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青年代表在亚非青年发展论坛发言演讲稿
中国青年代表在亚非青年发展论坛发言演讲稿
演讲稿具有观点鲜明,内容具有鼓动性的特点。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用到演讲稿,你知道演讲稿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青年代表在亚非青年发展论坛发言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尊敬的贺各位领导,各位青年朋友们:
大家好!
我是中国铁建中土集团的李刚,非常荣幸能够作为与会中国青年代表在这里发言。
在昨天的活动中,我们已经参观了铁道兵纪念馆和中国铁建展览馆。中国铁建是中国特大型综合建筑集团,20xx财富500强排名58名,经营网络和业务覆盖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20xx年10月,我作为万千中国铁建青年中的一员,被派往东非大陆坦桑尼亚工作,很荣幸的成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最早走出国门的青年之一,这一待就是五年。
当我踏上非洲大陆的时候,首先学会的两个斯瓦西里单词就是“江宝(Jambo)”“拉菲克(Rafiki)”,中文意思是“你好”“朋友”。那年我刚下飞机,推着行李车四顾茫然的寻找前来接机的同事。这时,一位黑人小哥拍了拍我的肩膀问道:“江宝,你是不是中国人?是不是在寻找你的伙伴?”当时的我就像抓到救命稻草一样,连忙点头答应。然后他说:“坦桑尼亚和中国是拉菲克,你不用着急,我来帮你。”刹那间一股暖流充满胸膛,作为一个性格腼腆的中国人,我第一次主动去拥抱这个陌生的兄弟。后来我才知道,这位热情、真诚的小哥来自坦桑尼亚南部,父母都曾参加过坦赞铁路的建设,深知五十年前中国在很困难的情况下帮助坦桑尼亚、赞比亚修建铁路的友情来之不易,上一代人之间的友谊随之也就延续到现在。
五十多年前,我所在公司的前辈,也是一群和我们年纪相仿的青年,他们渡过万里重洋,远赴非洲,与大洋彼岸的非洲兄弟同心协力共建了举世闻名的坦赞铁路。如今,这条铁路仍正常运行,列车上熠熠生辉的中国铁路标志和长眠在铁路旁的那69名中国专家,正见证着坦赞两国人民生活的沧田巨变。
今天,我们再一次和亚非兄弟姐妹一起,修铁路、架桥梁,抗击灾害,抵御疾病,建立互信,发展友谊。强台风“天鸽”过境后,我们与受灾人民一起共建家园;在昆仑山脉脚下,巴基斯坦的有志青年正和我们一道,建设着喀喇昆仑公路项目,让这条中巴友谊之路永葆青春;在孟加拉的冬天,有中国铁建青年送来的爱心冬衣。正是这点滴之间的真情,才会有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铁路贯通南北、一段段公路连接你我。
有一次出差,前往坦桑尼亚北部供水项目工作。我们经过六个小时公路、水路、山路的颠簸,来到了项目所在地。一路上看到很多小孩子光着脚,斜跨着布包,头上顶着水桶,看到我们就使劲的挥手,大喊China。当时我很好奇,我一个外来的人为什么受到如此的欢迎?和我们一起参加现场考察的水务局官员笑着告诉我,这个地区紧邻维多利亚湖,但是因为没有供水设施,很多人家吃不上水,而且由于远离城市,孩子们没有学校可上。多亏了附近施工的这几家中国公司,他们为孩子们建学校、捐桌椅和课本,为社区修道路、打水井,做了很多好事。在这里,中国人个个都是大明星。
中国人讲,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在海外奋斗的中国青年有责任、有义务尽其所能去帮助当地,这也成为中国铁建在海外青年交流的一项重要举措。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前夕,60名尼日利亚高中毕业生,在中国铁建中土集团的协助下,公派赴中南大学和长安大学进行4年本科学习,这不仅是落实中非命运共同体、南南合作的要求,更是帮助亚非地区提升专业人才技能,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为亚非地区交通事业现代化贡献中国力量。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互动交流、增进友谊,碰撞思维的火花,共同为亚非青年发展凝聚力量。青年是推动亚非友谊的使者,青年间的.合作交流是亚非合作的基础。为此,我谨代表致力于推动亚非青年合作交流的中国青年提出以下倡议:
我们要传好亚非友谊接力棒。亚非友谊是老一辈亚非人民同舟共济、风雨与共的宝贵财富,亚非友谊也是新一代亚非人民历经考验、同心合作的智慧结晶。作为亚非青年,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使命将亚非友好的接力棒传下去,让亚非友谊历久弥新。
我们要作好亚非合作的践行者。青年智则国智,青年强则国强。亚非区域将在更高水平、更广领域展开全面合作,这就要求我们亚非青年伏下身来、埋起头来,专心钻研、爱岗敬业,互相之间加强合作,深挖潜力,优势互补,作好亚非合作的践行者。
我们要争当亚非未来领军人。“一带一路”倡议、南南合作为亚非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广袤舞台。为亚非地区的繁荣而工作,是我们一生难得的际遇,唯有锲而不舍、专于一心,才能聚沙成堆、滴水成海,成为行业翘首,独领风骚。
各位青年朋友,我们青年一代承载着各国人民的热切期盼,肩负着时代赋予我们的发展使命,相聚在最美的北京九月。回首过去,硕果累累,催人奋进;展望未来,其道大光,大有可为。让我们携手并进,砥砺前行,再续亚非合作新篇章。
最后,祝本届亚非青年联欢节取得圆满成功!祝本次亚非青年发展论坛取得丰硕成果!祝与会的各位青年朋友前程似锦!梦想成真!
谢谢大家!
