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乡镇纪委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修改稿
关于乡镇纪委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董沂峰 程海涛
在我国现行的政权结构框架体系中,乡镇党委、政府是处于最基层的一级政权,保持镇域经济科学发展、农村社会繁荣稳定,是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而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能否确保顺利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重要保障。2009年10月份以来,枣庄市山亭区紧紧抓住被市纪委、市监察局列为县级纪检监察派驻机统一管理试点的难得机遇,在积极推进区直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工作的同时,探索实施了乡镇纪委改革,建立决策、落实、监督“三位一体”的乡镇党委运行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山亭区乡镇纪委改革的突出特点
通过这次改革,由乡镇党委副书记担任纪委书记,挂区纪委正科级检查员,乡镇纪委常务副书记挂区纪委副科级检查员,高配纪委干部并在职务上体现双重领导。较好地理顺了乡镇党委与纪委之间“领导与被领导”、“被监督与监督”的关系,更加突出了纪检监察机关监督职能的独立性。同时建立了在党委委员负责制、坚持集体领导基础上的,乡镇党委书记抓决策,乡镇长抓落实,党委专职副书记、纪委书记抓监督,决策权、落实权、监督权“三位一体”的乡镇党委运行新模式。这一做法既不违背《党章》的基本要求,又具有创新意义,为新形势下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 1
三中全会和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
二、实施乡镇纪委改革的缘由
最近几年来,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社会变革的步伐不断加快,一些影响基层政权稳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步积累和显现,当前的乡镇党委运行模式已越来越难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一是乡镇党委运行模式尚需优化。目前乡镇党委普遍采用的是书记抓决策,乡镇长抓落实的运行模式,而党委专职副书记的职责不明确,特别是2007年之后,实行了乡镇党委委员负责制,仅设一职党委专职副书记,其主要职责是协助党委书记抓党务工作,但实际上,这一专职副书记的日常工作往往是抓大稳定、计划生育等,工作有交叉,作用难发挥。二是乡镇纪委书记职责履行难。按照《党章》规定,乡镇纪委是由同级党代会选举产生的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应在同级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向同级党代会负责。由于目前我区的乡镇纪委为副科级建制,其书记由乡镇党委委员担任,职级较低,又不挂区纪委的相应职务,很难发挥其监督职能,造成“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现状,致使对乡镇党委在个别领域的监督出现“真空”。三是乡镇纪委力量薄弱、监督职能缺失。未实施这项改革前,我区多数乡镇纪委副书记以下的干部,大部分是一人多岗,不能完全做到专职专用;乡镇纪委书记也部分兼管其他工作,主要涉及计划生育、农田水利、招商引资、工业经济、小城镇建设等,牵扯精力过大,抓本职工作的时间少,可谓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四是乡镇纪委面临的任务较重。在我区最近3年查处的309起违纪违法
案件中,村官涉案数占56%以上,由村官腐败引发的群众信访占农村信访总量的65%以上,加之近两年随着国家惠民及拉动内需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一些钱物及项目工程建设需要加强监督。这对于仅拥有31名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却要面对268个行政村(居)、301个村党组织、11292名农村党员的山亭区乡镇纪检监察机关来说,无疑将对农村反腐倡廉建设带来新的挑战。
因此,很有必要对乡镇纪委实施改革。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加强地方县级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全区农村基层反腐倡廉建设,较好地化解当前我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完全符合中央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部署要求。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中纪委、中组部等五部委于2009年4月30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地方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纪发[2009]9号),山东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等单位随即出台了相关落实意见,枣庄市纪委把我区列为县级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试点单位,这为我们大胆探索乡镇纪委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指明了改革方向和重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牢牢把握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搞好调查摸底,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推进乡镇纪委改革,必然会涉及干部的进退留转,工作稍有不慎或疏忽,极易出现不稳定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功夫用在改革的准备阶段,澄清底数,摸透实情,在不违背上级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制定出严密的实施方案,并严格遵循这一方案,稳步开展工作。为此,我们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首先由区纪委组织专门人员对乡镇纪检监察系统人员身
