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程序设计课程模式探索论文[5篇模版]

时间:2019-11-14 15:3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互联网+的程序设计课程模式探索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互联网+的程序设计课程模式探索论文》。

第一篇:基于互联网+的程序设计课程模式探索论文

1“互联网+”程序设计的意义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释放了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一个优秀教师只能在上课的时候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在任何时间段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也为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时遇到困难集思广益,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面对“互联网+”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更应该未雨绸缪,积极投入到“互联网+”浪潮中,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能够在“互联网+教育”领域走在前沿的高校,才会让学生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能更好地走向社会学有所成。对于教育信息化领域,我国的教育研究人员也做过相应的研究,尤其是网络教学平台的架设与设计,例如文献已有的开源软件系统上架设了低成本的一个可扩展通用架构;文献提出了对现有的资源建立一个可共享的平台建设;文献是基于云计算平台而搭建的网络教育平台。但就目前而言还有没有高校将自有的教学资源结合本校自身状况因学生而异来建立移动互联网教学服务。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考量设计了包含“校友帮”以及“课堂重现”的教学系统,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促进学生有效自主学习并提升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质量。该系统中包含的两大核心模块是校友帮和课堂重现。教师将白天上课的内容上传到云端服务器,如果学生在课后还有知识点没有理解或者遗忘,可以随时通过视频重新复习,使上课的效果事半功倍。校友帮是集成于这种互联网教学服务中,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传统的方式就是去找老师费时费力,而现在学生可以对问题进行拍照上传,让本校的学生进行解答,不但让冰冷的问题变得有活力也可以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巩固。程序设计课程系统设计

2.1 云环境

云服务器,是一种简单高效、安全可靠、处理能力可弹性伸缩的计算服务。其管理方式比物理服务器更简单高效。用户无需提前购买硬件,即可迅速创建或释放任意多台云服务器。其主要技术为虚化技术、分布式存储和资源调度,国内致力于云计算机服务器的厂商有很多,云计算服务器具有以下特点,即高密度(High-density)、低能耗(Energy-saving),易管理(Reorganization)、系统优化(Optimization)。目前国内许多互联网公司都提供云服务产品如百度云、阿里云、金山云等。用户可以通过注册、付费即可开通相应的服务,这样可以为我们快速构建稳定、安全的系统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

2.2 程序设计课程系统框架

数据以模块化的方式加载到云服务器上,只需开发移动客户端,用户可通过web浏览器和客户端多途径登录。

系统模块简介:

1)教师、学生、管理员都可以通过web浏览器和移动客户端进行登录,同时管理员可以对服务器上的数据进行维护和管理。

2)课堂重现模块,教师可以对当日所学内容的素材以及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整理成文本进行上传,并配合当日上课的视屏录制,以便学生及时将当天的内容进行巩固消化,让学习事半功倍。移动互联时代讲求的是随时随地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融会贯通也可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3)校友帮模块,这是一个在线论坛,可以进行问题提问回答,交流学习心得。最重要的是它集成了程序设计的编译环境可以在线进行对源程序进行打分将结果上传,如果遇到问题可以随时让同学和老师帮忙解答,也避免学生在课后不会配置程序设计的编译环境导致问题越积越多,从而失去对程序设计课程的兴趣。

4)资源库,在资源库中可以引入网络优秀的教学资源与本校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让老师和学生对资源优质度进行评分不断优化资源库,让学生不但可以复习还可以预习,提高学习的效率。总结

当前全国各大高校开设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方式都有着规模大、效率低,导致毕业生就业质量不佳,专业的发展正面临着成长红线。本文结合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的遍及的特点,在着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下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的接地气,符合各学校生源的特点进行培养,力求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合适程序设计类课程改革的普适之路。

第二篇: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构建论文

【摘要】程序设计课程一般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大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开始开设。随着大学新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如何让学生尽快融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去,这是很多人都关注的焦点,本文研究的就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多种教学资源,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引导学生愉快完成学习任务。

