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 教案

时间:2019-05-11 21:1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渔夫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渔夫 教案》。

第一篇:渔夫 教案

《渔夫》教案

一、导入

作家余秋雨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司马迁和屈原,那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报任安书》,了解到司马迁在遭受腐刑之后隐忍苟活,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坚持不懈的高尚品格。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另一位大家——屈原的内心世界,探求一下他的不朽人生。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屈原的《渔夫》,首先,注意,父字的读音,这是个通假字,通“甫”,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二、作者与背景

下面,在我们讲解课文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一些相关知识,首先是作者屈原,屈原,名平,字原,他是战国末期楚国的诗人和政治家,他的作品我们学过的有《离骚》,《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其他的作品有《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等。屈原年轻的时候很受楚怀王的信任,但是后来遭受奸臣的迫害,所以被贬流放,最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被评为“四大文化名人”,受到联合国和世界人民的纪念。

民间农历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相传是为了纪念屈原。

三、《楚辞》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楚辞》,楚辞,是指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本意是指楚地歌辞,是中原文化和楚地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起源于民间的口头创作,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工修改,到了战国屈原的时候,作为一种新体诗,正式由文人创作定型。

西汉末的时候,刘向辑录了屈原,宋玉以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编成了一本书,书名即是《楚辞》,所以《楚辞》又可以称为以屈原为首的一群作家的诗歌总集的名称。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也称为“骚”或者是“骚体”。《楚辞》的出现,标志着先秦诗歌发展的新高峰,是继《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以六字句或者五字句为基本句式,并且大量使用兮字变换节奏,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比如说,它采用楚地方言和音调,描写楚地的风情和景物,吸收了楚地的神话传说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我国古代文学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的典范。后人将《诗经》和《楚辞》称为“风”、“骚”,分别代表了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四、课文讲解

那屈原是一位很有理想的政治家,性格正直,充满自信,对人生和社会都有着美好的看法,并且一直为他的理想而奋斗。但是在他奋斗的过程中,遭到了挫折和失败,《渔夫》这篇文章即产生于这样的背景下,表现出了屈原内心的矛盾以及他最终的选择。

那下面我们来看课文,前面已经喊大家预习过了,现在我们把需要注意的字音一起来朗读一遍。

憔悴

歠醨

鼓枻

餔食

濯纓

三闾

汶汶

枯槁

看第一小节,屈原既放——既:已经

放:被放逐

被动句 游于江潭——状语后置句

于江潭游

行吟泽畔——畔:岸边

省略句 省掉介词“于” 古今异义词:颜色

形容

枯槁(gǎo)

艾蒿(hào)竹篙(gāo)与——通假字,通“欤”,句末语气词

是以见放——是以:因此

见:被

被动句

第一段的意思我们已经了解了,下面我请个同学来概括一下,第一段的主要讲了些什么,概括一下这段的意思。

交代屈原被放逐的原因,用课文原句回答,同时也指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那么此时的屈原,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

第二小节

圣人不凝滞于物——圣人:聪明豁达的人

于:被

凝滞 高举(古今异义词)

自令放为——令:使

被动句

第二小节主要是渔夫针对屈原被放逐的原因,提出了他的方法,用了三个反问句来告诉屈原应该寻找合适的自我保护之路。

下面我们来看第三小节,看看屈原他是怎么回答的。吾闻之—— 之:指代后面的两句话

沐:洗头

浴 :洗身

今意 沐浴连用表示洗澡

安能以身之察察——安:怎么

以:把,让

察察:皎洁的样子

定语后置句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受物之汶汶者乎:汶汶 :玷辱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皓皓之白——皓皓:洁净的样子

白:形容词做名词,纯白之质

冠(guān:帽子或是形状像帽子或是在顶上的东西

如冠冕

冠心病 冠状动脉

guàn四声 把帽子戴在头上或者是第一

如冠军

冠礼)

这一段主要是屈原的回答,对于前面一段渔夫提出的方法,屈原也表明了自己的节操,用了两个比喻句来表明自己洁身自好,是容不得一丝污浊的。又出现了两个反问句,那这两个反问句起强调作用,表示自己坚决不会同流合污。

