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及单元测试卷及课堂作业设计(5篇范例)

时间:2020-10-21 00:2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秋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及单元测试卷及课堂作业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秋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及单元测试卷及课堂作业设计》。

第一篇:秋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及单元测试卷及课堂作业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全册教案 2020-8-1 目 录 第一单元 声音 2 第1课《听听声音》 2 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4 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9 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2 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 15 第6课《声音的高与低》 18 第7课《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21 第8课《制作我的小乐器》 23 第二单元 呼吸和消化 26 第1课 感受我们的呼吸 26 第2课 呼吸与健康生活 30 第3课 测量肺活量 35 第4课 一天的食物 39 第5课 食物中的营养 43 第6课 营养要均衡 48 第7课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52 第8课 食物在身体内的旅行 56 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 61 第1课《让小车运动起来》 61 第2课《用气球驱动小车》 65 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69 第4课《弹 测力计》 73 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 77 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 81 第7课《设计与制作(一)》 85 第8课《设计与制作(二)》 90 教科版(2020)四年级科学上册课堂作业设计 94 单元测试卷 107 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卷 107 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卷 112 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卷 116 第一单元 声音 第1课《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可以感受它。

2.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 1.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2.对声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3.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他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用词语描述我们周围各种各样的声音,并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并描绘听到的声音。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2 分钟 观察图片,想象图片中事物发出的声音,将学生的注意力汇聚到声音这个问题 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用简单的词语描绘自己想象的声音是怎样的。

将注意力集中到声音上。

二、聚焦 3分钟 试着举例说一说你听到过的声音,用什么词语可以描述它。

学生交流与讨论。

聚焦声音的描述 三、探索 25 分钟 任务一: 观看影像描述你听到的交通工具的声音。

提示:对听到的声音进行记录,描述。

任务二: 描述你听到的动物发出的声音 任务三: 描述你听到的球类发出的声音。

任务四: 描述你听到的生活中的声音。

研讨:

讨论关于声音你知道些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记录自己听到的声音,并用词语进行描述。

说一说关于声音自己知道的知识。

提出一些关于声音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自己所听到的声音。将听到的声音按简单的标准进行分类。

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2.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的阐述自己的发现。

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面鼓,一把钢尺,一根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一个音叉几个豆子或细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物体产生声音时的状态。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5 分钟 上节课我们一起聆听与记录了许多声音,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课。

提出问题: 我们不时的听到各种声音,我们自己也能制造一些声音,而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学生可以充分的想象联想,将自己的观点记录在记录单或黑板上,学生在汇报时也可以进行简单的解释和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有认知.二、聚焦 5 分钟 找出一些发声物体,仔细观察它们在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怎样的。

梳理问题: 学生认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提出自己的观点,想办法验证自己的观点 学生任务: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聚焦问题,形成概念目标。

三、探索 25 分钟 任务一: 研究皮筋的发声,寻找皮筋发声的原因。

将皮筋的两端固定在木棍两端,轻轻弹拨皮筋,观察皮筋发生时的状态。

提示: 仔细观察皮筋儿的运动状态。

任务二: 研究钢尺的发声,寻找钢尺发声的原因。

将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另一端在桌面边缘用力压紧,弹拨钢尺,仔细观察钢尺发声时,钢尺的运动状态。

提示:钢尺可以用一本硬皮书在桌面边缘压紧,防止钢尺和桌面边缘撞击,影响我们的实验探究。

任务三: 研究敲鼓的发声,寻找鼓发声的原因。

敲击鼓面,仔细观察鼓面的振动发声。

提示:鼓面振动不是很明显,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黄豆或者沙粒,观察其它物体在鼓面上的跳动,从而体现鼓面的振动。

任务四: 研究音叉的发声,观察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

观察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当音叉振动停止时,声音也会随之消失 提示:音叉的振动不容易观察,可以用其它的方法帮助证明音叉的振动,如在音叉侧面粘贴小球,或将音叉浸入水中,观察振动现象。

研讨: 完成了以上这些实验后,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同学们肯定认为声音是靠物体振动产生的,因为皮筋的震动产生声音,钢尺、敲鼓、音叉都是振动产生声音,这些也可以作为证据支持我们的观点。

应用: 那利用振动产生声音的这个观点,我们猜测一下竖笛是靠什么振动产生声音的呢?让我们拿出一支竖笛,感受一下它是怎样振动产生的声音? 学生任务一: 1、弹拨皮筋,观察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初步提出观点,皮筋振动产生声音。

2、观察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总结钢尺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

3、观察鼓面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总结鼓面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

4、观察音叉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总结音叉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

总结验证自己的观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也会随之消失。

在竖笛出气口上方贴一张纸条,仔细观察竖笛振动发声的过程,理解竖笛的声音是靠空气振动及空气柱共振产生的。

通过多个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验证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四、拓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我们人类自己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提出问题:我们每人身上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振动发出声音的部位,猜猜它在哪里? 学生用手指轻轻按压喉咙处,同时发出啊的声音,感受手指上的振动,从而认识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探究的过程由外部的宏观现象到我们身体内部,将振动产生声音的知识进行迁移· 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科学探究目标 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音叉、一个水槽、木质米尺、棉线、记录表、土电话材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5 分钟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振动产生声音的过程,声音是怎样传播出来的呢? 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听见了鼓声,鼓声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让同学们说一说,看看你们是怎样认为的。

学生讨论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举例说说敲鼓发出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调取学生原有认知,提取有意义的问题 二、聚焦 5 分钟 在教室里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到鼓声,房间里空荡荡的,似乎除了空气,没有其他的了。会不会是空气传播的声音呢? 发现问题,声音是否通过空气进行传播。

聚焦问题,形成概念目标。

三、探索 25 分钟 任务一: 如果是空气传播的声音,那将空气去除掉,会有怎样的现象发生呢?接下来做这样的探究活动:玻璃罩内放置一个闹钟,如果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声音还能完整的传播出来吗?究竟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又如何来解释现象呢?让我们一起来做这个实验。

总结: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任务二: 同学们可以做这样的活动,将耳朵贴在桌面的一端,其他同学在另一端轻轻的抓挠桌面。比较一下耳朵贴桌面与不贴桌面有什么不同。你会发现,贴在桌面上,抓挠桌面的声音被放大了很多倍。利用相同的道理,我们还可以做另一个实验。利用米尺研究固体传播声音将米尺一端贴紧耳朵,另一端用手轻轻碰触,我们发现耳朵可以听到清晰的声音,但其他人听不到。

任务三: 声音可以在气体与固体中传播,那它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呢?利用下面这个活动找到答案。敲击音叉,将音叉浸入到水中,人耳贴紧水槽,可以清晰的听到声音。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

研讨: 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总结: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在真空中无法传播。宇航员在宇宙中需要借助电子通讯设备联系。

利用抽真空的设备,感受空气传播声音的过程,发现传播路径。

利用敲击桌面,人耳紧贴桌面和听木质米尺的方法,感受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现象。

3、通过实验,体验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现象。

总结得出空气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结论。

通过多种有效的实验,进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实现了科学探究目标和态度目标,合理猜测,实验的验证,最后顺利的得出结论。

四、拓展 制作土电话,描绘声音传播的路径:纸杯内的空气—纸杯—棉线—另一端纸杯—杯内空气—人耳。

制作土电话,理解土电话传播声音的路径。

利用学到的知识对土电话传播声音的解释,并找到传播路径 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震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

2.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理解人耳各部分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人耳的模型,鼓膜的演示材料,杯子,塑料薄膜,实验或细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人耳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5 分钟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声音是怎样传播出来的。声音传播到我们人的耳朵后,我们是怎样听见这些声音的呢? 学生讨论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调取学生原有认知,提取有意义的问题 二、聚焦 5 分钟 人耳是 人最重要的听觉部位,它包含哪些结构呢? 观察人耳的结构图,认识人耳的各个部分。

聚焦问题,形成概念目标。

三、探索 25 分钟 任务一: 仔细观察耳的结构图和模型,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结构图中清晰的标注了外耳、中耳、内耳的各个部分,再让我们看一看耳结构的模型,你能否将这些名称与耳的各部分相对应。

任务二: 人的头部两侧都长着耳朵,实际我们看到的外面这部分叫做耳郭,那耳郭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用一张纸折成喇叭的形状,模拟耳郭的作用。

任务三: 声音的振动通过耳道进入内部,到达了鼓膜这里,鼓膜是怎样接收到声音的呢?让我们看两个模拟实验,让同学们明白鼓膜的工作原理了。首先将塑料薄膜套在杯子上面,发出声音,我们发现薄膜会振动,在上面撒一些细沙,细沙在薄膜上跳动。然后做鼓膜振动演示实验二,发现鼓膜振动的原理。

总结: 通过实验的研究,我们认识了耳郭和鼓膜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耳郭呢,就像一个声音收集器,可以收集到更多的空气中的振动,鼓膜就像一个精密的接收装置,能接收大小强弱不同的振动,从而告诉大脑不同的声音。

通过认识结构图,了解耳的各部分名称,通过耳的结构模型,了解耳的构造和位置。

模拟耳郭的实验,体验耳郭的收声作用。

3、通过实验,体验耳膜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总结得出鼓膜和耳郭对人的听觉的重要作用。

通过多种有效的实验,进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实现了科学探究目标和态度目标,合理猜测,实验的验证,最后顺利的得出结论。

四、拓展 听诊器也具有收声的作用,通过听诊头上的薄膜振动,来收集声音传送到我们的耳中。这就是听诊器的原理。我们可以利用实验材料自制一个听诊器。

制作听诊器,知道听诊器的工作原理。

利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物体如何接收声音。

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振动幅度与音量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把钢尺、固定好的皮筋、1面鼓和一些黄豆或细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振动幅度与声音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5 分钟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我们是怎样听见这些声音的。我们听到的声音在音量上有强有弱,这节课我们学习声音的强弱。

学生讨论声音的强弱变化。

调取学生原有认知,提取有意义的问题 二、聚焦 5 分钟 声音为什么会有强弱变化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声音的强弱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聚焦问题,形成概念目标。

三、探索 25 分钟 任务一: 利用钢尺的振动,研究声音的强弱变化。

记录钢尺振动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任务二: 用不同的力量拨皮筋,当皮筋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它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变化。

记录皮筋振动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任务三: 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鼓面,当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它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变化。

提示:鼓面上放一些轻质小球,如细沙或黄豆等物体。

总结: 通过实验的研究,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通过实验,认识钢尺的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认识皮筋振动的幅度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3、通过实验,观察鼓面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总结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物体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通过多种有效的实验,进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实现了科学探究目标和态度目标,合理猜测,实验的验证,最后顺利的得出结论。

四、拓展 还有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说一说生活中的事例,并利用音叉弹开小球的实验进行验证。

学生利用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和生活中的现象。

利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物体声音强弱的原因。

第6课《声音的高与低》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

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描述尺子伸出长度的不同,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的 高低的情况,提高进行有根据的推测和科学操作能力。

通过分析柱状图,将不同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与其声音高低联系起来,提高整理和分析数据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科学技术影响我们的生活,推动社会进步。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振动频率快慢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铝片琴、口琴、钢尺、竖笛等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振动快慢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5 分钟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声音的强与弱。声音不仅在强弱上有区别,在声音音调上也有区别,这节课我们学习声音的高与低。

学生讨论声音的音调高低。

调取学生原有认知,提取有意义的问题 二、聚焦 5 分钟 声音为什么会有声调的高低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声音的声调的高低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聚焦问题,形成概念目标。

三、探索 25 分钟 任务一: 敲击铝片琴,观察铝片琴各个铝片的长度与音调高低的关系。

铝片越长,发出的音调就越低,铝片越短,发出的音调就越高。

任务二: 观察口琴各个金属 片的长度与声音音调高低的关系。

较短的 片发出的声音较高,较长的 片发出的声音比较低。

任务三: 不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变化?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提示:用柱状图或图表的形式表示声音高低的变化与钢尺振动长度之间的关系。

总结: 通过实验的研究,物体发出的音调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通过实验,认识铝片琴中铝片长度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认识口琴中 片长度与声音高与低之间的关系。

3、通过实验,观察钢尺振动的长度、振动快慢与声音高与低之间的关系。

总结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物体振动快慢与声音高与低之间的关系,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通过多种有效的实验,进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实现了科学探究目标和态度目标,合理猜测,实验的验证,最后顺利的得出结论。

四、拓展 推测其它有规律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低将怎样变化。

推测纸盒中声调高与低的变化,解决问题。

学生利用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和生活中的现象。

利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物体声音音调高低的区别。

第7课《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物体长短、粗细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短而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长而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

科学探究目标 能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说明理由。

在反复的观察中验证自己的假设,解决要研究的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并愿意通过科学的方法去发现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琴弦的粗细、长短,会影响声音的高低。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带琴弦的乐器。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琴弦不同状态的对比,总结规律。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5 分钟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声音的高与低。在生活中如何让物体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呢,这节课我们学习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学生讨论如何改变物体声音的高低。

调取学生原有认知,提取有意义的问题 二、聚焦 5 分钟 像二胡、吉他等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弦的音高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设计实验方案。

聚焦问题,形成概念目标。

三、探索 25 分钟 任务一: 利用实验验证弦的粗细不同,影响声音的高低。

任务二: 利用实验验证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影响声音的高低。

任务三: 利用实验验证改变弦的长度,影响声音的高低。

总结: 琴弦的不同状态影响声音的高低。

通过实验,认识到琴弦的粗细影响声音的高低,琴弦越粗越低沉,琴弦越细声音越高。

通过实验,发现琴弦的松紧影响声音的高低,琴弦越松,声音越低,琴弦越紧。声音越高。

3、通过实验,发现琴弦振动的长度影响声音的高低,振动长度越短,声音越高,振动长度越长,声音就越低。

总结通过以上实验,发现琴弦的不同状态越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通过多种有效的实验,进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实现了科学探究目标和态度目标,合理猜测,实验的验证,最后顺利的得出结论。

第8课《制作我的小乐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在乐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需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科学探究目标 经理从设计制作调整展示小乐器的制作过程,并将科学和技术技相结合。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乐于动脑动手的习惯,感受到身边处处是科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制作小乐器的过程,将科学和技术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带琴弦类的乐器材料,敲击类的乐器材料,吹奏类的乐器材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制作方案,调整过程,总结经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5 分钟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大家掌握了改变声音高低的一些方法,这节课我们学习制作我的小乐器。

学生讨论仔细想制作的乐器的类型。

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二、聚焦 5 分钟 我们研究了乐器的发音秘密,知道了乐器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道理,让我们自己动手来做一个简单的小乐器吧。

学生们先确定自己的乐器类型,进而选择材料,设计实验 聚焦问题。

三、探索 25 分钟 任务一: 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制作弹拨类的乐器,选用不同型号的鱼线作为琴弦,将鱼线在洞洞板上按粗细顺序依次排列固定好。调整琴弦的松紧,使它们发出有规律有顺序的声音。

任务二: 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敲击类的乐器,可以选择规格相同的碗,调整碗的振动快慢,使它能达到实验效果。

任务三: 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吹奏类的乐器,可以选择吸管进行实验,使它能达到实验效果。

总结:在班级内展示自己制作的小乐器,与同学进行交流,发现小乐器的优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通过实验,调整琴弦的松紧,使它们发出有规律有顺序的声音。

通过实验,依次向碗中加入一定量的水,使这些碗能发出连续且有规律的声音。

3、通过实验,改变吸管的长度,从而使吸管产生不同的声音,这个乐器的名称是排箫。

总结通过以上实验,发现自己是如何调整乐器的,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连续声音,利用所学知识来解释这个现象。

通过多种有效的实验,结合技术与工程的原理,制作、调整、测试,最终实现自己想要的效果。

第二单元 呼吸和消化 第1课 感受我们的呼吸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呼吸 是 人的重要活动,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氧气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2.鼻腔、口腔、气管、肺等部位共同参与呼吸活动。

科学探究目标:

1.开展呼吸体验活动,感受呼吸时身体各部分的变化。

2.进行 人呼吸的模拟实验,了解呼吸部位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合作。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在体验活动中,保证研究的真实性。

2.在体验活动与模拟实验中,乐于参与集体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氧气和二氧化碳与 人生命活动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呼吸过程及呼吸部位 教学准备:

1.为学生准备:呼吸过程模拟装置、学生活动手册等。

2.教师准备:呼吸系统结构图、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出示图片:

出示问题:你能说说这个同学在做什么吗? 学生观察图片进行思考 调去学生的原有认知情况 二、聚焦 问题:你能说一说你在水里游泳时憋气的感受吗? 教师追问: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能再说一说你对呼吸的了解吗? 关于呼吸你还知道什么? 你知道 人有哪些部位参与呼吸吗? 学生回答:自己憋一会儿气就抬头露出水面呼吸。不然会溺水,所以不能长时间憋气。

学生回答:长时间不呼吸会死亡,因为我们需要呼吸维持生命。

学生回答:我们用嘴巴和鼻子在呼吸、呼吸有时快有时慢、吸进来的是氧气,呼出去的是二氧化碳。

学生回答:鼻子、嘴、肺等等参与了呼吸。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进行铺垫 三、探索 出示图片:吸气时的图片 谈话:这个同学再给我们演示如何吸气,请大家按照他说的方式吸气试一试。

吸气时,含有氧气的空气会进入你的肺。把手放在你的肋骨上,感受胸的变化。

讲解: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感受呼气:将你的手放在肋骨上,慢慢呼气,感受胸又有什么变化? 讲解: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交流:吸气和呼气的过程与你原来的想法有什么不一样?跟大家一起说说吧。

模拟实验:

实验装置介绍:

1、一个去底的塑料瓶子,将瓶底用气球套住代替身体的膈肌。

2、取一根吸管将吸管一端做人字型代替 人的气管。

3、取两个气球与吸管人字形一端连接好代替 人的肺。

4、将装置密封好,代替 人的胸腔。

实验: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瓶底气球(膈肌)的变化,当我们向气球里吹气时瓶底的气球向下放松,当我们将气球里的气吸出时瓶底的气球收缩。

小结:我们发现:吸气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呼气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学生观察图片,并进行模拟吸气 学生将手放在肋骨上感受胸的变化。

倾听教师介绍,与吸气时自己的感受进行对比。

将手放在肋骨上,感受呼气时身体的变化 交流:说出自己感受到的吸气与呼气过程的不同。

①我原来认为吸气时肚子会变鼓,呼气时肚子会变瘪 ②通过老师指导我现在发现了吸气时肋骨向上,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呼气时肋骨向下,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学生利用实验装置进行模拟实验,观察肺和腹部的变化。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学生观察图片,进行呼吸体验,逐步了解呼吸过程,并将呼吸过程中的原有认知与真实体验进行对比,修正自己的认知,并通过呼吸实验强化呼吸时:吸气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呼气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四、拓展 1.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承担着将氧气带入体内,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作用 2.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物质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这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认识呼吸系统的组成。

认识 人呼吸时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并明确呼吸是一吸一呼为一次呼吸。

认识呼吸系统组成,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明确一次呼吸,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第2课 呼吸与健康生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

2.人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地氧气。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加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并进行数据分析。

2.依据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从空气中吸入的氧气能帮助我们维持生命活动。

教学重点:

理解呼吸功能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准备:

1.为学生准备:计时器、学生活动手册 2.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呼吸相关科普影音、教学课件等。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情景渲染: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呼吸,知道了一吸一呼为一次呼吸。我们知道了 人的呼吸部位有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承担着将氧气带入体内,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作用(出示图片)我们每天都处于不同运动状态,呼吸与我们的健康生活是离不开的。

调取学生上节课的学习,重现呼吸过程的认识。

观察图片,激发学生思考 重现呼吸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聚焦 问题:在运动状态下和平静状态下呼吸会有什么变化呢? 问题:不同状态下,呼吸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上体育课后呼吸比原来变快了。

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 三、探索 谈话提问: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呼吸过程,知道我们无时无刻都进行着呼吸。呼吸过程中我们吸入什么气体?呼出什么气体? 问题:这个同学说的到底对不对呢? 出示:一般情况下 人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柱状图 教师分析:首先我们看到用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我们还能从图中看出来有多种气体。

强调要点:对比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多少。

问题:为什么会吸入和呼出氧气和二氧化碳量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呢? 讲解: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来维持生命,从空气中吸入的氧气可以帮助我们正常地生活和工作。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问题:我们知道人的呼吸是进行气体交换,在生活中我们呼吸快慢是变化的,都有哪些活动会影响我们的呼吸快慢呢? 介绍过程:首先,我们静止时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作为比较的基础,为了更准确请大家至少测量3次。

结合生活经验,你能说说有哪些活动会影响呼吸次数? 做有可能改变呼吸次数的活动,并测量固定时间内的呼吸次数。(测量3次)班级分析数据 结论:运动可以增加呼吸次数。

剧烈运动时,人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满足身体所需氧气。

思考,回答:

人呼吸时吸进来的都是氧气,呼出去的都是二氧化碳。

观察柱状图,结合教师介绍从中获取信息 观察回答:我发现了氧气和二氧化碳吸入量和呼出量变化很大 倾听,认识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 思考:哪些活动会影响呼吸快慢 测量平静状态下呼吸次数 跑步、跳绳、快速上楼…… 测量运动状态下呼吸次数 调取学生元认知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认识氧气在 人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真实的感受到呼吸次数的改变,注重实验的结论 四、拓展 1.人的生命活动是由很多部位共同完成的。呼吸次数的改变带动着心跳次数的改变,增加身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2.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剧烈运动时,人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肺必须更加卖力地工作。这就是在锻炼时,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的原因。

3.如果呼吸功能弱,我们身体的一些工作就不能正常进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认识生命活动是由多部位共同完成的。

认识肺在呼吸过程中的重要性。

认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升呼吸系统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树立 人的生命活动不是单个部位能够完成的,是多个部位共同协作完成生命活动的意识。

加强体育锻炼可以提升自身身体素质 第3课 测量肺活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肺活量是 人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的量,是 人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2.经常锻炼身体,可以提升身体的肺活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会用简易的方法测量肺活量,能获取合理的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能够对自己的测量结果进行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

1.在探究活动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在思考的基础上乐于与人合作交流。

2.能够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呼吸系统健康与空气质量关系密切,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会用简单器材测量肺活量,知道肺活量是 人身体健康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 教学准备:

1.为学生准备: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气球、哨子、秒表、学生活动手册 2.教师准备:班级肺活量统计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检测肺活量中的数据、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呼吸与健康生活之间的关系,知道呼吸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身体健康,你们知道呼吸的好坏我们用什么来衡量吗? 思考、回答:每年我们都进行体检,体检中有一项就是检验呼吸能力强弱的。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聚焦 出示图片:

给出定义:肺活量是 人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

肺活量是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明确肺活量的概念 明确概念,为后续活动正常开展起铺垫 三、探索 吹哨子对比肺活量大小:

出示图片:哨子,这是什么? 你能用哨子来比较肺活量的大小吗? 提示:深吸一口气,吹响哨子。肺活量大的人,吹哨子的时间会比较长一些。(用秒表测量时间)吹气球比较肺活量大小 问题:你能说说用气球怎么来比较肺活量的大小吗? 提示: 深吸一口气,吹鼓气球,比较气球大小。肺活量大的,气球吹得大 问题:通过上面的方法我们能比较出来肺活量的大小,你能准确的获得肺活量数据吗? 出示肺活量袋。

师介绍使用方法:1、展开测量袋 2.将吸管喝肺活量袋组装在一起 3.深吸一口气,然后将气体从通气管呼入测量袋。注意一定是一口气 4.肺部气体全部呼出后,收紧通气管,避免空气跑出,然后将测量袋往里卷(充气的方向),直至卷不进去为止。

5.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数值(单位为毫升)即为测得的肺活量。

组织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出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请同学针对自己的情况进行对比。

问题:你对自己现在的肺活量满意吗? 讲解如何提升自己肺活量数值:运动可以增强呼吸功能,经常参加爱体育锻炼可以提升自己的肺活量,今后要多参加体育锻炼。

思考如何用哨子对比肺活量大小。

学生回答:可以用吹哨子时间长短来比较,时间长肺活量大,时间短肺活量小。

学生吹哨子,比较肺活量大小 学生思考如何用吹气球的方法比较肺活量大小 学生吹气球对比肺活量大小。

学生回答:上面两个方法无比测得准确的肺活量数值。

学生观察 学生学习如何使用简易肺活量袋测量肺活量数值。并进行实验。

记录实验数据,并针对数据进行分析。

学生对比自己的肺活量数值的情况 学生对自己的肺活量情况进行评价。

图文介绍,调动学生生活经验 通过学生吹哨子、吹气球对比肺活量大小,逐步过渡到用简易肺活量袋测出准确的肺活量数值,并与国家体制健康标准进行对比,认识到自己的肺活量情况,进而了解自身的身体健康情况 培养学生爱运动的习惯,通过运动可以增加肺活量,提升自身身体素质。

