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优秀(精选9篇)

2022-11-01 09:04: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优秀(精选9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优秀(精选9篇)》。

篇1: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模板

(一)创设情境,温习旧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展示水分解的示意图开头,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用这样的设计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由化学变化的实质,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有关未知世界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教学——原子的构成

1、学生自学后讨论:⑴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⑵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⑶原子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设计这样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探究原子的结构,初步教会学生怎样探讨,从哪些方面探讨。

2、趁学生的求知欲望高涨,展示动画,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的构成。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原子已经很小了,其中的原子核更小,就象书中比喻,原子如果是一个大的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就是里面的一只蚂蚁,电子就在这个相对广阔的区域内运动。在这里老师要强调,原子核并不是一剖为二,一半是质子,一半是中子,并且在不同的'原子中,质子、中子本身都一样,区别在于,不同中所含的质子、中子数目不同。

3、学生通过自学和动画直观的认识,回答以上三个问题。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4、介绍一些原子方面的科学家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演变历史;还可以通过修正各种观点使刚学过的知识得以应用和巩固升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并且还可以通过各位科学家的成就,了解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修正和补充中进行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第二部分教学——相对原子质量

1、展示一些原子的质量,学生观看展示后,发现原子有质量,只是很小。这样用具体的数据直观地告诉学生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小。然后提出问题:1、原子的质量如此小,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衡量呢?2、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的?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的概念。

2、提问: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的区别在哪里?学生讨论后回答:相对质量是一个倍数关系,单位是一;实际质量是称量出来的真实质量,单位是千克。这样由学生自己找出区别,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会更深刻。

3、出示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质量,让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中子数,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A.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C.没有单位

D.是原子间质量之比,单位为1,一般不写

利用此题讨论归纳对比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2、已知碳原子质量为1.993×10-26g、氧原子质量为2.657×10-26g、铁原子质量为9.288×10-26g,试计算氧原子、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通过对比,得出相对原子质量数字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和计算,从而得出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3、相对原子质量可以从书中P154的附录Ⅱ查到,查阅如下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磷、铝、氮、碳、钠、硫、镁、钙

借此题让学生学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说明现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高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整数或1位小数)。

(五)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通过这节课,你在学习方法和思想上有哪些收获?

3、借助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9张青莲教授的资料,交流读后感。

4、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样的板书层次清楚,突出本课题的重点,让学生轻松掌握重点知识。

六、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的要求,并把它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以探索者的角色出现,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认识过程,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将不断努力,创设自己的教学特色。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篇2: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感谢教务处给了我这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本课题,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六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个一级主题下包括四个二级主题,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展示):

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展示):

初中学生以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结论存在一定困难,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能展开想象,通过形象的比喻来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习旧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学生用模型模拟水分解的示意图开头,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用这样的设计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展示原子弹爆炸图片,让学生想象原子内部是否是实心的不可分的球体?紧接着介绍原子结构发现科学史,展现多彩的原子构成图片,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教学——原子的构成

1、由前面的引入做铺垫,以C原子为例讲解原子内部构成,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的构成。为了使抽象的概念生活化,我将枣比做原子,那么枣核就是原子核了,而质子和中子更象是枣核中的核仁了。原子核带正电将带负电的电子深深地吸引,若将原子核比做母亲,电子就象婴儿离不开妈妈的怀抱。通过学生阅读“漫游原子世界”科技小文章,更加深了学生对原子构成的认识,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化枯燥为愉悦。

2、提出问题:整个原子显电性吗?出示表格,通过观察常见原子核内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第二部分教学——相对原子质量

1、展示一些原子的质量,学生观看展示后,发现原子有质量,只是很小。这样用具体的数据直观地告诉学生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小。然后提出问题:1、原子的质量如此小,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衡量呢?2、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的?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的概念。

2、出示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质量,让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中子数,让学生自己查相对原子质量表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并归纳出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课后1、(1)(2)(3)

(五)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课后作业P722、3、4

3、拓展作业: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习作。

五、板书设计

整体分两个部分,一是原子的构成,二是相对原子质量,板书层次清楚,突出本课题的重点,让学生轻松掌握重点知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继“分子和原子”后探索物质内部构成的奥秘的又一个阶段,对于微观粒子概念很抽象,课前我准备了充分的科学资料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课缺憾的地方有两处:一是没有准备原子模型,二是没有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观看到原子的内部构成。

