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挂职锻炼的实践与思考
乡镇挂职锻炼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周瑞玲
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年轻干部在企业、双创、信访等重点岗位挂职锻炼的力度,实行了市县干部“上挂下派”双向交流,对于干部的全方位培养和重点难点工作的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有的下派干部对于自身角色定位的顾虑,锻炼单位对于人员隶属关系的固化思维,客观上存在着一方不能大胆地干,另一方不敢大胆地用的问题。
我曾经荣幸地被市委组织部选派到汉滨区张滩镇挂职担任党委副书记(主要包抓“双创”工作)一年,如何在实践锻炼中获取历练?如何在阶段性工作中扎根基层?结合自身工作体会,谈几点初浅的认识。
一、“四子”定位,主动融入
1、当好学子。从市直到乡镇,从机关到一线,面对大跨度的角色转变,我坚持放松心态,放低姿态,甘当学子,做到“三多三不三忌,”即多听、多看、多思考;情况不清不发言,调研不准不决策,措施不实不安排;忌信口开河,忌狂妄自大,忌生搬硬套。日常工作中加强和其他领导班子沟通,同一般干部广交朋友,与广大群众打成一片,注意向实践学习,向周围领导和同志们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2、摆正位子。上级派来的挂职干部在基层一些人的心目中认为是来镀金的,接收单位往往不敢管、不敢用。我告诫自己一定要摆正位子,当主人不做客,留真身不镀金,主动介入,积极参与,以谦和平实的心态同干部群众相处,以真抓实干的作风赢得认同和支持。初
到镇上的一周,我认真学习“双创”文件,积极参加镇上各项工作,写了两篇反映镇上工作的通讯报道,经主要领导审核后在《安康日报》上发表,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张滩实际,起草了“双创”工作建议书,我的主动和热情赢得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使我很快融入新的环境,投入新的工作。
3、出好点子。作为镇党委副书记,在工作中,必须注意加强调查研究,出好点子,做好参谋,积极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这是非常重要的。面对基层政府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我先后提出建立环卫有偿处理机制、招商引资建设农贸市场、联合营运商统一门头牌匾等建议,得到采纳和实施,建立了环卫收费制度,新建了农贸市场,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双创”的瓶颈问题。
4、做出样子。始终把自己作为镇干部的一份子,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坚持正常上下班和请销假制度。工作上身体力行,身先士卒,既当指挥员,又当办事员;既出点子,又拿方案;既搞策划,又组织实施。坚持与干部群众同吃、同劳动,不搞特殊化,不摆架子,不提份外要求,树立起了挂职干部“帮忙不添乱,用权不越位”的良好形象。
二、突出“四抓”,倾心服务
作为一名农业干部,服务“三农”是我的优势和切入点。因此,在平时工作中,我确立了抓双创、抓产业大户、抓农民培训、抓农业项目的“四抓”工作思路。
1、抓“双创”,认真履行职责。张滩镇虽然处于城乡结合部,但集镇规划建设滞后,功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脏、乱、差现象突
出,双创工作任务艰巨。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基础建设为支撑,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卫生创建为载体,以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证,双创工作成效显著,在汉滨区2008年双创工作考核评比中,张滩镇获得二等奖,并荣获先进单位称号。
2、抓大户,带动产业发展。在抓好双创工作的同时,积极发挥自身业务专长,主动指导和支持蔬菜、畜牧产业发展。经常深入村组大户,实地了解和调研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畜牧大户缺信息、缺技术、缺资金的实际情况,多次邀请畜牧专家到余湾、兰沟等村开展培训,现场指导,先后帮助余湾村10余户养猪大户改造圈舍,推荐引进了投资500万元的兆进牧业公司落户余湾,促进了张滩镇畜牧产业迅猛发展。
3、抓培训,提高群众素质。充分利用各种大型会议,多次组织专门培训会,我先后就“三农”问题、“双创”工作、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畜牧产业发展、金融危机影响、情商与人生等内容宣讲12场次,从机关到学校到村组,从干部到学生到农民,我都有幸亲历亲讲,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转变思想观念、激发干事热情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为提高培训效果,还专门邀请市委党校张宁副校长、市农业局龚道云局长为镇村两级干部授课。同时,注重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在报纸、网站发表宣传稿件10余篇。
4、抓项目,增强发展活力。在原单位领导的支持下,先后从财政、农业、水利等部门协调争取资金50余万元,缓解了环卫用车、产业发展、农村饮水等方面的资金困难。
三、四点收获,受益匪浅
1、丰富了阅历,开阔了视野。通过向基层工作的同志学习并负责任地积极实践,知识从单一向多元化积累,从理论向操作运用转化,视野从机关向基层延伸,从干部向群众扩展,知识水平有效提升,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明显增强。
2、发挥了潜能,增长了才干。基层工作是面对面解决矛盾的地方,没有推脱和转身的余地,既要深思熟虑,多谋善断,又要身体力行、亲历实践。通过实践锻炼,在分析问题中增强了推进工作的决策能力,在解决复杂矛盾中增强了协调能力,在教育引导群众中增强了完成目标任务的组织能力。
3、磨练了意志,增强了自信。“双创”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一场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陋习的较量,需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通过宣传发动,行政推动,抓点示范,攻坚克难,使自己经受了磨练和考验,让我变得更坚强、更自信了。
4、掌握了方法,赢得了信任。俗话说,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在基层工作直接面对群众,我深切体会到,只要心系群众,真心为民,认真做事,就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自己的姿态对群众有多低,在他们的心目中就有多高。