【关键词】新媒体;程序设计课;教学模式构建

0引言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Internet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网络相继出现,各种媒体环境已经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先进的多媒体系统层出不穷,各种新媒体资源越来越丰富,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都越来越多地使用它。新媒体和传统的各种媒介相比较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最主要的信息资源的来源和交流的途径。大学生对接受新鲜事物强,越来越多的学生群体在开始了解、使用各种新媒体。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也越来越多的在依赖新媒体,他们通过新体查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很多时候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沟通也是通过新媒体来实现的。如何在教学中充利用新媒体,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已经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研究课题。

1新媒体环境的概念和作用

传统媒体主要采用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即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平台的媒体,主要包括报刊、户外广告、通信、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传统媒体的特点就是单向的,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是单向的,传统媒介的缺点主要是在时间方面和空间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新媒体是利用多种技术综合通过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各种终端设备,向用户提供各种信息资源的传播形态。新媒体主要采用声音、图像、动画等于一体,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平板电脑、高清数字化电视等,能对广大用户同时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的富有个性化的内容。每个新媒体的用户既是信息资源的发送者又是信息资源接收者,每个用户都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的个性化交流的媒体,它是双向的具有交互性,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具有即时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所以新媒体可以称为是一个数字化新媒体。人们对新媒体的需求及互联网的运用成了家庭中必不可少的生活要素。尤其是当下,随着通信技术的迅速革新,新的媒体广泛普及的情况下,人们可以方便快捷的了解自己所需要知识,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特别是当代年轻的大学生们还会通过各种聊天软件、社交网站、贴吧、论坛等窗口发表自己撰写的文章和观点,浏览别人写的文章,同时还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和评论。

2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与学情分析

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入门级的专业基础课程,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后期深人学习计算机专业其它知识有很大的帮助。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是动手能力要求高、知识点多、重点难点多、课时少,大部分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一个学期内由入门转化为熟练编程,顺利通过国家二级考试。程序设计包含语言和算法两个方面,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的语法规则,而且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的编程思想。计算机的编程思想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题的思路有很大的区别,这就要求学生转变思路,按照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编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程序设计课程一般是在大一年级第一学期首先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高级编程语言课,大学新生从中学来到大学,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水平差的直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普遍没有用过具体的计算机编程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实践。当学生接触程序设计类课程时,普遍感觉内容枯燥、非常抽象、难以理解。很多学生在学期结束谈到对这门课程的感受时,仍有部分同学感觉没有入门。他们感觉读程序还能凑合,但是涉及到编程则非常困难,总有无从下手的感觉,部分学生甚至还毫无编程思想。很多教师也感觉到找不到一个恰当的方法,让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融入课程。目前大部分学校在讲授程序设计这一类课程时,教学中仍然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再配以一些上机实验操作来加强巩固和理解课堂上所讲的一些理论知识点。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因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课时少、实践性强。所以,在授课内容处理上既要讲授大量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编程思路和方法,而且还要讲授具体的解题过程和实际应用甚至具体的上机操作。要想让学生掌握课程的精髓,仅仅依靠上面所述的讲授和上机实验是远远不够的。传统的讲授有偏重知识的单向的传授,它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实践能力无法锻炼,学生就不能掌握计算机编程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就无法满足岗位对能力的需要。为了让程序设计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达到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目标,提出了新媒体时代下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设计思想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具有利用软件开发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新媒体时代下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

1)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要让了解计算机语言的魅力,让学生体验程序设计语言的强大功能,利用它学生自己就能编写出各种有用的软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直接把已经写好各种程序源代码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运行,通过程序的运行告诉学生,这是我们的学习目标,当学生学习完本门课程,学生也可以编写这样的程序水平,甚至可以编写出比这更好的程序。向学生演示的程序有两点值得推荐:1.程序最好是游戏程序,因为大部分同学对游戏是比较感兴趣的,告诉他自己以后能编写出这样的程序,那更是振奋人心的事;2.程序最好是以前的学生编写的,这样对正在学习的学生更具有说服力,证明了本门课程学完确实可以达到这样的目标。

