了“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的铭牌,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上海)推进工作办公室正式成立。
二、考察园区及企业情况
(一)田子坊文化产业园区
田子坊文化产业集聚区起始于1998年,位于黄浦区西部。它是一片保留完整的历史街区,是文化创意者的乐园,其核心区“三巷一街”占地2公顷,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
园区具有五大文化特色。一是建筑文化。集中了上海从乡村到租界和现代城市发展的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历史建筑,不仅有典型的江南民居、花园洋房、老式石库门和新式石库门建筑,还有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工业厂房建筑,记录了上海开埠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是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特质的空间意向表达。二是文化艺术。这里既是艺术家的生态社区,也具有海派文化特质的艺术消费区,入驻了众多有较强参与性、体验性、观赏性的文化项目。三是里坊风貌,至今仍保存着率真的里弄生活,是展现上海海派文化、传承历史文脉的“文化湿地”,上海历史风貌和石库门里弄生活的“活化石”。四是时尚文化。拥有众多个性化商铺,出售的多是设计师的最新原创作品,基本形成了以旗袍、围巾、高级成衣等为代表的特色产品。五是休闲文化。在这里云集了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风味美食。
目前田子坊共有各类商户426家(工厂区域209家,石库门区域217家),其中文化创意企业有297家,占总量的69.7%,其他相关产业63家,占总量的14.7%,商业配套服务性产业66家,占总量的15.5%。入驻企业包括:美术业(画廊)、出版业(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零售)、影视业(电影后期制作)、会展文化业(展览服务)、创意设计业(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饰设计、形象设计)、文化相关产业(琉璃艺术品制作、老相机制作、摄影作品制作、陶瓷艺术品制作)。代表企业有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陈逸飞工作室(原“逸飞旧址”,现“逸飞环境建筑设计”公司)、陈海汶摄影工作室(上海老相机制作中心)、尔冬强艺术中心、上海守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麟研部建筑设计咨询、家具之美(SQ DECOR)、“妩”围巾、金枝玉叶、金粉世
家服饰等。创意设计类外籍人士、海归派投资企业占较大比例,据统计,外籍和海归派投资者共有72户,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36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占总商户的19.6%。
(二)8号桥创意产业园区。
8号桥位于建国中路8~10号,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这里曾是旧属法租界的一片旧厂房,解放后,这里成为上汽集团所属“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所在地。进入新世纪后,由于原企业重组,留下了这七栋旧厂房。
2003年下半年,在市经委和卢湾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由上海华轻投资有限公司、香港时尚生活策划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和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对“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旧厂房实施开发、改建、招商、管理,历时一年,把凝聚着特有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老厂房变成了吸引创意人才、激发创意灵感、集聚创意产业的新载体。目前,8号桥已有境内外近百家著名设计公司和著名品牌落户,成为顶级品牌展示和信息发布的平台,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产业创意化、创意产业化,不但保护了老工业建筑、保留了城市发展的历史风貌,还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现在8号桥已成为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新地标、上海七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之
一、上海三家信息化示范园区之一。
(三)世博会中国馆+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构思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其气势之恢弘、造型之雄浑自然不必多说,有镇馆之宝之称的动起来的清明上河图更是令每位亲临现场的游客为之
惊叹。而这幅《清明上河图》的动态影像就是由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创意、制作的。
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目前人员规模达到2200余人,在北京、上海、香港、伦敦、东京等地设有10余家分支机构和办事处。作为全球领先的数字视觉技术及服务企业,水晶石数字科技致力以数字化三维技术为核心,提供与国际同步的全方位数字视觉服务。水晶石公司的核心业务是三维可视化的开发和应用服务。同时,由水晶石策划开发的永不落幕的网上世博会更是本届上海世博会一大亮点。网上世博会是通过互联网、虚拟现实等多种技术的融合,将实体世博会的精彩内容,特别是上海世博会园区和展馆的精彩场景呈现在网上,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营造一个访问者和实体世博会进行互动的网络平台,是信息化时代世博会展览方式的重要创新,实现了实体世博会和网上世博会的联动,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了世博会理念,被国际展览局评价为“世界展览历史上一次革命性的创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三、体会与启示
(一)高度重视,长远考虑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萌芽出现在2002年,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节能、低碳、环保等一系列行业特性,对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已经越来越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海市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最初面对产业结构升级、老旧厂区改造等工作时,市政府并没有急功近利地单纯性的用各种经济指标对产业的发展进行衡
量,更没有将闲臵厂房拆除,重新规划、开发房地产等“短、平、快”产业项目,而是高瞻远瞩地选择了发展在当时看似属鸡肋地位的文化创意产业。随着几年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逐步的发展壮大,每年的增加值能够占全市GDP的8%左右,稳定的财政贡献已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一个个优秀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成为当地文化的新名片,对文化品位的提升、城市形象的塑造和社会效益的丰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提早谋划,科学推动
