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教案(精选19篇)

2023-07-24 10:58: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荷花淀教案(精选19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荷花淀教案(精选19篇)》。

篇1:《荷花淀》教案

教学目的

品味散文式的格调和诗歌般的意境/体味人物对话

教学重点

1、景语和情语。

2、人物对话和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1、散文式的格调。

2、诗歌般的意境。

教学方法

研读、品味、思考

教学过程

一、品味语言

小说语言质朴、明丽、流畅、耐人寻味。要着重品味人物的对话描写。可以“话别”一席话为例。这段对话,妻子察言观色,紧问不放,丈夫支支吾吾,闪烁其词;一个机敏多情,一个憨厚纯朴,而他们的共同之处,又是爱家爱国,深明大义。另外还有五个青年妇女商量探亲的对话,寻夫时的说笑,脱险后的一番议论,都各具特色,写出了白洋淀儿女特有的风貌,将人物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值得玩味。

二、讨论文章中的几个问题

①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有许多英雄题材可以写,为什么偏偏要写一组普通的农村妇女?

提示:中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抗日战争胜利之时;妇女的情感更加细腻、更加丰富;妇女尚且如此,何况武装起来的男人?……

②为什么这组妇女连姓名都没有?

提示: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低下,甚至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出嫁的女子就归属于丈夫家,以丈夫的名字称呼她,如“水生嫂”。他们只管家务,侍候老人孩子,织布、纺纱,还要参加一定的劳动,她们辛勤地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比较起来,她们的生活闭塞、观念陈旧、眼界短浅、相对比较自私……可是就连社会地位极低、观念陈旧的妇女们都勇敢地组织起来、武装起来,保卫自己的家园,中国的抗日战争怎么能不胜利呢?

③塑造这组群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提示:主要是通过动作性很强、抒情性很强的对话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个性。

④结尾写妇女们的哪些变化?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妇女们从思念亲人,探望亲人,到遭遇敌人,亲眼看到子弟兵们与敌人的斗争,她们深受教育和鼓舞,进而组织起来、武装起来,保卫自己的家园。这正是中国人民团结抗战的真实写照。

三、把握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特色。

孙犁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他是用散文诗的语言在写小说,他善于营造诗一般的意境。如开头描写水生嫂编席子的场面,那语言简洁、动听、优美。学习时要注意思考,这一段描写有哪些作用。

四、作业:生活中有很多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去描述。选择大家熟悉的一个或几个景点,尝试着做诗意化的描写。

篇2:《荷花淀》教案

《荷花淀》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写法。

2、了解白洋淀人民抗日斗争中的生活,学习他们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教学设想: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

课时安排: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战争是一个让人思考、让人感悟的名词,它演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见证了人性*中的正义与邪恶。

列举有关描写战争场面的词语(提问):血肉横飞、血污泪痕、一槍一林弹雨、硝烟烈火、断壁残垣……

《荷花淀》写于1945年春天,是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记叙的是抗日战争中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荷花淀)的一场伏击战。但它没有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场景,而是另外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阅读过程中要注意。)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

三、整体阅读,理清情节:

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情节,体会“诗体小说”的特点,然后快速概括文章所写的三个片段内容:

注意: 隔行是小说分段的方法之一。

第一部分:夫妻话别。(开端)

第二部分: 探夫遇敌。(发展)

第三部分: 助夫杀敌(高|潮、结局、尾声)

本文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季──冬天

从小说三要素看,本文是虚化的人物,淡化的情节,特定的环境。

四、分析鉴赏“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这篇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一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那美丽坦荡的荷花淀,那里的荷花荷叶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 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1、第一部分第一层,描绘的是白洋淀夜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夜景美: 月光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

生活美: 勤劳的双手,熟练的技艺,富饶的出产。 情景相生

人情美: 热爱劳动,热爱亲人。

特别是两个充满想象的贴切的比喻,把劳动的场面诗化了(“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景物牵动着情思──天这么晚了,丈夫还没回家。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这段景物描写有如下作用:

第一,为人物提一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它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

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 么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能容忍外国强盗来侵犯?水生嫂正出于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热爱,才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毅然送夫参军, 毅然组织队伍,参加战斗。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一供了时间、地点和和谐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2、第二部分第二层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几个女人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失望,有点伤心,这种辽阔而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使她们受到感染,增强排遣忧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欢笑起来──以景写人,情景相生。

3、妇女们急中生智,把船摇进荷花淀,又对淀上风光作了十分精彩的描写(第二部分第三层): 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第61段。

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了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一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 战的特点,暗示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对照下 文荷叶下认出她们丈夫的情景,更会惊叹小说构思的巧妙和布局的精当。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概括起来说,荷花淀的景 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一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 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五、分析鉴赏“简洁而传神的对话”

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朗读要求切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感情。并讨论: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为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等三层。

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一槍一,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基本思想。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对祖国的爱,决心挑一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六、布置作业:

1、认真朗读课文。

2、改编仿写“夫妻话别”一节(品味人物对话,分析水生嫂的性*格)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请朗读改写后的对话:

(很晚丈夫才回来……)女人抬头瞪着他说:“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没你的饭了。”说着,拍拍手站起来要往灶间走。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说:“有事快说。我知道,回来晚了一准没好事。”

水生咧嘴笑了,“你看你,尽瞎猜。”四下里看看又说“爹呢?”

“你还有爹呀?早睡了。”

“小华呢?”

“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给我痛快点。”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停下了手里的活儿,怔了一下,站起来,并不看水生的脸。“不就是这么点事嘛,还又问爹问小华的,婆婆妈妈不直说。我给你弄点饭去。”

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过了。今天在县里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的眼睛熠熠闪光:“这才是我的好丈夫,爹的好儿子。你要是不积极,爹和我都不依你。”

比较原文中的女人和改写后的女人性*格及心理的异同。

异——原文中的女人:温顺、体贴,对丈夫极为依恋,甚至有些缠一绵,虽然她同时也是含蓄的,但她是有勇气、有准备承担丈夫交给她的任何责任的。(水)

改写后的女人变得泼辣、外露,她用表面上的不在意掩饰内心的不舍之情,故意把事情说得轻描淡写好让丈夫放心。(火)

同——对丈夫的举动都很敏一感,都很爱自己的丈夫,都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国心。

2、比较下列三段对话,选出最适合水生嫂性*格的一段,并思考为什么其它两段不适合?

人物——A——B——C

女人:“你走我不拦你,小华和爹你也带走。”、“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你走我不拦你,我跟你一块去。”

水生:“我又不是去走亲戚。”、“家里的事只有靠你了。”、“我是去打仗,不是去旅游。”

女人:“我在家还要干农活,更忙。”、“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古有花木兰,女人能打仗,我也跟你打仗去。”

水生:“等打完了鬼子我谢你。”、“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等打完了鬼子,我谢你。”

女人:“哼,说的轻巧。”、“不嘛。”(嗲声)

二、细细品读(朗读)四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话,分析她们的个性*特点。

毕竟,藕断丝连的妇女们,对丈夫的不辞而别心存依恋,或许她们还有许多悄悄话还未来得及向自己心爱的丈夫表白;或许她们为丈夫的安全茶饭不思;或许她们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因此,几个青年妇女就聚在水生家里商量探夫的事。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机敏多智)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这位大一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心直坦率)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心细成熟)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 ,我们快去快回。”——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性*急侥幸)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一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害羞忸怩)

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三、概括水生嫂等几个青年劳动妇女的特点:

本文选材新颖,没有集中、细致地写水生等七个青年参军和第一次参加战斗的情景,而是着重写水生嫂等迅速成长的过程。

水生嫂等具有勤劳、勇敢、质朴的品质,但也具有一般家庭妇女的特点。她们守着自己的家庭,憧憬着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不要离开。当大敌当前,国难当 前头时,却能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爱统一起来,积极支持丈夫参军,参加抗日战争。在经历了荷花淀的伏击战之后,她们受到了教育、鼓舞,她们认为: 凡是男人能做到的,妇女也能做到。当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时,她们更不甘示弱,商量着回去成立队伍,参加战斗。这种抗击敌人的侵略,保卫祖国、保 卫家园的热望所激发的向上的要求,在斗争中对自己力量的坚信和具有的雄心壮志,是她们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的思想基础,展示了她们美好的精神境界,表现出她们 高尚的情操,同时揭示她们迅速成长的根本原因。

结尾,形象说明她们热望参加战斗的愿望得到了实现,充分显示了劳动妇女的战斗力量和作用使她们性*格更完整、突出,合乎情理的发展和结尾,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主题: 表明了一党一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地迅速发展壮大,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威力,展示出抗日战争的胜利前景,使作品充满鼓舞人心的力量。)

四、分析鉴赏生动的细节描写

1、“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一吮一了一下。”请理解“震动”和“一吮一”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

明确: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之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的确出乎水生嫂的意料,心里受到震动,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动 了一下。我们不难想象,这时水生嫂心里的感情一定是很复杂的:几年的夫妻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重担,上前线前途莫测……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 义的人,很快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一吮一”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 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2、把紧张的战斗情景和日常生活的细节一揉一合起来,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

如: 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发生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发生在妇女们探望丈夫的归途中,这种战争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当战斗打响以后,几个妇女“渐渐听清 楚一槍一声是向着外面,她们才趴着船帮露出头来”寻找自己的丈夫。这一细节描写十分生动,丈夫在瞄准敌人射击,没看妻子一眼(聚精会神),妻子却在紧张战斗中 寻找自己的丈夫(也是聚精会神),为下文议论战士们“横样子”伏笔。这个细节,使紧张战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重写奇袭、巧遇,是 故事的高|潮。

3、小说中三处对于“捞”与“丢”的细节描写。

第一处见于“寻夫遇敌”一场。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这是很惬意、很诗意的一笔。“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畔稻谷香”,妇女们信手一“捞”一“丢”的是菱角,流露出来的却是她们心中对美丽富庶的家乡的热爱与 自豪,而那“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的“-乳-白色*”的菱角和“像哨兵一样高高地挺一立”的“粉色*荷花箭”相映成趣,构成了白洋淀上一道美丽和谐的风景。相形 之下, 《洪湖水,浪打浪》“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渔米乡”,辞意热切却略嫌直露,而与《赦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淳朴隽永、凝炼含 蓄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美。

第二、三处描写均见于“助夫杀敌”一场。先是水生将漂在水上的装着饼干的精美纸盒“捞”起来,“丢”在女人们的船上;接着是女人们将掉在水里的小包裹 “捞”起来“丢”给他们,这一“捞”一“丢”,不仅仅表现了抗日军民打捞战利品时乐观的精神,以及夫妻间似嗔实喜、似怨实爱的小儿女心态,更重要的是在这 一“捞”一“丢”里,早就融进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关爱,以及对祖国、对家乡的挚爱,正可谓一“丢”一“捞”,字字关情。

《荷花淀》隽永如诗,清新如画,虽不着一个“爱”字,却将水乡儿女的民族大义与夫妻间的浓情蜜一意,融进在凝练精妙的细节描写之中,实为一曲洋溢着激*情,饱蘸着至爱的英雄之歌。

五、简单小结:

情节不离奇、不曲折——淡化

人物无姓名、无肖像——虚化

写作视角独特,意境诗化纯美

六、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体味战争小说的视角与《荷花淀》的区别。

教学反思

一、关于教学实践后的自我反思

(一)对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活动形式的反思

这一节课中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及师生问答式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我觉得应该更好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使课堂更加活 跃,让学生更多沟通与合作,相互质疑,能够自主阅读文本,让他们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动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也让学生产生兴趣,但是 学生由于临时怯场,发挥并不是很好,没能将人物性*格通过语言充分表现出来。

(二)对于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让学生概括拟订段落小标题时,如果能够概述故事情节之后再拟订小标题则更好,兼顾到训练学生筛选、整合信息能力的培养。另外应该加强景物描写对人物烘托 作用的梳理,让学生去找景物和人物和谐的地方——“白色*”、“月夜下”将水生嫂纯洁柔美烘托得很到位,可以顺势深入探讨文本烘托人物形象的解读。另外,今 后的教学应该如何走出课堂,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书本中的知识,而且能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来创新教学设计是我目前必须探讨的内容,或许走出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才是今后语文教学的高级形式。教师的教学手段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才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

(三)对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的表现反思

这堂课往日活泼的学生由于教室后有许多老师听课,显得特别安静,不能够充分发挥6班学生活跃课堂氛围的优势,我的表现也比平时紧张。在时间把握上没有处理 得当,拖了几分钟课。另外,运用多媒体教学对我们老师来说确实轻松了不少,但是可能就会过度依赖多媒体,束缚自身教法的发挥,所以这堂课总是关注着电脑的 操作,在教学过渡上做得不是太好,以后对文本的探究与分析应该更深入些,细节过渡等问题设计应该更详细些。最后就是以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板书,很少在黑板板 书,加上操作多媒体画面切换的时候稍微快了一些,学生大多没有记录下重点纲要,是这次公开课以至所有多媒体教学中容意被忽略的地方。

二、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授之以渔”的过程,所以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方法,而不是传授太多的知识。如果学生掌握了方法,那么他是不会学不到知识的。我想这一点 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年轻教师深思的地方。当然,深思固然重要,但更要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尝试。只有敢做,勤做,才能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才能轻松地驾驭课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教学的乐趣,成为学生喜爱和敬重的老师!

篇3:《荷花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孙犁及其作品的基本特点。

2、分析水生嫂的性格特点。

3、分析小说的景物描写,体会它在刻画人物、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4、分析抗战中妇女的成长。

教学重点:

1、目标2

2、目标3

教学难点:

目标4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大家都喜欢看战争题材的小说或影视作品,如:《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等,那么这些作品有那些共同特点呢?学生回答:……我给大家归纳一下:第一、作品中往往塑造了英雄形象,他们要么是机智、勇敢的战士,要么是运筹帷幄的将军。第二、作家在描写战争时,往往不惜笔墨叙写硝烟弥漫、尸陈荒野的景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别于以上风格的战斗作品,那就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学生浏览课文,要求大家为这三个小片段各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

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

三、研读课文

请大家默读课文,在默读过程中,要求大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并从中挑选一个来进行研究。(前后桌可以作为一个小组)

1、小说的环境描写;

2、水生嫂的性格;

3、抗战中妇女的成长。

四、鉴赏课文

(一)、小说的环境描写

1、找出环境描写的有关句段,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文章是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一提到战争,我们脑海中便不觉闪现出断壁残垣、烈火硝烟、血污泪痕。

主要的环境描写有三处,以第一处为例:

皎洁的月光、洁白的芦苇、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充满了诗情画意,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宁静,而这些氛围,正烘托了水生嫂勤劳、善良、温顺、淳朴的形象。

2、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1——3)段。

(二)、水生嫂的性格

1、本文的环境描写与众不同,本文人物的刻画更是栩栩如生。

学生自由谈谈水生嫂的性格。

师总结:白洋淀妇女的代表人物——水生嫂,她的性格既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温柔、体贴,又有解放区妇女进步的特点——深明大义、坚贞勇敢。

2、让水生嫂用另外一种口吻与丈夫对话,表现的是另一种个性:

(很晚丈夫才回来……)

女人抬头瞪着他说:“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回来!没你的饭了。”说着,拍拍手站起来要往灶间走。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有事快说。我知道,回来晚了一准没好事。”

水生咧嘴笑了,“你看你,尽瞎猜。”四下看看又说,“爹呢?”

“你还有爹呀?早睡了。”

“小华呢?”

“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给我痛快点。”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停下了手里的活儿,怔了一下,站起来,并不看水生的脸。“不就是这么点儿事嘛,还又是问爹又是问小华的,婆婆妈妈不直说。我给你弄点饭去。”

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过了。今天在县里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

女人的眼睛熠熠闪光:“你要是不积极,爹和我都不依你。”

(三)、抗战中妇女的成长

1、“逆境造就人才”,因此残酷的战争环境,也促使人的思想性格成长成熟。

师总结:以水生嫂为例,她也是一个传统善良的农村家庭妇女,尽心尽力地支撑家庭,不让丈夫有后顾之忧。得知丈夫要离家参军,她虽然心里为难,但还是支持丈夫的选择,这时候,她的心里还没有多大变化,仍是贤妻良母型的思维,对丈夫更是习惯性的顺从。

由探望丈夫开始,她的心理起了变化,亲身感受战争,使她对丈夫从事的抗战事业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于是她也投身到抗战的行列中来,直接参加保家卫国的神圣事业。她的思想性格也得到了一个大飞跃。

2、代变迁对妇女命运的影响

提问:试以水生嫂和祥林嫂为例,说说代变迁对妇女命运的影响?

师明确:同样作为中国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祥林嫂和水生嫂的人生道路却完全不同。祥林嫂生活在封建时代末期,现代文明之风还吹不进封闭、保守的鲁镇,祥林嫂只能被冷漠、黑暗的社会现实所毁灭;水生嫂生活在全民抗战时期,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根据地,妇女解放已经开始深入人心,所以水生嫂能从一个贤惠、温顺的村妇成长为一个抗战的巾帼战士。

五、归纳主题

学生对对联:

贤惠体贴夫妻之情深

坚贞勇敢家国之爱浓

六、布置作业

1、写一段对话,要求:a、围绕一个话题;b、对话不少于四人;c、字数不少于200字。

2、阅读《语文读本》(第四册)上茹志鹃:《百合花》

七、结束语

在百花群中,荷花以它独特的清纯、淡雅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文中所表现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人性的纯美、品格的崇高,仿佛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也正是有着无数个像水生嫂、水生这样甘愿舍小家,为大家的人,我们的抗日战争才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篇4:《荷花淀》教案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体验应该是浪漫独特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因此文学教育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

教学设想:

《荷花淀》是传统名篇,被誉为“诗体小说”。相对于主题美、情节美、景物美和细节美,作品中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是更大的亮点。我打算通过朗读、品味人物语言,来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朗读个性化的语言,把握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形象。

2、赏析人物,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的心灵。

3、尊重学生在阅读欣赏中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xx年7月,荷花飘香的季节,以“诗体小说”独步现代文坛的孙犁老人离我们而去了,他虽然去了,但他写的《荷花淀》在中国文学的长廊中至今仍散发着幽幽的清香,万万千千的中学生在这清香中低吟、沉醉,时时升起感情的旋律。今天就让我们撑一艘心灵的小船,向荷花淀深处漫溯,去观赏一下如诗如画的白洋淀风光,去认识几位淳朴、机智、多情的青年妇女,看一看她们在抗日战争时期对丈夫的痴情、对祖国的爱以及她们身上洋溢着的那种蓬勃的人性之美。

二、目标定向:

同学们一定读过不少小说,能列举几部印象深刻的,并能说出它们的主人公吗?《荷花淀》大家都读过了,你认为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分析和理解小说的人物,有多把钥匙,如: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今天我们应该动用哪一把呢?——语言。

三、朗读品味夫妻话别的对话,探究把握水生嫂形象

四、读商议探夫、归途说笑两个片段,领悟以水生嫂为代表的荷花淀妇女群像

五、结束语:

这群朴素得如同淀里随处生长的荷花一般的妇女,她们的心灵像荷花般高洁美好,她们的容貌也一定像荷花般端庄美丽。感谢孙犁,给我们送来了这样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荷花淀的女人们,让我们感受了人情人性的纯美,看到了中国妇女的成长。

六、课外作业:(个性化研读题)

1、《荷花淀》除了语言美、情感美、人物美外,景物美、细节美也很突出,望细读品赏,写一篇读写笔记:评《荷花淀》中景物美或细节美。

2、课后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家孙犁及其创作风格(“荷花淀派”)。

篇5:《荷花淀》教案

《荷花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整体领会和分角色的朗读方法,品味小说散文式的艺术格调和诗歌般的意境,引导学生了解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

2、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对小说反映的主题作深入理解。随着文学评论日益成熟,人们对《荷花淀》有了多元的解读,教师可引入各种观点并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从而培养学生开放的、创造性的思维。

3、理解小说中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以及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引导学生感悟本文人情美与自然美,着重鉴赏本文对传统小说的突破,从而提高学生鉴赏多种风格文学作品的能力。

4、了解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中景物描写、对话描写以及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2、引导学生感悟本文人情美与自然美,着重鉴赏本文对传统小说的突破,从而提高学生鉴赏多种风格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对小说反映的社会环境和主题作深入理解。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教学思路设想:

1、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特点,从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刻画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揭示的主题。

2、文学鉴赏采取“引疑-议疑-释疑”方式。

3、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话别”时的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其他以练代讲,举一反三。

教学时间:两课时,90分钟

课前准备:

1、布置预:

1、简要复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百字左右)。

2、全文已空行标明三部分,用简洁、含蓄的连贯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3、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篇小说的三个部分各属于哪个阶段?

