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文化创意急需人才培训基地 加强人才培训助推产业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进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市文创办于2012年依托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中心设立了“上海文化创意急需人才培训基地”,对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和园区的管理者开展系列培训,以不断提升广大干部和理论工作者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和实践水平,适应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
一、人才培训形式多样
在急需人才培训上,基地重点是完成“领导干部文化创意产业专题研讨班”的任务。“领导干部文化创意产业专题研讨班”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市文创办联合举办,这是三方首次联合办班。市文创领导小组22个成员单位和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的分管领导,各区县文创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大型企业集团负责人,共46名局级干部参加。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文创办主任徐逸波,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国平,市文创办副主任、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李耀新,市文创办副主任刘健、张止静、贺寿昌,市委党校副校长朱华、教育长曾峻出席研讨班。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中宣部改革办副主任兼财政部文资办副主任高书生、市经信委主任、市文创办副主任李耀新在培训班上作了专题讲座,组织学员到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昌平路创意产业集聚带进行了现场教学。学员普遍反映:培训课程设计到位,内容安排丰富多彩,师资力量强,专题报告质量高。“上海市相关行业协会负责人文化创意产业专题培训班”由市文创办主办,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中心承办,本市33家文创相关行业协会的负责人约65人参加了培训。培训班举办了专题讲座、组织了小组讨论和大组交流,安排学员参观了上海图书馆“创?新空间”文化创意产业专题阅览室和上海电影博物馆。学员们认为:专题培训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搭建了一个市文创办与协会之间相互充分交流的平台。
基地在市文创办、市委宣传部、市经信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还相继举办了“国际文化贸易专题培训”(第一、二、三期),“工业设计高级研修班”(深圳站、青岛站、杭州站),“设计‘智’造?‘社’计梦想论坛”,“数字时代的智慧旅游”等12期专项培训。听众普遍反映良好,认为基地举办的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十分受用。
在培训的过程中,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中心分别与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东华大学、德稻集团等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发挥了基地的辐射作用。
二、文创讲坛汇聚大师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讲坛的目标定位是汇聚大师、采集思想、孵化精英,并且有选择地吸纳其他相关行业的听众。在市文创办的指导和支持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中心成功举办7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讲坛,现场听讲人数近3000人次。
讲坛主题和演讲嘉宾分别为:“‘创意经济如何推进创意城市建设’(美国多伦多大学和纽约大学教授理查德?佛罗里达主讲)、‘设计创新、系统创新,论设计创新的系统工程’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的秘书长、执行副会长刘宁主讲)”;“混乱都市与和谐之美”(以色列著名建筑师渡堂海主讲);“坚持创新,杜绝抄袭”(美国青蛙设计公司创始人艾斯林格主讲);“科学与人文再交融”(作家王安忆、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刚主讲);“对话设计?创新、以创新思想推动我国工业设计发展、体验性设计怎样引领产业发展”(原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朱焘、著名设计师雅各布?延森、世界顶级设计思想家唐?诺曼主讲);“商业与艺术在世博会中的交融”(澳大利亚ThinkOTS公司创意总监裴德福主讲);“文化创意?城市竞争力”(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主讲)。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讲坛深受听众欢迎,始终致力于:专业需求与公共服务相结合,打造创意文化的共享平台;国际经验与本土体验相结合,营造文创行业的创新氛围;前沿科技与人文素养相结合,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
三、基础建设有条不紊
基地还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完成了开发、测试、联调及试运营,建设了由“文创产业培训资料数据库”、“文创产业学员数据库”、“文创产业专家数据库”、“培训合作机构”等多个子数据库构成的基础数据库,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操作性和展示性,为基地提升业务质量、推进跨界交流、服务全市文创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市文创办的指导下,基地依托上海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为培训工作提供了教材、参考资料、研究数据等方面的支撑:形成培训、讲座文字资料五册,完成研究性简报四期,制作国内外文创产业发展动态和趋势研究简报二十余期,编制《2011-2012世界创意产业发展报告》、《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汇编》等。
经过两年建设,上海文化创意急需人才培训基地已初步建成为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和研究人才提供集信息服务、授课、讲座于一体的培训基地。作为“2012年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的支持项目,基地已完成专家验收。与会专家认为平台的建成确立起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又一文化品牌,对上海市文创行业今后组织相关的培训提供了便利。基地下一步的任务是:以需求为导向,提升研发能力,加强产业的战略分析,积极扩大基地服务的辐射面和影响力,为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添砖加瓦。
第二篇:崇安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现状浅析
崇安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现状浅析
人才资源是国家的第一资源。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是一项全局性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总体设想,对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全面部署。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无锡市当前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之一,也成为崇安经济转型提升的现实需要。
一、崇安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发展现状
从对崇安区文化创意人才供求、素质、结构及配置状况开展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此类人才队伍呈现队伍普遍年轻、流动性强等特点。
人才队伍普遍年轻化。从年龄结构看,在被调查的250位从业人员中,25岁以下人员占30%,26-35岁人员占62%,即35岁以下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92%。同时,在工作年限方面,从事该行业3年及以下人员所占比例最高,达75%,3-5年以上人员占15%,两者合计达到90%。上述两项指标说明创意产业的人才队伍是一支非常年轻的队伍。队伍的年轻化一方面说明文化创意产业在崇安区经济发展中刚刚起步,正处于上升阶段,其展现出的活力和生机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另一方面说明,年轻人具备较强的创造力和创意激情,更富于想象和创新,也更敢于冒险,更适合创意产业的发展。
