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建设会议表态发言
***在全县城建工作会议上的表态发言
***党委书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全县城镇化工作会议,拉开了今年我县城建工作序幕。***做为新城区建设的主战场,承担了多项建设工程,是我区历年来项目最多、任务最重的一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进一步坚定信心,扎实苦干,确保辖区内所有城建项目健康有序开展。
一是加大力度,敢于碰硬。针对辖区内的所有城建项目,无论是征地、地上附着物清理还是房屋拆迁,我们都将大胆创新,强势推进;继续落实指挥部负责制,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全力以赴搞好协调配合,力促各项工程早进场,早建设,早完工。
二是突出重点,强化服务。对于***、***公园、***公园等重点城建项目和腾飞路、府前路南延,光明路升级改造等城区路网建设及法院审判法庭、粮贸大厦、水利大厦等行政服务场所建设和**庄、***、***片区改造等重点工程,我们都将全力做好跟踪服务,积极主动的协调解决好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和问题,确保按时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三是转变作风,提高素质。将城市执法和城建队伍切实融入到城市建设当中,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学习,提-1-
高素质,努力打造一支会服务、善攻坚,能干事、干成事的高效务实队伍。
四是加大投入,注重治理。继续深入开展以治理环境卫生、违法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重点公路和重点街道的的卫生清理,加大违法建筑的巡查和拆除力度,坚决制止好乱搭乱建和无序栽种现象。
各位领导、同志们,下步工作中,我们将严格按照本次会议精神,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力推进辖区内所有城镇项目齐头并进,为早日实现我县“一体两翼”战略目标,加快我县城镇化建设步伐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二篇:城市建设表态发言
全身心投入大力度攻坚推动城乡建设事业再创新辉煌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年是我市城乡建设高投入、大手笔、快发展的一年。作为城乡建设职能部门,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坚定信心,鼓足干劲,扎实推进城乡建设,用良好的工作作风来推动全年各项工
作任务的完成。
一、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载体功能
以路桥工程建设为重心,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围绕15路4桥建设,以月度施工计划为节点,进一步健全工程例会和会办制度,坚持进度与质量并举,考核与监督并重,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建设,确保于年底前全面完成15路4桥建设任务。同时,从城区主次干道和后街北巷维修入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市政设施维修工作。后街北巷维修工程上,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将管理重心下移,靠前指挥,实行挂图作战,进一步确定维修时限,排定维修进度,组织专业维修队伍,确保夺取后街背巷维修攻坚战胜利,将这项实事工程办好办实办出成效。
二、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建设品位
围绕五城同创的创建目标,继续开展城市绿化建设,通过规模造绿、依景配绿、依法补绿,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化格局。点上,重点实施“一湖二带三园”城市绿化工程建设,抢抓春季绿化的最佳季节,做好设计、工程招标和苗木采购等工作,力争建设一批高品位的城市绿色新景观。线上,突出城市主干道的绿化配套,加快推进道路绿化带、景观路和桥头绿化建设,将道路绿化带、桥头绿化和濒水景观带连成一线,整体提升城市绿化效果。面上,突出推进庭院绿化和小区绿化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垂直绿化和立体绿化,积极开展园林式单位创建活动,大力营造全民造绿的良好氛围。开展城市美化建设,充分挖掘我市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强力推进乌巾荡风景区一期工程建设,加快城市人文景观建设,切实加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延伸污水收集管网,确保污水处理厂厂区按期竣工,早日正式投入使用。开展城市亮化工程建设,在城市主干道两边,根据“建一房、亮一点,修一路、亮一线,建一区、亮一片”的原则,逐步配套完善路灯亮化设施建设,增强市区夜景灯光效果,提高城市亮化程度。
三、全力推进城市拆迁,加速城市旧城改造进程
充分发挥拆迁主力军的作用,围绕英武中路三。期拆迁,选调精兵强将,深入拆迁一线,全体参战的干部职工拧成一股绳,突出阶段性中心工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推进拆迁进程,形成抓拆迁的合力、促落实的动力。面向群众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结合拆迁工作实际,增强依法规范、化解拆迁矛盾意识,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现常切实加强与相关部门的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推进城市拆迁工作。
四、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大力开展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小城镇规划编制的力度,确保完成100个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持续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大力实施公共绿地建设,努力提高城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全面开展村庄环境建设整治活动,推进50个村环境整治,务求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在各乡镇政府的领导下,定期组织巡查执法队队员加强对村镇范围内的各项建设进行巡查,确保村镇范围内的各项建设严格按规划实施,杜绝村镇范围内新增违章建筑。
第三篇:城市建设会议发言材料集锦
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暨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党风廉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
经验交流材料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一一年二月
目录
1.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促进松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松原市人民政府 …………………………………………………(5)2.圆国有工矿棚户区居民住楼梦 让百姓更有尊严的生活
通化市二道江区人民政府…………………………………………(10)3.以“四个创新”促进“四个转变”全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 大安市人民政府……………………………………………………(16)4.浓墨重彩绘蓝图 阔步前行创佳绩
通化市规划局………………………………………………………(21)5.围绕“二个支撑、一个建设”主线 努力开创市政公用工作新局面 长春市市政公用局…………………………………………………(26)6.适应市场发展 转变监督方式 努力履行建筑质量监督职能 长春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31)7.严密排查 科学规划 全面保证校舍安全工程建设
延边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36)8.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力推动民生工程的落实
吉林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40)9.优化环境 强化监管 全力推进建筑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白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46)10.创新工作方式 强化服务意识 全力做好物业维修资金管理工作 长春市物业维修资金管理中心…………………………………(50)11.科学规划 强化管理 全面提高村镇建设水平
梅河口市建设局……………………………………………………(55)12.严格执法 热情服务 树立高效廉洁的良好形象
通化市城乡建设局………………………………………………(59)13.规划统领 城乡统筹 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
公主岭市城乡规划局………………………………………………(64)14.加强队伍建设 全力改善民生 不断将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深入 延吉市房产局………………………………………………………(69)15.强化职能 主动服务 推动城建档案事业实现新的发展跨越 长春市城市建设档案馆……………………………………………(74)16.在创建文明行业活动中 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吉林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79)17.强化措施 合力创新 积极推进廉政风险防范工作
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84)18.团结一心战洪魔 众志成城保供水
通化市市政公用局………………………………………………(92)19.依法监管 常抓不懈 做好抗震防灾各项工作
四平市抗震防灾办公室……………………………………………(96)20.情系群众 真情帮扶 努力营造和谐拆迁新局面
敦化市建设局…………………………………………………(100)21.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 全力推动商品混凝土发展
吉林市散装水泥办公室…………………………………………(103)22.多管齐下 真抓实干 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长春市建委……………………………………………………(106)23.把握机遇 积极而为 推动全市建设事业快速发展
九台市建设局…………………………………………………(112)24.提高村镇规划建设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镇赉县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处……………………………………(116)25.加强“暖房子”工程造价管理 为民生工程做贡献