2、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节课45分钟

新授内容:大屏幕显示

1、白洋淀风光图

2、作者孙犁的图像

3、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介绍作者孙犁和他的创作作品及风格。

孙犁,(1913-20xx),其原名孙树勋,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他的小说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形成一个作家群,被称为“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他的小说散文集。作者“七七”事迹前夕,曾在白洋淀当过小学教师。抗战以后参加晋察冀边区的革命工作,这时还只有二十多岁。他的《白洋淀纪事》是在延安写的,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荷花淀》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解放后,在天津从事编辑工作,他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散文集《文学短论》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这个结集显示了作家成熟了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孙犁同志非常熟悉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生活,他的作品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作者写《荷花淀》的目的在于反映“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也改变了民族的精神气质。”

二、检查预:(学生回答)

1、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复述课文主要故事情节)

2、标题:①夫妻话别②、探夫遇敌③助夫杀敌故事情节:

3、夫妻话别(开端)探夫遇敌(发展)助夫杀敌(高潮、结局、尾声)

三、重点讨论:

(一)赏析景物描写:(引导学生完成教学重点)

1、听朗读录音:从“月亮升起来了……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并思考:

⑴、这几段描写了哪些景物?⑵它们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⑶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鉴赏讨论:讨论明确:

⑴、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

⑵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清新宁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⑶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体现了她对家乡的爱。

②、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小说环境中的自然环境)。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的形象。

③、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的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谐和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3、朗读再品味:

(二)、鉴赏人物对话:(引导学生明白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示、刻画人物性格,完成教学重点)

1、朗读“夫妻话别”一节中的对话描写,思考问题

⑴: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三层: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

2、鉴赏讨论:

⑴、问: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②、“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③、“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言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④、“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十分复杂,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舍不得丈夫离开。因为她毕竟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所以,这是一种责怪的口气。

⑤、“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阻拦,在“小家”和“大家”发生矛盾的时候,她选择了“大家”,说明她能顾大局。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这是她的顾虑。

⑥、“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顾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质。

⑦、“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⑧、“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3、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顾大局、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4、作用:a:反映人物的心理,思想变化和性格;b:发展故事情节,交代事情经过。

四、总结:

本节课我们有侧重地赏析了小说《荷花淀》里的三要素,详细分析了“夫妻话别”中的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第二节课(45分钟)

五、练:(学生朗读,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一)、认真阅读小说发展的景物描写片段,体味词语隐含的意义及其作用: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的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答:这一段对荷花淀中午风光的描写,为下文突现险情作铺垫,也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里展开,还暗示了妇女们最终将成为白洋淀的战士。

(二)、《荷花淀》中有一段五人对话的描写: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1)、五个青年妇女之口,她们在想探望丈夫的共同心愿中,又显示了她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用对话、白描的手法勾勒出妇女们对各自的丈夫爱“恨”交加有很担心、牵挂的复杂心情和羞涩的神态

(2)、这五个人的对话描写,从全文表达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起补充交代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B、交代故事发生原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C、这是小插曲,使故事曲折生动。

D、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题。

答案:B

(三)、课文助夫歼敌部分的对话突出他们的什么性格和心情?(学生分角色读后回答)

答:写了妇女们在遇敌紧张的情况下巧妙摆脱敌人钻进荷花淀的机智,在淀里遇到各自丈夫的喜悦,以及在淀里助夫杀敌的勇敢,最后获胜的喜悦、乐观。

(四)、小说结尾的三个句子说明了什么?对文章中心起什么作用?

答:说明了她们参加保家卫国战斗的愿望得以实现,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六、情节结构:

注意:隔行是小说分段的方法之一。

第一部分:水生参军,夫妻话别。(开端)

1.月夜编席(1─4自然段)

2.夫妻话别(5─29自然段)

3.水生离家(30─31自然段)

第二部分:探望丈夫,归途遇敌。(发展)

1.探望丈夫(32─38自然段)

2.归途遇敌(39-51自然段)

第三部分:助夫杀敌(高潮,也是结局)

1.在荷花淀巧遇丈夫,与夫杀敌(52-73自然节)

2.妇女们成立了抗日游击队。(74自然界)

七、板书:

荷花淀孙犁(孙树勋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荷花淀派”)月(皎洁)席(洁白)构作景水(银白)成清新用展现精神面貌雾(薄)提供活动背景物风(清新)宁静为情节展开作铺垫花(新鲜香)追问体贴、温柔对机敏、稳重

1、反映人物的心理,赞同顾大思想变化和性格。

2、交待事情经过,应嘱吃苦耐劳发展故事情节。

勇敢故事情节:

开端:夫妻夜话

发展:探夫遇敌

高潮、结局:助夫杀敌,成立抗日妇女队伍。

人物性格:

1、水生,抗日游击队组长,积极参军抗日,勇敢、坚强、乐观、爱家爱国

2、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抗日妇女,勤劳、识大体、不拖丈夫的后腿、勇敢、坚强、乐观、爱家爱国

八、总结

环境诗化――恬静纯美。

情节淡化――不离奇、不曲折。

人物虚化――无姓名、无肖像。

孙犁作品的风格: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荷花淀派代表)。他的作品追求散文式格调,追求诗歌般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浓郁的诗意和浪漫气息,正如茅盾所说:“用谈笑风生态度去描摹时代的风云变幻。”

九、作业

课后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老师辅导更正。

篇6:教案:荷花淀

教案:荷花淀

荷花淀 教学目的:  1、了解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  2、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手法。    3、欣赏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重点与难点 : 体味孙犁“诗体小说”的特点。  三、 课时安排 : 1课时  教学内容:  作家作品:   孙犁(1913�D�D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   该派以清新、明丽、婉美的风格和浪漫主义色彩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影响广泛的小说流派。与鲁迅影响下的乡土小说作家群,赵树理影响下的被称为“山药蛋派”并称。荷花淀派的形成则与孙犁的影响以及他对文学青年有意的培养密切相关。   代表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代表作:《大墙下的红玉兰》、《第十个弹孔》、《雪落黄河静无声》 阅读指导  情节线索: 学生快速阅读,快速概括文章所写的三个片段内容: 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 学生概括文中几个场面: ①  月夜编席 ②  ②夫妻话别 ③  ③探夫遇敌 ④  ④助夫杀敌 ⑤  ⑤学夫杀敌 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安排情节:  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季──冬天  明线暗线:  明线──几个妇女的活动: 送夫、探夫、遇夫、学夫  暗线──地区队的活动 小说要表现那些人物:   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农村青年妇女,描写的是“群像”。 刻画人物方法: 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 小说的主题: 描写了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和家国之爱,表现了人性的纯美,品格的崇高。 艺术特点: 1、语言简洁传神,充满诗情画意。点面结合,剪裁得当。 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这哪里是写战争?分明是诗的语言,抒情浓郁,诗意盎然,引人入胜,作者把劳动场面完全诗化了、美化了。是的,作者把一场战争完全诗化了!这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2、对话刻画人物。  简洁朴素的对话描写 1、当水生告诉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军,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平和的语气中透出她的'温和、顺从、贤惠,其中有一丝嗔怪,更有一份理解与支持,不满意的口气表达了满意的心情。) 2、当水生说家里的事靠她多做些了,她鼻子有些酸,但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没有豪言壮语,却深明大义,家里的重担自己挑,全力支持丈夫参军杀敌,同时对水生的理解、体贴感到心慰。) 3、分角色研读以下对话,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体味含蓄而又委婉的生活化的人物语言。  “听说她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1、当水生说明天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作品描写“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因为关心丈夫,全神贯注听着,才不留心而被划破;参军去部队,本是意料之中,“明天”就走,又在意料之外,手指的“震动”正是心灵“震动”的反射,她克制依恋之情,坚强自若。细腻、丰富的感情全由这一个简单的细节而显露。)  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册。 2、预习《套中人》。

篇7:荷花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赏析名家透过传神的对话描述把人物写活的本领。

2.理解、学习抗战军民深明大义、舍家卫国、用心乐观的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人物对话的分析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必须看过不少描述战争的小说和影视剧,下面请大家说一说描述战争场面的成语。

如:枪林弹雨、硝烟弥漫、刀光剑影。

能再说几个吗?最好能残酷点的。如:炮火连天、血肉横飞等。

“血肉横飞”“刀光剑影”充满血腥味的战争场面描述的确让人惊心动魄,而这天我们要学的孙犁的《荷花淀》,也是描述抗战最艰苦阶段白洋淀人民的战斗生活的。大家看过课文了,小说中是否有“血肉横飞”“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

2、那么主要描述了什么?景物。还有人物对话。

小说共四千余字,我统计了一下,有将近一半的篇幅是人物的对话描述,很显然这篇小说刻画人物形象主要的手法是--人物的对话描述。

3、小说的人物对话部分分布在故事的哪些情节里?

“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

4、中国文学史上长篇古典小说对人物的对话描述都极为出色,极为精彩,大家能说出几部这样的作品吗?《三国演义》。《红楼梦》。仿佛还有《水浒》。

孙犁先生十分推崇《水浒》和《红楼梦》这两部小说,说这两部小说的人物对话读起来“叫人就像望见了说话人的神情,听见了说话人的声调”。也就是说这两部小说透过人物的对话描述把人物写活了。孙犁的《荷花淀》汲取了传统经典小说的精华,把对话写得简洁朴素,读后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窥见了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这节课我和大家一齐来赏析这部小说高超精妙的人物对话艺术。

二、分析小说传神的对话描述:

A、分析小说“夫妻话别”中三处对话描述:

师:小说写到由于白洋淀抗日形势的变化,小苇庄游击组长水生和同村的几名年轻人参加了地区队,明天就要上前线打日本鬼子去了,大家推选水生回家和家人说一说,尽管水生嫂还是个开明的人,但水生还是担心妻子一下子承受不了,水生吞吞吐吐、想方设法地寻找着最佳的开口时机,但细心、温柔的女人还是觉察到水生这天的反常,经过再三追问,水生最后小声说了句“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于是就引出了下面这段十分精彩的夫妻对话。

(一)、分析“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样办?”

1、经过水生一番说,水生嫂最后有了一个明确的态度--“你走……怎样办?”说起此句,还流传着一段佳话。有家印刷厂把此句中的句号印成了逗号,为此孙犁先生大为光火,说这是个十分严重的错误,你说错误在哪里呢?

逗号与句号的区别是什么?停顿语气的长短。

2、如果是逗号,这个就成了什么复句?

转折复句,重心在后句了,那就是说女人是不开明的,拖她丈夫的后腿了,就应说水生嫂这话是发自内心的,她是理解和支持丈夫的。

3、要是你是水生嫂你也会这样做吗?

是的,我觉得水生嫂很光荣。

4、看来代代总有英雄出!巾帼不让须眉!既然是不拖后腿,理解、支持丈夫,女人为啥还要说“家里怎样办”?水生嫂说此话时,家里该怎样办,心里想好了没有?

没想好。不,我说想好了。(众说纷纭,意见不一)

5、要正确理解一句疑难的语句,要从上下文中寻找有价值的语言信息。大家在上下文中找找,哪句可帮忙大家统一意见。

我认为是想好了的,因为下文有句“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其实她要水生明白她已下定决心,鼓起勇气要担起这副干斤重担。她只要水生理解,她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因为她是人,她是女人。

6、就这么个简单的句号,一个含蓄的却又明知故问的问句,把一个深爱丈夫却又深明大义、敢挑重担的真实自然又光彩照人的形象矗立在我们面前了。

(二)、分主角朗读这段对话(水生小声说:“明天……”到‘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1、尽管水生小声地告诉了水生嫂“明天我就要到太部队上去了”,但女人还是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这“震动”写出了女人怎样的情绪?震惊、悲痛。

2、为什么?

因为上战场总会有牺牲,说不定这次夫妻话别就是生死离别,女人是不忍离别。

3、女人是否有把这种强烈的感情发泄出来给水生看?没有,她克制住了。

4、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吮”字。

5、她是把强烈的感情克制住了,用一个“吮”的动作掩饰过去了,那么她为啥要克制与掩饰?发泄出来好了!

因为女人懂得丈夫上前线是光荣的,自己不能拖后腿,但确实又不忍心离别。

6、这一“震动”-“吮”,把深爱丈夫、不忍离别又顾及大局,顾及丈夫事业的复杂、缠绵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我们很自然会关心水生嫂到底会怎样对待生死攸关、至关重要的大事呢?

(三)、分析“嗯”“嗯”“无言地流泪地答应”。

1、水生明天就要去了,水生嫂主动要水生嘱咐她,水生嫂是怎样答应的?

“嗯”“嗯”。“无言地流泪地答应”。

2、虽说水生嫂的回答是简而又简,就这么个“嗯嗯”,甚至是无声地回答,但总觉得水生嫂在听水生嘱咐时是心潮起伏、久久难平的。你想她此时的情绪会是怎样的?依依不舍,她呆呆地等着。

3、水生是否有说:“我走了,你要照顾好爹和小华”,他嘱咐的资料有什么特点?

要求水生嫂用心进步。

4、那么最后一句为啥是最重要的一句,女人为什么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如果叫敌人活捉了,对一个弱小的女子会是怎样的境遇。

会受欺辱。会受蹂躏。

5、与之拼命会牺牲这是很明显的,那么水生为什么要妻子选取牺牲也不让妻子受辱?

要她持续女人的清白。更重要的是在日本鬼子面前要持续民族尊严。

6、那女人为啥要流泪呢?那是什么眼泪?

是悲伤的眼泪,因为立刻要与丈夫离别了。

是激动的感激的眼泪。

7、何以见得?

打是亲,骂是爱。选取牺牲是对她的爱。

8、此时水生嫂有的是对丈夫深深的依恋、无尽的感激、含蓄的表态。反正这些说也说不完的情绪都包容在这一字干金的“嗯”里和无言的流泪的回答中了。读后让人回肠荡气,真可谓到达了“一切尽在简言中,-切尽在不言中”的神妙的境界。

B、分析“探夫”前的一段对话:

才过了两天,女人就藕断丝连起来了,她们商量着要去探望丈夫,在这之前有一段十分富有个性的对话,我让大家自己来阅读分析。

1、女人此时共同的心理是什么?思念丈夫。

2、比较第一和第五个女人性格的异同,第一与第五个女人的异同在哪里?

都是内心的,秀气的。

第一个女人可用含蓄来概括。

第五个女人更有一种害羞的可爱。

3、补全水生嫂的话,省略句的作用是什么?担心

叫一男生回答,你觉得那个女同学说得好不好?能对一个已经很出色的答案提出更高的要求,至少追求很高,下工夫总会有收获。

C、分析战后回家路上的对话:

女人们不巧没碰上她们的丈夫,在回家的途中却碰到了日寇的船,她们急中生智将小船驶进了荷花淀,碰巧又把敌船引进了伏击圈,又十分碰巧在伏击战中碰见了日夜思念的丈夫,她们目睹了丈夫们神速、彻底地消灭日本鬼子的情景,她们感到十分自豪,由于刺激和兴奋,回家的路上她们又说笑起来。

1、这八句精妙灵动,这些对话表现了女人们怎样的愿望?

不甘落后,用心上进,与男人们并肩作战,成为抗日战士。

2、最后一句大家猜猜是谁的话?

最后一句到底是谁说的?这是个无法确定的问题,只要说出理由就行。但是我们务必要从文中找出理由来。

(1)可能是水生嫂说的,因为前面水生曾说:“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

水生真的是在责怪女人们吗?似责怪,实为疼爱、体贴。

(2)另外有人要求水生嫂成立队伍。倒像前面提到的第二个女人说的,她心直口快。水生嫂性格比较内向、含蓄,不会是她说的。

你们的分析都有道理,难能可贵的是能从上下文中找到有关的语言信息,真正钻入了课文。

三、小结:

1、作者在对这群女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刻画的时候,没有作任何肖像描述,甚至后面两段对话描述时也没有介绍哪句话是谁说的,但这简洁朴素的语言,使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真情毕现,呼之欲出。这简直是太神妙了。如果说《红楼梦》《水浒》透过人物的对话把人物写活了,那么我们透过分析体会也能够理直气壮地说,孙犁的《荷花淀》透过人物的对话把一群真挚多情、深明大义、用心上进的妇女写活了,这对话就能够口叫“传神”的对话。

2、小说最后一段要不要?为什么?

要,说明女人们由普通的农村妇女成为抗日战士了。

四、分析本文优美的景物描述,揭示文章的主题: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培育这些女人的荷花淀该是如诗如画,令人痴迷。齐读2、3段。

1、好一幅静谧、和平、朦胧的人间仙境图,真是太美了。你认为画中最美的一笔是什么?

画中的“灵魂”--水生嫂。

2、透过对水生嫂对话的分析,你觉得她的美仅限于此吗?

