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整改注意事项
论文整改要求
(2011-11-2)
一、题目
1、检查题目是否有语病错误。
2、标题如果过大,请加小标题。
3、检查中英文标题意思是否对等。
4、标题是否与正文内容相符。
5、检查标题大小写。
二、封面统一写成:毕业论文。
三、致谢词检查致谢词是否有语病。
四、目录
1、每一级标题必须对齐,而且与正文中的各级标题完全一致,页码正确。
2、目录的各级标题用语统一(如:统一用动名词短语,统一用不定式短语,统一用名
词短语)。
五、摘要
1、中英文内容对等。
2、摘要撰写时必须按以前大会上所要求的修改。如:本文通过对……的研究(调查、分析等),发现或找到……的特征或者问题所在,提出……,得出……结论,指明该结论的社会意义。注:我院大部分老师指导的论文存在此问题,请老师们仔细阅读学生文章,必要时重写摘要。(优秀论文中文字数200-300字)
六、正文
1、正文中各级标题应与目录一致。(编号、页码、罗马数字后面不能打圆点、大小写
一致)。
2、正文内容整改,请按以前的规定自行掌握整改。
3、注意引文的格式,按以前整改要求做。
4、请老师们认真阅读学生正文的引言和结论部分,确保没有太明显的语法和语病错
误,行文基本通顺。
七、注释必须保证注释与参考文献有区别,具体要求按以前网上规定整改。
八、参考文献必须按网上规定整改。
1、标点符号正确。
2、内容顺序正确,具体顺序按规定整改。
3、注意单词之间的退格。
4、保证三条以上英文参考文献。
九、任务书
1、按网上公布的模版做。将原来的“基本要求”后的A.B.C.D.分别改为①②③④。
2、各级标题番号对齐。
3、参考文献格式按正文参考文献做。
4、只写英文题目。
十、考核表
1、优秀论文的评语要重新审查一遍,做到评语与评分一致。
2、其他各等级论文的评语也要与等级一致,指导教师与评阅教师的评语应基本一致。
3、表中只填写英文标题,总成绩只打等级。
4、专业、班级栏填写举例:英语(经贸/教育)09级XX班。
十一、论文袋
1、题目:英文。
2、专业、班级填写举例:英语(经贸/教育)09级XXX班。
3、学号填写举例:20090910324或090910324(以学生写的为准)。
注:请各位指导教师认真检查学生论文,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
第二篇:论文注意事项
论文写作安排
1、时间安排:
下学期开学时交提纲;3月中旬交初稿;4月10号定稿;
2、资料选择:
建议进入川师图书馆在人大复印资料网络版里寻找自己所需资料(知网也可以);根据自己论文阅读原著;所有人必读《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3、文章规范:
按照论文要求写作;拟提纲前先阅读文章,综合他人成果,提出自己观点;文章应包括以下部分:题目,摘要(包括英文版),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语,参考文献;
正文为3—4部分
参考文献:先专著(先经典后一般)后刊物,请多参考近几年的文章,参考文献不得低于毕业论文要求数量;
注:1,如若对自己的论文题目有自己想法,想修改或者变换题目的请与李老师联系;
2,所有作业请在规定时间前发到李老师邮箱:;
第三篇:论文注意事项
论文注意事项
1.论文基本要求
论文一定不能是综述形式,还要和药学相关。题目中不能有“浅谈、进展”等综述性字眼。
一定有自己的一手数据,论文采用自己的调查问卷得到数据或是实习单位一手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不能用文献中自己并没有进行操作实验的实验数据。
调查问卷、处方分析、自己实验数据都可以
2.论文的框架
论文整体的框架采用以下格式进行撰写,不能写成很多章节
前言
数据来源与方法(此部分可根据论文进行微调)
结果与讨论
结论
3.论文封面采用毕业设计的方面,跟开题报告封面不同的,封面时间填写2014年4月有调查问卷的附在论文的最后
5.认真阅读撰写规范和模板
注意参考文献、图、表以及字体大小等具体的要求,参照老师发给大家的模板
论文正文8000字以上,文中至少有两张表格和两幅图。
6.论文相关表格 :开题报告书、中期检查记录表、指导教师评阅意见、评阅人评阅意见表、答辩情况表及成绩评定表、答辩记录纸、广东药学院实习考核项目及实习成绩单
每一份表格的时间和内容一定要按照发给大家的模版进行严格仔细填写。
7.时间初步安排:
12月中下旬上交开题报告电子版给二导老师审核,通过了才能继续论文。
2月完成中期检查, 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表格组长收齐交给老师,教务处会
检查。具体时间老师会通知。
3月21日完成论文初稿,电子版传给老师修改。修改通过后才能参加答辩。
第四篇:论文写作注意事项。
如何写论文参考
(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
