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安全管理及风险控制研究论文

时间:2019-05-15 12:3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层建筑安全管理及风险控制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层建筑安全管理及风险控制研究论文》。

第一篇:高层建筑安全管理及风险控制研究论文

摘要:高层建筑与普通建筑相比,高层建筑有施工期较长、楼层多并且高、施工工艺复杂、人员集中等特点,正是由于高层建筑具有的这些特点,所以使得高层建筑的安全风险问题也更加突出。因此,为了保证高层建筑建设顺利进行以及人员施工安全,在高层建筑建设过程中,就必须要严格做好安全管理以及风险控制。本文就对高层建筑安全管理以及风险控制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安全管理以及风险控制措施。

关键词:高层建筑;安全管理;风险控制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如今高层建筑工程数量和规模都在日益增长,高层建筑可以有效解决土地资源稀缺的问题,并且还可以促进城市规划建设。但是由于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和楼层高度存在种种特殊性,所以这也给工程建设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其不仅需要施工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还需要具备一套系统、科学的安全管理办法以及风险控制办法。

1.高层建筑安全管理以及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首先,有效的安全管理以及风险控制可以有利于施工管理人员做出科学的决策。高层建筑工程规模巨大,并且施工工艺是十分复杂,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因素,而如果一旦发生一些不确定性风险因素,那么造成的后果是无法设想的。因此,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就需要采取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为施工管理人员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促进工程在安全保证的基础上顺利开展。其次,可以提高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性。有效的安全管理以及风险控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人员施工安全,并且也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率。最后,安全管理以及风险控制可以有利于建筑工程施工标准化。

2.高层建筑安全管理策略

2.1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

高层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以及安全隐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安全管理工作没有到位而导致的,因此,为了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提高,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只有建立了相关的制度规范,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工作人员以制度规范为依据做好安全工作。安全制度中要明确各个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并且制度中要严格执行责任制,责任制可以在发生事故时及时的追查人员责任,并且利用责任制可以更好的约束工作人员各尽其责。

2.2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后,就需要按照制度严格执行相关的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要提高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比如可以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只有工作人员具备正确的安全意识,进而才能更好的进行安全管理工作。其次,安全管理工作要渗透到是施工的各个环节中,比如设备的操作、高空作业的保护措施、技术的应用等,只有全方面做好了安全管理工作,才能有效避免安全事故发生,进而保证施工的安全性。

2.3采用最新的安全监控技术

由于高层建筑工程规模巨大,所以在安全管理方面难免会无法顾及到全面,因此,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在施工现场辅助配备足够的安全监控设备,以便于安全管理工作能够更加顺利有效的开展。比如在施工现场可以安装视频监控、电子感应警报等新型安全监控技术,采用安全监控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效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力,管理人员只需要通过监控设备就可以随时了解到整个施工现场的安全情况。

3.高层建筑风险控制策略

3.1建立紧急求援队

首先,高层建筑施工单位要建立起一支紧急救援队伍,紧急救援队伍中要明确各个人员的工作范围值工作职责。比如救援队的队长可以由项目经理担任,因为项目经理对整个项目都有充分的了解,并且项目经理有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所以在发生突发情况后,项目经理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紧急救援队的队员可以由安全管理负责人、安全员、施工负责人等人员组成,这些队员都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在发生事故时可以通过配合紧急救援队事故的损失降到最大,防止事故扩大。其次,要规定应急机制响应时间,应急机制启动应该在安全事故发生半小时到一小时内,及时上报至施工企业或者相关政府部门。

3.2充分做好应急预案

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高层建筑工程规模巨大,并且施工工艺是十分复杂,所以很容易存在诸多风险因素,而如果事故一旦发生,那么后果则是无法挽回的,因此,施工企业应该针对这一问题,应该充分做好应急预案。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塌方、爆炸、火灾、人员受伤等都是一些普遍发生的安全事故,施工企业应该针对这些普遍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应急预案演练,以提高在真正发生安全事故时人员的应对能力。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应急预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应对事故,所以在施工安全管理中不能将应急预案作为后路,而应该以安全管理为基础。

4.结束语

高层建筑的安全管理以及风险控制是整个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只有保证了安全管理质量并做好了风险控制,进而才能保证工程建设在安全的基础上顺利完成施工活动。因此,高层建筑施工单位应该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并切实做好风险控制,安全管理工作要贯彻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环节中,风险控制要最大程度规避风险、防范风险、应对风险。只有保证了施工安全,才能进一步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在此基础上也能让建筑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何培玉.关于高层建筑安全管理及风险控制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6.[2]刘文莉.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3]向新宇.关于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探析[J].江西建材,2016,01:283+288.