最后,我们来看第四段 乃歌曰——乃:于是 可以(古今异义词):可以用来|许可,应允 遂去,不复与言——省略句,省去主语和宾语

这一段是故事的结局,讲得是渔夫劝说无效,最后驾船离去,同时也再一次印证了屈原是精神品质,表明了他坚决不同流合污的决心。

下面来归纳一下课文中几个虚词的意思,首先是“之”,然后是“与”

五、问题探讨 我们刚才已经把这篇课文的意思讲解了,那么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这篇课文可以说是通篇都处于一种对话的状态下,从第一小节的渔夫遇见屈原开始到最后一小节的渔夫离开,那么我们来思考一下,这是采用的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对话体)那么我们如何理解文章中出现的这两个人物形象,或者换一种说话,也就是说屈原和渔夫,他们的性格特征和立身处世的原则分别是什么,思考几分钟。

对比

屈原

————

渔夫

坚持理想

衬托

明哲保身——(渔夫的思想与老庄的洁身自好

特立独行

执着决绝

六、作业布置

完成学案后练习

知天达命——思想类似,均为追求精 与世推移——神至上,强调“全性保 恬淡安然——真)

第二篇:《渔夫的故事》教案

32.《渔夫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通过文本中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体会渔夫与魔鬼不同的人物形象。明白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

教学重点:

1.从课文中相关语句体会魔鬼的凶恶、狡猾和渔夫的智慧。

2.能够总结出智慧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中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体会渔夫与魔鬼不同的人物形象。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在上新课之前,我先向同学们介绍一本书——《一千零一夜》(出示),它是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也叫《天方夜谭》。它是由264个小故事组成的,都是关于正义、智慧战胜邪恶的故事。比如我们所熟悉的《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辛巴达航海记》、《阿拉丁神灯》等。而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也是其中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二、预习反馈

过渡: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相信对于课文的生字新词和内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1.出示词语

撒网塞满黄铜胆瓶锡封桅杆所罗门

笑逐颜开披头散发无恶不作恩将仇报倒霉智慧起誓规矩

(1)“撒网塞满”,请学生试读,相机正音并指导辨析多音字

(2)“黄铜胆瓶”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该容器

(3)“锡封”,请学生试读并说意思

(4)“桅杆”请学生试读,说意思

(5)“所罗门”,请学生说理解

(6)“笑逐颜开、披头散发、无恶不作、恩将仇报、倒霉、智慧、起誓、规矩”,指名

读,相机正音

(7)齐读词语

2.故事中涉及到了两个人物——渔夫和魔鬼,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谁能简单说说这个故事的内容?(渔夫撒网捕鱼时,捞到了一个黄铜胆瓶,揭开锡封后放出了一个魔鬼,魔鬼恩将仇报要杀死渔夫,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

3.故事中的渔夫和魔鬼都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请分别用一个恰当的词来说说。(相机板书)

三、深入文本,体会人物形象

1.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渔夫的聪明和魔鬼的凶恶,请分别用“——”和“﹏”划出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出示)

2.反馈交流(预设)

(1)魔鬼头像堡垒,手像铁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牙齿像白石块,鼻孔像喇叭,眼睛像灯笼,样子非常凶恶。

①这段文字是从魔鬼哪方面进行了描写?(外貌)

②对这段描写你有什么想法?(外貌描写可以表现出魔鬼凶恶的样子)

③这段文字中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排比、比喻、夸张,将魔鬼凶恶的形象具体生动的表现出来)

④自己边读边想象魔鬼凶恶的样子,可以适当的加进动作或表情。

⑤指名用朗读表现出魔鬼的凶恶。

过渡:除了这一处,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魔鬼的凶恶?

(2)一听所罗门早死了,魔鬼立刻凶恶地说:“渔夫啊,准备死吧!你选择怎样死吧,我立刻就要把你杀掉!”

①说说你对这段话是怎么想的?从“立刻”可以看出魔鬼凶恶狡猾的本性,本来因为惧怕所罗门而求饶,可听说所罗门死了,就立刻凶相毕露。

②能模仿魔鬼的样子把他说的话“凶恶”的表现出来吗?