长春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120)26.健全机制 强化监督 全面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白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124)27.全面加快墙改工作步伐 推进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
吉林市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管理办公室…………………(131)28.加强建筑市场综合整治 构建建设管理长效机制
长春市建筑市场执法监察支队………………………………(135)
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促进松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松原市人民政府
松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始终把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作为促进松原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当成是创建“五城”(国家园林城、国家卫生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全国文明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首要工作来做。几年来,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松原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城市,是东北三省地级城市中唯一的一家。
一、立足区域特点,发挥自身优势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能(地源热泵)和生物质能等,在诸多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发展应用可再生能源,是我们在未来城市发展竞争中重要的基础工作。松原市所处的地理位臵和气候条件,极其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应 5
用,松原市处于北纬43℃~46℃之间,地处松嫩平原南端,松花江在市区穿过,一年晴天多、日照充足、日照时间长,属国家太阳能应用二类地区。风能、太阳能和浅层地能资源丰沛,江河地表水热能资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市区内浅层地表土壤非岩石地质结构,非常有利于土壤源热泵技术应用,松原还有极为丰富的秸秆资源,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前景广阔。市区电厂余热利用可为200~300万平方米建筑供暖提供保障。
二、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持续发展
为确保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顺利开展,市政府下发了《松原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提出了相关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主要有:一是降低运营成本。对应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项目,系统用电电费按民用电价收取,免收水资源费。二是减免相关收费。对采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建筑工程项目,减半收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对采用土壤源热泵和水源热泵技术的项目,减收工程项目每平方米10元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对村镇建设中采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工程项目,市、县两级政府应从城维费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中按一定比例给予扶持奖励。三是给予资金支持。在国家财政给予专项支持资金的同时,今后凡应用“可再生能源”的供热区域,均享受市政府给予应用燃煤供热区域的全部优惠政策。四是加大技术指导。市政府成立“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专家咨 6
询机构,为 “可再生能源”应用项目提供技术保障。五是加强政务服务。市和县(区)两级政府加强对从事“可再生能源”经营企业的服务,简化办事程序,实行特事特办,“一站式服务”,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六是培育产业发展。市政府将按照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制定的“可再生能源”系统设备及配套材料的行业标准和市场准入制度,积极吸引和鼓励国内外“可再生能源”生产企业在我市投资建厂,强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在我市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三、切实加强领导,落实组织保障
可再生能源在我国开发利用的历史较短,人们对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应用有普遍认识,对其它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只停留在浅层次的认识阶段。为确保开展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松原市切实加强了组织领导。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领导小组,由分管城市建设的副市长任组长,分管城市建设的副秘书长、住房城乡建设局长、财政局长任副组长,公用局、发改委、水利局、规划局、气象局、供电公司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各司其职,合力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二是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市政府将此项工作纳入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列入市政府绩效目标考核内容,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三是出台保障性政策。在《松原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 7 的基础上,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批准,从2010年10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内的新建居住建筑强制执行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具备条件的大型公共建筑和重点公共建筑,强制应用土壤源热泵等冷暖空调技术,鼓励具备条件的新建居住建筑推广应用冷暖空调热泵技术。四是做好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在充分考察论证组织专家评审的基础上,哈达山水库管理局办公楼工程项目选用了国内最先进技术,并由省厅确定的技术依托单位承揽工程项目。从目前的运行状况看,达到了节能、环保和经济的要求,提高了居住办公的舒适度,对我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起到示范作用。
四、巩固发扬成绩,做好下步工作
按照着力推广太阳能和冷暖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逐步形成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一体化、成套化的工作部署,谋划好近期工作目标。目前,已落实31个应用项目,总建筑面积为439万平方米。预计到2011年底,全市将有600余万平方米建筑应用可再生能源,每年节约标煤5.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76万吨,直接节省费用2800万元。“十二五”期间,松原市将重点建设一批太阳能示范项目和地源热泵应用示范项目,并在农村重点推广太阳能和风能等应用技术。为此将着重做好五项工作。一是围绕“一个重点”,即: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二是宣传“两大效益。即加大宣传建筑节能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8
让广大干部群众深入了解建筑节能和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的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制定“三项制度”。即制定工程信息公示制度、工作行政监督制度、工作奖励和责任追究制度;四是实施“四项监督”。即实施行政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新闻媒体监督;五是严把“五个关口”。即把好图纸设计关、图纸审查备案关、可再生能源技术产品质量关、施工管理关和工程质量验收备案关。
圆国有工矿棚户区居民住楼梦
让百姓更有尊严的生活
通化市二道江区人民政府
二道江区是依企建区、依矿建区,境内有通钢、电厂、特种水泥厂、冶炼厂、印染厂、第五化工厂、国营白灰厂、铜材厂等12户省市属企业,区属国有、集体企业58户,是典型的老工业区。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相继破产改制,计划经济时期的福利住房,演变成自修自住的“栖身所”,由于企业弃管,大部分下岗职工靠低保和打零工度日,导致房屋、基础设施维修投入不足,多数房屋出现裂缝,房体倾斜,基础设施损毁严重,棚户区简陋的条件不仅让居民生活不便,而且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据统计,全区共有21000户、70万平方米国有工矿棚户区急需改造。
2009年,在实施城市棚户区、采煤沉陷区、煤矿棚户区改造的基础上,区委、区政府抓住我省全面实施“六路安居”工程的机遇,决定全面启动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程。2009年,共计拆迁4万平方米,新建6.2万平方米,使得920户棚户区居民喜迁新居;2010年,共计拆迁19万平方米,开工建设33万平
方米,累计完成投资3亿余元,使6600户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一、强化抢抓机遇意识,畅通绿色通道,夺取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的先机