第二篇: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精选)
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一、主要做法
一是完善制度设计。先后出台《关于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进行“1+1+X”递进式挂职的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科员(股)级干部管理的通知》等制度文件,明确县直机关拟提任的35岁以下年轻干部,必须具备1年以上的乡镇工作经历,通过制度引领,让更多年轻干部走向基层,墩苗历练。深入推进年轻干部“432培养计划”,先后选派了245名年轻干部到社会稳定、招商引资、重点工程、企业经营“四个一线”、省、市业务部门和常熟市对口部门“三级单位”、乡镇、村居“两个地方”进行学习锻炼。畅通县乡“双向”挂职通道,从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中选派了48名新录用人员到纪检监察、宣传文化等县直对口部门跟班学习。
二是注重关心培养。按照“扶上马,送一程”的要求,把挂职干部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每年至少举办1期挂职干部专题培训班,定期组织挂职干部参加“高端论坛”和“泗洪讲坛”,加强对挂职干部的系统培训和跟踪培养,切实提升挂职干部的综合素养,增强其适岗能力。同时,建立挂职干部谈心谈话制度,定期举办挂职干部座谈会,经常到挂职干部接收乡镇实地调研,与挂职干部沟通交流,了解掌握挂职干部在生活、工作上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予以协调解决,营造对挂职干部政治上信任、事业上放心、工作上支持的良好氛围,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各自岗位上施展才干。
三是强化动态管理。坚持“边培养、边使用”和“成熟一个使用一个”的原则,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为每名挂职干部分别建立实绩档案,推行记实管理,实行跟踪培养,采取实绩申报、谈心谈话、侧面了解等方式,认真做好考核评价。对表现优秀、实绩突出、条件成熟的优先推荐提拔使用,对不胜任或不适合继续培养的干部及时予以淘汰,加强动态培养,防止一选不管、一挂了事。2014年以来,根据挂职干部的综合表现,对6名干部予以提拔使用,对8名干部实行继续挂职,7名干部调整回原单位工作,3名干部调整至其它县直单位。通过有退有进,及时吸收优秀分子,补充新生力量,促进干部的正向合理流动,提升了挂职干部整体素质。
二、存在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和座谈了解,干部挂职锻炼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下不去”的问题。一方面,有些选派单位出于部门利益考虑,不愿意把真正具有发展潜力、需要挂职锻炼的干部向组织推荐,导致个别挂职干部素质不高。另一方面,个别派出单位虽然把挂职干部下派了,但还让其承担单位业务,导致挂职干部“两头跑”,不能真正沉下心开展工作。
二是“没事干”的问题。一般挂职干部的期限为1年,还没全面熟悉了解情况,理出工作思路和措施,参与的一些重点工作也刚刚进入关键环节,挂职就结束,导致部分接收单位对挂职干部进行分工时,一般都是协助某一领导成员联系某一些方面的工作,没有切身参与一些重点、核心工作。
三是“两不管”的问题。一方面,派出单位对挂职干部管理不到位,一些派出单位认为派出期间挂职干部已脱离原单位工作,不再对挂职干部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挂职单位对挂职干部的管理跟不上,一些挂职单位认为挂职干部是从上级部门下派来的,在管理上有畏难情绪,不敢管。
四是“走过场”的问题。个别挂职干部认为挂职工作只是在基层走走过场,工作缺乏主动性,没有完全进入角色;有的存在“镀金”念头,工作不踏实;少数挂职干部担心自己挂职结束回原单位后,丢失原分管工作或不能及时重新进行安排岗位,挂职期间宁愿多回原单位待待,也不愿意长期待在基层。
三、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制度设计,解决“下不去”的问题。建议以文件制度形式,明确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年轻干部的提拔使用,原则上须具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同等条件下,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优先使用;对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应当在提任后一年内到基层挂职锻炼;对在乡镇挂职的干部,在挂职期间及挂职结束后,可根据工作需要或本人意愿,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审批后调入乡镇工作,更紧密地把挂职锻炼与选拔使用结合起来,为挂职干部更快地成长进步创造机会、搭建平台,以制度引领更多的年轻干部走下去。
二是明确职责分工,解决“没事干”的问题。根据县、乡镇、村挂职干部类型的不同,适当延长挂职时间,建议原则上不低于2年,明确各自职责,落实工作任务,确保有事干、能干事。在县、乡镇挂任领导干部,要参与县、乡镇的具体工作,独立分工,让他们真正有职、有责、有权;在村挂职的干部,重点是帮助挂职村建强班子,找准发展路子,传授经营理念,带动党员干部增强发展欲望,加快发展步伐,在此基础上,力所能及地参与乡镇的其他工作。
三是强化考核管理,解决“两不管”、“走过场”的问题。强化挂职干部的监督管理,严格实行派出党委总体负责、组织部门统一管理、接收单位直接管理考核、派出单位协助管理的联动管理办法,采取日常考核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挂职干部进行综合考察,全面准确地评价。在挂职干部的考核上,应注重基层意见,县区委组织部开展干部考核时,要将挂职干部一并纳入考核,上级部门对挂职干部进行考核时,注重听取挂职地组织部门考核意见。(蔡同殿)
第三篇:乡镇机构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乡镇机构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乡镇机构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乡镇机构改革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通过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加强和改善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运转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步消除阻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乡镇机构改革要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
