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于加快佛山市工业设计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含5篇)

时间:2020-10-14 12:0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对于加快佛山市工业设计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对于加快佛山市工业设计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第一篇:1.对于加快佛山市工业设计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附件 1

关于加快佛山市工业设计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2012 年 12 月 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工业设计城时对我市工业设计发展亲自关心、亲自过问、亲自指导,引领我市工业设计发展迈入新时代。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加速推进工业设计与现代制造业及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我市工业设计向绿色化、体验化、定制化、协同化、智能化迈进,让“佛山工业设计”成为代表我市工业发展水平的一面旗帜,根据《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业〔2010〕390 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我省工业设计发展的意见》(粤府办〔2011〕9 号)及相关法律法规,现就加快我市工业设计发展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我市工业设计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抢抓我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工业设计走廊”、建设我市为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机遇,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增强设计创新能力,培育高端设计人才,全面提升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和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水

平,将我市打造为“中国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创新区”①。

(二)基本原则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强化工业设计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提高工业设计国际化水平;坚持设计引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推动工业设计向规模化、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坚持统筹协调与重点推进相结合,完善工业设计产业链,打造工业设计示范龙头企业,引领和带动全市工业设计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企业协同创新、专业人才支撑的工业设计产业创新体系。

(三)发展目标

以建设一个覆盖全市、辐射珠三角、服务粤港澳的“中国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创新区”为核心,增强创新设计能力,加快设计产业发展,提升设计服务水平。力争到 2022 年,全市工业设计投入规模超过 120 亿元(包括工业设计企业和企业工业设计部门),撬动制造业产值 12000 亿元以上②,对全市产业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再争创 1 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新增 11 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在制造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争创 1 家国家级工业设计研究院、2 家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设计服务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

① 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当前,我市提出加快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工业设计赋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我市制造业基础雄厚,体系完备,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市工业设计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与制造业结合较为紧密,具备先进设计与先进制造深度融合的先天条件。综合考虑国家宏观发展的战略层面、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及地方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我市将成为建设“中国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创新区”的最佳选择。

② 据深圳、顺德等地的调研数据表明,我国工业设计投入产出比在 1:100。

构建“一核双基两翼两圈”③ 的工业设计片区,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工业设计机构,打造一支能力强、素质优的专职工业设计师队伍(其中高级、中级职称数量保持在较高水平);工业设计相关专利数持续增长,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工业设计发展规模和水平位于全国前列。

二、优化各方资源,塑造“佛山工业设计”品牌 (一)全力打造以佛山“市长杯”为龙头的品牌系列设计赛事活动

提升佛山“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活动的龙头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我市现有设计赛事的资源优势,统筹谋划,强化支持,形成主题突出、各具特色、彼此呼应的市、区、镇及各行业、企业工业设计活动体系,塑造“佛山工业设计”品牌形象。

(二)积极打造具有佛山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设计活动品牌

进一步提升“佛山工业设计周”的影响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性的展示佛山“市长杯”的创新成果,促进专业赛事与地方优势特色产业有效互动,促使“佛山工业设计”更具品牌效应。加强与国内、国际知名设计组织和设计机构的联系,积极引入全国性和世界级设计资源,打造工业设计品牌活动。

(三)争创全球“设计之都”

以佛山制造为基础、工业设计为特色、本土文化为依托,③ 一核——围绕广东工业设计城着力打造我市“工业设计产业核心区”;双基——发挥传统文化创意集聚优势和现代文化与科技汇聚优势,夯实我市工业设计发展的“文化”和“创客”两大基石;两翼——西部和北部两个片区作为我市地理空间的“两翼”,共同构筑起我市“工业设计发展翼”;两圈——构建“泛家居工业设计产业圈”和“装备制造工业设计产业圈”。

争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UCCN)的全球“设计之都”,使“佛山工业设计”品牌迈向国际舞台。

三、优化设计片区布局,打造“中国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创新区” (一)构建“一核双基两翼两圈”设计片区,优化全市工业设计空间布局

我市工业设计的空间布局总体以“一核双基两翼两圈”为目标,着力打造我市工业设计“产业核心区”“产业联动区”,构建“泛家居工业设计产业圈”和“装备制造工业设计产业圈”,服务打造我市泛家居和装备制造二个超万亿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及其他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

(二)打造“中国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创新区”,推动高质量发展

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工业设计走廊”以及我市加快推进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建设、加快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打造一环科技创新圈等区域发展战略要求,紧紧围绕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推动全市工业设计创新资源开展要素重组、功能优化和系统重构,促进设计资源要素跨区域、跨产业流动,支持聚集区载体建设,促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及相关产业融合,将佛山打造为“中国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创新区”。

四、优化设计赋能有效路径,推动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聚合化发展 (一)以“产业设计化”引领工业转型升级

支持制造企业建设工业设计中心,引导制造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传统优势产业、历史文化产业、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新材料产业与工业设计的深度融合,增强企业竞争力。鼓励发展融合传统工艺、现代元素以及岭南文化特色的工业设计项目和产品,致力提升工业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支持企业购买工业设计服务,引导企业应用工业设计成果,推动产业设计化。

(二)以“设计产业化”做强工业设计产业

扶持专业化工业设计企业发展,提升设计服务能力,激活设计需求,促进工业设计企业集聚发展,在政策扶持、项目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推动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创新基地和园区建设,促进设计产业化。

(三)以“设计+ + 制造”聚合化提升设计创新水平

鼓励我市企业开展“工业设计+优势制造+互联网+人工智能+销售服务+品牌营销”等设计协同创新,探索产业链共赢模式。支持本地制造企业与全球知名设计公司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提升设计创新发展水平。