③文中能体现魔鬼凶恶的语言还有很多,主要集中在哪些段落?(7—15段)

④下面就请同桌两人分角色来读读魔鬼与渔夫的对话,只读对话,注意要突出魔鬼的凶恶。

⑤分角色展示读。

过渡:面对凶恶的魔鬼,渔夫表现的很有智慧,哪里看出来了?

(3)这时候渔夫想道:“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 ①此刻,渔夫的想法说明了什么?(渔夫已经从害怕中镇定下来,他在考虑用智慧勇敢地战胜强大的对手)

②哪里看出来的?(“一定”这一词中也突出了他的自信,所以才有下面与魔鬼充满智慧的对话。)

过渡:还有能体现出渔夫聪明的地方吗?

(4)“你不是住在这个胆瓶里吗?照道理说,这个胆瓶既容不下你一只手,更容不下你一条腿,怎么容得下你这样庞大的整个身体呀?”“我没有亲眼看见,绝对不能相信。”

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设圈套,使魔鬼重新被封印)

3.仔细观察大家找出的这些的句子,它们都使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外貌、心理、语言,更能体现出人物的特点)

你能尝试用恰当的描写方法体现出人物形象吗?(出示)

a.白雪公主非常美丽,她„„

b.可怜的老人行乞到他面前,他„„

c.因为考试作弊,考卷被老师没收后,他„„

请任选一题,用恰当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体现出人物形象。

反馈练习

四、揭示道理

1.刚刚我们从相关语句的描写中了解到渔夫和魔鬼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那么,面对如此强大和凶恶的魔鬼,力量与其相差悬殊的渔夫不但没被杀死,反而把魔鬼重新封印,原因是什么?(智慧、聪明、冷静)

2.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不可战胜的)

五、布置作业

1.阅读了中国一个类似的寓言故事——《东郭先生和狼》

2.完成《学案》相关的练习。

板书设计:

渔夫的故事

魔鬼: 凶恶外貌 语言 心理

渔夫: 聪明(排比 夸张 比喻)

第三篇:《渔夫的故事》教案的

《渔夫的故事》教案的

1.给文段标上序号,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读故事。

2.了解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

2.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1.了解《一千零一夜》及民间故事情节曲折的特点。

2.掌握从人物语言、外貌、心理描写等方面塑造人物的方法。

3.学习渔夫勇敢、智慧的个性,培养敢于同恶势力做斗争的经验。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语气来。

2.体会人物的语言、外貌、心理描写的作用。

同学们,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个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嫉妒,因王后行为不端,将其杀死,此后每日娶一少女,翌日清晨即杀掉,以示报复。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用讲述故事方法吸引国王,每夜讲到最精彩处,天刚好亮了,使国王不忍杀她,允许她下一夜继续讲。她的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动,与她白首偕老。这就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的由来,又名《天方夜谭》,它包括了寓言、童话、冒险故事、名人轶事等,主要反映中古时代阿拉伯和亚洲一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风土人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其中的一篇《渔夫的故事》。

朗读辅导:探讨渔夫“喜悦惊奇——胆怯害怕——机智沉着——坚定勇敢”和魔鬼“恐怖胆怯——忘恩负义——得意忘形——反悔说谎”的情绪变化,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读出众多“?”“!”的语气。

渔夫的“简单些。”——胆怯、急切的语气。

魔鬼的“问吧,说简短些。”——不耐烦的语气。

1.复述渔夫的故事。

2.探究情节结构曲折的特点:

开端:捕鱼捞瓶,好奇开瓶。

发展:放魔出瓶,生死较量。

高潮:诱魔入瓶,斗智斗勇。

结局:扔瓶入海,战胜魔鬼。

设计意图:一是训练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复述故事的能力。二是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训练学生总结归纳、简要概括语言文字的能力。

