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首调员现状及整改措施
人民调解工作是化解矛盾纠纷、预防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调解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调解工作的成败,关系到能否把第一道防线筑牢。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民间纠纷从数量、内容以及表现形式上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对人民调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培养个造就一支素质优良、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人民调解员是新时期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环节,过对阻碍业务素质提升的因素分析,提出提升业务素质的措施和办法,是提升人民调解员的业务素质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一、调解员现状及问题
1、调解人员老龄化
目前很多调解员是一些年过花甲的老党员、老干,还有些调解组织成员多数是上了年纪的娘子军,这类人民调解队伍缺乏年富力强的有生力量,针对现在民间纠纷的调解要求快速发应、及时处理和某些纠纷调处难度大,需要多次做工作的实际情况,这些同志就显得体力不支、精力不足。特别的对于那些易激化的矛盾纠纷,要求迅速果断地平息,防止事态扩大,这些同志就更显得力不从心。
2、法律知识欠缺
从诸司法所和派出所的情况看,有的调解人员不关心政治,对当前有关政策知之不多;有的调解人员平时不学法,法律知识贫乏。这些调解人员调解纠纷还是沿用老套路,或以罚代调,或在纠纷当事人中间和稀泥。由于不能做到以依法调解,以法服人,调解工作往往很难奏效。
3、文化水平不适应
许多调解人员文化水平偏低,社会知识面窄,只会调解简单纠纷,遇到复杂一点的纠纷就束手无策。有的调解员对电脑操作不熟悉,在调解工作中不能运用电脑,不会制作调解文书,造成不能对调解工作进行及时的定期总结和记录归档,严重制约了调解工作的开展。
二、提高调解人员业务素质的措施
1、思想素质的提高
人民调解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从政治的高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才能准确地为矛盾定性,选择合适的矛盾解决方式有效地化解矛盾。同时,人民调解员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身体力行社会主义道德,以德修身,以德服人,发挥道德示范作用,自主、自省、自警、自励、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
2、知识素质的提高
随着依法调解、科学调解成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新趋势,人民调解员应及时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一是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以往的调解工作重视对当事人的道德教育,力求以德解纷。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人民调解工作应当将“以德调解”和“依法调解”相结合,法德并举,优化调解效果。人民调解员应当认真学习民法、经济法、合同法、婚姻法等与自身工作关系紧密的法律知识,了解依法调解对调解工作的方式、程序、效力等方面的要求,开创人民调解工作的新局面。二是要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调解工作的对象是人,人与人交往的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背后有大量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调解的过程是事实澄清、矛盾化解的过程,也是当事人的认识、情绪、态度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发生转变的过程。如果不了解当事人的心理,一味地就事论事,往往难以发现导致矛盾的内在症结,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相反,如果能根据当事人的认识心理,以理服人;根据当事人的情绪情态,以情感人;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心理,以行导人,由内而外,往往能快速、彻底地解决问题。因此,科学的心理学基础知识、良好的心理观察技巧、正确的心理干扰方法都是新时期人民调解员在科学调解过程中的必备素养。
3、业务培训的提高
加强对调解员的培训和指导。强化培训工作,是人民调解员素质提高的主要途径。目前调解员培训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培训滞后,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指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使培训工作系统化、制度化、正规化。首先可以聘请律师、法官等专业人员授课,同时要重点学习《民法通则》以及新颁布的物权法、侵权行为法等常用法律;其次,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配合人民法院工作,加强对人名调节工作的业务指导,使人民调解员在工作实践中增长才干。