她的心灵更美。

3、总结:

白洋淀是那么的秀丽富饶,人民的生活是那样的和平幸福,白洋淀的人民深深爱着淀里每一根芦苇,每一支荷花,但无耻、凶残的侵略者要践踏、蹂躏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人民岂能容忍?他们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家人,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生活,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家乡,更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正因为爱,所以女人们能割舍自己的柔情与幸福,送丈夫上战场;正因为爱,所以她们能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逐渐成长为一个英勇的抗日战士;也正因为爱,这场残酷又神圣的抗日战争才能在党的领导下取得彻底的胜利。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伟大的人民心中有一个用真情甚至用生命、热血写就的“爱”字。

五、结束:

1、当年此小说发表时,许多大评论家把它当作散文来评价了。你们想想看,这是为什么?

⑴没有血腥的描述;⑵有的是清风明月,雾白的苇地,粉红的荷尖及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传神的对话描述。

2、用茅盾先生的话说,《荷花淀》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时代的风云变幻”。之后人们送给它一个富有个性意味的名字“诗体小说”,而且因此构成了一个文学流派,名为“荷花淀派”或“白洋淀派”。

3、我们这天学习的仅是小说的一部分,要全面了解孙犁小说的风格,还需大家课后仔细去阅读、分析,我向大家推荐,如果大家有兴趣,可阅读《荷花淀》的姊妹篇--《芦苇荡》。

六、作业:阅读《芦苇荡》及完成同步训练。

篇8:荷花淀教案

荷花淀教案

教学目的:

一. 了解孙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

二. 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三. 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设想:

一. 安排两教时。

二. 精选文段进行诵读、分角色表演,感受其语言轻柔、清丽的风格和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

三. 着重让学生改写夫妻对话、分析水生嫂和祥林嫂不同的人生命运产生的原因。

四. 利用多媒体音像带,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写出故事梗概。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解题;讲析景物描写和情节结构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孙犁自己还说“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D�D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三. 分析景物描写特色:

1. 提问:这篇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美感印象是那一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的荷花荷叶组成的美丽坦荡的荷花淀。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2.提问:作者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呢?

让学生找出描写段落:

明确:首先,描写月色下的水乡景色。第1段和第3段。

第1段开头3句点明了时间、空间和劳动对象,语言简练、动听 、优美,不仅写了环境,还反衬出环境的主人的勤快利落。

第3段通过水生嫂眼光的引示,展示了院内院外的基本色调:洁白、银白、透明。水生嫂身子下面编成了一大片席,

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①。描写了芦苇、荷花,这与后文的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有密切关系。②。正因为白洋淀如此美丽可爱,所以人民热爱她,决不容许日寇来侵犯。这都为以后小说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其次,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第61段。

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严阵以待,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出在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里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概括起来说,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四. 分析情节结构:

提问:作者淡化了传统的小说模式,以抒情见长,不以情节取胜,他精选三个生活片断来抒写对水生嫂等一群青年妇女的赞美之情。请快速概括这三个生活片段的内容。

夫妻话别 探夫遇险 助夫杀敌

五. 布置作业:

文中对话描写的特点。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归结主题。

教学步骤:

一.分析人物形象:

1. 分角色朗读6�D�D30段

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体会人物对话所包含的细腻复杂的感情。

问:“今天回来得这么晚”,这句话对描写人物、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它承应上文:“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很晚丈夫才回来”。还表现了水生嫂久候亲人心焦的心理。同时又暗写了水生以工作为重的品质。这句话又可说是情节的开端,说明“今天”非同往常,回来得晚是事出有因。 问:水生嫂既然十分关心水生,为什么不直接问明情况,却问“他们几个呢”?

明:水生没有说明晚归的原因,只是说吃过饭了。但是,他异常的神情(脸上红胀,说话气喘),水生嫂很快就察觉到了。她并没有直接追问,因为她知道水生是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有些事是不便细问的。于是,她机敏地转换话题,问“他们几个呢?”水生回答她:“还在区上。”水生露出了一点口风之后,又把话语岔开,反问她:“爹哩?”、“小华哩?”这样写,一方面交代了水生家的其他成员以及水生对他们的关心,另一方面写出了水生对参军一事欲言又止,不愿立即让妻子知道的心理。

问:“怎么了,你?”这是什么句式,水生为什么会这样说?

明: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式。由于水生笑得不平常,水生嫂猜不透,一下子迸出这短促的问句,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她急于要知道底细。表现了中国女性传统的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

再看另外的对话:女人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嘱咐嘱咐我吧”。行动:女人“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是新单衣、新毛巾、新鞋子,这种“送郎上战场”的言行,证明水生嫂并非一心当好妻子,她知道自己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国人。

这样就可以解释水生嫂丰富的内心世界了。她爱丈夫,爱家乡,爱祖国。丈夫参军看似使她陷入了优先爱丈夫还是优先爱祖国的矛盾,也许她真的为此困惑过,但是,很快她就明白这并不矛盾。她必须爱一个“值得”爱的丈夫,而爱不爱家乡和祖国是衡量他“值得”爱与否的主要指标。如果丈夫为了他临阵退缩,她会因失望最终失去丈夫,相反,丈夫“总是积极”的决定才赢得她的敬重和爱慕。所以,她愈是有个心爱的丈夫,就愈是会支持他报国杀敌。

为了更好地认识水生嫂的柔情似水的性格特征,可指导学生做改写练习,有意改变水生嫂的性格特征,不歪曲人物,写一段临别对话。

2. 几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也写得个性鲜明,生动有趣,分别展示了她们怎样不同的个性呢?

明:“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D�D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D�D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D�D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D�D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D�D有什么看头啊!”�D�D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建议让学生仿写改写这段对话,如添加一个人的对话,使之与前文一致,或者改写这几个人的对话,改变他们的性格特征。

二.归结主题:

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能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孙犁就是这样用他独特的笔法,构建了一副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表达了他对美丽的中华河山、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

三.做“思考与练习三”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写法。

2、了解白洋淀人民抗日斗争中的生活,学习他们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教学设想: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战争是一个让人思考、让人感悟的名词,它演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见证了人性中的正义与邪恶。

列举有关描写战争场面的词语(提问):血肉横飞、血污泪痕、枪林弹雨、硝烟烈火、断壁残垣??

《荷花淀》写于1945年春天,是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记叙的是抗日战争中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荷花淀)的一场伏击战。但它没有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场景,而是另外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阅读过程中要注意。)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与“山

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

三、整体阅读,理清情节:

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情节,体会“诗体小说”的特点,然后快速概括文章所写的三个片段内容: 注意: 隔行是小说分段的方法之一。

第一部分:夫妻话别。(开端)

第二部分: 探夫遇敌。(发展)

第三部分: 助夫杀敌(高潮、结局、尾声)

本文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季──冬天

从小说三要素看,本文是虚化的人物,淡化的情节,特定的环境。

四、分析鉴赏“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这篇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那美丽坦荡的荷花淀,那里的荷花荷叶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1、第一部分第一层,描绘的是白洋淀夜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夜景美: 月光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

生活美: 勤劳的双手,熟练的技艺,富饶的出产。 情景相生

人情美: 热爱劳动,热爱亲人。

特别是两个充满想象的贴切的比喻,把劳动的场面诗化了(?“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景物牵动着情思──天这么晚了,丈夫还没回家。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这段景物描写有如下作用:

第一,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它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

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能容忍外国强盗来侵犯?水生嫂正出于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热爱,才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毅然送夫参军,毅然组织队伍,参加战斗。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和谐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2、第二部分第二层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几个女人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失望,有点伤心,这种辽阔而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使她们受到感染,增强排遣忧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欢笑起来──以景写人,情景相生。

3、妇女们急中生智,把船摇进荷花淀,又对淀上风光作了十分精彩的描写(第二部分第三层): 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

第61段。

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了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对照下文荷叶下认出她们丈夫的情景,更会惊叹小说构思的巧妙和布局的精当。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概括起来说,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五、分析鉴赏“简洁而传神的对话”

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朗读要求切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感情。并讨论: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为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等三层。

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有什么作用?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基本思想。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对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五、布置作业:

1、认真朗读课文。

2、改编仿写“夫妻话别”一节(品味人物对话,分析水生嫂的性格)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请朗读改写后的对话:

(很晚丈夫才回来??)女人抬头瞪着他说:“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没你的饭了。”说着,拍拍手站起来要往灶间走。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说:“有事快说。我知道,回来晚了一准没好事。”

水生咧嘴笑了,“你看你,尽瞎猜。”四下里看看又说“爹呢?”

“你还有爹呀?早睡了。”

“小华呢?”

“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给我痛快点。”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停下了第一文库网手里的活儿,怔了一下,站起来,并不看水生的脸。“不就是这么点事嘛,还又问爹问小华的,婆婆妈妈不直说。我给你弄点饭去。”

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过了。今天在县里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的眼睛熠熠闪光:“这才是我的好丈夫,爹的好儿子。你要是不积极,爹和我都不依你。”

比较原文中的女人和改写后的女人性格及心理的异同。

异――原文中的女人:温顺、体贴,对丈夫极为依恋,甚至有些缠绵,虽然她同时也是含蓄的,但她是有勇气、有准备承担丈夫交给她的任何责任的。(水)

改写后的女人变得泼辣、外露,她用表面上的不在意掩饰内心的不舍之情,故意把事情说得轻描淡写好让丈夫放心。(火) 同――对丈夫的举动都很敏感,都很爱自己的丈夫,都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国心。

2、比较下列三段对话,选出最适合水生嫂性格的一段,并思考为什么其它两段不适合?

人物――A――B――C

女人:“你走我不拦你,小华和爹你也带走。”、“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你走我不拦你,我跟你一块去。” 水生:“我又不是去走亲戚。”、“家里的事只有靠你了。”、“我是去打仗,不是去旅游。”

女人:“我在家还要干农活,更忙。”、“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古有花木兰,女人能打仗,我也跟你打仗去。” 水生:“等打完了鬼子我谢你。”、“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等打完了鬼子,我谢你。”

女人:“哼,说的轻巧。”、“不嘛。”(嗲声)

二、细细品读(朗读)四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话,分析她们的个性特点。

毕竟,藕断丝连的妇女们,对丈夫的不辞而别心存依恋,或许她们还有许多悄悄话还未来得及向自己心爱的丈夫表白;或许她们为丈夫的安全茶饭不思;或许她们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因此,几个青年妇女就聚在水生家里商量探夫的事。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机敏多智)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心直坦率)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心细成熟)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 ,我们快去快回。”――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性急侥幸)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害羞忸怩)

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三、概括水生嫂等几个青年劳动妇女的特点:

本文选材新颖,没有集中、细致地写水生等七个青年参军和第一次参加战斗的情景,而是着重写水生嫂等迅速成长的过程。

水生嫂等具有勤劳、勇敢、质朴的品质,但也具有一般家庭妇女的特点。她们守着自己的家庭,憧憬着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不要离开。当大敌当前,国难当前头时,却能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爱统一起来,积极支持丈夫参军,参加抗日战争。在经历了荷花淀的伏击战之后,她们受到了教育、鼓舞,她们认为: 凡是男人能做到的,妇女也能做到。当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时,她们更不甘示弱,商量着回去成立队伍,参加战斗。这种抗击敌人的侵略,保卫祖国、保卫家园的热望所激发的向上的要求,在斗争中对自己力量的坚信和具有的雄心壮志,是她们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的思想基础,展示了她们美好的精神境界,表现出她们高尚的情操,同时揭示她们迅速成长的根本原因。 结尾,形象说明她们热望参加战斗的愿望得到了实现,充分显示了劳动妇女的战斗力量和作用使她们性格更完整、突出,合乎情理的发展和结尾,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主题: 表明了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地迅速发展壮大,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威力,展示出抗日战争的胜利前景,使作品充满鼓舞人心的力量。)

四、分析鉴赏生动的细节描写

1、“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请理解“震动”和“吮”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

明确: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之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的确出乎水生嫂的意料,心里受到震动,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我们不难想象,这时水生嫂心里的感情一定是很复杂的:几年的夫妻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重担,上前线前途莫测??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很快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2、把紧张的战斗情景和日常生活的细节揉合起来,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

如: 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发生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发生在妇女们探望丈夫的归途中,这种战争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当战斗打响以后,几个妇女“渐渐听清楚枪声是向着外面,她们才趴着船帮露出头来”寻找自己的丈夫。这一细节描写十分生动,丈夫在瞄准敌人射击,没看妻子一眼(聚精会神),妻子却在紧张战斗中寻找自己的丈夫(也是聚精会神),为下文议论战士们“横样子”伏笔。这个细节,使紧张战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重写奇袭、巧遇,是故事的高潮。

3、小说中三处对于“捞”与“丢”的细节描写。

第一处见于“寻夫遇敌”一场。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这是很惬意、很诗意的一笔。“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畔稻谷香”,妇女们信手一“捞”一“丢”的是菱角,流露出来的却是她们心中对美丽富庶的家乡的热爱与自豪,而那“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的“乳白色”的菱角和“像哨兵一样高高地挺立”的“粉色荷花箭”相映成趣,构成了白洋淀上一道美丽和谐的风景。相形之下, 《洪湖水,浪打浪》“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渔米乡”,辞意热切却略嫌直露,而与《赦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淳朴隽永、凝炼含蓄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美。

第二、三处描写均见于“助夫杀敌”一场。先是水生将漂在水上的装着饼干的精美纸盒“捞”起来,“丢”在女人们的船上;接着是女人们将掉在水里的小包裹“捞”起来“丢”给他们,这一“捞”一“丢”,不仅仅表现了抗日军民打捞战利品时乐观的精神,以及夫妻间似嗔实喜、似怨实爱的小儿女心态,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捞”一“丢”里,早就融进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关爱,以及对祖国、对家乡的挚爱,正可谓一“丢”一“捞”,字字关情。

《荷花淀》隽永如诗,清新如画,虽不着一个“爱”字,却将水乡儿女的民族大义与夫妻间的浓情蜜意,融进在凝练精妙的细节描写之中,实为一曲洋溢着激情,饱蘸着至爱的英雄之歌。

五、简单小结:

情节不离奇、不曲折――淡化

人物无姓名、无肖像――虚化

写作视角独特,意境诗化纯美

六、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体味战争小说的视角与《荷花淀》的区别。

参考资料

《荷花淀》句式修辞例谈

《荷花淀》的语言质朴简明,内涵丰富。小说中有不少人物对话,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和个性色彩。如果我们从句式的角度作一点分析,可以加深对课文语言特色的认识。如果我们要在记叙文中写进人物对话,也不能不学习运用这些句式。

(一)省略句。人物对话常用省略句,《荷花淀》也不例外。可以说,省略句是对话的常态。请看课文中的句子: 她问:“他们几个呢?”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睡了。”“小华呢?”“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这一段对话,几乎全是省略句。大凡问句省谓语,答句省主语。问者寻求答案,答案在谓语,省着让答者填。答者用谓语回答,而主语正可承前省。如果要求生活对话都用完全句,那是不可想象的。比如:水生嫂问:“他们几个在哪里?”水生说:“他们几个还在区上。”这就有点像外国人学汉语会话了。这段对话的内容是水生嫂探听游击队的消息,可是水生吞吞吐吐,他的答案显然不能满足水生嫂追根究底的心理。于是最后一个问话不但内容上有了变化,而且在形式上改用了完全句,可以看出这句话的份量不一样,显得郑重其事,不像一般生活对话那样随意、轻松,它给水生传递的信息是:你不要避重就轻、含糊其辞,这个问题你非得老实回答不行。

(二)倒装句。人物对话也常用倒装句,特别是主谓倒装。《荷花淀》中有两处经典倒装句:第一处是水生在上述水生嫂问话后,还想掩饰,于是笑了一下。水生嫂很敏感,知道笑里有文章,就问:“怎么了,你?”第二处是一场战斗之后,水生们从水里打捞了战利品,水生对着荷花淀吆喝:“出来吧,你们!”这里,一个疑问句,一个祈使句,它们和感叹句一样,都是倒装句的常用句型。当然这只是一般的说。具体到课文,前一句表达了水生嫂急切的心情,在这样的问句中,谓语远比主语重要,说者总是迫不及待地先说出谓语,然后再补上主语。后一句,课文上接着补充叙述:(水生)好像带着很大的气。大凡用倒装句总是有些特殊的语气的。如果我们在记录人物对话时适当用一些倒装句,可以再现生活,也能更好地表达出人物的心理、思想、性格等,甚至传达出某种环境气氛。

(三)超短句。李裕德的《新编实用修辞》中称其为“极端省略句”。这种句式的修辞意义主要不是节省语言,而是传达出某种情绪,如惶恐、愤怒、惊讶等。看课文中的例子:“唉呀!那边过来一只船。”“唉呀,日本!你看那衣裳!”这是妇女们发现敌船后紧接着的两段对话。很明显,前一个妇女的语气还比较从容,她虽然有意外发现,但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她还可以相对平和地组织成一个完全句,她也许只是抱怨在风平浪静的晌午怎么会出现一只“船”呢?第二个妇女就不同了,她的敏锐的目光分明已经发现了敌船的标记(也许是膏药旗或大炮什么的),她的“唉呀”只是脱口而出,语速很快,“日本”二字就组成了一个超短句,不但以最快的速度报告了她的发现,而且真实地传达了她内心本能的惶恐、紧张(这不能说明她胆怯,这只是一种“下意识”)。如果把这个超短句换成:“那可不就是日本的

船么?”就根本不能传达出原句丰富的内涵了。

(四)残缺句。残缺句是相对于完整句的。完全句与省略句是根据成分是否省略划分的。省略句虽然省略了某一种或某几种成分,但它还是完整句,因为它在观念上是存在着被省略的成分的。残缺句就不同了,它是说话人出于某种忌讳或特殊环境的需要而有意“造”出来的(少数时候由于说话人的语言或知识修养不足也会无意识地制造出“残缺句”)。它不仅是语法上的“残缺”,更重要的是内容上的“残缺”。这种句式在语法上说是不规范的(在这一点与省略句也不同),我们在正常说写活动中是不能随便制造“残缺句”的,文章和对话中存在不合理的“残缺句”,是语言修养欠缺的表现。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人们又可能甚至只能说出“残缺句”来。例如鲁迅的《祝福》中鲁四老爷说的话“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就是一个出于忌讳的心理而制造的“残缺句”。《荷花淀》一文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残缺句”。当几个女人去探夫时,一路上说说笑笑,一会儿埋怨起丈夫来,一个妇女说:“可慌哩!比什么都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慌”是方言“高兴”的意思。这个年青妇女大概新婚不久,还有点害羞和腼腆,想说“娶新娘(或新嫂)”都说不出口,讲到“新”字就跳过去了,结果留下了一个半截子句。正因为这样,才更有生活气息,更好地反映人物的性格,乃至于一定的时代特征。