2005年,上海市就出台了《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依托工业设计等方面在国内的固有优势,将“十一五”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确定为五大类: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首先是做好发展方向定位。其次是根据市场和自身特点进行中后期开发利用。在入驻企业的选择上,各园区能够结合自身实际特点,不惜以降低租金的方式,有的放矢的进行招商引资。最后是做好后续宣传服务与管理工作。在市委宣传部和市经委的支持下,上海市相继成立了上海创意产业中心、上海创意产业协会、上海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创意产业研究所等一批社会中介组织、投资机构和研究机构,由这些机构与各创意产业园区管理者相配合,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论坛、会议、沙龙、笔会等各类活动,并利用各类节日,开展庆祝活动,打造一批形象工程以进一步扩大园区影响,提升知名度,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首先,政府在闲臵厂房和土地的开发上,大胆采用了BOT(建设-
运营-移交)投资模式,有的甚至采用了BO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模式,其定义为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上海通常合约为15年),许可其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BOT投资模式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减少政府直接投资,缓解财政负担,规避政府各种投资风险;另一方面能够刺激私营企业加强管理,控制造价,有效地减低项目建设费用,缩短建造期。
其次,现阶段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要采用完全民间资本投入,整体包装、改造、招商,以企业招引企业、以企业服务企业、以企业管理企业的模式,标志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从传统的政府派出管委会管理运作的“政府主导型”转化过渡到“市场主导型”模式。
(四)依托高端,辐射发展
纵观上海市各个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园区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或者几个核心技术、知识、人才和企业为依托,从而带动整个园区发展,并向周边产生辐射效应,例如田子坊就聚集有有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陈逸飞工作室(原“逸飞旧址”,现“逸飞环境建筑设计”公司)、陈海汶摄影工作室(上海老相机制作中心)、尔冬强艺术中心、上海守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麟研部建筑设计咨询、家具之美(SQ DECOR)等代表企业。这些企业在业界和全世界都有较高的影响力。据统计,田子坊吸引外籍和海归派投资者共有72户,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台湾、香
港等36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占总商户的19.6%。此外,在水晶石公司的影响下,在其周边也逐渐开始集聚一些广告公司、数字制作公司、外包服务公司等。由此可见,优秀的人才和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和吸附影响效应是十分巨大的。
四、关于我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考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性、技能及智慧,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包括出版、音乐、表演艺术、电影与录像、电视与广播、软件设计、互动休闲软件、广告、建筑、设计、艺术与古玩、工艺、时尚设计等13个行业(英国分类法)。目前,这一分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我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山水资源禀赋独特、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较好条件。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各地的重要选择。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已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的潜力巨大,必将成为世界新一轮经济浪潮中的主打产业。我县已处于工业发展的中期,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仅需要,而且必然,目前成都创意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尚无一个郊县真正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列入议事日程,及早谋划将占据先发优势。具体建议如下
(一)实现文化创意与现有产业的融合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必须着眼于现有产业基础,以利于推动现有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通过设计、研发、管理经营等营运方式,不仅卖产品和设备,更卖理念、卖创意、卖设计、卖增值服务。以国际名校赛艇赛为例,作为新津在西部乃至全国
知名的活动,一年一届中仅两三天热闹一下,非常可惜。如果以赛艇赛为基础,依托水上运动项目的规划建设,注入水文化创意元素,建设水上运动乐园、特色水产园、河鲜美食城、水文化博物馆,举办国际赛艇小姐大赛、国际赛艇摄影大赛、国际钓鱼大赛等水文化创意会展系列活动等,可以大大提升水上运动产业的附加值,构建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形成新的产业态。
(二)因势利导和因地制宜进行产业规划。
在旧城改造和场镇改造中,全县要注意对具有一定规模、具备一定特色的居民区、老场镇等建筑或建筑群,通过“功能”臵换等方法,因势利导,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减少建筑物破坏度,降低建设成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速度。如针对新津历史人文资源丰富、遗存多等特点,因地制宜,借助林盘古镇民风古朴、历史厚重和环境优美等特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创意、自然环境与人文精神以及文化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完美融合。
(三)突出重点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突破
按照“集中资源、选择重点、优先发展、实现突破”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新津优先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类别是:
一是文化休闲娱乐业。新津作为成都的南大门,独具特色的山水资源、文化底蕴、区位优势,为新津优先发展文化休闲娱乐产业提供了天然条件和环境,特别是已建成的花舞人间、在建的亚特兰蒂斯、即将开建的宝资山文旅、在谈的新平古镇宽窄水巷、规划中的宝墩遗址保护利用开发等文旅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和闻名全国的河鲜美食,为新津优先发展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生态文明与幸福文化创意产业。新津在成都乃至西部率先提出了建设幸福新津的目标,获得全国绿化县,已通过全国生态县的技术核查,在城乡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统筹城乡建设新农村中注重生态文明与幸福文化建设,涌现了诸如袁山社区、月花社区、水乡兴义等在有一定影响新农村示范社区(镇),在生态文明与幸福文化方面,新津应该做出独具特色的创意文章来。
