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转移支付风险控制研究论文[精选五篇]

时间:2019-10-23 11:03: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风险控制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保障转移支付风险控制研究论文》。

第一篇:社会保障转移支付风险控制研究论文

我国转移支付制度是一项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尽可能缩小地区间差距和个人间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经济稳定的一项社会、经济、财政政策,那么用于社会保障方面支持建设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目标则主要是为了平衡中央和地方、区域政府之间的社会保障财政负担能力,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益,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对收入的第二次分配,全面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逐步实现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的一种制度安排。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市场经济和和谐社会建设发展的新需求要求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都应该做出适应现实发展的相应调整。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众多的风险,同时,公共财政支出也面临着财务风险,如果不综合考虑两种风险的作用程度,那么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将无以为继。

一、我国社会保障风险将越来越大,如不加以重视,最终会阻碍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由人口老年化日益严重、企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转制成本、“养老金”空账运行所带来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支付风险;受市场经济发展、通货膨胀率影响带来的社会保障基金贬值风险;管办不分离、监督不力所带来的社会保障基金安全风险;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结构、不同社会保障制度待遇差距以及社会保障立法滞后所带来的制度风险等,都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可能存在的社会保障风险,并呈逐渐扩大趋势,如不加以控制将越行越烈。

二、我国财政兜底责任将越来越大,如不合理分担,将会出现西方高福利国家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未富先老”的尴尬、“养老金”的空账运行、福利陷进、贫困陷进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所面临的突出问题,随着社会保障支出的范围扩大和刚性需求增长,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发展只会越来越大,这将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以高税收和高财政负担所换来的高福利水平,不利于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可以看到,2002年开始,虽然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比例始终维持在10-11%之间,但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总额在不断增加,2013已经增加到14490.54亿元,接近2002年社保转移支付总额的6倍)因此,我国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应该是综合的控制风险的措施。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不仅仅是资金投入的举动,还与社会其他综合因素相关。需要考虑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过程分级承担的社会保障财政风险,因为财政风险就有很强的负外部性,一旦发生财政风险,转移支付对社会保障的承诺支付就无法实现,这不仅直接导致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保障利益无法实现,还使群众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信任、对国家的信心大打折扣;粗放式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具有不可持续性,也没能真正的解决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在运行中所面临的问题,如养老保险资金缺口、社会福利水平刚性等社会保障偿付风险,如果一味的以财政转移资金来填补,这将是个没有尽头的“无底洞”,一方面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短期来说有效果,但在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无法从根本上消除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巨大的社会保障支出压力需要更大份额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这样就对公共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公共财政负担过重无法抽身致力于其他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民生计划的事项,最终引发整个国家的财政风险。针对我国当前现实需求和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改进我国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均等化的建议措施。

1.防控社会保障转支付风险的措施

主要有提高政府债务偿还能力,降低自身财政风险,具有较好的债务偿还能力的政府就有充足的财政资源而不至于身陷债务压力之中,能为社会保障建设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是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基础保障,是政府最后兜底能力的体现;建立社会保障收支预算制度,规避社会保障财政支付风险,社会保障预算制度要求社会保障收支两条线分开管理,专款专用,账目清晰简明,从而让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有迹可循;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向重点领域倾斜,化解风险点,这个重点领域包括中西部落后偏远地区、社会保障项目中的社会救助、城乡分割中的农村社会保障服务的重点投入,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资源的地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最大效益;推进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内消风险,在社会保障不断发展态势,其自身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包括制度的覆盖人群和基金的收支规模都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说明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被公众认可,所以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抵御风险、分散风险的功能,不断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益率,消灭积累基金的贬值风险,从而增强了社会保险的偿付能力,就可以减轻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数额,减轻财政压力。

2.完善社会保障内部制度建设措施

社会保障是一个系统的制度设计,包含生活中方方面面内容,涉及社会各种各样的人群,针对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严峻问题,需要增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整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减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实现社会保障服务供给的均等化目标。

3.提高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效率措施

从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宏伟目标中分解出现阶段符合实际情况而又能达到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分目标,分层次逐步的推进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进程;再建立科学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数额的计算公式,让社会保障转移支付能有简洁明了、科学合理的计算依据,从而避免转移支付额的随意化、任意化;不同的转移支付方式有需要符合不同的条件和环境,其对受补地区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也是不一样的,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转移支付形式,使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实现额外的功能;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管理体系是上述所有措施发挥作用的基础,法律制度的完善、转移支付程序透明、管理制度规范等决定着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效率的高低。

4.制定渐进式的延迟退休政策、职业年金政策和完善社会保障待遇正常调整机制

这些额外的辅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解决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所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延迟退休政策,缓解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偿付压力,降低了养老保险制度所增加的社会保障财政支付风险,继而对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需求降低。

三、结语

总而言之,只有对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现期、发展后期所将面临的风险因素考虑在内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才是科学、合理的。这样即在不增加财政压力的基础上改变了传统粗放式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方式,针对性的解决了社会保障制度在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资金不可持续”的大难题、还均衡了区域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使具有公共产品特性的社会保障服务趋向全国范围内的均等化,有利于我国财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财政转移支付研究

