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燃烧学》课程的探索

时间:2019-05-13 01:4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燃烧学》课程的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燃烧学》课程的探索》。

第一篇:“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燃烧学》课程的探索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燃烧学》课程的探索

摘要:为了有效提高燃烧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所要求的知识点设计成层层递进的三个部分,匹配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构建基于过程考核的三元评价体系方法。针对该课程教学不足,介绍了“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特点、设计及实施方法,该模式可形成一个内容―方式―评价的有机整体,使教师讲授教学、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科研创新训练三项活动形成互动机制,相互促进,增强成效,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燃烧学;教学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6-0209-02

目前,世界总能源的80%来自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燃烧,而且绝大部分污染物和CO2的排放也源自于燃烧。《燃烧学》正是研究燃料化学能向热能转换的一门专门课程,在能源高效利用、污染有效控制等节能减排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国内著名高校在能源类专业培养方案中均开设了《燃烧理论》课程,《燃烧学》不仅为能源动力类专业的骨干课程,还可服务于自动化专业、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相关领域的本科教学。国内高校通常把本课程定位为专业必修课,大约48学时。[2]《燃烧学》是一门具有复杂性和多学科交叉性的课程,特点是内容多、发展迅速、实用性强,涉及化学动力学、传热学、热力学、热化学、工程技术和高等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是一个难题,特别是在教学学时不断受到压缩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和学时数之间的矛盾就更加突出了。在教学内容上,燃烧原理和燃烧技术在课程中都非常重要,如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3,4]

中国矿业大学于2008年开设了本课程,课程建设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此背景下,需对《燃烧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进行调整,以适应能源与动力工程等相关专业学生继续深造和就业的要求。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从教学内容来看,由于化学热力学和热科学传递现象耦合过程过于复杂,产生了火焰结构、火焰传播速度、火焰稳定、火焰极限、点火和熄灭等诸多物理化学现象或知识,导致概念难理解、现象不直观性和理论缺乏前沿性。[3](1)学生对于传递现象、Fick扩散定律方程以及Arrinus定律这些抽象模型的物理本质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2)学生对于层流预混火焰、层流扩散火焰、液滴火焰等燃烧现象没有直观认识。(3)目前,无论是燃烧理论还是燃烧技术,仍然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而《燃烧理论》课程的内容却是相对固定的,难以适应教学对象和环境的变化,自然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就降低了。

2.从教学方式来看,基本以课堂讲授为主,手段单一,通过燃烧学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较为系统、全面的燃烧学知识;但教师占用了太多的教学时间,课堂气氛较沉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进而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3.从评价体系来说,原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两部分:闭卷考试成绩(占70%)和平时成绩(占30%)。这种考试方式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考试形式单一,缺乏对课程考核的过程管理,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二是知识考核多,能力考核少,课程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课堂笔记、教师划定的范围和指定的重点,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评价。因此,很容易形成“平时不学,考前突击”的作风,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模式改革

针对《燃烧学》课程特点以及我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课程实践中提出“三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所要求的知识点设计成层层递进的三个部分(难以理解的定义、机理、技术原理;缺乏直观认识的燃烧现象;发展中的前沿性课题),以三种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式(多样性的课堂讲授,简短、开放、快捷、灵活、互动的大学生微视频为形式的自主式互评活动和探究式的科研创新训练),构建基于过程考核的三元评价体系(闭卷考试、微视频材料、科研报告),从而形成一个内容―方式―评价的有机整体,使教师讲授教学、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科研创新训练三项活动形成互动机制,相互促进,增强成效。该教学模式由浅入深,让学生掌握所需要的知识点,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就一些前言性问题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达到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课程设计。以《燃烧学》课程内容为基础,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构建综合评价体系。(1)教学内容的合理分配。根据三项教学方式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配,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可以实现教师讲授教学、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科研创新训练三项活动的有机结合,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2)多样性的课堂讲授。采用问题驱动的知识引入、启发式的提问方法及板书和多媒体工具的交叉应用,将枯燥和抽象的理论与概念形象化。(3)以大学生微视频为形式的自主式互评方式。微视频短则30秒,长则不超过20分钟,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短、快、精”是其最大的特点。它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交往和表达的重要方式。这部分教学实行团队制度,即6~8人自由组成一个团队参与研讨活动,在视频制作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还要积极主动对评价过程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4)探究式的科研创新训练。通过开展课程内学术前沿讲座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进一步设计难度适中、应用性强、趣味性强的科研训练题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创新训练,是一项具有实践性的研究课题。(5)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由于实行多种教学方式,这样学生成绩就不仅仅依赖于考试成绩,而是一个基于过程的包括多项成绩在内的综合成绩,从而实现评价体系的过程性和多元性,以获得一种更准确的评价结果,同时可以改善某些学生“平时不学,考前突击”的不良学习风气。

