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绿化先进事迹材料
播 绿 人 生 不 虚 度
—— 宁夏泾源县林业局吴正辉典型材料
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的泾源县,曾荣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全区林政资源管理先进单位等殊誉。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一位多年来默默奉献在林业战线的斗士分不开,他就是泾源县林业局局长吴正辉。
吴正辉1978年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被组织分配到泾源县堡子山园艺场任技术员。1979年到2002年期间先后任泾源县林业站站长、林业局副局长、局长,在29年林业生涯中,多次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多次受到县委、政府的嘉奖,1987年,他撰写的《泾源县华北落叶松地埂造林初报》获得宁夏林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1989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林业社会工程项目研究一等奖,1997年他被评为全县第一个林业高级工程师。2003年他撰写的理论文章《绿色铺盖的热土》在固原日报刊登、《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更加璀灿夺目》在宁夏电视台经济频道播出。
1978年,吴正辉作为泾源县首批为数不多的几名林业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之一,胸怀着在林果事业上干一番业绩的大志,走上了林业工作岗位。应当说,吴正辉是幸运的,在他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广大科技工作者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随之而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作为独立生产者的农民渴望科学技术的呼声越来越高。无论是在农民的家庭果园里,还是在造林的山岔河滩,吴正辉一次次地感到,自己所学的林业专业对现实的生产是那样有用,从农民的一声声询问声中,他感到了工作的价值,也更加坚定了他干好林业事业的坚定信念。
工作中“三勤”,包含对林业的深情
1979年,刚在园艺场工作不到一年的他,因工作勤奋肯干,业务技术精,被县林业局任命为县林业站站长,这一年,吴正辉24岁,正是年轻气盛的年龄。他始终有一个信念,只要工作上勤奋一点,事业就会出成绩,所干的工作就会对人民谋利益。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后来的工作中,他始终保持着三点勤奋。首先是“嘴勤”。他认为基层林业工作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技术工作,期间还渗透着较强的群众性工作。要动员群众,宣传群众,才能使林业技术为群众所接受。尤其在上个世纪“以粮为纲”的年代,要想把林业技术传播到千家万户,何其艰难。在他任林业站站长期间,曾走遍了全县114个行政村。要使林业技术被群众所接受,就得有不怕磨破嘴皮子,不怕踏破脚底子的劲头。如向各级领导报送文字材料,通过各种途径讲林业技术,作绿化宣传等等。他苦口婆心的宣传,增强了全民绿化意识,普及了林业技术知识。二是“手勤”。即身体力行动手干。在每年春秋两季造林过程中,为了使整地造林达到技术标准,合乎规范要求,他一边奔波往来于各造林点向群众讲解技术要领,一边拿起工具给群众整出样板坑,栽上一片样板树。“喊破噪子、不如做出样子”,吴正辉是既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在看到一些 2 群众栽树时敷衍了事,遭踏树苗时,他虽痛在心里,却从不指责谩骂,而是从群众手中接过工具,替他干一阵,在他以身代教的影响下,群众理解了他的苦心,植树质量大大提高。在一些群众植树聚集场合,他还总是不失时机地向大伙宣传,“宁可少栽一棵树,也要保证所栽每棵树的质量,确保栽一棵活一棵”。三是“腿勤”。在担任林业站站长的12年间,他跑遍了全县8个乡镇,翻越了数百座山头,深入林区“解剖麻雀”,调查林情,对比研究、选择、引种适生树种,写了大量有价值有份量的调查报告。如在沙塘林场主持科技育苗栽植示范基地时,编写了《河北杨河水浸泡扦插育苗试验技术总结》被固原林学会评为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多年的林业工作经历,造就了吴正辉干事认真,直来直去的性格。也养成了他对绿色的无限痴迷。