人才队伍流动性增强。在被调查者中,60%的创意人才换过工作单位,75%的管理者认为本单位的优秀创意人才比较缺乏。首先,这说明在创意人才供给不足、创意产业各门类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交融、文化创意人才大多年纪轻、头脑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创意人员一般不会固守在某个工作岗位上,而是经常会去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次,许多创意行业的生产组织形式表现为松散的个体劳动和简单的集体协作,该领域的从业人员大多属于自由职业者,一般不从属于某个固定的经济体。再次,近一半的创意人才属于非本地户籍人员。这些特征均决定了创意人才的高流动性,同时也带来了创意人才招聘难的现状。
据统计,目前崇安区大专以上就业人员将近7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45%左右,占总人口比例达到38%;全区商贸流通、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五大产业大专就业人员达到5万余人。其中,文化创意产业人才9650人,约占全区大专以上就业人员总数的13.8%。含中央“千人计划”对象1人,省“333”工程第三层次人才培养对象1人,无锡“千人计划”人才22人,海归留学人员55名。
二、崇安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引进的成效 创意是源泉、文化是内容、人才是基础、产业化是方向。两年来,崇安区相继出台了“崇安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关于更大力度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现区域人才工作品质的大提升。
人才引进上实现向多元化转变。
1、实现由综合引进向专项引进转变。在综合引进人才的基础上,坚持重点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文化创意人才和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人才。针对产业发展需要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强调项目技术领域与产业前景之间的有机结合,重点是实现产业化并形成产业规模,崇安区已落户的17个“530”初创式项目中,有90%均属于文化创意产业范畴。
2、实现由被动引进向主动引进转变。主动组织文化创意企业参与无锡市大型人才交流会、高端人才洽谈会、中国无锡人才智力交流大会、中国大连海外学子创业周、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等引智活动。主动组织政府部门和企业赴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芬兰等地宣传崇安引才政策,并在日本、新加坡、俄罗斯设立了海外引才工作站,开展海外招才引智活动。
3、实现由单个人才引进向团队引进转变。一个人的力量难免势单力薄,如果是一支团队,他们能相互支撑,形成力量,较快开展创新创业工作。1 过去两年,崇安区引进了海归文化创意创业人才40余名,平均每个项目团队都有2名以上海归人才。亿唐动画董事长施向东以一个项目带了2名博士、3名硕士和3名高级动漫编导,被中组部聘为“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
人才服务上实现向多方位转变。
1、园区承载能力全面提升。通过两年的建设,崇安区“三创”载体成为我市文化创意人才的集聚地、辐射源,建成面积累计达到50万平方米,到2015年,将达到100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成有锡沪路城市与家居创意设计园、上马墩传感技术运用中心、江苏省无锡文化创意留学人员创业园(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此外,人民东路数字文化创意园和1602文化艺术中心也在推进之中。文化创意园区与创业中心逐渐成为崇安经济增长新亮点,在引领和推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园区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积极开展各类重点人才项目推荐申报工作,充分发挥信息网络体系的作用,及时传递人才政策信息,保障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在办理资金投入、工商税务登记等方面形成一个从政府到园区、再到企业上下联动的服务体系。
三、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引进和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科技文化企业的飞速发展,企业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渴望,人才结构和服务工作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何切实帮助企业缓解引才压力,提升人才的服务能力,成为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结构性矛盾较突出。
1、缺少高端原创人才。被调查的管理者认为本单位的创意人员中只有25%的比例算得上是创新型的,75%的人才属于复制型或模仿型。这种人才结构导致原创产品很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2、缺少管理人才。与传统产业相比,创意产业具有创新性、高增值性和高风险性等特点,其产业组织形式既有分散的个别劳动,又有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和集中的社会劳动,创意人员具有较强的工作独立性,创意工作过程难以监督。这些特点,给传统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提出严峻挑战。
3、缺少经营人才。实践证明,创意人才往往不具备市场经营才能,被调查者普遍认为,目前整个无锡都比较缺乏擅长将创意作品“产业化”、“市场化”的经营管理人才和领军人物。
4、缺乏复合型人才。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经济+技术的复合型产业,是文化知识与高新技术紧密结合的产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T型知识结构,而现实中,从业人员往往是有内容知识的不懂技术,而懂技术的又缺乏内容知识。
服务能力亟待提升。在人才政策落实上,受区域面积狭小、资源瓶颈等制约,与其他城区仍有较大差距。需要制订出台更具吸引力的、可操作性更强的优惠配套政策,进一步明确街道人才工作站在人才管理方面的职能,为人才创造宽广良好的创业环境。在人才引进上,我们利用其资源,与个别人才网进行合作,而没有自身的文化创意人才资料库,尚未建立起独立的、成熟的引进渠道;尚不具备为企业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提供培训的专业服务能力,在文化创意人才引进与开发方面缺少人员、资金的保障。
四、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引进和服务的对策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引进与服务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要提高其效率和效应,应建立起由政府、企业以及文化创意人才本人参与的立体式、多元化、全方位的人才引进模式,既要完善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又要完善人才生活服务体系,努力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政策留人,不断改善文化创意人才的工作条件,使人才安身、安心、安业。
一是进一步改善人才成长环境。发挥企业引进、培养、开发、利用人才的主体作用,鼓励人才资本和科技成果有偿转移,打造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基地。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专项人才培养资金,加大人才培养、交流、引进、使用等方面的奖励扶持力度,加快构建合理的人才结构和梯队。在人才管理上形成文化创意人才可持续性发展的激励机制,通过奖惩激发人才的可塑性与创造性,在实践中磨练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尤其在企业创业基金、银行贴息、房租补助、人才培训等方面的给予扶持。
二是进一步改进人才结构现状。优化人才及项目筛选机制,通过网络搜索、参与各类高级人才交流会、与高等院校联系等渠道,有针对性的选择符合园区发展方向的文化创意人才项目进行洽谈,最终吸引符合条件的文化创意人才入驻。拓展人才开发途径,广开途径,打破学历、资历和身份限制,加大与文化创意商会合作力度,发现和集聚人才,切实缓解区域人才结构性矛盾。在人民东路数字文化创意园和1602文化艺术中心园区建设过程中,更应该抓住“项目引才”的契机,加速集聚高层次人才。
三是进一步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建立区域文化创意人才库资源,保持与人才服务公司的合作关系,利用其渠道引进文化创意企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储备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中紧缺的高端原创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构建适合文化创意人才开发的培训体系,引入外部培训力量,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
四是进一步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实施文化创意人才倍增计划,倾力打造高层次人才大规模集聚、综合环境更为优越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特区。到“十二五”末,力争新增文化创意本科以上人才3000名、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300名、海外留学归国和创业型领军人才30名;力争形成20个具有国际视野、擅长资源整合、精通项目运作、巧于营销策划的高水平文化创意团队。实施文化创意人才五大工程计划:文化名家引进计划、海外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引进计划、文化创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文化创意人才专题招聘计划、企业在职技术骨干知识更新计划。(区人保局)