2.课程实施。根据教学过程可分为备课阶段、课堂教学阶段、课下作业阶段和成绩评定阶段。(1)在备课阶段,根据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并对微视频内容及科研训练课题进行设计。教学内容调整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难以理解的定义、机理、技术原理等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是完成后两部分的前提和基础;第二部分为挑选和设计容易制作微视频的直观燃烧现象,并介绍制作微视频的预备知识,让学生对微视频的基本情况作一个初步了解,从而引出所要进行的微视频的内容;第三部分为选择适宜的科研创新训练前言课题,激励学生进行探究式科研活动。同时,注意添加一些趣味性的知识点:在“燃料”这一章补充一些新奇的燃料,诸如吃火锅用的固体酒精、海底的绿藻、南极的可燃冰等。(2)在课堂教学阶段:①采用视频展示、图片展示、表格对比等多样性的教学手段进行启发式课堂讲授,引入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来解释一些抽象的燃烧理论。例如:例用家用多孔燃气灶来详细解释扩散预混火焰;在讲解活化能这个概念时,可利用origin软件详细讲解活化能的求解过程。②以大学生微视频为形式的自主式互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应尽可能地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营造一种会话式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谈论,教师应注意把握“启发激励、掌握进程、突出主题、加强引导”的原则,保证过程的活跃性和可控性。③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燃烧技术(如富氧燃烧技术、化学链燃烧技术),脱硫、脱硝以及二氧化碳减排和储存方面的最新技术,并引导学生从燃烧原理角度对这些新技术进行解释。(3)在课下作业阶段,实施基于团队合作的微视频及科研训练准备工作。根据各自要求,积极引导学生如何收集资料、理清思路、准备视频、撰写报告,如何进行汇报,如何分工合作。在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4)在成绩评定阶段,构建基于过程的多元评价体系。采用综合评判的方式,综合点名成绩、自主式互评成绩、研究报告成绩、闭卷考试成绩等因素,构建一种基于过程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的多元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燃烧学教学如何提高教学效果,解决学生难学、教师难讲的问题,是目前多数青年教师一直思索的问题。“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勇于创新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金晶,胡晓红,杨沫.“工程燃烧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2,(33):53-54.[2]曹玉春,吴金星,焦森林.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燃烧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0,(4):69-71.[3]邓文义,苏亚欣.“燃烧学”课程建设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7):70-71.[4]周松.“燃料与燃烧”课程教学内容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5,(40):113-114.

第二篇:电路课程全英文教学模式的探索

电路课程全英文教学模式的探索

An exploration of English-exclusive Circuit Teaching

吴素平王旭红

摘 要:本文通过笔者在留学生的《电路》课程进行全英语教学中受到的启发,引发对中国学生的双语教学的思考,大胆提出对中国学生开展《电路》的全英文教学模式,依托这种积极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双语教学;全英文教学模式;电路

作者简介:吴素平(1975-),女,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王旭红(1969-),女,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湖南 长沙 410076)

本文受长沙理工大学电机学精品课程资助。

双语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成功地进行双语教学能更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电路》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等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我校历来重视电路课程的建设与改革,2006年该课程被评为湖南省的精品课程。电路一般在大二阶段开设,而这个时间学生也正在进行大学英语的学习,两种学习英语方式的对比,可以让学生英语水平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笔者借鉴对留学生采用的全英文教学业模式中取得的成绩,提出对中国学生也采用全英文的双语教学模式,最大程度提升学生的英语应该能力及综合素质。

一、学生资格的正确选定及教材的合理使用是成功进行全英文教学的首要条件

要实现全英文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要求对所授课的学生英语水平比较高,即:不仅要能读懂英语文献、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还要能够用英语讨论和回答专业问题,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因此开设用全英文教学的《电路》教学前,一定要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摸底。英语基础水平好的电气类专业的学生才能进入该班进行学习。当然,为使学生完全接受全英文教学方式,学生有好的英语基础之外,老师在教学时要把握好教学语言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接受全英文教学方式。

