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范文模版]

时间:2020-10-29 21:20: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范文模版]》。

第一篇: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范文模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三篇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1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一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教师上课组织课堂纪律并不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但每个班都有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我行我素。

对于他们数学知识和能力掌握情况的分析 1.对于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新生无论在数学知识上还是数学能力上都有所准备。

就数的认识来看,新生二十以内的数数非常流利和连贯,可以正数倒数 学生在这方面具有良好的知识准备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在幼儿园中大部分学生学习过十以内的加减法,同时在一些家长在家中也进行过辅导,另一方面,数数和十以内数的分解组合学生在生活中有机会使用,因此这方面的准备比较好。

2.在数的计算中,学生对于十以内数的计算较为熟练,这和学生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有关。

3.新生在数感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数感——学生对数的意义理解有一定困难。

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学生对于蕴涵在实际生活中的数的意义的理解较为准确,例如对于“你的小组中有几个小朋友,从前往后数,你是第几个,从后往前数,你是第几个,第*个小朋友是谁”这样的问题,学生的解答没有问题,都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回答,但是对于图形,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可能是学生对图形的认识造成了对数的基数序数意义理解的干扰。

4.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普遍学生关注的范围比较小,角度单一。

建议和措施 1.一年级学生的计算学习要和意义理解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计算策略的优化和算理的渗透,同时在计算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思维的训练。

2.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对学习对象的直接感知。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能力对学生解决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甚至很多学生都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应该加强学生的实际感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把握数的意义和运算的意义,发展数感和符号感。扩大学生的信息贮备,提供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探究数学的生活情景,给学生机会在实际情景中感知、操作、认识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学习数学。

3.空间观念的培养要把握好度,在具体和抽象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在低段要紧密和学生的动手操作相联系,可以通过观察、接触(摸、折、剪、拼等)等各种手段来让学生认识几何形体,建立空间观念。同时,要将生活材料数学化,在具体、半抽象、抽象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在教学中要逐步渗透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已经作为数学知识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步随着数学知识的学习进行渗透。例如一年级教材中有很多地方可以渗透一一对应思想、函数思想、符号化思想的,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落实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学习,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对环境、对老师、对同学、对课堂、对学习、对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思维非常具体,形象,善于机械记忆,不考虑事物的意义而死记硬背。例如:数数从一开始可以流利的往后数数,但是从中抽出一部分数起,就得从头数起,否则就接不下来。因为他们是整体机械记忆的,不能紧紧抓住所记的内容和意义有条理地记忆,也就是理解记忆的能力还很差。这一阶段要培养学生理解性记忆。

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迈进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在观察教材插图时,往往只对期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知觉发展不够充分,做作业时往往看错题,或者把方位搞错,如:常常把毛写成手,把6写成9。在观察顺序性方面,他们显得杂乱无章,观察事物零乱,不系统,没头没尾。他们对能引起自己兴趣和关心的事物,注意力就能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如收看电视中的动画故事片,能看到最后,叫他的名字,他都没反映。这说明他们在一定条件下,注意力集中相当长时间。他们注意力的特点之一是,一旦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上,就记忆了他,而忘记了别的事情,他们注意力范围狭窄。因此,我们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倡导学生开始合作学习。当前入学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独”字突出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随便,想独占老师和其他一切。在具体行动上,还不能很明确区别“自己”和“他人”。课堂上,别人在发言,他还举手喊“老师”,要求发言。做事很少考虑别人。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地让同桌合作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初步的交流合作意识。

查尔斯.里德的一句话说的非常好,让我们一起铭记: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2 第一单元:准备课 教材分析:这一单元有数一数和比多少两方面的内容。

“数一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美丽的校园”情境图;二是从 “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10以内的、用集合圈呈现出来的人或物;三是配合此部分内容的练习题(练习一第1题、第2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提供丰富的计数资源,并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2)丰富的计数资源为学生充分计数服务。

“比多少”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猪兔一家的劳动”情景图;二是从“猪兔一家的劳动”中抽取出来的人或物数量的比较:三是配合此部分的练习题(练习一第3题、第4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使用“猪兔一家的劳动”情景图,生动形象,吸引小朋友的兴趣。