第三篇:关于旅游文化创意的人才开发产业
关于旅游文化创意的人才开发产业
院系: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政法系 公共事业管理 2010级1班 华美 20108202400
2政法系2010级学年论文201082024002
关于旅游文化创意的人才开发产业
华美
(宝鸡文理学院政法系10级1班陕西宝鸡 721013)
[摘要] 旅游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支柱,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绿色朝阳产
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创意性产业发展取决于创意型人才。旅游文化
本文在对我国旅游创意人才结构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旅游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的能策划、有创意、会管理、懂营销的复合性应用型旅游人才.针对培
养目标分析了旅游创意人才的培养途径,即:树立创意意识和激发创意思维,完善教学管理机
制、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与质量评价体系,培育创意氛围、注重实践能力.创意型人才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教育界、企业等各方面力量的支撑和协作。
[关键词] 旅游创意人才 系统工程 培育途径
一、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界定
旅游文化创意人才,按照其在产业链或价值链上的分工不同,可以分为创意的生产人才、创
意生产的引导人才和创意产品的经营人才。与传统意义上的人才不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具
有许多独特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富于创造力
旅游文化创意人才最突出的特征是头脑灵活、异想天开,很少循规蹈矩,敢于突破条条框框的限制,所以勇于打破常规,拥有更多的创造力。他们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自信自主,敢于承担风险;喜欢独立思考,有时显得争强好胜。
(二)流动性强
旅游文化创意产业门类庞杂,各门类之间既有区别又存在很大的交融与共生关系,这为各门
类之间的人员流动提供了客观可能性。加上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上升期,广大中小型企业的存在也为创意人才的流动提供了机会。并且,文化创意人才自身年轻、敢于创新的特点也使
他们具有流动的意愿。
(三)价值观独特
旅游文化创意人才追求一种工作(Laboring)、学习(Learning)、生活(Living)三位一体的“3L”生存方式。相比创造利润,他们更看重在创作过程中的快乐体验;更倾向于自我管理,而排斥传统科层制;更强调独立自我的表达和对差异的包容,而非集体一致性;更强调多面
于,而非专业。
(四)注重软激励
与传统观念中“更多考虑财务”、“前往发财机会最多或经济最有保障的地方”不同,旅游文化
创意人才往往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他们很难满足于一般事务性工作,更热衷于具
------------------------------
[完成日期]2013-04-20
[作者简介]华美(1990-)女,陕西西安人.宝鸡文理学院政法系2010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任务,并全力追求完美的结果,渴望通过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个人才智,实现自我价值。对于他们来说,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更大于金钱与物质激励。
(五)工作与生活休闲化
旅游文化创意人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白领”、“金领”而是“无领”(Non-collar),穿T恤上班意味着他们更看重休闲,而非工作本身。他们总是“在该工作的时间玩耍,却在该休息的时间工作”。带有文化气息的户外休闲活动是旅游文化创意人才极为看重的生活内容。
二、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繁荣,文化创意旅游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文化旅游创意人才的培养符合旅游发展的本质,是对我国传统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与优化。因此,必须清楚开发旅游文化创意人才是促进我国旅游业升级的关键。
(一)开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可以推动旅游产业结构的整合与优化升级。借助依托于价值链高端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带动,旅游产业也将融入新的知识密集型发展空间,有利于提升传统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带动力,增强传统旅游产品的丰富度和吸引力。
(二)开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可以促进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化、多元化的结构调整。满足多元需求的旅游要求,极大的丰富了文化旅游的内涵,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增效。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着力于产品的独特性、创新性和艺术性等文化底蕴,由此创造出来的文化旅游产品内涵深厚、回味无穷,弥补传统文化旅游乏于发展和创造的不足。
(三)开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推荐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
(四)开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创新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视角。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发展性强的产业,但是,目前学术界有关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基本都是就旅游产业发展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视野仍显狭隘。为此,从系统角度出发,拓宽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视角,成为当务之急。
三、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发的状况和不足方面
以杭州市为例,近年来,凭借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环境及政府的有效扶持,杭州的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较好发展,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所做的研究结果显示,2004年在杭文化创意企业的法人单位数为9636个,就业总人数为21万多人,位居全国第五位。其中旅游休闲,娱乐服务类行业的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22.5%.2008年,为了对全市旅游文化创意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进行及时了解与把握,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和浙江工业大学成立的联合课题组,以全市十大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对象,对旅游文化创意人才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市旅游文化创意人才队伍总体呈现以下特征与问题:
(一)年龄、学历结构基本合理
从调查结果来看,杭州市的文化创意人才队伍以年轻人为主,其中66%的创意人才年龄在20岁到30岁之间,41岁及以上的创意人才仅占被调查者的5%。在教育背景方面,创意人才学历较高,其中85.5%的被调查者具有大学学历,调查对象没有初中及以下的人员。
(二)工作流动性较强
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工作时间方面,被调查者在一个企业工作时间达2年以上的达32.3%,但也有20.9%的被调查者不到半年。
(三)高端复合型人才缺乏
从调查结果来看,54.8%的人认为高端创意人才非常缺乏,其中认为复合经营型人才最为紧缺的占了38.7%,其次是研发设计人才,占27.4%,而对文化投融资人才的需求占到了21%。
(四)人才引进政策有待完善
在被调查者当中,有48.4%和40.3%的人员认为杭州市在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活成本偏高和人力政策支持力度小。另外在其他因素中,有3.2%的调查者认为配套服务的不完善也是可能影响优秀人才引进的一个因素。
(五)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
在旅游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方面,59.7%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针对性的培训内容是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同时,培养模式单