2)知识点模块化

目前我们讲授知识点的一般是按照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大纲来进行的。讲授知识点的顺序也是按照大纲的顺序,平铺直叙。学生即使掌握了知识点但不会应用,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设计的思路是把相关联的知识点放到一个模块中。每个模块可以包含一到两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案例,在讲授新知识前,将案例发给学生,学生根据案例知道要学习什么知识,这个知识学完能达到什么目标,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目标,学生学习也有兴趣。

3)课前学习任务安排

课前学习的目标是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课程基础知识的理解,课前学习的安排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互联网在线观看教学视频,并完成对学习知识点的在线小测验。在线教学视频的特点是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学生自己自由选择观看,视频中遇到不懂的或难点,可以暂停或反复多次观看。在线小测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目前掌握知识点的情况,有哪些基础知识还没有掌握,哪些已经掌握了。2.将知识模块的相关案例程序发放给学生,要想写出程序,必须能读懂别人写的程序。学生首先自己学习教材内容,对照教材和教学视频,让学生自己研究下发的案例程序,遇到不懂的知识点进行标注,通过网络中的BBS、QQ群等交流平台向其他同学咨询。学生通过研究程序知道解决相似问题的基本方法。3.试着自己编写程序。教师要布置两种编程题给学生,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第一种题目和案例程序相仿,类似于毛笔字的临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运用新知识编程的成功感觉,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种题目是本次学习知识的综合应用,这个有学生能做出来,有学生可能做不出来,主要是让学生充分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这个也为课堂教学做下前期铺垫。为了让学生自己练习编程,所以题目的答案是绝对不允许学生在上网去搜索。

4)课堂教学的变革

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格局。课学教学主要分成三个阶段:基础知识学习、综合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学习。在基础知识阶段主要采取课堂提问的方式,根据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设计若干小问题,了解学生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再进行适当补充和拓展讲解。根据课堂提问,不仅让教师了解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和学生对知识理解力如何,而且让学生对这知识点进行全面学习。我们巩固所识学过的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再次接触它!温故而知新通过对知识点的第二次刺激,记忆效果更好,让学生真正记住、掌握知识点。在基础知识阶段主要是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简单记忆,知识点与知识之间有何关联、如何融通,这就需要综合知识的学习。在这个阶段要解决课前布置的两种题目,特别是第二种题目。教师要检查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听取学生的编程思路和方法。对于学生不理解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PPT、视频、上机演示等围绕教学目标展示相关问题的发生、发展以及相互关系;特别是可以通过分小组讨论方法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整理,这样学生对知识掌握就会从由表及里的进行更高阶的迁移与应用。在职业能力学习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工作岗位对能力的要求,学习的知识点是有关软件开发的实践,从而掌握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以具体的软件项目开发案例任务为题目,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按照软件开发的实际步骤,让各个小组发言,各个小组之间找出对方的优点和缺点。教师在最后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扩展,这样为各个小组课后完成自己的任务打下基础。

5)课后任务的设计

课后的任务的目标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锻炼他们的项目开发的能力。这个课后任务在课堂教学的职业能力学习阶段提出,已经让各个小组完成了初步的构思。课后就是各个小组成员通过编程实现本小组的项目。编程过程中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如QQ协调相互之间的程序功能和接口,大家一起努力解决遇到的困难,学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得到了培养。如果遇到的困难解决不了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咨询教师,教师可以通过远程控制软件,远程查看学生的电脑,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出现在哪里,协助学生一起调试程序。通过聊天和远程控制,师生之间完全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感觉老师时刻就在自己身边,教师也可以时刻了解学生的任务进展情况,把握好时间。