第4课 一天的食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我们一天要吃多样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2.食物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

科学探究目标:

1.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

2.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

科学态度目标:

1.在对食物的记录与分类活动中细致地进行思考、筛分。

2.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集体的研究讨论活动,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食物并转化为 人所需要的养料与能量。

教学重点:

一天要吃多样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教学准备:

1.为学生准备:进行食物记录的卡片纸、学生活动手册 2.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除了呼吸之外,要维持 人生命活动,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活动就是从外界获得能力,这就是饮食。食物能够给我们提供维持生命的能量。

倾听教师说话,初步认识饮食对 人也很重要 强调饮食是生命活动的一项重要活动 二、聚焦 出示图片:我们一天吃了很多的食物 问题:你能说一说这一天你都吃了那些食物吗? 问题:每天吃的食物有什么特点? 问题:为什么要吃这么多食物呢? 问题:你知道食物都能给我们提供那些营养吗? 观察图片,结合自身情况介绍自己一天的食物 思考回答:吃了肉类、蔬菜类、水果了、奶类等等。

思考回答:食物可以给我们提供营养。

思考回答:有的同学说可以提供糖、脂肪等。

通过出示一天食物的图片,进一步通过问题串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在碰撞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

三、探索 出示饮食图片:你能说一说这些食物中都包含了哪些食材吗? 教师强调食物中隐藏的食材:其实这些食物中除了刚才同学们说的材料外,我们在烹调这些食物时还使用了植物油、盐、味精、在炒饭里面还有大虾,这些都是上面这几类食物中包含的食材。

出示老师一天的饮食情况图片 问题:大家看这是老师一天的食物,你能说说老师这一天都吃了哪些食物吗? 组织学生与同学交流自己一天的饮食情况 提出要求:

1.写一写:把自己一天中所吃的食物名称分别写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只记录一种食物。

2.说一说:同学之间说一说都自己一天都吃了那些食物。

3.摆一摆:按照早、午、晚餐的顺序将食物卡片摆好,数一数有多少中食物。

4.串一串:把同组同学的食物卡片按顺序放在一起,用绳子串起来,数一数共有多少中食物。

问题:同学们我们刚才把自己一天的食物都统计完了,你们发现了什么? 问题:我们每天会吃很多的食物,你能够清楚的记清楚前几天吃的食物吗? 为了更好地记清楚我们都吃了那些食物,我要对食物进行分类,这样就能更好地记清楚了。

出示如何对食物进行分类提示:

1.说一说:同学之间介绍自己的分类标准,确定食物能划分出哪几类。

2.根据不同的类别,将食物卡片分类摆放。

3.与大家交流食物分类的方法。

4.记录食物分类的结果。

班级展示交流 小结:食物的分类标准很多,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食物进行分类我们能不能根据食物营养成分进行分类呢? 观察图片介绍自己从图片中获取的信息 回答:有的同学说有鸡肉、米饭、西兰花、牛奶。

学生观察回答:老师我知道您早上吃了油条、米粥、咸菜,中午吃了米饭、牛肉、土豆,晚上吃了米饭、西兰花、虾仁 同学间按照老师要求交流自己一天的饮食情况 回答问题:有的同学说我发现了这一天吃的食物很多。

学生倾听教师的要求,对食物进行分类,并分析自己的分类标准是如何制定的。

学生进行班级展示交流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挖掘内涵的信息。

培养学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为食物进行分类的兴趣 培养学生概况归纳的能力 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第5课 食物中的营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人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人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哪些。

3.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淀粉和蛋白质。

2.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完善对一天中的食物的统计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成分与支撑 人生命活动的关系,产生继续探究食物的兴趣。

2.在完善一天中食物统计的记录活动中,养成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人类可以运用一定的技术辨别食物中的营养。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淀粉和蛋白质。

教学准备:

1.为学生准备:上节课使用的“一天的食物”记录卡,蔬菜、食用油、学生活动手册等。

2.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相关资料,教学课件等。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回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我们一天的食物,知道我们吃了很多的食物,而且我们对这些食物进行了分类。

倾听,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回顾上节课内容,构成前后联系 二、聚焦 出示图片:丰富的饮食 问题:每天我们都会食用种类丰富的食物,为什么要吃这么多食物?只吃一种可以吗? 问题:吃这些食物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怎样的益处呢? 思考回答:有的同学说,只吃一种食物不可以,这样会造成营养缺乏。所以我们要吃很多种食物。

思考回答:这些食物可以给我们提供丰富的营养,促进我们身体健康成长。

激发学生兴趣,关注营养成分对身体健康的作用。

三、探索 出示图片:牛肉、鱼等食物图片。

问题:你知道这些食物中都有哪些营养吗? 小结:这些食物都是我们经常吃的食物,这些食物经营养专家研究发现: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问题:怎样才能知道食物中含有那种营养成分呢? 实验1、检验食物是否含有淀粉 实验材料:馒头、碘酒、滴管、培养皿 方法:在食物上滴一滴碘酒,观察食物颜色的变化 现象:滴碘酒的地方变为蓝色,说明这种食物含有淀粉 实验2、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实验材料:食用油、花生米、棉签、白纸、培养皿 方法步骤:先用食用油在纸上涂抹,出现的油迹不会消失,说明食物中存在脂肪。再用其他食物(花生)在纸上涂抹,把留下的痕迹与食用油的油迹做比较。如果接近,就说明食物中含有脂肪。

实验3、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实验材料:蛋清溶液、双缩脲试剂、滴管、试管 方法步骤:用量筒取2毫升蛋清稀释液,再用量筒量取2毫升双缩脲试剂A液,将双缩脲试剂和蛋清倒入同一试管混合,并振荡均匀,液体仍为无色。再用滴管向试管中加入3到4滴双缩脲试剂B,振荡均匀。

现象:试管内出现紫色,这就表明蛋清中含有蛋白质 检验其它食物是否含有淀粉、脂肪、蛋白质。

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小结:通过实验检验我们发现在食物中有时含有一种营养成分,有时含有多种营养成分。

但有时有些食物的营养成分难以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检验,这时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会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要留心一下 学生观察图片信息,进行思考 思考回答问题:牛肉能够提供脂肪、馒头米饭能头提供淀粉、鸡蛋能够提供蛋白质,苹果、西红柿、黄瓜能够提供维生素和水分。

认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学生回答:通过实验的方法。

按照教师介绍的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倾听实验介绍,按照教师要求,应用对比的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学生学习如何检验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如果使用其它食物先将食物打成糊状)学生应用所学实验方法检验其它食物是否含有淀粉、脂肪、蛋白质。

学生汇报: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馒头中既含有淀粉又含有蛋白质,马铃薯中既含有淀粉又含有蛋白质,西红柿中都没有,花生种含有淀粉、脂肪、蛋白质。鸡蛋中含有蛋白质。豆腐中含有脂肪和蛋白质。

了解生活中关注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

调取学生生活经验,提取元认知。

形成整体认知。

了解实验材料,严谨的开展实验探究。

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

学习如何正确的借助试剂检验食物中含有蛋白质。

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留心身边的科学。

四、拓展 生活中没有一种食物能够提供丰富的全面地营养成分,因此我们要通过食用多样的食物来获取各种营养成分,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倾听学习认识饮食要多样。

第6课 营养要均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人所需的营养种类和数量是有一定范围的,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均衡。

2.搭配膳食营养要做到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的方式,获取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自己的分析以及集体的研讨,形成认识。

2.有效处理营养需求量与食物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处理后的信息科学地搭配菜品。

科学态度目标:

1.在理解平衡膳食的基础上,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食物营养与 人健康的关系,科学知识可以指导人们科学饮食。

教学重点:

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均衡 教学准备:

1.为学生准备:平衡膳食食物搭配记录表 2.教师准备:平衡膳食宝塔资料、挂图、教学课件等等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案例分析: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请大家分析一下小明家长的做法对吗? 小明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蔬菜,但家长总让他除了吃肉之外还要吃些蔬菜,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家长想让小明吃更多种类的食物提供更多地营养物质。

通过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聚焦 出示丰富的食物图片:

问题:食物的种类非常丰富,它们各自蕴含不同的营养成分,怎样合理搭配食物才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呢? 举例:1、有的人说喜欢吃的就多吃? 2、有的人说各种食物平均吃? 3、有的人说哪个食物营养多就多吃?…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思考问题:我觉得我们根据不同食物中所含的营养进行搭配着吃才健康,如果我们总依据个人的喜好去吃东西很容易出现营养过剩或营养缺乏的现象。

激发学生研究兴趣 三、探索 介绍中国居民膳食宝塔:

许多国家都很注意居民的饮食健康,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的。它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各类食物的重量,并以直观的宝塔形式表现出来,便于群众理解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衡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

介绍具体信息:

谷类食物位居底层每人每天应该吃250-400克 蔬菜和水果占据第二层,每天应吃 克 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每天应该吃克 奶类和豆类食物占第四层每天应吃奶类及奶制品 50克 每天烹调油不超过 g,食盐不超过 g 膳食宝塔为居民健康饮食提供的信息是什么? 问题:我们如何依据平衡膳食宝塔设计自己的一天的食物呢? 举例说明同类互换,多种多样原则。

膳食宝塔包含的每一类食物中都有许多品种,虽然每种食物都与另一种不完全相同,但同一类中各种食物所含营养成分往往大体上近似,在膳食中可以互相替换。

组织学生设计自己一天的食物。

分享交流 了解中国居民膳食平衡宝塔的信息。

了解膳食平衡宝塔每层信息情况 学生思考回答:“平衡膳食宝塔”告诉我们,在一天中要吃的食物有哪些种类。

“平衡膳食宝塔”下一层的食物食用量要大于上一层的食用量。

思考介绍自己的想法 学生了解膳食互相替换的原则。

学生应用学具材料设计自己一天的健康饮食。

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一天饮食情况设计。

通过举例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兴趣,指引出思考方向。

了解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的由来 具体认识膳食宝塔各层信息。

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意识。

四、拓展 不挑食、不偏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这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果营养获取不均衡,会影响到身体健康。

人所需的营养种类和数量是有一定范围的,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均衡。

学生了解人们饮食为什么要多样。

培养学生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生活习惯 第7课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3.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描述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以及牙齿形状特征、分布,能对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进行简单的记录。

2.分角色扮演“馒头”“牙齿”“舌”,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过程,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3.能够在角色扮演中不断完善对牙齿结构及运动特点的认识,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原有观念进行补充或修正。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够认真仔细地观察和实事求是地描述牙齿的结构和运动特点。

2.愿意与他人分享食物在口腔里消化过程的研究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1.体会口腔对消化食物的重要作用,有健康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口腔里食物在牙齿、舌等部位配合下的初步消化过程 教学准备:

1.为学生准备:馒头、镜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2.教师准备:学生角色扮演用的门齿、犬齿、臼齿和舌头、食物模型、牙齿分布图、结构图,教学课件等。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出示图片:同学在用餐的图片,直接引入 观察图片 开门见山,直接引入 二、聚焦 问题:食物能给 人提供养料和能量。我们是怎么将食物的的营养物质进行消化吸收的呢? 给出定义:消化部位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和能量,这一过程叫作消化。口腔是 人的消化部位之一。

问题:口腔里都有哪些部位能帮助消化?食物会在口腔里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思考:人将食物吃进肚子里进行消化。

认识什么是消化 学生思考回答:牙齿可以帮助消化,牙齿可以咀嚼食物。

通过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意识,并认识到口腔是 人消化的开始。

三、探索 研究馒头在口腔里的变化 演示:将馒头放入口腔,咀嚼一下、两下、三下,用镜子观察变化 提示:提示:拿面镜子看一看自己咀嚼馒头的过程,说一说你的感受。(看形状,大小等变化)说一说你的发现? 问题:咀嚼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馒头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是什么让馒头发生了变化? 介绍口腔中的牙齿:出示口腔模型图,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并介绍自己的发现。

小结:我们口腔中的牙齿有的扁平状像刀,有的尖尖的,我的平平的,它们之间互相配合将吃进嘴里的食物撕碎、切断、磨碎,口腔里的这个过程就是食物在口腔里的初步消化。其实口腔里还能自己分泌唾液来帮助我们软化食物。

组织同学模拟口腔中食物的消化过程。

组织学生交流:

总结:食物在口腔里经过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下将食物由大块到小块变小变软后在进入后面的部位进行消化。食物在口腔中进行了初步的消化。

观看教师演示,并自己亲自操作。

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回答:有同学发现了我们咀嚼馒头时,馒头越来越小,变粘了,变湿了 学生思考回答:有同学发现了,是我们的牙齿和舌头以及口腔里的唾液让馒头发生了变化 同学观察图片,同时用镜子观察自己口腔中的牙齿 介绍牙齿特点:门齿扁平状,像菜刀,犬齿尖尖的,臼齿很大,表面平平的。

倾听认识牙齿特点及作用。

学生按照老师要求模拟口腔中食物的消化过程。

学生结合自身感受:牙齿和舌共同配合才能将食物在口腔里进行初步消化,而且口腔里还能够分泌唾液帮助软化食物。

了解食物在口腔里的初步消化 注重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逐步低进,研究口腔中食物的变化情况。

清楚牙齿特点和作用为后续模拟实验做准备。

强调口腔的重要性。

四、拓展 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牙齿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如果我们对牙齿保护不当会发生那些变化? 介绍: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正确的刷牙可以防止蛀牙,对牙齿起到保护租用,保护好牙齿对我们一生的健康很有意义。

思考回答:会出现蛀牙,牙齿被损坏。

了解正确刷牙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爱护牙齿,保护口腔健康对身体是有益的。

第8课 食物在身体内的旅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人的消化部位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部位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 人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部位,被消化吸收。

科学探究目标:

1.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完成食物消化过程图,并能够在不断认识的过程中,对自己画的食物消化过程图今昔功能补充完善。

2.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食物在体内消化的过程,对照资料能够完善自己对 人消化部位的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在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合作交流。

2.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消化部位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与能量,健康生活可以保护消化部位。

教学重点:

食物在食管和胃里的消化过程 教学准备:

1.为学生准备:模拟胃的蠕动实验用的塑料口袋、水、切成小块并煮熟的蔬菜和馒头,透明塑料管、馒头、学生活动手册。

2.教师准备:

人消化部位图、教学课件等。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回顾导入:上节课学习了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食物被口腔初步消化后,就会进入 人内部的其他消化部位。

倾听老师介绍,回顾上节课内容 回顾旧知,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聚焦 情景介绍:有时我们肚子饿、被食物噎到、胃痛、肚子痛的,根据你的感受,说一说食物进入身体后可能会经历哪些部位,按照什么样的路线行进。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讲解:

人的消化部位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学生思考回答:食物在口腔里进行了初步消化后将进入胃里进一步消化 倾听学习 调取学生生活经验,构建生活经验与新之间的联系。

三、探索 出示:

人结构轮廓图,组织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在图中填写消化部位位置。

出示 人消化部位位置图,请同学对比自己标注的位置 我们通过画图的方式知道了食物在身体的行进路线,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食物在食道和胃中是如何进行消化的。

实验1、模拟食道的工作 实验材料:塑料管、馒头块 实验过程:

1.准备一小块馒头放入食道(塑料管)2.用手挤压馒头上面的塑料管,模拟食道的蠕动。

组织学生交流食道的工作 小结:我们发现馒头在慢慢的被运送下去了,其实食道周围有非常发到的肌肉,通过肌肉的蠕动将食物一点一点挤压到胃里去。

实验2、模拟胃的工作 实验材料:塑料袋、水、馒头和煮熟的蔬菜 实验过程:1.在塑料袋里装上水、馒头和煮熟的蔬菜,反复揉挤塑料袋。

2.感受揉挤塑料袋中食物被胃磨碎的过程 组织学生交流:

小结:1.当食物混合着唾液进入到胃里后,胃就像一个大口袋收集我们的饮食之后胃将规律的进行蠕动,一段时间后将胃中的食物摩的更碎。当有大块食物进入到胃中后,胃的负担就要加大,蠕动的时间就要长。

2.胃在消化食物时除了蠕动将食物磨碎之外还有胃液来帮助食物进行初步消化。(胃液的消化是化学反应)研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食物在身体走了那些部位有的新的认识,在生活中有没有那些缺乏的生活习惯在危害着你的消化部位。

学生结合经验填写消化部位位置。

学生对比消化部位位置,找出问题修改完善。

学生按照教师要求模拟食道运送食物的过程 学生介绍自己的收获 倾听学习食道是如何工作的 学生感受胃消化食物的过程。

介绍胃在蠕动消化食物时的感受。

倾听,了解胃工作情况,并感受食物在口腔中初步消化可以减轻胃的工作。

学生思考回答:食物经过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这样一个旅行过程,部位之间进行共同协作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将食物最好在口腔中磨碎,这样能给胃减轻负担。吞咽食物时要小口吞咽,这样能给食道减轻压力。过硬或不熟的食物尽量少食用。

正确认识消化部位的位置 通过对比的方式掌握消化部位的准确位置。

通过实验感受食道的工作 感受胃消化食物的过程。

初步渗透消化部位之间的协作配合的重要性。

四、拓展 食物在 人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是比较复杂的,消化部位是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的,过冷、过热、不洁净、没有经过充分咀嚼的食物都会影响它们的工作和健康。

倾听了解食物在消化部位中的工作是非常复杂的,消化部位很容易受到伤害。

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习惯 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 第1课《让小车运动起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2.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科学探究目标 1.调查了解不同类型车的动力系统。

2.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

3.会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

4.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2.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的车辆类型是丰富多彩的,具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教学重点】 通过让小车运动起来,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是运动的物体静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车、绳子、曲别针、垫圈、计时器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5 分钟 物体有时是静止的,有时是运动的。怎样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呢?怎样改变运动的快慢呢? 学生任务:结合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了解学生是否能够认识运动与力有关。

二、聚焦 5 分钟 几千年前,人类就发明了车。

提问:你知道哪些类型的车?它们都是怎样动起来的? 学生任务:观察车的样式,思考它是怎样动起来的。

聚焦问题。

三、探索 25 分钟 任务一:让小车动起来 活动:接下来我们也试一试如何利用材料让小车运动起来。怎样利用垫圈、绳子让小车运动起来? 任务二:拉力大小对小车运动快慢的影响 活动:增加垫圈数量使拉力变大,用计时器记下小车运动相同距离的时间,比较不同垫圈数量时,小车运动的时间长短。

研讨: 问题一:怎样使静止的小车运动?怎样使运动的小车静止? 问题二: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总结: 1.要使静止的小车运动,就必须对小车施加力,比如用垫圈的重力让拉小车的绳子具有拉力,使小车运动。而我们要使运动的小车静止也必须对小车施加阻力。就如我们实验中用手挡住小车一样。

2.垫圈达到一定数量也就是说拉力到达一定程度时,小车才会运动起来,结合实验数据我们会发现,垫圈少,重力小,拉力就小,小车运动的慢;

而垫圈多,重力大,则拉力大,小车就运动的快。

学生任务一:思考如何让小车运动起来 过程:交流讨论,总结方法。可以将绳子和垫圈安装在小车上,将垫圈垂在桌面下方。运用垫圈重力,转化为绳子对小车的拉力,使它运动起来。

学生任务二:各小组分别预测结论,并通过实验验证。

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如何使小车在终点处停下来呢?(用手挡住小车,可以让它停止。)2.从挂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增加垫圈,直到小车可以动起来 3.再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观察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4.记录每次垫圈的数量和小车运动的时间。

总结:垫圈多,重力大,则拉力大,小车就运动的快。

研讨任务:各小组之间依据记录单和实验数据,思考并讨论研讨问题,总结出研讨结果。

通过实验的方法实现了科学探究目标和态度目标,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会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 四、拓展 提问:运动员是怎样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的? 总结:对足球施加力可以改变足球的运动快慢。比如用脚踢静止的足球,启动足球,用脚踩住运动的足球时,可以使其变成静止状态。通过改变脚施加给足球的力的大小来控制足球运动的快慢,脚施加给足球的力越大,足球运动越快,力若小,足球便运动的慢。

学生任务:利用已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说明。

第2课《用气球驱动小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2.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就要对物体施加力。反冲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科学探究目标 1.会组装用气球反冲力作动力的小车。

2.会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

3.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2.意识到要把实验现象转化为支持观点的证据。

3.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可以用反冲力作为动力驱动车辆、火箭、飞机等物体运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

改变喷气管粗细和气球充气量会影响小车的动力大小。

【教学重点】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反冲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大气球、小气球、打气筒、小车、粗吸管、细吸管、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3 分钟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让小车运动起来的方法你还记得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方法,同样也可以使小车运动起来。

板书:用气球驱动小车 学生任务:对上节课的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

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了解学生是否能够掌握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聚焦 2 分钟 把气球充足气放开,气球会怎样运动? 我们自己也可以玩一玩试一试。当把吹足气的气球放开时,气球运动不是朝着一个方向,而是胡乱变化方向的。

我们能用气球驱动小车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试一试。

学生任务:思考问题,利用材料简单操作。

聚焦问题。

三、探索 30 分钟 任务一: 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气球喷气方向与气球运动方向有什么关系呢? 把气球吹足气再松开口部,观察并画出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试着做出解释。实验要求:用打气筒将气球吹足气再松开口部,把手放在气球口感受喷出的气体;

气球向下喷气时,把手放在气球上方,感受气球上升的力;

气球需要朝着上下左右不同方向喷气,仔细观察气球运动方向。重复进行实验,将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在实验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气球向下喷气时,气球所受的力是向上的。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推力叫反冲力。

任务二:利用气球驱动小车 活动:给气球充足气,放开气球的喷管,让小车运动起来。

任务三:改进小车 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使小车运动。怎样才能使气球小车行驶的更远? 利用实验证明气球的大小和喷管的粗细是否会影响小车行驶的距离。

研讨: 问题一:你知道气球是怎样使小车向前运动的吗 问题二:怎样改进可以使小车行驶得更远? 总结: 1.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产生了和喷气方向相反的反冲力,小车就在这个反冲力的推动下向前运动起来了。

2.使用更大的气球,用更粗的喷管可以使小车行驶得更远。

学生任务一:对于气球的喷气方向与气球运动方向的关系提出猜想。

过程:把气球吹足气再松开口部,观察并画出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试着做出解释。学生任务二:各小组分别运用各自方法让气球驱动小车前进。

学生任务三:做对比实验,完成记录单。

用笔标出小车起点,同一个喷管分别吹成大小不同的气球,测试小车行驶距离进行比较。

选择粗细不同喷管、大小相同的气球,测试小车行驶的距离。

研讨任务:各小组之间依据记录单的实验数据,思考并讨论研讨问题,总结出研讨结果。

通过实验他牛方法实现了科学探究目标和态度目标,总结气球喷气方向与气球运动方向相反,从而可以运用气球驱动小车。并通过对比实验找到了小车的改进方法。

拓展 5 分钟 在我们的生活中,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我们还知道哪些反冲力的例子? 总结:过年时燃放的烟花也是靠()产生的反冲力飞上天空的,乌贼是靠喷水产生的反冲力向前运动的。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查阅更多资料了解这方面的实例。

学生任务:整理和总结出一般昆虫的特征。

感受生活中的反冲力的应用。体会到可以用反冲力作为动力驱动车辆、火箭、飞机等物体运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

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2.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形变。

3.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科学探究目标 1.会安装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

2.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2.认同收集数据作为证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不同小车具有不同类型的动力。

2.改变橡皮筋的弹力大小会对小车的运动有影响。
 【教学重点】 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橡皮筋、小车、软尺、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3 分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气球驱动小车 提出问题: 1.气球是如何驱动小车的呢?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驱动小车的形式。

板书: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学生任务:交流讨论,对之前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

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反冲力驱动小车的概念。

二、聚焦 (5 分钟)大家玩过橡皮筋吗?拉一拉会有什么感觉?松开手呢?还有其他发现吗? 我们能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吗? 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驱动小车。我们可以在小车上拧上橡皮筋,小车要行驶需要车轮转动,而车轮与车轴相连,所以我们可以将橡皮筋缠绕在小车的轴上,这样就可以使橡皮筋带动车轮转动,从而使小车运动起来。

学生任务:结合已有经验,思考并回答问题。

聚焦问题。

三、探索 (30分钟)任务一:组装橡皮筋小车。

把两根橡皮筋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车架上,另一端固定在车轴上。转动车轮,让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松开手车轮就会转动。