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通过改革和精简,逐步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理顺县乡关系,县直部门派驻在乡镇的机构,凡能下放给乡镇的,要坚决下放;要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基础工作,完善乡镇政府功能。乡镇要在精简党政机关行政编制的同时,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精简事业编制,大力清理、清退各类临时人员,压缩财政供养人员,减轻财政负担和农民负担。
乡镇机构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寻求乡镇机构改革新突破,是机构编制部门的同志们反复思考的问题,也是改革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本地的具体实际,在下一步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中,我们将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严格规范乡镇机关、事业站所机构的设置,进一步精简乡镇机关行政编制和站所事业机构。进一步精简乡镇机关内设机构,减少乡镇领导职数,规范乡镇行政执法及经济监督部门,切实精兵简政,提高效率。乡镇站所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要从加强、完善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因地制宜,进一步精简站所事业机构,尽量归并综合设置,不搞上下对口,切实减少由财政拨款的事业编制和人员。要进一步健全乡镇机构编制和人员计划管理制度,严格把住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入口关”,防止乡镇人员再度膨胀。本文出自网
第二,切实搞好人员定岗,进一步优化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结构。要坚持在编制内设置职位和工作岗位,按岗择人,在坚持基本资格条件的前提下,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定岗,保留工作骨干,改善人员结构,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第三,突出抓好中小学核编定岗工作,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目前,中小学校教职工内部结构不合理,教师少,员工多,中学教师少,小学教师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不加重财政负担,不增加财政压力的原则,切实抓好核编工作。遵循有利于维护教育大局稳定、有利于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有利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原则,认真搞好中小学教职工定岗分流工作,整合教育资源,优化、精简教职工队伍。
第四,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制和分配制度改革。不实行公务员管理的事业站所和中小学核编定岗后,要全面实施工作人员聘用制,严格按规定签订规范的聘用合同并实行鉴证。要加强聘后管理和考核工作,确保新进人员的素质。
第五,切实作好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要建立和完善分流人员的保障机制,落实好分流人员的有关待遇,因地制宜,多渠道安置分流人员,千方百计为他们寻找新的就业门路,提倡和鼓励干部职工分流后投向各地的经济建设主战场;要加强对分流人员的服务与管理工作,搞好分流人员的培训,鼓励他们提高素质,允许他们以后按规定条件参与原单位的竞争上岗,不断巩固和扩大分流成果。
当前县、乡镇机构改革正在稳步推进,改革措施正在逐步实施。虽然机构改革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但改革是一场革命,必然涉及到部分人的切身利益,由此带来的不安定因素也不容忽视。一是部分干部面临着升降去留问题,思想波动大。有职的干部怕改掉了自己“帽子”;无职的干部担心改掉了“饭碗”;无文凭优势、无年龄优势、无工作业绩、无工作能力的“四无”干部更是忧心忡忡,心灰意冷;有的忙于四处打探消息,托关系,找门路;有的等待观望,无所事事,何去何从,听天由命;有的则对改革充满抵触情绪,到处发牢骚。二是稳定工作容易出现断层。干部思想动荡,直接导致意志上的消沉和行为上的消极,正常工作无心抓,遇到矛盾不愿调,这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要认识到抓好当前稳定工作事关机构改革的成败,事关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要把稳定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放在心上常思,施以行动常抓。二是强化领导责任。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机构改革中的稳定工作仍由现任班子负责,哪个单位出了问题就追究哪个单位的领导责任,并作为机构改革中考核任用干部的依据,确保稳定责任落到实处。三是实行包案责任制。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矛盾纠纷要有超前意识,做到超前预
防,先入为主,主动出击,将纠纷分解到具体单位,包案到人,进行化解。四是认真做好来信来访接待工作。对于机构改革中出现的不安定问题,各级领导绝不能回避,要敢于面对群众,直接进行处理,确保上访人员不越级上访。五是层层组建稳定信息网络,狠抓各种不安定因素和各种矛盾的排查调处工作。一旦发生不稳定苗头,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和有效处理。本文出自网