份、学历、阅历等作了详细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区纪委就如何实施好这项改革及时向区委提交工作落实建议,进一步明确人员资格准入条件、改革的方法步骤等事项。然后区委根据这一建议,及时制定了比较符合现阶段我区乡镇发展客观需求的改革方案,在充分酝酿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经区委常委会研究通过,并以区委、区政府的名义向市纪委作书面请示,获得批复后正式实施。
(二)坚持区别情况,分批次实施改革。着重坚持了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的原则。对条件成熟的乡镇,分别明确乡镇党委副书记担任纪委书记,同时挂区纪委正科级检查员,不再设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一职,既高配了干部,又在职务上体现了双重领导;对条件暂不成熟的乡镇,仍保留乡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一职,待条件成熟后再行安排。在人员调整上严把入口关,认真按照省纪委、省委组织部关于交流进入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干部资格准入制度的有关规定,从乡镇现任5年及以上的专职纪委副书记,或从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年龄在35周岁以下、任正股级干部5年及以上的公务员中推荐出1名同志,经组织考察合格后,任命为乡镇纪委的常务副书记,挂区纪委副科级检查员,全区共有6个乡镇的纪委常务副书记挂区纪委副科级检查员。同时,还为每个乡镇配备了2-3名具有公务员身份、懂经济、熟悉法律的专职纪检监察干部,并规定今后这部分人员流动时,必须报经区纪委同意,以保证乡镇纪委干部队伍的稳定性。改革后,我区乡镇纪委书记、常务副书记的领导体制和工资仍保留原来渠道不变。
(三)加强组织领导,全力夯实运行基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确保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为此,我区成立了由区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区纪委书记为办公室主任的领导小组,由区纪委具体负责全过程统筹协调推进这项改革,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注重搞好宣传发动,真正做深、做细、做实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改革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还高度重视筑牢乡镇纪委的基础工作,全力提供后勤保障,积极完善办公场所,改善工作条件,重点配齐了车辆、电脑、打印机、照相机、录音笔等办公设备,使每个乡镇纪委都做到门前有牌子、办公有房子、工作有机子、档案有柜子、举报有箱子。同时,我区还建设了集全天候电子监控、全方位软化包装、全封闭防控于一体的高科技纪检监察办案中心,较好解决了乡镇纪委办案场所简陋的难题,为改革后乡镇纪委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几点思考
我区在优化乡镇党委运行模式,加强农村基层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上进行的初步探索和尝试,之所以能够得到上级党组织的肯定和支持,使改革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果,主要得益于我们准确领会、正确把握了中央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注重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上级的决策部署。
首先,对乡镇纪委的改革符合《党章》规定和中央纪委有关文件的基本要求。当前,国内有些地方在推行这项改革时合并了乡镇纪委,新设立了负责同时监督多个乡镇的片区纪委,其领导成员由上级党委任命;或把乡镇纪委作为派驻机构由区纪委统一管理。这些做法与《党章》的有关规定有不相符之处。而我区的改革模式,是在不改变乡镇纪委书记双重领导体制的前提下,由区纪委正科级检查员兼任,把对乡镇纪委的双重领导体现在了任职上,不仅符合《党章》的规定,还符合中纪发[2009]9号文件关于“同级纪委书记由同级党委副职一级的干部担任”、“副职一级可以是党委副书记也可以是党委委员”的要求。
其次,对乡镇纪委的改革是对乡镇党委运行模式探索的有益尝试。我区的这一改革,强化了乡镇党委的内部监督,更有利于乡镇纪委监督职能的发挥,从权力的设置、运行到监督得到了优化,乡镇党委的决策、执行、监督“三权”之间相互平衡,实现了“三位一体”。
第三,对乡镇纪委的改革符合现阶段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镇域经济基础薄弱,乡镇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一直是制约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大瓶颈。对乡镇纪委进行改革,进一步优化了乡镇纪委的资源配置,加强了乡镇纪检监察力量,有利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对于推动我区镇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作者:董沂峰系中共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程海涛系中共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委常委、纪委书记
