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课程全英文教学模式的探索

时间:2019-05-15 05:45: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路课程全英文教学模式的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路课程全英文教学模式的探索》。

第一篇:电路课程全英文教学模式的探索

电路课程全英文教学模式的探索

An exploration of English-exclusive Circuit Teaching

吴素平王旭红

摘 要:本文通过笔者在留学生的《电路》课程进行全英语教学中受到的启发,引发对中国学生的双语教学的思考,大胆提出对中国学生开展《电路》的全英文教学模式,依托这种积极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双语教学;全英文教学模式;电路

作者简介:吴素平(1975-),女,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王旭红(1969-),女,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湖南 长沙 410076)

本文受长沙理工大学电机学精品课程资助。

双语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成功地进行双语教学能更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电路》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等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我校历来重视电路课程的建设与改革,2006年该课程被评为湖南省的精品课程。电路一般在大二阶段开设,而这个时间学生也正在进行大学英语的学习,两种学习英语方式的对比,可以让学生英语水平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笔者借鉴对留学生采用的全英文教学业模式中取得的成绩,提出对中国学生也采用全英文的双语教学模式,最大程度提升学生的英语应该能力及综合素质。

一、学生资格的正确选定及教材的合理使用是成功进行全英文教学的首要条件

要实现全英文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要求对所授课的学生英语水平比较高,即:不仅要能读懂英语文献、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还要能够用英语讨论和回答专业问题,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因此开设用全英文教学的《电路》教学前,一定要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摸底。英语基础水平好的电气类专业的学生才能进入该班进行学习。当然,为使学生完全接受全英文教学方式,学生有好的英语基础之外,老师在教学时要把握好教学语言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接受全英文教学方式。

另外,合理使用正确的教材对成功进行全英文教学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建议对中国学生应该采用中英文教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因为中英文教材各有特色,《电路》中文教材我们使用的是邱关源编写《电路》(第5版),该书对于本国学生来说,阅读起来容易,它注意了概念的完整性以及在知识结构逻辑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笔者在对留学生进行教学时选用了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Electric Circuits(Eighth Edition)》。该书由美国人James W.Nilsson 和Susan A.Riedel编写,它具有地道的语言背景、富有特色的排版印刷、明显的学科优势和反映先进技术的内容,这是中文教材所欠缺的,另外在内容设计上以概念为主,侧重工程观点和粗放模式,注重内容的实用性、时代性和趣味性,重基础、重实践和重综合能力的特点比较突出。而且它在每章介绍概念和原理之后,均有贴近日常生活或者对各专业实际工程应用的举例和分析;但原版英文教材叙说过于繁烦,课后习题太多,这对于越来越少的课时教学显得不太现实,这需要老师能够在不影响课程的全面性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教学。尽管原版英文教材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但其语言非常地道,易于理解,比如比较平均功率和视在功率时,原版英文教材是这样描述的:the apparent power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average power.although the average power represents the useful output of the energy-converting device,the apparent power represents the capacity required to supply the average power。这样学生能很容易地弄清视在功率和平均功率的区别及其实质。对于全英文教学模式的开展,笔者强烈建议在平时的所有教学环节中师生们都使用原版英文教材,中文教材就只是在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英文教材时提供参考,能让学生尽量多的处于全英文的学习环境中,而尽量减少他们对中文书籍的依赖,但同时也需要充分发挥两种教材的优势,以保证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引入“沉浸法”全英文的教学模式,全方面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我校的留学生主要以巴基斯坦学生为主,而英语并非他们的本国语言,他们来我校并非是学习汉语,他们主要是电气和土木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要求授课老师用全英文方式进行教学。笔者所授课程《电路》分两个学期讲授,感受到一年学习过程中,他们以及自身的英语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程度地提高,这与全英文的语言环境及全英文的教学模式有很密切的关系。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他们在大学期间在英语课程开设很多,精读、泛读、听力和写作等等,学生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占用了大学前两年的大部分时间,最终很多学生顺利通过CET4考试,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CET6考试,并且他们的很多课程也开设了双语课程教学,按道理来说,中国大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应该较高。但实际情况并不太乐观,我们的很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并不强,阅读和查找英文文献的能力依然很差,就连毕业设计时对英文摘要也写得差强人意,其原因就是他们缺少这种全英文的语言环境,缺少与专业很相近的全英文学习,一些课程的双语教学也只是流于形式,认为双语教学就是多教会学生几个英文单词和专业术语,外加一些翻译方法,使学生能够把英文文献译成汉语并理解,就可以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去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因此,笔者主张对中国学生也采用全英文的双语教学模式,使学生完全沉浸在英语的学习当中,而不是采用传统的双语教学模式,即一句英文,一句中文这样交错的双语教学模式。让中国学生以英语为语言媒介,通过对英语原版教材与文献的学习、思考和研究,这样就能从另一视角熟悉所学的专业学科,加深自己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也能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与新动态,并从中获取该领域的新信息和先进技术。而学生所拥有的中文教材就只是在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英文教材时提供参考,在平时的所有教学环节中师生们都使用英语,如英文教材,英语授课,英语板书,英语作业,英语命题和答题,这样就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全英语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的形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也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我校的留学生的基础普遍没有中国学生的基础扎实,但给留学生上课时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留学生在不懂的时候会随时打断你,和你讨论或要你解释,学习主动性很好。而中国学生一般选择默默接受,课堂不是很活跃。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借鉴西方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拓性强的教育环境,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鼓励中国学生多问问题,特别是一些有创意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指出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失误,难以理解的部分和听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让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发问语句的英语表达,克服说英语张口难的问题。此外,专门提供课堂讨论时间,因为课堂教学决不仅仅是指学生听老师讲课,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进行课堂学习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这样交流和讨论有助于创造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这对于初期的《电路》全英文教学的开展尤为重要。因为一旦学生开口讲英语了,其参与全英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随之也提高了。课间休息时间也鼓励学生用英语对话,对课堂中发生的一些情况表达看法,最大程度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运用多媒体及课程教学网站,有效完成课程体系的全面教学