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
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
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
(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编写原则
(一)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则,与职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数职工的理解。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二)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尽管这些材料是煞费苦心费了不少劳动搜集来的。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一块毛料寸寸宝贵,舍不得剪裁去,也就缝制不成合身的衣服。为了成衣,必须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材料只是为形成自己论文的论点服务的,离开了这一点,无论是多少好的材料都必须舍得抛弃。
(三)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初学撰写论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论点和论据没有必然联系,有的只限于反复阐述论点,而缺乏切实有力的论据;有的材料一大堆,论点不明确;有的各部分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逻辑关系,这样的论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这样的论文是没有说服力的。为了有说服力,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拟提纲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检查这一点。(四)论文的基本结构由序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组成。序论、结论这两部分在提纲中部应比较简略。本论则是全文的重点,是应集中笔墨写深写透的部分,因此在提纲上也要列得较为详细。本论部分至少要有两层标准,层层深入,层层推理,以便体现总论点和分论点的有机结合,把论点讲深讲透。
近期,学术界出现了一些新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如针对学术上相对主义或消极解构主义的诸多弊病,一种试图尽快重新确立某种意识形态绝对权威,独尊某种学术理念或理论体系的倾向逐渐强化起来,此种“回归独尊”的学术倾向固然有强劲的传统观念和某种信仰为支撑,但操之过急却很可能适得其反,且其学术绝对理念本身也不免有些虚妄;再如针对学术上自由主义的空疏散漫和主观主义的“别有用心”,有些资深学者及其门人在忧患中开始大力提倡史料学方法和“重回历史语境”,却不期而然诱发了“溺于史料”的学术倾向,显示了某种近乎无聊或纯粹客观主义的“无所用心”;又如受“数字”时代物化思维、量化管理的制约,在“抢抓机遇”猛搞学科建设的体制导向下,急功近利导致的学术套餐式的丛书、论集、文丛被大量生产出来,虽花样翻新却明显受制于“物”,徒有“量”的增加。
凡此种种,不免要引发更多的问题和困惑。但纵然问题再多些,困惑再大些,学者学子们也还是要竭力寻求解困之法和学术之道,因为这已经成为他们的生存法则和价值指归。就现当代文学研究者而言,自然也是如此。他们上下求索的一条出路就是:尽快在必要的专业知识基础上熟练掌握某种(或多种)学术方法,炼就自己的“火眼金睛”,从而以高水平或独特的学术眼光有所发现,有所创获。比如在文学研究领域,熟悉和认同后殖民主义方法的,就有了对强势文化或文化霸权的冷眼相看,以及对文化侵略、文化失语等现象格外关注的目光;熟悉和认同解构主义方法的,则易于生成“巫山云雨皆堪疑”和“见谁灭谁”的别样眼光及批判视阈;熟悉和认同美学与新批评方法的,对作家的审美趣味和作品的艺术形式则情有独钟,崇尚细读细品,对结构、语言、形象的细微之处,往往能发现其妙味余韵及创构的佳境„„此类“方法”与“眼光”相对应、相适配的现象,可以说在现当代文学研究实践中也有着相当充分的体现,多年来我们其实都在通过探求方法而努力寻求着各种各样的新的学术眼光,从而不断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或被忽视被遮蔽的真相。因此运用不同研究方法也就可以写出不同的文学史,体现出不同的文学史眼光。