由于工作上孜孜以求,对泾源林业建设的突出贡献,1991年他被组织提拔任命为林业局副局长。在一般人来说,可能高兴的晚上都睡不着觉。而吴正辉没有,他认为,职位就是责任,职位越高,责任也就越大,党和人民寄于你的希望更大。因此,政治待遇的提高并没有使吴正辉骄傲自满,裹足不前,相反,他变得更忙了。在此期间,他分管全县的造林绿化工作。他从没有因自己是领导而整日坐在办公室发号施令,而是和其他干部职工一道翻山越岭搞调查、做规划、讲技术。在以他为杰出代表的全体营林者的共同努力下,泾源县利用10年时间先后推广引进华北落叶松荒山造林10万亩,目前已郁闭成林4.7万亩;地埂造林7000亩;推广仁用杏造林面积3000亩,推广新疆薄皮核桃造林 3 4000亩,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6万亩,已成椽材800余万株,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2亿元。这其中不知包涵着吴正辉多少心血和汗水。
面对这无限的绿色财富,他经常说,在我们这一代一定要把这些林子看好,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片绿,都有区、市、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都凝结着全县广大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为此,他带领局一班人,经常深入林区、护林点,与林区群众、护林员促膝谈心,交流经验,在汇总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他提出要提升林木的管护质量,首先要大力宣传,做到护林防火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其次要抓好护林点建设,提高护林员的工资。使他们能扑下心,扎下根,一心一意护林。为此,他多方奔走,争取自治区林业局的支持,将全县21万亩荒山造林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落实了13万元的管护经费和9.3万元的国营林场职工养老保险金。把那些在护林岗位干了几十年的老护林员换下来,聘任65名年富力强,有责任心的护林员,召开了护林员工作会议,给每个人都划定了管护范围、面积,签订了管护合同。把原来每月50元的护林员工资,提高到每人月均200元(最低150元,最高360元),给14个护林点安装了价值8.4万元的太阳能发电机和风力发电机,那漆黑的大山深处首次通了电,配备了桌椅,拉了碳,改善了护林点条件。从此,护林人员都能吃住在点上,24小时值班巡山,昔日林中白天牛羊的身影没有了,晚上也听不见偷树人砍树的斧声。全县护林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公而忘私,牺牲家庭利益,只为肩负的责任
4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02年,吴正辉迎来了事业上的又一个春天。这一年,他被推上了林业局“一把手”的位子。这一年,也是泾源县通过两年试点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第一年。泾源林业迎来了百年来的颠峰时期,每年的生产任务都超过过去五年任务的总和,面对艰巨的任务,对他这个新上任的“一把手”而言,压力可想而知。但吴正辉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废寝忘食投入工作。2003年,自治区林业局下达泾源县退耕还林草任务5.9万亩,县委、政府为了加快全县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步伐,在年初与林业局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时把任务上调到8万亩,同时下达绿色通道建设任务42公里。为了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作为林业部门的“一把手”,吴正辉既当领导,组织指导全县造林工作,同时又是技术骨干,从工程方案的制定、规划设计、整地栽植到检查验收,每一个工作环节他都扑在最前面,而且一工作起来就忘了疲劳,忘了家,这一年,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周末。他的妻子和他年龄差不多,都是快奔50岁的人了,多年来一直患有身静脉血栓,由于工作忙,吴正辉从没带她好好看过一次病。这年春季造林季节,妻子的病情加重,双腿肿的下不了地,但为了工作,吴正辉没有向组织反映过一次困难,没有请过一天假,看着忍受病痛折磨的妻子实在扛不过去,他就利用一个下午把妻子送到医院住下,请一个亲戚帮忙照看,他又匆匆忙忙返回到单位,一头扎进工作中。后来据他妻子讲,在她住院的两个月时间里,丈夫只到医院去过三次,而且都是下午。一次是送她住院,一次是医疗费用完了来送钱,一次是接她出院。每当 5 谈及此事,妻子都流下了无奈的泪水。吴正辉说,付出总有回报,肯耕耘才会有收获。2003年,泾源县完成退耕还林草10.6万亩,占自治区下达任务的179.7%,占县委、政府下达任务的124.8%。完成绿色通道建设42公里,并在全市6县(区)同项工作检查验收评比中获二等奖,综合目标考核位居全县第一,受到县委、政府的表彰奖励。