英文原版教材内容多,信息量大的特点,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处理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全英文教学面临的一大课题。在对留学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可以在有限的学时里面让学生对电路课程有个全面学习。这种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在对中国学生进行全英文的教学中也很有必要。因为电路课程中图形、公式多,信息容量大,而教学课堂上大量使用专业英语,针对学生听力理解现状,如果只靠采用增加黑板板书的方法来弥补,某些重点难点问题,教师还需要重复讲解等,这些都势必影响授课进度,但教学计划又是必须要完成的,因此笔者建议使用英语教材的同时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增大讲课的信息量,提高授课效率,否则很难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学时数内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大多数学生的英文读写能力较强而听说能力较弱,利用多媒体课件可将所讲内容充分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对正在讲授的大致内容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而不至于将《电路》课程的全英文教学演变成英语“听力课”。

老师除精心准备英文PPT以外,也应该在学校的课程建设网站上公布相应的教案、课件,以利于学生复习。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并提出一些专题,引导学生在网上收集相关外文资料和信息,开展各种类型的专题讨论,提高全英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另外,为保证课程的全面教学,适当增加课时是必要的。像留学生的电路总学时是128,分两个学期上,而我校中国电气专业学生的电路课程的总学时数为104,也是采用两个学期上完,如果是全英文的双语教学,势必需要增加一定的课时。同时,在保证课程全面性的前提下需要老师对原版英文教材中某些章节或内容有所选择。

四、尝试多种考试改革方案,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考试不仅具有测评教学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功能,更具有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作用。

受其国家教学模式及教育背景的影响,我校留学生的学习纪律不是很好,经常有迟到旷课现象,另外学生学习松懈,不希望课后布置太多作业,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以及有效跟踪学生对所授知识的了解情况,笔者严格考勤,经常用上课前10分钟对他们进行一个小测验。在对他们进行最后考评时,笔者会充分考虑他们的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和多次小测验成绩)和最后一次的考试成绩,其比例分配为:4:6,这样强调他们的平时成绩,让他们注重平时学习的积累。

对中国学生在进行全英文教学的尝试阶段,也可以像对留学生一样,采用多种考试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考试改革,对学生进行一些计算机仿真练习和课堂小测试等训练,在给他们最好考评时,加大平时学习成绩的比例。当这种全英文教学日趋成熟之后,慢慢实现学校对考试课程的比例分配2:8,使课程教学更具综合性和挑战性。