财政转移支付研究

纪晓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际贸易专业 20112330010

摘要:财政转移支付也称财政转移支出,本意是财政资金转移或转让,主要是指上下级预算主体之间按照法定的标准进行的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从2009年起进一步规范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将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简化为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两类。在此期间,我国在财政转移支付的改革道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产生了了一系列问题。本文探讨我国财政转移支付体制的发展历程和改革中产生的问题出发,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体系进行研究,并提出一系列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 税收返还 财力性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

一、财政转移支付概念

财政转移支付也称财政转移支出,本意是财政资金转移或转让,主要是指上下级预算主体之间按照法定的标准进行的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级预算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分级预算管理体制,上下级预算主体间、同级预算主体间的收支规模是不对称,转移支付制度就是均衡各级预算主体间收支规模不对称的预算调节制度。转移支付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二是横向转移,三是纵向与横向转移的混合。财政转移支付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目前我国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包括财力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税收返还及体制补助四种方式。其中,财力性转移支付又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县乡财政奖补资金、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和年终结算财力补助等方式。

二、我国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在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向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物品与服务,不仅是现代国家主权在民理念的重要体现,而且是国家政权及其财政合法性的基础和来源。因此,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具有稳定器的功能,是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关系、实现各地财力均衡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制度安排。

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按照性质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税收返还、体制补助和结算补助,这几部分是1994 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性质是维护既得利益,是旧体制的延续,不具有均等化功能。

(2)一般性转移支付,是在支付过程中按规范和均等化的原则进行,这是国际上通常称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

(3)专项转移支付,服务于中央宏观政策目标,用于增加农业、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扶贫等方面的专项拨款,目前这些重点项目主要用于中西部地区。但其核定并不规范,加之往往被层层截留和被挤占、挪用,其性质属于非均等化转移支付。

(4)其他转移支付,包括上述的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三奖一补”转移支付等,其性质属于专项转移支付,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均等化的性质。

现阶段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总量持续增长。1995年中央的各类转移支付额为2530亿元,到2005年已增长到11483亿元,为1995年的4.5倍。二是结构趋于优化。从转移支付的结构看,体制性转移支付的比重下降,专项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上升,整个中央转移支付的格局已由体制性转移支付占绝对优势,调整为各占三分之一左右,这标志着我国的转移支付结构向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三是作用日益凸现。主要表现在:弥补了地方财力的不足;支持了重大经济改革;促进了地方相对均衡发展。

三、我国目前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国家可控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将全部公共服务纳入均等化范围的条件还不具备,所以,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范围应该有所限制,并且不同的公共服务项目均等化程度应该有所差异。当前我国真正意义上以均等化为目标的只有一般性转移支付,因此,我们可以从《2008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找出我国在实践中执行的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均等化程度。在计算标准支出时,该《办法》选取的项目主要有:行政、公检法、教育、文体广、卫生、农业、林业、城市维护、基本建设、离退休、村级管理和其它支出,这可理解为均等化目标下的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在计算每个项目支出标准时,采用的是全国平均支出水平标准,这正是均等化目标下的均等化程度。笔者认为,我国实践中的做法虽然简便易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将林业、离退休作为单独项目列出,但环保、社会保障和科技等重要项目却未单独列出;所有项目都采用全国平均水平标准,没有根据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分项目确定等。

2、我国转移支付模式和方式的选择问题

我国现有转移支付形式中真正以均等化为目标的只有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由于需要地方配套和中央管理能力问题而具有逆向均等化效果;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有违均等化本意;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和“三奖一补”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果是不确定的。另外,中央政府对省级政府的一般转移支付也不能保证地方政府用于提供本辖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所以有学者指出,转移支付的重点对象应是管辖乡村行政的县乡政府和生活在乡村的低收入人群;均等化转移支付的对象应该明确规定为县级辖区,至少应该主要针对县级辖区,尤其是贫困县。

3、均衡性转移支付体制均等化财力效果不显著

(1)均衡性转移支付对区域财力差距缩小有一定作用,但力度较小,效果甚微。2002年至今,转移支付规模急剧增加,具有极大的区域均衡效果,但由于总体制度在结构上的不合理,使得不同构成的均衡效果相互抵消,降低了发展趋向应有的均衡效率。均衡性转移支付增长很快,但力度小,受益面广,使得均衡效果甚微,难以校正地区差距。

(2)在中央与地方的纵向平衡方面作用显著,地区间横向均衡缺乏成效。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着形式多,不够规范等问题。现行转移支付制度中的均衡性转移支付数额,实际上仍采用“基数法”作为主要确定依据,专项转移支付种类过多。谢旭人部长报告说,在2008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财力性转移支付占38.1%,可是专项转移支付却占了43.3%,而且专项转移支付是9个方面。专项转移支付块头太大、项目太多,这就必然增加成本,减少了地方的主动性,影响了效益的发挥。均等转移支付部分力度有限,这一缺陷限制了均衡性转移支付的作用,使其仅有政府间纵向财力均衡的功能,未能发挥地区间财力调节作用,更没有形成横向财力均衡机制。要进一步发挥其区域均衡效应,必须进行转移支付制度的调整和创新。