二、抓好干部思想教育,端正思想认识,稳定思想情绪。首先,党政主要领导要当好表率。面对机构改革中的“阵痛”,领导干部要稳定情绪,敢于挑战,当好表率,积极投身各项工作中去,特别是涉及稳定方面的工作,乡镇党政主要领导要一马当先,一级做给一级看,用无形的力量凝聚人心,影响和带动其他干部积极工作。其次,要抓好干部教育。要让他们认识到人民群众需要的是能够勤勤恳恳工作的干部,能够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的干部,淘汰的是工作飘浮的干部,素质偏低的干部。如果改革刚开始,思想就滑坡,工作就不安心,其结果,肯定是淘汰的对象。只有扎实工作,接受考验,才能赢得组织和人民的信任。同时,要教育广大干部淡化“官本位”的意识,做好顺应改革潮流的思想准备,当好挑战机构改革的先行官和促进派,要拓宽视野,轻装上阵,接受组织挑选。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稳定基础。一是在乡镇机构改革中,要加强政法、综治队伍建设。要配齐配强专职政法、综治主任,实现专人专职专责。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对软弱涣散,凝聚力不强,缺乏战斗力的班子该调整的及时调整,形成坚强的战斗堡垒。三是加强政法基层单位建设。随着乡镇机构改革,有些政法基层单位也要随之撤并,为此,各部门要积极探索政法基层单位建设的新路子。比如可采取下设治安警区、巡回法庭、司法调解室的办法,服务百姓,方便群众,解决群众报案难、告状难和办事难的问题。要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使稳定工作在基层有人抓、有人管,确保基层治安稳定。
四、认真理顺乡镇机构改革的债权债务关系,千方百计化解债务。目前,乡镇债务的成因非常复杂。有的为完成税费上缴任务而举债,有的为发展规模经济而举债,有的为招待客人拖欠招待费,有的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修建街道,修建办公用房等而拖欠债务。对于这些债务,在乡镇改革中,要妥善做好债权人的思想工作,办好有关乡镇债权债务移交手续,表明偿还债务的态度,让他们相信政府,债权不会落空。同时,积极探索有效可行的措施,化解债务。
第四篇:乡镇机构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乡镇机构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乡镇机构改革是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安康市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市,按照中、省的部署要求,积极稳步地推进了乡镇机构改革,达到了整合机构、压缩编制、精减人员、提高效能的目的,初步建立起了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但改革后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为进一步完善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本文结合安康乡镇机构改革试点一年来的运行情况,就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安康市乡镇机构改革试点运行的成效
安康市辖9县1区、197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其中一类乡镇32个,二类乡镇51个,三类乡镇114个。全市乡镇机构改革试点从2005年8月开始到2007年3月结束。全市乡镇机构由改革前的2386个精简为1915个(含乡镇司法所、畜牧兽医站),减少19%;乡镇行政编制核定5153名比改革前的5182名减少29名,实有人员由原6101人减为4849人,减少1252人,少21%;乡镇事业编制核定5385名比改革前7334名减少1949名,精简27%,实有人员由原7210人减为4311人,减少2899人,少41%。全市统一对乡镇行政事业精简人员采用“拆庙养和尚”的办法分流人员4151名,其中:辞职16人、到村任职291人、自主创业360人、从事主导产业1215人、提前离退1204人、离职学习78人、进入农村工作服务中心(为安臵分流人员设立的非正式机构)376人、其他途径分流611人。此外,清退临时人员 432人。改革后,乡镇统一设臵党委、人大、政府机构,实行交叉任职,领导班子职数为5-7名,精简领导职数470名,减幅为28%;乡镇领导平均年龄由原来的37.8岁下降为36.1岁,乡镇干部平均年龄由原来的37.3岁下降为34.7岁,乡镇干部学历结构由原来的本科以上10%、大专42%、中专33%,高中以下15%提高到到本科以上13%、大专49%、中专31%,高中以下7%。改革后乡镇机构运行平稳,主要有以下成效:
㈠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转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核心内容,改革后,乡镇政府“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稳定”的职能得到加强,使乡镇政府从过去催种催收、抓任务落实等事务中摆脱出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农民提供政策、信息、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服务,乡镇政府服务、引导、协调职能得到加强,公共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加快了乡镇政府由领导式管理向服务式管理转变,把无限管理、有限服务变为规范管理、无限服务。同时,乡镇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工作精力和主要时间都放在加快发展上、为农服务上,为进一步密切党群、政群、干群关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㈡行政资源得到优化配臵,乡镇直接服务“三农”作用明显加强。一是通过规范行政机构设臵,统一将乡镇行政机构设臵为:“三办一所”。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管理办公室和财政所;进一步整合了乡镇行政资源,实现了机构职能的优化配臵。同时,通过“三定”方案明确各办公室工作职能、工作范围和工作权限,将权限和责任分解到岗位,实行一人多岗、交叉任职、相互补充、整体统一,减少了办事环节,提高了工作效能。二是通过整合事业站所设臵,统一将乡镇事业单位设臵为:“四站”。即农业综合服务站、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站、社会保障服务站、文化综合服务站,实现了机构综合设臵,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三是通过理顺派驻机构管理,将乡镇国土所、司法所和畜牧兽医站作为县派驻乡镇(延伸)工作机构。加强了事业站所综合执法力度,改变了长期以来事业站所多、人员散、管理不便的被动局面,为更好地服务“三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㈢用人机制得到有效完善,加速了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建设步伐。改革后,乡镇普遍建立了支持干部干事创业的用人机制,极大地改善了用人环境,调动了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了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步伐。