第二篇: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实践思考
**省**市地处**中部,辖17个乡镇、街办,版土面积4488平方公里,总人口103万。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乡镇财政供养人员规模偏大,机构臃肿,经费紧张,效率低下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市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对乡镇事业单位进行改革,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经验。
一、改革实践
2002年
10月至2005年底,**市先后对乡镇事业单位进行了两次改革。
首次改革始于2002年10月,2003年6月结束。这次改革主要是将乡镇“七站八所”撤并成5—7个事业单位(服务中心),清产核资,清理清退临时空招挂靠人员。由于相关政策的不配套,机构明撤暗保,没有真正合并,很多人员,没有真正被清退,大多处于待岗歇岗和等待观望状态。
第二次改革始于2004年10月,2006年上半年结束。主要思路是改革乡镇事业单位“以钱养人”的旧体制,建立“以钱养事”的新体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乡镇事业单位在清退在编人员的基础上实行“两退两建,以建促退”。即乡镇原直属事业单位除财政所外,机构全部退出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序列,人员全部退出财政供养序列,身份转变为社会人;建立全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农村公益事业服务新机制。改革后的单位转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或中介服务机构,不再与乡镇政府保持行政隶属关系。其转制前所承担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职能,如:农林牧渔技术推广、动植物检验防疫、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文化体育卫生等公益性职能由乡镇政府承担,并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和服务工作量化的办法,向有资质的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等购买服务。二是规范设置延伸派驻机构。乡镇原国土、交通、林业等单位由市直相应机构延伸派驻,原则上实行区域性设置,精简人员,定编定岗。做到单位全部转制,人员全部置换身份,全员分流,全员买断,全员保险,全员竞岗,实现了“减人减负”,依法注销事业单位324个,新组建企业和中介组织等经济实体112个,乡镇事业单位分流3232人。
通过改革,全市乡镇机构配置趋于合理,人员数量大幅减少,行政行为逐步规范,农村社会化服务得到加强,改革对象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较好地巩固了农村税改成果,促进了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新发展。仅人员支出财政负担一项每年就节省开支高达2500万元。近两年来的有效运行充分证明,**市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是成功的。
二、改革启示
**市乡镇事业单位的改革实践,全面、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改?怎么改?公益事业怎么办?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带给我们一系列思考和启示:
启示之一: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必须打破“减人、减事、减支”的思维定势。
**市在改革中始终抓住这一点,彻底打破旧体制,创新管理体制,建立“以钱养事”运行机制。
经过改革,乡镇事业单位除保留财政所和延伸派驻机构外一律撤销。原来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并入乡镇政府,公共、公益服务职能由政府承担,经营性职能走向市场。彻底改变了过去政府与事业单位职能交叉,职责不明,相互推诿,效率低下的问题。改革前,乡镇“七站八所”是政府机构,采取行政式管理,职工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没有积极性。改革后,乡镇事业站所撤销,人员身份置换,全员买断,实行“以钱养事”。从事公益性服务的人员必须通过主管部门举行的资质考试,择优聘用,一年一聘,这样既保留了技术骨干,又增强了他们的紧迫感和工作责任感。改革前,收费主要养人。改革后公益性事业经费全部纳入市级财政全额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专款专用,服务项目完成后,凭主管部门的考核情况,资金直达个人账户,这样既防止了挤占挪用事业经费,又提高了人员待遇。公益性事业服务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增强。
启示之二:改革的核心是建立新型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体系,必须紧扣这个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的关键。
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是理顺管理体制,整合服务资源,提高服务能力,建立新型农村公益性服务体系。