另外,合理使用正确的教材对成功进行全英文教学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建议对中国学生应该采用中英文教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因为中英文教材各有特色,《电路》中文教材我们使用的是邱关源编写《电路》(第5版),该书对于本国学生来说,阅读起来容易,它注意了概念的完整性以及在知识结构逻辑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笔者在对留学生进行教学时选用了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Electric Circuits(Eighth Edition)》。该书由美国人James W.Nilsson 和Susan A.Riedel编写,它具有地道的语言背景、富有特色的排版印刷、明显的学科优势和反映先进技术的内容,这是中文教材所欠缺的,另外在内容设计上以概念为主,侧重工程观点和粗放模式,注重内容的实用性、时代性和趣味性,重基础、重实践和重综合能力的特点比较突出。而且它在每章介绍概念和原理之后,均有贴近日常生活或者对各专业实际工程应用的举例和分析;但原版英文教材叙说过于繁烦,课后习题太多,这对于越来越少的课时教学显得不太现实,这需要老师能够在不影响课程的全面性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教学。尽管原版英文教材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但其语言非常地道,易于理解,比如比较平均功率和视在功率时,原版英文教材是这样描述的:the apparent power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average power.although the average power represents the useful output of the energy-converting device,the apparent power represents the capacity required to supply the average power。这样学生能很容易地弄清视在功率和平均功率的区别及其实质。对于全英文教学模式的开展,笔者强烈建议在平时的所有教学环节中师生们都使用原版英文教材,中文教材就只是在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英文教材时提供参考,能让学生尽量多的处于全英文的学习环境中,而尽量减少他们对中文书籍的依赖,但同时也需要充分发挥两种教材的优势,以保证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引入“沉浸法”全英文的教学模式,全方面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我校的留学生主要以巴基斯坦学生为主,而英语并非他们的本国语言,他们来我校并非是学习汉语,他们主要是电气和土木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要求授课老师用全英文方式进行教学。笔者所授课程《电路》分两个学期讲授,感受到一年学习过程中,他们以及自身的英语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程度地提高,这与全英文的语言环境及全英文的教学模式有很密切的关系。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他们在大学期间在英语课程开设很多,精读、泛读、听力和写作等等,学生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占用了大学前两年的大部分时间,最终很多学生顺利通过CET4考试,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CET6考试,并且他们的很多课程也开设了双语课程教学,按道理来说,中国大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应该较高。但实际情况并不太乐观,我们的很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并不强,阅读和查找英文文献的能力依然很差,就连毕业设计时对英文摘要也写得差强人意,其原因就是他们缺少这种全英文的语言环境,缺少与专业很相近的全英文学习,一些课程的双语教学也只是流于形式,认为双语教学就是多教会学生几个英文单词和专业术语,外加一些翻译方法,使学生能够把英文文献译成汉语并理解,就可以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去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因此,笔者主张对中国学生也采用全英文的双语教学模式,使学生完全沉浸在英语的学习当中,而不是采用传统的双语教学模式,即一句英文,一句中文这样交错的双语教学模式。让中国学生以英语为语言媒介,通过对英语原版教材与文献的学习、思考和研究,这样就能从另一视角熟悉所学的专业学科,加深自己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也能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与新动态,并从中获取该领域的新信息和先进技术。而学生所拥有的中文教材就只是在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英文教材时提供参考,在平时的所有教学环节中师生们都使用英语,如英文教材,英语授课,英语板书,英语作业,英语命题和答题,这样就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全英语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的形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也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我校的留学生的基础普遍没有中国学生的基础扎实,但给留学生上课时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留学生在不懂的时候会随时打断你,和你讨论或要你解释,学习主动性很好。而中国学生一般选择默默接受,课堂不是很活跃。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借鉴西方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拓性强的教育环境,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鼓励中国学生多问问题,特别是一些有创意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指出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失误,难以理解的部分和听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让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发问语句的英语表达,克服说英语张口难的问题。此外,专门提供课堂讨论时间,因为课堂教学决不仅仅是指学生听老师讲课,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进行课堂学习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这样交流和讨论有助于创造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这对于初期的《电路》全英文教学的开展尤为重要。因为一旦学生开口讲英语了,其参与全英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随之也提高了。课间休息时间也鼓励学生用英语对话,对课堂中发生的一些情况表达看法,最大程度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运用多媒体及课程教学网站,有效完成课程体系的全面教学