但奇怪的是,我们在研究具体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时,灵活多样的方法运用和各种角度的透视分析业已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却在文学史写作中很少体现这些研究方法和成果,许多文学史仍比较单一地遵循某种稳定的写作模式(如所谓历史与美学的统一,或背景、内容加形式),使文学史建构总是处于一种滞后的大同小异的状态。而当某种“独尊”意识再度强化时,这种文学史书写还可能继续大行其道。在此,笔者针对学科发展现状及现当代文学史撰写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针对现代功利型社会一味讲求量化,追求速度所造成的速成、速配效应及其所诱发的种种弊端,除了与学界同仁一样在本学科继续倡导严谨扎实的学风、增强学术精品意识之外,还想在诸多方法与眼光之中,特别强调以下三种“适配”而非“速配”的研究方法与学术眼光。
一、与综合性或宏观研究方法相适配的全局性眼光。
现当代文学学科那些有价值的研究,尤其是学术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专着宏文,其实多数都是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综合地考察研究对象的结果。笔者看到的本学科许多知名学者的论着,尤其是那些致力于文学史的纵横或多向建构的少量史着,便多属于成功运作此种“综合型”研究方法的厚重成果。事实上也只有那些学养深厚,并能整合、驾驭多种方法者,方能赢得文学史的写作资格。同时,全局性眼光也体现在,能够借鉴与化用古今中外的研究方法,综合整合且兼通兼容,来多方面地建构现当代文学研究格局,锻铸坚实而丰硕的学术成果。即使在现代学术背景上运用传统治学方法,甚至重新尝试使用文言,进行“古典文论”式的表达(如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钱钟书《谈艺录》),亦有一定的意义。但我们大量的研究却常常满足于比较空洞的宏观研究,尢其容易满足于注目历史上的“热点”和“亮点”,关注“文化中心”,对历史上的“文化边缘”或“弱势文化”则多有忽视。比如在中国文学研究中,西部文学便研究不够;在西部文学研究中,西部现代文学研究则更其薄弱。在西部现代文学研究中,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史料发掘整理工作也做得很不够。给人的印象是,西部除了重庆文学、西南联大文学、延安文学等少数“亮点”之外,就是一片片广阔的“文化沙漠”了。其 实,在西部还是有一些地域文学值得关注的,如西安现代文学,桂林现代文学,新疆现代文学及西部现代少数民族文学等等,在这些地域文学研究中,史料上的发掘整理也明显不足。如西安现代文学,常常被学术界所忽视。人们往往在关注延安、遗忘西安的历史惯性思维中,总以为西安现代文学乏善可陈。事实上,西安的《黄河》杂志,作为谢冰莹女士主编的重要文学期刊,是立足西北面向全国的刊物,作者的全国性特征相当突出。这个刊物的史料整理和综合研究显然很有必要。这就是说,如从全局性眼光观照中国现代文
学,则绝不能忽视西部现代文学。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研究东部文学或文化中心文学的“西进”或“西游”现象,通过充分的史料发掘,研究西部读者对东部文学的“接受”或东部文学的传播。自然,顾及地域文学及其互动性研究,更是为了真正把握文学全局,只有全局性文学研究充分了,也才能很好地整合、建构出更为有机、更具分量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既要避免政治干预而忽视台港澳文学,也不要因为某种文化优越感而忽视西部现当代文学包括少数民族文学。其实,通过张承志的《金牧场》、阿来的《尘埃落定》、扎西达娃的《系在皮绳扣上的魂》、红柯的《西去的骑手》及姜戎的《狼图腾》等西部作家的创作实践证明,少数民族文化完全可能对汉语言创作产生巨大影响。绝域产生大美,精神生态、文化生态出现的诸多危机更需要我们汲取各种各样的文化营养,而西部文学在这方面无疑也可以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二、与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方法相适配的比较性眼光。