4、心理素质的提高
人民调解员作为专职的矛盾纠纷调解者,面临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纠纷,面对形形色色不同个性的当事人,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对调解员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是在态度方面,要求有耐心和热心。有的矛盾的解决需要耗费调解员很多的精力和很长的时间,不能因此而产生厌倦、烦躁的心理,应当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以足够的耐心和充分的热心为当事人排忧解难。二是在自我认识方面,要求有一定的自信心。并非每一次调解都能促成矛盾解决,调解的失败和当事人的否定时,使调解员容易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心理暗示,在调解过程中表现得优柔寡断,无形中降低了自己的威信度,难以胜任中间人的角色,从而延缓矛盾的解决,因此,调解员自信程度的强弱将会直接影响调解工作的进程。三是在意志方面,要求有决心和恒心。调解工作本身就是一项迎难而上的工作,因此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常有的事,当矛盾趋于激化、当事人关系陷入僵局时,调解员的新一轮斡旋努力往往有可能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这就需要调解员具备坚定不移的决心和坚持不懈的恒心,以坚强的意志在调解矛盾纠纷攻坚战中取得胜利。
5、激励机制的建立
建立激励机制,调动调解员积极性。首先,要给调解员以精神上的鼓励,对于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要给与表彰,激发调解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其次,还要给予相应的报酬,可以从财政拨款,奖励优秀人民调解员和模范调解组织,特别应该奖励那些注重人民调解员素质提高的集体和有功个人。通过这些措施促使他们自觉学习调解员必备知识,加强工作责任感。
第二篇:我国行政支出现状及整改措施
我国行政支出现状及改措施
摘要:行政管理费,作为公共支出中一项重要的消耗性支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行政成本居高不下,并且其增长势头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既不符合成本效益化原则,也和我国建立“节约型”政府的目标背道而驰。为此, 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行政管理费的监督与管理,改革与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公共分配职能的建设,强化成本节约意识,降低社会运作负担,使纳税人的利益得到最大化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关键词:行政管理支出 增长 有效途径 整改措施
一、行政管理支出内容及现状
行政管理支出是财政用于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行使其职能所安排的经费,是维持国家政权存在,保障各级国家管理机构正常运行的重要经费。其主要分为两类———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具体内容分为: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武装警察部队经费,外交经费支出,对外支出。
我国行政改革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多年来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精简机构等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却仍然存在行政支出扩张、预算软约束化,行政支出存在“越位”和“缺位”等问题,由此带来了财政预算赤字的增加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艰难。
到2003年,行政支出已在公共支出中占到19%。跟改革开放前相比,行政管理经费(亿元)本身的增长快:1950年为13.13,1970年为32.00,1978年为52.90,1985年为171.06,1995年为996.54,2003年达到4691.26。改革开放以来,竟增长了87倍,年均增长3.5倍。我国行政管理经费占财政总支出比重,逐年上升:1978年仅为4.71%,1985年为8.53%,1995年为14.6%,2003年达到19.03%的高度。25年来每年平均提高0.57个百分点。这一水平在财政总支出的五大类型支出中比重排列在第三位,以2003年为例,经济建设费占30.05%,社会文教费占26.24%,行政管理费占19.0%,国防费占7.74%,其他经费占16.91%。从这些数字可以清晰地看到,控制行政费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同时,考虑我国现阶段的情况,必须控制行政费用的增长,把更多的财政支出倾向于科研教育经费和农业投入。只有这样,财政结构才会日趋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国家的各项事业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财政风险指数才能降到最低限度。