住有所居是民生的头等大事。为改善国有工矿棚户区居民生活条件,区委、区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着手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2003年,二道江区招商引资实现了对五道江镇2万平方米棚户区的改造拆迁。由于乡镇位臵偏僻,居民购买能力弱,开发商最终赔本而走,建成的楼房由区政府接管。实践证明,市场开发之路行不通。2010年,全省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程启动后,相关配套政策陆续出台。区委、区政府依托之前形成的基础材料,立即向省政府、省建设厅申报项目。在规划设计、征地拆迁、施工建设的层层审批过程中,省、市相关部门全力配合,打破常规,做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立项、规划、土地、施工许可等各项手续办理工作,使二道江区这辆满载着希望、寄托与责任的“大棚车”开得既快又稳。
二、深入调查、规范操作,统筹推进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
为了实现“当年拆迁、当年回迁”,区政府在认真组织编制规划方案的同时,分成若干小组入户摸底,全面掌握棚户区居民改造意愿。采取逐户丈量、填写表格、登记确认等方式,对列入 11
改造计划的居民详细排查,每户一档,全面摸清了每个居民住房、人口、经济条件、户型、面积、安臵意愿等情况,在征得全体回迁户同意后,再认真选址,明确改造地块。特别是在户型设计上,有针对性地在40m至70 m之间开发设计了若干种户型,“肥瘦搭配”完全可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同时委托设计院开展规划设计,组织地质勘探、各种报建手续、工程招投标等工作同步进行,为棚改工作快速推进争取了时间。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监管,充分发挥棚改项目资金的效益
国有工矿棚户区居民大多为破产转制企业的离退休人员、集体企业职工和全民职工,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全区8679户、10940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群体中,破产企业职工有5344户,占低保户的61.6%。这种情况意味着工矿区居民承担不了太多的改造成本。为了把这项惠民工程抓实抓好,采取“国家给一点、省市补一点、财政出一点、施工单位垫一点、工程省一点、银行贷一点、政策免一点、百姓掏一点”的“八点”策略。在选址上尽量在棚户区原址进行建设,直接划拨项目建设用地,节省了大量土地资金。同时,将棚改资金与国家廉租房补贴资金捆绑使用,推动棚户区改造与廉租房建设同步进行。严格按照要求开设项目资金专户,专款专用,不挤占、不挪用,严格按工程进度拨款。有力的资金保障和合理的资金使用,加快了工矿棚改工程的进程,极大12
减轻了工矿区居民的资金压力。国有工矿棚户区居民每平方米拿出304元就圆了多年的住楼梦。低保户家庭李庭云老太太在住进新房后激动地说:“俺家住进楼房了,每平方米只拿300元,这样的事打着灯笼也找不到。”
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真正做到阳光拆迁、和谐拆迁 虽然工矿区居民都想早日实现改造,但由于担心不了解政策会吃亏,或是出于经济承受能力的考虑,对拆迁存有顾虑。为彻底消除群众顾虑,区委、区政府针对症结,积极破解,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一是加强领导。区政府专门成立了工矿棚改领导小组,下设棚改办公室,从发改、财政、建设、规划等部门选取专职干部,从社会招聘土建、水暖、电气等专业工程师,并吸纳社区群众,成立了宣传动员、政策解答、产权审核、协议签定、现场验收、维护秩序、群众监督7个工作组,完善了区、乡镇(街道)、社区三级领导体系,将棚改工作责任进行分解,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各部门分工负责、层层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同时,详细制定了专题例会、定期调度、重大问题现场办公、日常工作保持联络等工作制度。确保一般问题不过夜,重要问题集体决策。二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召开棚改动员大会,领导亲自宣传讲解政策,将棚户区改造政策、标准、程序和奖励办法予以公布,及时解答回迁户存在的疑问。三是推行“三先一优”安臵方法。即“先签定协议、先腾空房屋、先交房款,优先 13
选择楼层楼号”。坚持“阳光拆迁”,及时将签定协议、腾空房屋的顺序号张榜公布,拆迁、建设、回迁安臵等重要环节都实行公示,并选取群众代表予以监督。对于一时没有想通不愿意搬迁的绝不强迁,对于按时搬迁的拆迁户给予“四项优惠”:按拆迁面积给予每月每平方米5元的临时住房补助费;每户发放搬家费600元;每户发放越冬费500元;按家庭人口一次性补助每人100元,极大地激发了棚户区群众参与拆迁的热情。更多棚户区居民实现从“我被拆迁”到“我要拆迁”的转变。两年来,未发生一起因国有工矿棚户区拆迁而引发的上访事件。
五、加大包保帮扶力度,让工矿居民温暖回迁
目前,全区共有下岗失业职工14265人,其中工矿区下岗职工就有12367人,占总数的86.7%。这些职工年龄偏大,多为“4050”人员,技能单一或无技能,重新就业困难很大。为保证居民住得进,住得起,区委、区政府在2009年开展“手牵手回迁帮扶”活动。将全区54个单位与135户困难回迁户结成帮扶对子,帮助他们顺利回迁。2009年春节来临之前,五道江镇富源小区鞭炮声此起彼伏,300多户居民彻底告别煤炉取暖、挑水做饭的日子,告别了居住三四十年的“老棚户”搬进了新家。今年,全区开工建设了33万平方米。目前,12.9万平方米已竣工交付使用。为加大回迁包保力度,全区于2010年11月25日,正式启动了“千名干部送温暖送爱心”回迁帮扶活动,千名机关 14
干部和规模以上企业对千名回迁户实行动态包保,让回迁户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温暖回迁。
全区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的启动实施,不仅解决了部分棚户区居民和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而且带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2011年全区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实施改造51万平方米棚户区,力争在五年的时间里,全面消灭国有工矿棚户区。让工矿区居民都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让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以“四个创新”促进“四个转变” 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和住房保障工作
大安市人民政府
大安市总幅员面积4879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人,其中,城市建成区15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18万。2006年,大安市在全省县(市)级城市中率先启动棚户区改造,截止2010年末,全市拆除房屋55万平方米,建设楼房170万平方米,近万户居民告别棚户区,超额完成棚户区改造工作任务,连续两年受省委、省政府表彰。在工作中,他们坚持“四个创新”、努力推进“四个转变”。
一、创新思维,由“就棚改抓棚改”向提升城市品位和改善民生转变
2006年,大安市住宅楼房面积不足100万平方米,城区内有1.3万户低收入家庭仍然居住在棚户区,行路难、入厕难、防火难的矛盾十分突出,百姓改造愿望强烈。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把棚户区改造作为政府的首要任务,尽全力抓好工作落实。工作中,按照“三个结合”工作思路,推动了工作的有效开展。一是与统筹推进城镇化相结合。按照“南拓北扩、沿江沿湖”的城市建设思路,在市区规划建设了工业集中区、商贸物流区、行
政办公区、旅游风景区和滨江、南湖两个高档住宅新区。经过四年努力,城市建成区扩大了3平方公里,城市新增人口3万人,城市承载能力和城市功能得到提升,为城镇化水发展提供了保障。二是与旧城改造相结合。旧城区的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较差,居住的大部分是弱势群体和困难人群,不经过棚房区改造,住房问题就难以解决,城市品位也难以提升。因此,他们把棚改与旧城改造、完善功能紧密结合。通过棚改,到2011年底旧城区将全部拆除平房,市政基础设施也将同步完善。三是与推进廉租住房建设相结合。把改善弱势群体的居住环境作为棚改的重点,加大保障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采取提供土地、减免税费等办法,降低廉租住房建设成本,先后投资1.25亿元,在棚改中解决廉租住房4.4万平方米,统一建设城市廉租住房4.8万平方米。投资2385万元,建设农林场廉租住房1.7万平方米;并连续三年为城市“双困”家庭提供住房租赁补贴3688万元,尽最大努力解决弱势群体居住难题。
二、创新理念,由“就创收抓创收”向加大投入让利于民与发展公益事业转变
几年前,他们致力于做好经营城市这篇文章,走“以地生财,以城兴城”之路,经营城市收益曾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10%以上。但同时也导致部分开发企业因利润空间小而持币观望,不敢扩大投资,棚改工作进度曾一度放缓。大安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17
决定放弃部分棚改收益,变“谋利型”政府为公共服务型政府,争取民生工作上的最大收益。一是政策驱动。出台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土地出让金和各种税收地方部分先征后退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先后吸引了30多户企业来大安市洽谈棚改开发事宜,改变了四处求开发企业来开发的局面,座等上门择优筛选。二是利益牵动。“拆一还一”是最优惠、最实在的回迁政策,使群众的财产迅速增值,群众得到了更大的利益,激发了群众参与支持的热情。由于优惠政策的支撑,开发企业腾出更大的降价空间,其结果仍是让利于民。据了解,大安市楼房在白城五县(市、区)中价格是最低的,真正实现了惠民政策的落实。同时,把工程质量作为棚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程监管,用最高的建设标准保障回迁户利益。三是配套带动。坚持“开发一片、成型一片”的原则,做到棚改到哪里,道路拓宽改造到哪里,绿化、美化、亮化到哪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到哪里,物业管理跟进到哪里,真正实现了宜居、宜行、宜业。几年来,政府减免返还各种税费达2.5亿元,财政投资3.2亿元,全部用于棚户区改造和各种市政公益事业建设,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创新方式,由“就拆迁抓拆迁”向和谐拆迁阳光拆迁与保护群众利益转变
他们采取法律、行政、市场三种手段相结合的办法,破解了拆迁瓶颈。2010年,全市拆除棚户区居民3800多户,拆除房屋 18
21平方米,开工60万平方米。一是转变补偿方式。过去群众多数选择货币补偿,难度大,时间长,矛盾多,上访集中,随着“拆一还一”政策的出台和楼市价格看好,回迁安臵率大幅上升。这样既加快了拆迁进度,保证了工期;又一次性解决了百姓住房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楼房空臵率,达到了棚改的最终目的;还缓解了开发企业资金压力,实现了“当年拆迁、当年建设、当年回迁”。2010年全市拆迁居民选择回迁安臵率高达99%以上。二是转变拆迁方式。大安市开展棚改之初,以开发企业为拆迁主体,由开发企业单打独斗,政府退居幕后。企业以“拆”为目的,导致被拆迁群众和开发企业产生对立和抵触情绪,个别企业也以获得更大利益为目的,不同程度存在野蛮拆迁、不公平拆迁的行为,对政府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基于此,大安市创新拆迁方式,政府由幕后走至前台,冲在一线拆迁,企业退居二线,与群众双方共同监督政府行为,缓解了双方矛盾。由于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调查摸底充分,征求民意到位,维护了公平正义,维护了双方利益,加之全市房地产市场走势向好,出现了拆迁区块起早贪黑排队签约、没有改造的区块百姓到政府请愿拆迁的喜人局面。全市强迁户数不足1%。三是转变保障方式。为解决弱势群体住房问题,进一步加快了保障性廉租住房建设,凡是人均月可支配收入低于330元,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5平方米的家庭均可申请以产权共有的方式认购;对于极特殊情况的“双困”家庭,采取政府 19