课文中细节描写常见方法琐谈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它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物形 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

课文中细节描写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动态造型

运用动词,对描写对象作动态造型,是细节描写中十分常见的方法。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话别”这一情节里,有一个细节,当水生嫂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队上去 ”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作者用“放” 、“吮”这一举止,来揭示人物瞬间心理复杂微妙的感情活动。手指可以“伸”到嘴里,手指上的血可以“擦 ”或用口“吸”,但这不符合水生嫂的个性。突然听到丈夫已参军,她没有思想准备,心灵“震动”,即高兴 ,又有些舍不得,此时多少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因此,作者用“放”和“吮”,给水生嫂作了生动的造型, 传达出无限的情思,显示出人物的立体感,使这一形象显得真实、丰满。

二、简笔勾勒

鲁迅的《孔乙己》开头部分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时写道:“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 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着豆,自己摇摇头 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这一段细节,寥寥几笔,把孔乙己这 个人物思想和盘托出,“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构成了孔乙己性格的基本单位,一个穷困落魄却又虚荣 性十足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简笔勾勒的方法,就是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碎,少做 作,勿卖弄”的集中体现,虽惜墨如金,却生动传神。

三、前呼后应

《百合花》写小通讯员衣服挂破的细节,前后有三次:第一次,借被时“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 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第二次 ,去前沿阵地,“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膀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第三次,包扎所里,“ 我看见一张十分稚气的圆脸,??军装的肩头上,落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三次描写,其效果通 篇一气贯串,首尾灵活,对小通讯员的印象一次比一次加深。这样的细节安排,自然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 感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的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四、详略有致

细节,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生活的真实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时可以写得详细,有时可以写得简略。《林 教头风雪山神庙》写“偷听”的细节有两处:一为店小二妻子奉命在小酒店有心偷听,二为林冲在山神庙无意 偷听,谈话者同是陆谦、富安、管营、差拨等人。但前者写得简略,惜墨如金;后者写得详细,泼墨如云。从 “偷听”者角度讲,店小二妻虽在门外,但心里紧张,既要偷听,又要防止被人发现;而后者林冲,身在暗处 ,无须防备,尽管细听。从谈话者角度讲,前者心怀鬼胎,怕人听到,密谋声低;而后者自以为阴谋得逞,免 不了得意忘形,毫无顾忌。因此,店小二妻子只能听得藏头落尾,似是而非,而林冲当然听得真真切切。正是 作者这样详略有致的细节安排,才使故事悬念迭生,情节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生动。

五、对比展示

鲁迅的小说《祝福》有刻画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时,有多处描写祥林嫂眼神的细节。从祥林嫂眼神前后不 同的变化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她在不同阶段的精神状态,了解她被迫害的经过。她初到鲁镇时,是“顺 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当过了二年,她第二次“站在四叔家堂前”时,“她顺着眼, 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从她“没有神采的眼睛”里,我们可以看到,经历了再嫁、再 寡、夫死子亡的极度悲痛之后,她的身心受到了巨大的创伤。然而,灾难仍向她袭来。同情的人与冷酷的人、自私的人一起,把她往死里赶,残酷的精神折磨,逐渐使她精神失常,到后来,在别人冷冷的笑容里,她只是 “直着眼,和大家讲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从“顺着眼”到“直着眼”,这眼神前后差异的对比中,读者不 难发现,是封建社会和吃人的宗教制度,使她失去了做人的资格。

细节的对比描写,还可以用来展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鸿门宴》刘邦献礼情节,项羽与范增两人态度 各异,一个安然收下“置之坐上”,一个则“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显示出前者幼稚,轻信,缺乏心计又 自视不凡,后者则显得独具见识又急躁易怒。

六、运用修辞

运用修辞手段,也是细节描写的一种方法。鲁迅的《药》有这样一段描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 群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一细节,是用比喻的手法 来描写一群麻木的、不觉悟的人们,在冷漠地观看刽子手杀害革命者情景的。比喻生动形象,真如浮雕一般现 于读者眼前。自己的同胞惨遭杀戮,人们却无动于衷,像看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街头热闹似的,令人伤心痛心。 作者那种强烈的愤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炽烈情怀,通过这一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七、运用反复

读过契诃夫小说《变色龙》的读者,一定会记得奥楚蔑洛夫身上穿的那件大衣,因为小说反复四次描写那 件大衣,这是作者用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一个精心设计的“道具”。小说开头与“巡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 军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显示出他一副威严的神态。当他要教训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混蛋”时,听人 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的狗”,于是马上来了个大转变:“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替我把大衣脱 下来。”后来,他再次表示要惩处狗主人时,忽又听得狗是“将军家的”,他又变了:“哦!??叶尔德林老 弟,给我穿上大衣??好像起风了??”这里大衣一“脱”一“穿”,活画出奥楚蔑洛夫掩饰心虚胆怯的尴尬 情状和媚上欺下,凌弱畏强的丑态。最后一次写大衣在小说结尾,当他确切知道这是将军家的狗并向首饰匠训 斥一通之后,“紧裹大衣,接着穿过市场广场,径自走了”。这条变色龙又恢复了他那耀武扬威的常态。如此 反复描写,把这条沙皇鹰犬的性格刻划得入木三分。

八、借用标点

鲁迅的小说《故乡》塑造了一个深受剥削压迫的淳朴农民的典型形象――闰土。小说在闰土的语言细节描 写中,巧妙地借用标点符号,来表现闰土这二十多年来的变化。共有六句,其中却有了9个省略号,给人印象特 别深的有两处

(1)见到“我”时,“闰土态度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

(2)当“我”问他景况时,“他只是摇头,‘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不好’”。

第一句写闰土的变化,一声“老爷!”破坏了他们往日的黄金般的友谊,在他们感情之间,“已经隔了一 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一个省略号,真实而细腻地表现了闰土矛盾、痛苦的心理及令人为之惋惜的悲哀的变化 。第二句分明是写闰土性格变化的社会根源,省略号显示了他的声音低微,又断断续续,正是“饥荒,苛税, 兵,匪,官,绅”把他折磨成一个“木偶人”,使他走向痛苦的深渊。这省略号里,浸透了闰土的血泪,包含 了人生的辛酸。

孙犁与“荷花淀派”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孙犁,河北安平县人。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腕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淀》。

《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划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我国杰出的语言大师、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茅盾在评介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象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我国现代文学中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各具千秋的两个“流派”。

篇9:荷花淀教案

荷花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以传神的对话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二)学习本文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理解本文作为“诗体小说”的代表作的特点。

(三)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学习他们英勇抗日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作者是怎样描绘荷花淀优美的景色的?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小说先是对优美的夜景作描写。这段著名的景物描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即环境)、时间,引出了主要人物水生嫂。既写院子里,也写了院子外的淀里: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干净的很,水生嫂身下编成的一大片席,在皎洁的月光下就“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无限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编席的劳动场面诗化了。紧接着小说通过水生嫂的眼睛来写淀上的风光:银白的湖水,笼起的薄雾,新鲜的荷香,粉红的荷花……这幅画面景物描写是清新、明丽的,色调是清净、银白的。作者抓住了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事物,来展现荷花淀的地方风貌,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将读者带进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这里的景是充溢着人物心中情的景,是景情相生的,因而使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小说中还有两处景物描写:一处是几个妇女到马庄探夫未遇,羞红着脸摇船归途中的正午淀上风光,“已经快到了晌午了,万里无云……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没有一只船”暗示了湖面情况的异常,进一步勾画出白洋淀伏击战的典型环境,也为下面到来的激烈战斗蓄势;另一处重要描写是插在妇女们为摆脱鬼子的追赶,把船奋力摇入荷花淀里的时候,“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里的景物描写暗示了在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战斗,也写出了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克敌制胜的信心。同时对荷花形象传神而充满寓意的描写还暗示着白洋淀妇女成长的前途――粉色的荷花箭成了监视白洋淀的哨兵,昔日的粉妆女人们也将成为保卫家乡的战士。

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是:①为人物提供一个明朗清新的环境,渲染了氛围,起烘托作用;②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增添文章的诗情画意;③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二)阅读描写伏击战的段落,具体说明作者是怎样把紧张战斗的情景和日常生活的情趣糅合在一起的。

分析:激烈的伏击战是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发生的,是在女人们探望丈夫的途中发生的。战斗打响以后,女人们发现“枪声只是向着外面”,“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发现了“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荷花变成人了”这一细节描写生动而逼真,当“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全神贯注瞄着敌人射击时,妻子们却在紧张的战斗中找自己的丈夫,使整个场面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在写战士们欢笑着打捞战利品过程中又有了许多细节描写。作者把打捞战利品和日常生活中的摸鱼糅合到一起,当水生好像带着很大的气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后,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的船上,后来“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一个丢来,一个丢去,渲染了胜利的欢乐气氛,也传达了年轻人之间那种相亲相爱而又略带戏谑的情感。总之,作者把战斗情景与生活细节糅合起来,使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作者是怎样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

分析:孙犁长于刻画人物形象,尤其是青年女性的形象更是栩栩如生。他效法鲁迅,喜欢用白描手法,如写水生只写了穿着白褂、黑裤,戴一顶大草帽,而水生嫂的外貌我们则一无所知,但人物形象却依然在我们心中活跃起来了,主要在于作者以富于性格化的细节动作尤其是对话,鲜明、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重在刻画人物的心灵美。如写水生嫂月夜下编席,她“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短短两句话,不仅活画出人物优美的劳动姿态,矫健的身影,似乎荡漾于人物胸中的青春的活力也依稀可见。当最初听到水生要去参加大部队的消息时,水生嫂的心情是复杂矛盾的:她的“手指震动了一下”,这个细节描写,细腻而又深刻地暗示出这个消息对水生嫂心灵的震动。接下去关于水生参军问题的对话,可以看出水生嫂内心矛盾是交织在这样两个方面的:一方面是对丈夫的爱和依恋,作者以“你总是很积极的”一语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同时对丈夫走后家中可能出现的“难处”的考虑和思忖,战争和**,上有老,下有小,她要一个人承担起家庭和生产的两副重担。但是,这一点并没有让它从水生嫂的口中直接倾诉出来,而是以水生之口出之,不仅使水生嫂思想境界因之得以提高,而且使水生内心世界显得更丰富,一笔并写两面。另一方面,这是革命斗争形势需要,如果让敌人在门口安上据点,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同时丈夫是庄里党的负责人、游击组长,理所当然要走到前头。

正是在这激烈的内心矛盾中,水生嫂作出了自己的抉择――“你走,我不拦你”,表示支持丈夫参加大部队。因为水生嫂毕竟不是那种心胸狭小,只知道恋个人和家庭小天地的旧式妇女,而是在党所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里觉醒成长起来的一代新型妇女的典型,她知道丈夫为什么当兵,为谁打仗。因此,她深明大义,在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刻,毅然决然挑起了家庭和生产两副重担,让丈夫安心去打仗。当水生嘱咐她,“不要让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一句,水生嫂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嗯”、“嗯”流着眼泪答应了他。毋庸多言,谁都可以体会得到这其中人物该蕴含着多么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奔涌着怎样起伏的情感波涛啊!作者以极精炼的笔墨,揭示了人物纯洁、

篇10:荷花淀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潜力。

2、了解白洋淀人民抗日斗争中的生活,学习他们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学习透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述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写法。

教学设想: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环境描述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

教学重点:

1、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理解景物描述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战争是一个让人思考、让人感悟的名词,它演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见证了人性中的正义与邪恶。

列举有关描述战争场面的词语(提问):血肉横飞、血污泪痕、枪林弹雨、硝烟烈火、断壁残垣……

《荷花淀》写于1945年春天,是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记叙的是抗日战争中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荷花淀)的一场伏击战。但它没有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场景,而是另外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阅读过程中要注意。)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

三、整体阅读,理清情节:

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资料,理清小说情节,体会“诗体小说”的特点,然后快速概括文章所写的三个片段资料:

注意:隔行是小说分段的方法之一。

第一部分:夫妻话别。(开端)

第二部分:探夫遇敌。(发展)

第三部分:助夫杀敌(高潮、结局、尾声)

本文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季──冬天

从小说三要素看,本文是虚化的人物,淡化的情节,特定的环境。

四、分析鉴赏“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述”

这篇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感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那秀丽坦荡的荷花淀,那里的荷花荷叶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完美追求、完美愿望。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1、第一部分第一层,描绘的是白洋淀夜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夜景美:月光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

生活美:勤劳的双手,熟练的技艺,富饶的出产。情景相生

人情美:热爱劳动,热爱亲人。

个性是两个充满想象的贴切的比喻,把劳动的场面诗化了“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景物牵动着情思──天这么晚了,丈夫还没回家。

透过分析,我们认为这段景物描述有如下作用:

第一,为人物带给背景,烘托人物形象。它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

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完美,这样完美的家乡岂能容忍外国强盗来侵犯?水生嫂正出于对祖国完美河山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热爱,才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毅然送夫参军,毅然组织队伍,参加战斗。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述,不仅仅为“话别”带给了时间、地点和和谐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2、第二部分第二层正午淀上风光的描述:

几个女人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失望,有点悲哀,这种辽阔而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使她们受到感染,增强排遣忧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欢笑起来──以景写人,情景相生。

3、妇女们急中生智,把船摇进荷花淀,又对淀上风光作了十分精彩的描述(第二部分第三层):描述日光下的水乡风光。第61段。

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述了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对照下文荷叶下认出她们丈夫的情景,更会惊叹小说构思的巧妙和布局的精当。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概括起来说,荷花淀的景物是秀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样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秀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秀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五、分析鉴赏“简洁而传神的对话”

分主角朗读“夫妻话别”一节,朗读要求切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感情。并讨论: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为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等三层。

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这天怎样回来得这么晚?”——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怎样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这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你总是很用心的。”——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最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情绪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内含赞扬。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样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基本思想。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阿!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对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之后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五、布置作业:

1、认真朗读课文。

2、改编仿写“夫妻话别”一节(品味人物对话,分析水生嫂的性格)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请朗读改写后的对话:

(很晚丈夫才回来……)女人抬头瞪着他说:“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没你的饭了。”说着,拍拍手站起来要往灶间走。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说:“有事快说。我明白,回来晚了一准没好事。”

水生咧嘴笑了,“你看你,尽瞎猜。”四下里看看又说“爹呢?”

“你还有爹呀?早睡了。”

“小华呢?”

“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给我痛快点。”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停下了手里的活儿,怔了一下,站起来,并不看水生的脸。“不就是这么点事嘛,还又问爹问小华的,婆婆妈妈不直说。我给你弄点饭去。”

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过了。这天在县里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的眼睛熠熠闪光:“这才是我的好丈夫,爹的好儿子。你要是不用心,爹和我都不依你。”

比较原文中的女人和改写后的女人性格及心理的异同。

异——原文中的女人:温顺、体贴,对丈夫极为依恋,甚至有些缠绵,虽然她同时也是含蓄的,但她是有勇气、有准备承担丈夫交给她的任何职责的。(水)

改写后的女人变得泼辣、外露,她用表面上的不在意掩饰内心的不舍之情,故意把事情说得轻描淡写好让丈夫放心。(火)

同——对丈夫的举动都很敏感,都很爱自己的丈夫,都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国心。

2、比较下列三段对话,选出最适合水生嫂性格的一段,并思考为什么其它两段不适合?

人物——A——B——C

女人:“你走我不拦你,小华和爹你也带走。”、“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样办?”、“你走我不拦你,我跟你一块去。”

水生:“我又不是去走亲戚。”、“家里的事只有靠你了。”、“我是去打仗,不是去旅游。”

女人:“我在家还要干农活,更忙。”、“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古有花木兰,女人能打仗,我也跟你打仗去。”

水生:“等打完了鬼子我谢你。”、“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等打完了鬼子,我谢你。”

女人:“哼,说的轻巧。”、“不嘛。”(嗲声)

二、细细品读(朗读)四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话,分析她们的个性特点。

毕竟,藕断丝连的妇女们,对丈夫的不辞而别心存依恋,或许她们还有许多悄悄话还未来得及向自己心爱的丈夫表白;或许她们为丈夫的安全茶饭不思;或许她们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因此,几个青年妇女就聚在水生家里商量探夫的事。

“听说他们还在那里没走。我不拖尾巴,但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机敏多智)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心直坦率)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思考问题比较周密。(心细成熟)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性急侥幸)

“我本来不想去,但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阿!”——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害羞忸怩)

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三、概括水生嫂等几个青年劳动妇女的特点:

本文选材新颖,没有集中、细致地写水生等七个青年参军和第一次参加战斗的情景,而是着重写水生嫂等迅速成长的过程。

水生嫂等具有勤劳、勇敢、质朴的品质,但也具有一般家庭妇女的特点。她们守着自己的家庭,憧憬着幸福的生活,期望自己的丈夫不要离开。当大敌当前,国难当前头时,却能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爱统一齐来,用心支持丈夫参军,参加抗日战争。在经历了荷花淀的伏击战之后,她们受到了教育、鼓舞,她们认为:凡是男人能做到的,妇女也能做到。当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时,她们更不甘示弱,商量着回去成立队伍,参加战斗。这种抗击敌人的侵略,保卫祖国、保卫家园的热望所激发的向上的要求,在斗争中对自己力量的坚信和具有的雄心壮志,是她们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的思想基础,展示了她们完美的精神境界,表现出她们高尚的情操,同时揭示她们迅速成长的根本原因。

结尾,形象说明她们热望参加战斗的愿望得到了实现,充分显示了劳动妇女的战斗力量和作用使她们性格更完整、突出,合乎情理的发展和结尾,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主题:证明了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地迅速发展壮大,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威力,展示出抗日战争的胜利前景,使作品充满鼓舞人心的力量。)

四、分析鉴赏生动的细节描述

1、“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请理解“震动”和“吮”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

明确: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之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述。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的确出乎水生嫂的意料,心里受到震动,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我们不难想象,这时水生嫂心里的感情必须是很复杂的:几年的夫妻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重担,上前线前途莫测……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很快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2、把紧张的战斗情景和日常生活的细节揉合起来,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

如: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发生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发生在妇女们探望丈夫的归途中,这种战争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当战斗打响以后,几个妇女“渐渐听清楚枪声是向着外面,她们才趴着船帮露出头来”寻找自己的丈夫。这一细节描述十分生动,丈夫在瞄准敌人射击,没看妻子一眼(聚精会神),妻子却在紧张战斗中寻找自己的丈夫(也是聚精会神),为下文议论战士们“横样貌”伏笔。这个细节,使紧张战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重写奇袭、巧遇,是故事的高潮。