第二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研究_风险管理论文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研究_风险管理

论文摘要: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国家机关的工作和发展各项事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指主要通过会计工作和利用会计信息对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活动所进行的指导、调节、约束和促进等活动,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率。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内部会计监督,防范财务风险,保护资产、资金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而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存在诸多问题。论文关键词:行政事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单位为了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经营管理资产安全,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促进法律、法规能够得到有效遵循而由单位管理层及员工共同监督实施的一个权责清晰、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过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一项不断推陈出新、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内部控制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率,是现代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安全运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单位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一、内部控制的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应以经济效益为前提,而应以服务公共为目标来设计和建设内部控制制度;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部门设置、职能权限等会受到外来制度和规定的约束,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空间相对企业来说要小;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来源、资本结构、会计处理等方面与企业有着很大的区别,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内容相对简单。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1、内部控制意识不足。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有些管理者错误地认为,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建章立制,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是一种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动态监督机制,也没有意识到管理者和相关业务部门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应当承担的职责,仅仅把内部控制当作上级对下级的管理手段。有的单位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不是照抄照搬,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就是根据单位现在的实际工作,随高就低,安于现状,内部控制制度根本起不到应该有的作用。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迄今为止,我国还缺乏一套对事业单位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指导性规范,也很少有事业单位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时间经验研究设计一套系统完整、规范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实际上大部分事业单位没有书面成文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以一般财经规章制度代替内控制度,凭经验加以简单控制,仅就其开支范围、标准加以限制,对业务流程控制过于简单,出现问题时缺乏统一规范的处置依据和标准。

3、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据我国《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而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的,除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必须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从事会计工作3年以上经历。然而,目前我国个别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只是由不具备基础会计知识的办公室人员兼任,他们的财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匮乏,业务素质较低,对违反财经法规和违法违纪的行为缺乏辨别和拒绝能力。这些单位的财会人员还不能适应内部控制的要求,造成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不强,内控效果较差。

4、预算控制相对弱化。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推进,预算控制得到了一定程度加强,但仍较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预算编制还比较粗糙。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仍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实绩、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大部分都还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二是预算刚性不够。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5、监督考核机制不到位。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制度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虽然,目前大部分行政单位成立了自己的内部审计部门,但内部审计人员一般由财务人员兼任,没有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缺少一定的独立性。而财政、审计部门作为主要的监督机构,其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仅停留在一般经济事项的监督上,缺乏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考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完善。

6、固定资产管理比较薄弱。相当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未按规定建立起定期财产盘点制度,对于购置的固定资产未能及时登记入账,未按规定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实物卡片,资产保管责任不明确,资产处置程序、审批权限和责任不明确等,极易导致资产账实不符及资产流失,账外资产也时有发生。

二、加强行政事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内部控制的不足,应该分别从上述方面加以改进,它们分别是: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和考核。具体措施如下:

1、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可以通过各级财政部门组织单位负责人进行培训学习,以及各单位财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适时宣传等多种形式,使单位负责人真正确立起对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2、对于预算管理、资金拨付与费用支出管理、报销审批程序以及对错误核算与错误支出的纠正等等经济活动等方面,确定单位自控的重点和目标,设立合理的组织结构,确认相关的管理职能和关系,为每个组织划分责任权限,明确建立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因事设人,视能授权,责任到位,且责权对等,以增加组织的控制意识。加强单位内部牵制制度,建立健全授权批准控制和职务分离控制制度。在具体业务分工上,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有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或个人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工作的正确性进行检查。

3、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相容机构和岗位之间全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从而预防发生错误和弊端,做到防范于未然,以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与完整。其次认真抓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使会计业务处理规范化、标准化,避免会计工作手续不严与职责不清的现象发生。三是建立完善的会计处理程序。按照会计处理程序所包括的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凭证的审核传递、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账簿设置与记账要求等内容。通过会计处理程序控制、手续控制和复核控制等措施,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四是严格内部核对制度。对已完成的经济业务记录进行复查核对,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是控制记录使其正确可靠的重要方法。会计复查核对主要在预算、经济业务的合法性、会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和财产物资安全性等方面加以控制。