(2)利用图片中的数量关系,使小朋友们生动具体的比较多少。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活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培养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

2.通过教学,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中,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

4.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第二单元:位置 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侨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 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 “<” “=”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提倡算法多样化。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我会拼图。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学重、难点:认识数,学会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分析:本单元主要是先教学数11到20各数,然后教学1到20各数的读数的顺序及大小写数,最后出现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和十几加几、十几减几的口算题。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单元教材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数位,了解每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写11到20各数。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2、通过看图数数,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分类观察等良好的观察习惯。通过摆小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学习数字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第七单元:认识钟表 教材分析:本单元《认识钟表》的内容有认识钟表、认识整时(钟表和电子表)。本单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提供了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第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第三、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妈展学生的九感和符号感。第四,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学会数学思考。第五,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钟表,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

2、会看、会写整时、半时。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通过拨表、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材分析: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即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二是“用数学”,即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会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并能够不明确熟练地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它是退位减法和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操作,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计算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九单元:总复习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共五部分: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用数学。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中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20以内进位加法和10以内加减法,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的含义。

2.熟练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正确较迅速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会辨认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知道整时和半时。

4.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3 这册教材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由于学生刚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校园,因此教师在平日教学过程中既要了解教材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基本情况及差异,注意养成教育。下面就这册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做一简要介绍。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如前所述,这册实验教材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教材的编者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同时还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认数和计算结合,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突出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较好的做法。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1.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这册实验教材的内容安排,以《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扩展知识的范围,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感。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一册相比较,其主要变化是:

(1)调整原“准备课”的内容,增加了“比一比”、“分类”两个单元。

对现行教材“准备课”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保留“开学图”和“数数”的内容,组成第一单元“数一数”。在第二单元“比一比”中,充实了原有的“比多少”的内容,增加“比长短”、“比高矮”等内容。在第五单元“分类”中,充实了分类的教学内容,增加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内容。比较和分类是儿童学习数学时使用的重要方法,也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际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比较和分类思想,掌握比较和分类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2)充实“认识图形”的内容。在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安排了直观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从观察、操作认识立体图形入手,引出平面图形,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与区别,为学生认识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关系积累经验,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增加了“认识钟表”,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和实际操作,让学生认识钟面、直观认识整时和半时,初步体验时间的含义。

(4)在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中注意渗透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的内容。通过例题、练习题、实践活动等内容,渗透简单的形象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数据的收集的方法等。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为了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主动建构、理解数学概念,获得数学方法,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的设计注意下面几点: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例如,分类概念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商店货物的摆放形式引入,让学生运用自己经验理解、体会分类的含义和作用。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例如,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安排了两个开放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由自在的实际活动,感受、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分类教学也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以及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体会、理解对同样的物品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3)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等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素材。例如,第46页的“生活中的数”,展示了儿童生活中经常碰到有关数的表述,这是学生已有的经验,由于溶入了数学的含义,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而且也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