**市把综合性经营服务形式作为改革后乡镇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目标模式。按照“经营性的服务市场运作,公益性的服务政府承担”的总体思路,采取“政府招标出资、公开竞选主体、农户签单认可、市镇共同负责”的运作方式,实行改革。一是科学确定公益性服务事项,确保有钱办事。将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农技、畜牧、水产、农机、水利、村镇规划建设、文体、计生等方面的服务明确为公益服务事项,经费列入市级财政预算,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划拨给主管部门掌握使用,实行一条边运作,确保钱随事走,以钱养事。二是公开认定服务主体资格,确保有人办事。面向买断分流的原单位人员、社会人员,采取考试、考核、认证等程序
第三篇:关于乡镇改革与乡镇干部的思考
关于乡镇改革与乡镇干部的思考近年来,随着“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贯彻落实,过重的农民负担大幅下降,农民收入也大幅增长。因此,关于三农问题讨论的热点由“减负增收”转向了“乡镇改革”。在这一讨论的过程中,很多人认为乡镇没有多大的积极作用,主张撤销乡镇政府和部门;还有很多人认为乡镇干部是加重农民负担的主要因素,甚至认为乡镇干部没有几个是好的,紧张的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就是乡镇干部闹的,等等。由于本人出生不好(曾经当过十七年乡干部),不说也得说几句。一,三农问题集中表现在基层,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不都在基层不下基层,不接触社会底层,不知道底层人生活的艰难与不瞒;接触了社会底层,农民给你讲的几乎全是基层的干部如何多、如何坏,乡镇政府和部门如何只是要钱要命、如何没有必要存在。这些都是事实,但都不是事实的全部。在封建王朝,县官常常总是最坏的官的代表,因为县官是最基层的官;在今天,乡镇干部常常总是最坏的官的代表,因为乡镇干部是最基层的官。无论是封建王朝还是现在,如果做定量分析(如贪污~的比例和程度、吃苦精神、付出的劳动和报酬等等),县官和基层的干部绝对不是最坏的官,并且有好多人是想做好官而不得不做了坏官。其实问题表现在基层,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不都在基层: 第一,农业的GDp在总的GDp中不到15%,要养活70%的人口和60%的干部,还要承担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乡干部要在一个“骨瘦如材的人身上刮肉”而又不得不刮肉,这可是制度规定的; 第二,农村政策出在上面、权力在上面、国家的资源都掌握在上面。上面要基层干部为民服务,下面就服务;上面要基层干部管制人民,下面就管制。乡镇政府是中央、省、市、县政府的影子,对上面负责——一级对一级负责是制度规定的; 第三,至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前些年中央的粮食政策总是得不到很好的执行,但现在看来错在粮食政策,执行的越好,国家亏的越多,农民坑的越苦;至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则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嫌。当然还第四、第五、第六,在此没有必要说了。二,乡镇政府与乡镇干部将长期存在很多搞农村问题研究的人呼吁撤销乡镇政府。对此,乡镇和县一级的官员说这是“胡说八道”,中央和省一级的官员很慎重,农民似乎还不知道有这样一挡子事。我个人认为乡镇政府将长期存在下去(合并或分设一些是必要的)。这是因为,10000-100000人的地方没有政府是不可能的。有的人说,不找农民收钱了,乡镇就没有什么事可做的了。那我要问,城里不找市民收公粮,为什么要政府?时代在前进,人的需求也在增长,乡下的几万人也是人,要过人的生活,怎么就不要政府呢?以我的家乡为例,一般的乡镇都在50000人以上。下雨了,水要流入洪湖,为保证下游村民的安全,需要政府协调调度;干旱了,要从洪湖和长江调水,水要合理分配。一个50000万人口的地方,要建设和维护庞大的基础设施,要提供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包括正常的秩序和安全),要维护市场交易公正,至于计划生育就更是需要政府了。再以西部10000人左右的乡镇为例,乡镇政府是扶贫工作和基础实施建设的主要组织实施者,是技术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实践证明:贫困的地方技术服务难以市场化),是社会秩序、社会公正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保障者,是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维护者,当然计划生育也只有政府来做了。我想象不出没有乡镇政府的乡村社会该是个什么样子的,假如生活在乡村社会的人都是木偶,也许不要乡镇政府,即使生活在乡村社会的都是奴隶,我想也应该需要政府。中国的人口绝大多数生活在乡村社会,科学的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我想乡村社会会有越来越多的事需要干部去做,需要更多的像任长霞一样的公仆。所以,乡镇干部(怎么称呼可以讨论)不仅不会消失,而且需要一支庞大而稳定的队伍长期存在。三,乡镇改革不是削弱乡镇而是加强乡镇乡镇体制是不是没有问题呢?肯定是有问题的。一定是要改革的。怎么改?我看到的文章大多是要求弱化乡镇权力的。我个人认为乡镇的权力要加强,不能削弱。首先,要搞清楚中国改革开放是怎么回事。改革就是要改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高度计划的经济体制,就是改苏联模式;开放就是要对外开通和对内放权。上个世纪80年代把人民公社改成乡镇政府,不是削弱基层的权力,是扩大基层政府的权力;有计划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不是管制是开放。实践证明放权和开放搞对了。