而跟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或同阶段发展中国家相比,这也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各国一般公务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数据采取从低到高排序如下:日本(1993年)为2.38%,英国(1999年)为4.19%,韩国(1997年)为5.06%,印度(2000年)为6.3%,法国(1997
年)为6.5%,加拿大(2000年)为7.1%,俄罗斯(2000年)为7.6%,美国(2000年)为9.9%,巴西(1998年)为14.16%。以美国为例,其国内是三级政府——联邦政府,州政府、市政府。政府职能可以说比我国完善,管理的社会事务也非常多:大到立法选举,小到居民违反交通规则,“事无巨细,皆辖之。”可美国的行政费用并非同其军事支出一般高涨。2000年,美国行政支出占其财政支出9.9%,而我国竟然高达17.4%,几乎是美国两倍!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美国的行政效率较高;另一方面,美国各级政府树立了廉洁行政的良好风尚。反观我国,虽然政府机构改革早已启动,精简了部分机构和人员,但仍然存在官员冗杂,人浮于事的现象。这不仅导致政府行政效率相对较低,而且加重了财政的负担。当然,官民比例的不断增加,也是我国行政费用不断攀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2003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中国实际由国家财政供养的公务员和准公务员性质的人员超过7000万人,官民实际比例高达1:18,真是前无古人,后有来者。中国历史上最高的官民之比也仅为1﹕981,已经形成一种“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现象。而同期美国的政府公务员人数为310万,官民比例仅为1对94。
二、我国行政管理支出急剧增长原因分析及其导致的不良后果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急剧增长原因分析
(一)行政职能错位且改革进程缓慢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事业单位一直由国家主办,吃国家财政,并且实行事业单位的行政化,作为政府的附属部门,承担一部分行政事务;同时各单位也承担了办社会的职责,由单位向在职职工甚至退休人员提供全部的福利待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政企分开”已初见成效,但目前各行政机关仍下辖很多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现象没有明显改变,导致这方面的改革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政府权力和社会职能的混淆,不仅造成职能错位而且导致管理费支出不断增加,行政成本居高不下。
从我国最基层的乡镇政府来看,目前乡镇政府职能的全能性表现为严重的政事不分。为了加大对由于家庭分散经营而获得经营自主权的农户的管理,乡镇政府本能地增加了机构和人员,形成了所谓“七站八所”的可观局面。据对江苏省某镇2002年的调查得知,该镇陆续设立了财政所、税务所、广播站和文化站等27个站所。而这些事业单位全靠乡镇财政负担。在财政吃紧的乡镇,他们在自己的业务活动中自收自支取得预算外收入,作为自己的管
理费支出。事业单位数目的不断扩张,导致管理费支出不断增加,行政成本居高不下。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如北京市海淀区建立公共委的改革,代表了中央关于政事分开的方向,是一个积极的探索。但目前还是试验的性质,短期内很难在北京甚至全国推开。因为政府行政职能改革不仅涉及到人事问题,而且还牵涉到一些单位的具体利益及政府对某些公共服务的保障程度。
(二)政府规模庞大 行政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改革,政府机器庞大、层级过多,机构臃肿重叠财政养人过多,行政管理费呈现出加速膨胀的态势,大大加重了财政负担。
当今世界200多个国家中,有8个小国仅设一级中央政府,有25个国家只设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有67个国家其中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只设三级政府,我国现在却是中央、省、市、县和乡五级体制。每一级地方组织又层层设置了与上一级政府相对应的机构。正式、临时机构繁杂,其中省一级平均超设机构25个,地区超设机构20多个,城市超设机构15个,县超设机构10个。过多的政府层级和不断膨胀的机构设置,使政府各项开支巨大,给财政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2政府机构的膨胀编制的扩张,人原配置增加,工资及办公设施的标准提高,都势必造成行政管理支出“水涨船高”。
在我国,机构林立导致了政府行政人员的迅速增加,随之而来的便是无法遏制的增长迅猛的巨额人员经费支出,这是地方政府行政成本最大的一个成本项目。据统计,我国人口同行政事业单位由财政供养人数的比例,建国初期是600∶1,1978年为50∶1,2003年为28∶1。财政供养人员管理失控,增长迅猛,财政支出的大部分被“人头费”吃掉了。现在许多行政机关虽然也强调要减员增效,但实践中有时却会逆向运行。如某省国土资源系统超员高达30 %,个别县国土局多达500 多人,超编好几倍。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工作人员是不断增加的,2002年的行政人员数额同1978年相比,净增608 万人,是1978年的2.13倍,平均每年增长3.24 %,同西方其他国家相比,增长速度是惊人的。以公务员对本国经济贡献率最高(达到60 %)的日本为例,1950~1989年间,日本政府的公务员在就业人员的总数中的比例一直稳定在2 %~4 %之间,在将近40 年的时间内,政府规模仅扩大了59.8 %,每年平均增长1.27 %。