五、优化设计人才结构,加快工业设计引智育才步伐 (一)创建“佛山工业设计智库”

成立“佛山工业设计智库”,聘请一批国际国内顶尖设计专家为成员,为我市工业设计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二)积极引进和培育高 端设计人才

研究出台针对高端工业设计人才的认定标准和引进培育优惠政策,吸引国家特聘专家、国际知名设计师等高层次设计人才以灵活开放的方式为我市服务。建立常态化、网络化设计培训机制,支持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工业设计产学研用合作。

(三)加强工业设计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美欧日韩以及港澳台地区在工业设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设计人才交流、设计教育交流、设计文化交流、智库交流和企业交流等活动,建立重大项目联合研发设计战略合作机制。

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工业设计服务平台

依托工业设计研究院、行业组织、设计机构、相关高校,加强设计基础研究和设计工具开发,建设开放共享的研究开发平台、协同高效的成果转化平台、产学研联动的人才培养平台等,面向全市提供市场化设计服务。支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实现设计服务平台的开放共享,推动建设支撑制造业创新的公共服务体系。

七、加强组织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加强顶层规划,构建全市工业设计创新系统

1.。

加强领导与组织协调工作。建立健全佛山工业设计领导机构,设立“佛山工业设计联席会议”制度,由市主要领导担任召集人,成员包括各区以及市发改、工信、商务、科技、人社、财政、文广旅体、教育、市场监管、金融等部门。一年召开一到两

次联席会议,研究部署我市发展工业设计的相关工作。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设立“佛山工业设计联席会议办公室”,落实“佛山工业设计联席会议”有关部署安排,组织、协调和指导各区和相关部门的工业设计工作。

2.创新工业设计工作机制。成立“佛山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事业单位),受“佛山工业设计联席会议办公室”领导,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佛山工业设计联席会议的决策部署和安排,承担佛山工业设计的具体日常工作,推进多元化工业设计载体平台建设,构建集工业设计优秀产品展示、工业设计创新成果转化、工业设计先进技术交流、工业设计高端人才引育于一体的运行体系,推动我市工业设计发展。

3.构建佛山市工业设计创新系统。整合工业设计的行业、产业和专业资源,理顺全市工业设计各相关方的关系,明确各方职责,形成由“佛山工业设计联席会议”统领,“佛山工业设计联席会议办公室”协调和落实,“佛山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具体执行,各级、各部门,各行业、产业、专业协同创新的工作运行新机制。

(二)加大政策落实和创新力度,加强资金保障

贯彻落实国家和广东省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制定完善有利于工业设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专项政策,出台《佛山市工业设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佛山市推动工业设计发展扶持办法》,加强对政策的宣传和统筹协调工作。市、区两级加大投入,支持工业设计发展。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工业设

计重大活动、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研究院、工业设计创新能力建设、高端工业设计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区载体建设、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建设。

(三)加强行业发展管理与规范,优化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行业协(学)会、商会等社会组织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建立健全工业设计行业发展自律机制。加强引导与扶持,进一步发挥协会等在设计成果推广和转化方面的促进作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政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支持力度,有效抵制和约束设计侵权行为。

(四)加强宣传推广,营造工业设计发展良好氛围

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认识工业设计、了解工业设计、应用工业设计的良好氛围。树立佛山“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活动标杆,办好“佛山工业设计周”,鼓励我市设计行业组织从事各类工业设计推广活动,提升“佛山工业设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自媒体等各类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推动工业设计理念深入人心,促进全社会尊重和激励设计创新。策划一批以工业设计题材的精品,宣传佛山设计品牌,讲好佛山设计故事。

八、附则 本指导意见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佛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解释。

第二篇:邳州市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中共邳州市委

邳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意见

(草稿)

(2011年 月 日)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邳州地处沂沭泗流域下游,素有“邳苍洼地、洪水走廊”之称,水资源调蓄能力较差,洪涝、干旱等灾情频繁发生,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事关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对于我市实施“四大计划”,加快“四大转型”,实现跨越发展、率先发展、富民强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2011年中央、省委1号文件及《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水务改革的意见》精神,结合邳州实际,现就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跨越发展、富民强市”这一目标,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把水利作为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实现防洪重点由农村防洪向城市防洪转变、建设重点由点上工程建设向面上水利治理转变、水功能重点由防洪排涝灌溉向兼顾资源环境民生复合功能转变、重视水利建设向建管并重转变,安全水利、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进一步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基础。

(二)目标任务。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初步建成现代化的水利综合保障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市基本建成标准较高、协调配套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功能齐全、长效管护的农村水利工程体系,优化配臵、高效利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有效控制、河道健康的水生态保护体系,依法治水、管理规范的水工程管理服务体系。全市流域骨干工程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区域骨干工程基本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区域除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城市防洪标准全面达到50年一遇;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达到85%以上,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72%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8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臵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行政执法 2 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到2020年,全市初步实现水利现代化。

(三)主要原则。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大力发展民生水利,让人民群众得益受惠。二要坚持科学治水、人水和谐。遵循水的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臵水资源,有效保护水资源。三要坚持标本兼治、统筹兼顾。实行防洪除涝抗旱并举、开源节流保护并重、建设管理改革并进,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促进城乡水利协调发展。四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民参与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的合力。五要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努力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加强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不断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各种障碍,形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水利发展活力和动力。