任务二: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有什么关系? 活动:在车轴上缠绕不同圈数,做对比实验。

研讨: 问题一:使车轮转动的力来自哪里? 问题二: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 总结: 1.车轮转动的力来自橡皮筋。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所以我们的车轮转动是橡皮筋的弹力在驱动它。

2.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产生的弹力大,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长,小车行驶得远。

学生任务一:组装橡皮筋小车 过程:按照组装方法,将橡皮筋小车组装完毕,并试验小车是否可以运动。

学生任务二:各小组分别实验,总结关系 1.每次实验都要从同一起点开始,用软尺测量出行驶的距离,并及时在活动手册上记录2.缠绕不同圈数进行实验,相同圈数实验3次,求平均值。并记录分析 研讨任务:各小组之间依据记录单的实验数据,思考并讨论研讨问题,总结出研讨结果。

通过实验探究实现了科学探究目标和态度目标,掌握了组装橡皮筋小车的方法,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小车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

拓展(2 分钟)在橡皮筋下挂钩码并逐渐增加钩码数量,我们发现被挂的钩码越多,橡皮筋拉得越长,橡皮筋产生的力越大。除了这种方法你还能用其他办法使橡皮筋产生不同的力吗?课后同学们可以有更多的尝试。

学生任务:想办法使橡皮筋产地不同的力。

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通过改变橡皮筋的长度来改变其产生的弹力大小。

第4课《弹 测力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2.弹 测力计是利用弹 “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作的,弹 的伸长特征与橡皮筋相似。

3.力的单位是牛顿。

科学探究目标 1.认识弹 测力计的基本结构。

2.使用弹 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力的兴趣。

2.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不同测量工具可以解决不同的现实问题。

2.用弹 测力计可以测量物体的重力。

【教学重点】 会使用弹 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弹 测力计、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各种重物。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2分钟)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各种力驱动小车,也知道了各种控制力的手段。怎样知道我们用了多少力呢? 学生任务:各小组进行讨论和分析,回答问题。

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了解学生是否了解测量力的手段。

二、聚焦 (5 分钟)研究运动和力时,往往需要知道力的大小,要知道力的大小,需要用测量力的工具,弹 测力计就是测量力的大小的一种工具。你认识弹 测力计吗? 板书:弹 测力计 学生任务:针对弹 测力计准备交流与讨论。

聚焦问题。

三、探索 (25 分钟)任务一: 观察弹 测力计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想一想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任务二:用弹 测力计测量一下力的大小。

活动:先用手拉一拉弹 测力计,分别使指针指到1N、2N、5N等,感受不同大小的力。测量物体之前可以先掂一掂,估测一下再进行测量。

测量前,手持提环,拿起弹 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否指在“0”,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保持相平。测量的力不能超出刻度板所标最大数量。

研讨: 问题一:弹 测力计的弹力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使用弹 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问题二: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还有弹力,这些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总结: 1.弹 测力计的弹力是由弹 这一部分被拉伸而产生的,使用弹 测力计测量前要检查指针、调零,将估测可以测量的物体放在桌面上,挂上挂钩,慢慢提起。测量的力不能超出刻度板所标最大数量。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保持相平。

2.撑杆、海绵垫、健身球、跳板等都具有弹力,它们都是在外力作用后,发生形状变化,之后产生了恢复原来形状的弹力。

学生任务一:观察测力计结构 过程:小组观察测力计,研究并讨论。用力慢慢拉挂钩,看看弹 怎么变化,指针怎么移动。认识力的单位。

学生任务二:各小组分别运用测力计测量其他重物的重力。

测量前,手持提环,拿起弹 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否指在“0”。

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保持相平。

测量的力不能超出刻度板所标最大数量。

研讨任务:各小组之间依据记录单和测量实验,思考并讨论研讨问题,总结出研讨结果。

通过观察认识弹 测力计,并学会使用弹 测力计。体会到不同测量工具可以解决不同的现实问题。

拓展(8 分钟)这是用橡皮筋、硬纸板、曲别针制作的测力计。想一想,怎样标画出这个测力计的刻度呢? 课下同学们也动手试试吧。

学生任务:讨论方法,利用已知钩码或挂已知重量物体的方法,在测力计纸板上画出刻度。

建立在认识橡皮筋具有弹力的基础上的,思考制作方法。发展进一步研究力的兴趣。

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探究目标 1.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

2.会研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不同运动方式的物体之间的关系。

3.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思路、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轮子的发明将物体的运动改变成用滚动的方式前进,这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2.意识到人类可以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来满足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需求。

【教学重点】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盒、绳子、小木棍、轮子、曲别针、垫圈、木板、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重物。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5 分钟)用课件或实物演示皮球滚动。

提问∶“皮球在桌面滚动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解释∶“皮球在滚动时与桌面发生摩擦,摩擦时会产生一个阻碍皮球向前运动的摩擦力,使皮球慢慢减速直到最后停下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摩擦力有关的问题。

板书:运动与摩擦 学生任务:观察、各小组进行讨论和分析,发现皮球运动时,先慢慢减速,最后停下来。

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使学生对摩擦力有初步的认识。

二、聚焦 (5 分钟)当我们看到雄伟的古代建筑时可曾想过,古人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是如何搬运巨石等重物的? 人们在搬运重物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力,怎样才能减少这种摩擦力呢? 学生任务:思考、准备带着问题开始探究。

聚焦问题。

三、探索 (25 分钟)任务一: 在一硬纸盒中放入橡胶棒等“重物”。借助垫圈的重力来拉动它在平面上运动一端距离,刚好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相当于它受到的摩擦力,用垫圈的重力拉动纸盒,所以刚好使纸盒运动时的垫圈数就代表它受到的摩擦力。记录下垫圈数量。实验三次,取平均值。

任务二: 活动:在纸盒的下方放几只笔或筷子等作“滚木”,实验会不会有所变化呢? 任务三:有没有办法比滚木更好呢?试一试给纸盒安上轮子,往托盘中逐渐增加垫圈。

研讨: 问题一:通过三次实验,你知道怎样搬运重物最省力吗?哪一种方式搬运重物产生的摩擦力最小? 问题二: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小摩擦力? 总结: 1.三种情况比较,安装轮子搬运重物的垫圈数最少,即受到的摩擦力最小,因此用轮子搬运重物最省力。

2.自行车轴承,车轮与轴之间使用滚珠,从而减小摩擦力,骑车时更省力,而且使用寿命也更久。而鞋底为了防滑,需要增大摩擦力。

学生任务一:模拟搬运重物,探究硬纸盒直接放在木板上搬运时的摩擦力。

过程:在一硬纸盒中放入一些“重物”,将纸盒放在木板上,在纸盒连接的绳子的另一端挂钩上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时,在活动手册上记录下垫圈的数量。

学生任务二:在纸盒的下方放几只笔或筷子等作“滚木”,当纸盒开始运动时,记下垫圈数量。

学生任务三:给纸盒安上轮子,往托盘中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时,记录下垫圈数量。

研讨任务:各小组之间依据记录单的数据,思考并讨论研讨问题,总结出研讨结果。

通过多次实验和分析,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从而意识到轮子的发明将物体的运动改变成用滚动的方式前进,这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拓展(5 分钟)各种交通工具都是怎样减小摩擦力的呢? 气垫船以空气在船只底部承托,行驶时船身自水面抬升而起,大幅减小船体与水面的摩擦力。

悬浮列车由于磁力使之悬浮在空中,行走时无须接触轨道,也减小了轨道对车身的摩擦力。这两种交通工具使用不同技术方式都减小了摩擦力。

学生任务:认识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减小摩擦力的方式。

联系生活实际,知道摩擦力对于生活中一些影响。

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探究目标 1.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

2.会研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不同运动方式的物体之间的关系。

3.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思路、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轮子的发明将物体的运动改变成用滚动的方式前进,这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2.意识到人类可以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来满足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需求。

【教学重点】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盒、绳子、小木棍、轮子、曲别针、垫圈、木板、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重物。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5 分钟)用课件或实物演示皮球滚动。

提问∶“皮球在桌面滚动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解释∶“皮球在滚动时与桌面发生摩擦,摩擦时会产生一个阻碍皮球向前运动的摩擦力,使皮球慢慢减速直到最后停下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摩擦力有关的问题。

板书:运动与摩擦 学生任务:观察、各小组进行讨论和分析,发现皮球运动时,先慢慢减速,最后停下来。

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使学生对摩擦力有初步的认识。

二、聚焦 (5 分钟)当我们看到雄伟的古代建筑时可曾想过,古人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是如何搬运巨石等重物的? 人们在搬运重物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力,怎样才能减少这种摩擦力呢? 学生任务:思考、准备带着问题开始探究。

聚焦问题。

三、探索 (25 分钟)任务一: 在一硬纸盒中放入橡胶棒等“重物”。借助垫圈的重力来拉动它在平面上运动一端距离,刚好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相当于它受到的摩擦力,用垫圈的重力拉动纸盒,所以刚好使纸盒运动时的垫圈数就代表它受到的摩擦力。记录下垫圈数量。实验三次,取平均值。

任务二: 活动:在纸盒的下方放几只笔或筷子等作“滚木”,实验会不会有所变化呢? 任务三:有没有办法比滚木更好呢?试一试给纸盒安上轮子,往托盘中逐渐增加垫圈。

研讨: 问题一:通过三次实验,你知道怎样搬运重物最省力吗?哪一种方式搬运重物产生的摩擦力最小? 问题二: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小摩擦力? 总结: 1.三种情况比较,安装轮子搬运重物的垫圈数最少,即受到的摩擦力最小,因此用轮子搬运重物最省力。

2.自行车轴承,车轮与轴之间使用滚珠,从而减小摩擦力,骑车时更省力,而且使用寿命也更久。而鞋底为了防滑,需要增大摩擦力。

学生任务一:模拟搬运重物,探究硬纸盒直接放在木板上搬运时的摩擦力。

过程:在一硬纸盒中放入一些“重物”,将纸盒放在木板上,在纸盒连接的绳子的另一端挂钩上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时,在活动手册上记录下垫圈的数量。

学生任务二:在纸盒的下方放几只笔或筷子等作“滚木”,当纸盒开始运动时,记下垫圈数量。

学生任务三:给纸盒安上轮子,往托盘中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时,记录下垫圈数量。

研讨任务:各小组之间依据记录单的数据,思考并讨论研讨问题,总结出研讨结果。

通过多次实验和分析,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从而意识到轮子的发明将物体的运动改变成用滚动的方式前进,这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拓展(5 分钟)各种交通工具都是怎样减小摩擦力的呢? 气垫船以空气在船只底部承托,行驶时船身自水面抬升而起,大幅减小船体与水面的摩擦力。

悬浮列车由于磁力使之悬浮在空中,行走时无须接触轨道,也减小了轨道对车身的摩擦力。这两种交通工具使用不同技术方式都减小了摩擦力。

学生任务:认识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减小摩擦力的方式。

联系生活实际,知道摩擦力对于生活中一些影响。

第7课《设计与制作(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工程设计中需要运用相关的科学概念来解决问题。

2.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执行程序。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任务和提供的材料设计方案、绘制设计图。

2.在设计讨论活动中,能倾听他人的想法,并与之交流。

3.能对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和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工程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

2.能够接纳他人的观点,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制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制作的关键在于设计。

2.人们不断改进设计以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求。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促进社会发展带。

【教学重点】 能根据任务和提供的材料设计方案、绘制设计图。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硬纸盒、剪刀、橡皮筋、轮子、连接轴、胶水、吸管、胶带、气球、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2分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直离不开一样东西,它是什么呢? 它就是小车,我们今天这节课的任务是要设计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

板书:设计与制作(一)学生任务:回顾学习过程、思考并回答问题。

揭示课题。

二、明确问题 (6分钟)设计制作的一般流程为:①明确问题———明确设计什么,用途是什么,具体要求有什么;②制定订案——头脑风暴,研究会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制订最优方案;③实施方案———团队协作,根据方案加工制作,汇报展示;④评估与改进——根据标准评估、打分,反思方案、制作以及整个过程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改进。我们的设计制作任务要求如下:

任务:请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制作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使它能在5秒内把两块橡皮运输1米远。

要求:1.车身长度不超过25厘米。2.用橡皮筋或气球作动力。3.只能利用提供的材料。

制作小车的材料有:硬纸盒、剪刀、橡皮筋、轮子、连接轴、胶水、吸管、胶带、气球。

学生任务:了解设计制作流程,明确问题及任务要求。

了解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执行程序,并明确问题。

三、制订方案 (30 分钟)任务一:观察小车模型。

教师出示小车模型,学生分小组观察小车模型,了解小车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模型小车的结构和每个结构的特点和作用。

任务二:讨论、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绘制设计图。

1.思考本组设计采用的动力方式,橡皮筋驱动小车或气球驱动小车。

2.各部分所用材料有什么,每种材料的加工方式和使用工具以及各部分的连接方式。

3.设计图可以从多角度进行绘画,更全面地反映小车结构。

4.对于各部分结构所需用的材料和尺寸在图纸上进行适当的标注。

学生任务一:观察小车模型 过程:观察分析小车模型的结构、思考每个结构具有的特点与自身的作用 学生任务二:确定方案、绘制图纸 过程:

1.小组讨论、思考安装橡皮筋回顾用橡皮筋和气球作动力的小车的安装方法;怎样增大小车的动力?怎样延长动力作用于小车的时间等。

2.商议各部分所用材料。思考怎样安装车轮可以使轮子转动等问题。

3.在活动手册上绘制设计图,从多个角度画出小车,记录下每部分的材料并标注尺寸。

在小组讨论、制订方案的过程之中,能倾听他人的想法,并与之交流。与此同时体会到制作的关键在于设计。发展对工程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

展示(2分钟)选取一组同学的设计,简单介绍展示。

学生任务:倾听介绍思路、反思自己的设计。

通过介绍展示,了解设计、介绍的思路,能对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和调整。

第8课《设计与制作(二)》 【教学目标】 1.工程制作中需要运用科学概念、使用技术手段、分工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2.对制作出产品的评估需要有一定的标准。

3.应该根据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产品。

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设计,能利用所给的材料制作动力小车。

2.在测试评估活动中,对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并改进。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工程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

2.认识到制作出不成功的产品也是有价值的学习。

3.能够接纳他人的观点,不断完善自己的制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测试和评估产品有利于不断改进产品。

2.人们不断改进产品以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求。

【教学重点】 在测试评估活动中,清楚表达自己的设计思路,并进行反思并改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小车的材料、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2分钟)上节课,我们完成了小车的设计方案。接下来这节课我们就可以完成后续的步骤了。

板书:设计与制作(二)接下来我们需要做什么呢? 学生任务:思考后续步骤 回顾工程设计工序,揭示课题。

二、实施方案 (30分钟)明确小组分工:

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任务的不同部分,大大提高制作效率。

确定组装步骤,选取材料和工具。

对材料进行加工,组装小车并进行调试。

汇报、测试:

包括汇报设计思路、展示设计图、介绍组装的流程等。

总结问题:小车在测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不能走直线,可能原因是车轴不正,调正即可;小车行驶距离过短,可能是因为橡皮筋小车动力不足,可能原因是一根橡皮筋驱动力太小,加橡皮筋股数或长度解决;气球小车喷气时间太短,可能原因是气球太小,换用大气球或在承受范围内尽量吹大气球解决;也有可能你的小车在行驶时出现打滑,或许是因为小车摩擦力太小致使轮子打滑,可以用增加小车重量或增大车轮摩擦力来解决等等。

学生任务一:依照设计图、按步骤组装小车。

学生任务二:组内调试小车 学生任务三:汇报小车的设计思路等并进行测试,记录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明确工程制作中需要运用科学概念、使用技术手段、分工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三、评估与改进 (8 分钟)依照制作评价表进行评估:

从产品设计、产品制作、功能实现、团队协作、展示讲解等5个方面做出评估,每个项目分成了3个等级,按着本组设计与制作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打分。

根据评估情况、制定改进方案:

小组反思设计和制作过程,针对本组实际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总结:工程师不会将不成功的模型视为失败,而是要将其看成一次有价值的学习机会,他们要根据评估的结果,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不断改进产品。

学生任务一: 结合本组的实际情况,按着评价表的三个等级标准,给小组的各方面表现进行打分。

学生任务二:组内结合评估结果,反思设计制作的过程之中的问题,并商讨解决的方案,从而进一步改进小车。

通过评估和改进环节,接纳他人的观点,不断完善自己的制作并认识到应该根据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产品,制作出不成功的产品也是有价值的学习。并体会到测试和评估产品有利于不断改进产品。

教科版(2020)四年级科学上册课堂作业设计 第一单元 1.听听声音 一、选择题 1.不能用来描述声音的是()A.高、低 B.强、弱 C.多、少 2.无论在任何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声音。()A.正确 B.错误 3.下列声音中,()属于人为制造的声音。

A.海浪声 B.歌声 C.风声 二、简答题 食品保鲜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用哪些方法可以使一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呢?试着写出3种方法。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声音是由物体()而产生的。

2.用力弯曲钢尺,钢尺不会发声,这是因为钢尺没有()。

A.受到力 B.断裂 C.振动 3.我们平常听到蚊子“嗡嗡”声,是由蚊子的()振动引起的。

A.口器 B.翅膀 C.触角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声音是以()的形式传播的。

A.波 B.气流 C.直线 2.把玻璃钟罩里的空气逐渐抽掉,钟罩里的闹钟铃声()。

A.越来越轻 B.越来越响C.不变 3.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不接触水槽壁),我们能 听到“砰砰”的敲击声,这个实验能够证明()。

A.水不能传播声音 B.水能传播声音 C.无法确定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鼓膜的特点是()。

A.薄而有弹性 B.厚而有弹性 C.薄而没有弹性 2.我们将手放在耳后,并朝声音发出的方向,这是为了增强耳朵中()的作用。

A.鼓膜 B.耳道 C.耳郭 3.在用气球皮、口杯、橡皮筋做模拟鼓膜振动实验时,气球皮模拟的是()。

A.耳蜗 B.听小骨 C.鼓膜 5.声音的强与弱 1.先轻轻拨动钢尺,再用力拨动钢尺,听到的声音()。

A.变强了 B.变弱了 C.变轻了 2.与轻轻拨动橡皮筋相比,用力拨动橡皮筋后,它的振动幅度()。

A.变小了 B.没有变化 C.变大了 3.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 6.声音的高与低 1.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探索尺子音高变化时发现,尺子伸出桌面越长,()。

A.振动越快,音高越高 B.振动越慢,音高越低 C.振动越快,音高越低 D.振动越慢,音高越高 2.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下列日常用语中所讲的“高”指的是音高的是()。

A.“喂,我听不到,你的声音再高一些。” B.“你的声音很高,我听得很清楚。” C.“请勿高声喧哗。” D.“这音太高,我唱不上去。” 3.下图是一个弦乐器——尤克里里,它可以通过一只手在按弦区按弦,另一只手在拨弹区拨弦来发出声音。当我们拨弹同一根弦时,手指按住①位置发出的声音和②位置发出的声音()。

A.①位置高 B.②位置高 C.因为是同一根弦,所以一样高 D.无法判断 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1.在弹奏尤克里里前,小明发现弦的声音偏低于标准,他可以采用哪种方法来调节()A.转动弦准使弦更紧 B.转动弦准使弦更松 C.两种方法都可以 2.影响乐器发声高低的因素有()A.弦的粗细、长短 B.弦的松紧 C.A、B都会影响 3.在拨动尤克里里琴弦时,手指按在弦上的位置越往下,发出的声音越()A.高 B.低 C.不变 《声音》单元复习1.在看电视时我们会根据需要调节(),这是由物体振动的()决定的。

A.音量 B.音高 C.幅度 D.快慢 2.下图是一位同学自制的排箫,他想让其中一根管子发出更高的声音,他可以()。

A.将这根管子剪短一点 B.换一根更长的管子 C.用更大的力去吹 D.换一根更粗的管子 第二单元 呼吸与消化 1.感受我们的呼吸 1.呼气的过程是()。

A.鼻子/ 口腔 气管 肺 B.肺 气管 鼻子/口腔 C.膈肌 肺 气管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长时间用口腔呼吸会对身体不利 B.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须的物质,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须的原料 C.白天需要呼吸,夜晚睡着了就不需要呼吸 3.吸气时()。

A.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B.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C.胸腔扩张,腹部放松 4.下列人体呼吸模拟器哪种情况模拟吸气,哪种情况模拟呼气? 2.呼吸和健康生活 1.阅读下边资料,下列说错误的是()。

A.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相比,其中氮气含量基本不变。

B.人在吸气的时候也会吸入部分二氧化碳。

C.人在呼吸的时候呼出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

2.()会使人体每分钟呼吸次数增加得最多,()会使人体每分钟呼吸次数减少。

A.慢走20步 B.睡觉时 C.跑100米 3.下表是明明同学记录的三种不同状态下一分钟呼吸次数。

安静状态下 慢走1分钟后 跑完100米后 每分钟呼吸次数 23次 28次 55次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

4.下列做法不能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的是()。

A.教室里经常通风开窗 B.大雾天外出活动 C.扫地前先洒水 3.测量肺活量 1.下列材料能够测量肺活量的是()。

(简易肺活量计)A B C 2.测量肺活量的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口气吹完可以再吹一口 B.呼气的时候,要捏紧袋口,以免漏气 C.卷折测量袋到其最鼓的时候方可 3.下列方法中不能帮助我们提高肺活量的是()。

A.经常做深呼吸 B.多吃食物 C.每天坚持跳绳 4.下图是某个同学测得三次肺活量值,你觉得他的肺活量值应该是()。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肺活量值 2000毫升 1750毫升 2250毫升 A.2000毫升 B.1750毫升 C.2250毫升 4.一天的食物 1.下面食物中,属于荤食的是()。

A.卷心菜 B.豆腐 C.螃蟹 2.以下食物中,适合生吃的是()。

A.香蕉 B.鸡肉 C.大米 3.土豆鸡块这道菜属于食物()。

A.植物类 B.动物类 C.植物类和动物类 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饮食是我们从外界获取能量的重要活动 B.蔬菜含有丰富的营养,但加热后,营养就会被破坏,所以蔬菜都应该生吃 C.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5.食物中的营养 1.下列食物中脂肪含量最多的是()。

A.花生 B.白菜 C.土豆 2.鉴别食物中的淀粉,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A.滴上几滴碘酒 B.滴上几滴花生油 C.用火烤 3.鉴别食物中的蛋白质,下列方法不正确的是()。

A.用碘酒检验 B.用双缩脲试剂检验 C.用火烤闻气味 4.填一填:

人体维持健康需要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之外,还需要()、()等。

5.连一连:

蛋白质 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糖类、脂肪 人体肌肉、内脏、血液等的主要成分 维生素、矿物质 调节身体机能 水 人体占体重近70%左右 6.营养要均衡 1.下列做法有利于营养均衡的是()。

A.多吃爱吃的食物 B.荤素搭配 C.糖能提供能量,可以大量吃 2.根据中国居民膳食宝塔,下列()的食用量应该最多。

A.蔬菜类 B.谷薯类 C.大豆及坚果类 3.下列关于膳食宝塔说法错误的是()。

A.我们要参照膳食宝塔的标准,丰富食物种类 B.膳食宝塔越下层的食物食用量越多 C.我们要严格按照膳食宝塔的标准饮食,一点也不能有偏差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1.人的牙齿可以分为三种,其中可以切断食物的是()。

A.门齿 B.犬齿 C.臼齿 2.口腔中,能够搅拌并运输食物的是()。

A.牙齿 B.唾液 C.舌头 3.人体所需要的养料和能量来自于()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A.消化器官 B.呼吸器官 C.血液循环器官 4.食物在()进行了初步消化。

A.口腔 B.胃 C.鼻子 8.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一、判断题 1.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我们每天吃的食物。()2.人体的每个消化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都需要我们的爱护。()3.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不会影响消化,而且能节约时间。()4.吃得太多会增加胃的负担,但饿肚子却不会影响胃的健康。()二、连线题 1.口腔 把食物运输到胃里 2.胃 把食物变成食糜,消化食物 3.食道 使食物破碎,并初步消化食物 4.大肠 吸收养分最主要的地方 5.小肠 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 《呼吸与消化》单元整理 1.小明中餐吃了米饭、青菜和牛肉,其中主要含有蛋白质的是()。