(3)政府事权和财权范围界定不够清晰。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依据是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目前,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对财权的划分比较明确,但对事权却没有清晰的界定。因此,在具体事务上,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经常会存在事权不清、职能交叉和职能滞后的现象,经常因财权与事权不统一造成部分财政支出不清和上下级政府之间的矛盾,很难进行绩效审计和考核及快速明确地界定当事人责任分配,由此导致财政支出整体效益不高。

四、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若干建议

1、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增强分配的规范性、公平性和透明度。

一是对现有的专款要认真进行清理,对情况已经发生变化,名不副实的专款和无法体现政策作用的专款应当坚决予以清理。清理出的资金原则上应用于一般性转移支付。今后设立新的专款应限于中央事权事

项或虽不属于中央事权但带有全局性以及外部溢出效应的事项。二是整合重复交叉的专款项目。在目前的情况下,要加强各部委之间的联系沟通,统筹安排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避免各自为政。三是以规划为引导,以因素法为主规范专款分配。四是增强专款分配的透明度,对于采用因素法分配的,应公开分配资金至各省所采用的基础数据,对于按项目分配的,应公开确定项目的标准,分配的结果也应向各省公开。

2、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律制度。

目前我国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依据的主要是1993年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和1995年财政部制定的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办法等。上述决定和办法属于行政规章的层次,立法层次较低,缺乏权威性,制约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参考文献:

[1] 张恒龙.陈宪.政府间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努力与财政均等的影响[J].2007

[2] 寇铁军.完善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若干思考[J].财贸经济.2004(5)

[3] 郭平.廖群锋.湖南省分税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地方财政研究.2005(9)

[4] 马昊.当代中国县级公共财政制度研究[J].2008

[5] 苏明.王常松.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中国经济时报.2007(12)

[6]卢中原.财政转移支付和政府间事权财权关系研究[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7

[7]邱益中.上海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上海经济研究,2009(10)

[8]洪晔演,蔡念东.财政转移支付与公共服务均等化[J].团结,2009(4)

[9]龙朝晖,邓建新.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问题及政策建议[J].改革,2005(7)

[10]宫晓霞.对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若干思考[J].山东经济,2005(2)

第三篇:电力安全生产管理风险控制研究论文

1电力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1.1电力的安全生产关系到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电力行业具有社会公用事业的性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电能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源。

1.2电力的安全生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效益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企业效益的好坏都关系到企业自身的良好发展。电力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故障和损失都会损害企业的利益,频频发生的事故也会造成整个电力企业的混乱。

1.3电力生产的特点需要安全生产

由发电厂生产的电能经升压变电站、输电线路、降压变电站、配电线路送到用户,组成了“产、供、销”统一的庞大整体。电力的存储需要相当大的科技支撑,所以其大规模的存储在目前尚不能进行,因此“产、供、销”必须同时进行,必须确保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善性,每个环节都必须做好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全网的瘫痪。

2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简析

2.1电力的设备维护

电力设备维护工作包括运行中的维护和设备停运后的检修维护。因此必须要确保运行的设备性能的良好以及控制设备运行的人员素质,定时进行设备的维护和检修。

2.2电力运行维护

电力运行维护要求在运行过程中通过观察检测各项参数来判断设备是否处于正常运行的状态,在运行过程中,操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流程根据设备的特性来进行操作,在发现异常后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操作人员要随时掌握互感器、电压器等的运行状况,了解设备的保护动作原理以及报警动作的原因,认真对设备进行检查。

2.3电力系统维护

电力系统维护主要包括对现场设备运行数据的收集,运行数据的传输和分析处理,运行数据的传送。现场设备的数据收集有利于分析风险发生的设备状态,为改进设备提供重要依据。实际数据与主机系统之间具有传输联系,以保证操作的便捷性。

3电力安全生产管理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电力生产的工作流程必须遵循科学严谨的原则,电力的生产过程为电能首先经过升压型的变电站,再通过输电线路送往降压型的变电站,经过内部的转化之后最终由配电线路输送到广大的用户,这就构成了生产和供给以及销售有机统一的一个较为庞大的体系。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和电能的特殊性质,电能的大规模存储仍然难度较大,因此要求店里的“产、供、销”必须具有完整性和连续性,这就要求电能的连续供应和生产,每一个换季的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大规模的电力生产安全问题,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进行风险的控制非常重要。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大多分布在人员、设备和工作环境中。主要表现为:①人员的素质水平较低,导致操作不当,或者安全防护的措施不到位。②设备老化,硬件设施老旧,没有及时改进设备导致漏电等问题。③工作环境,电力生产过程中其工作环境为高压,电器设备多,而且也会存在一些易爆物品和有毒物质。这些潜在的威胁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将会危害电力企业的正常发展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4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4.1提高人员的操作水平

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电力生产是否能够正常运行,必须提高操作人员的素质。主要方式是对操作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培训。首先应当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其次,定时开展电力安全生产管理风险控制方面的讲座和知识交流会,进行员工间的经验交流。最后,提高专业技能,电力企业应当加大对工作人员培训的资金投入,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同时也引进一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4.2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检查,更新设备