3、小说中三处对于“捞”与“丢”的细节描述。

第一处见于“寻夫遇敌”一场。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这是很惬意、很诗意的一笔。“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畔稻谷香”,妇女们信手一“捞”一“丢”的是菱角,流露出来的却是她们心中对秀丽富庶的家乡的热爱与自豪,而那“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的“乳白色”的菱角和“像哨兵一样高高地挺立”的“粉色荷花箭”相映成趣,构成了白洋淀上一道秀丽和谐的风景。相形之下,《洪湖水,浪打浪》“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渔米乡”,辞意热切却略嫌直露,而与《赦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淳朴隽永、凝炼含蓄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美。

第二、三处描述均见于“助夫杀敌”一场。先是水生将漂在水上的装着饼干的精美纸盒“捞”起来,“丢”在女人们的船上;之后是女人们将掉在水里的小包裹“捞”起来“丢”给他们,这一“捞”一“丢”,不仅仅仅表现了抗日军民打捞战利品时乐观的精神,以及夫妻间似嗔实喜、似怨实爱的小儿女心态,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捞”一“丢”里,早就融进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关爱,以及对祖国、对家乡的挚爱,正可谓一“丢”一“捞”,字字关情。

《荷花淀》隽永如诗,清新如画,虽不着一个“爱”字,却将水乡儿女的民族大义与夫妻间的浓情蜜意,融进在凝练精妙的细节描述之中,实为一曲洋溢着活力,饱蘸着至爱的英雄之歌。

五、简单小结:

情节不离奇、不曲折——淡化

人物无姓名、无肖像——虚化

写作视角独特,意境诗化纯美

六、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体味战争小说的视角与《荷花淀》的区别。

参考资料

《荷花淀》句式修辞例谈

《荷花淀》的语言质朴简明,内涵丰富。小说中有不少人物对话,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和个性色彩。如果我们从句式的角度作一点分析,能够加深对课文语言特色的认识。如果我们要在记叙文中写进人物对话,也不能不学习运用这些句式。

(一)省略句。人物对话常用省略句,《荷花淀》也不例外。能够说,省略句是对话的常态。请看课文中的句子:

她问:“他们几个呢?”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睡了。”“小华呢?”“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这一段对话,几乎全是省略句。大凡问句省谓语,答句省主语。问者寻求答案,答案在谓语,省着让答者填。答者用谓语回答,而主语正可承前省。如果要求生活对话都用完全句,那是不可想象的。比如:水生嫂问:“他们几个在哪里?”水生说:“他们几个还在区上。”这就有点像外国人学汉语会话了。这段对话的资料是水生嫂探听游击队的消息,但是水生吞吞吐吐,他的答案显然不能满足水生嫂追根究底的心理。于是最后一个问话不但资料上有了变化,而且在形式上改用了完全句,能够看出这句话的份量不一样,显得郑重其事,不像一般生活对话那样随意、简单,它给水生传递的信息是:你不要避重就轻、含糊其辞,这个问题你非得老实回答不行。

(二)倒装句。人物对话也常用倒装句,个性是主谓倒装。《荷花淀》中有两处经典倒装句:第一处是水生在上述水生嫂问话后,还想掩饰,于是笑了一下。水生嫂很敏感,明白笑里有文章,就问:“怎样了,你?”第二处是一场战斗之后,水生们从水里打捞了战利品,水生对着荷花淀吆喝:“出来吧,你们!”那里,一个疑问句,一个祈使句,它们和感叹句一样,都是倒装句的常用句型。当然这只是一般的说。具体到课文,前一句表达了水生嫂急切的情绪,在这样的问句中,谓语远比主语重要,说者总是迫不及待地先说出谓语,然后再补上主语。后一句,课文上之后补充叙述:(水生)仿佛带着很大的气。大凡用倒装句总是有些特殊的语气的。如果我们在记录人物对话时适当用一些倒装句,能够再现生活,也能更好地表达出人物的心理、思想、性格等,甚至传达出某种环境气氛。

(三)超短句。李裕德的《新编实用修辞》中称其为“极端省略句”。这种句式的修辞好处主要不是节省语言,而是传达出某种情绪,如惶恐、愤怒、惊讶等。看课文中的例子:“唉呀!那边过来一只船。”“唉呀,日本!你看那衣裳!”这是妇女们发现敌船后紧之后的两段对话。很明显,前一个妇女的语气还比较从容,她虽然有意外发现,但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她还能够相对平和地组织成一个完全句,她也许只是抱怨在风平浪静的晌午怎样会出现一只“船”呢?第二个妇女就不同了,她的敏锐的目光分明已经发现了敌船的标记(也许是膏药旗或大炮什么的),她的“唉呀”只是脱口而出,语速很快,“日本”二字就组成了一个超短句,不但以最快的速度报告了她的发现,而且真实地传达了她内心本能的惶恐、紧张(这不能说明她胆怯,这只是一种“下意识”)。如果把这个超短句换成:“那可不就是日本的船么?”就根本不能传达出原句丰富的内涵了。

(四)残缺句。残缺句是相对于完整句的。完全句与省略句是根据成分是否省略划分的。省略句虽然省略了某一种或某几种成分,但它还是完整句,因为它在观念上是存在着被省略的成分的。残缺句就不同了,它是说话人出于某种忌讳或特殊环境的需要而有意“造”出来的(少数时候由于说话人的语言或知识修养不足也会无意识地制造出“残缺句”)。它不仅仅是语法上的“残缺”,更重要的是资料上的“残缺”。这种句式在语法上说是不规范的(在这一点与省略句也不同),我们在正常说写活动中是不能随便制造“残缺句”的,文章和对话中存在不合理的“残缺句”,是语言修养欠缺的表现。但是在特殊状况下,人们又可能甚至只能说出“残缺句”来。例如鲁迅的《祝福》中鲁四老爷说的话“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就是一个出于忌讳的心理而制造的“残缺句”。《荷花淀》一文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残缺句”。当几个女人去探夫时,一路上说说笑笑,一会儿埋怨起丈夫来,一个妇女说:“可慌哩!比什么都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慌”是方言“高兴”的意思。这个年青妇女大概新婚不久,还有点害羞和腼腆,想说“娶新娘(或新嫂)”都说不出口,讲到“新”字就跳过去了,结果留

下了一个半截子句。正因为这样,才更有生活气息,更好地反映人物的性格,乃至于必须的时代特征。

课文中细节描述常见方法琐谈

细节描述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述。它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述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

课文中细节描述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动态造型

运用动词,对描述对象作动态造型,是细节描述中十分常见的方法。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话别”这一情节里,有一个细节,当水生嫂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队上去”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作者用“放”、“吮”这一举止,来揭示人物瞬间心理复杂微妙的感情活动。手指能够“伸”到嘴里,手指上的血能够“擦”或用口“吸”,但这不贴合水生嫂的个性。突然听到丈夫已参军,她没有思想准备,心灵“震动”,即高兴,又有些舍不得,此时多少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因此,作者用“放”和“吮”,给水生嫂作了生动的造型,传达出无限的情思,显示出人物的立体感,使这一形象显得真实、丰满。

二、简笔勾勒

鲁迅的《孔乙己》开头部分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时写道:“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着豆,自己摇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这一段细节,寥寥几笔,把孔乙己这个人物思想和盘托出,“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构成了孔乙己性格的基本单位,一个穷困落魄却又虚荣性十足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简笔勾勒的方法,就是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碎,少做作,勿卖弄”的集中体现,虽惜墨如金,却生动传神。

三、前呼后应

《百合花》写小通讯员衣服挂破的细节,前后有三次:第一次,借被时“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第二次,去前沿阵地,“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膀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第三次,包扎所里,“我望见一张十分稚气的圆脸,……军装的肩头上,落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三次描述,其效果通篇一气贯串,首尾灵活,对小通讯员的印象一次比一次加深。这样的细节安排,自然而巧妙,初看时,不必须感到它的分量,但是之后,它就嵌在我们的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四、详略有致

细节,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生活的真实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时能够写得详细,有时能够写得简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偷听”的细节有两处:一为店小二妻子奉命在小酒店有心偷听,二为林冲在山神庙无意偷听,谈话者同是陆谦、富安、管营、差拨等人。但前者写得简略,惜墨如金;后者写得详细,泼墨如云。从“偷听”者角度讲,店小二妻虽在门外,但心里紧张,既要偷听,又要防止被人发现;而后者林冲,身在暗处,无须防备,尽管细听。从谈话者角度讲,前者心怀鬼胎,怕人听到,密谋声低;而后者自以为阴谋得逞,免不了得意忘形,毫无顾忌。因此,店小二妻子只能听得藏头落尾,似是而非,而林冲当然听得真真切切。正是作者这样详略有致的细节安排,才使故事悬念迭生,情节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生动。

五、比较展示

鲁迅的小说《祝福》有刻画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时,有多处描述祥林嫂眼神的细节。从祥林嫂眼神前后不同的变化的比较中,我们能够捕捉到她在不同阶段的精神状态,了解她被迫害的经过。她初到鲁镇时,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当过了二年,她第二次“站在四叔家堂前”时,“她顺着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从她“没有神采的眼睛”里,我们能够看到,经历了再嫁、再寡、夫死子亡的极度悲痛之后,她的身心受到了巨大的创伤。然而,灾难仍向她袭来。同情的人与冷酷的人、自私的人一齐,把她往死里赶,残酷的精神折磨,逐渐使她精神失常,到之后,在别人冷冷的笑容里,她只是“直着眼,和大家讲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从“顺着眼”到“直着眼”,这眼神前后差异的比较中,读者不难发现,是封建社会和吃人的宗教制度,使她失去了做人的资格。

细节的比较描述,还能够用来展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鸿门宴》刘邦献礼情节,项羽与范增两人态度各异,一个安然收下“置之坐上”,一个则“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显示出前者幼稚,轻信,缺乏心计又自视不凡,后者则显得独具见识又急躁易怒。

六、运用修辞

运用修辞手段,也是细节描述的一种方法。鲁迅的《药》有这样一段描述:“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群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一细节,是用比喻的手法来描述一群麻木的、不觉悟的人们,在冷漠地观看刽子手杀害革命者情景的。比喻生动形象,真如浮雕一般现于读者眼前。自己的同胞惨遭杀戮,人们却无动于衷,像看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街头热闹似的,令人悲哀痛心。作者那种强烈的愤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炽烈情怀,透过这一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七、运用反复

读过契诃夫小说《变色龙》的读者,必须会记得奥楚蔑洛夫身上穿的那件大衣,因为小说反复四次描述那件大衣,这是作者用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一个精心设计的“道具”。小说开头与“巡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显示出他一副威严的神态。当他要教训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混蛋”时,听人说“这仿佛是席加洛夫将军的狗”,于是立刻来了个大转变:“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替我把大衣脱下来。”之后,他再次表示要惩处狗主人时,忽又听得狗是“将军家的”,他又变了:“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仿佛起风了……”那里大衣一“脱”一“穿”,活画出奥楚蔑洛夫掩饰心虚胆怯的尴尬情状和媚上欺下,凌弱畏强的丑态。最后一次写大衣在小说结尾,当他确切明白这是将军家的狗并向首饰匠训斥一通之后,“紧裹大衣,之后穿过市场广场,径自走了”。这条变色龙又恢复了他那耀武扬威的常态。如此反复描述,把这条沙皇鹰犬的性格刻划得入木三分。

八、借用标点

鲁迅的小说《故乡》塑造了一个深受剥削压迫的淳朴农民的典型形象——闰土。小说在闰土的语言细节描述中,巧妙地借用标点符号,来表现闰土这二十多年来的变化。共有六句,其中却有了9个省略号,给人印象个性深的有两处

(1)见到“我”时,“闰土态度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

(2)当“我”问他景况时,“他只是摇头,‘十分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不好’”。

第一句写闰土的变化,一声“老爷!”破坏了他们往日的黄金般的友谊,在他们感情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一个省略号,真实而细腻地表现了闰土矛盾、痛苦的心理及令人为之惋惜的悲哀的变化。第二句分明是写闰土性格变化的社会根源,省略号显示了他的声音低微,又断断续续,正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把他折磨成一个“木偶人”,使他走向痛苦的深渊。这省略号里,浸透了闰土的血泪,包含了人生的辛酸。

孙犁与“荷花淀派”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孙犁,河北安平县人。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腕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淀》。

《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构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述逼真,心理刻划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我国杰出的语言大师、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茅盾在评介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象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我国现代文学中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各具千秋的两个“流派”。

篇11:荷花淀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孙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

2.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3.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解题;讲析景物描写和情节结构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孙犁自己还说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D�D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三、分析景物描写特色:

1.提问:这篇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美感印象是那一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的荷花荷叶组成的美丽坦荡的荷花淀。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2.提问:作者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呢?

让学生找出描写段落:

明确:首先,描写月色下的水乡景色。第1段和第3段。

第1段开头3句点明了时间、空间和劳动对象,语言简练、动听、优美,不仅写了环境,还反衬出环境的主人的勤快利落。

第3段通过水生嫂眼光的引示,展示了院内院外的基本色调:洁白、银白、透明。水生嫂身子下面编成了一大片席,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①描写了芦苇、荷花,这与后文的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有密切关系。②正因为白洋淀如此美丽可爱,所以人民热爱她,决不容许日寇来侵犯。这都为以后小说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其次,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第61段。

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严阵以待,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出在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里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概括起来说,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四、分析情节结构:

提问:作者淡化了传统的小说模式,以抒情见长,不以情节取胜,他精选三个生活片断来抒写对水生嫂等一群青年妇女的赞美之情。请快速概括这三个生活片段的内容。

夫妻话别探夫遇险助夫杀敌

五、布置作业:

文中对话描写的特点。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归结主题。

教学步骤:

一、分析人物形象:

1.分角色朗读6�D�D30段

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体会人物对话所包含的细腻复杂的感情。

问:今天回来得这么晚,这句话对描写人物、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它承应上文: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很晚丈夫才回来。还表现了水生嫂久候亲人心焦的心理。同时又暗写了水生以工作为重的品质。这句话又可说是情节的开端,说明今天非同往常,回来得晚是事出有因。

问:水生嫂既然十分关心水生,为什么不直接问明情况,却问他们几个呢?

明:水生没有说明晚归的原因,只是说吃过饭了。但是,他异常的神情(脸上红胀,说话气喘),水生嫂很快就察觉到了。她并没有直接追问,因为她知道水生是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有些事是不便细问的。于是,她机敏地转换话题,问他们几个呢?水生回答她:还在区上。水生露出了一点口风之后,又把话语岔开,反问她:爹哩?、小华哩?这样写,一方面交代了水生家的其他成员以及水生对他们的关心,另一方面写出了水生对参军一事欲言又止,不愿立即让妻子知道的心理。

问:怎么了,你?这是什么句式,水生为什么会这样说?

明: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式。由于水生笑得不平常,水生嫂猜不透,一下子迸出这短促的问句,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她急于要知道底细。表现了中国女性传统的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

再看另外的对话:女人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嘱咐嘱咐我吧。行动:女人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是新单衣、新毛巾、新鞋子,这种送郎上战场的言行,证明水生嫂并非一心当好妻子,她知道自己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国人。

这样就可以解释水生嫂丰富的内心世界了。她爱丈夫,爱家乡,爱祖国。丈夫参军看似使她陷入了优先爱丈夫还是优先爱祖国的矛盾,也许她真的为此困惑过,但是,很快她就明白这并不矛盾。她必须爱一个值得爱的丈夫,而爱不爱家乡和祖国是衡量他值得爱与否的主要指标。如果丈夫为了他临阵退缩,她会因失望最终失去丈夫,相反,丈夫总是积极的决定才赢得她的敬重和爱慕。所以,她愈是有个心爱的丈夫,就愈是会支持他报国杀敌。

为了更好地认识水生嫂的柔情似水的性格特征,可指导学生做改写练习,有意改变水生嫂的性格特征,不歪曲人物,写一段临别对话。

2.几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也写得个性鲜明,生动有趣,分别展示了她们怎样不同的个性呢?