二、突出加强农村水利工作

(四)大兴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实施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坚持“统一规划、综合配套、集中建设、连片治理”的方针,抓好2个中型灌区改造;力争利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的机遇,大力加强农田小型灌排泵站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达到沟渠相通、涵闸配套,旱能灌、涝能排,每年建成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积极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强化灌区用水管理,切实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今年重点实施港上、3 铁富、官湖三镇小型泵站改造,车夫山、岔河两镇旱改水工程。

(五)加强高亢地区水源工程建设。支持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建设高亢山丘区水源骨干工程;坚持开源节流并举,加强雨水利用,用好地下水,引好外来水,达到引水有线路,蓄水有塘库,拦水有工程,提水有动力,节水有措施,解决高亢地区灌溉水源,全面改善生产条件,基本实现旱涝保收。

(六)建立农村水利长效管理机制。根据农村水利工程服务功能和运行特点,建立不同形式的管理维护模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经营管理,建立市场运行管理模式;农村河道长效管理,实行市镇两级公共财政补贴为主,受益群众筹资、水土保持综合利用等多渠道筹集维护管理资金;农田水利工程维护管理,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由政府管理的经营承包机制。

(七)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从现在起至2013年再完成解决30.6万饮水不安全人口及125所学校4.62万名在校师生的饮水问题,其中今年完成15.96万人饮水安全工程。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和水质卫生监测工作。强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认真落实国家、省有关政策,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土地供应、税收优惠和供水用电价格优惠政策,供水用电按国家和省有关要求执行居民生活或农业灌溉用电价格。

(八)加强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职能明确、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强化乡镇水利站承担的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水土保持、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职能,结合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镇水利站隶属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体制,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将人员经费和事业经费统一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加强农村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确保农村水利事业健康发展。

三、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九)加大流域防洪工程建设。继续实施东调南下干河堤防险工段加固处理以及沿线因洪致涝影响工程,提高一级支流堤防标准,使之与干河配套,提高整体防洪标准;实施徐洪河东堤封闭工程,修订完善黄墩湖滞洪区防洪除涝规划和防洪调度指挥系统,今年完成290套避洪楼建设任务。

(十)加强以中小河流为重点的区域治理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民便河等11条中小河流治理和运西等3个平原洼地治理工程,今年完成民便河、彭河2条中小河流治理;力争早日实施邳北、邳西大型泵站改造工程,解决8座泵站老化问题;实施邳城闸、西加河地涵等10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工程,今明年完成岔河闸、武圣堂闸、蔡庄闸3座水闸加固建设。

(十一)加强水资源配臵和水生态保护建设。今年重点实施南水 5 北调邳州站建设,完成沿运涵闸漏水治理工程、徐洪河影响工程,继续实现南水北调徐州截污导流工程,实现2013年东线全线通水目标。努力争取沂河橡胶坝等边界闸坝水资源控制工程建设,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河道生态建设,对重点河道健康状况进行评估。落实边界河道水污染防治措施,建立水质监测设施和水污染补偿机制。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统一领导,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县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任务,安排专项资金,并组织实施。依据水土流失调查结果划定并公告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严格执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对水土流失严重的5个丘陵山区乡镇进行小流域治理,完成丘陵山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104平方公里。建立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补偿制度。

(十二)加大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城市防洪屏障工程,使官湖河、城河、老沂河等达到50年一遇。对城区排涝泵站增容改造,加快城区排水骨干河道治理,强化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全面实施雨污分流,切实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全面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今明年重点实施运河站、索家站增容扩建工程。城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要达到规定的防洪排涝标准。

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十三)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管理。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执行水资 6 源论证制度和取水许可审批制度,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或限制审批新增取水。严格地下水利用管理,提出地下水源开采总量和地下水位下降控制措施,制定具体的水源地管理保护措施及水污染应急预案。

(十四)强化用水效率控制管理。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严格执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社会单位用水分类计划,进行精细化管理。合理调配地表水、地下水,本地水、外调水;加大工业节水力度,提高用水效率;结合灌区改造,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促进中水回用,构建中水市场运营机制;建设节水型社会。

(十五)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执行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管理制度和新(改、扩)建排污口论证同意审批制度,加强重要河段、水库和排污口水资源质量监测,防止水质恶化。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和环境评估制度。新(改、扩)建涉水项目必须符合水功能区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防洪规划要求。

五、加强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十六)提高防汛防旱应急处臵能力。严格落实防汛防旱行政首长负责制,健全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强化防汛应急响应和联动机制,推进防洪风险管理,完善各类应急抢险救援预案,加大防汛抢险专业队伍建设力度,健全防汛物资储备体系,努力实现“指挥决策科学化、应急处臵规范化、防汛抢险专业化”。加强人工增雨等影响天气能力建设,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

7(十七)强化河道水域管理。建立健全河道管理体系,实行“河道蓝线”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河道管理“河长制”。严格河道水域管理,落实占用补偿措施。岸线开发利用必须符合防洪规划、水功能区管理要求,维护水利工程安全和能力,明确开发利用控制条件和保护措施。严格实行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影响评价、水规划同意书和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加强采砂管理,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

(十八)加强工程管理。以建立良性运行机制为目标,以落实法人管理责任为重点,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财政要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要求,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加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市场培育,积极推进“管养分离”,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理顺投入渠道,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各类水利工程、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投入,切实解决“重建轻管”问题。

(十九)积极推进依法治水。认真贯彻执行《水法》等水法律法规,加大水利法规宣传,增强全民水法治观念。健全水事纠纷调处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加大水利综合执法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严肃查处各类违法案件,维护良好水事秩序。做好水库移民安臵工作,落实后期扶持政策。

