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所见》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同学们,大家晚上好,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演讲比赛。正如主题的引语所言,你看到了新闻联播里的国强民盛,你看到了社交网络上的信誓旦旦,可是事实往往会有出入。
我不禁去想,在生活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什么呢。我特意盘点了近期的新闻,赫立于榜上的,有房价的居高不下,海天盛宴的纵欲明星,有不断被暴光的贪官,还有一直关注的污染。城管小贩每隔几天就有恶劣冲突,社会一直出现各种问题。官二代依然猖狂,富二代仍旧腐化。我们现在看到更多的,不是美的,好的,而是恶像与丑陋。于是我们开始去怀疑这个社会的正义,怀疑教科书上曾经给我们的答案。想一想,你是不是在看到老人倒地诬陷好人的新闻后就再也不敢扶起所有的老人?你是不是在看过几个乳制品牌被曝光之后,就再也不相信国产的牛奶?你是不是,知道了几个贪官,就把政府同腐败划上等号的呢? 可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怀疑过这些现象的本身?既然你看到的善不一定真实,那么你所见的恶就是绝对真实的吗?
如果,我们对它们深信不疑,那这个社会就必然会被我们看作,一个混乱、丑陋甚至无可救药的社会了。如果这样,那些最美中国人住在了哪里,感动中国的故事又是在哪上演的? 我们早就知道新闻的一大规律,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当我们偏好看到负面消息的时候,是不是就有了媒体的一味迎合,就有了新闻的放大夸张?
比如说,冷漠、道德滑坡,这样的词语仿佛成了当代中国的烙印。可是我们真有那么冷漠吗?为什么一个彭宇案后就马上出现一连串的冷漠呢?曾有这样一条新闻,一老太在菜场买菜晕倒,只有一人伸出援手。媒体配以众人围观的图片,再加上一个178人坐视不管的数字,大有小悦悦要带给人的震撼。短短一两天时间,这个新闻果然被作为新一起“集体冷漠”、“道德沦陷”的典型事例被各大媒体转载,数万网友议论纷纷,无不痛心疾首。可是事后新闻联播通过调查采访菜场的商户,还原了事件的真相,救助老人的并不是只有一个人,还有很多群众也一起拨打了120。老人的主治医师证实了这点,并且指出,缺乏相关医学常识的普通市民,这样的处置方式是得当的。一起集体救人的事件竟被制造成集体的冷漠,这不仅仅是媒体的耻辱!
如今,我们生活在海量的照片影像之中,仿佛我们看到了很多,可是有没有思考过,我们只是看到的结果多了,但所见的过程少了。我们只是做了影像的见证者,并不是事件的亲历者。看见,你看见的不一定真实,你相信的不一定存在。
可是这是不是说,我们可以不用去看,不要再相信了呢。这正是当今中国的一大隐患。我们只留下了看过后的怀疑,却动摇了内心信念的根基。我们开始认为什么都不真实,我们开始变得什么都不相信!如果一个社会变得这样虚无,就只会原地打转,止步不前。你看到的是被掩盖的事实,所以美丽中有丑陋的地方,但丑陋里也会不乏善良。善良中,有黑暗的斑点。但黑暗之下,仍是光明的曙光!事实可以被掩盖,但我们心中对真善美的信念,是绝不能被掩盖的。
今天的我们不缺乏怀疑的眼光,缺少的是美好的信念,是在这一信念之下揭去掩盖,改变未来的行动!同学们,怀疑容易,批判也简单,可是如果不去做出改变,怀疑和批判又有什么意义。创造未来的路,虽然曲折、艰难,可是只要我们循着它的轨迹,就会让今天被掩盖的事实,变成明天最美丽的真实!
第二篇:所见教案(本站推荐)
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诗句理解字意。
2、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主人,学习的主体。
3、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会生字新词,指导书写,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运用词语。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感知体验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指名读、齐读。
3、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人所看到的是什么了吗?
三、对话互动
1、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全班交流。
2、理解一、二行诗句。
(1)出示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情景?(牧童骑黄牛)
牧童高兴的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呢?
(2)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这可真是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时的心情呢?