设备的正常运行是安全生产中重要的一环。企业应当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查,降低故障设备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对于已经老化过时的设备进行更新。在设备的建设期,严格检查设计院出具的设计方案,根据具体实际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设备,在设备的安装过程中严格做好检查和监督;在设备的运行阶段,要求工作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工作人员应当掌握设备的具体性能,根据具体规定和说明操作设备,减小设备的损坏率,延长使用寿命;在设备的检修期应严格遵照检修的规则对设备进行拆解检查,提高设备的安全性能。在设备方面广泛运用的是代替法。主要指的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用低风险、低故障率的装备代替高风险装备。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手段是在保证企业效益的基础上对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或者直接采用更为先进的设备。例如将手工调节改为全自动控制调节,利用新型的清洗剂清洗零件等。

4.3提高工作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安全性工作环境中存在一些潜在威胁,其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环境中的高压以及易燃易爆和有毒物质。在外界也会存在一些影响正常工作的有害物质,对于这种情况应采取以下方法:①隔离法。这是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指的是对于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隔离和控制,在合理的工作区域和范围内确保其可控性。例如在带电设备与维护现场之间设置防护栏,在设备工作结束之后及时关上电闸等。②个人防护法。外界环境中经常出现一些突发现象,对工作人员的安全产生了威胁,所以在工作过程中应当配备一定的劳动保护用品,例如安全帽、安全带等。

4.4行政方法

利用行政力量进行行政的监督,改进工作制度,进行人员的专业培训和选拔,保证电力生产管理的高质量。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对于电力企业的人员资源进行有效调动和合理分配,定时对员工进行培训,对于员工的工作做严格的监督和考核,并纳入行政机制。

5结语

电力的安全生产是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风险控制是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一环,电力的安全生产主要包括电力设备维护、运行维护和系统维护。电力安全生产对于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企业自身的效益积累也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在其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人员、设备和工作环境中的问题,其风险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风险控制中主要应该从人员的素质、设备的维护、工作环境的改善方面进行。另外,应当加强行政的参与,进行适当的行政监管和人员的培养,通过这些方法实现对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的风险控制。

第四篇:转移支付制度论文财政关系论文

转移支付制度论文财政关系论文

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要处理好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必须建立合理有效的转移支付制度,降低各级政府间的财政不均衡程度,最终实现财政均等化。但是由于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是与财政体制改革交织在一起的,比较复杂,它既要努力实现财政均等化目标,又要照顾在原体制下地方政府的既得利益,维持它们的积极性,这两者之间是矛盾的。这也就决定了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必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必须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关键词:转移支付;问题;对策

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现状

1.1 转移支付制度的组成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主要由转移支付,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三大部分组成。

(1)转移支付包括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其中财力性转移支付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年终结算财力补助等。专项转移支付一般有特定的用途,地方必须把资金用在中央指定的项目上,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支农支出补助和社会保障补助。

(2)税收返还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为了维护地方的既得利益而实行的一种资金分配方法。包括“两税”返还、所得税基数返还及出口退税基数返还。

(3)体制补助是固定数额的补助,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增长或减少,主要分为定额补助(原体制补助)和企事业单位划转补助。定额补助是包干体制下中央对地方的补助项目,企事业单位补助是由于企事业单位隶属关系改变而进行的改变。

1.2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数额已具相当规模

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数额是不断增加的。2004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的规模达到了6028亿元,相当于1994年的12倍。其中,财力性转移支付2605亿元,专项转移支付3423亿元。中央对地方的补助比例逐步提高,1993-2004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占地方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从14.3%提高到29.3%,分地区,中央对中西部地区补助比例上升幅度较大,分别从18.5%、12.1%提高到44.1%、49.7%。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转移支付数额还会不断增大。

1.3 转移支付的效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

为了支持民族地区发展,设立了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此外中央还设立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从而推动了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进行。而且中央的转移支付资金大多分配在财力比较薄弱的中西部地区,2004年全部转移支付中,中西部占86%,东部占14%,其中,财力性转移支付中,中西部占91%,专项转移支付中西部占82%。这些都大力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1.4 省以下政府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形成

现在省以下转移支付大多是把县作为转移支付的主体,资金主要

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央对省级的均等化转移支付,另外一个是地方政府自己安排的资金。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存在问题

我国一直在不断进行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我国的转移支付是与传统的财政体制改进交织在一起的,比较复杂,要改革也不是那么简单容易。所以与国外规范、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相比,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2.1 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不清,转移支付依据不明确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数额及方向是依据二者之间的事权进行的,属于中央的职责范围,就需要中央进行资金安排,属于地方的,则需要地方去行使自己的职责。但由于我国在进行分税制改革时,并没有界定清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范围,造成了二者事权的重叠、模糊和遗漏。事权界定不清,财权也就界定不清,故而造成转移支付的依据不明确,造成资金的重复使用,或资金没有用到该用的地方,浪费了资源。

2.2 转移支付形式繁杂,结构不合理

我国处在经济发展的上升阶段,社会也在不断完善,有很多东西都在改革。为了减少改革阻力,使改革顺利进行,中央政府往往会采取设置转移支付的办法。如为了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顺利进行而设立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为配合增资政策实施而设立的调整工资转移支付等。但对这些补助形式并没有进行合理整合,不利于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西方国家目前一般只有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