(二十)增强水利科技支撑能力。大力实施“科技兴水”战略,健全完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水利现代化基础研究和技术服务,加大先进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力度。增加水利科研经费 8 投入,加强水利科技队伍、平台建设和项目管理。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化通信技术、遥测遥感技术等在水资源管理、应对极端气候、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以水利信息化引领和带动水利现代化。

六、建立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二十一)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政府要发挥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财政性资金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财政确保当年可用财力的2%-4%用于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地方财政专项水利投入。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的农业土地开发资金,要按规定比例用于农村水利建设。城市维护建设税要划出不少于15%用于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

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力度,切实用好中央和省级有关水利发展的各种政策,最大限度争取国家、省对中小型水闸、农村饮水安全、防洪工程、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等项目支持和资金投入。充分利用省对城市防洪排涝、地方基建、水环境治理等“以奖代补”、“先干后补”等水利建设项目的补助政策,加大相关项目投入。

加大整合项目资金力度,按照“政府统筹,统一规划,统一资金,统一实施”的要求,凡与水利建设有关的农业综合开发、财政 9 扶贫、以工代赈、土地开发整治等财政性资金,要结合水利建设总体规划整合用于水利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十二)加大水利规费征管和融资力度。继续征收水利建设基金、防洪保安资金、南水北调基金等财政性资金用于重点水利建设。加大国家法规政策规定的水资源费、水土流失防治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及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等水利规费的征收力度,不得随意减免,并逐步调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所征水利规费全额用于水利建设。加强各类用于水利建设的财政性资金征收力度,确保应收尽收、规范使用。

创新融资机制,把经营性为主的水利项目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全面推向市场。民营企业按规划建设的水利项目,产权和收益归投资人。民营企业投资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工程,享受与集体经济组织同等补助政策。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建立各级财政奖补机制,支持和鼓励农民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兴修村级农田水利工程。

七、大力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二十三)积极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国家、省、市要求,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推进,促进水资源优化配臵。健全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

10(二十四)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充分发挥水价调节作用,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提高非农业用水价格,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二十五)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水利工程运营改革。鼓励水利基础设施和建设项目进行民营化试点,鼓励盘活变现国有、集体水利资产,走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民营资本、外资、金融资本和其它社会资本投资水利工程建设,通过资本经营、特许权经营等方式,盘活水利资产,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收—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积极探索和建立水利资金有偿使用、滚动发展的新机制,对小型水利工程实行拍卖、租赁、承包、股分合作或有偿转让等多种形式收回资金,滚动发展,进一步提高水利投资的综合效益。

八、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

(二十六)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做到认识到位、投入到位、管理到位。水利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加强水利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抓好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尽快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和办法,共同推进水利事业发展。要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开展创先 11 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十七)加强检查考核。要把水利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实行防汛防旱、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水库安全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对水利建设、管理、改革等各项任务进行检查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确保各项投入政策落实到位。加强水利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强化财政、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责任。

(二十八)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发展。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水利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为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对在水利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政府要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统一思想认识,大力发扬团结治水的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掀起水利建设新高潮,努力开创全市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为我市实现跨越发展、富民强市提供更加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第三篇:邳州市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中共邳州市委邳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意见

(草稿)

(2011年月日)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邳州地处沂沭泗流域下游,素有“邳苍洼地、洪水走廊”之称,水资源调蓄能力较差,洪涝、干旱等灾情频繁发生,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事关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对于我市实施“四大计划”,加快“四大转型”,实现跨越发展、率先发展、富民强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2011年中央、省委1号文件及《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水务改革的意见》精神,结合邳州实际,现就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跨越发展、富民强市”这一目标,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把水利作为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实现防洪重点由农村防洪向城市防洪转变、建设重点由点上工程建设向面上水利治理转变、水功能重点由防洪排涝灌溉向兼顾资源环境民生复合功能转变、重视水利建设向建管并重转变,安全水利、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进一步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基础。

(二)目标任务。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初步建成现代化的水利综合保障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市基本建成标准较高、协调配套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功能齐全、长效管护的农村水利工程体系,优化配臵、高效利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有效控制、河道健康的水生态保护体系,依法治水、管理规范的水工程管理服务体系。全市流域骨干工程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区域骨干工程基本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区域除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城市防洪标准全面达到50年一遇;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达到85%以上,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72%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8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臵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行政执法

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到2020年,全市初步实现水利现代化。

(三)主要原则。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大力发展民生水利,让人民群众得益受惠。二要坚持科学治水、人水和谐。遵循水的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臵水资源,有效保护水资源。三要坚持标本兼治、统筹兼顾。实行防洪除涝抗旱并举、开源节流保护并重、建设管理改革并进,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促进城乡水利协调发展。四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民参与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的合力。五要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努力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加强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不断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各种障碍,形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水利发展活力和动力。

二、突出加强农村水利工作

(四)大兴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实施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坚持“统一规划、综合配套、集中建设、连片治理”的方针,抓好2个中型灌区改造;力争利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的机遇,大力加强农田小型灌排泵站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达到沟渠相通、涵闸配套,旱能灌、涝能排,每年建成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积极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强化灌区用水管理,切实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今年重点实施港上、铁富、官湖三镇小型泵站改造,车夫山、岔河两镇旱改水工程。

(五)加强高亢地区水源工程建设。支持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建设高亢山丘区水源骨干工程;坚持开源节流并举,加强雨水利用,用好地下水,引好外来水,达到引水有线路,蓄水有塘库,拦水有工程,提水有动力,节水有措施,解决高亢地区灌溉水源,全面改善生产条件,基本实现旱涝保收。