二是会展服务产业。近年来,新津已先后举办国际新材料论坛、国际有机峰会等高层次会议,近几年一批星级酒店和大型文旅项目将建成,如果我们能利用新津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的影响力,争取一些国际国内的大型高层次会议和会展在新津举行,将极大地推进我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冯仲祥、杨黎、陈弘、宿应其、宋永利、蒲富平、简世明、徐萍、胡涛云、刘丽萍)
第三篇: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报告
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报告
前言
创意产业是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经济活力、城市功能和消费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现代城市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重要动力之一。创意产业所具有的渗透性、带动性和辐射性对于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激发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集聚创新要素,建设创新型城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引领产业向高端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基础和推动作用。发展创意产业可以充分发挥上海在区位、经济、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上海城市功能优化,提升国际化水平,增强中心城市的幅射和带动作用,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
上海创意产业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服务业加快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融合,以及城市功能加快转型的条件下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上海创意产业正处于全面启动、提升功能、形成集聚的快速发展期。2005年也是上海创意产业国际交流活动广泛开展的一年,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
2006年上海创意产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产业规模会继续扩大,功能水平将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意设计成为创意产业的主要核心内容;在产业布局上,功能定位合理、区域特色明显的创意产业空间布局将进一步形成。总之,2006年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以市场为导向,顺应发展规律,突出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的产业内涵,在推进创意产业集聚区载体建设的同时,注重产业的提升,完善市区两级政府的引导协调机制,加快培育各类市场中介机构和服务体系,吸引国内外更多投资者、企业和机构参与创意产业发展。
第一部分 总 论
一、2005年上海创意产业发展回顾
2005年上海创意产业实现了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的统一,呈现全面、协调和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为2006 年创意产业的发展,以及上海创意产业“十一五”规划组织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创意产业发展
2.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进展迅速
3.创意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4.成功地举办了多次重大活动
5.上海创意产业发展引起了国内外普遍关注
二、2005年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特点
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在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和大力参与下,2005年上海创意产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在宏观导向上,形成了一批具有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2.在发展路径上,形成了与历史建筑保护相结合的模式
3.在推进机制上,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中介服务的运作机制
4.在对外交流上,上海创意产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三、上海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海创意产业在取得了长足发展同时,也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
1.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资源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聚焦。
2.创意产业发展的市场体系还需加快培育。
3.各类创意人才的培养和集聚力度还需加大。
四、2006年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
在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建设的大背景下,上海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恰逢其时。从2006年的情况看,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将面临着十分有利的环境。
五、2006年上海创意产业发展趋势和关注重点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本市现代服务业和自主创新的总体目标,2006年,上海创意产业将紧紧围绕今年全市中心工作,进一步突出“创意设计、自主创新”的功能定位;突出政府引导、活动引领、市场运作的推进模式;突出创意、创新和创造联动的互动机制。
从产业发展走势看,2006年,上海创意产业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产业规模总量将进一步增大。
第二部分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概况
2005年,上海创意产业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机构服务的运作机制,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下,作为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建成创意产业园区36家。
第三部分 上海创意产业2005年大事记
附件 2005年上海创意产业十大看点1、1月8日上海创意产业中心成立,作为推进全市创意产业的专业性机构,成员单位涵盖1300余家创意领域企业、机构和个人。
2、4月28日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举行第一批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授牌仪式,包括“8号桥”“田子坊”“时尚产业园”在内的18家园区名列其中。
3、8月2日市长韩正、副市长胡延照等赴“8号桥”创意产业集聚区调研,对上海推进创意产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4、8月17日由上海戏剧学院等单位发起组建的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成立。