4、完善部门预算制度,首先是要进一步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力争将各部门单位的全部财务收支事项均纳入部门预算的实施范围,并严格预算的调整和追加程度;.其次是将部门预算与单位内部的责任预算有机结合。预算单位要增强法制意识,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控制集体舞弊行为的发生。着重抓好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财政授权支付资金的管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套取财政资金、挪用专项资金、挪用专项资金、随意更改预算以及占有、破坏集体资产以及不按照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申请使用财政性资金等问题要加以解决。

5、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层次,强化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对内部单位定期进行各项审计,并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效果及其实施的有效程度作出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合规。内部审计人员要提高政治素质、审计业务素质、审计法规素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加强跟踪落实审计决定、审计意见,真正做到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提高单位各项管理水平。

风险是造成损失的最大可能,防范和化解统管会计岗位工作风险,是会计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我们应时刻把防范风险放在首位,充分认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的重要性,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防范该会计岗位的操作风险。为了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收支行为,透明财政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均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主要有流水作业制和二人岗组制两种业务操作模式。

三、结论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造成的原因也相当复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核算环节与结算环节风险;财务经营与决算环节风险;管理制度与员工素质风险;政策性与体制性风险。综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种种表现形式及成因,防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改革现行分散型的会计核算体制,建立新的集权管理型会计核算体系;深化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和外部监督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加大对员工素质的教育培训力度。参考文献 范青云.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4:53-54.2 牟宗田.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浅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4:256.3 林兢,黄志霞.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执行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2,08:86-110.4 宣杰,盛锁岩,常荣.河北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与建议[J].企业经济,2012,10:169-172.5 李莉.论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J].企业经济,2012,03:52-55.

第三篇:建筑安全管理论文建筑安全论文

浅谈建筑企业现代安全管理

[摘要]随着宿迁建筑业的发展,实行现代安全管理已成为我们安全生产的当务之急。本文结合目前安全生产状况,就现代安全管理的含义,危险源辨识、控制,应急救援预案和企业文化谈些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建筑企业 现代安全管理 现代安全文化

一、现代安全管理的含义

现代安全管理以消除人的不安全状态为中心,其重要特征是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安全管理,把安全管理的重点放在激励职工的士气和发挥其能动作用方面。把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当作预防事故的首要任务,充分调动每个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职工人人参与安全管理。同时,现代安全管理十分注重企业领导者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以“一把手”负责制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现代安全管理体现了系统安全的基本思想,以危险源辨识、控制和评价为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企业要不断改善劳动生产条件,控制危险源,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从企业全局考虑,把管理重点放在危险源控制的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使企业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二、现代安全管理中危险源的辨识

系统安全理论认为,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Hazard)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系统安全的基本内容就是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采取措施消除和控制系统中的危险源,使系统安全。

按其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危险源可划分为两类。作用于人体的过量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是造成人员伤害的直接原因。这

些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按照人们的意图流动、转换和做功的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往往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它们出现的情况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第一类危险源在事故发生时释放出的能量是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坏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决定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在我国的安全管理实践中,往往用“事故隐患”来描述事物的不安全状态,用“三违”(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来描述人的不安全行为。这种传统的安全管理是以查找隐患、评估隐患和治理隐患以及反“三违”为中心的安全管理。但这些只是一些表面现象,属于第二类危险源中的一部分,或控制方面出了问题的第一类危险源。

根据现代安全管理理念的要求,有必要把对“事故隐患”和“三违”的表面、局部的认识进化到对“危险源”的本质、整体的认识,从而实现对事故发生机理认识的重要飞跃。

三、现代安全管理中危险源的控制

安全技术措施是消除、控制危险源,防止危险源导致事故,造成人员伤害和财物损害的工程技术手段,采取安全技术措施的基本理论依据是能量意外释放论。

控制第一类危险源的安全技术,这包括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和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两类,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的基本出发点是采取

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防止其意外释放,常采用的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有以下几种:一是消除危险源;二是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三是隔离。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其基本出发点是防止事故时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达及人或物,或者减轻对人或物的作用。