(4)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因此,要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儿童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教材注意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设计的情境、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的风格和色彩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第6~7页、第14~15页、第96~97页、第114~116页等用蝴蝶页展示了:小猪帮小兔盖房、野生动物园、学校运动会、我们的校园等等,这些都是儿童喜欢、熟悉的情境,而在这些有趣、美丽的图画中包含有许多奇妙的知识,需要学生去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就容易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教材还新编了具有亲切感的“编者的话”,设计了新颖的“目录”,努力使学生感到教材是为他们编写的,让孩子们喜欢教科书。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教材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重视了这一点,为教师结合教学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爱钻研等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符合儿童特点的素材。精心设计了:美丽的校园、金色的秋天、美丽的小湖、和平广场、做值日、过马路等情境,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和平、保护环境、尊老爱幼、珍惜时间、遵守交通规则等的教育。例如“美丽的校园”展示的是我国富裕的乡镇中心小学,在学校里学生们努力学习、热爱科学、尊重师长、互相帮助。教材整体体现了丰富多彩、努力向上的学校生活和身心健康的生活态度。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数和计算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紧密联系着的。认数是计算的前提,计算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认识。对初入学的儿童来说,采取逐步扩大数的范围,同时结合数的认识学习一些基本的计算,比较容易理解,也有利于巩固所学的计算。实验教材仍然按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的原则编排,把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为: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退位减法。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采用把10以内的数与加减法分为两段进行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在“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先整体认识1~5各数,再教学加法和减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通过加、减法加深理解1~5各数的关系;然后认识0,出现有关0的加、减法。在“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分为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三段教学。这样的安排便于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数与加减计算。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把减法和加法适当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比较熟练地掌握加、减的计算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实验教材的10以内的加、减法,仍是把加、减法结合起来教学。从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开始,把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把有关的加、减法算式对照排列,便于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逐步体会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逐步会利用联想算出加、减法式题的得数。教材最初出现根据一幅图写出一个算式,逐步过渡到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算式(两个加法的或两个减法的),再过渡到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两个加法的和两个减法的),使儿童在头脑中逐渐建立起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到学习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学生就能把这种规律性的联系运用于学习新知识中,实现学习的迁移。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数概念的建立,对儿童学习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儿童入学时都已经会数甚至会读、写20以内的各数,但是对于数的概念未必清楚。本册教材根据当前入学儿童已有的基础知识,在10以内数的认识方面减少了课时,将一个一个地认识数改为较为集中地认数。先集中认识1~5各数,然后认识0;6~10的认识分为6、7的认识、8、9的认识、10的认识三段进行。但是,实验教材仍然重视学生数概念的建立。在每一段认数教学中,都要教学数的基数含义、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序数含义、数的组成等内容。同时教材注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1~5各数的认识,教材先体现如何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接着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操作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数含义。又如5以内数的大小比较,通过了小猴吃水果的情景图,可以提出各种水果知多少的问题,再通过排一排、比一比,抽象出两个数的比较,认识比较的数学符号。此外,教材还安排了估计一些物品的数量,展示学生用数来表达、交流生活中的有关内容(“生活中的数”)等等。使学生在丰富的操作和实际活动中逐步形成数概念,发展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计算教学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教材的编排仍然采用现行教材的基本结构,特别是20以内进位加法仍然采用先出9加几,然后出8、7、6加几……的编排方式,以便突出“凑十”的计算规律,使学生能够把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新的情况中去。

本册计算教学部分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根据这一理念,本册教材从加减法含义的教学开始就引进了多种算法的思想,并在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中,努力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具体措施是:(1)例题中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材注意提示教师不急于评价各种算法的优劣,保护学生的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2)注意体现因题而异可以采用不同的算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计算方法。以“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教学为例,教材的编排注意了:(1)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提出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学校运动会上的计算问题)。(2)提示教师让学生拥有自主发现的经验,尊重学生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只提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不急于评价)。(3)提供“凑十”的简洁算法,但不要求学生准确地说明算理(不再出“想:……”)。(4)鼓励学生因题而异灵活地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教学9+5的例题)。(5)展示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通过同学间的互相交流,让学生了解计算的多种方法(教学8+9的例题)。

6.直观认识立体,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数和形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都是数学研究的对象。图形与空间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数和形不是各自孤立的,它们是紧密联系着的。人们接触客观事物,往往同时接触到数和形。实验教材从这一册起,仍采取数和形的认识齐头并进的原则编排,加强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本册教材在1~5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安排“认识物体”单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了解自己周围环境中物体的形状,直观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感受这些图形的一些简单特征。