种形式。我国的现状是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较小,而专项转移支付的比例过大,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覆盖了预算支出的所有科目,这都是不合理的,操作起来也不规范。

2.3 转移支付数额确定缺乏科学依据,随意性较大

我国现在转移支付数额计算没有一个科学标准的计算方法,主观因素太多,造成制度透明度不够,缺乏公允性,地方之间待遇有差异。例如从原体制中保存下来的体制补助,其数额确定就是中央与地方讨价还价的结果,随意性太大,没有科学的依据;税收返还是为了维护地方既得利益而设置的,其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而且税收返还采用基数法确定,数额多少是建立在地方原有财力基础上的,这就会造成富的地方得到的返还数额越多,穷的地方越少,这不仅没有缩小差异,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差距;另外专项补助涉及的范围太广泛,没有一个标准的计算方法,资金分配的随意性较大。

2.4 转移支付政策导向不明确,与均等化目标相悖

我国转移支付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均等化,但实际上转移支付的各种形式中,真正实现这个目标的却很少。税收返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税收返还是为了维护地方既得利益,其最终结果是地方之间的财力差距越来越大。而且资金运用主动权在地方政府手里,中央没有办法进行调控,不能用它来实施国家政策,也无法规定地方的支出方向,这都不利于均等化目标实现。其次,对其缺乏有效监督,地方在运用转移支付资金时,优先考虑的是地方利益,造成用这部分资金来弥补地方损失的状况,这就使资金没有去到它该去的地方,与最终的均等化

目标相悖。

2.5 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监督机制不健全

关于转移支付,西方国家基本都有相应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而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做得则不够到位。在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对中央和地方收入体制和范围划分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而对于支出的体制、范围以及转移支付制度则没有规定。正是由于法制不健全,造成了政府间事权的模糊,导致现行财政转移支付执行时缺乏权威性,可操作性差,缺少透明度。此外,对于目前转移支付资金的运用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缺乏有效的监督审计和绩效评价系统。当资金到达地方政府手中后,地方怎样用、用在哪里,中央对此都缺乏有效的监督及约束,导致地方在使用资金时随意性很大,造成资金运用的低效率。

2.6 横向转移支付机制缺失

目前,我国的转移支付以纵向为主,横向转移即省际之间、县际之间的转移支付很少,这是一种缺失,说明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还不健全。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加拿大等在这方面都做得很好,既解决了地方的资金需求问题,也缓解了中央的压力,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财力不均的情况。横向转移是一种很好的机制,能使转移支付的整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做得显然不够。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

3.1 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范围,明确支出界限和转移支付依据

事权清晰是财权清晰的前提和依据,必须合理清晰的划分好政府的事权范围,明确各自的职责,杜绝事权不清、交叉重叠的现象发生。归中央管的,中央进行管理,不归中央管的,中央不要越位。科学界定职能范围,全国性的公共物品由中央提供,如国防、外交等;地方政府提供地方享有的公共物品,如警察、消防等;对于那些有“外溢性”的公共物品,如跨地区的交通设施,中央政府可在一定程度上参与。

摘要:要处理好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必须建立合理有效的转移支付制度,降低各级政府间的财政不均衡程度,最终实现财政均等化。但是由于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是与财政体制改革交织在一起的,比较复杂,它既要努力实现财政均等化目标,又要照顾在原体制下地方政府的既得利益,维持它们的积极性,这两者之间是矛盾的。这也就决定了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必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必须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关键词:转移支付;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067-02 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现状

1.1 转移支付制度的组成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主要由转移支付,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三大部分组成。

(1)转移支付包括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其中财力性

转移支付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年终结算财力补助等。专项转移支付一般有特定的用途,地方必须把资金用在中央指定的项目上,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支农支出补助和社会保障补助。

(2)税收返还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为了维护地方的既得利益而实行的一种资金分配方法。包括“两税”返还、所得税基数返还及出口退税基数返还。

(3)体制补助是固定数额的补助,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增长或减少,主要分为定额补助(原体制补助)和企事业单位划转补助。定额补助是包干体制下中央对地方的补助项目,企事业单位补助是由于企事业单位隶属关系改变而进行的改变。

1.2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数额已具相当规模

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数额是不断增加的。2004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的规模达到了6028亿元,相当于1994年的12倍。其中,财力性转移支付2605亿元,专项转移支付3423亿元。中央对地方的补助比例逐步提高,1993-2004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占地方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从14.3%提高到29.3%,分地区,中央对中西部地区补助比例上升幅度较大,分别从18.5%、12.1%提高到44.1%、49.7%。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转移支付数额还会不断增大。

1.3 转移支付的效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

为了支持民族地区发展,设立了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此外中央还

设立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从而推动了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进行。而且中央的转移支付资金大多分配在财力比较薄弱的中西部地区,2004年全部转移支付中,中西部占86%,东部占14%,其中,财力性转移支付中,中西部占91%,专项转移支付中西部占82%。这些都大力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1.4 省以下政府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形成