(六)建立农村水利长效管理机制。根据农村水利工程服务功能和运行特点,建立不同形式的管理维护模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经营管理,建立市场运行管理模式;农村河道长效管理,实行市镇两级公共财政补贴为主,受益群众筹资、水土保持综合利用等多渠道筹集维护管理资金;农田水利工程维护管理,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由政府管理的经营承包机制。

(七)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从现在起至2013年再完成解决30.6万饮水不安全人口及125所学校4.62万名在校师生的饮水问题,其中今年完成15.96万人饮水安全工程。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和水质卫生监测工作。强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认真落实国家、省有关政策,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土地供应、税收优惠和供水用电价格优惠政策,供水用电按国家和省有关要求执行居民生活或农业灌溉用电价格。

(八)加强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职能明确、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强化乡镇水利站承担的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水土保持、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职能,结合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镇水利站隶属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体制,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将人员经费和事业经费统一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加强农村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确保农村水利事业健康发展。

三、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九)加大流域防洪工程建设。继续实施东调南下干河堤防险工段加固处理以及沿线因洪致涝影响工程,提高一级支流堤防标准,使之与干河配套,提高整体防洪标准;实施徐洪河东堤封闭工程,修订完善黄墩湖滞洪区防洪除涝规划和防洪调度指挥系统,今年完成290套避洪楼建设任务。

(十)加强以中小河流为重点的区域治理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民便河等11条中小河流治理和运西等3个平原洼地治理工程,今年完成民便河、彭河2条中小河流治理;力争早日实施邳北、邳西大型泵站改造工程,解决8座泵站老化问题;实施邳城闸、西加河地涵等10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工程,今明年完成岔河闸、武圣堂闸、蔡庄闸3座水闸加固建设。

(十一)加强水资源配臵和水生态保护建设。今年重点实施南水

第四篇:加快佛山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十大措施征询意见稿(2007-09-21)

加快佛山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十大措施

(征询意见稿)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46号)和省建设厅等五部门《转发建设部等四部委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通知》(粤建建字[2007]49号)及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优先发展佛山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佛府办[2006]356号)文件精神,为切实推进我市公共交通的发展,解决城市拥堵和市民出行难的问题,依照佛山市“2+5”城市组团公交规划,计划在近十年内分两阶段来实施公交优先战略:

第一阶段,在本届政府的五年任期内,全市的公交线路要达到289条,车辆总数达到5200辆,比现在公交车总数翻一番;建成广佛地铁,使佛山在轨道交通方面实现零的突破;公交分担率从目前不足5%提高到20%,空调车拥有率超过80%,车辆行驶速度要达到城区道路20公里/小时,城乡道路35公里/小时;第二阶段,从2012年-2017年,全市的公交线路要达到389条,车辆总数达到8700辆,以建成的广佛地铁为依托,再增加一至两条轨道线,公交分担率要达到30%以上,空调车拥有率达到100%。为此,根据佛山实际,提出近五年内促进公交发展的十条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让公交优先理念深入人心

公交优先,是公众利益的优先,是人民大众的优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一项重要工作;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不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要明确国家对城市公共交通的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定位,深刻领会国家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的重要意义,并在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中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宣传,要利用报纸、电台、电视等媒体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各媒体设立专题栏目,报道市和全国公交发展情况,同时,不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公共交通公益性的讲座,在全社会中形成公交优先的共识;二是各相关职能部门要依照市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公交的规范性文件,认真贯彻落实公交优先政策,互相协作,加强沟通,共同推进我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三是以“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和无车日”活动为契机,每年认真组织开展“公共交通周和无车日”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公共交通在社会的影响力,让各方面对公共交通的发展给予关注,为公共交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推动我市公共交通的健康发展。

二、以广佛地铁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我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

一是构建佛山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网络。根据《佛山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我市将在广州地铁线网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轨道交通线网。到2050年,我市将建设10条轨道交通,其中2条为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的延伸线、6条为佛山城市轨道交通线,2条为城际线(即广珠城际线和广佛肇城际线),轨道交通网全长约315公里,呈棋盘放射式结构贯穿佛山五区,其中有9条线路直接与广州线网相连。

二是加快佛山城市轨道1号线(广佛地铁)的建设。广佛地铁全长32.16公里,共设车站21座,总投资约147 亿(佛山投入72亿),预计2010年部分开通,2012年全线通车。

三是要加快佛山轨道交通其余线路的相关前期工作,特别是轨道2、3号主干线的前期工作,要尽快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并规划好地铁和地面公共交通的衔接问题,力争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中心组团和其他组团之间的轨道交通联系。

1佛山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是国家公交优先政策在我市的具体体现,也展现了市委、市政府发展我市公共交通的决心,它将极大提升佛山公共交通通行效率,加快广佛公共交通一体化进程,促进佛山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提高,使我市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意义十分重大。

三、以路网建设为基础,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市基本完成“五纵九横两环”干线路网建设,逐步形成市、区、镇、村四级有机联系的四通八达路网体系,初步实现“30.15”目标。期间,主要建设完成三大路网系统,一是高速公路路网,二是干线公路网,三是城市道路网,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高速公路路网作为城际交通走廊,主要承担过境交通及出入境交通;干线公路网主要沟通我市境内各组团间的联系,并与周边城市的路网有机结合;城市道路网作为城市内交通的主要组成,重点服务城市居民在组团内出行。五年内,我市将建成高速公路约400公里,总投资约500亿元;干线公路将投资约120亿元,建成约150公里;城市道路网也将不断完善,逐步构建成为科学、合理、便捷的现代化城市道路网络体系。