(三)政府决策失误
一般来说,行政决策失误会从三方面加大行政成本:第一,行政决策失误往往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加大行政外在成本;第二,为纠正行政决策的失误,需要花费很大力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第三,错误的行政决策本身也要耗费资源。回首我国政府的决策历程,由于决策不当而形成的行政成本数额巨大。
据《中国新闻周刊》2002年3月18日报道:总投资3000 万元的南京紫金山“观景台”,由于严重破坏紫金山自然人文景观被拆除,不得不使南京市政府付出了高达1200 多万元的“政府纠错”成本。武汉市也因违反国家有关防洪法规,而下令炸掉位于长江河道内的“外滩花园”,交出了1.6亿元的学费。因此政府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政府行为的成败,也直接影响着政府行政成本的高低。
(四)行政管理支出项目制度不健全,有隐蔽性
行政管理支出中的项目涵盖范围不明确。公款旅游、公款吃喝、超标购房、超标购车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讲排场、铺张浪费、公款消费的不良风气,导致; 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如在去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局长叶青教授就曾发表“公车改革”提案,目的就是为了降低行政成本,节约行政支出。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政府运作模式,只考虑社会效益,而忽略了项目的实际成本。政府中一些官员为了显示自己的业绩,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造所谓的“标志工程”、“形象工程”,其中一部分不具任何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造成了财政资金的巨额浪费,最后,政府的行政支出预算编制仍没有完全摆脱“基数+增长”的传统做法。“基数+增长”方法使以前的不合理因素延续下来,容易形成支出上的“越位”和“缺位”、浪费与紧缺并存,会加剧各部门的苦乐不均。因此打破基数说法,实行部门预算和零基预算,已成为行政预算管理改革的重点。
(五)对行政管理成本的监督机制不健全
我国尚未重视对行政成本的监督控制, 这是行政管理中浪费现象及腐败现象禁而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行政管理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公用, 公用经费过多常常是行政管理支出膨胀的直接原因之一。党的十六大已经明确提出, 要降低国家的行政成本, 打造“高效政府”和“廉价政府”。但是这一精神在贯彻执行过程中经常会遭到种种的阻力,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实报实销”的报账制, 财政监督机制不健全, 行政开支由政府财政大包大揽而不计成本, 奢侈浪费、以权谋私、贪污侵吞等消极腐败行为还有所存在。据最保守的估计, 全国官员每年用于公款吃喝的消费在2000亿元以上,每年的公车开销不少于2000亿元。
(六)不良的行政行为 追求政绩
受我国传统的政府政绩考核方式及各级政府公务员的升迁制度的影响,政府行为的短期化和各级政府公务员片面追求任期政绩的现象十分严重,部分政府公务员无视本地财政的承受能力,强行兴建诸如高楼大厦、大型广场或公园等形象工程,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方面并没有长远规划,而是“一届领导一套方案”,根本没有考虑到政府行政成本问题,浪费了宝贵的财政资源。奢侈消费行
有资料显示,仅2005年我国各级行政机关公车消费3000亿元,公款吃喝2000亿元,公款考察旅游1000亿元,三项合计高达6000亿元,占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20%,相当于国防开支的3 倍、全民教育投入的5倍。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正省级干部配备专车,副省级干部固定用车。而目前的实际是,从省到县的各级领导干部都配备了专车,甚至许多乡镇领导干部也都配备了专车。而且各级干部换届调整后,新人又要配备新车。因此造成了车辆购配数量越来越多,行政管理费用越来越高的后果。以相对贫穷落后的甘肃省为例,全省行政公务用车达2.5万辆,年费用达13.4亿元,占省财政收入的12 %。而沿海发达省份的相关费用比甘肃更大。
至于公款吃喝,中央及中央相关部门的限令并没有有效遏制此类现象的泛滥。公款考察旅游也是浪费惊人,一个厅局级干部出国到欧洲,公费至少支付3万多元,相当于西部建一所村学的费用。一些地方政府机关将出国列为了例行规定,主要领导周游列国,中层干部西欧美国,一般干部港澳马泰,年年轮流出行。一些地方、行业,更是假借会议、培训的名义,组织集体旅游,集体违纪。2005年11月,在山东滨州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后勤工作论坛会议上,被曝光的“千人大会听鼾声”的照片,是许多名为会议实为集体旅游的真实写照。追求预算最大化