第二篇:7位代表在首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开幕大会上发言
7位代表在首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开幕大会上发言
2010-10-27 10:24:14 来源: 人保部网站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10月22日上午,首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在北京开幕,来自人才工作实践领域的7位代表作了大会发言。
一、宋丰景(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聚全球英才,建世界城市 在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建国六十周年系列庆典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以后,在新的起点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世界城市是国际化大都市的高端形态,是具有影响力的决策控制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信息集散中心、国际活动中心和人才的聚集中心。人才状况既是判断世界城市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建设世界城市的根本保证,因此建设世界城市必须将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上,统筹谋划,积极推动。
世界城市的人才资源特征。人才资源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直接推动力,是促进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的催化剂,世界城市的发展对人才资源的推动,结构复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分析纽约、伦敦人才资源状况,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第一,高端人才聚集。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高端形态的世界城市,往往聚集了大批的高端人才和世界级的专家,人才层次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城市的创新水平和活力,也决定了城市的世界影响力,世界级的大师本身就成为了他所在城市的标志性任务和世界名片,在过去的研究过程当中,我们往往过度重视世界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在世界城市的影响作用,而比较少的关注标志性人物。标志性人物在世界城市影响力方面更占有根本性。第二,高素质的人口,是培养造就高端人才的人力资源基础,也是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环境。世界城市往往一般有高素质的城市人口,2000年纽约、东京、伦敦25以上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超过了12年。第三,高水平的创新能力。世界城市往往是全球的创新中心,创新能力是人才资源素质的根本体现,世界城市发展不仅需要高端的技术人才,更需要领导产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理论创新,理论创新的创新型人才,2002年纽约、伦敦、东京,分别分布在企业当中的研发人员的比重分别达到了79.8,88.7,65.8,而北京在2008年仅仅为51.5,专利授权量是衡量创新活动的重要指标,根据全球竞争力报告,获得国际认可的专利申请两前五名城市,分别是东京,大阪、巴黎、伦敦、纽约。第四,国际化的人才队伍。符合世界城市的高端人才队伍,一定是一支国际化的人才队伍,国际化的人才队伍要具有全球视野,全球眼光,能够及时了解跟踪本领域最新前沿动态,要熟悉和掌握国际规则、国际惯例,能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价值标准下的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跨国文化交流和创新领域。
建设世界城市打造适应世界城市要求的高端人才队伍,必须认真贯彻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使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第一实施以产业为导向的人才聚集战略,产业是人才的根本,有什么样的产业就会吸引造就什么样的人才,产业结构决定人才结构,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全球产业结构正处在一个调整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北京的优势,综合考虑北京资源环境限制,打造世界级的高端人才就必须大力推动产业发展的高端化,使北京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研发创新中心,坚持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方向,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金融信息研发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推动中低端产业,资源消耗性产业向周边转移扩散。以市场为基础,以企业为主导的人发展战略,是人才成长规律的根本要求,人才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调剂,需要通过市场竞争来发现能量,需要通过市场竞争来检验和激励,要不断完善适应世界城市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要建设符合首都产业特点的专业人才服务制度,既要建设覆盖北京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人才市场体系,也要建设瞄准世界高端人才的国际人才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机制是实施以市场为基础的人才发展体系的关键,人才流动不畅,人才部门作用,单位作用,区域作用,论资排辈等现象严重制约着人才的发挥。要不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完善企业用人机制,建立单位自主用人,人才有序流动的市场运行机制。当前由于企业的用人单位,尤其是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不落实,用人责任不明确,导致人才配置效率不高。
通过政府主导,实施高端引领,实现人才跨越式发展,尽快建成世界城市,适应世界城市要求高端人才队伍的关键,政府调动各种资源,实施重大人才工作,加大高端人才的培养机制,迅速提高人才队伍的层次和水平,同时进一步带动人才队伍的整体发展。实施请进来送出去的国际化战略,持续引进一批能通过技术,引领新兴学科,带动新兴产业,具有全球视野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不断提升首都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制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吸引政策,完善社保、医疗子女入学等配套政策,跨国跨地区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各类人才的优势,国际竞争,加强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实行企业的合作,推动首都人才参与国际前沿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加强出国人员的管理和服务,积极引导其学成回国创业。
通过实施特殊政策,建立特殊机制,打破传统体制机制,为全国人才队伍建设,探索道路提供经验。体制机制创新是人才科学建设的关键,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积极促进事业单位改革,借鉴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改革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直接控制,在科研等事业单位,积极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全面落实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流动等方面的权利和责任,转变职能,将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的工作落到实处。创新科研管理,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完善科技投入机制,改变经费投入方式。在人才特区探索建立独立运行的非政府的专业评价体系,完善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机制,克服考核当中的短期化,简单化。营造学术自由,学术民主的良好氛围。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创业环境,建设全新的创业机制,建立从创业项目植入,到发展转化的全过程服务体系,对于传略性新兴领域的重点创业项目,进行保姆式的孵化,创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建立股权投资为核心,形成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金融体系,可以用银行信贷专用机构,以及各类投资机构在人才特区的设立和发展。
建立高端人才的国际化流动机制,要根据国际人才的层次,为国际高端人才在京生活和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法律保障。
二、陈月明(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全力造就优秀人才队伍,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
国家电网公司成立于2002年12月29日,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电力供应的使命。经营区域覆盖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国土面积的88%,供电服务的客户超过十亿人,拥有菲律宾国家输电网25年特许经营全,资产总额近两万亿元,管理员工125万人,2009年,完成售电量2.3万亿千瓦时,营业收入1.3万亿,名列全球财富五百强企业第八位,今年5月中央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国家电网公司认真学习,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才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力支撑了国家电网公司的快速发展,借此机会简要汇报国家电网公司人才工作的情况。