在加大路网建设的同时,尤其还要加强以下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一)公交站场建设:一是充分抓住广佛地铁建设的机遇,做好广佛地铁站与公交站场的接驳规划,建设与广佛地铁车站相配套的公交站场。计划在佛山境内建设车站11座,其中枢纽站4座(魁奇路站、祖庙站、桂城站和南海汽车站),换乘站7座(绿景路、同济路、普君北、朝东、南桂路、雷岗公园和海五路);二是对新建设的城市道路,必须设立港湾式公交停靠站,道路和站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对有条件建设快速公交(BRT)的路段,道路土地资源要预控,为将来建设作准备;三是对现有的城市道路进行改造,有条件的必须进行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的改造;四是推进公交枢纽站的建设,结合上海等地的先进经验,在路网建设时,统筹考虑将枢纽站建设,有的在高架桥下也可建公交枢纽站,以节约土地资源;五是根据城市交通规划要求,将公共交通站场和配套设施纳入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计划,将公共交通站场作为新建居住小区、开发区、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等工程项目配套建设的一项内容,实行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即实施公交专用道的建设。根据佛山实际,在部分有条件的道路(如季华路和岭南大道等),进行公交专用道的设置,也可借鉴常州市的办法,一是设置分时段运行的公交专用道,即在上下班高峰期间,专用道上只允许公交车行驶;在非高峰期间,为了提高道路的使用率,可以允许其他车辆使用专用道;二是在交叉路口设置公交专用道,以此提高公交车辆的通行能力。

(三)公交车辆的更新:一是要求全市公交企业制订相应的公交车辆更新计划,对残旧、破损的公交车坚决淘汰;二是加强对公交车辆尾气的检测,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车辆(特别是冒黑烟的公交车)要进行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要进行强制报废;三是要抓住南海公交转制的契机,在今年底更新公交车辆300台,三年内将南海585台公交车全部更新,全部投入高档空调车。

四、加强对城市道路的交通管理,保障公共交通路权优先

要达到使公共交通车辆运行畅通、运能提高、快捷便利、市民满意的目的,必须要加强城市道路的交通管理。

首先是加强对公交专用道的管理。在公交专用道上设置检测系统,对专用道进行车辆监控,对占用公交专用道、干扰公交车辆优先通行的社会车辆要依法查处。

其次是加强公交信号灯的管理。要合理配置公共交通车辆感应信号系统;调整交叉口信号周期、信号相位;科学设置公共交通车辆优先通行信号系统,提高公共交通车辆运营速度和道路资源利用率。

第三是加强交通监控管理,建立完善的交通监控系统,结合我市路网规划和交通现状,根据交通管理的需求,合理布设监控系统的监控端点,逐步建立区域交通指挥中心,实现对各组团和出入口的监控,通过电台和网络,为市民出行提供实时的动态交通信息。

第四是对某些禁行路段允许公交车行驶。在条件许可的单行路段可允许公交车辆双行,在禁止左转的路口允许公交车辆左转等。

第五是要加强对城市道路的科学管理。要合理划分单行道、公交车道和摩托车道,并对占用城市道路作停车场的做法要严格限制。

五、以佛山交通卡(广佛互通卡)为载体,实施科学统计,促进广佛两地互联互通

一是完善佛山交通卡功能,一方面设置老年人优待卡,2008年起对全市优惠(免费)乘坐公交的老年人实施持老年优待卡乘车的方式,通过优待卡采集数据,为政府制定公共交通政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是在与广州“羊城通”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完善与广佛地铁收费系统的对接,确保佛山交通卡在广佛地铁开通后的使用;

二是加快佛山交通卡的推广。其一是在2007年底佛山交通卡要覆盖五区公交行业。其二是在完善公交车辆上的交通卡应用的基础上,从2008年开始,逐步将该卡应用范围覆盖至广佛专线车和出租车。

三是加强交通卡对行业的科学管理,引导老年人错开高峰期乘坐公交车,合理利用公交资源,减少浪费,同时,兼顾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平衡,创造安全、节约、和谐的社会环境。对我市老年人免费(优惠)乘坐公交车在乘车时段上适当限制,即在每天7时半至8时半、下午5时至6时半两个时间段内,老年人乘坐公交车不实施免费(优惠)政策。

在未来5年时间内,计划通过相应的票价优惠、换乘优惠等措施,力争将市民持卡乘坐公共交通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发卡量超80万,公交车辆装机比例达到100%。

六、以服务质量考核为手段,创造实施交通共同体(TC)的条件,加强对公

交企业的行业管理

对公交企业的行业管理,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实施交通共同体(TC),交通共同体由政府直接领导,一方面总体上对整个公交网络和每条线路进行规划,将运营商与公交票务脱离;另一方面,实施区域一票制,引导乘客换乘。

为创造实施交通共同体的条件,除了第五项提出的加快佛山交通IC卡推广和功能提升外,另一方面就是要完善服务质量考核机制。根据《佛山市公共汽车企业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实施办法》,通过政府监督、义务监督员的监督、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媒体监督和严格的服务质量考核监督这五级监督来加强对公交企业服务质量的监管,每条线路每月考评一次,考评车辆数不少于该线路全部车辆的60%,且每季度将考评结果在媒体上公示。

实行服务质量考核与特许经营权挂钩,对服务质量好的企业,按有关政策由政府予以扶持,即对服务质量优秀的企业,采用允许线路经营权延期、许可线路新增或在公交项目招标加分等方式鼓励其做大做强做长;对检查服务质量不达标的企业则采取整改、部分或全部取消经营权等手段来使其退出公共交通运输行业,这样,通过优胜劣汰,从而达到提高全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的目的。