其次,要搞清楚90年代的乡镇体制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经过90年代的发展,乡镇的自主权力不是扩大了,而是削弱了。乡镇政府变得只有责任而没有权力;在乡镇代表条条利益的部门的权力扩大了,变得只有权力没有责任。实践证明,90年代的乡村实际上处于多部门控制为主的无政府状态,80%以上的找农民收费的项目不是乡镇政府所为,是部门所为。再次,中国的政治体制自身发展的规律是最基层的政府的权力总是被上级政府剥夺,最基层的政府承担的事务总是越来越多而财力越来越少。中国政治体制的活力在于激发基层的活力,当基层没有活力的时候,体制自身的发展规律决定最高的政府会采取渴泽而鱼的办法逐步向县、市、省剥夺权利。如果顺应体制自身发展的规律,最终的结果是体制基础的坏死,最终导致的是整个体制的灭亡。我们很多改革的研究者总是摆脱不了“皇权”思想,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开“集权”的药方。这样的药方只能制造“回光返照”的效果。四,乡镇改革的核心是转制——建立“民本位”政府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机构改革搞了好几次了。1998年朱鎔基总理刚改过,现在很多省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乡镇机构改革。这些改革大多都是在精简机构和人员、精简领导干部职数、乡镇的合并、部门和政府内设机构的合并等方面做文章,还有的就是把一些农民需要但政府财政认为是包袱的服务部门推向市场。实践证明,这样的改革,好的作用不大,坏的作用不小。乡镇改革的核心既不是精简机构和人员,也不是转变职能,根本的是要转变体制。体制转变了,职能就转变了,精简人员和机构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转变体制就是要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
由管民型政府向民管型政府转变。在“以农养政”的时代,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服从于“摄取农业剩余”的大国策的,因而要实现体制转变是有困难的;现在农业税正在逐步取消,“以农养政”的时代即将结束,为实现“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提供了财政基础。今后的乡镇政府要实现民选、民管,乡镇的领导不要上级任免,应该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党代表大会任免。乡镇的机构设置不要全国一个样子,要根据当地的实际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依法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是乡镇干部的天职,对上级负责不能成为“金科玉律”。乡镇政府要逐步向自治政府转变,乡镇的领导不要搞终身制,选上即官,选下即民。五,乡镇干部是宝贵人才,出路不在做官而在为民 封建社会的文化人总是拿县官开涮,现在当然是拿乡镇干部开涮了。说到干部素质低,往往就是特指乡镇干部。我以前在乡下工作时,接触过湖北省省级以下的很多领导,总的感觉是比乡干部的水平高不到那里去,我过去的很多同事都有当省级领导的水平;现在,我离开了乡镇干部的岗位,接触的人更多了,觉得还是乡镇干部全面,能说、能写、能做事、能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能承受各种压力、能临危不惧等等,乡镇干部是万金油!凭良心说,我们国家最优秀的干部队伍之一,应该是乡镇干部队伍。如果这个国家面对危机的时候,能够组织人民、动员人民、与人民同生共死、与国家共存亡的绝大多数干部一定是乡镇干部。乡镇干部是宝贵的人才!人才用在为民的体制里,就是民之福气;人才用在扰民的体制里,就是民之不幸。乡镇干部应该审时度势,自觉顺应乡村社会和乡镇体制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的大势,多想如何为民,少想如何升官。乡镇干部要主动参与乡村社会的民间组织建设,要积极领办、创办民间组织,为农民应对市场经济服务,为农民维护权益服务,为农民行使民主政治权力服务。上个世纪的80年代,乡镇的食品公司、供销社等国营单位的干部和职工,适应大势,很多人成为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成为最先富裕起来的一批人。我想,只要是人才,只要是顺应大势的人才,前途一定光明;不管你过去怎么样的人,只要你不顺应大势,时代就无情的抛弃你。乡镇干部现在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但同时也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发牢骚没有用的,我劝还在乡镇旧体制中挣扎的朋友们从现在开始计划新的生活和未来。六,制约乡镇改革与乡镇干部发展的最大阻力是县级体制现在,很多人认为乡镇改革的阻力在乡镇干部。表面是这样的,但实际不是这样的。主导乡镇改革的是县级权力体,县级权力体的改革愿望是希望加强对乡镇的控制力,确保乡镇政府对县级负责而不是对人民负责。历次乡镇改革结果都是权力上收,包袱下放;农民需要的服务部门推向市场,向农民收钱的部门得到强化。以农业部门为例,技术服务推向市场,种子等有利可图的生产经营实现县以上垄断。这样的改革结果是乡镇干部由管民向为民服务转变的出路被县以上的权力体限制了。假如一个50000人口,80000亩耕地的乡镇的种植业、养殖业的种子、种苗生产经营的利润都留在乡镇而不是被上级权力体垄断,很多的乡镇干部是可以转变身份大有作为的。要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乡镇和县比较,真是小巫见大巫了。乡镇体制改革的呼声很高了,其实,中国行政体制最要改的是县级。乡改县不改,改也白改;县改了,乡不改也得改。村民自治搞了十多年,效果不好,这是因为乡镇政府依然是“收刮政府”——找村民要钱,所以乡镇政府就是村民自治的最大阻力,村民自治怎么搞得好呢?同样的道理,现在是呼吁县级体制改革的时候了,当务之急是要大声呼吁县级体制要尽快适应乡镇体制改革的需要,做出积极的调整。
[1]
第四篇:加强乡镇纪委建设的思考