英文原版教材内容多,信息量大的特点,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处理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全英文教学面临的一大课题。在对留学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可以在有限的学时里面让学生对电路课程有个全面学习。这种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在对中国学生进行全英文的教学中也很有必要。因为电路课程中图形、公式多,信息容量大,而教学课堂上大量使用专业英语,针对学生听力理解现状,如果只靠采用增加黑板板书的方法来弥补,某些重点难点问题,教师还需要重复讲解等,这些都势必影响授课进度,但教学计划又是必须要完成的,因此笔者建议使用英语教材的同时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增大讲课的信息量,提高授课效率,否则很难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学时数内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大多数学生的英文读写能力较强而听说能力较弱,利用多媒体课件可将所讲内容充分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对正在讲授的大致内容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而不至于将《电路》课程的全英文教学演变成英语“听力课”。

老师除精心准备英文PPT以外,也应该在学校的课程建设网站上公布相应的教案、课件,以利于学生复习。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并提出一些专题,引导学生在网上收集相关外文资料和信息,开展各种类型的专题讨论,提高全英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另外,为保证课程的全面教学,适当增加课时是必要的。像留学生的电路总学时是128,分两个学期上,而我校中国电气专业学生的电路课程的总学时数为104,也是采用两个学期上完,如果是全英文的双语教学,势必需要增加一定的课时。同时,在保证课程全面性的前提下需要老师对原版英文教材中某些章节或内容有所选择。

四、尝试多种考试改革方案,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考试不仅具有测评教学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功能,更具有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作用。

受其国家教学模式及教育背景的影响,我校留学生的学习纪律不是很好,经常有迟到旷课现象,另外学生学习松懈,不希望课后布置太多作业,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以及有效跟踪学生对所授知识的了解情况,笔者严格考勤,经常用上课前10分钟对他们进行一个小测验。在对他们进行最后考评时,笔者会充分考虑他们的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和多次小测验成绩)和最后一次的考试成绩,其比例分配为:4:6,这样强调他们的平时成绩,让他们注重平时学习的积累。

对中国学生在进行全英文教学的尝试阶段,也可以像对留学生一样,采用多种考试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考试改革,对学生进行一些计算机仿真练习和课堂小测试等训练,在给他们最好考评时,加大平时学习成绩的比例。当这种全英文教学日趋成熟之后,慢慢实现学校对考试课程的比例分配2:8,使课程教学更具综合性和挑战性。

五、结束语

与传统的双语教学相比,全英文教学更加重视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全方位地应用英语的同时,更重要的在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这也向老师和学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何成功地对中国学生进行全英文教学还需要不断的探讨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谭会萍.关于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2008)[EB/OL].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2]王东云,范为福.自动控制原理双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3] James W.Nilsson,Susan A.Riedel.Electric Circuits(Eighth Edition)[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4]王旭红,吴素平.留学生“电机学”课程全英语教学探讨.中国电力教育[J].2011,(19).68-69

[5]徐国峰,宋卫菊,卢松玉,王玫.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 科技视界[J].2011,(22).

第三篇:关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前国内高教界正在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工科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培养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综合设计能力。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是各高校培养机械类以及近机类专业学生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由理论基础课程的学习通向专业课程学习的桥梁和纽带,是了解和掌握工程设计计算的开端;它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有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设计一般机械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毕业设计),是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综合性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能力训练。针对目前的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工程意识、综合设计能力与创新意识,将此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总思路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思考。

1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目前该系列课程的设置主要由以下几大模块组成:

(1)公差与配合研究机械设计中是怎样正确合理的确定各种零部件的几何精度及相互间的配合关系,研究测量工具和仪器的测量原理及正确使用方法,掌握一定的测量技术。

(2)理论力学

研究质点、刚体的静力学、运动学及动力学。静力学研究物体在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的规律;运动学研究物体运动的几何性质;动力学研究物体在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3)材料力学

研究杆件材料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应力、强度、刚度以及导致各种材料变形与破坏的规律;为受力构件提供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的理论基础条件;解决结构设计安全可靠与经济合理的矛盾。

(4)机械原理

研究机械中机构的结构组成、运动、以及机器结构的受力和设计。

(5)机械设计

研究通用机械零件能量的传递方式、材料、形状尺寸、润滑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这些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具有机械设计的初步能力和为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但是这些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面广、系统性强、学时多,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完整性,这种教学模式不能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如果按照课程设置的方式,以“教”为中心,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目的,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的培养,往往学生理论考试成绩较高,但实际设计和应用能力不强,这与企业需求脱节;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重视学习者知识的接受与理解,不重视知识建构和发现的方法;没有充分发挥先进的实验技术和网络在支持个别化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教学管理方面的巨大优势。