独立产权、象征性收取租金的方式出租,尽力满足弱势群体基本居住需求。
四、创新管理,由“就市场抓市场”向依法规范有序运行与房地产市场健康同步快速发展转变
为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他们充分发挥政府的指挥棒作用。一是强化建筑市场管理。组织公安、建设、质监等相关部门严厉打击高息借款、伪劣材料、以楼抵款、违法售楼、拖欠农民工工资和工程非法转包、分包等违法犯罪活动,及时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促进建筑市场健康发展。二是强化建材市场管理。工商、物价、质监等相关部门对建材市场进行严格监管,严厉打击哄抬建材价格、经营劣质建材等行为,保证建材市场秩序。三是强化销售市场管理。2010年,部分开发企业策划联合抬高房价,被及时发现后,立即与企业约谈,明确利害关系,及时予以制止,保证了楼市稳中上升,避免大的波动,既让百姓有期望,又让企业有利润,确保了房地产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浓墨重彩绘蓝图 阔步前行创佳绩
通化市规划局
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厅的正确领导下,通化市规划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作用,坚持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牢牢把握城市建设的主导方向,科学合理选择建设项目,不断优化城市总体布局,为通化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勇于创新,不断加强规划管理机制建设
(一)创新规划管理机制。突破现有的规划管理范围,进一步明晰规划管理事权,强化了责任,加强了规划控制。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成立规划审查委员会和规划专家委员会,推进了城市规划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建设。
(二)创新规划管理措施。在充分借鉴外埠经验和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通化市规划局关于加强项目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管理的规定》,以及为完善“一书三证”制度而制定的《规划审批管理程序》、《规划审批服务指南》等法规性文件,强化了项目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前期规划管理,进一步理顺规划管理体制,明晰了规划审批权限,规范了市场开发和审批行 21
为。积极实施阳光规划,推行规划审批成果公示制度和近期亟待改造建设项目上网招商制度,得到了房地产开发商的积极响应。
(三)创新规划管理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竞聘上岗、招聘、选调等措施,大力引进人才并提供舞台。这几年,市规划系统在课题研究成果和城乡规划成果等方面多次受到国家和省里的表彰。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40多项行政、党建、纪检监察等制度,全面规范了岗位行为和工作纪律,进一步增强了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廉政意识,真正做到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二、重行务实,切实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和服务
大力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的宣传工作,举办了的大型宣传活动,扩大了社会影响力,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努力提高规划档次和设计水平,严格审查报建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会同土地等部门制定经营性用地供地计划,高标准编制多个重点地块的控详规。坚持批管并重的原则,加强批后监管,对重点区域的违法违章建筑仔细排查,认真进行清理整治,规划监察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开辟绿色通道,积极为市重点工程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民生项目提供服务,按时完成各类规划设计任务。
2010年共完成130余件建设项目报件,用地审批完结49件,总用地面积219.94公顷;办理永久建筑审批63件,审批通过27件,建筑面积117.7万平方米;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47件,开工建设66万平方米;市政工程审批37件,总长为203.265千米;完成213项放验线工作;查处违法违章建筑近2000起,其中拆除近7万平方米。
三、精心组织,高标准完成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及时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采取专家领衔、国内多家机构合作、公众广泛参与的方式,聘请省内著名专家为顾问,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总体规划编制任务,邀请北京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等单位参与规划研究。在工作中,勇于创新,拓展思路,与中规院密切配合,总规纲要站位高,定位准,专题论证充分,创新性强,得到省里专家的一致好评,于2010年5月21日顺利通过了省厅组织的专家评审。目前总规成果已编制完成,近期将上报省政府审批。在总规修编中,他们大胆突破,在多个方面实现了创新。
首先,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通化市发展空间受阻,总规修编工作在确定规划区时遇到了难题。提出构建都市区的构想,在都市区的空间尺度上进行了统一规划、统一布局,搭建了城市发展的新框架。构建都市区,解决了困扰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创 23
新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成功地破解了行政区划带来的难题,实现了区域统筹、城乡统筹,在都市区内共谋双赢。
其次,通化工业用地较为分散,粗放扩张,三个开发区之间存在竞争。这次总体规划修编,摆脱了上版总规中“综合功能分区方案”的控制和影响,规划建设两个分工明晰的产业园区,为围钢产业和健康产业的二次创业搭建了空间平台,也为城市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打下了基础。
再次,通化没有明显的城市新区和城市中心区。在总规修编工作中,跳出有限的发展空间,跳出旧城建新城。中心区由江南、江西构成主城区,把江南新区建设成为市级商业、商务、文体、行政中心,优化了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展现了城市新形象,带动了中心城区品位的全面提升。
第四,在编制总规纲要的同时,于5月19日完成了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步方案,首次尝试总规与控详规同步编制,互相修正,确保了这两个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四、打造都市区,着力推动城镇化发展
坚持以规划为统领,大胆探索和尝试,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通化市统筹推进城镇化的规划构想》,强化通化都市区积聚发展,推进县域城镇集中发展,走以通化都市区引领、梅柳辉城镇组群协作发展的集中城镇化道路。通过通化都市区、通化县、集安市北部乡镇、柳河县东部乡镇的空间整合,积极推 24
进通化市县之间的一体化进程,重点推进通化中心城区和通化县城区的同城化进程,快速提升通化中心城区的区域辐射功能,积极培育通化都市区,提升通化市区域竞争力。制定落实了统筹推进城镇化的规划构想的8条具体措施,统筹推进具有通化特色的城镇化,着力突出通化城镇化建设的轴区带动特色、健康产业特色、山水园林特色,使通化市的城镇化发展工作做到了有的放矢,成效明显。
围绕“二个支撑、一个建设” 主线努力开创市政公用工作新局面
长春市市政公用局
长春市委、市政府在历经多年改革探索后,从新形势下民生工作发展需要出发,于2009年5月26日正式组建了长春市市政公用局。组建之初,长春市市政公用局就因其服务职能密切地贴近民生,而备受社会关注,被市民形象地称为“民生局”。一年多来,市政公用局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紧围绕加快发展、改善民生、建好城市、促进和谐的总要求,切实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下功夫,起到了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的作用。2010年他们围绕“两个支撑,一个建设”的主线努力开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通过法律支撑明确了市政公用工作定位
城市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城市管理工作的尤为重要。市政公用局成立之初,就明确了立足城市管家的角色开展市政公用工作。随着长春市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对城市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从法律层面明确市政公用工作定位,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2010年,围绕市政设施、供热管理相继制定出台了3部法 26
规。2010年11月1日,《长春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新《条例》涵盖了市政设施规划和建设管理、城市道路及其设施管理等10个方面共83条,为市政设施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2010年8月份,结合全市奋战150天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为缓解长春市停车难的现状,制定出台了《长春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正式接受公共停车泊位1150个,对加强我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规范车辆停放,维护交通秩序起到积极作用。“暖房子”工程开始实施后,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也在不断完善,《长春市供热特许经营实施办法》经市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讨论通过,2010年11月1日起发布实施,标志着全市正式建立起规范的供热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