第二类危险源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出现的物的故障、人失误或环境因素,控制它们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主要应从防止物的故障方面考虑,可以通过三条途径来减少物的故障,即采用安全系数,提高可靠性和设置安全监控系统。其次是采取在系统,设备的一部分发生故障或破坏的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也能保证安全技术措施,即故障—安全设计(Fail-Safe)。一般来说,通过精心的技术设计,使得系统设备发生故障时处于低能量状态,防止能量意外释放。

四、现代安全管理中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

《安全生产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此规定是针对我国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现状作出的,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也是现代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应急救援预案主要包括:(1)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机构;(2)应急救援预案的日常协调和指挥机构;(3)相关部门在应急救援中的职责和分工;(4)危险目标的确定和潜在危险性评估;(5)应急救援组织状况和人员、装备情况;(6)应急救援组织的训练和演习;(7)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紧急处置措施、人员疏散措施、工程抢险措施、现场医疗急救措施;(8)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社会支持和援助;(9)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和经费保障;(10)应急救援预案的其他内容。

五、现代安全管理中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弥漫于企业组织各方面、各层次的组织风气、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观念形态、文化形式和价值体系的总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心人、重视人、尊重人、调动人的积极性。由于安全的基本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安全文化更能够体现“为了人”和“人的管理”的人文特点。

安全文化管理是企业的一种精神,没有全体人员的参与,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文化。为此,管理层应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公布企业的安全政策、业绩以及存在的不足;加大安全宣传与培训力度;鼓励全体员工参与企业的安全工作;收集反馈信息,对安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予以重视;调动员工的安全积极性、自豪感、责任感,使每一个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安全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促使所有的员工都密切关注安全,强调人的因素在保证安全上的主导地位,并以此提高企业的整体安全文化水平。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企业的领导层。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是企业全体职工,在安全文化建设中起基础作用的是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对安全的理解力。建设安全文化的核心是完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从根本上预防事故。

上世纪末,建立安全管理体系问题受到世界各国和中国政府的重视。1999年10月国家经贸委颁布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标准(试行)》,要求企业建立符合该标准要求的现代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并开始试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是系统化、结构化、程序化的管理体系,是遵循PDCA管理模式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

第四篇: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控制研究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控制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扩大资金需求。然而,地方政府自有资金有限,因此不得不通过通过举借债务的方式来弥补资金的不足。地方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地方债务信息却很难全面、准确统计,由此导致地方债务风险不断加剧,债务规模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地方债务风险的扩大将会威胁到地方经济发展,因此如何控制地方债务风险成为了需要我们关注的课题,本文认为地方政府应通过加强债务信息透明度,建立完善债务偿还制度等方式来控制地方债务风险,维持地方财政平衡,从而保证地方经济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地方债务;债务风险;偿债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地方政府需要进行大量的市政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巨大。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央集中了大量的财权,导致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形成了巨大的资金缺口,因此地方政府不得不发行地方债务来弥补进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财政赤字,保证地方政府职能的发挥和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各级地方政府,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不列赤字的原则,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务。因此地方政府只能通过中央地方转贷,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或以下属企事业单位的名义举债,由此产生的债务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信息透明度低,从而增大了地方财政的风险。

一、地方债务及其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是指我国各级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在财政收入不足以保证政府职能的履行时,以财政收入和政府资产作为担保,向金融机构、其他企业及个人举借的债务。

(一)地方债务主体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地方政府部门和机构、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公用事业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组成,其中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主要举债主体,2010年,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余额为4.97万亿元,占地方政府债务总额的46%以上,几乎占到一半。由于法律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务,这一规定限制了地方政府扩大银行贷款和发行政府债券的规模,所以地方政府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了大量地方债务,然而地方融资平台数量和债务规模的增长,在推动我国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风险。地方融资平台由于自身偿债能力有限、信息透明度低,导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较大的风险。地方债务并未纳入地方政府预算管理,以至于很难控制其债务规模,这也将大大提升地方政府财政风险。

(二)地方债务来源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来源主要为金融机构贷款、上级财政转贷、发行地方公债以及其他单位及个人的借款,其中大部分债务来自于金融机构的贷款。地方债务的主要来源还是来自银行贷款,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息息相关,当地方政府存在大量逾期未能偿还的债务,将会严重影响银行的再融资能力,提高金融风险程度,限制银行业的信贷扩张能力,同时对其他各行业的贷款支持力度将下降,严重影响经济稳定增长。