七、以“发展公交与限摩同步推进“为原则,逐步限制各建成区摩托车行驶 明确“发展公交与限摩同步推进”的发展思路,在公交发达起来的同时,让市民自动减少或放弃摩托车出行。目前,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通过实施公交优先政策,大力发展公交,让公交准点、快捷、舒适、畅通,使市民真正体会到公交的安全和便利,从而吸引其乘坐公交出行;另一方面,在中心城区对摩托车采取一定的限制通行措施,具体的措施依照市公安交警的相关方案实施,力争五年内达到全面限制摩托车在各区中心城区运行的目的,为城区交通畅顺创造良好环境。

同时,对私人小汽车家庭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及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合理引导市民采用绿色交通的出行方式。

八、加快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编制,积极推进广佛两地公路客运公交化进程 首先是加快编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围绕佛山轨道交通网络系统,立即立项开展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站场规划及建设,实现轨道交通与地面常规公共交通的“无缝对接”,同时,优化完善常规地面公交线网布局,构成以轨道交通为主干线、常规地面公交为基础的公交线网格局,形成科学、合理、完善、便利的公交系统网络。

优化完善常规地面公交线网布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全市区域内的干线公路网的规划建设,将干线公路网作为连接各组团间的快速公交线路,通过快速公交,有效联系各组团,激活目前相对独立的组团公交规划;二是完善区与镇及镇内公交网络规划,解决我市农村居民的出行问题;三是优化现有的公交线网,依照组团公交规划,调整区域内不合理的线路,以满足市民出行的需要。

其次是积极推进广佛两地公路客运公交化进程。在抓紧广佛地铁建设的同时,积极加强与广州方面的协调,共同推进广佛两地公路客运公交化改造进程,提升广佛两地常规公交的互联互通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资源整合,促进广州和佛山的同城化,使广佛两地市民享受广佛同城的便利。

九、以加快镇域公交发展为亮点,促成我市三级公交网络的和谐统一

镇域公交在全市公交网络中属于薄弱项,它属于我市三级公交网络(区与区,区与镇,镇与村)的最后一级,对于镇域公交的发展,一要做好与市、区连接规划的衔接,二要改变原来由区级交通行政部门包揽的做法,实施镇政府负责规划和投资,区、镇共同管理的战略。具体做法是由镇政府自主规划设计镇域公交线路并建设公交场站,区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指导和日常业务管理。在体制上以镇为主导,根据各村实际确定运行线路、班次;在模式上实行镇内运营,并以镇城区中心枢纽站场为终点,镇外的营运车辆不再到村,一律在城区中心枢纽站接驳;在车型上可采用小巴;在票价上可实行“小额起步,分段收费”,从而加快各镇的公交发展,让镇域公交发展实现新突破,彻底解决农村居民出行难的问题。

十、以政府投入为保障,落实财政对公共交通的投入

首先,为保障公共交通行业长远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城市公交发展专项资金,并纳入市财政预算。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与政策研究、公交资金补贴、公交科研与应用等,实行专款专用。资金的来源由政府依照公交优先政策,每年定额从财政划拨。

其次,对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和对老年人优惠(免费)乘车等政策性措施,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投入。

在五年的时间内,财政根据公交车辆、线路、客源、站场等方面,按属地支付方式(分市、区、镇),实施财政投入:

第一步,对老年人优惠(免费)乘车实施财政投入。

2006-2007年对老年人免费(优惠)乘车的财政投入可通过专业评估机构对公共交通企业在社会公益事业上的投入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企业实施财政投入; 2008年以后根据公交IC卡刷卡的实际发生数作为依据,定期实施财政投入。

第二步票价优惠投入。为吸引市民乘坐公交,自动减少或放弃摩托等出行工具,2008年计划对持交通IC卡乘车的市民,实行票价优惠,同时,对持IC卡转乘的市民,在距上次搭乘时间60分钟内,搭乘下次公交的实行优惠,以大幅减轻市民出行的交通成本,第三步是站场建设投入。站场建设(包括公交枢纽站、换乘站和港湾式停靠站等)要列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同步;

第四步是为了减少公共交通尾气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因此需要对未到报废期的公交车辆提前更新,对这部分车辆政府给与一定的车辆更新补贴,鼓励企业淘汰旧车辆,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第五步是政府对公共交通车辆购置附加税予以适当补贴,以提高公交车辆的档次。

二OO七年九月二十一日

第五篇: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

《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

工信部联产业[2010]39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教育、科技、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商务、国家税务、地方税务、统计、知识产权、银监、证监局,有关行业协会:

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现就促进我国工业设计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的重要意义

工业设计是以工业产品为主要对象,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和工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对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等进行整合优化的创新活动。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广泛应用于轻工、纺织、机械、电子信息等行业。工业设计产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是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是创建自主品牌,提升工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消费需求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设计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工业设计已初步形成产业,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已初具规模;一批制造业企业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工业设计,取得明显成效;专业从事工业设计的企业发展迅速,设计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一些优秀设计成果已经走向国际市场;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工业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是,我国工业设计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工业发展要求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对工业设计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高水平的专门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弱;政策支持、行业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亟待加强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的重要意义,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工业设计加快发展。

二、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政府积极扶持引导,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基本原则。坚持设计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提高工业设计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专业化发展和在工业企业内发展相结合,提升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水平;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为工业设计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发展目标。到2015年,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水平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培育出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设计企业,形成5-10个辐射力强、带动效应显著的国家级工业设计示范园区;工业设计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和知名设计品牌数量大量增加;专业人才素质和能力显著提高,培养出一批具有综合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强的优秀设计人才。