五、结束语

与传统的双语教学相比,全英文教学更加重视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全方位地应用英语的同时,更重要的在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这也向老师和学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何成功地对中国学生进行全英文教学还需要不断的探讨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谭会萍.关于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2008)[EB/OL].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2]王东云,范为福.自动控制原理双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3] James W.Nilsson,Susan A.Riedel.Electric Circuits(Eighth Edition)[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4]王旭红,吴素平.留学生“电机学”课程全英语教学探讨.中国电力教育[J].2011,(19).68-69

[5]徐国峰,宋卫菊,卢松玉,王玫.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 科技视界[J].2011,(22).

第二篇:关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前国内高教界正在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工科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培养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综合设计能力。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是各高校培养机械类以及近机类专业学生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由理论基础课程的学习通向专业课程学习的桥梁和纽带,是了解和掌握工程设计计算的开端;它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有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设计一般机械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毕业设计),是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综合性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能力训练。针对目前的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工程意识、综合设计能力与创新意识,将此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总思路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思考。

1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目前该系列课程的设置主要由以下几大模块组成:

(1)公差与配合研究机械设计中是怎样正确合理的确定各种零部件的几何精度及相互间的配合关系,研究测量工具和仪器的测量原理及正确使用方法,掌握一定的测量技术。

(2)理论力学

研究质点、刚体的静力学、运动学及动力学。静力学研究物体在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的规律;运动学研究物体运动的几何性质;动力学研究物体在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3)材料力学

研究杆件材料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应力、强度、刚度以及导致各种材料变形与破坏的规律;为受力构件提供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的理论基础条件;解决结构设计安全可靠与经济合理的矛盾。

(4)机械原理

研究机械中机构的结构组成、运动、以及机器结构的受力和设计。

(5)机械设计

研究通用机械零件能量的传递方式、材料、形状尺寸、润滑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这些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具有机械设计的初步能力和为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但是这些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面广、系统性强、学时多,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完整性,这种教学模式不能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如果按照课程设置的方式,以“教”为中心,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目的,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的培养,往往学生理论考试成绩较高,但实际设计和应用能力不强,这与企业需求脱节;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重视学习者知识的接受与理解,不重视知识建构和发现的方法;没有充分发挥先进的实验技术和网络在支持个别化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教学管理方面的巨大优势。

2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2.1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积极认识或意识倾向,当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愉快地学习,积极主动获取知识。但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有限的,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会引起他们思维疲劳,甚至厌烦。

针对本课程可从以下来展开学习兴趣的激发:

在学生刚刚接触该课程的时候,首先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程设立的目的;对后面其他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什么作用;对今后工作中可以用来解决那些技术上的问题。这样以来学生就会意识到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该课程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动态的多媒体电子课件,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表现力,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使学生从原来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书本知识还原于生活实践,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的欲望,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常见机械、机电设备中的动作、工作原理,让学生找到其存在和应用了那些平面机构,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例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在讲解间歇运动机构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大家在看电影的时候,总感觉画面有停顿感?学生开始各种各样的思考和讨论,多数同学的意见是不完全正确的,这时老师再给予正确的引导式归纳总结:为了适应人们的视觉暂留现象,要求影片作间歇运动,所以放映机采用四槽槽轮机构,当传动轴带动圆销每旋转一周,槽轮相应地转过90°,因此能使影片的画面作短暂的停留,这样以来使学生听了以后兴趣盎然。采用这些方法不仅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思路。

2.2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因此,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应不时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机械设计基础而言,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为最终目标,以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的原则来确定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体系结构;通过引入现代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以基本知识、原理部分作为基础,发展平台,注重设计与制造有机结合、机电液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大胆创新。