2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2.1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积极认识或意识倾向,当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愉快地学习,积极主动获取知识。但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有限的,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会引起他们思维疲劳,甚至厌烦。

针对本课程可从以下来展开学习兴趣的激发:

在学生刚刚接触该课程的时候,首先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程设立的目的;对后面其他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什么作用;对今后工作中可以用来解决那些技术上的问题。这样以来学生就会意识到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该课程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动态的多媒体电子课件,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表现力,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使学生从原来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书本知识还原于生活实践,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的欲望,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常见机械、机电设备中的动作、工作原理,让学生找到其存在和应用了那些平面机构,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例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在讲解间歇运动机构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大家在看电影的时候,总感觉画面有停顿感?学生开始各种各样的思考和讨论,多数同学的意见是不完全正确的,这时老师再给予正确的引导式归纳总结:为了适应人们的视觉暂留现象,要求影片作间歇运动,所以放映机采用四槽槽轮机构,当传动轴带动圆销每旋转一周,槽轮相应地转过90°,因此能使影片的画面作短暂的停留,这样以来使学生听了以后兴趣盎然。采用这些方法不仅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思路。

2.2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因此,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应不时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机械设计基础而言,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为最终目标,以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的原则来确定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体系结构;通过引入现代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以基本知识、原理部分作为基础,发展平台,注重设计与制造有机结合、机电液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大胆创新。

在教学及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变传统的、被动的、低效的实物模型来实现机构及装置设计为先进的、主动的、高效的可视化CAD三维参数化建模来实现装置乃至产品的创新设计;带动学生一起分析如何实现机构及零部件的优化设计,从一些实际的问题入手,来考虑那些部件的结构可以实现优化设计,创新设计,分析新的设计会带来机械装置实现其功能方面具有哪些好处;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做课程设计时,让学生利用所学基本原理对日常生活中的机器、装置的原理进行分析,通过文献查阅,加以改进,或者提出自己的想法,并把自己的构思用论文或专利的形式加以表达,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在实验课的讲授方式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让学生知道某种结构为什么是这样,动力是否可以通过其他的传动方式实现。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又使学生的实际能力得到锻炼;通过开展创新设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授挠性传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自行车采用了链传动的方式来驱动车轮前进。链传动具有瞬时的传动比不稳定、工作时有噪声、易脱链等缺点,带传动有承载能力不大、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的缺点。而它们的各自的缺点都是对方的优点,那么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挠性传动方式使得它们的特点得以均衡呢?因此就以此为作业任务让学生自己去按所学的知识和创新的理念给出它们的设计方案来。教学效果表明,就出现了“带式链条”比较好的创新方案。于此同时可以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开展机械设计竞赛、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的创新设计大赛。这样以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加强。

2.3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

从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设置模块来看,公差与配合、理论力学及材料力学、机械原理这些内容大多为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内容,而机械设计则是研究机械零件能量的传递方式、材料、形状尺寸、润滑方法的选择与设计。机械设计部分的特点在于各章内容看似相互没有关联,如联接中的键、销、螺栓、联轴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轴、轴承等各类零件,但运用机械原理方法、理论及材料力学知识以及公差配合规则将这些零件汇合才能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机械装备。如果在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能将其对应的机械零部件的设计、机器设备中标准件的选择和应用,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来完成,真正实现“理论用于实践”、“实践巩固理论”,这样效果将会更好。

以培养学生机械系统方案创新设计能力为目标,以设计为主线,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体的新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合理地确定课堂和实践重点,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该教学模式提倡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理念,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以工程设计实例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始终,体现学习-设计-再学习-再设计的循环渐进的学习过程。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只有密切联系工程实际,不断加强对机构及机器的研究和分析能力,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设计与创新能力。在教授的过程中通过更新教材内容、增加实践环节,使理论教学的第一课堂与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相互协调,从而营造理论学习-设计实践-实验三维一体的学习氛围,以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面宽广、创新设计能力强的实用性、技能型机械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

3小结

通过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现状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几种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加以重视和探索。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教学举措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知识运用的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果能将其余后续专业课课程教学方法同该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使整体的教学计划形成通畅脉络,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模式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专业领域的综合的设计能力,能够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奠定基础。