6)课程考核

传统的课程考核是期末考试,通过最后一次考核很难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新媒体时代下的考试不应该仅在最后考试,平时也有考试,在每一单元模块学完、甚至于在每一次上完课后都可以设计在线考试。所以这门课程的期末总评分数应该是如下构成:平时在线考试(30%)+平时作业(40%)+最后的期末考试(30%)。程序设计课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现动手能力的就是让学生编程,而平时作业主要是让学生完成的编写程序作业,所以平时作业的成绩占到了40%。作业要求独立完成,不得抄袭已有的程序,同学之间的帮助也不能直接提供源程序,只能是程序的设计思路和算法之类大的框架,具体如何实施的必须学生独立完成,一旦发现违规学生,直接判定此次作业为0分,发现第二次扣除最终作业成绩20分,第三次出现问题作业成绩的40分全部扣完,意味着他期末有可能不及格。期末考试成绩仅占30&,这样可以杜绝平时不学习,到了期末的时候才用功应付考试的现象。

4结束语

总之,程序设计不仅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岗位能力课程,合理的课程内容设置配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技发展带来的教学方式的革新,就一定能促进学生编程能力的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的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热情有一定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为学完本课程以后其他的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带来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杨宁,林丽征,徐梦诗.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下的“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设计与实施[J].中国远程教育,2015(3):61-65.[2]张萍.基于任务驱动理念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5(6):159-160.

第三篇:关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前国内高教界正在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工科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培养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综合设计能力。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是各高校培养机械类以及近机类专业学生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由理论基础课程的学习通向专业课程学习的桥梁和纽带,是了解和掌握工程设计计算的开端;它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有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设计一般机械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毕业设计),是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综合性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能力训练。针对目前的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工程意识、综合设计能力与创新意识,将此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总思路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思考。

1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目前该系列课程的设置主要由以下几大模块组成:

(1)公差与配合研究机械设计中是怎样正确合理的确定各种零部件的几何精度及相互间的配合关系,研究测量工具和仪器的测量原理及正确使用方法,掌握一定的测量技术。

(2)理论力学

研究质点、刚体的静力学、运动学及动力学。静力学研究物体在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的规律;运动学研究物体运动的几何性质;动力学研究物体在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3)材料力学

研究杆件材料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应力、强度、刚度以及导致各种材料变形与破坏的规律;为受力构件提供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的理论基础条件;解决结构设计安全可靠与经济合理的矛盾。

(4)机械原理

研究机械中机构的结构组成、运动、以及机器结构的受力和设计。

(5)机械设计

研究通用机械零件能量的传递方式、材料、形状尺寸、润滑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这些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具有机械设计的初步能力和为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但是这些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面广、系统性强、学时多,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完整性,这种教学模式不能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如果按照课程设置的方式,以“教”为中心,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目的,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的培养,往往学生理论考试成绩较高,但实际设计和应用能力不强,这与企业需求脱节;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重视学习者知识的接受与理解,不重视知识建构和发现的方法;没有充分发挥先进的实验技术和网络在支持个别化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教学管理方面的巨大优势。

2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2.1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积极认识或意识倾向,当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愉快地学习,积极主动获取知识。但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有限的,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会引起他们思维疲劳,甚至厌烦。

针对本课程可从以下来展开学习兴趣的激发:

在学生刚刚接触该课程的时候,首先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程设立的目的;对后面其他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什么作用;对今后工作中可以用来解决那些技术上的问题。这样以来学生就会意识到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该课程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动态的多媒体电子课件,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表现力,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使学生从原来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书本知识还原于生活实践,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的欲望,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常见机械、机电设备中的动作、工作原理,让学生找到其存在和应用了那些平面机构,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例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在讲解间歇运动机构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大家在看电影的时候,总感觉画面有停顿感?学生开始各种各样的思考和讨论,多数同学的意见是不完全正确的,这时老师再给予正确的引导式归纳总结:为了适应人们的视觉暂留现象,要求影片作间歇运动,所以放映机采用四槽槽轮机构,当传动轴带动圆销每旋转一周,槽轮相应地转过90°,因此能使影片的画面作短暂的停留,这样以来使学生听了以后兴趣盎然。采用这些方法不仅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思路。

2.2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因此,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应不时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机械设计基础而言,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为最终目标,以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的原则来确定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体系结构;通过引入现代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以基本知识、原理部分作为基础,发展平台,注重设计与制造有机结合、机电液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大胆创新。