现在省以下转移支付大多是把县作为转移支付的主体,资金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央对省级的均等化转移支付,另外一个是地方政府自己安排的资金。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存在问题

我国一直在不断进行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我国的转移支付是与传统的财政体制改进交织在一起的,比较复杂,要改革也不是那么简单容易。所以与国外规范、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相比,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2.1 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不清,转移支付依据不明确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数额及方向是依据二者之间的事权进行的,属于中央的职责范围,就需要中央进行资金安排,属于地方的,则需要地方去行使自己的职责。但由于我国在进行分税制改革时,并没有界定清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范围,造成了二者事权的重叠、模糊和遗漏。事权界定不清,财权也就界定不清,故而造成转移支付的依据不明确,造成资金的重复使用,或资金没有用到该用的地方,浪费了资源。

2.2 转移支付形式繁杂,结构不合理

我国处在经济发展的上升阶段,社会也在不断完善,有很多东西都在改革。为了减少改革阻力,使改革顺利进行,中央政府往往会采取设置转移支付的办法。如为了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顺利进行而设立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为配合增资政策实施而设立的调整工资转移支付等。但对这些补助形式并没有进行合理整合,不利于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西方国家目前一般只有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种形式。我国的现状是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较小,而专项转移支付的比例过大,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覆盖了预算支出的所有科目,这都是不合理的,操作起来也不规范。

2.3 转移支付数额确定缺乏科学依据,随意性较大

我国现在转移支付数额计算没有一个科学标准的计算方法,主观因素太多,造成制度透明度不够,缺乏公允性,地方之间待遇有差异。例如从原体制中保存下来的体制补助,其数额确定就是中央与地方讨价还价的结果,随意性太大,没有科学的依据;税收返还是为了维护地方既得利益而设置的,其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而且税收返还采用基数法确定,数额多少是建立在地方原有财力基础上的,这就会造成富的地方得到的返还数额越多,穷的地方越少,这不仅没有缩小差异,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差距;另外专项补助涉及的范围太广泛,没有一个标准的计算方法,资金分配的随意性较大。

2.4 转移支付政策导向不明确,与均等化目标相悖

我国转移支付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均等化,但实际上转移支付的各

种形式中,真正实现这个目标的却很少。税收返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税收返还是为了维护地方既得利益,其最终结果是地方之间的财力差距越来越大。而且资金运用主动权在地方政府手里,中央没有办法进行调控,不能用它来实施国家政策,也无法规定地方的支出方向,这都不利于均等化目标实现。其次,对其缺乏有效监督,地方在运用转移支付资金时,优先考虑的是地方利益,造成用这部分资金来弥补地方损失的状况,这就使资金没有去到它该去的地方,与最终的均等化目标相悖。

2.5 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监督机制不健全

关于转移支付,西方国家基本都有相应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而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做得则不够到位。在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对中央和地方收入体制和范围划分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而对于支出的体制、范围以及转移支付制度则没有规定。正是由于法制不健全,造成了政府间事权的模糊,导致现行财政转移支付执行时缺乏权威性,可操作性差,缺少透明度。此外,对于目前转移支付资金的运用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缺乏有效的监督审计和绩效评价系统。当资金到达地方政府手中后,地方怎样用、用在哪里,中央对此都缺乏有效的监督及约束,导致地方在使用资金时随意性很大,造成资金运用的低效率。

2.6 横向转移支付机制缺失

目前,我国的转移支付以纵向为主,横向转移即省际之间、县际之间的转移支付很少,这是一种缺失,说明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还不

健全。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加拿大等在这方面都做得很好,既解决了地方的资金需求问题,也缓解了中央的压力,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财力不均的情况。横向转移是一种很好的机制,能使转移支付的整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做得显然不够。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

3.1 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范围,明确支出界限和转移支付依据

事权清晰是财权清晰的前提和依据,必须合理清晰的划分好政府的事权范围,明确各自的职责,杜绝事权不清、交叉重叠的现象发生。归中央管的,中央进行管理,不归中央管的,中央不要越位。科学界定职能范围,全国性的公共物品由中央提供,如国防、外交等;地方政府提供地方享有的公共物品,如警察、消防等;对于那些有“外溢性”的公共物品,如跨地区的交通设施,中央政府可在一定程度上参与。

3.2 规范转移支付形式,使其结构更合理

(1)逐步降低并最终取消税收返还。税收返还是为了维护地方政府的既得利益,结果使地方间财力差距进一步扩大,与转移支付的均等化目标相悖。现阶段,为了维护改革成果,应逐年降低比重,等到条件成熟时取消。

(2)清理整合专项补助,建立规范的专项补助体系。我国现在专项补助覆盖的面十分广泛,形式繁杂,结构不合理。应优化结构,属于中央事权范围的,继续安排补助;属于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范围的,中央按照范围大小继续安排;属于地方事权的,则不再安排专项补助

资金,由地方自行解决。同时要确保重点,我国目前专项补助资金应主要用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如救灾扶贫、环境保护等,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此外严格准入机制,减轻专项补助设立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逐步扩大一般转移支付的比重。逐步将其他补助和决算补助中具有一般财力补助性质的资金合并到一般性转移支付中进行分配。一般性转移支付最能体现均等化目标,要逐步扩大其比重,确保资金的公平合理分配。