在教学及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变传统的、被动的、低效的实物模型来实现机构及装置设计为先进的、主动的、高效的可视化CAD三维参数化建模来实现装置乃至产品的创新设计;带动学生一起分析如何实现机构及零部件的优化设计,从一些实际的问题入手,来考虑那些部件的结构可以实现优化设计,创新设计,分析新的设计会带来机械装置实现其功能方面具有哪些好处;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做课程设计时,让学生利用所学基本原理对日常生活中的机器、装置的原理进行分析,通过文献查阅,加以改进,或者提出自己的想法,并把自己的构思用论文或专利的形式加以表达,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在实验课的讲授方式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让学生知道某种结构为什么是这样,动力是否可以通过其他的传动方式实现。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又使学生的实际能力得到锻炼;通过开展创新设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授挠性传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自行车采用了链传动的方式来驱动车轮前进。链传动具有瞬时的传动比不稳定、工作时有噪声、易脱链等缺点,带传动有承载能力不大、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的缺点。而它们的各自的缺点都是对方的优点,那么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挠性传动方式使得它们的特点得以均衡呢?因此就以此为作业任务让学生自己去按所学的知识和创新的理念给出它们的设计方案来。教学效果表明,就出现了“带式链条”比较好的创新方案。于此同时可以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开展机械设计竞赛、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的创新设计大赛。这样以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加强。

2.3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

从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设置模块来看,公差与配合、理论力学及材料力学、机械原理这些内容大多为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内容,而机械设计则是研究机械零件能量的传递方式、材料、形状尺寸、润滑方法的选择与设计。机械设计部分的特点在于各章内容看似相互没有关联,如联接中的键、销、螺栓、联轴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轴、轴承等各类零件,但运用机械原理方法、理论及材料力学知识以及公差配合规则将这些零件汇合才能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机械装备。如果在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能将其对应的机械零部件的设计、机器设备中标准件的选择和应用,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来完成,真正实现“理论用于实践”、“实践巩固理论”,这样效果将会更好。

以培养学生机械系统方案创新设计能力为目标,以设计为主线,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体的新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合理地确定课堂和实践重点,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该教学模式提倡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理念,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以工程设计实例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始终,体现学习-设计-再学习-再设计的循环渐进的学习过程。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只有密切联系工程实际,不断加强对机构及机器的研究和分析能力,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设计与创新能力。在教授的过程中通过更新教材内容、增加实践环节,使理论教学的第一课堂与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相互协调,从而营造理论学习-设计实践-实验三维一体的学习氛围,以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面宽广、创新设计能力强的实用性、技能型机械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

3小结

通过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现状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几种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加以重视和探索。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教学举措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知识运用的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果能将其余后续专业课课程教学方法同该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使整体的教学计划形成通畅脉络,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模式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专业领域的综合的设计能力,能够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奠定基础。

第三篇:环境设计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的论文

一、研究性教学改革内容

研究性教学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总结经验,在研究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

1.确立研究性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模式,变简单的讲授和辅导教学模式为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课题研究汇报教学和课题研讨评点教学模式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基础理论的讲授适当运用对话、交流的方式,启发学生自主探寻知识;在设计课题研究中,运用问题解决模式,引导学生针对课题大胆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开展研究工作,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分组讨论和陈述交流并重;最后,教师对课题研究要及时引导、点评,得出开放性、建设性的结论。

2.加强课程间的有机联系

在设计课程中真正做到将理论知识、认识实践与设计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在课题研究中综合运用。就环境设计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整合技术与艺术、涵盖科技与人文诸多领域的综合性、交叉性专业。因此,教师要协调多方面因素,在总的课题研究之下增加分支课题并进行专项研究,可以在不同的设计课程中有重点地研究相关的分支课题。如,在餐饮空间设计中引入历史主义和乡土主义的研究,作为设计史课程之外对于风格样式的深入研究,并应用于设计项目;在办公空间设计中,可以对空间行为、生态建筑、办公室文化、企业文化甚至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和途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各具个性的设计。

3.研究设计方法论,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向学生介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大师的设计理论,对于同样的设计课题、同样的灵感来源,由于其设计方法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所得出的设计方案将会千差万别,更具个性化。研究设计方法论有助于学生完善自身的设计语言,避免设计方案的东拼西凑,保证设计作品的原创性。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课堂实施方案