“年年如一日,没有休息日”,对待工作,他始终全身心的投入,以他的敬业精神和务实的工作作风鼓舞和影响着周围的人,2005年,他没有休息过节假日,争项目、跑资金、下基层、搞调研,浑身充满了激情,充满了干劲。在他的带领下,全县完成工程造林19万亩,完成香水街、泾河路、北环路绿化86.1亩,县城南、北山绿化1526亩,东山坡流域地埂造林2500亩,全县林业工作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经过多年努力,泾源县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15.4%提高到20.2%,比全区平均覆盖率10%高出9.6个百分点。林业工作多次受到区、市组织的充分表定和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面对这些荣誉,吴正辉十分平静,他又在规划着泾源林业大发展的新蓝图。
6
第二篇:龙泉市绿化先进事迹
造的青山满绿谷 留与子孙长相思龙泉市林业局绿化先进事迹
龙泉市全力打造“城在山中、林在城中、居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现代化森林城市。历经几年建设,我市森林覆盖率高达84.2%,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指数达99.7,森林蓄积量从1999年的1018万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45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1999年的74%增加到现在的84.2%,森林资源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对改变龙泉森林状况,提高森林质量、森林防护功能,促进生态环保旅游以及新农村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农村林业改革发展试验示范基地、浙江省森林城市等荣誉,今年6月份,更是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这些成就的取得,与龙泉市林业局几年来采取各项措施,加强绿化造林是分不开的。
一、做好“三沿三山”风景林(“三沿”即沿路、沿江、沿景地带,“三山”即城区棋盘山、九姑山和凤凰山)、“安仁-兰巨”百里绿色长廊、城市绿化系统、绿化示范村、城西河道生态景观、大赛溪两岸景观林、人民公园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和子规划,为确保森林城市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二、开展生态林、景观林“两林共建”,同时,倡导“乡土树种、珍贵特色树种进城”的绿化理念,大力推进公共绿地建设,城区绿化及名人名树苑建设。城区绿化主要是完成了后沙路的道
路绿化、江滨南路榴槎桥至南秦桥段的绿化、青瓷创意广场的绿化和城中重要节点公共绿地提升和周边环境整治绿化工作。
名人名树苑建设面积115亩。目前,已有60余人在“首长林”、“大师林”、“ 名士林”、“ 国际林”等小区亲手栽植了具有龙泉乡土特色的珍贵树种花梨木(市树)、红豆杉、枫香等170余株纪念树。目前,城市建成区林木覆盖率达 38.6%,城区公共绿地面积达392万平方米,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5平方米,4万亩生态景观林环城而立,绿色健康走廊覆盖全市,龙泉溪堤岸林水相依,基本形成以城市山沿、路网、水网为基础的城市绿化网络系统,彰显出山、水、城交相辉映的森林城市特色风貌。
三、全面推进乡村绿化,不断改善农村面貌。采取“三沿”绿化美化,水保综合治理,高速、省道及县乡道绿化养护等措施,打造“绿山绿树成林,绿色产业成景,绿色长廊成名”的和谐生态家园,积极开展以绿化示范村建设为重点的绿化改造和提升工程,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为绿化示范村提供免费规划设计。每年为乡村提供多于 1.5万元的绿化苗木。2011年规划建设省级“森林城镇”1个(查田镇)、省级“森林村庄”2个(龙渊街道石马村、兰巨乡的炉岙村),丽水市级绿化示范村10个,规划特色村7个,目前投入建设资金200多万元,已栽植红豆树、红豆杉、无患子、桂花、深山含笑、红叶石楠等绿化苗木6万株,其中乔木3.27万株,灌木2.78万株。