第四篇:环境设计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的论文

一、研究性教学改革内容

研究性教学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总结经验,在研究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

1.确立研究性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模式,变简单的讲授和辅导教学模式为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课题研究汇报教学和课题研讨评点教学模式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基础理论的讲授适当运用对话、交流的方式,启发学生自主探寻知识;在设计课题研究中,运用问题解决模式,引导学生针对课题大胆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开展研究工作,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分组讨论和陈述交流并重;最后,教师对课题研究要及时引导、点评,得出开放性、建设性的结论。

2.加强课程间的有机联系

在设计课程中真正做到将理论知识、认识实践与设计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在课题研究中综合运用。就环境设计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整合技术与艺术、涵盖科技与人文诸多领域的综合性、交叉性专业。因此,教师要协调多方面因素,在总的课题研究之下增加分支课题并进行专项研究,可以在不同的设计课程中有重点地研究相关的分支课题。如,在餐饮空间设计中引入历史主义和乡土主义的研究,作为设计史课程之外对于风格样式的深入研究,并应用于设计项目;在办公空间设计中,可以对空间行为、生态建筑、办公室文化、企业文化甚至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和途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各具个性的设计。

3.研究设计方法论,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向学生介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大师的设计理论,对于同样的设计课题、同样的灵感来源,由于其设计方法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所得出的设计方案将会千差万别,更具个性化。研究设计方法论有助于学生完善自身的设计语言,避免设计方案的东拼西凑,保证设计作品的原创性。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课堂实施方案

在专业设计课的教学中,运用理论研究成果,将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运用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方法,在基础理论的讲授中适当运用对话、交流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出一些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让学生课后思考;第二阶段,对第一阶段提出的问题以研究报告的方式在课堂上汇报、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第三阶段,提出本课程的专业设计项目,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兴趣特点和解决方案提出扩展课题研究,进行课堂展示,互相学习,提供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第四阶段,设计方案深入制作,研究并交流制作方法;第五阶段,汇报课程设计成果,教师对课题研究进行讲评、总结。在教学中,要改变观念,创设开放、宽松、互动的教学环境和气氛:学校方面,要加强图书馆、阅览室以及电子阅览室建设,增设更多具有特色的工作室,为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场所、设备、技术等支持;教师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提升素质和能力,成为学者型、研究型、合作型教师;学生方面,要激发研究兴趣,转变角色,掌握设计研究能力。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特色

1.转换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

变简单的讲授和辅导教学模式为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课题研究汇报教学和课题研讨评点教学模式相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将讲授与对话交流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自主探寻相结合,学生陈述与教师讲评相结合。

2.变被动积累为研究性学习,掌握研究方法,解决设计问题

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变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被动学习、死记硬背为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对设计课题进行个性化研究。

3.解决设计原创性的问题

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对设计课题进行多方位的研究,按照自己的思路获得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建构独特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语言。通过设计概念的提出、转化,形成原创性的设计作品,有效避免设计方案中的抄袭或拼凑。

四、结语

研究性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意识和设计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研究性教学模式,结合设计项目实践训练,教会学生设计方法,会让其终身受益。

第五篇: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摘 要】电工电子是技工院校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本文针对该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探索,以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电工电子;教学模式;创新与探索;评价体系

电工电子是技工院校电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为学好专业核心课程构建基础知识体系。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使电工电子这门课程发展建设得相当完善。但随着时代不断进步,技工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近年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开展,针对电工电子课程如何适应新阶段的新要求,是我们所要面对的教学课题。

一、电工电子传统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目标分析

电工电子教学目标比较注重学生对电工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建立,特别是对电工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习惯于对理论计算公式的记忆和运用。比如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电压定律,叠加定理等等。电工电子课程传统教学目标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没有真正重视学生实际职业技能的提高。所以正确调整教学目标十分重要,需要我们对该课程功能和培养方向进行全面的了解并进行深入的剖析。

(二)教学内容分析

电工电子教学内容基本分为理论知识内容和实验操作内容两大部分。理论知识内容主要采用章节体系讲授电工学知识体系各个章节的内容,教学内容侧重于理论的电学定理的理解和记忆,缺乏工程实际电学案例的分析内容。实验操作项目主要是典型的电学实验分析,并侧重于常规实验的验证例如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叠加定理的验证,戴维南-诺顿定理的验证等等。实验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创新性,实验操作内容实际应用价值不大。导致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三)教学方法分析