5、8月16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陈良宇及殷一璀、范德官、王仲伟、周禹鹏、胡延照等市领导赴“8号桥”“田子坊”“时尚产业园”等创意产业集聚区调研,并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布署本市创意产业发展工作。
6、11月28日,由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上海市统计局编制的《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发布。指南将上海创意产业分为5大类、38个中类和55个小类,首次明确了现阶段上海创意产业的基本分类和发展重点。
7、11月30日至12月6日由市委宣传部、市经委等十二个政府部门指导支持、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等五家单位主办的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在杨浦区“海上海”创意园隆重举行。活动周包括两大主题论坛、三大版快、23项活动,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为国内目前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参会国家和地区最多的综合性创意产业盛会。参观人数超过10万人次。
8、11月30日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举行第二批创意产业集聚区授牌活动,“海上海”、“2577创意大院”、“创意联盟”等18家园区名列其中,使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达到36家。
9、12月6日由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卢湾区政府主办,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等承办的“上海创意之窗”在淮海中路香港新世界大厦建成,该平台为创意产业永不落幕的集展示、交流、发布、交易为一体的新平台。
10、12月15、16日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南南合作特设局等组织举办的“联合国创意产业研讨会”在上海戏剧学院召开,来自亚、非、拉及欧美17个国家和7个国际组织的20多位代表出席了研讨会。2
第四篇: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目前,上海共有15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77家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其他省市相比,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起步较早,数量较多,规模也比较大。
根据2010年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年检报告,上海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营业收入、税收、入驻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等均有大幅度提高,平均租金稳中有降。
2010年上海创意产业总产出3900亿元,其中园区产出672.8亿,约占总产出的20%;园区主营收入50%来自租金。
园区产业主题特色鲜明
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题特色鲜明。
15家文化产业园区中,7家以网络、数字多媒体为主题;3家以“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题;3家以文化艺术原创和艺术品经营为主题;1家以演艺产业和影视产业为主题。
77家创意产业集聚区中,也有不少特色主题创意产业园。比如以动漫文化为特色的宝山动漫衍生产业园,以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为特色的花园坊,以雕塑艺术为特色的红坊,以建筑设计业为主题的环同济集聚区等。
老厂房是重要载体
上海77家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约2/3由老厂房改建而成。
老厂房是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重要载体,也是上海原生态创意产业的集聚地。目前,如八号桥、M50、田子坊等由老厂房改建而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仅成为了具有上海地标意义的“人文景观”,在全国范围内也颇有知名度和“样板”意义。
目前,一些沪上知名的创意产业园区正利用集聚效应所形成的辐射功能,逐渐向街区和社区发展转型。典型的如田子坊,它将创意产业与商业、旅游业、文化、居民生活等有机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休闲环境,也为改善居住环境、探索城市旧区改造新模式创造了条件。
服务和管理逐步规范
近些年来,创意园区的功能从物业管理服务向产业要素服务转变。上海版权交易中心、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上海市动漫公共服务技术平台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的专业化创意服务平台先后出现。据统计,沪上77家创意产业集聚区共建
其次是就业人数不平衡。77个集聚区的总就业人数为15.53万人,其中环同济设计创意集聚区(30000人)、泰晤士小镇(15216人)、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10000人)、天地软件园(9000人)、上海动漫衍生产业园(7000人)、SVA越界创意产业园(5000人)等6个园区占了总就业人数的49%。
三是经济效益高度集中在少数园区。77个园区总收入672.8亿,其中环同济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140亿)、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120亿)、上海动漫衍生产业园(35.7亿)等3个园区就占到园区总营业收入的43%。
四是区域分布不平衡。95%的市级创意产业园区集中在中心城区,城、郊园区在租金上差异显著,最高租金(12.15元/平方米/天)与最低租金(0.45元/平方米/天)相差27倍。
值得注意的是,与中心城区利用老厂房改造不同,郊区的创意产业园区多为新建。转型需要迫使企业家自发探索新模式,园区建设更遵循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市政协认为,对那些需要大空间,对成本敏感的产业,或者需要与长三角市场对接的产业,郊区可以提供更多选择。
建议
产业政策要体现“设计之都”理念
论及产业园区发展,市政协的报告首先明确了三个观念:一,园区是企业的园区,而非政府的园区;二,园区的意义在于营造产业共生环境,而非单纯让企业扎堆;三,园区发展要整合社会资源,不能单纯依赖政策布局。此外,报告还提出了更细致的操作建议。
加强准入和评估上海的创意产业园区有相对严格的准入机制,项目立项前,需由专家把关评审,确认符合条件后再挂牌。市政协建议,今后将园区运营管理者的职业认证纳入到立项前评审。因为园区运营者是战略管理人才,充当着“舵手”角色,他们的个人经历、职业背景和决策思路对于园区发展有重大影响。
上海建立了创意产业园区信息、统计、年审网上报送系统,有些区县还创建了集聚区发展评估体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园区的经营情况。但这些年审或评估架构,有的是企业自行上报,有的是政府执行操作,尚缺少第三方客观、公正的评价。市政协认为有必要引入第三方绩效评估。
纳入城市发展主体框架创意产业在上海始终处于“任何部门都能管,任何部门都管不好”的状态。市政协建议将支持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纳入城市发展主体框架进行设计,从社会、经济、法律等各个方位来构建创意产业的政策体系。