(一)坚持规划引领,确保人才队伍建设的科学性,国家电网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模大,技术高,专业链广,科学规划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前提,我们坚持规划引领,用规划指导计划,既保证当前的人才需要,又着眼长远发展的人才储备,不断提高人才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十一五期间,我们组织实施了1551人才培养计划,等九个专项人才培养计划,产生八百个公司级优秀人才,为西部电力企业培养了1300多名管理技术骨干,培养技师,高级技师5.5万名,坚实的人才保障,保证了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按照中央要求,加速培养高素质的领导人才,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预计电网建设投资达到1.2万亿元,售电量年均增长11.11%,劳动生产力年均增长14.1%,高素质的领导人才是完成十一五发展任务的重要保证,我们贯彻中央要求,深入推进四好领导班子构建活动,着力提升各级领导班子的领导力和执行力,通过组织选拔,竞争上岗,公开招聘等方式,积极探索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引进国际国内先进企业的考核方式,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考评体系,我们面向全球公开招聘选用了六名二级企业的高管,实行金融企业80%以上中层领导干部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完成高管人员境内、境外培训,和GE,IBM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的高管人员学习交流机制。进一步完善后备青年干部党校培训制度,05年以来培训后备干部370名,目前国家电网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作风好,领导力强,执行力强的高级管理推对,为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国家一流企业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
(三)培养国际一流科技人才,国家电网公司建成投晕的特高压交流实验示范工程,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直流输电核心技术,具备了从特高压实验研究,成套设计,设备研制,工程建设到运行管理的综合能力,占领了世界电网发展的制高点。特高压工程的成功不仅取得了技术上历史性突破,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大批世界级的专业领军人才,目前我们我们有十名具有国家影响力的专家,三百多名高端技术人才,六千多名实验检修运行等专门人才。特高压交流电压被推荐为国际标准。我们公司有三十多人进入了国际电工委员会,增强了我国在国际电工领域的制定标准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四)开展国际业务,培养国际化人才,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成功获得了菲律宾国家电网的25年特许经营权以后,我们组织了一支由25名业务骨干,专业管理运营团体常驻菲律宾。公司国际业务的拓展,锻炼造就了一支适应国际化业务的管理和技术队伍,目前我们拥有160名国际化高端科技人才,200多名经验丰富的国际化管理人才,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持续开展全员培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增强员工工作能力的重要措施,我们根据各层级员工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大规模开展全员培训,我们成立了国家电网公司管理学院和技术学院,建立健全公司总部区域省公司,地市公司,三级培训体系,统一编制培训教材,统一设计培训内容,统一建设远程培训系统,加大一线技能人员和新进员工的培训力度,加强班组长培训和学习型班组长建设,05年以来,累计投入教育经费131亿元,完成员工培训1120万人次。
(六)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为人才成长创造条件。建立了,以提升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以竞争择优为核心的选拔任用机制,以鼓励创新为核心的薪酬激励机制,全面推进人力资源环境理念创新,用科学的机制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稳定关键人才,培养优秀人才,引进紧缺人才,拓展各类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十一五期间,我们共招聘了博士生893人,硕士10700人,新增了9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三十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
回顾这几年的人才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使国家电网的事业得到跨越式发展,我们近几年来的发展,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的优秀人才。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制订了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人才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任务。刚才张德江副总理和尹蔚民部长做了重要讲话,我们将按照张德江副总理的讲话要求,在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资委等有关部委的指导下,继续深入领会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张喜武(神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实施十大人才工程,打造能源领域一流人才队伍
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打造综合能源的一流队伍。大家都知道神华集团是以煤炭为基础,煤矿、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煤质油综合性能源企业,神华集团1995年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煤炭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经销商。目前全集团拥有20万职工,总资产5300亿元,2010年列入世界五百强356位,中国企业二百强第九位,盈利水平连续六年在中央企业名列前茅,神华拥有八个煤炭公司,拥有投入和在建的电厂4600万千瓦,拥有1100公里的铁路,1.2亿吨吞吐能力的自营港口和三百万载重的航运船队,建成投产了世界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吨级神华煤示范工程,和世界上最大的煤化工项目,神华包头示范工程。预计今年神华的煤炭产量将达到4.2亿吨,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发电1600亿千瓦时,营业收入将达到两千亿,全年预计利润将超过六百亿元,缴纳税费430亿。
汇报的第二方面,神华的人才发展战略和人才工程建设。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给我们企业带来的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和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努力把神华建成国际一流的综合能源企业,神华集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确立并大力地实施神华的人才战略和人才工程建设,神华人才工程的目标,就是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打造一支能够在能源领域,踢世界杯,捧世界杯的一流人才队伍。神华的人才观就是五湖四海纳人才,人人是人才,人尽其才,神华人才发展要坚持的四优先选择,就是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优先开发,人才投资是效益最好的效益,要优先投入,优先选用符合神华科学发展要求的人才,优先开发高端人才的原则。神华要建成十大人才工程,是神华人才战略的支撑和抓手,包括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总部员工素质登高工程,后备人才工程,教育培训工程,人才信息化工程等等。
三是以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为平台,打造人才特区,创造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从08年开始,神华集团抓住中央实施千人计划的契机,投入了27亿元,在北京昌平,未来科技城建设了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神华研究院,神华管理学院,三维一体的创新创业基地,同时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为组建高水平的研发和顾问团队,使低碳所起步时就站在国际能源化工领域的高起点上,我们解放思想,给平台,给带动,以诚心,事业心和爱国心,打动人才,珍惜人才,我们先后七次组团赴美国、欧洲国家引进了长期在美国通用电器,陶瓷化学,美国国家能源实验室等知名的跨国企业和研究机构,九名科学家,其中八位已经进入了入选中央的千人计划,担任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的所长,是科洛斯,是原美国UP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曾获得国家石化行业的领袖奖,聘请了199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罗道夫,担任研究所的顾问。还精心从海外引进了11位35岁以下,达到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标准要求的人才。