目前,正在起草过程中的《长春市燃气条例》初稿已经完成,2010年12月份已正式报市政府常务会审议。
一年来,市政公用行业各专项规划也进行了调整充实,《长春市燃气专项规划》已完成数据采集工作,《长春市主城区城市照明专项规划》初稿也已经完成。
二、通过技术支撑丰富了市政公用监管手段
多年来,市政公用设施基础档案缺失,公用设施陈旧老化、技术落后、地下空间无序开发,市政公用产品质量缺乏实时监管,非法挖掘、野蛮施工等问题始终是城市快速发展的绊脚石。为破解难题,从市政公用局成立之初就开始筹建市政公用综合监管信 27
息系统。2010年,市政府投资2000万元开始进行地下管网普查和系统平台建设,力争用3年时间把城市管理纳入数字化、网格化、信息化轨道。
2010年10月21日,市政公用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基础硬件调试完毕,进入试运行阶段。市政公用综合监管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完成了供热在线监控、市政管线综合管理、12319城建投诉受理三个系统的调试运行。系统全部建成后,将对城市地上设施实现网格化主动巡查管理、地下管网可视化管理,市政公用产品质量实时在线监控,对突发事故处理实施预警预报、监控指挥、现场处理及评估,建立健全长春市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为市政基础设施日常管理提供科学的辅助决策手段。
进入冬季以来,市政公用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对全市5000万平方米供热运行情况,实现在线实时监测,约占长春市供热总面积的52%,涵盖了长春市5个电厂,400余个换热站、38个锅炉房。完成了44个供热企业,60个热源点,857个换热站、53000余用户的信息录入,建立了44个供热企业的供热档案。
三、通过暖房子工程建设提高了城市生存能力
2010年年初,全省启动了“暖房子”工程,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省、市领导也多次强调“供暖问题涉及生存问题”。在全市的共同努力下,“暖房子”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围绕“一个建设、三个改造、一个监管”的重点任务全面推进,即: 28
热源能力建设、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供热管网改造、分散采暖锅炉房改造和供热质量监管。一年来,城区供热整体水平显著提高,暖房子工程成为市民的暖心工程、放心工程、畅心工程。
2010年,全市城区共新增热源能力3055吨。一年内进行这么大规模的热源能力建设,是长春市有集中供热以来的第一次。
对379栋,245万平方米已完成节能改造的既有住宅实施了热计量改造,比省里20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热计量改造任务超额22.5%,这么大规模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在长春市也是第一次。
到2010年10月25日,全市已完成供热管网改造315公里,比省里154公里的管网改造任务超额104.5%。对全市1485栋房屋被污水浸泡的地沟进行了清掏。并网改造的项目单位、供热单位对67.5公里采暖管道进行了更新、改造。
全年共实施分散小锅炉房并网204处,对380处锅炉、管网、楼内采暖系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改造,比省里305座分散小锅炉房并网改造任务超额91.48%。
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从加强监管的角度,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城区供热秩序的文件。《长春市供热特许经营实施办法》、《关于规范长春市城区供热价格及有关问题的通知》、《住宅供热温度检测和退费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供热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供热价格管理、测温退费机制进行了明确规定。与发改委共同制定的计量 29
供热价格标准是东北地区在推进建筑节能和供热技术进步方面,率先迈出的关键一步。全面推行的供用热格式合同,进一步强化了市、区两级供热主管部门对供、用热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各个环节的监督。
适应市场发展 转变监督方式 努力履行建筑质量监督职能
长春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近年来,随着长春市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城市建设规模逐年增加,给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春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形势,努力转变监督方式,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推动了全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发展。
一、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加大巡查监督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近两年,他们一直把开展巡查和质量大检查当成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手段,按照建设项目不同施工阶段和施工内容,多次组织全市性工程质量大检查。重点检查参建各方执行法律法规、工程强制性标准和履行法定质量责任、义务的情况,通过仪器对建筑材料质量和落实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定等情况进行检测。2010年,共集中检查主体在建工程82项,节能专项施工工程55项,“暖房子”工程149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74项,检测机构35家,商砼企业26家。抽测钢筋、保温苯板、网格布、胶等建材56批次。每次集中检查结果都进行了通报,全年共通报存在问题工程99项,并对相关违法违规责任单位实施了行政处罚,并进一步加强了对重点行业的巡
察。近几年,大力推广预拌混凝土后,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压价竞争,带来预拌混凝土质量不稳定问题。一方面督促企业建立检测专项试验室,建立健全内部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按照国家现行规范、标准组织生产。另一方面督促企业切实加强对原材料质量、混凝土配合比质量、混凝土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及拌合物与成品的质量检验,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切实加强对预拌混凝土日常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企业质量保证体系落实情况。同时,对生产现场原材料、预拌混凝土实测抽查、取样送检,对发现的不合格预拌混凝土问题进行严肃查处。2010年4月,对吉林国联混凝土发展有限公司所供预拌混凝土出现长时间不凝结,质量不能满足设计要求,从而导致工程局部混凝土质量不合格的问题进行了严肃查处。
二、加强工程质量动态管理,及时完善相关标准和规范 在工程建设中会随时出现一些新情况,因此对在建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也应随之及时调整方法和手段,并及时修改和完善各类标准和规划,确保工程建筑的质量。这几年,他们在工作中紧跟工程建设发展步伐,加强对工程质量的动态监管,取得了一定成效。2009年,在检查中发现,苯板外粘贴磁砖,存在拉拔强度实测值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问题,马上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找到了改进办法,并于2010年2月,以市建委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新建建筑节能工程管理的通知》,要求 32
5层及以上的民用建筑不得在外墙苯板外使用饰面砖做饰面层,杜绝了质量隐患。同年,在检查中发现,建筑用双玻外窗传热系数普遍不能满足设计节能要求,为此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新建建筑节能工程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外窗质量管理的通知》,要求新建民用建筑工程选用三玻外窗,通过专项检查看,此项工作得到了较好落实,效果也非常理想。
三、利用信息化手段,把好工程检测关口
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保证了建筑基础和检测质量关,从而保证工程质量。一是推行工程检测监管信息系统,做到所有检测机构重要试验数据适时上传至质监站监管平台。同时实现对检测机构进行视频监控和检测人员指纹身份验证系统,实现对检测机构、人员、检测业务的适时监管,进一步约束了试验人员的不规范的检测行为,保证了检测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可靠性。2009年至今,全市见证取样检测机构就发现不合格报告117项,全部及时得到处理。二是对桩基检测实行检测数据自动采集,实现适时无线不间断上传,对桩基检测进行全过程监管。针对过去桩基检测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操作不规范,个别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弄虚作假的问题。质监站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了桩基检测信息上传程序,检测公司通过互联网将桩基检测开始、结束时间,桩基检测过程中有无异常情况及桩基检测数据及时上传,质监站检测监督人员,通过适时查看上传的各项桩基检测信息,有针对性的 33
对桩基检测情况进行抽查,使检测机构的桩基检测过程随时处于受控状态,基本杜绝了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规范了长春市桩基检测市场,为保证建筑基础结构安全奠定了基础。
四、实施差别化管理,提高监督工作效率
由于建筑节能施工采用了一些新材料、新技术,施工难度大,质量不易控制。为此,所有建筑节能工程必须编制节能施工方案,对节能工程所用的材料、构配件、设备必须严格执行进场验收制度。墙体节能工程施工时,其保温板材与基层的粘结强度要做现场拉拔试验。采暖系统中室内温度调控装臵,热计量装臵的安装应当符合设计图纸及相应技术规范的要求,不得随意取消和变更。监理单位对墙体、外窗、屋面等保温工程,要采取旁站方式监理。对节能工程所用的材料、构配件、设备,也要严格执行进场验收制度。节能分部工程验收未通过的,有关责任方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合格后方可组织竣工验收。
对住宅工程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全面推行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凡是出现住宅工程质量投诉的,都先检查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情况,然后督促相关单位及时解决,对问题严重的,依据住宅质量分户验收资料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加大对城市道路、桥梁等市政公用工程的专项监督检查,督促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增强质量意识,确保市政工程各环节工程质量。2010年9月开展的专项检查中发现一起施工单位忽视质量、34