A.米饭 B.青菜 C.牛肉 2.中餐后,食物营养成分主要在小明的()被吸收。

A.胃 B.大肠 C.小肠 3.午休结束小明来到操场打篮球,运动过后,他的呼吸会()。

A.加快 B.变慢 C.不变 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 1.让小车运动起来 1.给小车的拉力越大时,小车的运动速度()A.越快 B.越慢 C.保持不变 2.让运动的小车停下来,可以用一下哪种方法()A.给它一个动力 B.给它一个阻力 2.用气球驱动小车 1.将吹足了气的气球固定在小车上,放开气球的气嘴,气球里的气体就会喷出,从而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动小车向前运动。这个推动小车运动的力叫()。

2.标出下图中轮船运动的方向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1、像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A.弹性 B.弹力 C.反弾力 2、做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的实验时,在一种缠绕圈数下应该倣几次实验比较科学?()A.1次 B.2次 C.3次或以上 3.你看过火箭飞行吗?你觉得火箭是靠什么飞行的? 4.弹簧测力计 1.读出下面各弹簧测力计度数:

_________N _________N __________N 2.估计2个鸡蛋的重力为____________N。

5.运动与摩擦力 1.下面哪种方式搬运重物最省力,最方便?()A.直接拉动 B.使用滚木 C.使用轮子 2.下面哪种情况是减小摩擦力?()A.冰面上铺稻草 B.拉链上涂润滑油 C.跑步用的钉鞋 3.为什么使用轮子拉动重物比直接拉动重物更省力?()A.改变运动方式 B.改变接触面光滑程度 C.改变了重物的轻重 6.运动的小车 一、填空题 1.运动的小车具有。

2.运动的小车速度越大,能量就越

3.缓慢敲击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 ,音叉振动幅度,说明音叉具有的能量 ;

快速敲击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音叉振动幅度,说明音叉具有的能量 ;

4.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能量还储存在 、和一些化学物质中。

二、判断题 5.做实验时,需要多做几次,取平均值才更科学。

()6.同一辆小车从不同坡度的斜面上下滑,滑出的距离是一样的。()7.设计制作小车(一)1.设计制作小车的流程包括、、和评估与改进四个方面。

2.小车的结构包括 、、、四部分。

《运动和力》整理 1.下面的物体靠反冲力运动的是()。

A.喷气式飞机 B.火车 C.汽车 2.在一定限度内,橡皮筋下端挂的钩码越多,橡皮筋产生的弹力()。

A.不变 B.越大 C.越小 3.用来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是()。

A.杆秤 B.天平秤 C.弹簧秤 4.在同一个平面上,同一个物体滚动时受到的摩擦力与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相比较,()。

A.滚动时受到的摩擦力要小 B.滚动时受到的摩擦力要大 C.两者一样大 5.设计制作的一般流程是()。

①制订方案;

②评估与改进;

③明确问题;

④实施方案。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③①④② 单元测试卷 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卷 一、判断题 1.轻轻打击大音叉与重一点打击大音叉时发出的声音完全一样。()2.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主要是靠空气传播的。()3.耳郭可以放大声音。()4.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5.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没有看见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不振动。()二、选择题 6.用打击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

A 水面没有任何变化 B 水面产生水波 C 无法判断 7.人体能感受振动的嚣官是()。

A 眼 B 鼻 C 耳 D 口 8.声音不能在()中传播。

A 固体 B 气体 C 真空 9.声音是以()的形式传播的。

A 气流 B 直线 C 波 10.橡皮筋拉得越紧,拨弹时发出的声音越()。

A 高 B 低 C 强 11.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就越()。

A 强 B 弱 C 低 12.在打“土电话”时,为了让对方听清楚声音,我们要()。

A、拉直“电话线” B、在电话线上放一个物体 C、用手托住听筒 13.敲击下面杯子,能发出高音的是()。

A.B.C.14.在设计和制作“小乐器”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应该()。

A.独自设计,独自致做 B.小组讨论,统一意见;

分工合作 C.组长设计并制作,其他人围观 三、填空题 15.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16.声音的强弱可以用()来描述;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来描述。

17.从外到内,耳的结构是由()、()、()三部分组成。

18.人说话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四、连线题 19.请将耳朵的结构与功能用线连起来 五、实践与探究 20.根据下图所示,用“高→低”或者“低→高”来表示声音的变化规律。

(1)请按1一7的顺序敲击长短不同的金属条,声音变化规律是()→()。

(2)请按1一7的顺序拨动粗细不同的琴弦,声音变化规律是()→()。

21.根据你在“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实验。填写伸出桌面的尺子长度和音高变化的记录表,并写出结论。

* 空1答案:()空2答案:()结论:尺子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声音越()22.“吉他”是小明最喜欢的乐器,它有六根粗细不同的琴弦。小明在演奏的时候通过拨动琴弦让吉他发出悦耳的声音。瞧,小明正在开个人音乐会呢!(1)小明演奏时拨动的琴弦越细发出的声音()。

A.越高 B.越低 C.越响(2)为了让琴声更响亮,让听众们都能听到,小明应该()。

A.用力拨动琴弦 B.轻轻地拨动琴弦 C.拨最粗的琴弦(3)美妙的琴声通过()传到人们的耳朵内。

A.空气 B.大地 C.琴弦(4)在这个音乐会上,人们不应该()。

A.安静地听 B.精彩的时候大声尖叫鼓掌 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卷 一、判断题 1.人呼一次气和吸一次气才算一次呼吸。()2.在人的呼吸嚣官中,气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3.经常刷牙可以预防龋齿。()4.鱼肉营养是很丰富的,只要吃鱼吃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就足够了。()5.要使自己能获得均衡的各种营养,我们要不偏食,不挑食。()6.有人说脂肪多吃会发胖易得病,所以含有脂肪的食物我全部不吃。()7.吃自己觉得好吃的食物,就说明吃的有营养了,吃的科学了。()8.记录一天中要吃的食物时,番茄炒鸡蛋应记为一种食物。()二、选择题 9.食物在白纸上擦一擦,压一压,会留有油迹,说明该食物含有较多的()。

A、蛋白质 B、糖类 C、脂肪 10.鱼、肉、蛋、奶豆类食物所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

A、蛋白质 B、糖类 C、脂肪 11.下列食物中含有丰富糖类的是()。

A、鸡蛋 B、米饭 C、肥肉 12.关于呼吸系统的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鼻腔 B、呼吸系统包括消化道和肺 C、呼吸系统包括喉和气管 D、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 13.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肺的呼吸就会()。

A、越多  加快 B、越少 加快 C、越多 减慢 D、越少 减慢 14.食物是通过()运输到胃里的。

A、口腔 B、食道 C、小肠 15.食物开始消化的地方是()。

A、口腔 B、胃 C、小肠 16.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系统对食物中营养的消化和吸收。

A、呼吸 B、消化 C、循环 三、填空题 17.比较人体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会发现呼出的气体中()和水蒸气增多了,()减少了。

18.人体的消化嚣官中,()最长。

19.成年人的牙齿可以分为()种,其中的()齿主要是嚼烂食物。

四、填图题 20.填出人体消化系统的名称 填空1:()填空2:()填空3:()填空4:()填空5:()五、连接题 21.将下列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与功能连起来 糖类 A.为人体提供能量 蛋白质 脂肪 B.组成 人体的主要成分 六、科学实践 22.如图是模拟呼吸运动的模式图,请观察并根据实验情况回答问题:

(1)在此装置中,气球代表()玻璃管代表(),橡皮膜代表()。

(2)用手向上顶起橡皮模如图1,模拟的是()(填吸气或呼气),此时肺的体积是()(填扩大或缩小)。

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卷 一、判断题 1.如图,垫圈越多,产生重力越大,拉动小车越快。()2.我们还知道弓、弹簧等物体都有弹力。()3.如图,气球能推动小车运动,是因为气球里空气的反冲力。()4.在地面运动的物体都会与地面发生摩擦。()5.货车是用来运货物的,所以运的货物越多越好。()6.在日常生活中摩擦力只有坏处而没有好处。()二、选择题 7.树上的苹果成熟要掉下来是由于受到自身()的作用。

A、弹力 B、反冲力 C、重力 D、摩擦力 8.在一定限度内,橡皮筋下端挂的挂钩越多;

橡皮筋产生的弹力()。

A、不变 B、越大 C、越小 9.下面物体中,靠反冲力运动的有()。

A、火车 B、汽车 C、冲天鞭炮 10.1牛顿相当于()的力。

A、100克 B、1000克 C、200克 D、2000克 11.小车2秒钟行使了60厘米,如果想让小车3秒钟行使60厘米,可以()。

A、加大拉力 B、减少载重量 C、减小拉力 12.下列现象中,增加了摩擦力的是()。

A、滑冰 B、刹车 C、磁悬浮列车 13.人们搬运物体时,在物体下面放上滚木,是为了()。

A、避免货物损坏 B、减小摩擦力 C、增大摩擦力 14.赛车的车身重心很低是为了()。

A、节省材料 B、美观漂亮 C、行驶稳定 三、填空题 15.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为()的单位,简称“牛”,用符号()来表示。

16.我们提水,感到水桶对手有向下的();

我们背书包,感到书包对肩部有向下的(),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

17.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用()18.飞行的子蛋将物体击穿,踢飞的足球把玻璃打碎,呼啸的狂风将大树连根拔起,奔腾的江水驱动水轮转动……它们都具有()。

19.写出弹簧秤的结构名称 空1答案:()空2答案:()空3答案:()四、连线题 20.(填序号)a---()b---()c---()d---()五、探究题 21.下面是401班同学研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实验记录。请填写完整。

(1)请把表格填写完整。

空1答案:()(2)分析数据可知: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越()与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

(3)实验三次的目的是为了使实验数据更正确? 22.401班进行了撞击实验,记录如下表。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每次实验小车都要从斜坡的同一位置释放 B.要在木块的起始位置和停止位置做标记 C.坡度高是用大车,坡度小时用小车(2)实验结论:

坡度越大,释放小车时的位置就越高,小车滑到水平面时的速度就越(),撞击后木块滑行的距离就越()。这说明,小车速度越大,它的能量就越()。

第二篇:教科版_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修改后) 2

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到。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2、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2、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二、教学重点:

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特点有关。

1、提出问题: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为什么善于捕虫?老鹰为什么能抓住机灵的老鼠?啄木鸟为什么能吃到树干中的害虫?

2、放映录像带:青蛙的眼睛、后腿、舌头具有善于捕虫的特点,肤色用伪装来保护自己;老鹰有坚硬而带弯钩的喙,以及尖利的爪子,适于捕捉老鼠;啄木鸟的嘴尖尖的适合啄食隐藏在树干中的虫子,爪子两趾在前两趾在后,适于抓住树干。

3、小结:动物的本领和它们身体的特点有关系。

4、引出课题:人有哪些本领?人为什么这样有本领?今天我们来观察自己的身体。

(二)观察人的身体。

1、观察身体的外形。

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让学生观察到人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外,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这些大的部分再划分为小的部分。如躯干部还可以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

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

(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人体是对称的。这里要求学生具体说出怎样对称。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仅大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

(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活动:①体验用两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广;

1、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3、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想法与思考过程。

四、教学准备:

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等。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我们的的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骨骼能独立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呢?

(二)观察上肢的运动

1、拿重物:学生体验一侧手臂完成拿起哑铃动作。感受肌肉在运动中的变化和作用; 尝试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来了解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能感受到拿起、放下时都在用力、肌肉变化不同。

观察方法及观察目的

分解观察上肢运动,降低观察难度。

借助对上肢活动的感受,了解骨骼关节与肌肉的关系。

2、记录我们的观察

用图文记录观察所得,强调将学生观察到的事实、体验到的感受,通过图画、文字真实的表现出来。

交流

与相关资料比对(完善自己的认识)(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记录,学生把自己对于上肢骨骼、关节和肌肉在活动中的关系,直观表现出来。

3、观察与骨骼、关节和肌肉相似的物体

对骨骼、肌肉、关节认识的拓展,利用现代机械上的类似构造,直观地表现三者的功能特点。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③学生测平静时的呼吸次数并做好记录。

④汇报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呼吸次数在20-40次左右。(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次数

①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②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③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并做好记录。④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呼吸次数。

⑤对比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⑥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呼吸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 呼吸加快)

(三)呼吸为什么加快

1、提出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那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

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

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猜测。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会采集人体在平静、一定量的运动以及运动后几段时间内的每分钟心跳与呼吸次数的数据。并引出问题“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验证活动:比较三瓶不同的气体。

借助资料,认识到呼吸是气体的交换过程。

3、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

通过测量跳动后的心跳与呼吸次数的变化,研究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将呼吸、心跳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引入学生的研究视野之内。

知道运动要消耗氧气,而呼吸的功能就是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气的交换。

(四)课的延伸。

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如果我们的呼吸量增加了,说明我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

(五)作业 板书设计:

跳动起来会怎样 呼吸 心跳

氧气 氮气 二氧化碳

呼吸量

课后反思:

4、跳动起来会怎样

(二)科学概念:

1、人体需要的氧气又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

③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的次数并做好记录。④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⑤对比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⑥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心跳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 心跳加快)

3、认识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的原因

(1)提出疑问:剧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会加快,这是为什么?(2)心脏不停跳动使血液循环过程有什么作用?(播放一段视频)

用一个洗耳球和塑料管来体验(模拟)心脏收缩与舒张过程中的用力以及血液运输的形式。

(3)谈话:心跳使血液在人体内不停地循环,血液向人体各处不断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又将身体内产生的废气通过肺部排出体外。那么,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发生了什么变化?(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加快。)

(二)课外延伸

(1)出示情境:在登上高楼时有的同学会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有的同学呼吸却没多大的变化?讨论:这种差别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

(2)交流汇报: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会怎样?

②不锻炼或少锻炼的人又会怎样?

(4)解释这种现象差别的主要原因:经常体育锻炼的人心脏跳动比不经常锻炼的人更有力,肺的呼吸本领也强,因此,经常锻炼的人在运动时,心、肺能为人体提供足够的氧气,也就不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他的心脏不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那么有力,心肺的供氧的本领不强,不能满足从事剧烈运动或繁重工作时人体对氧气的需要,要靠额外加快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来弥补,也就特别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

(5)有什么办法能使我们的心脏更有力、更持久的工作?(6)讨论并交流。

(6)谈话: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我们心肺功能,身体更健康。(板书:增强心肺功能 有利健康)

(6)讨论交流:在日常,我们可以进行哪些体育运动项目锻炼我们的身体?

(三)总结提炼课题,体验收获喜悦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有哪些收获?(2)提炼课题:运动与健康。(板书)

(3)总结:同学们,身体健康是第一,增强体质靠运动。我们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让我们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 让我们的心肺功能更强,实现健康工作50年,幸福快乐一辈子。希望你们成为身心健康、充满活力的新一代接班人。

(四)作业

板书设计:

跳动起来会怎样

(二)心跳次数

血液循环 输送 排出体外

(1)讲述:当馒头导游进到胃里的时候没,我们看不到也感觉不到了,馒头导游,还会带我们到哪些地方旅游呢? 现在请同学们猜测并绘制一幅旅行图吧/(2)提出要求,绘制的景点名雀,消化器官路线清楚。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旅行图。

交流、展示绘制的旅行图个不幸同,但是大家都认为自己小组设计的旅行图最准确路线组合理,其实馒头旅行的景点是固定的,履行的路线也是固定的,怎样才可以知道谁画的旅行图是正确的呢。

交流讨论。

(3)我们找来了最精确的旅行图,和标准图比较 找出差异。(4)各小组学生对照正确的消化器官进行自我修正。各小组在一次绘制旅行图。

(5)各小组进行比较先后画的旅行图,找出先后内两次的差异。(6)小组交流,比较那个同学绘制的消化器官明确。消化顺序清楚。学生汇报对消化器官的认识。

老师提问: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 不同的消化器官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汇报。

教师通过计算机可将向学生展示食物在消化器官里的消化过程。对学生有争议的胰脏何肝脏是否属于消化器官进行分析。

(三)认识消化道的蠕动是推进食物前进的主要方式

1、提问:我们看过人倒立吃东西的表演,逆向过问什么人能倒立着吃东西吗

2、学生猜测,做出假设。

3、知道学生做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运动的实验。

4、提问:消化道是用什么方式使食物前进的?

5、学生回答,老师讲这种方式归纳为蠕动

(四)认识保护消化器官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呢?

1、辨析,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好?

2、讨论:因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及怎样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3、教师小结。

七、板书设计: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课后反思:

6、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3)你发现班里的小朋友存在哪些坏习惯?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4)如果发现你的同桌有这些坏习惯,你会怎么办?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师生的对话交流,纠正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良习惯。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面也比较广。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在真实生动的画面前,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如果不及时改掉这些不良习惯,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而且,学生的交流能力也得到锻炼与提高。)

4、作业

板书设计: 口腔里的变化 牙齿、舌和唾液 切碎、研磨食物

龋病牙

课后反思:

7、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

2、能够反复对自己的绘图作出修改、完善,掌握画图的方法。

3、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2、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3、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二、教学重点

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三、教学难点

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

四、课前准备 人体模型

五、活动过程

112-

第三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六上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教学设计 第一课

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第四篇: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1.我们又长大了 2.升旗台在哪里 3.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 4.旗杆的影子 5.影子为什么会变化 自由研究 校园里有哪些动植物 7 观察一棵树 8 小动物的家 9 观察蚂蚁 10 更多的小动物 11.今天的气温是多少 12.追寻风的足迹 13 是谁制造了风 14 云的观测 15 下雨啦 16 雨下得有多大 17 明天的天气怎样

18、运动前后

19、运动于呼吸 20、运动与心跳

21、运动与大脑

1.我们又长大了 教学目标:

1.了解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外部特征。

2.学习运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3.能利用简单测量工具,比较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变化,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4.从多方面长期观测身体的变化,了解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并做好分项记录。

5.能与同学合作测量,在总结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各自的发现和想法,体验合作的愉快,分享他人的智慧和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能利用测量工具准确地测量出自己的身高等。

教学难点:运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出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教学准备: 1.教具:皮尺。

2.学具:直尺,白纸,近期全身照。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引导学生确定研究项目。

与三年级相比,我们的身体各部分有哪些明显的变化?这说明什么?生答后师归纳并板书课题。

二.观测研究,搜集整理数据信息。1.介绍测量工具及其工作原理。

2.小组进行测量,后讨论:身体的哪些变化证明我们长大了?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来获取关于我们身体现状的数据?哪些测量需要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哪些项目可以独立完成?数据如何记录录?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评价哪些小组的方法最好。4.按照集体讨论确定的办法开展观测研究,并做好记录。

5.自己测量后将数据填写在书中的表格中,并自制一张身体生长记录卡。三.对照比较,归纳预测。1. 对照数据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你们的身体有哪些变化?课前的预测哪些是正确的? 2.小组之间相互传阅个人资料,交流想法,让学生知道身体的生长发育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发育速度不相同。

3.鼓励学生置疑,对自己的身体变化趋势作科学的预测。四.课后实践活动。1.测量其它的人或物。

2.预测他人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2.升旗台在哪里 教学目标:

1.知道如何定性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能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能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正确判断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不同的方位。

3.能用感官感知自然事物,正确使用方位词句准确描述物体所在位置。4.能让学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教学重点:正确分辨出东,西等八个方位。教学难点:让学生如何掌握好参照物。教学准备:

1.教具:学校方位的挂图。2.学具:白纸。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师问:升旗台在校园里的什么位置?生自由发言,要求学生平时你是怎么认识的就怎么说。二.开展科学探究。

1.以自己为参照物,用“前后左右”描述升旗台的位置。1〉指导每一生都认识前,后,左,右。2〉指派四位学生分别站在升旗台一侧附近不同的位置。每一位同学描述的一样吗?为什么?

3〉让四位同学分别站在升旗台的四周,面向同一方向站立,根据自已站的位置,说一说升旗台的位置。

4〉告诉学生什么是参照物,描述升旗台的位置时为什么要选另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上面两次活动中,各位同学描述升旗台的位置时,分别是以什么作参照物的? 2.任意选定参照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1〉让学生以学校大门为参照物,用“前,后,左,右”试着描述一下升旗台在什么位置?想想这种描述准确吗?还有没有其它办法?

2〉“东南西北”分别在我们的什么方向?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什么办法辨认“东南西北”方向?指导学生正确指出早晨太阳升起的位置,从而判断分辨方向。

3〉让学生用学校大门为参照物,用“东南西北”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位来描述升旗台的位置。3.表达与交流。

1〉由学生任意选定一个参照物,描述升旗台的位置,再相互交流,整理成一种大家都比较满意的说法,记录在课本的P5。

2〉教师选择一个参照物,这一个参照物的某个方向上有远近不同的两个建筑物,让学生讨论如何描述其中一个建筑物的位置,而不让听的人产生误会。3〉请一位同学在校园选择一座建筑物加以描述。4〉课外学习与实践。备注

①打听长辈,日常生活中他们有哪些辨别方向的办法。②自编符号,绘制一张校园建筑方位图。

3.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 教学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各类滑轮的结构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科学探究首先应提出问题,将自己研究的关于滑轮类别和作用的结果和科学结论作比较。

3.能根据简单器材研究方案,有步骤地进行关于滑轮作用的研究实验。4.培养学生乐于与同学合作,交流。

5.关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滑轮产品及其作用,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教学重点:了解各类滑轮的结构及其作用。教学难点:能动手制作滑轮组。教学准备:

1.教具:装有滑轮的升旗台模拟装置,图片。

2.学具:每个学习小组准备铁架台1个,细线1根,滑轮2个,测力计1个,装有滑轮的窗帘模拟装置。第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想想升国旗的情形,当国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发现?能不能找到可以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旗杆上的滑轮装置)二.认识滑轮的结构。

图片展示:旗杆顶上的滑轮装置。

1.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个装置,用语言描述一下:这个装置是什么样的?安装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的描述,教师归纳滑轮装置的构造:滑轮是由一个周缘有槽的轮子固定在一个支架上组成的机械。三.滑轮的分类。

1.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滑轮的构造,可是滑轮是怎样工作的呢?(演示升旗和提重物的过程)要求学生在演示过程中观察滑轮的位置变化过程,区别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之处,然后进行分类。

2.出示一些滑轮让学生区分谁是定滑轮,谁是动滑轮。四.研究定滑轮的特点。

1.在旗杆上,定滑轮将向上的拉力改变成了向下的拉力,能不能将向上的拉力改成向左的拉力呢?改成向右的拉力行不行?一共有多少种改法?(学生动手操作)观察P6砌墙图。2.思考:为什么这工人要在这里设置这个定滑轮?这个定滑轮究竟有什么作用? 3.怎样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呢?(学生交流,讨论实验方案)4.请一位学生口述自己的实验方案,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后动手实验。

5.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备注 使工作更加便利。五.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既然定滑轮有这么个特点,那我们何不利用这个特点来帮助我们呢: 1.设计一个定滑轮装置,用绳子一拉窗帘合上,又一拉将窗帘又拉开。

2.设计一个定滑轮装置,用绳子一拉舞台上的幕布就会同时往两边打开,再用绳子一拉,幕布又能合拢。第2课时

一.导入。

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定滑轮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动滑轮的特点。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这节课我们探究一下动滑轮,看它又具有哪些特点?它能不能改变方向?能不能省力?请同学们猜一猜。

2.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呢? 3.学生口述实验方案,讨论交流,确定实验方案。4.学生动手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5.总结交流得出结论: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三.用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小华想把30千克大米提到二楼,可他的力气太小提不动,我们能不能根据自己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帮助他一下?(指名回答)四.认识滑轮组。

1.大家的设计很好,小华终于将大米成功堤到3楼上。不过他说用动滑轮虽然很省力,可是站在楼上往上拽不太好使劲,你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帮助他吗?

2.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像这样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使用的装置,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滑轮组。五.探究滑轮组的特点。

1.我们知道滑轮组的装置,可它们组合后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能不能综合两种滑轮的优点?