电工电子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分为多媒体教室授课和实验室教学两种。多媒体授课主要是对电学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分析;实验教学是对电学理论的实验项目进行操作并测量相关电学参数并进行记录。这两种教学方法根据教学进度分开安排的,常常造成学生上理论课时无法对电学理论中重点难点深入的理解,对知识点容易忘记。实验操作时往往因为缺乏电学理论的理解,所以做实验时比较被动,没有理解实验目的和方法,造成实验过程的盲目。

二、电工电子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

(一)教学目的和培养方向的转变

现今的技工院校电类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作为主流,所以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培养目标从传统的知识理论型体系转变为技能应用型体系。特别是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潮流下,实现学院和企业的零距离对接。要求我们制定电工电子课程教学目标时,要侧重实用性教学目标,培养能够进行电类实际工程操作,维护,检修的高技能人才。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和创新

电工电子课程内容应当遵循教学目标培养实际应用技能为依据来进行重新合理的配置,理论性内容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舍,把理论性过强学生理解困难的内容删除,增加实际案例内容,以适应发展要求。可以把一些陈旧的验证性实验变成新型的实验设计项目。通过学生动手设计操作,教师指导来达到掌握实际应用技能的能力。可以把企业的实际工程案例拿到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课程的内容广度和深度。

(三)教学方法模式的改革探索

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多种教学方法的探索。把理论讲授和实验实训有机结合起来,教师采用边学边教边做的启发式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适当引入项目案例式教学,把实际的电学项目引入课堂之中,让学生运用电学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训设备来进行创新式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教师进行过程评价和质量控制。让学生能从项目分析,项目设计,项目解决,项目评价等一系列过程中学习到真正的分析实际课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师资队伍的优化

电工电子课程改革还在于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把传统的卷面考试成绩评价体系改为多元化评价体系,并进行过程教学质量评价。将学生实际能力提高作为评价的重要因素,把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总体表现作为重要依据。同时为了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转变,对中青年专业教师提出更高的教学水平要求。可以通过送教师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学习企业的先进生产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积累实际生产项目和案例作为教学资料。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从而更好地运用到教学工作中,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探索是需要综合分析并进行质量评价的。教学模式创新探索面临机遇和挑战,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是时代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传统的机制和模式制约创新模式的开展,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并坚持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向东.维修电工教学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4(2):53-54

[2]汤百智,杜皓.论高职实践教学过程的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2006(2):46-47

作者简介:

束伟(1983~),男,江苏盐城人,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数控技术系,助教,主要从事电气控制、维修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下载“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燃烧学》课程的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燃烧学》课程的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模式与探索

    教学模式与探索 ——理想课堂与课堂理想境界之五 傅东缨 时下,追求高效课堂、魅力课堂、理想课堂已成为全体教师同仁追求的高点。在诸种践行的举措中,教学模式的变革已成为提......

    语文教学模式探索

    语文教学模式探索 [关键词]语文 教学模式时代在变,教材在变,教学理念与方法也在发生着变化。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师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新课标与过......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合集5篇)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初一级 杨远爱 三位一体教学中如何预习2011-01-12 17:41高鹏英[博客]533 字, 阅读 127, 评论 0 本文收录在621319: 教师博客 第一......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下高中英语新课改探微

    河池宜州市高级中学 苏钰梅 【摘 要】以学校、教师和学生为参考要素的“三位一体”教学方式,其涵盖着学校软硬件的全新构建;教师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教学素养,积极参加教学培训......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索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索 摘 要:“管理信息系统”旨在提高学生对信息系统的认识、分析和设计能力,是计算机、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等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因此,改革教学模式......

    日语泛读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精选多篇)

    日语泛读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文章从日语泛读课程的设置以及内容特色出发,分析日语泛读课程的教学特点,旨在区别泛读课程与精读课程。力求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新......

    微课程在翻转课堂中的实践模式探索

    微课程在翻转课堂中的实践模式探索 (一)微课程的概念梳理 关于微课有各种定义,我通过网络搜索后结合我的认识归纳整理如下。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

    在“自主五步”教学模式中探索提升

    在“自主五步”教学模式中探索提升 龙津小学陈美华 我县“自主五步”教学模式的实施已经进入攻坚年,我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已尝试、反思近三年,随着课改常态课评定活动的开展,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