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重点镇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刚才,几个县区做了交流发言,昌林同志对今年重点镇建设作了具体安排,大家要抓好落实。下面我主要强调三个问题。
一、要把重点镇建设作为完善城镇体系、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一环来抓
近年来我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形成了一些总体思路,就是要坚持把李克强总理打造“秦巴明珠”的指示作为长期战略,把中心城市建成区域中心、生态宜居城市,把县城和重点镇做优、做精、做美,把新型社区建成群众安居乐业的场所,构建四级城镇体系;在路径上坚持集约生态、就近就地;在建设重点上突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力。
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城”为行政地域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为商业的概念,即商品交换的场所。我国建“镇”的标准也经历了几次调整,小城镇上联城市、下联农村,是城镇体系的关键一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我市自90
年以后,小城镇发展加快,先后下发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加快重点镇建设的实施意见,94
年建制镇和乡村集镇发展到434
个,96
年撤区并乡建镇后又经历了四次改革,撤并到157
个镇4
个办事处,这次镇村综合改革还要撤并28
个镇。
我市集镇总体规模小、人口少,难以形成人口、基础设施、生产要素的集聚,难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集镇缺乏辐射能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有限。大家看到我市的城乡边界非常明显,出了城市就是农村,基本上都没有过渡带。撤并后我市还有129
个镇,这么多的集镇都齐头并进是不现实的,推进新型城镇化也不能搞遍地开花、星罗棋布,必须突出重点。从2011
年起,省上确定了31
个重点示范镇、31
个文化旅游名镇;我市除了恒口省级示范镇、4
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外,确定了12
个县区域副中心,这是我们的重点,目的就是要集中资源、集中力量来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今天17
个重点镇的书记或镇长来参加会议,一定要明确,重点镇决不是一种荣誉,决不是背后的一点投资和项目,重要的是我们要建什么?要在哪些方面示范引领?有的镇规划建设的思路还没理清,重点不突出,精力不集中;一些项目进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支撑薄弱;一些镇的管理水平没有大的提升,群众建房没有规划、没有特色,脏乱差的现象依旧;少数县对重点镇建设还不够重视,重点镇的形象变化不大。
总之,要把重点镇建设作为完善我市城镇体系,加速城镇人口聚集和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17
个重点镇来带动全市小城镇建设整体上台阶。
二、要抓住关键努力建设生态宜居、富有特色的重点镇
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重点镇建设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完善城镇功能,坚持产城融合,让重点镇宜居宜业,富有特色,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首先,要遵循规划这个“纲”。规划是城镇化建设的龙头和先导。要高度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及规划的特色,统筹考虑山水、田园、乡村等要素,把城镇融合到山水间,通过基础设施串联、公共服务的覆盖,打造山水相依、山环水抱的集镇,实现“河在镇中,镇在山中,房在林中,人在绿中,移步见景,处处美景”,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环境。
在落实和执行规划的过程中,一要把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规范性真正建立起来;二要搞好建筑规划设计,不能搞模仿、复制,缺乏文化、缺乏特色、缺乏人文、缺乏美学观念,建筑物千篇一律。要加强规划的衔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等“多规合一”试点,强化规划的执行力和严肃性,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其次,要突出特色抓亮点。特色是城镇的魅力。我市城镇都
在山水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明清时期依托汉江航运形成了紫阳、流水、焕古、恒口、蜀河、白河等繁华码头,现存紫阳北五省会馆、旬阳黄州馆、石泉江西会馆以及散落在沿江县区的天主教堂遗迹都显示出汉水文化、码头文化、宗教文化、船帮文化浓厚的文化底蕴。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独特的地方特色正逐步褪色、掉色、失色,一些古老的有传统特色的建筑、一些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被单调的新建筑所淹没,有共性缺个性,要下力气挖掘历史积淀,留住这些历史记忆、保护这些文化元素、彰显这些文化特色。重点镇建设决不能
“摊大饼”,要依托独特资源优势,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要求,塑造重点镇的独特魅力。
第三,要围绕“宜居”完善功能配套。建设为要,宜居为本。如果城镇建设偏离了宜居的方向,就与群众的要求背道而驰了。要建好路网“骨架”,抓好与高速公路和国省道的衔接,结合实际发展公交系统,县城到县域副中心镇要开通公交。要抓好集镇供水、污水、雨水、天然气、电力、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网的建设改造。要加快环保设施建设,沿江重点镇和新型社区要率先建成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要加快教育、文化、娱乐、卫生、体育和社会保障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镇服务功能。
第四,要围绕增收抓产业。产业支撑是城镇发展的内在动力。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宜商则商的原则,发展旅游景观型、绿色产业型、商贸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等特色小镇;根据资源、地缘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适合小城镇的优势、特色项目,深入挖掘推广地方特色产品,提升小城镇的人气和商气。要与园区建设结合起来,发展协作配套的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要与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结合起
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乡村休闲度假产业。同时,要提升城镇商贸、物流、信息、金融、房地产和家政、物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增强城镇发展活力。
三、要推进重点镇建设和管理创新
思路决定出路。重点镇发展的动力从哪里来?只能从改革中来,从创新中来。
首先要在融资模式上创新。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和上级项目支持,综合运用保障性住房、移民搬迁安置、棚户区改造、生态建设项目等政策。要切实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指标,开动脑筋、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实现土地和资金“两个平衡”;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建设,探索建立公共私营合作制模式的融资新机制。目前,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
模式代表了今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一个基本方向,各级各部门要切实重视起来。这项工作请市发改委、财政局牵头,先选择几个项目开展PPP
模式融资试点。
其次要在管理模式上创新。镇、村一级的管理,主要靠依法管理、村民自治。要积极探索逐步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引导集镇居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群众的生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一方面要靠环境改变人,一方面教育、培训、指导和政策扶持要跟上,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科学知识和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教育,转变人的思想观念、提高人的能力素质。
市上重点抓中心城市建设,重点镇建设的责任主体在县区,要落实“一镇一套方案、一月一巡查、一季一点评”的推进办法。市上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奖惩机制,年底比成效、比经验。要努力把石泉后柳、旬阳蜀河、白河桥儿沟等有一定基础的重点镇,打造成在全省叫得响、区域有影响、具有引领作用的示范镇。各县区都要在重点镇建设上抓出特色、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