2.学生猜想,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3.总结交流得出结论,滑轮组综合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点,它既可省力,又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六.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继续观察我们生活中的大吊车用了哪些滑轮。

4.旗杆的影子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天中影长和方向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2.能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好简单记录。

3.能利用表格,图形,统计的方法整理有关资料,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了解事物变化规律。

4.研究影子的变化规律,明白自然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影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一天中影长和方向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教学难点:利用表格,图形,统计的方法整理有关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归纳,了解事物变化规律。教学准备:

长皮尺,挂图,彩色粉笔,温度计。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1.提问:大家注意过学位的旗杆和它的影子吗?旗杆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影子? 2.出示图片P9,让生思考并回答: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影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经验来说。

3.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旗杆的影子在一天中是怎样变化的?用什么办法进行观察和研究。二.制定研究计划。

1.小组讨论并制订出研究计划,制定时尽量完善,有效观察,测量,记录。2.各小组汇报研究计划。三.观察记录。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进行第一次关于旗杆影长和方向的观察,测量并做好记录。2.各小组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可以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根据实际需 要再修改方案。

3.观察记录小组将观察记录数据通报给全班,所有学生可以定时参加。四.总结交流。

1.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分析并预测数据的变化趋势,数据记录完后,看看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2.与同学交流,分析,并归纳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3.根据自己发现的影子变化规律的多少涂亮智慧星。

5.影子为什么会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指导学生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都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2.能利用简单测量工具,对影长和气温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和分析。

3.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关系。教学难点: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对影子变化原因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教学准备:

直杆,米尺,直尺,手电筒,粉笔或铅笔头,挂图,温度计。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1.各小组汇报上一节课观察,研究的结果:旗杆的影长和方向有什么规律?把自己的发现结果真写在P10。

2.教师利用录像再现物体影长和方向的变化规律。

3.教师利用挂图展示,“早,中,晚的直立物体和影子”,让学生辨出早,中,晚来,并说明理由。

4.学生思考并回答:“影子的变化为什么会有一定规律呢?” 二.推测与验证。

1.让学生带着思考题作出推测。

2.分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自己的推测。学生若讨论不出,教师可做模拟实验来指导学生思考,实验,解释。

3.学生将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运动的情况在P12图中画出。同学之间交流检查,如有意见不同可开展讨论,直到统一意见。

4.小组讨论交流:旗杆影子的变化是怎么形成的? 5.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师小结。三.观察记录。

1.师问:“物体影长在变化过程中,气温有着怎样的变化规律”?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的判断?

2.分小组讨论观察,研究“物体影长和气温变化关系”的观测方案。3.小组汇报制订的研究计划和方案,相互交流和完善。4.实际观测记录,填P12空格。四.总结交流。

1.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和感受,提研究,分析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共同探讨。2.课后继续进行观察记录。五.课后实践活动。

每天正午影子最短时量出直立物体的影长,连续观测记录一年。预测一下,可能会发现一些什么自然奥秘?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升旗过程中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合理改进后才能运行自如,工作更加方便。了解生产生活中的所有先进工具和设施都是在不断改进中逐步完善的。

2.能从“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等角度对升旗设施提出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和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的大致思路,利用测量工具验证自己的推断。3.培养学生爱提问,敢想象,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教学准备:

各类粗糙程度不同,长短不一样的线绳;各种长短不同,光滑程度不一样的铁杆及铁架台底座;各种大小不同,轮轴两边缝隙大小不一样,运转灵活程度不一样的滑轮;润滑油,钩码,测力计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让学生先回忆一下我们每周一升旗仪式的情景。

2.提问:你们在举行升旗仪式时,发现我们学校的升旗台和升旗设施有什么工作不方便,需要改进的地方吗?生答,板书要点。二.推断与猜想。

1.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推断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比如:升旗手升旗时十分费劲,线绳有时被卡住无法升国旗,升旗时有听到“吱呀吱呀”响声,红旗在上升过程旋转卷叠起来等,分别是升旗设施的哪部分出了什么问题? 2.学生各抒已见。三,制定研究方案。

1.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大多数同学都感兴趣的问题制定计划,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如何分工,如何记录等。

2.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学生可以吸引别人方案的长处,修改完善自已的方案。四.考察与研究。1.各学习小组按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学生有的在室外旗台上考察;有的室内自由选择所需材料,设计模拟实验进行类比验证。2.教师巡回参观,但不发表评价意见。五.交流与小结。

1.各小组汇报研究的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相同的研究项目,研究结论不同的小组,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其它小组帮助分析原因,最终确定合理的结论。

2.选评“研究计划最周密,结论最令人信服的学习小组。” 六.经学校写书面建议。

1.让学生以个人的身份或以学习小组的身份针对升旗设施出现的问题,给学校写书面建议。2.课外实验:你觉得升旗设施还有什么值得研究的,课外可继续研究,发现的问题及问题处理办法可以写成书面文字交给教师或学校领导。校园里有哪些动植物 教学目标

1、了解校园里的动植物,能说出常见动物或植物的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给动植物简单分类。

2、知道分类必须有一个分类标准,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出的分类结果也不同。

3、能提出自己或者小组的探究思路,小组合作做出寻访动植物的书面计划。

4、经理按照计划寻访动植物的活动过程,并能做好详细的观察记录。

5、小组合作,画一张“校园动植物分布图”,从中体会到校园动植物的多样性。

6、在寻访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教学建议

本课的活动内容较多,建议分两课时进行。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导人新课。

谈话:(播放校园环境的多媒体课件或者图片)同学们,你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我们的校园,我们的校园生机勃勃。你知道吗?还有好多动植物朋友和我们一起生活在校园里。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些动植物朋友吧。2.交流关于校园里的动植物的已有经验。

(1)把自己知道的校园里的动植物的名称写在书上,熟悉但不知道名称的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记录。

(2)学生交流,分享已有知识。(这一阶段要让学生充分发言,学生如对自己熟悉的动植物说不出名称,可以让学生展示该植物或动物的简图,同学之间相互答疑,教师也可以作适当指导。)3.小组讨论,制定寻找、观察校园动植物的计划。(1)小组讨论,做寻访计划,然后全班交流。

(2)教师指导学生完善计划。(在短时间里写出书面的探究计划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还是有难度的,教师要适时点拨,指导学生逐步完善计划。)‟

①明确任务、确定路线图、确定观察工具和小组成员的分工等。

②观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遇到不认识的动植物怎么办?要不要记录?教师可以在课前做一些资料上的准备,也可以跟学校里的园工商议,给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遇到问题主动积极地寻求帮助。)(3)师生讨论观察中的注意事项。

①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哪些场所隐藏着危险。哪些活动可能出安全事故,哪些小动物可能造成对人的伤害。)②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观察者的问题。(包括关注和爱护动植物的问题,保护观察地的环境的问题等,引导学生做一个负责任、有爱心的观察者。)4.小组按计划寻找、观察校园里的动植物。(此项活动所需时间较长,提醒学生需要利用一些课外时间完成活动计划。要求学生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第2课时 1.交流。

你们在校园里寻找到了哪些植物和动物?(可采取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交流小组成果的形式。)2.给动植物分类。

(1)小组讨论:怎样给观察记录下来的植物和动物分类,填写植物分类卡和动物分类卡。(分类的方法不必拘泥于生物学上的科学分类方式,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给动植物分类。)(2)交流分类的方法和结果。

(3)统计全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类方法。3.画一张“校园动植物分布图”。

(1)讨论:怎样来表现校园里的动植物分布?(怎样将校园动植物分布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现,对学生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图,给学生一些启发。)(2)学生观察:从图中看懂了什么?(学生可以直接画出实物图,也可以用平面图来表现学校的各个区域,用某种图标来表示动物或植物。)(3)设计小组的“校园动植物分布图”。(4)交流并展示几个小组的作品。4.分析校园里动植物分布状况。

(1)观察动植物分布图,什么地方的动物最多?什么地方的植物生长得最好?(2)你还有什么发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动物、植物和环境的关系。例如,有的动物需要躲藏在植物中,有的动物要以植物为食物;动物为植物传粉,为植物提供肥料,为植物松土等等。明确动物、植物与人和睦相处的关系。)5.活动小结。各小组对自己寻找、观察校园里的动植物的活动进行小结和评价,然后采用涂亮智慧星的方式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观察一棵树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能较准确、完整地知道一棵树的主要特点。

2.能够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树的某些部分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对树的观察结果。4.用实际行动爱护树木,呵护它的成长。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前对每个观察小组的观察对象做一个大致分工。

2、学生准备:科学记录本、蜡笔或油画棒、白纸。

3、小组活动材料:软尺、小尺子、放大镜等。教学过程

1、导入。

(1)谈话:我们已经观察了校园里的动植物,让我们来做个游戏: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最熟悉的一棵树,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棵树。然后,请几个同学来说说,猜猜他说的是什么树。

(2)学生思考,展开游戏。

(3)提出问题:怎样进一步观察这棵树? 2.讨论观察计划。

(1)讨论:我们还可以观察树的那些内容?用什么方法观察?需要什么观察工具?怎样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2)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提出的内容和方法不要局限于教材列举的三个方面。适时评价,鼓励学生中有创意的想法。)(3)实施完成观察计划,并按教材上的提示进行自我评价。

3、观察一棵树。(室外活动)(1)划分观察区域,领取观察工具。(2)提出观察要求和注意事项: ①观察时一定要做好记录; ②要尽量与组员合作观察; ③注意安全; ④不伤害树木。

(3)小组活动。教师要关注各个小组的进展情况,发现学生在观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4)活动情况交流。交流以小组代表发言的方式进行。4.给树做张“身份证”。

(1)小组研讨:“身份证”上需要什么信息?如何制作“身份证”?(2)小组活动:设计个性化的“身份证”。(3)展示、评价各组的作品。5.认养一棵树。

(1)谈话:我们都是爸爸妈妈呵护的快乐宝贝,校园里的小树,谁来呵护它们呢? „(2)师生商讨认养小树的责任和义务。小动物的家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生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动物都生活在它适应的环境里,不同的环境生活着不同的动物。了解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2.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小动物的生活环境。

3.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动物生活的环境,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模拟动物生活环境的实验,并坚持观察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4.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小动物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课前在校园里做一次调查活动,估计一下学生可能找到哪些小动物的“家”,设想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2)划分好各小组的观察区域。(3)准备一些防蚊虫叮咬的药物。2.小组活动材料:

(1)工具:小棍子、放大镜、昆虫盒、小铲子。

(2)给动物做“家”的材料:纸盒、深色的布、土壤、小水壶等。3.学生准备:糖果、饼干、水果片等食物,手套,科学记录本。教学过程

1、导入。

展示在本单元第1课时画的“校园动植物分布图”,谈话:在我们的校园里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小动物,这些小动物的“家‟‟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访小动物的“家”。2.讨论探究活动计划。

(1)在校园里我们能够找到哪些动物的“家”呢?你知道它们 的“家”在哪里吗?(调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2)明确探究目的:观察小动物把“家”安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家”有什么特点。(3)小组讨论、交流:我们打算怎样去观察小动物的“家”。

(4)小组讨论:为了观察小动物的“家”,我们应该做那些准备?应注意哪些问题?(引导学生从工具准备,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注意事项三个方面思考。)(5)指导做观察记录的方法。3.小组活动:观察小动物的“家”。

(1)各小组领取观察工具,到活动场地,开展探究活动。

(2)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回观察,了解小组活动进程,分享学生的快乐,提醒学生及时记录并注意安全。

(3)每组选择一种喜欢的小动物,用昆虫盒带回教室,然后整理观察记录表。4.交流观察结果,分析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1)小组汇报:我们观察了……动物的“家”,它的“家”在……,它的“家”周围是……,它的“家”的特点是……,我们还观察了……。(给学生一个描述的句式,帮助学生把表格上的内容变成有条理的描述性语言。)(2)比较:这些小动物的“家”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小动物的“家”也就是它们的栖息地,是它们生活、躲藏、休息的地方,虽然不同的动物的“家”各不相同,但都具有隐蔽性的特点。)(3)讨论:为什么它们的“家”各不相同呢?能让它们交换一下居住地吗?说出自己的理由。(4)小结: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不同生活习性的动物生活的环境也不同。(5)小组讨论:你知道动物有哪些适应环境的办法?(列举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如:冬眠、保护色、拟态等。鼓励学生课外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动物适应环境的事例。)5.课外拓展:给动物做个“家”。

小组活动:根据小组选择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给小动物设计一个家。

(这个活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活动,选择什么材料,如何设计,都交给学生自主去完成,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周的时间,然后选择一个单位时间进行交流。)9 观察蚂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蚂蚁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2.经历探究捉蚂蚁、观察蚂蚁的过程,能自己想办法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能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

3.经历观察蚂蚁生活习性的过程,感受到观察、研究小动物的乐趣。

4、用材料制作蚂蚁模型,能准确地表现蚂蚁的外形特点。

5、能将研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交流,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6、在活动中体会应该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说明蚂蚁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的课件或挂图。

2.学具准备:昆虫盒或透明的瓶子、干净的毛笔、放大镜、羽毛、白纸、水槽、石头、水果、饼干、白糖、蜂蜜。

3.制作材料:橡皮泥、牙签或火柴棒。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导人。

蚂蚁是我们的老朋友,它现在过的好吗?同学们想不想去看望这位老朋友呢?看望老朋友可别忘了带上它喜欢的礼物,蚂蚁喜欢吃什么呢?(把蚂蚁当做老朋友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朋友的身份去探望使学生对蚂蚁有一种亲近的感觉,携带礼物既是日常礼仪又为后面的观察做准备。)2.你还记得蚂蚁的家吗?还能找着蚂蚁的家吗?蚂蚁的家是什么样的呢?(引导学生回忆蚂蚁的生活地点,寻访蚂蚁的栖息地,了解蚂蚁的生活环境。)3.蚂蚁的邻居住着哪些动植物?蚂蚁与它们相处得好吗?蚂蚁的家门口又有哪些非生物,它们对蚂蚁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了解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4.看,小蚂蚁正在家门口玩耍,它们的爸爸妈妈在家吗?拿出我们的礼物,看看谁的礼物最受蚂蚁欢迎?(让学生观察蚂蚁的食性及偏好。)5.我们的礼物太丰盛了,蚂蚁怎样享用这顿美食呢?吃不完的食物它们是怎样带回家的?(观察蚂蚁吃食物及搬运食物。)6.我听说蚂蚁最爱学习,特别擅长书法,我们请蚂蚁给我们题几个宇,好不好?(将事前准备好的白纸拿出来,放在蚂蚁窝边,白纸上事前用蜂蜜写上“点燃激情,传递梦想”。这一环节利用蚂蚁的食性写字,既加深学生的认识,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教育了学生。)7.我们已经看望了操场上的蚂蚁,老师想邀请操场上的蚂蚁陪我们一起到花坛上的蚂蚁家做客,好不好?怎样不伤害蚂蚁,并把它请到花坛上?(这一环节着重研究蚂蚁的种群关系,如果操场上的蚂蚁不受欢迎,别忘了将它们送回家。)8.快下课了,同学们邀请小蚂蚁到自己家里做客好不好?同学们想一想,请回去住在哪里?用什么去招待蚂蚁?(下课前捉蚂蚁,喂蚂蚁,一方面进一步深入观察蚂蚁,另一方面为下一节课做准备。)第2课时 1.导人。

小蚂蚁在同学们的家里做了几天客,它们住得习惯吗?请同学们谈一谈喂养蚂蚁的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事情? 2.了解蚂蚁的外形。

(1)上一节课蚂蚁送给同学们一幅书法作品,这一节课蚂蚁听说同学们的画画得好,想请同学们给它画一张全身像,看哪位同学画得最像。(让学生凭印象给蚂蚁画全身像。)(2)画画得像不像呢?我们与真实的蚂蚁比较一下,怎样才能看清楚蚂蚁的真面目呢?这个爱动的小客人怎么才能安静一会呢?(3)学生交流,老师指导。(可以在水槽中央放置一块石头,让石头在水面上只露一个小尖角,把蚂蚁放置在石头的尖角上,用放大镜观察。)投影或实物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

(4)通过投影,让学生对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点评,通过与实物的对比看看哪里画得像,哪里画得不像?在点评中让学生认清蚂蚁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有几只眼睛?几只触角?几条腿?它们分别长在蚂蚁的什么位置?

(5)学生交流后,对蚂蚁的形体结构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后请一位同学再画一只蚂蚁,其他同学补充和修正。

(6)小组合作,做一个蚂蚁模型。(展示、评价作品,进一步认识蚂蚁的形体结构。)3.课堂小结。、通过对蚂蚁的观察,你有什么收获? 更多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1、知道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叫做昆虫。

2、经历比较、分类、找共同特征的过程,通过比较给事物分类。

3、经历运用概念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过程。

4、形成观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各种小动物的挂图或者多媒体资料。2.学生准备:课前捕捉一些小动物供课堂上观察。教学过程 1.导人。

(1)谈话: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蚂蚁,谁能说一说蚂蚁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复习蚂蚁外形的特点,为学习新课打基础。)(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能介绍你喜欢的小动物吗? 2.比较蚂蚁和其他小动物。

(1)小组活动:观察课前捉到的小动物,把它们和蚂蚁进行比较,看看会发现什么。(这个观察、比较的环节也可以用图或者多媒体资料,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用实物观察。)(2)交流。(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提醒学生简单陈述理由。)(3)分类。把与蚂蚁相似的动物分为一类。(在这个过程中,蚯蚓和蜗牛是很容易被排除的,可能出现的困难是学生认为蝴蝶、蜻蜓有翅膀,蚂蚁没有,它们不是一类,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更多的特点,例如,提示“除了翅膀,其他的特点呢?”)3.找共同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

(1)小组讨论:把外形和蚂蚁相似的动物和蚂蚁放在一起,观察它们的外形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2)学生交流,师生讨论,达成共识。

(3)教师讲述:像蚂蚁这样的动物,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具有这样特征的动物叫昆虫。(4)学生将结果记录在书上。4.运用概念进行判断。

(1)说一说,你们今天捕捉到的小动物,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为什么?(学生做出判断时,一定要提醒陈述理由,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教师出示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小动物的图片。学生观察,找出其中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说明理由。5.拓展。

(1)除了昆虫,你还知道哪些类别的动物?(常见的动物有哺乳动物、鸟、昆虫、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前三类学生已经学过了。)(2)动物世界多种多样。你认为,这些具有不同特点、不同习性的动物对我们人类和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人类和大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爱护动物。)(3)课外观察:搜集更多的小动物图片,仔细观察并试着给它们分类;继续关注校园里的小动物们,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校园里的各种动植物,观察并探究它们的特点。

2、能针对一些动植物的特点,确定研究课题,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

3、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流与分享。教学过程

一、了解本单元自由研究活动的主题。校园动植物探秘

二、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

1、学生分组自由讨论,确定研究课题及内容。

研究课题可以是关于动物的,也可以是关于植物的,还可以是关于动植物关系的。

2、师出示部分研究课题,学生将小组讨论结果与教师提供的课题相结合,确定本组的研究课题及内容。

如:1)校园植物用途的调查 2)植物的特点与环境的关系 3)蚂蚁会游泳吗? 4)蚂蚁有视力吗? 5)植物和动物的关系

三、学生分组制订研究计划

1、研究准备。

2、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四、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完成研究报告。

学生围绕研究课题,通过观察、分类、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法,对动植物进行研究,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研究报告。

五、各小组交流、展示研究成果。师生共同评议

11.今天的气温是多少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气温.2.知道气象站是怎样测量气温的.3.会用温度计测量气温.4.能根据数据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5.在测量气温时能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温度计,卷尺,气温统计表(用于统计学生室外测量的气温),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用的表格.三,课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将故事:小明的学校原来决定星期三开运动会,没想到星期三那天却下起雨来了.小明对小红说:“真扫兴!今天的运动会被雨给搅了,明天的天气不知道好不好?”小红说:“我们要是会预测天气就好了!”(2)教师提问:“关于预测天气,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让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引导,巡视)

(3)引入今天的课题,板书:今天的气温是多少 2.探讨,释疑

(1)提问:什么是气温呢?(学生回答,教师讲解)空气的温度就是我们常说的气温。气温常常用摄氏度℃表示。测量气温是观测天气的重要内容。(2)估计教师里的气温。

(3)出示温度计,讲解怎样使用温度计,教师演示。(4)分发温度计,学生分组测量。

(5)交流测量结果,说说哪些同学的估计与实际测量的结果相接近。(6)教师提问:“室外的温度与室内的温度一样吗?”(7)教师讲解到室外测量气温的要求。

(8)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发温度计,卷尺,分别到操场上、走廊里、草坪上,树荫下,水泥地面等地方测量气温,教师巡视指导。(9)学生表测量结果填入表格中-----年-----月-----日-------时

地点 教室里 树荫下 走廊里 草坪上 操场上 水泥地面 温度计离地 面的距离

温度(℃)

(10)比较用哪个气温代表学校里的气温更合适,说说自己的理由。(11)阅读小资料。

(12)讨论:如果没有百叶箱,应该把温度计放在什么位置册气温?(13)学生选择一个位置测量起问并做好记录。(14)交流测量结果。3.学习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1)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2)讲解制作曲线图的方法。(3)学生绘制曲线图。

(4)引导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和统计图比较分析:这段时间里,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最高气温是多少?平均气温是多少? 4.总结与拓展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引导)(2)提问:每天的同一时刻测量气温,做好记录,会绘制气温曲线图吗? 5.作业:

做一周内每天同一时刻气温曲线图。五,教学后记 12.追寻风的足迹 一,教学目标

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以及八个风向的表示方法。知道风的大小用风力来表示及风力有十三个等级。能观察记录风向和风力。会制作简易风向标和风力计。体会到观测风向和风力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或挂图,电风扇,制作好的简易风向标和风力计。学具准备:

制作风向标的工具和材料:剪刀,卡纸,胶水,缝衣针,小木棍,指南针等。制作风力计的材料:小铁钉,棉线,量角器,泡沫,大头针等。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除了学习观测天气外,还要学会观测风的方向和大小。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风的方向和大小呢?今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去追寻风的足迹,观测风的方向,探究风的奥秘。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认清风的方向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我们怎样感受到有风呢?(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出示八个方位图,提问:如果旗帜向南飘,会是什么风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教师解释:

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风从什么方向吹来就叫什么风。比如,从北方吹来就叫北风;从东北方吹来就叫东北风。制作风向标 教师讲述:

为了准确测量风向,气象台是用风向标测量风向的。出示风向标的图片------各式各样的风向标。

我们能不能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风向标呢?指导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图片制作风向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动手制作)

教师:同学们的风向标做得很漂亮,到底好不好用呢?让我们先测试以下。(教师将学生做的风向标在电扇风中测试)

提问:为什么有的风向标灵敏度高,有的不高呢?与风向标兵后面的开叉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探究)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了风来的方向,可是是什么风呢?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指导学生制作“米”字形的方位图,并用指南针确定方位)提问:怎样才算一个完整的风向标呢? 测量校园里的风向

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到不同的地方测量风向,记录下来。汇报测量结果。教师解释,小结:

测量结果不一样,是因为影响风向的因素很多(风遇到障碍物会改变方向),我们可以在开阔的地方或高处测量风向。课后实践活动

测量某一天的风向,看看有什么变化? 测量晴天和阴天的风向,看看有什么不同? 教学后记: 是谁制造了风 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界的风是太阳使空气流动起来形成的。

2、会做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能根据模拟实验来推想自然界里风的成因。

3、体会到进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风的成因实验器(观烟箱)、火柴、蜡烛、蚊香。

2、演示用材料:扇子、纸条。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人。

谈话:你们用自己制作的风向标和风力计观测了这几天的风向和风力了吗?你们在观测时是否想到过这样一个问题:风是怎样形成的?是谁制造了风?(板书课题)

2、思考讨论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制造风的,产生风的原因是什么。

(1)演示用扇子扇风,提问:摇扇子,我们就能感觉到有风,这是什么原因?(2)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方法能产生风?是什么原因?(3)我们用身边的物体能“制造”出风吗?请大家试一试。

(4)学生分小组讨论:风是怎样形成的?将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教师巡视,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

(5)集体交流讨论的结果。第二课时

3、研究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1)提问:自然界里也经常刮风。是谁有那么大的力量,使空气流动起来呢?(2)做模拟实验:风的成因。① 教师讲解实验方法、注意事项等。②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3)集体交流实验现象。

(4)讨论: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空气为什么会流动起来呢?

(5)分组讨论:在自然界中,什么物体和实验中的蜡烛一样,能使空气流动起来?它是怎样“造”出风的?把讨论的结果记下来。(6)集体交流讨论结果,形成结论。

4、总结与拓展。

(l)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提问:关于风,你们还知道些什么?请你们课外查找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云的观测 教学目标

1、知道可以用云状和云量观测云。

2、知道云状的种类和云量的含义。

3、初步了解看云识天气谚语的含义。

4、会观测云状和云量。

5、欣赏云的美丽与神奇,体会到观测云的乐趣;意识到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云状和云量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人。

(l)提问:不同的天气,云有什么不同?

(2)讲述:观测云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天气,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云的观测。(板书课题)

2、学习观测云状和云量的方法。

(l)谈话:怎样观测云呢?云状和云量是观测云的重要内容。(2)学生阅读教材上关于云状的分类以及图片。

(3)教师出示有关图片或者视频资料,让学生学习观测云状的方法,讲解云状与天气的关系。

(4)学生阅读教材上云量的文字资料。

(5)教师出示有关图片或者视频资料,让学生学习观测云量的方法,讲解云量与天气的关系。第二课时

3、到室外观测云,记录云状和云量。

(l)讲述:现在我们就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到室外去观测云!