“从前有一个老渔夫,靠打鱼谋生,供养一家五口。他每天照例只打四网。”“渔夫一见,喜笑颜开。”——贫穷、善良。

“渔夫对着这么可怕的魔鬼,愣着不知如何是好。”——意外、慌张、胆怯、不知所措。

“所罗门已经死了一千八百年了。你是怎么钻到这个瓶子里的呢?”——诚实、善良。

似的头颅,似的手臂,似的腿杆,似的大嘴,似的牙齿,似的鼻孔,似的眼睛,奇形怪状,非常丑陋凶恶。

让学生勾勒魔鬼的形象,体会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魔鬼的凶恶面目的作用。

同时强化记忆排比句的顺序:头→手→腿→嘴→牙→鼻→眼。

魔鬼杀掉渔夫的原因讲得貌似有理,如果前三个世纪有人救了他,魔鬼会兑现他的承诺吗?——不会,因为魔鬼的凶残邪恶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正因为你救了我,我才要杀你啊!”——凶残狡猾,恩将仇报。

“你这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胜过你的妖气。”——对渔夫的心理描写,体现了渔夫机智的一面,人一定能战胜邪恶。

“这时候,魔鬼摇身一变,变成一团青烟,慢慢地钻进胆瓶。”“渔夫,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的。”——体现了魔鬼的愚蠢、卑鄙的性格特点。

“我没有亲眼看见,绝对不能相信。”“渔夫等青烟全进了胆瓶,就迅速拾起盖印的锡封,把瓶口封上。”“下流无耻的魔鬼,你这是骗鬼!”“我要把你扔到海里……这一回我非叫你在海里待一辈子不可。……我还要……叫所有的人……立刻……让你永远……直到……”——体现了渔夫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嫉恶如仇,正义压倒了邪恶。

课文题目改为《渔夫和魔鬼》好不好?——引导学生从文章的主人公角度去思考,并且文章是从渔夫的活动展开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功力,并朗读巩固。

任选一题,续写渔夫的故事:

1.《渔夫回家》。

2.《魔鬼向善》。

渔yú夫 锡xī封 撬qiào起 魔mó鬼 耸sǒnɡ 桅wéi 吻wěn

啰唆suō 弥mí漫 丑陋lu 宝藏zànɡ 塞sāi满 披头散sàn发

【渔夫】打鱼的人。

【恩将仇报】用仇恨报答恩惠。

【喜笑颜开】心情愉快,满脸笑容。

【无恶不作】没有哪样坏事不干,形容人极坏。

【下流无耻】卑鄙龌龊wchu,不知羞耻。

【弥漫】充满;布满。

【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雄伟。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宝藏】储藏的珍宝或财富,也指矿产。

【啰唆】繁复。也作啰嗦。

【口吻】说话时的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口气。

一个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一个无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

请同学们课下收集、阅读《一千零一夜》。

1.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是能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揣摩语言是教

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点,读出不同句子里众多的“?”“!”的语气,使对话有声有色。在课本剧表演中,曲折的情节和人物鲜明的对话更能激起学生观与赏的兴趣,愉悦中完成了教学任务。拓展写作训练了学生的想象与联想,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使现实与幻想结合起来。这是本课所得。

2.故事中的大善大恶往往是贴了标签的,学生容易总结和归类。现实生活中的小善小恶容易忽视,或识不透伪善,能熟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而做行却不以为然,同恶势力做斗争的胆略和经验还不足。这是课中应该联系实际所加强的品行善恶的教育。

第四篇:渔夫的故事教案

《渔夫的故事》教案

黄晓慧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读“规矩”、“笑逐颜开”、“披头散发”、“倒霉”、“恩将仇报”、“起誓”、“下流无耻”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把握渔夫和魔鬼的矛盾发展转化过程。理清文章脉络,根据板书简要地复述课文内容。【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一千零一夜》、《东郭先生和狼》的阅读材料、ppt。【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面对宙斯最严厉的惩罚,普罗米修斯没有害怕和屈服,他的勇敢和献身精神真让我们感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渔夫的故事》,是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她又被称《天方夜谭》,被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创造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它有两百六十四个小故事组成,我们熟悉的《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阿拉丁神灯》都是出自于这本故事集,希望同学们课下有机会去读读这本书。

下面我们默读课文去看看渔夫和魔鬼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检测:

1、课文读完了,相信词语你们也一定都掌握了!下面自由读这些词语!老师想检测一下你们到底会不会读这些句子?(开火车读)(齐读两遍)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那你们会用吗?把这些词语放在句子中有感情的来读一读吧!