在教学及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变传统的、被动的、低效的实物模型来实现机构及装置设计为先进的、主动的、高效的可视化CAD三维参数化建模来实现装置乃至产品的创新设计;带动学生一起分析如何实现机构及零部件的优化设计,从一些实际的问题入手,来考虑那些部件的结构可以实现优化设计,创新设计,分析新的设计会带来机械装置实现其功能方面具有哪些好处;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做课程设计时,让学生利用所学基本原理对日常生活中的机器、装置的原理进行分析,通过文献查阅,加以改进,或者提出自己的想法,并把自己的构思用论文或专利的形式加以表达,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在实验课的讲授方式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让学生知道某种结构为什么是这样,动力是否可以通过其他的传动方式实现。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又使学生的实际能力得到锻炼;通过开展创新设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授挠性传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自行车采用了链传动的方式来驱动车轮前进。链传动具有瞬时的传动比不稳定、工作时有噪声、易脱链等缺点,带传动有承载能力不大、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的缺点。而它们的各自的缺点都是对方的优点,那么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挠性传动方式使得它们的特点得以均衡呢?因此就以此为作业任务让学生自己去按所学的知识和创新的理念给出它们的设计方案来。教学效果表明,就出现了“带式链条”比较好的创新方案。于此同时可以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开展机械设计竞赛、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的创新设计大赛。这样以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加强。

2.3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

从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设置模块来看,公差与配合、理论力学及材料力学、机械原理这些内容大多为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内容,而机械设计则是研究机械零件能量的传递方式、材料、形状尺寸、润滑方法的选择与设计。机械设计部分的特点在于各章内容看似相互没有关联,如联接中的键、销、螺栓、联轴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轴、轴承等各类零件,但运用机械原理方法、理论及材料力学知识以及公差配合规则将这些零件汇合才能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机械装备。如果在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能将其对应的机械零部件的设计、机器设备中标准件的选择和应用,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来完成,真正实现“理论用于实践”、“实践巩固理论”,这样效果将会更好。

以培养学生机械系统方案创新设计能力为目标,以设计为主线,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体的新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合理地确定课堂和实践重点,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该教学模式提倡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理念,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以工程设计实例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始终,体现学习-设计-再学习-再设计的循环渐进的学习过程。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只有密切联系工程实际,不断加强对机构及机器的研究和分析能力,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设计与创新能力。在教授的过程中通过更新教材内容、增加实践环节,使理论教学的第一课堂与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相互协调,从而营造理论学习-设计实践-实验三维一体的学习氛围,以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面宽广、创新设计能力强的实用性、技能型机械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

3小结

通过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现状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几种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加以重视和探索。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教学举措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知识运用的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果能将其余后续专业课课程教学方法同该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使整体的教学计划形成通畅脉络,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模式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专业领域的综合的设计能力,能够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奠定基础。

第四篇:环境设计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的论文

一、研究性教学改革内容

研究性教学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总结经验,在研究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

1.确立研究性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模式,变简单的讲授和辅导教学模式为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课题研究汇报教学和课题研讨评点教学模式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基础理论的讲授适当运用对话、交流的方式,启发学生自主探寻知识;在设计课题研究中,运用问题解决模式,引导学生针对课题大胆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开展研究工作,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分组讨论和陈述交流并重;最后,教师对课题研究要及时引导、点评,得出开放性、建设性的结论。

2.加强课程间的有机联系

在设计课程中真正做到将理论知识、认识实践与设计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在课题研究中综合运用。就环境设计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整合技术与艺术、涵盖科技与人文诸多领域的综合性、交叉性专业。因此,教师要协调多方面因素,在总的课题研究之下增加分支课题并进行专项研究,可以在不同的设计课程中有重点地研究相关的分支课题。如,在餐饮空间设计中引入历史主义和乡土主义的研究,作为设计史课程之外对于风格样式的深入研究,并应用于设计项目;在办公空间设计中,可以对空间行为、生态建筑、办公室文化、企业文化甚至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和途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各具个性的设计。