(2)讲解观测要求:① 认真观测、做好记录。② 分小组进行观测。③ 遇到问题首先请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④ 轻言细语、不打不闹。

(3)学生到室外观测云,记录云状和云量。教师巡视指导。(4)交流观测结果、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4、阅读看云识天气的谚语,了解其含义。(l)学生阅读教材上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2)学生说一说每句谚语的含义,教师简要讲解。(3)教师补充讲解一些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5、总结与拓展。

(l)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布置课外活动:搜集更多的与云相关的谚语,利用这些谚语帮助我们观测天气。教学后记 15 下雨啦 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界的雨的成因。

2、会做雨的成因的模拟实验。

3、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想自然界中雨的成因:

4、体会到与人合作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玻璃片、试管夹杯、水;雨的成因的相关视频资料。教学过程

1、导人。

(l)谈话:下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请大家想一想,下雨前、下雨中的情景是什么样的?

(2)提问:你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雨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2、做雨的形成的模拟实验。(l)教师演示:雨的成因模拟实验。

(2)提出实验要求:小组分工合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集体交流实验现象。

(5)小组讨论:实验中的“雨”是怎样形成的?(6)集体交流讨论结果。

3、推想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l)分小组讨论:请你们联系上面的实验现象讨论,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2)集体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3)比较:我们的结论与实验前的想法一致吗?(4)出示有关雨的形成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

4、总结与拓展。

(l)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课外探究:关于风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如海风、陆风、山谷风等,请你们回家查找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教学后记 雨下得有多大 教学目标

1、知道判断雨的大小的方法。

2、知道什么是降雨量以及气象站测量降雨量的方法二

3、会制作简易的雨量器。

4、会用简易的雨量器来测量降雨量,判断雨的大小。

5、对判断雨的大小和用简易的雨量器来测量降雨量等活动充满兴趣。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雨量器、做好的简易雨量器、有关降雨最的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直口瓶子或塑料瓶去掉上面部分、纸条、胶带或固体胶、小石子。教学过程

1、导人。

(l)提问: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2)谈话:下雨了,雨下得有多大?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2、学习判断雨的大小的方法。

(l)提问:请你说一说平时你是怎样判断雨的大小的?(2)阅读教材上的有关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资料。(3)说一说:怎样来分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

(4)出示一段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提问:画面上的雨下得有多大?

3、了解气象站测量降雨量的方法,学习制作简易雨量器。

(l)谈话:雨的大小不同,降雨的多少也不同,气象站是怎样观测降雨的多少的呢?(2)阅读教材上的有关文字资料和雨量器的图片。(3)讲解:降雨量及其计量单位。(4)出示雨量器,简单介绍其工作原理。

(5)谈话:想自己制作一个雨量器来测量降雨量吗?(6)出示制作好的简易雨量器,讲解制作方法。(7)学生制作简易雨量器,教师巡视指导。(8)展示并评价学生制作的简易雨量器。

4、总结与拓展。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2)布置课外观测活动:用自制的雨量器去测量降雨量并做好记录。如果你完成了两次降雨量的观测,就涂亮智慧星。教学后记明天的天气怎样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2、知道人们预测天气的方法和手段在不断进步

3、能举例说明天气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4、能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取天气预报

5、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明天的天气进行预测。

6、意识到天气既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好处,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的视频资料或图片;先进的观测天气的手段和设备的视频资料或图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人。

谈话: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测量气温、观测风向和风力、观测云状和云量、观测降雨量,还知道了风和雨的成因。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几个关于天气的问题!

2、讨论天气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l)谈话:我们首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2)学生观察教材上的六幅图片,说一说:图片上都画了些什么?你还能说出哪些天气与生产生活相关联的事情?

(3)播放关于天气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的视频资料或者图片。(4)提问:你还能举出一些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的例子吗?(5)分小组讨论:由此可见,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联系?(6)集体交流,小结。

3、了解一些预测天气的设备。

(l)讲述:要能准确地预测天气,需要获取大量的信息。除了气象站的观测仪器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气象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多,设备越来越先进,气象预报的准确性越来越高!

(2)提问:你知道哪些先进的观测气象的设备?

(3)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四种先进的设备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4)播放有关视频资料或者图片,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先进的设备及其作用。

4、讨论:我们通过哪些途径可以知道天气预报。

(l)讲述:气象站通过搜集、整理各种气象信息,发出天气预报!(2)讨论:我们通过哪些途径可以知道天气预报呢?(3)交流小结:除了可以通过看电视、听收音机、看报纸、上网等途径知道天气预报以外,我们现在还可以通过定制手机短信的方法知道天气预报。

第二课时

5、学习预测天气的方法,综合预测明天的天气:

(l)谈话: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看云识天气的方法,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预测天气的办法吗?

(2)讲解:观察动物的表现和一些自然现象也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天气!(3)学生阅读教材的两幅图片及文字资料。

(4)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表现和自然现象能反映天气变化呢?(5)学生交流,教师补充讲解一些例子。

(6)谈话:还记得刚开始学习这个单元时,小明和小红的对话吗?那么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你能预测一下明天的天气吗?(7)提问:你准备怎样预测明天的天气?

(8)讲述:请你将自己获取的有关信息和观测记录进行综合分析,预测明天的天气,并说说自己的理由。(课上如果有时间,就在此之前带学生去获取有关信息,没有时间则由学生课外完成。)

6、总结与拓展。

(l)谈话:谁把自己今天学习的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

(2)布置课外活动:预测明天的天气,晚上注意收看天气预报节目,明天进行实际观察,比一比,看谁的预测准确:你的预测如果准确,就可以涂亮智慧星!教学后记 自由研究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自由研究,教材提出了四个关于雪的形成和融化方面的问题供学生自由选择。关于雪是怎样形成的问题:

雪和雨一样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凝结形成的。只是当高空和低空的气温低于零摄氏度以下时,高空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小冰晶降落到地面,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雪。关于下雪和化雪时的气温高低的问题:

一般来说,化雪时的气温会比下雪时的气温低。这是因为化雪时,雪会吸收地表空气中大量的热。

关于校园内什么地方的雪先融化完的问题:

一般来说,校园内能被阳光照射到的地方的雪比背光处的雪先融化完。关于用什么办法能使积雪尽快融化的问题:

实际生活中,人们为了使积雪尽快融化,常常采用在积雪上撒盐的方法。这是因为盐在融化时会释放出热量,而这些热量有利于地上的雪吸收尽快融化。教学过程

1、四年级的小学生开展自由研究仍然离不开老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具体体现在与学生共同确定待研究的问题;必要的时候与学生一道回顾一些现象和事实,帮助学生形成假设;与学生共同制定验证假设的研究方法… …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于雪是怎样形成的问题的研究,可以

先引导学生回顾下雪时的天气情况,确认下雪总是在天气很冷(气温在O ℃ 以下)的时候发生,然后再引导学生对雪的形成进行假设(空气中的水蒸气在0 ℃ 以下时直接凝结成小冰晶),最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实验可以按下面的方法进行:找来一个用过的易拉罐,在罐内放进一些冰和盐,然后用温度计测一测罐内的温度,再把罐放在潮湿的地方。过一会儿罐的外壁上会有许多的小冰晶。这个实验现象可以比较好的说明雪的形成过程和 条件。

关于下雪和化雪时的气温高低问题的研究。教师可以先引导 学生根据经验和感受提出自己的猜测,然后再引导学生提出证实 的办法。(可以在实际下雪和化雪的天气里用温度计观测同一个地方的气温的方法进行证实。)当实际出现了下雪和化雪的天气后再组织学生实施观测活动。

关于校园内什么地方的雪先融化完问题的研究。教师同样可以先引导学生根据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测,然后再引导学生提出证实的办法。证实猜测可以采用实际观察的方法,也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可以将上面提到的在易拉罐外壁上形成了冰晶后,将易拉罐放到有阳光照射到的地方,比较易拉罐受光面与背光面冰晶的融化情况就知道了。

关于用什么办法能使积雪尽快融化问题的研究。教师还是可以先引导学生根据现象提出自己的猜测(人们在铺满雪的路上撒盐),然后在下雪的时候实际撒一些盐在雪地上观察雪的融化情况。

2、自由研究的问题应由学生自己确定。具体研究时可以是一个人独立进行,也可以是几个人在一起合作进行。

3、本单元的自由研究任务可根据问题确定研究的最佳时间。可以安排在下雪的时候进行。教学后记

18、运动前后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运动后身体变化的现象,并进行条理化的记录。

2、能根据自己的发现整理出可进行研究的问题。

3、知道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发生的变化。

4、关注运动、关注人体健康。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学生校园运动的图片或录像,并为每组学生准备简易的听诊器。

2、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参加运动后身体变化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学校里,我们经常做各种各样的运动,如做操、跑步、打球、做游戏… 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有哪些不同的感觉呢?

二、新授

1、引导学生交流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的体验。

(1)教师出示校园中常见的活动图片或录像,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校园里经常参加哪些活动。(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概括活动的意义并引入主题: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有哪些感觉?

(3)教师出示教材主题图,指导学生交流运动后的多种感受。

(4)教师提出问题:“这些不同的感受说明了什么?”充分让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5)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作出正确的归纳:运动前后的感觉不同,说明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变化。

2、讨论能用哪些方法观察运动后身体发生的变化。(1)学生分组讨论(2)小组交流讨论得出观察方法。(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方法做小结。

(4)教师强调指出:只运用我们的感官来观察可能不准确,不全面,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或仪器来观察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获得身体的变化情况。

3、组织学生体验。

(1)组织学生在室内或室外进行一些活动量较大的活动,并强调有关安全。

(2)学生运用上一项活动中交流的方法,相互观察运动后身体发生的变化作好记录。

项 目 运动前 运动后

呼吸频率平缓、匀速 急促、加快 心跳(次/分)75次左右 80次以上 脉搏(次/分)75次左右 80次以上(3)学生交流(4)教师小结

4、交流记录中的发现,整理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学生交流(2)教师整理归类。

19、运动于呼吸 教学目标:

1、知道人是怎样进行呼吸的认识呼吸对生命的意义

2、能制作测量肺活量的简易装置并进行测量。

3、知道一些在运动期间检测自己运动效果的方法。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制作肺活量的简易装置的材料、记录表等。学生准备:计时工具,跳绳或其它简易的运动器材。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上一次活动中我们了解到人在运动后呼吸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人究竟是怎样进行呼吸的呢?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授

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认识人呼吸的特点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你们可以想到运用哪些方法来研究人是怎样呼吸的呢?(教师提示学生参照教材上的方法)

2、学生交流自己想到的方法

3、教师将学生想到的方法归类,分组体验。

4、汇报交流体验结果。谁能说说呼吸的过程是怎样的?

5、学生阅读课本小资料。

6、出示呼吸器官挂图或模型,介绍各呼吸器官。

7、自制模型并用模型演示呼吸过程。

8、引导学生关注呼吸系统的保健问题。

9、指导学生认识运动后呼吸发生的变化。

怎样用具体的事实来证明运动前后呼吸发生了变化? 布置测量一分钟呼吸次数的任务 测量自己运动前1分钟呼吸的次数 测量自己运动后1分钟呼吸的次数 作好记录 学生相互交流

猜一猜:“如果不停的运动,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会一直增加吗?”(充分让学生大胆猜测)组织学生体验 教师小结

三、课外实践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运动后呼吸发生了变化,并且上节课同学们在测量运动后呼吸次数时,发现即使做了同样的运动,我们一分钟呼吸的次数的多少存在很大的差别。这是什么原因呢?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指导学生认识呼吸次数与肺活量的关系

教师直接指出:同样的运动,一分钟呼吸次数的多少,差别主要与各自的肺活量有关系。介绍肺活量:肺活量是指一个人吸足一口气后,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肺活量是可以测量的。指导学生制作测量肺活量的简易装置(按教材说明制作)组织学生测量并记录各自的肺活量。并作好记录。学生相互交流上面的记录,并进行分析。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师整理归纳

指导制定一个长期锻炼计划。

通过一个长期锻炼计划,加深体育运动对增加肺活量影响的认识。组织交流各自计划中锻炼的项目。教师指出有关实施锻炼计划的要求。课后活动

实施自己的锻炼计划

20、运动与心跳 教学目标:

1、知道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2、了解血液循环器官的构成及循环过程

3、能通过模拟实验推测出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用来制作简易听诊器的乳胶管和漏斗一套,模拟脉搏和心跳的气球、注射器、乳胶管,人体血管分布挂图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我们运动时心跳和脉搏都会加快,究竟心跳与脉搏有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授

1、指导学生搜集自己运动前后脉搏和心跳的数据(1)学生自己测量运动前的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运动后由自己测量脉搏,同时请一位同学帮助测量心跳。

(3)指出:在使用制作好的听诊器时,乳胶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则压在胸部的中央附近,也就是心脏的部位倾听。

(4)把以上测得的结果填写在书本中的表格里。

2、指导学生认识心跳与脉搏的关系

(1)比较上面测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2)组织交流各自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脉搏是一致的。并提出研究的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上的良个实验

(5)组织学生讨论: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胶管模拟的是人体的什么器官?(6)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脉搏和心跳有什么关系?

3、指导学生阅读小资料

在指导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以下5个问题:(1)产生心跳的原因是什么?(2)血液循环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3)脉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人体比较容易模拟到脉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5)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三、本课小结

1、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2、心脏和血管有什么作用?

四、课外实践活动

1、介绍心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2、要求学生继续坚持上课制定的锻炼计划,并要求测测自己在运动前后的心跳变化。

21、运动与大脑 教学目标:

1、了解运动与大脑保健的关系

2、能针对服务于大脑保健的各种校园运动和游戏,提出活动注意事项。

3、能主动参与讨论和交流意见和建议。

4、关注自己肌体的健康,乐于参加健康、安全的课间活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勇的大脑分工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运动与呼吸、运动与心跳、运动与脉搏都有着一定的关系,那么,运动与大脑有没有关系呢?它们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适量运动与大脑的关系

(1)在课间,同学们经常开展哪些运动与游戏?(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课间不休息,继续学习,再上课时有什么感觉? 课间适当活动,再上课时又有什么感觉?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3)做好记录。

2、引导学生阅读小资料,进一步认识运动与大脑的关系

3、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是不是在课间活动量越大,对我们的学习与大脑保健越有好处?

4、指导学生课间开展运动和游戏时,注意文明、健康、安全。(1)人的学习、运动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大脑,校园里的各种运动与游戏,既能锻炼身体,培养兴趣爱好,又是大脑保健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是,大家在课间活动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2)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讨论意见。(3)教师归纳整理

运动或游戏项目要文明、健康。运动量不宜过大。要注意相关安全。

5、本课小结

(1)适量的运动或游戏与大脑有什么关系?(2)课间运动或游戏要注意哪些事项?

三、课外实践

先做半个小时的剧烈运动,然后坐下读书或写字,看看有什么感觉?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少年儿童一些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2、认识

一、两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产生的过程及其原因。

3、知道怎样预防一些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4、培养通过访问调查进行问题研究的科学态度。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小组外出调查准备表册,口罩一个。学生准备:口罩一个,记录工具一套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少年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有哪些?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归纳并板书:流感、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

二、提出研究主题和相关要求

1、研究主题:

一、两种呼吸道疾病

2、研究方式:访问病人、医院的医生或网上查阅资料。

3、访问对象:青少年、儿童病人或医院的呼吸科医生

4、研究结果:形成材料

5、材料要求:在相应表册里填写:XX呼吸道疾病;产生原因及与哪些因素有关;现行用什么药物治疗;怎样预防等。

6、注意事项:

(1)访问病人要戴口罩

(2)网上查阅资料要在大人的指导下完成。(3)小组同学要相互配合。

三、学生分组

1、学生分组

2、小组讨论:确定项目,拟定计划,小组人员并进行分工。

四、校外调查访问 课余时间或双休日完成

五、专题交流会(第2课时)

1、小组交流

2、活动评比(先学生互评,后教师点评)

第五篇: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1、运动着的世界

教学目标:

1、能够提出三个以上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运动的问题。

2、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并能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

3、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查阅到一只三角有关物体运动的信息,并且能制成资料卡片。

4、能够感受到自然界中多种运动形式的奇妙。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提出有关运动的问题,学习查阅资料制作卡片。教具准备:反映各种物体在运动的图片和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谈话:风在吹、水在流动、人在走路、鱼在游泳,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着的世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给学习《运动着的世界》。

2、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物体具有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在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物体在运动?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你们还能举出那些有关物体运动的例子?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吗? 关于物体的运动,你们还想知道什么?(2)指导学生学习搜集有关运动资料的方法。

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运动的知识吗?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搜集有关运动的资料。你搜集资料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你知道怎样记录搜集来的资料吗?你有什么方法?

请你在下课后收集有关物体运动的资料,并且把它做成资料卡片,看看谁制作的资料卡片最好!谁的资料最完整、最准确!

评: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资料卡片的设计和制作过程,让学生体验到独立完成资料卡片制作的乐趣。

3、本课小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2、动物运动会

教学目标:

1、能够从多种途径观察到动物运动的方式。

2、能够通过感官和全身的活动,感知并模仿某种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

3、能用图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

4、能够归纳出动物的多种运动方式,并能按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5、认识周围常见的动物并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动物的运动方式,认识动物的共同特征。教具准备:有关动物运动的图片和录相片。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动物运动的录相片,提问:那些动物天上飞?那些动物地上爬?那些动物路上跑?那些动物水中游? 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动物的运动。

2、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观察、模仿动物的运动。

你知道动物怎样运动吗?举例说说。谁能说说书上的动物是怎样运动的?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从哪些途径可以观察到动物的运动?请在书上写出你的做法? 学生记录并且回答。

教师表扬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以充分的肯定。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模仿他们是怎样运动的。提示:在模仿时,注意感觉自己身体哪个部位用力大? 学生开始模仿表演,教师适当平价。

分组活动:比1比,谁模仿得更准确。请把每个小组同学的模仿情况记录在书中。评出你们小组的超级模仿秀。全班交流讨论,统计出全班同学模仿动物的数量,发现动物有多少种不同的运动方式。汇报活动结果。鼓励学生报名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运动会。指导学生填写学生运动会报名表。指导学生填写动物运动会报名表。提示:有的动物擅长2项,不要忘记填写!

提问:在每个项目中那种动物能得冠军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说1说,参加飞行比赛的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他们身体的那一部分比较发达?其他各组动物又如何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结果。指导学生按不同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你知道可以有哪些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除了按照运动方式对动物进行分类以外,还能有哪些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并把你的分类标准和结果记录下来。比1比,那该小组的分类方法多?哪个小组分得细?

学生活动:思考分类标准并记录。汇报结果。

学习动物运动扩展材料:<动物运动之最> 动物的种类很多,已经发现的大约有150多万种。它们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而且运动的速度、距离等也各不相同。动物学家们通过实地考察并利用摄像机等仪器设备,记录动物的运动情况,并计算出它们的运动速度。到目前发现: 猎豹的奔跑速度最快,每小时能跑145千里,而一般的赛马每小时只能跑70千米左右; 在会飞的鸟中飞行最高的要数秃鹰,飞行速度可在9,000米以上; 飞行距离最长的是燕鸥,可从南极飞到北极,行程约20,000千米; 游速最快的动物是旗鱼,每小时可游108千米左右。阅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3、全课小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4、板书设计:

2、动物运动会

课后小记:学生搜集了第一手资料之后,肯定会很兴奋,想急于表达,此时教师应该满足学生的愿望,让学生来交流,来分享成功的喜悦。交流不能泛泛而谈就结束了,教师应抓住契机,指导学生分析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教孩子怎样去科学地看事情、想事情。

3、生命在于运动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分析发现多种动物运动的目的。

2、能通过比较发现运动前后身体的变化。

3、能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测量,并对测量和分析的结果进行记录。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测量工作。

4、能逐渐养成坚持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运动后身体的变化,能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测量分析记录结果。教具准备:跳绳、秒表。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了解两个名词:心率、呼吸频率。

三、小组活动:测量每位同学的心率和呼吸频率。注意:分工合作,看哪组做得既快又好。测量在安静状态下的情况,不要故意做深呼吸等。及时做好记录。

四、讨论小结。根据同学们测量的结果发现:....

五、全班集体活动,根据老师拍手的节奏原地跳或跑步。两分钟后赶紧测量此时的心跳,并进行记载。自己重复活动,测量运动后呼吸的频率,并进行记载。

评:此环节可学生分组自由进行也可以全班和老师一起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时因老师拍手节奏的变化和气氛的热烈,学生可能会兴趣更浓。

六、小结。

1、讨论:现在你们发现了什么?

自由发言,鼓励积极发表意见看法和提出新问题。

2、引导学生了解坚持体育运动能使身体更强壮,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3、提出个人锻炼计划。

评:让学生把自己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来交流、共享,可以让一个人的经历变成大家的经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课后小记:《科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提到:“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之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因为这是行动得以成功的保证。同时,学生又是第一次尝试通过控制变量来实验,有一定的难度。科学探索的过程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先扶学生“上路”,指导学生如何来控制实验。

4、小吊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制作小吊车及了解其运作原理来认识人和动物肢体运动的原理,感悟肢体运动结构和运动功能的协调。

2、认识仿生是一门科学技术,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

3、尝试仿生创意设计。【能力目标】

培养动手和合作能力、类比推理和想象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提高分析资料、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探究学习能力。【情感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在“做科学”中培养科学情感和态度;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制作小吊车,联系其工作原理推想和分析,探知动物肢体运动的原理。

2、初步了解仿生学,尝试设计或制作仿生作品。教学难点 联系小吊车的工作原理,类比、推想和分析动物骨骼、肌肉、关节与其运动的关系。教具准备 教具:投影仪、演示用小吊车模型、课件 学具:小吊车制作材料、彩色方块、白纸(两张)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激趣导入:教师演示小吊车模型,引起学生制作兴趣,并提出制作任务。

二、学习活动:

1、学生阅读教材,认识小吊车的基本构造,明确小吊车的制作方法。

2、师发放材料和工具

3、组织小组设计制作计划

如何使用材料、具体制作过程如何、怎样分工、如何使用工具、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等等。

4、按设计计划进行制作

5、对完成的作品进行调试和评价

6、小组演示,交流:

牵引绳是如何拉动吊臂运动的?

评: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充分自主的展开科学的探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观察方法。学生不仅自主的掌握了观察技能,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有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观察与实践的能力。

三、归纳小结:

自制的小吊车是怎样工作的?