四、活动助推,全民参与植树。创新社会参与机制,丰富绿化造林内容,有效强化群众植绿护绿意识,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绿化造林工作真正与百姓生活紧密融合。实行绿化养护招投标制度,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林业;全面开展“义务植树大行动”、实行基地化管理制度和一人一卡登记制度,设立了首长林、名人名树苑、人大林、大师林等二十多个纪念林基地,并确定每年新年上班第一天和新春上班第一天为全民植树日,在全市上下掀起轰轰烈烈的义务植树运动,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 84.6%,义务植树登记卡建卡率为46.4%;组织开展“冬季绿化大行动”、“绿城大行动”、“春绿大行动”、等一系列植树活动,不断增强公民爱绿、增绿、护绿意识,形成全民参与绿化植树的长效机制。
五、项目带动,提升绿化成效
1、完成了2010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龙泉市油茶产业生产发展项目》:建成高效油茶示范区 4000 亩,该项目实施后,可新增高效油茶基地4000亩,增加山茶油产量20万公斤,为林农增加产值800万元,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200个,示范和带动周边林农发展油茶产业,带动油茶加工业的发展,油茶产业的发展将促进农村绿化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
2、完成2010年长防林建设项目。2010年长防林项目建成后,我市将新增有林地面积10804亩,完成10000亩低效林分的封山育林改造,带动我市项目投入资金近400万(包括劳动投入折算);工程投入增加社会劳动力就业机会3万余人次,使用苗木近100万株,推动了我市绿化造林工作,对促进我市重点公益林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3、完成国家森林抚育试点项目。
经认真实施,投入资金620万元,用工54980个,共在67个山片中完成25006亩森林抚育任务。已通过省组织的检查验收。
4、完成国家造林补贴试点项目。经去冬今春的努力,完成造林面积7371亩。其中人工造林3005亩(乔木林1005亩(6个小班)、木本粮油经济林2000亩(19个小班))、迹地人工更新4366亩(119个小班)。圆满完成国家造林补贴试点造林任务。今后,我们将继续自加压力,创造条件,抢抓机遇,真抓实干,为龙泉市林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造林绿化先进事迹
造林绿化先进个人事迹
XXX, 男,XXXX 年XX月出生,高中文化程度,中共党员,XXXX年XX月当选为XX村党支部书记。自担任村支部书记以来,他紧紧围绕乡政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中心工作,按照“青山绿水无闲田”的发展思路,以饱满的热情、高度认真的态度组织并参与到造林绿化行动中。经过他组织全村人民群众开展过造林绿化行动后,全村舞动着青春的绿潮。
一、加强学习,深刻认识造林绿化行动的重大意义
他始终认为造林绿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体体现,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要求,是福荫子孙后代的好事,他身为一名村支部书记,坚持谦虚上进好学的良好习惯,不断加强学习,从而使他充分认识到了造林绿化的重大意义,也为组织开展好本村的造林绿化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身先士卒,争当践行造林绿化行动的标兵。
他紧紧围绕乡政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中心工作,按照“青山绿水无闲田”的发展思路,积极参与到植树造林、绿化乡村等工作中,几年来荒山造林2600多亩,积极组织并参与“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建设生态新春荣”活动,为村庄道路栽植行道树800多棵,倡导农户做好庄前屋后绿化工作,努力做到服务山川造林、服务乡村绿化,在造林绿化行动中走在广大群众的前面、挥洒辛劳的汗水。
三、宣传教育,做好开展造林绿化行动的宣传员。
他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以村委会为骨干,进行系统宣传教育,要求每个村民每年新栽一棵树;通过开展 “大手拉小手”结对子活动,将村干部划片与各村民小组结成对子,组织群众积极参与到造林绿化行动中来,在全村兴起植树造林建设秀美山川的新高潮。