同志们、朋友们,我们以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为平台,积极的探索适应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之路,加快创新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把低碳所打造成为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神华人才特区,这个特区一是实行高度的授权和管理体制,低碳所实行所长负责制,集团似管似不管,管所长,管战略管预算,管结果,不管资金支配,不管运行模式,学术技术委员会,在科研课题立项,评审验收,研究所运行情况评估等方面具有决定权。所长负责日常的运营,有充分的人才物质主权。二是特性特事特办的沟通协调机制,集团建立了低碳所联系会议和协调联系人制度,每月召开一次联系会议,由集团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主持,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对紧急问题开绿色通道专题研究,保证低碳所的大事要事急事都在第一时间解决,集团主要领导还不定期的到低碳所与专家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三是实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充分的信任,根据其研究的方向,放到重要和关键岗位上,让引进的人才,有职有权也有责,低碳所每年可根据专家实际的研究需要,选择三到五名,有潜力的年轻的科研人员送到国际科研结构培养,科研结果转化为产生的经验效益,成果的主要发明人可以按一定的比例提成,研究人员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一经采纳,按照所提建议的价值实现重奖,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四是实行长效开放的科研管理机制,集团每年提供足额的科研经费,并逐年递增,低碳所科研成果转化产生的经济效益,按一定比例返还给研究所,在集团确定的研究框架下,专家可以根据特长和兴趣,自主选题,自由开展科研,集团鼓励低碳所与国外研发机构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在这种体制机制下,近两年低碳所的科研经费和实验室投入了六个多亿,启动了九个国际前沿的科研项目,申请了4项专利,为战略高科技制高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在神华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神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体会到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综合能源企业,要靠战略引领,科技助推,安全保障,管理提升,文化培育,但说到底要靠人才,靠全体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我们体会到加快实施神华的人才发展战略和人才工程建设,并纳入神华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是落实科学发展,再造神华,五年实现经济总量翻番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我们体会到神华集团作为综合能源,行业参与竞争能力的国家队,要更好的承担起保证国家能源按照,引领和带动行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就必须大力创新,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抢占人才科技的制高点,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开拓创新,顽强的拼搏,为建设人才强国,为建成国际一流的能源企业而努力奋斗。
四、李和风(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局长):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管理机制探讨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级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我们在人才这个工作实践当中,有了体会和认识,主要归结起来有这么四个方面。
第一就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首要是遵循规律。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要认识和尊重规律,也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人才工作也是这样,我们以我们院里面630位最杰出的科技人才为样板,开展了杰出科技人才成长历程的研究,也得出了有关杰出科技人才成长的规律,我们得到了一张有关科技人才职业发展的轨迹图,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年龄段,科技人才科研能力所呈现出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比如说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在31到35岁之间,应该是科技人才的科研活跃期,在36到40岁之间,他们的成果产出逐渐达到高峰,到41到45岁就成为了科研的中坚力量。我们把科技人才成长的整个过程,也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就是参与阶段,第二是独立阶段,第三是发展阶段,第四是跨越阶段,而且每一个阶段都有他的特征联系,我们也可以用科技活动舞台,来对这几个阶段进行描述,那么在每一个活动舞台上,我们的科技人才,他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在每一个舞台,或者说在每一个发展阶段,我们科技人才对于他的能力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参与阶段,我们可能更强调的是团队的合作精神,在跨越阶段,我们更强调需要有战略眼光,沟通和协调能力。那么在这里,我们给出了一张表,这个表里面列的是大家熟知的,对22位诺贝尔物理奖年龄的统计,大多是25到30岁之间,与我们的年龄阶层也是非常一致的,所以我们说科技创新主要的群体是中青年,我们院里现在35岁以下的科技人员已经占到科技人员总数的47.6%,将近一半。他们都是我们院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力量,为了更好的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我们也开展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环境的研究,在这里我有两张统计表,我们发了一些调查问卷收上来了两张表,左边这张是关于现有各项需求的调查,我们青年人才反映,比较满意的,或者在所有项里面他感觉最满意的是我们院里面的一个较好科研条件和环境,这是他最满意的,不满意的相对来讲就是住房,还有带薪休假的政策,那么在环境里面,各种因素来讲他们觉得很满意的,学术民主,自由,鼓励青年人员创新,还有就是科研团队中青年人员所占的比例,相对来讲不太满意的,有对青年人才给予科研经费的支持,还有就是青年人才公平参与,科研经费,对青年人才培训和教育这几方面还有待加强,我们通过研究,我们就可以最后得到一个结论,影响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主要因素,可以归为这四个方面,一个是学术环境,第二就是科研机构管理的体制,第三就是职业发展和流动机制,最后就是激励政策。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我们建立青年人才的培养体系,就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所以我们也在这个体系里面,我们青年人才的培养体系里面,我们对于不同阶段的青年人才都给予了相应的支持项目和计划。
第二个方面的体会和认识就是转变观念,第一就是要由追求花瓶效应,向发挥人才效应的转变,把引进人才作为政绩指标或形象工程,必然会导致国内人才市场的恶性竞争。第二是由高薪引人,向事业发展吸引人才,第三由外来和尚好念经向土洋并重改变,海归和本土人才要一视同仁,更要处理好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关系,第四个就是由人才流动向鼓励流动,防止流失转变,人才流动是否会造成人才流失,美国的学者说过,不要把人才当成一座水库,应当作为一条河流来管理,不要期待他不流动,应该管理他的流速和方向,所以要树立有利于人才价值实现,和保证人才有序流动的良好机制。第五就是由管人向服务观念转变,坚持以人为本,重视调查研究,注重营造环境,科学环境决策。第六就是由大包大揽,不管不顾,向保障与关爱并重转变,人才生活保障,从一个计划经济的时期一包到底,和现在实际存在的基本自理走了两个阶段,要向关爱和保障并重,要引导他们适应国情,面对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压力。所以要树立适合本组织事业发展的人才观非常重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就是人才优先,科学发展,以人为本,要制度为要,环境为重。
第三个方面体会,就是环境建设的关键,完善体制机制。以用人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创新科技人才的使用机制,科学院是鼓励公平竞争,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我们在98年在全国率先使用了聘用合同制,01年又开始实行竞争上岗,岗位聘用制,后来我们全面实行了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制度,营造了一种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同时我们也注重突出合理使用,让人才各展所能。针对不同的人才类型,使用了不同的岗位聘用方式,比如说一些骨干人才我们使用的是岗位聘用制,这种形式就相对稳定,按照阶段性的科技需求,聘用博士后这样的人才,我们就实行了项目聘用,海外人才我们也使用了短时间聘用的方式,体现了不求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我们也推动有序流动不断优化人才配置,主要是从我们聘用的合同这方面来体现,我们签订的合同,既有长期聘用合同,又有以固定期限的聘用合同,对于企业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也是长期聘用合同,对于一般的工薪骨干,我们要适度的流动,青年人才要鼓励竞争,短期的聘用合同。
同时我们也坚持正确激励的导向,针对不同工作性质采用不同的结构比例,根据不同的学科,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比例,来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动,比如说我们对一些基础研究领域,希望他能够潜心做研究,相对要增加稳定薪酬这块的比例。我们也加强了分类指导,增强了人才激励的针对性,实行了法人的年薪制,对千人计划的特殊尖子人才实行了协议工资制等等。
最后一点就是人才工作的目标,还是要建设一流的队伍。科学院目前正在实施的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这个工程我们是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及不同的成长阶段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人才成长。比如青年人才我们就要着眼未来,对于区域人才,我们研究所还有在各个区域的,西部的、东部的,有东北的等等,区域人才的强调的是区域系统,统筹发展,对于海外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创新的活动规律,加强各类人才规划的系统整合有机的衔接,主要分成四大计划,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计划,造就科技领军人才为目标,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以青年人才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为基础,海外人才引进,国际交流人才培养计划,支撑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这些计划里面都包含着相互之间有机联系的一些项目。通过这些一些人才的举措,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我们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们可以说科学院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已经造就了一支结构合理,动态优化,富有活力的人才队伍,从一些具体的数字来看,凝聚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青年人才。举几个数据,到目前为止我们科学院千人计划,目前达到了780人,百人计划从94年开始实施,我们已经支持了1846个,这些人才目前都是我们科技创新一线的骨干,创新团队我们也组建了92支团队,另外海外知名学者,我们也引进了351名。队伍实现了动态的更新和优化,队伍的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我们09年的数据和05年做了对比,我们发现我们队伍年龄的结构,学历的结构,学位的结构等等都有了很好的优化。第三个就是人才竞争力显著提高,在我们院里面工作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占全国的比例达到37.5%,在科学院系统工作的,院士占总比例达到39.6%,创新群体占到总数的36.6%,千万工程14.5%,而我们科技人才科学院的总产量占全国相应总的不到1%。