偷工减料问题,除责令该单位及时整改外,对其依法实施了严肃的行政处罚,负责该工程的监理单位也受到了相应处罚。
对“暖房子”工程采取抽查方式对节能工程的实体质量和相关工程质量控制资料进行检查。同时,还采取在施工现场对节能墙体材料、保温材料、门窗等产品进行抽样监督检测方式,对节能建材、产品进行检查,严把节能建材质量关,确保“暖房子”工程质量。一年来,共下发问题整改通知82份,全部得到整改。
五、强化制约机制,实行日常监督与竣工验收监督分离制度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要求,为保证工程质量,维护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从2008年开始将监督工作中的监督竣工验收环节独立出来,实现“监验分离”,日常监督工作由监督科室监督工程师与助理监督工程师组成监督小组负责监督,竣工验收工作监督则由综合科负责,在站内质量监督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质量监督人员组成监督验收小组,对工程竣工的组织形式、验收程序等进行监督,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质量整改通知,督促相关责任单位进行整改。通过这两年的运行,成效比较明显。这种验收方式避免在验收过程中的人为因素,提高了质量监督工作实效。
严密排查 科学规划 全面保证校舍安全工程建设
延边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延边州全面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教育部门的鼎力支持和协助下,履职尽责,在中小学校舍排查鉴定和规划、勘察设计工作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保证了延边州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的正常进行。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
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提升中小学校舍安全水平的重大举措,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建设局根据《延边州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及时成立了全州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鉴定规划和设计领导小组,由局分管领导任组长,勘查设计、规划、测绘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统一领导和指导全州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鉴定规划和勘察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勘查设计处,具体负责制订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鉴定规划、勘察设计方案和配套政策。按照省、州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制定下发了《延边州中小学校舍排查鉴定指导方案》,明确了各县(市)校安办的工作职责,校舍安全排查鉴定、规划、勘察设计方式方法和完成时限,确定了全州校舍
安全排查鉴定、规划、勘察设计收费指导价标准(省厅指导价为2.5-7.0元/平方米,根据延边州实际,确定指导价为1.0-5.0元/平方米)。为确保工作取得实效,他们根据工程进度多次召开协调会,及时了解工程进度,分析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校舍排查鉴定工作的进程。
二、科学培训,严密排查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建设局根据州委、州政府指示精神,会同州政协等相关部门,当即在全州范围内对中小学及公共建筑开展了全面排查,这一举措为日后开展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鉴定、规划、设计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全面做好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鉴定、设计工作,通过省抗震防灾办公室,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建研所两位研究员以及省建研所的专家,组织了全州勘察设计、检测单位,各县(市)质监站、校安办的人员,举办了全省首个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鉴定培训班,会上听取了省抗震防灾办公室负责人对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鉴定工作的重要讲话。通过培训,让大家深刻认识到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鉴定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从技术上掌握了必要的方式方法,保证了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鉴定工作的顺利进行。培训结束后,按照新标准、新方法,对全州中小学校舍做了重新排查和鉴定,保证了排查、鉴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做到了“三结合”。即校舍抗震安全工程与防火、防雷、大型设备安全运行相结合;与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相结合;与校园环境建 37
设相结合。切实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提升到全面推进中小学校建设工作中去。经过努力,截至去年9月底,通过14家勘察设计、检测单位,完成了对全州中小学校舍共1713栋(延边州中小学校共有401所,校园占地面积共929.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3.5万平方米的校舍安全排查鉴定、加固、重建规划设计工作。经我们排查鉴定初步确定满足抗震要求、基本安全的校舍有780栋,76.1万平方米;需要加固处理的校舍有411栋,70.8万平方米;需要拆除重建的校舍有522栋,46.8万平方米。为提高校舍抗震安全加固设计水平,去年12月,组织设计人员到长春参加省厅举办的中小学校舍抗震安全加固设计学习班,进一步提高了设计技术水平和方法。
三、轻重缓急,逐步推进
根据全州8个县(市)的不同地理位臵,提出了不同的排查鉴定标准。要求四个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县(市)(延吉、龙井、汪清和安图),进行全面排查鉴定,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进行加固改造或重建,使其达到当地重点类抗震设防标准。对其它县(市)集中重建整体出现险情的D级危房,改造加固局部出现险情的C级危房,消除安全隐患;对洪涝灾害易发地区,山体滑坡、地面塌陷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中小学校,利用科学合理的规划手段,进行整体异地重建,从而从根本上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我州敦化市为抗震不设防区域,但考虑到国家近期重新划分地震烈度的因素,并与省抗震防灾办公室联系,召开了领 38
导小组会专门讨论和研究敦化市中小学校抗震设防的问题,制定出台了《关于敦化市中小学校抗震设防指导意见》,要求重要学校和有条件的一般学校在本次安全加固、重建建设中一次性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为确保排查鉴定工作的及时推进和校舍加固、重建的顺利进行,配合教育部门采取边排查、边立项、边鉴定、边设计等方式,能提前运作的提前运作。到目前为止,全州校安工程已设计的在建项目109栋(其中加固19栋,重建90栋),总面积27.3万平方米,已经竣工并交付使用的项目24栋(其中加固10栋,重建14栋),总面积6.2万平方米。
四、抗洪抢险,加固重建
2010年7月下旬,延边州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沿江、沿河学校饱受洪水侵袭。灾情发生后,马上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传达州委、州政府灾后重建精神,要求各县市校安办、勘察设计、检测部门立即动员起来,按照省厅《关于水毁灾后中小学、医院房屋建筑安全鉴定的指导意见》精神,立即进行水毁灾后中小学校舍安全鉴定。经检查鉴定,全州共有110所学校受灾,建筑面积共为9.8万平方米,其中3000平方米完全倒塌。到目前为止,已经加固重建23.465平方米,其中加固13.344平方米,重建10.121平方米,计划于2011年全部结束。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力推动民生工程的落实
吉林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
2010年,在吉林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指导下,吉林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市住房城乡建设大局,坚持以培育和规范房地产市场为主线,以推进民生工程的落实为重点,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拉动全市经济增长为目标,加快机制创新,狠抓服务管理,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转变观念,狠抓落实,全力推进住房保障工作 吉林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城市,住房困难家庭比较多,住房保障任务较重。房产局党委一直把这一项关乎百姓利益的大事当成是政治任务,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符合吉林市实际的住房保障工作路子,即:按照“适度、分层次保障”的工作思路,坚持“量力而行、先易后难、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工作原则,落实“租赁住房补贴为主,租金核减、实物配租为辅”工作方法,较好地推动了住房保障工作。
一是摸清底数,分类施保。会同民政部门对全市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住房情况进行了入户调查,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双困”家庭住房档案。坚持动态管理,根据保障对象的增减变化情况,40
及时更新数据库信息,为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和实物配租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二是创新思路,确保工作有效落实。在廉租住房建设上采取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办法,尽可能的避免形成新的“低收入群体聚居区”。在廉租住房的管理上,采取“业主自治”为主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一些家庭的劳动力资源,有组织地从事物业服务工作,以“工”代费,既解决了社区里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为低收入家庭增加了收入。通过“持票报销”等奖励政策,鼓励和引导居民缴纳各项费用。通过配套建设部分商业用房对外出售和出租,补充廉租住房建设和物业管理经费不足部分。