一、培训机构数量不足、培训投入不足及培训师资薄弱等问题也受到被调查者的关注。
四、提出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发过程中所遇问题的策略方法和建议
通过研究可发现,国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建设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方面的主要经验,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依托高校资源,实施人才培养
在国外,旅游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经常依托当地的大学或相关职业学校进行。有些大学开设的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达80多种。这些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系统成为建设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的重要支撑。除正规专业院校的培养外,对旅游文化创意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是另一项重要的工作。如德国出版业的各大学与高等专业学院,除正常培养学生外,还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办各种培训班,这一系统为各公司或其他商业组织的中高级员工提供了重要的培训支撑。而在德国会展业,除大专院校外,AUMA(德国展览委员会)等行业组织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专业人才培训内容,通过业务培训、调查实践、授予资格证书等方式全面提高德国展览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这种正规、严格的人才培训机制为德国会展业储备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使德国会展业始终处于世界发展的最前沿。而英国政府为了解决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于1999年就启动了名为“创造性的伙伴关系”的文化项目,由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和地区文化主管部门共同负责,制订项目方案,通过创意机构(电影院、电视工作室、艺术中心、历史建筑、图书馆、博物馆、网站设计组织等)与学校合作从事一些长期文化项目,为5-18岁的学生提供时装设计、电视广播、互联网、舞蹈、电视和戏剧的指导与制作等新技能,从而为旅游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造就一大批潜在的产业人才。
(二)注重人才引进,提高队伍层次
引进专业人才同样是各国旅游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在这方面,美国是其中的典范。据资料显示,仅1990-1991年间,美国仅从苏联就引进了3万多名各方面的旅游文化创意人士,其中著名人才就达1500多人。目前,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香港等亚洲国家与地区也纷纷大力引进各种文化创意专业人才,至于行业内的高级专家,尤其是在艺术领域,更是成为各地建设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时重点关注的对象。像纽约的SOHO区
就极为注重大量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的引进,其中不乏如美国超写实派艺术大师查克·克劳斯等一批现代艺术大师。香港则专门颁布了《优秀人才入境计划>>,通过“综合计分法”(对申请人的年龄、学历/专业资格、工作经验、语言能力和家庭背景进行综合评分)或“成就计分法”(获得例如奥运奖牌、诺贝尔奖、国家/国际奖项、业内颁发终生成就奖等)连选优秀人才入境。自2003年7月实施该计划以来,截至2009年2月,已经招揽了包括郎朗、章子怡等各类人才886人。更早时间就开始大力引进人才的新加坡,一方面通过减免税、提供高薪与住房、政府资助培训等方式吸引人才,另一方面通过重点强调新加坡“博采东西之长的国际化教学模式”和“大力强化对创意产业领域的教育资源”来吸引年轻人到新加坡学习和从事创意产业工作。诸如设立了艺术设计和新媒体专业学习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为激励和奖励创意,进一步发展举行了多种多样的竞赛并开设了不同的奖项;每年举办大量各类的艺术活动、创意会展,并邀请很多国际知名艺术活动和艺术人物在临,等等。目前,新加坡已经吸引了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万多名国际学生,他们为新加坡在艺术、信息、广告、设计、管理等多个创意产业领域积累了巨大的潜在力量。
(三)建立中介组织,促进人才开发
从国外旅游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看,行业协会或类似的服务组织往往成为人才引进、培养、培训、交流互动的重要发起者和实施者。一般而言,这些协会和服务组织往往由该领域内受到大家一致尊崇的顶尖人才掌舵,这对于协会工作的前瞻性、权威性等方面尤其重要。而借助这些行业协会等组织,创意人才由分散的“人群”形成了“梯队”这极大地促进了人才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协助。如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美国好莱坞等早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完备的专业人员行业协会
(四)完善文化设施,营造创意氛围
在国外各种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与经验中,通过营造丰富浓厚的文化生活氛围,从而淡化功能性的“商业气息”而强化“人文气息”和“多元文化气息”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的典型做法包括:建立公共艺术空间(如影院、展览馆、美术馆、艺术画廊、公园、演唱馆和流行音乐中心、表演艺术中心等等)和兼具办公功能的休闲文化空间(如咖啡吧、书店等“家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地‟”),设置众多定期和不定期的文化活动(如国际性的谢菲尔德纪录片电影节、Lovebytes数字艺术节等)。另外,为了让艺术文化与休闲生活更紧密地结合,很多国家的政策中还非常强调街道艺术展示。如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平时Shopart项目会使得沿街的橱窗中处处展览艺术品和街景画,而到了每年一度的“开门艺术节”所有沿街住户、餐馆、办公室、商店或其他房屋都会敞开的大门,公开展示拥有的艺术品或进行表演。事实上,在一些高度发达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如纽约SOHO区、百老汇、伦敦西区,这种街头艺术表演更是随处可见。
此外,还应引起注意的是,相对于其他方面的建设,这种文化的塑造往往难以取得赢利,如举办街区艺术展、设计各种室外艺术空间等等,因此商业性的基金和企业投资往往不愿介入或只介入其中的高端部分。所以政府投资就对这一领域格外重要。事实上,即使是在以市场为主导的美国,政府也往往会在这一方面进行大量投资。
结论
高校教育作为“产学研”链条中重要的一环,应与社会教育形成有机整体,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设计教育的开展和引导。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依靠文化创意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和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目前我国旅游创意产业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远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急需大力引进和培养。目前亟待完成的工作任务是:建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人才培训体系和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我国各地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应加快文化创意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各地高校,政府,企业担负着为本地提供地方经济文化服务的重任,更应整合教学资源,建设教育培训、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实施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育文化旅游、设计创意、影视文艺等文化创意人才,建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马勇.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田里.旅游经济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
[4]席唤明.新编旅游统计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5]http://yyf19710108.blog.163.com/blog/static/***653676/ [6]李晓.旅游公共关系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7]袁玉梅.旅游资源价值提升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钟红.话语对旅游资源的构建作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第10期.