3.研究设计方法论,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向学生介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大师的设计理论,对于同样的设计课题、同样的灵感来源,由于其设计方法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所得出的设计方案将会千差万别,更具个性化。研究设计方法论有助于学生完善自身的设计语言,避免设计方案的东拼西凑,保证设计作品的原创性。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课堂实施方案

在专业设计课的教学中,运用理论研究成果,将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运用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方法,在基础理论的讲授中适当运用对话、交流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出一些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让学生课后思考;第二阶段,对第一阶段提出的问题以研究报告的方式在课堂上汇报、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第三阶段,提出本课程的专业设计项目,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兴趣特点和解决方案提出扩展课题研究,进行课堂展示,互相学习,提供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第四阶段,设计方案深入制作,研究并交流制作方法;第五阶段,汇报课程设计成果,教师对课题研究进行讲评、总结。在教学中,要改变观念,创设开放、宽松、互动的教学环境和气氛:学校方面,要加强图书馆、阅览室以及电子阅览室建设,增设更多具有特色的工作室,为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场所、设备、技术等支持;教师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提升素质和能力,成为学者型、研究型、合作型教师;学生方面,要激发研究兴趣,转变角色,掌握设计研究能力。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特色

1.转换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

变简单的讲授和辅导教学模式为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课题研究汇报教学和课题研讨评点教学模式相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将讲授与对话交流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自主探寻相结合,学生陈述与教师讲评相结合。

2.变被动积累为研究性学习,掌握研究方法,解决设计问题

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变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被动学习、死记硬背为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对设计课题进行个性化研究。

3.解决设计原创性的问题

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对设计课题进行多方位的研究,按照自己的思路获得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建构独特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语言。通过设计概念的提出、转化,形成原创性的设计作品,有效避免设计方案中的抄袭或拼凑。

四、结语

研究性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意识和设计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研究性教学模式,结合设计项目实践训练,教会学生设计方法,会让其终身受益。

第五篇:“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探索

摘要:“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通过良好的教学设计可以将面向对象的思想和技术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课堂教学上的师生互动和实验环节的能力培养很好地支持了这一目标。

关键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教学设计 能力引言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为“以面向对象技术为核心思想”的后继专业课程奠定一个扎实的专业基础。但对面向对象思想方法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以及载体语言的高难度,使之成为一门比较难以学习和掌握的课程,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应用能力不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知识体系规划和教学过程设计,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面向对象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

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2.1教学目标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专业必修课,也是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专业基础课程。按照学科根本特征的要求,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教育,强化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和“面向对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选择适当的知识载体,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传授包括基本问题求解过程和基本思路在内的学科方法论的内容,将流行的开发系统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环境和学生自我扩展的内容来处理,使得学生既有基础,又有必要的实践经验,完成对后续课程教学的铺垫和引导作用。

2.2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将教学内容规范为三个部分。

①基础部分。主要讲授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的基础理论,课程用到的语言工具中的必要技术。

②核心部分。阐述面向对象技术的抽象性、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四个特征的设计规范,以及采用支持面向对象技术的语言实现这些特征的设计技术。

③提高部分。讲授面向对象核心技术的一些实际应用领域。

注重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1激发学生兴趣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难度大,被学生列为最难学的课程之一。建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很重要。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授的东西”,学生对教师教授的知识产生了兴趣,就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早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就越会对他们能力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要使学生感觉不太难,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讲课时一定要抓重点,教学上有重点与没有重点是大不相同的,平均使用学生的精力和学时是绝对不可取的。本课程的重点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关键技术,包括完善的封装、派生、多态、模板、异常处理机制和在构造函数中动态分配资源以及在析构函数中释放资源,这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精髓。因此在教学中不是泛泛介绍描述工具的语法和框架,而是突出关键技术“精讲多练”,学生可花较少的精力获得较强的编程能力。另外,处理编程大局与编程细节的关系,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设计规范,即采用什么样的准则和思路及运用怎样的工具去解决问题,采用业界普遍采用的三步方法:面向对象分析、面向对象设计、面向对象编程,来确定宏观思维,重点讲解程序的整体构造。此前提下,再讲解怎样用描述工具阐述算法,需要注意的是,课程的前几次课要讲清编程的细节,以后随着教学的推进而逐步淡化,防止学生陷入描述工具的语法现象之中不能自拔。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一方面引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宏观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也达到了将学生快速融入课程的目的。