篇3: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1《原子的构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教学预测四个方面来谈谈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原子的构成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同时它又为将要学习的元素,离子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学生情况,可以确定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形成需要借助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本节课

(1)通过探究构成每种原子的粒子之间的关系,学习分析、归纳,对比的科学方法。

(2)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发展的历史,初步学习假设、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1)在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发展的'过程中,知道科学发展是循序渐进的。

(2)通过阅读张青莲教授的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人在科学发展中作出的贡献,进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以知识为主体,借助于掌握知识学习的过程,学习分析,归纳,对比的科学方法,同时发展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的重、难点

结合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确定本节课的重点:认识原子的构成难点:认识原子的构成;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二、学情分析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与分析。

(一)学生情况

初中化学面对的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究感兴趣的问题,对事物的认识正由感性向理性转变,但感性认识仍然占主导地位。

能力水平:学生初步具备了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知识水平: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可以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二)教法与学法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教法本节课将采用引导探究法,这种方法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同时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演示法,通过演示原子的图片及动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学法本节课将采用分析归纳法(通过分析图4-2中的有关数据,得出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归纳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从而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三教学过程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思想,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上课前先请同学们观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相关图片,接着描述它的强大威力,并解释原子弹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威力与原子的内部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那原子的内部到底隐藏着什么奥秘?这样的导课方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顺利进入教学过程阶段二

(二)活动探究得出新知

活动探究一:原子的构成

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发展历史,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实心小球”。大约100年后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在7年之后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红枣代表电子,面包代表原子,红枣镶嵌在面包的表面。又过了7年,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根据他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生动的图片及动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原子的立体模型,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后来人们又发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模型建立起来之后,通过图片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原子的体积很小,原子核的体积相对于原子更小,就如同一颗樱桃和十层大楼的体积比例。接着演示原子的动态图片,让学生明白这就是现在的原子结构模型,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得出结论: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借助于图片和动画,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记忆。从而突破难点。

活动探究二:原子不显电性

知道了原子的构成,然后追问,同学们那原子显不显电性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接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如下图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小组成员交流,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正负电荷相等,所以原子不显电性;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活动三:相对原子质量

知道了质子,中子,电子的数目关系,那它们有没有质量,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来衡量呢?接着让学生观察如下图表,学生很容易得出:质子,中子有质量,但是很小,电子的质量相对于质子、中子更小。此时给学生打比方,由于原子质量很小,用国际单位Kg来表示就如同用吨来表示一粒大米的质量,很不方便,怎么办呢?有智慧的人总是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人把碳12原子的质量平分为12份,氧原子质量与其中一份的比(16)作为氧原子的相对质量,同理得出其它原子的相对质量,这些相对质量称为相对原子质量,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向学生讲述怎样利用元素周期表查相对原子质量;此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学会做事,学会更好的生存。

(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适当的课堂练习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为了激发学生的挑战热情,将课本的练习设计成闯关的形式作为课堂训练,第一关通过比较简单的习题培养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感觉不错进入第二关,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设计一个有背景的题目,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四)交流收获优化新知

当本节课学完以后,让学生谈一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我会及时作出回应,并鼓励学生不断进步。这种诊断性,激励性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最后,我采用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教学预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基本上可以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超过80%的学生可以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但还有少数的学生可能存在疑点,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我设置以下补救措施:单独辅导,找到难点;师生互动;突破疑点。

最后是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板书能够突出重难点,为学生理解知识和对知识进行记忆提供了直观的参考和有力的帮助。本节课样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4:《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推荐

【教材分析】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是全书的一个重点,所以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而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分析】

我县地处偏远地区,学生课外知识有限,而本课题内容又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课堂上需要老师尽可能的多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好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不过,他们并不知道原子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的质量到底有多大,本课题就是要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

【教学目标】

1. 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了解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知道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的.关系。

2. 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知道中子数只和原子的质量有关,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 通过比较、讨论、归纳等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1。 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媒体】

1. 实验媒体:投影仪、挂图、多媒体

2. 学案(附后)

【教学设计思路】

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使用多媒体、投影仪、挂图来诱发学生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探究讨论法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探究讨论促进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师生不断问答,学生积极讨论,老师适当点拨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有益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2、情景教学法

心理实验表明,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学习,注意力集中,思维最活跃,接受最快,记忆最好。所以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重要。本课题内容抽象,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分析比较法