第四篇:首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状况调研报告
首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状况调研报告
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部赵莉
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的行业,是文化、知识和技术高 度关联的产业,由此决定,创意产业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生产、交换、分 配及消费)都与人才密不可分,是一种极其依赖个体人脑和人的心智能力的 文化创造活动。因此,人才资本是创意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能否拥有大 量的各类创意人才,将成为夺取创意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胜因素。北京作为 首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同样遭遇人才瓶颈,要 构建创意之都,必须尽快集聚大批优秀的创意产业人才。为了进一步了解本 市创意人才的供求、素质、结构及配置状况,探寻在培养路径、成才环境、价值体现等方面影响人才集聚北京的阻滞因素,我们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理论和创新、创意理论为基础,从创意人才的素质要求、创意人才的开发、创意人才的管理等方面,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期望能为市委市政府制定相关人才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一、首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基本特点
1.队伍年轻化。从年龄结构看,在被调查的775位从业人员中,25岁 以下人员占26.3%,26一35岁人员占46.8%,即35岁以下人员占全部从 业人员的73.1%(见图l)。同时,在工作年限方面,从事本行业3年及以 下人员所占比例最高,达38.5肠,4一10年人员占35.8%,两者合计达到 74.3%(见图2)。上述两项指标说明创意产业的人才队伍是一支非常年轻 的队伍。队伍的年轻化一方面说明,文化创意产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刚刚起 步,正处于上升阶段,其展现出的活力和生机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另一方 面说明,年轻人具备较强的创造力和创意激情,更富于想象和创新,也更敢 331
和瀚·创靳·发展
于冒险,因此更适合创意产业的发展。
50,es-一------
一
.吓02
习粼佘冲
25岁以下2卜35岁36礴5岁46一55岁56岁以上
年龄
图1创意人才年龄构成五佘冲
5115日5
3年及以下小10年11一15年l‘20年21一30年30年以上
工作年限
图2创意人才工作年限构成2.学历结构不唯高。在学历方面,专科及以下人员占25.3%,本科毕 业生占62.6%,研究生只占n.6%。同时,在创意才能与学历的相关性的 调查选项中,选择高度相关的仅占18.1%,选择弱相关(62.8%)和不相 关(19.1%)的合占81.9%(见图3)。在创意才能的主要来源的选项中,选择天赋为主培养为辅的占55.6%.而选择培养为主天赋为辅的占妞一4%。
学历结构反映出,创意产业并不盲目追求高学历,创意才能与学历高低并非 332
首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状况调研报告
成正比。一方面,创意才能是一种特殊才能,它的育成既需要一定的先天因 子(比如艺术家的创意主要来自他们的天分),又需要后天的长期培养,不 是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得到的,也不是其他专业人才可以嫁接的。另一方 面,我国现行教育体系尚未设置专门面向创意才能的专业,而且,教育模式 多以应试教育为主,不太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反而在头脑中形成众 多的条条框框,从而导致高学历低创意的尴尬局面。
不相关
19.1%
}高度相关
18.1%
弱相关
628%
图3创意才能与学历的相关性评价
3.人才流动性强。在被调查者中,77%的创意人才换过工作单位,47.6写的创意人才不拥有北京户口,38.5%的管理者认为本单位的创意人才 流失严重。这说明,在创意人才供给不足、创意产业各门类间既相互区别又 相互交融、创意人才大多年纪轻、头脑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创意人员一 般不会固守在某个工作岗位上,而是经常会去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另外,许多创意行业的生产组织形式表现为松散的个体劳动和简单的集体协作,该 领域的从业人员大多属于自由职业者,一般不从属于某个固定的经济体。上 述特征均决定了创意人才的高流动性。
4.“干中学”造就创意才能。何为创意才能?厉无畏先生在其著作《创
意产业导论》中认为,创意才能是指“在获得知识和操作技能基础上突破前 人模式的独创思维和创造能力,是创意人才必备的首要素质”①。创意才能 的育成需要多种素质的凝练,既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较高的技术素质,也 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T形的知识结构和百折不挠的意志。这种特殊才能 ①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226页,上海,学林出版社,2。6。333
和瀚·创析·发艘
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头脑知识与实际需求的不断碰撞,需 要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调查中,认为创意才能主要来自学校教育的仅占 13.3%,选择在职培训的仅有12.2%,而74.5%的人员认为创意才能主要 来自工作中的自我学习和不断积累(见图4)。
在职培训
122%
学校教育
13.3%
自身学习和工作积累
74.5%
图4创意才能的育成途径
5.以实现个人价值为主要工作目标。被调查者中,尽管对个人的薪酬
感到满意的只有27.8%,但在工作目标的选择上,69.8%的人员选择了
“展现个人价值”;在回答选择当前工作岗位的五个理由方面,大家的首选对 象是“兴趣”,占到41.7%;同时,在回答跳槽的原因方面,首要因素是 “不能充分展现个人价值”,占33.1%。这些情况表明,创意人才往往更注 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他们很难满足于一般事务性工作,更热衷于具有 挑战性、创造性的任务,并全力追求完美的结果,渴望通过这一过程充分展 现个人才智,实现自我价值。对于他们来说,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比重远 大于金钱等物质激励。工作所获得的成就感本身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激励,而 金钱和晋升等传统激励手段应退居次要地位。
二、首都创意产业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被调查的从业人员中,认为因创意人才供