一、调研目的乡镇纪委是党的最基层的纪律检查组织,他们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处在执纪监督的最前沿,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最积极、最重要、最坚实的力量。加强乡镇纪委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政治需要,是落实党和政府的农业农村政策和惠民政策、保障基层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保证。通过调研,发现乡镇纪委建设中的不足,加以改进和完善;把乡镇纪委建设成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履职尽责、监督有力的党的基层纪律监督专责机关。
二、基本情况
(以某片区为样本)
1、人员配备情况:某镇纪委配备四人,其中纪委书记1人,纪委副书记1人,职工2人,其中纪委书记为公务员,其余三人为镇辖各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其中大学文化1人,大专3人。
某1镇纪委配备5人,其中纪委书记1人,新进公务员1人,镇属事业单位编制3人,其中2人为兼职,大学文化1人,大专3人,中专文化1人。
某2镇纪委配备3人,2018年纪委书记1人,事业编副书记1人,9月新进公务员1人;2019年9月前纪委书记1人,公务员1人,兼职公务员1人,2019年9月后,纪委书记1人,新招公务员1人,纪委人员均为大学文化。
2、近二年受理信访问题线索、立案情况
某镇:2018年受理信访线索 17件,办结17 件,立案处分3 件 3人;2019年1-9月受理信访线索22 件,办结 7件,立案处分2 件2 人。
某1镇:2018年受理信访线索25 件,办结22 件,立案处分4 件4 人;2019年1-9月受理信访线索14 件,办结11 件,立案处分3 件 3人。
某2镇:2018年受理信访线索26 件,办结26 件,立案处分 5件5人;2019年1-9月受理信访线索 9件,办结6 件,立案处分1 件1 人。
3、业务培训情况
某镇:2018年以来,参加县纪委短训4人,市纪委短训1人;纪委书记、纪检干部未参加过系统培训。
某1镇:2018年以来,未参加过系统培训,参加县纪委短训2人,市纪委短期培训3人。
某2镇:2018年以来未经过系统培训,参加县纪委短训2人,市纪委短训3人。
三、存在问题
某片区三镇处在县城及城边,征地拆迁、利益分配等矛盾突出,信访问题线索多,矛盾化解、信访办理任务重,县委、县纪委监委、各镇党委对各镇纪委在人员配备、经费安排给予了较多的倾斜,三镇纪委干部在监督执纪、信访矛盾化解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纪委建设上仍存在一些困难和影响长远发展的问题。
1、没有固定编制。乡镇纪委目前只有机构,没有核定专项编。所属人员均为乡镇其他部门调剂。这就使乡镇纪委的人员不稳定,特别是人员编制紧缺、人不够用的小乡镇,问题就更突出。很难按照省纪委的要求,保障乡镇纪委有专职人员3人,乡镇纪委办案有可能临时“抓差”。
2、人心不稳,流动性大。因乡镇纪委没有固定编制,当前在乡镇纪委工作的大部分是事业编制人员,大家感觉是占着人家的编,干着纪委的事,没有归属感。人员进来后沉不下心,进得快,出得快,造成基层纪检监察队伍的不稳定。
3、纪检监察干部兼职多,心挂两头。由于乡镇纪委没有编制,人员都是从乡镇其他事业单位调整使用,因此有相当部分同志都还兼任原部门的工作,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监督执纪工作中。
4、个别乡镇纪委书记专职不专。上级纪委要求乡镇纪委书记要专职专责,专司监督职责。但现在有些纪委书记仍然在分管其他工作,不能专责监督执纪,影响了纪检职能的发挥。
5、业务能力与工作要求不相匹配。乡镇纪检干部都是乡镇其他部门调剂使用的,包括大部分乡镇纪委书记都没有经过纪检监察业务系统的培训,相当一部分人短训都没有参加过,而对纪检监察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存在本能的恐慌,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6、工作经费需适当倾斜。乡镇纪委因没有固定编制,经费按人头预算到乡镇,我们县每年每乡镇解决1万元工作经费,有的乡镇确定纪委的工作经费就这一万元,包括装备、设备购买、办案经费,这在信访件较多的乡镇就有点捉襟见肘,影响工作开展。
7、激励不够。一是我县规定乡镇纪委书记、副书记享受每月220元纪检监察特岗津贴,其他纪检干部则没有,不能一视同仁,也影响了部分乡镇纪检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在这方面某1镇、某镇党委做的比较好,一般纪检干部的特岗津贴由乡财政补齐,办案经费由镇保障。二是优秀乡镇纪检干部因身份限制,既不能向上级纪委监察机关交流使用,在乡镇又不能提拔,难以激发干部活力。
四、工作建议
乡镇纪委工作点多、面宽、线长,工作压力大。为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建设好乡镇纪委,必须着力完善机制体制,强化管理,优化结构,提高素质,针对乡镇纪委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核定乡镇纪委专项编,安好家。根据乡镇管辖人口数量,由中纪委、中央编办统一核定乡镇纪委编制数,使乡镇纪委有机构,有编制,解决广大乡镇纪检干部的归属感,使其心有所属,身有所依,心无旁骛履职尽责。
2、选强配齐干部,畅通出口。根据编制,把年纪轻、讲政治、素质高、敢担当,且专业互补的干部选拔到乡镇纪委,把好入口关。乡镇纪检干部一般应在乡镇纪委交流,对素质高、能力强、表现优秀的乡镇纪检干部要提拔重用,既可以交流到县(市)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也可就地提拔。对不能胜任纪检工作的,应予以调整工作岗位。
3、乡镇纪委书记要专岗专责。要重申乡镇纪委书记专司监督专责的要求。对不能专责专岗的乡镇纪委书记,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应向党委建议予以调整。确保主体责任监督责任的落实。