3.3 改进转移支付分配方法,用“因素法”代替“基数法”

采用“基数法”确定财政收支数额和转移支付数额,是为了减少改革阻力、稳定政府间财政关系,其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应用“因素法”代替“基数法”,科学确定转移支付的规模。选取对各地财政收支影响最显著、且不易受人为干扰的因素,如人口数量、人均GDP、人口密度等,进行科学的分析测算,确定转移支付数额。以公式化方法进行测算,提高转移支付的透明度和公允性,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与“基数法”相比,“因素法”更多考虑的是地方的实际情况,更能满足地方的资金需求,也能更好的实现均等化目标。

3.4 完善法律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

(1)要想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必须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和约束。我国目前对于财政支出的范围及转移支付没有明确的法律,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尽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在《预

算法》中增加有关财政转移支付的条款,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各级政府事权、财权的划分及转移支付目标、原则、形式、分配方法、监管内容,从而更好的规范转移支付制度,使制度运行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提高运行效率。

(2)加强监督,完善监督约束机制。成立专门机构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进行跟踪、调查和监督,确保资金用在该用的地方,明确转移支付的政策导向。同时建立一套绩效评价系统,用一些考核指标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评价和考核,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5 加快建立横向转移支付机制,构建纵横交错的转移支付框架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财力差异大,公共服务能力差距大,中央负担又太大,单靠纵向转移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需要积极的建立横向转移支付机制。对于省际之间的横向转移,由中央根据实际情况、使用科学测算方法计算出需要转移的数额,富裕的省能够承担的,全额承担,能力不足的,中央可以补助一部分资金;县际之间的,有各省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进行测算,具体方法可参照省际转移的方法。这样既能减轻中央财政压力,使其有能力更好得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同时也能均衡地方的公共服务能力,使转移支付整体功能充分发挥,更好地实现均等化目标。

参考文献

[1]郭振乾.中外专家论财政转移支付[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黄佩华,迪帕克.中国:国家发展与地方财政[M].上

海:中信出版社,2003.[3]龙朝晖,邓建新.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问题及政策建议[J].改革研究,2005,(7).[4]李武杰,金崇芳.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探析[J].改革研究,2005,(3).[5]李齐云.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J].财贸经济,2001,(3).[6]刘扬,董兆平.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效应分析和改进构想[J].财政研究,2005,(8).[7]马骏.论转移支付[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8]郭庆旺,赵志耘.公共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五篇:金融工具风险控制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以中航油事件为例探讨了中航油集团破产原因,并以此为基础阐明投资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与风险特征。最后针对当前衍生金融工具投资制度的存在缺陷,提出对投资风险合理控制的建议。

关键词:投资 衍生金融 风险 风险控制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公司经营的成功为其赢来了声誉,2002年公司被新交所评为“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奖,并且是唯一入选的中资公司。

中航油通过国际石油贸易、石油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其净资产已经从1997年16.8万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35亿美元,增幅高达800倍。但2004年11月,中航油因误判油价走势,在石油期货投机上亏损5.5亿美元。这一事件被认为是著名的“巴林银行悲剧”的翻版:十年前,在新加坡期货市场上,欧洲老牌的巴林银行因雇员违规投机操作,令公司损失13亿美元并导致被一家荷兰银行收购。曾经在7年间实现资产增值800倍的海外国企中航油,缘何短短几个月内就在期货投机市场上背负5.5亿美元的巨债?

2003年底,由于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为了避免亏损,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每次挪盘均成倍扩大了风险,该风险在油价上升时呈指数级数的扩大,直至公司不再有能力支付不断高涨的保证金,最终导致了破产的财务困境。应该说中航油能够在7年间实现净资产增幅800倍,到巨亏5.5亿美元,都是缘于“创新”及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诞生本来是为了规避风险的保值作用,但中航油却是毁于过度的投机。

衍生金融工具及其特征

衍生金融工具是具有衍生特征的金融工具。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定义:“衍生金融工具是期货、远期合约、互换和期权合约以及类似性质的金融工具,如利率上限与固定利率借款承诺等”。而我国一些学者认为,衍生金融工具是指价值派生于某些标的物的价格金融工具;其中,标的项目包括债券、商品、利率、汇率和某种指数等。也就是说,衍生金融工具就是在传统的金融工具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行情走势,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或权利金签订远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商品等交易形式的新兴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是以风险存在为前提,并为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其交易有别于一般的金融现货交易,是以标准合约交易和保证金交易为基本特征的,其主要功能并不是交易,而是保值或投机。主要特征有六个:杠杆性,它能以极少的资金(合约保证金)控制较多的投资资金(出货或平仓时合约持有者应付的资金),来获取理财的收益;虚拟性,它在合约到期时可以履行也可以不履行;依存性,它依赖于传统的金融工具而存在,传统金融工具的价格变动最终会影响衍生金融工具;灵活性,它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设计出不同类型的衍生金融工具,以适应使用者的需求;表外交易,它通常不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定价比较复杂,因对其风险的度量非常困难。