在专业设计课的教学中,运用理论研究成果,将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运用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方法,在基础理论的讲授中适当运用对话、交流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出一些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让学生课后思考;第二阶段,对第一阶段提出的问题以研究报告的方式在课堂上汇报、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第三阶段,提出本课程的专业设计项目,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兴趣特点和解决方案提出扩展课题研究,进行课堂展示,互相学习,提供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第四阶段,设计方案深入制作,研究并交流制作方法;第五阶段,汇报课程设计成果,教师对课题研究进行讲评、总结。在教学中,要改变观念,创设开放、宽松、互动的教学环境和气氛:学校方面,要加强图书馆、阅览室以及电子阅览室建设,增设更多具有特色的工作室,为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场所、设备、技术等支持;教师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提升素质和能力,成为学者型、研究型、合作型教师;学生方面,要激发研究兴趣,转变角色,掌握设计研究能力。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特色

1.转换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

变简单的讲授和辅导教学模式为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课题研究汇报教学和课题研讨评点教学模式相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将讲授与对话交流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自主探寻相结合,学生陈述与教师讲评相结合。

2.变被动积累为研究性学习,掌握研究方法,解决设计问题

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变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被动学习、死记硬背为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对设计课题进行个性化研究。

3.解决设计原创性的问题

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对设计课题进行多方位的研究,按照自己的思路获得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建构独特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语言。通过设计概念的提出、转化,形成原创性的设计作品,有效避免设计方案中的抄袭或拼凑。

四、结语

研究性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意识和设计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研究性教学模式,结合设计项目实践训练,教会学生设计方法,会让其终身受益。

第四篇:教学模式与探索

教学模式与探索

——理想课堂与课堂理想境界之五

傅东缨

时下,追求高效课堂、魅力课堂、理想课堂已成为全体教师同仁追求的高点。在诸种践行的举措中,教学模式的变革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面临的课题。许多名优特学校,许多名师都致力于教学模式的探索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他们变革课堂,关注生本,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革新模式,解放自我,为教师职业幸福铺路。

新旧世纪之交,进入全面探索期的中国教育出现了几百种教育(教学)理念大展示的情势,很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味道。

然而,理念和行为之间,需搭就如桥似梯一类的精神链条来连通。它将理念化解成行动纲领,为践行运筹出操作举措,从而,使理念有了着陆点,让行动进入程控化。这种承知接行的精神链条即为模式,在建构模式中寻找高效低耗的教育发展之路。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正如教育家乔伊斯所说:‚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的学习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不缺渡船人。各地的教改实践证明,哪里有名家高师探索出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模式,哪里的教学就上了档次,显现了高格高效,取得了高质量、大面积丰收的重大突破。

下面,就二三十年我国一些名校创造的教学模式简述如下: 江苏省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校长蔡林森就开始探索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他带领全校师生在跌入低谷的学校里率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他们建立起以学生自学为中心,以教师的启发点拨为导向,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所有学生都能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致使学校教育迅速地摆脱窘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教学模式主要有6个环节:(1)提示课堂教学目标(约1分钟);(2)指导学生自学(约2分钟);(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约5-8分钟);(4)检查学生自学效果(约5-8分钟);(5)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约8-10分钟);(6)当堂训练(不少于15分钟)。洋思中学教学模式体现了三个核心要点: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当堂训练完成作业;让学生自学和当堂训练制度化。

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三三六‛自主学习。

继洋思中学之后,杜郎口中学又旋风般的来了个‚三三六‛教学模式大突进。前一个‚三‛为其模式的三大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后一个‚三‛为自学的三大板块:预习——展示——反馈。预习指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展示指交流、预习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反馈指对学生的认知、体验、感受予以反思和总结,对预测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验。‚六‛指展示模块的六大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而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贯穿一体,则构成了杜郎口中学自学学习模式的主体。湖北省宜昌一中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

其主要环节是:一为情境导入,即以多媒体画面、音响、实物、实验等手段引学生入情入境入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与探索兴趣;二为过程探索,即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实验和自由讨论等途径,探究课题的起因、过程、意义和真谛,以求领悟与发现;三为整体建构,即在建构课堂知识体系后再建构态度、情感、精神等方面的素质结构。这种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师生入境入情,求真求理,增知增智。