第三个我想汇报一下制定人才队伍发展战略规划,我们要做好未来五年,十二五的规划队伍发展规划,我们任务人才规划核心,必须与整体的科技布局,重点零距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为科技事业发展,制定人才规划基础必须要了解各领域的人才资源情况,我们组织专业了两对中科院能源信息等14个重要领域的人员分布,研究所参与度人员结构,聚集度,人员规模适合度,组织方式适合度,配置等进行分析和研究,我这里给出了数据,这些数据,或许还是非常有难度的,因为大家知道一个研究所不能推动他的名字来判断这个研究所里的科技人员究竟是哪个领域的,实际上我们得到这样一些数据,要通过研究所来确认,他是属于哪一个领域。所以这些数据对我们做好规划的制定,下一步人力资源的配置都非常有意义,根据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按照科技布局到重点领域,到研究所这样一种人力资源的结构。我们可以归结为我们建设一流的科技人才队伍要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要长期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更要为人才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本次中国人才发展论坛召开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人才问题,推动人才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衷心希望与社会各界的的合作,为实现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共同努力。
五、易军(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中国建筑人才战略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是国有骨干重量企业,中国建筑在完全竞争的国内国际建筑市场中奋力拼搏,走出了一条人才强企之路。从2006年起,中国建筑连续五年进入世界五百强,且排名不断提升,2010年,排名位列187名,并连续两年,成为财富杂志中国地区最受赞赏的五家企业之一,在中国五百强排名中名列14位,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人,再次获得荣誉,制定十二五规划中我们贯彻了全国人才会议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把人才强企作为人才强国的系统工程加以推进,为此中国建筑提出了要通过实施人才战略,努力将中国建筑,建设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地产企业集团。我们全面实践具有中建特色的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人才战略,努力成为中国建筑及地产行业优秀人力资源的代表者。以建设复合型的领导队伍,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搏杀出来的,中国建筑既需要企业家,也具备了培育企业家的土壤,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员,既要符合现代企业领导人员的职业素质标准,也要符合党员领导人员的政治标准,因此在领导人员的培育和使用方面我们一直大力推进复合型人员建设。目前中国建筑具有复合经历的领导人员占29.4%,十二五期间我们要以培养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意识,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领导人才为目标,全面提高领导人员应对未来改革变革,引导企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在已经建立的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培训发展,考核评价,分析关系体系下,以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为重点的培训力度,继续推进领导人员能力的培养。具有海外经历的领导人员,由目前的18.9%,提高到30%,在机关层面统一建立并调用的领导人员后备中,60后的成熟人员,70后的培养使用型人员,和80后的潜力人员,形成合理的梯子结构。
项目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中国建筑每年项目近7000个,遍布海内外。创造了深圳国贸大厦,帝王大厦,中央电台新大楼,这些项目之所以能够顺利的实施,得益于我们项目管理理论的创新和队伍的建设,在实践中,我们总结提炼出了项目化施工,打造了一支代表行业先进生产力水平的专业化职业化项目经理队伍,十二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制度有限创新机制,全方位实现项目经理职业能力和资质等级评估认定计划,在国家职业资格基础上,设立企业项目经理职务序列。以中国建筑标准化管理手册为主要内容,开展项目经理职业培训升级工作,到2015年,要努力培养达到公司评估政策标准的项目经理拔尖七万名,使公司项目经理的职业数字和项目管理水平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引领行业进步。
建设富有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按照中央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要求,中国建筑将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此中国建筑每年将加大选定国家课题,科技攻关项目作为高端人才的培养平台的力度,计划到2015年,力争新增国家级专家25人,其中院士一至两名,巩固并不断提升中国建筑在行业中的国际领先地位,知识国际创新人才工程,重点在智能建筑设计与建造,绿色施工,项目节能减排等领域,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准确把握行业科技发展主流趋势,和专业国际发展方向,推动企业国际进步的研发人才,同时大力培养中青年技术带头人,以各单位总工程师,大型项目,技术总工为核心,组建多个新技术创新及运用专业团队,到2015年代表行业先进水平的研发团队人数达到600人,具有使用技术创新与运用能力的骨干科技人才4000名以上,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外人才队伍,中国建筑1978率先进入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自2009年底,在海外累计签订合同额696亿美元,实现了投资额219亿美元,完成营业收入540亿美元,创造利润46.6亿美元,建设投资了五千多个项目,其中一大批项目,已成为了当地标志性工程,中国建筑三十年海外经营的经验表明,能否培养和拥有一批国际化的人才队伍,是能否成功实施跨国经营的关键。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国与国的竞争很大程度体现在大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又体现在人才的竞争,得人才者得天下,同样体现在今天的跨国竞争中,为此按照中国建筑,争做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表率的引导和跨国指数达到30%的战略目标,我们将大力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深化与国际接轨的海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增强在全球范围内人力资源的能力,为了十二五期间实施大海外战略的整体部署,加强集团对海外人员选派培养,人岗配置的调控,把人文关怀和薪酬激励有机结合,建立国内外人才良性流动的循环机制,力争到2015年直接从事海外业务的各位骨干管理,与专业技术人员,由现在的4800人提高到7000人。同时还要加强集团总部工作的国际化水平,总部率先做到人才的专业化职业化和国际化,建设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筑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但中国建筑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顺应市场变化,实施管理层和劳动层两层分离,转型为管理和技术一级型企业,目前操作型人员只占集团的12%。十二五期间我们一方面要做好自有高技能人才培养,培养一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相对稳定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这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将采取治理标准,输出管理,认证使用的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关注新形势下,技能人才对价值取向和职业发展的诉求,到2015年要培养一支门类齐全,素质和技能良好的技师和高级技师队伍。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按照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统一部署,加快实施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人才战略,创先争优,努力把中国建筑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品牌,使之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国际建筑企业。
六、孟凤朝(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提升人才队伍能力,推动企业科学发展