儿童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入学前已经有了一些关于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经验。小学低年级的几何教学,主要的目在于帮助学生逐步发展起空间观念。因此,在这里教材注意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通过大量、丰富的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丰富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体验图形的一些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教材特别注意设计那些学生能亲自参与又有兴趣的活动,如滚一滚、搭高楼、找一找周围环境中的图形等,让学生感受并直观地了解图形的一些特点;教材还通过用一些常见立体图形的,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体验到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大量感知的过程中,逐步体会什么是空间图形,利用这些知识我们能做什么,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为此,本册教材注意结合计算的教学,安排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题目,试图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设计,首先,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与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生动有趣的资源。例如,设计了学校运动会、课外活动、秋游等活动中碰到的数学问题。其次,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例题或练习题插图一般展示了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现实情景,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题目中往往只明显出现一个条件和问题,另一个条件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使学生初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是如何解决的。第三,创设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情境表现了不同的学生想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使学生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的情景图中蕴涵有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信息,揭示了可以选择不同的信息,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第108页例4),等等。另外,教材还注意安排了少量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题目(第31、69、77),使学生初步体会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以寻求多个解答的方法和答案,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气氛中发展创新的意识。

8.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基于这一观点,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际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应用数学,就成为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同时,从儿童认识的发生、发展规律来看,儿童是通过活动在其心理结构和周围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构建知识的。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这册教材分别在第六单元和第九单元之后安排了实践活动:“数学乐园”、“我们的校园”。

设计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由于一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比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小学低年级的实践活动宜采用模拟现实活动与数学游戏相结合的形式。因此,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提供丰富的实际情景。选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活动内容,如投掷、跳绳、赛跑、踢球、出板报等等。这样,既可以给学生以亲切感,也有利于逐渐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这些专门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包含着一些数学问题的现实背景,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其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数学应用意识、与人合作及交流意识得到培养和发展。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关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为此,教材的设计一方面要反映《标准》的理念,另一方面注意为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尽可能提供方便。这主要表现在:(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例如,例题、做一做等的插图,大都展现了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提示教师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并会产生与同伴交流的愿望,达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2)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许多例题插图中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多个信息,供教师选择使用,或进行创造性地发挥。例如,小猪帮小兔盖房的插图包含了学习“比多少”的多方面的信息,教材提出“还可以比什么?”提示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获得信息,通过丰富的变式,使学生加深对“同样多”、“多”、“少”的理解。

(3)很多插图提供的情境具有连续性或故事情节,为设计、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提供了方便。例如,小猪帮小兔盖房、野生动物园、小猴吃水果、叠纸鹤、看谁拿得对、喂小鸡、快乐的周末、郊游、堆雪人等等。

第二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杨各庄中心小学陈静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比一比(2)10以内数的认识(3)认识图形(4)合与分(5)10以内数的加、减法(6)分类(7)11—20各数的认识(8)认识钟表(9)20以内数的加、减法(10)数学乐园。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的特点有:

1.这样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1)调整原“准备课”的内容,增加了“比一比”、“分类”两个单元。

对现行教材“准备课”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保留“开学图”和“数数”的内容。在第一单元“比一比”中,充实了原有的“比多少”的内容,增加“比长短”、“比高矮”等内容。在第六单元“分类”中,充实了分类的教学内容,增加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内容。比较和分类是儿童学习数学时使用的重要方法,也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际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比较和分类思想,掌握比较和分类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2)充实“认识图形”的内容。在第三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安排了直观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从观察、操作认识立体图形入手,引出平面图形,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与区别,为学生认识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关系积累经验,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增加了“认识钟表”,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和实际操作,让学生认识钟面、直观认识整时和半时,初步体验时间的含义。

(4)在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中注意渗透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的内容。通过例题、练习题、实践活动等内容,渗透简单的形象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数据的收集的方法等。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三、本册教材的设计注意下面几点: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例如,分类概念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商店货物的摆放形式引入,让学生运用自己经验理解、体会分类的含义和作用。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例如,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安排了两个开放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由自在的实际活动,感受、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分类教学也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以及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体会、理解对同样的物品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3)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等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素材。

(4)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数和计算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紧密联系着的。认数是计算的前提,计算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认识。对初入学的儿童来说,采取逐步扩大数的范围,同时结合数的认识学习一些基本的计算,比较容易理解,也有利于巩固所学的计算。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把减法和加法适当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比较熟练地掌握加、减的计算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实验教材的10以内的加、减法,仍是把加、减法结合起来教学。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计算教学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教材的编排仍然采用现行教材的基本结构,特别是20以内进位加法仍然采用先出9加几,然后出8、7、6加几„„的编排方式,以便突出“凑十”的计算规律,使学生能够把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新的情况中去。