四、传递使命,做好落实造林绿化行动的服务员。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肩负着带领全乡人民群众造林绿化的使命,他倍感自豪。他时刻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创新工作方式,在造林绿化行动中小有名气,全乡部分创业青年在他的带领下不断开发经济林,不仅绿化了环境,而且收入可观。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青年服务员”。
今后,他将一如既往,紧紧围绕造林绿化行动这一主线,以植树造林为基础,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扶持青年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继续引导青年将植树造林与创业致富结合起来,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绿化工作个人先进事迹
勤勤恳恳播绿人——董天仓
——记石河子国税局绿化工作先进个人董天仓
说起董天仓,石河子国税局全局干部职工都会告诉你“那是一个心里只有工作,责任心重、事业心强的好干部”。他的这种敬业的态度与精神,不断从他所从事的每一项工作中折射出来,绿化环卫工作就是其中的一项。绿化环卫工作是石河子国税局办公室后勤保障工作中的重头戏,也是
一项累人、繁琐的工作。董天仓自1999年接任局办公室主任以来,始终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把加强绿化环卫工作,创建“花园式单位”作为配合全局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严格按《石河子城市绿地建设指标》及《花园式单位标准》的要求,带领局办公室的绿化工作人员,认真落实“花园式单位”的量化指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几年来,他和具体分管绿化环卫工作的同志们一道,在院落空间狭小、土质盐碱化高、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以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的精神,科学有效地组织、指导了石河子国税局家属院内的院区绿化、美化和植树造林工作,开辟了一片“春季有花、夏季有荫、秋季有果、冬季有绿”的温馨、优美的生活环境,被全局干部和职工家属称为“植树专家”、“园林设计师”。
刚担任办公室主任的时候,为解决土质盐碱化给院内园林绿化带来的困难,董天仓苦思冥想,查阅资料,提出“五合一”土壤改良方案,并积极争取领导支持,6年里先后投资约2余万元进行院内园林绿化改造,拉运生土20余车,8车肥料,修建草坪1500平方米,使植树、种草的绿化成活率由54%提高到90%以上。同时,他借鉴师市绿化管理的先进技术,积极倡导节水灌溉,率先在家属小院内采用喷灌设备,在绿化面积不断扩大,花木品种日益繁多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园林绿化水电费与往年基本持平,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但他并未因此而满足,因为他觉得:土质改良了,草能种活了,并不是最终的目标,有绿还要美才是大家真正的家。为使大院内的环境更加“绿化、美化、净化”,他亲自带着绿化工作人员到园林处,专门聘请了有专业知识的园林工程师协助做好规划、设计等工作。哪些地方栽花,哪些地方种树,哪些地方植草,全部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安排。经过多方选择,循势造型,他提出了“沿墙种树,树下种花,楼间种草,点缀特色花果”的园林格局设计思路。
在落实园林设想的日子里,他顶酷暑,冒严寒,足迹遍及全市所有花市,随机旁收杂学一些相关知识,渐渐地他就成了全局花圃类知识最丰富的人。春季他亲自带领临时工调运苗木,开展造林绿化,共修剪草坪3000平方米,补栽26棵树,购进盆花400盆,自培育盆花300盆。秋季他及时带人改选盆花,保证了不同季节,不同色彩,不同香味的花草分布合理,一年四季都有绿色,景观效果十分好。