3.2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应采用多媒体课堂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在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在一段时间内也出现过。一方面,作为主讲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将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必须借助一定的工具,投影仪器是首选工具,它能够很好的宏观展示程序整体结构,又能够很好地微观剖析局部算法,这对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有利的。另一方面,这种方式学生的反映是幻灯片切换快,笔记记不清楚,影响听课效果。经过摸索,较好做法是:

①优化多媒体资源

多媒体课件做的一定要简洁,不要用一些非必要元素干扰了主题,程序代码要采用链接的方式去完成,用记事本打开即可。这样就保证了幻灯片页数少,讲课时切换少,减少学生对堂课的主题的理解偏差,提高课堂效率和效果。

②以问题驱动课堂

课堂中,案例教学不好运作,案例太小,学生认为是教师自己编的假案例而没有兴趣思考和完成,案例太大,一次课的时间又讲不清楚,分几次课讲解又涉及到教学安排,牵扯太多的事情。问题驱动相比案例驱动,具有灵活的优点。因此,在教学中将问题有目的、有组织地提出,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迫使学生动脑思考解决办法,使他们逐渐习惯以专业的思维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应当注意的是,问题的提出不仅仅在于正面,有时教师也会故意误导学生思维,当然要留有破绽,让学生去发现老师讲错了,这时学生一般马上会指出教师的错误,对学生的自信心和判断力培养有很好的帮助,当然这种氛围并不是在所有班级都能够达到良好效果,相比之下,集体素养较为活跃的班级更适合这种方式。

③作业内容要慎重

让学生去完成作业不是目的,也不是完成教学环节的任务。作业内容要考究,一定要留那种教材能够看到影子,可又看不到全部面目的题材,要迫使学生去图书馆或者到互联网上查阅资料,要求必须在作业上体现出查阅资料的特征。这样可以减少作业的抄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④掌控实验进程,实现因材施教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的理论需要语言工具将其在机器上实现出来。如果学生少做练习或是少上机实践,就只能算是学过知识,有经历,并不能形成能力。只有多阅读程序、多编写程序、多上机调试,才能将知识掌握并完成能力转化。实验教学中应逐步提高设计类和综合类实验的比例,以“任务”和“课题”的形式提出实验要求和具体的实验成果,事先没有参考答案可供借鉴,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掌握实验所涉及到的知识,通过综合利用这些知识来设计、开发并最终完成实验项目。实验项目的布置时间为实验课开始前的理论课,以便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查阅资料,使学生通过这个查阅过程,提高针对问题域选材的能力。考虑到学生的层次,在每次实验课结束前的20分钟,教师都将本次实验项目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进行快速讲解。让完成项目的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程序和教师的程序有没有差别,如果有,那么差别在那里,是优于教师的还是不如教师的;让没有完成任务(不论所做工作离项目的解决差多远)的学生听听解决问题的思路,看看完成任务的技法。这样能够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真正地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课堂教学只能满足大部分处于中间段的同学,处于上游和下游的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会表现出饥饿和剩余现象。针对于这种情况,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充分利用实验课时间。针对学生调试程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答疑解惑,对尖子学生点拨即可,并可以追加选做题目,让他更进一步。一方面起榜样作用,刺激同学、引领同学;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发掘和培养尖子学生,保证专业竞赛人才的选拔。

3.3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教师与学生间心灵和人格的沟通。教师们常说“教书育人”,可是学生不愿意听大道理,他们更愿意看教师的言行。学生会从任课教师对他们的课堂考勤是否严格、教学准备是否充分和教师对课堂的主导作用等方面观察教师。大学生一般都是上进的,如果教师做的好,那么学生会跟老师学.“教书育人”要从细节做起。