明: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D�D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D�D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D�D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D�D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D�D有什么看头啊!�D�D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建议让学生仿写改写这段对话,如添加一个人的对话,使之与前文一致,或者改写这几个人的对话,改变他们的性格特征。

二、归结主题:

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能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孙犁就是这样用他独特的笔法,构建了一副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表达了他对美丽的中华河山、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

(刘卫)

教案点评:

1.安排两教时。

2.精选文段进行诵读、分角色表演,感受其语言轻柔、清丽的风格和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

3.着重让学生改写夫妻对话、分析水生嫂和祥林嫂不同的人生命运产生的原因。

4.利用多媒体音像带,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写出故事梗概。

教学目的:

1.了解孙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

2.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3.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解题;讲析景物描写和情节结构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孙犁自己还说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篇12:荷花淀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3、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并用小标题概括。

二、上课开始时提示本课主要教学目标:

1、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和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2、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

3、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4、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检查预习

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夫妻话别(开端)

敌我遭遇――探夫遇敌(发展)

助夫杀敌(高潮、结局)

成立队伍(尾声)

四、重点探讨

1、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

提示:景物描写是整个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小说三要素之一。怎样鉴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首先应领会写的是什么样的景,必须联系时代背景和上下文来理解它为人物创设的活动背景。其次,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领会画中之意,理解景物中蕴含着有关人物的丰富感情,体味它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第三,理解景物描写,画面情景的转换,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在阅读和鉴赏时,还必须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只有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才能进入美好的艺术境界,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意旨。

(1)放朗读录音或范读课文部分内容:从“月亮升起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2)问:这几段描写了哪些景物?由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讨论明确: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问: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第一,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

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能容忍外国强盗来侵犯?因此必须拿起枪,为保卫可爱的家乡而战,对战争满怀着必胜的信念。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和谐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2、鉴赏人物对话的作用:

提示:人物对话要根据上下文和语言环境,考虑分析其用意、心理、情感、效应等因素,充分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整体上去体味,进而理解其对刻画人物性格和发展故事情节的作用。

(1)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叙述人的语言由一人读),朗读要力求切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感情。

(2)鉴赏讨论:

问: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等三层。

问: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明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基本思想。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3、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也是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试举一例进行讨论。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请理解“震动”和“吮”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

讨论明确: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之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的确出于水生嫂的意料之外,心里受到震动,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我们不难想象,这时水生嫂心里的感情一定是很复杂的:几年的夫妻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重担,上前线前途莫测……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很快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4、小说的情感:

夫妻之情、家国之爱。

小说虽然描写的是抗日战争的事情,但是并没有直接写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把笔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上。通过描写这些善良、纯真的人们,在战争环境中表现出人性的光辉,来表现人民不畏强权,保卫家园的精神状态。侵略战争是反人性的,反抗侵略者的人们以纯美的人性、崇高的人格,在精神上已经战胜了侵略者。这是抗战胜利的精神源泉。小说中,水生等参军的人对家庭的眷顾,他们委托水生来做家属的工作,正表现了他们对亲人真挚的感情;水生嫂等妇女们虽然委婉的流露出对丈夫们的难舍之情,但还是义无返顾地为丈夫们打点行装,送他们上战场打击侵略者。至于以后妇女们感情依依探望征人,又为丈夫们分担任务,参加战斗,更是由夫妻之情上升至家国之爱。有国才有家,有对亲人的深情才有对国家的忠诚。这些普通人所具有的纯美的人性、亲情,是正义的基础和源泉,蕴藏着战胜侵略者的巨大力量。

5、概括“荷花淀派”的创作特色。

(l)介绍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一九四五年后,他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为题材,在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这篇小说。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他的小说散文集。

(2)学生回答“思考与练习”一。

明确:作者为了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虽然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是他不是通过渲染战争的残酷来表现人物的革命英雄主义,去歌颂爱国主义精神,而是通过展现人物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来刻画人物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墙断垣,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明月,清风,荷香,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箭……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

(3)概括“荷花淀派”的艺术特色:

散文式清新秀美的语言,浓郁的诗情画意,在细腻的描写中开拓诗一般的意境。

五、布置作业:

1、课后完成“思考与练习”四。

2、情景作文,要求突出对话的个性化。试围绕谈理想或其他话题写一段对话。

板书:

课文检测题

一、认真阅读景物描写片段,体味词语隐含的意义及其作用:

1、“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这是“女人们”探夫未遇回家路上的一段景物描写,衬托水生嫂们的心情开始由忧变喜。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象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荷叶象铜墙铁壁――暗寓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象铜墙铁壁。

粉色荷花箭是哨兵――暗寓白洋淀的妇女们成长为抗日游击战士。

二、《荷花淀》中有一段五人对话的描写: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1、这段对话描写出自五个青年妇女之口,她们在想探望丈夫的共同心愿中,又显示不同个性特点。请按以上所标的顺序简要说明各自个性特点:

A、机智伶俐B、爽朗直率C、稳重谨慎D、性急冒失E、忸怩含蓄

2、这五个人的对话描写,从全文表达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选出正确的一项:(B)

A、起补充交代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B、交代故事发生原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C、这是小插曲,使故事曲折生动。

D、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题。

三、指出以下各句画线词的表达作用:

1、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准确地表达由吃惊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2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形容劳动的欢快心情。)

3、几个青年妇女把掉进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

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渲染战斗胜利后的欢乐气氛,表现亲爱带戏谚的感情。)

4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形容在强敌面前的敏捷行动。)

注:以上练习中括号里和横线的文字是参考答案。

篇13:荷花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初步构成小说鉴赏

的潜力;

二、过程与方法:鉴赏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述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教学设想:《荷花淀》不只是一篇小说,由此发端,构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创作流派。它的不事雕琢和语言的简洁清丽,恰如湖面上亭亭玉立的一株荷花;《荷花淀》也不只是一篇课文,由此发端,给学生以清新的生活气息、浓郁的语感和美感,让语文课属于学生,使他们有机会发表、有时间思考、有空间参与,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更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潜力,辨析潜力,表现潜力。

因此,我想抓住文中的一句话“你总是很用心的”和一段话--五个女人的对话做文章,从而领起全篇的学习。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发现课文中的美,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把读与写结合起来,让学生以一种平和、宁静的心态来读书,在阅读中学会欣赏,在探究中提高潜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鉴赏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述和传神的对话描述;

难点: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教学方法:预习指导法、问题引领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1课时

前置:布置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风格。

2.全文已空行标明是三部分,用简洁、含蓄、连贯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3.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百字左右)。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篇小说的三个部分各属于哪个阶段?

4.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教学过程:

一、导语:你喜欢看电影吗?什么题材的?成龙简单的武打片,甜蜜的言情片,悦目的青春偶像片还是刺激的恐怖片?战争片少人看,为什么沉重!残酷!我们这天学习的却是一篇另类风格的战争题材的小说--《荷花淀》。

二、订正预习,梳理情节脉络

1.作家作品:

孙犁(1913�D�D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与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齐名。

2.全文三部分的标题:

(1)夫妻话别(2)探夫遇敌(3)助夫杀敌

3.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4.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农村青年妇女,描述的是“群像”。

三、研读课文

(一)夫妻话别

1、让学生在课文中用笔画出“你总是很用心的”这句话,并根据这句话揣摩水生嫂说此话时的情绪,语气,甚至眼神。

2、根据这句话本身所带给的语言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水生嫂对水生参军的事是支持还是反对?

3、让学生阅读这句话的上文,自己去解决问题。

赏析:白洋淀夜景图(“月夜编席,深情盼归”)的景物描述

读:从“月亮升起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借助幻灯片图景,感受诗情画意)

问:这几段描述了哪些景物?

手指上缠绞着苇眉子

苇眉子在她的怀里跳跃着

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银白的世界透明的薄雾

徐徐的清风清新的荷香

结论一:那里有秀丽富饶的家园,有完美的生活,勤劳善良的水生嫂,作为中国一名普通的妇女对丈夫充满了体贴依恋之情,她是期望丈夫和自己朝夕厮守,共同操持这个家的。

4、学生快速阅读这句话的下文,验证刚才的答案是否正确。

学生根据水生嫂“你走,我不拦你”、“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是了”的对话和最后自己拿起武器英勇杀敌的情节,看出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她是支持丈夫参军的。

5、启发:单用“支持”或者“反对”来回答问题都是不全面的。

提示:一方面,水生嫂追求夫妻团聚的幸福生活,她期望丈夫永久留在身边。在得知丈夫立刻就要上阵杀敌的时候说这句话,那里既有对夫妻分别的无限依恋之情,又有对丈夫安危的担忧和体贴。另一方面,水生嫂在国难当头的严峻时刻,她懂得保家务必卫国的道理,不打垮侵略者,就无法过安定的日子。因此,她勇于作自我牺牲,勇于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解除丈夫的后顾之忧,以至于之后勇敢上阵杀敌。所以这句话表现了真挚多情的中国劳动妇女水生嫂特有的心理,她爱丈夫,更爱家乡,爱祖国。她义不容辞地支持丈夫打鬼子。爱丈夫与爱祖国的感情交织在这看似平淡的“一句话”中。

引申:作者对水生这个抗日用心分子的褒爱之情也能够说浓缩在“你总是很用心的”一句之中,只但是是借水生嫂的口说出来而已。

(二)探夫遇敌

真挚多情,“聚散两依依”的是不是只有水生嫂一人?我们的主人公还有四位,他们是在“探夫遇敌”中出场的,是--“借故寻夫”(马庄探夫)。

1、学生分主角朗读五位妇女的对话,要读得惟妙惟肖,体现人物的含而不露的复杂感情。

2、言为心声,闻其声可辨其人。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探究分别展示了五位妇女怎样不同的个性。

赏析:

“听说他们还在那里没走,我不拖尾巴,但是忘下了一件衣裳”。�D�D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机智伶俐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D�D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D�D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思考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D�D可见她探夫心切,快人快语,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但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D�D有什么看头阿!”�D�D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

小结:短短几句对话,含而不露,情味隽永,耐人寻味,几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她们忸怩羞涩之态可掬,缠绵悱恻之情可鉴,充分表现了中国女性特有的那种含蓄美。

3、提示性仿作改写练习:

⑴添加一个人的对话,使之与前文一致;

⑵改写这几个人的对话,改变她们的性格特征,还能够改写“夫妻话别”的一段对话。

⑶仿写;以上学迟到面临老师严厉批评为背景,写一段对话,展现不同人物不同性格。

示例:⑴、“你总是很用心的。”--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最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情绪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内含赞扬。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改写比较:⑴女人说(撒娇地):“不嘛,你不要走嘛!”(小女人,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是现代概念,过去是不明大义。)⑵女人这么说(耍泼地):“行阿!你走,我搬回我娘家!”,耍泼也不行。)

⑵“怎样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这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用了主谓倒装的句式,表现了水生嫂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而且比较急切。

改写比较:“怎样了?”“你怎样了?”“就你用心。”

(少了一份夫妻间的关怀、挂心的感觉)

⑶“水生说:‘不要让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这是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这是全篇小说中份量最重、内涵最多的一句话。战争年代,被敌人捉了活的,对一个年轻少妇来说,就意味着被羞辱的命运,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杯具,也是家庭的杯具,更是一个民族的耻辱。一对恩爱夫妻,他们最担心、最不能理解的就是这样一个事实。因此,丈夫要求妻子去拼命,正应了那句古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此时夫妻的思想感情,必须经历了瞬间的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为了个人的、民族的尊严,他们的选取只能是与敌人“拼命”。此刻女人是流着眼泪答应丈夫的。你看,从内心一惊,到理解丈夫,从鼻子发酸,到狠下决心,答应丈夫的嘱咐,把一个女人丰富、复杂、高洁的情感世界,表现得多么淋漓尽致而又回环曲折。

改写比较:⑴水生说:“我走了,很可能回不来,因为要打仗了。要是我回不来,你看着办吧。你也不要太死心眼,你看着办吧。”⑵水生说:“要是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也不要跟他拼命,好死不如歹活。”

⑷见幻灯片。

总结:荷花淀的景物是秀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样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秀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秀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淡化战争气息,浓化乡土气息,到达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这就是“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荷花淀》的景物描述、对话描述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透过学习,要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借助环境、情节、分析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品主题。

布置作业:以“风雨中的芰荷”为题写一篇读后感,进一步地鉴赏《荷花淀》的资料和艺术特色。

篇14:荷花淀教案

《荷花淀》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述及其作用。

2、品味人物对话的语言,领会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的形象。

3、了解白洋淀人民抗日斗争中的生活,学习他们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教学难点:准确运用语言刻画人物。

教学重点:理解景物描述与人物对话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凄惨,战争总是充满了血腥味。读了孙犁的《荷花淀》后,他笔下的战争是什么样的?《荷花淀》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没有炮火,没有血流成河,有的是优美的景色。

生:除了景美,人也很美。

生:还感受到一种人情的美。

生:文中的人物语言很有特点。

很好,同学们从小说中读出了景美、人美、人情美、语言的美。单是一个“美

字大家就已经抓住了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作家孙犁终生追求的就是生活中“美的极致”,善于挖掘人的心灵美,力图以真善美去自然抗击邪恶。这也恰是我们每个人所就应追求的。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高一学生第一次接触小说,应了解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我们先从小说的情节开始。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水生嫂的角度用4----7个字为三个生活片段拟写标题。(三个部分以隔行为提示)

(4人一小组,互相展示自己的标题,互相补充、修改)

请两位同学黑板学生展示: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送夫参军、探夫遇敌、助夫杀敌

师:这样概括是否准确?

生:从让主要人物一致的角度思考。“送夫参军”要好一些。也突出了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就应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青年妇女。

师:说得好。同学们概括也比较简练。我还有疑问,“助夫杀敌”仅概括出了“探夫遇敌”之后的结果,这之后的情节难道是可有可无?是否能够删掉?

生:不能删,主人公是这群妇女们,最后总有一个交代吧!

师:是呀,助夫杀敌后的妇女间的对话,正好展现了青年妇女们的思想成长过程,连一向思想落后的妇女都已觉醒,成立队伍,参加了战斗,证明在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已经迅速壮大,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日可待。这一部分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不能那个删掉的。我们能够加一个标题“参加战斗”,这样情节是否完整多了?

三、深入探究,细心揣摩

(一)分析景物描述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本,勾画出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物描述片段。

生:开篇的三个自然段。

师:我们请这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这三个段落,其他同学合上书,闭上眼睛,静静的听,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思考这三段中描述了什么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又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生:朗读

生:写到了“月亮”“苇眉子”“女人”“身下的苇席”“远处的荷花淀”

生:月亮底下,女人编席,院子里凉爽的很,干净的很。苇眉子湿润润的,柔滑修长。“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师: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景的美?

生:运用了比喻修辞。

师:还有一些准确的修饰词,如凉爽、干净、湿润润、柔滑、洁白、薄薄等类词,给我们渲染了无限的美感。

作者用这些景给我们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用文中词来回答。

生:洁白、银白

师:很好。那么作者开篇为我们创设这种洁白的意境,有什么作用呢?

生:为全文确定了一个基调,整篇文章都是在这种银白的美景下进行的。

生:为人物带给了背景,烘托了人物形象。

师:那么,你认为这种背景下的女人有怎样的特点?

生:勤劳、纯朴

师:大家对于景物描述的作用有了初步的理解。小说的题目是《荷花淀》,大家从文中找出直接描述荷花淀的语句进行朗读,

生:朗读

师:我把这一段进行了修改,大家读一读,感受有何不同?

“她们奔着那不明白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大荷叶被正午的阳光晒得低下了头,就像是被打败的兵一样。那荷花箭也在随风摇摆,像是要折下腰去,躲到大荷叶底下。”

生:改得不好,缺少了一种生机、威武、雄壮,与文中水声嫂们的那种沉着、勇敢不相符。

师:同学体会准确。“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荷花淀的人如此的勇敢坚强,荷花淀的景也应如此。那里的景物描述对人物起到的一种衬托作用。

这两段景物描述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准确的修饰词,写出了荷花淀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人和景。作者让我们在炮火连天的战争生活中,阅读到了诗一般的语言,这是怎样的一种乐观精神?

(二)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这么美的景就应孕育着美的人。前面同学也谈到小说中人美,那么请问,那里的人美在哪里?

生:勤劳、善良、纯朴

生:夫妻间互敬互爱

生:热爱家乡、保卫家乡,不怕流血牺牲

生:人与人之间和睦,体现了一种心灵美。

生:为了保卫家乡,舍小家顾大家,此刻很多人都做不到。

师:大家谈的都很好,那么,人的这些美,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

生:(齐答)语言

师:是呀,文中主要是透过人物间的对话,来反映人物内心,塑造人物性格的。下面让我们走进水生家的小院,去读一读水生嫂与丈夫间的那段对话,仔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读:分主角朗读

我请三位同学起来一人扮演水生,一人扮演水生嫂,一人充当叙述人,分主角朗读这段对话,力求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生: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怎样样?

生: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

生:没有感情,读不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师:是阿,我们不是演员,很难把人物演活,人物说话的语气、情感也都拿捏不住。但我们能够透过品味人物的语言,去想象这个人物,怎样样?

二读:比较性阅读

师:刚才读的这一部分里有一句话,

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样了,你?”我将这句话改成“你怎样了?”

行不行?为什么?

生:不行,(沉默)

师:在读一读这两句话,看句式上有什么不同?

生:原句用了倒装句式,强调“怎样了”,而“你怎样了”是一个一般的疑问句,仅表示出一种关心,不带有强调。

师:很好!语序改变后,强调的重点就变了,句意也发生了变化。在那里

倒装句更能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关心。

可见,运用倒装句式能起到很好的强调作用。

三读:比较性阅读

师:我们再来揣摩这样一个句子,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用心的。”

从这句话中大家能否揣摩出是对水生的称赞还是指责?

生:责备中有称赞

师:解释一下。

生:”总是”是一种指责的口气,而从全句来看是对丈夫的一种称赞。

师:分析得很好,“低着头”写出了女人对丈夫的顺从,“总是……”这是一种不满的口气,“你总是很用心”还带有些许埋怨,再加上一个“的”后,则表示出了自己对丈夫的称赞。这么一句话用一种不满的口气表达了女人满意的情绪。语言是多么的富有表现力。语言要贴合人物的性格

四读:改写原文对话,比较阅读

大家自由朗读“女人没有说话”到“女人留着眼泪答应了他”这一部分,揣摩人物的性格。

生:朗读

师:我把这一段改写了一下,大家读一读,看能否换掉原文中这一部分。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她眼泪汪汪的说:“你光明白一走了之,家里可怎样办呢?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家里的事我一个人可干不完。要是鬼子来了,这一老一小的,我可怎样办呢?你怎样就不替我想想呢?”

生:不能更换

师:为什么?

生:改得这一段的水生嫂满肚子怨气,不通情达理,胆小怕事,不贴合水生嫂的性格。

师:水生嫂有怎样的性格?

生:她爱丈夫、舍不得丈夫,但绝不会拖丈夫后腿,也不会在丈夫前哭,她是一个很坚强、明事理的人。

师:很好,看来大家对水生嫂已经有了一个准确的把握。她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都那么恰如其分。可见,准确的语言是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有力手段。

五读:分主角朗读

这一点在“探夫遇敌”中五个女人找理由探夫的那一段,表现得最为明显。下面我找五位女同学来朗读一下,看这五个女人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

生:分主角朗读

师:这次朗读比前面要好,同学们已经试着进入主角了。下面我请一位同学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她们的性格特征。

生:含蓄机智、憨厚多情、谨慎稳重、心急率直、忸怩羞涩。

师:这位同学概括的是否准确?

生:我觉得可把“憨厚多情”改成“心直口快”。

师:大家概括的都比较准确。在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之后,大家前后自由组合,试着用准确的调、准确的情再朗读一边,很好的把握人物性格。

生:朗读

师:这段对话极为传神,可谓闻其声,知其人,作者用极其准确的语言使这些没有名、姓的女人们在小说中活灵活现,印象深刻,足见语言的艺术魅力。

师:像这种精妙的语言文中还有很多,后面我们留到课下来品味。

四、归纳总结

透过前应对景物描述的分析和对人物对话的揣摩,让我们真正领略了本文语言的美,作者透过个性化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人物鲜明的个性,也让我们看到了在残酷的战争生活中,为保卫家园而勇敢杀敌的荷花淀的人们,他们把自己的身躯融入这片土地,把自己的灵魂化作朵朵荷花,永久守护在秀丽的家乡身边。

五、拓展提高

下面我们做一个语言练习,期中考试后,你拿着一份满意或不满意的试卷给家长,要求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你与家长之间的对话,要能充分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80字内。

六、布置作业

揣摩下面一句话,并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女人的手指为什么震动了一下?把“放”和“吮”字改成“伸”和“舔”行不行,为什么?

篇15:荷花淀教案

《荷花淀》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体会小说蕴含的人物之美

2、掌握表现人物形象的一些方法

二、学习过程

1、导入

2、阅读文章,你觉得这些女性美吗?美在哪里?

模式:有哪些美,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本文中的女性美的?

模式:什么方法,怎样表现的,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4、利用本课学到的描述人物的方法,写一个片段。

篇16:荷花淀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体会小说蕴含的人物之美

2、掌握表现人物形象的一些方法

二、学习过程

1、导入

中国文学作品中历来不乏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从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到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从忠贞不渝的刘兰芝到因情而亡的林黛玉;从在封建礼教下悲惨死去的祥林嫂到靠个人奋斗及潜力聪明获取成功的杜拉拉。历代作家一向在刻画着属于每一个时代的女性形象。这天,我们走进1945年,走进孙犁的作品,以一个独特的视角,从女性形象的塑造方面体会《荷花淀》这篇名作。去看一看在那里孙犁给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女性形象?