四川东辰国际学校的教学模式:三环四步导学教学。

‚三环‛指‚自学→展示→提升‛层次递进的三个学习环节。‚四步‛指课堂 ‚学、交、导、练‛的四步流程。‚三环‛的‚自学‛指实现A级学习目标,感知理解、初步掌握,知识建构;‚展示‛指实现B级学习目标,对话、活学、迁移、应用、练习;‚提升‛指实现C级学习目标,拓展延伸、夯实记忆,综合应用。‚四步‛的学,指学生预习、自学教材,完成学案,再按展示案完成做题;交,指同桌、组内、班上的生生互动交流;导,指老师引而不发的点拨,画龙点睛的精讲,纠偏矫正的引领,方法规律的提升;练,消化记忆,预习训练,达标检测,清理过关。

河南濮阳市还发明了四步探究教学模式。其四步环节是:(1)阅读质疑,自主探究(2)多元互动,合作探究(3)训练检测,目标探究(4)迁移应用,拓展探究。这四步探究教学法源于广大教师一线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根植于濮阳市广大教师的课堂,是濮阳市广大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近十年新课改成果的提升,是源于课程回归课堂的成功经验。

上述所举的教学模式无疑取得了极佳的成果,受到了国之教坛广泛的重视,得到了广大教育同仁热烈的反响。可以说,由于弄潮儿的先我着鞭,教学模式的坚冰已经打破,航线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

像农民收获斑斓的秋色,总要总结春种秋收的经验,这里的教学模式何以成为了精粹的科学的模式呢?原来,贯穿模式之中的是科学的教学规律。

如果说,模式像运动的肢体所显现出来的标准样式,那么,规律则是模式的神经中枢构建起‚肢体‛的内在联系。大自然有四季更迭的变化规律,潮起潮落、月盈月亏、花开花谢——世间万物也各有其内在规律,人的成长有从少小到老大的成长规律,课堂教学模式也贯穿了一种科学的教学规律。

这里的教学规律主要包括哪些呢?笔者经反复思考,提出如下六大核心规律:

其一是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认知又浅入深,由低向高,由少到多,这就要求教学一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教师的想当然出发。

其二是由现象到本质的提升规律。中国的情境教育家李吉林告诉我们,打造形真、情切、意远、理深的教学情景,能够加强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感,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地发展想象力,激活他们的思维力,迅速地提高认识力。因此,课堂上创设情境,极有利于提高效率。

其三是事物变化起主要作用的内因规律。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著名教育家段力佩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初就说过:‚教学的侧重点摆在‘学’字上‛。这就是说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不能成为教与学的主宰,只有把课堂的时空主要地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主人,主动地、生动地、活泼地学习才能造就出一个个睿智的大脑。

其四是学生的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师生共同活动,使学生在智力、体力、审美能力、劳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意志、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得到健康地发展。

其五是因材施教的规律。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一个学生的精力、基础、兴趣、特长、能力、心理都是各不一样的,因此,不能用同一种方法同一种模式去教育不尽相同的学生,正如《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教育家杰斐逊所言,‚再没有比以前相同的态度去对待不相同的人更不平等的了。‛而我国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倡导并践行过教育教学要‚因材施教‛,即因地、因时、因势、因事、因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表明,因材施教是搞好教育的总原则,是教书育人的一条制胜的总策略。

其六是少而精的教学规律。老子的《道德经》云:‚少则得,多则惑‛。这个真理用到课堂上,要求老师讲解和点拨要少而精,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正如俗话说:少吃多得胃,多吃活受罪。只有老师讲的少而精了,才能给学生学习留下了必要的时空,让学生去自学,去思考,去发现。山东的杜郎口中学等学校课上实行了‚10+35‛即教师的讲,不超过十分钟,而把三十五分钟留给学生。现在的情况是,绝大多数老师很热衷于‚单出头‛式的讲,往往把简单的讲得很复杂,把复杂的讲得很糊涂,直到学生完全生厌而止。

在对教学模式及其规律的探索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其一是寻找、发现、打造教学模式一定从实际出发,万万不可为模式而模式,更不得模式化,因为模式化只能使教学走向僵化。