让学生分析原子构成的表格,比较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以达到以下目的

A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B训练学生整理资料的技能

篇5:初中化学说课稿《原子的构成》

初中化学说课稿《原子的构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③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展示):

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展示):

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我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阅读化学史实资料、多彩的原子构成图片、生动的比喻、多种活动形式以及内容活泼的教学课件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具体教学分以下几个阶段设计:1、创设情境,温习旧知;2、提出猜想,引入新课;3、师生互动,探究新知;4、巩固练习,拓展思维;5、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一)创设情境,温习旧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展示水分解的示意图开头,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用这样的设计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由化学变化的实质,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有关未知世界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教学——原子的构成

1、学生自学后讨论:⑴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⑵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⑶原子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设计这样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探究原子的结构,初步教会学生怎样探讨,从哪些方面探讨。

2、趁学生的求知欲望高涨,展示动画,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的构成。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原子已经很小了,其中的原子核更小,就象书中比喻,原子如果是一个大的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就是里面的一只蚂蚁,电子就在这个相对广阔的区域内运动。在这里老师要强调,原子核并不是一剖为二,一半是质子,一半是中子,并且在不同的原子中,质子、中子本身都一样,区别在于,不同中所含的质子、中子数目不同。

3、学生通过自学和动画直观的认识,回答以上三个问题。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4、介绍一些原子方面的科学家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演变历史;还可以通过修正各种观点使刚学过的知识得以应用和巩固升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并且还可以通过各位科学家的成就,了解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修正和补充中进行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第二部分教学——相对原子质量

1、展示一些原子的质量,学生观看展示后,发现原子有质量,只是很小。这样用具体的数据直观地告诉学生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小。然后提出问题:1、原子的质量如此小,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衡量呢?2、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的?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的概念。

2、提问: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的区别在哪里?学生讨论后回答:相对质量是一个倍数关系,单位是一;实际质量是称量出来的真实质量,单位是千克。这样由学生自己找出区别,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会更深刻。

3、出示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质量,让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中子数,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篇6:《原子的构成》中学化学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中学化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③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

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我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阅读化学史实资料、多彩的原子构成图片、生动的比喻、多种活动形式以及内容活泼的教学课件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具体教学分以下几个阶段设计:

(一)创设情境,温习旧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展示水分解的示意图开头,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用这样的设计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由化学变化的实质,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有关未知世界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教学——原子的构成

1、学生自学后讨论:⑴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⑵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⑶原子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设计这样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探究原子的结构,初步教会学生怎样探讨,从哪些方面探讨。

2、趁学生的求知欲望高涨,展示动画,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的构成。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原子已经很小了,其中的原子核更小,就象书中比喻,原子如果是一个大的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就是里面的一只蚂蚁,电子就在这个相对广阔的区域内运动。在这里老师要强调,原子核并不是一剖为二,一半是质子,一半是中子,并且在不同的原子中,质子、中子本身都一样,区别在于,不同中所含的质子、中子数目不同。

3、学生通过自学和动画直观的认识,回答以上三个问题。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4、介绍一些原子方面的科学家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演变历史;还可以通过修正各种观点使刚学过的知识得以应用和巩固升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并且还可以通过各位科学家的成就,了解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修正和补充中进行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第二部分教学——相对原子质量

1、展示一些原子的质量,学生观看展示后,发现原子有质量,只是很小。这样用具体的数据直观地告诉学生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小。然后提出问题:1、原子的质量如此小,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衡量呢?2、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的?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的概念。

2、提问: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的区别在哪里?学生讨论后回答:相对质量是一个倍数关系,单位是一;实际质量是称量出来的真实质量,单位是千克。这样由学生自己找出区别,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会更深刻。

3、出示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质量,让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中子数,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A.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C.没有单位

D.是原子间质量之比,单位为1,一般不写

利用此题讨论归纳对比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2、已知碳原子质量为1.993×10-26kg、氧原子质量为2.657×10-26kg、铁原子质量为9.288×10-26kg,试计算氧原子、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通过对比,得出相对原子质量数字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和计算,从而得出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3、相对原子质量可以从书中P154的附录Ⅱ查到,查阅如下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磷、铝、氮、碳、钠、硫、镁、钙。

借此题让学生学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说明现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高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整数或1位小数)。

(五)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通过这节课,你在学习方法和思想上有哪些收获?