为了让初具规模的园林环境保持下去,董天仓从自己的职责范围上入手,建立健全卫生制度,制订了5项管理措施,并亲自监督落实:一是坚持每季度和重大节日周末上午打扫室内卫生大扫除制度。做到室内外无尘土、窗明几净;二是将每周五定为全局“清洁日”制度。由办公室专职卫生绿化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协调落实好办公楼各层、职工食堂、家属住宅楼以及门前“三包”等环境卫生的清洁工作;做到厕所管理无损无臭味,门前“三包”无“三乱”,即无杂物、无污水、无垃圾纸屑;三是坚持“下雪就是任务,停雪就是命令”的冬季扫雪制度。虽然机关各科(室)、信息中心、各县(区)局、稽查局划分的卫生责任区域不同,可大家扫雪的行动却十分一致,只要雪一停,各单位(部门)自觉行动起来,积极投入到清扫积雪的行动中,确保路面无积雪、无冰层,交通畅通无阻。这其中总也少不了董天仓主任的身影。四是抓好检查评比工作。为确保卫生区的日常保洁工作,董天仓主任作为局爱卫会主任,采取定期不定期方式,组织相关人员对各单位划分区域的卫生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评比,督促基层把卫生保持工作落到实处。五是开展义务劳动活动。多年来,为净化、美化国税大院,在春、秋两季,局爱卫会均会组织全局开展大规模的卫生清扫活动,局领导也参加进来,身先士卒,与干部职工一起,清扫院内各种垃圾,据统计,国税职工每年参加义务劳动的次数约580次。
寒来暑往,几度春秋。董天仓主任以润物细无声的模范言行感召和带动着周围的同志努力工作,是大家眼里的“为了工作不顾家的人”的代表。如果你在星期
六、日找他,他准是在办公室里。也许有些人看不到他在办公室里的样子,但他顶着烈日,蹲在草丛里观察草势、搬运花盆的样子,许多人都是亲眼目睹,而且时常见到。即使在局院里随便走走,董天仓也常常一边和别人说着工作,眼睛边在草丛、花间掠过,发现了什么需要管理的地方,他立即叫绿化工作人员和花匠来处理。他长年为了工作照顾不了孩子和家庭,可是家里人都十分理解他。董主任的爱人刘大姐有时希望丈夫陪她逛商店,就先来陪他一块加班,等到他忙完工作再一起逛街。这样的场景不知被同事遇到过多少次。尤其
第五篇:街道办绿化大队主任先进事迹
前哨农场先进工作者先进事迹
我是前哨农场街道办绿化大队的副主任,在工作中,我充分发扬爱岗敬业,处处争先吃苦在前,始终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顾大家舍小家,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汗水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和同事们的尊敬。
环境绿化工作是特殊行业,环境卫生是一个城市的脸面,清扫保洁是维护这个脸面的基础性工作,而绿化美化就是队这个脸面的进一步修饰。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城市的对外形象,干好这项工作不仅要有充沛的精力,而且还要拥有做好本职工作的强烈责任心,我自到绿化大队工作以来,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滴水成冰的寒冬,每天清晨6:00就开始带领大家手不停、脚不住的一遍遍地清扫保洁,对家属区阴沟、边角等清扫过程中易产生的盲区,总是进行彻底清扫。在坚持扫好每一段路面、清理好每一处死角,我坚持每天第一个到岗,最后一个离开,如遇恶劣天气或路况较脏等特殊情况时,我干完手中的活还继续留在路面上帮助他人,一起保洁,检查一下路段保洁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我负责的家属区垃圾产生量大,清扫保洁难度可想而知。我总是没有怨言坚持埋头苦干,一丝不苟地清扫路面、清理卫生死角,在日常工作中周边住户环卫意识淡薄,时常发生前扫后倒,有的楼上居民还从楼上往下乱抛、乱扔;为了提高保洁质量与效率,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我还召开组员会议与大家共商对策。首先对路面实行分段包干,定人定岗定责,每人一处、责任到人。见脏就清,见飘就捡,同时利用业余时间,逐户登门与临街门面房沟通,宣传环卫知识。引导他们换位思考,珍惜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积极主动推行垃圾塑袋装化,并上门收集垃圾。这种做法得到了广大门面房的理解和敬佩,时间久了,很多居民都支持、配合她们的保洁工作;随手乱扔乱倒现象基本消失,大大地提高了路面的保洁质量。
在去年夏天高温季节,我正值感冒发烧,为了保证所辖路面的清扫质量,我仍然每天清晨6:00至晚上6:00全部在路面上来回巡查,顾不上回家吃饭、休息,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连几天下来,我的发烧总是反反复复地不见好,工人同志们多次劝我回家休息一下,但我认为,离我一人,路面工作也会照常进行,但是多了我一个人的力量,路面会变得更加干净整洁,大家都在吃苦,我怎
么能回家休息,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领导者,我必须以身作则,所以仍然带病坚持上班。
我以自己的辛勤汗水换来了城市的整洁,在平凡的岗位上,以实际行动展示了环卫工人顾全大局,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用汗水浇注了农场的美丽。
前哨农场街道办绿化大队
徐广清
2012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