近几年以来,衍生工具交易**不断,1994年1月,德国MGRM集团在美国高息筹资,投资石油期货损失13亿美元,相当于集团一半资产;1994年12月,美国加州橘郡财务长雪铁龙以政府名义筹资,进行票据投资,最后亏损18亿美元,地方政府宣布破产;同年12月,美国最富庶的奥兰冶县由于从事金融衍生交易失败而亏损15亿美元,不得不宣布破产;1995年2月23日,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出现“327国债期货**”,直接导致了国债期货市场在我国的暂停。

尽管出现上述情况,但衍生金融工具仍获得了巨大发展,美国《幸福》杂志在1995年载文声称,国际金融市场上当时已知的金融衍生工具已有1200多种,未清偿名义本金额超过20万亿美元。不仅如此,衍生工具的品种也正在创新中,目前一些大的金融机构几乎能根据客户的任何特殊要求“量身订造”任何品种的衍生工具并为之创造市场,所以今后衍生工具的品种还将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关于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的制度现状

我国十分注意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风险意识。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我国不断发布各项规章制度:国务院1998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中规定:“取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允许进行套期保值,不得进行投机交易。”1999年6月,以国务院令发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期货交易必须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禁止不通过期货交易所的场外期货交易。”第四十八条规定:“国有企业从事期货交易,限于从事套期保值业务,期货交易总量应当与其同期现货交易量总量相适应。”2001年10月,证监会发布的《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指导意见》第二条规定:“获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

我国自2004年3月起施行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实施的范围为在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法人,以及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的分行。目前,我国证监会共计批准中石油、中石化、中航油等27家企业可以进行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

企业投资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策略

以上一系列事件说明,必须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风险加以必要的控制,不能任其作为表外业务游离于会计报表之外。如果对该项风险极大的投机行为予以适当的披露,有适当的机制予以约束,提醒管理层和所有者的高度关注,就不会发生等事态无法收拾以后的巴林银行残局和中航油的艰难重组。对企业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的风险控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禁止过度投机,完善内部治理制度,杜绝“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建立严格的衍生金融工具使用、授权和核准制度。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应由高级管理部门、董事会或相关的专门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财务委员会授权核准,并进行合法、合规性检查;衍生金融工具的授权、执行和记录必须严格分工。如由独立于初始交易者的负责人授权批准,由独立于初始交易者的其他人员负责接收来自交易对方对交易的确认凭证;对交易伙伴的信誉进行评估,并采取措施控制交易伙伴的信用风险;建立健全的衍生金融工具保管制度和定期盘点核对制度;建立投机项目的投资限额制度,规定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的最高限额,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之内;严格限定衍生金融工具的适用范围,除为了规避实际外贸业务中的不确定风险以外,禁止从事以投机为手段的投资行为。

加大对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水平和道德水准。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种类众多,业务操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和分析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风险,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避免巴林银行事件中因业务人员越权违规操作所带来的巨额经济损失。另外,必须使用信得过的交易人员,做到核心机密内部人掌握。中航油参与此次交易、掌握交易核心机密的交易员,均是外籍人,来自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像这种核心机密被外籍人士掌握和运作,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国家也是很少出现的。在美国的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公司,掌握最核心机密的关键位置交易员,一般都是美国人。

实施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外部监管,将作为“表外业务”纳入到表内披露。中航油从事场外交易历时一年多,从最初的200万桶发展到出事时的5200万桶,一直未向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报告,中国航油集团公司也没有发现。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金融市场的逐步国际化,衍生金融工具也必将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因而,我国必须完善法规制度,使企业在投资或投机衍生金融产品时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能够对高风险的投机业务实施必要的风险控制,以避免类似中航油事件的再次发生。

下载社会保障转移支付风险控制研究论文[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保障转移支付风险控制研究论文[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研究_风险管理论文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研究_风险管理 论文摘要: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国家机关的工作和发展各项事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指主要通过会计工作和利用会计信息对......

    高层建筑安全管理及风险控制研究论文

    摘要:高层建筑与普通建筑相比,高层建筑有施工期较长、楼层多并且高、施工工艺复杂、人员集中等特点,正是由于高层建筑具有的这些特点,所以使得高层建筑的安全风险问题也更加突出......

    财政转移支付

    财政转移支付 财政转移支付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 中文名 财政转移......

    转移支付问题

    第六章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国际经验与借鉴我国遵循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真学习、借鉴国外转移支付成功经验,为我所用。在分税制改革中成功地建立了......

    我国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机制研究

    我国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机制研究 2012年07月31日 09:46 来源:《经济研究》2012年1期 作者:贾晓俊 岳希明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26 【内容提要】 财力均等化......

    银行支付结算风险防范与控制

    银行支付结算风险防范与控制 目录 一、支付结算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2 (一)同城结算风险。 ......................................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论文

    中 文摘 要 农村社会保障是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也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

    对我国专项转移支付改革的研究

    对我国专项转移支付改革的研究 摘要:专项转移支付是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实行分税制以来,我国专项转移支付规模不断增加,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众多,几乎涵盖了所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