作为联合国创意城市联盟所授予的“设计之都”,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政策应体现“设计之都”理念,在战略层面明确产业导向,引导政府资本、社会资本和私人资本的投资方向、投资趋势和投资重点,向有利于以“设计”为理念的重
第五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1、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在世界各先进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取得深入发展,并成为其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本文将主要介绍英国、美国以及日本经济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概况。
1.1英国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纵观创意产业在英国的发展,直至1998年,创意产业的地位才开始上升并日益得到更多重视。根据英国文体部2004年8月发布的《创意产业经济估算统计公报》的估算,创意产业占2002年英国GVA的8%,超过金融业占英国GVA的5%,创意产业对伦敦经济的重要程度已超过金融业,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据官方统计,过去十年,英国创意产业增长93%,而整体经济增长仅为70%。在这十年间,英国创意产业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超过英国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3%的增长速度。
在就业方面,1997至2006十年间,英国创意产业就业人数以年均2%的速度增长,其中2005至2006年间则高达4%。创意企业的数量从1997年的11万多增至2006年的12万多,2006年,英国创意产业就业人数高达200万人,成为全球创造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
1.2美国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1977至1997年20年间,美国核心版权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6.3%,超过同期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2.7%的增长率。核心版权占美国GDP的份额已经从1997年的5.65%,增长到2001年的5.89%和2002年的5.98%。2002年全部版权产业占到美国经济的12%,为12540亿美元,版权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呈继续增长的态势,其中2003年为23.28%,2005年为24%。
在就业方面,1997年美国核心版权就业人数为513万,至2001年核心版权就业人数增至582万,2002年,核心版权产业和全美就业人数均有所下降,其中核心版权产业就业人数降至548万,但1997至2001年间核心版权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均超过美国就业总增长率,2003至2004年,核心版权就业人数仍呈下降趋势,2005年又有所回升。至今,核心版权一直保持着比整个美国经济较快的增长势头,对提高美国就业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3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根据日本数码内容协会《数码内容白皮书2004》的统计,以动漫产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日本文化创意产业,2004年的产值达到12.8万亿日元,约占日本本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5%,超过了日本农林水产品产值10万亿日元。另据韩国文化体育部数据显示,在世界动画片总计3000亿日元的版权交易中,日本动画片占65%,在欧洲,日本动画片的市场份额竟高达80%。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公布的数据,2003年销往美国的日本动画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43.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钢铁总收入的四倍。
2、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2005年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是极具意义的一年,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入了一个调整、完善、反思的阶段,改革经验向政策、法规转化,产业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更加规范有序的阶段。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更明确提出“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重点培育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支持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式,集聚各类文化创意人才”。
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文化创意产业正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各地争相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出现了一大批诸如北京798艺术园区、杭州Loft49等知名的创意集聚地和一批如“蓝猫”等文化创意活动活动品牌。
纵观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文化创意实践更多的是以城市和地区为载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热闹态势。总体而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北京、上海,二者利用全国领先的文化、经济优势,引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第二梯队为深圳、昆明、广州、长沙、杭州等省会级城市,它们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民族、文化优势,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第三梯队其他城市,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本为将以北京为例,影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200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增加值603.5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8.76%,从业人员77.4万人,总资产达到4537亿元。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以逐年扩大之势增长,2006年实现增加值812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比重增至10.3%,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为89.5万人。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最活跃、最具增长潜力的产业。
纵观世界各国争相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可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是大势所趋,并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