我们既要顾及全局,亦要看到差别。能够识别事物,参透规律原本就与人类的比较思维密切相关。这也就是说,学术研究非常需要自觉的比较意识,拥有明辨明敏的比较眼光,只有这样才能纵横比较,明察秋毫。虽然目前在比较文学领域,有的固守文学本体的纯正,有的建构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网络,有的宣告走向比较文化研究,但在笔者看来,这些都是学术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必要画地为牢,为了扞卫文学审美研究的纯洁性而拒绝走向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的“跨比”境界。只要是从文学出发或以文学为基点“比”开去,说开来,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据就都是可行的。近些年来兴起的新历史主义批评即大力提倡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昭示了批评空间的开创与研究领域的拓展。在此笔者特别想强调这样一点,就是文学比较与文化研究的“联姻”。因为比较意识的强化和对文化研究的青睐,可以连通融会,由此造成研究的开阔性、细致性和趣味性;比较研究与文化研究各有优势和劣势,二者的紧密结合则可以互动互补。由此比较文化研究的视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中,无疑也具有积极的建设作用。善于比较或以比较为“潜话语”,其实原本就是开放性世纪即20世纪以来中国人必须学会的本领,现当代文学学者大多也习惯于继承“五四”新文化先驱的思维方式,高度关注中外文学文化的异同,将比较文学方法视为常用常新的内在方法。倘能具有强烈的比较意识,拥有开放灵活的比较眼光,就可以看到,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天地其实还是相当广阔的,许多方面的比较研究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如在跨国的文学比较方面,仍显得比较简单肤浅,还有大量的国别文学比较可以纳入我们的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视野;跨地区(本国本民族的跨地域)的文学比较研究虽然出过一些书,但多数仅仅在相对意义上言说各个地域文学的构成和特色,相对独立的地域(如省市)文学史研究仍相当薄弱,自觉的相互比较研究就更少见,能够熟悉和理解不同民族语言 和文化传统并进行成功比较的学者队伍,甚至可以说还非常匮乏;社团、期刊与作家的比较研究,空间也仍然很大,仅仅对作家人生和作品的深入比较就还有许多课题可做;现代性别文学的比较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人们的疑虑一样众多,女性学者的有限努力多已陷入困顿,惟有两性学者更多更好的沟通和对话,才能将相关的女性文学与男性文学的思考引向深入,对“文艺性学”或性别与美学的关系也才可能获得更为充分的理解;文学的“代际”或发展研究,可以引发对“文化代沟”影响人和文学的高度重视,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生活面貌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感知可以在文学老一代、文学新生代、文学萌芽代等“代际”之间生成许多有意味的话题;现当代文学与其他文化现象的科际整合研究,也是非常薄弱的环节,即使现当代文学与其近亲如现代影视戏剧、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也缺少充分的资料整理和深入的系统研究,文学与各种媒体(如书籍、报刊、网络及电信等)的互动关系也还没有引起充分的关注,现当代文学的学者们一专多能的治学功力也有
待于继续修炼。对学术而言,学科界限往往是人为的,有时甚至妨碍人们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因此学术界对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强调,将有利于我们学术事业的发展,现当代文学研究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比较,必将极大地激活我们的思考,各各选择适合于己的方法,展示个性化的学术眼光和风采,由此必能继续扩展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视阈,取得许多可喜的新成果。
三、与持续发展观或未来学方法相适配的前瞻性眼光。