中国铁建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经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国家急难险重工程的锤炼,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程承包商。去年在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排名133位,超过法国,成为全球第一的建筑公司。目前中国铁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铁路设计和建设公司,在高速铁路,高原铁路,高速公路,桥梁,隧道,城市轨道交通,及机电设备制造等领域位于领先地位,中国的第一条地铁,中国的第一条高原铁路,第一条高速铁路,第一条磁悬浮铁道,第一条海隧道都凝聚了我们铁建人的辛勤的汗水。十一五以来我们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素质显著提高,结构明显改善,能力大幅提升,为中国铁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以着眼前沿技术,推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中国铁建着眼前沿技术的研究应用,大力推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优先,大力提升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大力推选高层次人才参加国内外交流,到重大项目担任技术攻关负责人,使高层次人才的效能得到了充分显现,青藏铁路建设中,中国铁建更加承担了勘察设计任务,铁路建设中技术人员成功解决的高原缺氧,多年冻土世界性难题,取得了多项自主创新成果,数十项发明专利,同时青藏铁路工程,也荣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是工程建设领域,首次获得国家级的科技进步特等奖。坚持高端引领,大力提升高层次人才集成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必须立足时代前沿,跻身行业高端,高速铁路是当代铁路建设的牵引和方向,中国铁建发挥后发优势,结合国情,研究创新,培养出了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先行者,探索者,目前我们已经掌握了时速350公里以上,高速铁路的设计和修建技术,承载了具体部署设计和施工任务,成为我国高速铁路工程建设的主导企业。坚持市场倾向,大力提升高层次人才二次创新能力,是国家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增强竞争力的需要,形成了提升高层次人才能力和研发产品双盈的新格局。
围绕重点项目推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建设,中国铁建承担的国家级重点项目,和承担的重大技术专项,技术难点多,科技产量高。在项目实践中培养人才,立足项目是中国高层次人才成长的重要特点。我们让高水平人才上桥头进隧道,目前全系统90%以上的专业技术骨干常驻现场,成为中国铁建建成发展的强大支撑,正是由于高水平技术人才面向一线,大量的技术难题解决在一线,使中国铁建在科技研发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十一五以来,中国铁建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七项,国家勘察设计奖60项,土木工程大奖25项,中国工程建筑鲁班奖65项,国家级优质工程奖110项。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学习培训,建立相关专业的社会人才库和企业人才库,构建内外人才交流学习的联动机制,针对重点项目的技术难点,集中相应专业的院士和专家,组成咨询团队,在现场搭建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有效提升了企业人才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一批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南京隧道的锻炼,成为隧道工程建设的领军人物。十一五期间我们参加高校学习的人员,获得高级资质的人员,绝大部分来自项目一线,全系统各级领导基本上都有重点工程项目工作的经历。
面向企业发展,推进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高素质技能人才是中国铁建发展的基石,我们不断采取措施,大力推进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支爱岗敬业,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严把住口,优化队伍进口,把大中专毕业生作为技能人才引进的主要渠道,把人才市场招聘作为技能人才补充的重要方式,有效的改善了队伍的结构,为提高企业劳动生产力奠定了基础,强化培训,提高操作技能,以传帮带方式,加速提高技能人才的操作能力,通过职工院校,岗前培训,技术交流提升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有效促进了基层班组的生产力,十一五以来我们完成岗位培训22.7万人次,技能人才全部得到了培训。07年在全国钢筋工技能大赛中,中国铁建包揽了冠亚季军,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的迅速成长,对我们保证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提供了保证,多年来企业改革发展和人才建设队伍的实践,告诉我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党管人才以人为本,优先发展。必须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必须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龙头,在全球竞争和行业前沿技术上抢占先机,十二五及以后几个时期,我们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产业调整和生产节能目标,以高层次高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认真抓好聚才,育才,选才,用才,留才五个方面的工作,健全人才工作机制,改善人才成长环境,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为我国工程建设,经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七、王耀辉(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人才是中国未来30年转型发展的驱动力 今天我在这里很荣幸能够给大家介绍我最近的一些研究和体会,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人才是下一个三十年中国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们都知道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谈到中国进一步加大经济转型的力度,不久前国家发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了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为未来实施人才强国制订了系列的战略方针,这对于中国当前未来三十年,甚至更远将来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人才规划的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摆脱在全球化经济体系中体力劳动者和低端工作者的角色,由世界的制造中心,成为世界的创意中心,提高自身从国民到国家的整体素质。由区域大国变为世界大国,由经济大国变为经济强国。政府面临经济转型,遭遇重大挑战,处于重要发展时机,中国要重新审视过去三十年国家发展战略,制定新的战略,这个战略和人才战略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未来的发展,尤其是服务知识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人才将不再的是能源资金而是人才,因此在未来中国众多发展过程中,发展的趋势中,如何培养和使用引进,发挥人才对转型的驱动作用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我们通过这个人才纲要说得非常的清楚,而且是在整个三十个省市都做了现场转播,当时这个会议。这次人才发展的主要指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人才资源的总量,从2008年的1亿一千多万,发展到2020年的一亿八千万,这个数字大家可能都知道,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现在在受过教育占劳动人口的比例从9.2%发展到20%,这也是很大的提高,那么人才贡献力占国民GDP的总之也从18.9到2020年的35%,这都是非常大的提高。
下面我想重点讲一下,中国靠人才驱动的八大转型趋势,第一个趋势,就是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型,人口红利推动了中国过去三十年巨大的发展,这里面中国有两千多万的农民工,这是中国过去三十年发展中巨大的优势,沿海地区出现了劳动不足,今年还发生了工资低,都反映了中国靠低成本发展这种模式引起了新的挑战。更重要的就是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在加强,六十岁以上的人口,以后达到了1.68亿,占总人口的12.5%,按照联合国的预测,中国六十岁以上的人口将从2020年的6.7,将爆炸增长了20.7,中国为富先老面临这样一个挑战。还有一块就是中国将需要从新的经济增长把这个转向人才,中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是六百万,到2020年中国大学生占劳动人口的达到20%,达到1亿九千五百万,过去三十年有两亿多的农民工,未来十年我们将有两亿多的大学生,如何提供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机会,使用这批人才又成了新的挑战,第二个趋势从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制造工厂,也是世界的出口国,但我们现在在世界上知名的品牌寥寥无几,缺乏创新整合能力,中国有很多科技成果都是追赶型,而非科技型创新型的科技成果。中国需要靠人才战略来提高中国的创新能力,第三个趋势,就是从招商引资向招财引资的转型,2010年中国外资储备达到了2.6万亿元,中国有个最大的外贸顺差,严重的出口,我们在人才方面,教育方面有逆差,78年以来,中国向国际上派遣的学生,回国率不足30%。从硬件建设向软件建设转型。第五个转型的趋势,就是从目前中国的投资拉动经济转向人才拉动经济。目前中国经济很大程度上增长还是靠投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45%,中国需要减少出口的依赖,鼓励国内的消费,需要加强支持服务业和高新产业的发展,减少对制造业的依赖,中国需要发展服务型的经济,目前我们服务型经济占GDP的40%左右,我们要发展人才驱动性经济,刺激中国经济的发展,其他国家目前在美国服务行业占GDP的比重是76.9%,法国是78.9%,日本达到了76.5%,印度第三产业也占了GDP54.9%,包括中国香港地区服务业占到95%,中国现在是40%,这里面有大的空间,创造大的就业机会,满足我们未来将增长的一亿大学生就业,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第六个趋势就是从资源密集型到资源密集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中国经济必须增长成重视素质规模到重视质量与效应。粗放的发展方式使我们的生长环境达到了极限。未来中国需要转型增长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提高技术和科技含量,关键的环节还是在人才。
第七个趋势是从只重视经济科技创新,到社会创新,并重发展的转型。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公共政策,制度发展,社会文化与理念创新这些方面的发展是关键,依赖于人的创新创意,拥有大批量高层次人才是关键。