其二要允许教学模式的百花齐放,即使一所学校主推某一种模式,也应该允许教师们进行多种教学模式的寻找和尝试,即使同一名教师也应该在上不同类型的课时采取不尽相同的教学模式。

其三经实验业已比较成功的教学模式,也应该不断地在多方吸纳之中,求得改进、修补、完善和提升,使模式处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发展变化之中扬长避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语文教学模式探索

语文教学模式探索

[关键词]语文 教学模式

时代在变,教材在变,教学理念与方法也在发生着变化。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师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新课标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这要求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在学习新课标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在日常教学中结合苏教版教材特点,尝试使用了比较教学法。

本地选用的苏教版教材,在文本的编排上采用主题单元编排法,对每一主题用两至三个板块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主题的人文内涵,纵横联系较多。这就为我们进行比较教学提供了便利。

比较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这一特点,既可进行主题单元的横向比较,又可进行不同单元的纵向比较。授课时从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构思、技巧手法、语言风格等不同角度,有所侧重地把一篇或一个单元的课文与以前学过或接触过的文本进行对照比较,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鉴赏,概括归纳它们的异同点,从而加深对新旧文本的理解与对新旧知识的巩固,温故知新。也可由教材文本生发出去,联系古今中外内容、形式等方面与教材相关的文本素材,进行比较,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如在学习必修五《直面人生》这一单元时,不妨联系《我与地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进行相似主题的比较,使学生更能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与考验。《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对死生大事的感慨、对人生长短的认识则可结合苏轼《赤壁赋》、曹操《短歌行》、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作主题情感的比较鉴赏,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有限的人生中如何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去探寻生存的意义与个体生命的价值。

学习辛弃疾名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时,可针对其用典这一手法,联系《滕王阁序》《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进行比较,分析典故使用在抒情言志上的作用。这样既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典故的使用方法、诗词的表现技巧及作用,又可帮助学生及时回头巩固名篇名句。

讲到欧阳修《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可向前联系范仲淹《苏幕遮 怀旧》“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回头联系冯延巳《鹊踏枝》“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读本五中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还可拓展到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这么多芊芊芳草,从战国到现在都如别情愁绪绵绵不绝。这些纵横比较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了“草”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蕴,加深了对课本名句的印象与理解,另一方面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也可将同一文本进行多角度比较。如讲授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可与古典诗歌中诗人们的登高情结联系,比较其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登高》、王之涣《登鹳雀楼》等作品情理的异同;炼字艺术,“江涵秋影雁初飞”中“涵”字可与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的“护”字进行比较;写景角度的变化可与苏轼《后赤壁赋》“人影在地,仰见明月”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教学法极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理解鉴赏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课堂教学中还可从文本的语言风格、水平高下等多个角度进行纵横联系、比较,以期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比较鉴赏能力,综合表达能力,探究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与新课标提倡的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学习方式是一致的。

实践证明,比较教学法的使用对学生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高是有益的。

下载电路课程全英文教学模式的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路课程全英文教学模式的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路课程总结

    “电路分析基础”是高等学校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具有广阔的工程背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树立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理论联系......

    电路课程改革方案

    《电路》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课程是学校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办学主体与受教育者联系与活动的载体。教学改革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和核心,教学改革的科学性与措施的有效性,直接关......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燃烧学》课程的探索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燃烧学》课程的探索 摘要:为了有效提高燃烧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所要求的知识点设计成层层递进的三个部分,......

    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全文5篇]

    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摘 要】电工电子是技工院校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本文针对该课程教学模......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索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索 摘 要:“管理信息系统”旨在提高学生对信息系统的认识、分析和设计能力,是计算机、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等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因此,改革教学模式......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研究型教学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研究型教学 学生用辅导材料 北京交通大学 电工电子教学基地 电路教学组 2009.3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研究型教学 学生用辅导材料 目 录 一. 为什么要进行专......

    校本课程教学模式

    校本课程教学模式 实用针绣课程组 在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和授课过程中,我们实用针绣组经过不断努力,摸索出一套循序渐进、纵向延伸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式。简介如下:......

    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索

    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索 牛 霞 9.26近年来,英语课堂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一些貌似遵循课改要求、实质偏离课改理念的教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