第二课时 收和放

活动目标:

1、能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分析动物骨骼、肌肉与其运动的关系。

2、能举例说出人体的运动是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3、能利用图或文字的形式将自己的推想表达出来。

4、能描述某种运动方式有利于锻炼人体哪部分的肌肉。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组织交流牵引绳是如何拉动吊臂运动的。

二、学习活动:

1、学生比较生物的骨骼肌肉构造和小吊车的构造有什么相同之处。

2、观察交流:

小吊车的结构、牵引绳的运动方式、引起臂的运动方式

3、将自己的推理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三、归纳小结:

举例说明人体的运动是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第三课时 科学在线 有趣的仿生

活动目标:

1、将自己收集的有关仿生的实例与同学交流

2、能联想到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运动方式与动物的哪种运动方式相似。

3、能模仿某种生物功能或结构的特点进行设计。

4、能发挥创造力,大胆设计仿生产品。

5、能说出仿生产品是科学技术结合的产品。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学习活动

1、学生自主活动

将自己收集的有关仿生的实例与同学交流。

2、教师指导,强调:

(1)根据生活周围事物的缺点,找出具有这方面优点的生物,确定打算模仿的生物。(2)分析该生物具有的特殊结构和功能。(3)类比出的产品结构和功能

3、展示会:

组织学生对各自的作品进行评比。

三、归纳小结:

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运动方式与动物的哪种运动方式相似。

课后小记: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尽可能的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空和材料,让学生有展示自己设想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培养他们积极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由此看出,这样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意识,以学生的自主创造为目的的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动因,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促进了参与,增长了自主学习的才干。使四十分钟的课堂成为了研究的天地、探求的天地、创造的天地。

5、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能选择参照物,并能准确地、定性地描述一个给定物体的相对位置(前后、左右、远近、东西、南北等)。2、会使用平面图,能在图上找到自己要去的位置。

3、能根据从甲地去乙地的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路线图,并按图设法找到相应的地点。4、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清晰地描述自己的位置。教学重点难点:

能准确地、定性地描述一个给定物体的相对位置能根据从甲地去乙地的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路线图,并按图设法找到相应的地点,教具准备 各种小物件(尺子、笔、塑料块、小木块、小球、书等等)。红色小方块。地形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记忆游戏。

1、每组分发一些小物件(用小塑盒装好)。在10秒钟内尽可能地记住桌上的物件的位置。转过身去,由另一同学迅速改变桌上物体原来的位置。再转回来,说出桌上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哪些变化。

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来说的,另一个物体就是这个物体的参照物。

评:利用游戏这种学生喜爱的方式直接引出研究主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掀起所要探究问题的好奇心,引发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使课堂一开始就显得轻松而又快乐。

二、在图上找位置——欢迎你到我家来。

每组分发一张长沙市市区地图,1、请每位同学找到自己学校和自己家的具体位置。2、通过观察地图,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学生会讨论关于方位描述、比例尺、图形符号等方面的问题。

三、分析我校校园的地图。

小组活动:弄清东西南北各个方向,北校门和南校门的位置,在200亩的校园范围内,建筑物和绿化带的分布情况。

第二课时

一、在校园内开展找红色小方块的比赛。

每组分发一张标有红色小方块位置的校园地图,同学们根据地图的指示在规定时间内分散到校园各个角落寻找红色小方块,老师做计时的工作,看哪个组最快最准。

准备工作: 1、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2、不要打扰其他班上课。

3、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在小方块旁边标明距离。学生根据比例尺进行推算。

二、小结,公布比赛结果,对所有同学予以鼓励。

三、布置课外活动: 1、收集各种地图。

2、给同学画一张从学校到自己家的路线图。

课后小记:新的时代,新的教育,新的环境,新的课堂。只有创设宽松的环境,才能让孩子成为创造者。教学一开始,用一个神奇的游戏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点名研究的主题,这就使教学研究有了目的性。在辨认物体的环节,由于没有教师的过多限制,学生的自行探究更像科学家在从事科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和理解科学,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是教育技巧的顶峰。

6、做沙盘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学校中各个建筑物的位置,画出自己学校的平面示意图。2.能在沙盘上摆出自己学校各种设施的位置。3.会制定简单的活动计划。4.根据自己的计划或方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小组同学有效的进行分工合作。

2.能与其他小组交流评价各组的活动结果,并分析成败的原因。3.关心校园环境,愿意设计新校园。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沙盘的形式展示自己设计的未来新校园的规划图,说出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如环境等)教学重点难点:

1、能根据学校中各个建筑物的位置,画出自己学校的平面示意图。

2、能在沙盘上摆出自己学校各种设施的位置。

教具准备:泡末塑料板包装纸盒 饮料瓶 大纸箱 潮湿的沙土 卡通人 玩具树等 尺子 剪刀每组一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二、制作校园沙盘模型

1.小组活动:根据课前画出的平面图,选择材料动手制作校园沙盘模型。注意:分工要合理 2.交流:鼓励学生开展在各组间进行对比,看哪一组做的最形象,最准确。3.讨论小结:通过制作和分析,你认为学校的布局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三.集体活动:

参加未来校园设计大赛,看哪组的设计方案最有创意。

课后小记:上课时,教师放下了架子,走进了学生,热爱学生,在课堂内充满宽松和谐、信任的氛围,并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使他们感爱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保持愉快的心境。所以在合作交流中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思维活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然研究时“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尽可能的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空和材料,让学生有展示自己设想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培养他们积极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

第二单元

位置与运动

本单元引导学生在初步了解运动的形式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运动的状态。运动的本质是位置的移动,本单元从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开始,练习描述物体的位置,引导学生学习怎样确定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最后学习判断运动着的物体的速度是快还是慢。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本单元为“力与运动”单元的学习奠定基础。本单元包括“确定位置”、“做沙盘”、“动与静”、“快与慢”4课,前两课侧重位置,后两课侧重运动。五

位置与运动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选择参照物,并能准确地、定性地描述一个给定物体的相对位置(前后、左右、远近、东西、南北等)。2、会使用平面图,能在图上找到自己要去的位置。

3、能根据从甲地去乙地的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路线图,并按图设法找到相应的地点。

4、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清晰地描述自己的位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把自己描述物体的方法告诉其他同学;并且愿意倾听别人是怎样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2、能够与本组其他同学合作共同做好各项活动。

3、对搜集各种各样的地图感兴趣,并发现他们各自的特点。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有参照物、方向和距离。

2、能够说出通用地图的主要标识的功用。(东南西北,比例尺,一般标记等。)其他目标:

1、能简单描述从甲地去乙地的地图的大体制作过程,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家或经常去的某一地方的位置。

2、愿意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方位问题。3、能够找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帮助人们准确确定物体位置的实例。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各种小物件(尺子、笔、塑料块、小木块、小球、书等等)。红色小方块。地形图。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记忆游戏。

1、每组分发一些小物件(用小塑盒装好)。在10秒钟内尽可能地记住桌上的物件的位置。转过身去,由另一同学迅速改变桌上物体原来的位置。

再转回来,说出桌上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来说的,另一个物体就是这个物体的参照物。

二、在图上找位置——欢迎你到我家来。每组分发一张晋州市地图,1、请每位同学找到自己学校和自己家的具体位置。

2、通过观察地图,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学生会讨论关于方位描述、比例尺、图形符号等方面的问题。)

三、分析我校校园的地图。

(小组活动:弄清东西南北各个方向,北校门和南校门的位置,在200亩的校园范围内,建筑物和绿化带的分布情况。)

第二课时

一、在校园内开展找红色小方块的比赛。

每组分发一张标有红色小方块位置的校园地图,同学们根据地图的指示在规定时间内分散到校园各个角落寻找红色小方块,老师做计 时的工作,看哪个组最快最准。准备工作:

1、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2、不要打扰其他班上课。

3、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在小方块旁边标明距离。学生根据比例尺进行推算。

二、小结,公布比赛结果,对所有同学予以鼓励。

三、布置课外活动: 1、收集各种地图。

2、给同学画一张从学校到自己家的路线图 教学反思:

做沙盘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学校中各个建筑物的位置,画出自己学校的平面示意图。2、能在沙盘上摆出自己学校各种设施的位置。

3、会制定简单的活动计划。

4、根据自己的计划或方案,制作出沙盘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小组同学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

2、能与其他小组交流评价各组的活动结果。并分析成败的原因。3、关心校园环境,愿意设计新校园。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沙盘的形式展示自己设计的未来新校园的规划图,说出自己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如环境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做校园沙盘模型 教师介绍沙盘是什么样的,沙盘是如何制作的。2 学生讨论、摆弄模型,在沙盘上建造所观察到的校园。各小组之间进行对比,看哪组做的在最形象、最准确。形象方面侧重沙盘中一些建筑物的比例、形状、大小等,准确方面侧重平面图的准确,设计沙盘中物体间的距离、摆放位置等。未来校园设计大赛 指导学生明确活动目标,设计方案。征求其他同学或家长的意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修改设计方案。3 根据拟订的方案准备材料,并在沙盘中展示出来。教学反思:

动与静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对物体“运动与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2、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其它目标:

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荡秋千 问题引入:我们坐在行驶的车里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引起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兴趣。2 “荡秋千”活动:

让秋千上的同学说说自己看到的同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让秋千下面的同学说说看到的秋千上的同学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分析为什么秋千上的同学和秋千下的同学看到的情况不同。引导学生说明理由,即以什么作为参照物来判断的,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分析戴帽子的同学在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的运动情况。4 结合实际,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特别要说明什么为参照物。分析电扇工作时个部分的运动情况。1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选择参照物,判断同一物体中某一部分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教学反思:

快与慢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两种方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2、能用简单工具测量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3、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所需要的时间的关系。

4、能通过实验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5、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设计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够主动地通过多次测量,如实记录所获得的相关数据。

2、能够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小车运动的情况;愿意把本组让小车跑的更快的方法告诉给其他组。

科学知识目标:

能从位置、方向和快慢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其它目标:

能举例说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与慢的现象,并尝试利用所学的快与慢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有关物体运动的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比较列车的快慢 引入课题。播放相关课件,帮助学生意识到不同动物运动的方式和快慢不同。在同距离的条件下,跑完全程,谁用的时间短,谁的速度越快。让学生感受运动速度的快慢。在操场上分组进行比赛,让学生知道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3 认识列车时刻表。比较列车的快慢。每列火车运行的时间用到达的时间减去出发的时间,根据快慢给列车排序。第二课时 玩小车 讨论怎样使小车动起来。记录自己的方法。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从课文中给出的方法中选取一种方法。学生分组活动。引导学生小组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快,并说出理由。猜想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在做这一类对比实验时,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才能准确观测这一条件对小车运动快慢的影响。这是进行科学的对比实验的重要条件。利用影响小车速度的诸多因素,改造自己的小车,是小车跑的更快。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力与运动

本单元是学生认识了位置和运动的基础上设计的,也是本册围绕“运动”这一统一概念而设计的核心单元,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简单机械奠定基础。本单元从认识什么是力开始,到研究各种各样的力,进而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即怎样让物体有静止到运动在到静止。本单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激发学生探究力与运动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良好学习习惯及独立搜集资料、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本单元包括“推和拉”、“常见的力”、“怎样让小球动起来”、“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4课,其中“推和拉”是为“常见的力”所做的铺垫,重点是指导学生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推和拉

设计理念:

为了贯彻执行《科学课程新标准》提出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而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理念,本课教学设计以操场为活动地点,让学生在宽敞的场所尽情地去活动、观察、研讨,在游戏中既锻炼了身体又学到了科学知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能说出推和拉的动作要领与方法。

二、技能目标:能做好单人、双人以及多人的推拉游戏活动,了解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情感目标:能认真参与,吃苦耐劳,发挥小组合作精神,锻炼身体并注意安全。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组织,以实践活动得出结论。教学准备:

一、场地:学校操场(草地)。

二、设备器材:墙、大树、篮球架、游戏器材(纸币、圆圈等)

教学时间:

一、本课1课时完成。

二、教学内容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推拉伸展。

第二部分:双人、多人推拉游戏,小组套圈比赛游戏。活动过程:

一、预备运动

为头、颈、手臂、肩膀、腰部„„等伸展性暖身运动,为后面剧烈运动做好准备,以便拉伤。

二、推拉伸展

1、双手互拉:双手互扣,可向左、右、上、下、两侧等方向用力拉。

2、比手划脚:运用手来做猜拳的游戏活动。跪撑手猜拳、俯撑手猜拳。

3、双脚屈伸:双脚左右侧拉及前后分腿等。运用脚来做猜拳的游戏活动。

站立脚猜拳、坐姿脚猜拳、躺撑脚猜拳、仰撑脚猜拳、俯撑脚猜拳。

4、用力推墙:运用单手、双手或脚用力推(墙、大树、篮球架等均可)。

三、双人推拉游戏:推拉动作以定式用力的方式进行,避免用力碰撞。

1、用背互推:两人一组(体型相近为宜)用背互推,可用站立或蹲式、坐式等不同方式进行。

2、用手互推:两人一组(体型相近为宜),用单手或双手互推,可用弓箭式、骑马式等配合手部的互推动作。

3、双手拔河:两人一组,双手彼此互扣做拔河状,用力后拉,松手或被拉距离愈长者为负,对方为胜,可增加不同组別胜者与负者彼此挑战的机会,以增加课堂气氛的有趣性。

4、搬运:背扛、背負走、同心协力。

5、手推车:

6、鼓励学生自创其他双人的推拉游戏:教师从旁协助或指导,并适时让学生发表或表演、示范等。

四、多人推拉游戏

1、用力拉动。(本游戏可一人拉二个人也可反过来变成二个人拉一个人)。

2、团体拔河:本游戏为双人拔河的延伸,人数约四、五人,双方应注意安全,避免松手后跌倒,教师指导时应特别强调合作精神及安全原则的重要性。

3、投圈得分:在远近距离不同的地方分别放有不同分值的纸币,每人五个圈,看谁套的分数最多。指导要点:

注意事项 :

一、教学时宜有充分的活动空间,才能充分伸展肢体。

二、推拉游戏时,应特别注意课前的场地安全检查。教学活动应兼顾安全为原则。

三、团体拔河,以双方人数各3——5人最能引起学生高昂兴趣又较安全。

四、投圈游戏时教师可提醒学生体会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评量 :

一、指导学生自我评量。

二、具体评量标准参考:

1、推拉游戏中,尽全力而有明显用力且流汗者为3分,其次为2分,再其次为1分。

2、学会互推和互拉的方法,10种以上者为3分,6~9种为2分,5种以下者为1分。

3、投圈游戏中,以圈投中的纸币的分值之和计算。

4、在游戏中能尽全力,肯合作者为3分,其次为2分,再其次为1分。

三、评出优秀活动小组

把个人得分与小组集体得分总和作为活动小组总分,评出优秀小组并给予奖励。

第九课《推和拉》补充游戏——单人推拉

教学目标:

一、了解支撑身体的动作及方法。

二、能运用手脚支撑身体,并模仿动物行走的动作。

三、培养学生坚忍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动物奇观:模仿动物行走的动作。

大鳄魚:俯卧、匍匐前进。小马:双膝跑地走。

骆驼:手脚撑直、四脚走。小鸭:双手抓住后脚跟,蹲膝走。青蛙:蹲姿、手插腰,向上或向前连续跳。螃蟹:仰卧、手脚撑地,腹部挺平,四脚走。

二、顶天立地:双(单)手支撑身体。

伏地挺身、单手双脚撑地、单手单脚侧撑、单手屈腿撑地。

三、中秋月圆:俯撑或仰撑,然后以手或脚为轴心画圆圈。指导要点:

1、教师可让学生来讨论各种动物行走的动作。

2、手脚支撑身体前进时,可以变换手脚著地的顺序。3、动物行走,可前后或左右行进。教学评量:

一、能够了解并模仿几种动物的行走动作?

二、看看能否顺利地操作手和脚来支撑身体。

第九课《推和拉》补充游戏——双人推拉2 教学目标:

一、了解推拉的动作及方法。

二、能操作自己的身体,做出推拉的动作。

三、培养学生友爱的态度与合作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力拔山河:两人以三七步面相对站立,然后以单双手做互拉的动作。

二、背负重担:两人蹲著或坐著,利用背靠背,往上推顶,然后站立。

三、搬运:背扛、背負走、同心协力。

四、手推车: 指导要点:

一、为安全考虑,务必请学生抓住对方手腕部位。

二、使用双手推拉时,手要平举交叉并相互抓住对方的手腕。

三、一组两人以上时,第二位以后者,应抱住前者的腰部。

四、力拔山河除站立外,亦可用蹲姿或坐姿。

五、活动时可一组2人、3人、4人或多人。教学评量:

一、能否用身体操作推拉的动作?

二、能否支撑行走10公尺?

第九课《推和拉》补充游戏——谁的力气大

教学目标:

一、认知部分:能说出推拉运动各项学习內容及分组游戏的动作要领及方法。

二、技能部分:能完成单人或双人以上推拉游戏活动。

三、情意部分:能喜欢推拉运动,做分组游戏时能与同学合作,并遵守规则。教学准备:

一、场地:平坦地面。

二、设备器材:口笛、软垫、小方桌。

教学过程:

一、热身运动

主要为头、颈、手臂、肩膀、腰部„„等伸展性暖身运动,因为本单元推拉运动较为激烈,上课前之热身运动需加強。

二、臂力比赛

两人一组,分别蹲或坐于方桌之两侧,各伸出右手臂紧握双拳,手肘互勾,开令后,相互用力,手臂被压制于桌面者负。

三、斗鸡比赛

两人面对面,右脚后屈,右手抓住右脚掌,左脚支撑全身重量并保持平衡,开令后,两人以左手互推,接触部位以手臂,肩膀为原则。

四、夺宝游戏

﹝一﹞分组:全班学生分成两队,或是每两人一队。

﹝二﹞方法:将绳子套在腰部,并在海棉垫两端放置小积木〔或其他替代物品〕,看谁先捡到小积木就算贏了,可用打擂台方式进行竞赛,亦可两人一组,贏的再跟贏的比,输的和输的比。

﹝三﹞规则:沒有捡到小积木时,不可以离开垫子,擂台方式进行竞赛,亦可两人一组,贏的再跟贏的比,输的和输的比。

指导要点: 注意事项:

(一)教师需了解推拉运动为重量体能的一种,综合而言,为肌力及肌耐之训练,而小学中年級之教学重点,仍然以操作身体的能力为主,因此应以游戏方式启发与趣味为原则。

(二)本单元教学完毕,应有适当的方松〔以轻柔,按摩肌肉方式进行〕才不致造成乳酸过多而形成肌肉后痛。教学评量:

具体评量标准参考:

1、会做推拉游戏。

2、各种推拉游戏动作协调者。3、进行各项竞赛均能获胜。教学反思:

十常见的力

教学理念:

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把探究过程显性化是科学学习本质的一种要求。力的现象在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但究竟什么是力,怎样来表达力以及力的种类却是学生所陌生的。因此,这一课就是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孩子们科学探究的兴趣。在观察、发现、认识与探究中培养与形成学生注重观察与思考进而探究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事例,说明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能够通过弹棋子游戏发现力的三个要素。科学知识: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知道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教学准备:

吸铁石、模板、回形针、棋子等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力在哪里?请用动作表示出来。力在手上、腿上„„力在身体里。

2、演示:双手同时压粉笔盒,粉笔盒(物体)怎样了? 要求:用简单的图形来描述现象。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观察

1、拓展描述:离开我们的身体,往别处想,哪里还有力?

2、给力起名称。人的力称为人力、机器的力称为机械力、风的力称为风力„„ 过渡:力在哪里? ——到处都有力。

(让学生立足现实感受,以利于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

三、发现、认识

1、小实验:会“跳舞”的回形针。用吸铁石、模板、回形针演示实验。

区别:与我们前面说的力有什么区别?——借助外力。

2、关于力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到底什么是力?)

3、引导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描述。

一种物体对另一种物体产生了作用,就叫力。

(让学生在观察现象中分析与发现科学规律,并引导他们描述自己的感受以形成对力的概念认识。)

4、如果让你将这些力分类,你可以怎么分?请说出你分类的理由。

四、探究

1、活动:移动一个大箱子可以用什么力?(推、拉„„)

过渡:想一想,是否我们自然界中的力都可以有推和拉这两种力呢?

2、游戏:弹棋子

要求:弹棋子的方法。(教师演示)记分方法。(板书说明)分组,每人弹三次。

思考:当你弹棋子的时候,你还发现什么关于力的知识? 学生进行游戏。

发现:力有什么特点?(打棋子的不同点,棋子弹的方向不同。力可以在物体间传递。力有大有小。力有方向„„)

五、反馈

1、关于力你知道了什么知识?

2、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关于力的问题?

(让学生形成概括性的思维,通过对新问题的提出以发现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以便于拓展性的学习。)教学反思:

十一

怎样让小球动起来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及改变物体运动方向的方法。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设想。

能够正确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动脑筋想出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多种方法。

2能够与其他小组交流假设和实验方法,并找出最好的办法。

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由静止转为运动。

能辨别出物体的运动主要是由哪种力(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等)作用的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联系生活实际,举出更多的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各种小球、气筒、扇子、细线、挡板、磁铁、大头针、图片等

重点:

引导学生设计更多种使小球动起来的方案。

难点:

找出物体的运动是由哪种力作用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 活动1 让小球动起来小组智慧,想让小球动起来的方法,比一比哪个组方法多且独特

2提出观察要求,小组按照设计的方案动手试。

3小组活动、汇报交流。

在以上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试一试,怎样使小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通过交流,体验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做法中用到的力有弹力、风力、冲击力、浮力等。

二 活动2 是什么力使物体开始运动的?

结合图,观察思考:是什么物体?分别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物体的运动需要的力与什么有关?

交流,认识到:帆船是在风力的作用下运动的;箭是在弹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弹弓也是,靠弹力把子弹射出去的;碾子是在牲畜力的作用下转动的;水轮是在水的冲击力作用下转起来的;......三 阅读科学在线

1外力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想物体运动起来是什么样的?(示范:平着把书推出、转动小水轮、拉二胡。)

2阅读:物体运动的基本方式有三种:即平动、转动、振动。理解机械运动的三种方式。

教学反思:

十二

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设想出多种使运动着的物体停下来的方法。

2能够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

3能够实事求是地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与其他同学交流想法。

2能从不同角度看待摩擦力对人类的影响。

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实验说明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由运动变为静止。

2能意识到阻碍物体运动的力为阻力。

STSE目标:

能举出3个以上的例子说明人们在生活生产中是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的。

教学重点:

活动1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设计、掌握让运动的小球、风车、自行车停下来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小球、风车、自行车、钢尺、摩擦力利与弊的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 活动1 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1你能用哪些方法让运动的小球、风车、自行车停下来?把想到的方法记录下来。

2实验设想(室内外结合)。

3交流讨论:为什么这些方法都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下来?认识阻力和摩擦力。

二、活动2 感受摩擦力

1找一找生活中的摩擦力,然后体验感受大小和方向。小组可以设计体验方案,教师提供实验材料。

2交流体验结果。

三、拓展活动 摩擦力的利弊

1结合课件认识摩擦力的利弊两面。

2联系生活体会摩擦力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用自己学到的科学知识去指导生活。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昼与夜

“昼与夜”单元将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认识地球运动的有关现象。帮助学生探究太阳和影子的关系、昼夜交替现象和原因,以及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等问题。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历程,引导学生感受科学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体会到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本单元包括“我们的地球”、“太阳和影子”、“昼夜的形成”、“昼夜与生物行为”4课。

十三

我们的地球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在“做科学”中培养科学情感和态度。

2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能力目标

1学会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想象、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查找、分析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

2、通过制作地球仪初步了解地球的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制作地球仪,观察体验地球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观察和发现地球仪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视频:地球各种自然现象

谈话:关于地球,你想了解哪些事情?

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地球

二、提出探究问题

1讲述: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关地球的问题,那现在我们就来了解地球是什么样的?

2学生猜测地球的模样。

3讲述:古代人对地球是怎样认识的呢?

(CAI: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

4讨论: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如何发挥作用的?

5教师小结:科学技术对人类认识地球的作用

三、制作地球仪,发现地球的基本特点。

1谈话:要更清楚直观的了解地球的知识,你觉得有哪些方法?

2观察地球仪,说出自己的发现。(经线、纬线、赤道、地轴)

3学生制作地球仪

4比较自制地球模型与地球仪。

5自评,说出要做什么改进。

四、拓展: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1、谈话:你还有哪些途径获得地球的知识?

2、把收集到地球资料整理制作成卡片。

教学反思:

14.太阳和影子

教学资源的开发:

太阳的运动和影子的变化,对孩子们来说,太习以为常了。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不陌生,但正是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变化,却往往被学生忽视。一方面,学生对宇宙万物怀着与生俱有的,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他们对自然界的运动和变化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本课的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让孩子们真切感觉到太阳和影子永无止境地有规律运动和变化,认识到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之间的关系,感悟到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往往包含着值得我们探究的科学道理,意识到科学探究,永无止境。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采用学生喜欢的探究活动的方式,如猜谜语,画影子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内外相结合,课内观察与中长期观察相结合,学生观测记录与研讨相结合,意在让学生“建构”,自己掌握科学学习的方法,自己发现科学现象的规律。本课的主要活动有:猜谜语,画影子,做日影仪测影子,连续观察记录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日影仪中的影子,并在实验室内模拟这些运动变化。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交流分享自己同他人的发现,建立对宇宙的情感,从而点燃探究宇宙的热情。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两人合作,画出自己及其它物体的影子,观察影子。

自制日影仪并会用它测量影子。

观察记录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和观察时刻。

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以及影长的变化。

知识技能:

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认识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模式。

知道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持久而细心地连续进行一天的观测。

体会到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建立起对宇宙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师说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太阳光下伴你走,一到黑处就分手。(谜底:影子)

2.学生猜谜。

3.讨论:你怎么知道谜底是影子的?

关于影子你还知道哪些?

4.学生交流对影子的了解。

[评析: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学生从下课到上课有个思维转换的过程,谜语可使学生迅速集中思维,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中来。同时,这个谜语中还暗含了许多科学知识,如影子是什么颜色,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影子的产生需要光线等)]

二、画影子

(一)画自己的影子。

谈话:你们画过影子吗?有人画过自己的影子吗?

讨论:你们打算怎样画自己的影子?你的影子可能是什么样的?