政府作为“经济人”,一方面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政府预算中具有追求预算最大化的本能性,会使尽所有解数,争取更多的经费;另一方面,为了下一不削减预算经费,即使本项目有盈余,也会把每一分钱花掉,为的是使下一在本的基础上,争取追加预算经费。可以说,政府是按追求预算最大化原则行事的集团,它必然有一种无限扩大行政成本的内在本能。例如在2005 年3月广州市财政局公布的《广州市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预算草案报告》中,仅市工商局一台台式电脑预算就为2.5万元,且全部采
购预算都加大30 %~50 %。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急剧增长导致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一)行政管理费膨胀导致对财政支出结构的扭曲。从经济发展理论讲,行政管理费应与经济总体增长水平和财政收支规模因素呈正相关和比较稳定的关系,否则,将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行政管理费膨胀严重损害公共利益。行政管理费属于经常性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等。经常性支出的补偿方式为税收,而行政管理费的严重膨胀浪费纳税人的大量税款。同时,行政管理费的过度膨胀导致其挤占了公共支出的大量有益职能,这些消耗都违背公平原则,直接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三)行政管理费用膨胀严重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行政管理经费是政府行使各项工作的基础,大量行政管理经费的浪费不但会造成国家财政支出上的“吃紧”,更使得地方政府在行使各项工作时“畏首畏尾”而且还有会形成经费短缺。由于对其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和低透明度更容易激发人民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三.控制我国行政费用膨胀的有效途径
(一)进一步深化行政机关机构改革。
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清晰界定政府及各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对临时机构和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机构,以及职能严重交叉、重复的机构坚决予以整合、撤并。国务院“大部制”方案,正是对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一次深化。
(二)对行政管理支出中不合理支出坚决予以清理。
1严格控制会议费做到控制会议规模,压缩会议时间,精简会议程序,减少会议费开支,保证会议经费开支合理高效。
2减少招待费开支,建议实行工作日午间禁酒的规定。3实行公务用车改革,严格控制车辆数量。
4改革话费管理办法,压减通讯费用支出,话费实行“定额补助、超额自付、随工资发放”的办法,改变过去实报实销的办法。
(三)继续加强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约束力。
在贯彻《预算法》建立财务、财政管理新机制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财务收支统管、预
算内外资金统筹、规范行政性收费及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的力度。增强预算约束力促进整个管理机制的尽快到位。
(四)建立行政事业支出管理约束机制。
1责任追究制。要明确规定财政资金的使用“由谁负责”、“对谁负责”、“对什么负责”否则责任制无法发挥效用。一是对支出分配责任的追究制;二是对支出使用管理的责任追究制。
2经济约束机制。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经济处罚的作用力要大于对其的经济激励的作用力,更能从跟本上刺激部门和单位的支出管理的优化,有必要对其引用预算扣款制度。
3监督约束机制。
一是要对行政事业的支出监督要全面而细致,预算内外、经营性收支都要纳入监督范围。二是建立健全监督网络
三是监督约束机制的建立要与行政事业支出透明度的提高相结合。
四是这种监督约束机制的对象不应仅局限与单位本身或者是单位的领导集体,还应包括具体的领导人和直接的责任者。
参考文献:
第三篇:我厂安全生产现状及整改措施
我厂安全生产现状及整改措施
针对此次发生的事故,生产总办联合各部门主管对车间生产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排查,对我厂安全生产现状进行了重新评估,发现了一些隐患,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一、现状
我厂安全隐患主要有:高空坠物、火灾、触电、高速旋转设备、压力容器、车辆、车间工人安全操作素养不高及其他不可预知事故。
1、通过长期的重视,目前我厂高空坠物(天吊)已经完成检修,基本可以保证车间安全使用;
2、消防用品方面,我厂在容易发生火灾的区域配备了灭火器具,并且定期对设备进行了检查,可以应对火灾威胁;
3、在电源器件使用上,排查发现部分机台电线布局不合理,部分电器没有安全插头等触电隐患;
4、我厂的高速旋转设备基本都设有防护装置,整体来说对员工的保护基本到位;
5、我厂压力容器目前运转正常,安全使用证办理顺利,近期将获得相关安全检测证书;
6、我厂车辆目前仅允许持有相关驾驶证人员使用,使用安全系数较高;
7、车间工人安全操作素养一直以来是一个短板,经过一定时期的安全培训,目前员工对安全常识已有所了解,但是如何矫正员工不安全、不正规操作还需要长期的教育和约束。