(三)地方债务风险及其种类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指地方政府对其承担的债务无法按期还本付息以及相应产生的后果。从地方政府是否对地方债务具有法律上的偿还责任,可以将地方债分为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显性债务是指签订了书面合同,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在法律上承担偿还责任的债务。隐性债务,是指并未签订书面合同,地方政府在法律上不承担偿还责任,而只是承担道义责任的债务;从是否具有确定的偿还责任上可以将地方债务分为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直接债务是指政府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偿还的债务。或有债务是指政府承担担保责任,当债务人不履行还款义务或无力偿还时,由地方政府偿还的债务,是在特定条件下才需要偿还的债务。

参照世界银行专家汉娜创建的政府债务风险矩阵对地方债务风险进行划分,可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分为直接显性债务、直接隐性债务、或有显性债务、或有隐性债务这四种债务。其中直接显性债务包括:中央政府代理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向国内金融组织与单位、个人的借款,地方财政部门举借的外债,各种拖欠款(工程款、公务员和教师工资等);直接隐性债务包括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农村社会保障缺口,公共投资项目未来的资本性和经常性支出等债务;或有显性债务包括:地方政府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地方政府担保的国内金融组织贷款等;或有隐性债务包括:地方金融机构的债务,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欠款,下级政府的债务等。

二、地方债务风险的积累

(一)地方债务增长迅猛

2008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为了防止经济下滑,缓解财政压力,中央政府启动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这其中有2.8万亿元由地方政府承担,因此地方政府不得不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此后,地方债务规模便开始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据国家审计署审计结果显示,2010年年底,全国地方性债务余额为10.72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为6.71万亿元,占地方债务总额的62.6%,地方政府承担担保责任和救助责任的或有债务分别为2.34万亿元和1.67万亿元,分别占地方债务总额的21.80%和15.58%。至2013年6月末,全国地方债务余额增长至17.89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承担担保责任和救助责任的或有债务也分别增长至2.67万亿元和4.34万亿元,占地方债务总额的14.92%和24.26%。数据显示,从2010年至2013年这三年中地方债务总额增长了67%,年均增长率超过了20%,债务总额增长的同时,地方债务占GDP的比重也逐年上升。由各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比重较大,与此同时,这两年中政府承担担保责任和救助责任的或有债务总额均约占40%,在债务人无法偿还的特定条件下,或有将由担保人或救助人来承担偿还责任,立即转化成地方政府的直接债务。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为当地的公共项目或地方企业提供担保,形成了大量的地方担保性债务。2010年地方政府的或有债务总额为4.01万亿元,到2013年增长至7.01万亿元,增长幅度达74%,导致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规模扩大,由此为地方政府带来的债务风险也大幅增长。

(二)地方债务结构扭曲

地方债务在不同省份间比重不同,在东部省份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水暖电等设施建设为主,债务规模小。而西部地区的债务规模则比东部省份庞大,主要用于工资拖欠、弥补社会保险经费缺口和维持地方政府职能发挥和部门运转。其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多以建设期限长,投资收益率小的基础设施为主,其投资资金不能靠项目本身的收益来偿还,而要靠地方财政经费偿还,由此为地方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偿债压力,进一步提升了债务风险。

目前地方债务在政府层级间的分布是省、市级比重偏低,资金主要来自外国金融组织贷款、国债转贷和国内金融组织贷款。县乡级债务比重偏高,由于基层政府财力小,承担的事务支出多,导致债务规模增大。目前部分县乡级政府在财政较在为困难的情况下,由于债务项目多、偿债资金来源窄,偿债能力低,导致债务到期,而无力偿还。截至2014年12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中,存在0.9万亿的逾期债务,占地方债务总额的6%,2018年以后到期的债务余额为6.2万亿元,占地方债务总额的40%,其中逾期债务主体以县乡级政府为主,近三年为债务偿还高峰期,也是债务风险的高发期。对于逾期债务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债务展期,将当期应偿还的债务延缓至以后支付,和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来处理,这种方式在不断加大金融与财政风险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三)地方债务信息不透明