2、阅读文章,整体感知,你觉得这些女性美吗?美在哪里?

模式:有什么之美,在什么地方,如何体现的。

(1)含蓄之美。(不是不表达,而是用另一种方式表达,用一种技巧)。看古装剧,某女子看中一个公子,父亲问“你愿意嫁给他吗”,女人一般会说“女儿的婚姻大事全凭父亲做主”。当一个女人用拳头打你说“你真坏”的时候,你要读懂她们的含蓄。

1低头、总是——爱意中表达不满,又嗔又爱,含蓄深沉。有抱怨,藏在认可与称许中;有不满,隐在理解与支持中。只有一个词能表达——娇嗔。

2有几件衣服,有啥看头——羞涩忸怩之态尽显其中,以借口表达对丈夫的思念。

(为何找借口,怕被男人说落后,觉悟低,觉得难为情。理智上明白不该去,但情感上又想去,最终感性战胜了理性,这就是女人们阿!)

3嘱咐嘱咐我——想和丈夫多说几句话,含蓄表达对丈夫的依恋和爱意。

4望望淀里——其实是望自己的丈夫是否有回来。

(2)真实之美。

家里怎样办?——有血有肉的普通女子,顾全大局但有顾虑,不是高大全(完美人物),但有难得的真实之美。对照阅读(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向前冲吧,牺牲了你,还有我和孩子呢)。

(3)勤劳之美

编成一大片——心灵手巧,勤劳能干。

(4)温柔贤惠体贴之美

1女人抬头笑着说——比较阅读(女人把苇眉子一扔,板着脸说……)

2站起来要去端饭。

3看出脸有些红涨

4鸡叫的时候……女人还是坐在院子里等他——依恋不舍。

(5)坚忍勇敢之美

1鼻子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难处就好了——坚忍勇敢,任劳任怨,勇于承担。(孔子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是说凡事但是度。中和之美,和谐之美。这是中华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所在。)

2一齐翻身跳入水中。

(6)乐观开朗

永久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又说笑起来了。

(7)淡定智慧

1她们摇的小船飞快……往荷花淀里摇

这是一群有血有肉的普通女人形象。既有女性的温柔多情又有坚韧勇敢的性格。友善但绝不软弱,忍让但决不妥协,大气而绝不傲慢,执着但绝不偏激,这就是我们中华的精神在这批女性身上的体现。

3、作者是用什么方式表现本文中的女性形象的?概况说明。

什么方式,怎样表现的,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1)环境描述烘托(意境)和谐之美——以客观环境之美衬托女性之美。

1第一段的环境描述有何作用呢:

转成诗行:(略)

诗化的语言,创设出优美的环境,表现了主人公家乡之秀丽。也侧面烘托出主人公的人性美。(人与环境有两种关系:一是对抗,如高尔基写的《海燕》,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二是融合渗透,讲究天人合一,而这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资料。)在那里,诗情画意的自然美和至真至纯的人性美融合渗透,到达了天人合一的效果。

另一个作用(为何要把环境写的这么美,为何不写枪林弹雨,血肉横飞,上演手撕鬼子的好戏):因为家乡秀丽,家乡有自己的亲人,美的东西更容易激发人们保护自己的家园的情感,儿女情长与誓死捍卫、慷慨赴义之间并不矛盾,二者有融合之美。夫妻感情上升到家国之爱,有国才有家,有了对亲人的情才有了对国家的爱。对家乡有多爱,战争中就有多大的勇气。

2她像坐在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以景色之洁白烘托人物内心之纯之真。

3粉色的荷花箭——映衬女性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也暗示了她们必将走向革命。

4为何有芦苇的意向:古代叫蒹葭,诗经里面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芦花在中国文学中往往象征着感情。而在水生嫂怀里跳动的苇眉子也有着这重含义吧。

(2)语言描述——清新质朴的语言,诗情画意,细腻传神。

1夫妻话别:普通的话语体现了内心的柔情与灵魂的坚毅。

比较阅读,感受语言描述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夫妻话别1:

女:你走,我不拦你,孩子你也带走吧,爹你也带走吧。

男:那咋行呢?

女:那咋不行呢!

男:我这不是去旅游、聚会,要听话。

女:你想到我了吗,你这一走,上有老下有小,我可怎样过呀,我的命好苦呀!(哭)

(抱怨,撂挑子,不懂事理的形象。)

夫妻话别2

女:你走,我不拦你,那咱俩一块走

男:我这是去打鬼子,你一个娘们去干什么,不行。

女:那咋不行,我能够给你做饭洗衣服的。

男:不行,我不同意,队上也不同意呀。

女:呜呜…………不嘛不嘛,不然咱俩离婚。

(依恋但无职责感,不通情理的娇滴滴的女人形象。)

2两个“嗯”——用最简短的语言表达了最厚重的感情。这简短的语言不是敷衍,而是庄重的承诺,是深深的依恋。把一个女子想与丈夫多呆一会的心理描述的淋漓尽致。

3五个女子对话——简短的一句话就能鲜明地表现出五个不同性格的女人。第一个机敏多智,第二个爽朗率真,第三个沉稳谨慎,第四个冒冒失失,第五个羞涩忸怩。为何如此形象的表现,这都是语言的魅力。

(其实这五句话都是借口,为何找借口,因为怕自己的丈夫说自己落后,拖后提。从理智上明白不该去,从感情上却想念丈夫。最终感性战胜了理性,也许,这就是女人吧!不明白这算不算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4阿!仿佛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得——一个字就能显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读“阿”要读出一种不服气的语气。

(3)细节描述

震动,吮了一下——体现心理变化,内心的震动,意外于明天就走,想到丈夫这一走生死难料,也许是生离死别。之后,又巧妙的掩饰了自己内心的波澜,怕丈夫担心,体现深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

(4)倒装句的运用。

怎样了,你?——更能表现关心之急切。

4、利用本课学到的描述人物的方法,写一个片段。题目为“那个卖夹饼的女人”

5、结尾

孙犁说:“我认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所以总是以崇拜的情绪写她们”。在那个残酷的年代里,这些真实的人,朴素的事,诚挚的情与平凡的爱,让我们由衷的温暖。而这天,我们也投过这一群秀丽可爱的女人了解了中国女性之美,了解了蕴含着文中的厚重的中华文化,同时也明白了如何去塑造一群美人的手法。期望我们能永久记住白洋淀秀丽的女儿们,让他们时时给我们勇气,给我们前进的动力。

篇17:荷花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述,理解本文作为“诗体小说”的代表作的特点。

(二)学习本文以传神的对话和生动的细节描述刻画人物的手法。

(三)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学习他们英勇抗日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阅读描述伏击战的段落,具体说明作者是怎样把紧张战斗的情景和日常生活的情趣糅合在一齐的。

分析:激烈的伏击战是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发生的,是在女人们探望丈夫的途中发生的。战斗打响以后,女人们发现“枪声只是向着外面”,“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发现了“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荷花转成人了”这一细节描述生动而逼真,当“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全神贯注瞄着敌人射击时,妻子们却在紧张的战斗中找自己的丈夫,使整个场面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在写战士们欢笑着打捞战利品过程中又有了许多细节描述。作者把打捞战利品和日常生活中的摸鱼糅合到一齐,当水生仿佛带着很大的气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后,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的船上,之后“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一个丢来,一个丢去,渲染了胜利的欢乐气氛,也传达了年轻人之间那种相亲相爱而又略带戏谑的情感。总之,作者把战斗情景与生活细节糅合起来,使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作者是怎样描绘荷花淀优美的景色的?这些环境描述有什么作用?

分析:小说先是对优美的夜景作描述。这段著名的景物描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即环境)、时间,引出了主要人物水生嫂。既写院子里,也写了院子外的淀里: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干净的很,水生嫂身下编成的一大片席,在皎洁的月光下就“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无限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编席的劳动场面诗化了。紧之后小说透过水生嫂的眼睛来写淀上的风光:银白的湖水,笼起的薄雾,新鲜的荷香,粉红的荷花……这幅画面景物描述是清新、明丽的,色调是清净、银白的。作者抓住了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事物,来展现荷花淀的地方风貌,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将读者带进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那里的景是充溢着人物心中情的景,是景情相生的,因而使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小说中还有两处景物描述:一处是几个妇女到马庄探夫未遇,羞红着脸摇船归途中的正午淀上风光,“已经快到了晌午了,万里无云……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没有一只船”暗示了湖面状况的异常,进一步勾画出白洋淀伏击战的典型环境,也为下面到来的激烈战斗蓄势;另一处重要描述是插在妇女们为摆脱鬼子的追赶,把船奋力摇入荷花淀里的时候,“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那里的景物描述暗示了在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战斗,也写出了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克敌制胜的信心。同时对荷花形象传神而充满寓意的描述还暗示着白洋淀妇女成长的前途——粉色的荷花箭成了监视白洋淀的哨兵,昔日的粉妆女人们也将成为保卫家乡的战士。

这些景物描述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是:①为人物带给一个明朗清新的环境,渲染了氛围,起烘托作用;②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增添文章的诗情画意;③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三)课文中对话的作用是什么?

1。小说把对话和叙述有机地结合起来,自然地交待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如写水生夜晚归来时的夫妻对话,点明了淀里斗争形势的变化和水生参军的状况,既补充交代了未经叙述过的情节,又成为下文在荷花淀里伏击敌人的伏笔;写水生嫂在对话中对丈夫流露出的依恋,则是以后她和另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看望丈夫的思想基础;写几个青年妇女划船回家的对话,又引出她们秋季组织起来同敌人并肩战斗的情节。

2。对话传神地表现了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如“夫妻话别”一场的对话:

“这天怎样回来得这么晚?”——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你总是很用心的。”——这是水生嫂得知丈夫晚归的原因和已参军的状况后说的话,话中既带有责怪又有赞扬,水生嫂此时的情绪是极为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去打鬼子,她感到自豪。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样办?”——水生嫂毕竟是个女人,丈夫是要去参军打仗,这一去说不定就是生离死别,而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摆在她面前的担子是多么沉重阿!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经过水生的劝说,水生嫂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为了让丈夫放心,她自觉地承担任务。

总之,“夫妻话别”中的对话,生动地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爱丈夫、爱祖国的农村妇女形象,也刻画出水生这样一位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爱祖国、爱家庭、事事争先的革命战士形象。对亲人的爱和对祖国的爱这两种伟大的感情就这么自然地统一在朴素的语言中了。

又如,伏击战胜利结束,几个妇女在回家路上的对话,表现出她们在战斗中受到教育,不甘落后,想和丈夫比个高低的自尊心理和勇敢、好强的性格。

(四)作者是怎样善用细节描述刻画人物的?

分析:孙犁长于刻画人物形象,尤其是青年女性的形象更是栩栩如生。他效法鲁迅,喜欢用白描手法,如写水生只写了穿着白褂、黑裤,戴一顶大草帽,而水生嫂的外貌我们则一无所知,但人物形象却依然在我们心中活跃起来了,主要在于作者以富于性格化的细节动作尤其是对话,鲜明、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重在刻画人物的心灵美。如写水生嫂月夜下编席,她“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短短两句话,不仅仅活画出人物优美的劳动姿态,矫健的身影,似乎荡漾于人物胸中的青春的活力也依稀可见。当最初听到水生要去参加大部队的消息时,水生嫂的情绪是复杂矛盾的:她的“手指震动了一下”,这个细节描述,细腻而又深刻地暗示出这个消息对水生嫂心灵的震动。接下去关于水生参军问题的对话,能够看出水生嫂内心矛盾是交织在这样两个方面的:一方面是对丈夫的爱和依恋,作者以“你总是很用心的”一语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同时对丈夫走后家中可能出现的“难处”的思考和思忖,战争和**,上有老,下有小,她要一个人承担起家庭和生产的两副重担。但是,这一点并没有让它从水生嫂的口中直接倾诉出来,而是以水生之口出之,不仅仅使

水生嫂思想境界因之得以提高,而且使水生内心世界显得更丰富,一笔并写两面。另一方面,这是革命斗争形势需要,如果让敌人在门口安上据点,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同时丈夫是庄里党的负责人、游击组长,理所当然要走到前头。

正是在这激烈的内心矛盾中,水生嫂作出了自己的抉择——“你走,我不拦你”,表示支持丈夫参加大部队。因为水生嫂毕竟不是那种心胸狭小,只明白恋个人和家庭小天地的旧式妇女,而是在党所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里觉醒成长起来的一代新型妇女的典型,她明白丈夫为什么当兵,为谁打仗。因此,她深明大义,在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刻,毅然决然挑起了家庭和生产两副重担,让丈夫安心去打仗。当水生嘱咐她,“不要让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一句,水生嫂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嗯”、“嗯”流着眼泪答应了他。毋庸多言,谁都能够体会得到这其中人物该蕴含着多么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奔涌着怎样起伏的情感波涛阿!作者以极精炼的笔墨,揭示了人物纯洁、健康、秀丽的精神世界和他们的“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五)本文选材与剪裁特点是什么?

分析:《荷花淀》是一篇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许多这类题材的作品都描述敌我双方的殊死战斗,情节曲折复杂,文中刀光剑影,硝烟弥漫,哀鸿遍野。如《铁道游击队》、《吕梁英雄传》、《地道战》、《地雷战》等。孙犁则另辟蹊径,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抗日战争。他不写敌后抗日游击队怎样和日本鬼子打仗(文中虽涉及打仗,但不是主要的),而是写抗日根据地的一群年轻妇女如何在战争环境里锻炼成长;他不以游击队长水生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而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们作主要人物,透过描述、塑造她们的形象,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英勇抗战的精神;他不刻意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精心选取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场景及事情,作为小说的主要材料。所以在小说中,我们看不到断壁残垣,看不到硝烟烈火,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清风、明月、荷香、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箭……一切都那么清新,明朗,秀丽,构成一种散文式的格调,具有诗歌的意境,既清新脱俗,又含蓄隽永。作者笔下的水生嫂等几位青年妇女,没有什么惊人壮举与豪言壮语,但她们的勤劳质朴,热爱生活,真挚多情,深明大义,同仇敌忾,在一系列“小事”中得到生动真实的表现。在“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

”部分中,妇女们的表现是平凡又不平凡的。作者于此写出了她们的成长,这一切,显示了作者选材与剪裁的功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老师检查预习状况。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述故事情节。

(概述后老师简单的评一下。)

(二)提问:故事情节以什么为线索,按什么顺序安排?

明确: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安排情节。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季——冬天。

(三)提问:小说分三部分,每部分讲些什么主要资料,用简要的话概括出来。

明确:(1)夫妻话别。(2)探夫遇敌。(3)助夫杀敌。

(四)老师提示:这篇小说很有人情味,人物形象也很生动。作者是怎样写的,很值得我们认真分析一下。我们从上面概括的情节能够看出,小说的情节是围绕夫妻之间的关系展开的。先是妻子支持丈夫参军,再就是妻子惦记丈夫要去探访,回来途中遇上敌人,无意中把敌人引入我方的埋伏圈,使伏击得到全胜。人物在这过程中得到刻画,人物在这战斗中成长,人物性格也在情节展开中得到发展,下面我们就人物刻画分析几个问题:

1。小说主要写什么人物?

明确:小说主要写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青年妇女。

篇18:荷花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初步形成小说鉴赏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鉴赏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教学重点:

鉴赏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描写;

教学难点:

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

预习指导法、问题引领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提起战争,我们的脑海便不觉浮现出炮声隆隆,硝烟四起,刀光闪闪,鲜血淋漓的悲壮场面,便不觉联想起那些驰骋疆场,奋勇杀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英雄领袖。然而,这不是战争的全部,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为我们展示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人民战斗生活的另一面,在这里同样不泛紧张的战斗场面,却充满了细腻的情感交流,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这节课,就让我们进入他们的生活,用心去感受他们的真情。(在优雅的音乐声中,伴随教师激情洋溢的导语,将学生带入新课。)

二、初读文章,检查预习:

1、字音字形

掂(diàn)记吆喝(he)穿唆掠(luè)水面膝(qī)盖

窜(cuàn)进横(hèng)样子吮(shǔn)手隐蔽嘱咐荷花淀(diàn)凫(fú)水噘(juē)嘴围缫(jiǎo)扑楞(lèng)楞

2、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与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齐名。

3、梳理结构(自拟小标题)(根据小说情节的基本要素)

课前,相信每位同学都预习了课文,了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小说基本故事情节,接下来,让我先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效果。(先电脑展示问题,两位学生回答完后,再展示参考答案,以便让每位同学都有独立思考的机会。)

(一)夫妻话别(开端)(二)探夫遇敌(发展)(三)助夫杀敌(高潮中结局)

三、再读文章,鉴赏人物

小说中的人物是多种塑造人物方法的综合体。对于本文来说主要是用了哪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学生:语言)

(一)夫妻话别

请同桌两人分角色读,从“女人抬头笑着问”读到“女人留着眼泪答应了他。”

思考:读完这段对话你对水生和水生嫂的印象如何?你认为这些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反映出水生与水生嫂怎样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找一句你认为最简洁,最传神,最动人的话,来给大家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

语言描写: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问这句话是由于水生嫂看出水生笑得不像平常,反映出她的聪慧。

(师:那我能不能把“怎么了”后的逗号改成句号?

明确:不好,用逗号更能反映出急切、体贴的心情;句号显得有点冷冰冰的。在让学生读出这种不同,传达出急切和冷淡两种态度。其他学生评价。)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学生推荐学生读这一句话,突出“积极”,带着赞扬与嗔怪的感情。其他学生评价。)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基本思想。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对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动作描写:

“站起来要去端饭。”——关心丈夫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对丈夫要去参军吃惊的神情

“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不舍,坚强,勇于承担家庭

外貌描写:

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没有特征化描写,一副普通年轻人的打扮,淡化的人物。

神态描写:

“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水生嫂心细,善于观察,关心丈夫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对丈夫即将离去的依依不舍,但又表现出坚强的一面,深明大义。

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善良、温柔体贴、深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过渡)也许,我们用这些词语还不足以形容水生嫂。因为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一颗朴素的爱国心,一份深厚的爱乡情;却把自己的丈夫送上了生死难料的前线,这一切水生嫂做到了,荷花淀的其他妇女们也做到了。在那个年代,千千万万个解放区妇女都是这样做的。正像孙犁自己说的:“《荷花淀》所写的,就是这一时代,我的家乡,家家户户的平常故事。”可是,丈夫们上了前线,到底也带走了女人们的心。这不,“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商量什么呢?