从学科发展和学术文化再造的角度,我们无疑应非常注意未来学术力量的培养。这里想引出一个话题,即学风与研究生培养。近些年来,出现了相当可喜的现象,譬如现当代文学学位授权点多了,导师队伍壮大了,报考和在校研究生人数快速飙升,其规模空前庞大,应该说学科的后备力量相当充足。但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培养也确实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在本科生及较多的同等学力者中,大多数人以为现当代文学好考易学,却认识不到“入门容易入道难”,更缺乏攻关拔寨的学术勇气和精神准备;在校研究生为文不规范不严谨的现象也较为突出,出现了较多的雷同或低层次重复的东西,一些研究生对剽窃、下载、剪贴或“学术蒙太奇”的速成之法心领神会,甚至还存在着买卖论文等恶劣现象,这些都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为学风不好,影响亦远,对学科的形象也会有所损害。而无论是老先生还是中青年学者,只要是导师或学者,也都有个学术自律问题。有的知名学者常以“太忙”为理由,为其信笔涂鸦或忽视学术规范行为进行辩护,却不经意间给后生学子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培养学术新人,我们可以主要采取正面教育引导的办法,如在高等学校、学科研究会等机构所设的有关奖励中设立研究生学风奖,对当今研究生灌输吃苦耐劳、十年磨剑的治学方法,同时也可以积极推广有的学者所提倡的“快乐研究法”,因为与生命需求同构的“快乐研究法”既可以激励来者,也可以慰安自我,从而共创学科的未来。
研究方法自然与文学史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拥有不同的思想方法和相应的学术眼光,就会建构或重构出不同的文学史着作来,并由此进入学术文化持续创造的过程之中。除了一般教科书类型的文学史需要较多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之外,研究型史着则可以完全不受此限制。也就是说,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本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应该允许学者带着属于自己的“有色眼镜”来观照她。
由此同一时间段的文学史,也可能随着一些 档案的解密、资料的发现以及党派观念、文学观念的嬗变,从而出现颜色不同的文学史。客观上说,分级分类的文艺观念也许是最诚实最宽容最人性化的文艺观,由此产生色彩有异的文学史着当属于正常现象。而同一地域(国家、民族地区或省市地市等)的文学史,也可能出现多种各不相同的文本,即使都写中国西部文学史,也完全可以由于研究主体的不同,写出面目有别、互补互动的文学史来。西部学者可能着力撰写的是肯定性甚至带有宣传性的西部文学史着作,东部学者可能以“旁观者清”的姿态建构着否定性或反思性较强的西部文学史着作。
很多事实证明,多样化的方法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文学史建构中,确实有着重要的意义。多样的方法与多样的眼光,可以极大地拓展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层面、视野、境界及内涵,多样化研究方法的坚守与多样化眼光的择取,正是一个学科赖以发展的基础。过去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身处庐山内外必是各有所见,亦如身处学科或课题内外,进入有进入的感受,出来有出来的感受,进进出出,无穷尽也,原本属于正常现象,因此不必忧心忡忡,担心“庐山”没有人来观赏探询了。对我们的学科来说也是这样。积极借鉴古今中外的研究方法,就会获得丰富、开放的文学史眼光。但要警惕简单沿袭某种单一方法,避免学舌的尴尬和视阈的偏狭。那种见“美国学者如何说”、“日本学者如何看”甚至“台
湾学者如是观”,便诚惶诚恐,恨不得亦步亦趋的做法,固然有学术传播上的意义,但却很容易由此失去自己的学术眼光和独立判断。其实,即使面对同样的“第一手资料”,如何甄别、分析也仍会有不同的眼光与结论。如形形色色的“派别主义”(不一定是宗派主义)者所拥有的各种各样的“派别眼光”,即使从同一份历史档案卷宗中,也会看到迥然不同的东西,给出也许是相当对立的解释。见仁见智,似乎是人文领域尤其是审美与情感领域的“铁律”。“别具匠心,独具只眼”,甚至被人们目为极为难得的天才素质和从事文学文化创造的前提。而在文学艺术领域——最尚主体自由的精神领域,最重情感丰富性的心灵世界——各个身在其中的作家或读者,创造者或接受者又完全可能是“单一”的,固执的,有着自己的偏爱或独嗜。但正是由于这样和允许这样,才造成了如马克思所说的,构成了精神世界的林林总总,才有了紫罗兰和玫瑰花等众多的花香。精神生态学告诉我们,并没有哪一种精神命定是最高贵的,甚至也没有哪一种物质是最重要的,存在的“属性”也可能因为情感等主体因素的作用而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从纯粹的物理学意义上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心理学意义上完全是可能发生的。此外,文学研究与情感体验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者在与研究对象的对话过程中,骨子里也是在寻求自我表现的机会。因此,我们在强调学术方法与眼光重要性的同时,也要强调生命体验,包括阅读体验,不要沦为某种研究方法或工具的奴隶。这也就是说,学者应从自己的真切体验出发,而不是从某种人云亦云的概念或方法出发,才能真正有所发现,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文章,产出烙有自己印记的成果。这也许可以说是浪漫的文学研究吧。在人文学术陷入困境时多萌发一些这种学术性的浪漫之思,或许不失为一种救助之道。