三是增强服务意识,把好事办好。为让群众了解住房保障政策,开通了问题咨询和举报电话,并通过媒体制作住房保障专题节目,开展宣传工作,并组织现场咨询活动,为群众解读政策,解难答疑。对一些特殊家庭和特困人员,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实行特事特办。
2010年吉林市廉租住房建筑面积共6.9万平方米,1456套,总投资1.12亿元,通过发放租赁补贴、租金减免、实物配租、结合棚户区改造配建四种方式,有1.78万户“双困”家庭享受到了廉租住房政策,有1856户家庭住上了新分配的廉租住房。全市住房保障范围由低保家庭扩大到低收入家庭,保障面积由人均建筑面积12平方米扩大到15平方米。
二、加强住宅区环境整治,提高宜居水平
为改变老旧住宅小区布局分散、环境脏乱、出行不便的现状,2010年市委、市政府继续对主城区内的旧住宅区进行环境整治,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房产局作为牵头部门,科学安排、统筹协调,全力推动工作的开展。在整治前组织专人对纳入整治计划的住宅区实地踏查、拍照存档,拟定实施方案,并明确整治标准,全力推进整治工作。
一是认真做好前期拆迁准备工作。组织召开了拆违调度会,提前做好宣传工作,与街道和社区干部多次走访有“违建”的居民,耐心做思想工作,发动居民主动配合,自行拆除,为施工单位如期进场提供了有力条件。
二是严格工程招投标程序。整治工程的主材、施工、监理统一实施招投标。施工、监理招标工作以各区政府为主体,结合本辖区的整治内容与任务自行招标,自行组织监理和施工。主材以市住宅区环境整治指挥部办公室为主体进行邀标,开标会由各区组织,在监察部门全程监督下进行,保证招标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三是加强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为保证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引入了社会监督机制,聘请社区主任助理进行现场监督。在工程验收上聘请专业检测单位,采取先完工先检测、合格后进入竣工结算程序的方法。由于监管工作落实得好,使得工程 42
质量的达标率达到100%。
四是巩固整治成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结合整治工作,建立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监管”的长效管理机制,明确街道、社区在推进社区物业管理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物业管理监管责任网络。
在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住宅区环境整治工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2010年整治了25个小区及周边零散区域,三年累计整治住宅区186个,全部达到了整治标准。
三、全力推进“暖房子”工程建设
在“暖房子”工程建设中,房产局主要负责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项目主要包括外墙保温、旧窗更换、外墙防水涂料及屋面防水等工程。作为责任单位,我们在全局抽调专门人员,做到每个标段一个督导员。同时组织各标段负责人及各中标施工单位及相关住宅区社区书记、主任助理进行外墙保温的相关知识培训,并专门印发了《“暖房子”工程实施手册》。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积极配合省、市质监部门严把质量关,要求施工队伍每完成一道工序,必须向市质监站报检,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同时对各施工单位进行每日巡检,对进入现场的材料进行不定期抽检。每周一召集各施工单位召开工程调度会,对施工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督促施工进度。
在其他市直部门的配合下,2010年“暖房子”工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全部结束,共计完成27个住宅区、建筑面积310万平方米的改造任务,塑钢窗更换面积近11万平方米,屋面保温防水完成68栋、7万平方米,涉及住宅楼410栋,受益居民4万余户,超额完成了工作任务。
四、加强规范管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以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目标,以培育、规范、活跃房地产市场为重点,确立了在规范中发展,在服务中提高,不断促进房地产各项事业全面升位的工作思路,基本实现了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结构合理、价格稳定、消费理性”目标,为促进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是落实中央政策,培育活跃房地产市场。积极响应国家对楼市的调控政策,制定下发了《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开展宣传活动,对涉及房地产各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各类信息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引导居民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提高全社会的房地产法律、法规意识。每年都举办大型房屋展示交易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四届。今年展会规模为历年之最,共成交各类房屋478套,意向购房3790套。
二是强化管理,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以信息系统建设为依托,将吉林市房地产信息系统进一步升级,使受理、调查、审核、44
发证等登记业务流程转化为自动化、透明化、现代化的网络审批模式。同时利用我市被建设部确定为新增50个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重点城市的有利契机,加大人力、资金投入,建立并完善了房地产信息系统,使房屋交易与登记工作效率提高、风险降低。在交易大厅安装了监控设备,全程采集登记现场影像。受理窗口设有身份证阅读器和电子拍照系统,能自动完成身份证信息的阅读、识别、采集等检测功能,同时对申请人和登记材料进行电子拍照,进一步地保障了房屋权利人的交易安全。
三是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房地产市场软环境。制定《窗口服务规范》,规范服务行为。每月随机调查办事群众所填写的《服务满意度调查表》,评选出当月优质服务窗口并颁发流动红旗。完善硬件设施,设立电子自动排队叫号系统,提供饮用水、爱心伞、轮椅、老花镜等便民服务设施。深化“一站式”服务,实行预约服务和无偿上门服务,开展绿色通道服务。坚持导办服务,指定专人提供引导、咨询服务。充分发挥“吉林市房地产信息网”的服务功能,及时上传房产政策、各类交易指南,提供商品房预售许可网上查询、二手房中介机构信息等内容,及时向社会公开。
2010年全市各类房地产交易总额首次突破200亿元,达到203.3亿元,同比增长35.5%,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优化环境 强化监管 全力推进建筑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白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几年来,白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始终坚持加强建筑行业监管,不断优化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常态化管理工作机制,建筑业总量与结构质量得到提升。2010年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1亿元,同比增长22%;实现增加值11亿元,同比增长6.8%;全员劳动生产率29.7万元,同比增长104.5%,建筑行业的得到长足发展。
一、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
始终坚持促进行业发展和加强行业监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是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完善了建筑市场监管机制和准入清出制度。对市区星泰园小区施工单位临江广宇建筑公司的靠挂行为进行认真的查处;因违规操作,将通化晟诚房地产开发公司清除白山市建设市场,净化了全市发展环境。二是根据《吉林省建筑市场信用评价试行办法》,加快了白山市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步伐,对各方主体及从业人员的市场行为进行动态监管,定期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并将评定结果与市场准入和招投标挂钩,46
形成以制度约束行为,以奖惩评价行为的管理机制。对白山市信德房地产开发公司违规行为进行了责任追究,警示了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三是认真清理规范性文件。按照职责对有关工程建设的36个规范性文件进行系统清理,提出修订完善意见37条,制度建设建议22条。四是进一步优化白山市建筑业的企业结构,使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企业比例适当、配套发展。截止2010年末,白山市注册建筑业企业131户,其中:施工总承包企业66户。专业承包企业40户,劳务分包企业25户。建筑业企业主项资质及增项资质共有35个专业,占新标准85个专业的41.2%,年施工能力达50亿元。五是坚持扶持和培育实力较强、管理规范、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吉林隆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星泰集团有限公司资质升级为房屋建筑工程一级,扩大了本市建筑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同时,积极帮助建筑施工企业向省外发展,白山市友成建设有限公司等5户企业积极在外省承揽施工任务,2010年完成施工产值1.5亿元,签订意向性项目合作合同金额达6亿元,加快了优势企业的集群化发展步伐。
二、强化专项治理,切实解决建设领域突出问题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要求,成立了白山市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白山市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和《排查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 47