给不足而制约首都创意产业发展的人员占39.6%,位居五大制约因素之首;管理者中认为创意人才非常缺乏和比较缺乏的占比达到82.9%。尽管与国 内其他省市相比,北京市的人才优势比较明显,但文化创意人才仅占从业人 334
首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状况调研报告
员的千分之一,与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潜力不相匹配。
与总量不足相比,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更为突出。一是缺少高端原创人 才。被调查的管理者认为本单位的创意人员中只有22%的比例算得上是创 新型的,多数人才(78%)属于复制或模仿型。这种人才结构导致原创产品 很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二是缺少管理人才。与传统产业相比,创意产 业具有创新性、高增值性、高科技含量和高风险性等特点,其产业组织形式 既有分散的个别劳动,又有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和集中的社会劳动,创意人 员具有较强的工作独立性,创意工作过程难以监督。这些特点,给传统管理 理念和管理方式提出严峻挑战。三是缺少经营人才。将创意产业化,需要能 将创意内容产业化和市场化的经营人才。实践证明,内容创意人才往往不具 备市场经营才能。被调查者普遍认为,目前北京市严重缺乏擅长将创意作品 “产业化”、“市场化”的经营管理人才和领军人物。四是缺乏复合型人才。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十经济十技术的复合型产业,是文化知识与高新技术紧 密结合的产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T型知识结构,即不仅要有丰富社科文 化知识(T形的顶部“一,’),还要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T形的下 部“}”。现实中,往往是有内容知识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又缺乏内容 知识。
2.开发途径不完善。目前我国创意人才的开发途径主要是学历教育和
在职培训。从学历教育看,大专院校虽然设有美术、广告、影视、艺术等相 关专业,但由于创意产业刚刚起步,创意理念刚刚被人重视,传统的人才培 养方式缺少对创新能力的塑造,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被企业抱怨为“没有创 意,’a对于甚些新兴的创意产业,如游戏、动漫等,高校中还很少设有该类 专业。创意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创意的教育模式,如果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教 育模式不改变,纵有各种创意专业和院校,也无力解决创意人才的短缺。从 在职培训看,创意人员参加的在职培训多数以定向的技能培训为主,培训时 间较短。调查结果显示,从未接受过在职培训的人员占35.1%,接受培训 时间在3个月以下的人员占37.2%,超过半年的只占27.7%(见图5)。培 训时间短、培训内容单一,导致培训效果并不理想。调查中,对培训效果满
意的只有18.1写,许多被调查者反映,培训内容教条、无创意,培训方式 单
一、不规范、照本宣科等。可见,目前企业对职工进行的在职培训因缺乏 系统规范的设计,仅能在短时间内提高职员的某项技能,并不能有效提高他 们的创意能力。不仅如此,由于创意人才需要全方位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 335
和漪·创断·发层
深耕,需要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仅仅依靠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尚难以满足 市场对创意能力的需求,还应补充。
0,‘
公佘冲
111}【,-而
没有3个月以下半年左右一年左右一年以上
图5参加在职培训时间
3.薪酬、考核体系不合理。从业绩考核方面看,仍有许多企业采用传
统的只重结果的考核办法,简单用产出和投人等财务指标来考量创意人员的 工作业绩,结果导致整个企业充斥着短期行为,无法生成能够提高企业核心 竞争力的创意产品。在调查者中,对本单位绩效考核比较满意的只占 n.8%,认为尚可的占72.2%。从薪酬体系看,多数企业的薪酬设计还没 有充分考虑创意人员及创意工作的特点,还深受传统生产和管理方式的影 响,现有薪酬体系不能充分调动创意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有些单位还以学 历、资历为主要评价指标。调查结果显示,对本单位薪酬体系较为满意的占 27.8%,认为尚可的占58.3%,认为不满意的占13.9%。
相对于产业工人和管理部门的行政人员,文化创意人员的工作方式和群 体特征明显,这是因为科研技术人员是用脑力创造财富而不是用手的创造财 富的群体,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 值。他们的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工作业绩较难衡量。创意工作是通过 脑力劳动实现的,工作难度大,失败的风险大,付出的辛苦多,创意产品的 价值很难在短期内体现,有时甚至看不到结果。二是工作时间无法估算。表 面上看,创意人员与其他人一起按时上下班,而实际上他们的工作时间远比 336
首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状况调研报告
正常上下班时间多得多,常常把休息娱乐时间毫不吝音地投入到创意工作 中。三是工作的智力含量高但往往管理职位低。创意人员在企业内部具有 较高的技术权威,但其工作特点决定其职位往往处于较低的级别,如果不 采取合理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很难树立创意人员的权威,显示他们的 社会价值。因此,沿袭传统的考核体系和薪酬体系已难以满足创意人员的 要求。
4.管理模式不配套。从政策环境看,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才往往
被捆绑在某个固定的地区和单位,限制了人才的合理流动以及才能的发挥。近些年,随着首都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许多创意人才已打破各种封锁开 始向首都集聚(被调查者中,非京户籍人员高达47.6%),但这种趋势尚处 于自发阶段,政府积极主动的引导政策尚显不足。可喜的是,今年北京市政 府已发布文化创意产业等四大重点发展领域人才开发目录,在政策上为推动 创意人才的集聚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政策效果的显现既需要时间也需要相关
配套政策的落实。
从管理理念看,社会对创意人才特质的认识尚未同步,部分单位仍然沿 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来管理创意人才,影响了创意才能的发挥。《简明大不列 颠百科全书》对创造性人才的描述是:“与常人相比,他们有时显得很幼稚,有时则很文雅;有时有破坏性,有时则很有建设性;有时更疯狂,有时更理 智„„”这一描述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创意人才,但能基本概括创意人才的群 体特征。也有人这样看待创意人才:他们具有“狼群”的特点,有激情、有 野心,追求个性自由,同时也渴望团队,寻求竞争性的合作与激励。调查结 果进一步验证了创意人才的上述特征。在“您所青睐的办公环境”选项中,被调查者选择宽松自由的比例最高,达64.6%;在工作氛围选项中,选择 团队协作的比例最高,达55.9%。