二、整改措施
针对我厂安全生产现状,提出以下整改措施:
1、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将安全生产会议的周期缩短为每半月一次; 成立安全监督委员会,由各部门主管兼任委员,配合安全员进行安全问题、隐患处理;安全员应佩戴相应徽章每天对安全生产进行检查,排查隐患,限期整改。
2、提高员工操作素养,将安全培训列为各类培训的首位;对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严格约束,禁止饮酒员工入厂,头发过长的女员工应当将头发盘起,机台操作禁带手套,衣袖必须扣紧,机台工作不准敞怀;加速应急反应机制,出现安全隐患,员工应第一时间通知上级,启动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3、机台安全责任到人,与每名机台操作者挂钩。
4、加快办理压力容器、电梯、天吊的相应资质。
2010-10-25
生产中心总办
第四篇:剖析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现状及整改措施论文
剖析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现状及整改措施论文
1.VIP俱乐部
2.查看资料
3.订阅资料
4.在线投稿
5.免费阅读
6.会员好评
7.原创检测
8.教材赠送
9.联系我们
10.常见问题
推荐阅读: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掌握工程原理,同时又要具备指导现场施工等方面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较好地把园林绿化工程的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
摘要:园林工程施工管理是施工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绿化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今后园林绿化施工管理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园林工程施工管理是施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安全为前提,加强施工组织,以达到实现绿化工程在园林工程中的最佳效益的目的。现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1存在的问题
一是绿化施工队伍良莠不齐,难以充分理解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意图。由于绿化施工的严谨性、技术性都比建筑施工低,许多人误认为绿化施工不过是种种树、铺铺草,加上其可观的利润,许多素质不高的施工队纷纷涌入绿化施工行业。他们只重视最后的景观效果,对土壤、基肥、树坑规格等要求不严,致使树木生长不良,增加了后期维护管理的难度[1]。二是由于施工管理水平低,造成返工率高,施工进度慢,管理成本高,树木成活率低。三是施工不规范,造成环境污染。
2对策
2.1实行招投标制
要求绿化主管部门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绿化工程,必须实行招投标制。允许具有绿化施工资质和绿化施工业绩的施工单位参加,实行优胜劣汰制,淘汰施工质量差,信誉不好的施工单位。即便是小规模的绿化工程的施工,也必须具备绿化施工资质,无资质者,不允许从事任何绿化工程的施工活动。
2.2推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
推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障。随着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不断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监理制已全面进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行业。园林绿化工程监理是一种高智能的技术服务,遵循科学准则,以科学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工作。园林绿化监理工程师既维护业主的利益,又维护施工单位的利益,做到守法、诚信、公正、科学,从而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园林绿化监理人员从工程施工到工程竣工验收,能够做到全过程跟踪,一旦发现不合格材料、工序和产品,及时整改,以确保园林绿化工程每个环节运作流畅,从而保证了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2]。
2.3推行设计和质量现场交底与样板大样制度
通过图纸会审、现场调整,使一线的作业人员理解设计意图,了解工序的技术、工艺和验收要求。在关键部位和细致部位施工前,必须先做出样板,获得批准后,方可大面积施工。
2.4实行预验收制度
园林转自http://www.xiexiebang.com绿化工程交业主验收前,项目部、公司质检部门先按标准进行预验收;施工过程中,对半成品、乔灌木进行货源地预验收。以此增强业主信心,减少现场验收程序,确保施工进度。
2.5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