过去,我们习惯于从客体出发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如今既可以继续如此,更可以从主体出发去选择研究方法:面对同样一个研究对象,研究者首先寻找的是适合于己的 研究方法,自己最适合最拿手最感兴趣的方法往往可以引导自己找到能够体现自己特点的研究角度,这样的研究角度对研究者来说就是“最佳视角”;如果将研究对象也视为主体性存在,于是对象主体与研究主体之间所形成的关系,便不再是传统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由此而来的“主体间性”便可以创化出绝非静态固化的“存在”,相应的文学研究、文学史研究也便不再是仅仅为了寻找过去时态的东西,而是主要为了“实现自我”或“新的文化创造”。这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具体学科,在研究方法上既要遵循学术方法的普遍规律,也要有与学科甚至学者“个性”相适配的学术方法,同时由于思想方法与眼光视阈的内在联系,拥有不同学术个性的学者才能够体现出不同的学术眼光,彰显出不同的学术景观,建构成各异的文学史着。笔者以为,鉴于学术眼光与学术方法关系十分密切,意欲继续推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本学科的持续发展,尤其需要更高层次和更加深邃的“全局性眼光,比较性眼光,前瞻性眼光”。实施和增益这种学术层面的“三种眼光”,当会有助于我们建构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史,产出更多更好的见解独到的学术成果,增强学科建设的信心与学术自由的信念,矢志为学科发展与学术民主而继续奋斗,由此我们的学科前景也才会更加光明,学科生命亦可充满活力,不至于连存在的合法性都屡遭一些人的质疑。在此,笔者由衷为我们“依然年轻”的学科祝福,祝她在多样的方法与眼光的运作和使用中,杂糅兼容,常研常新,为学术文化赓续与再造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论文写作注意事项
论文部分注意事项
一、引言部分: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写:
1、为什么要选择该项研究?(研究的背景及必要性);
2、打算从哪几方面来进行写作?(论文的研究思路或研究内容);
3、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比较法、实验法、理论综合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法、演绎法等等等);
4、此项研究有什么样的价值?(该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二、理论综述:将该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加以说明,要注意在文中标注出资料的来源,在参考文献中要有所体现。此部分将大量引用该研究领域的理论知识,因此,所有理论引用均要与题目有很强的相关性,并注意理论知识逻辑上的排列;具体内容控制在5页之内。
三、现状分析/系统分析:从企业简介、题目方面的现状分析,要有一定数量的图表。并指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要花大力气写,内容5-8页。系统分析要从可行性分析、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流程分析、数据库分析等方面进行;
四、对策建议:针对第三部分分析的内容和问题,给出对应的对策。该部分也是文章的重点,一般在2页以上。做系统的可以写系统设计或系统实现。
五、结束语:主要写如下三方面的问题:
1、文中研究了哪些内容?
2、自己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之处;
3、该领域研究发展的趋势;
格式: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格式,严格要求自己。格式不对会直接影响评委老师对自己的成绩。所以,和同学多交流,保证格式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