第八个趋势,要从面向国内人才资源到面向国内国际两种部人才资源,目前我们这个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在国际全球竞争的环境下,面临严峻的挑战,美国华尔街日报,2010年1月26号报道,美国政府有关研究最新数据,2002年在美国达到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的外国学生,五年以后到07年,仍然拘留在美国的比例,中国目前是排在第一,92%。印度是81%,加拿大55%,德国50%,台湾地区43%,韩国41%,中国现在排的比例是最高的。博士生毕业留美居于首位。美国科学杂志在前两年也报道了,发现清华北大目前成为美国博士生来源最多的学校,第一名是来自于清华大学,第二名是来自于北京大学。我们都知道目前世界各国都是对高层次人才打开大门,很多国家特别是美国吸引全世界各国的人才。05年全美各地由移民人才创办的公司,已经创造了520亿产值,和45万的就业机会,我们要更大力度吸引全球人才。
目前中国在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很多城市也在提倡建设世界城市,但中国国际人口的比例不足5%,缺乏国际化的创新创意,对中国创新人才的吸引十分不利,国际化人口在很多国际化都市,包括纽约、巴黎、多伦多、悉尼、首尔都达到了30%,在香港工作的美国人达到了6万人之多,好莱坞是全球电影发达的地方,但是他一半的演员和导演来自世界各地,美国棒球队的队员30%来自国外,著名NBA篮球队员也是中国人。海外在中国的留学生只有23万,2009年在华工作的外国人只有22万人,当然中国也在改善这方面,包括中国推出了千人计划。第三方面,我想谈一下相关的建议,我写了本书《国家战略》,第一个就是改革中国的教育体系,与国际接轨,培养创新人才,第二从体制内培养干部,改为体制内体制外培养,从社会中吸收创新型人才,第三重视人文管理人才创新人才并重。打造全球性中国国际人才网络与人才库。吸引海外高层人员来中国就业。中国大学生就业难就是我们创新型人才非常少,比如说我们现在回来一个李彦宏创造一个百度,就创造了一万个就业机会,这里面吸收的也是大学生,包括马云创立阿里巴巴,差不多吸引了一百万人,里面很多是大学生,所以我们需要高端的创业人才来带动我们的就业,因为我们过去基础投资的就业可能带动的是蓝领的就业,未来我们面临如何更多创造大学生的就业。建立国际人才特区,在用人机制和国际接轨,创新用人方法。未来三十年我们靠人才特区的模式,来推动中国未来更大的发展。
最后,我们可还需要打造一个人才里中国发展的中国梦,实际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非常开放的国家,中国梦我认为是一个必然让全球人才到中国来发展、也愿意来中国安家的梦,认为能够在中国赚到钱、能留在中国的梦想,并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是留下物质精神财富的中国归属。
(本文来源:人保部网站)
第三篇:青年论坛发言
各位青年员工代表:
首先,借用总书记在今年五四讲话中的一句话“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作为和大家一起共同交流的开始。总书记这句话是针对青年的价值观养成而言,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
其次,回到主题我讲一讲为什么分厂党委、团委今年要启动青年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工作。国家、行业、公司层面的道理要求,企业与青年发展的关系我就不讲了,只从人力资源角度讲讲分厂的现实。
一是目前分厂的员工结构,35岁以下员工占比27%,这个数据代表什么?其实什么都不代表,数据很正常,每个年龄层次占比在25%-30%左右都是正常的梯次构架。但是,分厂在35-40岁这一年龄层次上出了问题,占比只有11%,出现了年龄断层,这意味着什么?分厂必须加速对35岁以下这一层次青年员工的培养,才能弥补将来断层带来的青黄不接、后继无人问题,目前各级人员缺乏相应的储备问题已经在逐步显现。加速培养背后隐含着什么?那就是机会,80后的这一代青年员工在未来5至10年,必将比我们这一批70级,有着更多、更快到来的发展机遇。
二是以怎样的一个切入点培养我们的青年员工,途径之一就是引入职业发展规划。在座青年员工的普遍优点是有热情、有理想、有上进心、有学习动力,弱点是自我意识强、自律意识较差、奉献精神弱、思想不够稳定,可变的特性是思想较为单纯,可塑性强。对于青年员工而言,不压重担难成才,少压重担晚成才。一旦企业让青年感到没有发展的机会,才华得不到施展,就会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进而失去工作的热情,甚至随波逐流;青年人又极富进取心,胸怀成就一番事业的热情、信心与力量,渴望成就感与被关注感,很容易满足;但同时青年的多变性与不稳定性,也极易受挫折、受环境的影响,从而远离自己的人生目标。用职业发展规划引导青年员工成长,找到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契合点,也给共青团组织开辟了一条参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新途径,以团组织为纽带,多方面关心、帮助、鼓励青年员工,抓住青年员工对实现自身价值、开发自身潜能、赢得更大发展的迫切愿望,利用思想工作优势,推动青年的成长、成才。当然,在此也不必讳言的说,分厂的人力工作也在进行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青年员工职业发展手册从酝酿到成稿只用了短短10来天时间,还比较粗糙,不够全面,我们也想借助共青团青年发展论坛这一平台,不断吸收青年员工的意见,进行修订完善成熟。同时使分厂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培训规划等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指向性和实效性,更符合青年员工整体发展的需要。
三是需要强调职业发展规划的互动性和层级化管理。职业生涯管理是一种互动式、层级化的管理,在《手册》中明确指出,员工是个人职业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主体,员工的职业成功直接取决于员工本人的勤奋、敬业和积极进取,分厂有责任为每位员工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和促进员工发展,是员工职业生涯的辅导员。承担员工职业管理的是各部门负责人和人力资源科,部门负责人应对自己下属员工的能力、兴趣、抱负有较清晰的认识,结合员工职业发展计划,注意把握企业中存在的机会,及时给员工提供可选择的发展途径,培养并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并结合员工绩效考核,随时掌握员工职业发展方面的进展。从个人角度看,职业生涯规划必须由自己决定,要结合自己的专长、性格、兴趣进行个性化设计,但必须以企业提供的职业发展通道为前提,因为你搭上了去往目的地的航班,就只能遵循航班飞行的规则,如果你不想遵守规则或者认为规则不合理,那对不起,请你提前退票,你没有改变规则的权利,规则意识也是各位在今后工作中需要注重养成的意识之一;从企业角度看,职业生涯管理所考虑的因素主要是组织的整体,以个体信息的收集为基础,汇总形成企业各项规划的总体设计,通过规划实施,激发员工潜能,发挥组织效能,实现企业目标。
我们今天所交流的主题“青年员工发展”,用我自己的职业发展经历进行总结,个人心得认为“勤奋、真诚、敢为”六个字最重要,勤奋工作、勤奋学习,真诚生活、真诚为人,责任前敢为、机遇前敢为。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抱以真诚积极的态度,稳稳走下去,接近你所希望到达的目标,这就是职业道路。好高骛远、心浮气躁、此一时彼一时、消极乃至消沉必定一事无成,“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
最后,和大家一起重温总书记去年五四讲话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弯路。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谢谢大家。
第四篇:公路局青年论坛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稽征处的**,很荣幸能够参加“**公路青年论坛”,我演讲的题目是《感动稽征》。
2008年过去了,我忘不了,我们忘不了,相信所有中国人都忘不了。2008年的中国,悲喜交加,荣辱与共,风雨同舟,以更加顽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人抗震救灾的精神,一直鼓励着即将走进社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网游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会的我们,勇敢经受住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考验,终于,经过一轮又一轮激烈的竞争,我们十分幸运地迈进了稽征系统。
刚刚走出象牙塔的我们,对稽征工作的认识几近无知,我们带着婴孩般的好奇和憧憬,轻轻地推开了稽征的大门。第一次到单位报到,第一次面对车户,第一次穿上制服到第一次参加路检……我们期盼过,兴奋过,每经历一次我们就更成熟一点,也更了解稽征工作一点。稽征的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看似平凡,实则伟大——没有稽征的收费,就不会有一条条高速公路的延伸,就不会有信息流、货物流的畅通,也就不会有一条条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稽征工作是一项对社会对国家具有巨大贡献的行业,能够从事稽征工作是我们非常光荣的职责使命。
然而,对业务知识的不熟悉、对微机操作的不熟练,曾让初出茅庐的我们战战兢兢。幸运的是,省局、处里适时举办了培训班。局领导亲自为我们授课,谆谆教导我们要加强学习,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大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公路稽征事业的发展贡献光和热。局机关的处长们也毫无保留地与我们分享着他们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们全面了解了稽征工作的各种业务技能和规范要求。同时,领导们的亲切关怀,同事们的无私帮助和耐心指导,使我们对稽征工作从陌生走向熟悉,从担忧走向亲近,更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稽征大家庭的温暖。培训即将结束时,青工委、团委、人事处的同事们还为我们策划举办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联欢晚会,局机关和9个稽征处的新人们欢聚一堂,用各自的创意和努力表演了包括舞蹈、小品、茶艺、书法等多种样式的节目,真诚地展示了我们新一代稽征青年活泼大方、强劲有力的精神面貌。这次培训是一次精彩的工作演练,全省87名稽征新人带着全面了解的业务知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满载而归,更从中充分体验到了稽征大家庭的和谐与温暖,我们为当初的选择感到骄傲和庆幸,更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我们下定决心,回去之后一定会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工作,尽快掌握工作要领,绝不辜负领导们的殷切期望。
进入稽征队伍不到五个月的时间,我们仍在踌躇满志,国际形势却已发生巨大变化,一场波及全世界的金融危机猛烈来袭。我们国家开始出台各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方针,酝酿了十年的税费改革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一时间,网络、报纸等诸多媒介,众说纷纭,对于改革后工作职能的转化问题,对于改革后人员的去向和待遇问题等,都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很多人不知会何去何从,陷入了茫然的境地。而对于刚刚出校门的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了如此富有意义的工作岗位,已经深深眷恋上了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却很快要奔向另一个工作岗位,实在是不舍啊!