2、我们不仅会读词语了,还会用词语了呢,那你们知道渔夫和魔鬼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贫穷的渔夫到海边捕鱼,无意间捕捞到一个胆瓶,打开一看,是魔鬼。渔夫救了魔鬼,魔鬼却要杀死渔夫,最后渔夫用智慧战胜了魔鬼。(用简洁的话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用一个成语概括故事内容。板书:渔夫 魔鬼 恩将仇报

二、感知课文

课文就是讲了这样一个恩将仇报的故事,善良的渔夫救了魔鬼,魔鬼却要杀了渔夫,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快速读读课文找找原因。

预设:

1、1)可是整整过了四百年......所以我叫你选择你的死法。

正因为渔夫救了魔鬼,所以他才要杀了渔夫,看来魔鬼还是说话算话的。只可惜渔夫不是四百年前救了它,要不他就要发大财啦!可是你们都相信魔鬼的话吗?为什么? 生回答:(两个学生)板书 无恶不作 狡猾

2)同学们我们再注意一下课文的第五六自然段,揣摩一下魔鬼的语言,看看你有什么体会。(也可相机板书)3)多么凶恶狡猾的魔鬼啊,谁来读读魔鬼的谎言,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它的凶恶与狡猾。

2、杀就杀吧,魔鬼还要找一个如此冠冕堂皇的理由来!面对这样一个狡猾的魔鬼,渔夫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快速读读课文.1)生读句子,(这时候渔夫想到:“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你缺乏战胜魔鬼的勇气)

2)谁还愿意再来来读读这个句子。其他同学考虑这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由此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回答并板书:自信 聪明

3)从这句话的哪个词中你还感受到了渔夫的自信和聪明,你们真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聪明的渔夫他心理是这样想的,那他又是怎样对狡猾的魔鬼说的呢?

生读句子,难道渔夫真的不相信魔鬼可以缩进胆瓶里吗?那他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说完后出示大屏,再齐读!狡猾的魔鬼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又回到了这个胆瓶里,聪明的渔夫面对如此强大的魔鬼他没有胆怯,他用智慧战胜了魔鬼。

三,感知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文能把渔夫和魔鬼写的如此形象生动,作者都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描写,从中你感受的了什么?(板书)

外貌描写: 魔鬼头像堡垒,手像铁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牙齿像白石块,鼻孔像喇叭,眼睛像灯笼,样子非常凶恶。(凶残)

这是对魔鬼的外貌描写,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和夸张)

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时候渔夫想:“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自信、聪明)

动作描写:这时候,魔鬼摇身一变,变成一团青烟,逐渐缩成一缕,慢慢地钻进胆瓶。(渔夫的聪明、魔鬼的愚蠢)

语言描写:

1、于是我非常生气,我说:“从今以后,谁要是来解救我,我一定要杀死他,不过准许他选择怎样死。”(凶恶)

2、“魔鬼!”渔夫说道,“所罗门已经死了一千八百年了,你是怎么钻到这个瓶子里的呢?”(狡猾)

作者运用了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等方法来刻画渔夫和魔鬼的形象,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学习这样的写作手法。

四、小练笔

渔翁在打鱼的过程中捞起一个胆瓶,本想将铜瓶换成金币贴补家用,哪料打开瓶中却冒出一个魔鬼,渔夫见到魔鬼由高兴变为恐慌,又由恐慌变为镇静,最终用智慧诱使魔鬼钻入瓶中,收服了魔鬼。渔夫到底有没有将装有魔鬼的胆瓶扔入大海呢?展开你的想象,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试着给故事写一个结局:

五、总结

渔夫和魔鬼的斗争,最后以渔夫的胜利而告终,中国的寓言故事《东郭先生与狼》也与这个故事啊如出一辙,课下有机会找来读一读。渔夫和东郭先生都是正义力量的代表,而魔鬼和狼都是邪恶力量的代表,这些故事都在告诉我正能压邪,邪不压正!