另一方面,师生互动的形式要体现出趣味性和鼓励性。由于知识含量和生活背景的不同,学生回答问题时肯定会对同一个问题有着不同的判断,应由教师来主导课堂的舆论倾向,找持有不同意见的代表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让学生知道每种判断的根据是什么,然后大家表决,自己支持哪一种观点,这时会发现有些同学对哪一种观点都没有支持。教师采取的做法应该是鼓励表达观点的,而不论你支持那种观点,施压于无观点的学生。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求真到底的科学精神。通过这样的方式,师生之间确立了良好的学术关系,也会使学生相信这个老师有着严肃的做人做事原则,学生就会对老师逐渐地建立信任感,进而愿意学习老师教授的知识。科学设置课程设计,提高应用能力

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既动手又动脑的独立实践机会,使学生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由于课程设计实践性比较强,而且还需要按照软件工程的标准去做,因此设计的时间就相对短些。考虑这些因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课程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任务早布置

授课内容超过三分之二时,布置设计题目和要求,也可让学生自选题目。将学生分成小组,选出负责人,由负责人进行分工和协调。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边学习,边完成分配的设计任务,逐渐实现课程设计的功能。从而在课程设计的时间内节省出大量的查阅资料时间,为程序整体设计和调试及撰写设计说明书赢得时间,为高质量地完成设计奠定基础。

4.2题目难度适中

由于教学目标和设计时间的限制,题目规模要保持在300―500行手工代码能够解决的范围内,难度要稍偏低,使学生能够有思路解决问题,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代码编制、输入、调试和形成相关文档,树立学生独立开发项目的信心。

4.3开发工具任选

可以使用实验课上使用的开发工具进行课程设计的项目开发,也可使用其它开发工具完成课程设计。在项目完成情况相同或接近的条件下,使用其它或免费开发工具完成课程设计的学生要酌情加分,以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结束语

具有合理知识架构和较强应用能力的计算机专业应用人才为培养的最终目标,“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目标的实现。

将课程内容融入到理论课、实验课和课程设计三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给出了提高和保证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同时也为其它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还有许多具体的环节需要分析和解决,如教学过程中科研成果的引入对学生的影响,学生成绩的科学评定,课程教学与国际先进认证培训体系的结合等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也是教学设计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秉璋,罗 烨,景征骏,黄海军,“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09年18期,p12~13

[2] 葛建芳,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编程思想[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年17期, p1493-1495

作者简介:

(方修丰,1974年生,吉林省白山市人,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黄海鸥,1980年生,吉林省通化人,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助教。

下载基于互联网+的程序设计课程模式探索论文[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互联网+的程序设计课程模式探索论文[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是对改进《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实践,首先分析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论述了探索创新型教学法的内涵,选用了程序案例教学法,最后对教学实践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 学习计算机语言并进行编程训练,是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的一个突破口,是熟悉计算机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如何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

    Scratch程序设计课程

    Scratch程序设计课程《跳舞的女孩》教学设计与反思 在Scratch编程创作过程中,角色形状的变化可以通过改变造型来实现,同时也可以通过特效模块Scratch程序设计课程《跳舞的女......

    《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摘要]为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针对Java课程的教学做一些思考。在教学方法上做到灌输式教学向导向式教学的改变,并且在授课过程......

    项目进入环艺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 :文章针对本科环艺设计专业教育与职业类大专设计教育的差异性,阐述了由综合设计素质的培养方向向“项目进入课程”的设计教学模式的转变。关 键 词 :设计教学 项目设计 教......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分析与探索论文

    [摘要]C语言是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学校往往在教学上投入很多,却收效甚微。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难懂,理论与实践脱节,所以很难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计......

    开放教育中统计课程教学模式探索论文(合集五篇)

    论文摘要:以信息化为特征的远程开放教育对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既提出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介绍了几年来作者在《国民经济核算》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设计一实践一评价一......

    电路课程全英文教学模式的探索

    电路课程全英文教学模式的探索 An exploration of English-exclusive Circuit Teaching 吴素平王旭红摘 要:本文通过笔者在留学生的《电路》课程进行全英语教学中受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