对此,国家很快就出台了相关政策。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中特别提到:“要按照转岗不下岗、待安置期间级别不变、合规合理的待遇不变的总体要求,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总责,多渠道安置,有关部门给予指导、协调和支持,确保改革稳妥有序推进。”省交通厅、省局领导也高度重视稽征队伍,李厅长多次在会议上对稽征队伍表示非常的关心,并在相关文件中做出批示,充分肯定了稽征队伍十几年来做出的贡献。
各级稽征部门也没有让领导们失望,在最困难的时期,稽征部门一如既往地发扬交通系统的传统精神,体现了众志成城的团队精神和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充分显示了稽征系统是一支经受得住各种困难和考验的队伍。
2008年11月底,实施税费改革已经非常明朗了,但全省38亿的征收任务还没有完成,全体稽征职工没有放弃,为了给稽征工作画上一个圆满的句点,全省九个稽征处不约而同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反常规路检。在一次夜间路检时,被拦下的车户对正在检查缴迄证的一位股长说:“你们单位都要撤消了,你工作都快没了,你干嘛还这么卖命?!”语气中充满着不屑。“只要我还穿着这身制服,我就是稽征人!”一句十分普通的话,却铿锵有力,让车户无话可说只能按规定补交漏欠规费,也让初出茅庐的我敬仰了许久。股长的岗位是平凡的,但他对稽征工作这种朴实执着的感情,对我是发自内心的一份感动和震撼。股长从93年就从养路班来到稽征部门,他对稽征的感情十分深厚,我明白股长对稽征工作所付出的心血,他曾为稽征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从股长的身上看到了老一代稽征人踏踏实实的敬业精神,他们一步一步走过来,无数个日出日落、沧桑轮回,他们用微笑与行动诠释着优质服务的理念,诠释着和谐稽征的真谛。他的精神无时无刻不激励着我们年轻人,我想,他的精神也正是十几年来稽征事业不断前进
妖兽帝国 极道修行录 仙魔战记 掌生控死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的动力,正是**稽征精神最好的写照。
**稽征的这种精神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是在16个春秋里辛苦浸泡出来的。从1993年至今,**稽征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的艰难过程。这是一条充满艰辛与坎坷的风雨稽征路:1993年分建之初,**稽征的固定资产只有一些老旧的工具车和吉普车,就连最基本的办公场所很多都是借用的,办公征费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网游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基础设施相当落后,但它以一种“拓荒者”的姿态,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上的重重困难,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边组建边发展,现在发展到每个基层所都拥有成套的办公用房,有自己的公务和路检车辆,有现代化的电脑设备。16年来,**稽征人秉承爱拼敢赢的精神,忠于职守,文明征收,优质服务,先后征收各项公路规费287亿元,特别是近4年来,规费征收每年均以超4亿元的速度递增,增幅始终保持在全国前三的好成绩。16年来,**稽征坚持以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积极推进软件开发应用。从最初手工开票、使用复写纸的时代到全省联网征费系统的使用,实现了“征费手按键盘、稽查手提电脑”的新飞跃,更开发了网上缴费、自助缴费业务,运用了高科技的车牌自动识别抓拍系统,推广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受到了全国同行的关注。16年来,**稽征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作风过硬、纪律严明、廉洁奉公、政治业务素质高的稽征队伍,从而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车户的高度赞誉,多次被交通部、省政府、交通厅评为先进单位。从1993年到2008年的十六年,可谓是**稽征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十六年,是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十六年,是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发展壮大的十六年。十六年来,数以千计的稽征人紧紧抓住规费征收这一中心任务,牢记“为国家征费,为兴路开源”的征稽使命,努力倡导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和“路畅人和、服务**”的行业价值理念,恪尽职守,千方百计做到公路规费应收尽收,为我省公路事业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资金力量。十六年来,**稽征事业在改革中发展,在稳定中前进,克服了税费改革宣传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2008年38.4亿的费收总量,给公路稽征工作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稽征走过的16年,是辉煌的16年,是光荣的16年,是让所有稽征人无悔的16年。在这风雨稽征路上,饱含了稽征人的激情和汗水。我们坚信,这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队伍将以闪耀的业绩载入稽征史册。
此时此刻,**稽征人正以大局为重,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了难忘的昨天。面对着改革的今天,我们老一代稽征人深情地说:“只要队伍不散,只要整个团队还依然能够在一起,不管是回去公路养护还是从事其他更为艰难的工作,也不管工作再多再苦,再脏再累,我们都愿意,我们都无怨无悔。但是,如果国家有需要人民有需要,我们也会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是的,过去,稽征队伍收好费是为**交通做贡献,现在,支持改革、稳定过渡也同样是为**交通做贡献。在这种最关键、最困难的时刻,**稽征人没有气馁,仍然保持积极的心态,一如既往地做好税费改革过渡期间的各项工作:开展对漏欠规费的追缴工作,认真做好固定资产的清查和管理工作,抓紧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抓好教育学习培训工作,做到队伍不散,人心不乱,工作照干,站好最后一班岗!
作为新人,我们在稽征岗位上只工作了半年多,但有太多太多的人和事令我们感动……这种感动化作无形的力量,激励着我们不断努力工作,为公路稽征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为**交通的发展添砖加瓦,为国家的发展注入青年人的热忱血液。将来不论到任何岗位,我们都会服从组织安排。当然,如果我们能够选择的话,我们还将无怨无悔地做一名自豪的交通人,把稽征优良的传统和蓬勃的朝气带到新的岗位,以实际行动践行“一通百通、**先行”的交通实践主题,以我们飞扬的青春为**交通再创辉煌做出贡献。
谢谢大家!
妖兽帝国 极道修行录 仙魔战记 掌生控死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发展论坛演讲稿
立足本质看发展
——浅谈“红盾”如何更好的服务米易发展
发展是时代不变的主题,而发展是我们可以展望、可以预见,但没有谁能靠自己推动历史的车轮,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加强学习,服务社会,让明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米易县工商局作为米易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主要部门怎样才能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呢?
一、做好市场经济卫士,维护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只有在稳定的环境下才能谈发展,才能更好的实现“三化”,达到“建设特色经济强县,构建和谐幸福米易”的目的。我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监管部门,要更好的服务米易区域经济发展就必须做到两个加强:一是加强监管职责,二是加强执法职责。
加强监管职责,就是要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稳定的市场秩序。加强监管就要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经济市场的信用体系,推进经济市场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各类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在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势下,我们自身更需要加强学习,实现监管领域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监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监管方法由突击性治理向日常规范监管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在实现经济腾飞的同时,维护健康的市场经济秩序。
加强行政执法职责,就是要依法打击商业违法行为,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行政执法是工商行政管理的重要职责,它的目的并不是以罚带法,而是实现科学管理、有序管理社会主义经济大市场的保证。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的执法主要是拓展执法领域,凝聚执法力量,推行联合执法,形成执法合力。具体来讲,就是要形成部门间联合执法机制,对达到规范市场经营秩序,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的目的。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我们还应该帮助企业完善制度、加强法律意识,更好的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规避经营风险。
二、做好经济发展参谋,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整体引导和推动。
我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市场经济主管部,对地方产业发展趋势要有很好的把握。在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的同时,要站在县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层面上,加强对产业发展整体引导和推动。我认为米易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农业产业规模化、精品化,工业产业集中化。
农业产业规模化,就是要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一村一品的要求,更好的整合人、财、物、信息以及销售资源。农业产业精品化,就是要走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相结合的线路。在农专社统一管理调配的基础上打造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无污染、有口碑的农业品牌。农业产业化中我认为我们工商
部门应该发挥部门优势,按照地方政府农业产业结构划分,推动当地以产业带为基础成立相应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并且申请地域商标、品牌。
工业产业集中化,就是发挥工业园区优势,成立不同类型的工业产业园区和专业市场,加大相关政策扶持力度和宣传力度,引导性的吸引企业落户于相应工业产业园区和专业市场。这样不仅方便了企业管理,更能节约建设、环保以及物流等成本。有利于同行业合理竞争和技术交流,对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和推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最后,我认为我们工商部门还应该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配合政府把米易打造成为一个硬件设施过硬,服务配套优良的阳光旅游城市。相信“建设特色经济强县,构建和谐幸福米易”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把米易建设成为一个硬件设施过硬而又有亲和力的城市,是让米易人为米易骄傲、自豪的句子,更是让外来者对米易有来了就不想走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