一是切实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在理解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据设计图纸对现场进行核对,编制施工计划书,认真做好场地平整、定点放线、给排水工程等前期工作。按要求做好准备工作,往往会加快施工进度。二是严格按设计图纸施工。绿化工程施工就是按设计要求艺术地种植植物并使其成活,设法使植物尽早发挥绿化美化的作用。因此,设计是绿化工程的灵魂,离开了设计,绿化工程的施工将无从入手;如不严格按图施工,将会歪曲整个设计意念,影响绿化美化效果。施工人员对设计意图的掌握、与设计单位的有效沟通及严格按图施工是保证绿化工程的质量的基本前提。三是重视土壤的处理工作。土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植物今后的生长,要对其进行理化性质化验分析,从酸碱度、孔隙度、透水透气性以及持水性等方面对土壤进行分析、测试,再采取相应的消毒、施基肥、客土等措施。尤其是土壤的翻挖深度、客土质量、基肥的腐熟程度及施入量、地形的平整度都要符合相关要求。四是定点放线的处理。一般要求位置准确,标记明显,如标明种植穴中心点位置、标明种植槽边线等。放线时遇特殊情况须灵活处理,适当调整株间距离。五是严格控制园林绿化材料的质量。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是构成工程质量的基础。投入材料的质量,如土方质量、苗木质量规格、各种管线、铺装材料、亮化设施、控制设备等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工程质量的标准和要求。因此,严格控制投入材料的质量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3]。六是遵循植物生长规律,掌握苗木栽植时间。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好坏与苗木的成活率有很大关系。园林绿化工程中投入的苗木材料是有生命的绿化植物,不同的绿化苗木具有不同的生长规律,栽植季节和栽植时间也各有差别。掌握不同苗木的最佳栽植时间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因此必须遵循苗木生长规律,在苗木最适宜时间内栽植,确保苗木成活,提高工程质量。七是严把园林绿化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关。园林绿化工程分项工程质量等级是分项工程、单位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基础,分项工程质量等级不符合标准,分项工程、单位工程的质量也不可能评为合格,而分项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正确与否,又直接影响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此,在进行分项工程质量评定时,一定要坚持标准,严格检查,避免出现判断错误,每一分项工程检查验收时均不可降低标准[4]。
3结语
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掌握工程原理,同时又要具备指导现场施工等方面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较好地把园林绿化工程的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建造出既经济、又实用、且美观的园林作品。
参考资料: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剖析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现状及整改措施论文
剖析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现状及整改措施论文
1.VIP俱乐部2.查看资料3.订阅资料4.在线投稿5.免费阅读
6.会员好评7.原创检测8.教材赠送9.联系我们10.常见问题
推荐阅读: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掌握工程原理,同时又要具备指导现场施工等方面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较好地把园林绿化工程的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
摘要:园林工程施工管理是施工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绿化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今后园林绿化施工管理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园林工程施工管理是施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安全为前提,加强施工组织,以达到实现绿化工程在园林工程中的最佳效益的目的。现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1存在的问题
一是绿化施工队伍良莠不齐,难以充分理解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意图。由于绿化施工的严谨性、技术性都比建筑施工低,许多人误认为绿化施工不过是种种树、铺铺草,加上其可观的利润,许多素质不高的施工队纷纷涌入绿化施工行业。他们只重视最后的景观效果,对土壤、基肥、树坑规格等要求不严,致使树木生长不良,增加了后期维护管理的难度[1]。二是由于施工管理水平低,造成返工率高,施工进度慢,管理成本高,树木成活率低。三是施工不规范,造成环境污染。
2对策
2.1实行招投标制