(3)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多了,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4)多么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也骑上小黄牛,把前两行美美地读一读。
3、理解三、四行诗句。
(1)诗人袁牧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边读边想象牧童寻蝉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4)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
4、指导朗读。
四、建构生成
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五、作业
1、朗读、背诵《所见》。
2、填空。
《所见》一诗是()代诗人()的作品,读完诗后,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由()、()、()、()等景物组成的动静结合、生动有趣的画面。
教学反思: 古诗文是浓缩的、精华文化,寥寥几个字就能给读者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卷,在教学中我们却很能用语言给孩子们描绘,因此,这需要教师利用有效的资源创设情景,让孩子们在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在备课时,我反复朗诵这首诗,感觉让自己带着骑在牛背上,一摇一晃悠闲自在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的感觉就能读出诗句的意境,在教学中,孩子们基本上找到了这种感觉,但是读得还不够到位。
第三篇:所见教案
《所见》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
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板书:画 播放牧童骑牛图)
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
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
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
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
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
(一)、赏牧童骑牛图:
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播放古诗)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指名读。(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
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
5、最后一位。(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
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
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
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
(二)鉴牧童捕蝉图:
1、师: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唱着,就这样陶然自在地唱着,如云行天际,如水流山野。忽然歌声停止,这是为何呢?(播放后两句)
2、齐读后两句。
3、师: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
(由所见猜测内心、打破了牧童原来的平和的环境,气氛紧张、犹如听到蝉鸣、表现出牧童的反应机灵、写出了牧童怕惊跑了蝉儿,体现出牧童站在那儿仔细察看蝉儿的确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
4、师:区区10个字,竟被大家品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让我们一起细嚼慢品,女声读(小荷已露尖尖角)男生读(一山更比一山高)
5、师:学到这里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诗人写就此诗,想表现或表达什么?
6、指名说。(你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你品到了诗的精髓,你捕捉到诗的灵魂)
7、师:请大家闭上眼睛,齐背古诗,由此诗再现诗人所见的清新画面。(标出箭头)(播放全诗,播放音乐)
三、同题拓展,积累古诗:
师:可见画中的画境可以入诗,诗中的意境可以入画,诗和画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板书:入)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一百四十余首为画而题写的诗,《题画》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题画》)请大家参看译文,自由诵读,看谁最先会背。指名背诵。
垫江县花园小校
董雪梅
第四篇:所见 教案
《古诗两首·所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认识本课6个生字,写好3个生字。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
3.尝试用熟悉的旋律来唱古诗,体验朗诵和吟唱的古诗的乐趣,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书写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难点:养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文诗歌朗诵音频和诗歌歌曲音频。
四、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说一说。
师: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袁枚的人,有一天他看见了这样一件事情,是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图,学生看图回答)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在想什么?比比看谁说的最棒!
(二)听一听,品一品。他把所看到的这件事写成了一首有名的古诗,名字叫“所见”,“所见”就是所看到的意思。
这么优美的牧童放牧图,同学们看到都忍不住用语言描绘了这么多,古代的诗人袁枚更是一见便不忍心遗忘、用自己优美的诗句将它记录了下来,便形成了一首著名的古诗《所见》,所见就是所看到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诵《所见》,注意听准字音、停顿和语气。
(三)想一想,写一写。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听的诗歌朗诵,看一下是否认识这些红色的生字:“所”、“牧”、“捕”、“蝉”、“闭”“立”,现在我们把这些生字宝宝请出来,看一看前四个字有什么共同点?第五个字是什么结构?我们学过的和蝉类似的字有哪些?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并组词。
请同学们观察“诗”、“林”、“童”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写时需要注意的特殊笔画等地方,老师范写,学生手指头空中写,然后先描红后临写。
(四)读一读,找一找。
1.生字同学们已经认识了,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找找看你读懂了什么?没读懂什么?字词句均可。引导学生提问,学生解答。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练读古诗,从自己的朗读中欣赏古诗。3男女生比赛读古诗,比比看谁读得最棒!4.点名读,比比看哪名同学是小小朗诵家。
(五)唱一唱,学一学。
根据诗歌歌曲音频学唱古诗,比比看谁学的最快。
五、板书设计。
13所见
袁枚
骑牛 唱歌
牧童 欢乐
捕蝉
闭口立
第五篇:《所见》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本课挂图或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导入新课
1.引导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
2.介绍作者,引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2.检查学习情况。(出示生字卡片,用开火车的形式或找朋友的游戏快速反馈识字情况。抓住重点字,如“所”平舌音,“捕”的声母是“b”,而不是“p”。发现错误或不会读的字及时让学生多读几遍。)
三、指导朗读,达到背诵
1.指名试读。
2.教师范读,导读(引导学生感语诗句的韵律、停顿。如:句尾的抑扬,声音的长短)
3.学生练读。
4.指名读,接龙读……
5.背诵。
四、指导书写生字。(前3个字)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2.指导范写。(重点指导学生认为难的字)
3.学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作业。
五、布置作业
把诗背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齐背古诗《所见》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挂图,引出新课。
2.介绍作者。
三、回顾《所见》学习方法,运用此方法自学课文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教师参与小组合作,了解学习情况。
四、汇报学习情况
1.小组陈述本组学习情况。
2.全班共评。
五、指导朗读达到背诵
1.指名试读。
2.师范读(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尾)。
3.学生练读(可用多种形式练读)。
4.背诵古诗(可采用比赛读等多种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5.拼诗游戏(可检查学生背诵及识字情况)。
六、指导书写(后3个字)
重点指导“黄”字的中间一横要长些,教师要大胆放手相机示范。
评价作业。
七、课后作业
自己创作两句描写夏天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