务,落实工作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对2008年以来在建和竣工的74个建设项目和15个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逐项排查,一查项目的基本情况,摸清项目负责人、主管部门、总投资、进度和问题;二查项目履行程序情况。将每个单项工程,按照建设的33个基本程序进行排查;三查重点内容及其关键环节。主要排查每个工程项目决策、规划、工程建设实施和过程管理、招投标管理、标后监管、资金管理、诚信体系建设等7个方面共49个环节的基本情况。同时,对查找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下发《重点项目整改责任落实督办单》4份、《专项治理排查工作督办单》15份,落实整改负责人,各项目建设单位和项目监管处室对所负责的建设项目和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及监管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自查自纠,并按照要求全部进行了整改,有效规范了建筑市场秩序。
三、坚持“三个结合”,建立健全现场监管常态机制 结合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实际,加大建筑业现场监管工作力度,坚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将现场监管同行业日常管理结合起来。在现场监管工作中,坚持把招投标、农民工工资、质量安全生产等市场信用行为,作为评价从业企业和人员的重要指标,在企业资质升级和变更过程中,以此作为资质管理的重要依据严格考察。二是将现场监管同重点工程推进结合起来。白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承担市区畅通、绿美、净化、亮化、暖房和 48
安居等“六大工程”建设任务。因此,在开展现场监管工作中,对“六大工程”,特别是 “六路安居”和“暖房子”等省、市重点工程工程,作为重中之重进行滚动摸排,不断查缺补漏,确保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工程项目安全、优质。6月下旬开始,建设局对全市廉租住房保障、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工作进行了专项检查。6月至7月,对全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在建外墙外保温工程的施工企业资质和人员培训情况进行了检查。抽检了13个建设项目,21个施工工地,对施工企业资质和人员培训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和工地进行了全市通报。8月份,组成专项检查组,对全市“暖房子”工程质量进行了监督执法检查,对检查中存在质量问题的5项工程下发了整改建议,全部或局部返工4个项目。三是将现场监管同行政执法工作结合起来。把将建筑业现场监管的有关要求同系统安全、质量等各种行政执法检查结合起来,对检查的项目逐条落实,从严把关,严肃查处违规企业,有效地打击行业内的违法违规行为。6月份“安全生产月”期间全系统共组织安全检查7次,排查安全隐患54处,对4个工地下达了停工整改指令。9月份,组织开展了建筑市场综合执法检查,共抽查建设项目11个,共下发执法告知书5份,对3项工程责令停工整改,4项工程责令限期整改,并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情况通报,从而形成了常态化现场监管的工作机制,使建筑业管理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轨道。
创新工作方式 强化服务意识 全力做好物业维修资金管理工作
长春市物业维修资金管理中心
长春市物业维修资金管理中心成立于2001年5月,是长春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所属正处级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市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交存、管理及使用等工作。多年来,中心一直坚持为群众服务的宗旨,认真执行国家的政策法规,积极创新工作模式,推动了工作的发展和进步。截止2010年11月,累计归集维修资金18.2亿元,共计30.8万户;核准使用维修资金1,013.3万元,已划拨709.3万元,受益业主13,112户。
一、优化归集方式,打牢资金管理工作的基础
(一)改进维修资金交存方式。为方便群众,实施了窗口交存和现场交存两种资金归集方式。除中心以外,还分别在市房产交易中心、双阳区房地产管理服务中心设立了维修资金交存窗口。对售房比较集中的单位,为方便业主交存维修资金,中心安排人员到售房现场办理,自2002年开展此项工作以来,累计现场办公320余次,收款5200余万元,便及2.4万余户业主。
(二)建立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系统。2009年底,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系统正式运行,业主可以通过专户银行的相关 50
第四篇:城市建设工作表态发言
城市建设工作表态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2014年太和县城市建设年,是开发区大建设、高起点、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围绕县委“四大两先”总体发展思路,我们将在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坚定信心,鼓足干劲,扎实推进城乡建设,用良好的工作作风来推动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一、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载体功能以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为重心,重点推进六横八纵14条道路工程;给排水,供热、供气、供电工程,教育、医疗设施、公交站点、环卫设施等事关群众利益的工程,统筹规划、同步实施。以月度施工计划为节点,进一步健全工程例会和会办制度,坚持进度与质量并举,考核与监督并重,全力以赴抓好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确保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二、全面推进保障房、工业社区、工业综合体建设项目,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以安置区建设为先导、全面启动友谊、袁洼、唐路、高小、新安五大安置区及回民社区棚户区改造的保障房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医药产业工业综合体、发艺文化工业社区、站前广场等公共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将以多元的建设方式,开创城市建设新篇章。
三、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塑造全新工业新城
继续开展城市绿化建设,通过规模造绿、依景配绿、依法补绿,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化格局。重点实施红丝沟水系的改造、颖阳公园的建设、道路园林绿化项目建设将构建出开放的城市空间体系。城置于园林中,实现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一体化。开展城市亮化工程建设,在城市主干道两边,根据“建一房、亮一点,修一路、亮一线,建一区、亮一片”的原则,逐步配套完善路灯亮化设施建设,增强市区夜景灯光效果,提高城市亮化程度。
四、强化措施,阳光操作,积极配合做好拆迁工作
所有城市建设、项目建设都离不开征地拆迁,我们深刻理解各指挥分部拆迁工作任务重,难度大,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拆迁工作的协调支持,做到服务到位、保障到位,从法规的角度、从技术的层面协调推进阳光拆迁、和谐拆迁,积极破解城市建设工作中的“第一难”问题,努力开创拆迁工作的新局面,确保各项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
2014年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攻坚战已拉开序幕,在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将振奋精神,攻坚克难,争先进位,推动开发区建设再创新辉煌。
表态完毕,谢谢大家!
第五篇:中心城市建设表态发言材料
打造现代化新城区全面提升集聚承载力
XXX
(2012年X月X日)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奋力抢抓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的新机遇,主动策应“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副中心。一是建设投入大。全年完成城建投入126亿元,开工建设了261个城建重点项目,建设体量为历史之最。其中列入市考核的208个重点项目,开工193个,竣工120个,累计完成投入105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27%。二是亮点工程多。20幢百米高楼加快建设,XX路大桥建成通车,XX路跨XX铁路进场施工,XX路改造全面贯通,XXX生态乐园、XXX河堤岸景观建设等形象初显。三是管理水平好。“五大园区”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省级生态工业园区顺利通过验收,XX乡、XX乡、XX乡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省级验收。
新的一年,是我区“大投入、大发展、大跨越”的攻坚之年,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全面完善功能,全力打造亮点,全心提升品位,全年计划完成投入153亿元,实施九大类229个城建项目,努力打造现代化新城区。
——精美规划城区,完善功能布局。根据XX市新的城市总规,进一步明确我区的城市定位,瞄准国际一流水平,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先导性和科学性,坚持城市规划、空间规划、产业规划、人口规划有机结合,追求整体化规划、一体化布局,确定一套适合于我区自身发展特色的规划。坚持建设品质城区,力求一
草一木汇聚城乡美景,一砖一瓦彰显靓丽新城,着力打造“XXX的江南”。
——精密对接交通,汇聚优质资源。建设XX路跨XX铁路大桥和XX路下穿XX铁路涵道,拓展我区与新城的连接通道,接受新城辐射;建设XX路、XX路跨XX河桥,促进与CZ工业园区的连接,实现资源共享;建设NMC大道和KF大道,加快KG产业园与KF区主城区对接;建设XX铁路专线,完成SL大道、HH路等与HJ路的连接,打通XX科技产业园对外运输通道,形成与周边融合之势。
——精致打造片区,集聚人气财气。围绕NMC核心区、XY公园周边、企业服务中心周边等三大重点区域,加快项目建设,拓展城市新空间;着力改造提升ST路与HH路、HT路与YB大道交叉口两大节点,改造XM路,打造城市新商圈;开建JT商业广场、XX生活广场等重大服务业项目,加快YW小商品城、YF时代广场等在建服务业项目建设,竣工运营MF商业广场、DCJ家居广场、YD商业广场,推动商务办公、品牌经营向SZ路和XY大道集聚,打造成独具魅力的“财富长廊”。
——精心建设园区,提高承载能力。加大“五大园区”建设投入,致力形成错位竞争、各具特色、同步提升的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出口加工区XX大厦,建成ZH大厦,创成综保区;推进XX新科技园等项目建设,增强GJ园区服务经济功能;启动留创园一期扩展部分建设,完善二期工程,提升孵化能力;全力做好YJ科技产业园新扩部分规划编制工作,加快铁路专线、码头等物流大通道建设;建成航空口岸海关国检业务综合楼、边防业务楼,提升空港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