生齐答:探望丈夫。

(二)探夫遇敌

1、推荐五位女同学来读。我们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五位女人唱的是哪一台戏?(生朗读)

2、请男生做做导演评议一下?她们读的怎么样?你满意吗?为什么?

3、逐句分析:战争中的女人是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第一句,先说探望的可能性,又表明自己不拖尾巴的立场,再找借口,显得很精明乖巧。

第二句“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表现出该女人直爽开朗的特点。

第三句是水生嫂说的,她说出了一个事实,表现出一种顾虑,是稳重谨慎的性格。

第四句是“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莽撞,性急侥幸

第五句是在说假话,说不想去其实很想去,说没看头其实大有看头,说明她言不由衷,很怕难为情。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个羞涩忸怩而又十分可爱的形象。

小结:看来,出色的朗读是建立在准确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看出,这些人物语言非常个性化,或乖巧或爽快或稳重或羞涩,跃然纸上。那么,她们的语言中有没有透露出共同的心理?

明确:都表现出对丈夫想念牵挂,情愿冒着危险去看望丈夫。

四、品味环境,合作探究

这个故事题目《荷花淀》,孙犁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荷花淀的故事,这篇小说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这个故事发生荷花淀的故事?那些地方能够题材显出浓郁的地方色彩?这是不是又是构成孙犁先生诗化的风格呢?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那美丽坦荡的荷花淀,那里的荷花荷叶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学生找出描写荷花淀环境的部分并诵读,分小组讨论作用)

1、第一部分第一层,描绘的是白洋淀夜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夜景美:月光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

生活美:勤劳的双手,熟练的技艺,富饶的出产。情景相生

人情美:热爱劳动,热爱亲人。

特别是两个充满想象的贴切的比喻,把劳动的场面诗化了(“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景物牵动着情思──天这么晚了,丈夫还没回家。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这段景物描写有如下作用:(学生讨论)

第一,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它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

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能容忍外国强盗来侵犯?水生嫂正出于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热爱,才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毅然送夫参军,毅然组织队伍,参加战斗。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和谐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2、第二部分第二层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几个女人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失望,有点伤心,这种辽阔而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使她们受到感染,增强排遣忧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欢笑起来──以景写人,情景相生。

3、妇女们急中生智,把船摇进荷花淀,又对淀上风光作了十分精彩的描写(第二部分第三层):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第61段。

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了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对照下文荷叶下认出她们丈夫的情景,更会惊叹小说构思的巧妙和布局的精当。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

小结:概括起来说,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五、总结:

《荷花淀》隽永如诗,清新如画,虽不着一个“爱”字,却将水乡儿女的民族大义与夫妻间的浓情蜜意,融进在凝练精妙的细节描写之中,实为一曲洋溢着激情,饱蘸着至爱的英雄之歌。在孙犁先生去世后,曾经有这样的评价:二十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浪漫主义作家,离开了我们;一个性格清淡如水的人,一个文字清丽如水的人,走完了一生,完成了他诗化的一生,但是他的作品却像那荷花发出的芳香般愈久愈浓。

情节不离奇、不曲折——淡化

人物无姓名、无肖像——虚化

写作视角独特,意境诗化纯美

六、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体味战争小说的视角与《荷花淀》的区别。

篇19:荷花淀教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孙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

二、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三、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教时。

二、精选文段进行诵读、分角色表演,感受其语言轻柔、清丽的风格和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

三、着重让学生改写夫妻对话、分析水生嫂和祥林嫂不同的人生命运产生的原因。

四、利用多媒体音像带,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写出故事梗概。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解题;讲析景物描写和情节结构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孙犁自己还说“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三、分析景物描写特色:

1、提问:这篇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美感印象是那一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的荷花荷叶组成的美丽坦荡的荷花淀。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2、提问:作者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呢?

让学生找出描写段落:

明确:首先,描写月色下的水乡景色。第1段和第3段。

第1段开头3句点明了时间、空间和劳动对象,语言简练、动听、优美,不仅写了环境,还反衬出环境的主人的勤快利落。

第3段通过水生嫂眼光的引示,展示了院内院外的基本色调:洁白、银白、透明。水生嫂身子下面编成了一大片席,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①。描写了芦苇、荷花,这与后文的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有密切关系。②。正因为白洋淀如此美丽可爱,所以人民热爱她,决不容许日寇来侵犯。这都为以后小说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其次,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第61段。

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严阵以待,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出在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里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概括起来说,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四、分析情节结构:

提问:作者淡化了传统的小说模式,以抒情见长,不以情节取胜,他精选三个生活片断来抒写对水生嫂等一群青年妇女的赞美之情。请快速概括这三个生活片段的内容。

夫妻话别探夫遇险助夫杀敌

五、布置作业:

文中对话描写的特点。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性格,归结主题。

教学步骤:

一、分析人物形象:

1、分角色朗读6――30段

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体会人物对话所包含的细腻复杂的感情。

问:“今天回来得这么晚”,这句话对描写人物、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它承应上文:“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很晚丈夫才回来”。还表现了水生嫂久候亲人心焦的心理。同时又暗写了水生以工作为重的品质。这句话又可说是情节的开端,说明“今天”非同往常,回来得晚是事出有因。

问:水生嫂既然十分关心水生,为什么不直接问明情况,却问“他们几个呢”?

明:水生没有说明晚归的原因,只是说吃过饭了。但是,他异常的神情(脸上红胀,说话气喘),水生嫂很快就察觉到了。她并没有直接追问,因为她知道水生是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有些事是不便细问的。于是,她机敏地转换话题,问“他们几个呢?”水生回答她:“还在区上。”水生露出了一点口风之后,又把话语岔开,反问她:“爹哩?”、“小华哩?”这样写,一方面交代了水生家的其他成员以及水生对他们的关心,另一方面写出了水生对参军一事欲言又止,不愿立即让妻子知道的心理。

问:“怎么了,你?”这是什么句式,水生为什么会这样说?

明: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式。由于水生笑得不平常,水生嫂猜不透,一下子迸出这短促的问句,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她急于要知道底细。表现了中国女性传统的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

再看另外的对话:女人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嘱咐嘱咐我吧”。行动:女人“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是新单衣、新毛巾、新鞋子,这种“送郎上战场”的言行,证明水生嫂并非一心当好妻子,她知道自己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国人。

这样就可以解释水生嫂丰富的内心世界了。她爱丈夫,爱家乡,爱祖国。丈夫参军看似使她陷入了优先爱丈夫还是优先爱祖国的矛盾,也许她真的为此困惑过,但是,很快她就明白这并不矛盾。她必须爱一个“值得”爱的丈夫,而爱不爱家乡和祖国是衡量他“值得”爱与否的主要指标。如果丈夫为了他临阵退缩,她会因失望最终失去丈夫,相反,丈夫“总是积极”的决定才赢得她的敬重和爱慕。所以,她愈是有个心爱的丈夫,就愈是会支持他报国杀敌。

为了更好地认识水生嫂的柔情似水的性格特征,可指导学生做改写练习,有意改变水生嫂的性格特征,不歪曲人物,写一段临别对话。

2、几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也写得个性鲜明,生动有趣,分别展示了她们怎样不同的个性呢?

明:“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建议让学生仿写改写这段对话,如添加一个人的对话,使之与前文一致,或者改写这几个人的对话,改变他们的性格特征。

二、归结主题:

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能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孙犁就是这样用他独特的笔法,构建了一副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表达了他对美丽的中华河山、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

《荷花淀》知识要点

一、结构

《荷花淀》以丈夫参军打仗为线索,精心组织了“送夫”“寻夫”“奇遇”“学夫”等情节。作者以空行为标志,把它们分成了三大段。作为“诗体小说”,每一部分又被安排成三层,呈现出诗歌艺术所追求的“建筑美”。

第一部分:水生参军,夫妻话别。(开端)

1、月夜编席(1─4自然段)

2、夫妻话别(5─29自然段)

3、水生离家(30─31自然段)

第二部分:探望丈夫,归途遇敌。(发展)

1、探望丈夫(32─38自然段)

2、扑空归来(39─47自然段)

3、淀上遇险(48─61自然段)

第三部分:伏击歼敌,战斗中成长(高潮、结局、尾声)

1、伏击歼敌(62─65自然段)

2、意外相见(66─84自然段)

3、组织起来(85自然段)

二、水生嫂等几个青年劳动妇女的形象的分析:

本文选材新颖,没有集中、细致地写水生等七个青年参军和第一次参加战斗的情景,而是着重写水生嫂等迅速成长的过程。

水生嫂等具有勤劳、勇敢、质朴的品质,但也具有一般家庭妇女的特点。她们守着自己的家庭,憧憬着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不要离开。当大敌当前,国难当前头时却能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爱统一起来,积极支持丈夫参军,参加抗日战争。在经历了荷花淀的伏击战之后,她们受到了教育、鼓舞,她们认为:凡是男人能做到的,妇女也能做到。当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时,她们更不甘示弱,商量着回去成立队伍,参加战斗。这种抗击敌人的侵略,保卫祖国、保卫家园的热望所激发的向上的要求,在斗争中对自己力量的坚信和具有的雄心壮志,是她们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的思想基础,展示了她们美好的精神境界,表现出她们高尚的情操,同时揭示她们迅速成长的根本原因。

结尾,形象说明她们热望参加战斗的愿望得到了实现,充分显示了劳动妇女的战斗力量和作用使她们性格更完整、突出,合乎情理的发展和结尾,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主题:表明了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地迅速发展壮大,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威力,展示出抗日战争的胜利前景,使作品充满鼓舞人心的力量。

三、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通过写景表现人物的感情,充满诗情画意。

第一部分第一层,是一幅白洋淀夜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夜景美:月光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

生活美:勤劳的双手,熟练的技艺,富饶的出产情景相生

人情美:热爱劳动,热爱亲人

特别是两个充满想象的贴切的比喻,把劳动的场面诗化了(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景物牵动着情思──天这么晚了,丈夫还没回家。

这一景物为后面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因为水生嫂正出于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热爱,才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毅然送夫参军,毅然组织队伍,参加战斗。

第二部分第二层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几个女人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失望,有点伤心,这种辽阔而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使她们受到感染,增强排遣忧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欢笑起来──以景写人,情景相生。

妇女们急中生智,把船摇进荷花淀,又对淀上风光作了十分精彩的描写(第二部分第三层):

作者驰骋想象,几笔勾画,把景物写得逼真、传神、充满寓意。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着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写出了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制胜的信念,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对照下文荷叶下认出她们丈夫的情景,更会惊叹小说构思的巧妙和布局的精当。

四、生动的细节描写

把紧张的战斗情景和日常生活的细节揉合起来,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

如: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发生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发生在妇女们探望丈夫的归途中,这种战争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当战斗打响以后,几个妇女“渐渐听清楚枪声是向着外面,她们才趴着船帮露出头来”寻找自己的丈夫。这一细节描写十分生动,丈夫在瞄准敌人射击,没看妻子一眼(聚精会神),妻子却在紧张战斗中寻找自己的丈夫(也是聚精会神),为下文议论战士们“横样子”伏笔。这个细节,使紧张战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重写奇袭、巧遇,是故事的高潮。

打捞战利品,也有许多细节描写。

如:“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的拿手戏。”这里,把打捞战利品和日常生活摸鱼揉合在一起。又如,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船上”,几个青年妇女又把掉在水里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这一丢过去,又丢过来,渲染了胜利后的欢乐气氛,表现出了夫妻之间相亲相爱,相互戏谑的情感。

五、简洁而传神的对话

很好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发展了故事情节。

水生和妻子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微妙心理活动和人物的精神面貌)“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他们几个呢?”──侧面打听

“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流露出她的温情和忧虑,表明了她对丈夫的关心、体贴,也表现了她细心、稳重的性格。

当她得知淀里的斗争形势变了,丈夫报名参军后,她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一句包含着复杂的思想感情,本来“你总是”这种口气多半用于责难,可这里却用于对丈夫的称赞,写出了她对丈夫的依依不舍,也写出了她识大局、明大义,积极支持丈夫参军的崇高品格。

从水生嫂的言语中流露出依恋丈夫的感情,为下文伏击埋下一笔,是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看望丈夫的思想基础。

几个妇女商量去马庄探望丈夫的一段对话可以看出:

巧:来得不巧,巧遇敌人,巧逢亲人,无巧不成书。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这段对话,把她们羞涩和想去探望丈夫的急切心情表现出来了。“哪里就碰得那么巧,”反映出侥幸心理,促成她们归途遇敌,躲进荷花淀,无意把敌人引进埋伏圈,为歼灭敌人创造了条件,这段对话对情节发展起作用

《荷花淀》教学反思

语文课该怎么上,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以前都是“填鸭式”、“满堂灌”,一节课下来,老师讲了不少,但学生却没掌握多少知识,尤其是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新课标认为,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在课堂上主要的作用是“导”。基于新课标的要求,我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始终遵循和贯彻“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不仅学习到课本上的知识,还对人性美有了自己的独特理解。思考这节课从准备到具体实施的过程,我发现了一些在教学观念和行为策略上的不足,也领悟到很多的教学技能,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前准备

在课前备课时我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了综合分析:

1、明确教学目标:

只有明确了文本的目标,我们在备课和上课时才会有针对性,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就是引导学生鉴赏环境描写和分析人物性格,进而完成对主题的挖掘。为了在45分钟完成这一目标,我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采取合作探究讨论法,通过分析小说三要素来品味作品清新质朴、秀雅隽永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分析水生嫂勤劳善良、温柔体贴的性格,把握战火硝烟中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

2、考虑学生实际

《荷花淀》这一课安排在了必修二中,学习本文时学生进入高中已经半个多学期了,经过着半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适应了高中生活,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但是还缺少一定的自学和阅读能力,考虑到这些,我提前布置预习工作,解决了每节课要为学生讲解生字、新词以及阅读课文的浪费教学时间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尽快的融入课文。

3、精心设计导入

作为一部战争小说,《荷花淀》的意境是优美的,语言是诗化的,与传统战争文学血雨腥风的场面大相径庭。为了体现这一特点,我以战争来导入,上网搜寻了许多战争场景的图片,放在导入中,形成对比,加深了学生对“诗化”的理解,同时搜取了许多荷花淀的优美图片,帮助学生融入到美丽的荷花、荷叶场景中去,获得了感官上的多重享受。

4、听取前辈指导

为了上好这一节课,我精心查阅资料,多次修改,认真听取指导老师的建议和同组的老师的宝贵意见,共同商讨教学重点、难点。

二、教学实践

1,预设问题

为了把学生导入到预设情境中,很好的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老师往往要设计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效果。本文中主要预设了这样几个问题:站在水生嫂的角度为文本拟订标题;通过阅读体验环境描写的优美;美丽的家乡遭到外族入侵,主人公是怎样做的。通过这三个问题就将情节、环境和人物三要素串到了一起,把学生导入到了我们的预设情境中。

2,思考时间

有了问题之后,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但往往是老师怕课上完不成教学任务,给学生留的时间不充分,甚至不够,说是四分钟,过上两三分钟就开始提问,这样学生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更不能有条理的将问题回答好,老师再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修改或者否定,就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以后可能就不敢主动起来回答问题了。在这一点上我吸取了以前的教训,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再加上学生课前预习的好,所以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学生都能够回答的很好。

3,小说教学

情节、环境和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所以学习小说时要牢牢抓住这三点。但情节并不是小说的重点,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小说是用来写人的,写人的命运和遭际,写人的心理和情感,写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所以人物性格的分析才是小说的重点。《荷花淀》在塑造人物方面,重点写了水生夫妇月夜话别,他们既没有豪言壮语,也不存在悲痛伤感,从那简短传神的对话和精练含蓄的细节里渗透出诗意。在这里我设置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揣摩语言,通过语言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它还写了五个妇女在水生家里相约探夫,五个妇女五句话,或乖巧、或直率、或老实、或急躁、或爽快,个性鲜明,惹人喜爱,给小说注入了欢快活泼的气氛。学生对语言生活化和形象化表现出极大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融洽。

三、课后反思

1、课堂气氛

本节课由于有许多老师听课,学生显得有些紧张,我的表现也比平时紧张,没有针对问题及时调整策略,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堂整体显得有些沉闷。

2、教师语言

在一些环节上语言罗嗦,很想把问题讲明白,害怕学生听不懂,但却是越讲越不明白,在这一点上以后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

3、教学设计

开始在设计人物分析这一环节时,我设计的是先讲水生嫂,再讲五个女人的对话,但在课堂上学生却先说出了五个女人的对话,我就及时调整思路,分析了五个女人的性格后,问:“在这些人物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又把问题引向了水生嫂。课下我思考这一环节,发现这样做比我设计的要好的多。学生感兴趣的往往是那些更能贴近生活的对话或描写,这也给了我一个启发,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在这一方面下工夫,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课堂的突破口。

4、教学行为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授之以渔”的过程,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不是传授多少知识。如果学生掌握了方法,那么他是不会学不到知识的。我想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年轻教师深思的。

下载荷花淀教案(精选19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荷花淀教案(精选19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荷花淀教案

     建议一 采用指导阅读法,活动教学法 * 教学过程建议 1.本文情节简单,结构明晰,写作视角独特,意境诗化纯美。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本文的教学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点拨设疑与学生讨论相......

    荷花淀教案

    荷 花 淀 高一语文 苏曙光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及心理的作用,进而领会小说质朴简明却又内涵丰富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文学欣赏和写作能力。 二、感受......

    荷花淀教案

    荷 花 淀 孙犁 【教学目标】 1.了解孙犁与荷花淀派的创作风格。 2.掌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想象和联想鉴赏文学作品。 3. 体会小说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推动......

    《荷花淀》教案

    第一课时 2.把握小说情节 (1)根据预习完成下表(用多媒体显示)。(课前预习初步感知)段落1~45~2930~3132~3839~47标题编席待夫与夫话别送别亲人马庄探夫探夫不遇段落48~6061~7475~8384标题与......

    荷花淀 教案

    荷花淀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文章写作背景及作家相关知识 2、能够在朗读中,理清文章故事情节 3、能在人物对话中,分析水生嫂等人的人物形象 4、能把把握文章的精彩环境描......

    《荷花淀》教案

    一、《荷花淀》教学实录 (根据教学录音、笔记整理) 时 间:2007年4月18日(星期三)上午第二节 地 点:芜湖工业学校 授课班级:芜湖工业学校06级对口升学班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明确小说情......

    《荷花淀》教案

    《荷花淀》教案 教学目标 1. 鉴赏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初步形成小说鉴赏的能力 2. 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教......

    荷花淀教案

    荷花淀教案 一、 教学目的: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思想的写法。2、整体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通过人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