由于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务是属于违规行为,常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事业单位的名义进行融资,举债方式多样,结构复杂,融资主体与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总体债务信息无法完全统计。全面了解地方政府债务的现实状况是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首要条件,没有真实、全面可靠的债务信息,就不能对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作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及时采取有效防范风险和化解债务的措施。从目前情况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大,政府举借的担保债务无法完全准确统计,即使是财政部门地方政府债务统计资料反映的也仅仅是债务数额的总额,对或有债务中各融资主体的负债额无法统计出精确数值。每年新增债务、逾期债务等具体数据也很难统计出结果,政府监管部门无法获得综合完整的债务信息,难以确定地方债务规模,无法对地方债务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预测,难以对地方债务实施有效的监测与管理,从而大大提升了地方债务风险,降低了政府财政稳定性。

三、控制地方债务风险的对策

(一)根据政府财力适度举债

各级政府部门是政府债务的承担者,对政府债务的偿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债务规模和效益与各级财政状况息息相关。因此,政府部门在追求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应合理控制地方债务规模。在进行项目建设时政府部门需要根据项目规模进行合理规划,使其与地方经济发展与债务偿还能力相适应。同时根据自身债务结构,各项债务的偿还期限,如,本年到期债务,以及后几年年到期债务的数量金额,以控制债务规模为主制定出合理的债务计划。不同省份之间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应结合当地财政能力和政府债务规模,制定出中、长期的债务规划,合理举借债务。例如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水平高,税源广,财政收入多,偿债能力强,地方债务风险相对较小,进行的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属于收益回收期较长的项目,因此可以根据项目收益情况和债务偿还情况,适度扩大融资规模。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财政收入不足,还依然要提供义务教育、医疗服务、社会治安和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及公共服务,履行事权所需要的财力与可用财力高度不对称,因此,需要严格控制其债务规模,优化债务结构,缩减债务存量,限制新增债务,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使该地区进行的项目建设与其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状况相匹配,避免为了地区发展盲目举债,而产生债务负担过重的情况。

(二)完善地方债务偿还机制

建立完善、可靠和健全的偿债机制是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和约束地方政府

过度举债的重要保障措施。债务的偿还是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地方政府应在举借债务的同时制定出具体的债务偿还计划,计划中应明确规定负债的偿还责任,资金的使用范围,债务的偿还期限以及偿债资金的来源。明确债务的偿还责任,政府部门的直接借款由地方财政部门负责偿还,地方债务在经人大审批核准发行后,地方政府应在每年年初从预算中安排出相应的债务还本付息预算,用于偿还当年应偿还的当期债务;对于能够产生效益的项目可以在项目建成后由自身收益偿还债务;政府部门承担担保责任的债务,应由最终债务人负责偿还。偿债主体要严格执行偿债计划,落实偿债资金,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本息。地方政府还应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偿债能力,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率,避免由于资金浪费导致的债务无法按时偿还。政府还需建立偿债基金来防范债务风险,财政部门按债务余额的一定比例,将经常性收支结余和债券投资项目收益列入偿债基金,以此来偿还尚未产生效益的项目债务以及下一级政府暂时无力偿还的到期债务。

(三)建立与完善债务信息披露机制

提高债务透明度可有效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因此地方政府应通过建立地方债务信息披露制度来提高地方债务信息透明度。目前我国地方财政部门对外公布的地方债务信息通常缺乏准确性和全面性,不利于地方债务管理者认清地方债务情况,对债务风险进行有效管控,无法为地方财政编制预算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为保证地方债务信息的公开性与透明性,政府应定期公开地方债务相关信息,以便公众准确判断地方政府的融资和偿还能力。此外还需要对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债务资金使用状况,债务结构等债务信息定期公布: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是指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所能自由支配使用的财政资金,对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进行准确地披露,有利于对债务偿还能力进行准确评估,有效地监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债务资金使用状况的披露,有利于强化投资者及监管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项目支出,有利于提高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对债务规模与结构的披露,公众可以对当年需要偿还的债务余额和未来各需要偿还债务数量充分了解,投资者可以对未来的债务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进而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政府还可以考虑通过编制地方政府债务预算,从政府财务状况、资产负债情况等方面,公开记录和反映政府债务的规模和结构等情况,使地方政府债务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加强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约束,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国盛著,《地方政府债务管理》[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8年。

[2] 李东兴著,《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2月。

[3] 刘尚希著,《财政风险及其防范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4] 谢丰,《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11月。