平利县明确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职责任务、机构规格、人员编制、管理形式、工作标准,实行按岗定人定责,实名制管理,还对一些重要职位(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在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做出具体规定,突出机关窗口单位的服务性,事业服务行业的专业、技能性。岚皋县改革后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制,变国家用人为单位用人,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进一步增强了单位用人自主权,调动了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㈣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乡镇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得到提升。改革后,乡镇进一步加强了制度建设,对原有不适应的制度进行了修订,并补充制定了新的规定。科学细化了乡镇机构职能和干部岗位职责,明确了乡镇干部的具体事权范围和工作职责,从制度上监督和约束乡镇干部的行为。乡镇普遍建立的管理制度有《单位目标责任制度》、《个人岗位目标责任制度》、《机关干部首问负责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重大事项责任追究制度》、《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奖惩办法》、《乡镇干部到村任职考核管理办法》、《乡镇事业站所履行公益性职能考评办法》等。同时,在乡镇推行岗位目标管理,乡镇主要领导与分管领导、分管领导与站办所负责人、站办所负责人与一般干部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将考核结果与经济待遇、评优树模、职务晋升有机结合,营造了重实绩、看贡献、优胜劣汰的工作格局。
㈤公共服务职能得到提升,事业单位社会化服务的效能明显增强。通过转变经费管理形式,转换事业单位运行机制,各县区将乡镇中心卫生院人员经费管理形式由财政差额补贴转为财政全额拨付。同时,将原乡镇企事业办、畜牧兽医站人员经费由原自收自支管理形式转为财政全额预算,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不再靠收费来维持运转,不仅堵住了向农民收费的口子,而且增强了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改变了乡镇事业站所重经管、轻服务的职能,激发了事业站所自身发展意识、为“三农”服务意识,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事业站所服务效能,为稳步推进“民生八大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㈥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编制控制和人员管理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一是结合乡镇人员定岗工作,对乡镇编制和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将乡镇编制、上岗人员、分流人员,按机关事业单位分类造册,张榜公布,并履行任命、聘用、工作交接和工资变更等手续,建立编制人员台帐,实行分类管理。二是对乡镇经费预算,实行经费包干,在编制定员内的人员增减,实施“减人不减经费,增人不增经费”的激励政策。三是上收乡镇机构改革编制审批权,今后乡镇机构、编制的调整变动由县区机构编制部门报市机构编制部门在总量内调剂审批。四是把机构编制和干部人事政策执行情况纳入县乡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和单位目标责任督察考评范围,定期对县乡执行机构编制规定情况进行督察,对擅自增设机构,增加编制,增加领导职数,违规进人的,实行责任追究。
二、乡镇机构改革运行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乡镇机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乡镇各类人员的积极性,释放和激活了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动力。但是,乡镇机构改革后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比较缓慢。推进乡镇职能转变是乡镇机构改革的核心。从安康市乡镇机构改革运行情况看,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职能转变步伐仍比较缓慢。一是受客观条件限制,特别是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因素制约明显。二是虽然乡镇机构改革明确划分了县乡之间的事权和责任,但如何操作运行的问题还需完善。三是乡镇机构改革时,上级政府部门改革没有同步进行,行政管理方式没有改变,上级业务部门干预下级机构编制设臵的情况不同程度存在。乡镇工作仍然是“上面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大量繁重而具体的工作,仍需要通过乡镇进行落实,乡镇疲于应付,工作重心很难转移。四是由于受编制限制,少数机构在运行中出现职能过宽,人员过少的矛盾,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如乡镇财政所按一、二、三类乡镇分别核定5、4、3的编制,乡镇普遍反映忙不过来。五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影响乡镇事业站所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