带学生到操场上画自己的影子。

这么多的学生一齐来到操场上画影子,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场面。学生在讨论中就已经盼望着画出自己的影子来看个究竟。影子虽然是极为普通的,但他们就是对这些极为普通的影子没有太多的关注,更谈不上关注自己的影子了。

这一活动中,学生在画影子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发现:

1.影子与太阳分别在人(物体)的两侧。

2.影子的底端是与人(物体)相连的。

3.影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着彩色的衣服也一样)。

4.影子比人长(注:早上9点钟)

在获得这些发现的同时,他们学会了合作,懂得:有时候,一个人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画出自己的影子。

过程:

1.出发之前,告诉学生将干什么。

2.发给学生每人一支粉笔,和学生一起到操场上画影子。

3.画影子的同时把脚印也要画出来,并且把名字写在影子里。

4.记住自己站的姿势。

5.让学生观察此时太阳在哪边,影子和太阳的方向。现场的观察更具有说服力,也为下面的研讨打下基础。

6.画好之后,领取新任务。

[评析:还有什么比画下自己的影子更吸引孩子们呢。画影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让学生留下影子的痕迹,为再一次观察影子埋下伏笔,便于比较。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有了感受,经历了一次趣味性地动手做的活动,有所发现。注意:这是他自己的发现。]

(二)画其它物体的影子

此时,学生还沉浸在画影子的乐趣之中,再让学生画其它物体的影子,让他们找一找,操场上还有哪些物体有影子,把他们的影子画出来。如有难画的,只要求画出一部分,哪怕是影子最外缘的一条线也行。

学生在画其它物体影子的同时,他们会:

1.寻找:哪些物体有影子?认识到,并不是有了物体就有影子,在没有光线的地方,或是在其它物体影子里的物体就没有影子。

2.观察:这些影子是什么样的,和物体本身的形状有没有什么联系。

3.比较:这些影子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

哪个亮一些?(或是哪些部分亮一些)哪个暗一些?(或是哪些部分暗一些)

4.交流:你画的是什么影子?有哪些发现?哪些比较有意思或是比较特殊?

(三)制作简易日影仪,画影子

教师讲述示范制作的方法:在卡纸的中间画一个“”或“”记号,把橡皮泥捏成底盘放在中心,在橡皮泥上插一支塑料小棒,在卡纸上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教师示范画影子的方法:按东南西北的方位把日影仪平放好,准确的方位要用指南针测定,在影子末端用“”或“”作出记号,同时记下测定影子的时间。

过程:

1.分发学生材料。

2.学生制作简易日影仪。

3.操作记录杆影。

(说明: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详尽地说明操作的方法,因为这是教会学生科学地学习方法,要求摆放日影仪时,一定要用指南针测准方位,确保科学性)

三、猜想影子的变化

组织学生围坐一圈,老师参与其中。

猜想:过一段时间,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

学生最先想到的是影子会动。然而仅仅到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接着让学生猜想影子会怎么动?朝哪个方向动?为什么要朝那个方向动?除了方向变化,还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请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猜测――意在向学生渗透:猜测也应是有根据的。以此培养学生根本已有经验对未来事物做出较准确预测的能力。

[评析:猜测是由问题到实践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种猜测,对于科学发现,科学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它是“搞科学”道路上的第一步,往往指明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为了这个方向而去收集事实,分析整理事实,去验证它,修正它。学生作出猜想后,无需教师布置任务,相信他们肯定会再次观察那些在地上的影子。]

四、学生再次观察影子,交流讨论

1.教师提问:影子真的会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变化吗?

2.学生再次观察影子。

他们会惊奇地发现,站在自己的脚印上,影子和原先画的不一样了,特别是那些固定的物体的影子,变化很明显。

3.交流讨论:

(1)有什么发现?说明什么?

(2)这些发现和你刚才猜想的一样吗?

(3)再过一段时间,这些影子又会有什么变化?

五、观测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记录日影仪上的影子。

1.猜想:到了下午,这些影子又会怎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变化的?

2.讨论:怎样证明你的猜想是对的呢?

3.观测记录:

在观察记录之前,让学生讨论需要注意些什么:

日影仪要严格按着方位放。

画图或记录时,一定要记下时间。

看太阳时,要隔着一层东西看,防止灼伤眼睛。

(1)记录一天中整点时刻的日影仪上的影子。

(2)观察记录一天中整点时刻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采用选参照物观察画图的方式,也可以在一张大纸上剪上一排排的圆,然后侧立在面前看太阳,把太阳所在的圆记录下来,最后拓印在纸上,就是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图)

教师指导学生要选好观察的参照物体。

六、分析整理日影仪上的影长记录以及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观测记录

1.整理日影仪上的数据

(1)量出杆影的长度

(2)交流发现

比较杆影,有什么发现?

(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早晨和傍晚的有什么不一样?)

2.分析交流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

(1)选择学生的记录图展示,观察太阳的运动模式。

(2)讨论: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方向、高度)

3.讨论:太阳高度和影长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七、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以及影子的变化

(课前学生从家里带来手电)

教师提问:你能用实验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以及影子的变化吗?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可以用手电模拟太阳,控制太阳的运动,观察手电下物体的影子)

八、总结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十五

昼夜的形成 本课概述

本课从“白天黑夜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引入,引导学生探究昼夜成因。活动1开个学术讨论会,通过讨论引导学术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对太阳和地球之间关系的解释,帮助学生懂得仅凭直接的观察有时是不正确的,科学是需要反复观察和实验的。“科学在线”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况昼夜的成因。活动2模拟昼夜的形成,指导学生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假设,对昼夜的形成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本课最后的讨论意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本课的重点是激发学生探究昼夜成因的兴趣。本课的难点是模拟昼夜形成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转动,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背景资料

地球自转是一种绕轴旋转运动,在北极上空观察呈反时针方向,南极上空观察则呈顺时针方向,习惯上称为自西向东旋转。自转周期为一日,因参考点不同而有恒星日(以恒星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太阳日(以太阳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和太阴日(以月球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之别,时间分别为23时56分、24时和24时50分。自转角速度为每小时15°,线速度则因纬度和海拔不同而异。

地球自转决定了地球上昼夜更替,并使地表一些自然地理过程具有昼夜节奏,还使运动物体如气团、洋流和流水发生偏转。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地球的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还使潮汐转变为与自转方向相反的潮汐波。

好奇点

模拟昼夜的形成可能是学生的好奇点。

学科关联

语文:阅读研究资料,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课时安排

建议本课安排2课时。两个活动各用1课时。

活动1 开个学术讨论会

活动目标:

1.能承认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3.能说出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4.意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过程,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活动建议:

1.建议本活动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全班共同进行。

2.活动可直接从教材的引入开始。布置学生在小组内用5~6分钟的时间为讨论会作准备。如果学生对地球围绕太阳转没有任何疑问,可请一部分小组为“太阳绕着地球转”的观点寻找证据;另一部分小组为“地球围绕太阳转”的观点寻找证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对昼夜成因的解释。

3.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包括“科学在线”的资料后,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科学认识的艰巨过程。并体会哥白尼日心说的巨大贡献。

4.“科学在线”之后的一段文字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更完整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讨论和分析活动中做适当引导。

活动2 模拟昼夜的形成活动目标:

1.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提出模拟实验的方案,并能正确操作。

2.能够较清晰地向其他同学解释自己的模拟实验的结果。

3.能积极寻找证据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

实施建议:

1.本活动是在学生已经知道昼夜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验前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如何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模拟昼夜的成因,如何分工合作等。

2.要注意引导学生交流实验计划,在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准备好所需材料后,再开始实验。实验时用遮光窗帘将教室变暗,以保证实验效果。学校如没有地球仪,可用学生自制的地球模型代替。

以下具体实验步骤供参考:

⑴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北方,在桌面中间放好;

⑵面对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旋转(逆时针方向),在中国北京或其他省会城市的位置贴上小纸人;

⑶在正对地球仪1米左右的地方打开手电筒,调整电筒的远近,以地球仪上清晰地出现明暗两部分为宜;确定地球仪上的白天部分和黑夜部分;

⑷将小纸人所在的位置旋转到黑夜部分,慢慢转动地球仪,观察小纸人投向地球仪表面影子的位置和变化过程与一天中我们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是否一致,从而确定地球旋转的方向。这一教学过程重点是让学生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教师要鼓励学生应用平时观察到的地球上的物体在一天中影子自西向北再向东的变化过程来解决这一问题。

⑸两人一组,轮流演示同一位置的昼夜变化。

3.为了帮助学生强化探究中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在地球仪旁边放一块钟表,告诉学生地球仪旋转的方向要和表针转动的方向相反。

4.实验结束后各组分别向全班介绍模拟实验的结果。

5.教材最后的讨论是对知识的运用。一定要让学生先根据两地的位置判断,再用实验演示。同一天中位置靠东侧的地方先被太阳照到,上海在乌鲁木齐的东侧,所以先被太阳照到。

拓展知识

古时候,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提出整个宇宙是一个多层水晶球,地球位于水晶球德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地心说。

公元2世纪,希腊著名天文学家托勒玫(Claudius Ptolemaeus)在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基础上,做了系统的总结和提高,进一步完善了地心说。由于亚里士多德和托勒玫的声望,加上这种理论迎合了后来罗马教廷的宗教思想,地心说整整统治欧洲达1000多年之久。

16世纪初,杰出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发现托勒玫的地心说有根本性的错误。他对星空,尤其是对行星的运动状况做了将近40年的观测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哥白尼认为,处于宇宙中心的不是地球而是太阳,地球和别的行星一道绕太阳运转,只有月亮绕地球运转。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所引起的。

哥白尼之后,意大利学者布鲁诺(Giordano Bruno)进一步认为,太阳只是无数恒星中的一颗,仅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认识使哥白尼日心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由于日心说危及到当时罗马教会的思想统治,发动教会对布鲁诺恨之入骨,用种种恐怖手段逼迫布鲁诺放弃日心说,布鲁诺宁死不屈,最后被活活烧死。

1609年,伽利略(Galileo)用望远镜巡视星空,获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银河是由无数单个的恒星组成的,木星有4颗卫星,金星有圆缺变化,这些观测事实有力地支持了日心说。教会非常恐慌,将伽利略传到罗马的宗教法庭受审,并宣判他有罪,直到300多年后的1980年,这一冤案才得以昭雪。

尽管罗马教廷对宣传、支持日心说的科学家加以重重迫害,然而经过开普勒(Johannes Kepler)、伽利略和牛顿(Isaac Newton)等人的工作,哥白尼的学说不断获得胜利和发展。后来的许多发现使地球绕太阳转动的学说得到了举世公认的证明。

教学反思:

十六

昼夜与生物行为

本课概述

在学习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及成因的基础上,本课从让学生解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入手,提出昼夜变化对生物行为影响的问题。通过对植物学家林奈“花钟”的观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生物的行为变化是有规律的。活动1完成没有画完的画,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形式总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体会到动植物的行为变化与昼夜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活动2对一种动植物行为变化的研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以一个具体的动物或植物为例,通过较长时间的实际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某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行为变化规律。本课“科学在线”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生物昼夜行为变化的认识,了解研究昼夜节律的实际意义。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例,发现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本课难点是选择一种动植物,研究其行为于昼夜变化的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自己制定研究计划,探究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变化情况。

2.能够用二维记录表连续记录较长时间的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植物或动物在昼夜间的变化感兴趣。

2.愿意对植物或动物的行为进行长期观察。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有哪些影响。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1.意识到青少年要保护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

2.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上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

背景资料

生物行为

动物的运动、繁殖、迁移,植物的萌发、开会、展叶及人类的各种生活都可以称为生物的行为。

昼夜节律

生命活动以24小时为周期的变动。发光菌的发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摄食,躯体活动,睡眠和觉醒等行为均显示昼夜节律。人体生理功能,学习与记忆能力,情绪,工作效率等也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波动。根据昼夜活动的特点,可以将动物分为两大类。猫头鹰和田鼠都是夜间活动的动物,它们属于夜行性动物。大部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和少数鸟类属于夜行性动物。大多数鸟类、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以及少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属于昼行性动物。此外,有些动物是在拂晓时活动的,有些动物的活动是没有规律的。

生物钟

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奏性。生物通过它能感受外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并调节本身生理活动的节律,使其在一定的时期开始、进行或结束。植物在每年的一定季节开会,大多数是通过生物钟的作用。

好奇点

对花钟的认识会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可能还会对“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的讨论感兴趣。

学科关联

语文:能用简练的文字描述观察到的生物节律现象。

美术:用图画的方式记录生物的昼夜行为变化。

课时安排

建议本课用2课时完成。引入部分和活动1用1课时,活动2和拓展活动用1课时。

导入活动

活动目标:

1.能发现生物行为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有兴趣研究生物昼夜行为变化规律。

实施建议: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花钟图或教师自制的相关课件,看有什么发现。

2.指导学生认识钟面内的各种花在1到12时不同时间开放,钟面外的花在12到24时之间开放。认识过程中可以提一些问题,如“××时开的花是什么花?”或“××花在几时开放?”,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利用花钟来判断时间。

3.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了花钟以后有什么想法?进而引出昼夜变化对动植物影响的话题。

活动1 完成没有画完的画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查阅各类资料,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有什么影响。

2.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实施建议:

1.本活动建议用25~30分钟的时间完成。

2.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了解图中的生物行为与昼夜变化的关系。如:一些小鸟、蝴蝶喜欢在白天活动;猫头鹰、蛾子却喜欢在夜间活动。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列举更多的例子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下来。绘画时需要注意:一是首先要判断自己发现的实例属于喜欢在白天活动的,还是喜欢在夜间活动,分别画在左栏和右栏中;二是要尽量形象地表现动物或植物的活动或休息状态。此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绘画和想像能力。

3.教材中的图为强调白天和黑夜的对比,显得过高过窄。教师要允许学生在自备画纸上绘制,也可用示意图的上面部分。

4.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画向同学展示,并用简练的语言做必要的说明。

活动2 对昼夜行为变化的研究

活动目标:

1.能选择一种动植物,探究其行为变化与昼夜的关系。

2.能尝试用两种方法对同一种动植物的行为进行研究。

3.在研究时愿意与同学分工合作。

4.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

5.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

实施建议:

1.本活动可在课上布置,小组内分工明确后在课下完成,完成后在课上交流总结。

2.本活动重在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活动要求不宜过高,更不能求全,只要学生略有发现即可。如学生可以只研究猫眼的瞳孔在白天黑夜是怎样不断变化的。

3.研究方法、成果形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鼓励学生尝试查找资料、现场观察或请教咨询的方法,要求不可过高。

4.鼓励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新的发现等。

5.“科学在线”相当于对学生探究活动成果的总结和提升。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命活动与昼夜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以及在利用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

拓展活动 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活动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2.能作出有一定根据的想像,没有昼夜变化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实施建议: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对学生的回答可不加任何限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说出理由,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多作鼓励性评价,也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质疑。此拓展活动的目的还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昼夜变化会对生物带来影响。采用这种形式,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拓展知识

猫的瞳孔变化

猫眼睛的瞳孔在一昼夜中随外界光线强弱的周期性变化而发生变化。白天中午时刻,光照强烈,瞳孔缩小,呈上下竖直的一条线;夜晚光线微弱时,瞳孔充分放大呈圆形,其他时刻呈不同程度的椭圆形。

猫眼睛的瞳孔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明显的变化呢?原来,猫眼睛瞳孔很大,负责瞳孔收缩的肌肉很发达,收缩特别强烈。猫这种一日三变的功能就是借助于瞳孔强大的张缩能力完成的。它能调整进入眼睛内的光线强弱,使其始终保持足以兴奋神经的水平,从而使猫不论在白天还是黑夜,都能清楚地看到外界的各种物体,这对猫夜间活动和觅食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节律

生命现象中的节律性变化,叫做生物节律。在生命过程中,从分子、细胞到肌体、群体各个层次上都有明显的时间周期现象,其周期从几秒、几天直至几月、几年。广泛存在的节律使生物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生物节律现象直接和地球、太阳及月球间相对位置的周期变化相对应。⑴日节律。以24小时为周期的节律,通称昼夜节律(如细胞分裂、高等动植物组织中多种成分的浓度、活性的24小时周期涨落、光合作用速率变化等)。⑵潮汐节律。生活在沿海潮线附近的动植物,其活动规律与潮汐时相一致。⑶月节律。约29.5天为一期,主要反映在动物动情和生殖周期上。⑷年节律。动物的冬眠、夏蜇、洄游,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等现象均有明显的年周期节律。

林奈的花钟

林奈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各种植物每天开花都有一定时间。他选择了一些植物,按它们开花的先后顺序,种在自己的花园里,要想知道几点钟了,只要去看看什么花在开放就行了,真是有趣极了。人们把林奈的这个别出心裁的创造叫“花钟”。“花钟”的开放时间是这样的:

蛇床花:黎明三点钟左右开花;

牵牛花:黎明四点钟左右开花;

野蔷薇:黎明五点钟左右开花;

龙葵花:清晨六点钟左右开花;

芍药花:清晨七点钟左右开花;

莲花:上午八点左右开花;

半枝花:上午十点左右开花;

马齿苋花:上午十二点钟左右开花;

万寿菊:下午三点钟左右开花;

紫茉莉:下午五点钟左右开花;

烟草花:下午六点钟左右开花;

剪秋罗花:晚上七点左右开花;

夜来香花:晚上八点左右开花;

昙花:晚上九点钟左右开花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现代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采取观察法和实验法,以及这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

观察法就是在野外的自然状态下,实地观察动物的各种行为。有的动物学家隐蔽在茂密的树林里或草丛中,有的隐藏在伪装得很好的隐蔽处,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动物的一举一动,并且详细、真实、客观地做好观察记录。

实验法是对发生行为的动物或接受行为的动物,模拟或干扰它们之间使用的信号,然后进一步分析刺激行为发生的因素。例如,繁殖时期的雄三刺鱼,经常相互攻击。如果将与雄三刺鱼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的模型放入水中,它们会视而不见。相反,如果模型的大小、形状与雄三刺鱼并不相像,但是在这种模型的下半部涂上红颜色,却会无一例外地受到雄三刺鱼的猛烈攻击。可见,雄三刺鱼辨别对手的依据是根据颜色。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研究动物行为的手段现代化。例如,摄像机和录像机的应用,能够真实地再现观察现场的情景。闭路电视可以每时每刻观察笼内或圈养动物的活动。录音机不仅能使研究者听到声音,并且能将声音输入到声频分谱仪上分析研究。观察和实验所得到的大量数据,可以用电子计算机迅速而准确地处理。可以说,现代技术的应用,推动动物行为的研究达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第五单元

交通与运输

交通与运输是本册的结束单元,也是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结合的综合单元,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发明创造的特殊运动方式——交通运输。本单元以学生熟悉的交通工具和交通运输为研究对象,帮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认识各种交通工具及其发展,引导学生,并按照一定标准对交通工具进行分类,比较几种常见交通工具的优点和不足,通过调查和方案设计等活动,激发学生了解、关注交通运输的兴趣,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及搜索资料、分析资料、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的能力及设计、创造能力。使学生意识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不离开交通运输。

本单元包括“交通工具”和“交通与生活”两课。

十七

交通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根据自己的标准,对搜集到的各种交通工具进行分类。能独立分析搜集的资料。能用卡片的形式摘录有关交通发展关键时期的信息。能用简练的词汇对几种常见交通工具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标准的描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告诉其他小组的同学自己获得交通工具发展的信息。能大胆想象,独立完成对未来交通工具的设计。愿意把自己的设计展示出来,并愿意根据同学的建议进行改进。

科学知识目标:能够说出10种以上的交通工具及其主要用途。能选择一种交通工具,并描述其发展史。能说出几种常见交通工具的优点缺点。

其他目标:

1能说出一种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2能从多角度考虑,选择外出旅行的交通工具。

教学重点:

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名称、特点和优点。

教学难点:

想象未来交通工具的外形和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电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谁来说说常见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2、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现代化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有关现代化交通工具的知识。

(二)授新课

1、指导学生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

(1)出示古代的交通工具和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挂图。

(2)请学生认一认哪些是常见的交通工具,哪些是现代化的工具?

(3)交通工具的分类。

(4)小结: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现代化了。

2、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交通工具。

(1)外出旅游如何行走?怎样的工具方便?

(2)自己设计并画出一个简单的行程图。

(3)汇报。

3、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

(1)教师提出要求。

(2)学生自由组合进行。

(3)汇报。

(三)总结

1、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交通工具越来越现代化了,刚才同学们想象未来交通工具的外形和特点,我们对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学习和探究才刚刚开始,请同学们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现代化交通工具的书籍再,画一幅未来交通工具的想象画。

教学反思:

十八

交通与生活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能发现生活中的交通问题,并通过调查,得出自己的结论。能用图表和文字把自己的调查表示出来。能用简练的语言描述海产品旅行线路图。能举例说明交通运输不发达带来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与本组同学讨论,合作开展调查活动。愿意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及交通问题解决方案与同学讨论、交流,并做进一步的改进。

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交通运输的重要性。能描述海产品的运输过程。

其他目标:

1能举例说明交通运输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在独立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自己解决生活中交通问题的设想或方案,并能说出自己的理由。

教学重点:

能利用图表或文字把自己的调查结果表示出来。

教学难点:

能举例说明交通运输不发达带来的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电教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谈话:相信多数同学都住在学校附近,因此,多数同学都是步行来的,但你们爸爸、妈妈上班都是步行的吗?

学生:

问:为什么?

学生回答: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8课《交通与生活》,探讨一下交通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的?

授新课

调查爸爸妈妈上班所用交通工具及所用时间。

分组

发表格,学生填表,教师巡视。

汇报。

分析并小结:(为什么会距离不同,但能同时到达,什么起了作用?)

分析海产品的旅行路线图,说说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谈话:荔枝是我们岭南的特产,而且保鲜时间短,但时现在远在外国的人都能吃到鲜美的荔枝,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谈话:荔枝运输过程中,采用了哪些运输方式?用到了哪些交通工具,采取了哪些技术和设备?

学生思考回答:

谈话:还能举出实际生活中与交通运输有关的事例吗?

学生思考回答:

分析并小结:

做个小主人。P66

谈话:在P66的课文中,有两个方案,你对哪个方案有兴趣,就设计那个方案。但是要认真对待,不能马虎了事,你的设计可能会使我们的社会有个更大的进步的。

布置作业:

回家继续进行方案设计,以便下节课进行讨论。

教学反思:

十九

展示会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对本学期收集到的有关运动的资料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

2能自定标准对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卡片进行分类。

3能用多种形式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

4能对本学期所学的有关位置、运动、力等知识进行系统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爱护自己长期收集的资料和成果,并很好地保存起来。

2愿意与同学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学习成果。

3能形成收集资料、制作卡片的习惯,并能认识到整理总结资料、展示成果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

自定标准,对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卡片进行归纳、总结和分类。

教学难点:

展示出自己的学习成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放有本学期收集制作的各种资料卡片、学习记录、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资料的“科学小本本”或“科学采蜜集”、小制作、模型、网页等;教师准备展示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内容:

活动1 整理我们的学习资料

1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本学期围绕运动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呢?

2在学习中我们大家都收集记录了一些与运动有关的资料,你们想展示给大家看吗?

3那需要整理我们收集到的这些资料。定期搜集整理到的学习资料,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方法。我们经验自己确定资料的分类标准,并给资料编号,便于今后查找。

4个人活动,整理自己的学习资料。给资料分类,可以按单元、课次、不同的运动主体、运动的基本形式等分,也可以按来源、摘录时间等来分。

5把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和同学交流后,针对这个和资料卡片的内容展开互评和自评。

第二课时内容:

活动2 展示我们的学习成果

1观看科技馆展览、六一作品展览录象片。对后面自己制作展示板做铺垫。

2设计布置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板。要求:主题明确、布局合理、资料丰富、版面美观、浅显易懂等。

3展开评比活动,记录优缺点,以备改进不足、发扬优点。

4在“科学采蜜集”上记录下本学期主要收获。

5爱护学习成果,长期保存教育。

下载秋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及单元测试卷及课堂作业设计(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秋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及单元测试卷及课堂作业设计(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 ----------------------- 教科版修订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 电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点亮小灯泡 3 简单电路 4 电路出故......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电 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使用工具》 【教学反思】: 课堂活动:分两大活动阵地进行探究。其一,我们用过什么工具。在这活动中我安排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曾经使用过的工具,以调查表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

    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分析

    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分析 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分析 教材简要分析: 本册教科书主要以科学现象和科学事实为依据,遵循“问题引领下的科学探究”及“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 2、会利用小......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品社教案

    第一单元有困难,我不怕 主题一 这点困难算什么 教学内容: 1、困难是什么; 2、我也失败过。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只有勇敢地迎难而上,才能克服困难,战胜自我。 2......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模版]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运动着的世界 教学目标: 1、能够提出三个以上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运动的问题。 2、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并能说明自己......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及测试题全册1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及测试题全册1 -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2、种子发芽实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