2014年6月12日 黄 晓 慧

第五篇:《渔夫的故事》教案

第十七周

第一课时

2015.6.15

课题

32、渔夫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理清文脉络。

过程与方法:了解民间故事情节曲折的特点,学会从人物语言、心理描写抓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表演中领会文中人物格,增强民间故事语言的赏析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渔夫是诚实善良、机智勇敢的劳动者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觉醒过程,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魔鬼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愚蠢。

预设教法、学法

讨论法、阅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预设目标

学生活动

课堂生成及反思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1.从图入手:(播放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你感觉渔夫此时怎样?你推测事情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2.导语:图中反映的是古代阿拉伯著名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的一个故事,名字叫《渔夫的故事》。正如同学们看到的一样,故事讲述了渔夫和魔鬼之间的事。渔夫是怎样遇见魔鬼的呢?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个故事,一定会吸引你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复杂,又是学生喜欢的故事,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难度。所以,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读通、读懂。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重点交流从哪看出魔鬼的狡猾凶恶和渔夫的智慧。

自读故事,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渔夫救了魔鬼,魔鬼为什么要杀害渔夫呢?你对渔夫有什么看法? 3.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二、交流讨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魔鬼说的话是真的吗?使学生明白,魔鬼是凶恶和狡猾的,魔鬼的杀人本性是不会改变的,魔鬼是不懂得报恩的。引导学生读懂第七至十二自然段。

交流对渔夫的看法。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根据情况对学生点拨:渔夫战胜魔鬼,凭的是什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魔鬼如此狡猾,它怎么会上当呢?指导学生读懂第十五至二十三自然段,读出渔夫的智慧。

故事通过人物的外貌和对话展示人物的特点,因而要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方式,读出不同人物的特点,在读中培养语感。要读出魔鬼的凶恶、狡猾而又愚蠢;渔夫的从容、镇定、聪明。

1.指名读课文,认读生字。2.交流思考的问题。

交流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

三、总结。

看来,渔夫说的没有错。人的智慧是能压制妖气的。人的智慧,也是能战胜邪恶的。从渔夫的身上,我们领略到了智慧的巨大力量!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随意说。

板书设计:

渔夫的故事

渔夫救魔鬼 魔鬼要杀渔夫 渔夫智斗魔鬼

渔夫机智勇敢

魔鬼凶残愚蠢

下载渔夫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渔夫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渔夫和金鱼--教案(推荐5篇)

    渔夫与金鱼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标准地唱出歌词并富有情趣地说出人物对白,初步了解音乐童话剧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结构和特点。 2.能用自己创编的台词对白.自己设计的肢体......

    渔夫的故事教案

    《渔夫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了解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2、了解故事情节,探究魔鬼的本性。 3、懂得人的智慧一定能战胜魔鬼,正义一定能战胜邪恶的道理。 4、根据民间故......

    《渔夫的故事》教案

    《渔夫的故事》教案 《渔夫的故事》教案1 一、按照“思维递进理念”说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编者在第四、第五两个单元“观察、反映生活——人和事,景和物”之后,安排第六单元“......

    《渔夫的故事》教案

    《渔夫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读“规矩、胆瓶、笑逐颜开、金币、自言自语、披头散发、堡垒、铁叉、违背、解救、无恶不作、荣华富贵、倒霉、恩将仇......

    《渔夫的故事》教案精选

    《渔夫的故事》教案精选 课时目标: 1、了解民间故事情节曲折的特点,学会从人物语言、心理描写抓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2、从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表演中领会文中人物性格,增强民......

    渔夫的故事 教案

    渔夫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规矩、打捞、铁叉、倒霉、违背、起誓、笑逐颜开、自言自语、披头散发、无恶不作、荣华富贵、恩将仇报、”等词。 2、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

    渔夫的故事教案5篇

    渔夫的故事教案 学习目标 ①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读“规矩、胆瓶、笑逐颜开、金币、自言自语、披头散发、堡垒、铁叉、违背、解救、无恶不作、荣华富贵、倒霉、恩将仇报、起......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教案

    教材版本:湖南文艺出版社 本教案编写:六年级备课组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运用正确的歌唱方法演唱剧中的几段歌曲及教会学生初步的表演技巧及了解音......