(二)乡镇干部队伍结构与农村现实需要不相适应。改革后,使乡镇行政资源得到优化配臵,乡镇直接服务“三农”作用明显加强,公务人员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由于近几年乡镇公务员招录很少,现有在岗的公务员大多年龄偏大,存在公务员青黄不接的隐患。在乡镇事业单位人员中,人员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出现新上岗的人员中懂得专业知识的人不多,如部分乡镇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站因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而无法给农民群众提供基本手术服务;有些乡镇因缺少农业、林业、畜牧、水利等专业技术人员,农村技术服务无法开展。虽然此次改革通过多种途径分流了一部分人,但在改革中,仍以考试为主要环节,往往出现“年龄大的考不过年轻的,年轻的考不过刚出校门的”,这种现象使有的年龄大,技术好的“被迫提前离岗”。另外,改革后普遍存在空编问题,特别是部分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出现有岗无人现象。据统计全市乡镇行政、事业共空编806人,其中行政空编325名、事业空编481。例如岚皋县改革后空编186名,其中事业“四站”空编120人占64.52%,乡镇事业站所中没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具有中级职称的仅占总人数的20%;平利县乡镇事业站所324人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仅占10%。由于受编制缩减和人员进出口限制,人员结构优化工作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进口”难堵”,编制控制与人员政策性安臵有不配套的地方。安康市经济发展滞后,就业渠道窄,有些政策性的安臵不得不分配到乡镇,给改革后的乡镇控制人员增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如每年城镇复员退伍军人需要政策性安臵,机构改革后的乡镇又不设工勤岗位,安臵到乡镇事业单位又不符合“凡进必考”规定;全省统一实施的“人才振兴”计划,没有相应的编制匹配,加之改革后近几年又没有人员退休而自然减员,因而这一计划实施难免顾此失彼;另外,县区为推进领导干部年轻化而规定的领导干部“退二线”的年龄限制,为乡镇控制编制和人员调配带来了很大压力。
(四)改革缺乏资金支撑,影响人员分流成果的巩固。安康市属国家级贫困地区。各级财政普遍困难,没有改革资金作支撑,加之于2005年8月开始同时启动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体制三项改革,都需要拿钱。若对全市乡镇机构改革行政分流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经测算,需要养老保险启动资金3.27亿元,这对一个财政困难地区来讲是无力承担的。因此,为了平稳推进改革、妥善安臵分流人员,采取了“拆庙养和尚”的办法,而这种办法只是堵住乡镇盲目进人的基础,没有实现人员的彻底分流,这些人员仍由财政供养。实行公务员津补贴政策后,对分流人员落实了只享受60%的生活补贴,不享受岗位津贴的政策。目前在一些乡镇已出了现分流人员纷纷要求上岗的趋向,基于稳定考虑,自然出现了人员“分流”后的“回流”现象,有部分分流人员又回到了原岗位工作,甚至有的分流后就没有离开原岗位。这对分流人员管理带来了许多矛盾和问题。
(五)改革给县乡财政带来了新的困难,加重了县乡财政负担。改革后,从长远看,通过对机构、编制和人员规模的控制,可以逐步减轻财政负担,但短期内加重了县乡财政负担,使县乡财政为之付出了一定的直接费用且新增了大量的间接费用。直接费用主要有四项:一是在机改前期和进展过程中,各级组织调研、调查摸底、制定方案、局部试点、动员培训、政策宣传、全市统一组织上岗笔试和竞争上岗、培训上岗和分流人员、组织督查和检查验收等支出工作经费2453万元。二是全市有16人辞去公职,对辞职人员由原单位按每满一年发给本人原三个月基本工资的标准发给一次性辞职补偿费,全市共支付一次性补偿资金63.9万元。三是全市清退乡镇临时人员432人,人均工龄10.625年,人均月待遇554.5元。按照服务年限每满一年发给一个月待遇的标准,全市共支付一次性补偿金254.64万元。四是全市清退原集体性质的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兽医人员517人,连续工龄最少的在5年以上,最高的达41年,10年以上和35年以下占80%以上。县区核定这部分人员的月工资标准在450到800元之间,个别县达到1000元。被清退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按连续工龄折算,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本人一个月标准工资的补偿金,最多不超过12个月,一次性清退,全市共支付一次性补偿金376.23万元。以上四项共支付一次性补偿资金3147.8万元。同时,改革后因机构整合、财政体制补助调整等因素产生了大量的间接费用。特别是将乡镇中心卫生院人员经费由财政差额补贴转为财政全额拨付,将原乡镇企事业办(改革后并入乡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畜牧兽医站人员经费由原自收自支管理形式转为财政全额预算,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给县乡财政增加了大量而长期的负担。如平利、白河、岚皋、汉阴四个县共增加县乡财政负担2058万元,平均每个县增加财政负担514.5万元,四个县实有乡镇59个平均每个乡镇新增财政负担34.9万元,仅此全市改革后当年新增财政负担6600多万元。
(六)乡镇运转仍然困难,影响乡镇机构健康平稳运行。由于安康财政经济总体实力不强,收入总量小,财政自给率较低,财政负担有增无减现象日趋突出,县乡财政靠上级转移支付维系“吃饭型”财政日趋明显。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政权组织运转困难的问题依然突出,一方面是历史负债沉重,全市截止2005年底锁定乡村债7.12亿元,其中乡镇政府债务5.12亿元、村级组织债务2亿元。大多是税改前“普九”、“两基”达标和因乡镇机构膨胀、发工资、保运转等原因形成的,时间长,化解难;另一方面是财力不足,刚性增支因素多,各类政策性增支压力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需地方财政配套,各类突发性灾害和处理社会矛盾需财政投入,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再一方面是乡镇机构改革后,按在编人员预算公用经费,乡镇级人均年公用经费不足2000元,普遍存在预算标准与实际支出相差甚远的问题,大多数乡镇靠超收返还、向上级争取、指望年底县级财政等弥补缺口。目前,由于乡镇级经费紧张,使乡镇干部有关福利政策难以落实,如不少乡镇干部出差、下乡没有补助、差旅费,也没有培训费等,这些问题必将影响到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和思想稳定。