4、完善管理体制。在现行法律制度下进一步完善乡镇纪委的管理体制。一是监察权问题,监察法规定在县级以上设立监察机关,对公职人员行使监察权。乡镇没有监察权,但在现实中,村委会非党员干部,乡镇机关中非党员在职人员在行使公权力违反法律法规需追究政务责任时,全部由县级监察机关办理,不但增加了县级纪检监察机关负担,也增加办案成本。而由乡镇纪委办理更节省资源和行政成本。在监察法没有受权的情况下,可报请上级纪检监察机关批准同意由县级监察机关委托乡镇纪委行使部分监察权;委托可视情况一案一委托,或者半年一委托,以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二是管理体制问题,按照纪检监察县乡一体化模式,乡镇纪委编制由县纪委统一管理,人员在县内各乡镇交流,优秀的可交流到县纪检监察机关工作;工作经费由财政预算到县纪委统一保障,待遇与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同工同酬。乡镇纪委受上级纪委监督、乡镇党委双重领导,以乡镇党委领导为主,上级纪委对办案工作实行领导。人员的日常管理、考核、绩效考核由乡镇负责。纪检监察机关如实行监察官制,对乡镇纪委也应一同纳入。
5、加强业务培训。建议省、市纪检监察机关设立纪检监察学院负责纪检监察干部的日常培训、轮训、监察官的晋升培训。省、市纪检监察机关要制定长、中、短期干部培训计划,市级机关要在三年内对乡镇纪检干部分批进行系统培训,做到人均轮训一次,时间1-3个月。县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围绕当前纪检监察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制定乡镇纪检干部轮训计划和轮训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到委室跟班学习,也可以片区为单位集中办案的方式进行轮训。让参训人员参与到线索处置、案件初审、审查调查及案件审理等工作中,在实践中学习,以提高业务素养和办案水平。
第五篇:加强乡镇纪委建设的思考
加强乡镇纪委建设的思考
扁担山乡纪委
乡镇纪委是最基层的一级纪检监察机构,它直接面对农村一线的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承担着协助乡镇党委抓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重要职责,担负着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重任,是推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最积极、最重要、最现实的力量,是纪检监察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广大农村出现了各种新矛盾、新问题,改革现行乡镇纪检监察工作的体制和工作机制已势在必行。新形势下,就如何加强和改进乡镇纪检监察工作,有效发挥乡镇纪委职能作用,笔者以本乡纪检监察工作情况为例,进行了粗浅的思考。
一、当前乡纪委客观存在的现状
(一)工作体制和机制不健全,工作难以打开局面。现行体制明文规定,乡纪委是在上级纪委和同级党委双重领导下开展工作,这种体制针对性不强,缺乏基层现有的特点。我乡纪委书记、纪委副书记都是党委成员,接受同级党委成员的分工安排,参与具体中心工作,头绪多,事务杂,一年仅能有20%的精力和时间用于纪检工作,而这20%的精力和时间是主要应付来自上级纪委布置的重点工作,如完成上级纪委安排的案件工作任务,对机关部门的执法监察等,自己主动想做好份内的事就很难,导致乡纪委工作几乎没有创新,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开拓性,习惯于上级布置什么就干什么,领导安排什么就做什么,叫怎么干就怎么干,1
工作方式、工作方法根本不能适应新时期纪检监察工作的需要。在机制上,纪检工作处于监督乏力境地,难以发挥作用。在制度上,制度建设不规范,存在工作无主次、办案无章法、管理无制度等现象。在对基层站所人员的监督管理上,特别是县级垂直管理的站所,编制、工资、福利、考核均不在乡镇,造成“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现象,导致乡纪委监督困难。
(二)乡纪委班子成员形同虚设,工作无整体合力。按照上级要求规定,乡纪委有5人组成,其中仅有乡纪委书记、纪委副书记是专职,也要兼任许多具体工作。比如除了承担党委、政府安排的各项中心工作外,还要承担计划生育、安全生产、包村等各项工作。而乡纪委委员也全部都是兼职,他们所任的职务都是乡机关的重要部门,如财政所所长、人事劳动和社会事务保障中心主任、文化中心主任等等。象这样的机构形式,一旦执行上级纪委交付的重大工作任务时,纪委委员们常常以工作繁忙,没时间为借口,不愿参与纪检的各项中心工作。特别是遇到乡自办案件抽人,这些纪委委员最怕的是得罪人,不敢面对违纪违法人员,都会以各种的正当理由想法回避,导致基层纪委工作全部都落在纪委书记和纪委副书记的头上,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业务不精,激励无力。纪检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政治性、原则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所以纪检干部的素质高不高、业务精不精,是干好这项工作的关键所在。从我乡纪委干部队伍现状结构分析,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培训不足、业务不精。主要体现业务培训时间少,习惯于开大会、听报告、传精神,即使是
业务集中培训,每年一般就是3—5天,纪委书记、副书记所参加培训只限于在市、县级纪委,导致纪委干部的见识少,办案经验不足,办案质量不高,难以应对新形势下复杂的案件查办工作。二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办公条件差。纪检干部的政治待遇差,工作经费落实较为困难,就连办案的基本设备都没有,如电脑、打印机、电话、录音机、照相机等,而乡纪委的工作方式是“一张嘴、一支笔、一块牌子、一枚公章”,工作效果则是一年到头办四件事,即“年初开一次党风廉政工作会、订几份报纸、交一份工作总结、完成县纪委安排的案件任务”。