三、提高首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的几点建议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使其成为首都经济未来发 展重要支柱产业的精神,结合我们的调查结果,本课题组提出以下建议:
(一)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开发体系
第一,树立创意才能需要“深耕”的理念。因为创意才能的育成不仅需 要渊博的文化知识、强烈的创意意识、扎实的专业能力,也需要较高的社会 337
和份·创断·发.洞察力、市场把握力、人际沟通力。这些能力并非短期训练就可一跳而就,需要实践的锤炼,需要经验的累积,也需要长期观念的养成。古人云:十年 树木,百年树人。创意人才的培养更需要长期的投入。我们不能因为当前创 意人才短缺,就“病急乱投医”,只重视某些操作技能的培养,忙于增设技 能培训学校。而应着眼长远,立足构建从幼儿教育到学历教育,再到在职培 训、终身培训;从传授知识到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意能力的多元化立体的 人才开发体系。
第二,改善原有教育模式,侧重创意能力培养。学历教育仍是我们培养 创意人才的主渠道。首先,要尽快建设创意产业的相关学科,设置相关专 业。其次,要革新教育方法,提高师资水平。第三,加强产学合作,缩短学 用落差。因为创意人才不仅包括艺术人才、设计策划人才、技术人才,还包 括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并且创意人才需要具备T形的知识结构、复合型 的能力结构。因此,高校教育要把知识熏陶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社会科学与 自然科学的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国内办学与国际交流 合作相结合,通过多种渠道提高人才的创意能力。
第三,改进在职培训,提高培训的灵活性系统性。由于创意才能的培养 离不开实践的锤炼,特别是对于那些高端的经营管理人才,学校的教育是远 远不够的,尚需在职的系统性、长期性、实战性的培训。目前的培训主要由 工作单位根据需要进行内部培训,而且多以短期性、技能性培训为主,不能 从根本上提高培训人员的创意能力。所以,必须改进当前的培训模式。首 先,探索灵活多样、富于创意的培训方法。激发创意的培训没有固定模式,很多东西不是能教会的,培训应侧重于启发性的培养,通过案例分析、互相 研讨、交流经验等方式启发人才的创意思维,提高人才的创意能力。其次,建立在职培训的社会体系。一方面,企业内部培训虽然针对性较强,但缺乏 专业性、系统性;另一方面,委托外部的培训又往往缺乏针对性、实用性。
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市场对在职培训的需求会日趋旺盛,政府应尽快组织 力量,发挥政府与市场各自的优势,构建多层次、系统规范的社会培训 体系。
第四,拓展人才开发途径。人才的培养和发现仅仅依赖学历教育和在职 培训是不够的,许多创意人才因其突出的个性,可能游离于学历教育之外,并且没有固定单位,或是自由职业者。针对创意人才的群体特征,我们还应 广开途径,打破学历、资历和身份限制,通过举办专业竞赛、行业评比、资 338
首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状况调研报告
格认证、公开招聘等方式发现和集聚人才。另外,还要积极引进京外和境外 优秀人才。
《二)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模式
第一,树立创新型的微观管理理念。企业的管理者应该不以学历高低、职称高低论英雄,不唯以职位高低论奖惩,营造人才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的企业文化,充分尊重创意人才的性格特征和工作特征,宽容失败,鼓励冒 险,将创意工作的话语权下放给员工,灵活把握管理者充当监督员、指挥 员、服务员的角色定位。
第二,实施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管理方式。由于创意人才在个人特质、心理需求和行为方式上有着与一般员工明显不同的特点,因而传统的人力资 源管理方式对他们很难适用。企业有必要认真探索针对创意人才的特殊管理 方式。
在管理原则上,根据创意人才工作注重独立性、自主性的特点,企业一 方面要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充分的授权,允许员工自主选择他们自己认为最好 的工作方法,不宜做过细的指导和监督,另一方面,要为艺术人才独立承担 的创造性工作提供所需的资金、物资及人力支援,保证其创新活动的顺利进 行。在考核方法上,实施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业绩与能力、行为相结合的绩 效考核方法。
第三,营造适宜创意的微观氛围。创意才能的发挥需要人性化、生态 化的办公环境,需要平等自由、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有限的空间能够承 载的办公设施是有限的,但能够承载的创意是无限的。据相关报道,硅谷 的某些软件开发公司,允许设计开发人员穿着自己想穿的任何服装、甚至 带着心爱的宠物来办公室工作,目的是让创意人才在最和谐随意的办公环 境中迸发创作灵感。而在我们所调查的单位中,仍有不少企业尚缺乏这种意 识,把创意人员围坐在水泥墙矗立、个人空间狭小、周围环境嘈杂、缺少自 然生态的环境里。因此,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也是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同时,由子从创意的产生到创意产品的产生需要团体内部的多方合作来共同 完成,团队之间的友好合作也是创意成功的关键。作为管理者或项目负责 人,不仅要给予项目组成员文化创意的指导及沟通协调,还需要营造一个团 结的工作氛围。尤其在创意人才多数自视甚高的状态下,更需要管理者引导 大家摆正心态,把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凝聚到更有价值的创意工作 上来。
339
和佑·创析·发班
(三)构筑诱发创意的人文环境
一个企业对创意人才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深受其所在城市对创意人才 诱惑力的影响。作为首都,要构筑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高地”,既要提供良 好的硬环境,也要打造舒适的软环境。目前,首都的硬件设施在全国已处领 先地位,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相比也毫不逊色,因此,未来应在营造诱发创 意的人文环境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城市的创意意识和创意文化需要人文环境的涵养。所谓人文环境可以说 是打上文化烙印、渗透人文精神的工作生活环境。纵观国际上创意产业发达 的大都市,无一不是用自身独特的城市人文精神将各路创意人才网络手中。首都北京凭借其多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人文魅力,已吸引了大批来自国内外的 俊才豪杰。