三、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乡镇机构改革是农村综合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为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改革,结合安康乡镇机构改革运行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理顺完善乡镇机构职能,促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乡镇机构改革的核心。安康市虽然完成了机构人员精简分流,但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在改革运行中不断探索完善。(1)对乡镇机构的职能要进一步做好理顺调整工作,使其更加完善合理。尤其是要进一步理顺乡镇与垂管事业站所的关系,建议上级尽快出台上划垂管部门实施意见,切实实行政事分开。逐步建立起适应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和农民致富奔小康服务的新型事业机构运行体系。只有理顺了乡镇与事业站所关系,乡镇功能得到完善,才有利于乡镇行使领导和管理职能,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臵。(2)整合乡镇卫生院和计划生育服务站,实现人员、技术、资产、设备等资源的优势互补,减少浪费,提高效率。(3)进一步理顺乡镇财政所的职能,将财政所的职能调整定位为核算职能、支付职能、监管职能、服务职能、乡镇中心工作职能,将各职能分解细化落实到岗位、到人员,加强管理,规范运作。鉴于国家惠农资金补贴项目多、资金数量大、发放对象量大面宽,目前乡镇财政所负责核拨发放的各种惠农资金补贴项目近20种,加之社保资金的筹集与管理工作量越来越大,财政资金监管的任务十分繁重,因此财政所的力量应进一步加强。同时,将乡镇农村财务管理职能从乡镇社会保障服务站划归财政所职能范围内,这样有利于加强村级资金、资产和债权债务的管理。(4)进一步完善县对乡镇考核办法,着力解决县乡事权和责任划分后如何规范运作的问题,县级部门要转变指导乡镇工作的方式方法,根据乡镇机构的职能规定,研究制定指导对口机构的工作规则与业务程序,达到上下工作协调顺畅。(5)完善乡镇机构运行,对乡镇各工作机构按职能规定和业务范围,县区要规范定岗、定员、定责、定考核,特别对职能多、业务量大、人员少的机构,如何做好一人多岗、交叉兼职,要规范统一。(6)积极推进经济转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尽量减少各种达标评比、指标考核,正确引导乡镇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管理社会、服务“三农”、保障民生上来。
(二)加强对上岗和分流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努力培养适应农村工作需要的乡镇干部队伍。乡镇机构改革后,一批年轻干部通过竞争上岗走上新的工作岗位,而农村经验丰富、工作年限较长的同志大部分退出工作岗位。目前乡镇干部以年轻同志为主,工作热情很高,但农村工作经验普遍不足,掌握的理论与实际工作不能实现有机结合,在服务群众、指导生产、处理矛盾、调解纠纷、维护稳定等方面的工作能力相对欠缺;新竞争上岗的部分人员存在跨行业、跨岗位上岗,工作了解不够,业务技能生疏,对一些工作连续性开展造成了一定影响;还有部分分流人员又从事了其他工作,如有的到村任职、有的自主创业、有的从事主导产业等,这部分人员也应加强培训。因此,改革后加强乡镇人员培训显得非常重要,建议:中省要加大资金投入,安排专门资金,对乡镇干部进行全面培训,确保乡镇人员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三)加强机构、编制、人员管理,建立机构改革后乡镇人员合理流动补员管理机制。机构改革后,加强乡镇机构编制管理是巩固改革成果,防止出现反弹的关键。因此,在乡镇机构编制管理中,凡涉及调整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增减等必须始终坚持由机构编制部门一家承办,编制部门领导一支笔审批和编制部门一家行文的“三个一”制度,严格遵守机构编制纪律要求,从制度上保障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在“十一五”期间只减不增目标的实现。从安康市改革运行实际出发,目前要解决好空编补员和对分流人员的管理问题。建议:(1)重视解决空编补员的问题,在核定总编制不变的情况下给县级一定的编制人员调整权限,对空编的岗位要严格控制进人,允许县区政府对乡镇空编的岗位从县区或其他乡镇分流人员中选配,进一步加大乡镇公务人员补充力度;对边远山区乡镇适当放宽机关事业单位补员条件,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招录补充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从县级有关部门选调(选派)年轻有专业技术的人员补充到乡镇事业站所工作,工资待遇保留在原单位,以解决乡镇缺专业技术人员的问题,使其更加合理,保障运行。(2)重视对分流人员的管理,研究探索管理办法,使这部分人员发挥新的作用。(3)进一步完善提前退休、离岗等人员分流办法,在改革中高限“一刀切”,不能为了片面追求“减员”而设定工龄或年龄,尽量避免使一些精力充沛、群众基础好、熟悉农村工作、工作事业心强、成绩突出的人,被迫离开工作岗位,造成乡镇人员结构不合理、工作出现断档现象。因此,要从实际和需要出发解决减员问题。(4)要增强政策的配套协调性,进一步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建议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的管理,上级业务部门出台的文件规定要同乡镇机构改革的规定相适应,上级部门不得干预乡镇机构改革的设臵和人员编制。
(四)深化各项配套改革,保持改革的协调配套性,确保乡镇机构平稳健康运行,实现改革应有的目标效果。乡村政权组织能否正常运转,对巩固成果、深化改革、防止反弹、确保改革后乡镇机构健康平稳运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要将乡镇机构改革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同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结合起来,完善“乡财乡用县监管”管理方式,进一步增加对乡镇的财力支持。建立同乡镇事权相适应、同乡镇事业站所职能相匹配的乡镇经费保障机制,为乡镇发挥职能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防止基层通过乱收费弥补财力不足,杜绝通过赊欠等形成新的债务。加大乡村运转财力保障转移支付力度,目前乡镇人均最少需要5000元,村级至少达到平均每个村4万元。从预算安排和拨付上给予保障。同时,要加大乡村债务化解力度,减轻乡村运行负担;要稳妥解决乡镇人员尤其是分流人员个人手中的债权债务问题。为此建议:中省应进一步加大对乡村运转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增强乡村政权组织正常运转财力保障水平。对先行改革的地方,中省财政启动实施乡镇机构改革、乡村组织运转和化解乡村债务财力保障机制,明确保障的范围、项目、标准,给予政策和财力支持。