三、提高工业设计的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工业设计基础工作。鼓励科研机构、设计单位、高等学校开展基础性、通用性、前瞻性的工业设计研究。提高工业设计的信息化水平,支持工业设计相关软件等信息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实用、高效的工业设计基础数据库、资源信息库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强资源共享。建立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引导工业企业重视设计创新,鼓励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国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设计中心予以认定。鼓励工业企业、工业设计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机制,促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

支持工业设计创新成果产业化。重点支持促进产业升级、推进节能减排、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成果产业化。鼓励发展体现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和文化特色的工业设计项目和产品。

四、提升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水平

促进工业企业与工业设计企业合作。鼓励工业企业将可外包的设计业务发包给工业设计企业,扩大工业设计服务市场。支持工业企业和工业设计企业加强多种形式合作,通过设计创新,促进工业企业的产品升级换代、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

引导工业设计企业专业化发展。鼓励工业设计企业加强研发和服务能力建设,创新服务模式,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推动工业设计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设计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的兼并重组,不断增强企业实力。

推动工业设计集聚发展。鼓励各地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和产业、资源比较优势,建立工业设计产业园区。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吸引工业设计企业、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园区集聚。培育和认定一批国家级工业设计示范园区,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五、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

完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探索建立有利于工业设计人才成长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工业发展需求的工业设计复合型人才。加强高等学校的工业设计学科建设,加大对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科研、实验的软硬件支持,提升教师水平,支持聘用有实践经验的工业设计人员任教。

建立健全工业设计人才培训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设计园区、工业设计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工业设计实训基地。支持有条件的单位选送优秀工业设计师出国培训,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工业设计经验。鼓励行业协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工业设计培训。

积极引进优秀工业设计人才。鼓励海外优秀工业设计人才回国创业和从事工业设计研究教学工作。鼓励企业招聘海外优秀工业设计人才,完善技术入股等激励机制,妥善解决社会保障和工作生活待遇等问题,为海外优秀工业设计人才回国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六、推动对外交流与合作

提高工业设计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引进新的设计理念、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国内工业设计水平。鼓励跨国公司和境外著名的工业设计机构来华设立设计中心或分支机构。鼓励国内工业企业、工业设计企业与境外设计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健全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服务贸易,不断提高规模、层次和水平。积极承接国际工业设计服务外包业务,推动工业设计服务出口。支持企业“走出去”,鼓励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工业设计企业在境外建立设计研发中心。支持国内工业企业和工业设计企业参与有关国际标准的制定。

七、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提高全社会的工业设计意识。加强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在全国开展工业设计宣传、展览、交流等活动,普及工业设计理念。鼓励地区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工业设计交流与合作。引导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广泛重视和应用工业设计,提高新产品开发能力。鼓励创办高水准的工业设计报刊、杂志和网站。

建立工业设计评价与奖励制度。研究建立工业设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开展工业设计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建立工业设计企业资质评价制度,引导和规范行业发展。建立优秀工业设计评奖制度,鼓励工业设计创新。

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加强市场监管,推动诚信建设,规范工业设计企业经营行为,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作用,加强行业自律,为产业发展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可编制区域性工业设计发展规划,引导本地区工业设计健康发展。

加强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鼓励企业和个人就工业设计申请专利和进行著作权登记。建立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信用公示制度和预警机制,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惩处力度。建立完善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促进知识产权的合理有效流通。鼓励和支持公民及法人以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作价出资创办企业。鼓励在产品或包装等相关物品上标注设计机构或设计者名称。鼓励权利人充分利用知识产权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健全信息统计工作。完善国家统计标准,明确工业设计产业统计分类,提高工业设计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建立工业设计统计调查制度,完善工业设计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促进工业设计信息交流,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八、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工业设计企业开拓市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带动社会资金支持工业设计发展。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对符合条件的工业设计企业给予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立工业设计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税收扶持。企业用于工业设计的研究开发费用,按照税法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前加计扣除政策,鼓励企业加大设计研发投入。工业设计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按照国家税法规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拓宽融资渠道。健全完善政府支持引导、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加大对工业设计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设计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对工业设计企业开展业务。

加大信贷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工业设计企业,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优势企业,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拓宽抵质押品范围,开发适合工业设计企业的创新型金融产品,对其合理信贷需求给予支持。鼓励信用担保机构为工业设计企业,特别是中小工业设计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企业享受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有关政策。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指导意见的要求,加强合作,密切配合,积极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加快发展。各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地区工业设计发展情况的调研和分析,结合实际,制定贯彻本意见的具体办法,并抓好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教育部 科学技术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商务部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统计局 国家知识产权局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十二

下载1.对于加快佛山市工业设计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1.对于加快佛山市工业设计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东省炼化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山东省炼化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省经贸委省石化工业协会省炼油化工协会 山东炼化工业是我省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近几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成品油产......

    《上海市幼儿园园长课程管理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上海市幼儿园园长课程管理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为了进一步贯彻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的精神,市教委《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及......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三权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切实落实《国土资源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

    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客运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客运的指导意见(厦门市人民政府2004年5月11日批转)为加快我市海湾型城市建设,积极解决我市农村群众乘车难问题,根据交通部、省交通厅的部署,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就我市加......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意见 哈发〔2011〕2 号 (2011年3月15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实施我市新战略、建......

    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根据国 务院《关于加快......

    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精)

    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局,国家文物局,文化部各直属单位,各驻外使领馆文化处(组):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最后稿)

    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要研究制定全县旅游业发展战略与改革措施,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旅游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规划布局、宣传促销、市场监管、队伍建设等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