[5] 焦菲,《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05月。

[6] 田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预警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04月。

[7] 李盼,《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06月。

[8] 庞晓波,李丹著,《中国经济景气变化与政府债务风险》[J],经济研究,2015年5月,第18-33页。

[9] 吴俊培,李淼焱著,《中国地方债务风险及防范研究―基于对中西部地方债务的调研》[J],财政研究,2013年3月,第25-30页。

第五篇:加油站风险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加油站管理的现状、加油站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加油站安全管理的措施三方面内容。通过对这三方面内容的介绍旨在促进我国加油站安全管理工作的发展,确保加油站工作的安全性。

关键词:加油站;安全管理

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汽车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石油业的发展。加油站的数量与日俱增。由于石油易燃易爆的特点,给石油操作工作带来了安全隐患,为了保障石油工作的安全性,加强加油站的安全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一、加油站管理的现状

当今社会,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汽车也走进了越来越多的家庭,与此同时也促进了石油业的发展,加油站的数量直线上升。如今我国加油站的数目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70座,增加到了近10万座。加油站数量的增加,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针对石油易燃易爆的特点,我们仍然不能放松对石油安全的管理。加油站的汽油和柴油容易挥发,如果遇到静电、明火等极其容易燃烧发生爆炸,由于石油的导电性差,高速的流动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荷,造成一定的隐患,在加上石油本身就具有毒性,如果侵入人体会造成很大的伤害这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加油站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发生事故,带来的不仅仅是财产的损失,也会危及加油站工作者及周边居民的人生安全。加油站的安全管理包括油品的安全管理、资金的安全管理、各项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从业人员的培训等方面的内容,它涉及的面广,也会受到外界其他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加油站的安全管理中对加油站的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对设备的检查维修等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做到位。由于加油站的特殊性,人员和车辆的流动性大,有的顾客缺乏安全意识,这也使得加油站的安全管理具有不可预见性。

二、加油站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硬件设施存在隐患。我国对埋在地下的油罐材质和埋设都有着明确的相关规定。但是仍然有个别加油站经营者,为了节约成本,贪图利益,不按国家的规定的材质购买油罐。仍然有个别施工队不按国家规定的埋设标准埋设,有的甚至将油罐线路和电器线路埋在一个管道沟,这些不按相关规定采购和安装的设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二)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素质和安全意识。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才能从事相关工作,可是我国加油站的工作人员好多都是临时工,只是了解加油站的基本操作,有的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没有接受过石油相关理论的专业学习,专业素质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以至于在实际工作中对无法及时辨别安全隐患,对安全隐患没有防范意识,面对安全隐患更无法灵活的处理。另外,加油站的从业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也缺乏安全意识,我们会看到有的操作人员不穿防静电工作服,有的人员在检修设备时没有事先进行安全准备就点火,他们或多或少都存在侥幸的心理,认为一次两次不会有什么事,殊不知这些安全隐患正在悄然而至,在他们毫无防备的时候就给他们带来了灾难性的惩罚,同时也给别人造成巨大伤害。

(三)从业人员操作不当。我国的加油站事故中,很多是由于卸油时违规操作造成的。虽然国家严格规定了密闭卸油的方式。但是还是有加油站卸油时违规操作,也没有专门的人进行监护,提醒车辆人员禁止靠近,导致油品挥发、着火爆炸、静电造成火灾事故,从而引起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加油过程中也有很多违规操作导致的安全隐患。例如,有一些小的加油站点给塑料加油,殊不知塑料瓶是绝缘体,往里面加油时摩擦产生的静电会因为导不出去而积累成安全隐患,引起爆炸。还有的加油站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对进加油站的车辆和人员不加限制,严重违背了国家规定的加油时一车一人进的原则。甚至还会出现有的加油站让摩托车主自己加油的情况,这些不当的操作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安全隐患。

(四)管理制度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在我国只有中石油、中石化这些大集团的管理制度相对完善,其余的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生产规章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章不完善的问题。有的加油站没有相关的安全管理组织,事故发生时也没有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大家一团慌乱,事故的责任也无法明确,大家互相推诿,不能吸收教训,这些制度上的漏洞也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三、加油站安全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硬件配置。针对硬件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加油站在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引进设备外,也要加大对设备的科技和资金投入,从而降低设备方面的隐患。例如,高液位报警系统等事故预防设备的安装,可以避免依靠检查来预防事故这种传统方式带来的弊端,这种新型的系统更能及时科学的检测出存在的隐患,为我们减少损失。