3、借助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9张青莲教授的资料,交流读后感。

4、课后作业。

五、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的要求,并把它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以探索者的角色出现,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认识过程,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将不断努力,创设自己的教学特色。

篇7:鲁教版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在学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本节课包括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排布两部分。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原子的电性、电量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不同种类原子的差别和建构原子的微观形象)。第二部分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元素、离子、化学式等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对学生的准确把握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已经初步知道原子的构成,对原子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观察分析水分子、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从感性上认识原子是一种实心球体。因此,本节课将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学生这两个认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构原子的微观形象。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以及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2、初步了解相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学会画原子结构示意图及表示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史料、图片、表格中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2、对学生进行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三、教法、学法

针对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本课题内容抽象,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在课堂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显得尤为重要。以探究讨论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分析比较法,从原子模型的发展史、模拟动画、图表等这些形象可感的材料中分析、归纳,用于解决相关的问题;以上这些方法再与多媒体的恰当应用,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促使了学生用眼看、动嘴说、用脑想,主动以多向交流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评价。

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篇8:鲁教版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原子的构成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同时它又为将要学习的元素,离子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学生情况,可以确定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形成需要借助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本节课

(1)通过探究构成每种原子的粒子之间的关系,学习分析、归纳,对比的科学方法。

(2)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发展的历史,初步学习假设、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1)在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发展的过程中,知道科学发展是循序渐进的。 (2)通过阅读张青莲教授的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人在科学发展中作出的贡献,进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以知识为主体,借助于掌握知识学习的过程,学习分析,归纳,对比的科学方法,同时发展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的重、难点

结合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确定本节课的

重点:认识原子的构成 难点:认识原子的构成;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与分析。

(一)学生情况

初中化学面对的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究感兴趣的问题,对事物的认识正由感性向理性转变,但感性认识仍然占主导地位。

能力水平:学生初步具备了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知识水平: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可以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二)教法与学法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教法 本节课将采用引导探究法,这种方法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同时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演示法,通过演示原子的图片及动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学法 本节课将采用分析归纳法(通过分析图4-2中的有关数据,得出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归纳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从而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三 教学过程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思想,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上课前先请同学们观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相关图片,接着描述它的强大威力,并解释原子弹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威力与原子的内部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那原子的内部到底隐藏着什么奥秘?这样的导课方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顺利进入教学过程阶段二

(二)活动探究得出新知

活动探究一:原子的构成

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发展历史,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实心小球”。大约100年后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在7年之后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红枣代表电子,面包代表原子,红枣镶嵌在面包的表面。又过了7年,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根据他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生动的图片及动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原子的立体模型,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后来人们又发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模型建立起来之后,通过图片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原子的体积很小,原子核的体积相对于原子更小,就如同一颗樱桃和十层大楼的体积比例。接着演示原子的动态图片,让学生明白这就是现在的原子结构模型,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得出结论: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借助于图片和动画,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记忆。从而突破难点。

活动探究二:原子不显电性

知道了原子的构成,然后追问,同学们那原子显不显电性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接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如下图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小组成员交流,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正负电荷相等,所以原子不显电性;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活动三:相对原子质量

知道了质子,中子,电子的数目关系,那它们有没有质量,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来衡量呢?接着让学生观察如下图表,学生很容易得出:质子,中子有质量,但是很小,电子的质量相对于质子、中子更小。此时给学生打比方,由于原子质量很小,用国际单位kg来表示就如同用吨来表示一粒大米的质量,很不方便,怎么办呢?有智慧的人总是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人把碳12原子的质量平分为12份,氧原子质量与其中一份的比(16)作为氧原子的相对质量,同理得出其它原子的相对质量,这些相对质量称为相对原子质量,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向学生讲述怎样利用元素周期表查相对原子质量;此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学会做事,学会更好的生存。

(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适当的课堂练习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为了激发学生的挑战热情,将课本的练习设计成闯关的形式作为课堂训练,第一关通过比较简单的习题培养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感觉不错进入第二关,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设计一个有背景的题目,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四)交流收获优化新知

当本节课学完以后,让学生谈一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我会及时作出回应,并鼓励学生不断进步。这种诊断性,激励性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最后,我采用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教学预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基本上可以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超过80%的学生可以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但还有少数的学生可能存在疑点,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我设置以下补救措施:单独辅导,找到难点;师生互动;突破疑点。

最后是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板书能够突出重难点,为学生理解知识和对知识进行记忆提供了直观的参考和有力的帮助。本节课样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篇9:鲁教版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鲁教版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三)