要求绿化主管部门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绿化工程,必须实行招投标制。允许具有绿化施工资质和绿化施工业绩的施工单位参加,实行优胜劣汰制,淘汰施工质量差,信誉不好的施工单位。即便是小规模的绿化工程的施工,也必须具备绿化施工资质,无资质者,不允许从事任何绿化工程的施工活动。
2.2推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
推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障。随着园林绿化工程建
设的不断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监理制已全面进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行业。园林绿化工程监理是一种高智能的技术服务,遵循科学准则,以科学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工作。园林绿化监理工程师既维护业主的利益,又维护施工单位的利益,做到守法、诚信、公正、科学,从而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园林绿化监理人员从工程施工到工程竣工验收,能够做到全过程跟踪,一旦发现不合格材料、工序和产品,及时整改,以确保园林绿化工程每个环节运作流畅,从而保证了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2]。
2.3推行设计和质量现场交底与样板大样制度
通过图纸会审、现场调整,使一线的作业人员理解设计意图,了解工序的技术、工艺和验收要求。在关键部位和细致部位施工前,必须先做出样板,获得批准后,方可大面积施工。
2.4实行预验收制度
园林转自http://绿化工程交业主验收前,项目部、公司质检部门先按标准进行预验收;施工过程中,对半成品、乔灌木进行货源地预验收。以此增强业主信心,减少现场验收程序,确保施工进度。
2.5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
一是切实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在理解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据设计图纸对现场进行核对,编制施工计划书,认真做好场地平整、定点放线、给排水工程等前期工作。按要求做好准备工作,往往会加快施工进度。二是严格按设计图纸施工。绿化工程施工就是按设计要求艺术地种植植物并使其成活,设法使植物尽早发挥绿化美化的作用。因此,设计是绿化工程的灵魂,离开了设计,绿化工程的施工将无从入手;如不严格按图施工,将会歪曲整个设计意念,影响绿化美化效果。施工人员对设计意图的掌握、与设计单位的有效沟通及严格按图施工是保证绿化工程的质量的基本前提。三是重视土壤的处理工作。土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植物今后的生长,要对其进行理化性质化验分析,从酸碱度、孔隙度、透水透气性以及持水性等方面对土壤进行分析、测试,再采取相应的消毒、施基肥、客土等措施。尤其是土壤的翻挖深度、客土质量、基肥的腐熟程度及施入量、地形的平整度都要符合相关要求。四是定点放线的处理。一般要求位置准确,标记明显,如标明种植穴中心点位置、标明种植槽边线等。放线时遇特殊情况须灵活处理,适当调整株间距离。五是严格控制园林绿化材料的质量。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是构成工程质量的基础。投入材料的质量,如土方质量、苗木质量规格、各种管线、铺装材料、亮化设施、控制设备等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工程质量的标准和要求。因此,严格控制投入材料的质量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3]。六是遵循植物生长规律,掌握苗木栽植时间。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好坏与苗木的成活率有很大关系。园林绿化工程中投入的苗木材料是有生命的绿化植物,不同的绿化苗木具有不同的生长规律,栽植季节和栽植时间也各有差别。掌握不同苗木的最佳栽植时间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因此必须遵循苗木生长规律,在苗木最适宜时间内栽植,确保苗木成活,提高工程质量。七是严把园林绿化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关。园林绿化工程分项工程质量等级是分项工程、单位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基础,分项工程质量等级不符合标准,分项工程、单位工程的质量也不可能评为合格,而分项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正确与否,又直接影响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此,在进行分项工程质量评定时,一定要坚持标准,严格检查,避免出现判断错误,每一分项工程检查验收时均不可降低标准[4]。
3结语
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掌握工程原理,同时又要具备指导现场施工等方面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较好地把园林绿化工程的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建造出既经济、又实用、且美观的园林作品。
参考资料: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