(四)履行职能困难多。乡纪委直接面对生活和战斗在第一线的党员和干部、群众,在认真履行“保护、监督、教育、惩处”四项职责的同时,担负着全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纪检工作打不开局面、迈不开步子、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四个不适应”:一是工作力量与纪检工作职能不相适应。在现行体制下,乡纪委力量明显不足,特别是案件查办工作难以开展,一般都只是以完成案件目标任务为主,无法做到有案必查,无法形成对违纪违法者的震慑效果。二是工作时间与纪委工作职能不相适应。由于乡纪委委员都是兼职,都有其它工作任务,很多人认为乡纪委的工作是务虚的,纪委干部的大量工作时间都被安排在包村工作、中心工作和其它工作当中。三是经费保障与纪委工作职能不相适应。目前乡财力普遍不足,连保工资、保运转都困难。在这种体制下,乡纪委缺乏经费,要履行执纪职能,又没有配置辅助办案设施,就成为“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确实很难做得好纪检工作”。四是工作热
情与纪检工作职能不相适应。乡纪委干部的工资、组织人事关系等都在乡里面,存在思想顾虑,工作热情不高,工作积极性不够,工作起来放不开手脚,担心得罪人,特别是在查处机关和村支两委的主要负责人时,担心民主测评不好,影响今后自身的发展前途,致使案件查办工作到头来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二、加强乡镇纪委建设的对策建议
在这种机制和体制下,乡镇纪委面临严重的挑战,为了提高乡镇纪检工作作用的正常发挥,必须针对现实,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创新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提高乡镇纪委履行职责的能力和威信,实实在在地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符合乡镇实际的工作体制,规范乡镇纪委机关的机构设置。近年来发生的经济案例分析,造成领导干部腐败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体制不健全,监督不到位。因此,现行的双重领导的体制和工作机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创新乡镇纪委的体制和工作机制,才能使乡镇纪委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第一,明确乡镇纪委应设实行县级纪委机关直接领导,人员编制、经费开支、业务工作划归县级纪委统一调配和管理。第二,科学设定乡镇纪委机关的职能。其主要承担上级纪委交办的日常工作,及时向上级纪委汇报本乡镇纪检工作开展情况;负责受理同级党委委托办理的教育、监督、案件查处等反腐倡廉工作,定期向乡镇党委、县级纪委反馈所受委托工作的开展情况。这样就能让乡镇纪委的干部,放下思想包袱,大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提高乡镇纪委的监督权和办案效果。
(二)合理核定乡镇纪委机关人员编制。目前,乡镇纪委人员都是兼职的,无法把精力投入到纪委机关工作中。因此,必须核定乡镇纪委机关的人员编制,除纪委正、副书记外,须另外配备1—3人综合素质较高、精通某些专业技术知识或技能(如法律、财会等)的人员担任专职纪检干部,这样既保证了编制人数落实到位,又强化了乡镇纪委的办案力量和质量,增加震慑力,达到减少和预防职务犯罪。
(三)全面加强乡镇纪委机关建设。一要着力改善工作条件。首先要解决办公场所问题。其次要配齐电话、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必要的现代办公设施。再次要设置纪检档案室或专用档案柜,集中、统一保管纪检工作档案资料。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配备一定的交通工具,以保障乡镇纪检监察工作的正常开展。二要建立完善各项工作制度。要制定和完善分工制度、议事规则、学习制度、信访制度、收发文件登记制度、联系点制度、印鉴和文书档案管理制度等,切实规范和改进纪委机关内部运作机制和管理制度。三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严格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配齐配强乡镇纪委班子,完善“能上能下”的约束激励机制,彻底改变占位不谋事和不敢得罪人的现象。要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拓宽培训领域,切实解决乡镇纪委干部知识结构单
一、视野狭窄、工作前瞻性不强等问题,打造一批年富力强、素质过硬、锐意进取的纪检干部队伍,真正让乡镇纪委有为、有位、有威,切实提高乡镇纪委的工作能力。
(四)要解决好乡镇纪检干部待遇问题。纪检工作是一项高危工作,最容易得罪人。因此,必须解决好纪检干部的待遇问题,以提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政治待遇上:纪委书记不再分管或少分管其他工作,将纪委副书记明确为副科级实职岗位,直接受纪委书记领导,专抓纪委工作。同时考虑建立激励机制,比如规定乡镇纪委书记在本职岗位上连续工作满8年,经考核考察合格的,享受正科级待遇,满15年的,享受副县级待遇;纪检监察员在本职岗位上连续工作满5年,经组织考核考察合格的,明确为副科级纪检监察员或提拔到纪委副书记岗位上来,满15年的,明确为正科级纪检监察员等制度。经济待遇上:要在增加办案补贴的基础上,设立纪检干部岗位津贴,并加大纪检工作专项经费投入,努力让纪检干部“不为生活所困,不为地位所累,不为后事所忧”,使他们敢于扮黑脸,不怕得罪人,有股冲劲和杀劲,长期安心扎实地抓好纪检工作。
通过创新机制和工作体制等各项措施,充实力量,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从而达到全面加强和改进乡镇纪检监察干部的内在和外在环境条件,把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真正实现推动乡镇基层纪检监察工作的健康、稳步、有序地发展,从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纪律保障。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