一、说教材

《原子的构成》是鲁教版八年级全一册第3单元《构成物质的奥秘》第1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由此“打开”原子,步步深入了解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探索原子结构的化学史料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藉此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接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适宜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象,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以汤姆森阴极射线实验和卢瑟福α散射实验事实为基础,推论物质的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根据“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结合质子、中子及电子的电性、电量和质量数据,推证“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初步认识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

通过对分子、原子、离子关系的梳理,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原子更“基本”。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论证原子模型的合理性,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跌宕起伏的,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这一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利用对汤姆森阴极射线实验和卢瑟福α散射实验的分析,培养质疑、反思精神。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以汤姆森阴极射线实验和卢瑟福α散射实验事实为基础,推论物质的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通过对原子结构的探索,对原子的“基本性”加深认识。

【难点】

推论物质的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初步认识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

过渡: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法、教授法等。本节课主要是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实验,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讨论,概括总结等基本环节循序渐进学习本节课。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投影图片,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投影电解水的微观模拟图,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再由化学变化的实质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紧接着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原子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子的结构。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师播放汤姆森阴极射线实验的录像以及粒子流向正极偏折的微观模拟动画,让小组讨论后交流共享:①如果你是汤姆森,如何得出“被激发的粒子不是原子,而是一种带负电的粒子,存在于所有原子中”这一结论?②原子中能只有电子吗?通过分析讨论,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验证—推出结论—反思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证意识。然后展示出汤姆森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新的原子模型,经历科学假说的建立过程,增进科学体验。

(2)学生自主学习教科书中有关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假如你是卢瑟福,猜想原子内部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通过自学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推论物质的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带正电的、质量大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发展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增进成功体验。然后展示出卢瑟福的“有核行星”模型,对比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如同小蚂蚁与足球场之比。以学生熟悉的宏观事物作比,增强直观性,帮助学生体会原子核的“小”。同时也衬托出α粒子散射实验的巧妙和伟大,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热爱。然后给出信息:原子核又可以分为质子和中子。质子、中子、电子的带电情况和质量数据,并提问:①原子中质子数和电子数有什么关系?②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意在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推证: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质量≈中子质量(远大于电子质量)。

第三环节:深入学习,巩固提高

教师提出问题:核外电子到底是如何排布和运动的呢?可以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交流自己想像的样子。然后给出氧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讲解: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点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然后通过课本回答刚才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遐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以氧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圆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面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然后以氯原子为例,让学生互相练习说出氯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

教师提问:由于电子排布的不同会带来什么规律吗?在化学变化中有什么影响吗?然后引导同学看课本并共同总结规律。然后投影演示钠与氯气发生氯化钠的动画。引导学生探究: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氯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设计一个方案。学生可能会设计:①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三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最外层电子数平均,分别是4;②氯原子的最外层7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③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这样层层递进,生动的情景、求知欲的驱使,学生积极设计多种方案,较好地暴露了学生原有思维,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引导。

教师进一步提问: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显电中性?应当叫什么?如何表示?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如何区别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并交流讨论。最终总结并投影到大屏幕上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的表格,使学生一目了然。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课后探究

最后,通过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师生共同总结所学内容:(1)原子的构成以及各个粒子之间的数量和质量关系。(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意义。(3)离子的形成。

自己画出这节课的知识框架,并完成课后练习。

下载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优秀(精选9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优秀(精选9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原子的构成》 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 说课稿 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原子的构成》,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原子的构成测试题

    第一节:原子的构成测试题 【青春励语】: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中,包括下述三个论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②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

    原子的构成 教案 A

    原子的构成 教案 A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培养学生善于想象,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体验思考讨论的探究学习的历......

    原子的构成练习题(推荐)

    原子的构成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 ) A、原子 B、分子 C、质子 D、电子 2、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构成物质,也能构成分子B、一定含有质子......

    原子的构成测试题2013-11-23

    ·原子的构成·试题2013-11-23 1.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①通常是由中子和电子构成;②通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③带正电荷;④不显电性;⑤不能再分;⑥跟原子比较体积很小,但却集中了原......

    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

    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互动,及作业的反馈等信息,我有如下的思考,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得以借鉴而提高: l 本课题教学内容几乎是全新的,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甚至是无......

    《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

    《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九年级化学课标人教版教科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本课题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节课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