伴随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我们还需要有重点地吸引、造就 更多的文化创意人才。结合调查结果,本文认为首都还应在城市的文化氛 围、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制度环境等方面不断改进,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创 意魅力。在文化氛围方面,通过革新教育体制、完善培训体系、增加文化设 施(主要是图书馆、博物馆)等措施,进一步发挥首都已有的文化教育优 势,为创意人才创造更好的“精神家园”。在市场环境方面,按国际通行规 则,努力营造开放自由、透明高效、公正公平、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在政策环境方面,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政策,破除学历、户籍、性别等传统限 制,在培养、选拔、使用和管理各个方面,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 才创造良好条件。在制度环境方面,积极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 职能,放权于市场、企业和中介,尽快从微观经济活动中退出,把工作重点 放在宏观调控和软环境建设上。
第五篇: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目前,上海共有15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77家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其他省市相比,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起步较早,数量较多,规模也比较大。
根据2010年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年检报告,上海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营业收入、税收、入驻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等均有大幅度提高,平均租金稳中有降。
2010年上海创意产业总产出3900亿元,其中园区产出672.8亿,约占总产出的20%;园区主营收入50%来自租金。
园区产业主题特色鲜明
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题特色鲜明。
15家文化产业园区中,7家以网络、数字多媒体为主题;3家以“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题;3家以文化艺术原创和艺术品经营为主题;1家以演艺产业和影视产业为主题。
77家创意产业集聚区中,也有不少特色主题创意产业园。比如以动漫文化为特色的宝山动漫衍生产业园,以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为特色的花园坊,以雕塑艺术为特色的红坊,以建筑设计业为主题的环同济集聚区等。
老厂房是重要载体
上海77家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约2/3由老厂房改建而成。
老厂房是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重要载体,也是上海原生态创意产业的集聚地。目前,如八号桥、M50、田子坊等由老厂房改建而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仅成为了具有上海地标意义的“人文景观”,在全国范围内也颇有知名度和“样板”意义。
目前,一些沪上知名的创意产业园区正利用集聚效应所形成的辐射功能,逐渐向街区和社区发展转型。典型的如田子坊,它将创意产业与商业、旅游业、文化、居民生活等有机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休闲环境,也为改善居住环境、探索城市旧区改造新模式创造了条件。
服务和管理逐步规范
近些年来,创意园区的功能从物业管理服务向产业要素服务转变。上海版权交易中心、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上海市动漫公共服务技术平台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的专业化创意服务平台先后出现。据统计,沪上77家创意产业集聚区共建
其次是就业人数不平衡。77个集聚区的总就业人数为15.53万人,其中环同济设计创意集聚区(30000人)、泰晤士小镇(15216人)、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10000人)、天地软件园(9000人)、上海动漫衍生产业园(7000人)、SVA越界创意产业园(5000人)等6个园区占了总就业人数的49%。
三是经济效益高度集中在少数园区。77个园区总收入672.8亿,其中环同济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140亿)、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120亿)、上海动漫衍生产业园(35.7亿)等3个园区就占到园区总营业收入的43%。
四是区域分布不平衡。95%的市级创意产业园区集中在中心城区,城、郊园区在租金上差异显著,最高租金(12.15元/平方米/天)与最低租金(0.45元/平方米/天)相差27倍。
值得注意的是,与中心城区利用老厂房改造不同,郊区的创意产业园区多为新建。转型需要迫使企业家自发探索新模式,园区建设更遵循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市政协认为,对那些需要大空间,对成本敏感的产业,或者需要与长三角市场对接的产业,郊区可以提供更多选择。
建议
产业政策要体现“设计之都”理念
论及产业园区发展,市政协的报告首先明确了三个观念:一,园区是企业的园区,而非政府的园区;二,园区的意义在于营造产业共生环境,而非单纯让企业扎堆;三,园区发展要整合社会资源,不能单纯依赖政策布局。此外,报告还提出了更细致的操作建议。
加强准入和评估上海的创意产业园区有相对严格的准入机制,项目立项前,需由专家把关评审,确认符合条件后再挂牌。市政协建议,今后将园区运营管理者的职业认证纳入到立项前评审。因为园区运营者是战略管理人才,充当着“舵手”角色,他们的个人经历、职业背景和决策思路对于园区发展有重大影响。
上海建立了创意产业园区信息、统计、年审网上报送系统,有些区县还创建了集聚区发展评估体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园区的经营情况。但这些年审或评估架构,有的是企业自行上报,有的是政府执行操作,尚缺少第三方客观、公正的评价。市政协认为有必要引入第三方绩效评估。
纳入城市发展主体框架创意产业在上海始终处于“任何部门都能管,任何部门都管不好”的状态。市政协建议将支持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纳入城市发展主体框架进行设计,从社会、经济、法律等各个方位来构建创意产业的政策体系。
作为联合国创意城市联盟所授予的“设计之都”,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政策应体现“设计之都”理念,在战略层面明确产业导向,引导政府资本、社会资本和私人资本的投资方向、投资趋势和投资重点,向有利于以“设计”为理念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