(二)加大安全教育宣传,增强安全意识。首先,可以通过在集体会议时分析相关的事故案例和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等活动来增强加油站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从而激励从业人员学习安全知识和技能,促使他们在工作中安全操作。其次,要加强顾客及周边群众的安全意识,加油站必须把加油站的要求和相关提示明确的张贴出来,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安全讲座,在周边发放一些安全知识小手册,以此来增强周边群众和顾客的安全意识。

(三)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是否专业对安全事故有直接的影响。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要让从业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他们的抵御事故的专业能力;要让他们懂得机动车加油时必须熄火,雷电天气禁止付油,不能用塑料瓶加油等专业知识;要让他们学习关于油的流速的控制等具体的专业操作技术等。当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较高时在某种程度上会避免很多的事故。对人员的变更,一定要选择“岗能匹配”的人员,并按要求做好三级安全教育后翻耕上岗。

(四)紧紧抓住危害因素辨识这一灵魂。只有掌握了工作环境的危害,才能由被动变主动,真正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将加油站的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识别划分为设备设施、周边环境、操作过程三个单元,细分每个单元的每个步骤,识别每个步骤、每个零部件、每个作业环境存在的风险,并从基层开始查找每个危害的预防措施,这样员工在工作中才能自觉的规避风险,真正实现全方位的“本质安全”。

(五)对加油站作业现场加强管理。对加油站作业现场的相关工作一定要有明确的要求。例如加油站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按照加油站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在工作中要及时发现并排除设备设施的安全隐患;加油站里要有明显的警示标志;要保证消防器材的齐全有效等。对变更的作业过程,一定要做好新操作规程的制定和实施。对变更的设备和工艺,要做好从选型到安装到调试到验收的全过程安全监控。

(六)完善加油站管理制度,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完善加油站的生产规章制度和岗位操作等规章制度,使工作人员的操作有章可循。还要有明确的责任制,把每个环节的工作都责任到人,这样大家都会提高警惕,保证每个环节的工作都是严格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的,让事故防患于未然。加油站的负责人一定要起带头作用,从自身做起,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禁止违规操作。加油站内部还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责任监督机制,保证每个责任人都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结语:加强加油站的安全管理工作,不仅可以确保加油站工作的安全性,减少不必要的事故,还可以促进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因此,面对加油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国家各部门必须重视起来并提出一些有效性措施,我们每一位公民也都应该增强自己的安全意识,从而保证我国的加油站工作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周康.浅析加油站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03:202.[2]冷朝晖.加油站安全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07:143-145.

下载高层建筑安全管理及风险控制研究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层建筑安全管理及风险控制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力安全生产管理风险控制研究论文

    1电力安全生产的重要性1.1电力的安全生产关系到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稳定发展电力行业具有社会公用事业的性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电能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源......

    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 摘要 目前,很多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风险管理缺失的问题。随着内部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风险管理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的一种新视角。文章首先阐......

    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摘 要】在现代企业中,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有利于防范风险,企业内部控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针对企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管理,防御风险也是内部控......

    合同管理风险点及控制

    公司合同管理中的风险点及其控制 为规范公司合同在签订、履行过程中的管理,防范与控制合同风险,依法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现对公司合同管理中的风险点作以下提示: 一、 合同的签......

    P2P金融模式及风险控制研究

    P2P金融模式及风险控制研究 摘 要: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P2P网贷近年来迅速发展,市场上出现了数种类型的P2P模式。但由于其是网络与金融等领域的结合,且是一种新兴的行业,相关......

    金融工具风险控制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以中航油事件为例探讨了中航油集团破产原因,并以此为基础阐明投资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与风险特征。最后针对当前衍生金融工具投资制度的存在缺陷,提出对投资风......

    企业会计管理的风险控制策略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建设成为了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有力依据。我国经济建设的加快,促使我国进入了市场竞争的时代,对企业的会计管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会计管理面临......

    医院会计管理存在的风险及控制策略论文

    摘要:为了适应医院新型经营机制的改革需求,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与医疗水准,提高经营管理模式转型速度,应当从调整医院内部组织部门的结构划分开始,加强各部门的管理职能,提升医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