(五)加大对乡镇机构改革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改革成本问题,确保改革不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情况复杂,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上级的大力支持,需要付出成本,需要一定的资金作支撑。为激励地方稳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实现改革应有的目标和效果。建议:(1)中、省要有乡镇机构改革的保障措施,对改革运行实行有效监测和跟踪管理,强化对乡镇机构改革考核力度,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2)切实解决改革成本问题,加大对乡镇机构改革的财力支持力度,帮助市、县解决机构改革带来的困难。将前期各项工作经费和分流清退人员一次性补偿资金列入改革直接成本,明确政策规定和具体项目补偿标准,实行中、省、市、县改革成本分摊机制。(3)加大对贫困地区乡镇机构改革财力支持力度,中省应安排专门资金支持改革。对乡镇机构改革分流人员要明确统一的补偿政策措施,通过统一建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或专门的乡镇机构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来解决分流人员的后顾之忧;同时,还可以通过提高辞职人员一次性补偿政策标准,鼓励辞职。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人员精简分流,消除反弹隐患。(4)对先行改革、没有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待国家统一政策出台后要给予全额补助,不让先改革的地方吃亏。(5)对改革后产生的间接成本,即长期的负担的,上级要在核实的基础上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予以帮助解决。(6)建立专门的乡镇机构改考核奖补机制,对改革效果巩固好的给予奖励政策,对机构人员出现反弹的给予经济惩罚。
(六)适当增加乡镇行政编制,协调解决司法所的专项编制问题。本次改革,乡镇事业编制大幅减少,高达42%,而行政编制没有增加,加之安康过去撤区并乡力度很大,撤并乡镇数量很多,省上按乡镇分配行政编制本有欠账,通过改革一年多的运行情况看,乡镇机关管理、执法的力量显得不足,乡镇干部按岗工作的要求难以达到,乡镇人员捆绑式工作方式难以根本转变,需要增加一定的行政编制以补充力量。另外,在乡镇机构改革中,省下达安康市司法助理员专项编制只有239名,在设臵乡镇司法所时,司法所专项编制严重不足,平均一个乡镇一名工作人员。在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省编办、省人事厅批复的《安康市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按乡镇设臵司法所,定编2-3人,使用司法助理员专项编制,专项编制不足的,可从乡镇行政编制中调剂,待中省追加司法所专项编制后调整”。据此,安康市有汉阴、汉滨、紫阳、白河四县区共调剂出了114名乡镇行政编制由于设立乡镇司法所,这使本身就紧张的乡镇行政编制在使用上更是“捉襟见肘”,而且造成了乡镇“混编”和上级机关占用下级机关行政编制的问题。建议省上应充分考虑乡镇机构设臵用编的实际,尽快追加司法所专项编制,以解决司法所机构设臵需要编制的问题,同时解决作为县派驻机构的司法所在实名制工作实施中,占用乡镇行政人员的登记、录入工作,确保乡镇司法工作的开展
第五篇:乡镇挂职锻炼鉴定
根据市委组织部安排,从xx年4月到xx年4月,xx-x同志挂职担任xx-x镇党委副书记,分管招商引资工作。该同志以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配合镇党委做好一系列工作,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现将该同志在我镇挂职期间的思想、工作状况作如下鉴定:
一、思想政治方面,该同志不断追求进步,显示出较高的政治素养。
该同志身上有着蓬勃的朝气和昂扬的锐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积极参加各项政治学习,尤其是自觉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及《行政许可法》等最新法律法规的学习,显示出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依法行政素养。该同志还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和时间,以极大的热情向新发展的党员讲解党务知识,交流思想心得。保先教育期间,该同志撰写了心得体会5篇,笔记4.5万字,成为全镇楷模。
二、工作方面,该同志积极主动、踏实肯干,刻苦钻研业务。
该同志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知识面较宽。到乡镇来挂职,面对新的工作岗位、新的知识领域、新的工作环境,他不辜负组织的期望,珍惜有限的宝贵时间,强化业务学习,努力锻炼本领,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勤奋学习,力求多掌握一些招商工作专业知识。
从分管招商引资工作以来,共为观音滩镇引进企业3个,引进资金2800多万元,规模企业3个,逐步形成了以冶炼为龙头的工业重镇,争取省市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无偿资金430万元以上,其中争取省里在xx-x县新增土地整理项目一个,项目计划投资300多万元;会同县国土资源局争取市县农土资金项目一个,投入资金100万元,项目正在龙井村组织实施;争取省市补助水利设施维修项目5个和乡级道路维修项目2个共投入资金30万元;争取市财源建设等资金20万元;争取市县支持,投资近40万元在城区道路安装了路灯。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xx年荣获招商引资先进单位,企业发展目标考核二等奖,xx年获企业发展目标考核三等奖。
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该同志还能够紧紧围绕镇党委中心和重点工作,协助镇党委抓大事、议大事、谋大事,跟随领导和同事们一起推动我镇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该同志作风扎实,不漂浮,具有勇于创新、敢于负责的精神,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脚踏实地做好镇党委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较出色地完成一些任务。他积极要求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随时了解群众疾苦,帮助群众排忧解难。xx年8月,他在xx-x村了解到镇区中心开办一非法石灰窑,严重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他主动联系县环保局,采取有力措施还当地百姓一片整洁的蓝天;还制止了个别群众对柏氏中蜂养殖基地的刁难,给企业者一个舒适的投资环境;配合县人大代表、镇人大代表对观东路的运输问题,多次向上级为百姓呼吁,反映群众声心,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