本册计算教学部分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

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根据这一理念,本册教材从加减法含义的教学开始就引进了多种算法的思想,并在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中,努力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为此,本册教材注意结合计算的教学,安排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题目,试图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设计,首先,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与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生动有趣的资源。

设计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由于一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比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小学低年级的实践活动宜采用模拟现实活动与数学游戏相结合的形式。因此,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提供丰富的实际情景。选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活动内容,如投掷、跳绳、赛跑、踢球、出板报等等。这样,既可以给学生以亲切感,也有利于逐渐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这些专门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包含着一些数学问题的现实背景,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其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

联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数学应用意识、与人合作及交流意识得到培养和发展。

第三篇: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数一数(2)比一比(3)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4)认识图形(5)分类

(6)11~20各数的认识(7)认识钟表(8)20以内的进位加法(9)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本册教材的设计注意下面几点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例如,分类概念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商店货物的摆放形式引入,让学生运用自己经验理解、体会分类的含义和作用。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例如,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安排了两个开放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由自在的实际活动,感受、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分类教学也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以及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体会、理解对同样的物品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3)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等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

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素材。

(4)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本册计算教学部分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根据这一理念,本册教材从加减法含义的教学开始就引进了多种算法的思想,并在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中,努力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为此,本册教材注意结合计算的教学,安排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题目,试图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设计,首先,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与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生动有趣的资源。

设计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由于

一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比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小学低年级的实践活动宜采用模拟现实活动与数学游戏相结合的形式。因此,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提供丰富的实际情景。选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活动内容,如投掷、跳绳、赛跑、踢球、出板报等等。这样,既可以给学生以亲切感,也有利于逐渐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这些专门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包含着一些数学问题的现实背景,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其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数学应用意识、与人合作及交流意识得到培养和发展。

东胜区第三小学石静

二○一一年九月八日

第四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编写意图、教学建议及评价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找„„”

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

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7、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1)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2)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中的作用。

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2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教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二)加减法的处理

1、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2、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10以内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

3、加减法学习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加减法的提前混编。加减法提前混编的优点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即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从不同角度揭示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理学角度看,加减编后学习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

4、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

(三)空间与图形的安排

1、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

2、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

(五)分类与统计的编排

分类的经验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教学概念的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类。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五、教材的评价建议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二)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第五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编写意图、教学建议及评价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找„„”

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7、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1)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2)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中的作用。

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2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教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二)加减法的处理

1、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2、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10以内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

3、加减法学习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加减法的提前混编。加减法提前混编 的优点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即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从不同角度揭示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理学角度看,加减编后学习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

4、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

(三)空间与图形的安排

1、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

2、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

(五)分类与统计的编排

分类的经验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教学概念的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类。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五、教材的评价建议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二)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下载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一年级上册教材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拿到的第一本数学书,使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有一个好的开始。教材开篇是编者大朋友与读者小朋友关于什么是“数学”......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在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力求搞好低幼衔接,稳步......

    新人教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退位减法教案精华

    小学数学辅导网http:/// 课堂作业设计: 11-9-2=19-9-5=18-9-7=17-9-6= 14-9-3=15-9-4=一、基本技能训练: 1、看卡片写得数,做完集体订正 8+3=8+7=8+4=8+6=8+5=8+8=8+9=8+10= 13......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编写的主要思路在本册实验教材的研究与编写中,编写者试图将抽象的理念和理想化的设想,变为现实的、可操作的形式和素材。所谓创新,就是教材......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新车口小学张明一、全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20以内的退位减法,认识图形,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分类......

    2018年人教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姜家小学 陈磊 一、 本册教学内容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测量,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长方形和正方......

    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一、单元名称:(一)100以内数的认识课时数:12节 二、课题:100以内的数课型:新授课 三、备课时间:2011-2- 12第1课授课时间:2011-2-25 四目的要求: 1、经历从实际情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讲座稿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各位老师,大家好。首先我将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和编写特点作简要的介绍。然后,我将按顺序分单元对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